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游戏界面设计艺术风格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手机游戏界面设计艺术风格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背景
通讯行业以飞快的速度迅速发展,手机用户的数量迅猛增多,手机游戏娱乐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休闲方式,为玩家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及新奇的体验,同时也为手机游戏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目前研究手机游戏界面设计艺术风格的资料不多,同时也不够全面。论文的内容是对手机游戏界面设计艺术风格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手机游戏的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手机游戏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吸收和借鉴有益的经验就是我们的优势,还有反思手机游戏设计在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优秀手机游戏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第一印象和情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两者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设计,在巨大手机游戏市场中归纳与总结手机游戏界面的艺术风格,并对手机游戏界面的艺术风格应用进行研究,是为用户设计出精品游戏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课题以手机游戏界面设计艺术风格的应用研究对手机游戏设计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手机游戏美术的设计随着手机游戏的诞生随之得到发展,玩手机游戏是玩家为追求愉悦和内在满足感的行为,界面的质感是游戏玩家十分看中的一部分,手机游戏界面设计艺术风格的研究在当下社会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手机游戏的设计制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手机游戏就是可以在移动电话上执行游戏操作的软件。手机游戏用户界面(ui)设计包含三大块: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图标设计。从用户界面设计工作上看有 3 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工具、界面、人。手机游戏界面设计是指运行在手机上的游戏软件界面美观的完整设计,给人一种舒适的视觉享受需要一个友好和漂亮的界面,它能产生人与手机游戏之间的亲切感,为游戏创作企业创建卖点。手机游戏界面设计不同于单纯的艺术绘画,需要考虑游戏玩家用户的各个方面,包括游戏喜好、游戏环境、游戏方式,最终定位是为用户设计的科学性的艺术设计。在漫长的`手机游戏发展过程中, 界面设计这一项工作没有得到十分重视游戏。游戏设计的策划文档中对游戏界面几乎全部忽略了,大量内容是游戏规则、元素等。而 “美工”这个传统的称呼是指做界面设计工作的人,在许多人眼里美工就是画图、上色、做个按钮等简单工作,没有软件编程设计工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这个称呼也带有贬义。人类是视觉动物,对任何事物都习惯用眼睛下第一判断,这是人类最直观的审美方式,也是移情投射对象时的最优先选择,不论是丑恶的还是美好的形象,都属于人们内心的一种映射。手机界面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用户选择是否对该游戏感兴趣。
手机游戏界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用户与手机之间交互的桥梁,当今的时代,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手机游戏设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生产厂家的重视,所以手机游戏界面风格化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手机游戏的本质是一种商品,游戏界面就好像产品的包装,好似游戏的“外衣”,有重要的宣传作用。游戏的操作和游戏的界面是游戏玩家对于游戏的直观印象。游戏界面本身就是画面的一部分,它与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相同的审美属性,但又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手机游戏界面设计有“规则性”,艺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制作的“逻辑性”的特点。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析手机游戏界面的设计特点和设计原则,探究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发展背景概况,研究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不同艺术风格的设计应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研究和讨论,用户对手机游戏界面设计艺术风格的影响。本论文旨在对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整篇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首先,简述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游戏界面设计的特点与原则。其次,通过对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分别对中外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发展背景分析,总结中国手机游戏中困扰其发展的诸多问题,总结有手机游戏界面设计档次低、原创性缺失、人才缺失等问题。
其次,是本论文的重点研究部分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艺术风格研究,第一点从角色设计、场景设计、色彩设计不同方面分析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形式特征,第二归纳手机游戏界面设计存在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类别。再次从热门手机游戏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界面艺术风格在不同手机游戏类型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对手机游戏用户分析,探讨用户对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创作高品质界面的手机游戏。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7
引言 7-9
选题依据 7
选题意义 7
本文研究内容 7-8
本文研究方法及手段 8-9
第一章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概述 9-12
1.1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定义 9
1.2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特点 9-10
1.2.1 规则性 9-10
1.2.2 多样性 10
1.2.3 逻辑性 10
1.3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原则 10-12
1.3.1 直观性 10-11
1.3.2 便捷性 11
1.3.3 独特性 11-12
第二章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发展的背景 12-15
2.1 国外手机游戏界面设计发展的背景 12
2.2 中国手机游戏界面设计发展的背景 12-13
2.3 中国手机游戏界面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15
2.3.1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档次低 13
2.3.2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原创性缺失 13-14
2.3.3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人才严重缺失 14-15
第三章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艺术风格研究 15-28
3.1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形式特征 15-18
3.1.1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角色特征 15-16
3.1.2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场景特征 16-17
3.1.3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色彩特征 17-18
3.2 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的艺术风格 18-28
3.2.1 卡通 q 版风格 18-19
3.2.2 唯美主义风格 19-20
3.2.3 机械科技风格 20-21
3.2.4 扁平化风格 21-22
3.2.5 装饰风格 22-23
3.2.6 超现实主义风格 23-24
3.2.7 涂鸦风格 24-25
3.2.8 像素风格 25-26
3.2.9 黑白风格 26-28
第四章 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的设计应用研究 28-34
4.1 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在休闲益智类游戏中的应用 28-29
4.2 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在体育竞技类游戏中的应用 29-30
4.3 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在策略类游戏中的应用 30-31
4.4 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在动作冒险类游戏中的应用 31-32
4.5 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在飞行射击类游戏中的应用 32-34
第五章 用户对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的影响 34-38
5.1 手机游戏用户分析 34-36
5.2 用户对手机游戏界面艺术风格的影响 36-38
结语 38-39
参考文献39-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41-42
致谢42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学位论文:
郑达 .游戏元素设计中艺术特征的体现原则和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06.4.1
张稚茹. 手机游戏的艺术设计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3.1
[3]张晔..动漫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d]. 东华大学.2011
[4]王雪.《中国涂鸦艺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彭飞.《浅析涂鸦艺术对中国当代壁画发展的意义》[d].云南艺术学院.2011
[6]张杰.顾长卫的导演艺术特色及审美思维.[d].四川师范大学.2013
专著类:
胡昭民,吴灿铭.《游戏设计概论(第 4 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1
[美]scott rogers.《触摸屏游戏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1
[3][英]汤普森 等著,功译.《英国游戏设计基础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1
[4]北京寒武创世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编.《手机游戏美术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1
[5](英)莫里斯,(英)哈塔斯 著.王毅,王昊 译.《数码游戏艺术:数码游戏的造型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4.1
[6]郭有献.郝东恒 著 .《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7]田家顺.张传铭 编著.《手机游戏开发案例全程实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1
[8]石民勇,税琳琳 编著.《手机游戏设计与制作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
[9] 周国烛.《手机游戏从创意到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0]廖祥忠.《数字艺术论.北京》[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11]张亚丽.《多媒体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2]周国烛.《手机游戏从创意到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81
[13]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14](德国)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7
[1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篇二 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艺术表现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艺术表现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19xx年以来,我校承担常熟市总课题《聚集素质教育,优化音乐过程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艺术表现能力》的实验研究,我们课题组积极进行探索和实验,引导学生在艺术教育天地里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经过三年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课题实验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课题研究首先将重点放在唱游教学上。唱游教学是学与玩的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还具有许多学前儿童的特点,他们的直观形象记忆比逻辑记忆发达,虽好奇但注意力不持久,虽好胜性强但又显得比较脆弱,同时他们又表现出爱唱、爱跳的天性,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一些动作,喜欢把自己当成音乐中的一个角色,他们还会用自己的思维和动作,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音乐的知识范围,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唱、玩、跳,使之从小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激发情趣,培养乐感,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自己的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使其通过学会听不同的音乐,并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
2、平等对待原则:心理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只有从尊重学生出发,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学生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点面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健全的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实验法,从情感领域方面加以探索,不断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唱游活动。
(二)课题实验的步骤和措施
1、第一阶段(1999.3~1999.8)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2、第二阶段(1999.8~2000.6)是具体实施阶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条措施:
⑴立足课堂重开发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着重对学生的课堂开发,先让学生认真聆听唱游音乐,感受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引起情感的共鸣,熟悉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等,体会音乐的基本情绪,只有充分的熟悉了音乐,才能进行编排唱游动作,以进一步理解与表现音乐的形象。唱游活动可由老师设计编排,然后给学生示范讲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即兴创编等。
a、教师示范讲解
根据少儿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音乐和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根据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作,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表现能力,如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
b、学生即兴创编
唱游动作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凡是在唱游中反映的是小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就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启发他们积极的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地创编,让学生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等,激发他们的表现力。
⑵参与活动重实践
掌握知识技能的.最好途径是实践,因此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于激发他们的表现力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各种音乐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如《听音接力》《小猫钓鱼》等游戏都可以选用,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个别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表演,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3、第三阶段(2000.7~2001.3)为实验总结阶段,主要是继续实验,提高总结。
二、研究的成果
实验班中的学生能做到边听音乐边表演,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王佳妍等同学在课余时间排练的舞蹈《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在校观摩活动上表演,受到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学生能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塑造形体美,老师学生合作排练的舞蹈《伟人曲》在xx年市小学生文艺会演中获三等奖;在20xx年的元旦文艺会演中,排练的舞蹈《摘葡萄》、《茉莉花》,独唱《冰糖葫芦》分别获等级奖,一堂歌表演公开课《小雨沙沙》在梅李片音乐评优课中获二等奖;本课题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充分认识并开拓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艺术美,最终达到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三、对本课题的评价
本课题经过全体课题成员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在实验班中学生做到边听音乐边表演,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形体美,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把学生的潜意识审美引导到了有意识的审美中,突破了思维局限性,从感受到理解音乐,充分认识并开拓性表现出音乐的艺术美,最终达到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篇三 《科学研究的艺术》读书报告
关于《科学研究的艺术》读书报告
这本书是由威·伊·比·贝弗里奇写的,他198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于1947年起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学教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这本书结合了本世纪和上世纪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和见解,有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教训,立论鲜明,编排醒目,语言也饶有风趣。
第一章写准备工作。由于必须跟上知识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作者总结了以下五点:1、批判地审阅有关文献;2、详尽搜集现场资料,或进行同等的观察调查,必要时辅之以实验室标本检验;3、整理并相互联系所得资料,规定课题,并将课题分成若干具体问题;4、对各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测,并提出尽多的假说;5、设计实验时,应首先检验最关键问题上可能性最大的假说。从中我收获很多,古人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高中时的情景,在高中,常常一些语文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仅仅是口头布置一下“先回家看下篇课文”,要不就是“回家把下篇课文的生词找出来注音”,但常常是全班只有几个学生看了一下书,几个学生注了音,高中课程多,作业多,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这样的预习布置了不如不布置。但我强迫自己去做,每次都去做,时间一长,语文成绩就上来了。
第二章写实验。实验方法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本章开头引用雷内.杜博斯的名言:“实验有两个目的,彼此往往互不相干:观察迄今未知或未加释明的新事实;以及判断为某一理论提出的假说是否符合大量可观察到的事实”。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用到实验,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章写机遇。首先作者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然后说当机遇出现时认出它,解释清楚,以从中受益。当然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应该知道,有时候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也许机遇和能力共存,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增。
第四章写假设。假设是科学思考的艺术——所谓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在各研究领域中,决定做出什么假设。
第五章写想象力与好奇心。第五章讲了想象力与好奇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所以科学家通常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去寻求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那些原理。这种强烈的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激发思考。研究人员要对自己的课题有好奇心,来用于寻求对那些尚未理解现象的解释。另外,进行讨论常常有助于创造性思考,每天进行非正式的讨论,很有好处。
第六章写直觉。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直觉。看见一个人,你是不是喜欢,遇见一件事,你是不是赞成,一开始你是会有一个直觉的,你要相信这个最初的直觉,它往往是正确的。比如说,我们做题往往不会做时你的直觉会告诉你那个正确。你要记住,直觉是你的天性和全部经验在瞬间发出的声音,而观念多半是接受社会成见和他人意见的结果。所以,理应直觉优先,尽量不从观念出发看人处事。
第七章写推理。作者在阐述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之前,首先十分精辟地讨
论了推理的局限性和危险。这说明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律,但科学决不仅仅是推理的结果。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推理,推理是由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那么推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概括的说是从已知的知识得到未知的知识。联系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正确运用推理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学数学时用到最多。此外,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探求新的知识,正确的表达和论述思想,反驳谬误、揭露诡辩。
第八章写观察。作者用实例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例如,巴斯德很想知道有的地方为什么不断发生炭疽病,而且总是发生在同样的.田野里,有时相隔数年之久。一天巴斯德在地里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土壤与周围颜色不同,遂请教农民,才知一年前这里埋了几只死于炭疽病的羊。巴斯德从不止步于设想,他立刻进行了实验,从土壤中分离出这种炭疽病的病菌。这个例子很好地表明了直接亲身观察的价值。如果巴斯德坐在安乐椅中思索,那就不可能弄清流行病学中这个有趣的问题。“观察、观察、再观察”是前苏联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他曾一再告诫他的学生:“应该先学会观察,观察。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因发明青霉素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的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接受奖金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道:“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这些著名科学家的发自肺腑的话语,难道不能够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吗可以说,科学家的这些至理名言中,既透露着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也表达着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总结。
第九章写困难。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成功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越多各种各样的困难,既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面对困难,这样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才能给泰然处之。
第十章写战略与战术。很多人不清楚两者含义,这里解释一下。战略就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指定的一套方案。时间是不确定。而战术的时间通常会很短,而且通常会改变。战术是不能脱离战略的,战术要依附在战略上。战略与战术要有先后的顺序,通常讲,战略要先定,没有大的框架,没有宏观的想法,就开始去进行小的战术,很可能会失去一些依据,甚至会导致战略与战术相违背,战略不但白做了,还会浪费精力。
关于《科学研究的艺术》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