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万源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我局积极落实万源市委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局机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由一位副局长负责联系事宜,办公室承担具体事务。根据万源市委目标管理的要求,发挥职能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对旧院镇 大伦坎村进行了帮扶。
三、加强财政支农、专项农业补贴等资金的专项审计,开展涉及农业、农民的国家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调查研究。对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项高度重视,对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阳光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劳务培训等专项资金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的审计调研,组成专项审计调查组,对财政拨付的各项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各部门如何规范化管理、实施,各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有交叉,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现象骗取国家财政资金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如何进行审计调查,摸清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加强督促监督,保证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研究》调研文章,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民生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自查得40分] 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发挥本单位经济监督职能作用,尤其在乡镇 审计中,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点进行实地核实,确保新农村建设效果。
遵照中共万源市委48号文件精神,通过自查得100分,特报告予以考评。
二00九年四月十一日
篇二 2023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三塘乡阿定村委会是地处三塘乡西部,距三塘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为水泥路,距县城35公里。东与隆德村委会相接,南与连城村委会相连,西连中枢镇阿平村委会,北与中枢镇及箐门村委会毗邻。辖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8户,人口1404人,其中农业人口1372人,劳动力81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26人。全村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900毫米。
二、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全村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7亩,人均耕地1.78亩。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8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三、制约阿定村委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生存条件恶劣。阿定村委会处于石山区,土地贫瘠,海拔较高,气候冷凉,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二)农民增收渠道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
(三)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四)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农村产业调整的盲目性,好多农户欠债累累,加之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五)村内劳动力严重不足。由于该村土地贫瘠、气候冷凉,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尤为困难。为此,村内80%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或是到周边弥勒等县承包土地搞种植,因而村内发展农村产业无劳动力支撑。
(六)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还处于贫困。
(七)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高,异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四、对阿定村发展经济提出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和壮大灯盏花、万寿菊、林果等特色产业。
(二)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三)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坚决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总体素质;二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及承包经营者的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他们回乡发展;三是根据群众的劳动力实际,引导农民从事一些手工业。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一是积极帮助协调项目资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二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帮助调查了解市场信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增收致富。
(六)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宣传。确保有病看得起,有药吃得起,排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抓生产。
(七)积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工作。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篇三 关于红河州阿定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三塘乡阿定村委会是地处三塘乡西部,距三塘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为水泥路,距县城35公里。东与隆德村委会相接,南与连城村委会相连,西连中枢镇阿平村委会,北与中枢镇及箐门村委会毗邻。辖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8户,人口1404人,其中农业人口1372人,劳动力81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26人。全村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900毫米。
二、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全村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7亩,人均耕地1.78亩。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8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三、制约阿定村委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生存条件恶劣。阿定村委会处于石山区,土地贫瘠,海拔较高,气候冷凉,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二)农民增收渠道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
(三)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四)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农村产业调整的盲目性,好多农户欠债累累,加之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五)村内劳动力严重不足。由于该村土地贫瘠、气候冷凉,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尤为困难。为此,村内80%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或是到周边弥勒等县承包土地搞种植,因而村内发展农村产业无劳动力支撑。
(六)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还处于贫困。
(七)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高,异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四、对阿定村发展经济提出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和壮大灯盏花、万寿菊、林果等特色产业。
(二)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三)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坚决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总体素质;二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及承包经营者的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他们回乡发展;三是根据群众的劳动力实际,引导农民从事一些手工业。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一是积极帮助协调项目资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二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帮助调查了解市场信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增收致富。
(六)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宣传。确保有病看得起,有药吃得起,排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抓生产。
(七)积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工作。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篇四 关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关于完善在工会领导下的维权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建立和完善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更好的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根据全总工保字(2022)11号和豫工劳(2022)3号文件要求,市总工会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就我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xx市市、县区两级总工会共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两个,其中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于2003年5月15日,按照全总的标准建立,并通过了省总的合格验收。xx县总工会建立的是困难职工培训中心,侧重于对困难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设立了困难救助、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信访接待、健康咨询、农民工权益维护等窗口,对困难职工实行“七位一体”的直面式服务,专设了职工热线电话“12351”,加大对参加工会组织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帮扶力度。至目前,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接待职工12000人次,实施帮扶11200人次,有效地促进了漯河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 帮扶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工作定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职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帮扶困难职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帮扶中心作为服务困难职工的窗口、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阵地、实施送温暖工程的载体,多年来为广大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好事,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生活难、住房难、诉讼难等实际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帮助、扶持困难职工的新举措,为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提供了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全方位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仅靠工会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要快捷地解决每一位求助的困难职工问题,不要说中心,就是举全会的人力和财力,恐怕也难以满足职工的需求。因此xx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定位于“拾遗补缺、救急济难、快捷服务”,拾遗补缺就是既要补政府社会保障的遗和缺,也要补基层单位的遗和缺。解决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困难职工解愁,才是帮扶中心应该做、也必须做好的工作。
三、 帮扶中心工作情况
xx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充分履行维护职能,以建立“五项机制”为抓手,以解决“六难”问题为主题,加大对城镇下岗困难职工的扶贫帮困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就业救助机制,解决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小额借款帮助再就业。我们通过对职工个人和困难群体进行小额借款扶持,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两年来,帮扶中心累计借出资金126万元,累计帮助下岗职工850人。二是建立基地深化再就业。我们通过创办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广泛开发再就业岗位,吸纳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帮扶中心共建立了8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集中帮助650人重新上岗。三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仅2023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80人次。四是开展活动促进再就业。帮扶中心共开展大型用工洽谈会2次,另外4次深入到下岗职工多的困难企业,开展以“送岗位到企业”为主题的专项用工洽谈会,共提供用工岗位2547个,492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建立就学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一是每年“六一”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庆六一,帮扶困难职工子女上学活动”,对不满14周岁的困难职工子女进行救助。2023年共有469名困难学生得到了救助,救助金额39396元。二是成立了“扶贫助学互助会”,每年对应届和往届特困大学生进行救助。截至目前亩,共救助特困大学生81名,救助金额6.01万元。去年又协调市移动公司捐款5万元设立了“移动助学金”,为5名考入重点院校困难职工子女每人提供4000元的经济资助,直至完成学业。三是我们协调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切实解决困难职工子女就学问题的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中小学生,给予学杂费70%的减免。全市对困难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减免人数为1272人,减免金额为17.09万元。
3、建立医疗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
一是建立“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在市、县区两级总工会的协调下,建立“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12家,为困难职工提供医疗救助。至目前,共为6188名困难职工减免医疗费131.7万元。二是开展义诊活动。我们每年举行一次义诊活动,为困难职工实施医疗帮扶,已形成制度。仅在2023年开展的“健康春风”义诊活动中,为511名困难职工进行了免费身体检查,义诊金额达11万多。三是协调成立了“特困职工购药定点优惠药店”。凡是持有市总工会发放的《特困职工证》的职工,购药可享受5%的价格优惠。四是困难救助。对于患大病的困难职工,符合要求的,给与相应的现金补贴。至目前,已救助126人,救助金额9.31万元。五是健康咨询。在帮扶中心内设立了健康咨询窗口,加强日常医疗救助。
4、建立帮扶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难问题。
一是建立特困职工档案。特困职工档案是开展送温暖活动的基础。目前帮扶中心按照家庭情况清、困难原因清、思想状况清、就业要求清、技术特长清的原则,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并科学地实行了三级管理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坚持开展“双节”送温暖活动。目前一年一度的双节送温暖活动已经形成机制,坚持不懈,成为具有工会特色的帮扶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和社会各届的赞扬。2023年双节期间,我市三级工会组织共筹资289.95万元,救助特困职工7280人,确保了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因家庭困难而发生意外。
5、建立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维权难问题。
一是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站”,依法维护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聘请专职律师常年值班,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二是拓宽维权渠道,丰富维权内容,与市司法局联合成立了“农民工权益维护站”,依法维护参加工会组织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至目前,两个维权机构共提供法律咨询1670次,为 28起劳动争议案件实施了法律援助。如贵州省小伙子韦勇在我市某私人企业打工时,不慎吸入有毒气体造成肺部感染,厂方不但不为其治病,申报工伤,反而将其开除,韦勇无奈之下到帮扶中心求助。在了解情况后,我们指派值班律师对它进行法律援助,免费打官司,依法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经过两年的运作,我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已初步形成了“指导有政策,就业有岗位,救济有资金,信访有渠道,援助有保障”的工作格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 帮扶中心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
在管理体制上,我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隶属于社会保障部,中心主任由部长兼任,帮扶中心工作与保障部工作一并安排进行,并每月定期向党组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在人员配备上,市总党组抽调职能部室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机关干部充实到帮扶中心。目前共有专职工作人员4人,全部大专以上学历,且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在职能设置上,我们按照“党政所望、社会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为”的原则,设立了再就业介绍、困难救助、技能培训、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窗口,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站”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站”两个维权机构,开展“一站式”服务,全方位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工作制度方面,我们制定了“服务宗旨”、“主要职责”、“礼貌用语”、“困难救助办法”、“再就业介绍办法”、“信访接待办法”、“法律援助办法”、“困难职工救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实行透明化服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我们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办公。目前帮扶中心有单显滚动式电子大屏幕、触摸式电脑各一台,方正牌17寸纯平电脑3台,激光打字机、传真机、电话各1部,并开辟了工会自己的网站,与省总、县区已经联网。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可以快速为职工服务、也可以接受领导的监督。在与工会其他部门的关系上,我们认为,帮扶中心实际上是工会保障工作的延伸和细化,是在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的一个载体,其工作应该在保障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会保障工作由包括保障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承担的,帮扶中心是将工会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揉和在一起,因此,在业务上也要接受相关部门的指导。
五、帮扶中心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度的建立情况。
截至目前,我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未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制度,仍然没有冲出工会自身运作的“围城”。之所以未建立这种制度,主要由以下客观原因造成:一是上级工会组织未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与有关部委联合下文建立沟通制度,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自以为是,不能很好的合作。因此造成了帮扶中心单打独斗的局面。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能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起沟通协调制度,取得他们的支持,帮扶中心的工作法码将大大增加,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将会更加有效的得到维护。下一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协调,尽快建立起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
六、帮扶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情况
雄厚的资金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础,也是开展帮扶活动的保证。目前漯河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可支配的资金由三部分组成:本级工会20万,社会捐助82万,送温暖资金30万,共132万。帮扶中心不是一个法人单位,没有资金管理权,只有使用权,所有帮扶资金由市总财务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两年来,帮扶资金在促进再就业、小额借款、困难救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无奈之困。但是帮扶中心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市财政也没有给与必要的支持,久而久之必定会导致资金枯竭,制约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建立起工会自筹、社会捐助、财政拨付的科学资金筹集机制是当务之急。
七、来访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分析、帮扶情况及效果。
近期,帮扶中心对我市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就致贫原因作了如下分析:
1、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2、因下岗失业所致。
部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
3、因子女上学所致。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不足13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绝对是负担不起的。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
4、因单亲收入低所致。
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5、患大病所致。
众所周知,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于下岗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
对于来访的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倾心竭力地进行帮扶救助,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如富利达公司职工王爱云夫妇下岗多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加之女儿考上大学,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得知情况后,帮扶中心给与其2000元小额借款,扶持她做起了生肉加工生意;每年向她女儿发放助学金1000元,帮助完成学业;逢年过节,帮扶中心还要对她进行走访慰问,给与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如今,在王爱云的努力下,生意红红火火,完全脱离了贫困,女儿毕业后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每当她提起工会,总是激动得泪流满面:要不是工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工会的恩情。吕毛是冶金厂特困职工,因无钱买房,常年在沙河上的一条小船上居住。双节期间,帮扶中心救助他400元钱,帮他度过了一个温馨的春节;节后,我们又积极与房管局联系,协调他享受了财政差额贴补的廉价租房政策。现在吕毛逢人便说:帮扶中心帮了我的大忙,工会真是我们职工的娘家人啊。
两年来,帮扶中心急为困难职工所急、想为困难职工所想、帮为困难职工所帮,切实解决了与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党委政府与职工群众的绿色联系通道。困难职工在感激工会的同时,更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
八、 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现在帮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2、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
3、帮扶力量有限。作为社会团体,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八、建议
1、最大限度的争取党和政府的支持。帮扶中心的所有工作,是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排忧解难,政府理应支持。当然,要使领导认识上取得一致,工会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大力宣传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来自企业和职工群众实际的第一手材料来证明帮扶中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以工作实绩不断取得党和政府的认可。
2、形成帮扶中心内外协调的工作机制。目前,困难职工问题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政策性强、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齐抓共管。要不断拓宽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同时帮扶中心与工会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帮扶困难职工。
3、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要通过政府拨款、工会经费投入、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争取政府对帮扶中心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努力拓宽资金和物资筹措渠道。工会要加大对帮扶中心的资金投入力度,拿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帮扶中心。
4、建立帮扶中心工作长效机制。一要健全制度。帮扶中心要建立信访接待、职业介绍和培训、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项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二要配备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帮扶工作队伍,将一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帮扶工作队伍中来。三要加强对帮扶中心的组织领导,工会主要领导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帮扶中心工作,对职工群众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意见,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必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