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到村任职大学生现状调研报告 第2篇来自西部学区小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3篇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第4篇2023年到村任职大学生现状调研报告 第5篇西部学区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6篇西部学区小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7篇2023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到村任职大学生现状调研报告
到村任职大学生现状调研报告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干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_____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乡党委强化村级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大举措。
今年1月,上级组织部门共选聘2名大学生村干部,到我乡脚家箐村委会和狗街村委会,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其中,本科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专业人,专业人,两人均系汉族,平均年龄24.6岁。经过对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认真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生活情况
一是思想进取。他们摆正心态,树立为民思想,努力实现角色转变。他们决心打破干部群众“一帮文弱书生,什么也做不了”的疑虑,坚定“大学生到农村,将大有作为”的信念,把到村任职当作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也逐渐地对村官工作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二是工作扎实。他们能遵守有关工作纪律,按照规定时间正常上班,有时还能根据工作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比较稳定。他们能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尊重群众意愿,从实际出发,依托当地区位、气候等条件优势,结合自我专业能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帮群众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五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工作中基本当好“六员”,即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当好经济发展的服务员,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员,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员。
三是生活正常。任职干部较好发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能力行节约,克制铺张浪费,从自己微薄的补贴经费中开支生活费用,做到不吃、拿、卡、要,有时还对困难群众进行扶持。
二、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乡结合实际,通过请销假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学习交流培训制度、《民情日记》管理制度、书面材料报送制度、阶段性重点工作报告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考核评优制度、严格执行“五不准”制度、统一建档制度加强任职干部管理,受到良好实效。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体现在群众思想工作不够深入,工作方法不够丰富,工作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二是建设资金不足。
三、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选拔任用力度;二是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提供资金、项目等各方面支持,使其“带着资金下村”,更好建设新农村;三是进一步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加大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宣传力度。
篇二 来自西部学区小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鹅溪学区地处湖南省新化县最偏远的地方,与益阳安化毗邻,共1.5万余人,那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当地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扛树,或者在家打猎来维持生计,很多农民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该学区一共有8所小学,每所小学管辖3~7个行政村,在校小学生共900余人。学生在思想、生活、路途及学习上都与城里的学生存在天壤之别。根据笔者近一年来的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留守学生数量多、情感孤寂、性格怪僻。
在鹅溪学区近900多名学生中,我们共走访调查了200多名小学生,其中53%学生的父母全部在外打工,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者远亲近邻;40%学生的父母虽然有一方在家,但是家中不是有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就是有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呵护;4%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农或者经商;3%学生的父母离异或者全无。
虽说学生的怪僻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大部分是与周围环境和父母教导有关: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迫于生计,每年春节一过就背井离乡,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他们认为只要有钱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因而与孩子缺少交流,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而留守在家中的父母不但要照顾老人小孩,还要承担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田间农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那些隔代教养的学生,由于代沟的存在,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老年人不易觉察孩子的内心思想,很难接受新事物,因此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内向、悲观、孤僻。
据调查,在被访的学生中,53%学生表示遇到烦心的事情或者困难会闷在心里,27.5%会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同学交谈,10%的会和自己住在一起的亲戚或者邻居交谈,9.5%表示会和父母诉说。在这些留守学生中86%的学生都希望父母留在自己的身旁,其中六年级的陈晓慧同学在她的作文《我的苦恼》中写道:“当我看到别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欢快地走着的时候,我就感到苦恼,我很想哭,我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样就好了……”
篇三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现状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小编给大家介绍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指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xxxx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xxxx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xxxx市xxxx区在市人事局的筹划下,自xxxx6年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统称村(社区)大学生)招考工作,在招考工作始终坚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自xxxx6年-xxxx1年分六个批次共招录大学生村官75人次,社区大学生192人次。
选聘生,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简称。又称大学生村官。系是特指从xxxx8年开始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各省委组织部负责实施的一项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工程。xxxx1年至今,xxxx区共接收选聘生累计37人。从整体发展观察,我区村(社区)大学生及省选聘生工作开展时间还不算长,经验积累有限,加上建设内容复杂,发展迅速,正面临着紧迫的建设形势和任务。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从数量上看
xxxx区14个街道,据不完全统计,现村官在岗29人,社区大学生在岗65人,共计94人,有村(社区)大学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100%。有省选聘生37人,有选聘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85.7%。
(二)从自然情况看
1、年龄及性别结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年龄普遍年轻化,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80年-1990年时间段,尤其以85后为主;女村(社区)大学生55人,占村(社区)大学生比例为58.5%。女省选聘生29人,占省选聘生比例为78.4%。
2、学历状况:村(社区)大学生中专科学历7人,占比例为7.4%;本科学历79人,占比例为84.1%;研究生学历8人,占比例为8.5%。省选聘生中本科学历31人,占选聘生总数83.8%;研究生学历6人,占选聘生总数16.2%。
3、政治面貌:村(社区)大学生中党员26人,所占比例为27.7%。省选聘生中党员32人,占选聘生总数86.5%;预备党员5人,占选聘生总数13.5%。
(三)工作经历
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即使有工作经历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年限也都很短,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群体的工作经验都不丰富。
(四)服务期内管理
招聘的前三批村(社区)大学生与xxxx明轮人才派遣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期限为两年。xxxx9年7月份前三批大学生人事关系从明轮派遣公司调入我区人才中心代理,第四、五、六批村(社区)大学生与我区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服务街道与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省选聘生与区委组织部签订聘用合同,在村(社区)工作期限为两年。聘用期间不允许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和脱产学习,不得到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作,必须在村(社区)工作,街道及以上机关不得借调使用。
(五)从期满去向看
服务期满,我区与村(社区)大学生办理了续聘(续聘期两年,期满后不再续聘自主择业)、解约、调转等手续。据不完全统计,我区自xxxx6年起共招录村(社区)大学生267人,103人解约,66人进入事业、公务员编制,4人去向不明。省选聘生中12人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占选聘生总数32.4%;1人考取定向公务员,占选聘生总数2.7%。24人仍在原所在村和社区工作,所占比例为64.9%。
省选聘生期满去向
三、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整体评价
(一)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队伍适应能力强
xxxx区招录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从开始抱着犹豫不定、试试看的心理,转向安心基层、逐步适应、踏实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表现除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对象选择非常适应和能够适应的分别为38.6%和58.9%,选择不适应仅占2.5%。在服务期内,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安心在基层工作,没有提出要调动工作的。特别是家长对他们在村(社区)工作的态度,从不理解到理解、不支持到支持的转变。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态度积极主动
一是熟悉村(社区)情况快。通过岗前培训,大学生对村产业发展、社区重点工作思路清晰,绝大多数对村(社区)基本数据、地理人文环境已基本熟悉。二是工作任劳任怨。大部分大学生都有一种吃苦精神,工作上服从安排。三是主动深入群众。大部分大学生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深刻体会到,在村(社区)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虚心向村(社区)干部和当地群众学习工作经验,因此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从小事做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主动与老百姓打交道,积极参加与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具备了基层干部干好工作、干出业绩的基本素质和良好品德。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显著
大部分大学生到村(社区)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后,都能主动参与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有关工作,参与或列席村(社区)两委会议,参与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积极当好参谋助手,大学生根据本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所学知识和优势特长,开展特色服务活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大学生的工作得到村(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四、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主要特点
xxxx区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主要特点是四抓:一抓细节,促工作安心。建立例会交流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组织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研究实际问题和交流工作心得。编发简报制度,不定期编发大学生工作情况简报,通报大学生在岗履职情况,特色服务活动和工作经验感悟等。二抓实践,促能力提高。建立培训锻炼制度,纳入全区干部培训总体规划,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中培训、自选培训、干部调训和实践锻炼。三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工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村(社区)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传,党工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帮,村(社区)书记带的三级联动培养措施,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和生活帮助。四抓规范,促融入村(社区)。建立工作监督制度,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在岗履职、工作绩效、群众反映情况进行监管。建立考核管理制度,参照公务员年度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
五、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思想不稳定
现阶段村(社区)对大学生的要求存在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大学生报考村(社区)比例连年增加,良好的应考形势,给挑选到合格的大学生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当前的招录工作,比较偏重于外在表现,如毕业院校、性别、所学专业、表达能力等,而往往忽略招录对象的内在素质和应聘的真正动机。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不愿长期扎根基层,平时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业务,而是忙于各种资格考试的复习和报考公务员的准备,并将其作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的过渡和跳板。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身份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八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社区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大学生既不属于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居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定位尚不明确,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虽然在村(社区)工作,村(社区)不能以一名普通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同时村(社区)民主选举不断完善,不能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的大学生身份相对尴尬。合同期2年,对村和社区来说时间太短,不会把长期性工作交给选聘生,大学生地位边缘化。
(三)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发展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做到全面、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均衡稳步发展,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的作用,是一项涉及全局、全方位、全过程建设的艰巨任务。第一,招收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中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结构,文科、理科、农科结构,应届生、往届生结构,本市、区籍、外省籍结构,省委组织部与区委组织部管大学生等关系问题;第二,锻炼成长过程中的硬件与软件配备问题,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外短期理论学习与案例培训结合问题,技术培训、管理能力培训问题;第三,不同村(社区)均衡发展问题,先期、中期、后期发展布局问题等,因各村(社区)情况与发展阶段差异,上述问题发生集中度与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应当在实践中注意分清情况,探索解决方案。
(四)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出路不明朗
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政策有单一性,身份上的不明确使得很多想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大学生在村(社区)挂职期满后面临重新择业、后期管理安置的问题。截止目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还是一项权益性安排,从而导致大学生行为的短期化问题凸显。
六、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
(一)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扎根意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很多大学生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因此,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把目光瞄准急需人才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基层。大学生不应该把到村(社区)就这当做是一种暂时的就业方式和跳板,而是应该把它看做一个大好时机;不应该把在村(社区)任职当做是一种资本来炫耀,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来对待;不应该把到基层就业看做是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而是应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和扎实工作。大学生要尽快调适自己以应对新的环境,快速转换角色,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二)健全政策机制
要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参选参政的环境氛围。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同时完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的向上流动机制,即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加强对优秀大学生的倾斜力度,设置一定比例的职位。在考核录用时,注重考量在村(社区)任职时的工作实绩,激发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任职时勤勉工作、勇创佳绩。
(三)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辛苦工作在一线,他们为工作默默奉献,但是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光靠精神和感情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一定的物质需要,解决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创业,要以基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科持续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财政扶持等措施提升大学生能力。三要完善各类保险制度,保证大学生的婚恋需求,提供他们生活保障,为将来的家庭生活提供保障。
(四)拓展成才之路,解决出路问题
选是基础,育是关键。着力破解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成长慢、成才难问题。一是严格考核管人。对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制定共性责任目标,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实施加分,完善两述两评一挂钩(向村、社区党组织、街道党委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考评、与任期考核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无为退出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严格公开考评、有序竞争、择优选人选任程序,建立起能者上、庸者让,过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二是拓展前途育人。探索制定出台选任管理办法,通过组织程序,选拔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街道科级领导、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报考公务员的办法和途径。严格进口,打通出口,通过推荐优秀大学生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使他们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干头、前程有奔头,充分调动大学生服务基层发展、服务百姓群众的热情。建议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直接转为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出路问题,促使大学生放手、放心在基层建功立业。
篇四 2023年到村任职大学生现状调研报告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干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乡党委强化村级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大举措。
今年1月,上级组织部门共选聘2名大学生村干部,到我乡脚家箐村委会和狗街村委会,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其中,本科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专业人,专业人,两人均系汉族,平均年龄24.6岁。经过对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认真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生活情况
一是思想进取。他们摆正心态,树立为民思想,努力实现角色转变。他们决心打破干部群众“一帮文弱书生,什么也做不了”的疑虑,坚定“大学生到农村,将大有作为”的信念,把到村任职当作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也逐渐地对村官工作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二是工作扎实。他们能遵守有关工作纪律,按照规定时间正常上班,有时还能根据工作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比较稳定。他们能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尊重群众意愿,从实际出发,依托当地区位、气候等条件优势,结合自我专业能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帮群众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五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工作中基本当好“六员”,即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当好经济发展的服务员,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员,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员。
三是生活正常。任职干部较好发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能力行节约,克制铺张浪费,从自己微薄的补贴经费中开支生活费用,做到不吃、拿、卡、要,有时还对困难群众进行扶持。
二、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乡结合实际,通过请销假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学习交流培训制度、《民情日记》管理制度、书面材料报送制度、阶段性重点工作报告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考核评优制度、严格执行“五不准”制度、统一建档制度加强任职干部管理,受到良好实效。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体现在群众思想工作不够深入,工作方法不够丰富,工作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二是建设资金不足。
三、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选拔任用力度;二是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提供资金、项目等各方面支持,使其“带着资金下村”,更好建设新农村;三是进一步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加大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宣传力度。
篇五 西部学区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鹅溪学区地处湖南省xx县最偏远的地方,与益阳安化毗邻,共1.5万余人,那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当地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扛树,或者在家打猎来维持生计,很多农民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该学区一共有8所小学,每所小学管辖3~7个行政村,在校小学生共900余人。学生在思想、生活、路途及学习上都与城里的学生存在天壤之别。根据笔者近一年来的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留守学生数量多、情感孤寂、性格怪僻。
在鹅溪学区近900多名学生中,我们共走访调查了200多名小学生,其中53%学生的父母全部在外打工,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者远亲近邻;40%学生的父母虽然有一方在家,但是家中不是有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就是有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呵护;4%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农或者经商;3%学生的父母离异或者全无。
虽说学生的怪僻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大部分是与周围环境和父母教导有关: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迫于生计,每年春节一过就背井离乡,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他们认为只要有钱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因而与孩子缺少交流,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而留守在家中的父母不但要照顾老人小孩,还要承担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田间农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那些隔代教养的学生,由于代沟的存在,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老年人不易觉察孩子的内心思想,很难接受新事物,因此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内向、悲观、孤僻。
据调查,在被访的学生中,53%学生表示遇到烦心的事情或者困难会闷在心里,27.5%会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同学交谈,10%的会和自己住在一起的亲戚或者邻居交谈,9.5%表示会和父母诉说。在这些留守学生中86%的学生都希望父母留在自己的身旁,其中六年级的陈晓慧同学在她的作文《我的苦恼》中写道:“当我看到别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欢快地走着的时候,我就感到苦恼,我很想哭,我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样就好了……”
有些父母则因为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天天照顾孩子,产生内疚,于是采取“金钱+物质+放任”的方式来弥补,提高孩子零花钱的数量和自由放任程度。学生小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将他寄养在外婆家,由于平时一贯用钱大方,没有节制,于是他在手头紧的时候将舅舅藏在床上枕头下的1000多元钱偷偷拿走,占为己有,3天用了近200元。洪竹村一个家长则为了扫除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寂寞心理,特意给他买了部学习机,没想到他整天沉湎于游戏,星期六星期天也足不出户,性格更加封闭、叛逆。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常年在外,生怕孩子遭到别人的欺负,就给他们灌输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好汉不吃眼前亏”等思想。他们的暴力倾向由此产生,打架斗殴、结伙滋事的事情也就频频发生了。
二、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偏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及学生自身性格、意志品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这里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是在这个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年代,当他们看到同村的大学生们辛辛苦苦读了十多二十年书也就1000多块一个月,而有些青壮年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的挣钱,并且活得风光自在,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因此在学习中往往缺乏积极进取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得过且过,学习成绩差。
2、受家庭影响:①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他们对于女生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将女孩的学业定位在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她们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找个好婆家。因此在成绩差的学生中,90%是女生。②有些家长迷信思想严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造化都是由上天决定的,“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严格,能学多少是多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③部分学生的家长要求过严,期期对自己的孩子规定硬性目标。若未完成则大声斥责或者拳脚相加,从而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和压抑感,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滑坡较快。张雪娇同学给爸爸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这学期我虽然考到了班上的前三名,达到了你的要求,我也得到了你给我的奖励——好记星学习机。但是我希望你不要这样对我施加压力,让我自由一点吧!” 多么让人心酸的话语!④隔代抚养、疏于管教。农村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教低,以文盲为主,他们通常不能辅导学生功课,同时由于他们管教不严,过分纵容、溺爱孩子,致使出现作业完不成或者无故旷课逃学,爷爷奶奶不但不追问,反而还到学校替孩子撒谎,编理由来应付老师的现象。一位姓汪的五年级学生无缘无故两天没有来上课,老师要求家长前来说明原因,没想到他奶奶回答老师说他患了重感冒,这两天在医院打吊针,由于没
有电话没来得及请假。而结果班上几个同学都证实该同学这两天在网吧上网,邻居也说他这两天身体很好,活蹦乱跳。⑥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由于生长在一个充满“硝烟战争”的家庭里,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她的日记里这么写到:“我最怕我父母吵架了,我看到他们吵架我就只能蒙在被子里哭,我真希望快点长大,早点毕业,远远地离开他们,多挣点钱,别让他们再为钱而争吵了。”
3、主观原因:①学生性格孤僻、古怪,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②成绩差、自信心不足、意志不坚定、缺乏学习动机。
三、路途遥远、生活艰苦
虽然他们的文化成绩相对比较差,但是体育成绩却很好,很少有不达标的情况,我想这与他们经常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上学是分不开的。就拿鹅溪学区的烟山完小来说,这个学校管辖7个村,其中九龙工区、洪竹两个村的学生上学来回要走30余里。那里山道弯曲、两边树木荆棘丛生、荒芜人烟、阴森恐怖。一到下雨天,山路油滑,学生即使小心翼翼也还是避免不了要摔倒好几次。这倒没什么,最痛苦的是头顶着黑压压的乌云,一个人独自走在这“前不着屋、后不着店”的荒野之地,背后突然传来猫头鹰等动物的怪叫,那可真叫人毛骨悚然、两脚发软。而飞跃、洪竹等几个村的家长更是担心孩子路途的安全了,因为他们上学途中得经过4条小河,由于此地经济相当落后,河上没有修桥,上面只简易的搭架了几根松树。天晴时,有些胆小的学生不敢直立的踩在上面,只好双手抓住树干战战兢兢的爬过去。有的干脆脱掉鞋袜挽起裤管从冰冷的河水中淌过;发大水时,学生还得绕道而行,路途更加遥远。一个叫胡伟的学生这么说:“我一看到刮风下雨就害怕,如果教室外面乌云密布,我就盼着太阳快点出来,企求老天别下雨,要不我又得摸黑才能到家。老师讲的课我也无法听进去了,虽然我现在在学校寄宿,但一个星期也得回去两趟啊,我家离校太远了。”
这里所说的寄宿也不像城里的那么舒服,90%学生为了节约开支,自己带菜。他们从家中带来的大多数是萝卜条、辣酱、霉豆腐、蕨、五加皮、酸菜以及一些季节性的蔬菜等。每一次都用大罐头瓶塞满满的一壶,一壶得吃三天。有时候气温比较高,即使馊了也得吃,实在是吃不了了,老师和同学们就接济一点。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开口,只好躲在角落里吃白饭。最难受的是夏季,同学们为了防止菜高温变质,就带干菜来吃,干巴巴的,没办法,只好一口开水一口饭,慢慢的咽下去。整个过程是那么费劲!但是他们却感到很满足,因为他们的家人一天通常只吃两餐饭。一个学生的家长这么对我说:他家的孩子每逢放假或者是回家取菜,吃饭时就好像是刚从牢房里放出来的饿死鬼,虽然也是家常小菜,一餐却能吃4~5碗。
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在奔小康的今天这里有些学生家中还没有解决用电问题,他们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煤油灯,由于长期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不但影响了他们的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生长,也对他们的视力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住的大部分是低矮破旧的木房子,在风雨中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房子里面阴暗潮湿、隔音效果很差,雨天漏雨,雪天透风。当然红砖结构的房子也有,但很少见。也许是更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在这里有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家庭条件越是贫困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越优秀。
他们除了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里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做饭、炒菜、洗衣服、扫地、挑水、喂猪、插秧、锄草、挖地。离校较近的学生则成了个放牛娃,每天早晨放完牛才来上学,傍晚回家也要喂饱了牛才回家吃晚饭。家住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工区一个叫张丽的女学生,她父亲得了脑瘤,常年瘫痪在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不吃饭就从家中出发,走30余里路赶往学校已将近9:00,放学回家已经天黑了,但是还要帮着煮猪食、洗碗、带小孩,等一切做妥了才开始做作业。星期六星期天帮着妈妈干地里的农活就更是辛苦了。
这只是我们最近所耳闻目睹的一些浅显的表面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但这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特提以下几点措施供参考:
1、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个乡镇办理自己的特色企业,鼓励有志中、青年回乡创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2、改变家长的封建落后思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交通和办学条件。
3、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与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每周监督学生给父母写信通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4、教师要有爱心,经常进行家访,从学习和生活
上多关心和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并根据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厌学情绪问题。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从现在起,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他们的生存和成长也许还为时不晚!
篇六 西部学区小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鹅溪学区地处湖南省新化县最偏远的地方,与益阳安化毗邻,共1.5万余人,那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当地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扛树,或者在家打猎来维持生计,很多农民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该学区一共有8所小学,每所小学管辖37个行政村,在校小学生共900余人。学生在思想、生活、路途及学习上都与城里的学生存在天壤之别。根据笔者近一年来的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留守学生数量多、情感孤寂、性格怪僻。
在鹅溪学区近900多名学生中,我们共走访调查了200多名小学生,其中53%学生的父母全部在外打工,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者远亲近邻;40%学生的父母虽然有一方在家,但是家中不是有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就是有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呵护;4%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农或者经商;3%学生的父母离异或者全无。
虽说学生的怪僻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大部分是与周围环境和父母教导有关: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迫于生计,每年春节一过就背井离乡,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他们认为只要有钱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因而与孩子缺少交流,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而留守在家中的父母不但要照顾老人小孩,还要承担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田间农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那些隔代教养的学生,由于代沟的存在,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老年人不易觉察孩子的内心思想,很难接受新事物,因此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内向、悲观、孤僻。
据调查,在被访的学生中,53%学生表示遇到烦心的事情或者困难会闷在心里,27.5%会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同学交谈,10%的会和自己住在一起的亲戚或者邻居交谈,9.5%表示会和父母诉说。在这些留守学生中86%的学生都希望父母留在自己的身旁,其中六年级的陈晓慧同学在她的作文《我的苦恼》中写道:当我看到别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欢快地走着的时候,我就感到苦恼,我很想哭,我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样就好了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常年在外,生怕孩子遭到别人的欺负,就给他们灌输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好汉不吃眼前亏等思想。他们的暴力倾向由此产生,打架斗殴、结伙滋事的事情也就频频发生了。
二、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偏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及学生自身性格、意志品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这里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是在这个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年代,当他们看到同村的大学生们辛辛苦苦读了十多二十年书也就1000多块一个月,而有些青壮年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的挣钱,并且活得风光自在,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因此在学习中往往缺乏积极进取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得过且过,学习成绩差。
2、受家庭影响:①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他们对于女生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将女孩的学业定位在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她们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找个好婆家。因此在成绩差的学生中,90%是女生。②有些家长迷信思想严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造化都是由上天决定的,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严格,能学多少是多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③部分学生的家长要求过严,期期对自己的孩子规定硬性目标。若未完成则大声斥责或者拳脚相加,从而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和压抑感,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滑坡较快。张雪娇同学给爸爸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这学期我虽然考到了班上的前三名,达到了你的要求,我也得到了你给我的奖励好记星学习机。但是我希望你不要这样对我施加压力,让我自由一点吧! 多么让人心酸的话语!④隔代抚养、疏于管教。农村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教低,以文盲为主,他们通常不能辅导学生功课,同时由于他们管教不严,过分纵容、溺爱孩子,致使出现作业完不成或者无故旷课逃学,爷爷奶奶不但不追问,反而还到学校替孩子撒谎,编理由来应付老师的现象。一位姓汪的五年级学生无缘无故两天没有来上课,老师要求家长前来说明原因,没想到他奶奶回答老师说他患了重感冒,这两天在医院打吊针,由于没有电话没来得及请假。而结果班上几个同学都证实该同学这两天在网吧上网,邻居也说他这两天身体很好,活蹦乱跳。⑥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由于生长在一个充满硝烟战争的家庭里,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她的日记里这么写到:我最怕我父母吵架了,我看到他们吵架我就只能蒙在被子里哭,我真希望快点长大,早点毕业,远远地离开他们,多挣点钱,别让他们再为钱而争吵了。
3、主观原因:①学生性格孤僻、古怪,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②成绩差、自信心不足、意志不坚定、缺乏学习动机。
三、路途遥远、生活艰苦
虽然他们的文化成绩相对比较差,但是体育成绩却很好,很少有不达标的情况,我想这与他们经常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上学是分不开的。就拿鹅溪学区的烟山完小来说,这个学校管辖7个村,其中九龙工区、洪竹两个村的学生上学来回要走30余里。那里山道弯曲、两边树木荆棘丛生、荒芜人烟、阴森恐怖。一到下雨天,山路油滑,学生即使小心翼翼也还是避免不了要摔倒好几次。这倒没什么,最痛苦的是头顶着黑压压的乌云,一个人独自走在这前不着屋、后不着店的荒野之地,背后突然传来猫头鹰等动物的怪叫,那可真叫人毛骨悚然、两脚发软。而飞跃、洪竹等几个村的家长更是担心孩子路途的安全了,因为他们上学途中得经过4条小河,由于此地经济相当落后,河上没有修桥,上面只简易的搭架了几根松树。天晴时,有些胆小的学生不敢直立的踩在上面,只好双手抓住树干战战兢兢的爬过去。有的干脆脱掉鞋袜挽起裤管从冰冷的河水中淌过;发大水时,学生还得绕道而行,路途更加遥远。一个叫胡伟的学生这么说:我一看到刮风下雨就害怕,如果教室外面乌云密布,我就盼着太阳快点出来,企求老天别下雨,要不我又得摸黑才能到家。老师讲的课我也无法听进去了,虽然我现在在学校寄宿,但一个星期也得回去两趟啊,我家离校太远了。
这里所说的寄宿也不像城里的那么舒服,90%学生为了节约开支,自己带菜。他们从家中带来的大多数是萝卜条、辣酱、霉豆腐、蕨、五加皮、酸菜以及一些季节性的蔬菜等。每一次都用大罐头瓶塞满满的一壶,一壶得吃三天。有时候气温比较高,即使馊了也得吃,实在是吃不了了,老师和同学们就接济一点。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开口,只好躲在角落里吃白饭。最难受的是夏季,同学们为了防止菜高温变质,就带干菜来吃,干巴巴的,没办法,只好一口开水一口饭,慢慢的咽下去。整个过程是那么费劲!但是他们却感到很满足,因为他们的家人一天通常只吃两餐饭。一个学生的家长这么对我说:他家的孩子每逢放假或者是回家取菜,吃饭时就好像是刚从牢房里放出来的饿死鬼,虽然也是家常小菜,一餐却能吃45碗。
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在奔小康的今天这里有些学生家中还没有解决用电问题,他们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煤油灯,由于长期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不但影响了他们的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生长,也对他们的视力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住的大部分是低矮破旧的木房子,在风雨中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房子里面阴暗潮湿、隔音效果很差,雨天漏雨,雪天透风。当然红砖结构的房子也有,但很少见。也许是更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在这里有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家庭条件越是贫困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越优秀。
他们除了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里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做饭、炒菜、洗衣服、扫地、挑水、喂猪、插秧、锄草、挖地。离校较近的学生则成了个放牛娃,每天早晨放完牛才来上学,傍晚回家也要喂饱了牛才回家吃晚饭。家住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工区一个叫张丽的女学生,她父亲得了脑瘤,常年瘫痪在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不吃饭就从家中出发,走30余里路赶往学校已将近9:00,放学回家已经天黑了,但是还要帮着煮猪食、洗碗、带小孩,等一切做妥了才开始做作业。星期六星期天帮着妈妈干地里的农活就更是辛苦了。
这只是我们最近所耳闻目睹的一些浅显的表面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但这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特提以下几点措施供参考:
1、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个乡镇办理自己的特色企业,鼓励有志中、青年回乡创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2、改变家长的封建落后思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交通和办学条件。
3、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与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每周监督学生给父母写信通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4、教师要有爱心,经常进行家访,从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和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并根据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厌学情绪问题。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从现在起,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他们的生存和成长也许还为时不晚!
篇七 2023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3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1)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 xx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
2023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2)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指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xxxx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xxxx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xxxx市xxxx区在市人事局的筹划下,自xxxx6年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统称村(社区)大学生)招考工作,在招考工作始终坚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自xxxx6年-xxxx1年分六个批次共招录大学生村官75人次,社区大学生192人次。
选聘生,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简称。又称大学生村官。系是特指从xxxx8年开始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各省委组织部负责实施的一项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工程。xxxx1年至今,xxxx区共接收选聘生累计37人。从整体发展观察,我区村(社区)大学生及省选聘生工作开展时间还不算长,经验积累有限,加上建设内容复杂,发展迅速,正面临着紧迫的建设形势和任务。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从数量上看
xxxx区14个街道,据不完全统计,现村官在岗29人,社区大学生在岗65人,共计94人,有村(社区)大学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100%。有省选聘生37人,有选聘生任职的街道比例为85.7%。
(二)从自然情况看
1、年龄及性别结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年龄普遍年轻化,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80年-1990年时间段,尤其以85后为主;女村(社区)大学生55人,占村(社区)大学生比例为58.5%。女省选聘生29人,占省选聘生比例为78.4%。
2、学历状况:村(社区)大学生中专科学历7人,占比例为7.4%;本科学历79人,占比例为84.1%;研究生学历8人,占比例为8.5%。省选聘生中本科学历31人,占选聘生总数83.8%;研究生学历6人,占选聘生总数16.2%。
3、政治面貌:村(社区)大学生中党员26人,所占比例为27.7%。省选聘生中党员32人,占选聘生总数86.5%;预备党员5人,占选聘生总数13.5%。
(三)工作经历
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即使有工作经历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年限也都很短,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群体的工作经验都不丰富。
(四)服务期内管理
招聘的前三批村(社区)大学生与xxxx明轮人才派遣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期限为两年。xxxx9年7月份前三批大学生人事关系从明轮派遣公司调入我区人才中心代理,第四、五、六批村(社区)大学生与我区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服务街道与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省选聘生与区委组织部签订聘用合同,在村(社区)工作期限为两年。聘用期间不允许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和脱产学习,不得到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作,必须在村(社区)工作,街道及以上机关不得借调使用。
(五)从期满去向看
服务期满,我区与村(社区)大学生办理了续聘(续聘期两年,期满后不再续聘自主择业)、解约、调转等手续。据不完全统计,我区自xxxx6年起共招录村(社区)大学生267人,103人解约,66人进入事业、公务员编制,4人去向不明。省选聘生中12人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占选聘生总数32.4%;1人考取定向公务员,占选聘生总数2.7%。24人仍在原所在村和社区工作,所占比例为64.9%。
省选聘生期满去向
三、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整体评价
(一)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队伍适应能力强
xxxx区招录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从开始抱着犹豫不定、试试看的心理,转向安心基层、逐步适应、踏实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表现除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对象选择非常适应和能够适应的分别为38.6%和58.9%,选择不适应仅占2.5%。在服务期内,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安心在基层工作,没有提出要调动工作的。特别是家长对他们在村(社区)工作的态度,从不理解到理解、不支持到支持的转变。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态度积极主动
一是熟悉村(社区)情况快。通过岗前培训,大学生对村产业发展、社区重点工作思路清晰,绝大多数对村(社区)基本数据、地理人文环境已基本熟悉。二是工作任劳任怨。大部分大学生都有一种吃苦精神,工作上服从安排。三是主动深入群众。大部分大学生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深刻体会到,在村(社区)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虚心向村(社区)干部和当地群众学习工作经验,因此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从小事做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主动与老百姓打交道,积极参加与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具备了基层干部干好工作、干出业绩的基本素质和良好品德。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显著
大部分大学生到村(社区)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后,都能主动参与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有关工作,参与或列席村(社区)两委会议,参与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积极当好参谋助手,大学生根据本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所学知识和优势特长,开展特色服务活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大学生的工作得到村(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四、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主要特点
xxxx区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工作主要特点是四抓:一抓细节,促工作安心。建立例会交流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组织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研究实际问题和交流工作心得。编发简报制度,不定期编发大学生工作情况简报,通报大学生在岗履职情况,特色服务活动和工作经验感悟等。二抓实践,促能力提高。建立培训锻炼制度,纳入全区干部培训总体规划,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中培训、自选培训、干部调训和实践锻炼。三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工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村(社区)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传,党工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帮,村(社区)书记带的三级联动培养措施,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和生活帮助。四抓规范,促融入村(社区)。建立工作监督制度,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在岗履职、工作绩效、群众反映情况进行监管。建立考核管理制度,参照公务员年度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
五、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思想不稳定
现阶段村(社区)对大学生的要求存在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大学生报考村(社区)比例连年增加,良好的应考形势,给挑选到合格的大学生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当前的招录工作,比较偏重于外在表现,如毕业院校、性别、所学专业、表达能力等,而往往忽略招录对象的内在素质和应聘的真正动机。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不愿长期扎根基层,平时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业务,而是忙于各种资格考试的复习和报考公务员的准备,并将其作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的过渡和跳板。
(二)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身份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八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社区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大学生既不属于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居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定位尚不明确,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虽然在村(社区)工作,村(社区)不能以一名普通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同时村(社区)民主选举不断完善,不能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的大学生身份相对尴尬。合同期2年,对村和社区来说时间太短,不会把长期性工作交给选聘生,大学生地位边缘化。
(三)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发展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做到全面、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均衡稳步发展,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的作用,是一项涉及全局、全方位、全过程建设的艰巨任务。第一,招收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中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结构,文科、理科、农科结构,应届生、往届生结构,本市、区籍、外省籍结构,省委组织部与区委组织部管大学生等关系问题;第二,锻炼成长过程中的硬件与软件配备问题,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外短期理论学习与案例培训结合问题,技术培训、管理能力培训问题;第三,不同村(社区)均衡发展问题,先期、中期、后期发展布局问题等,因各村(社区)情况与发展阶段差异,上述问题发生集中度与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应当在实践中注意分清情况,探索解决方案。
(四)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出路不明朗
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政策有单一性,身份上的不明确使得很多想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大学生在村(社区)挂职期满后面临重新择业、后期管理安置的问题。截止目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还是一项权益性安排,从而导致大学生行为的短期化问题凸显。
六、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
(一)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扎根意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很多大学生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因此,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把目光瞄准急需人才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基层。大学生不应该把到村(社区)就这当做是一种暂时的就业方式和跳板,而是应该把它看做一个大好时机;不应该把在村(社区)任职当做是一种资本来炫耀,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来对待;不应该把到基层就业看做是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而是应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和扎实工作。大学生要尽快调适自己以应对新的环境,快速转换角色,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二)健全政策机制
要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参选参政的环境氛围。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同时完善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的向上流动机制,即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加强对优秀大学生的倾斜力度,设置一定比例的职位。在考核录用时,注重考量在村(社区)任职时的工作实绩,激发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任职时勤勉工作、勇创佳绩。
(三)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辛苦工作在一线,他们为工作默默奉献,但是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光靠精神和感情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一定的物质需要,解决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创业,要以基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科持续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财政扶持等措施提升大学生能力。三要完善各类保险制度,保证大学生的婚恋需求,提供他们生活保障,为将来的家庭生活提供保障。
(四)拓展成才之路,解决出路问题
选是基础,育是关键。着力破解村(社区)大学生、省选聘生成长慢、成才难问题。一是严格考核管人。对村(社区)大学生、选聘生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制定共性责任目标,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实施加分,完善两述两评一挂钩(向村、社区党组织、街道党委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考评、与任期考核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无为退出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严格公开考评、有序竞争、择优选人选任程序,建立起能者上、庸者让,过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二是拓展前途育人。探索制定出台选任管理办法,通过组织程序,选拔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街道科级领导、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报考公务员的办法和途径。严格进口,打通出口,通过推荐优秀大学生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使他们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干头、前程有奔头,充分调动大学生服务基层发展、服务百姓群众的热情。建议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直接转为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出路问题,促使大学生放手、放心在基层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