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23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4650字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_____,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23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报告4100字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那么,该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面临的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逐步确立,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正在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区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由以前纵向为主计划经济向横为主市场经济转变,这就要求行政区划的结构体系由层次多,幅度小向层次少、幅度大的方向转化。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和矛盾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乡镇规模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例如揭西县全县20个乡镇平均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大的乡镇超过300平方公里,最小的不足100平方公里。全县乡镇平均人口4.9万人,最大的乡镇超过13万人。其中不足2万人以下的乡有4个,占全县乡镇人口总数却不足10,但却占乡镇总数的20。从经济发展状况看,乡镇规模太小,会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规模合理,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乡镇布局不合理。有些乡镇驻地相距30—40公里,有些仅相距不足4公里。布局不合,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的聚集,致使乡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负担加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合理撤并一些乡镇,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农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所谓小城镇,广义讲包括小城市、建制镇及乡政府驻地的集镇。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小城镇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有些镇的规模过小,布局不合理,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合理地改善小城镇的布局,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还很有限,没有达到规模发展要求;基础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合;农村小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特色,难发挥区域发展优势;农村小城镇的管理落后,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等等。要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
一是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有助于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避免“农村病”和“城市病”,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镇城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我国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四是农村城镇化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它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有利于使农村人口控制由被动的强制行为日益转变为农民自觉主动的行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还有利于节约耕地,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将节约更多的农村建房用地,从总量上减少住宅占地。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1、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劳动力的转移。
近几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放慢。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向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适度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2、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
行政区划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功能是构筑现代管理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对个别乡镇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显得日益迫切。为发挥县城及较大城镇的中心城镇的作用,应适当对一些区域面积较小,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给予考虑撤并到毗邻乡镇。以揭西县来看应当从目前的20个乡镇撤并成为15个乡镇以下比较合适。从而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圈,有利于充分利用其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吸纳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联合,形成市场分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促进圈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激活圈内经济活力。处于城镇圈中的县城及中心城镇,都要努力挖掘城镇发展潜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盘活种要素,达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集聚力强,辐射面宽的效果。
3、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干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五一节,结合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经验表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依靠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途径来解决。同时,农业产业化还是农工、销售与城市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运作,既可收到城乡优势互补功效,又可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必然对现代城市的建设、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必然造就更多的经济型城市而不是政治型城市。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消除农民进城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放开进城落户的政策限制,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向各类城市、向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到发达城市经商务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对居住在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及迁移式、开发式扶贫搬迁等办法,将他们迁移到建制镇所在地居住,有条件的可在县城附近建立移民新村或居住点。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农民既离乡又离土的问题,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的,一切附着在土地上的费税随之转移;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应视为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空间,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的培训服务工作,为进城人员提供低廉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同时,特色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和依托,没有主导产业,城镇失去了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在很多地方把工业强省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提出了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现代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务业、建筑材料产业、有色冶金等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要求,围绕这些产业部署了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安排了巨型额投资。例如我们县也可以做出品牌产业,以产品的品牌和特色,打出我县城镇化的特色。
篇三 关于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7600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_____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_____经济区和_____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__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_____、镇长_____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_____省委书记_____同志对___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_____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_____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_____经济区和_____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23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_____在加快建设_____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_____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___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__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__亿元(____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_____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____年,_____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_____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_____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_____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____年完成社会产值__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__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____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_____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_____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__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_____,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_____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_____、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_____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着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_____,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_____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_____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居住问题。将所有村民转为居民,使居民角色发生根本变化,为解决居住问题,镇里投资_亿多元,规划建设了振东新区,建设居民公寓____多套,家属楼__多栋,新建住宅面积__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___方米,基本解决了全镇近_万人的居住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__多家企业,带动___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__%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__%。在_____耐火材料企业中__%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_____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_____人也有一定比例。____年_____人均收入达到____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_____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_____大学、_____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_____凝聚力和向心力,_____人制订和总结出_____精神,即爱_____,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_____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_____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_____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_____省委书记_____在视察_____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_____、镇长_____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着提高,这是_____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_____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_____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____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_____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_____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___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_____、镇长_____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_____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_____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_____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_____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_____,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_____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_____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_____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_____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_____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_____、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23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_____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_____、洛阳的“后花园”及_____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___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___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_____省和_____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_____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_____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_____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_____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_____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______西路、陇海西路至_____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___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_____“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_____经济区建设和_____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着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_____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_____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4.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_____经济区建设中的长久战略任务,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应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生态环境,切实建成品质优良,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社区。
篇四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1750字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2023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更新规划理念,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大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__,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新型城镇化工作目标完成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好规划的完善、执行和管理方面
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发展先导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型”小城镇的定位,坚持农民建房向城镇规划区、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的原则,按照规划建设完成了团结村、凉华村等新型村庄的建设;二是紧抓马东公路改建机遇,将场镇对岸何家坝河滩争取为弃渣填埋场,待公路建设完工后,原本低洼的河滩将与现有建筑用地连片,经住建局同意,规划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新增储备用地100亩;三是严格土地审批程序,坚持先批后建的原则,打击违法乱建2户。
二、抓好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方面
一是对房屋的建设严格按原则、按程序办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严把审批关,严格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农村私人建房审批实行村建、国土、执法等部门人员的例会审核制度,集体讨论、联合把关,积极协调处理建房过程的各种纠纷矛盾,在规范建房审批程序,公开、公正推进审批工作的同时,在不违反总规的前提,限度地解决群众建房需求,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审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发现隐患有处理,有跟踪督查。三是以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契机,加大了全镇乡在建房屋的巡查、处罚力度,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打击和处罚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违法违章建筑,严格把关公路两边退让管理。四是联合各部门组建场镇秩序管理综合执法队,负责对场镇规范性整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基本保证了街道交通畅通。
三、抓好项目建设和协调服务工作方面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未开工的项目,如无特殊原因,要迅速启动,已在建的交通、饮水、市政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已完成场镇风貌改造,通过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在桥楼子修建停车场一处,解决了该处常年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同时,__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近期将进场施工;二是注重项目建设管理。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工作,实行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对项目建设中已暴露出来的问题,由业主代表负责组织迅速予以整改,确保建成人民满意工程、人民放心工程。严格按进度进行拨款,不允许超拨资金;三是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组按规定按规范会同施工方进行竣工验收。过去已实施项目,要按县委、政府要求,及时报送审计结算资料;四是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完成马(鹿)东(河口)公路改建征地181.4亩,房屋拆迁户已有两户签订了拆迁协议。
四、抓好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工作方面
2023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截流增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了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规范化,从而促进我镇的城镇化建设,与去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近3%。今年以来,我镇的集镇道路工程先后完成了新场镇、老场镇的改造提升,维修了人行道、完善了地下水网;配置了垃圾箱,切实做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时清运,改善了场镇的卫生环境,镇容得到了整洁,赢得了居民的称赞;加大集镇及新村点亮化、美化力度,全年新栽、补栽路旁绿化树500颗,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增设路灯20只;通过大力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高山群众饮水难题;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集镇对周边辐射和集聚能力,提高了吸纳农民变居民的承载能力。
五、抓好城乡统筹方面
完成了跃进、团结美丽新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快高山及外来户入住居民聚居点,繁荣了新村的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农村人员向集镇人口的转移,不断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六、抓好村镇建设统计报表等业务工作方面
为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田茂杰任组长,镇长刘斌、镇人大主席罗传友为副组长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了精干力量充实了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人员,加强了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领导,做好了我镇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和其他业务工作。
篇五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调研报告4000字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的乐坝镇为140万元,的驷马、恩阳达到2200万元,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路、水、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不配套。沿公路建设的乡镇,公路与街道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现象突出;多数乡镇未实现雨污分流,未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
缺乏;燃气普及率仅为0.1%。
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水平低的状况,产业支撑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对外交流合作有限,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借力、借势、借资金、借技术发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镇管理水平不高。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门调控能力较弱。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功能定位
城镇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一)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城市,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在该地域系统内发挥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的发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此,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二)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当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建设小城镇,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发展一个地方的生产,繁荣一个地方的经济,富裕一个地方的百姓。
(三)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扩散,离不开小城镇,城市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镇为基地,才能尽快为分散的农民所掌握、所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多要通过小城镇向农村传播。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产业的辐射作用。
(四)发挥小城镇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是农村进步的强大动力。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积累少,招商引资难度大,更应该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像乐坝镇多年来重视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开放开发,吸引了大量外地和当地人务工经商,兴办企业,镇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五)发挥小城镇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立足特色资源,打造产业集中区,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需要,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根据巴中实际,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县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发展后劲。
(二)坚持规划导向。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按照起点要高、规模适度、分步实施的要求,提高规划水平。明确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节约资源、突出特色、个性发展,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切实避免“千镇一面”的雷同。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镇。一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二要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包括控制性详规、小区规划、管理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三要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小城镇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教育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基础潜力、产业潜力。四要严格实行规划控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保障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
篇六 202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300字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今年目标任务的落实,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我局围绕加快推进阳谷县城镇化进程进行专题调研。我局在深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我县目前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发展现状和经验,分析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增强城镇功能,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据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区面积扩大了7倍,人口增加了5倍,城镇化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0%提高到2023年的38%,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建设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力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特色城市品牌,制订了“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兴县、城建靓县”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工作中,坚持用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县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寿张镇、阿城镇两个中心镇为次中心、13个乡镇、中心村4个层次的城镇体系。
我县现辖12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县域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规划区面积64.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39平方公里。2023年底全县总人口80.4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5.12万人,建制镇驻地非农人口18.44万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1.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8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6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8.13∶57.56∶24.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48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17元。2023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4.25亿元,占gdp2.48%。
(一)城市定位和功能分区特色显著。
2023年,我县在聊城各县市第一个修编完成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位为聊城南部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城市,提出了“东扩北展”的城市发展方向。
“东扩”是跨越京九铁路向东依托凤祥工业园发展新工业园区;“北展”是跨越黄河路依托谷山路向北发展新的行政文化生活区。我县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是:东到闫楼镇东界,西至金线河,南到南外环南1公里,北到凤祥路北1公里,县域范围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景阳冈景区、祝家庄景区、海会寺景区、古阿井景区和古东阿古城遗址等风景名胜区为规划区。目前,我县城区基本形成了古城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4个布局板块。
在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控下,近年来,我县相继编制完成北部中心区、老城区、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2.9%。同时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热力工程、防洪排涝、排水等专业规划。城区水系、燃气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当中。
篇七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4300字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_____,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
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八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000字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 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篇九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7400字
引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__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__经济区和__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__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__、镇长__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__省委书记__同志对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__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__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__经济区和__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23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__在加快建设__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__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23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__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__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__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__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__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23年完成社会产值3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__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__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__,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__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__、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__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著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__,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__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__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在__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__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__人也有一定比例。2023年__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__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__大学、__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__凝聚力和向心力,__人制订和总结出__精神,即爱__,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__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__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__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__省委书记__在视察__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__、镇长__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著提高,这是__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__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__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____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__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__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__、镇长__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__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__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__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__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__,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__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__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__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__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__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__、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23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__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__、洛阳的后花园及__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__省和__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__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__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__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__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__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____西路、陇海西路至__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__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__经济区建设和__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__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__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4.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__经济区建设中的长久战略任务,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应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生态环境,切实建成品质优良,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社区。
篇十 有关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6650字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跨越城乡分离、“自我造城”的传统老路,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作用下逐步走向与化解“三农”难题相结合的新路。江苏的实践启示我们,城镇化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从而从“化”字上科学把握转型方向,加速离土农民市民化和留乡农民富裕化的进程。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用近一年时间,先后赴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市、县、镇,就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所获第一手材料和来自省有关部门的全省性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和讨论研究,形成本报告。
江苏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后,江苏城镇化改变了以前起伏和停滞的状态,在持续较快发展进程中逐步迈开转型走新路的步子。回顾这个过程,大体有四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城镇化获得突破性大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乡镇企业带动了百万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转移,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以农民办工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全省形成“小城镇,大发展”的格局,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并催化了无锡、常熟、江阴等县域经济的强劲崛起,新兴中小城市相继成长,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1979年的15.46%上升到1989年的21.56%,10年间上升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1个百分点。有了非农产业的乡镇工业,又有了生活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是苏南农民“造城”开始,为全面推进江苏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借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动力,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推动城市化上水平阶段。
浦东开发开放,江苏主动呼应,对外开放从沿__市到全方位展开,一批开发区、工业园区脱颖而出,这种快速崛起的“园区经济”,不仅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成为城市拓展的__区。一批中小城市扩容发展为大中城市,城镇化上规模、上水平。1990年以后,全省每年约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从1990到2023年,省辖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5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82个增加到1191个,全省城镇人口3041万人,年均增长7.62%,城镇人口比重由21.6%提高到41.5%,10年间上升19.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为新世纪初期,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同发展基础上,进入以组建都市圈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202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城市化战略确立为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次年开始实施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的苏锡常、南京、徐州等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截至2023年底,江苏省城镇人口总量达到3774.62万人,比2023年增加733.8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5%,5年间上升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2023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
第四阶段为2023年至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走上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江苏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县域经济为阵地,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据2023年底的统计,全省城镇化率达57%,比1978年提高42个百分点。经过调整,全省建制镇减少到930个,13个省辖市的市区人口都在50万人以上,400万人以上、200万—400万人、100万—200万人、50—100万人的城市个数之比为1:4:6:2,人口结构之比为22.86:42.17:29.14:5.83。全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与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小城镇为纽带,初步形成基本健全的城镇体系结构和“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
从1979到2023年,江苏城镇化率由14.8%提升至57%,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这期间,江苏城镇化进程历经两次重要转折。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97年,在总人口增加38万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增加196万,乡村人口则相应减少157万,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增长绝对规模。第二次转折出现在2023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一般来说,出现这两个转折性的拐点,是农业社会走向城市社会演变的规律性表现。从江苏上述的两个转折特别是第二个转折看,时间短,演变快,曲线比较陡峭,表明江苏城镇化进入良性循环、持续推进的势头走向强劲,在全国较早进入内涵为主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转轨转型走新路的成功实践
江苏在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从较早重视协调工农、城乡关系到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摆脱传统老路,成功开拓着一条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新路。
一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为支撑,扎实产业根基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农村城镇化的突破性发展,不是从大量废弃农田、剥夺农民而来的,而是在实施家庭承包制改革基础上,以“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为指导思想,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小块耕地上大量解放出来,打开农民办工业为主的创业门路并启动了农村社会化、商品化的大发展后开始的。由于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多元化行业的繁荣兴旺,由于以农村工业为后盾并适应发展与大中城市横向经济联系的需要,因而不仅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萎缩、衰落下去的许多农村集镇获得新生,而且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结合,以农民“造城”为发端,使农村城镇化迅速打开局面。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展开,乡镇工业企业打破城乡壁垒,带动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专业村、工业园区,实现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新世纪以来,苏中、苏北各地经济发展相继跨大步,正是与接受了城镇化必须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之上的理念,并付诸夯实城镇化产业根基的实际行动分不开的。
二是从倡导工业支援农业到强化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逐步形成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前,江苏就本着“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曾长年组织“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活动,但地方政府及其管理部门重工轻农的传统思维和惯性行为难以改变,现实生活中仍然处处是城乡“二元对峙”。改革开放以后,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框架内,集中使用乡村企业的上缴利润,采取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农工利益关系,曾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促使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相接近,从而有效稳定了务农人心,促进农业发展,保持了种植业的稳产高产。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市积极发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财政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启动公共财政支农,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负等;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城市工业的产业优势和科技力量,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对农村实施积极的产业带动方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在省委、省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导向下,各市采取村企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以及鼓励和引导工商、民间资本下乡等形式,帮扶农村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改变农业的低收益状况和弱势地位。全省现已形成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良好势头,每年高效农业面积都以数百万亩增长。据2023年底统计,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696万亩,已占耕地总面积的37%,苏南有的市县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了80%,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得到相应提高。
三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向城镇体系和都市圈的整合建设,与离土农民大量进城进镇的趋势相适应,增强全省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新型城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苏南乡镇企业都是“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办起来的,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建设也是按乡按村进行,导致“小、散、乱”的无序化城镇布局。相应的,县(市)一级也依仗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自谋县域发展,这固然促进了一批强县域经济的脱颖而出,但另一方面却为苏锡常三个市区带来“围城之困”,客观上产生了制约中心城市的成长,影响到区域城镇化整体健康发展。面对逐步显现的矛盾,先是各县(市)域内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撤并调整原来过于分散、过于密集的乡镇,集中发展主城区和中心镇,使多极分散无序化的城镇布局得到治理改善;2023年,在全省统一决策、统筹规划下,在做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苏锡常首先启动实施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南京和徐州都市圈相继跟上,迈开了以质量和效益为着重点的城市现代化的步子。由于此,江苏作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良好,新兴的中小城市成长迅速,而大量具有相应功能作用的小城镇也始终有着各自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全省基本上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其积极效应,除了公共基础设施城乡均等化发展得以加快推进外,突出表现为吸纳离土农民大量进城就业和定居,农民非农化转移相应加快。江苏对进城农民工吸纳之多,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大城市,而且一些新__市承载力也大大提升。从苏南开始,而今向苏中、苏北扩展,许多走向规模发展的县城和中小镇也逐步增强吸引周围离土农民转移入住的承载力。从2023年开始的3年间,江苏累计有8.67万名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回到农村家乡,多数就地就近进入城镇,并购房定居。据我们在苏北__市__县调查,该县县城的购房对象95%是本地人,其中有相当比例系外出打工返乡者,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就业者成为一些县城镇购房定居的生力军。
四是打开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实施“五个城乡一体化”,在善待进城农民工同时,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务农收入和非农收入同时增长的新型城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乡镇企业制度改革的展开,以及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外向型经济的纵深发展,从苏南到全省各地突破就农村内部协调农工矛盾的局限性,在较大区域范围内逐步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五个一体化”,进行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创新强农惠农新路径。苏州、无锡等地率先探索,通过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的“三置换”,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的“三大合作”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起一套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运行机制,促使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效。各地在为农民稳定务农收入外,多方广辟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以及非经营性收入等组成的非农产业收入的增收渠道,促使农民收入连续六年增收额超过五百元,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破8000元大关,达8004元,比上年增长8.8%;2023年达9118元,比上年增长13.9%,与1997年的3270元比,增长1.79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4倍。2023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为2.56:1,2023年为2.52:1,大大低于3.33:1的全国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理性思考
江苏新型城镇化之路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按现行统计办法计算,城市化率虽逐步提高,但统计城镇常住的农民工人数中有1/4的人尚未取得市民待遇,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住在城镇,却享受不到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这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开拓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镇体系建设及其运行机制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招致江苏城镇的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从“化”字上求实效的这一要求。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珍视和发扬成功经验,又要正视和分析客观存在的差距,谋求继续创新、深化开拓新型城镇化的科学之道。
⒈进一步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和只求城市自我发展的思想行为,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这应视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型城镇化重在立足城乡统筹,切实化解“三农”难题。这方面的重点也是难点集中在 “化”字上。推进城镇化,关键有两“化”:一是“化”人,二是“化”地。这两者必须很好协调,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并进。如果搞城镇化只求将农村的土地大量“化”进城里来,“化”土地的劲头很大,而“化”人口则不在心上,由于种种歧视和障碍,使转出去的农民无法在城镇定居,难以转为市民;而在农村务农的又不能增加收入,造成化土地与化人口相脱节,那就不能说是城镇化的成功,只能说是“半拉子城镇化”或 “伪城市化”。江苏的实践表明:必须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创新,进一步坚决克服 “总量偏好”、“速度优先”的价值取向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转变对推进城镇化急于求成的惯性行为,坚决跨越传统体制下剥夺农民、牺牲农业并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城市化老路,转向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到“让更多农民转为市民,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切实治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镇化虚胖症”,让每一个城镇做到资源利用集约化、城镇功能良性化。
过去较长时期里,江苏城镇化快速发展存在的缺陷就是重速度有余、重质量不足。一些城市沿袭我国大城市“摊大饼”式、人为扩容的外延扩张模式,城市的规划区大幅度地扩展,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变多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招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运行机制受阻,“城市病”滋生蔓延。这样的城镇化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弱化了城市带动农村的内在功能和承载能力,适应不了“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迫切需要。城市化要看城市发展速度,更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抓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下功夫进一步扭转城镇建设中偏重规模扩张、忽视功能提升的倾向,切实治理“城镇化虚胖症”,使城镇化由偏重速度向着力提升质量转变,走向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
⒊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理性视角,看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性,特别要注意既适时遏制片面大城市热,又能引导防止或有效治理小城镇建设的无序化。
推进城镇化,包括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讲究的是大中小城镇的相互协调、互动并进,以求城镇体系综合承载力的有效提高,这也正是江苏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进程所表明的。大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区域城镇体系的总枢纽,在引领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失的“龙头”作用,必须得到应有发展;小城镇则是“城尾乡首”,不仅进镇的门槛低、对农民吸引力强,而且它们是联结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所必需的经济网络的节点,是建设城镇体系的纽带。因此,大城市,小城镇,两者偏颇不得。现在很多地方有大城市偏好倾向,都去规划建设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且在规划实施中还不断加码,表现了加快发展大城市步子刻不容缓的“浮躁症”。大城市偏好的结果,就是大城市过度膨胀,带来城市病多多,同时又使小城镇被“边缘化”。联系我们是个大农业国而现今还处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国情来看,发展有合理规模的小城镇,可以减轻“摊大饼”式的过度化大城市病,缓解大城市里集聚越来越多离土转移农民就业和市民化的压力。这就更显得合理规模的小城镇对于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当然,小城镇不是越小越好,没有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小城镇也是不可持续的。当前乡镇建设中出现“拆旧建新”风,招致圈地乱象的发生,更是祸害无穷,必须坚决反对,保障小城镇发展在合理布局下有序进行。
⒋新型城镇化的顺畅持续推进必须以体制创新为战略保障,江苏城镇化正是在转轨转型相互推动中走上新路的,今后要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开拓,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
传统城镇化的转型,无论是从协调好大中城市与周围农村的关系而言,还是从处理好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建设小城镇的关系而言,都必须通过体制转轨和机制创新,突破城乡分治、市县分割的传统管理的体制束缚。江苏在这方面应是有深切体会的。目前,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城市分工、定位仍然不明,在市县彼此自成体系、“块自为战”下,城镇群体和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功能类似的深层矛盾尚未破除,区域性城镇体系的协调性不强,包括都市圈建设进展不快,因而还阻碍着全省城镇体系整体效益的化和综合承载力的应有提升。这就进一步提示我们:新型城镇化开拓上路的过程,必须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协同作用下才能持续推进。
篇十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报告1750字
20__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更新规划理念,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大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_____,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新型城镇化工作目标完成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好规划的完善、执行和管理方面
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发展先导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型”小城镇的定位,坚持农民建房向城镇规划区、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的原则,按照规划建设完成了团结村、凉华村等新型村庄的建设;二是紧抓马东公路改建机遇,将场镇对岸何家坝河滩争取为弃渣填埋场,待公路建设完工后,原本低洼的河滩将与现有建筑用地连片,经住建局同意,规划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新增储备用地100亩;三是严格土地审批程序,坚持先批后建的原则,打击违法乱建2户。
二、抓好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方面
一是对房屋的建设严格按原则、按程序办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严把审批关,严格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农村私人建房审批实行村建、国土、执法等部门人员的例会审核制度,集体讨论、联合把关,积极协调处理建房过程的各种纠纷矛盾,在规范建房审批程序,公开、公正推进审批工作的同时,在不违反总规的前提,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建房需求,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审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发现隐患有处理,有跟踪督查。三是以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契机,加大了全镇乡在建房屋的巡查、处罚力度,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打击和处罚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违法违章建筑,严格把关公路两边退让管理。四是联合各部门组建场镇秩序管理综合执法队,负责对场镇规范性整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基本保证了街道交通畅通。
三、抓好项目建设和协调服务工作方面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未开工的项目,如无特殊原因,要迅速启动,已在建的交通、饮水、市政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已完成场镇风貌改造,通过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在桥楼子修建停车场一处,解决了该处常年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同时,_____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近期将进场施工;二是注重项目建设管理。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工作,实行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对项目建设中已暴露出来的问题,由业主代表负责组织迅速予以整改,确保建成人民满意工程、人民放心工程。严格按进度进行拨款,不允许超拨资金;三是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组按规定按规范会同施工方进行竣工验收。过去已实施项目,要按县委、政府要求,及时报送审计结算资料;四是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完成马(鹿)东(河口)公路改建征地181.4亩,房屋拆迁户已有两户签订了拆迁协议。
四、抓好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工作方面
20__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截流增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了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规范化,从而促进我镇的城镇化建设,与去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近3%。今年以来,我镇的集镇道路工程先后完成了新场镇、老场镇的改造提升,维修了人行道、完善了地下水网;配置了垃圾箱,切实做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时清运,改善了场镇的卫生环境,镇容得到了整洁,赢得了居民的称赞;加大集镇及新村点亮化、美化力度,全年新栽、补栽路旁绿化树500颗,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增设路灯20只;通过大力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高山群众饮水难题;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集镇对周边辐射和集聚能力,提高了吸纳农民变居民的承载能力。
五、抓好城乡统筹方面
完成了跃进、团结美丽新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快高山及外来户入住居民聚居点,繁荣了新村的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农村人员向集镇人口的转移,不断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六、抓好村镇建设统计报表等业务工作方面
为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田茂杰任组长,镇长刘斌、镇人大主席罗传友为副组长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了精干力量充实了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人员,加强了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领导,做好了我镇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和其他业务工作。
篇十二 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材料调查报告模板1750字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构成了__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是21世纪__县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该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__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1、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经过规划建设,__县包括城关镇分布着不同等级的乡镇16个。其中建制镇6个,占全部乡镇的37.5%。__年末,该县城镇人口为17.41万人,城镇化率为26.1%,这一比例虽然低于省、市平均数,但比__年的18.5%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工业化、城镇化相互推动。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同时工业的支持也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近年来,__县一方面坚持“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利用城镇的聚集效应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民营工业园区、高新工业园区、煤焦化循环工业聚集区,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
3、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完善落实鼓励扶持政策。城镇化的主流和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为此,该县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允许进城农民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扶持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向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集镇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约发展。
二、__县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__县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城镇化水平偏底,城乡差距偏大,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1、城市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的城市管理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城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存在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管理效能的提高。特别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入城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地域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2、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对外来投资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审批、收费、登记注册、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软环境欠佳,影响了他们创业发展的积极性。
3、市民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在短时间内从身份上转变为市民,但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变缓慢,市民意识薄弱,不讲环境卫生、不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比较普遍,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渐变的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实际,加快城镇化进程,__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宣传发动,营造推动城镇化的良好氛围。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农民真正懂得“小城镇、大战略”的内在意义。使农民跳出“农”字作文章,“洗脚”上岸自觉参与到城镇化浪潮中来,从而形成把城市和农民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理念,鼓励农村劳动转移到城镇,办厂、经商参与各类劳务经济。
2、中心拉动,增强城市辐射功能。中心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和载体。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一是实施“东延北拓”战略,拉大框架。改造老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做到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吸引力。以建设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街景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3、重点带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中心集镇发展为重点,以扩容提质为目标。只有扩容提质,达到合理规模,才能降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经济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__县在群策群力扩大县城建设规模的同时,并逐步使小城镇发展成了人流、物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集散地。
篇十三 2023年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4350字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地方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为总结地方改革经验,探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近日,我们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如皋市长江镇、泗洪县陈圩乡等地,就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看,江苏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形成了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内需旺盛、发展动力强劲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模式
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和陈圩乡,分别地处苏南、苏中和苏北,由于人口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或模式。一种是以盛泽镇、凤凰镇为代表的离土进城模式。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作为江苏省强镇扩权试点镇和统筹城乡先行区,积极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宅基地及住房置换城镇住房产权,农保并社保,农房得产权,农民基本告别传统的农耕生活。一种是以长江镇为代表的半离土半进城模式。如皋市长江镇以加大土地整理、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节约出建设用地,在城镇和工业区周围建设集中居住点,对入住农民办理城镇住房产权,但在农民拆迁补偿、住房安置和就业保障上,标准相对较低,农民没有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之内。一种是以陈圩乡为代表的旧村改造模式。泗洪县陈圩乡本着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集约投入的原则,按照靠近中心镇、靠近商贸区、靠近工业集中区的要求,推行集中居住点建设,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这三种主要模式,尽管差异较大,内容不一,但都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约整合投资、缩小城乡差距等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是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村庄分布很散,通路、通电、通水等成本高。合理规划布局后,通过整合各项投入,农民住上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社区。政府花较少的钱,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二是集中连片开发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长江镇拆除散落在耕地之间的村庄并复垦后,大块耕地连成一片,渠系配套,设施先进,耕作方便,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工业化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由于缺少规划和监管,原有村庄建设用地不合理、不充分和废弃闲置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凤凰镇负责人介绍,当地一户农民拥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约0.78亩,而建设多层和小高层楼房集中安置农民,平均每户约需0.3亩,这样可腾出建设用地接近半亩。这些通过整理增加的农村建设用地,可等量用于发展小城镇和二三产业,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四是拉动了农村内在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以强镇扩权试点为突破口,助推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XX年,江苏省决定在20个乡镇开展强镇扩权试点,试点乡镇被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力争通过两年左右努力,推动试点乡镇逐步发展成为人口聚集、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小城市。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和如皋市长江镇作为强镇扩权试点镇,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就业和参加社保的配套政策,探索以土地承包权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进一步激活了乡镇发展活力。
(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安排城乡布局。按照城乡联动发展的要求,江苏省坚持“四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张家港市凤凰镇编制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泗洪县安排1056万元规划编制经费,聘请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相继完成了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等。
(三)以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为载体和平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倾斜。苏州市作为江苏省城乡统筹试验区,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同时将宅基地置换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留给县(市、区)镇两级,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制约瓶颈。泗洪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28条意见》,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依法实行规费减免和税收返还;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由农村合作银行按每户3-10万元办理贷款授信,国土、建设部门为新建住房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允许以“两证”作为建房贷款抵押。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张家港市政府给予每个乡镇3000万元借款作为集中居住区建设启动资金,滚动使用;对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分别给予160元/平方米和300元/亩的补助,同时还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融资给予30%的财政贴息。吴江市盛泽镇对入住集中居住点的农户给予3万元/户的补助。泗洪县政府设立1.5亿元专项基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费、建筑设计费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按照建筑面积3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奖励;并对通过省、市级康居示范村验收的,分别奖励300万元和100万元。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盛泽镇、凤凰镇,还是经济条件较差的陈圩乡,都把强化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作为重点,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中小学校、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在居民集中居住点预留部分商品房,其出租收益归社区农民所有,用于小区物业管理等支出,还在已基本融入城镇的农村新社区专门建设公共食堂和红白喜事厅,尊重农村习俗,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陈圩乡在农民集中居住的房屋户型上,专门设计了存放农机具和粮食的场所,并在农村新社区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远程教育、图书阅览、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休闲娱乐、警务司法等全方位服务。
(四)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农民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盛泽镇、凤凰镇采取“拆一还一”的方式给予拆迁农民同等面积的住房补偿,并对农民购房进行补贴,农民基本可以免费入住同等面积的新房。长江镇推行“让利于民”和“阳光安置”政策,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对农民宅基地及附着物评估价、拆迁补助标准、农户补助款数额、安置房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盛泽镇、凤凰镇成立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承包地和集体土地入股,经营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农民进城后,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土地入股收入、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障性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房屋出租和交易的财产性收入。长江镇结合当地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培训,并定期举办就业洽谈会,累计培训农民8000多人,安置就业近6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同时,积极推进失地保障与城镇职工保障接轨、医疗保障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接轨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基本保障接轨。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江苏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深入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使用规划问题。XX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松了绑,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较少,省里只选择少数试点地区使用,非试点地区建新房拆旧房工作难以及时启动,影响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进度。另外,关于先建后拆的规定,增加了基层政府安置被拆迁农民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农民拆旧迁新的顾虑。
二是资金投入问题。据初步测算,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农村新社区,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社区道路、电力、给排水、路灯、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3万元。当前,各级财政直接支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政策较少,地方政府投入压力较大,迫切要求中央财政增加专项投入。
三是新型社区管理问题。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多的达3000户以上,少的也有500户左右,多数以建制村整体迁入,个别社区也有多个行政村共处。农村新社区在多数地方还是新鲜事务,社区组织管理体制还不明确,特别是社区组织与村委会、村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难以界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
四是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民宅基地征占、住房拆迁和补偿安置等问题。随着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几点建议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也是不断创造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过程。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引导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加强督促指导,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应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地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水平,按照“城乡对接,双轮驱动,资源整合,试点先行”的原则,从XX年起,选取领导重视、基础较好、工作已开展的少数几个省份,开展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改革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政策机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适应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需要,应逐步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清理规范各类融资平台的同时,合理利用小城镇建设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贷款扶持。灵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土地整理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壮大投入来源。整合农村道路、改水改厕、环境保护等支农资金项目,提高整体功效。
(三)不断改革创新,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除了“硬件”建设,更繁重的任务是城乡建设规划、农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应进一步贯彻落实__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的途径,对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在财政、规划等方面赋予适当管理权限,增强发展活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保护农民利益始终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应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防止农民权益受到损害。
篇十四 2023年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2300字
一、城镇化基本现状及成效
__村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从户籍、新农合、新农保、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
1、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市资源。五是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事处下达__村目标任务为130人,为实现目标任务,我村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与十四个村民小组明确了农转成的任务数,明确“农转成”工作责任。我村今年的农转城任务与__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新农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__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__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办事处下达__村今年的筹资任务指标如下:应参合人数1860个人,缴款金额为111600元。参合率必须达95%以上。
至9月1日起__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开始,__村,成立以彭道权为组长的工作小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开展农民筹资收费、登记、发证工作;确保__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顺利进行。
现缴款人数为650人,共计:39000元,未算七类减免人群,此项工作正在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95%的目标。
3、新农保完成良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通过对农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和之前的“新农合”双管齐下,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今年办事处下达__村的任务:应参保人数1157个人。我村两委为了农民的切实利益,让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保,两委成员下到村里,深入群众当中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遇到思想相对落后,不愿意参保新农保的群众,村两委对他们进行了更加耐心和细致的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传政策,结合新农保前期在我村良好开展、农民普片受益的情况向农民宣传,打开他们的心结、化解他们的疑惑,鼓励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保新农保。截至10月,我村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2%。
4、产业发展势头猛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富街道办事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精神,按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户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100亩茵红李样板林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制定100亩茵红李样板林发展实施方案。同时预计在__村大坪一组种植193亩黄柏药材,现农户已将土地整改出来。
根据我村的地理位置,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合种植猕猴桃,__年建设了100亩猕猴桃基地。今年村两委决定再新增50亩,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创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成立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猕猴桃种植用地,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猕猴桃产业中来。
__村现有林下养鸡大户2户,存栏__余只。黑山羊养殖户7户,全年出栏1000余只。依托地域特色,不断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于今年引进一个省级示范养殖点:兔场,计划笼位2500个,在村两委的全力协助之下,完成了土地的流转,现正在搭建笼位等基础设施。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1、少数农民对政策理解偏差。比如对于新农保,有部分农民认为是年轻人交钱养老年人;有部分农民认为现在满60岁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缴费6 o周岁后也可以享受。还有一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花;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还没有必要考虑得那么早。
2、不少村民持观望等待态度。部分农民对于集体经济有兴趣,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第一个吃螃蟹,认为现在政策好,对农村的倾斜度很大,可以再等等看是否还有更好的惠农政策。或者,等集体经济有了更好的成效,农户才愿意参与。
3、城镇化建设融资困难。①国家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禁随意征用基本农田,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②乡镇城镇化建设很难再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十分困难;③乡镇财政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④乡镇财政总体实力薄弱,有的根本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和居住条件。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我村开发建设。三是以地生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做好土地开发融资的文章,实现良好循环。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农民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劳务法的宣传,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实现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篇十五 2023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报告8300字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县级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__年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__年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__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__年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__年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__-2030)》,并对15个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__年的城镇化率从__年的31.9%提升到44.1%。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7.5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2.2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__年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__年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__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3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__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__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二、我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市)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一)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
__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9.6、3.8、2.7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二)规划的指导作用不够。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__年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一、两名城建员且年龄偏大,无法有效履行好规划的执行监督职责。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二、三产比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6和2.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县内虽有两个省级开发区,但起步较晚,缺少成长性好、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大型企业的带动,且远离县城(即尧城区),难以吸引农村人口向区镇集中;尧城区周边的滨湖园区、站前区以及东流工业集中区建设滞后,难以吸纳县城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导致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家庭作坊和小微企业遍地开花,马自达越来越多等就业乱象。我县面积3261平方公里,__年底户籍人口54.96万,可常住人口只有43.3万,一方面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有12万多人,一方面却是县内企业招工难凸显。从发展模式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在1.4至2.5之间,__年我县工业化率为37.5%,若以工业化水平考校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52.5%。从实际看,东至经济开发区是个典型的例子,后勤服务不配套,娱乐设施不足,文化体育建设落后,导致企业招工难和镇区人气不旺,影响了人口集聚。也说明了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上没有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四)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我县的财政收入近年来呈两位数增长,但总量不大,__年的11.7亿元除去用于保运转保民生,所剩财力非常有限。据初步统计,综合财政和各专项资金前三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分别为:0.73亿、0.83亿和1.2亿。而湖南沅江市和本省的无为县每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都在8亿元以上。由于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县城及中心镇区之间交通不够快捷,尧城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环城路不能环,断头路不能通,天然气迟迟不能入户,休闲和运动场所匮乏,出租车、公交车运营不畅,老城区道路狭窄拥挤,行车难停车难,站前区路网管网建设滞后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而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又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中央提出加快发展长三角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省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无疑给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__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110.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500美元,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县情的认识,主动作为,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努力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一)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人____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因此,我们一要通过开展培训、组织学习、加强交流、选派干部赴先发地区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二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及时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和联席议事机构,专事谋划与部署,确立即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做好任务分解,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分工负责与协作联动的新机制。三要强化舆论宣传与思想引导,并形成共识,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1、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长远,规划要高起点,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落后。考察的湖南省沅江市,早在十几年前就投入巨资,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规划确保50年不落后,为沅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奠定了基础。
2、体现特色。规划设计要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要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要多接地气。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在邀请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设计的基础上,也应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让规划更符合东至实际,更深入人心。
3、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追究问责并切实解决规划随意变更的问题。我省无为县就十分尊重规划的严谨性,不轻易修改,一以贯之抓落实,该县城镇化建设已走在全省前列。
4、狠抓规划队伍建设。针对当前规划人才短缺的情况,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将培养人才列入规划局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定向培养,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规划人才。县政府要出台引进人才的新政策,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同时,为强化规划局的管理职能,发挥好规划执行监督作用,建议像省内大多数县一样,将规划局独立设置为县政府直属局。
(三)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优化产业支撑作用。
1、全力推进县城中心区域的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县县城人口到2023年将达到17万人,到2023年达到20万人,到2030年达到25万人,人口的急剧增加,必然提出了拉大县城框架的同步刚性要求。要在加速尧城区、滨湖园区和站前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尧东一体化建设,实施县城的提质扩容。要按照尧东一体化总体布局和建成中等城市要求,尽快完成尧东一体化发展规划并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完善近期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尧东快速通道建设和尧渡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互连互通,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一是尧城区要打造成宜居县城,进一步突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社会功能,商贸金融发达、生态文明、适宜人居的环境功能,退出二产,发展三产,解决能吸引人、留得住人、宜居宜业的问题,以人口的集聚效应,为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牵动力。二是加快滨湖园区建设进度。无工不强,无工不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尧城区的轻工服装、机械加工等工业企业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且带来了一定的环保和安全隐患,搬迁工作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应加快滨湖园区的建设进度,为尧城区二产的退出,提供腾挪空间。三是加快站前区的建设进度。站前区是我县重要的人流、物流集聚地,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要将站前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考虑,优化整合物流园区、教育园区和交通人流等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进一步拉大县城建设框架,缓解县城老城区人口压力。四是通过尧东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东流与县城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东流老工业基地的禀赋,重点发展材料深加工和港口物流业,合理引导纺织服装向周边扩散,尽快促进东流工业园区与滨湖新区、站前区联成一片。
2、加快两区建设步伐。一要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产城联动发展。要按照“产业主导型”的产城发展模式来实现新型城镇化,香隅镇应重点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的一般后勤服务区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开发国土空间,明晰产业配套功能、镇区服务功能,着力建成500亿产值化工产业新城,实现香隅及周边地区人口就近就业,为全县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二要抓好大渡口镇产城一体发展。以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城市的标准和“产城一体、功能综合、完整发展”的要求,紧扣大渡口实际,在建设现代商贸服务园区的过程中,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引入上下游关联企业,并将关联企业和性质相近企业集中建设成特色园区,在整个园区内,发展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园中园(如:龙溪麻油、玉龙面条和天利粮油可组成食品工业园等),从而抱团发展,相互协作,既能降低企业成本,更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抓好其他乡镇的特色发展。其他乡镇要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环升金湖的张溪、胜利镇要打好升金湖国家级生态湿地招牌,打旅游、休闲牌;边贸集镇龙泉、青山要立足地理资源优势,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建设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贸易市场,推动边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葛公镇要充分利用境内仙寓山4a级景区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打好旅游牌;官港、昭潭要充分发挥中心镇带动作用,结合境内茶叶香菇大市场和教育资源优势,为城镇化发展聚集人气;洋湖、花园、木塔、泥溪要立足农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养生旅游业为切入点,发展现代农林业,培育壮大旅游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要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沿江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扶持家庭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兴主体,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宜居村庄集约化,小城镇规模化,以农兴工、以人兴镇、以镇兴市,解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走好生态发展之路。
(四)突出中心城区带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
1、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一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旧城升级改造力度和进度,对断头路、水电路网及弱电网,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升级,力争县城及重点城镇居民三年内使用上天然气。要拓建、新建停车场,下决心取缔马自达,增开公交车班次和确保出租车正常运营。适时建设体育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增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要增加休闲广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建设,同时,推进金字牌公园二期建设。加快县城北扩步伐。二要完善县城商业配套功能。商业是城市风貌、城市品质和现代实力的综合体现。要做好县城商业网点规划,提升尧舜市场、新区商贸城汇金广场和新天地商城等商业区功能和形象。引进建设农贸批发、汽贸、建材等专业服务大市场。着手建立东至地产品网购展示中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适应现代购物和消费休闲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要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超前布局,引进有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进驻东至,以丰富市场供应,营造物尽其美、货畅其流的消费环境。
2、注重城乡协同发展。一要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集镇为节点,建立畅通快捷的城乡交通体系。同时,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区的公交建设,扶持出租车公司的健康发展,建立城市化交通的快捷通道;加快我县大渡口、东流、香隅等三大港口区建设,不断提高港口货物吞吐能力,提升水路运输水平。在抓好县域内城镇路网建设的同时,要从我县发展大交通的基础上进行长远的谋划,规划和建设东流到香隅沿江一级公路、尧渡至香隅快速通道和东至仙寓山与石台牯牛降旅游公路,锲而不舍向上争取城际高铁、多条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我县,切实提升县内城镇联通和对外交通联网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县城镇化发展。二要加快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添医疗设备,充实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城镇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县城文化阵地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所为纽带,以村(区)文化活动场所为网点,覆盖城乡全境的新型文化体系。三要注重镇村建设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把握规律,体现特色,塑造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要注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对全县各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广泛挖掘梳理,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东至花灯、陶公文化等,既能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也能为新型村庄注入灵气。要注重历史街区和传统村寨的保护。传统村寨和历史街区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街区、传统村寨的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如尧渡老街、东流老街、南溪古寨等,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四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形成气候与市场,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景点周边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拓宽和改造城镇到景点的公路,做好景点周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三产服务的跟进,切实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多条短途一日游路线,满足城市居民新的休闲需求。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
1、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杠杆撬动作用。首先要加大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投入有一定幅度增长。其次要整合和争取项目资金。我县虽然在整合涉农资金,推行投入集约化上有了新突破,但在打好项目牌,争取国家支农惠农和环保项目资金上还需有新作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盘活城镇土地,垄断一级市场,放开二、三级市场,采取拍卖、招标等方式出让土地积累资金。建议在扣除上缴省市后的土地出让金中提高乡镇留成比例,切块用于城镇化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债券,探索成立国有城镇化建设投资公司,承担小城镇建设的项目主体,承接相关国际援助和社会支助项目资金。五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来筹集财政性城镇化建设资金。我县胜利镇黄石村按照“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实行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轮驱动,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多亩,有效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探索示范作用。尧渡镇的查桥区域、东流镇的七里湖区域、香隅镇的经开区周边区域等,应大力借鉴胜利镇黄石村的做法,进行科学规划,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三结合”(即与村貌民情相结合、与项目效益相结合、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筹集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
2、加强政策引导,激励投资多元化。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建设的政策,引入民间社会资本,对公益设施公开拍卖、放开经营,有偿出让户外广告发布权,道路冠名权,基础设施经营权、收费权、租用权等,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多渠道多途径地聚集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吸引更多单位和企业投入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领域,有效化解政府单一投资的压力。同时,积极探索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建设和设立城镇创业等投资基金,引导和扶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3、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功能。一要做好社会保障。主动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工作,集聚“城”的人气;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支付制度和困难农民工社会救助等制度,让其感受“城”的温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适用范围,使其在“城”内有房居住;要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使他们能够安心留“城”。二要抓好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积极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推动企业需求和求职需求的对接,把用工信息传递到村和社区,传递到居民家中,提高用工效果。加大对企业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企业培养稳定可靠的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稳定性强,技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外引内联,交流培养等方式,为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快制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确保人才引的进,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