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 第2篇海宁市盐官镇导游词
第1篇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
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呼“陈阁老宅'。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范文1:
陈阁老本名陈元龙,字陵,号乾斋,清雍正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宫至宰相,世称广陵相国,也称“陈阁老”。其故居位于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堰瓦坎。这个宅子本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先祖、宋朝的王沆所建,当时称为“王氏园”,有“浙西园林之冠”的美誉。宋葛胜仲游王氏园后有《临江仙》云: “倦客身同舟不系,轻帆来访儒仙。春风元已艳阳天。夭桃方散绵,高柳欲飞绵。千古海昌佳绝地,双凫暂此留连。通宵娱客破芳尊。兰亭修禊事,梓泽醉名园。”
明朝时,此宅为太守陈与郊所有,名“隅园”。明晚期陈元龙的曾祖陈与相得此园,至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还移建了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初名“遂初园”,后乾隆皇帝赐名“安澜园”。清陈卿《安澜园记》中记载:“庭广数亩,宽平如坻,栏俯清流,毅纹渺远,望隔湖山色,在烟光杏霭之中。夏日荷翠翻风,花红绚日,虽西湖三十里,无以过之。”可见此园盛况。
提到乾隆和陈阁老,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陈阁老本是海宁的一位大盐商,康熙年间,陈阁老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据说,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不料,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而那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乾隆的身世一直是个谜,百姓们为何会有这样的猜测呢?也许和乾隆下江南有关。乾隆一生曾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驻跸陈氏家中。乾隆还曾在陈阁老生前的书房内挥笔写就“双清草堂”四字。有人因此猜测,乾隆是为探访身世而来的,当他得知身世后,写下“双清”,寄寓“双亲”。这些猜测未免牵强附会,但乾隆皇帝四次幸驾“安澜园”却是无争的事实,难怪袁枚也做诗感叹:
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材。
调羹梅也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
据说陈阁老死时,乾隆曾亲赐祭葬文。但祭葬文宣读之后,却没有依照惯例镌刻成墓碣,而是当场被焚烧于墓前。这一异常的举动曾引起人们的推测,有人认为或许祭文中有难言之隐,不便公开于世罢了。正因为种种传言,以致陈阁老及其故居成了后人们议论的焦点。如今斯人已去,徒留悬念。虽然它是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千古之谜,但人们的兴趣并未因此而有所减退。就算只能在“安澜园”中默默地凭吊,默默地猜想,也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范文2:
盐官镇与清朝王室们有一层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我们乘汽车一驶进海宁,沿途便看到“乾隆故里,观潮胜地”的巨幅大字,观潮胜地是货真价实,而乾隆故里却是大有文章在内。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无论是《清史稿》还是皇家的玉谍上都有明文记载,可是有时历史也会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制造出了雍亲王与海宁盐官镇陈阁老调换儿女的故事。
传说雍亲王胤禛早年无子,后生下一个女儿,恰巧此时朝臣海宁陈阁老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在为无子继承王位的忧虑中,雍亲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调包计。以庆贺两个孩子周岁为名,把陈阁老及其家眷骗进了府中,乘机用女儿换走了陈阁老的儿子,陈阁老明知中计却敢怒不敢言,吃了哑巴亏以后,只好把女孩送回盐官镇抚养,而儿子从此永远留在了雍王府,男孩长大后做了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就是清高宗乾隆。这个故事由于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后又被香港作家金庸先生写进了《书剑恩仇录》中,因此以讹传讹,海宁人便把盐官镇当做了乾隆故里。其实乾隆的身世非常清楚,他出生后“洗三”的金盆今天还在雍和宫内供人参观,哪里会有如此的调包计呀!
几百年来,在坊间偷偷流传,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此故事为蓝本,延伸出各场精彩好戏。
在盐官,几乎人人都能讲一口好故事,绘声绘色地向您描述雍正是如何偷龙转凤,掉包自己与陈阁老的儿女的,盐官人深信不疑:乾隆的生父正是这位清代大学士陈元龙陈阁老。
关于乾隆的身世之谜,盐官坊间传说是这样的:
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是个个绞尽脑汁、用尽手段。其中又以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野心最大。由于康熙传位时年数已高,所以挑选接班人时既看儿子,更要看孙子,而雍正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得到康熙的喜爱。此时,雍正最宠爱的熹妃钮钴禄氏再次临盆,与陈元龙妻同时生产。钮钴禄氏产下一女,陈氏则诞下儿子。雍正闻讯让陈元龙抱着儿子前来,问陈元龙:“你得的是龙还是凤?” 陈元龙自知不可回答是“龙”,便沉默以对。雍正大怒,呵斥:“难道你得的是龙么?” 陈元龙大惊,急忙否认。雍正大笑,“不是龙,那么就是凤喽。”于是,陈元龙的儿子变成了女儿,也从此守口如瓶,再无人知。那一块奇特的九龙匾,莫非就是给陈家的一点安慰?
陈元龙的陈阁老宅位于古城里最具特色的一条老街上。来到陈阁老宅,在门口便被来了个下马威,门槛竟高达一米,甚至比海神庙的门槛还要高。据说当年乾隆南巡到海宁,幸临陈家,询问陈元龙家事。等他跨出正中竹扉门时,命把门封了,对陈元龙说:“以后除非天子临幸,此门不得轻易开启。”
乾隆一生中曾四次南巡,每次都入住海宁陈家安澜园,同时命画师将园状绘图带回宫中,将圆明园中的四宜书屋景点略加改造,亦命名为安澜园。
安澜园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块幸存的石碑“漾月”保留下来,当地人称隐喻“养育”。而陈家的一座三开间厅得乾隆御赐为“双清草堂”,谐音“双亲草堂”。
“双清草堂”往南,拐角处有一座十分隐蔽的阁楼,据说这座阁楼便是当年与乾隆掉包的公主“九小姐”生活的地方。“九小姐”在陈家生活了20xx年后嫁于江苏常熟的世族大家。
从此,阁楼常年紧闭,掩盖在一棵茂密的罗汉松下,多少秘密,就这样随着年月悄无声息地流逝。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范文3:
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陈元龙
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呼“陈阁老宅'。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郭琇劾高士奇,辞连元龙,谓与士奇结为叔侄,招纳贿赂,命与士奇等并休致。语互详士奇传。元龙奏辩,谓:“臣宗本出自高,谱牒炳然。若果臣交结士奇,何以士奇反称臣为叔?”事得白,命复任。累迁侍读学士。元龙工书,为圣祖所赏,尝命就御前作书,深被奖许。上御便殿书赐内直翰林,谕曰:“尔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当书以赐。”元龙奏臣父之闿年逾八十,家有爱日堂,御书榜赐之。四十二年,再迁詹事。以父病乞养归,赐葠。时正编赋汇,令携归校对增益。上南巡,元龙迎谒,御书榜赐之闿及元龙母陆。之闿卒,丧终,召元龙授翰林院掌院学士。
五十年,迁吏部侍郎。授广西巡抚。值广东岁歉,广西米价高,元龙遣官诣湖南采米平粜。五十四年,修筑兴安陡河闸,护两广运道。并於省城扩养济院,立义学,创育婴堂,建仓贮谷。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六十年,调礼部。
世宗即位,命守护景陵。七年,与左都御史尹泰同授额外大学士,寻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元龙在广西,请开例民捐谷得入监。李绂为巡抚,请以捐谷为开垦费。上责其借名支销,命元龙诣广西清理。绂旋奏:“元龙分得羡馀十一万有奇,除在广西捐公费九万,又助军需十万。今仓谷尚有亏空,应令分偿。”及授大学士,命免之。十一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令其子编修邦直归侍养。行日,赐酒膳,令六部满、汉堂官饯送,沿途将吏送迎。
乾隆元年,命在籍食俸。寻卒,赐祭葬,谥文简。
第2篇 海宁市盐官镇导游词
海宁盐官镇导游词
中国浙江盐官是中国唯一的潮乡。它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端,紧临着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处在中国华东金三角——沪苏杭的中心,是钱塘江入海口的咽喉,在钱塘江大桥通车前,这里一直是两浙的交通孔道,是重要物资集散地,城市经济自古繁荣。在2200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这块土地的领主吴王刘濞就利用钱塘江通海的便利,制造食盐来牟利。为了有力地管理盐务,在这里设置专门的官员——盐官,后来将官名当作地名,把这块土地命名为“盐官”。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的盐官,历史上也曾经叫作“海宁”,就是希望“大海安宁”的意思,它不仅是观赏天下奇观海宁潮的最佳地点,还是一个充满了皇家气息的、拥有辉煌历史的文化古城。
盐官,二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她,因“海宁潮”而闻名中外。宋朝的诗人苏轼即兴写下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二句话,如今似乎成了撰写观潮文章经典的引用句。这无疑吊起了游客的胃口,引得中外游客接踵而来。盐官自古一来人才辈出,远的不说,以明清二代而言,“海宁陈家”家学渊源造就了“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而名震朝野。海宁籍作家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写陈阁老之子被皇上的公主调包的故事,虽无考证却真假难辨,再说乾隆六次下江南,四次来盐官住进了阁老的私家花园——安澜园,还为阁老府邸一间靠着湖石、花木的小屋御赐“双清草堂”,这难道不是双亲的谐音?于是乾隆来此寻生父之说便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陈阁老的府邸外貌并不显赫,进门即为轿厅,举目望去即感到一派皇家之气迎面而来,漫步筠香馆、双清草堂、宝砚斋、戏台、回廊更是气势非凡……
盐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海神庙为其中之一,该庙始建于1730年,由雍正亲谕,委派朝廷要员督工敕建,仿故宫太和殿建成。庙前石坊、石狮及大殿四周护栏都是汉白玉精琢成,殿内装饰更是仿照皇帝内廷图案绘制,庄严而神秘,故有“江南紫禁城”之称。
盐官这座小镇,近现代出了无数杰出名人,留法归来投奔延安的作家陈学昭、著名的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杭稚英、李慕白、“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的周承德、收藏家钱镜塘等不下数十位,其中最出彩的当数享誉国籍的大学者王国维。王国维的故居在城西,粉墙黛瓦,屋前有王国维大理石雕像,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一位治学严谨又不张扬的学者神态刻划十分神似精到,非雕塑高手莫能为也。
历史沿革
海宁盐官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我国的汉代便开始晒盐制盐,因此得名盐官镇。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李忱在坐了十四年皇帝后,终于看破了世间的滚滚红尘,自愿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皇位,甘愿来在盐官镇削发为僧,他圆寂后的灵塔至今还在盐官镇上屹立。
当中国历史走进清王朝统治时期,海宁盐官镇与清朝王室们又有了一层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乘汽车一驶进海宁沿途便可以看到“乾隆故里,观潮胜地”的巨幅大字,观潮胜地货真价实,而乾隆故里却是大有文章在内的。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无论是《清史稿》还是皇家的玉谍上都有明文记载,可是有时历史也会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制造出了雍亲王与海宁盐官镇陈阁老调换儿女的故事。传说雍亲王胤禛早年无子,后生下一个女儿,恰巧此时朝臣海宁陈阁老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在为无子继承王位的忧虑中,雍亲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调包计。以庆贺两个孩子周岁为名,把陈阁老及其家眷骗进了府中,乘机用女儿换走了陈阁老的儿子,陈阁老明知中计却敢怒不敢言,吃了哑巴亏以后,只好把女孩送回盐官镇抚养,而儿子从此永远留在了雍王府(即今天北京的雍和宫),男孩长大后做了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就是清高宗乾隆。这个故事由于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后又被香港作家金庸先生写进了《书剑恩仇录》中,因此以讹传讹,海宁人便把盐官镇当做了乾隆故里。其实乾隆的身世非常清楚,他出生后“洗三”的金盆今天还在雍和宫内供人参观,哪里会有如此的调包计呀!
在海宁盐官镇还有一座建筑与清王室有关,它就是海神庙。离观潮公园三百米远的地方,面向钱塘江,有一座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建筑,据说当年这里只供一位海神,可庙宇轩昂,建筑恢宏,金砖铺地,金碧辉煌,它建于清雍正十年六月一日,有其弟果亲王允礼亲手书写的碑文。原来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弟兄多人,当皇帝时间越久越感到内疚和自责,为了安抚那些被屈死的鬼魂,借钱塘江平时每天两潮的谐音,让那些死去的弟兄们也能日日上朝,特拨库银百万两,建起了这座海神庙,实际上它是雍正皇帝赎罪的地方。
名人文化
海宁盐官镇不仅是观潮胜地,更是名人荟萃的地方,当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王国维一生研究中国文学与历史,著有《人间词话》一书,他把人生和诗词的三种境界概括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从上海到北京以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也曾到清宫为废帝溥仪讲书说经,成了一位帝师。1927年6月2日,他在颐和园内的鱼藻轩投昆明湖自杀而亡,对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纷,有人说他是因为废帝溥仪被赶出了清宫,他用一死表示对清廷的支持,另一种说法是与儿女亲家罗振玉,因被窃取了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而自尽,他的死是千古之谜。
海宁盐官镇还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故里,徐志摩虽然早已辞世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再别康桥》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浙江海宁盐官镇还有个值得提及一笔的事,那就是洪宪皇帝袁世凯在做八十三天皇帝梦时,他的内阁总理唐绍仪曾提议把国都从北京迁到海宁盐官镇,这种偏安一隅的做法,当然遭到了国人的反对,但却从这里可以看到盐官镇不愧为江南沿海第一镇。
行政区划
截至xxxx年,盐官镇全镇总面积为56.0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5万人。xxxx年盐官镇镇生产总值31.1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外贸出口15181万美元,利税1.76亿元,财政总收入2.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29元。
经济发展
近年来,盐官镇以建设“实力盐官、科技盐官、生态盐官、旅游盐官”的奋斗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生态镇、嘉兴市文明镇。
全镇产业优势明显,工业上以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盐官五金机电产业区以及海宁电镀专业加工区组成的特色工业功能区为依托,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五金机电两大主导产业为支柱,软磁、五金、机电、化工、电镀、服装、纺织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是国家火炬计划软磁材料产业基地和家具(建筑)小五金生产基地,xxxx年被确定为国家(嘉兴)机电产业园海宁磁性材料产业区。
农业上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和行道树苗木生产为主导,蚕桑、水稻、畜禽养殖共同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绿化苗木面积达1.5万亩,“盐官”牌蔬菜、“郭溪”牌苗木远近闻名。近年来被授予海宁市“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区”、嘉兴市“优质农产品”、省林业系统“行道树苗木之乡”、国家林业系统“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等称号,著名的“九里桑园”即出自盐官。
考证民间换子乾隆传说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出现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
在民间,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传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
离奇传说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府里一片欢笑,这一天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孩。同一天,海宁陈家也添了一个小孩。这海宁陈家指的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家,人们俗称他为陈阁老,在康熙年间曾入朝为官,并且和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雍亲王妃和陈世倌的夫人都怀有身孕。不久,两家先后生了孩子,雍亲王生了一个女孩,而陈家生了一个男孩。过了几天,雍亲王让陈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难违,陈家只好把孩子送进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一个小丫头。久在官场的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声张,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随着这个传说的广泛流传,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说成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而那个雍正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是江苏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中国历来就有俗文化压倒严肃文化,演义小说埋没正史的传统。乾隆为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不断被吸收到文艺作品中。1925年,上海出版了鸳鸯蝴蝶派大家许啸天的一部《清宫十三朝演义》。书中说:乾隆原来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用调包之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因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陈氏夫妇的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 近些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连续不断地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从小便听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因此《书剑恩仇录》紧紧围绕乾隆身世这条线索展开。不但如此,金庸还在书中杜撰了陈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他在于万亭去世以后继任红花会总舵主,共同成就恢复汉家天下的宏业;而热恋陈家洛的香香公主则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身侍乾隆,欲助陈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败自刎,葬于“香冢”。
金庸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老老实实地告诉广大的读者,“陈家洛这个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时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说靠不住”。
史家考证
一般来说,凡是有影响的传闻逸事,不管它怪诞荒唐到何种地步,总是有某种合理性和或多或少的历史原因。
那么,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这种说法,又有什么根据呢?
首先,乾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阁老家的私园——隅园中,并将“隅园”改为“安澜园”。 其次,海宁陈家有清帝御赐的两块名曰“爱日堂”和“春晖堂”的堂匾。“爱日”也好,“春晖”也好,用的都是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一诗的典故。乾隆若不是陈家的儿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情吗?
再次,乾隆的父亲胤禛为皇子时,生育不繁。由于当时皇太子两次被废,储位迟迟未定。出于争储的目的,胤禛有可能不择手段地将女儿“调包”成儿子。以至于以后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雍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颇有英雄气概,有一代雄主之气象,于是为了让弘历以后继位,就把皇位传给了胤禛。
第四,那个被换走的雍正的女儿由陈家带回海宁,长大后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溥也甚得皇上恩宠,官至大学士。当地人遂将蒋氏夫人所居之楼称为“公主楼”。
最后,在清一代,海宁陈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宠荣无比。据传,当年陈崇礼科举及第之后蒙道光帝召对,得知他是陈世倌的后人,道光帝微微一笑说:“汝固海宁陈家也。”不久,陈崇礼即被擢升为盐运使。若无雍正、乾隆和海宁陈家的这层关系,陈崇礼怎会受到如此眷顾? 更有野史传说,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侍从自己是否像汉人。一位老臣赶紧跪下说:“对汉人来说,皇上确实像汉人;对满人来说,则不像。”乾隆听后很久没有说话,而且此后也不再提起此事。
对于上述说法,金庸先生提到的那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分别援引史实加以批驳。首先,来看一下海宁陈氏家族的历史。海宁陈氏的先世为北方渤海高氏,后南迁到江南地区。陈家的真正发达在万历年间,其中,陈元成这一支,与传闻中的“海宁陈家”关系最大。陈元成之孙陈诜官至刑部尚书。陈诜之子陈世倌在雍正当朝时已历任巡抚,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他就是金庸在小说中所写的乾隆生父。
陈世倌的侄子陈用敷官至巡抚,那已是乾隆中期以后的事了。据此,孟森先生明确指出,海宁陈家仕宦之盛,发端于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时达到了顶峰。乾隆即位之前,陈氏为相者多已谢世,陈世倌尚存,却并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关照。乾隆六年(1741)升任内阁大学士的陈世倌,不久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当面斥责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说是传闻中皇帝的生父了。
关于陈家的两块匾额“爱日堂”和“春晖堂”一事,孟森先生肯定确有其事,但这并不是乾隆所题写,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书赐的。这两方匾额与乾隆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乾隆是陈家之子的证据了。
从乾隆出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背景来看,其为雍正急欲抱养外姓之子为己子的说法也不合情理,且没有根据。
按照皇帝家谱《玉牒》所记载,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当时雍亲王胤禛三十四岁,已先后生育了弘辉、弘盼、弘昀、弘时四个儿子(但前三子均夭折)。乾隆出生时弘时已经八岁,而且就在乾隆出生后三个月,雍亲王又得了一个儿子弘昼,后来又陆续生育了弘瞻等四个儿子。在这种情况下,雍亲王偷偷摸摸换一个汉人的儿子,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皇太子两次被废,且从此以后皇太子的储位一直空缺,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日趋白热化。以雍亲王的精明和谨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冒着给别人留下把柄的风险去抱一个汉人的孩子呢?再说,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一定会继承大位,而陈家之子就一定会大富大贵呢?在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微妙时刻,雍亲王决不会冒这个险。
另外,一个满族旗人在《皇室见闻录》中称:“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因为按清朝皇室的规矩,皇孙诞生时,皇子要立即派王府里的太监到皇宫的内奏事处口头上报给皇上,然后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以备皇上为皇孙取名;若雍亲王府当时已按时辰报生的是女儿,又怎么能过了几天再改为男孩呢?这从理论上来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就算传说是真的,乾隆是被雍正用女儿从海宁陈家换来的,那么这位真正的金枝玉叶的下落也应该有所交代。据说,这位公主后来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氏夫人所居之楼被称为“公主楼”。可许多熟悉当地历史的人,都不知道家乡有座“公主楼”;就连蒋家后人,也都说不知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件事情为讹传。
早在清军入关时,曾对顽强抵抗的江南人民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因此江南地区的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征调明朝遗民编修明史等,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海宁陈家中科举人数之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和统治者重视科举,极力笼络南方世族,借以消弭江浙一带士大夫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意识的政策有关。而到了乾隆时期,这种科举之盛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将此作为乾隆出自海宁陈家并眷顾陈家的根据,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六下江南
如此,支持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几条证据都被逐一批驳。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氏的私园中,这是为什么呢?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过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还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而还,意在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从第三次南巡开始,乾隆连续四次都到了海宁,主要目的是视察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古代钱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口门。如果海潮趋向北大门,则海宁一带的海潮首当其冲;趋向南大门,则绍兴一带的海塘坐当其险;唯有主流走中小门,南北两岸才少有海潮之灾。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一旦海宁一带的大堤被冲毁,那么临近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乾隆皇帝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
另一方面,海宁地方的地势和土质都不是很好,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负责的官员们在具体措施等问题上还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亲往阅视,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就这样,在乾隆皇帝的督责之下,海宁一带修建起了耗资巨大的鱼鳞石塘,成功地抵挡住了海潮的侵袭,对保护当地及附近地区的百姓、土地以及农业生产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时至今日,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海水冲刷,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时候,就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边露营、玩耍。
由此可见,乾隆四度前往海宁,根本不是所谓的探望亲生父母,而是要阅视和筹划海宁的海塘工程。 那么,乾隆四到海宁勘察,总得有个合适的住所吧? 乾隆驻跸的陈家私园名叫“隅园”,位于海宁县城的西北角。而陈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辅,其隅园占地有百亩之广,入门水阔云宽,园内有百年古梅,南宋时期的老树,风景宜人。在这偏僻的小县城,确实是找不到另外一个比这“三朝宰相家”的私家园林更为体面的地方来迎接乾隆皇帝了。且这个园林景色可人,在园中就可以听到海潮的声音。难怪乾隆皇帝四度驻跸此园,流连盘桓了。
乾隆并不讳言驻跸陈氏隅园是“喜其结构至佳”,心中念念不忘的却是越中第一保障———海塘。所以,在他初幸隅园之后,便赐名为“安澜园”,以志此行在使海水永安其澜。乾隆回京之后,在圆明园也仿造了一个安澜园,而且还写了《安澜园记》,愿四海之内江河之澜皆安,曲折地表达了他不忘民生疾苦这样一个意思。
如果仔细检查一下正史、野史以及其他同时代人所著的文集,就可发现,乾隆四次驻跸在陈氏家园,但从未召见过这声名显赫的“三朝宰相”陈家的子孙,更谈不上什么“升堂垂询家世”了。至于说他张黄幔偷祭死去的生身父母,则更是无稽之谈。 乾隆出自海宁陈家,乃汉人之子,是一个流传很久而且很有影响的传闻。近年来某些休闲性质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还仍然用它来媚俗,但是历史学界早已彻底摒弃了这个传闻,认为它等诸齐东野语,毫无根据。就连善于写作清宫故事的高阳先生也说,乾隆绝不可能是海宁陈家之后。可见故事本来就是故事,不能和历史事实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