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篇一 口语交际开题报告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论文题目《口语交际环境创设与学生英语听力提高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英语教学要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出发,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达到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这一目标
英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跨语言交际能力,一门语言的掌握体现在能熟练的与他人进行跨语种交流,交流双方既要说的清,又要听得懂和理解透对方的语义,这就需要交流者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听说能力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运用的语言,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多数初中学生听说水平整体不高,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是我们英语语言教育工作者有待解决的教学难点
当前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现状 是: 大多数学生听力和口语的水平很低,甚至有些学生在与别人交谈中,简单的英语问题都难以听懂,说出的语句也让人迷惑不解,究其原因,许多学生都说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难, 难的原因无外乎是发音掌握不准确,说的少,听的少,多数人英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没有放在听说上,尤其是听的能力的提高方面。 听说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听力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外语学习的很多方面。 并且长期以来,听说一直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一个难以攻克的难关 。
(一)现代社会呼唤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
随着社会与家庭对英语的重视,学生学英语的面貌有所改观,总体英语水平有了相应的提升,现在的学生比我们这代人有了许多的优势,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实。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听、说这一技能在外语学习和运用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需要我们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能看懂各种各样英语材料,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日益显得重要了,而英语交际中听是说的基础,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二)中学英语教学遭遇听力瓶颈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受汉语母语的影响、英语学习的地域差异、英语水平及思维认识水平偏和校园英语语境的普遍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并未达成真正高效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在听英语的过程中,始终跳不出汉语表达思维的束缚,经常会用汉语的思维替代英语思维,致使英语听力的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教师一味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或者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多有忽视,或者一味地依赖于现有的英语听力材料训练听力,等等,致使学生听说水平因为缺少扎实有效的训练而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三)新课标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指的综合语言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也特别指出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要获取信息,听、说是一个不可少的途径,要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英语,首先得听懂对方讲什么,然后能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听力的实质
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是各种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语音感知和词汇识别过程中,听者在获得信息时,首先得到的是音,然后大脑快速地从认知结构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词义,把语音信息和非语音信息进行区分,并与存储在记忆中的心理词汇相对照,获得词义。听力理解过程涉及认知和语言多种因素。听力理解模式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们理解口头语言是从一个部分到整体对语言进行线性加工的过程,即切分和理解构成单词的语音信号、构成短语或句子的单词、构成连贯语篇的短语或句子。他们认为在听力材料中,如果没有语言知识难点,学生听懂该篇材料就轻而易举。一种是自下而上模式,该模式认为,听力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激活听者的图式知识和情景知识。现在更趋同的认识是:听力理解过程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应该是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听力理解包括四个要素:接受(receiving)、注意(attending to)、理解意义(assigning meaning)和记忆(remembering)。
(二)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课题核心要素解说
(一)听力能力训练分解
英语听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英语教师的听力教学更多地是用一种整体训练的办法,或者是用一种应试的办法来训练听力,听对话、听短文,然后做题目,以此来训练听力。重视的是呈现听力训练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真正听的能力的形成。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把听力这种综合能力分解成为系列的单一能力,假以时日,学生的综合能力肯定会更有实效的提升。在我看来,学生的英语听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多种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记忆转换能力,预测能力,推理能力,截取要点能力,等等。
(二)听力训练需要更贴近生活的情境
如何把如前所述的各种听力分解能力在训练中能真正地让学生习得,除了训练方法得当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的听力训练拥有适合的载体,也就是听力材料。听什么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左右了听力训练的效果。简单来说,能激发学生听的趣味的材料就是好材料。什么样的材料学生听得有趣味?笔者认为就是那些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平时关注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听力中适宜分解训练的能力研究
1、听力中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对自己注意力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如,听音遇到生词时,注意力就会停留在生词上,而忽略了生词之后的听力材料,因此,在听力训练中要加强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如,故意找在材料中有几个干扰单词的材料给学生听;在放材料的同时,伴上音乐一起听。让学生筛选掉音乐听出其中的内容。
2、听力中的记忆转换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在英语对话、听英语讲座、听英语新闻时,所听的内容会很快地遗忘。而信息在人的短时记忆中只能保持最多不超过1分钟,要想记住信息就必须让学生具有将短时记忆储存为长时记忆。这就需要我们在听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我让学生开展听新闻看谁记得多的比赛。让4或5个学生成为一组。听一则新闻3遍,每个小组把所记得的内容写下来,看哪组记得多。
3、听力中的预测能力
听力预测就是根据前文所提供的线索来推断后文可能的信息内容。学生在听英语材料之前,可以根据段落或对话的标题,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对即将听到的内容进行预测。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听到的信息线索,如主题句、用词、句子结构、前后关联、句子的语法关系等各方面信息,预测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说话人下一步要讲的内容。
4、听力中的推理能力
在听对话或语篇理解的过程中,听话者要比较熟练地运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法,利用社会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即时排除不符合逻辑的理解,推理出合乎逻辑的信息结论。譬如:在听力训练中让学生倾听说话者的语调,升降调的运用能体现不同的感情和态度;感叹词的使用在口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表示犹豫、迟疑多用err;理解体现说话者意图的常用句型:i cant wait to see. not really? i cant agree more.等等。
5、听力中截取要点的能力
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语篇材料,其实没必要追求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预测选择要点。譬如经过标题预测后,学生已大略地知道相关词汇,在听音的过程中,听者就应该注意听段首句和过渡性句子,根据段首句或过渡句中截取的要点帮助理解全篇内容。
(二)创设校园英语听说情境的实践研究
1、精选生活气息浓厚的听力训练录音带。
学校统一征订的专用教辅录音材料我们必须用好,因为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各位英语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录制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听力水平。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录音材料,都会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缺憾,那就是离学生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距离,从学生的心理接受层面上来说,总会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科书上的故事就是再精彩,学生也会不屑一顾,而听力录音带在学生眼里永远都是教科书。正因为如此,我不否认这类材料的价值,但是如果一定要用的话,必须精选,首先得让学生喜欢,其次再追求训练目标。这不是我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不多阐述。
2、创设生动的校园英语听说情境
(1)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训练听力
平时教学中听力训练的空间更多的是校园,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一双发现的眼睛,其实鲜活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或者创造这些生动的生活情境,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英语听力训练的情境。譬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许多预设甚至是非预设性教学插曲,教师有意识地用某个特定的句式来表述,在新鲜的刺激中让学生完成听力训练过程;譬如学生走进办公室也是一个生活情境;譬如课间的师生交流也是一种生活情境;譬如英语角活动时也有许多生活情境。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很多,只是我们在平时没有有意识地去抓住并利用这些非预设性教学情境。
一次因走路不小心扭了脚。当我一瘸一拐地走入教室去开始一学期的新课。一位调皮的男孩走到我边上顺口用英语问我:hi, miss chen,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oh, my foot was hurt because of my carelessness. im sorry to hear that! 简短、自然的英语小对话就这样形成了。我不想放弃这位男生给我创设的真实的英语情境。于是,上课一开始我就顺势告诉学生我的故事:during the break, a boy asked me whats wrong with me. i told him my foot was hurt. maybe, most of you were curious about it. it happened ten days ago. it was raining. my little son finished his final exams and he was very willing to relax himself. an idea formed in his mind and he wanted to have dinner in the restaurant. i exactly understand his feeling. so i promised him. on the way to the restaurant, i fell down suddenly. my foot was hurt and it hurt a lot. maybe, it was wet road. maybe it was high-heeled shoes and my carelessness that caused me fall down. i kept in bed for one week. now, i recovered and i can walk. would you be so kind to allow me to be seated for some time if i can not go on? yes, of course. 大部分同学在回答,另一小部分听不懂的同学非常焦急,急切地问旁边同学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节课,部分不乐意学英语的同学也听得非常认真,因为这次真实地让他们感觉到听不懂英语会很无趣。另外,让学生作daily report,其他同学对此report进行提问。当然,这个daily report可以讲述身边的小事,可以讲新闻,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这也是有意识的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训练学生听力的一种模式。
(2)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训练听力
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大多数是有规律的,甚至是有些单调的,一味地寄希望于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也许学生在时间长了,也会产生一种听说的审美疲劳,所以我认为,在强调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教师还得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手段在英语课堂里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譬如把中央九频道播放的当前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录制下来,让学生听;截取原版英文电影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听一听奥巴马的就职演讲实况;把精彩的英语辩论赛实况录像让学生观看。等等,其实只要学生看懂了,即便不做听力题目,学生的听力自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①观看新闻,小组合作
观看新闻,既能让学生有听觉的效果,又能让他们有视觉的效果。既感觉新闻的真实,又聆听了纯正的英美人士的语言。让学生经常泡在节目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就会听懂。开始时,我选择的新闻为简短,有意义,学生较熟悉为易。时间定在3分钟之内。有一次我就选择了一起播吧英语学习网17b08.com关于哈里王子的一则新闻。学生对哈里王子的故事有一定的知晓,但对于新闻则需要听懂大部分才能得出概要。这个新闻历时2分19秒时间。我把学生分成八组,最后比出哪一组知道地最多。先让学生听两遍新闻,各自对新闻有所记录,而后进行讨论,对新闻中听的清晰的内容与模糊的地方都能讨论到。带着疑问与别人的信息再观看新闻,这一遍后再让学生讨论,他们就会知道更多的信息,之后再听一遍,小组成员再合作写下一段新闻。每组选一名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播出这则新闻。之后选出最佳新闻播报员与最合作小组。对最佳播报员的评选需考虑语音、语调、语速和台风。而对最合作小组的评选则需考虑新闻内容涵盖量与准确度。
最后学生把主要的信息都说出来了:prince harry will not be sent to iraq because of the unacceptable risks. the announcement, which represents a u-turn on an earlier decision, was made reports militant groups in iraq planned to kill or kidnap the prince.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threats, some reported some not reported, which related to prince harry as an individual. general dannatt said he knew prince harry would be extremely disappointed and that his soldiers would miss his presence in iraq.
学生们看了这则新闻,讨论了这则新闻,又报道了这则新闻。充分地感受到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又提高语言能力的乐趣。
观看英语辩论赛,我们也可以用此方式,但辩论赛的语言则没这么匀速,画面也没这么丰富,更多的则需要根据语言来判断所说的内容,对语言的理解速度要求更高。另外,我们可以选取voa的新闻让学生听,美国脱口秀节目idol让学生欣赏。
②观看电影,角色配音
电影中的语言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无庸质疑,看电影对我们英语的听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电影听力不像听磁带那样干巴巴的,你可以通过事件发展的逻辑推理,感觉到台词的意思,或者可以多看几遍电影,熟知内容后对台词自然就有感觉了。有些学生在通过电影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多的时候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学习。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电影。
a.选择难度适合并符合中学生口味的影片
多让学生看一些动画片和校园生活片(含情景剧)。原因是,这些片子的观众大多数都是欧美国家的孩子或者中学生,影片对白的语速适中,台词较容易理解,情节也比较吸引人,同时,这些片子的主题也很鲜明,并能符合中学生的口味。一些经典的卡通片都值得一看,如: finding nemo, brother bear, monsters company, ant z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校园生活片如the confessions of a teenager drama queen, freaky friday, friends等等。不仅仅是因为片中幽默搞笑的情节和镜头,或是影片所用的一些经典台词,更重要的是片子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举 freaky friday,片中女主角被罚,在美国,中学生如果犯了错误,除了找家长,写检查等,还有一种惩罚方式就是关禁闭,这是很典型的美国社会文化。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经历和影片中人物的经历进行对比,通过文化层面来学习语言。
b.看电影和论电影
在看一部新电影之前,千万不要看剧本,看不懂也要硬着头皮看,至少能对情节有所了解。这是作为泛听的训练。如英语泛读一样,只求听着,不求甚解,只求量的增加与积累,不求听懂每个句子,使自己尽可能增加听的输入量,听的量增加了,有些语言情景与单词短语反复听了,也自然慢慢听懂了,英语听的能力也自然提高了。看完电影,让学生说说电影的情节,人物的个性和对电影的评价。这时,学生就有内容说。在一学生说的同时,另外学生就又有一次听的练习。
c.边看电影边研读剧本
实际上,电影中的有些对话看起来很费劲,里面充斥着习惯用法和美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要多看多听,才能适应它。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而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却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一些特点加以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逐点分析,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活起来。因为时间的有限,我们可选择其中十分钟的电影对白,要求这一段对白的语言涵盖量多,语音清晰地道。然后对这一段对白进行仔细的研读。读它的语言,读它的思维方式,读它的价值观念。
d.反复精听电影和熟读文本
研读完后, 就让学生认真精听十分钟的电影对白。精听必须正襟危坐,高度集中思想,力图听懂每个词语、句子和信息。训练的方法是一句一句地听,遇到听不懂的词语、句子,倒了再听,一遍不行两遍,甚至三遍,直至听懂为止。然后再下一句,等到每个句子都听懂了,再把全文从头至尾放一遍,的确全听懂了,精听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听懂后进行熟读。
e.模仿和配音
当学生对语言文本已经很熟悉的时候,再让他们对语音进行跟读和模仿。最后,等训练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对所练的成果进行了展示,我把电影中的声音消除,但让画面以无声的形式放映,选出四组同学对此配音。请十位同学做评委。最后选出最佳男配音,最佳女配音和最佳配音组合。学生们对此热情很高,当学生们对画面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他们就更加注重英语的表达,英语与画面的相配了。
例如,在影片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act 1 scene 3 有这样一个片段, henry 在饿了24 小时后在伦敦街头流浪,这时两个富有的兄弟roderick and oliver 看到他并把他叫进他们的豪宅。在毫宅里,他门进行了一番谈话。通过模仿,学生尝试了当配音演员,他们觉得很兴奋,很是刺激,所以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听力与口语能力得到了同步训练。
(3)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训练听力
新鲜的东西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得经常有意识地变换形式,始终保持学生听英语的浓厚兴趣。还可以把生活中的某种经历借用过来,演绎或者模拟一种其实本不真实的生活情境,借此来训练学生的听力。譬如,当班上有同学交作业不认真的时候,让学生组建一个小型的模拟法庭,让学生在这样全新的英语情境中接触全新的英语词汇;假设一个中国学生到一个外国家庭参加生日聚会,听听表演的同学说些什么,得体么?听了之后作出自己的评价。等等。
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训练听力,我们可以分成及个步骤:
①分组定主题
全班同学可分成八组,每组六或七位成员,设定组长,组长与组员讨论定本组的主题和人员分工。教师对主题可以进行一定的提示,如:debate-cybre love, interview ( somebody breaks the world record), court (somebody doesnt finish his homework), a chinese visit a foreigners party, professor wang supports a drop-out and so on.
②写短剧剧本
主题设定后,组长可组织两位写作比较好的同学写剧本,然后剧本印给剧组每位同学进行修改。修改完就定稿。剧本的要求要语言有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是指剧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和文化修养等。剧本要求台词行文流畅,文字简洁,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场景交代和人物说明要言简意赅,人物出场动作要做标明并力争到位,能编出进、转场时间及转场效果更佳。
③分配角色和熟悉剧本
组长在分配角色时应考虑到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若人手不够可让一人演两个角色。演员(主角leading actor/actress;配角supporting actor/actress;导演(director)、服装(garment)/道具(prop)、音响效果(sound man)、布景(scene man)、美工(fine arts)、独白(soliloquy)、化妆师(make-up man)、友情客串(guest performer)等,短剧虽短,五脏俱全。人员分配完后,让演员熟悉短剧脚本而后背诵短剧脚本。这大约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所谓背诵短剧脚本,不仅仅是背台词,还要背角色即由台词相连的演员出场的先后顺序。演剧即交际,把自身的角色融入短剧脚本中。当然,要使观众听得懂,这是训练听力的机会。
④演短剧
在演出之前我们要提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注意的是道具、布景、音响(是为剧情服务的,有助于演员进入角色入戏,缺少这些或提供不当,都会使戏剧黯然失色;独白要真正起到穿针引线、贯穿全剧的作用 ;服装、化妆最能反映演员的个性: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或贫或富等,同时又能直接渲染气氛。演出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可给学生摄像后观看。
⑤评短剧和角色
演完后,引导学生对短剧表演作出评价,让学生评出它的优点与可以改正的地方,并让学生说出喜欢哪一部,给出原因。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以鼓励为主,保持其学习的兴趣。在总体评价时,不仅将语言运用作为评价的对象,更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做一番评价。最后,综合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团队精神等让学生评选出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美工,最佳导演和最佳剧组。
五、成效与反思
(一)研究成效
研究实践表明:创设生动的校园生活情境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笔者任教的两个班,通过一年多的英语听说能力改革实践,在2023年的中考中,听力成绩甚至笔试成绩在平行班中都呈现出一定的优势。
(二)研究反思
1、创设有效交际情景是基础
只有当学生处于他们需要的社交情景中才会出现,而且也只有在这样互相交流的情景中,听力的习得才是有效的。语言环境主要是信息传递环境、问题解决环境、训练环境和表演环境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练习听力的环境。课堂上交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在多数情况下缺少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而在自然情景中,多种信息差随时都存在,这样使交际持续下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近乎于自然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听与说相结合是关键
课堂交际假设的情景一般缺乏真实性,加上学生、教师语言水平的限制,学生在功能选择与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如何使学生获得系统、准确的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听力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学生准确运用口语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把准确的英语口头表达与听力能力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
3、开放的学习形式是保障
现在学生学习英语交际不在仅仅局限与英语教科书。开放的社会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英语信息源,如网络、音像资料、媒体等,以及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的机会,这些是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极好机会。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和课内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这样可以加快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六、实验对象、方法
1、实验对象
本实验以我校七、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对比。
2、实验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结合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
七、实验过程、步骤
1、 准备阶段(20xx、3-4)
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实验方案,申报课题立项,培训实验人员和收集相关资料等。
2、 实施阶段(20xx、5-2023、10)
(1) 实施研究方案。
(2) 阶段性总结,并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
3、 总结阶段(2023、10)
课题研究完善期、收集、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九、成果表现形式
结题报告、论文
篇二 2023年口语交际课题开题报告
xx年3月,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承担了区级课题《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将我校课题组研究的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走进崭新的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实施,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开放、自由竞争的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择业、事业竞争、开展多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与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起来。因此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更经常地担负起了每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甚至成败的重任,显得更为重要。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xx年9月,“口语交际”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规律,总结教师在口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突破课堂教学经验层次和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我校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交际实践中协同发展。
3、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课程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克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强调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对问题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现实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有两大目标:一是科研目标;二是育人目标。它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口语交际教学在模式使用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另外,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个人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相关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它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同时,创设情境属于情境教学的一部分,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
2、集体动力和动机理论
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动机理论,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教育社会学者马和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微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就是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整合优秀教师的智慧,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氛围,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
1、队伍组建
实验教师的选定:xx年4月,我校成立课题组,曾红斌副校长任主持人,成员有罗汉雄、肖小坚、陈运兴、古秀花、杨桂梅老师。xx年9月,由于学校内部工作的分工变动及肖小坚老师调出良井,曾红斌副校长改任顾问,由罗汉雄主任担任主持人,同时增加了黄菊梅、梁晓燕老师为课题组成员。
实验学生的选定:以实验老师担任语文科教学的班级为实验班,现有6个班,277名学生参加了实验。
2、队伍建设:采用舆论宣传、集中培训、交流研讨、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环境建设:学校建有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齐全的设施。
4、组织管理:学校从行政上、业务上支持本课题的研究。
5、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拨出5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组织好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用好教材,实现口语交际课堂的化。
(2)结合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写话、习作的各项教学,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适当时机中。
(3)探究口语交际课如何与语文学科的其他训练或与课外活动教育及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4)初步构建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运用自然实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求善、局部求真”。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领导重视,组织有序。
根据区教育局陶新强副局长在本课题开题动员会上的指示精神,杨汉东校长率曾红斌副校长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常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拟定了“机构健全、队伍团结、程序规范、科研创新、经费确保”的工作方针。在学校管理上做到“三个确保”,即:人员确保、课时确保、经费确保。领导班子在课研指导管理上做到“三个一”,即:校长每学期参加1次阶段性总结会,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每月参加1次研讨会,课题主持人每周检查1次课研活动开展情况。
在曾红斌副校长和罗汉雄主任的具体领导下,我校课题研究实验小组按照计划,工作有序地开展了“五个一”的研究工作,即:每周一次小组学习(包括: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每月一次经验交流(包括:听课、评课、谈经验、谈心得),每学期一次校级以上的成果汇报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专项测试,每学年组织一次经验总结及资料汇总活动。
2、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为了开展好本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重点及内勤事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研究重点的分工有:罗汉雄、陈运兴、杨桂梅、黄菊梅老师重点研究如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梁晓燕老师重点研究如何上好中年级的口语交际专题课;古秀花老师重点研究如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内勤事务的分工有:罗汉雄主任负责档案的收集与整理;陈运兴老师负责文本资料的整理;杨桂梅、黄菊梅(后来增加)老师负责搜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资料、古秀花老师负责课件制作;肖小坚(后来调离)、梁晓燕(后来增加)老师负责音像资料的制作。三年来,小组内部团结一致,既分工又合作,各位老师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责任落实。
3、分步实验,层层深入。
全期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都定有研究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呈螺旋上升,层层深入。主要有:
第一,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4月)
主要是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确定研究对象。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语文课程标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学习了区级主课题的实验方案,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件制作技术、教育分析统计理论及课题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施阶段(xx年5月~xx年年2月)
此阶段历时较长,我们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xx年5月~xx年1月)练好教师基本功,组织教师每周学习信息技术2小时,每学期参加兄弟学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活动一次以上。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探索了在课堂中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途径,改变了学生怕说、厌说的倾向,使学生敢于表达。
第二层:(xx年2月~xx年1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竞赛及外出到兄弟镇同课题组观摩学习。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适当时机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其他学科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乐于表达,表达正确,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机。实验教师分别在语文科组内作了专题讲座,向其他语文教师介绍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学校对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及时向师生反馈,调控实验方式、方法,提高实验成效。
第三层:(xx年2月~xx年年2月)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做到语文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探索在教学中有效引领学生进行口语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训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第三,巩固总结阶段(xx年年2月~xx年年3月)
全面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情况,整理图片资料、研讨材料,把有关教学设计、案例、论文汇集成册,分析实验结果,形成教学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1、开发资源:我们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及查阅各类参考书的方式进行对课文中、生活中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专题等教学工作中灵活使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情境: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根据小学生表达欲望一般都较强的特点,遵循心理学“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一理论,分别通过用语言描述、多媒体、角色表演、模拟社会活动等形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杨桂梅老师教学的《怎样保护环境》;古秀花老师教学的《安全旅行》的口语交际专题课;罗汉雄老师教学的《草船借箭》等课例都能充分体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成效。
3、多方互动:
(1)作好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互动”前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二是帮助学生合理地组合学习小组,便于交流。
教学中要求明确,学生思路清晰,发言有序。教师针对各种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不喜欢表达的孩子,我们可以预先提示他们从哪些方面准备,课前就打好腹稿;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求他们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引人入胜。对“说”的孩子我们要求他们大胆说、说清楚,对“听”的孩子我们则要求他们安静听、听仔细。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深入。口语交际的互动很多时候都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在分组时,把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并且设立主持人,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加强“互动”中的调控,让学生会说。
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老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课堂在重视学生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也需要教师的调控。
榜样示范是基础:国外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果能向学生做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从示范开始。小学生虽然正处于学习运用语言的阶段,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但他们模仿能力强,直观形象的示范,能使他们学到甚至悟到一些交际语言、方式和态度。所以教师在课内外待人处事、谈吐举止都要注意语言规范,讲究文明礼貌,坚持说普通话,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启发引导是关键: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虽然不能代办,但可以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方法一:指导方法,仔细观察。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在进行其它训练时,也能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避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现象;方法二:以问助说,丰富内容。学生说的时候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简单地说下来,内容枯燥。如果教师能提出几个富有提示性的问题就一定可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如拨云见日,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方法三: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口语交际的训练要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先指导学生连贯完整地说一句话,再激发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把每句话连起来,形成一段话,使思维与语言表达融为一体。
篇三 2023年最新口语交际课题开题报告
xx年3月,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承担了区级课题《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将我校课题组研究的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走进崭新的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实施,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开放、自由竞争的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择业、事业竞争、开展多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与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起来。因此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更经常地担负起了每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甚至成败的重任,显得更为重要。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xx年9月,“口语交际”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规律,总结教师在口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突破课堂教学经验层次和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我校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交际实践中协同发展。
3、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课程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克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强调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对问题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现实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有两大目标:一是科研目标;二是育人目标。它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口语交际教学在模式使用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另外,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个人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相关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它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同时,创设情境属于情境教学的一部分,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
2、集体动力和动机理论
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动机理论,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教育社会学者马和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微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就是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整合优秀教师的智慧,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氛围,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
1、队伍组建
实验教师的选定:xx年4月,我校成立课题组,曾红斌副校长任主持人,成员有罗汉雄、肖小坚、陈运兴、古秀花、杨桂梅老师。xx年9月,由于学校内部工作的分工变动及肖小坚老师调出良井,曾红斌副校长改任顾问,由罗汉雄主任担任主持人,同时增加了黄菊梅、梁晓燕老师为课题组成员。
实验学生的选定:以实验老师担任语文科教学的班级为实验班,现有6个班,277名学生参加了实验。
2、队伍建设:采用舆论宣传、集中培训、交流研讨、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环境建设:学校建有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齐全的设施。
4、组织管理:学校从行政上、业务上支持本课题的研究。
5、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拨出5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组织好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用好教材,实现口语交际课堂的化。
(2)结合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写话、习作的各项教学,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适当时机中。
(3)探究口语交际课如何与语文学科的其他训练或与课外活动教育及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4)初步构建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运用自然实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求善、局部求真”。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领导重视,组织有序。
根据区教育局陶新强副局长在本课题开题动员会上的指示精神,杨汉东校长率曾红斌副校长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常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拟定了“机构健全、队伍团结、程序规范、科研创新、经费确保”的工作方针。在学校管理上做到“三个确保”,即:人员确保、课时确保、经费确保。领导班子在课研指导管理上做到“三个一”,即:校长每学期参加1次阶段性总结会,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每月参加1次研讨会,课题主持人每周检查1次课研活动开展情况。
在曾红斌副校长和罗汉雄主任的具体领导下,我校课题研究实验小组按照计划,工作有序地开展了“五个一”的研究工作,即:每周一次小组学习(包括: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每月一次经验交流(包括:听课、评课、谈经验、谈心得),每学期一次校级以上的成果汇报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专项测试,每学年组织一次经验总结及资料汇总活动。
2、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为了开展好本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重点及内勤事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研究重点的分工有:罗汉雄、陈运兴、杨桂梅、黄菊梅老师重点研究如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梁晓燕老师重点研究如何上好中年级的口语交际专题课;古秀花老师重点研究如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内勤事务的分工有:罗汉雄主任负责档案的收集与整理;陈运兴老师负责文本资料的整理;杨桂梅、黄菊梅(后来增加)老师负责搜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资料、古秀花老师负责课件制作;肖小坚(后来调离)、梁晓燕(后来增加)老师负责音像资料的制作。三年来,小组内部团结一致,既分工又合作,各位老师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责任落实。
3、分步实验,层层深入。
全期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都定有研究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呈螺旋上升,层层深入。主要有:
第一,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4月)
主要是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确定研究对象。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语文课程标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学习了区级主课题的实验方案,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件制作技术、教育分析统计理论及课题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施阶段(xx年5月~xx年年2月)
此阶段历时较长,我们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xx年5月~xx年1月)练好教师基本功,组织教师每周学习信息技术2小时,每学期参加兄弟学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活动一次以上。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探索了在课堂中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途径,改变了学生怕说、厌说的倾向,使学生敢于表达。
第二层:(xx年2月~xx年1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竞赛及外出到兄弟镇同课题组观摩学习。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适当时机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其他学科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乐于表达,表达正确,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机。实验教师分别在语文科组内作了专题讲座,向其他语文教师介绍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学校对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及时向师生反馈,调控实验方式、方法,提高实验成效。
第三层:(xx年2月~xx年年2月)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做到语文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探索在教学中有效引领学生进行口语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训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第三,巩固总结阶段(xx年年2月~xx年年3月)
全面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情况,整理图片资料、研讨材料,把有关教学设计、案例、论文汇集成册,分析实验结果,形成教学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1、开发资源:我们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及查阅各类参考书的方式进行对课文中、生活中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专题等教学工作中灵活使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情境: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根据小学生表达欲望一般都较强的特点,遵循心理学“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一理论,分别通过用语言描述、多媒体、角色表演、模拟社会活动等形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杨桂梅老师教学的《怎样保护环境》;古秀花老师教学的《安全旅行》的口语交际专题课;罗汉雄老师教学的《草船借箭》等课例都能充分体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成效。
3、多方互动:
(1)作好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互动”前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二是帮助学生合理地组合学习小组,便于交流。
教学中要求明确,学生思路清晰,发言有序。教师针对各种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不喜欢表达的孩子,我们可以预先提示他们从哪些方面准备,课前就打好腹稿;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求他们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引人入胜。对“说”的孩子我们要求他们大胆说、说清楚,对“听”的孩子我们则要求他们安静听、听仔细。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深入。口语交际的互动很多时候都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在分组时,把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并且设立主持人,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加强“互动”中的调控,让学生会说。
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老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课堂在重视学生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也需要教师的调控。
榜样示范是基础:国外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果能向学生做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从示范开始。小学生虽然正处于学习运用语言的阶段,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但他们模仿能力强,直观形象的示范,能使他们学到甚至悟到一些交际语言、方式和态度。所以教师在课内外待人处事、谈吐举止都要注意语言规范,讲究文明礼貌,坚持说普通话,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启发引导是关键: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虽然不能代办,但可以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方法一:指导方法,仔细观察。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在进行其它训练时,也能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避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现象;方法二:以问助说,丰富内容。学生说的时候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简单地说下来,内容枯燥。如果教师能提出几个富有提示性的问题就一定可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如拨云见日,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方法三: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口语交际的训练要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先指导学生连贯完整地说一句话,再激发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把每句话连起来,形成一段话,使思维与语言表达融为一体。
形式多样是保证:上口语交际课,一定要互动,让学生有听有说、有评有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互动的形式有:①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做出反应。②生生互动。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头戏,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和合作,学生从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会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性。③群体间互动。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要求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人相互关系、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④扩大型互动。教师有时候可以根据口语交际课内容的需要,请来学校的领导、孩子的家长、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朋友等参加活动,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清楚,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4、实践运用: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光靠口语交际课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际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说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方面的要求,都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我们从以下途径引领学生进行实践:
(1)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实践机会
机会一: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拥有语言实践机会。
阅读课在语文教学中占的课时是最多的,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果我们在阅读课中也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无论从实现整个语文的教学目的还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在以下几处创造机会。
①在课文的重点处
课文的重点之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刻的意义,因此,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不仅能使学生读深、读透,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教学《匆匆》一文第三段时,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教学时通过品读,联系生活,回顾自己的时间又如何地过去的,将如何珍惜时间?让学生懂得利用和珍惜时间。
②在课文的矛盾处
我们知道很多课文在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学生囿于认知范围、阅历的局限,有时未能理解作者的用心。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体验,感悟作者构思的巧妙。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引导学生理解人们“耐心”和“焦急”的心情。
③在课文的空白处
课文的空白处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教师可以把握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交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穷人》一文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让学生展开想象后会填写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自己填写的语句,体会出桑娜此时的心理是十分为难和矛盾的。当学生体会出这一点后,再让学生带着为难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④在思维的求异处
求异即不同于传统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与众不同的设想、结论。抓住求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大胆想象,有利于学生思辩能力的提高。如《将相和》、《田忌赛马》、《草船借箭》等课文中都有许多熠熠闪光的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认识说说自己欣赏的人物及欣赏的理由,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聪慧过人的田忌,敢于认输的齐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热心忠厚的鲁肃……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的不同及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势必不会产生千篇一律的答案,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个人见解。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产生丰富多彩的回答,出现更多的精彩,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机会二:让学生在其他课型中拥有语言实践机会。
只要教师用心,在作文课、识字写字课等课中也能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比如教学生字“清”、“晴”、“睛”,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询问:“小朋友,大家看这些字宝宝多像啊,大家有什么办法认清他们吗?”学生们非常积极地观察、思考,然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有的说:“清水的清,和水有关,所以这个字的偏旁是‘三点水’。”有的说:“太阳也可以说是日,日出来了就说明这是个大晴天,所以晴天的‘晴’是日字旁。”有的说:“眼睛是目,目字旁的这个字读眼睛的‘睛’,眼睛有一双,所以大家别忘了偏旁里有两横。”通过学生丰富的联想,使这些字和生动鲜明的语言环境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更有兴趣地探索这蕴涵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也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①联欢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全校的大联欢,大至主持人的选拔,小至小品中的配角的挑选,都需要学生的努力参与与自我展现; ②竞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演讲赛、讲故事竞赛,引领孩子走向更大的舞台,凡有竞赛活动,学校都在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向生活挑战,向自己挑战。这些活动不仅能单纯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③班队会活动: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阵地,开展各种主题班会,让学生有话可说,在看与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④各种评比:充分利用每周德育量化评比等级及学期结束的文明少年、优秀干部等评比中,指导学生实践运用。
(二)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能力得到增强。
口语交际课教学的研究,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懂得了认真细心地倾听他人说话,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能够比较响亮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喜欢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的专项测试、竞赛获得喜人成绩。
我们在每学期的语文期末质量检测中发现,参加口语交际课题研究的班级成绩更加突出,比平行班级或过去的同一年级平均分都要高出3分左右;在阅读检测中,关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谈谈自己的体会的一题时,学生谈的特别深刻、全面。在每一年进行的复述、转述、演讲、讲故事、经验交流等各项口语交际水平测试的成绩中,学生的优秀率达85%以上。我们派出的特长生参加省、市、区、镇的各项竞赛中,共有12人次获得了奖励。在学校举行的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口语交际竞赛活动中,有40人次获得表现奖励。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课题研究激活了教师潜在的科研意识,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模仿到开拓创新,从思路迷茫到逐渐清晰,我们站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感受着充盈与丰实。三年来,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收集论文3,教学设计3,课堂实录2,学生活动案例1,案例分析1,有13人次的教师获得了区级以上的各项奖励,主要有:
1、专题讲座方面,曾红斌副校长所作的《在识字教学中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空间》在镇教研会上推介,得到了与会领导、教师的赞赏,该讲稿于xx年获惠州市优秀论文三等奖。
2、优质课方面,在我镇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中,罗汉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课例《镜泊湖奇观》;陈运兴老师的口语交际专题课《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古秀花老师的“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归类识字6》均受到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在优质课的比赛中,xx年古秀花老师教学的《比一比》,获惠阳区二等奖;xx年梁晓燕老师教学的《掌声》分别获惠阳区二等奖和惠州市二等奖。
3、在论文方面,xx年,罗汉雄老师所写的《说说口语交际的“学会倾听”》获惠州市三等奖; xx年,罗汉雄老师所写的《一朵红花让学生说起来》获惠阳区三等奖;杨桂梅老师写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获惠阳区一等奖;陈运兴老师所写的论文《小议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获惠阳区三等奖;古秀花老师所写的论文《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荣获惠阳区三等奖。
4、在教学设计方面,xx年,陈运兴老师所写的《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和古秀花老师所写的《一元钱到底有多重》的教学设计均获教学设计三等奖。
5、在课件制作方面,共收集了十多个优秀课件,其中古秀花老师的课件《比一比》于xx年获惠州市三等奖。
八、课题研究的延伸
1、几点反思:
通过三年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过程的艰辛,意识到教改的重要意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遐想:
反思一:课研促发展。没有研究,没有创新,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就没有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科研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教育得到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我们在研究的同时,可以改变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推进素质教育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反思二:课研找差距。第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并不单纯是语文教学的问题,它也涉及到其他学科,目前本课题的研究还仅停留在语文教学的经验操作阶段,尚不能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第二,对提升论文、案例分析与教育随笔的深度,使其更具有典型性与指导性做得还不够;第三,我们在各阶段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只限于“笔试”,缺乏完整具体的测试标准,比如如何把“口试”引入测试机制呢?如果要引入的话又该制定怎样的量化评分细则?
反思三:经费须确保。虽然现在每个学校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是学校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必须抽出一部分资金搞好科研工作。因为要想开展好课题研究工作,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设备增添和维修,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出外观摩学习与请讲座,教师的奖励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否则,一切都变为空谈。
2、今后工作设想
我们在现有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需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1)继续探索“开发资源、创设情景、多方互动、实践运用”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的典型课例,并加以丰富、运用,使课题实验成功的经验能广泛的运用于教学实践。
(2)进一步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为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尤其鼓励参加此次实验的教师也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也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4)向其他学科推介成功经验,由于本课题研究是我校首例,所以,我们想借这股东风进一步扩大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验中,我们有困扰、有失落、有感触,但更多的还是有思索、有收获、有成长……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在课研的道路上做出更优异的成绩!
篇四 学校口语交际课程的开题报告
20xx年3月,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承担了区级课题《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将我校课题组研究的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走进崭新的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实施,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开放、自由竞争的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择业、事业竞争、开展多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与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起来。因此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更经常地担负起了每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甚至成败的重任,显得更为重要。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2000年9月,“口语交际”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规律,总结教师在口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突破课堂教学经验层次和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我校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交际实践中协同发展。
3、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课程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克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强调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对问题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现实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有两大目标:一是科研目标;二是育人目标。它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口语交际教学在模式使用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正确方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另外,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个人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相关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它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同时,创设情境属于情境教学的一部分,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
2、集体动力和动机理论
篇五 口语交际课题开题报告
xx年3月,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承担了区级课题《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将我校课题组研究的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走进崭新的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实施,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开放、自由竞争的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择业、事业竞争、开展多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与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起来。因此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更经常地担负起了每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甚至成败的重任,显得更为重要。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xx年9月,“口语交际”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规律,总结教师在口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突破课堂教学经验层次和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我校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交际实践中协同发展。
3、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课程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克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强调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对问题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现实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有两大目标:一是科研目标;二是育人目标。它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口语交际教学在模式使用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另外,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个人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相关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它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同时,创设情境属于情境教学的一部分,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
2、集体动力和动机理论
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动机理论,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教育社会学者马和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微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就是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整合优秀教师的智慧,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氛围,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
1、队伍组建
实验教师的选定:xx年4月,我校成立课题组,曾红斌副校长任主持人,成员有罗汉雄、肖小坚、陈运兴、古秀花、杨桂梅老师。xx年9月,由于学校内部工作的分工变动及肖小坚老师调出良井,曾红斌副校长改任顾问,由罗汉雄主任担任主持人,同时增加了黄菊梅、梁晓燕老师为课题组成员。
实验学生的选定:以实验老师担任语文科教学的班级为实验班,现有6个班,277名学生参加了实验。
2、队伍建设:采用舆论宣传、集中培训、交流研讨、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环境建设:学校建有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齐全的设施。
4、组织管理:学校从行政上、业务上支持本课题的研究。
5、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拨出5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组织好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用好教材,实现口语交际课堂的化。
(2)结合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写话、习作的各项教学,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适当时机中。
(3)探究口语交际课如何与语文学科的其他训练或与课外活动教育及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4)初步构建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运用自然实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求善、局部求真”。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领导重视,组织有序。
根据区教育局陶新强副局长在本课题开题动员会上的指示精神,杨汉东校长率曾红斌副校长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常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拟定了“机构健全、队伍团结、程序规范、科研创新、经费确保”的工作方针。在学校管理上做到“三个确保”,即:人员确保、课时确保、经费确保。领导班子在课研指导管理上做到“三个一”,即:校长每学期参加1次阶段性总结会,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每月参加1次研讨会,课题主持人每周检查1次课研活动开展情况。
在曾红斌副校长和罗汉雄主任的具体领导下,我校课题研究实验小组按照计划,工作有序地开展了“五个一”的研究工作,即:每周一次小组学习(包括: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每月一次经验交流(包括:听课、评课、谈经验、谈心得),每学期一次校级以上的成果汇报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专项测试,每学年组织一次经验总结及资料汇总活动。
2、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为了开展好本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重点及内勤事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研究重点的分工有:罗汉雄、陈运兴、杨桂梅、黄菊梅老师重点研究如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梁晓燕老师重点研究如何上好中年级的口语交际专题课;古秀花老师重点研究如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内勤事务的分工有:罗汉雄主任负责档案的收集与整理;陈运兴老师负责文本资料的整理;杨桂梅、黄菊梅(后来增加)老师负责搜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资料、古秀花老师负责课件制作;肖小坚(后来调离)、梁晓燕(后来增加)老师负责音像资料的制作。三年来,小组内部团结一致,既分工又合作,各位老师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责任落实。
3、分步实验,层层深入。
全期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都定有研究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呈螺旋上升,层层深入。主要有:
第一,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4月)
主要是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确定研究对象。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语文课程标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学习了区级主课题的实验方案,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件制作技术、教育分析统计理论及课题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施阶段(xx年5月~xx年年2月)
此阶段历时较长,我们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xx年5月~xx年1月)练好教师基本功,组织教师每周学习信息技术2小时,每学期参加兄弟学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活动一次以上。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探索了在课堂中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途径,改变了学生怕说、厌说的倾向,使学生敢于表达。
第二层:(xx年2月~xx年1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竞赛及外出到兄弟镇同课题组观摩学习。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适当时机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其他学科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乐于表达,表达正确,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机。实验教师分别在语文科组内作了专题讲座,向其他语文教师介绍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学校对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及时向师生反馈,调控实验方式、方法,提高实验成效。
第三层:(xx年2月~xx年年2月)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做到语文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探索在教学中有效引领学生进行口语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训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第三,巩固总结阶段(xx年年2月~xx年年3月)
全面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情况,整理图片资料、研讨材料,把有关教学设计、案例、论文汇集成册,分析实验结果,形成教学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1、开发资源:我们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及查阅各类参考书的方式进行对课文中、生活中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专题等教学工作中灵活使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