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现象研究报告5篇

发布时间:2023-01-23 14:12:05 查看人数:75

现象研究报告

篇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及其预防调查研究报告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社会问题,他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同样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如骇人听闻的马家爵事件等。如何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到有效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深入调查和了解大中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看法,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等。分别在xx大学和xx大学附属中学中抽取了部分学生共发放问卷x份,该问卷同时涵盖了高中一、二、三年级的高中生和大学一、二、三、四年级的本科大学生。最后收取有效问卷x份,问卷回收率为x%。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本次调查还特别邀请了xx大学法学院的刑法学专家指导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形式和基本问题,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理论分析。同时,我们深入杭州市各基层法院、检察院以及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犯罪动机、犯罪过程等。

犯罪预防是指对犯罪风险的参与、承认、评鉴以及为消除或减少而采取的措施总称,也称之为犯罪风险管理,它是在符合经济效益且能保证潜在被害人人身及社会地位安全的基础上,减少犯罪风险系统措施的总和。犯罪预防作为政府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寻求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以干预犯罪发生的原因来降低未来发生的几率,进而控制犯罪的成长与减轻人们居高不下的被害焦虑。在世界各国俨然已成为犯罪控制的新典范。它不限于犯罪处罚,犯罪处罚着重在犯罪发生之后,而犯罪之预防则着重在犯罪发生之前,就像医疗卫生一样,犯罪也需要事先预防。“事先的预防绝对重于事后的治疗与处遇。”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要好。因为刑事立法最终目标是在于预防犯罪发生,而非仅仅是在犯罪发生后追诉处罚犯罪者,且大部分的政府理论也认为公共安全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一、破窗效应理论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历史上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著名的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社区环境较好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车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后来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在几小时后就被人盗走。以该实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也没有及时修复,他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玻璃,而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无序的感觉,在这种无社会秩序的氛围下,客观上使得犯罪滋生、蔓延。”这证明同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暗示性和误导性。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度的阶段。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他们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或发育趋于成熟、身高、体重、胸围增加;性激素分泌水平明显提高,第一、第二性征表现明显;生理发展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社交需求增加,对他人的认可与尊重的需求加强;有虚荣心,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模仿力强,易受暗示;好胜心强,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尚不完备,认识问题直观、片面,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理智等方面均不够成熟。总之,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处在一个趋于成熟而又不够完善、稳定的阶段。不成熟、不稳定是他们的身心特点。另一方面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具有高级、专业的科学文化水平。在经济上,大中学生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其经济来源依赖于家庭。并且,大多数青少年也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从总体上来看,他们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消费观念不够成熟。在社会上,由于他们的年龄小,阅历浅,因而他们不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在人格上,他们至少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管束,虽然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但在外界环境的诸多约束下,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地位低下与独立人格不完全也是他们重要的社会特征。可以说由于大中学生心理结构不够成熟、不够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相对肤浅、片面,使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诱惑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绕,加上自身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好胜心,易冲动而不理性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犯罪。所以大中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特点决定着其内在动因上的不稳定性和外在诱因上的易受感染性等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是犯罪形成的结果。 实践证明: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仅依靠刑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且不当的刑罚不但起不了预防和惩治犯罪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引起反向的刺激犯罪的作用。如震惊全国的湖南常德张君犯罪集团中的主犯张君在其17岁时因为一次打架,而在“严打”期间被处“劳动教养”三年。张君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仅仅一次打架而被“劳教”三年,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从此开始了他对社会的报复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学家蔡墩铭先生曾言的“不当之制裁反而助长犯罪”的观点有其深刻性,“脱序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故其行为应受社会之制裁固无问题,但行为人只应受合理之制裁,倘属于不合理或不当之制裁,行为人虽无法拒绝,惟对其将来所实施之行为,必有深远影响,殊属不可忽视。因之,为避免社会控制之实施,反而助长社会上的脱序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制裁之实施,其妥当性如何,实有待以检讨之必要。” 假如刑罚制裁使用得太广阔,就会形成滥用。滥用的结果会使刑罚失去公平性与严厉性,使刑法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且,就经济层面而言,任何的资源均是有限的。因此,任何刑事政策的改革推行,若不考虑成本效率,将会产生“排挤效应”。即投入治安经费增加时,相对地就必须减少其它社会福利或公共建设的支出,因而造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况且若对犯罪采取强硬措施时,整个刑事司法体系在运行中,反而会对犯罪采取宽松的态度,即受到所谓刑事司法热力学效用的影响。例如立法规定某个罪名的刑罚只为死刑,从立法上看可谓极为严厉,但在司法实务中依该罪名判处死刑的并不多,这就是刑事司法热力学效用的最佳证明。因而可以看出严刑峻法是有其极限的。故在西方世界的许多政府,包括德国、英国、瑞典、荷兰等均设立专门的政府单位,以便能发展,推行并评估犯罪预防策略。

二、传统犯罪预防措施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作用的局限性

传统的犯罪预防措施或称威吓主义是指传统警政及刑事司法机构的吓阻,长期隔离及矫治策略等,并贬低他种犯罪预防途径,其处理原则是鼓励遵循固有权威的合法指令,即强调威吓主义、隔离主义、应报主义及依赖刑事司法体系对犯罪者施与明确、迅速、严厉和公平的处罚。通过维持更有效而强大的警察力量,高比率的犯罪嫌疑犯被定罪,受刑人刑期的加长,常缩减嫌疑犯的程序权利以提高犯罪者被逮捕、定罪和惩罚的可能性。但就我国来说,近年来,不仅青少年犯罪案件的量增加了,犯罪情节也有严重化倾向。犯罪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犯罪中暴力倾向日益明显化 、案情简单化(临时起意犯罪的居多)以及团伙犯罪现象尤其突出。故事实证明光依靠促进公共安全的刑事立法与刑事执法对犯罪率和严重犯罪的影响是有限的。德国刑法学者宾丁有句名言,称刑法具有残缺不全的特征。刑法只是所有社会控制体系或社会规范体系中最具强制性之一种手段,仅处罚已经发生的犯罪,对于尚未发生的犯罪,却未必有限制之效。刑事司法制度需要与其他社会控制之机构密切合作,始有效维持社会共同生活所必需秩序,以防制犯罪。“刑罚的规模应该同本国的状况相适应。在刚刚摆脱野蛮状态的国家里,刑罚给予那些僵硬心灵的印象应该比较强烈和易感。为了打倒一头狂暴地扑向枪弹的狮子,必须使用闪击。但是,随着人的心灵在社会状态中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如果想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刑罚只不过是社会用以自卫或防卫犯罪的次要手段。刑罚的规范功能的不完整性意味着刑罚绝非最好的和最有效的犯罪预防手段。

三、当前破窗效应理论在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应用

因此,我们认为在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上应借鉴破窗理论,通过消除犯罪的原因、环境,也即环境的暗示性,而控制大中学生的犯罪。于是,重要的问题在于了解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中,究竟触动了哪些社会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违法的增加呢?分析犯罪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我国正处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商品经济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它严重地冲击原有的价值准则和社会秩序,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价值观的异化,成为引发犯罪的思想渊源。而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疗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就容易发展向反面,甚至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另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又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控制的困难,以及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存在偏颇和混乱,使一些青少年过于注重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这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当自己超常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采取越轨手段以求解决和解脱。 2.另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客观环境的不当影响,首先在于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与他们生活时间最长,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第一环境。但由于一些家长的生活方式不当或行为不端、监护不力、家庭环境恶劣、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他们剧烈的心理变化直至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使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甚至违法犯罪。如教育思想不端正,一些中学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学校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此外社会环境的恶化包括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受到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等问题导致他们偏激的认识等都是促使他们犯罪的因素之一。转型时期的社会控制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在诸多社会控制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乏力甚至失控的状态。政府职能转换已没有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造成社会调控能力弱化。当前,无论是zd机关的建设,还是基层政权,以及治安组织的建设,都存在不适应新的现实的状况。从而造成无序环境的存在,而这种社会的无组织化 或无序性引起了犯罪违法的增加。这些都不是刑事威吓主义所能单独解决的。因为个人犯罪的可能性和他居住于何处有关,往往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改变个人的行为。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积极提倡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努力构筑社会化的防范体系是预防和减少他们违法犯罪的主要策略。犯罪预防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规范其生活的物理环境及强化非正式社会控制来达到减少犯罪的机会和增加犯罪的困难度或风险。最为常见的如门窗加锁、防盗铃等使对某特殊犯罪对象之犯罪更加困难或不易成功。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则是指借对生活区的规划及建筑物的设计使对犯罪产生非正式的心理控制,亦为情境犯罪预防的另一种方式,如美化街道和环境,使产生美感和秩序感,因会有非正式社会控制而减少犯罪,另设计建筑物或活动场所,以使青少年通过相互聚集互动增加熟识,消除都市生活的疏离感,均或多或少可对犯罪预防产生效应。如果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改变了社会结构,使原有的社会中制约犯罪违法的机制打破了,当没有功能上可以替代的新机制时,犯罪违法就会大量增加。德国犯罪社会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刑法近代学派主将李斯特的一句名言就是“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人基本上是其所生存社会环境和经济体系下的产物,财富和权力的不平均以及缺乏机会,增加了某些弱势团体犯罪的可能性。因此,为能有效控制犯罪,很显然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可以从完善社会基本制度如社会福利、反歧视法案等相应行为规范准则、社会保障、法律救济等宏观环境以及教育培训和职业训练等微观个体环境两方面着手保证社会的有序性,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违法,限制犯罪违法的发展。

一个良好社会环境的功能在于保障个人权利能有行使的合理途径和可能性以及在这种权利遭到侵犯时有救济的途径,避免因为制度环境的无序性而造成滥用权利现象的产生。具体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应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着手,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构筑社会化的防范体系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xx同志也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来关心和支持。”他还指出:“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从早抓起,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人之所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犯罪的可能性较小,在于其对这个环境中习惯惯例或是生活方式的认可。而在不熟悉陌生环境,短期内无法建立起足够信任的破窗效应状态下,极有可能通过犯罪途径滥用权利。特别是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很容易产生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在校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他们向往金钱物质,加上家庭环境氛围的恶化以及学校教育引导的失误,使得一些青少年学生无法对整个社会产生足够的信任感,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主张或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时,就需要通过对通行的习惯惯例一致化或加以融合使之相近的法律法规便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权利的行使提供了法定的途径,而国家的其它社会政策则在于维护该权利行使的可能性。例如增强社会管理者的素质,重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发挥zd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切实改革学校教育,开展好纪律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以家庭和学校为主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防范体系;通过就业政策创造工作机会;完善立法保障青少年基本权利等都是宏观环境急待改善的地方。在个体微观环境中,则强调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身的素养,实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书育人的力度等改变大中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和机构。结语

本次调查通过对调查结论的分析,借破窗理论,力图寻求有效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策略,认为加强对社会环境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改善,以干预犯罪发生的原因来降低未来犯罪发生的几率,是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面。“最好的社会政策便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就是对破窗效应理论在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上最好的诠释。

篇二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2、 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可以说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首先,经济压力促使传媒走新闻娱乐化道路。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推进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传媒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传媒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收入。这一时期,媒体规模急剧扩大,媒体竞争激烈,从1996年以来,除个别晚报外,各种媒介都有广告吃不饱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诱人的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介在内容上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倾向就不可避免出现,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大众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融资。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媒体,它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执行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和通用法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哪些商品投入小产出大,就着力经营哪些商品(新闻)。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商品性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大众传媒究竟以什么样的新闻吸引大数的受众,让产品易于销售从而提升广告经营呢?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能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者较有把握吸引大多数受众的法宝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于是,新闻界就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其次,娱乐经济的影响,也使新闻滑向娱乐化方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能逐渐享受到生产劳动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待遇。尤其是今天,娱乐的高速发展,更使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娱乐经济。(沃尔夫语)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踏进娱乐经济时代的门槛了。正如管理顾问大师汤姆;彼得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活在娱乐事业中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世纪令人眩目的暴利产业,受此影响,新闻出现娱乐化潮流的现象,亦是意料之中的。

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

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大众媒介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听,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著名的后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例如20世纪 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当娱乐化新闻成为一种时尚之后,它的泛滥就是一种宿命。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同时因为它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因此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而且对社会融洽有利。

首先,可以消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缓解民众过高的政治热情。

改革的道路是在摸索中进行的,秩序与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走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有诸多的抱怨。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泄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有人曾用解闷、解气、解惑三个词语来概括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末期中国社会对媒体的主流需求。90年代初,知识分子普遍有失落感,生活找不到目标,颓废心态流行,游戏人生遂成为当时的流行语。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进入紧缩和重建经济秩序阶段。经济发展趋缓和经济秩序趋严两面夹击,人们对未来的高收入预期和潜在的暴富心理受挫。物价过高、腐败、失业等原先被经济虚高掩盖着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心理由90年代初的宽松状态转而吃紧。随着改革中种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贫富差别、消费品质量和社会风气等在90年代持续成为公众满意度最低的几个方面。 拿起筷子吃肉,放下饭碗骂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介,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也加紧了对整个社会心理的疏导、放松作用,从而为人们解气。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虽说有读者不满报纸上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或只打死老虎的批评报道,对新闻日渐娱乐消遣的倾向,也颇有微词,但这些报道都发泄与放松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心理积蓄的应力,缓解了社会矛盾。大众媒介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改革进入纵深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

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现象也引起了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忧愤,《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

又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 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对 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内,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必然包括以下两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者,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群体或组织;而受传者,是指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在现实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就是社会中的大众传媒组织,而受传者则为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都在受众的范畴内。至于受众观,如果以媒体为基准,就是大众传播组织对受众的社会属性以及受众与传媒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观念影响行动,毫无疑问,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媒体的传播活动也必然会反映其受众观。因此,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就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从传媒的活动及其特征中洞察其秉承的受众观。在我国现今的传媒活动中,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地一项主要活动,而我认为新闻娱乐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源于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它一定与当今传媒的受众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是以这一现象和趋势作为切入点,努力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我国媒体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并试图对走新闻娱乐化道路的媒体的受众观作一点价值上的判断。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都市类报纸是新闻娱乐化趋势的代表,在其新闻报道内容中占压倒多数的为软新闻。而且,都市报在新闻娱乐化上的表现方式也是全面而深入的;从内容分析看,其硬新闻报道表现方式实际上也采用了软化处理。一些传统大报虽然也借鉴都市报的经验,出现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但其表现手法并不如都市报彻底,其硬新闻报道不太进行软化处理,依旧保持客观叙述的表达方式。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首先,从新闻信息的受用对象上看。不断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受众接触传媒的根本动机。但是受众的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从社会群体构成特点来看,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产生着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社会需要,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即受众超越了人的阶层、群体、职业、学历等社会属性的兴趣。也就是说,受众最广泛的普遍兴趣是非社会属性的兴趣,如好奇心理、求异心理、求快心理等,而说到底无非就是与快感、性爱、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清水几太郎认为,这样的兴趣就是人的原始兴趣。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的表现上,都渐渐走向了满足人们原始兴趣的道路。性感、美女、虐待、富婆、失身、调情、畸形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上,一些媒体关注的多数都是这些有着强烈本能冲击力的新闻,这种趋势在网站上的社会新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2年春天,中国成功发射无人宇宙飞船,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一家北京当地有影响的报纸将其放到内页,而将一个名叫哈里贝瑞获得奥斯卡奖的娱乐消息放到头条,个中原因也一定包括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自然对电影明星也很关注,而宇宙飞船升天并不是很多人都感兴趣,有关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不是很多人都很了解。其他方面的新闻有时也常常如此,2002年1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因吃饼干被噎晕倒,国内许多媒体就这一事件进行了不少的报道,《扬子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都对此大加报道,事后几张布什跌到脸部受伤的图片也登载了出来。受众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觉得好玩同时还满足了其泄愤的情绪,中国的受众有谁不愿意看这位堂堂的超级大国的总统的倒霉相哪?

采用这种方式选择和加工的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生理障碍和特殊的毅力,一般的受众是难以抗拒其强烈的故事性和冲击力,其注意力一定会被吸引,而媒体的这种作法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不管是现实的受众,还是潜在的受众,无论是稳定的受众,还是非稳定的受众。质言之,新闻娱乐化所追求的受传者是尽可能广泛的最大化的受众。

其次,从新闻信息对受众的功能上看。新闻信息对于受众有着多种功能,我认为从大体上分主要有两种:一是提供决策依据的动能??受众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以获得多种信息,并运用大脑进行分析综合,作出判断,然后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出反映。反映的作出,就是决策,即受众为了达到最佳目标而在多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可见,在受众的各个方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获得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是受众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客观世界的变动和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加剧,人际信息交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众获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媒的提供。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第二种功能消遣娱乐功能??即人们通过信息的获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人们为了暂时躲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消遣娱乐。尤其在我国现今经济转轨历史转型的时期,人们都要经过一次肉体到灵魂的洗礼,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往往赶到抑郁、失落、空虚,娱乐性的信息(自然包含娱乐性的新闻)对于受众来说更是必需的。

三、研究方法

1.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目前世界各国传播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严谨,研究结构更为客观准确。在论文中,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通过对新闻娱乐现象的这些统计量的解释形成评价结论。

定性分析可以比较完整地把握研究对象现状,深入了解内部运作的过程和行为。本论文中将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收集有关调查对象各种特性的文字资料,经过分析后对调查对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

2.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相结合

在论文中,将有对选择一些个案的描述性研究,并且对这些描述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使人们更深一步对财经日报发展现状有所认识和了解,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脉络,并且寻找影响其发展的症结,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一预测。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通过对各类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分析,对其发展变化、趋势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篇三 有效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报告

有效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报告

从20xx年4月开始我研究了《如何有效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这一课题。在研究开始时,我与同课头老师进行沟通协调,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在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这几个月来,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课题进展情况

1、对学困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有所提高。通过研究以巩固、理解计算法则为主,在此基础上拓展一些复杂的运算,渗透“推理”思想,试验体以全校3个年级的学生为主,也包括外校同类学生,由于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算完不管错对,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因此着力研究提高学生运算结果的准确性。

2、探讨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a、对学生在计算法则这一部分进行了调查,有90%的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计算法则。 b、进行了一系列计算法则的练习,学生对运算公式、定律了解不够,不会灵活运用。

3、在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中以加强了学生口算练习,如《整(十、百、千)的数乘除法口算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教学案例,培训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计算法则训练重视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适当综合性。

4、在实际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提高优等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如在《圆环面积》教学设计中,优等生可以发散思维,解决实际的问题;学困生只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就可以。

5、在各学校听课观摩时,通过和教师交流、座谈,互相探讨教学中困惑,学习他们在教学中的'经验,调查如何缩小“两极分化”的对策和方法。

6.积极验算。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7.重视错题分析: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让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 “会诊”,找出病因,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

8、从申请小课题开始至今,自己便在网上进行学习,了解如何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做到学以致用。

9、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及时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尤其是和课题有关的点滴体会感受记录下来。

10、我上传了与课题有关的部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1、我一直在努力着,做着与课题相关的研究与学习。

12、在研究中,我和学生一起活动探讨,具体做法如下:

(1)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差异,寻求解决的办法,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地途径。

(2)和师生一起进行探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依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和同课头的老师一起探讨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交流解决的办法。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5)记录学生在计算活动中的资料。

(6) 撰写感想。

(7) 撰写教育叙事。

13、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下问题:

(1)有时事忙,忘记给学生留作业。

(2)一部分学生因底子差不会,不能完成。

(3)因时间的关系,师生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指导力不从心。

(4)小组讨论探讨活动少,沟通不够,交流的少

(一)在研究中我遇到的问题:

1.由于教育科研能力有限,使得本课题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出的教学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程序、学习能力、评价方式等,有待进一步验证、提高、创新。

2.由于学生性格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操作?

3、有学生总是对学习不用心,论智力不差,可就是跟不上,不愿意配合教师好好完成教学任务,让人很是苦恼。

(二)今后设想

1、针对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扎实勤奋的学习风气,坚持不懈的毅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2、前期调查问卷的题型还不够丰富,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潜心钻研、开阔思路,使实验后测试卷准确且更加丰富。

3、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并加大对课题研究的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三、解决思路:

1、我们要挤时间,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交流、认真实践,力争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升自我,更好地完成小课题研究。

2、在继续做好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上传资料和研究成果

3、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

4.互相学习,让课题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篇四 研究新闻娱乐化现象开题报告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研究新闻娱乐化现象开题报告,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酷猫写作范文网。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2、 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可以说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首先,经济压力促使传媒走新闻娱乐化道路。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推进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传媒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传媒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收入。这一时期,媒体规模急剧扩大,媒体竞争激烈,从1996年以来,除个别晚报外,各种媒介都有广告吃不饱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诱人的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介在内容上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倾向就不可避免出现,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大众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融资。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媒体,它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执行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和通用法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哪些商品投入小产出大,就着力经营哪些商品(新闻)。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商品性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大众传媒究竟以什么样的新闻吸引大数的受众,让产品易于销售从而提升广告经营呢?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能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者较有把握吸引大多数受众的法宝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于是,新闻界就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其次,娱乐经济的影响,也使新闻滑向娱乐化方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能逐渐享受到生产劳动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待遇。尤其是今天,娱乐的高速发展,更使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娱乐经济。(沃尔夫语)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踏进娱乐经济时代的门槛了。正如管理顾问大师汤姆;彼得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活在娱乐事业中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世纪令人眩目的暴利产业,受此影响,新闻出现娱乐化潮流的现象,亦是意料之中的。

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

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大众媒介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听,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著名的后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例如20世纪 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当娱乐化新闻成为一种时尚之后,它的泛滥就是一种宿命。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同时因为它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因此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而且对社会融洽有利。

篇五 新闻娱乐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2、 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可以说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首先,经济压力促使传媒走新闻娱乐化道路。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推进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传媒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传媒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收入。这一时期,媒体规模急剧扩大,媒体竞争激烈,从1996年以来,除个别晚报外,各种媒介都有广告吃不饱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诱人的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介在内容上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倾向就不可避免出现,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大众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融资。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媒体,它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执行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和通用法则,即什么商品销,消费群,就生产什么;哪些商品投入小产出大,就着力经营哪些商品(新闻)。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商品性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大众传媒究竟以什么样的新闻吸引大数的受众,让产品易于销售从而提升广告经营呢?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能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者较有把握吸引大多数受众的法宝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于是,新闻界就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2、娱乐经济的影响,也使新闻滑向娱乐化方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能逐渐享受到生产劳动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待遇。尤其是今天,娱乐的高速发展,更使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娱乐经济。(沃尔夫语)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踏进娱乐经济时代的门槛了。正如管理顾问大师汤姆;彼得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活在娱乐事业中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世纪令人眩目的暴利产业,受此影响,新闻出现娱乐化潮流的现象,亦是意料之中的。

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

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大众媒介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听,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的后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例如20世纪 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当娱乐化新闻成为一种时尚之后,它的泛滥就是一种宿命。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同时因为它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因此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而且对社会融洽有利。

首先,可以消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缓解民众过高的政治热情。

改革的道路是在摸索中进行的,秩序与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走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有诸多的抱怨。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泄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有人曾用解闷、解气、解惑三个词语来概括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末期中国社会对媒体的主流需求。90年代初,知识分子普遍有失落感,生活找不到目标,颓废心态流行,游戏人生遂成为当时的流行语。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进入紧缩和重建经济秩序阶段。经济发展趋缓和经济秩序趋严两面夹击,人们对未来的高收入预期和潜在的暴富心理受挫。物价过高、腐败、失业等原先被经济虚高掩盖着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心理由90年代初的宽松状态转而吃紧。随着改革中种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贫富差别、消费品质量和社会风气等在90年代持续成为公众满意度最低的几个方面。 拿起筷子吃肉,放下饭碗骂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介,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也加紧了对整个社会心理的疏导、放松作用,从而为人们解气。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虽说有读者不满报纸上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或只打死老虎的批评报道,对新闻日渐娱乐消遣的倾向,也颇有微词,但这些报道都发泄与放松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心理积蓄的应力,缓解了社会矛盾。大众媒介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改革进入纵深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

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现象也引起了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忧愤,《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

又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 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对 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内,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必然包括以下两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者,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群体或组织;而受传者,是指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在现实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就是社会中的大众传媒组织,而受传者则为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都在受众的范畴内。至于受众观,如果以媒体为基准,就是大众传播组织对受众的社会属性以及受众与传媒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观念影响行动,毫无疑问,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媒体的传播活动也必然会反映其受众观。因此,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就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从传媒的活动及其特征中洞察其秉承的受众观。在我国现今的传媒活动中,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地一项主要活动,而我认为新闻娱乐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源于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它一定与当今传媒的受众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是以这一现象和趋势作为切入点,努力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我国媒体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并试图对走新闻娱乐化道路的媒体的受众观作一点价值上的判断。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都市类报纸是新闻娱乐化趋势的代表,在其新闻报道内容中占压倒多数的为软新闻。而且,都市报在新闻娱乐化上的表现方式也是全面而深入的;从内容分析看,其硬新闻报道表现方式实际上也采用了软化处理。一些传统大报虽然也借鉴都市报的经验,出现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但其表现手法并不如都市报彻底,其硬新闻报道不太进行软化处理,依旧保持客观叙述的表达方式。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首先,从新闻信息的受用对象上看。不断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受众接触传媒的根本动机。但是受众的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从社会群体构成特点来看,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产生着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社会需要,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即受众超越了人的阶层、群体、职业、学历等社会属性的兴趣。也就是说,受众最广泛的普遍兴趣是非社会属性的兴趣,如好奇心理、求异心理、求快心理等,而说到底无非就是与快感、性爱、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清水几太郎认为,这样的兴趣就是人的原始兴趣。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的表现上,都渐渐走向了满足人们原始兴趣的道路。性感、美女、虐待、富婆、失身、调情、畸形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上,一些媒体关注的多数都是这些有着强烈本能冲击力的新闻,这种趋势在网站上的社会新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23年春天,中国成功发射无人宇宙飞船,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一家北京当地有影响的报纸将其放到内页,而将一个名叫哈里贝瑞获得奥斯卡奖的娱乐消息放到头条,个中原因也一定包括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自然对电影明星也很关注,而宇宙飞船升天并不是很多人都感兴趣,有关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不是很多人都很了解。其他方面的新闻有时也常常如此,2023年1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因吃饼干被噎晕倒,国内许多媒体就这一事件进行了不少的报道,《扬子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都对此大加报道,事后几张布什跌到脸部受伤的图片也登载了出来。受众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觉得好玩同时还满足了其泄愤的情绪,中国的受众有谁不愿意看这位堂堂的超级大国的总统的倒霉相哪?

采用这种方式选择和加工的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生理障碍和特殊的毅力,一般的受众是难以抗拒其强烈的故事性和冲击力,其注意力一定会被吸引,而媒体的这种作法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不管是现实的受众,还是潜在的受众,无论是稳定的受众,还是非稳定的受众。质言之,新闻娱乐化所追求的受传者是尽可能广泛的化的受众。

其次,从新闻信息对受众的功能上看。新闻信息对于受众有着多种功能,我认为从大体上分主要有两种:一是提供决策依据的动能??受众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以获得多种信息,并运用大脑进行分析综合,作出判断,然后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出反映。反映的作出,就是决策,即受众为了达到目标而在多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方案中选择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可见,在受众的各个方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获得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是受众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客观世界的变动和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加剧,人际信息交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众获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媒的提供。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第二种功能消遣娱乐功能??即人们通过信息的获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人们为了暂时躲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消遣娱乐。尤其在我国现今经济转轨历史转型的时期,人们都要经过一次肉体到灵魂的洗礼,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往往赶到抑郁、失落、空虚,娱乐性的信息(自然包含娱乐性的新闻)对于受众来说更是必需的。

三、研究方法

1.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目前世界各国传播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它的优点是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严谨,研究结构更为客观准确。在论文中,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通过对新闻娱乐现象的这些统计量的解释形成评价结论。

定性分析可以比较完整地把握研究对象现状,深入了解内部运作的过程和行为。本论文中将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收集有关调查对象各种特性的文字资料,经过分析后对调查对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

2.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相结合

在论文中,将有对选择一些个案的描述性研究,并且对这些描述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使人们更深一步对财经日报发展现状有所认识和了解,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脉络,并且寻找影响其发展的症结,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一预测。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通过对各类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分析,对其发展变化、趋势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现象研究报告5篇

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现象信息

  • 现象研究报告5篇
  • 现象研究报告5篇75人关注

    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 ...[更多]

研究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