- 目录
-
第1篇河南许昌灞陵桥景区导游词 第2篇河南灞陵桥景区导游词
第1篇 河南许昌灞陵桥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灞陵桥景区。
景区是以三国胜迹灞陵桥为依托,自1990年以来分期复建的文物旅游景区,位于城西八里处,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归刘挑袍处。景区由灞陵桥、关帝庙两大部分组成,共有六个景点:门阙、照壁、青梅园、灞陵桥、关帝庙和桃园。关帝庙为清代建筑,其他均为仿汉建筑,整个景区是以集桥、庙、园为一体的园林建筑。
这是景区的大门--门阙。阙上浮雕着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伏羲和女蜗;两边是门吏,他们身体微躬,面部表情恭谨,手里拿着欢迎贵宾的饰物迎接大家的到来!前面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照壁,上面浮雕着《汉关帝神游之图》,描绘的是关羽神游许昌的情景。
青梅园是根据“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辟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曹操的夫人卞氏来到许昌后,每逢春来夏初,就想起家乡的青梅。当时,兵荒马乱,卞氏吃不到青梅,唉声叹气。曹操就派人从乡下移来梅树,种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成熟季节,果实累累,香溢满城,卞氏吃到青梅以后,眉开眼笑。有一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南阳,走到半道,将士们渴得走不动了,忽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片梅林!”,一传十,十传百,将士闻之,口皆生津。霎时,人人浑身是劲,个个如虎添翼,一鼓作气,攻下南阳。曹操班师回到许昌后,为纪念这次胜利,精选青梅,酿造美酒,犒赏三军,并在梅林里建造一座亭子,全用梅木雕刻,曹操亲书匾额“青梅亭”,还把“望梅止渴”四个大字写在影壁墙上。
从此,这个故事便流传开来。青梅亭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方。曹操每到颖阳军营,总是要到这里把酒畅怀,赋诗抒情。并且把它作为军营的接待宾朋最高礼遇的地方。“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人有诗赞曰:“绿满园林春已终,二人对坐论英雄。玉盘堆积青梅满,金箪飘香煮酒浓”。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活”字门前。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鼎立于这个时代的魏、蜀、吴三国都有一批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曹魏集团,更是被人们誉为“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凭借这些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业绩和灿烂的三国文化。这个“活”门便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有一次,丞相府新建一座花园落成了,曹操巡视后,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只是临走的时候,执笔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们不解其意。曹操的主簿杨修非常聪明,说:“门里添活,意为,阔',丞相是嫌门太阔”。于是工匠再筑围墙,改造停当,又请曹操视之,曹操大喜,问:“谁知我意”?左右答曰:“杨修也”。
前面就是灞陵桥了,千古流传的关羽灞陵挑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灞陵桥距许昌市八里处,又名8里桥。为什么叫“漏陵桥”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大概与《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有意借名桥、写名事、为名人歌功颂德有关,把关羽挑袍的地方写成西安灞陵桥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谐音,以讹传讹,沿以为习。无论是“八里桥”或是“灞陵桥”,由于这处遗址的历史影响,不失为许昌的一处名胜古迹。
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额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演义》中说,曹操不但不准部下杀关公,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并勒刀回头称谢日:“蒙丞相赐袍,导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十数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因此关公辞曹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以致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后人于溺陵桥畔修建了关帝庙,以作纪念。
此桥的始建年代无考,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桥上遗留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都存放在关帝庙内。桥北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泼墨手书“汉关帝挑袍处”的巨型石碑。桥南是《关王辞曹操之图》碑。
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桥长121米,单拱双柱,柱承栌斗,支顶拱体。青石栏板上浮雕仿汉画像,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大多是反映汉代农桑狩猎、民俗天像等现实生活。质朴生动,令人退想。东阅台的正中入口处,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通高9米,高大伟岸,给人以凌空立马,虎视中原之势;西月台南北对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烟,代表着帝王之仪。
下面我们参观关帝庙。
关帝庙是为纪念关羽灞陵桥挑袍而建的,是全国与关羽踪迹有关的八大关庙之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这里也曾是岳飞“颖昌大捷”的古战场。关帝庙三进院落,南北相连,次第增高。九殿一阁,古朴典雅,保存完整。内设塑像栩栩如生;匾额楹联含意深邃,书法精湛;长廊壁画,展现了关羽“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生平事迹。庙中碑褐荟萃,内涵深厚。更具特色的是:天下关庙都贬曹,这里关帝奉曹操。把关羽和曹操联系在一起加以歌颂,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现象。
庙前原有一座花戏楼,每年春秋大祭,关公庙会都要上演关公戏,锣鼓喧天,歌声动地。花戏楼毁于日本侵华战火。
庙前的御河桥,是帝王殿宇的象征。两边栏板的望柱上雕刻着石狮、石猴等。山门前这两匹马,都是关羽的坐骑,一匹叫白兔马,为关羽降曹前所用;一匹叫赤兔马,为关羽在许都时曹操所赠。
关帝庙的第一道门叫山门。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方书金色“关帝庙”三字。门内侧有两尊塑像,右为关羽谋士马良,左为武将廖化。山门东侧墙上嵌有清同治十年的“移集呈稿”石方。此石方揭示了“商关公”的商业文化内涵及其魅力,商人以关羽的“仁、义”为本,买卖公平,信誉第一,承诺经营,童叟无欺,才使得集市兴隆,贸易昌盛。而市场的兴旺发达则在于市场的整顿治理。所以这方碑为研究清代的税收制度和市场管理也提供了可靠的文物佐证。同时,也揭示了商人为什么都把关羽视为“武财神”供奉起来的原因。
第二道门是仪门,也就是礼仪之门。中国的封建礼制繁多,等级森严,百官到此拜谒关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人此门。仪门为三个入口,中为雉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右为文经门,专供文职官员进出;左为武纬门,供甲胄之士进出。而庶民百姓只能从两边的垂花门进出。
通过仪门,来到中院,也就是关帝庙的拜殿和大殿。院内有四通碑刻,分别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年和乾隆五十一年,这就是灞陵桥、关帝庙的资料库,它真实地记载了灞陵桥和关帝庙的历史沧桑。
现在,我们来到了拜殿和大殿。拜殿与大殿相连。拜殿东、西山墙分别彩绘民间传说关羽的青龙宝剑和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大殿面阔四楹,进深五间,为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关羽挑袍群雕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发年曹操辞别关羽的情景。
绕过大殿屏风,进入春秋阁。正面是阁楼,东西有偏殿,东偏殿为议政堂,塑有刘备、关羽、诸葛亮、赵云等蜀国的核心人物,正在策划着军国大事;西偏殿为五虎堂,盔铠雄伟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站立一堂。春秋阁楼下有关羽读《春秋》的彩绘塑像,右有关平捧印,左有周仓持刀,塑造了关羽文武兼备,周仓、关平从不懈怠的形象。
庙宇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迥廊中,彩绘着46幅壁画,讲述了关羽的生平,壁画以《三国演义》为主线,博采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突出反映了关羽的忠、义、仁、勇。
关帝庙东邻为“桃园”,建有金兰亭、结义堂。结义堂塑有刘、关、张像,让大家感受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桃园精神的熏陶。四周墙壁陈列着许昌三国胜迹的彩色图片,方丈之内可以饱览许昌的主要三国遗址。
灞陵桥景区的参观游览就到这里。
第2篇 河南灞陵桥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灞陵桥景区。
景区是以三国胜迹灞陵桥为依托,自1990年以来分期复建的文物旅游景区,位于城西八里处,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归刘挑袍处。景区由灞陵桥、关帝庙两大部分组成,共有六个景点:门阙、照壁、青梅园、灞陵桥、关帝庙和桃园。关帝庙为清代建筑,其他均为仿汉建筑,整个景区是以集桥、庙、园为一体的园林建筑。
这是景区的大门--门阙。阙上浮雕着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伏羲和女蜗;两边是门吏,他们身体微躬,面部表情恭谨,手里拿着欢迎贵宾的饰物迎接大家的到来!前面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照壁,上面浮雕着《汉关帝神游之图》,描绘的是关羽神游许昌的情景。
青梅园是根据“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辟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曹操的夫人卞氏来到许昌后,每逢春来夏初,就想起家乡的青梅。当时,兵荒马乱,卞氏吃不到青梅,唉声叹气。曹操就派人从乡下移来梅树,种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成熟季节,果实累累,香溢满城,卞氏吃到青梅以后,眉开眼笑。有一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南阳,走到半道,将士们渴得走不动了,忽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片梅林!”,一传十,十传百,将士闻之,口皆生津。霎时,人人浑身是劲,个个如虎添翼,一鼓作气,攻下南阳。曹操班师回到许昌后,为纪念这次胜利,精选青梅,酿造美酒,犒赏三军,并在梅林里建造一座亭子,全用梅木雕刻,曹操亲书匾额“青梅亭”,还把“望梅止渴”四个大字写在影壁墙上。
从此,这个故事便流传开来。青梅亭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方。曹操每到颖阳军营,总是要到这里把酒畅怀,赋诗抒情。并且把它作为军营的接待宾朋最高礼遇的地方。“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人有诗赞曰:“绿满园林春已终,二人对坐论英雄。玉盘堆积青梅满,金箪飘香煮酒浓”。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活”字门前。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鼎立于这个时代的魏、蜀、吴三国都有一批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曹魏集团,更是被人们誉为“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凭借这些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业绩和灿烂的三国文化。这个“活”门便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有一次,丞相府新建一座花园落成了,曹操巡视后,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只是临走的时候,执笔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们不解其意。曹操的主簿杨修非常聪明,说:“门里添活,意为,阔',丞相是嫌门太阔”。于是工匠再筑围墙,改造停当,又请曹操视之,曹操大喜,问:“谁知我意”?左右答曰:“杨修也”。
前面就是灞陵桥了,千古流传的关羽灞陵挑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灞陵桥距许昌市八里处,又名8里桥。为什么叫“漏陵桥”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大概与《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有意借名桥、写名事、为名人歌功颂德有关,把关羽挑袍的地方写成西安灞陵桥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谐音,以讹传讹,沿以为习。无论是“八里桥”或是“灞陵桥”,由于这处遗址的历史影响,不失为许昌的一处名胜古迹。
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额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演义》中说,曹操不但不准部下杀关公,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并勒刀回头称谢日:“蒙丞相赐袍,导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十数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因此关公辞曹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以致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后人于溺陵桥畔修建了关帝庙,以作纪念。
此桥的始建年代无考,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桥上遗留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都存放在关帝庙内。桥北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泼墨手书“汉关帝挑袍处”的巨型石碑。桥南是《关王辞曹操之图》碑。
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桥长121米,单拱双柱,柱承栌斗,支顶拱体。青石栏板上浮雕仿汉画像,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大多是反映汉代农桑狩猎、民俗天像等现实生活。质朴生动,令人退想。东阅台的正中入口处,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通高9米,高大伟岸,给人以凌空立马,虎视中原之势;西月台南北对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烟,代表着帝王之仪。
下面我们参观关帝庙。
关帝庙是为纪念关羽灞陵桥挑袍而建的,是全国与关羽踪迹有关的八大关庙之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这里也曾是岳飞“颖昌大捷”的古战场。关帝庙三进院落,南北相连,次第增高。九殿一阁,古朴典雅,保存完整。内设塑像栩栩如生;匾额楹联含意深邃,书法精湛;长廊壁画,展现了关羽“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生平事迹。庙中碑褐荟萃,内涵深厚。更具特色的是:天下关庙都贬曹,这里关帝奉曹操。把关羽和曹操联系在一起加以歌颂,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现象。
庙前原有一座花戏楼,每年春秋大祭,关公庙会都要上演关公戏,锣鼓喧天,歌声动地。花戏楼毁于日本侵华战火。
庙前的御河桥,是帝王殿宇的象征。两边栏板的望柱上雕刻着石狮、石猴等。山门前这两匹马,都是关羽的坐骑,一匹叫白兔马,为关羽降曹前所用;一匹叫赤兔马,为关羽在许都时曹操所赠。
关帝庙的第一道门叫山门。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方书金色“关帝庙”三字。门内侧有两尊塑像,右为关羽谋士马良,左为武将廖化。山门东侧墙上嵌有清同治十年的“移集呈稿”石方。此石方揭示了“商关公”的商业文化内涵及其魅力,商人以关羽的“仁、义”为本,买卖公平,信誉第一,承诺经营,童叟无欺,才使得集市兴隆,贸易昌盛。而市场的兴旺发达则在于市场的整顿治理。所以这方碑为研究清代的税收制度和市场管理也提供了可靠的文物佐证。同时,也揭示了商人为什么都把关羽视为“武财神”供奉起来的原因。
anquye整理
共2页: 上一页12第二道门是仪门,也就是礼仪之门。中国的封建礼制繁多,等级森严,百官到此拜谒关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人此门。仪门为三个入口,中为雉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右为文经门,专供文职官员进出;左为武纬门,供甲胄之士进出。而庶民百姓只能从两边的垂花门进出。
通过仪门,来到中院,也就是关帝庙的拜殿和大殿。院内有四通碑刻,分别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年和乾隆五十一年,这就是灞陵桥、关帝庙的资料库,它真实地记载了灞陵桥和关帝庙的历史沧桑。
现在,我们来到了拜殿和大殿。拜殿与大殿相连。拜殿东、西山墙分别彩绘民间传说关羽的青龙宝剑和青龙偃月刀的来历。大殿面阔四楹,进深五间,为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关羽挑袍群雕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发年曹操辞别关羽的情景。
绕过大殿屏风,进入春秋阁。正面是阁楼,东西有偏殿,东偏殿为议政堂,塑有刘备、关羽、诸葛亮、赵云等蜀国的核心人物,正在策划着军国大事;西偏殿为五虎堂,盔铠雄伟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站立一堂。春秋阁楼下有关羽读《春秋》的彩绘塑像,右有关平捧印,左有周仓持刀,塑造了关羽文武兼备,周仓、关平从不懈怠的形象。
庙宇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迥廊中,彩绘着46幅壁画,讲述了关羽的生平,壁画以《三国演义》为主线,博采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突出反映了关羽的忠、义、仁、勇。
关帝庙东邻为“桃园”,建有金兰亭、结义堂。结义堂塑有刘、关、张像,让大家感受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桃园精神的熏陶。四周墙壁陈列着许昌三国胜迹的彩色图片,方丈之内可以饱览许昌的主要三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