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动力研究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22-11-25 14:09:12 查看人数:30

动力研究报告

篇一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003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 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v 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v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v 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

此文共有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篇二 “学习型社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xx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xx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 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xx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篇三 动车轮轨磨耗动力学研究实习报告范文

动车轮轨磨耗动力学研究实习报告

引言

随着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的问世,我国开始在高速铁路行业飞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强了轮轨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轮轨磨耗加剧。轮轨磨耗对轮对最直接的影响是车轮不圆、轮径产生偏差和踏面外形发生改变。踏面外形改变必将伴随名义滚动圆半径和等效锥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直接反映到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上,导致车辆动力学性能恶化,从而影响车辆的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和行车安全性。

1 简述机车车辆动力学

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包括运行蛇行失稳、运行平稳性、振动冲击、轮轨相互作用力等。研究机车车辆动力学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直线轨道以较低速度运行时,会发生滚摆问题,速度较高时,可能出现激烈的蛇行或浮沉振动。当本文由实习报告收集整理通过曲线时,车轮可能爬行,产生过大横向力,造成钢轨外翻。在编组场,由于车辆碰撞可能造成货物损坏。跨线运行时,货物可能因车辆过激振动而损坏。此外,整个列车可能在水平或垂直方向鼓胀。在不同操纵条件下可能产生很大的牵引杆力而使列车分离。

2 动车组动力模型建立

目前,铁路行业大多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对动车组车型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分析踏面磨耗和轮径差变化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趋势,特别是对动车组运动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的影响。

应用simpack的wheefrail模块,建立列车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列车的模型如图1所示。列车模型中,车体、构架、轮对等的质量和转动惯量等属性通过body来定义,所有零部件之间的运动连接形式用铰接joint和约束constraint来定义,同时定义各个零件的自由度。转向架上的弹簧、减振器、横向止挡等以力元件force的形式来定义,其中横向止挡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函数来定义,并在力的设置中引用。空气弹簧受力(二系悬挂力)是通过控制模块来定义的。

图1 simpack车辆动力学模型

3 车轮磨耗

3.1车轮踏面

目前各国使用的车轮踏面按外形可以归结为三种:圆柱形踏面、锥形踏面和凹形踏面(圆弧形踏面、磨耗型踏面)。其中,磨耗型踏面被广泛应用,它是在研究、改进锥形踏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国车辆运行情况证明,锥形踏面车轮的初始形状,运行中将很快磨耗,但当磨耗成一定形状后(与钢轨匹配),轮轨表面外形逐渐磨合并且冷压硬化,车轮与钢轨的磨耗都变得很缓慢,其磨耗后的形状将相对稳定。实践证明,把车轮踏面一开始就做成类似磨耗后的稳定形状,即磨耗型踏面,可明显减少轮与轨的磨耗、减少车轮磨耗过限后修复成原形时漩切掉的材料、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换论、漩轮的检修工作量。磨耗型踏面可减小轮轨接触应力,既能保证车辆直线运行的稳定,又有利于曲线通过。

3.2 轮径差

理想的标准转向架的4个车轮的直径应该是完全相等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转向架4个车轮的滚动圆直径往往不相等,存在轮径差。轮径差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无数种情形,但他们都可以通过图2的转向架的4种最典型的轮径差形式组合得到。

图2 转向架轮径差

由于轮径差的存在会改变轮对的对中平衡位置,进而改变轮轨接触关系,影响车辆系统稳定性。具有轮径差的轮对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与轮径差和踏面等效锥度有关:轮径差越大,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越大;踏面等效锥度越大,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越小。车轮踏面等效锥度越小,车辆的临界速度越高.

车轮踏面等效锥度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dl和dr分别为左轮和右轮的滚动圆直径;yw和λe分别为轮对的横

向位移和等效踏面锥度。

令轮对径差dd=dl-dr,则可得到具有轮径差的轮对的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为

(2)

3 踏面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踏面外形变化和轮径差改变都会导致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非线性增强及等效锥度的增大,最终影响车辆非线性临界速度。随磨耗工况的加剧,车辆的非线性临界速度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非线性临界速度的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着运行车辆的稳定性。一旦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接近非

篇四 动车轮轨磨耗动力学研究实习报告

引言

随着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的问世,我国开始在高速铁路行业飞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强了轮轨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轮轨磨耗加剧。轮轨磨耗对轮对最直接的影响是车轮不圆、轮径产生偏差和踏面外形发生改变。踏面外形改变必将伴随名义滚动圆半径和等效锥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直接反映到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上,导致车辆动力学性能恶化,从而影响车辆的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和行车安全性。

1 简述机车车辆动力学

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包括运行蛇行失稳、运行平稳性、振动冲击、轮轨相互作用力等。研究机车车辆动力学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直线轨道以较低速度运行时,会发生滚摆问题,速度较高时,可能出现激烈的蛇行或浮沉振动。当通过曲线时,车轮可能爬行,产生过大横向力,造成钢轨外翻。在编组场,由于车辆碰撞可能造成货物损坏。跨线运行时,货物可能因车辆过激振动而损坏。此外,整个列车可能在水平或垂直方向鼓胀。在不同操纵条件下可能产生很大的牵引杆力而使列车分离。

2 动车组动力模型建立

目前,铁路行业大多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对动车组车型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分析踏面磨耗和轮径差变化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趋势,特别是对动车组运动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的影响。

应用simpack的wheefrail模块,建立列车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列车的模型如图1所示。列车模型中,车体、构架、轮对等的质量和转动惯量等属性通过body来定义,所有零部件之间的运动连接形式用铰接joint和约束constraint来定义,同时定义各个零件的自由度。转向架上的弹簧、减振器、横向止挡等以力元件force的形式来定义,其中横向止挡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函数来定义,并在力的设置中引用。空气弹簧受力(二系悬挂力)是通过控制模块来定义的。

图1 simpack车辆动力学模型

3 车轮磨耗

3.1车轮踏面

目前各国使用的车轮踏面按外形可以归结为三种:圆柱形踏面、锥形踏面和凹形踏面(圆弧形踏面、磨耗型踏面)。其中,磨耗型踏面被广泛应用,它是在研究、改进锥形踏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国车辆运行情况证明,锥形踏面车轮的初始形状,运行中将很快磨耗,但当磨耗成一定形状后(与钢轨匹配),轮轨表面外形逐渐磨合并且冷压硬化,车轮与钢轨的磨耗都变得很缓慢,其磨耗后的形状将相对稳定。实践证明,把车轮踏面一开始就做成类似磨耗后的稳定形状,即磨耗型踏面,可明显减少轮与轨的磨耗、减少车轮磨耗过限后修复成原形时漩切掉的材料、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换论、漩轮的检修工作量。磨耗型踏面可减小轮轨接触应力,既能保证车辆直线运行的稳定,又有利于曲线通过。

3.2 轮径差

理想的标准转向架的4个车轮的直径应该是完全相等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转向架4个车轮的滚动圆直径往往不相等,存在轮径差。轮径差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无数种情形,但他们都可以通过图2的转向架的4种最典型的轮径差形式组合得到。

图2 转向架轮径差

由于轮径差的存在会改变轮对的对中平衡位置,进而改变轮轨接触关系,影响车辆系统稳定性。具有轮径差的轮对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与轮径差和踏面等效锥度有关:轮径差越大,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越大;踏面等效锥度越大,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越小。车轮踏面等效锥度越小,车辆的临界速度越高.

车轮踏面等效锥度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dl和dr分别为左轮和右轮的滚动圆直径;yw和λe分别为轮对的横

向位移和等效踏面锥度。

令轮对径差dd=dl-dr,则可得到具有轮径差的轮对的等效纯滚线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为

(2)

3 踏面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踏面外形变化和轮径差改变都会导致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非线性增强及等效锥度的增大,最终影响车辆非线性临界速度。随磨耗工况的加剧,车辆的非线性临界速度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非线性临界速度的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着运行车辆的稳定性。一旦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接近非线性临界速度,车辆将处于蛇行失稳的状态,这对于车辆运行而言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3.2 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车轮磨耗后,车辆的横向平稳性指标明显增大,即平稳性由优良转至合格边界状态。垂向平稳性指标也有所增加,但变化不大。这仅是在假设踏面磨耗后未出现车轮不圆的状况。一旦车轮在磨耗过程中出现了不圆度,动车组的垂向平稳性性能将急剧下降。导致车辆横向平稳性性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轮轨在磨耗后,轮对利用踏面进行横移和摇头位置的调整,轮轨接触位置发生变化。这一方面造成等效锥度增大,同时也造成一侧的轮缘间隙减小。在轨道激励作用下,增强轮轨横向动作用力,则增大了轮对的横向振动。反映到车体上,则导致横向平稳性指标变化,最终影响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当然,随着工况恶劣程度的加剧,平稳性指标还将恶化,这是必须制止的。

3.3 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轮轨滚动接触纵向蠕滑率主要由滚动圆半径差决定。半径差越大,轮对偏离轨道中心时纵向蠕滑率越大,纵向蠕滑力也越大。车辆通过曲线时的离心力使轮对贴近外轨,轮对等效锥度的存在使外轨侧车轮的滚动圆半径大于内轨侧车轮,使外轨侧车轮滚动通过曲线的弧长较大,故较大的轮对滚动圆半径差有利于曲线通过。如果曲线外轨超高过小,由于未平衡离心力较大,未平衡离心力可能使轮对靠向曲线外轨,造成轮对滚动圆半径差过大,外侧车轮滚动圆半径过大、内侧过小,外侧车轮滚过的弧长大于内侧,这使轮对沿曲线滚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曲线内侧,又导致内轨侧车轮滚动圆半径随之增大,而外侧车轮滚动圆半径随之减小,则轮对在滚动过程中再次靠近曲线外轨。这样的反复过程,可导致曲线蛇行。相反,曲线外轨超高过大时,由于重力作用可能使轮对靠近曲线内轨,外侧车轮滚动圆半径可能太小,而内侧太大,轮对沿曲线滚动过程中逐渐靠近曲线外轨,内侧车轮的滚动半径随之减小而外侧车轮滚动半径随之增大。当外侧车轮滚动半径超出内侧车轮滚动半径一定值时,与重力共同作用下,轮对在滚动过程中再次靠近内轨,这样的反复过程也会导致曲线蛇行。因此,尽管轮对滚动圆半径差越大曲线通过性能越好,但在曲线外轨超高不足情况下,过大的半径差会导致轮对在通过曲线时发生蛇行运动;在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超高情况下,通过曲线时未发生轮对蛇行现象。

动力研究报告4篇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003年6月20…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动力信息

  • 动力研究报告4篇
  • 动力研究报告4篇30人关注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 ...[更多]

研究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