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英语“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实验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第2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调控策略的课题研究报告 第3篇关于小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调查报告 第4篇课堂中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开题报告 第6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第7篇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第8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第9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10篇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报告 第11篇领袖儿童教育语文课堂发展性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第12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第13篇课堂研究观察报告 第14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第15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英语“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实验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我校从2010年9月到2010年8月为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七年级五名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学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并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使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能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效的进行下去,为进行新一轮的实验提供依据,现就第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课题申报及第一阶段准备情况
我们学校在10年9月申报了四位一体课堂教学实验课题,申报被批准后,校领导鼓励实验教师大胆实验,积极探索,认真体会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的内涵,仔细领悟“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的真正含义;实验教师学习研究国家基础教育研究所寄发的资料,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要求,详细的制订了实验计划及阶段实施方案,并按计划实施。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渗透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实验原则,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基础入手,实验班从一开始就按照实验要求,遵循4p教学原则,并按照十六字原则,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做好课后复习巩固。
二、所做的工作
通过网络资源组织实验教师一起学习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理论及内容,平时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所发的资料,并通过会议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相互讨论,深入理解,体会这一新教学法的理念。收集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学习有关中外教学理论,撰写了研究实施方案。
1、在研究中我们运用调查法,调查分析了本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现状,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调查情况来制定实施新的教学方案。
2、我们重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了解,认识,发现了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他们学习习惯不好,另一个方面,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一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花大力气以教材为纲,整合课本所含知识,适当降低难度,
3、我们不断的听评课,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模式科学化,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4、组织教师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微格反思教学,把课堂教学环节细化,深入细致的扎实做好每一步,组内教师人人参与讲课、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帮助每一位教师不成程度的都有所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化,更具有实效性。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完成练习及作业。
四、取得的成果
1、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性。
2、通过学习,收集有关“四位一体”课题研究的资料,使教师了解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转变了教学观念,更新了思维,为实验教师在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指导。
3、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们掌握了有效地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做了形式多样的可好软作业,陪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
五、体会和思考
运用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使参与实验的教师及其他教师在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提高,有助于实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意识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很不够。在下一阶段,我们还应加大试验力度,改进实验方法,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验,为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而努力。
篇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调控策略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和国内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当代教育不再是封闭在校园内,而是与整个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国都把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国家未来战略的高度,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合作和交往意识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在合作双赢的今天,合作和交往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需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迄今为止,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具体实践中各国有一定的差异。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后,各学科制定了相应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成为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历史学科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习历史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的是课程评价,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可以说,合作与交往成为历史学科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今年是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三年,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教育的民主性、“四个学会”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终身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等新理念都已深入人心,但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的问题仍然存在着“流于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滞后,学习指导经验不足,对理论吃不透,导致了一些华而不实的做法。比如,有平等合作交往教学的意识,但在实施中往往过于随意,缺乏持久性和系统性,没有给自己确定新的合适位置,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仍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个性差异和全员参与这些真正问题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导致参与的水平和深度远远不够,同时由于多数学生进行合作和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缺乏,课堂合作和交往的实效性更难说了,再加上课时安排和空间限制,大多数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一切;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且这种交往也只是单向的静态的沟通,“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交往从本质上说大多仍然是形式的、造作的、老师垄断的、独裁的交往”。由此导致教学目标仍以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评价强调学习的评比和排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关注少数精英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并最终影响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些显然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钟启泉语),实施教学合作和交往要讲究实效性,越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对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求越高,抑或说,高水平的学习指导,才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学习。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如果只凭激情和爱心,而不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做一些调整和研究,恐怕很难收到预期的实际效果。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最明显的角色就是教学的促进者,除了把人类文明的知识成果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良好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我们期望通过《普高历史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调控策略及其评价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立足本市实际,准确理解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理念,正确掌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策略,适时调控,并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构建全新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师的实际行为,进而推广变为全体教师长期的自觉的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针对近几年普高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合作和交往出现的一些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等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调控教学合作和交往的策略的方式和方法及其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普高历史学科进行教学合作和交往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关于合作的概念定义,我国学者有以下几种表述:
“合作”:综合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刘宏武《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合作”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三位教育学者均认为合作学习具有异质分组、积极互助、分工合作、奖励体系、资源共享的特征,主要对象是学生。合作学习并非仅仅是让学生们围坐在课桌帝,边做作业边说话,真正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身体上接近别的学生,而且还要求他们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小组成员有均等的成功机会。
“交往”:典型的表述当属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是“对话”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一一主)通过教学内容(客体)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中,“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等。这种多重主体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交往就是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反过来,借助于这种交互主体性,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范畴包含了学生间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及教师间的关系,本课题主要方向就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进行研究。
“调控策略及其评价”: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合作与交往中,教师承担好促进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组织、参与,并对课堂教学出现的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有着高度反应并适时做好调整和控制,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调控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2.研究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社会互动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社会学的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个人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一直处在生长中但不会彻底完成。社会环境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也是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人有内心活动,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并非一心理实体,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过程首先是一个符号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和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合作与交往伴随着人的成长,合作与交往与我们息息相关,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既促进学生发展,又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即知识与理解是由认识主体构建的。这种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脑袋决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丰富经验已经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所以,教师不能无视这种预结构和先经验,而必须看到这种预结构。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知识来自于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协调完成的。面对某一知识,某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拥有不同思维水平,所以要进行经验的分享,达成理解的丰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视课堂上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大家进行合作、协商。社会建构主义召唤我们在课堂上要进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动,要重视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结构。
(3)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是预设的、可确定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具有
篇三 关于小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在小学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为有效,就成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状况,我们进行此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1、学生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怎样?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会怎么做?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怎样?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2、教师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如何?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14)你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时间、范围、对象
从20xx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上旬,调查了响水实小三、四年级共80名学生和全校20名教师。
调查的重点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情况。
四、调查方法
学生教师问卷法,分不同年级、班次,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及一至六年级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结果
对8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a、很有激励 (45人)
b、激励较大 (26人)
c、一般 (9人)
d、没有激励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a、很大 (45人)
b、较大 (22人)
c、一般 (13人)
d、没有兴趣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如何?
a、高兴、兴奋 (64人)
b、习以为常,没有特别反应 (16人)
c、觉得不真实 (2人)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的做法?
a、很想得到,并努力想办法完成任务 (72人)
b、想得到,但想不出办法 (6人)
c、没有兴趣,懒得去想 (2人)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
a、高兴、兴奋 (60人)
b、一般 (15人)
c、不屑一顾,因为太容易得到了 (5人)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a.鼓励 (67人)
b.讽刺 (1人)
c.置之不理 (8人)
d.罚站 (4人)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给你明确指出 (21人)
b、给你提示,再思考并回答 (53人)
c、另外请同学回答 (6人)
d、老师给出答案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简单肯定 (15人)
b、肯定并表扬 (9人)
c、表扬并指出努力方向 (56人)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a.让学生独立思考 (5人)
b.让同学们共同讨论 (68人)
c.老师直接讲解 (6人)
d、老师经常会认为超出范围,置之不理(1人)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a、老师评价 (13人)
b、学生评价 (5人)
c、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44人)
d、自己评价 (4人)
e、灵活选用 (14人)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a、a、(45人) b、 (7人)
c、说说整体情况,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的人数 (28人)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a、自己讲 (7人)
b、让学生讲 (9人)
c、学生讲老师修正 (27人)
d、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37人)
对20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统计结果如下: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怎样?
①经常 (4) ② 偶尔 (14) ③不使用(2)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①经常 ② 偶尔 (10) ③ 没使用过 (10)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①直接否定 (1) ② 委婉提出 (6) ③ 给予提示(13)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①直接另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使其完整(6)②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③老师适当提示,给予思考时间再回答(4) ④根据具体情况,几种灵活选用(10)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①直接批评指出 (2) ② 让其答问题 (5) ③两种都用(13)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①讽刺挖苦 ②适度批评(6)
③请他人回答,让其从中领会此题的意思 ( 11) ④ 几种都用过(3)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①大肆表扬 ②简单肯定 (5) ③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5)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①专著地看并听取学生的回答 (7) ② 专著地听但眼睛巡视全体学生(10) ③听的同时去关注调皮学生(3)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①当场批评,不予理睬 ② 当场批评,让其课后补上 (6)
③ 不闻不问,不作任何处理 (2) ④因情况而定(12)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①只肯定全对的 ②全面了解做题情况,并适度评价(7)
③根据学生实际好、中、差做不同评价(12)(注:1人作答)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①先评讲错误较多的题,在分发试卷,学生各自改错 (5)
②先发试卷,再逐一评讲,错误较多的重点讲 (1)
③先发试卷,选其中错误率高的讲,学生再选择独立或合作改错 (7) ④ 几种都用(7)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①不念 (5) ②要念 (3) ③ 只说各分数段的人数包括最高分、最低分(12)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①师评 (1) ② 师生评 (3) ③ 生生互评 ④生自评 ⑤几种都用(16)
14、你对课堂评价有什么建议?(7人作答)
六、结果分析及其对策
1、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66.3%的学生希望教师给以提示,再思考并回答,但教师中仅仅只有20%的人会采用这个办法。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所以30%的教师采用另请他人的办法,50%的教师则灵活选用方法
2、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70%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希望老师给自己指出努力方向。但教师中20%的人只是给以简单肯定,50%的教师选择因情况而定。
3、课堂上偶尔使用小勘品的教师占50%,没使用过的占50%,而学生中90%的人都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并为之努力,75%的学生表示得到小勘品会非常高兴。
4、对于评价方式,学生中55%的人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而教师中5%的人则只采用教师评价,15%的人采用师生共同评价,80%的人表示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当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但尽量让学生参与评价。
5、学月测试后,25%的教师都不念学生的分数,60%的教师会说说全班考试的整体情况,包括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最低分等,15%的教师会念分数。而调查学生的结果却出乎意料,56.3%的学生都希望念分数,35%的学生希望只说整体情况。根据出现的这一情况,我们三位实验教师又特地组织了30位程度不一的学生进行座谈,他们的想法是想知道各个同学的分数,尤其是自己平常对比的人的分数,考差了就更加努力,考好了就更有信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又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每次测试后,除了介绍基本情况外,高分数的人念一念,有进步的念一念,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
6、对于单元小酷,学生中33.8%的人希望学生讲老师修正,46.3%的人希望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我们很多教师基本不做这项工作。现在的新教材很注重这项工作,每一单元的整理复习都要求教师先带领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内容,然后在各类练习中再指导学生总结。我们教师应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这既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有激励的学生占56.3%,在课堂中感觉学习兴趣很大的也只占56.3%。从这一数据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中只考虑授课内容是否能按时完成,并未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来实施教学。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拟以下对策:
1、评价要有针对性、技巧性、风格性 。
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回答、表现、行为不能给予笼统的评价;评价要有技巧性,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评价要有风格性,评价来源于学生,要高于学生,语言要幽默精美、简短利落,学生就乐于接受。简短的评价语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的心灵交流,也是老师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示。
2、评价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
救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那在形式上一定不能简单化。多样的形式具有新鲜感,比如夸张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肢体语言、亲昵的动作、小小的奖品、一面红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孩子在你的赏识的眼光中发挥他潜在的能力,课堂上的很多的超常发挥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
3、评价要具有肯定性,并力求发展性。
其实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对表现特佳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充满激情,大加赞赏,使学生收获惊喜,不应吝啬赞扬之词。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评价语要具体、合理,不能太过模糊。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评价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不可操之过急。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尽量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每个人都有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外在因素的肯定更会带给他无穷的力量,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尤其面对班级中的“落后群体”,教师更应在他们的课堂表现中捕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以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得到持续发展。
4、关注课前评价,注重 课堂评价,重视课后评价。
通过课前评价,教师能在课上避轻就重,将功夫花在刀刃上,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同时,在课前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能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进行评价手段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评价质量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监控学生的进步,即:可以评价学生朝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的情况,并据此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围绕“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应注重过程性评价。现代课堂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益。因此在实施评价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数学练习课上,常会出现不和谐的一幕:当大家都在“埋头苦干”时,几个特优秀的已无所事事;当大家都已抬头听讲时,几个学困生却还在“埋头苦干”。如何平衡这两类极端的同学,让大家的学习效益发挥到极致呢?这就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了,如对于特优秀的学生,可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题目;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题。这样,每位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师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或调查、或考试,在一定的考察基础上改进后续的教学决策。
虽然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效益,但要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却不能仅拘泥于课堂,而应该是“重两头、抓中间”,这样才会切实提高评价的效益。
篇四 课堂中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摘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况,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教学案例研究它十分适合于一线教师的运用,而被学校誉为“真科研”,被专家认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研究,兴趣,多媒体手段,学生学习,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况,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而教学案例研究是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才出现的,有关教学案例研究的书籍不多,特别是学科按内容分类的教学案例研究更为鲜见。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权威性不大。但现在开始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它十分适合于一线教师的运用,而被学校誉为“真科研”,被专家认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新课改以来,我县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学校的课题研究中都少不了教学案例这一载体。我校数学教师在市、区、校的各级教研活动中,大家从“什么是教学案例?怎样写教学案例?…”逐步对“教学案例”一词有了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得失,适时地矫正、调整自己教学行为,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结构、特性、撰写的了解和认识也正逐步趋向成熟。但对案例分系列进行深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
为此,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大教研氛围下,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教研组的教研工作。我们想根据数学学科的内容,围绕一个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讨的题材,教研活动将更为实效。现集中优势兵力,依据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小板块“课堂中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开展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提高我组教师的教研能力。特申请《课堂中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发展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教与学的工具。
且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已成为教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中介。通过案例的分析可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申请此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课堂中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版块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能力;促使本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积累教研经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四、课题的界定案例。
研究的中心词是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
教学案例是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征: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及结果。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具体的处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的:
1、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2、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
3、案例的叙述要详细。
4、案例具有时代性。
5、案例具有有效性。
6、案例具有典型性。
7、案例不是课堂实录,对课堂信息的摄取有侧重点。
本课题是在“课堂中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版块里,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对其共性的内容开展相关研讨,以获取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 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的能力,探索总结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成效,为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有效借鉴。(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预计有哪些突破。
1、教师能加强学习、紧紧跟上时代步伐、更新思想、改变观念、提高水平、制作质量更高的教学课件,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实践。
2、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整理出相关教学内容的教案集或案例分析集。
3、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与学的得失分析,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能力,积累教研经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
4、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音、电脑等,从形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兴趣中接受知识,即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完美结合。
5、将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无论是自身的“知、情、意、行”,还是其“传知、授法、助学、育能”等活动很好的同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
七、研究对象。
建始县实验小学教师1——6年级学生八、研究的方法及步骤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的准备阶段,是完成阶段成果的必要手段。
在完成该阶段对于目前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调查法。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当前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了解目前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情况,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了解参与实验班集体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储备情况等,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课堂观察法此法主要适用于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以课堂观察法为主,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听课”。同样,听课也是教学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我们课题的研究工作是基于课堂教学,从日常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点滴行为来探究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及其针对教材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情况,从而更直接、客观地观察、描述课堂教学现象,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教学案例研究法此法主要适用于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教学研究中的案例就是对一个有趣论题的生动再现,它具有时间、人物、地点等,并按一定的结构展现。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观察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同时,搜集的案例又要是高于教学生活的,这样的案例才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4)经验总结法此法主要适用于课题实施、结题阶段。
(5)统计与分析法这是课题结题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对各方面的信息加以统计并分析;再分阶段、分项目对各组之间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最后总结统计研究成果,分析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完成课题报告。
课题实验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制定实施方案。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明确分工。
3、培训教师,召开座谈会。
4、建立课题实验档案,完成课题论证。
篇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于2023年10月向河南省教育学会申报立项,经河南省教育学会评审,准予立项,并被列为河南省教育学会2023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现开始实施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技术线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大家写出自己的练习设计及实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反思。最终总结出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的练习如何设计,新授课中概念性教学、计算教学的课堂练习如何设计,以及组织形式和方法。
技术线路: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分阶段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23年11月——12月):
建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构思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23年1月——2023年7月):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23年7月——9月):
1、撰写有关“有效练习”的小论文。
2、整理、汇总课题实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有效练习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当前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的加盟,在教育领域激起一阵狂热的兴奋与殷切的期盼。先进的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必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必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所以能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须会对教育、教育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2、是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是一所环境优美、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设备先进的学校。学校设立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录课室,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学校所有的计算机都开通了宽带连接,网络班班通,校内资源共享,学校有优良的网络化教学和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必将引发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实施方式、实施策略的一系列变革,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互动方式,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在我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已体现在常规教学中,因此,结合我校实际,选定“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深化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发展。
3、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因此,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充分认识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必然地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的整体深刻变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分析、应用信息的学科。数学教师必须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熟练、自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到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去感受,经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彻底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在课堂上、在课本中很难得到的自己所需的知识,最大限度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所受知识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进行展示,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还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我校2009年建成,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学校中年轻老师居多,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可以使用计算机教学,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很匹配,但这些资源在目前来看,还没有发挥其更大的优势,所以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最大限度的发挥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在2000年11月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对信息的理解,以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新知识。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征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基础是最适宜的。
2、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价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已不仅是几种媒体(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而是侧重于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转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具备有图、文、声并茂以至活动影象的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
三、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建立起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为主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模式,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整合、设计教育教学过程,达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开发、管理学校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优化教与学的`评价。
四、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效模式。
2、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构建新的学习方式,高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势,是学习过程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本校小学数学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系统化。
五、研究的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问卷调查、对比观察,行动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将科研与实际的数学教学相结合,形成系统的计划,在实践中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再将成果应用到实践,使课题的实践研究形成良性循环。重视案例与经验总结的成果积累,将课题研究与资源建设结合起来提高项目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六、研究的创新点
以往对本课题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形式、方法的整合上,体现了教师的“教”。而本次的研究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一个台阶。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从单纯的引用别人的信息教学资源转移到了自主创新信息教学资源,这是本课题的亮点。在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应该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
七、研究规划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研究。1、首先运用调查法深入了解学校老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2、案例分析法:组织听课活动,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用的整合模式。3、运用文献法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开展实践行动研究,结合老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组织老师课件制作培训,每位老师最基本要熟练制作ppt,个别老师要学会flash制作,并建立课件资源库,收集制作精美且质量高的课件。在研究中结合经验总结法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资料,积极推广。
(二)、实施步骤
本课题用两年时间,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活动。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0月)
1、收集资料,做好申报、立项工作。
2、整合备课组,进行内容分工。
我们组的人员是中青结合。中年老师都是市级骨干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指导青年老师。青年老师知识水平高,制作课件的水平高,特别是刘海滨老师,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可以做我们组的计算机老师和课题中有关专业的老师。可以说各有所长,能做到互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员保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2月)
1、听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指导,或上网学习专家课题讲座,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实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对于课题研究的具体流程,课题研究包括哪些要素或环节,课题的模式,如何顺利结题等,课题组的每位老师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教育行政部门邀请专家做课题培训,我们课题组的每位成员一定要参加培训。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不进行此项活动,我会组织课题组的每位成员上网学习。通过学习,详细了解课题研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
2、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随机抽查等方式,调查各学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何改进;调查如何有效进行课题研究,调整活动安排,突显研究效果。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问卷的内容,韩保华负责低年级的调查问卷,秦秀娟负责中年级的调查问卷,王丽负责高年级的调查问卷,并各自总结各年级组的在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组员共同探索有效方法。
3、每位成员每学期至少讲两次校公开课,至少听20节课,通过讲课、听课寻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模式。
4、刘海滨、赵春阳老师负责教师计算机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每位成员要把自己授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上传福源小学信息资源库,并鼓励全校每位老师都这样做,积累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信息资源库,提高教师“整合”能力。
5、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每位成员要善于把做课题研究中的所得所想变成文字写下来,总结经验,探究模式。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
1、全面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效模式。
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讲课、计算机培训,展开研讨活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效模式。
(二)、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构建新的学习方式,高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让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媒介,帮助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共同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良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本校小学数学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系统化。
九、研究成员:
廉凤霞:课题主持人,市级骨干教师。
韩保华:市级骨干教师。
刘海滨: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微机教师。
赵春阳: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数学教师。
秦秀娟: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数学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2011.5
[3]贺海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2003.6
[4]《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设计案例》,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
[5]张春莉,《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影响》。
篇七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2014年下期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 2014年9月1日至5日
上课教师:xx校区2014年新进教师共计39人
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各学科调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
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查找存在的问题,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特组织了新教师调研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进教师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教学设计有条理等,都值得肯定。
2.公招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公招教师中,有一部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新颖,教育理念新,有课改意识。
3.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改革意识
在课改大趋势下,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形成课改意识。部分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如电子白板、录音机等。教学设计上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体现出一定的课改意识。
4.学生基本素质有所提高
本届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基本素质较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好,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较好。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例如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堂举手积极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常规不规范,随意性强、班级课堂常规还没落实。
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学生课堂主动答问较少、课前准备不到位、倾听习惯较差、喜欢齐答问题、静心学习不够。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理解较差,自我管束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差
新进教师对教室内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与操作不够熟练。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
2.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器材准备不充分、课前候课习惯没有养成。
3.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部分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调控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的纪律。
(三)教学观念、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痕迹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讲得过多(基于讲授法和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动得很少(基于被动接受和思维的陈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2)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不够,只管教师充分讲解,忽视学生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重视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
主要表现为:
(1)讲授法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串讲方式存在,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阅读体验,能做到合作交流等。
(2)师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思维空间,缺乏课堂生成的效能发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3)课堂探究性、探讨性活动开展不够,学生缺乏深度思维。
(4)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随意。
3.部分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少,能力差。
(2)鼓励性学习不够,学生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对学生朗读指导、阅读指导、声乐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体育技能指导等方面不到位或缺乏。
(4)课题练习容量偏少,缺乏练习层次和深度,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不够。
(5)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渗透不够。
(四)知识点、教学重难点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把我不准,对该年级该阶段段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清楚,该知识要教哪些,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有哪些知识内在联系不够清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
2.知识教学落实不够,只注意教完了,没注意反馈学生学会了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必要的指导。
3.部分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各环节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部分课堂反映出基础知识教学用时较多,重点知识轻描淡写,本末倒置。
4.部分教师教学不重视难点知识的突破。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没有提前铺垫,合理分解难点,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学,学生掌握较差。
三、建议意见
1.限时改进,明显提高。所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必须按照建议意见,在半期前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变化。
2.青年教师、新教师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3.青年结对教师、指导教师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蓝青工程工作职责,做好指导和学习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新教师,团队式发展。文 章来
篇八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愧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技术线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大家写出自己的练习设计及实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反思。最终总结出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的练习如何设计,新授课中概念性教学、计算教学的课堂练习如何设计,以及组织形式和方法。
技术线路: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分阶段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1月——12月):
建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构思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0年7月——9月):
1、撰写有关“有效练习”的小论文。
2、整理、汇总课题实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有效练习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课题承担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能力保障:
课题组组长肖艳峥老师,乐于钻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参与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研究》,现已结题;王磊老师曾担任市级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的主持人,现已结题,她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王艳利教师和王丽萍老师积极上进、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有志于服务教育实践,探索在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组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科研人员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教研组课题有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的指导。
2、时间保障:
研究时间为两年,实验教师全部是一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课题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注重阶段性总结与交流,掌握课题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为使课题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而努力。
以上是我对本课题的一些想法,有不对的或还需改进的地方,请个位老师多提宝贵经验。
篇九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批评就是教学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地说,是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校从中等师范向普通高中的转型,在分析为我校办学传统、师资优势和生源的质量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把“秉承我校的优良传统,突出学校在文科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优势,坚持走以艺术类学生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地理成绩不高,成为我校文科学生和艺术类考生成绩不够理想的重要障碍。可以说,学生地理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成绩的好坏,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能否考取理想的大学。为此,真正吃透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法学法研究,对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指出,“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实现学习地球科学、掌握地理学习与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目标,确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从调查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入手,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薄弱知识点”,找准学生学习地理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理的需要、动机、态度、兴趣、信心、方法、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案、以直观形象为手段的多媒体课件、以形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练习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增强地理教学评价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学生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教学的历史则是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教学活动效率的过程而已。换言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始终坚持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方面效果更好。面对在学
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学困生”较为普遍,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的“陪读生”越来越多的学习状况,积极探索地理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在长期的与教育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本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先后在西北师大学习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和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由于学校的转型,现从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需要长期艰辛的付出、学习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的两位地理教学同行,毕业于西北师大地理教育专业(本科),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也需要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由于课题组成员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互补性的搭配组合,面对着水平基本相当的学生,有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专业成长的迫切愿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研究者专业成长意义深远。
2.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近两年来,我校在教学中大力推行“精讲多练,提倡反思”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可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形成的教学惯性,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仍然不高。针对目前的地理教学现状,在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考点细、要求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确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同时,不断延伸课堂教学的.“触角”,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不断巩固地理教学改革的成果。
3.有助于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点在于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整合。《地理课标》强调,“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针对大多数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想象能力欠缺,而地理课程知识面广、知识记忆任务重、图表材料比较抽象等特点,本课题组在准确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
研究设计有利于整合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的学案,研究制作有助于课程重点内容综合化、直观化、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对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抓起。本课题通过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尤其是地理“学困生”)学习地理课程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挖掘和培育学习者学习地理的潜质和多元智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参与性研究,在对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等内容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地理学案研究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我校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篇十 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报告
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报告
根据调查,现在学生课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上英语辅导班。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们不是愉快地学习外语,而是以考试夺取高分为目的。作为英语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提出的课改内容是:提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接受学习,主要通过实践体验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综合学习。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改变现在的教学课堂模式至关重要。
一、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活动。如果学生情感被充分调动,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要提升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当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了解社会的发展,抛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在现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现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接受国内的信息时,大量的国外信息也会以英文资料的形式出现。学习英语给了学生一个学会沟通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对精彩的世界有一种探索的欲望,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有力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其次,要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对某个老师有好感,就会对这个老师的学科感兴趣,这门学科就会成绩显著。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不感兴趣,在逆反的心理作用下,他们也不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要俯下身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和学生打成一片。时刻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做学生眼中的好朋友、好老师。当然犯错就得批评,其方式和程度要把握好,在批评的时候不能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传统的英语教学很死板,基本上是局限在练习语法、词汇、写作内容上,很少重视英语交流上的应用。很多学生认为英语难学是难在单词和语法上,其实是没有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来学习。学习英语就像学习汉语一样,应先了解字词,然后是句子。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特点,才能真正学习到纯粹的语言,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一样。教材特别强调英语基础知识的运用,而忽略了英语的文化知识,没有把语言表达和文化知识引入教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文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背景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如果再继续进一步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发现英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语言环境,课堂上没有良好的语言氛围,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只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把抽象的单词、语法、语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把抽象的知识穿插在相应的电影、歌曲中,就可以迅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代替了单纯的老师读、学生听。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编排英语情景剧,然后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表演,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信心。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逼真的学习情景中,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将要传授的'核心知识通过图片、动画、情景剧等形式呈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学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永远都不要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头脑非常灵活,传统教学中,老师总是怕学生学不会,甚至为了所谓的节约时间,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更不会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知识灌输完之后,直接就习题训练。这样,对学生的危害是巨大的,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就会被抹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留出十几分钟时间,根据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教师不应害怕学生出错,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总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必须是科学的。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用正确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继续在探索高效课堂之路上奋力前行,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走向成才。
篇十一 领袖儿童教育语文课堂发展性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中期实验报告
黄德琼
领袖儿童教育语文课堂发展性策略研究已有三年历程,在三年的研究历程中我们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提升、成长。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唤醒学生学习潜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绿色生长结构,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积极健康地学习,潜心投入地学习,超越自我地学习,培养有自己的主张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的儿童;会质疑会思考的儿童;积极健康、合作向上的阳光儿童;办事执着超越自我的儿童;人人在校都能永不满足,永不退缩,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发展性就是在具有自主性、学习性、主动性、发展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性。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兼有四项特征是金字塔的底座,突出一个特征是塔顶,塔顶需要底座的支撑。之所以选择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因为发展性本身已经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的特质,发展性又升了一层,难度又增加了一层。为此确立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策略研究。
二、理念支撑
领袖儿童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方向,是为人的未来指引正确、幸福的方向,而领袖儿童教育本身就是不懈追求这个方向的过程实践。面对领袖儿童教育,有人认为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选拔、精英、领导方面的教育。我们学校对领袖儿童教育的界定是在汲取精英、领导特质教育的精华的同时,面向全体,给所有孩子一个领袖儿童教育的土壤,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而美丽成长自己优越的一面,最终让孩子因优越的一面成为卓越而幸福。
参照多元智能理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差异体现了每个人有优于他人的一个面。领袖儿童教育,扬长避短,特别关注孩子长于他人的一面,并施于足够的养分,孩子优越的一面不断放大,成为这方面的骄子,给孩子卓越幸福的人生打好底色,是领袖儿童教育的旨意。
三、研究内容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自信地学习,潜心投入地学习,培养“独立思维,敢于表达”“学会质疑,学会方法”,“积极健康,合作向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学习品质。形成“人人会质疑”“人人会朗读”“人人会表达”的发展性领袖儿童。
四、实验成效
1、在“三模小组化”教学模式中培养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领袖儿童
在创境引题环节着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但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中的创境引题不仅仅停留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需要别致创境。要根据课文特点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还能触活学生新的思考,并在情境中自然揭题。它有三个操作要点:一是简约,二是要有新意。三是与新课学习联系紧密。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开课时领袖儿童的潜质就会在这短短的两分钟内,慢慢地被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样创境引题在形式上能吸引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显现的领袖特质:积极投入学习状态,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潜质从创境引题就有突显。
第二步先学后教: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此,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而不是少数学生。先学,其实就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可以学会自己学,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交流自学收获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学点,也就是学生的疑难点,困惑点。接下来就是重点品读,以读促悟。到了非讲不可,学生迫不及待想要弄懂的问题上,老师现身,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生本有效互动交流,探究阅读,习得方法。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扁鹊治病》这课时先学后教的第一步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教学,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第二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而把课文读通、读懂、读透。精心设计表格,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质疑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劝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第三步,质疑讨论,强化感悟。围绕学生针对表格提出的问题。解答疑问,感悟人物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教师在后教这一环节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从而加深对人物内心的揣摩。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与深刻,较好感悟寓言情理。
展示反馈:“展示反馈”环节中的展示,它是最能体现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题研究思想的,因为它的最直接要义是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展示自己的个性情感,展示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描述把它给展现出来,形成一种表达、讲解、演讲的课堂情境,学生在这情境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演讲,学会了自信,学会了乐意地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其他的人,教会并影响了其他人。这种情境可以把语言激活,把思维激活,把情感激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逐步成长起来。它也是对整节课学生的一个检测,了解学生知识、情感,方法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持小组全员上台,从不同侧面进行交流展示。如四人小组上台展示:就每个人的感悟文本的程度或特长代表小组发言,可以展示体会、可以展示朗读、可以展示收集的相关资料、也可以是质疑释疑等。小组轮流上台主持,每一个小组都有上台主持的机会。教师逐渐隐身,讲台不再是老师讲解、提问的阵地,而是学生主持、交流的舞台,在学生的主持下,全班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回应和评价。每个小组成员先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再启发、组织全班其他同学围绕自己展示的内容进行广泛交流。每个发言人展示结束后,用“谁愿意和我交流”、“谁愿意给我补充”等语言形式,启发全班其他同学回应自己的交流内容,其他同学或认同、或强化、或补充、或质疑、或评价。当有同学举手愿意交流时,主持人指定同学发言;该同学发言完,主持人可用“还有谁愿意交流?”等问话启发其他同学继续围绕该话题发言……依此类推。这时的展示者既是发言人,又是主持人。当台前一个发言人展示并组织全班交流结束时,后一个发言人再进行展示和交流。用这样方式调动所有学生加入“小老师”的行列。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都经历了一个过程,由不敢说到敢说,增强了自信感,由说不清楚到说得清楚,获得语言表达的进步。“展示”环节中,学生思维、情感、表达,充分展现。学生充满自信,健康向上,亮出自己。班上的学生人人在思考,人人在进步,人人在自学,人人见收获,人人展现自我。它的落脚点是提升领袖素养,显现出来的领袖特征应该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塑造发展性领袖儿童。
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堂教学,提倡“合作”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我们班成立了合作学习的小组,自成立小组后,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生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协作的小组学习让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特别是分组讨论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潜能,增加了信息量,使学生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如我执教的《猫》这篇课文时给了学生两次合作讨论机会,第一次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讨论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次合作讨论比较句子体会猫的性格古怪。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猫的性格古怪,更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使他们真正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领袖儿童教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要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合作愉快的氛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成为永不退缩,超越自我的领袖儿童。要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需要,不仅要有强烈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还要有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种内心需要。第二,要让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关心自己小组的讨论合作,达到统一协调。第三、讨论合作达到什么程度,小组成员都要清楚。第四,平时小组各项负责人,都要各尽其责。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探究性问题是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交流时,结合具体的词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用朗读重点的语句来表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由此落实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
3、在表达中追求卓越。
不管是研究自主性课堂,还是主动性课堂,都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功夫,但,发展性课堂的着眼点更高了些,把说上升为语言表达的较高层次,让“说”变得精神、变得自主,把“说”提升到自然、流畅、生动、深刻的高度,一步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在发展性课堂里,学生的表达要有较高的水平,比较精致。发展语言品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既兼顾全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达欲望,又激发调动沉默层的学生积极起来,生动起来。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班却有几十多个学生,能有多少个学生发言呢?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李校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发挥小组的力量,为了方便学生表达,小组同学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围在一起,小范围地讲解,也可以几个小组合在一起,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讲解,那些迫切需要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心尽情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那些不爱说的学生都要说,并且也要抢着说,他们在一起自觉地排个顺序,人人讲,人人讲好,说充分,围在一起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情感的表达需要,大声点可以,小声点可以,只要你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是你需要这样讲都可以。增加了这样的表达机会,学生还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谦让,学会讲的礼仪。最终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天地里放飞心灵,开放思维,美化情感,让表达变得生动有趣且有品位。在李校长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他们班上的答问是按开火车或按顺序表达。发展性课堂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任何场合能够大方得体掷地有声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学生。(www.koomao.com)她们班还开展了即兴演讲活动,她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和思维力,把即兴演讲变成了抽签式的,并且把时间调到每天午间练字的5分钟,每次有三个学生演讲,他们先到语文老师助理那里抽签,略作准备,就依次走上讲台面向大家做演讲,把抽到的话题讲清楚,需要快速地思维、组织语言,开始只能说几句话,还有点吞吞吐吐,但时间一长学生就能说得流畅,也能说一段完整而顺畅的话了。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过渡到陌生的、方方面面的话题,这个过程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说话能力,抽签演讲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一步,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储备,唤醒思维的灵感,否则张不开口,讲不出话,因为抽签是不确定的内容,每个同学抽到的内容不一样,没有参照和模仿,全凭自己的创造。就这样学生不断地历练,语言表达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为了让学生善于表达,让学生的表达吸引小听众,她们在班级成立了演讲社团,演讲社团有三个目标,一是人人会即兴演讲,人人能写主题演讲稿并且能够声情并茂地演讲。二是人人都成为节目主持人,三是人人都成为辩论家。制定了演讲社团的活动规则,活动时间、地点也有具体安排。她们班的学生的表达都能达到比较具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备领袖儿童独立思维,敢于表达的特征。有的学生在表达时能配上自己的肢体语言,脸上露出或喜或悲的情绪,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学生表达结束时都能礼节地交代我的演讲或表达结束,或是表示感谢。从学生的表达中感受到学生自我挑战,永不服输,积极面对,超越自我的良好状态。
4、实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李校长的单元主题阅读研究已经有五个年头,她通过研究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她研究的基本步骤是:
1、个体阅读
第一部分:拼音、字词基础过关。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给每一个生字注音、组词,理解每一个二字词和四字词,积累特殊结构的词,如带“的”“地”“得”的词、归类aabb、abcc、aabc、abb的词等,然后我们一起矫正写在随堂训练本上。
第二部分,逐课逐段逐句品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一句一句地理解,体会某一个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某一种表达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体会句与句的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我们都写在随堂训练本上,这本来叫批注,但语文书上写不下,不能系统地写,在语文书上只能写一些简单的批注。
第三部分,梳理每一课的表达顺序。知道这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是什么结构,以清晰学生的思维。
第四部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精美课文要背诵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小组合作
第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提多少就提多少,把问题记录下来,再进行整理,留下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
第二步:讨论解决问题。首先,每一个组员根据问题写出自己的解读,至少写出二个理由。第二,小组交流、碰撞、记录、整理解答的语句,至少有三个理由。
第三步:有层次地写出来,用上表示层次的词、关联词等,把问题解答清晰有说服力,不能颠三倒四、重三遍四,也不能记流水帐,更不能答非所问。组长负责完成。组长责任重大,既要组织好提问、交流,又要引导大家共同解答。
3、展示前的准备
展示主持人写好展示计划,包括展示的目标、内容、要求。前几次老师亲自细致地指导。计划要在全班讨论通过。
各小组根据展示计划做展示前的准备,小组选择好自己展示的内容,明确展示要求,小组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要展示的题目。组长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小组可以做展示前的演练,
主持人做好全班互动交流、补充、提炼的准备,哪些地方需要互动,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怎样进行提炼,提前做好准备,写清楚。
4、由学生主持上好展示课
整个展示课都由学生来主持,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老师的指导在准备课上,在前置性学习和展示前的准备上。
基本步骤为:
第一,主持人开课,呈现展示目标、内容、要求。
第二,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内容,小组长要善于鼓励小组成员自然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声情并茂。每一个小组展示之后,主持人要给予评价,老师在关键时候做相应的评价或点拨。
第三,如果需要与全班互动,主持人要提示展示小组,通过语言的交流与全班开展互动。
第四,主持人总结展示情况与效果,小组代表总结展示的新收获。
第五,为下一次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
5、拓展阅读
搜集整理与本组课文相同主题的美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美文蕴含的意境和情感,领悟表达方法,赏析优美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6、紧扣主题,进行习作训练。习作前充分准备内容素材,实行现场限时习作,一气呵成,写后反复修改。
王主任这个学期也在大胆尝试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这学期她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尝试,效果较好。主题单元的阅读分为四种课型,把一单元的1—14课时分布在这种课型里,一是整体感知课,二是单元精读课,三是拓展阅读课,四是主题展示课。突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以带多篇,以带一类,为领袖儿童的阅读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展示活动中她主讲的《秋天的雨》就是其中的“单元整合·拓展阅读 ”课。整体感知课,不是以往的的读,而是把一组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读,一起比较。精读课突破了以往的细致的,全面的深挖,而是在点上着力,在阅读方法上突破,以此引领领袖儿童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实现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阅读课不需要烦琐的课文分析,也不是游离于语文活动之外的语文说教,而应该是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凭借课文教会学生阅读,引导实践,充分经历阅读过程。让学生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大量吸纳字词句篇,依靠人的语言本能及语感,直接去进行由阅读带动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主题展示课则是她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型,因为这个课上,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课上,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兴趣盎然,收获颇多。相互的影响带动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以后的阅读中。同时充分利用长课的50分钟,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展示,部分学生如鱼得水,尽情展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5、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成就发展性卓越的领袖儿童。
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孩子,一定不只是靠一本语文书获得的,语文学得好来源于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源于丰富的语文生活,更来源于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生本课堂教学认真落实好前置性学习,在前置性学习内容安排上除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把生字认到,理解词语外,还要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成语、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这项任务的落实大大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再加上课前的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的时间保证、课外读物的落实,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历练,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获得书本上没有的语文能力,诸如整体规划构思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等。如今秋我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这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根据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中每个成员需要收集的内容非常明确们,学生特别乐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兴趣很高,有的学生收集汉字的不规范使用,有的收集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有的收集字谜、歇后语等,最后汇集成册,学生通过一周的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手抄报和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研究,关注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向上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及终身学习打好底色。又如李校长所带已毕业的学生六一班从四年级开始他们都成立了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播报新闻。全班学生有十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播一周。新闻大致有三个层级内容:一是校内新闻或镇级新闻,二是湖北新闻,三是国际国内新闻。新闻主要来源于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全面了解,把自己认识和感受到的信息汇集成一则一则的。学生既是播报员又是记者,新闻播报小组将采集到的新闻,编辑在word文档里,国际国内新闻是在学生在网上查阅下载整理后,与校园新闻组合,分主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编辑,成为系统的新闻稿。学生播报新闻,模仿央视新联联播的方式,每天早、中、晚的时间进行播报,新闻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既看又听。播报新闻,有模有样,有央视播音员的味道。上学期结束,我们将学生播报的新闻内容,汇集成册,主题是《常青藤新闻发布》(常青藤是班名)通过新闻播报活动,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新闻播报,班级学生全员参与,轮流进行,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新闻播报的滋味,很自信,每个同学都感受到播报新闻的好处。大家在新闻播报中增长了见识,把视野放大到镇、省、祖国、国际,关心国际国内的大事,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看点、亮点的意识和能力。王主任每周的领素课认真准备,语文活动认真策划。上届六年级学生一年中开展了很多丰富的活动,“科技发展利与弊”辩论赛,“毕业之歌”朗诵会、故事会、秀出我自己主持大赛、古诗大回放、“中国梦家乡美”演讲赛、“再见了母校”演讲赛、家乡民俗展示、制作班级毕业纪念册“那些年华,我们一起走过”等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特别投入,学习成果丰厚,收获更大。活动展示的精彩,准备的过程更是发展了领袖儿童的多种能力。合理分组,形成合力,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完善,齐心合力,相互评价促进。小组的力量推动活动,促使活动开展更加高效,促使展示更加精彩。特色展示、丰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袖素养如语文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共同分享了活动的快乐与成功。无论是有无人听课,班级学生显现出领袖儿童“自信大方”“敢于表达”“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质。班级领袖儿童作品集《那些年华,我们一起走过》和《小荷-优秀习作集》(3本)荣获学生作品创新奖和优秀奖。集子里收录了每一名学生珍贵的作品。本期他们班上的“拥抱秋天”班级社团主题活动把班级多个社团活动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系列活动,让各个社团在主题活动中彰显领袖潜质,激活领袖潜能。激发班级100%领袖儿童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100%的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展示美,在活动中更加充满自信,具有审美气质。在分享成果的同时,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唤醒儿童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培养儿童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学会朗诵、创作、手抄报、手工制作、摄影、歌舞表演等方法,展示个人才艺,丰富生活阅历。通过以社团为单位的准备、排练、展示等系列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向上,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与家长一起走进自然,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李校长和王主任已经率先尝试主题单元的阅读教学。具体做法她们会介绍给大家。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五、问题思考
1、发展性课堂与“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课堂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并不明显,大家可能都在这么做。“发展性”领袖儿童教育课堂还只是雏形,显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还很粗糙。
2、来自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堂学习潜规则还没有建立;具有发展性领袖儿童气质的学生还没有显现出来;老师还没有成熟的设想。
3、每一个学生发展空间还不够,课堂学习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六、下一阶段主攻目标
1、让发展性课堂与“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课堂有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大家都做的,我们做得更到位,更深入,更成型。做大家没有做的标志着“发展性”特质的课堂:(1)课堂弥漫浓浓的语文味。(2)百分百的学生积极投入,独立思维;百分百的学生有合作的需要,讲究合作的潜规则,有合作学习的能力;百分百的学生能够大方自然、清晰流畅、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3)80%的学生具有演讲、辩论、主持的发展性语文素养。(4)百分百的学生自信、开朗、大气、永不言败、追求卓越、不断超越。(5)小组合作学习有质有序,考核制度持续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建立来自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堂学习潜规则---积极投入,活泼有序;合作互助,提升超越。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教师逐渐隐身。
3、让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课堂学习方式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把“发展性”策略研究做成型。
篇十二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已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比如刘显国的《课堂提问艺术 》、王俊《课堂提问的“肥”与“瘦”》等论著,对课堂提问的艺术及策略都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课题研究领域,也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就不同的学科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王雪梅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对授课教师的访谈,从有效性的角度来了解和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实然状态,以及教师对于提问的理解,尤其是教师对有效提问的理解和反思,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存在什么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效提问的相应策略。
陕西省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的陈自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中,更深入地看到现今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低效、无效,并对其进行分析,全面归纳总结小学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提炼出一套规范语文有效性提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探索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将这种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这一研究,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使教师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学间有立体互动、有实质内容、有人文内涵、有知识深度,帮助学生构建既有共性又个性的阅读体验,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最优化。 通过教师高效率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回答问题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 但是,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教师课堂提问比较随意,欠缺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与质疑的时间与空间无效提问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基于地区的差异、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我们很有必要整理、借鉴他们的策略方法,根据本校实际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课堂提问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存在的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案例。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题。
3、“有效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行为。
(2)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多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题、解决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及措施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前测)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比赛。
◆阶段成果: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后测)
(2)撰写研究报告
篇十三 课堂研究观察报告
课堂研究观察报告
姓名:xxx
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背景
时间:xxx年xx月xx日上午第二节课 地点:体育学院篮球馆 学科:篮球
课题:双手胸前传球 执教老师:xxx 观察者:xxx
二、课前准备
(一)了解授课内容
篮球运动双手胸前传接球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和体育技能,力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强调向多样化简约化灵活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增加适应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对一至二项运动技术从知识、技能、技巧到理论进行专门和深入的学习。
2.熟练掌握一至二项运动的技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传递、抛接、运拍,最终把球送入篮筐
2.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队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观察方法与内容
(一)课前准备 笔1支、观察表1份、
-(二)观察位置的选择
xx级社体xx班共有xx名同学,上课地点在宽敞的篮球馆,所以我坐在篮球场边上休息区位置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的思路和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参与实践情况等等。
(三)观察过程及教学内容
上课前:观察者和老师于上课前到达篮球馆。预备铃响后,体委整队好老师
开始上课讲解本节课的上课内容,然后体委带队做准备活动。
教学内容: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技术动作:屈膝弯腰,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呈球状,拇指相对成“八”字形,用指根以上部位持球,掌心空出,双臂弯曲置球与腰、腹间,蹬地展体伸上臂,手腕急促由下而上转动,再由内向外翻抖,同时拇指下压,食、中指用力弹拨球;接球时,手形不变,双手主动迎向球,接住球手要弯曲,起反冲作用。
教材分析:
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
1.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 (一)激发兴趣阶段; 1、游戏:“喊数抱团”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效果,安排了游戏“喊数抱团”。
2、熟悉球性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二)接受新知识阶段;
1、原地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两腿前后开立与肩同宽,五指自然张开呈球状,掌心空出,前臂发力前伸,手腕向外翻转,肩、肘、腕关节放松,全身协调用力。
2、原地两人一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运、传、接运用协调,且要迅速转换衔接。
1、2的练习主要为了进一步建立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掌握传接球的手法、上下肢协调配合,加强运球和传接球的衔接。
3、 要求:运球和传球,接球和运球要相互衔接好,顺逆方向都要练习。目的是利用运球和传接球动作有机紧密衔接,快而连贯,更进一步提高传接球和支配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4、连续传接球(接龙)比赛
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传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队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2.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 双手胸前传接球--准确的手型及传接球的准确性快速能力。 难点: 双手胸前传接球 -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四、观察记录表
根据记录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信息:
1. 课堂的节奏过快,部分同学无法跟上老师的思路; 2. 课堂学习氛围很好,学生都在认真听课并积极回答问题,学生参与的比较多;
3. 在做练习前会给出要求,并下讲台进行个别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还不错,
老师也会给予一些鼓励;
4. 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老师也会听取学生思路并进行指导,对于教
学重点及训练的时机把握的也不错,总体效果很好;
5. 教师的组织形式与教学目标和内容基本吻合,变换能力也较强;
五、课后讨论
(一)结果分析和猜测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增加学生的练习效果。用比赛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精神。
(二)启示
通过这堂课的观察,对于钱老师表现出来的优缺点我大概有了一些了解。优点显而易见,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很高,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实践和参与并且整节课都很流畅;而对于钱老师的缺点,问题不是很大,把课堂的节奏放慢一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和熟悉球性,掌握基本功有待于提高,并且在学生自主练习阶段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引导即可。
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一定会形成一种自己的上课风格,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可能会存在一些缺点,一些不足,但只要学生习惯了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篇十四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作文。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通过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十五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