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篇一 社会实践论文: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
一、有关“弱势群体”的介绍
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机和动力。然而,改革和社会转型也使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的过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社会弱势群体日益浮出水面,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独特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了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不容回避的任务。
xx年3月,朱铬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会学界常用的“弱势群体”这个词。深刻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人数较多、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广泛援助的,以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体制外”人员和过早“内退”的“体制内”人员为主的“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上述弱势群体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于其社会地位、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们构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力量。城市弱势群体的存在,对于城市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构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既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局,又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弱势群体的分类有若干种,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以城市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会转轨这一社会性原因而导致其沦为弱势群体的人群或阶层。我们认为,这一阶层主要由失业(下岗)人员、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以及主要以城市为居住地、以在城市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工三大群体构成。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由于知识贫乏、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低下、子女受教育受到阻扰、更由于致弱的社会性等原因,其思想状况异常复杂,且带有明显的消极和负面色彩。这使得弱势群体不断加剧的场面,为了更好的让弱势群体能够摆脱生活的困境,本文进行了调查,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
二、活动的意义
首先,希望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由政府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困境的需要。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助、失落、认命等悲观心理,这不仅削弱了他们摆脱困境的斗志,而且使他们在生活上陷入更艰难的困境;在自身成为社会弱者的原因归结上存在着社会应负全责的片面认识,这又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消极等的依赖心理甚至仇视社会主义改革的错误政治观。受这些思想困境的影响,该群体缺乏摆脱弱势地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帮助他们克服悲观心理和消极心态,我们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向他们讲述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所处于的怎样的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实,自强不息,摆脱困境。
其次,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稳定有序是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弱”主要是由于社会诸多原因导致的,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负面感受较多,不满情绪较浓,而且这一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另外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集中性,信息传播快,容易抱团。一旦他们的利益诉求被忽视或处置不当,他们往往会采取极端手段,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城市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能力,引导他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对于维护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
再次,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创造活力。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部分。然而这一群体由于社会资源占有上的劣势,导致其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产生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制约了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
因此,只有做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摆脱弱势的信心与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活力,使这一庞大群体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分析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现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进而确保收到良好效果,意义重大。下面分别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思想政治状况作简要分析。
(一)工作状况差,收入低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工作状况普遍较差,收入水平较低。说他们工作状况差,并不说他们就业率低,相反,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可知,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就业率达到了x%,仅有x%处于无业状态。这一数据仅仅表明该群体绝大部分人员没有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细解这一数据发现,x%的人员只是从事临时性工作,x%从事个体工作,只有x%的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比较稳定。由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劳动技能欠缺或落伍问题,要想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城市里找寻一份稳定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也正因为技能要求低,能够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很多,竞争同样很激烈。根据市场规律,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劳动力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说,雇主可以以较低的工资雇用劳动者。因此,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收入普遍较低,x%月收入低于x元,x%在x元至x元之间,两项合计,x%的受访者月收入低于x元,这种收入水平在东莞这样的物价水平较高的城市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还有一点必须指出,这种低收入的工作很不稳定,原因同样是由于技能要求低,竞争激烈,既然人人都能胜任,雇主当然可以随时换人,所以,这类工作往往是低收入与不稳定同时存在。为了进一步说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工作状况。刘师傅是华盛制衣厂的工人(主要从事搬毛线、清点数目等某些不需要技能的活),他和工友们每天早上6:00左右开工,晚上7点钟收工,去掉吃饭时间,劳动时间约十一、二个小时,每天工资约四十元,没有休息日,如果赶上有加班的话,干到晚上9点、l0点都很正常。在他们看来,能有这么份工作,月收入上千元,已经很不错了,根本不敢有加班还要索要加班费的想法。工资水平低。在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劳动力是划等号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我国农民工年均收入x元左右,而城镇工人年均收入x元左右,相差近l倍。浙江一项调查显示,x%农民工的月工资在x元以下,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把压低农民工工资作为降低企业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资,企业还是想方设法拖欠。这在毛织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在其他行业也屡禁不止。尽管政府为保护农民工利益做了大量工作,“清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失地农民除了部分人员已办理农转非拥有城市户口以外,与农民工相比,差别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农民工:没有农地收入,就业要求更迫切:由于“被迫”转入非农产业,打工经验往往不如农民工丰富,技能也往往不如农民工。所以,他们的工作状况并不比农民工好。失业(下岗)人员由于年龄较大,家庭负担重,就业要求也很迫切,但从就业年龄上讲处于劣势,文化程度低,工作技能不适应新兴产业,所以对工作岗位同样不敢挑剔,尽管维权意识较强,但由于能够从事的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大多只能忍气吞声。因此他们的工作状况也与农民工差不多。
(二)生活水平低
受收入水平制约,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艰难。衡量物质生活水平高低有许多方法,其中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思格尔系数在x%以上的家庭,属于贫困型;在x%一x%之间的属于温饱型;在x%一x%之间的属于小康型;在x%--x%之间的属于富裕型;在x%以下的属于很富裕。依据这一划分标准,就笔者调查结果来看,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x%处于贫困阶段,x%处于温饱阶段,两项累计,七成多城市弱者尚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出现上述状况,除“收入低”这一具有共性的根本原因之外,失业(下岗)人员、农民工、失地农民造成生活水平低的原因又略有不同。失业(下岗)人员。家庭负担系数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是结合家庭消费人口数量与家庭劳动人口数量来综合测算。失业(下岗)人员中已婚者居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系数大。这给失业(下岗)人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只好节衣缩食,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失地时得到的补偿款几乎都花在了购(建)房上,甚至有的还有贷款没还清,与农地的稳定收入相比,收入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而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此外,他们也同样存在家庭供养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使他们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农民工除了收入低、社会保障未能较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外,农民工生活水平低还有观念方面的原因。农民多年来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到城市打工,本就为了多挣点钱,现在收入状况不好,为了能在回家时多带回点钱,就只能从嘴里省了。客观地说,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水平的确比在农村从事同样工作收入要高一些,但城市的物价水平同样也高,在城市吃一顿和农村差不多质量的饭开支要大得多,因此,农民工为了省钱,只好降低生活水平。
(三)社会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我们以养老保险为例,简要分析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保险状况。农民工养老保险状况。xx年3月份,青岛市专门出台了《青岛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规定》,但“截至xx年底,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仅占x%。”。造成参保率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部分企业为减少成本不愿意缴纳保险费;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意识相对薄弱;三是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缴不起”保险费;四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陷,累计缴费xx年退休后可享受养老保险,由于种种因素,农民工对于能否在同一城市缴费达xx年心中没底,因而参保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情况。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由于个人缴费比例高、保障水平低、缺乏层次性等原因,参保率仅为x%,而且有x%的人不能足额领到养老金,x5%的人不能准时领取到自己的养老金。失业(下岗)人员养老保险状况。失业(下岗)人员投保意识较强,但现实情况使他们的投保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其参保情况并不乐观。按照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由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但“并轨”以后,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费用必须个人自己缴纳。失业(下岗)人员由于年龄较大、技能落伍、家庭负担重等因素,只能降低标准求职。有的企业给投保但工资较低,有的企业工资较高但不给投保,许多人为了解决当前燃眉之急只好选择后者。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的人员,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执行,缴费比例一般为x%。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从事个体经营收入也不高且更不稳定,严重制约着他们的缴费能力。综上所述,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由于工作状况差,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对当前生存状况满意度较低。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对当前生存状况很满意的仅占x%,基本满意x%,合计x%。其中,农民工群体对当前生存状况满意度最高,两项合计达x%(很满意占x%,基本满意占x%。),也不过刚剐过半而已,而且这种满意度较高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工把自己与纯农民相比得出来的,并不能说明他们在城市真的生活得很好。
四、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思想状况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可以把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分出下面几种:
1、对弱势群体的认同心理(城市弱者认同弱势群体,就会把自己看作是弱势群体的一员,与社会上非弱势群体区分开来,这样就可能在其心理上拉开与社会的距离,从而逐渐远离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断裂开来。)
2、归因上的片面心理(对自身“弱势”形成的原因分析偏差过大,很可能滋长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城市弱势群体能否正确看待自身“弱势”的形成原因,直接决定了其思想情绪的积极与否。如果归因正确,则思想上进,态度积极;反之则思想颓废,态度消极。)
3、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失落感(失业(下岗)人员把当前状况与在岗时比较,怀念当时有稳定的收入和福利,原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更是怀念当时“工作清闲、产品包销、工资全发、福利全包”的美好时光,这种怀念使失业(下岗)人员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4、无助感是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共同的心理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逆境时会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鼓励,这种外部心理支持是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失业(下岗)后人们更加渴求关爱,但政府所能给予的只是领取一定时间的失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使人们之间的关爱少却许多,不仅关爱少,而且还可能有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有来自社会的歧视,使失业(下岗)人员感到无助。农民失地前,其交往对象大多是农民,失地进城后,集中安置使他们的交往范围并未发生多大改变。)
思想状况主要是指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最为根本的武器。不能说文化水平高就必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文化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据《中国青年报》xx年12月6日报道: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指出,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x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x%,初中文化程度占x%。高中文化程度仅占x%,大专x%。这基本能表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对大多数失业(下岗)人员而言,文化程度低是其下岗、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低制约着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加上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极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一种是迷信思想,认为自己当前困境是命运使然,尤其是几经拼搏几经挫折之后,这种思想更易产生。笔者调查发现,这种思想在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年龄较大的社会弱者中更为普遍:农民工感慨自己命不好,生为农民一生为农民,再努力也脱不了农皮;失地农民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农村政策刚刚好一点(免农业税等),自己又失去土地,沦为另类“下岗人员”;年龄较大的失业(下岗)人员感慨命运不济,年轻时上山下乡,刚刚要过几天好日子又赶上下岗。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这种迷信命运思想使他们产生了较浓的悲观情绪,大大削弱了他们摆脱困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种是极端思想,尤其是在归因问题上,许多社会弱者把自己沦为弱势群体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社会、政府或企业领导,因而对社会或政府产生强烈不满:农村户口使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待遇,他们把自己成为弱者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二元户籍制度,失地农民把当前窘况完全归因于政府征地,失业(下岗)人员认为政府或社会应对自己当前困境负全责。这种极端思想又极易导致对社会的仇视进而导致极端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五、活动的主要流程
1、向工业区的有关单位申请进行调查;
2、查看有关城市弱势群体的资料;
3、由小组成员进行商议制定一套调查问卷表;
4、对工业区的周围情况进行了解;
5、深入了解农民工工作情况以及福利待遇;
6、给一份调查表给一些农民工进行填写;
7、跟农民工进行对生活的看法以及工作岗位的情况等等的话题进行谈论;
8、小组人员对实践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整理;
9、总结所得出一些城市弱势群体的有关生活。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xx年3月17日,第一版
2、青岛市:《青岛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规定》,xx年3月
3、孟斯硕:《9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x%》,载于《新京报》xx年10月27日,第四版
4、张宝文:《中国青年报》,xx年12月6日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年
篇二 当前社会腐败心态的调查报告
腐败心态,就是一个人对待社会腐败现象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社会腐败心态与反腐倡廉建设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通过问卷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干部、群众、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群体的腐败心态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社会腐败心态的基本状况
通过1227份书面问卷、254位网民无记名投票的随机统计分析,当前社会腐败心态可以大致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
(一)“过街老鼠”型:“坚决排斥”,对待腐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占 75.4%。认为“腐败是一种反社会、反法律、反道德”行为,“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其中以共产党员、公务事业人员、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愈高,对腐败的容忍度愈低。他们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二)“酸葡萄”型:“看具体情况”,腐败就像树上的葡萄,自己吃到了是甜的,吃不到才是酸的,占17.2%。立场摇摆不定,像是“墙头草”随风倒、两边摆。这部分人一方面恨得牙痒,一方面渴望与贪官“联姻”;表面上对腐败深恶痛绝,内心却羡慕无比。他们或是可以容忍在小范围内个别地存在;或是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难以容忍,对失职渎职等“不入腰包的腐败”网开一面;或是对“外地”的腐败能够“理解”,对“身边”的腐败坚决反对,以自我利益为选择标准。
(三)“打酱油”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占3.8%。有的是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缺乏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观念。腐败行为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如果让沉默的“酱油男”成为大多数,对腐败行为不愤恨、不检举,做冷漠的观众,就会纵容犯罪,由此导致更大的侵害。
(四)“臭豆腐”型:认为“情有可原”,当前体制下腐败是可以原谅的,占2.1%。臭豆腐尽管闻起来臭的,但没有厌恶不快之感,吃起来蛮香,有机会还是喜欢吃两口的。有的认为腐败像“金币”,具有正反两面性;有的认为腐败像“厌氧菌”,适度繁殖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的认为腐败就像昆虫的“保护色”,太清廉会被孤立。这些人的认同心理占了上风,廉洁观念被吞噬。这种对“臭”味的嗜好,像猪流感一样具有传染性、变异性和致命性,极有可能成为“苍蝇”们“腐败有理论”的拥蹩粉丝,成为腐败的推手。
(五)“苍蝇”型:坚持“腐败有理,假如有机会我也想腐败”,占1.5%。这是一群“逐臭之夫”,以贪为荣,荣辱颠倒,是非不分。哪里有臭味,就往那里奔,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大粪和鸡腿一样成为追逐的目标。他们唱着“腐败难免论”、“影响稳定论”、“功臣论”等怪调,信奉“有权堪用直须用,莫待无权空叹息”,认为“腐败人人有,不露是高手”,把腐败利益当做“唐僧肉”,恨不能多分“一杯羹”。不仅自己有所作为,还引诱、怂勇他人作为。“苍蝇”猖獗之处,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必然形成对廉洁正派干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对党的事业是极为有害的。
从调查情况分析看,当前社会腐败心态呈现三个倾向:一是尽管“对腐败现象坚决排斥”、“清官是值得敬佩的”分别占75.4%和80.5%,但是当您得知上司的腐败线索时,您的第一选择是“痛恨至极,坚决举报”的仅占23.1%,表示“与己无关,保持沉默”的占33.5%,表示“想举报,但怕举报没有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占42.2%。群众举报积极性下降、腐败线索匮乏是制约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瓶颈”。二是尽管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但是,群众对“近几年反腐倡廉建设的评价”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仅占37.6%,对“机关领导干部的廉洁状况”表示“大多数人廉洁”的仅占26.2%。认为“腐败黑数”(指的是确已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被发现,或虽经调查但未惩处,因而没有计算到腐败案件统计中的腐败公务员占所有腐败公务员总数的比例)在“50%以内”的仅占16%,在“90%以上”的高达23.8%。可见,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在反腐败斗争“三项格局”中,尽管对查处大案要案的满意度名列前茅,达43.7%,但是仍然有35.6%的群众认为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运气不好而已,在现行体制下这样的腐败分子还多着”,更有一些群众认为是“小题大做,这些领导干部多数是“功臣”,反腐败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笑贫不笑贪”的价值取向和“能腐就腐”的腐败心理在部分干部群众中蔓延。如何降低社会对腐败现象的容忍度,是取得反腐败斗争全面胜利的重要条件。
二、当前社会腐败心态的成因分析
我县群众面对腐败的主流心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认识误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社会腐败心态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是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使国民对腐败有较高的宽容度。漫长封建社会中,“升官发财”是天经地义的,咿呀学语的儿童就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以“学而优则仕”的道理。赵普、萧何曾轮番上演“你腐败、我放心”的历史闹剧。封建官场从此变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生意场。陈独秀曾对这种“升官发财”观念痛加指斥: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有“升官发财”四个大字。长期的小农经济也培养了人们自私自利的心理习性,只要不侵犯到自己头上,即使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利益也默然处之。人们对于腐败现象的容忍,客观上构成了一个纵容甚至鼓励职务犯罪的情境。腐败亚文化衍生畸形的崇腐羡腐心理,发酵“官场潜规则”,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种余毒一旦遇见社会转型,腐败就成为社会现象。
二是特殊历史时期,造成国民评价标准“二元化”。当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是一个灰色基调浓厚、腐败易发多发的转型社会。伴随着“四个深刻变化”,出现了某种程度人文精神和信仰迷茫缺失的“真空期”,加速着社会人文道德分解和重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在无限制地膨胀,“逐利原则”愈来愈主导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不少人出现评价标准“二元化”倾向,对腐败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取舍存在自相矛盾的心态,说起腐败几乎是无人不恨;然而腐败却又是那么“深入人心”。32.2%的人热衷于“跑关系托人情”,或者给领导买礼品、给医生送红包,脸上笑得比蜜还甜,心中骂得比蜂蜇还狠。评价标准“二元化”,导致反腐败实践中的尴尬。
三是“腐败”概念宽泛化,掩盖了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矛盾。一般而言,腐败是国家权力行使者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但是,社会上对腐败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存在无限宽泛化的趋势。调查中能够比较准确界定腐败概念的不足43.5%,宽泛化理解的占56.5%。有的认为“不管有没有职务影响,只要公务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老百姓的期望,有损政府形象的,如赌博、嫖娼、吃喝玩乐、办事拖拉等问题都是腐败”,把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象不佳统统装入“腐败之筐”。有的认为“现在学校里抄袭论文的学术腐败、班干部收受同学礼品的低龄腐败、教师收受学生鲜花等也是腐败”,连出租车司机绕道行驶也是“交通腐败”。宽泛化的理解容易让人们感觉腐败越反越多,“反腐复反腐,腐败何其多;天天喊反腐,万事皆已腐”,丧失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四是受西方不良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改革开放的窗子打开了,吹来了清新空气,也引来苍蝇蚊子。受冷战思维影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采取“双重标准”,借腐败问题攻击和污蔑我党,把腐败说成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之癌”。花花绿绿的西方价值观,容易误导年轻人、网民的价值判断,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产生不满情绪。如: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执政”比我们先进;认为西方搞财产公开,资本家比共产党做得好;宣扬腐败排行榜“中国倒数第几”,给人以“有罪推定”的心理暗示。
五是反腐倡廉宣传乏力。虽然树立了像孔繁森、王瑛这样的党员楷模,但是与铺天盖地的腐败负面新闻相比,正面典型太少,正义声音太弱,给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错觉。当前“网络反腐”风起云涌,网络的两面性不容小觑。特别是曾锦春、王治业、王华元等一批纪委书记被查处后,一些网络肆意传播有悖于反腐倡廉建设信息,“纪委书记成为腐败重灾区”的论调喧嚣网上。一些群众看不到反腐败取得的巨大成果,看不到反腐败斗争的前途和信心,看不到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取得反腐败胜利的可靠保证,从而产生模糊认识和思想误区。这种“网络恶搞”让不少群众无所适从,有意无意之间干了一件让“廉者痛、贪者快”的蠢事。
三、惩防并举、多管齐下,为反腐倡廉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腐败心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诚如贪官景治忠的忏悔录所写“对社会腐败现象,是从痛恨、冷漠、麻木,转而认同、羡慕直至参与的”。针对社会不良腐败心态的成因,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设廉政文化,营造崇廉氛围。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如果整个社会都对官员的腐败疾恶如仇,有“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腐败就不可怕,终有清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清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芬兰通过长期的廉政教育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崇廉文化氛围,使得贪污腐化行为如同偷盗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肮脏的不义之举,没有生存空间。要开展“敬廉崇洁”主题教育,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整合社会资源,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重视官员的廉洁心理教育,着力培养廉洁从政的意识,消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内驱动因,营造崇廉、敬廉的文化氛围。
(二)加大宣教力度,注重舆情研判和引导。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反腐倡廉以66.8%的关注度名列榜首。调查显示,群众对腐败问题的看法来自于“媒体和互联网”的占34.9%,“听周围的人说起”的占32.8%,亲身经历的并不多。要改进宣教方式,以人为本分类施教,找准党风廉政建设与干部思想实际的交汇点,少讲普通话,不搞千篇一律。要着意树立“意见领袖”,有效引导舆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每天在网络上“行走”的人不计其数,廉政宣传教育不能忽视规模世界第一的2.9亿网民。搞好网络正面宣传,既能鞭挞腐败弘扬正义,又能解疑释惑澄清谣言。要办好网上会客厅、阳光热线等互动节目,落实署名举报优先办理答复机制,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保护群众参与积极性。建立网络舆情直报点和反腐败信息研判机制,对散布在网络中的、可能隐含有反腐败线索的网络舆情,应当成为纪检部门关注和分析的新的“视觉”。
(三)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很多群众认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严重违法犯罪的腐败分子是极少数,一尘不染、清正廉洁的干部也是少数,大多数都有或轻或重的不洁行为”。这些多数属于作风不正的问题。党性与党风是互为表里的:党性是魂,党风是形;党性决定党风,党风体现党性。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四)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提升反腐败信心。调查显示,认为形成不良腐败心态的主要原因是“惩处腐败的力度不够,腐败者存在侥幸心理”的占73.6%,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的占75.4%。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把严厉惩治腐败作为纪检监察机关“一号工程”抓紧抓好。加快建设案件线索信息库,提高案件检查的科技含量,增强发现、揭露、查处腐败的水平。尽力降低“腐败黑数”,让腐败的“老鼠”们无处容身,致病的“鼠疫”才不会传播扩散。
(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多数群众认为,“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利运行监控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是矫正社会腐败不良心态的治本之策。腐败是权力的孪生兄弟,从权力产生时起,腐败就如影随形。要建立权力透明运行、实时监控、立体监督机制,深化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探索党外人士问询办法,完善廉情预警机制,构筑一道疏而不漏的“护廉网”。
篇三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
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岗职工的心态。 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
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
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丈夫体贴的话语,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就业培训好 可惜机会少 --下岗职工埋怨说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
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招聘市场也需要打假--下岗职工呼吁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
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
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职业指导是再就业工程的金钥匙 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职工的再就业情况之中,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岗职工,应采用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类是:下岗后能很快适应,感到下岗是一个好机会。
他们对再就业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得到一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应该给他们提出高要求,准确发现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锻炼自己,推荐又创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业中无法发挥的新职业。
第二类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应给他们说的机会,实在的对待,引导其正视自己,了解人才劳务市场,帮助其学会考虑问题,推荐一份具体性的工作。
第三类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第四类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女性,他们经历比较坎坷,多数插过队,下过乡,素质较高,下岗后家里生活条件随之下降,他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自信已被多年的不顺磨掉了,应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让他自信起来,推荐独立负责的管理工作等。
以上四类是较常见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新路子。
使再就业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帮助下岗职工尽快找到新的岗位,维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篇四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岗职工的心态。
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丈夫体贴的话语,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就业培训好 可惜机会少 --下岗职工埋怨说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招聘市场也需要打假--下岗职工呼吁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职业指导是再就业工程的金钥匙
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职工的再就业情况之中,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岗职工,应采用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类是:下岗后能很快适应,感到下岗是一个好机会。他们对再就业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得到一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应该给他们提出高要求,准确发现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锻炼自己,推荐又创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业中无法发挥的新职业。
第二类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应给他们说的机会,实在的对待,引导其正视自己,了解人才劳务市场,帮助其学会考虑问题,推荐一份具体性的工作。& 第三类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第四类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女性,他们经历比较坎坷,多数插过队,下过乡,素质较高,下岗后家里生活条件随之下降,他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自信已被多年的不顺磨掉了,应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让他自信起来,推荐独立负责的管理工作等。
以上四类是较常见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新路子。使再就业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帮助下岗职工尽快找到新的岗位,维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篇五 社会实践报告:09年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精彩尽在
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丈夫体贴的话语,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就业培训好 可惜机会少 下岗职工埋怨说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招聘市场也需要打假下岗职工呼吁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文章
职业指导是再就业工程的金钥匙
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职工的再就业情况之中,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岗职工,应采用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类是:下岗后能很快适应,感到下岗是一个好机会。他们对再就业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得到一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应该给他们提出高要求,准确发现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锻炼自己,推荐又创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业中无法发挥的新职业。
第二类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应给他们说的机会,实在的对待,引导其正视自己,了解人才劳务市场,帮助其学会考虑问题,推荐一份具体性的工作。
第三类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第四类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女性,他们经历比较坎坷,多数插过队,下过乡,素质较高,下岗后家里生活条件随之下降,他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自信已被多年的不顺磨掉了,应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让他自信起来,推荐独立负责的管理工作等。
以上四类是较常见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新路子。使再就业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帮助下岗职工尽快找到新的岗位,维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篇六 监狱系统职工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
监狱职工的社会心态是巩固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检验监狱职工稳定的一个晴雨表,只有真正掌握了广大职工对当前社会心态的深层变化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揭示影响监狱职工稳定,影响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并研究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解决途径。为了对职工心态稳定情况作出一些清晰的判断并使之建立在可靠的依据上,笔者对监狱部分职工,采取座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职工当前的社会心态进行一些分析了解。
一、当前部分职工社会心态的基本状况
经过采取座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反映监狱目前部分职工的心态:一是监狱职工对监狱目前整个系统的宏观决策运作和发展动态来判断(宏观感受);二是从职工对所在监狱的综合环境发展状况的判断(中观感受);三是从职工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来判断(微观感受)。
当前监狱职工对监狱系统的宏观和发展动态的判断,是微观心态的一种积极效应,又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监狱职工对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状况满意者倾向于监狱系统的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乐观的判断,而对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状况不满意者,却不一定必然产生对监狱系统的改革持悲观判断,而只有当其对监狱系统改革发展的走势判断与实施的政策和当前职工实际生活环境状况的预期不能消弭其不满时,才会构成对当前监狱系统改革与发展的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监狱职工对当前自身状况的感受是其社会心态最切身感受的反映,也是目前整个监狱系统的改革宏观社会形势能整体推进,并保持稳定向上的基础和前提。
1、目前监狱职工对整个全省监狱系统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宏观政策总体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而对职工的自身生活状况及其有关政策存在不太满意。
笔者通过对监狱200余名职工的调查发现,职工对当前监狱系统的总体宏观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科学发展观教育措施促进了当前整个监狱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据统计,持这种观点的职工占72.5%,而认为当前的改革从根本上没有完全解决职工的问题,甚至认为宏观决策上对职工政策的内涵还有些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持不太满意,认为监狱系统的改革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长此以往,视必影响监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据统计,持这种观点的人占20.5%,另外,还有7%的监狱职工认为一般。而具体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生活状况水平,职工的满意程度有所下降,表示对当前监狱职工的生活水平实际状况满意程度占职工的比重的35.6%,不满意的职工为22%。
2、当前监狱系统职工对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倾向于采取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对监狱200名职工调查结果显示,对存在的问题,主张通过正常途径向组织部门反映意见的比例比较高,占89.2%其次是通过新闻呼吁,有79%的职工提及;再次就是上访告状,上访占职工人数的占10%;其次,表示听天由命,发牢骚,无所谓占职工的占35%。从后两种情况来看,是秩序失效的一种前兆,值得引起重视。而作为一种极端状况,7%的职工主张采取上访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却有可能成为导致监狱宏观管理秩序失衡的导火索,从调查结果来看,收入较低,以及文化程度低的职工中,主张采取激烈手段的比较高。
3、监狱职工试图解决问题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是否畅通,在现实和期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政工部门,人力资源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到位,缺乏主动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处理问题不及时有可能构成职工最主要的思想认识障碍。在调查中,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前监狱系统职工队伍产生不安定因素的主要诱因,而他们都与监狱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改善,将直接影响监狱各级党委的形象,进而对扩大的社会心态和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二、当前监狱部分职工其社会心态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当前影响监狱部分职工社会心态的个人因素方面
监狱职工的社会心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人自身的因素;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从职工个人自身因素来看,既有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状况、所处环境等客观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还有可能受到职工对当前收入的满意程度,对自身收入阶层的认知等主观感受的影响。而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每个因素与职工的微观心态都表面出较强的相关性,从而使不同心态的监狱职工具有不同的显著特征。
1、不同社会心态的职工特征
①从年龄结构情况来看。年龄与职工微观心态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年龄大一些的职工45岁以上,对生活状况比较满意,而45岁以下,特别是才来的满意程度较低,因为工资低,支出与收入矛盾突出,导致职工情绪不稳定;其中,60岁以上的年龄组满意程度为最高。心态基本上比较平衡。这一结果表明年龄层次高,工资相对也高,风险自然也就小;年龄越小,工资也就越低,风险自然也就越大,因而使当前监狱的年轻职工承受了相当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②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同是职工,但因从事的不同岗位和分工不同,职工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机关职工,高级工对目前监狱的状况满意程度较高;而一般职工对监狱的生活状况满意程度较低。从职业层次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监狱职工中具有消极社会心态职工群体的主要体是一部分年青职工,同时也是第一线风险性较高的群体。
③从职工的文化结构来看。从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职工群体分析来看,文化程度越高满意程度也就越低,对当前的监狱生活现状很不满意。但是文化程度越低,满意程度也就相对来讲越高,认为监狱和社会某此单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④从职工的收入状况来看。收入状况是影响监狱职工生活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年轻职工反映,工资收入低、各项福利政策不落实、住房困难、夫妻下岗、孩子上学、入托难是职工对现实生活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⑤从职工的收入水平来看。无论个人收入水平还是家庭收入水平,与职工对现实生活状况满意程度都呈正相关,即收入水平越高,对生活状况越满意。
⑥从职工对收入差距的承受力。在问卷中“对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的感受”选择中,占所有被调查中10%可以接受,19.7%的人选择“勉强可以接受”,40%的人选择“一般”,30%的人选择“不太能接受”,3%的人选择“完全不能接受”。
2、影响职工社会心态的关键性因素分析
监狱职工社会心态的诸多相关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每个因素对基层职工社会心态的作用,可能包含其他变量的影响。为此,笔者进一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希望尽可能地控制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发掘影响监狱职工对当前监狱现实生活状况满意程度的关键性因素。
笔者将监狱职工对当前监狱目前的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作为反映职工心态的因变量,并重新编码为二分变量——即简化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情况:选择岗位、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家庭收入、收入阶层认知、收入水平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来加以分析:
①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之后,在监狱职工对当前现实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上,只有收入阶层认知、收入满意程度、岗位职业存在的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基层职工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被访者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的被访者,与低收入阶层相比,其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可能性要高20%—30%左右;对收入水平感到满意的职工,对生活状况也感到满意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对收入水平满意的职工。
②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监狱职工对个人收入的满意程度,对收入阶层的认知与职业、年龄、收入水平等都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变量因素包含了最为丰富的信息,是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这几项变量来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