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开题报告

美术教育开题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21:33:09 查看人数:33

美术教育开题报告

篇一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课题论文名称:创建农村特色美术学校的研究与实践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本课题于2023年9月26日在宁波市政协联谊宾馆举行开题报告会。与会领导和专家有:宁波市政协副主席陈大坤、中央教科所规划办主任曾天山、中央教科杂志主编高宝立、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宁波市教科所所长沈海驯、宁波市教科所原所长喻立森和宁波市教科所科室办的负责人。

本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和学校所在区(县)的教科室人员一同参加了汇报。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鄞江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地处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鄞西农村。为摆脱困境,学校从1983起开始实施美术教育的改革,并于同年成立了第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学生纷纷积极报名参加,虽然没有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的提高升学率,但学生毕业后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受此鼓舞,学校坚定了走以美兴校之路的信心--依托宁波市鄞县的人文资源,结合本地区市场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然而,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我们发现这种普通班和专业班并存,以专业班带动普通班的办学模式只适应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而言,美术教育、美的教育因高考的挤压依然被挤压到极其边缘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新课程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专业第一、升学第一的状态。显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把教育价值取向定位在升学上,定位在部分学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时宜的,也势必造成学校新的被动和滞后。为此,我们将总结经验,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术教育之路:在保持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家价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美,是指以美术教育为原始切口和主要载体的美育结果,即学生在学校受全面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形成素养以得到终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学生,是指全校的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指美术专业班的学生。作为一所具有美术教育特色的学校,她的每一学生都应享受优质的美术教学资源,因为他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

精神动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学生主体对学习和生活的认知态度、价值理性、核心动机、审美习惯等在一定时空、相关人际、抽象客体、物象客体中的作用性反应中所呈现的状态。本课题重点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阶段的各种状态,也适当涉及非在校时段和将来的生活预期。为此,贴近生活实际的美术教学,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将使他们改善生活的逻辑结构。

特色美术学校,是指在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群中,再以一定的内涵发展的方式区别于该群体的学校。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体性而非选择性、生活化而非专业化为特色的美术特色学校.

三、研究目标

全员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全体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的初浅知识,习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维、形象想象、形象表现等多种美术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简言之,学校全员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通过美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影响和改善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物质环境。

因此,我们认为建设农村特色美术学校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明确学校定位,确立合乎社会和地区需要、合乎学校现状和前景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动学校以美兴校,形成特色战略向前发展,由美术特色学校转向特色美术学校,由注重部分学生转向注重全体学生。

2.立足学生发展,建构以美术熏陶为经线,以生活方式为纬线的教育框架,依托本地的人文资源,结合本地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其将来的生活质量。

3.优化师资队伍,完善培养机制,通过专业教师的创作机制和进修体制,充分挖掘全体教师的潜力,加速锤炼,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和指导学生的校园生活。

4.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高中特色美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等提供系统的支持与保障。

5.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和高中阶段美术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有效途径、具体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以美术特色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带动学校音乐和体育特色的发展,从而使学校逐步走上一条立体化、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这几个部分的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四、课题的实施

(一)打造一个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环境

3.承办学术研讨会和画展。目前我校已经成为宁波市艺术研讨中心,每年举办市级以上研讨活动两次。我校还协办了第9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组织《中国水彩年鉴》第二次联会。我们将继续承办各类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各类画展。(负责人:徐惠银、骆建钧、陶育义)

4.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定于每年的5月举办以美为系列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负责人:华成峰)

5.兴办民俗文化研究会。我校与鄞江镇政府合作设立画家写生基地,并成立镇级陶艺馆,举办民俗(庙会)文化研究会,举办画展。(负责人:徐惠银、华成峰)

(二)组建一套使美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管理体系

1.行政管理系统(校长室、艺术处、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

2.子课题管理系统(艺术处、教科室)

3.艺术馆(所)管理系统(艺术处、总务处)

4.课程管理系统(教务处、艺术处)

5.学生管理(课程选择后)(教务处、艺术处)

具体的指责分工和合作网络正在配套调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术教育得以普及的师资队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特色美术学校的建设更是如此。近年来我校对专业教师成长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至今学校在教师进修方面已花费70余万,进修学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术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等,甚至到德国读研。但是,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视,必将对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新一轮的专业教师成长计划,以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向更高、更优、更专的层次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教师课程课题任务。每位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提出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并提出相应的小课题规划(校级)。时间:2023年10月前。联系结对区内的有美术教育成果的学校,如塘溪中学、钟公庙中学、东吴小学等;了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关课题之中。(负责人:华成峰、刘红首)

2.专业教师创作计划。教师在上课之余,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在个人创作室参加创作活动;每周五和学生文化课月考、期考期间,为教师集体创作时间。每月每位教师必须上交两件优秀习作,每一学期有一张创作作品由学校保管,学校将颁发收藏证书给予教师,但所有权归作者,使用权归学校。(负责人:张经伦、张韩光、金华祥)

3.专业教师进修计划。对于创作才能突出并对学校发展具有深谋远虑的教师,和年度高考专业成绩优秀的带头教师,个人专业潜力巨大的教师,学校均给予上名校进修的机会。对已选定进修的专业教师应与学校签定相关协议,回报母校:进修结束后,参与进修的教师必须在一学年内举办一次有影响的画展;必须带一名徒弟,以促进专业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发展。2023学年度拟安排陈金芬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负责人:徐惠银)

4.作品年鉴和淘汰制。对美术教师的作品实行双年展,并引入作品淘汰机制,每两年出版教师作品集一本,激励教师创作。(负责人:华成峰、张韩光)

5.课堂教学比武观摩。美术教师人人参加基本课、欣赏课、创作课的比武观摩,并与说课、研课、评课相结合,全面提高美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特别要保证全校每班每周一节美术欣赏课的高质、高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负责人:艺术处、教务处)

6.专家引领画龙点睛。专人负责邀请或聘请十多位专家、教授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来校讲学或现场作画。(负责人:徐惠银、华成峰)

7.全部学科渗透美育。非美术的学科或课程,均按德育渗透的模式,结合各自学科的文化、历史、留白及其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人性价值,进行渗透式的育美教学,甚至实现课程艺术化.(负责人:艺术处、教务处)

(四)创建一系列使美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培育机制

1.自选化校本课程的构建

我们首先要形成一套培育“让美成为学生精神动力和生活方式”的校本课程(教材),包括选修性和专业性课程(教材),并坚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负责人:教务处)

目前全校普通班学生美术课程设置的菜单(负责人 华成峰 张经伦)

注:

*课程选择:以高一年级为对象,全员参加,由学生自主选择。(负责人:教务处、年级段)

*课程实施: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走班选修(负责人:教务处、年级段)

*教学模式:课内实行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实践,课外实行小导师制(美术专业班学生担当小导师)。(负责人:各相关的美术教师)

*评价机制:①评学生:按学生在特色教学中美成为其生活方式所达到的基本学习要求和行为规范(标准)进行评价;②评教师:按教师在特色教学中美成为其生活方式所达到的基本教育要求和教育效果(标准)进行评价;③评课程:按教师所开发(或师生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学生的接纳度、内化力、持续性进行评价。(负责人:华成峰、刘红首)

2.日常化美术活动的保证

*以兴趣小组为单位成立学生美术专业社团和业余社团。(负责人:陈芬维)

*每年的五月为艺术活动月。(负责人:华成峰)

*在艺术馆、教学楼设置学生作品展橱。(负责人:张经伦)

3.多轨化培养机制的转换

多轨培养体制,即多轨出发,转轨有利,多轨合一。普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美术班学习,美术班学生也可以转入普通班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负责人:华成峰)

五、本课题拟定子课题

1.“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负责人:徐惠银)

2.农村学校美术类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负责人:骆建钧)

3.美术教育兼备专业化和生活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负责人:陶育义、张经伦)

4.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生活方式的培养和管理机制的建构(负责人:华成峰)

5.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生活方式的校本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选择、课程内容、校本教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负责人:张韩光)

6.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教学模式建构(负责人:陈金芬)

7.美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评价体系建构(负责人:刘红首)

8.特色美术学校建设的部分关系研究(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等)(负责人:华成峰)

六、预期各阶段成果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23.7-2023.9

(1)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意向

(2)搜寻“特色美术学校”的文献资料

(3)课题组成员交流学习“特色美术学校”理论及文献资料的体会

(4)对课题组成员的进行培训

2.第二阶段(课题确立、启动阶段):2023.9-2023.10

(1)制定研究实施方案与具体工作计划

(2)确立各个子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案

(3)召开本课题开题大会

(1)各子课题分项进行落实和操作

(2)定期交流总结,汇报子课题进展

(3)专家指导和指正

(1)各子课题形成阶段性成果

(2)形成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七、经费概算(略)

篇二 美术教育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 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四、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六、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七、论文提纲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1.1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1.1.1 理解教育范式

1.1.2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1.1.3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

1.2.1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1.2.3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1.2.4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1.3 课程改革

1.3.1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1.3.2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2.1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2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解读项目学习

2.2.2 建构主义

2.2.3 多元智能

2.2.4 实用主义

2.3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1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3.1.2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3.1.3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3.2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3.2.2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3.2.3 项目实施过程

3.2.4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篇三 美术教育专业方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 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四、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六、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七、论文提纲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1.1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1.1.1 理解教育范式

1.1.2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1.1.3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

1.2.1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1.2.3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1.2.4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1.3 课程改革

1.3.1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1.3.2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2.1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2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解读项目学习

2.2.2 建构主义

2.2.3 多元智能

2.2.4 实用主义

2.3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3.1.1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3.1.2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3.1.3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3.2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3.2.2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3.2.3 项目实施过程

3.2.4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开题报告3篇

一、论文题目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美术教育信息

  • 美术教育开题报告3篇
  • 美术教育开题报告3篇33人关注

    一、论文题目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 ...[更多]

开题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