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2023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铭记历史,牢记南京大屠杀” 第2篇2023纪念抗战70周年社会实践报告:追忆红色历史 弘扬革命精神 第3篇2023有关抗战的社会实践报告:—览抗战历史风采 思民族精神传承 第4篇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第6篇解读胡总书记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7篇“历史文化”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第8篇2023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第9篇历史系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第10篇2023年社会实践报告抗战历史 第11篇最新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第12篇202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社会实践报告:重走历史路--感受抗战精神 第13篇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 第14篇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15篇历史系提氏起源与分布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2023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铭记历史,牢记南京大屠杀”
12日上午9点,我们来到了本次征程的最重要的一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它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筑建,展馆门口的遇难者们惨绝人寰的雕塑,他们脸上写满了恐惧与悲惨。
进入展馆内,它正式向我们上演了一幕幕南京大屠杀时恐怖的场景。馆内陈列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尙健的1000多为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事物,这一切令人倒吸一口气。
这里为我们展现了南京这座和平繁华、闻名遐迩的大都市变成了惨不忍睹,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日本军队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最恐怖的一页。敌人的残暴让我们痛恨,悲惜人们的生命,我们不能忘记这屈辱的岁月。
走出馆外,我们拿出脚架和dv对来此参观的人们做了相关采访,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但我们却拥有同样的一颗和平之心。
期间碰到了北京科技学院前来做社会实践的同学,我们与他们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这里,这里曾是我们最期盼到来的地方,如今却是我们最不敢提起的地方。就像馆里的那句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名爱国的有志青年都会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简短的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雨花台区,按着原计划来到了南京抗日战争民间纪念馆,继续我们的红色之旅。
虽然与馆藏众多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法相比,但它更注重历史的变迁,由民间人士自由创办 ,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民间抗战馆之一。它藏在安德门大街边一栋小楼内。朝里走一个小小的徽标,这才是博物馆并不宽敞的入口。
入口处墙上镌刻着田汉的名言警句,走进展厅侧面悬挂着72张神情各异的幸存者照片,均为馆长吴先斌采访时所摄,象征着南京那段黑暗的屠杀史。
三楼,四楼是博物馆的所在地,整个博物馆虽百平米大,但布局却独具匠心。
四楼陈列着楼作为资料室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万余册,其中设有专门的书桌上有来自爱国团体和个人留下的与抗战有关的爱国箴言。
我们共同代表材料学院团委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回到展厅入口,迎门镌刻的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撼人心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小结
本次xx年材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南京之行就这样顺利落下帷幕。
但此次征程的每一站都深深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历史的回顾中,审段视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历史虽然过去了,但历史也被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无法回写,然而未来我们可以掌控,少年强则国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二 2023纪念抗战70周年社会实践报告:追忆红色历史 弘扬革命精神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四进四信”活动,由五十名金融系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利用假期“追忆红色历史 弘扬革命精神”——寻访北京红色圣地,先后来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鲁迅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学习实践,使得革命精神的旗帜随着实践团的行进迎风飞扬。
重走青年路的第一站: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这里,北大红楼的浓浓书香气息沁人心脾,学生大教室、第十四书库、第二阅览室等无不让人感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学识渊博和北大学生的求思好学。革命青年们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寻求着救中国之路。展映厅里“红楼往事”的放映使同学们不禁感概道:“革命青年们的爱国之情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让人佩服,红楼正以全新的面貌,见证历史的奇迹!”
鲁迅博物馆是重走青年路活动的第二站,“在杭州、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厦门、在上海”每个板块文物的展示因陈旧而愈显珍贵,这些板块无不向人们诉说鲁迅先生的浓浓爱国情。胡鑫雨同学说:“上学时学鲁迅的文章感觉十分晦涩难懂,通过这次参观了解到鲁迅的生平和所处的历史年代,更能理解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呐喊,冲破黑暗的决心。”
最后,实践团队来到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的抗战路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共分为8个部分,用珍贵翔实的历史照片、文物、历史记录片,来客观真实的反映这段历史,用这些感人的抗战故事去诠释伟大的抗战精神。
金融系学生赵伟不禁感慨道:“中华民族就是要勿忘国耻,这个胜利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只有珍惜它、爱护它,反对战争,我们只有坚持和平,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一路上,同学们对那一段红色的历史有着更深的认识,金融系师生情、友情不断加深,重走青年路还在继续,金融好青年的脚步随着红色精神的传扬不断向前!
篇三 2023有关抗战的社会实践报告:—览抗战历史风采 思民族精神传承
今年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多国回首历史,缅怀先烈,共同追求和平的良好契机。我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胜国,以及二战亚洲战场的主要反法西斯阵地,更应当弘扬反法西斯精神与和平主义精神。作为学生,我们也应当承担起铭记与传承历史的责任,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在追忆中纪念革命先烈,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培养追求和平的情怀。
为此,中财红星小队开展了以“青年亲历历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行走6地,历时8天,成果饱满,以下是中财红星小队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
第一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小学宣讲之行
6月10日,小队一行七人走进昌平城北中心六街小学五年三班,开展以回顾抗战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活动中小队为小同学们宣讲抗战历史,提问抗战问题,发放活动礼品。同时小队成员就小学生抗战教育问题对学校唐主任进行采访。此次活动让小队成员仿佛也回到了童真时代,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经历锻炼着我们,提升着我们,同时也传递着满满的爱!希望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共创美好未来!
第二步:“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战马嘶鸣之地
7月11日-7月14日,小队拜访了京西门头沟区马栏村,这里也是本次小队实践的重点对象。马兰村——七十多年前,这里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英雄无惧,将星璀璨。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不世功勋,堪称当时抗战先进。在今日,这里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形成了一条红线穿记忆的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了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立的村级陈列馆,这里古色古香,红色荡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堪称今日红色教育的典范。
小队在这里进行了将近4天的实践活动,他们翻山越岭,寻挺进军红色足迹;聆听历史,了解英雄动人往事;游陈列馆,铭记儒将萧克将军;探访老兵,追忆沙场峥嵘岁月;采访村民,小村今日生活点滴;采访村长,红色遗迹缘何完整。他们在这里也受到了充满村长时代情怀的青年抗战教育,观看了声情并茂的抗战话剧。
真心希望马栏村这块红色净土能够永世长存。
第三步:戏里戏外七十载—八一外景拍摄基地
7月15日,小队一起游历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外景拍摄基地,岁月无情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让一切沧海桑田,当时的一切难以再寻,但是电影拍摄基地的真实布景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体会历史的机会,于是我们选择了这里,作为我们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断壁残垣,战壕碉堡,落寞黄沙。这里是那么荒凉,让人难以想象地处繁华的京都,想想也是蛮有意思的,你说那些露出泡沫茬口的断壁残垣,怎么到了屏幕上,倒有了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呢,电影能还原历史,似乎也真的有点石成金的能力。我们登上了一座城墙,在城头向远处看,然而远处又是更多的残破的看不出年代的建筑,似乎拍摄基地本身,就是一段逝去时光的见证。
第四步:“杨柳岸,晓风残月“---卢沟桥文化区与宛平城
7月16日上午,中财红星小队来到卢沟桥文化区,并游历宛平城,我们很小的时候,便学了《卢沟桥的狮子》,就想一睹卢沟桥的风采了;后来,又在课文里学到了《卢沟桥的烽火》,对它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然而,卢沟桥依然超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78年前的7月,宛平城的宁静,卢沟桥的月影,都被日军的枪声惊碎了,子弹、枪声、炮火和鲜血使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而此时此刻漫步在当年弹火纷飞的桥上,坑洼的桥面分明在告诉我一种属于中国的哲学:我们也许会有落后的一天,也许会有弱小的一天,但属于中国人的东西,我们一定会自己亲手把它拿回来,无论对手多么可怕,我们都不会胆怯,也不会放弃。
第五步:“前事不忘,八载虾夷几变夏;匹夫有责,千秋龟鉴在兴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
同日7月16日下午 我们来到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个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为配合今年的阅兵,纪念馆今年一直闭关整修,而在前几日才重新开馆。在参观中,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感受学习历史,同时仔细记录观察纪念馆的呈现方式。馆内那雕塑上不屈的面容让我们内心更加刚毅,一幕幕日寇作恶的画面让我们充满愤怒,阵亡名路上一个个朴实的名字让我们心生崇敬,更有历代主席的讲话让我们振奋鼓舞!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让我们最全面系统的了解了抗战的历史风云,最直观的展示了战士的血与义,敌人的丑与恶。教育了我们青年人,勿忘历史,振兴华夏。
第六步:“这是只有人民才能创造的经典战役”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7月17日中财红星小队来到顺义区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这里是享有盛名的电影地道战拍摄地之一,有着较为系统的地道战历史陈列,和真实的地道供游人参观。
都说中国人民机制英勇,今天当我们自己身临其境时,才真正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在那样一个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之下,中国人民运用聪明才智与日本侵略者周旋,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握现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整个团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活动也能激发人的热情和青春活力,给队员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8天的活动,6地的探寻,数日的奔波,让我们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我们在重温历史,也是在记住历史。
我们在追寻着那永远不被磨灭的历史,
也是让后人沿着先辈的足迹永远走下去。
篇四 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
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
我家住在章丘市相公庄镇桑园村,桑园得名于原来本村的两个桑树园。相传,一处在今天村头十字路口以西,另一处位于今桑园桥以东,在本村还未被命名为桑园村以前,附近居民在提到这个村子时,总是因村内有两个桑树园而称为“桑园”,所以,现在就延用这一称呼,称“桑园村”。
桑园村现在人丁兴旺,但相传,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应为河北省枣强县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饥荒,造成山东境内人丁稀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平衡地区经济,恢复山东昔日的雄厚,下令移民。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移民过来,并世代居住再这里,努力生产,繁衍后代。翟武,刘海是本村的两大祖先,故翟姓和刘姓是本村最大的两个姓氏。其中,刘海的后代刘胜+(名字叫什么记不清了)有六个儿子,后演变为桑园村刘氏家族的“六大份子”。大份子叫“一和尚”,二份子叫“二道士”,三份子叫“三僧子”,四份子叫“四梅子”,五份子叫“五巴掌”,六份子叫“六槌子”。六大份子的后代演变成现在的“沛振家声,恩荣玉庆”八大辈分,一直相沿至今。
桑园村原来有一座山,叫“荆山”。据本村老人回忆,荆山实际为一个土堆。传说,荆山上有 一个
金牛,因此,这座山被本村居民视为吉祥物。解放后,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就以“荆山”命名。可见,荆山在本村居民眼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虽然,荆山的传说让它在村民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但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信仰,实际上桑园村的村民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那就是对“槐爷”的
崇拜。“槐爷”是对村内一棵老槐树的尊称。这棵树年代久远,但具体年代没人知道,有人说可能是唐朝,称唐槐,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也有种说法是清朝,但也是不可靠的。它直径约两米,高二十五米。相传,因为住在”槐爷”旁边的一家人惹怒了“槐爷”,槐爷就让这家的主人得了一种怪病,以此作为一种惩罚。村民知道这件事后,就开始对这颗槐树充满敬畏。每月二月十九,要准备贡品,来到槐爷面前祭拜,还要把大红绸子系挂到树上,俗称“挂袍”场面十分壮观,村民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全家祈福。槐爷不仅是桑园的神,还在附近其他村落具有相当威望。
另外在村子里原来有一个楼阁,名叫“文昌阁”。在文昌阁里有一个文昌爷。据说文昌爷可以保佑村子的幸福安康,确保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村子里的人对文昌爷和文昌阁十分敬重,但可惜,文革期间,在“破四旧”运动中。文昌阁被拆除了。渐而,这种文化上的崇拜也就慢慢淡去了。时至今日,村内除了少数老人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关于文昌阁及文昌爷的传说了。
总结完这些传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管它们是真是假,我们都应该倍加珍惜,毕竟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
篇五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七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值此七十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共同去追寻那些在峥嵘岁月中浴血奋斗的老兵。
经过两天的准备,7月16日早上,背着早已备好的装备,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坐上前往兴文县的班车,开始抗战老兵寻访之路。原本以为只要1个小时到的车程最后花了2个多小时,临近中午才到达兴文县车站。在同学家落下脚。
由于初到兴文,手头上关于抗战老兵的资料又少得可怜,只有一位知道大致位置,心里开始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打算走一步看一步,早已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幸好同学出手帮忙,在公交车上打听到要找的老人具体地址,于是,两人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顶着下午2点钟的太阳,我们来到老人家中,老人名叫刘明辉,今年92岁,现住在兴文县古宋镇建设村,据了解,老人是当年参加中国远征军的老兵,17岁参军,隶属于中国远征军第8军荣誉1师2团,亲自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老人的家在山脚下,和之前想象的不同,是一幢装修不错的二层平房,家居很简单,一张桌子,一个沙发,几条凳子,客厅的正面挂着一面锦旗和一张证书,都是对这位抗日英雄的褒奖和肯定。我们到时,老人正在午休,听说有人来,很快便从屋子里出来,很热情地接受我们的采访。
抗战老兵:刘明辉
交谈中我们发现老人记忆已经不是特别完整,但依旧能够向我们讲述当年入伍的经过和一些印象尤其深刻的战役。在谈到入伍从军时,老人斩钉截铁地说:“抗战是国家大事,不打赢日本就要亡国,都该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人为国家甘愿牺牲的精神。直到今天,老人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但他感到满足,他说:“吃穿都不愁,生活就过得去,如果每个人都伸手向国家要钱,国家哪来这么多钱?”也许对于早已经历过生死的老兵来说,物质生活的充裕与否并不重要,他们希望的只是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并时刻为国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7月17日,宜宾站的第二天,我依然将地点定在兴文县,通过前一天的寻访,在刘明辉老人家我们又了解到另外两位老人的详细地址,于是早晨9点,我和当地另外一名同学一起乘车前往其中一位老兵,马建军老人住处——兴文县六百岭。
抗战老兵:马建军
由于位置较偏远,我们乘坐摩托车到达时已是10点半,刚进门就发现老人正站在卧室门口。和大多数农村房屋一样,老人的家是一幢二层平房,装饰也算精致。家里只有他的孙媳和曾孙,一家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马建军老人在印度参军入伍,部队编号为中国陆军远征驻印军新编第1军30师88团2营6连,亲自参加过南坎战役,密支那战役等著名战役,幸运的是,无数场枪林弹雨却没有在老人身上留下一处伤疤。老人至今对当年很多往事仍记忆犹新,采访中侃侃而谈,还能大致地哼出当年的战歌。有趣的是,当年由于没有什么文化,老人和战友们和英美士兵交谈时通常把中国人称为:千里士(根据口述音译),把日本人称为:贾巴里士。老人说:“战场上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怕死必死,信生必生,信死必死。”
吃过午饭,我们马不停蹄赶赴位于兴文县麒麟乡的罗启忠老兵家。
抗战老兵:罗启忠
我们徒步赶到时已是下午2点半,老人独自一人坐在家里,详问之下,原来老人儿子儿媳出门赴宴,老人行动不便,只能一人在家。
老人依旧很热情主动地和我们交谈,老人在1942年参军入伍,部队编号为国民革命军新一军化学兵重迫击炮团,后来又先后被编入步2团和炮1团。老人亲历翻越野人山的历程,至今仍觉得心有余悸,甚至在山上亲手埋葬过曾经“同生死”的战友。老人在参战期间大多数时间作为运输兵负责运输部队急需的装备和粮食。和马建军老人一样,老人也没有在战斗中受过伤。
在看到相机时,老人总会不经意地敬起军礼,可以看出军旅生涯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儿子儿媳刚好到家,听说我们徒步赶来,老人儿子主动取车将我们送到公路边,我们在下午5点左右乘车回到起点。结束了一天的寻访。
7月19日,休整一天后,我前往宜宾抗战老兵寻访第二站——翠屏山。
经过前两天的寻访,我们找到了兴文县的3位远征军老兵,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翠屏山千佛寺。寻找在寺中的另一位远征军老兵——黄乃文。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黄老的详细住址,在登山途中边走边问在中午11点半才找到黄老的住所——千佛寺中的一处安静偏小的屋子。我们到时,黄老正和儿子儿媳准备午饭。
抗战老兵:黄乃文
在稍后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黄老原属于中国远征军黄埔18期2总队教导2团。据黄老回忆,当年自己在三台县蚕师技术专科学校上学时,受徐思平秘书长的一次激动人心的讲演影响而志愿参军,于是在县长吴力祥的带领下从三台徒步走到成都。黄老说:“小时候亲历重庆大轰炸,看到到处挂着的断手断脚,从此立志要打日本。”
老人年轻时喜欢音乐,曾经加入郭沫若在宜宾创办的抗日剧团。直到现在,老人依然可以随口哼唱当年的抗战歌曲,唱起时总会满脸笑意,据悉,那时老人心里曾有退缩的想法,而正是这些歌曲给了老人坚持下去的决心。
亲历孟拱、密支那等战役的黄老最大的感受就是:“战争是残酷的,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我想,这也是如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
每一位老兵的心里都渴望和平,因为他们曾都经历过炼狱般的战争,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能够深入感知当年的历史,也期望战争永远不会再发生。
篇六 解读胡总书记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是新世纪指引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旗帜、道路和理论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个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汇报专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一系列总体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善于总结和应用成功经验。应充分发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10个“结合起来”的宝贵经验;高度明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价值。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进“四大建设”,实现“五个文明”。具体来说,就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范文top100只有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和创造的。一方面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获得了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当前,首先要呼应和解决老百姓的新期待,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作者:袁秉达 来源:解放日报
篇七 “历史文化”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中,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但我们不能忘却历史铭记的苦难,沈阳作为历代的战略要地,正是一座民族战争博物馆,坐落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都与抗日战争息息相关身处这种环境中,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战争的残酷,感受民族志士的英勇,陶冶个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能够更好地秉承母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延续红医精神。
一、第一站: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
1.历史背景
学校的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1年1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创建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江西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校,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校长。1932年2月22日,在江西雩都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朱德总司令到会讲话。1932年10月,中央军军委决定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4年10月,作为军委直属队的一部分从瑞金出发全程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担任救护工作并坚持办学,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医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诗篇。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接收、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1952年10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独立为东北药学院(即现沈阳药科大学)。1954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管理;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指示改名为沈阳医学院,1978年1月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
满洲医科大学旧址
2.参观过程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眼前几排旧时的红砖房,抬头便可看到医大一院楼顶的字牌。校区内大部分空地已改造为停车场,但旧时的小楼并未改造分毫,依然保持着从前的结构外观。接近正门,有一片小空地,正前方是满洲医科大学旧址,侧面是一座熠熠生辉的李时珍雕像。雕像后方有一个小楼,被绿树遮掩,甚有一番民国学堂一角之感。
李时珍雕像
3.历史意义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9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医学专家。目前学校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6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0个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1个本科专业。
4.参观感想
看着医大学子曾经艰苦奋斗的地方,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良好学习环境,在更优越的环境中,创造出更卓越的贡献,续写医大的辉煌。
二、第二站: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
1.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原北市场福安里4号)有四间青砖瓦房,看似平常的房子,在1927-1929年却是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党中央为了统一对东北党组织的领导,决定派陈为人组建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同年10月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成立,省委机关设在奉天(沈阳)。1928年9月,中国共产党满洲省临委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中国共产党满洲省临委改为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陈为人、刘少奇、陈潭秋、罗登贤等先后担任省委书记。当时陈为人就在这座福安里公寓里,利用这里的复杂环境做掩护,秘密接洽组织关系,领导工人、农民、学生进行反对封建军阀压迫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内设有刘少奇旧居纪念馆。
这栋房子当时的布置情况是,东首间开门,进门便是厨房、餐室,当时雇一女佣人做饭看门;次间为秘书处工作人员张景珍(张光奇)的办公室;第三间为客厅(会议室),第四间为陈为人与其爱人韩慧芝(后改名韩慧英,别名王英)的卧室。1928年9月,陈为人主持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将满洲省临委改为满洲省委。以后省委机关还先后出版了《满洲工人》、《满洲红旗》等革命刊物。满洲省委一直处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斗争十分艰苦,省委屡遭破坏。1928年12月,满洲省委在沈阳大东边门外一个工人家中召开扩大会议时,被敌人发现,陈为人、吴丽石等13人被捕。在狱中,陈为人等同志经受了敌人严刑拷打和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后来得到党组织的营救,陈为人于1929年7月被释放出狱,8月调往上海工作。此后,福安里4号因未被敌人发现,虽然省委机关转移,但仍作为省委机关的秘密交通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沈阳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满洲省委机关迁往哈尔滨。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自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20万人次,现已成为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长廊
2.参观过程
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的参观入口是一条长长的青砖走廊,黛青色的墙壁与地面营造了庄重肃穆的气氛,令大家的心一下子平静下下来。墙上挂有革命先烈的头像,头像的雕刻方法别具一格,黑色的底板衬着金属的镂空面板,革命伟人的样貌便呈现出来,显得简约大气又不失庄重。
沿着走廊,我们来到了一个四方院,这是刘少奇同志曾居住过的地方。院子的一侧有三间房,一间卧房,一间会客室,一间书房。房子不大,但简致清雅。院内有刘少奇同志的半身像,意气风发,目光炯炯。四方院外有一块空地,复原了入党宣誓的场景,大大的党旗盖住了一面墙,庄严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继续走下去,便是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及展览馆。这是一座坐北有朝南、面阔六间、进深一间的硬山式青砖瓦房,其东侧四个房间是1927年月10月至1929年7月间的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是省委书记陈为人的办公和居住旧址,这里共经历三届省委是一栋坐北朝南,面阔六间,进深一间的硬山式青砖瓦房,其东侧四间就是1927年10月至1931年12月间的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展览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的组建、发展和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了当时满洲省委成员的旧物、笔记、书籍和生活用品等藏品。
3.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是全省仅存的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地下领导机关旧址,还是刘少奇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等,都曾经是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1985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又被省委命名为辽宁省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基地。
4.参观感受
参观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旧址,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事迹。英雄们拳拳爱国之心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三、第三站:“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1.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参观过程
1997年9月,“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原残历碑和地下展厅的基础上于开始扩建,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并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新馆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开放面积9180平方米,展线长510米。
博物馆共设有7个展厅,展览照片800余幅;实物300余件;文献、档案资料近100件;大小型场景19组;雕塑4尊;油画、国画等20余幅,电脑触摸屏14台、大屏幕电视录像机2台。并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配备有分区广播、中央空调、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等设施,是世界上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
《“九·一八”历史陈列》展览面积共9180平方米, 展线长510米。展厅按时间顺序,以九一八事变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主线,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始到抗战胜利结束,最后一个展厅是审视当下中日关系。
序厅很空旷,中间有一个四方碑,四面分别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诉说了“9.18”国耻日对中华儿女的意义,痛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为接下来的展览拉开序幕。序厅的一侧有楼梯通向地下展厅。拾级而下,屋顶的采光窗由大变小,光线也渐渐由明变暗。这是国难即将降临的一种暗示。楼梯旁的地坪上铺满了石砾,石砾中又分布着14盏紫灯,象征14年的苦难与抗争。
前四个展厅分别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血腥统治。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文字、一排排展品,无不诉说着侵略者对华夏土地惨无人道的凌辱。砍头、绞杀、滚地笼、活埋等各种酷刑,平顶山惨案,大屠杀,731部队活体实验,照片中惨烈的场面冲击着心灵, “暴行”二字化为实体,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何为侵略者对中国犯下的罪行不容忘记,何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后两个展厅分别为:全国抗战、 东北光复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以史为鉴企盼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重点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用了许多模拟场景,最精致的当属分别用仿陶、仿铜、仿木、仿石制成的四组微缩场景,再现了当年东北抗日游击队学习和战斗的情况。我们还了解到了抗联中的许多英雄及事迹:八女投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杨靖宇,不屈于酷刑、慷慨就义的赵一曼……
如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宪法,美化日本军国主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都妄想模糊甚至改变历史。1998年5月23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美化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在日本播放,遭到日本群众团体的抗议。种种事实表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责任。
3.历史意义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世界上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 “九·一八”事变及对中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整体陈列是一座记录庄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丰碑,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抗日战争时期手铐
4.参观感受
侵略虽已成历史,但历史却在昭示着未来。身为医大学子,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政治坚定,技术优良”,铭记“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我们应该传承红医精神,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铭记历史,审视当下,居安思危,珍爱和平。
篇八 2023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四进四信”活动,由五十名金融系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利用假期“追忆红色历史 弘扬革命精神”——寻访北京红色圣地,先后来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鲁迅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学习实践,使得革命精神的旗帜随着实践团的行进迎风飞扬。
重走青年路的第一站: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这里,北大红楼的浓浓书香气息沁人心脾,学生大教室、第十四书库、第二阅览室等无不让人感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学识渊博和北大学生的求思好学。革命青年们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寻求着救中国之路。展映厅里“红楼往事”的放映使同学们不禁感概道:“革命青年们的爱国之情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让人佩服,红楼正以全新的面貌,见证历史的奇迹!”
鲁迅博物馆是重走青年路活动的第二站,“在杭州、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厦门、在上海”每个板块文物的展示因陈旧而愈显珍贵,这些板块无不向人们诉说鲁迅先生的浓浓爱国情。胡鑫雨同学说:“上学时学鲁迅的文章感觉十分晦涩难懂,通过这次参观了解到鲁迅的生平和所处的历史年代,更能理解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呐喊,冲破黑暗的决心。”
最后,实践团队来到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的抗战路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共分为8个部分,用珍贵翔实的历史照片、文物、历史记录片,来客观真实的反映这段历史,用这些感人的抗战故事去诠释伟大的抗战精神。
金融系学生赵伟不禁感慨道:“中华民族就是要勿忘国耻,这个胜利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只有珍惜它、爱护它,反对战争,我们只有坚持和平,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一路上,同学们对那一段红色的历史有着更深的认识,金融系师生情、友情不断加深,重走青年路还在继续,金融好青年的脚步随着红色精神的传扬不断向前!
社会实践报告抗战历史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国上下各种纪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xx年7月13日至7月15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击水》报社“足迹”小分队从苏州前往南京进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收获良多。
7月13日上午八点半,小分队成员于苏州大学北校区工科楼前进行了简单的出征仪式。下午两点到达六朝古都也是抗日名城——南京。休整过后,队员立即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小队10人被分为三组,分别由三位大三队员领队。第一天,小队一组成员到南京悦来巷参观了抗战遗址,斑驳的巷道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远去的历史;而另一组成员则采访到了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秘书长王超,王超和队员们讲述了1213志愿者同盟成立的初衷、团队运作情况、团队定位、援助老兵的大体情况、今年的抗战活动和他本人参与扶助困难抗战老兵的感想,队员们油生敬佩之情。
7月14日,小队依旧分为三组行动。一组由王瀚城带队前往南京大学采访南大历史老师,了解南京在抗战时的历史,并前往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采访这个民间组织的抗战情结;一组由陈思思带队前往参观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组由李鹏丽带队到位于五塘广场的向阳养老院看望抗战老兵。王瀚城小组到达南大后,幸运地采访到南大民国历史研究所姜老师,姜老师回答了队员们提出的关于南京大屠杀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相关问题。姜老师表示,在12月13日成为国家公祭日后,国家各个层面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越发重视,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很多活动,比如南大就出了一套《日军侵华图集》。而各界人士对于抗战遗址和抗战老兵的关注程度也越发重视,南京1213志愿者团队、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等能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年轻一代特别是学生,姜老师强调更要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南大采访结束后,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参观也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特别是对老兵的关注极尽细心与温暖。
陈思思小组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大二历史档案馆时,从图片和视频、场景还原中目睹抗战期间的惨烈,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八年抗战的不易。虽然没有采访到馆长,但是在和参观的小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她们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李鹏丽小组在几经周折后找到位于五塘广场的向阳养老院,经得工作人员许可后队员们采访到了95岁的石永固和91岁的邬汉忠老兵。两位老兵对往事仍记忆清晰,向队员们讲述了他们黄埔军校受训和抗战时的故事。石老说:“当时日本人入侵,很自然的就当兵抗战了,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而邬老言:“战场是无情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面对敌人你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抗战老兵,民族英雄,老兵精神,历久弥新!
7月15日上午,活动的最后一天,小队来到南京市玄武湖进行宣传活动。近期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在进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图片展,很多中小学生到馆中参观。小队到场后,许多家长听闻苏大学子前来南京做抗战活动,主动要求合影留念,队员们也和小朋友及家长们交流与抗战有关的话题。之后,小队在玄武湖广场分发传单,向市民们宣传抗战精神,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支持,两个小时的宣传活动很快圆满结束。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小分队队员们依据历史足迹,从历史、老兵、社会各界人士层层追寻探索,无论是实践能力还是知识都得以很大地提升。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散,但历史的血泪不能遗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每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足迹”小分队,愿以己之力,将“爱国自强”的正能量传递,为抗战70周年献礼!
有关抗战的社会实践报告:—览抗战历史风采 思民族精神传承
今年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多国回首历史,缅怀先烈,共同追求和平的良好契机。我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胜国,以及二战亚洲战场的主要反法西斯阵地,更应当弘扬反法西斯精神与和平主义精神。作为学生,我们也应当承担起铭记与传承历史的责任,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在追忆中纪念革命先烈,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培养追求和平的情怀。
为此,中财红星小队开展了以“青年亲历历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行走6地,历时8天,成果饱满,以下是中财红星小队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
第一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小学宣讲之行
6月10日,小队一行七人走进昌平城北中心六街小学五年三班,开展以回顾抗战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活动中小队为小同学们宣讲抗战历史,提问抗战问题,发放活动礼品。同时小队成员就小学生抗战教育问题对学校唐主任进行采访。此次活动让小队成员仿佛也回到了童真时代,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经历锻炼着我们,提升着我们,同时也传递着满满的爱!希望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共创美好未来!
第二步:“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战马嘶鸣之地
7月11日-7月14日,小队拜访了京西门头沟区马栏村,这里也是本次小队实践的重点对象。马兰村——七十多年前,这里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英雄无惧,将星璀璨。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不世功勋,堪称当时抗战先进。在今日,这里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形成了一条红线穿记忆的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了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立的村级陈列馆,这里古色古香,红色荡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堪称今日红色教育的典范。
小队在这里进行了将近4天的实践活动,他们翻山越岭,寻挺进军红色足迹;聆听历史,了解英雄动人往事;游陈列馆,铭记儒将萧克将军;探访老兵,追忆沙场峥嵘岁月;采访村民,小村今日生活点滴;采访村长,红色遗迹缘何完整。他们在这里也受到了充满村长时代情怀的青年抗战教育,观看了声情并茂的抗战话剧。
真心希望马栏村这块红色净土能够永世长存。
第三步:戏里戏外七十载—八一外景拍摄基地
7月15日,小队一起游历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外景拍摄基地,岁月无情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让一切沧海桑田,当时的一切难以再寻,但是电影拍摄基地的真实布景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体会历史的机会,于是我们选择了这里,作为我们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断壁残垣,战壕碉堡,落寞黄沙。这里是那么荒凉,让人难以想象地处繁华的京都,想想也是蛮有意思的,你说那些露出泡沫茬口的断壁残垣,怎么到了屏幕上,倒有了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呢,电影能还原历史,似乎也真的有点石成金的能力。我们登上了一座城墙,在城头向远处看,然而远处又是更多的残破的看不出年代的建筑,似乎拍摄基地本身,就是一段逝去时光的见证。
第四步:“杨柳岸,晓风残月“---卢沟桥文化区与宛平城
7月16日上午,中财红星小队来到卢沟桥文化区,并游历宛平城,我们很小的时候,便学了《卢沟桥的狮子》,就想一睹卢沟桥的风采了;后来,又在课文里学到了《卢沟桥的烽火》,对它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然而,卢沟桥依然超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78年前的7月,宛平城的宁静,卢沟桥的月影,都被日军的枪声惊碎了,子弹、枪声、炮火和鲜血使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而此时此刻漫步在当年弹火纷飞的桥上,坑洼的桥面分明在告诉我一种属于中国的哲学:我们也许会有落后的一天,也许会有弱小的一天,但属于中国人的东西,我们一定会自己亲手把它拿回来,无论对手多么可怕,我们都不会胆怯,也不会放弃。
第五步:“前事不忘,八载虾夷几变夏;匹夫有责,千秋龟鉴在兴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
同日7月16日下午 我们来到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个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为配合今年的阅兵,纪念馆今年一直闭关整修,而在前几日才重新开馆。在参观中,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感受学习历史,同时仔细记录观察纪念馆的呈现方式。馆内那雕塑上不屈的面容让我们内心更加刚毅,一幕幕日寇作恶的画面让我们充满愤怒,阵亡名路上一个个朴实的名让我们心生崇敬,更有历代主席的讲话让我们振奋鼓舞!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让我们最全面系统的了解了抗战的历史风云,最直观的展示了战士的血与义,敌人的丑与恶。教育了我们青年人,勿忘历史,振兴华夏。
第六步:“这是只有人民才能创造的经典战役”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7月17日中财红星小队来到顺义区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这里是享有盛名的电影地道战拍摄地之一,有着较为系统的地道战历史陈列,和真实的地道供游人参观。
都说中国人民机制英勇,今天当我们自己身临其境时,才真正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在那样一个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之下,中国人民运用聪明才智与日本侵略者周旋,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握现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整个团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活动也能激发人的热情和青春活力,给队员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8天的活动,6地的探寻,数日的奔波,让我们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我们在重温历史,也是在记住历史。
我们在追寻着那永远不被磨灭的历史,
也是让后人沿着先辈的足迹永远走下去。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七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值此七十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共同去追寻那些在峥嵘岁月中浴血奋斗的老兵。
经过两天的准备,7月16日早上,背着早已备好的装备,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坐上前往兴文县的班车,开始抗战老兵寻访之路。原本以为只要1个小时到的车程最后花了2个多小时,临近中午才到达兴文县车站。在同学家落下脚。
由于初到兴文,手头上关于抗战老兵的资料又少得可怜,只有一位知道大致位置,心里开始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打算走一步看一步,早已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幸好同学出手帮忙,在公交车上打听到要找的老人具体地址,于是,两人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顶着下午2点钟的太阳,我们来到老人家中,老人名叫刘明辉,今年92岁,现住在兴文县古宋镇建设村,据了解,老人是当年参加中国远征军的老兵,17岁参军,隶属于中国远征军第8军荣誉1师2团,亲自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老人的家在山脚下,和之前想象的不同,是一幢装修不错的二层平房,家居很简单,一张桌子,一个沙发,几条凳子,客厅的正面挂着一面锦旗和一张证书,都是对这位抗日英雄的褒奖和肯定。我们到时,老人正在午休,听说有人来,很快便从屋子里出来,很热情地接受我们的采访。
抗战老兵:刘明辉
交谈中我们发现老人记忆已经不是特别完整,但依旧能够向我们讲述当年入伍的经过和一些印象尤其深刻的战役。在谈到入伍从军时,老人斩钉截铁地说:“抗战是国家大事,不打赢日本就要亡国,都该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人为国家甘愿牺牲的精神。直到今天,老人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但他感到满足,他说:“吃穿都不愁,生活就过得去,如果每个人都伸手向国家要钱,国家哪来这么多钱?”也许对于早已经历过生死的老兵来说,物质生活的充裕与否并不重要,他们希望的只是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并时刻为国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7月17日,宜宾站的第二天,我依然将地点定在兴文县,通过前一天的寻访,在刘明辉老人家我们又了解到另外两位老人的详细地址,于是早晨9点,我和当地另外一名同学一起乘车前往其中一位老兵,马建军老人住处——兴文县六百岭。
抗战老兵:马建军
由于位置较偏远,我们乘坐摩托车到达时已是10点半,刚进门就发现老人正站在卧室门口。和大多数农村房屋一样,老人的家是一幢二层平房,装饰也算精致。家里只有他的孙媳和曾孙,一家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马建军老人在印度参军入伍,部队编号为中国陆军远征驻印军新编第1军30师88团2营6连,亲自参加过南坎战役,密支那战役等著名战役,幸运的是,无数场枪林弹雨却没有在老人身上留下一处伤疤。老人至今对当年很多往事仍记忆犹新,采访中侃侃而谈,还能大致地哼出当年的战歌。有趣的是,当年由于没有什么文化,老人和战友们和英美士兵交谈时通常把中国人称为:千里士(根据口述音译),把日本人称为:贾巴里士。老人说:“战场上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怕死必死,信生必生,信死必死。”
吃过午饭,我们马不停蹄赶赴位于兴文县麒麟乡的罗启忠老兵家。
抗战老兵:罗启忠
我们徒步赶到时已是下午2点半,老人独自一人坐在家里,详问之下,原来老人儿子儿媳出门赴宴,老人行动不便,只能一人在家。
老人依旧很热情主动地和我们交谈,老人在1942年参军入伍,部队编号为国民革命军新一军化学兵重迫击炮团,后来又先后被编入步2团和炮1团。老人亲历翻越野人山的历程,至今仍觉得心有余悸,甚至在山上亲手埋葬过曾经“同生死”的战友。老人在参战期间大多数时间作为运输兵负责运输部队急需的装备和粮食。和马建军老人一样,老人也没有在战斗中受过伤。
在看到相机时,老人总会不经意地敬起军礼,可以看出军旅生涯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儿子儿媳刚好到家,听说我们徒步赶来,老人儿子主动取车将我们送到公路边,我们在下午5点左右乘车回到起点。结束了一天的寻访。
7月19日,休整一天后,我前往宜宾抗战老兵寻访第二站——翠屏山。
经过前两天的寻访,我们找到了兴文县的3位远征军老兵,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翠屏山千佛寺。寻找在寺中的另一位远征军老兵——黄乃文。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黄老的详细住址,在登山途中边走边问在中午11点半才找到黄老的住所——千佛寺中的一处安静偏小的屋子。我们到时,黄老正和儿子儿媳准备午饭。
抗战老兵:黄乃文
在稍后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黄老原属于中国远征军黄埔18期2总队教导2团。据黄老回忆,当年自己在三台县蚕师技术专科学校上学时,受徐思平秘书长的一次激动人心的讲演影响而志愿参军,于是在县长吴力祥的带领下从三台徒步走到成都。黄老说:“小时候亲历重庆大轰炸,看到到处挂着的断手断脚,从此立志要打日本。”
老人年轻时喜欢音乐,曾经加入郭沫若在宜宾创办的抗日剧团。直到现在,老人依然可以随口哼唱当年的抗战歌曲,唱起时总会满脸笑意,据悉,那时老人心里曾有退缩的想法,而正是这些歌曲给了老人坚持下去的决心。
亲历孟拱、密支那等战役的黄老最大的感受就是:“战争是残酷的,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我想,这也是如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
每一位老兵的心里都渴望和平,因为他们曾都经历过炼狱般的战争,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能够深入感知当年的历史,也期望战争永远不会再发生。
篇九 历史系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说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的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的应该算是**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东1公里外,路南50米,东距孙葛村500米,西距东外环30米,冢高60米,周长80米,墓前有石碑两块,一块为康熙三十四{公元1695年}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立,解放解放前有墓地近六亩,冢前设石桌,石瓶,石香炉等,祭祀器物,周围植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妇的事迹演变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知,有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当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基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十分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如同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本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决定从痛苦中走出来,决定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顾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暖和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顾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顾,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愧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长的野菜可以让人们缓解一下饥饿的威胁。一天孝妇挖来一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打算让婆婆尝尝鲜,可是翻遍了家里,除了小坛子底下的一点儿油根儿,连一滴炒菜的油都找不到了,无奈的孝妇只好用盐水煮给婆婆吃。看着盛在碗里的野菜干巴巴的,没点儿油气儿,他突然想到了香油根儿,她就用菜汤倒进菜坛子里晃了几下,又倒进婆婆的碗里,自己却舍不得倒一点儿,婆婆吃碗里的菜好吃,让孝妇也到一些香油在碗里吃,孝妇见婆婆吃的高兴,就形式的到来一下,也“高兴”地吃起来,她吃的的菜里哪有香油啊,野菜的调料是她的泪水呀。她边吃边掉泪,为婆婆的苦命而伤心,可是婆婆的第二碗野菜还没吃完就倒在了桌前,当孝妇赶紧扶起婆婆的时候,婆婆口吐白沫,停止了呼吸。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但当郡的太守却判杀了孝妇,到行刑场后,孝妇说:“如果有罪,死而无冤,红血当流下,如果无罪,死而有冤,白血当逆流,东海郡大旱三年。”行刑是,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郯西南,汇成一大片汪洋,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到几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叫白血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更名为白溪汪,直至今日。
恰好,东海郡在孝妇死后,连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案,并说明大旱是屈杀孝妇造成的。太守为孝妇昭雪,并将孝妇与其婆婆合葬。
艺术高于现实,但却又源于现实。据说,元代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所编的戏曲《窦娥冤》就取材于此。
故事传来,让然很感动,但还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孝妇的婆婆是为什么死的呢?通过问了别人才知道,孝妇所挖的那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和香油在一起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毒素,毒素强烈,所以孝妇的婆婆是吃了拌有香油的豆瓣中毒而死。孝妇本以为给婆婆菜里加点香油会更好吃,或者更有营养,可她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这种解释是否科学,希望搞化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可孝妇的事迹,确实催人泪下,值得我们学习。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关马陵山的传说
和祖国其他名山相比,我们临沂的马陵山不能称之为山,只能算个丘陵,它级别虽不高,也不容你小觑。它虽无泰山的巍峨,但也不缺乏山应该有的厚重:虽无黄山的云海翻腾,却不乏神秘的朦胧,更让你好奇的就是马陵山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一天,一群神马从沂蒙山区驮着各种珍奇异宝,欲奔驰南下。天神关羽,为阻止珍宝外流,便将领头的马擒住。神马们群马无首,就乱成一团,狂跳不停,背上的宝物就散落一地,变成宝藏,关公抓住马头不放,坐在狂跳的马群背上,屁股坐出三个尖来,就是三台山,左脚踏出的深坑就是石唐湖,右脚踏出的深坑就是骆马湖,这变形成绵延起伏的马陵山。
篇十 2023年社会实践报告抗战历史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国上下各种纪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xx年7月13日至7月15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击水》报社“足迹”小分队从苏州前往南京进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收获良多。
7月13日上午八点半,小分队成员于苏州大学北校区工科楼前进行了简单的出征仪式。下午两点到达六朝古都也是抗日名城——南京。休整过后,队员立即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小队10人被分为三组,分别由三位大三队员领队。第一天,小队一组成员到南京悦来巷参观了抗战遗址,斑驳的巷道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远去的历史;而另一组成员则采访到了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秘书长王超,王超和队员们讲述了1213志愿者同盟成立的初衷、团队运作情况、团队定位、援助老兵的大体情况、今年的抗战活动和他本人参与扶助困难抗战老兵的感想,队员们油生敬佩之情。
7月14日,小队依旧分为三组行动。一组由王瀚城带队前往南京大学采访南大历史老师,了解南京在抗战时的历史,并前往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采访这个民间组织的抗战情结;一组由陈思思带队前往参观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组由李鹏丽带队到位于五塘广场的向阳养老院看望抗战老兵。王瀚城小组到达南大后,幸运地采访到南大民国历史研究所姜老师,姜老师回答了队员们提出的关于南京大屠杀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相关问题。姜老师表示,在12月13日成为国家公祭日后,国家各个层面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越发重视,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很多活动,比如南大就出了一套《日军侵华图集》。而各界人士对于抗战遗址和抗战老兵的关注程度也越发重视,南京1213志愿者团队、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等能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年轻一代特别是学生,姜老师强调更要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南大采访结束后,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参观也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特别是对老兵的关注极尽细心与温暖。
陈思思小组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大二历史档案馆时,从图片和视频、场景还原中目睹抗战期间的惨烈,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八年抗战的不易。虽然没有采访到馆长,但是在和参观的小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她们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李鹏丽小组在几经周折后找到位于五塘广场的向阳养老院,经得工作人员许可后队员们采访到了95岁的石永固和91岁的邬汉忠老兵。两位老兵对往事仍记忆清晰,向队员们讲述了他们黄埔军校受训和抗战时的故事。石老说:“当时日本人入侵,很自然的就当兵抗战了,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而邬老言:“战场是无情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面对敌人你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抗战老兵,民族英雄,老兵精神,历久弥新!
7月15日上午,活动的最后一天,小队来到南京市玄武湖进行宣传活动。近期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在进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图片展,很多中小学生到馆中参观。小队到场后,许多家长听闻苏大学子前来南京做抗战活动,主动要求合影留念,队员们也和小朋友及家长们交流与抗战有关的话题。之后,小队在玄武湖广场分发传单,向市民们宣传抗战精神,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支持,两个小时的宣传活动很快圆满结束。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小分队队员们依据历史足迹,从历史、老兵、社会各界人士层层追寻探索,无论是实践能力还是知识都得以很大地提升。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散,但历史的血泪不能遗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每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足迹”小分队,愿以己之力,将“爱国自强”的正能量传递,为抗战70周年献礼!
篇十一 最新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最新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说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的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的应该算是**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东1公里外,路南50米,东距孙葛村500米,西距东外环30米,冢高60米,周长80米,墓前有石碑两块,一块为康熙三十四{公元1695年}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立,解放解放前有墓地近六亩,冢前设石桌,石瓶,石香炉等,祭祀器物,周围植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妇的事迹演变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知,有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当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基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十分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如同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本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决定从痛苦中走出来,决定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顾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暖和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顾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顾,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愧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长的野菜可以让人们缓解一下饥饿的威胁。一天孝妇挖来一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打算让婆婆尝尝鲜,可是翻遍了家里,除了小坛子底下的一点儿油根儿,连一滴炒菜的油都找不到了,无奈的孝妇只好用盐水煮给婆婆吃。看着盛在碗里的野菜干巴巴的,没点儿油气儿,他突然想到了香油根儿,她就用菜汤倒进菜坛子里晃了几下,又倒进婆婆的碗里,自己却舍不得倒一点儿,婆婆吃碗里的菜好吃,让孝妇也到一些香油在碗里吃,孝妇见婆婆吃的高兴,就形式的到来一下,也“高兴”地吃起来,她吃的的菜里哪有香油啊,野菜的调料是她的泪水呀。她边吃边掉泪,为婆婆的苦命而伤心,可是婆婆的第二碗野菜还没吃完就倒在了桌前,当孝妇赶紧扶起婆婆的时候,婆婆口吐白沫,停止了呼吸。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但当郡的太守却判杀了孝妇,到行刑场后,孝妇说:“如果有罪,死而无冤,红血当流下,如果无罪,死而有冤,白血当逆流,东海郡大旱三年。”行刑是,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郯西南,汇成一大片汪洋,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到几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叫白血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更名为白溪汪,直至今日。
恰好,东海郡在孝妇死后,连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案,并说明大旱是屈杀孝妇造成的。太守为孝妇昭雪,并将孝妇与其婆婆合葬。
艺术高于现实,但却又源于现实。据说,元代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所编的戏曲《窦娥冤》就取材于此。
故事传来,让然很感动,但还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孝妇的婆婆是为什么死的呢?通过问了别人才知道,孝妇所挖的那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和香油在一起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毒素,毒素强烈,所以孝妇的婆婆是吃了拌有香油的豆瓣中毒而死。孝妇本以为给婆婆菜里加点香油会更好吃,或者更有营养,可她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这种解释是否科学,希望搞化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可孝妇的事迹,确实催人泪下,值得我们学习。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关马陵山的传说
和祖国其他名山相比,我们临沂的马陵山不能称之为山,只能算个丘陵,它级别虽不高,也不容你小觑。它虽无泰山的巍峨,但也不缺乏山应该有的厚重:虽无黄山的云海翻腾,却不乏神秘的朦胧,更让你好奇的就是马陵山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一天,一群神马从沂蒙山区驮着各种珍奇异宝,欲奔驰南下。天神关羽,为阻止珍宝外流,便将领头的马擒住。神马们群马无首,就乱成一团,狂跳不停,背上的宝物就散落一地,变成宝藏,关公抓住马头不放,坐在狂跳的马群背上,屁股坐出三个尖来,就是三台山,左脚踏出的深坑就是石唐湖,右脚踏出的深坑就是骆马湖,这变形成绵延起伏的马陵山。
篇十二 202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社会实践报告:重走历史路--感受抗战精神
【第一篇】
XX年7月18日清晨8点半,缘梦之家志愿者服务社的队员们已经在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整装待发了。今天,为了纪念抗战中的老西门,我们与其他9支队伍在老西门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一次定向越野活动,我们的目的地设置在了诸多具有深厚抗战历史的地点,在奔跑与任务中逐渐重温当年的抗战历史,体验老西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赛由抽签开始,我们队伍的第一站抽到了梅溪小学,作为大学生团队,我们对这一带并不太熟悉,为了找到梅溪小学也是费了不小的气力。梅溪小学的文化气息确实比较突出,在学校的围墙上展示了很多古训,据我们了解,这所小学早在1878年就已成立,原名正蒙书院,辗转至今易名为梅溪小学。时值暑假,我们并没有领略到这所历史悠久的小学的日常。离小学不远便是蓬莱菜场,“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之时,蓬莱菜场被烧毁,匡仲谋老先生在抗战胜利后重新开设蓬莱菜场。如今的蓬莱菜场,我们也希望更多居民在买菜之余,还能对这段历史有所印象。
历经两个站点后,我们顿感小有成就,随着紧凑的步伐,我们走过敬业中学,走过市十中学,走过黄埔学校。短短15分钟的路程,我们经过了这么多学堂,也是颇为惊动,老西门,它悠久的文化底蕴铸就了这里一所又一所知识之源,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不忘老西门,不忘我们的革命历程。我们完成任务的地点大多在校史馆,虽在比赛的环境中,却并没有着急赶路,而是静下心来去瞻仰每一所学校的坎坷发展历程,每所学校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然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抗战。这些中学在当年抗战期间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即便是处于危险之中,这些学校仍不忘教书育人的职责,辗转反侧,寻找安全的地方继续授课。我时常觉得,一所学校从战火中走来,总能更好地珍惜资源,珍惜学生。
我们的行程也快接近最后一站了,任务很是顺利,在活动之初,我们本来互不相识,然而此时我们已经彼此了解,分工明确,我很喜欢这样的经历,在追寻历史的脚步中邂逅同道的朋友,交流彼此的生活和见解。我们又走过了少年路、普育里,来到老西门,自然要逛一下老上海的弄堂,,我们的地点包含了两个弄堂地址,做完了任务,我们照常在弄堂小道间走了几圈。说起老上海的生活,一条条弄堂诉说着往昔的岁月,那时街坊邻里住的紧密,人与人间多了些嘘寒问暖,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朴素,然而人心却是温暖的,我们寻找任务问题的答案时,依旧能够感受到弄堂里居民们的热情,他们耐心地指引着我们方向,基于了我们很多关怀和帮助。
最后一站是文庙,我们的定向越野活动也接近尾声,一声铜锣敲响,我们的历史之旅由此圆满结束。我们这一行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队伍之间争相追赶着,去探寻下一个“革命根据地”,我们的历史之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今日,不虚此行。
活动结束后,我站在外滩黄浦江畔,回忆着自己踏过的每一个街角,回忆着今天遇到的每一个历史追寻者,回忆着老人们所讲述的革命历程。外滩的钟声响起,仿佛又是曾经那个租借地,又是曾经那个半殖民地的老上海,看着这些建筑,叫人不忘曾经的峥嵘岁月,也倍感欣喜如今的欣欣向荣。我感激这次旅程,这一天的追寻,伴随着汗水与智慧,我结识了新的朋友,看到了不一样的上海,时至下午,江风吹过甚是舒爽,我望着外滩熙熙攘攘地行人们,希望你们走过外滩,亦能带走一片老西门的历史片段,分享给你们周围的人。
【第二篇】
黎城县东骆驼村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晋东南太行区根据地的一个小村庄,地处晋冀二省交界。这个村子山连山,沟连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当时是只有几十户人家、一百多口人的贫瘠小山村。
时隔七十几年,透过一段段掩埋在历史尘烟中的往事,重新追寻抗战时期的村庄故事,依然可以清晰而又强烈地感受到血雨腥风下,村庄曾经的红色轶事。
杨秀峰夜宿西场院
1942年春的一天傍晚,一位八路军首长和三个士兵路过东骆驼村,后经村干部指引,借住在西场院王宪家里。
村中老人回忆,此人高个子,骑着马,耳朵有点聋,与房东谈话声音很高,三个士兵忙里忙外,有扫院子的,有去挑水的,半夜里听见北屋有达达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第二天上午,他们起身再三答谢老乡,并递上二块银元给房东,房东不要,戴眼镜的首长说“这是八路军的纪律呀,不能破坏。”并夸老乡招待的好。
其实就在这位首长入住的当天夜里,大约二更到三更时分,有两个八路军战士来到刘福成家里,说他们要借用前院西厢房南两间的房子,晚上驻哨用,于是刘福成给两个战士拿来一条毯子和一件棉衣御寒。第二天早上,估计就是5点钟左右,刘福成起床喂完牲口,看见两个人出门要走,就想送别,两个八路军示意留步,并且叮嘱千万要保密。
后来才知道西场院住的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这两个八路军战士是保卫杨秀峰的暗哨。
十字口大院秘密印报纸
1941年冬,日军井关36师团和第4、第9混成旅团一部共5000兵力,陆空配合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发起进攻,《新华日报》报社奉命埋藏机器,坚壁资财,背起“报馆”打游击。在总部的周密安排下,分成小组,事先做好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用牲口驮着,工人和编辑人员荷枪实弹,一面和鬼子转山头,一面设法印报。尽管环境恶劣,炮火连天,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人员一直坚持出报。
新华日报社的工作人员转战到东骆驼村的时候,就住在十字口这个大院里,房东姓王。院里还有许多保卫报社的士兵,另外两部分士兵分别住村西(包括村南口)、村东两个出口。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一共住了有六七天时间,直到他们撤走以后村民才知道是报社在这里。印报在正房、东房,机器都是用脚蹬和手摇的,铅字印刷。送报纸的时候用扁担担着、驴驮着,上面还蒙着麻布,送往敌后根据地。报社要走的那天有个村民还帮着叠报纸。几十年后专管接待的村干部证实就是新华日报社在印报纸。
十字口的王家院落还在,曾经的故事却渐渐模糊,将近消失!
1941年11月底,《胜利报》停刊,大部分人员合并到《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华北版》因战争环境的残酷而暂时收缩发行范围,1943年10月1日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成为中共太行区委机关报,直到1949年8月10日停刊。《新华日报·华北版》从创刊到1943年9月30日终刊,在太行山中坚持战斗了4年零9个月,出刊846期。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艰苦岁月,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和枪杆齐飞。朱总司令称赞说,“一份新华日报,等于10万军队!”。
注:曾任《胜利报》,后来在《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太行版从事记者工作的刘江、鲁兮也到过东骆驼村。(见刘江回忆录)
陈赓关帝庙歇息讲革命
1938年响堂铺伏击战前夕,陈赓旅团于3月28日由襄垣下良东移至黎城县南委泉。772团于29日对南委泉至东阳关沿线村庄进行消息封锁,其一部驻扎于东骆驼村。30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晨7时,各兵团均由现驻地出发,天黑前于龙王庙村与马家峪村之间隐蔽集结。
30日的上午东骆驼村关帝庙旁的榔树上喜鹊在不停地叫着,似乎在迎接匆匆而过的八路军战士。刚下过小雨,路上泥泞难行,春寒咋暖,灰蒙蒙的山梁上,透出一种祥和,没有一丝打仗的气氛。大概十时左右,一个首长骑着马进了村,来到足够两人合抱的榔树下,下马歇息,只见此人戴着眼镜,走路有点瘸,走到树根的石头下,坐下来拿出公文包,在本上写写画画。这时站在村口看大过兵的村民中,有人给这位首长端来热水。首长放下手中的公文包,接过水碗放到另一块石头上先凉着,开始询问村民生活的怎么样,春耕都备好了吗等等,然后就讲现在的革命形势,说日本鬼子很快就会被赶出中国,老百姓会过上好日子的。
首长端过水碗一饮而尽,顺手将碗递给村民说:这水甜啊!说着站起身,有点蹒跚的走到马跟前,和村民道别后上马朝后贾岭方向去了,弯曲的路上,只听见士兵欻欻的脚步声。这时有人感叹:八路军大过兵,只能听见脚步声!
第二天早上,震惊中外的响堂铺伏击战胜利了,村民之后才知道这位首长就是陈赓旅长,还听说后贾岭王家楼底做过386旅临时旅部。后贾岭这件事情,后来在陈赓日记中终于觅到真迹。
在东骆驼村关帝庙旁的榔树下,陈赓的老师长刘伯承于1942年6月中旬(端午节前)路过本村,前往南委泉,刘师长也是在这块石头上歇息的。当时他看着山上的石寨说了一句话:一村两寨(应该是说东骆驼村山上有两个石头山寨,后贾岭是386旅旅部)!遗憾的是,榔树早已在1947年的土改运动中被卖掉了;所幸的是,两位首长的故事却流传下来了。
注:摘录陈赓日记 1938年4月1日。
四月一日
昨晚及今日四时前,各部(本旅)均回到三街、西庄、庙上村及马家峪一带集结,七六九团回到福堂沟集结。各团均以少数部队在公路及东阳关一带游击,并扰乱敌人,主力休息一日。
据报,敌增千余人至东阳关与涉县,将响堂铺一带民房全部焚毁。终日炮声、机枪声不息,但对我毫无损失,仅证明其残暴、愚蠢与对我恐慌而已。
师又决定主力转移到西井、南北委泉、源泉、三十亩一带集结。留七七二团一个连归亮平亲率,在苏家蛟一带游击侦察,并准备敌人深入山地时,由七七二团杀一回马枪。后贾岭架设电话,以便随时得到前面情况。
游击队组织送差忙支前
抗日战争时期,东骆驼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共产党八路军号召,组织民众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曾在王老屯、王合上组织下成立抗日游击队,为后方抗日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组织送军粮、做军鞋为八路军战士送饭、接济困难时期的人民子弟兵,秘密保卫八路军首长等。
全村男劳力大概四十人左右,响当铺战役时帮助八路军运送战利品物资。八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支前。每户出一个人一头牲口,曾前往长治市南石槽、潞城、襄垣、武乡、榆社、太谷、辽县、黄崖洞、索堡等地送差,如果遇到打仗就临时组成担架队上前线。民兵王老闷在抗战转移中被鬼子杀害于后贾岭。有不少村民草房被烧,三十多头牲畜被抢,人民与八路军同生死,共患难,奋力抗战。
抗日战争过去几十年了,为抗战做出过积极贡献的小山村—东骆驼村,现在村里人已稀少,村庄面临消失,当年的烽火日子已经被人们遗忘,搜集整理这些陈旧轶事,也算对先辈流血牺牲的一点缅怀吧!
篇十三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
姓 名: 赵孟玲 赵蓉
指导老师: 肖晨歌
关于“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的 调查报告
实践内容:
1、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挖掘、收集、整理抗战史料,关注历史、关注民族过去与未来。
2、拜访身边抗战老兵;深入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用实际行动尊重抗战老兵,为老人们送去物质与精神的关怀与援助。
一、历史事实
1950年6月至9月间,当湖南军区部队集中兵力进剿湘西中心区股匪时,获得喘息时机的湘西边缘区的土匪活动猖狂,由1.8万人发展到2.3万多人,并统一整编为反共救国军,在占领区内建立了土匪政权。其中有以瞿波平为首在龙山里耶成立的“湘鄂川边区反共救国军”、师兴周为首的“湘鄂川边区军政委员会”、曹振亚、曹子西为首的“暂五师”残部,共有近万人。按照中南军区剿匪作战部署,湖南军区调集第47军(兼湘西军区)、第136师和地方武装共4万多人,在驻湖北、四川、贵州等省部队协同下,组织对湘西边缘地区土匪会剿。以湘西军区为主,组成了南、北两个进剿指挥部,分别由湘西军区司令员曹里怀、副司令员刘贤权担任指挥。会剿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
二、采访老兵
颜嗲嗲说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再也不能和一起的日子相比了,那个时候谁都吃不饱穿不暖。当年走日本(打日本)的时候看到什么就拿起走,家里的米都但走了(抢走了)。后来四处起匪了到处人心惶惶,我们村里组织了民兵队伍,保护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小娃娃,刚开始的那个时候我们那山上有个最大的匪头叫做蒋大疤子的,一到晚上就带着人下山来骚扰我们老百姓,住在村头的那户是最先被抢的家里有三个孩子俩个老人,抢了家里谷子走了,后来老人追着出去被他推到了,摔断了脚。那家人的汉子比我大一点平常我们玩的也比较好,少年时常常一起放牛,下河捉鱼。他们家被抢那天他没在家,等他回到家的时候老人就躺在床上嗯哼了。
后来他就来找我们了,全村一个有三十几个年轻劳动力,我还记得那时候还是秋天,家里刚刚收完年成,我和邻居还有其他劳动力一起到祠堂开会,最先被抢的那家汉子是我们的领头人,站在前面说我们现在状况,再不采取措施,后果就要不堪设想了。因为刚刚收完收成,有吃有喝日子过得也舒坦,大家就没有回答太多,第一次开会就这样的结束了。回去后没过几天,村子另一边又被抢了,这次抢的是个独居老人,儿子在抗战的时候牺牲了,这次大家就火大了,后来大家就组织起来了。
最开始有打战的时候是从我大表哥开始的,大表哥拿着锄头在家里喝水,大家都在巡逻,他正巧看到有人从他们家后面的山上走下来,大表哥就来叫我们,然后我们就藏在他家里的各个地方,等到那几个小兔崽子进门来藏在门后的那俩个老同(同龄人)就把门锁了拿起扁担就敲,他们一共好像就四,五人,大表哥和我们的大队长(就是最先被抢的那家后生)还有我们一些兄弟老同没一会就把他们制服了。其中有俩个当场就死了,还剩下几个,大队长就把他关在大表哥家的猪圈旁边。把他弄醒来之后才知道他们只是下来想抢些吃的回去过冬,蒋大疤子根本就没有出现,但是我们第一次作战也算是胜利了。
后来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我们就更加紧张了,跟本就不晓得蒋大疤子什么时候下山来,天气越来越冷我们每次巡逻的时候都蛮小心的,生怕蒋大疤子下来抢伤了村里代似(大家),那天好像刚刚下完点雪,大早上我们小分队出去巡逻回来说在村子的附近有大脚印子,我们的队长就开始紧张起来,因为冬天了大家都在家里平常也不会出去嘛,队长就让我们大家都带上镰刀,柴刀什么的到村子里面四处游走有情况就大声喊,那时候我和大表哥还有队长一队在村里各家各户看着,问问有没有看到陌生的人走过,后来住在村子北面的颜奶奶说他晚上起床上茅厕的时候看到牛栏那边有脚印,开始也没注意因为家里早就养不起牛了,大队长就沿着颜奶奶家牛栏的脚印带着我们跟了上去,在咱们村的最北面在一座早已经无人居住的房子里面看到了烟从房屋上面升起来,大队长就让我回村里叫人。等我从村里叫人来时,队长已经到了那座房子外面了,我们就悄悄的跟了上去把房子都团团围住。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老同是不是动作太大,里面的人就发现了我们。然后我们就冲进去了拿着长把柴刀和他们对抗,这次我们的人特别下力。我们的队长就在这次受伤了很多老同都受伤了蒋大疤子被我们伤了一条腿和一只手,被我们制服了。我们村也开始了太平生活。
篇十四 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他打过松山战役、参加过第二次入缅作战、两次参加投诚起义、打过辽沈战役、在滇南组织过剿匪,但也曾入狱十年、四处流浪。如今,他已是93岁的老人,靠政府救济生活。他就是云南文山老兵饶汉达。他经历了惨烈悲壮、曲折坎坷的一生,可以说,他的历史,就是整个民族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掩护部队突围 24人仅剩3人
抗战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每当想起枪炮炸弹声响,便是血肉横飞、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惊心动魄的往事,老人家仍忍不住老泪纵横。胜利来之不易,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8年,他与广大爱国将士一起开赴抗日前线——江西九江地区,参与了在瑞昌、通化等地攻打日军的战役。战斗非常激烈,在九江县城附近的一个大水塘周围,敌我互相冲锋残杀,死亡的士兵把整个水塘都填满了,尸体和枪械横七竖八地泡在水里,水都变成了血红色,惨不忍睹。
因为小鬼子太多了,在通化,被围了一个多月,子弹、粮食耗尽,炊事兵把树叶子采来拌饭,周围的树叶子都被采光了,情况十分危急。军长告诉大家:'再不突围,就只能伸起脖子被日军杀死!一个都活不成!'随后,团长特别安排我们24个战士打掩护,团长、师长、军长都对我军24人下了死命令:'弟兄们,上级命令你们打掩护,掩护大部队突围。万一你们逃不出来,就算是牺牲你们少数,挽救大多数!'随即,军长大哭了几声,行了个军礼后,又大哭了几声,转过身去擦干眼泪,毅然指挥大家:'各就各位,突围开始!'
最后,大部队是突围出去了,而打掩护的,仅有3人负伤活了下来。一个是屏边县的周应全连长,一个是广南县珠宁街上的万起明班长,再一个就是我祖爷爷。他们3人,打日本鬼子在一起,起义参加共产党在一起,后来十年劳改也在一起,但现在活着的只有祖爷爷一个人了。
多地转战 参加战役无数次
1943年,60军转战河南、江西等省,对日作战4个多月。下半年,国民党上级下令60军回云南增援松山战役。于是,回到云南,抽调两个团增援松山战役,在龙陵等地攻打日军,其余部队就在中越边境镇守防线。那些年来,我参加大、中、小型战役无数次。
到了越南,接受日军缴械投降后,在越南总统府举行了受降典礼。日军的军火被分成了三份,一份给越南,一份给云南,一份给广西。
退伍后又参加了一次起义
他们为起义军开了欢迎会,第二天就分了工。政委当众宣布祖爷爷是二等功臣,把他留在他们大部队。其他战友就被分散在各团队中,互相再也见不到了。
1948年10月15日,祖爷爷的队伍赶到黑山新明增援第一线,与国军廖跃湘兵团进行了激烈的辽沈大战役。然后大部队向南进发解放华北,他们就留在沈阳,和苏联红军比武训练。1948年末,我退伍了。
回家后 带领民兵去剿匪
回家后,祖爷爷参加地方民兵,还当上了剿匪中队长,带领民兵去屏边县剿匪。1年后,剿匪结束,祖爷爷又创办了麻栗寨小学,还用退伍费买书发给家庭贫困的学生。
1966年'文革'开始,因为祖爷爷是旧军人,被判刑9年,入狱劳改10年。在劳改队里,吃粮食是定量,每人每天8两,厨房人员勉强能吃饱,他们能吃到的就更少了。
祖爷爷出狱后,无家可归,只得到处流浪。后来地方政府派人找到祖爷爷,给他建了一座20平方米的'爱心献功臣'毡房。并给他每月25元钱的生活费。后来逐渐增加,现在增加到每季度2000元左右。年轻时,祖爷爷和老伴靠他在部队学到的中草药治病技术谋生,现在医不动了,他们认识的所有战友都走了。每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战争,他总想痛哭一场。
民政部重申对国民党老兵优抚政策
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
支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通过社会捐助等适当形式,对其进行帮扶救助
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对他们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照顾
近日,有媒体刊登民政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有关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民政部3日夜间发表声明,重申针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有关政策。
声明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对日作战牺牲的或负伤致残以及编入到人民解放军序列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老战士,享受同等待遇,或追认为革命烈士,或评定残疾等级并给予相关抚恤,或纳入现行优抚制度给予优待补助。对于少数抗战胜利后未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回家务农或从事其他职业的,各地也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给予了相应的社会救助。
声明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国民党抗战老兵与其他社会群众一样,享受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但仍有部分人员生活还比较困难。为此,民政部依托现有保障制度下发了通知。
民政部表示,做好包括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保障工作,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民政部将继续落实好现有政策,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包括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保障水平。
篇十五 历史系提氏起源与分布社会实践报告
历史系提氏起源与分布社会实践报告
姓氏与历史、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起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人子孙者,不能数典忘宗。研究姓氏的繁衍、迁徙、仕宦、业绩等史实,使前世可考,后世可稽,能维系宗亲情谊,激发后人敬宗敦族,发扬祖先美德,对海外各地赤子的寻根问祖能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提弥明去世后,其后裔念其忠义,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提”,称提氏,但读音作读dī。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的逐渐融合于汉族,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据记载,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农历七月安南国(今越南)攻破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国都,提及立一个名为提婆苔的为国君,使占城国成为越南属国。
由于明王朝的干涉,提婆苔下台,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因而纷纷北迁,也有迁徙入中国的,就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读音亦作读dī。
.
二、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定陶县田集刘庄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提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归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
据史籍《招捕总录·元·佚名》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农历10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政府得户四万。之后,元军又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元军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是月,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后又有提吕、提邦两部族来降。
当时发生饥荒,云南行省发廪赈之。不久,提吕之子提达量,为提索所擒,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及使释放提达量,提索听命。
提桥:(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间人。著名清朝大臣。
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进入清朝后,曾出任刑部侍而家族昌盛。“是以本源祖先之意义大矣哉。”
四、目前已知的提姓族人分布情况:
(一)、河北省:
1、沧州市:沧县杜林镇大布村
沧州提氏的源流比较清晰。《沧州提氏家谱》中记载:沧州提氏是明朝时由“扬州府仪真卫”(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市)迁来。至今已二十三代。
家谱记载,沧州提氏始祖兴公“随明太祖起兵......以功授武德将军,任河间......等地都指挥使。”是为沧州提氏一世祖。后,次支由河间东迁至大布村。大布村原有提姓家祠(庙),祠联为:
由江北徙河间武纬文经 自瀛郡迁青邑祠修谱续 1949年后,家庙被废为学校和仓库。
目前,沧州提姓主要都是由大布村(属沧州市沧县杜林镇辖)搬迁出去的。主要居住在沧州市辖区内的沧县、任丘市、河间市、沧州市区及相邻地区,人数较多。
2、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
3、邯郸市:提玮 河北邯郸人,现居住四川成都,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qq号:393818756
4、定州市:河北省会石家庄有位提姓女士,据说老家是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