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陕西老君山的导游词 第2篇关于君山岛的导游词 第3篇君山岛导游词 第4篇河南老君山导游词 第5篇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导游词 第6篇君山岛的导游词 第7篇陕西老君山导游词 第8篇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导游词 第9篇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导游词 第10篇陕西商洛老君山导游词 第11篇贵州景点君山岛导游词 第12篇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文导游词
第1篇 陕西老君山的导游词
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道教源头”---老君山参观。在参观期间有两个小小的要求:第一,请不要吸烟,因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级防火单位;第二,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不要离开登山盘道和休息台,因为老君山地势险峻,并有野兽出没,以免发生危险。谢谢合作。
第一项:老君山的得名
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西岳华山之阳,地处秦岭东南段北端的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在该地有一历史非常久远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内溶柱林立,姿态万千,错落有致,特别是与道教传说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炼丹炉、圣君卧榻、天门、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观更是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相传太上老君从周国赶往秦国途中,在河南灵宝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住,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太上老君对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深感关切,发誓要修得正果,他便来到洛南老君山潜心修炼。时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终于功德圆满,修炼成仙,玉皇大帝亲驾相迎,也到此处与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统。后太上老君到达秦都西安,又降至终南山楼观台讲道,至此,道教传统才深深的扎根于中华大地。故民间人士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庙、玉皇殿以志纪念,老君庙、玉皇殿那历尽苍桑、饱经风霜的铮铮风骨,浩立于峭崖绝壁之巅,俨然向世界宣告中华道教在这里诞生。遍布山间的秦砖汉瓦、古迹遗存,承载着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先民们虔诚的神灵崇拜,民国八年,这里的乡民又勒石树碑,记载着这一史迹,于是,老君洞所在的群山峻岭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华道教第一山”。
第二项:道教文化艺术碑林
道教文化艺术碑林是老君山旅游开发项目的一个人文景观,将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线,辅以各界名流和游客的诗词、散文、观感、题词,全面、系统地再现道教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道教文化在老君山发扬光大的不朽历程。如果那位来宾有兴趣,我们可以给您免费提供一块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闫光臣先生游老君山的观感诗。
第三项: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
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太上老君的学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经》,是道教始祖和中国的哲学之父。
黑格尔把老子的思想和欧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学相比,认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黑格尔尊崇老子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成人类哲学的源头。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伟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的建构终结传统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诞生的。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要慢慢地将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动,否则就使鱼破碎得不成样子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很欣赏老子的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这一团紫气,是飘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祥瑞,带来智慧的,这一团紫气不仅在中国飘了几千年,又飘出了国门,给世界带去了智慧的芳香。
因此,当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我们又成功地在旅游服务领域注册了“老君山”商标,开创了我国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先河。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太上老君灵光照耀下的老君山生态旅游,让我们攀附在中国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得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太上老君像 据史料记载: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在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有的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为了纪念太上老君这一历史传奇人物,我们在这里建造“太上老君塑像”作为“中国道教之源 - 老君山”的标志性建筑,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有一个完美的结合。塑像高约5米,底周宽约3米,居于老君殿(在建)前的小山之巅,背靠玉皇岭,西临禹坪川,居高临下,威仪凛然,是我市最具特色雕塑代表之作。塑像主人雍容华贵,步态轻盈,手握禅杖,俯瞰众生,令人肃然起敬。再现了道教教义中的“重现世,恤民生,察民情,疗民疾”的思想,直观的表现出道教创始地特有的“洞天福地”的深刻蕴义。
太上老君像体验点:感受道教文化历史渊源。老君山是一块神奇的地方,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修炼成仙,功成名就之后,玉皇大帝亲驾相迎。
第四项:天然氧吧
老君山空气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16万个负氧离子,如同天然氧吧。在老君山一天吸入的负氧离子,相当于在大城市里待一年。
神奇的负离子来自森林的树木、枝叶尖端放电,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光电效应。水分子的裂解也可产生大量负离子,神奇的负离子来自晨露雾气、雨水降落的过程中。
老君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汇区,生长着3200多种植物,这里的植物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在全国首屈一指,是秦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天然划分中国大陆南北气候的地理功能。
老君山山高谷深、重峦叠嶂的地貌,清晨,云雾缭绕;日间,清风徐徐,鸟语花香,素有'天然氧吧'美誉,走进这片原生林,每一种珍稀动植物都在向您讲述一段久远而沧桑的生命历程。
油松林是攀登老君山的一条必经之路,这里绿荫闭天,油松盘根错节,栉比鳞次,山风吹来,松波阵阵,松涛汹涌,好似一片绿色海洋;若是您在林中小憩,清新凉爽的空气,不知名的鸟语,还有遍地的野花,定会让久居繁华都市的你忘乎所以。节假日邀三五朋友,畅游此地,不失为一件很惬意的事。这里是四季游玩的好去处。早春,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炎夏,浓荫蔽日,山风清凉。金秋,红叶似火,野果飘香。深冬,雪峰皑皑、银装素裹。这里是著名的“天然氧吧”,其实,老君山处处都是“天然氧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9%以上,其密度之高,保护之完整,堪称“秦巴之粹”。
油松林体验点:鸟语花香,这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给您最大享受。整个林间空气清新,异常清净,沉美无比。
第五项:龙藤沟
老君山上漫山遍野、纵横交错如灵蛇上山的龙藤及五颜六色、形状怪异的山花,据书上介绍,龙藤又名牛马藤、过山龙等,属热带生长植物,能在老君山景区生长属一大怪事。它落地生根,根又生藤,如行蛇走蟒般无止境在森林间、岩石上乱窜,形成了一个 “龙蛇世界”。每到春暖花开时,满山的龙藤便挂满五颜六色、形态怪异的花,沁人心脾,构成了景区一大独特景观。
龙藤沟体验点: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山林苍翠在浓荫蔽日的山林中拾级而上,呼吸着富氧离子的纯净的空气,了解着这千年历史的道教名山,放眼四望,莽莽山林尽收眼底,使您产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第六项:回心崖
回心崖山势险峻,山崖峭立,山道崎岖,前历老君梨沟之艰,后临青龙背之险,意志不坚者多在此休息后下山,故称回心崖。
据说,人们如果被红尘干扰得不知如何才生活下去时,来到了这里,就可以悟出一切尘缘。也有人说,有人想来老君山归隐,来到这里,突然觉得红尘可恋,又改变主意回头。民国时期,也常有人独坐这里,或忧虑,或心灰意冷,但往往有老年的道人,会在其身边加以指点,或者,有素不相识的香客投以关注的一目,他顷刻间就会茅塞顿开,回心转意。据说到过回心崖的人,人生要豁达很多。
回心崖体验点:在回心崖前,举目仰视,万丈石壁,横立眼前,使人望而生畏,考验旅游者的意志。
第七项:青龙背
青龙背位于老君仙洞前,是一突兀状山脊,两旁数丈深渊,高不可测,相传青龙背前的山洞中有条青龙,故而得名。青龙背上树木茂密,降低了突兀山状的惊险程度,有又钢制护栏防护,是登山爱好者最理想的攀缘之处。
青龙背体验点:青龙背上悬壁峭立,恰似一青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佛,恰似龙须飘飞。每当大雾袭来时,云雾升腾,青龙背如遨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浓雾散去,睛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辩。
第八项:老君洞
老君洞中现有天然溶柱形成的“圣君卧榻、系牛柏、炼丹炉、塔林、高山飞瀑、天门、青牛、豆腐坊”等道教信物,塑有太上老君像、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牌位供香客朝拜,千百年来一直为道教信众朝圣之所。天然溶柱鬼斧神工般雕成的大自然奇观,与天然、原始的自然地貌融为一体,成为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君洞体验点:清晨的阳光,直射到洞口那根溶柱上,象是参天松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洞口布满各种岩溶地貌的钟乳石,让人目不暇接。
第九项:观日台
观日台位于老君山五峰之首——紫气东来峰,与老君仙洞之间,是回心崖的顶部,俯瞰山下,阡陌纵横;远眺群山连绵,起伏跌荡,满目苍郁。清晨,一轮白日喷薄而出,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是老君山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
观日台体验点:天边的一缕红线,渐渐变宽变亮,继而成为了一条橙红色的云霞,一瞬间,一轮红日已跃出了云海,四周霞光万道,美不胜收。只见日吐万丝,霞光普照,山岭、松林无不染上金黄的色彩,大地同时七色交织,五彩缤纷。
第十项:老君犁沟
相传太上老君为解游人香客登山之艰难,扶犁犁出一条深沟,通往老君洞,是老君山景区新近开发出的又一条循环通道。与回心崖后的青牛洞互为照应,使老君山倍添神秘。
老君犁沟体验点:无限风光在险峰,老君犁沟传奇故事增添了许多动人的色彩。每当晴天一碧,万里无云,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慨。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
第十一项:瀑布崖
瀑布崖位于老君山景区中心位置,是陕南地区旅游层次最高的人工瀑布群。瀑布崖三面环山,一面背水,仰观瀑布白炼从天而降,令人心旷神诒。冬季河面冰封,白雪皑皑,徜徉河畔,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感。现在又新修一座人行铁桥,特意引导游客到此观赏,是老君山风光第一景。
瀑布崖体验点:飞瀑如注,倾喷而下,似滚雪涌潮,让人留恋往返。水深流静,以幽感人,以静悦宾,水剔透如玉,绿如翡翠。冬季时瀑布已成冰瀑,全部结冰,发出幽蓝柔光,寒冷之余,神秘无比。
第2篇 关于君山岛的导游词
君山,古称洞庭山,洞庭湖由此而得名。唐代诗人刘禹锡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形容君山。君山上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传书的传书亭和柳毅井,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
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第3篇 君山岛导游词
君山,古称洞庭山,洞庭湖由此而得名。唐代诗人刘禹锡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形容君山。君山上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传书的传书亭和柳毅井,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 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
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第4篇 河南老君山导游词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老君山。在八百里伏牛山,传诵着一副对联:“君山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是的,老君山的确是一副画卷,一副与五岳并秀的山水画卷。现在我们正站在这幅画的面前,让我们随着画轴的舒展,细细品味这幅自然山水的韵味吧!
老君山有景室山、华室山、压塌坪等三座山峰组成,古称“伏牛三鼎”、“君山三姊妹”,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栾川园区的核心景区。
老君山之所以为核心景区,一是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二是科学内涵丰富、花岗岩地貌景区独树一帜。在老君山入口处,也就是中高山区与低缓山区接壤地带的伊河南岸,分布着具有古生代华北板块大陆南缘边界特征的巨型地质构造带——黑沟栾川断裂带(栾川为命名地,足以显示构造遗迹保存的典型性)。这条在地壳演化不同历史阶段均起重要作用的地质构造遗迹,是划分中国大陆中央山系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它记录着古代时期发生的大陆裂谷作用,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板块构造体制,中生代时期造就的颅内造山运动和新生代新构造运动的推覆构造形迹,对研究追溯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演化过程,具极高科学研究价值。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老君山花岗岩体地貌景观自北向南表现出锯片状叠置的单面山景观——滑脱峰丛——滑塌峰林到断层崖地貌,是造山代花岗岩地貌景观系列的重要补充。
三是环境优良、景色迷人。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彩笔在不同的季节给老君山变换着不同色彩,在这些大自然的杰作中,当属秋天的颜色最迷人。老君山的主要秋景有野菊荟萃,一墩墩、一簇簇相连成片。若遇秋风劲吹,则见花海涌动,彩浪起伏。十月初,老君山层林尽染,出现“树头万枝齐喷火,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奇观。君山特色的五角枫、黄栌柴、漫山遍野的林不苏、云阳叶、木棉树、柿树、漆树都向游人展现着它们深浅不同的红叶、淡红、深红、黑红、火红、真是飞红流丹!正是“君山红叶竞秋色,万木霜天红烂漫”。——这就是红叶斗妍。
四是原始林海、古木秀色。在老君山海拔1500米以上有大面积的原始山林,因山高气寒和春短冬长的特殊气候影响,出现了数目形态多变的怪象。它们在中秋节过后开始落叶,到了十月就抖掉了绿色的秀幕,裸露出了古林的新奇。生长在这里的桦栎、青岗、黑腊子、山榆等树如雕似塑,千姿百态。有的树长得像蟒蛇弯弯曲曲;有的像木桥横加平伸;有的树如同骆驼弯腰弓脊;还有的像雄鹰展翅欲飞。这些老林古树的纸条还鼓起了许多树疙瘩,犹如桃李挂满枝头。这些光怪陆离的林貌现象被有人称为“古林秀色”。
女士们,先生们,请把您的视线移向右边。这里依山傍水,气势不凡。这里是尚待开发的七里坪——栾川旅游服务中心,计划占地0.6平方公里,它背靠伏牛山、依傍伊河水,左有青龙盘踞、右有白虎护卫,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宝地”的理念。服务中心有“伏牛山地址文化广场”“伏牛山地质博物馆”“旅游接待处”和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栾川主题碑、地学科普长廊、恐龙雕塑群、河洛文化浮雕墙、栾川断裂地质构造剖面等建筑群组成。两年以后,您可以在这里享用现代文化而领略伏牛山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积淀的厚重。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旅游车继续前行,而君山画轴也在继续展开,灵官殿便映入了您的眼帘。
尊敬的游客,从这里到山顶,要经过几十分钟路程。老君山风光画轴会向您连续展开,在您细细品尝美景的同时,我将老君山风景区的重要历史遗迹“太子宫”向您作以简单的介绍。
朋友们,几处历史遗迹,使我们感受了世事沧桑,两位亡明忠烈人物又让人为之荡气回肠。忠烈已作古,山河依旧新,还是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千秋君山画轴吧!
朋友们,前面这块巨石,名叫摞摞石,当年太上老君骑着青牛驾彩云来到景室山,因青牛走路用力过猛,将这块石头踩翻滚下山去,当时山崩地裂,响彻云霄惊动玉皇大帝,玉皇闻声,掐指一算言道“石破天惊,道德天尊,驾临景室,传经布道,乃凡间幸事”。太上老君往后一看,山石滚落,忙将手中拂尘一扬,大石飞起,落回原处,严丝合缝,才松了口气对青牛说:“大石落山,有伤害生灵之忧,你我务必小心才是”,青牛“哞”的一声点了点头往峰顶而去。九百年后唐朝诗人李贺听说了这个故事,写出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千古绝句。
朋友们,从这里到上边的停车场大约还需要15分钟路程。为了使您这15分钟过的愉快、充实,在您继续欣赏老君山风景的同时,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君山一年四季最为瑰丽醉人的季节——君山秋色。
朋友们,如果你秋天再次光临老君山,老君山的秋色一定会使你不虚此行!现在我们继续观看美丽的老君山主轴。随着观光旅游车轮的停止转动,我们便到了救苦殿洼停车场。这里是登山车的终点站。再往上走就是登山旅游步道。如果说,我们从下边到这儿是走马观花粗看景,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开始下马观光细品味了。
这个地方救苦殿洼,是上山路上最大的一片开阔地。上面山岭重叠,林木苍翠,保留着森林的原始林貌。南边通老君山峰顶,东南山凹叫救苦殿凹,西边可通舍身崖。
(小路口)前边这棵树叫“领春木”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又称“钥匙树”,秋天,叶子变红后又变黄,是著名园林观赏树种。
奇特的舍身崖景观,由空古来风和众多的华山松组成,脚下千尺峭壁,颇为雄险。
眼前这片灰绿色针叶树木叫华山松,材质优良,可做建筑材料和家具。其种子较大,含油,可食用,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坡中。
前面那棵皮灰褐色片状脱落的,是油松,属中国特有树种,其材质优良,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家具用材。
这一段山路一步一转,五步一折,上起来十分吃力。请朋友们稍作休息,在这里看看西边的风景。朋友们大家都向西边看,首先我们看到的也就是说离我们稍近的这座山叫中鼎山,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中鼎山海拔2052米,山顶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透亮的山洞。实际上是乱石搭成的一个门状石孔,下面有一堆巨石,当地老百姓叫它乱中鼎,在它的周围,柱状石缝林立,有高有低,上面苍松叠翠,苔藓挂绿,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俗称娘娘垛,海拔2072米,有20多做山峰并排站立,上面石松倒挂,气势非凡。
老君山的主峰是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它是在距今1.4——0.8亿年间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年轻的花岗岩体,被省内地质专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且已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老君山岩体就为后,经长期的构造剥蚀作用,造就了当今奇峰异谷、挺拔秀丽的地貌景观,成为异士、奇人向往的圣地和修身养性的绝妙去处。
朋友们,请大家静下心来,因为我们很快就要进入老君山风景最为瑰丽奇妙的“石林景区”了。提起石林有人可能会想到云南路南蠡族自治县的石林,会想到美丽的阿斯玛。栾川君山的石林与云南的石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从地质角度讲,云南石林属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栾川君山属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从外型上看,云南石林石像众多,且小巧奇异;君山石林石像数相对少些,却雄壮奇裔。这样比喻吧,云南石林是一大群载歌载舞的南方俏妹子,君山石林则是一批威武雄壮的北方男子汉。看过云南石林的朋友,看了君山石林,在领略它的神奇的同时,也会从中体会出几分云南石林的神韵。
我们已经踏入石林景区,更妙的说法是:我们已经步入仙境。因为有人说君山石林是“缩小了的仙境,扩大了的盆景”。既然是仙境,肯定是仙人云集的地方,让我们就去欣赏他们的仙姿仙貌吧。
各位游客,我们刚才游览的石林景观,只是君山石林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暂未开发出来,只好等大家下次来时,再做欣赏了。
这里是老君山正顶,亮宝台、玉皇顶双峰对峙,中留一门叫南天门,寓意其高,门内平台,前建老君殿,后盖藏经楼,明清两代都叫老子楼。原建筑始于北魏,历代重修,唐代尉迟敬德曾监工重修一次,明朝最为鼎盛,铁掾铁瓦、打铁钟、铜牛,一片金碧辉煌,解放后被毁坏,现在的庙宇是1987年重修的。
前殿叫“金顶太清观”金顶是太阳普照,光芒四射的意思,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及醇香火诸神,后点道德府是藏经的地方,明万历皇帝下诏书颁经卷至天下名山。在这块“诏谕碑”上说的清楚明白。老君山为天下名山,不是自封的。
这是明万历十九年铸造的打铁钟。耸立在朋友们面前的两座山峰,东面的叫亮宝台,西边叫玉皇顶,上面各有一座小庙。
亮宝台传说是太上老君展示宝贝的地方。有一年四月初八,各路神仙来景室听老君讲经,之后神仙们要求看看老君的镇山之宝,老君上到峰顶拿出了阴阳扇、太极图、炼丹炉。三件宝物金光闪闪,绕老君飞旋三周落到老君手上,众仙赞不绝口。
亮宝台也是看日出的最好去处,初时,一点殷红穿云破雾,势不可挡。霎时光芒四射,变为一轮辉煌,那激动人心的磅礴的气势,令人开口胸襟、终生难忘。朋友,留下来住一宿,看看日出,才不虚来此一游。
西边这座山峰叫玉皇顶。玉皇大帝在世俗的心目中,是中国最大的身,是众神之王。手下有数不尽的文武仙卿,对这样一尊大神当然各地都要敬仰,玉皇阁、玉皇庙、玉皇观仅北京就有20多座,所以老君山上敬玉皇也是清理之中的事。
请朋友们往北看,栾川县城历历在目,伊河象一条白色飘带穿城而过。县城以北千山万岭统称熊耳山。县城以南叫伏牛山,都是秦岭东西余脉。
县城北的潭头、秋扒、狮子庙、白土、马超营一线以北的熊耳山主峰,是由距今约35亿年至10亿年的底层组成,形成秦岭造山带北缘的后陆逆冲断褶带。
马超营至潭头一线以南至县城(伊河以北)一段,是秦岭造山带北迭瓦逆冲推覆构造带。是距今14亿年至5.7亿年亚洲大陆独有的栾川群、陶湾群(均以本地地名命名)沉积层序,属华北古陆块南缘弧后盆地内的炭质、炭泥质、泥钙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并有碱性岩床、岩墙群侵入。到距今2亿年以后的中生代,此区成为陆内造山带北沿推覆体的前沿逆冲断层带,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赋存着世界八大钼矿之一,亚洲最大的钼矿床,已成为我国的钼业基地。
伊河南岸(黑沟——栾川断裂带以南)至老君山花岗岩岩体之间,是距今18亿年至5.7亿年间,华北古陆块南缘地壳在以扩张伸展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条件下形成的裂陷海槽中喷发的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显示出裂陷海的构造环境。
最近处这座山峰,峰顶平坦,四周陡峭。峰顶松树成林,郁郁葱葱,取名叫晒人场,传说是大地上原来没有人,道德天尊青睐洪钧老祖捏造泥人,晒干以后撒向十方净土,大地上才有了人。有一天洪钧老祖来不及一个一个收拾。慌忙之中用手一搓,撒向空中,造成一些瞎眼少耳朵,折胳膊断腿的残疾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我们在看晒人场下边,最东的山峰倾向老君庙,名叫朝圣峰,中间的山峰叫耸翠峰。
站在这里向东眺望,地平线上一个玉米粒大小的缺口就是洛阳伊阙龙门。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块山岩是长在一起的,也就无话可说了,偏偏留下一条缝隙,路又经过这里,仅容一人通过,无论胖瘦,都能挤身过去。
这次由于时间和天气原因,老君山的一些胜景和奇观大家没有观赏到,不过,1775年乾隆登上嵩山时说:“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缘再来游”,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领略老君山青山绿水的灵韵。预祝大家归途一路顺风。
第5篇 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х,我们的游程大约为二小时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是一处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景区,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访古寻幽,品中药文化;另一部分是观景游乐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一进大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着我们的老人塑像,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挂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千百年前那位济世救民的老中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其实,桐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据梁·陶弘景《本草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名人大辞典》等记载:桐君,是黄帝时人,黄帝命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桐君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有《桐君采药录》,太平兴国二年的《太平御览》之“药部”篇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可见桐君这位历史人物是载之史册的,在古时的医坛上也是盛名卓著的。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国中医药的鼻祖。历代诗人、画家都曾以桐君为题材吟诗作画。如苏轼、陆游、徐舫都写有《桐君山诗》,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还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颐轩的五绝一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这首石刻,生动地记录了700多年前诗人对于桐君其人的真情实感。
百草园
好,各位,在对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后,我们前行可以看到,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偶尔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也许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其实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医治病的良药。大家请看,这个叫“马蹄径”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这个叫“阔叶十大功劳”专治胃肠炎、咽喉肿痛等;这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这里还有专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等的药材,大家所处其中,是否闻到了浓郁的中药气息呢?
各位,走过百草园,请大家往左边看,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正拉起风帆准备启航。这就是我们景区的另一部分—富春江·七里扬帆,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里扬帆的乐趣。
牌坊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这座牌坊是建于××年,上方写有“药祖之乡”四字,这是由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罗元恺书写的,牌坊前有二块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叶橘泉先生书写的“中药鼻祖”碑,另一方上写“源远流长”是1989年前来参加桐庐华夏中药节的国家医药总局的领导题写的,意指桐君始创的中华医药科学源远流长,希望桐君山这块中华医药圣地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级台阶,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医药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是“药祖圣地”。当然,此山除了具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外,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而被称为“小金山、浮玉山”。清代康有为曾称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梁启超则称之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见,桐君山不仅风光旖旎,还是一方风水宝地。各位,在绿树掩映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我们前往,这就是我们登山前要去的第一处景点叶浅予故居——富春画苑。
富春画苑
各位,现在我们站在富春画苑前了,这是我国当代画家叶浅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临富春江,打开窗户便是景,是一处绝好的吟诗会友之地。面积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层,除了有画室、展览厅外,还有起居室、厨房、小餐厅等一应俱全。叶老的老宅原来在桐庐镇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为了使他每年回故乡,有一个居住、创作、会客的地方,1985年,桐庐县政府、县旅游局特地建造这座小楼供他居住。叶老对他的新居非常喜欢,取名为“富春画苑”,这横额上的“富春画苑”四字便是他亲手所写,在画苑的两侧有一对龙虎门,叶老将左侧题为“迎晖”,右侧为“揖翠”。面对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确是恰到好处。接下来,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
各位游客,正面墙上的这幅画像就是叶浅予先生了,叶浅予先生1907年生于桐庐镇,是中国集漫画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画于一身的大画家,他早年的漫画《王先生》曾在解放前
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在1929—1937年间的刊物上以长篇连载的漫画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小市民生活,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后来《王先生》还出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并被拍摄成故事影片。叶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图》更是令人称绝,说起这幅画,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叶老画这幅画的起因。桐庐富春山水的美在历史上就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历史上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2000多首赞誉桐庐的诗,当然更有一些画家也为富春山水所迷恋。元代被称为“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黄公望,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爱山水,游遍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富春江畔时,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选择了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一段,在江边有一处叫做庙山坞(现江南龙门湾的钓鱼岛)的幽谷中结庐作画,精心构思,画出了一幅长7米,宽30多厘米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头峰峦气势清秀,意境简远,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历史上几经流转,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画落到了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炬手里,后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把此画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轩”来珍藏此画。在吴洪裕临死前,双眼一直不肯闭上,家人展尽金银财宝,都没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画,并已投进火中燃着,才闭上眼睛,放心离去。在他闭上双眼之后,站在一旁的侄子赶忙从炉中抢出此画,但画已被毁成了二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已是二段,但真迹还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卷尾一段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清朝王修玉曾有诗云:“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带着这样一种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补这个遗憾,既是为了让富春山水的美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报答桐庐的养育之恩。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长32米,宽95厘米,拓展了原画的内容,从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开始,画富阳、画桐庐,一直画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谓揽富春山水于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这幅画的临摩画卷曾经在山上的“江天极目阁”里展示过。
各位,介绍完这幅画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左右橱窗里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叶老生前的照片,大约有40幅左右。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合影,有叶老在国外的照片,有与好友、学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时还展出了与叶老一生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的照片。这张是叶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罗彩云的照片;这张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爱莲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员;这位是王人美,是叶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电影演员。
叶老生前除了爱好绘画创作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石头,特别是家乡的石头。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爱莲女士来游桐庐,回北京时,叶老兴高采烈地把从富春江边捡来的两块石头作为礼物叫她带回去。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可以看到叶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头。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叶浅予先生的陵园。各位游客,这是叶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后是当代画家黄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叶老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他生前曾说过:故乡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欢乐的根,艺术源泉的根。的确,富春江的山水不仅造化了桐庐,也孕育了桐庐人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也使得画坛宗师将这种灵气变为灵感,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巨作。叶老是1995年病逝于北京的,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葬在画苑旁,让富春江的水流,让桐君山的山风日日陪伴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游客,参观完叶老故居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于两侧,这一块是已故的当地老中医洪燧卿先生在桐庐县举办的首届华夏中药节时自创自书的碑文,洪老先生当时已是73岁,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将此文镌刻成碑立于桐君山,以表达他对桐君老人、对中国中药文化的热爱,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块是1982年9月,日本樱美林大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5人来到桐庐,在参观完桐君山后,团长石川忠久教授即兴而作的一首诗,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桐君山这处名胜古迹的变迁发展,由王璋书写;这一块是由四组签名碑组成,签名者都是来过桐君山的医药界、书画界的和中国知名中医学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荫问道亭
经过了几级台阶,我们可以在石亭内小憩一下。这座亭名叫桐荫问道亭,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桐树荫下,桐君老人为百姓看病,谈论养生之道的地方。亭内有两方石碑,左边的这块是宋代学士杨时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诗,内容是:翠崖千尺崎方高,楼殿翠飞压巨涛。槛外回峰自连着,只因潭下有灵鳌。右边这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启孙若裘书》。
各位游客,经过64级陡的台阶后,我们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诗人孙纲的《桐君》诗: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居。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这首诗原来刻于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此诗的拓片。
四方药局
经过了200多级石阶,到现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顶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树木丛中,这就是四方药局。“四方药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阁制药厂、杭州的胡庆余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民生药厂四大药厂联合在此设点销售,意指这里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弘扬国药文化,济世救民。在四方药局的门前是一对“龟鹤同春”铜像,鹤头龟身,栩栩如生,高1.999米,因铸造于1999年,故选此高度,重888公斤,龟体上有13块龟片,刻有13种不同书体的“寿”字,这是预祝各位健康长寿。
桐君塔
各位,走出四方药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着我们前往,这便是桐君白塔。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级实心塔,最早建于什么年间没有考证,只是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公元1260年)曾修过这个塔,明朝、清朝也曾几次修葺过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政府又重新修饰了这座白塔。以前桐庐县城内有三座古塔,呈等边三角形互相呼应,其余两座已在文革时被毁,现在仅剩下这一座,成为了桐君山、也是桐庐县城一处标志性景观。
在白塔的右边是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钟”,是由四川桐君阁制药厂为寻访药祖而送来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钟便会敲108下,意指去除人类的108个烦恼。每当钟声敲响之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人们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君山晨钟”,成为一处胜景。大家如有兴趣的话,也可去敲一下,保佑家人安康。
四望亭
听着钟声,各位请随我到“四望亭”去看看。四望是指:“东望白云深,西来天目远。南攀双台月,北溯钱江潮。”这里是远眺富春江与天目溪两江汇合的最佳位置,请大家眺望一下,脚下清流萦绕,四周层峦叠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处与富春江汇合,黄绿分明,交汇处泛起了白沫,好似中间镶嵌着一条银带,这一景致般在春末夏初时比较常见。再往前看,富春江开阔而深邃,难怪唐朝诗人吴融写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诗中意境也不过如此吧?
各位游客,到了这里,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到现在桐君山的主人也没有看到,接下来,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中药鼻祖——桐君老人。
桐君祠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桐君祠”,正上方匾额“桐君祠”这三个字是由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写的。这座祠堂是为了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祠内正面塑像就是桐君了,四周的雕塑群像共分两部分:前面两组为第一部分,根据史料中记载而塑的“指桐为名”、“桐荫问道”的史实;第二部分是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塑出卓有成效的华夏中医药大师。他们依次是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扁鹊,“医圣”张仲景,他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精通内、外、妇、小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并且制作“麻沸散”的华陀,晋代修道炼丹的抱朴子葛洪,唐代“药王”孙思邈,宋代针灸学家王维一,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最后一位是我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解剖学家王清任。看了这组塑像大家就很清楚桐君在中药史中的地位了吧。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祠堂内看到有一方碑文,是南宋枢密院参知政事楼钥撰文的《桐庐县桐君祠记》,这篇文章应当时邑尉之请,为修葺一新的桐君祠勒石而作的碑记,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全文不到400字,不但记叙了桐君的来历,隐姓埋名的行医济医的史迹,还描写了桐君山秀丽的风光。
古石刻
各位游客,桐君山因地处两江交汇、风光独特的绝佳位置,一时引来无数人们前往,除了一般布衣之外,还有文人、官宦之人,因此,在桐君山的沿江石壁上留下许多关于桐君山的摩崖石刻。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去看一下在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古石刻。这是一方古石刻。古时登桐君山很艰难,既没有道路,更无石级,宋进嘉熙年间,一位姓赵的县官组织民众凿山路,后来民众又资助财物才铺了石级。这方石刻的前半部分记载了这一史实,后半部分记载了百年后元朝张久可第二次开路的史实。张久可(也有人称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曾在桐庐任典吏,官小职卑,仕途上很不得志,于是放怀诗酒,浪迹江湖,他专写散曲,留存作品850余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对后来明清曲坛影响很大。
各位,在后山下山途中还可看到一块石碑,是南京中医学院教授吴贻谷撰文并书写的“赞桐君”,碑文仅用了80个字,高度概括和颂扬了中药鼻祖桐君在山上结庐炼丹、行医采药的功绩。再往前行大家请随我去看一下张可久的另一方石刻。这一方石刻和山上的记事石刻一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虽然年代久远,但仍然清晰可辨,两方石刻说明了散曲家张可久曾两次登临桐君山。
接下来,我们将到达桐君山游览的最后一处景点——“桐君亭”。这是为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亭高5米,造型舒展别致,结构精巧,显得古朴、典雅、庄重。亭子门楣上的“桐君亭”匾额,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是原军事医学院教授、80高龄的范行准挥写的。亭内这方青石碑刻高200厘米,宽90厘米,碑石阳面“药祖圣地”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文笔流畅,气势雄伟,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当代著名中医大师董建华手笔。
好,各位,桐君山的游览就到此了,接下来我们要去游览本景区的第二部分——富春江七里扬帆,在游完山后,再玩水,感觉一下身在富春江,坐在小船上,品一杯清茶,扬起风帆观两岸风光的趣味。
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参观完桐君山,拜访过中药鼻祖后,我们就要登上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去真切地体味一下富春江上看两岸风光,观桐庐古镇风情的感觉。
各位,小船已拉起风帆,就要起航了,悠悠富春江水带着我们将此行的游览推向高潮。富春江,全长110公里,是中国除了长江、桂林漓江之外的第三大山水风光带,“山青、水清、史悠、境幽”构成其独特的山水人文环境,是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四十四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的六股尖,其中一段在1959年时修建新安江水电站蓄水而成为了一个大水库,也就是现在的千岛湖,中游段从梅城至萧山的闻家堰,下游是钱塘江,经杭州湾流入东海。整个这条江以桐庐至梅城这一段风光最为秀丽,历史上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是被这段江面的美景所倾倒,尤其以唐、宋诗人为最多,如李白、谢灵运、陆游、范仲淹、李清照等,所以我们这条旅游线在以前也被人们称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现在它又成为浙西名山名水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
清代诗人吴嗣绾有诗云:“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各位游客,作为今人的我们能够在这样诗般的意境中饱览这奇山异水,也不失为会享受生活了。好,各位,请往这边看,这就是天目溪和富春江的水流交汇处,桐君山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两江汇合的地方,整座不高的山体远望就象浮在水面上一样,如翠玉浮水,所以,也难怪人们称它为“浮玉山”了。在天目溪上还有一座悬索桥,以前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水运港口,往来船只很多,从桐庐县城到桐君山要靠摆渡才可以来往,为了解决桐庐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去桐君山,在1995年,由桐庐旅游公司投资500万元,建造了这座悬索桥。桥长220米,宽仅3.5米,是一座人行桥,每到傍晚这里便聚集了很多人,人们在此可以乘乘凉、吹吹江风,也可以到桐君山上的茶室去品一杯香茗。
各位游客,我们的船依然在前行,在这里,大家一定会问,这里为什么称“七里扬帆”呢?这是因为过去富春江上游七里泷一带滩多水急,舟楫经过此地,都要在此等候东风的来临,以借风力上行。每当东风一起,千帆竞发,梢公的号子响彻云天。七十里的路程,借助东风仿佛只走了七里一样,所以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当然,这“七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用词而已,主要是指这一带行舟之困难。1968年,在七里泷口建造了富春江水电站,险滩变平湖,帆船也渐渐被机动船所代替,“七里扬帆”景观也随之消失了。为了使这一古景观再现,1997年,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精心筹划,投资600余万元于1999年5月1日正式推出了“七里扬帆”景观,使富春江上当年的胜景在绝迹了三十年后,又重现昔日的风采。
各位,舟行水上只见两岸小镇高楼林立,间或还有一处飞檐翘角半隐半露,既富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偶尔钟楼的整点报时声传来,余音袅袅,这就是桐庐镇。桐庐镇历史悠久,镇上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的开元街便是昔日桐庐繁华的历史见证。总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全镇人口大约10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独特的小镇风情。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多丘陵山地,两条江流过,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江南小气候,夏季更是一处清凉的避暑胜地。
各位游客,现在映入眼帘的是临江的一条绿色长带,这就是紧连县城的江滨公园,东西长1800米,宽25米,总面积近百亩,这里原来是一片淤积的荒滩,而现在则成了桐庐市民最喜爱的地方。夜晚,坐在江边,聊聊天,听听音乐,看江面上渔船点点,两岸万家灯火,一幅祥和的气氛,与古桐庐镇隔江相对的便是桐庐县城的新城区,我们可以看到,新城区新气象,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是按照统一的规划,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桐庐县城最繁华的中心地带。
船行到此,可以看到就在前方有两座大桥,远一点的叫富春江大桥,也称富春江一桥;眼前这座叫富春江二桥,因一头连着桐庐镇的繁华商业街迎春街,故也称迎春桥。这两座大桥飞架在富春江上,为富春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称此景为“双桥入画”。
桐庐从三国东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开始设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长期以来,尽管桐庐人民一代又一代做着各种各样的美梦,但还是改变不了“一江隔南北,两岸长相叹”的局面。1991年10月,富春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富春江大桥的建成终于结束了富春江自古无桥梁的历史。富春江一桥,总投资2150万元,全长812米,桥面通行车道宽10米,终于圆了人们可以“走”着来往的梦想。眼前的这座富春江二桥建于1996年,全长1021米,宽15米,是两岸人民现在来往的一座生活用桥。
好,各位游客,过了两桥以后,我们的眼前顿时一亮,一排青翠的山峦如屏风般耸立江边,这就是“十里排门山”。相传,排门山从前叫牛山,山中有一大石窟,里面藏有仙界的十八头一尺八寸长的金牛,玉皇大帝为了防止凡人去偷金牛,即命霹雳大仙把牛山劈成陡崖峭壁,使凡人无法辨认石门的位置,因山势如同城内街道的排门,后人就把牛山称为排门山了。
各位游客,我们的游程主要是以两桥为中心,到排门山掉转船头回到桐君山码头,所以,在此请各位坐稳,我们要掉转船头了。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桐庐的特产。桐庐因此处浙西山区,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山珍野味也很多,有野生的蕨菜、黄花菜、青笋干、山核桃,还有最富盛名的高山雪水云绿茶、苦丁茶,以及近几年来出口量非常大的烤薯、钟山豆腐干等。富春江里的野生鱼更是鲜美无比,江中有80多种鱼,除了平常大家常吃的一些鱼外,最具特色的当属鲥鱼和子陵鱼了。鲥鱼是每年
4、5月份的时候从海里沿钱塘江游到富春江产卵,全身呈白色,每当渔人用网捉到此鱼的时候,它不会向其它的鱼儿一样乱跳,而是一动不动,生怕损坏了它的鳞片,所以也叫惜鳞鱼,这种鱼在烹煮的时候鳞片不用刮掉,适宜清蒸,遗憾的是在1958年富春江水电站的建成后,水位上升使得水体温度有所变化,现在这种鱼已很难得一见了。另外还有一种叫“子陵鱼”,身体细长不足3厘米,每年7—9月份成群结队沿江至子陵滩一带聚集,当地人认为它们是在朝拜严子陵,故得“子陵鱼”之名,此鱼肉嫩鲜美,独具风味,可红烧,可作羹,是上好的一道佳肴,所以,也难怪当年毛泽东在劝柳亚子先生回国参加建设工作时写道:“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各位游客,桐君山·七里扬帆只是我们桐庐众多景点中的一处,接下来,我将把桐庐最具特色、最典型的山、水、林、洞风光片放给大家看,各位可一边品茶,一边欣赏。
第6篇 君山岛的导游词
关于君山岛的导游词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君山岛的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君山,古称洞庭山,洞庭湖由此而得名。唐代诗人刘禹锡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形容君山。君山上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传书的传书亭和柳毅井,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
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第7篇 陕西老君山导游词
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道教源头老君山参观。在参观期间有两个小小的要求:第一,请不要吸烟,因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级防火单位;第二,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不要离开登山盘道和休息台,因为老君山地势险峻,并有野兽出没,以免发生危险。谢谢合作。
第一项:老君山的得名
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西岳华山之阳,地处秦岭东南段北端的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在该地有一历史非常久远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内溶柱林立,姿态万千,错落有致,特别是与道教传说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炼丹炉、圣君卧榻、天门、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观更是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相传太上老君从周国赶往秦国途中,在河南灵宝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住,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太上老君对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深感关切,发誓要修得正果,他便来到洛南老君山潜心修炼。时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终于功德圆满,修炼成仙,玉皇大帝亲驾相迎,也到此处与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统。后太上老君到达秦都西安,又降至终南山楼观台讲道,至此,道教传统才深深的扎根于中华大地。故民间人士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庙、玉皇殿以志纪念,老君庙、玉皇殿那历尽苍桑、饱经风霜的铮铮风骨,浩立于峭崖绝壁之巅,俨然向世界宣告中华道教在这里诞生。遍布山间的秦砖汉瓦、古迹遗存,承载着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先民们虔诚的神灵崇拜,民国八年,这里的乡民又勒石树碑,记载着这一史迹,于是,老君洞所在的群山峻岭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华道教第一山。
第二项:道教文化艺术碑林
道教文化艺术碑林是老君山旅游开发项目的一个人文景观,将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线,辅以各界名流和游客的诗词、散文、观感、题词,全面、系统地再现道教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道教文化在老君山发扬光大的不朽历程。如果那位来宾有兴趣,我们可以给您免费提供一块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闫光臣先生游老君山的观感诗。
第三项: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
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太上老君的学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经》,是道教始祖和中国的哲学之父。
黑格尔把老子的思想和欧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学相比,认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黑格尔尊崇老子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成人类哲学的源头。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伟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的建构终结传统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诞生的。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要慢慢地将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动,否则就使鱼破碎得不成样子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很欣赏老子的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这一团紫气,是飘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祥瑞,带来智慧的,这一团紫气不仅在中国飘了几千年,又飘出了国门,给世界带去了智慧的芳香。
因此,当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我们又成功地在旅游服务领域注册了老君山商标,开创了我国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先河。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太上老君灵光照耀下的老君山生态旅游,东北地区,让我们攀附在中国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得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太上老君像 据史料记载: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在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有的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为了纪念太上老君这一历史传奇人物,我们在这里建造太上老君塑像作为中国道教之源 - 老君山的标志性建筑,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有一个完美的结合。塑像高约5米,底周宽约3米,居于老君殿(在建)前的小山之巅,背靠玉皇岭,西临禹坪川,居高临下,威仪凛然,是我市最具特色雕塑代表之作。塑像主人雍容华贵,步态轻盈,手握禅杖,俯瞰众生,令人肃然起敬。再现了道教教义中的重现世,恤民生,察民情,疗民疾的思想,直观的表现出道教创始地特有的洞天福地的深刻蕴义。
第8篇 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х,我们的游程大约为二小时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是一处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景区,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访古寻幽,品中药文化;另一部分是观景游乐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一进大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着我们的老人塑像,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挂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千百年前那位济世救民的老中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其实,桐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据梁·陶弘景《本草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名人大辞典》等记载:桐君,是黄帝时人,黄帝命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桐君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有《桐君采药录》,太平兴国二年的《太平御览》之“药部”篇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可见桐君这位历史人物是载之史册的,在古时的医坛上也是盛名卓著的。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国中医药的鼻祖。历代诗人、画家都曾以桐君为题材吟诗作画。如苏轼、陆游、徐舫都写有《桐君山诗》,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还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颐轩的五绝一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这首石刻,生动地记录了700多年前诗人对于桐君其人的真情实感。
百草园
好,各位,在对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后,我们前行可以看到,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偶尔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也许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其实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医治病的良药。大家请看,这个叫“马蹄径”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这个叫“阔叶十大功劳”专治胃肠炎、咽喉肿痛等;这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这里还有专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等的药材,大家所处其中,是否闻到了浓郁的中药气息呢?
各位,走过百草园,请大家往左边看,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正拉起风帆准备启航。这就是我们景区的另一部分—富春江·七里扬帆,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里扬帆的乐趣。
牌坊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这座牌坊是建于××年,上方写有“药祖之乡”四字,这是由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罗元恺书写的,牌坊前有二块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叶橘泉先生书写的“中药鼻祖”碑,另一方上写“源远流长”是1989年前来参加桐庐华夏中药节的国家医药总局的领导题写的,意指桐君始创的中华医药科学源远流长,希望桐君山这块中华医药圣地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级台阶,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医药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是“药祖圣地”。当然,此山除了具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外,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而被称为“小金山、浮玉山”。清代康有为曾称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梁启超则称之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见,桐君山不仅风光旖旎,还是一方风水宝地。各位,在绿树掩映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我们前往,这就是我们登山前要去的第一处景点叶浅予故居——富春画苑。
富春画苑
各位,现在我们站在富春画苑前了,这是我国当代画家叶浅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临富春江,打开窗户便是景,是一处绝好的吟诗会友之地。面积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层,除了有画室、展览厅外,还有起居室、厨房、小餐厅等一应俱全。叶老的老宅原来在桐庐镇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为了使他每年回故乡,有一个居住、创作、会客的地方,1985年,桐庐县政府、县旅游局特地建造这座小楼供他居住。叶老对他的新居非常喜欢,取名为“富春画苑”,这横额上的“富春画苑”四字便是他亲手所写,在画苑的两侧有一对龙虎门,叶老将左侧题为“迎晖”,右侧为“揖翠”。面对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确是恰到好处。接下来,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
各位游客,正面墙上的这幅画像就是叶浅予先生了,叶浅予先生1907年生于桐庐镇,是中国集漫画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画于一身的大画家,他早年的漫画《王先生》曾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在1929—1937年间的刊物上以长篇连载的漫画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小市民生活,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后来《王先生》还出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并被拍摄成故事影片。叶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图》更是令人称绝,说起这幅画,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叶老画这幅画的起因。桐庐富春山水的美在历史上就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历史上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2000多首赞誉桐庐的诗,当然更有一些画家也为富春山水所迷恋。元代被称为“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黄公望,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爱山水,游遍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富春江畔时,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选择了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一段,在江边有一处叫做庙山坞(现江南龙门湾的钓鱼岛)的幽谷中结庐作画,精心构思,画出了一幅长7米,宽30多厘米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头峰峦气势清秀,意境简远,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历史上几经流转,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画落到了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炬手里,后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把此画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轩”来珍藏此画。在吴洪裕临死前,双眼一直不肯闭上,家人展尽金银财宝,都没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画,并已投进火中燃着,才闭上眼睛,放心离去。在他闭上双眼之后,站在一旁的侄子赶忙从炉中抢出此画,但画已被毁成了二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已是二段,但真迹还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卷尾一段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清朝王修玉曾有诗云:“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带着这样一种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补这个遗憾,既是为了让富春山水的美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报答桐庐的养育之恩。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长32米,宽95厘米,拓展了原画的内容,从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开始,画富阳、画桐庐,一直画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谓揽富春山水于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这幅画的临摩画卷曾经在山上的“江天极目阁”里展示过。
各位,介绍完这幅画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左右橱窗里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叶老生前的照片,大约有40幅左右。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合影,有叶老在国外的照片,有与好友、学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时还展出了与叶老一生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的照片。这张是叶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罗彩云的照片;这张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爱莲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员;这位是王人美,是叶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电影演员。
叶老生前除了爱好绘画创作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石头,特别是家乡的石头。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爱莲女士来游桐庐,回北京时,叶老兴高采烈地把从富春江边捡来的两块石头作为礼物叫她带回去。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可以看到叶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头。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叶浅予先生的陵园。各位游客,这是叶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后是当代画家黄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叶老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他生前曾说过:故乡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欢乐的根,艺术源泉的根。的确,富春江的山水不仅造化了桐庐,也孕育了桐庐人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也使得画坛宗师将这种灵气变为灵感,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巨作。叶老是1995年病逝于北京的,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葬在画苑旁,让富春江的水流,让桐君山的山风日日陪伴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游客,参观完叶老故居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于两侧,这一块是已故的当地老中医洪燧卿先生在桐庐县举办的首届华夏中药节时自创自书的碑文,洪老先生当时已是73岁,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将此文镌刻成碑立于桐君山,以表达他对桐君老人、对中国中药文化的热爱,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块是1982年9月,日本樱美林大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5人来到桐庐,在参观完桐君山后,团长石川忠久教授即兴而作的一首诗,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桐君山这处名胜古迹的变迁发展,由王璋书写;这一块是由四组签名碑组成,签名者都是来过桐君山的医药界、书画界的和中国知名中医学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荫问道亭
经过了几级台阶,我们可以在石亭内小憩一下。这座亭名叫桐荫问道亭,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桐树荫下,桐君老人为百姓看病,谈论养生之道的地方。亭内有两方石碑,左边的这块是宋代学士杨时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诗,内容是:翠崖千尺崎方高,楼殿翠飞压巨涛。槛外回峰自连着,只因潭下有灵鳌。右边这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启孙若裘书》。
各位游客,经过64级陡的台阶后,我们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诗人孙纲的《桐君》诗: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居。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这首诗原来刻于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此诗的拓片。
四方药局
经过了200多级石阶,到现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顶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树木丛中,这就是四方药局。“四方药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阁制药厂、杭州的胡庆余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民生药厂四大药厂联合在此设点销售,意指这里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弘扬国药文化,济世救民。在四方药局的门前是一对“龟鹤同春”铜像,鹤头龟身,栩栩如生,高1.999米,因铸造于1999年,故选此高度,重888公斤,龟体上有13块龟片,刻有13种不同书体的“寿”字,这是预祝各位健康长寿。
桐君塔
各位,走出四方药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着我们前往,这便是桐君白塔。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级实心塔,最早建于什么年间没有考证,只是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公元1260年)曾修过这个塔,明朝、清朝也曾几次修葺过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政府又重新修饰了这座白塔。以前桐庐县城内有三座古塔,呈等边三角形互相呼应,其余两座已在文革时被毁,现在仅剩下这一座,成为了桐君山、也是桐庐县城一处标志性景观。
在白塔的右边是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钟”,是由四川桐君阁制药厂为寻访药祖而送来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钟便会敲108下,意指去除人类的108个烦恼。每当钟声敲响之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人们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君山晨钟”,成为一处胜景。大家如有兴趣的话,也可去敲一下,保佑家人安康。
四望亭
听着钟声,各位请随我到“四望亭”去看看。四望是指:“东望白云深,西来天目远。南攀双台月,北溯钱江潮。”这里是远眺富春江与天目溪两江汇合的最佳位置,请大家眺望一下,脚下清流萦绕,四周层峦叠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处与富春江汇合,黄绿分明,交汇处泛起了白沫,好似中间镶嵌着一条银带,这一景致般在春末夏初时比较常见。再往前看,富春江开阔而深邃,难怪唐朝诗人吴融写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诗中意境也不过如此吧?
各位游客,到了这里,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到现在桐君山的主人也没有看到,接下来,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中药鼻祖——桐君老人。
桐君祠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桐君祠”,正上方匾额“桐君祠”这三个字是由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写的。这座祠堂是为了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祠内正面塑像就是桐君了,四周的雕塑群像共分两部分:前面两组为第一部分,根据史料中记载而塑的“指桐为名”、“桐荫问道”的史实;第二部分是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塑出卓有成效的华夏中医药大师。他们依次是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扁鹊,“医圣”张仲景,他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精通内、外、妇、小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并且制作“麻沸散”的华陀,晋代修道炼丹的抱朴子葛洪,唐代“药王”孙思邈,宋代针灸学家王维一,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最后一位是我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解剖学家王清任。看了这组塑像大家就很清楚桐君在中药史中的地位了吧。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祠堂内看到有一方碑文,是南宋枢密院参知政事楼钥撰文的《桐庐县桐君祠记》,这篇文章应当时邑尉之请,为修葺一新的桐君祠勒石而作的碑记,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全文不到400字,不但记叙了桐君的来历,隐姓埋名的行医济医的史迹,还描写了桐君山秀丽的风光。
古石刻
各位游客,桐君山因地处两江交汇、风光独特的绝佳位置,一时引来无数人们前往,除了一般布衣之外,还有文人、官宦之人,因此,在桐君山的沿江石壁上留下许多关于桐君山的摩崖石刻。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去看一下在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古石刻。这是一方古石刻。古时登桐君山很艰难,既没有道路,更无石级,宋进嘉熙年间,一位姓赵的县官组织民众凿山路,后来民众又资助财物才铺了石级。这方石刻的前半部分记载了这一史实,后半部分记载了百年后元朝张久可第二次开路的史实。张久可(也有人称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曾在桐庐任典吏,官小职卑,仕途上很不得志,于是放怀诗酒,浪迹江湖,他专写散曲,留存作品850余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对后来明清曲坛影响很大。
各位,在后山下山途中还可看到一块石碑,是南京中医学院教授吴贻谷撰文并书写的“赞桐君”,碑文仅用了80个字,高度概括和颂扬了中药鼻祖桐君在山上结庐炼丹、行医采药的功绩。再往前行大家请随我去看一下张可久的另一方石刻。这一方石刻和山上的记事石刻一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虽然年代久远,但仍然清晰可辨,两方石刻说明了散曲家张可久曾两次登临桐君山。
接下来,我们将到达桐君山游览的最后一处景点——“桐君亭”。这是为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亭高5米,造型舒展别致,结构精巧,显得古朴、典雅、庄重。亭子门楣上的“桐君亭”匾额,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是原军事医学院教授、80高龄的范行准挥写的。亭内这方青石碑刻高200厘米,宽90厘米,碑石阳面“药祖圣地”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文笔流畅,气势雄伟,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当代著名中医大师董建华手笔。
好,各位,桐君山的游览就到此了,接下来我们要去游览本景区的第二部分——富春江七里扬帆,在游完山后,再玩水,感觉一下身在富春江,坐在小船上,品一杯清茶,扬起风帆观两岸风光的趣味。
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参观完桐君山,拜访过中药鼻祖后,我们就要登上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去真切地体味一下富春江上看两岸风光,观桐庐古镇风情的感觉。
各位,小船已拉起风帆,就要起航了,悠悠富春江水带着我们将此行的游览推向高潮。富春江,全长110公里,是中国除了长江、桂林漓江之外的第三大山水风光带,“山青、水清、史悠、境幽”构成其独特的山水人文环境,是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四十四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的六股尖,其中一段在1959年时修建新安江水电站蓄水而成为了一个大水库,也就是现在的千岛湖,中游段从梅城至萧山的闻家堰,下游是钱塘江,经杭州湾流入东海。整个这条江以桐庐至梅城这一段风光最为秀丽,历史上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是被这段江面的美景所倾倒,尤其以唐、宋诗人为最多,如李白、谢灵运、陆游、范仲淹、李清照等,所以我们这条旅游线在以前也被人们称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现在它又成为浙西名山名水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
清代诗人吴嗣绾有诗云:“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各位游客,作为今人的我们能够在这样诗般的意境中饱览这奇山异水,也不失为会享受生活了。好,各位,请往这边看,这就是天目溪和富春江的水流交汇处,桐君山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两江汇合的地方,整座不高的山体远望就象浮在水面上一样,如翠玉浮水,所以,也难怪人们称它为“浮玉山”了。在天目溪上还有一座悬索桥,以前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水运港口,往来船只很多,从桐庐县城到桐君山要靠摆渡才可以来往,为了解决桐庐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去桐君山,在1995年,由桐庐旅游公司投资500万元,建造了这座悬索桥。桥长220米,宽仅3.5米,是一座人行桥,每到傍晚这里便聚集了很多人,人们在此可以乘乘凉、吹吹江风,也可以到桐君山上的茶室去品一杯香茗。
各位游客,我们的船依然在前行,在这里,大家一定会问,这里为什么称“七里扬帆”呢?这是因为过去富春江上游七里泷一带滩多水急,舟楫经过此地,都要在此等候东风的来临,以借风力上行。每当东风一起,千帆竞发,梢公的号子响彻云天。七十里的路程,借助东风仿佛只走了七里一样,所以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当然,这“七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用词而已,主要是指这一带行舟之困难。1968年,在七里泷口建造了富春江水电站,险滩变平湖,帆船也渐渐被机动船所代替,“七里扬帆”景观也随之消失了。为了使这一古景观再现,1997年,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精心筹划,投资600余万元于1999年5月1日正式推出了“七里扬帆”景观,使富春江上当年的胜景在绝迹了三十年后,又重现昔日的风采。
各位,舟行水上只见两岸小镇高楼林立,间或还有一处飞檐翘角半隐半露,既富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偶尔钟楼的整点报时声传来,余音袅袅,这就是桐庐镇。桐庐镇历史悠久,镇上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的开元街便是昔日桐庐繁华的历史见证。总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全镇人口大约10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独特的小镇风情。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多丘陵山地,两条江流过,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江南小气候,夏季更是一处清凉的避暑胜地。
各位游客,现在映入眼帘的是临江的一条绿色长带,这就是紧连县城的江滨公园,东西长1800米,宽25米,总面积近百亩,这里原来是一片淤积的荒滩,而现在则成了桐庐市民最喜爱的地方。夜晚,坐在江边,聊聊天,听听音乐,看江面上渔船点点,两岸万家灯火,一幅祥和的气氛,与古桐庐镇隔江相对的便是桐庐县城的新城区,我们可以看到,新城区新气象,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是按照统一的规划,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桐庐县城最繁华的中心地带。
船行到此,可以看到就在前方有两座大桥,远一点的叫富春江大桥,也称富春江一桥;眼前这座叫富春江二桥,因一头连着桐庐镇的繁华商业街迎春街,故也称迎春桥。这两座大桥飞架在富春江上,为富春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称此景为“双桥入画”。
桐庐从三国东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开始设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长期以来,尽管桐庐人民一代又一代做着各种各样的美梦,但还是改变不了“一江隔南北,两岸长相叹”的局面。1991年10月,富春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富春江大桥的建成终于结束了富春江自古无桥梁的历史。富春江一桥,总投资2150万元,全长812米,桥面通行车道宽10米,终于圆了人们可以“走”着来往的梦想。眼前的这座富春江二桥建于1996年,全长1021米,宽15米,是两岸人民现在来往的一座生活用桥。
好,各位游客,过了两桥以后,我们的眼前顿时一亮,一排青翠的山峦如屏风般耸立江边,这就是“十里排门山”。相传,排门山从前叫牛山,山中有一大石窟,里面藏有仙界的十八头一尺八寸长的金牛,玉皇大帝为了防止凡人去偷金牛,即命霹雳大仙把牛山劈成陡崖峭壁,使凡人无法辨认石门的位置,因山势如同城内街道的排门,后人就把牛山称为排门山了。
各位游客,我们的游程主要是以两桥为中心,到排门山掉转船头回到桐君山码头,所以,在此请各位坐稳,我们要掉转船头了。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桐庐的特产。桐庐因此处浙西山区,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山珍野味也很多,有野生的蕨菜、黄花菜、青笋干、山核桃,还有最富盛名的高山雪水云绿茶、苦丁茶,以及近几年来出口量非常大的烤薯、钟山豆腐干等。富春江里的野生鱼更是鲜美无比,江中有80多种鱼,除了平常大家常吃的一些鱼外,最具特色的当属鲥鱼和子陵鱼了。鲥鱼是每年4、5月份的时候从海里沿钱塘江游到富春江产卵,全身呈白色,每当渔人用网捉到此鱼的时候,它不会向其它的鱼儿一样乱跳,而是一动不动,生怕损坏了它的鳞片,所以也叫惜鳞鱼,这种鱼在烹煮的时候鳞片不用刮掉,适宜清蒸,遗憾的是在1958年富春江水电站的建成后,水位上升使得水体温度有所变化,现在这种鱼已很难得一见了。另外还有一种叫“子陵鱼”,身体细长不足3厘米,每年7—9月份成群结队沿江至子陵滩一带聚集,当地人认为它们是在朝拜严子陵,故得“子陵鱼”之名,此鱼肉嫩鲜美,独具风味,可红烧,可作羹,是上好的一道佳肴,所以,也难怪当年毛泽东在劝柳亚子先生回国参加建设工作时写道:“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各位游客,桐君山·七里扬帆只是我们桐庐众多景点中的一处,接下来,我将把桐庐最具特色、最典型的山、水、林、洞风光片放给大家看,各位可一边品茶,一边欣赏。
$content2$
第9篇 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х,我们的游程大约为二小时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是一处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景区,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访古寻幽,品中药文化;另一部分是观景游乐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一进大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着我们的老人塑像,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挂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千百年前那位济世救民的老中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其实,桐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据梁·陶弘景《本草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名人大辞典》等记载:桐君,是黄帝时人,黄帝命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桐君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有《桐君采药录》,太平兴国二年的《太平御览》之“药部”篇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可见桐君这位历史人物是载之史册的,在古时的医坛上也是盛名卓著的。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国中医药的鼻祖。历代诗人、画家都曾以桐君为题材吟诗作画。如苏轼、陆游、徐舫都写有《桐君山诗》,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还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颐轩的五绝一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这首石刻,生动地记录了700多年前诗人对于桐君其人的真情实感。
百草园
好,各位,在对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后,我们前行可以看到,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偶尔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也许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其实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医治病的良药。大家请看,这个叫“马蹄径”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这个叫“阔叶十大功劳”专治胃肠炎、咽喉肿痛等;这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这里还有专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等的药材,大家所处其中,是否闻到了浓郁的中药气息呢?
各位,走过百草园,请大家往左边看,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正拉起风帆准备启航。这就是我们景区的另一部分—富春江·七里扬帆,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里扬帆的乐趣。
牌坊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这座牌坊是建于××年,上方写有“药祖之乡”四字,这是由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罗元恺书写的,牌坊前有二块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叶橘泉先生书写的“中药鼻祖”碑,另一方上写“源远流长”是1989年前来参加桐庐华夏中药节的国家医药总局的领导题写的,意指桐君始创的中华医药科学源远流长,希望桐君山这块中华医药圣地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级台阶,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医药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是“药祖圣地”。当然,此山除了具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外,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而被称为“小金山、浮玉山”。清代康有为曾称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梁启超则称之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见,桐君山不仅风光旖旎,还是一方风水宝地。各位,在绿树掩映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我们前往,这就是我们登山前要去的第一处景点叶浅予故居——富春画苑。
富春画苑
各位,现在我们站在富春画苑前了,这是我国当代画家叶浅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临富春江,打开窗户便是景,是一处绝好的吟诗会友之地。面积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层,除了有画室、展览厅外,还有起居室、厨房、小餐厅等一应俱全。叶老的老宅原来在桐庐镇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为了使他每年回故乡,有一个居住、创作、会客的地方,1985年,桐庐县政府、县旅游局特地建造这座小楼供他居住。叶老对他的新居非常喜欢,取名为“富春画苑”,这横额上的“富春画苑”四字便是他亲手所写,在画苑的两侧有一对龙虎门,叶老将左侧题为“迎晖”,右侧为“揖翠”。面对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确是恰到好处。接下来,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
各位游客,正面墙上的这幅画像就是叶浅予先生了,叶浅予先生1907年生于桐庐镇,是中国集漫画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画于一身的大画家,他早年的漫画《王先生》曾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在1929—1937年间的刊物上以长篇连载的漫画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小市民生活,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后来《王先生》还出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并被拍摄成故事影片。叶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图》更是令人称绝,说起这幅画,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叶老画这幅画的起因。桐庐富春山水的美在历史上就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历史上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2000多首赞誉桐庐的诗,当然更有一些画家也为富春山水所迷恋。元代被称为“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黄公望,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爱山水,游遍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富春江畔时,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选择了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一段,在江边有一处叫做庙山坞(现江南龙门湾的钓鱼岛)的幽谷中结庐作画,精心构思,画出了一幅长7米,宽30多厘米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头峰峦气势清秀,意境简远,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历史上几经流转,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画落到了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炬手里,后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把此画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轩”来珍藏此画。在吴洪裕临死前,双眼一直不肯闭上,家人展尽金银财宝,都没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画,并已投进火中燃着,才闭上眼睛,放心离去。在他闭上双眼之后,站在一旁的侄子赶忙从炉中抢出此画,但画已被毁成了二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已是二段,但真迹还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卷尾一段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清朝王修玉曾有诗云:“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带着这样一种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补这个遗憾,既是为了让富春山水的美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报答桐庐的养育之恩。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长32米,宽95厘米,拓展了原画的内容,从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开始,画富阳、画桐庐,一直画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谓揽富春山水于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这幅画的临摩画卷曾经在山上的“江天极目阁”里展示过。
各位,介绍完这幅画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左右橱窗里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叶老生前的照片,大约有40幅左右。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合影,有叶老在国外的照片,有与好友、学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时还展出了与叶老一生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的照片。这张是叶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罗彩云的照片;这张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爱莲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员;这位是王人美,是叶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电影演员。
叶老生前除了爱好绘画创作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石头,特别是家乡的石头。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爱莲女士来游桐庐,回北京时,叶老兴高采烈地把从富春江边捡来的两块石头作为礼物叫她带回去。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可以看到叶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头。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叶浅予先生的陵园。各位游客,这是叶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后是当代画家黄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叶老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他生前曾说过:故乡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欢乐的根,艺术源泉的根。的确,富春江的山水不仅造化了桐庐,也孕育了桐庐人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也使得画坛宗师将这种灵气变为灵感,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巨作。叶老是1995年病逝于北京的,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葬在画苑旁,让富春江的水流,让桐君山的山风日日陪伴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游客,参观完叶老故居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于两侧,这一块是已故的当地老中医洪燧卿先生在桐庐县举办的首届华夏中药节时自创自书的碑文,洪老先生当时已是73岁,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将此文镌刻成碑立于桐君山,以表达他对桐君老人、对中国中药文化的热爱,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块是1982年9月,日本樱美林大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5人来到桐庐,在参观完桐君山后,团长石川忠久教授即兴而作的一首诗,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桐君山这处名胜古迹的变迁发展,由王璋书写;这一块是由四组签名碑组成,签名者都是来过桐君山的医药界、书画界的和中国知名中医学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荫问道亭
经过了几级台阶,我们可以在石亭内小憩一下。这座亭名叫桐荫问道亭,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桐树荫下,桐君老人为百姓看病,谈论养生之道的地方。亭内有两方石碑,左边的这块是宋代学士杨时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诗,内容是:翠崖千尺崎方高,楼殿翠飞压巨涛。槛外回峰自连着,只因潭下有灵鳌。右边这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启孙若裘书》。
各位游客,经过64级陡的台阶后,我们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诗人孙纲的《桐君》诗: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居。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这首诗原来刻于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此诗的拓片。
四方药局
经过了200多级石阶,到现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顶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树木丛中,这就是四方药局。“四方药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阁制药厂、杭州的胡庆余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民生药厂四大药厂联合在此设点销售,意指这里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弘扬国药文化,济世救民。在四方药局的门前是一对“龟鹤同春”铜像,鹤头龟身,栩栩如生,高1.999米,因铸造于1999年,故选此高度,重888公斤,龟体上有13块龟片,刻有13种不同书体的“寿”字,这是预祝各位健康长寿。
桐君塔
各位,走出四方药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着我们前往,这便是桐君白塔。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级实心塔,最早建于什么年间没有考证,只是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公元1260年)曾修过这个塔,明朝、清朝也曾几次修葺过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政府又重新修饰了这座白塔。以前桐庐县城内有三座古塔,呈等边三角形互相呼应,其余两座已在文革时被毁,现在仅剩下这一座,成为了桐君山、也是桐庐县城一处标志性景观。
在白塔的右边是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钟”,是由四川桐君阁制药厂为寻访药祖而送来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钟便会敲108下,意指去除人类的108个烦恼。每当钟声敲响之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人们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君山晨钟”,成为一处胜景。大家如有兴趣的话,也可去敲一下,保佑家人安康。
四望亭
听着钟声,各位请随我到“四望亭”去看看。四望是指:“东望白云深,西来天目远。南攀双台月,北溯钱江潮。”这里是远眺富春江与天目溪两江汇合的最佳位置,请大家眺望一下,脚下清流萦绕,四周层峦叠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处与富春江汇合,黄绿分明,交汇处泛起了白沫,好似中间镶嵌着一条银带,这一景致般在春末夏初时比较常见。再往前看,富春江开阔而深邃,难怪唐朝诗人吴融写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诗中意境也不过如此吧?
各位游客,到了这里,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到现在桐君山的主人也没有看到,接下来,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中药鼻祖——桐君老人。
anquye整理
共2页: 上一页12桐君祠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桐君祠”,正上方匾额“桐君祠”这三个字是由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写的。这座祠堂是为了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祠内正面塑像就是桐君了,四周的雕塑群像共分两部分:前面两组为第一部分,根据史料中记载而塑的“指桐为名”、“桐荫问道”的史实;第二部分是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塑出卓有成效的华夏中医药大师。他们依次是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扁鹊,“医圣”张仲景,他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精通内、外、妇、小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并且制作“麻沸散”的华陀,晋代修道炼丹的抱朴子葛洪,唐代“药王”孙思邈,宋代针灸学家王维一,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最后一位是我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解剖学家王清任。看了这组塑像大家就很清楚桐君在中药史中的地位了吧。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祠堂内看到有一方碑文,是南宋枢密院参知政事楼钥撰文的《桐庐县桐君祠记》,这篇文章应当时邑尉之请,为修葺一新的桐君祠勒石而作的碑记,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全文不到400字,不但记叙了桐君的来历,隐姓埋名的行医济医的史迹,还描写了桐君山秀丽的风光。
古石刻
各位游客,桐君山因地处两江交汇、风光独特的绝佳位置,一时引来无数人们前往,除了一般布衣之外,还有文人、官宦之人,因此,在桐君山的沿江石壁上留下许多关于桐君山的摩崖石刻。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去看一下在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古石刻。这是一方古石刻。古时登桐君山很艰难,既没有道路,更无石级,宋进嘉熙年间,一位姓赵的县官组织民众凿山路,后来民众又资助财物才铺了石级。这方石刻的前半部分记载了这一史实,后半部分记载了百年后元朝张久可第二次开路的史实。张久可(也有人称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曾在桐庐任典吏,官小职卑,仕途上很不得志,于是放怀诗酒,浪迹江湖,他专写散曲,留存作品850余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对后来明清曲坛影响很大。
各位,在后山下山途中还可看到一块石碑,是南京中医学院教授吴贻谷撰文并书写的“赞桐君”,碑文仅用了80个字,高度概括和颂扬了中药鼻祖桐君在山上结庐炼丹、行医采药的功绩。再往前行大家请随我去看一下张可久的另一方石刻。这一方石刻和山上的记事石刻一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虽然年代久远,但仍然清晰可辨,两方石刻说明了散曲家张可久曾两次登临桐君山。
接下来,我们将到达桐君山游览的最后一处景点——“桐君亭”。这是为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亭高5米,造型舒展别致,结构精巧,显得古朴、典雅、庄重。亭子门楣上的“桐君亭”匾额,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是原军事医学院教授、80高龄的范行准挥写的。亭内这方青石碑刻高200厘米,宽90厘米,碑石阳面“药祖圣地”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文笔流畅,气势雄伟,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当代著名中医大师董建华手笔。
好,各位,桐君山的游览就到此了,接下来我们要去游览本景区的第二部分——富春江七里扬帆,在游完山后,再玩水,感觉一下身在富春江,坐在小船上,品一杯清茶,扬起风帆观两岸风光的趣味。
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参观完桐君山,拜访过中药鼻祖后,我们就要登上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去真切地体味一下富春江上看两岸风光,观桐庐古镇风情的感觉。
各位,小船已拉起风帆,就要起航了,悠悠富春江水带着我们将此行的游览推向高潮。富春江,全长110公里,是中国除了长江、桂林漓江之外的第三大山水风光带,“山青、水清、史悠、境幽”构成其独特的山水人文环境,是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四十四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的六股尖,其中一段在1959年时修建新安江水电站蓄水而成为了一个大水库,也就是现在的千岛湖,中游段从梅城至萧山的闻家堰,下游是钱塘江,经杭州湾流入东海。整个这条江以桐庐至梅城这一段风光最为秀丽,历史上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是被这段江面的美景所倾倒,尤其以唐、宋诗人为最多,如李白、谢灵运、陆游、范仲淹、李清照等,所以我们这条旅游线在以前也被人们称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现在它又成为浙西名山名水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
清代诗人吴嗣绾有诗云:“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各位游客,作为今人的我们能够在这样诗般的意境中饱览这奇山异水,也不失为会享受生活了。好,各位,请往这边看,这就是天目溪和富春江的水流交汇处,桐君山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两江汇合的地方,整座不高的山体远望就象浮在水面上一样,如翠玉浮水,所以,也难怪人们称它为“浮玉山”了。在天目溪上还有一座悬索桥,以前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水运港口,往来船只很多,从桐庐县城到桐君山要靠摆渡才可以来往,为了解决桐庐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去桐君山,在1995年,由桐庐旅游公司投资500万元,建造了这座悬索桥。桥长220米,宽仅3.5米,是一座人行桥,每到傍晚这里便聚集了很多人,人们在此可以乘乘凉、吹吹江风,也可以到桐君山上的茶室去品一杯香茗。
各位游客,我们的船依然在前行,在这里,大家一定会问,这里为什么称“七里扬帆”呢?这是因为过去富春江上游七里泷一带滩多水急,舟楫经过此地,都要在此等候东风的来临,以借风力上行。每当东风一起,千帆竞发,梢公的号子响彻云天。七十里的路程,借助东风仿佛只走了七里一样,所以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当然,这“七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用词而已,主要是指这一带行舟之困难。1968年,在七里泷口建造了富春江水电站,险滩变平湖,帆船也渐渐被机动船所代替,“七里扬帆”景观也随之消失了。为了使这一古景观再现,1997年,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精心筹划,投资600余万元于1999年5月1日正式推出了“七里扬帆”景观,使富春江上当年的胜景在绝迹了三十年后,又重现昔日的风采。
各位,舟行水上只见两岸小镇高楼林立,间或还有一处飞檐翘角半隐半露,既富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偶尔钟楼的整点报时声传来,余音袅袅,这就是桐庐镇。桐庐镇历史悠久,镇上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的开元街便是昔日桐庐繁华的历史见证。总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全镇人口大约10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独特的小镇风情。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多丘陵山地,两条江流过,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江南小气候,夏季更是一处清凉的避暑胜地。
各位游客,现在映入眼帘的是临江的一条绿色长带,这就是紧连县城的江滨公园,东西长1800米,宽25米,总面积近百亩,这里原来是一片淤积的荒滩,而现在则成了桐庐市民最喜爱的地方。夜晚,坐在江边,聊聊天,听听音乐,看江面上渔船点点,两岸万家灯火,一幅祥和的气氛,与古桐庐镇隔江相对的便是桐庐县城的新城区,我们可以看到,新城区新气象,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是按照统一的规划,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桐庐县城最繁华的中心地带。
船行到此,可以看到就在前方有两座大桥,远一点的叫富春江大桥,也称富春江一桥;眼前这座叫富春江二桥,因一头连着桐庐镇的繁华商业街迎春街,故也称迎春桥。这两座大桥飞架在富春江上,为富春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称此景为“双桥入画”。
桐庐从三国东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开始设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长期以来,尽管桐庐人民一代又一代做着各种各样的美梦,但还是改变不了“一江隔南北,两岸长相叹”的局面。1991年10月,富春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富春江大桥的建成终于结束了富春江自古无桥梁的历史。富春江一桥,总投资2150万元,全长812米,桥面通行车道宽10米,终于圆了人们可以“走”着来往的梦想。眼前的这座富春江二桥建于1996年,全长1021米,宽15米,是两岸人民现在来往的一座生活用桥。
好,各位游客,过了两桥以后,我们的眼前顿时一亮,一排青翠的山峦如屏风般耸立江边,这就是“十里排门山”。相传,排门山从前叫牛山,山中有一大石窟,里面藏有仙界的十八头一尺八寸长的金牛,玉皇大帝为了防止凡人去偷金牛,即命霹雳大仙把牛山劈成陡崖峭壁,使凡人无法辨认石门的位置,因山势如同城内街道的排门,后人就把牛山称为排门山了。
各位游客,我们的游程主要是以两桥为中心,到排门山掉转船头回到桐君山码头,所以,在此请各位坐稳,我们要掉转船头了。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桐庐的特产。桐庐因此处浙西山区,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山珍野味也很多,有野生的蕨菜、黄花菜、青笋干、山核桃,还有最富盛名的高山雪水云绿茶、苦丁茶,以及近几年来出口量非常大的烤薯、钟山豆腐干等。富春江里的野生鱼更是鲜美无比,江中有80多种鱼,除了平常大家常吃的一些鱼外,最具特色的当属鲥鱼和子陵鱼了。鲥鱼是每年4、5月份的时候从海里沿钱塘江游到富春江产卵,全身呈白色,每当渔人用网捉到此鱼的时候,它不会向其它的鱼儿一样乱跳,而是一动不动,生怕损坏了它的鳞片,所以也叫惜鳞鱼,这种鱼在烹煮的时候鳞片不用刮掉,适宜清蒸,遗憾的是在1958年富春江水电站的建成后,水位上升使得水体温度有所变化,现在这种鱼已很难得一见了。另外还有一种叫“子陵鱼”,身体细长不足3厘米,每年7—9月份成群结队沿江至子陵滩一带聚集,当地人认为它们是在朝拜严子陵,故得“子陵鱼”之名,此鱼肉嫩鲜美,独具风味,可红烧,可作羹,是上好的一道佳肴,所以,也难怪当年毛泽东在劝柳亚子先生回国参加建设工作时写道:“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各位游客,桐君山·七里扬帆只是我们桐庐众多景点中的一处,接下来,我将把桐庐最具特色、最典型的山、水、林、洞风光片放给大家看,各位可一边品茶,一边欣赏。
第10篇 陕西商洛老君山导游词
老君山群峰俊秀,怪石鳞峋,苍松劲树,山花烂漫。清理整修的老君山溶洞溶柱林立,景观别致,灯火通明。传说太上老君在洛南县巡检镇的老君仙洞中修炼成仙,时值正月二十三,玉皇大帝亲驾迎接,故当地民间每年此时举办老君山庙会,以示祝贺。老君山现已建有登山盘道,路面平整。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商洛洛南县巡检镇,地处华山之阳,相传太上老君在此修炼成仙,故而得名。
第11篇 贵州景点君山岛导游词
君山,古称洞庭山,洞庭湖由此而得名。唐代诗人刘禹锡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形容君山。君山上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传书的传书亭和柳毅井,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 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
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第12篇 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文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х,我们的游程大约为二小时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是一处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景区,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访古寻幽,品中药文化;另一部分是观景游乐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一进大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着我们的老人塑像,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挂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千百年前那位济世救民的老中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其实,桐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据梁陶弘景《本草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名人大辞典》等记载:桐君,是黄帝时人,黄帝命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桐君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有《桐君采药录》,太平兴国二年的《太平御览》之药部篇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可见桐君这位历史人物是载之史册的,在古时的医坛上也是盛名卓著的。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国中医药的鼻祖。历代诗人、画家都曾以桐君为题材吟诗作画。如苏轼、陆游、徐舫都写有《桐君山诗》,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还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颐轩的五绝一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这首石刻,生动地记录了700多年前诗人对于桐君其人的真情实感。
百草园
好,各位,在对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后,我们前行可以看到,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偶尔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也许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其实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医治病的良药。大家请看,这个叫马蹄径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这个叫阔叶十大功劳专治胃肠炎、咽喉肿痛等;这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这里还有专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等的药材,大家所处其中,是否闻到了浓郁的中药气息呢?
各位,走过百草园,请大家往左边看,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正拉起风帆准备启航。这就是我们景区的另一部分 富春江七里扬帆,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里扬帆的乐趣。
牌坊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这座牌坊是建于年,上方写有药祖之乡四字,这是由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罗元恺书写的,牌坊前有二块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叶橘泉先生书写的中药鼻祖碑,另一方上写源远流长是1989年前来参加桐庐华夏中药节的国家医药总局的领导题写的,意指桐君始创的中华医药科学源远流长,希望桐君山这块中华医药圣地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级台阶,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医药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是药祖圣地。当然,此山除了具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外,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而被称为小金山、浮玉山。清代康有为曾称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梁启超则称之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见,桐君山不仅风光旖旎,还是一方风水宝地。各位,在绿树掩映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我们前往,这就是我们登山前要去的第一处景点叶浅予故居 富春画苑。
富春画苑
各位,现在我们站在富春画苑前了,这是我国当代画家叶浅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临富春江,打开窗户便是景,是一处绝好的吟诗会友之地。面积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层,除了有画室、展览厅外,还有起居室、厨房、小餐厅等一应俱全。叶老的老宅原来在桐庐镇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为了使他每年回故乡,有一个居住、创作、会客的地方,1985年,桐庐县政府、县旅游局特地建造这座小楼供他居住。叶老对他的新居非常喜欢,取名为富春画苑,这横额上的富春画苑四字便是他亲手所写,在画苑的两侧有一对龙虎门,叶老将左侧题为迎晖,右侧为揖翠。面对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确是恰到好处。接下来,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
各位游客,正面墙上的这幅画像就是叶浅予先生了,叶浅予先生1907年生于桐庐镇,是中国集漫画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画于一身的大画家,他早年的漫画《王先生》曾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在1929 1937年间的刊物上以长篇连载的漫画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小市民生活,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后来《王先生》还出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并被拍摄成故事影片。叶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图》更是令人称绝,说起这幅画,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叶老画这幅画的起因。桐庐富春山水的美在历史上就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历史上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2000多首赞誉桐庐的诗,当然更有一些画家也为富春山水所迷恋。元代被称为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黄公望,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爱山水,游遍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富春江畔时,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选择了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一段,在江边有一处叫做庙山坞(现江南龙门湾的钓鱼岛)的幽谷中结庐作画,精心构思,画出了一幅长7米,宽30多厘米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头峰峦气势清秀,意境简远,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历史上几经流转,到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年),此画落到了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炬手里,后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把此画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轩来珍藏此画。在吴洪裕临死前,双眼一直不肯闭上,家人展尽金银财宝,都没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画,并已投进火中燃着,才闭上眼睛,放心离去。在他闭上双眼之后,站在一旁的侄子赶忙从炉中抢出此画,但画已被毁成了二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已是二段,但真迹还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卷尾一段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清朝王修玉曾有诗云: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带着这样一种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补这个遗憾,既是为了让富春山水的美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报答桐庐的养育之恩。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长32米,宽95厘米,拓展了原画的内容,从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开始,画富阳、画桐庐,一直画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谓揽富春山水于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这幅画的临摩画卷曾经在山上的江天极目阁里展示过。
各位,介绍完这幅画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左右橱窗里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叶老生前的照片,大约有40幅左右。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合影,有叶老在国外的照片,有与好友、学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时还展出了与叶老一生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的照片。这张是叶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罗彩云的照片;这张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爱莲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员;这位是王人美,是叶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电影演员。
叶老生前除了爱好绘画创作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石头,特别是家乡的石头。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爱莲女士来游桐庐,回北京时,叶老兴高采烈地把从富春江边捡来的两块石头作为礼物叫她带回去。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可以看到叶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头。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叶浅予先生的陵园。各位游客,这是叶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后是当代画家黄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叶老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他生前曾说过:故乡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欢乐的根,艺术源泉的根。的确,富春江的山水不仅造化了桐庐,也孕育了桐庐人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也使得画坛宗师将这种灵气变为灵感,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巨作。叶老是1995年病逝于北京的,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葬在画苑旁,让富春江的水流,让桐君山的山风日日陪伴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游客,参观完叶老故居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于两侧,这一块是已故的当地老中医洪燧卿先生在桐庐县举办的首届华夏中药节时自创自书的碑文,洪老先生当时已是73岁,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将此文镌刻成碑立于桐君山,以表达他对桐君老人、对中国中药文化的热爱,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块是1982年9月,日本樱美林大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5人来到桐庐,在参观完桐君山后,团长石川忠久教授即兴而作的一首诗,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桐君山这处名胜古迹的变迁发展,由王璋书写;这一块是由四组签名碑组成,签名者都是来过桐君山的医药界、书画界的和中国知名中医学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荫问道亭
经过了几级台阶,我们可以在石亭内小憩一下。这座亭名叫桐荫问道亭,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桐树荫下,桐君老人为百姓看病,谈论养生之道的地方。亭内有两方石碑,左边的这块是宋代学士杨时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诗,内容是:翠崖千尺崎方高,楼殿翠飞压巨涛。槛外回峰自连着,只因潭下有灵鳌。右边这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启孙若裘书》。
各位游客,经过64级陡的台阶后,我们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诗人孙纲的《桐君》诗: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居。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这首诗原来刻于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此诗的拓片。
四方药局
经过了200多级石阶,到现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顶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树木丛中,这就是四方药局。四方药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阁制药厂、杭州的胡庆余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民生药厂四大药厂联合在此设点销售,意指这里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弘扬国药文化,济世救民。在四方药局的门前是一对龟鹤同春铜像,鹤头龟身,栩栩如生,高1.999米,因铸造于1999年,故选此高度,重888公斤,龟体上有13块龟片,刻有13种不同书体的寿字,这是预祝各位健康长寿。
桐君塔
各位,走出四方药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着我们前往,这便是桐君白塔。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级实心塔,最早建于什么年间没有考证,只是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公元1260年)曾修过这个塔,明朝、清朝也曾几次修葺过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政府又重新修饰了这座白塔。以前桐庐县城内有三座古塔,呈等边三角形互相呼应,其余两座已在文革时被毁,现在仅剩下这一座,成为了桐君山、也是桐庐县城一处标志性景观。
在白塔的右边是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钟,是由四川桐君阁制药厂为寻访药祖而送来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钟便会敲108下,意指去除人类的108个烦恼。每当钟声敲响之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人们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君山晨钟,成为一处胜景。大家如有兴趣的话,也可去敲一下,保佑家人安康。
四望亭
听着钟声,各位请随我到四望亭去看看。四望是指:东望白云深,西来天目远。南攀双台月,北溯钱江潮。这里是远眺富春江与天目溪两江汇合的最佳位置,请大家眺望一下,脚下清流萦绕,四周层峦叠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处与富春江汇合,黄绿分明,交汇处泛起了白沫,好似中间镶嵌着一条银带,这一景致般在春末夏初时比较常见。再往前看,富春江开阔而深邃,难怪唐朝诗人吴融写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诗中意境也不过如此吧?
各位游客,到了这里,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到现在桐君山的主人也没有看到,接下来,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中药鼻祖 桐君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