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23 第2篇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开题报告 第3篇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第4篇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第5篇公共管理mpa硕士开题报告 第6篇202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第7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第8篇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第9篇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第10篇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第11篇2023年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开题报告 第12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篇一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23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一: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23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3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 241,即现在的每个中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为目标的健康老龄化战略。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政府做为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者,由于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制约和其有限的能力,其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那么,如何解决民众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与政府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不断开拓视野、开放眼界,积极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方面,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丰富、优质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找到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因其自身优势,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也就是充分协调了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关系。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要求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根据不同种类的公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来,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作为社会织参与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中来的一种理念与方式,逐渐在我国全国范围推广实践。202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2023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2023年9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3年,在中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中国各地政府幵始探索如何实现角色转换,从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公共资源协调者。
2023年10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23)35号),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破解养老难题、拓展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财政部等四部门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通知明确,到2023年,我国将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推动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把养老服务放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实际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早已在我国国内多地兴起,只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的定义,而且没有像当前这样被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各国的学者都己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公共服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政府购买的类别也涉及到医疗、就业、社会工作、体育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的范围缩小到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这一层面。当前,国内有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还很少,有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更少,本文力求通过这一研究,为这一方面的理论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我国近几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地位也是越来越高,人们对非营利组织也是非常关注,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深刻。但是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非常滞后的,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一般都是处在从属的地位,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的机会非常少,或许也正是我国在养老方面的种种不足,才正好使得社会组织在这个领域最为活跃,各个养老服务的项目都有比较有影响的非营利参与其中。探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养老服务的项目中的合作,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研究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传统的依靠家庭照顾为主进行养老的形式很难维持,而当今我国更是有越来越多的独居、失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更多类型的老人需要政府来提供服务。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的提供养老服务的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养老压力,而且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虽然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本文的切入点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同模式,以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例,了解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分析研究购买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完善我国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论文通过对不同购买模式购买过程与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为完善政府在该领域的购买活动而献计献策,为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模式的研究和改进都有重要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也称混合福利经济理论,它是20世纪年80代在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下以及对福利国家的批判中产生的新兴的理论范式。福利多元主义主张福利来源的多元化,既不完全依赖于市场也不完全依赖于政府,强调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事业唯一的供给者,其他社会主体也应作为提供者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中来,它企图冲破国家和市场的绝对主义藩窝,寻求福利国家未来发展的最佳路径。
该理论的代表人罗斯在《相同的目标、不同的角色一国家多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内涵,之后很多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福利多元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福利的提供主体多元,社会福利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是家庭与社区等,并强调各提供主体的相互配合和功能互补。
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者与接收者在提供福利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福利的责任感和认同感都得到了加强,同时提高了福利主体的参与性和福利的可持续性。福利多元主义还强调分权和参与,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要求减少政府在社会福利直接供给的角色。认为政府要通过降低福利供给领域的进入门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多元福利的规划和提供,甚至福利消费者也可以和福利提供者共同参与决策,提高福利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效率。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推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的理论模式是平衡众多福利提供者的力量,避免国家和政府的过度供给而使福利接受者产生福利依赖。这就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及社会组织采取福利多元化主义策略,由国家、市场、社区、家庭、民间非营利组织共同承担福利责任。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探索实践中,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通常以社区福利服务的方式出现。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大力支持鼓励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和市场参与居家养老基础的福利提供,有利于拓宽养老的资源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我国在现阶段制定多元供给主体的社会福利政策时,落脚点应该直接放到社会组织上。福利多元主义为改善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参与主体、运作流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界定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与其理论基础之后,以北京市个别区县和街道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个案,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并对居家养老这一领域的形式性购买和委托性购买两种模式进行分析,在肯定其所取得的成效时,也指出了这两种模式中尚待改进的地方。而契约化购买模式做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理想化模式,也是我国政府最想达到的目标,目前在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完全实现。所以,本文最后提出了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优模式的策略选择,即如何实现政府购买的契约化,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断地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录 8-
1 引言 11-16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3
1.1.1 研究背景 11-1,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篇二 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篇三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作用是阐述论文选题依据,以及讲述初步构思的实验思路,方便导师对论文研究进行指导。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题目:x市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
(1、选题所属研究领域;2、选题的应用价值;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课题所属研究领域
1、论文选题属于公共管理领域,具体研究范围是x市农村社会稳定问题。
2、论文中的概念界定:
所谓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指乡镇和涉农街道区域内的社会稳定问题。
(二)课题的应用价值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就是所谓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的社会稳定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和尖锐化的特征,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农村社会稳定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加之全国各地政策、管理模式、风俗习惯、群众素质基础等各不相同,社会稳定问题也有其差异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看清现象,剖析案例,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是实实在在做好农村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专家和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社会和政府管理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由于城乡二元经济构的形成,由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农村资源的争夺,由于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新问题,农村稳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研究的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很多关于农村稳定方面问题的学术研究报告,主要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表现在体制机制问题、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群众自身素质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二是解决农村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主要对策和建议,要在教育、普法、信息、政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2、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技术性的方面,也有体制性的方面。他们的社会矛盾大多集中在某一特殊问题,直接由基层引起的社会问题较少,针对社会的突出矛盾,集中研究和采取对策。由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的不同,从经济上、贫富差距的解决上来看,社会保障是影响到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对健全制度来缓解社会压力。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社会问题也各有不同,总体上还是在保证政权稳定的同时,处理国内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2、研究内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3、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进度计划)
(一)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
1、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摆在市乡两级政府面前最棘手、最普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分析社会稳定因素,有解决矛盾普遍性方法和针对性方法。
2、本论文的特点是针对性、可行性和应用性。一是论文针对x市农村的社会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对x市农村社会稳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针对x市社会稳定问题提出对策。二是论文可行性是在通过最具x市代表性的l镇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剖析和总的基础提出来,具有现实可行性。三是论文中既有社会稳定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又对当期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稳定形势做了分析,在此基础提出的对策具有实际应用性。
3、本论文从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入手,列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合具体乡镇特点,分析原因,找准对策,为进一步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视,为今后x市政府和维稳部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论文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包括农村社会稳定的意义,不稳定因素及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确保社会稳定。
2、论文目录
(三)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
1、技术路线
2、技术措施
(1)文献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章进行搜集、阅读、整理、分析。
(2)座谈法:访谈相关街道、乡镇、部分村的书记,就农村稳定、工作进行讨论、交流。
(3)调查法:查找相关维稳及政府组成部门在稳定工作中的文件和做法。
(四)进度计划
20xx.6-20xx.9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
20xx.9-20xx.11问卷设计、发放、收集整理、数据分析
20xx.11-20xx.1完成论文前三章,论文中期检查
20xx.1-20xx.4完成论文初稿
20xx.4-20xx.5修改论文初稿,论文预答辩
20xx.5-20xx.6论文审查、修改,论文答辩
三、开题条件(根据专业学位情况填写)
(一)学术条件
本人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十五年在乡镇、街道工作,做过一般办事员、副职领导和主要领导,几乎每天都从事农村维稳工作,了解、思考、探讨、决策过农村稳定工作。2023年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mpa学习,已读完该专业的全部课程,掌握了一系列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师h教授从事公共管理和哲学教学和研究并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h教授的指导下,使我具备了撰写论文的学术条件。
(二)设备条件
课题具备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设备等硬件条件。
(三)经费概算和落实情况
研究所需费用已落实。
四、文献综述和调研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可另附页)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杨伍保.浅析群体纠纷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导报,2023,(3)
(2)于风伟商同杰.和谐社会下的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3,(2)
(3)杜旭宇.农地征用时农村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1)
(4)杜胜利.正确处理农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相关性[j].经济研究参考,2023,(36)
(5)田法成.改进农村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j].现代农业,2023,(7)
(6)黄建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j].现代乡镇,2023,(6)
(7)王春光:《警惕我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和固定化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9期
(8)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东岳论丛》2023年第2期
(9)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暨南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10)[美]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380,105,277,284,313,313.
(1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王振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14)刘秉泉:《分配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群言》,2003年第9期
(15)秦兴洪,廖树芳,武岩:《近50年来中国农民收入变动的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16)马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求是》2023年第8期
(17)农村税费改革研究课题组:《取消农业税,改征增值税》,《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篇四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课题名称: 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研究
一、 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我国仍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结构的调整。我国乡镇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乡镇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乡镇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推进乡镇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乡镇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健全乡镇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务。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乡镇治理的模式选择就不同。新中国60年乡镇治理实践,“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大主题基本是各领风骚三十年。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关系全面调整,管理制度全面改进,治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镇村治”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本课题在研究传统乡镇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础上,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论、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论,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镇治理研究路径,对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职能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
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样的乡镇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分析等方面:
1. 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治理体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党政不分”和“全能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开始了“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治理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2023年以后,我国全面免征农业税,进入后农业税时代。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的乡镇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施,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时和兴在《我国乡镇治理发展面临的制度困难》中认为我国乡镇治理研究结构面临的困境是多重的。从逻辑上看,乡镇治理受到地方政权组织固有困境的制约;从历史传统看,乡镇治理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困境的制约;从治理模式变迁看,乡镇治理受到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困境的制约;从制度演进来看,乡镇治理受到路径依赖困境的制约;从治理环境状况看,乡镇治理受到二元结构困境的制约。金太军在《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中认为:我国现行的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现行的乡镇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与当前的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益突出。乡镇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乡镇党政合一,权力高度集中;乡镇基层党政分设;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乡镇政府条块分割、职能不全;上述问题使乡镇负担深重;农民负担沉重,干群矛盾趋于尖锐;工作效率低下。黄辉祥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及负面影响》中认为: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目标责任”管理、“选择性激励”泛滥、“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以及“政绩工程”与“造假”等。这些做法“虚化”了政权,制约了村民自治的成长,并可能引起治理危机。因此,必须加以解决。王海峰在《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中认为: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当前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乡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县乡村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也要求乡镇政府进行改革。
3.改革路经研究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乡镇治理机制的改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强农民的参与意识;二是乡镇治理的制度约束与村民民主权利的协调机制;三是乡镇治理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四是乡镇治理的内驱动力机制及其协调研究机制。在乡镇,乡镇居民既是乡镇治理的主体,又是乡镇治理的客体,乡镇成员既有权利对乡镇建设与管理提出要求,又要为乡镇的建设与管理尽自己的义务。杨雪冬、陈雪莲和刘铎在《构建与公共参与扩大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中认为:我国目前的乡镇治理改革,是的30多年改革开放和城乡统筹背景下展开的。目前乡镇治理改革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要在新形势下把国家的管理继续有效地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基层,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二是要使广大的农民真正参与到乡镇治理过程中,提高乡镇公共事务的民主治理水平,增强乡镇社区的凝聚力。目前的改革重点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有效地动员现有制度主体并吸纳新的参与力量,构建农民与政权有效互动的多元机制。王海峰在《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中认为:乡镇改革的新模式应为乡镇治理。乡镇治理是指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由乡镇政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营企业组织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乡镇治理意味着乡镇政府组织不是的治理主体;治理中的权力由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形成了基层社会多元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基层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乡镇治理有助于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提高地方公民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徐方正和周庆行在《新型乡镇治理机制的研究》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政治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的乡镇治理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新型的乡镇治理机制包括办事处或乡镇公所模式(县派)、乡镇自治模式(乡治)和改良式乡镇模式(乡政)三种模式,三种模式是一个整体,他们是并存的关系,但是展望乡镇治理的未来,乡镇自治模式应该是另外两种模式的发展目标。
4. .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各位学者所提的观点基本能覆盖我国乡镇治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但刘蓓蓓、吴平著的《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中对成都部分乡镇的治理制度研究中的“乡镇自治”新模式对我国乡镇治理机制改革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笔者个人认为每一种乡镇治理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要对我国乡镇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必须先弄清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乡镇治理模式的同时,应该根据各个乡镇的“乡情”,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和客观性,从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促进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改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概述
1、相关概念界定
(1)统筹城乡
(2)乡镇
(3)乡镇治理
(4)乡镇治理机制
2、统筹城乡背景下加强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2)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
(3)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证
(4)维护农村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历史沿革
1、乡绅治乡
2、“乡镇自治”
3、人民公社时期
4、乡政村治时期
5、后农业税时期
(三)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1、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乡镇规模和布局趋于合理
(2)政府职能逐步实现转变
(3)行政效能有效提升
(4)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2、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称,条块分割
(2)乡镇机构设置未因地制宜,机构设置不合理,貌合神离
(3)乡镇实际供养人员多,人员结构不合理
(4)乡镇政府越位侵权,村两委行政化,“自治”不足
(5)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3、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源于财政压力下的单向的推动力
(2)改革环境影响改革进程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触及体制问题
(4)“村民自治”本身“自主性”不足
(四)统筹城乡背景下进一步完善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1、推进乡镇改革,重构乡镇权力结构
(1)明确方向,转变乡镇职能
(2)因地制宜,深化乡镇改革
(3)建立机制,增强内部动力
2、建立新型乡镇组织体系
3、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4、推进村民自治,完善乡镇对村的指导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失误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xx年:
20xx年11月下旬:编制选题报批表
20xx年12月初:下达任务书
20xx年12月中旬——2023年1月初: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
20xx年1月上旬:参加开题会,并通过开题报告
20xx年2月下旬——2023年5月中旬:进行课题写作,完成论文初稿、修订稿和定稿;完成诚信书
20xx年5月下旬:准备答辩报告(含陈述课件),参加答辩会,通过论文答辩
20xx年6月初:整理和完善论文相关档案材料并上交
五、参考文献:
史卫民,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3.
张翠,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与变迁—基于中外城乡发展的比较与借鉴。2023.5.
[3] 卿成,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深化乡镇改革。2023.1.
[4] 马斌,乡镇改革重在乡镇功能的重构。2023.1.
[5] 郝敬江,关于创新乡镇民主治理机制的思考。2023.5.
[6] 王海峰,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2023.1.
[7] 张良,论乡镇治理体制的变迁与改革-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2023.1.
[8] 褚风娟,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与乡镇治理机制完善的关系研究。2023.3.
[9] 刘蓓蓓,吴平,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基于成都市30个乡镇45个村的调查。2023.4.
[10] 刘庆芳,任政,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城乡居民公正发展思考。2023.6.[11] 曾远英,我国农村治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23.8.
[12] 时和兴,我国乡镇治理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2023.1.
[13] 李正华,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嬗变路径及经验。2023.11.
[14] 刘友凡,改革公益性服务体制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2023.8.
[15] 黄辉祥,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及负面影响。2023.6.
[16] 陈利勇,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2023.7.
[17] 张良,从“吸取式整合”到“服务式整合”:乡镇体制治理的转型与建构——基于国家建设的视角。2023.2.
篇五 公共管理mpa硕士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
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23.07-2023.09:完成论文开题。
2023.09-202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23.11-2023.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23.01-2023.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23.03-2023.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23.04-2023.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23/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23/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23/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23/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23/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3/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23/4
篇六 202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一、选题形式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形式
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案例研究(三者选其一)
(二)选题目的
本文将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伊春地区国有林权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对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职工在改革前后收入结构,生活水平,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变化,以量化的方法对改革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评价。
2.认真的分析林权改革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林木砍伐,造林情况,及土地状况的变化是否合理,并为以后的深入改革提供方向。
3.对政府的政策实施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的目标,内容,范围,方式,任务等进行重新回顾,对政策的制定提出演进行科学性的要求。
4.在森林资源领域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生态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企业、职工的互赢互利。
(三)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如下:
(1)在我国国有林业这个特定的领域,研究现代产权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以及林业产权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而丰富现代产权理论。
(2)尝试性地探索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实现林业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林区职工致富有效结合的新模式,从而丰富和发展林业产权理论、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积极探索国有林业资源如何实现保值与增值、改革与发展,从而丰富国有资产改革理论。
(4)尝试从林权制度改革的层面推动国有林区作为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的转型和转轨,从而丰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
(5)积极的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实施过程以及事后评估提出建议,并提出了规范性和程序性及监督性到位的建议 ,从而丰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实践意义
总结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经验,对伊春市林权改革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这次改革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分析,明确了改革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改革中的寻租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四有林的比重,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中国的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权改革政策。
二、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个人的新见解
(一)国外研究综述
(此部分主要介绍: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还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写论文将要完成的重点部分。)
1.国外产权理论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这表明产权经济理论已从一种思想或观点,发展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产权经济学。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观点:产权主要指财产的使用权,即实际营运和操作的财产权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在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下交易,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2)德姆塞茨的观点:德姆塞茨说:“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它还包括一系列与物或劳务相关的权利。支配资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则是产权所有制,一是产权公共所有制,二是产权私人所有制;三是产权国家所有制。
(3)阿坎纳和张五常的观点:阿坎纳把产权定义为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资源或产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愈多愈高,价格也就愈高。
张五常认为产权界定的具体形式选择(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运行机理。而且产权界定过程中也产生交易成本,这样他将狭义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广到广义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观点:最初的财产权是一种自然的分配。对各自财产权的认可被国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形成社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励达成交换协议; 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产权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即探索从交易中确保相互受益的规则变化。对无效率的规则制度就要审查修改,寻找的产权结构。
2.国外林业产权研究
国外林业产权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森林资源所有制的研究及评价上。所有制是要解决森林资源产权的主体问题,回答谁将拥有对森林资源的实际控制能力。讨论所有制问题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寻求的制度安排。各国对所有制形式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私人产权、国家产权、共同产权、。
西方学者总体上对私人产权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根据完全竞争理论,私人产权是社会福利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扰和限制,他可以任意处置其资产,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者总是将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用途,从而对社会利益做出贡献。但也有个别人对林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私人产权安排的效率产生异议。bromley 专门撰文指出,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倾向。
专家们对共同产权制度也褒贬不一。共同产权悲剧理论、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的成员有偷闲、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退化,会遭到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向私人产权形式转移。但赞成共同产权安排的学者认为,共同产权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以消除为数众多的个人经营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形成集体力量与外界对抗,排除团体以外他人的干扰等等。
总之,西方产权理论对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集中统一控制多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普遍认为,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化激励机制驱动,计划并不根据收益状况来制定,因而不会追求从资源中创造价值,往往忽略资源发展的投资机会;大量的森林资源国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那种认为只有某种产权制度是最理想状态的看法正在被抛弃。peter 认为,现实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
目前,各国实行森林资源多种所有制,而且林权稳定,私有林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国规定,国家建设占用私有林,从国有林划给林份质量相近的同等面积的国有林,或作价补偿。日本为鼓励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费用由国家补助70%,地方政府补助20%,森林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其他国家也都对类似情况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权的稳定与转换是影响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内在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林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改革森林所有权政策。andy white等对占世界森林总面积93%的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所有权进行了回顾后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是与权属安全和获取森林经济潜力的收益权紧密相连的,政府今后将逐步把经营公有林的责任和权利下放给当地社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2023)》对森林公共管理的权利下放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截止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当地的参与,提高了当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产品与服务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续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新的问题:(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责任心以及机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滥用职权;(2)财政资源的紧迫需求可能加快毁林的速度;(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个特定区域或社区群体上,而不是落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上;(4)新法律可能阻碍资源管理的习惯做法和当地模式;(5)决策可能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地方层面;(6)有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篇七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总结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经验,对伊春市林权改革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这次改革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分析, 以下就是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明确了改革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改革中的寻租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四有林的比重,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中国的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权改革政策。
(此部分主要介绍: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还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写论文将要完成的重点部分。)
1.国外产权理论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这表明产权经济理论已从一种思想或观点,发展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产权经济学。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观点:产权主要指财产的使用权,即实际营运和操作的财产权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在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下交易,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2)德姆塞茨的观点:德姆塞茨说:“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它还包括一系列与物或劳务相关的权利。支配资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则是产权所有制,一是产权公共所有制,二是产权私人所有制;三是产权国家所有制。
(3)阿坎纳和张五常的观点:阿坎纳把产权定义为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资源或产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愈多愈高,价格也就愈高。
张五常认为产权界定的具体形式选择(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运行机理。而且产权界定过程中也产生交易成本,这样他将狭义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广到广义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观点:最初的财产权是一种自然的分配。对各自财产权的认可被国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形成社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励达成交换协议; 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产权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即探索从交易中确保相互受益的规则变化。对无效率的规则制度就要审查修改,寻找的产权结构。
篇八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论文题目: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全国9亿农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仅是为了体现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平等权,也是为了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须。
(二)现实意义
我国城乡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无论从人身保障机制还是从待遇上城乡的二元化结构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本课题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消除二元结构,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差异,对于推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的公平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文综述
(一)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包括城市社会养老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两个方面。中国的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不断得到完善,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来说,如果以1951年中国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比城镇滞后50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合作社的形成,以农村社区经济为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应运而生,即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队体制下的“五保户”供养、养老金等社区保障与家庭共同负担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这种养老保障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下,老龄人口日益增加、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大量弃老、虐老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阶段(1986-1990)1986年民政部及有关各部委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社会养老,但未获成功。二是试点阶段(199-1992)1991年国务院决定在一批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并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基本方案》。三是制度化阶段(1993-1995)199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各种规章制度与操作方案陆续出台。四是分类推进阶段(1995一至今)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社会养老工作会议,明确了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分类指导规范管理。但根据国发[1999]4号文件进入清理整顿至今。
(二)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对与城市职工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要晚一些,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情景各不相同,各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有些国家和地区大的方面相近,但其具体的做法和管理方式也不一样,有些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刚刚起步,一些落后的国家甚至尚未触及,而某些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历史比较长,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他们本国实际比较完备的制度。比如:德国农民的法定养老金支付、法国的“农业社会互助金”、日本农民的年金制度。
(三)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立法问题等等。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应逐步地健全和完善这种制度。国内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主要观点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作者:何文炯主要观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就全国而言,应当有进有退: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昨天!今天!明天》作者:张德元主要观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能停顿,应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改革的若干对策》作者:阳义南主要观点:“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难点和对策研究》王中南主要观点:“广大农村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应尽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上文章都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
(四)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从以上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积极切实的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应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国内,由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们对社会保险的需求和缴费能力也有不同,因而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应制定不同的方案,建立适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体系。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篇论文以社会保障原理为理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对大量资料书籍的阅读以及搜集一些官方数据,主要运用文献法、资料法,总结出自己的观点。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现状,建立同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势在必行,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路四部分内容。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有可能理论方面的研究视野比较窄,供查阅的数据不够充分使得研究起来有点困难。
五、预期的结果
形成本科毕业论文。
六、论文提纲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日(7.3742亿)占全国总人口(13.1448亿)的561%,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人有1.4901亿人,在73742亿农村人口中占22%以上,65岁以上老人有l.0419亿,占农村人口的14.1%。“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的愿望,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一直循以传统养老的形式,使得农村多数老人得到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这种传统的养老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成为了社会的必然。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对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提纲
1.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现状
2.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1)中国农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2)单靠家庭养老已难以为继
(3)土地养老举步为艰
3.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
4.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路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进程
(3)合理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
(4)建立适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体系
七、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一)20xx年11月确定论文题目,收集相关资料。
(二)20xx年12月——20xx年3月论文形成提纲,并形成初稿。
(三)20xx年4月初稿第一次被指导教师审阅、批正,并修正形成一稿。
(四)20xx年4月一稿再次审阅,修改,形成二稿。
(五)20xx年5月初二稿再次审阅,修改最终确稿。
(六)20xx年5月16日论文打印完稿,上交系内审核。
八、参考文献
王克强.上海市农民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险过渡条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3,(2)
迟福林.中国改革的下一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3
篇九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有关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二十世纪兴起的普通教育管理理论是学前教育管理最根本的思想来源。它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这三个阶段。1主要强调由制度化管理逐步演变成用整体、协调的观念看待组织与人的关系,为学前教育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儿童教育学理论是学前教育管理的根本依据,它详细说明了学前教育管理的具体表表现形式。比如,幼儿园教材编写的方法、幼儿园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模式都是直接来源于儿童教育学。而儿童管理思想则是学前教育管理的重要参考,往往运用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制定儿童阶段性发展目标,实践管理儿童之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儿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学前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儿童被动接受教育转变成尊重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由重视课堂教学转变成重视游戏和儿童自发活动;由强调智育开发转变成关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等具体表现。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较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使得学前教育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在政策的开发和制定上不能盲目的一刀切,必须分地区、分类别、分情况进行详细的梳理,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因此,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案例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
文献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着作,对研究对象的表面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找出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1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了解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得到比较详实的资料,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调查法是最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多指个体。它主要运用座谈、问卷、收集资料等方法,结合分析法,归纳总结出研究对象客观、完整的资料。
篇十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一、论文题目
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和角色分析
二 、论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微博是“微博客”( (microblog)的简称,是web2.0时代兴起的一类开放的互联网社交网络,最初原型是国外网站twitter,。微博是一个个人化的网络信息获取和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手机以及一些不断开发的客户端组件,发布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并能分享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从2023年新浪微博内测版开始,在不到两年时间的时间里微博已经拥有5亿的注册用户。它的使用的简便性顺应了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它的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也使得它成为多数人获取最新新闻资讯的第一工具。尤其是近两年,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让其它媒体不能望其项背。在诸如山西疫苗导致注射儿童的致死致残事件、西南大旱、地沟油事件、青海玉树地震这些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微博不仅成为网民的重要工具,更成为大众媒体传播信息、整合资源的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研究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和角色从理论上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微博的传播效应、手段以及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也可以加强微博在后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号召力和信服力。同时,可以发现微博传播的一些弊端,可以对它进行改进。在自然灾害、社会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了解微博传播的特点、局限性都能更好地使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在多媒体融合的今天,网络能够弥补传统媒体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微博的发展很好地说明了当互联网跟大众传媒以及普通网民结合互动时,网络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间接地促进了大众媒体的发展。
三、论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国外微博研究状况
关于微博,最早要追溯到国外的twitter,国内要推叽歪、做啥。微博的早期原型是以独立的社交网站出现的,直到2023年新浪首度内测微博,这是首个门户网站独自推出的社交网站,之后腾讯、搜狐、网易也相继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门户网站借助自己广泛的阅读群体和他们庞大的新闻资讯,使得微博不再只是一个社交网站,它更成为人们获取首要资讯的地方,微博从此开始了它的新闻之路。
twitter作为微博的鼻祖,最先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就是奥巴马大选。twitter在奥巴马的大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15万粉丝。这使得研究领域自然而然从分析twitter在奥巴马当选中所起的作用,延伸到twitter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另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对微博营销的研究。美国社会媒体记者谢尔·以色列在在《微博力》中列举了很多企业利用twitter进行公共和营销的过程。
国外的论文研究方面,大多都是实证研究。okazaki makoto等撰写的《semantic twitter: analyzing tweets for real-time event notification》研究了twitter在日本的实时传播现象,以地震为例,发现通过twitter上的信息传播能够预测地震。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国外对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微博的商业模式以及它在政治传播中的影响。,对微博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比较少。同时,由于国内社交网站情况不一样,也导致了微博的研究重点不一样。国外社交网站浏览量和注册量最多的facebook,twitter在国外的信息量不如facebook,这种客观条件也导致了学者对twitter的研究多致力于实证研究,尤其是涉及企业的公共和营销方面。在国内,微博远远超过了facebook的中国版人人网,微博的广泛影响力使得微博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人人网。同时微博不是一个独立的网站,它背后的门户支持使得它能够在新闻上占据很大的优势。
微博在国内的研究
学界对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新社交模式,新信息传播模式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探讨中。中国传媒大学杨晓茹的论文《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中认为:微博传播过程中的信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与此同时,传播仍然有层级之分。在信息爆炸中,能够获得足够关注的博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处于信源的上端,第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第三是能够引起巨大的共鸣。福建师范大学刘丽娟的在,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浅析》,重庆工商大学殷俊、孟育耀的《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发展趋势》都指出了一些微博在传播上的特性。多部电影通过微博营销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这使得微博成为企业营销的新场所。暨南大学吴敏的《基于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一文,把微博作为一种商业信息传播平台,对其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对微博的研究多集中在传播学上的理论延伸以及微博的商业应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4.1、分析微博的传播功能。微博的主要功能就是关注、转发、评论。其中转发是加快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微博的多媒体、多平台使得微博信息的发布多元化,对于突发性新闻的发布带来了优势。论文中会详细地呈现微博这些功能。
4.2、呈现微博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近几年的发展跟突发事件紧密联系,很多突发事件的最原始报道都来源于微博,这不仅增强了微博的新闻功能,而且也促使更多人关注微博,用微博来发布信息。论文中会用详细案例来展现微博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开始、过程、结束中的作用。
4.3、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及发生特点。突发公共事件总的来说有自然灾害、卫生类突发事件、社会公共事件,这些的共同点都是发生时间不确定,危害比较严重,持续时间比较长。详细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应对。
4.4、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及传播优势。论文中会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过程来分析微博的阶段性角色,在每个阶段中结合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分析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5、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利弊。微博作为一个社交性网站,它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也不能避免互联网的一些弊端。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是微博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6、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性。这个主要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特点。
五、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综合分析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常使用的综合分析法有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等。
综合运用这些研究方法能够更详细地对论题进行研究分析。
六、参考文献
王莹莉 张 敏. 国内微博研究现状综述. 图书馆学研究. 2023
陈艳霞. 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和角色浅析.重庆大学.2023
[3] 赵士林著:5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
[4] 施怿.微博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特点和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23.5
[5] 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 [d]浙江大学2023.6
[6] 刘丹.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 [d]东华大学.2023.1
篇十一 2023年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xx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xx/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xx/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xx/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xx/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xx/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xx/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xx/4
<11>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xx/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xx/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xx/4
篇十二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一、选题形式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形式
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案例研究(三者选其一)
(二)选题目的
本文将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伊春地区国有林权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对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职工在改革前后收入结构,生活水平,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变化,以量化的方法对改革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评价。
2.认真的分析林权改革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林木砍伐,造林情况,及土地状况的变化是否合理,并为以后的深入改革提供方向。
3.对政府的政策实施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的目标,内容,范围,方式,任务等进行重新回顾,对政策的制定提出演进行科学性的要求。
4.在森林资源领域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生态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企业、职工的互赢互利。
(三)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如下:
(1)在我国国有林业这个特定的领域,研究现代产权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以及林业产权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而丰富现代产权理论。
(2)尝试性地探索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实现林业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林区职工致富有效结合的新模式,从而丰富和发展林业产权理论、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积极探索国有林业资源如何实现保值与增值、改革与发展,从而丰富国有资产改革理论。
(4)尝试从林权制度改革的层面推动国有林区作为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的转型和转轨,从而丰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
(5)积极的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实施过程以及事后评估提出建议,并提出了规范性和程序性及监督性到位的建议 ,从而丰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实践意义
总结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经验,对伊春市林权改革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这次改革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分析,明确了改革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改革中的寻租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四有林的比重,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中国的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权改革政策。
二、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个人的新见解
(一)国外研究综述
(此部分主要介绍: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还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写论文将要完成的重点部分。)
1.国外产权理论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这表明产权经济理论已从一种思想或观点,发展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产权经济学。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观点:产权主要指财产的使用权,即实际营运和操作的财产权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在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下交易,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2)德姆塞茨的观点:德姆塞茨说:“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它还包括一系列与物或劳务相关的权利。支配资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则是产权所有制,一是产权公共所有制,二是产权私人所有制;三是产权国家所有制。
(3)阿坎纳和张五常的观点:阿坎纳把产权定义为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资源或产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愈多愈高,价格也就愈高。
张五常认为产权界定的具体形式选择(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运行机理。而且产权界定过程中也产生交易成本,这样他将狭义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广到广义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观点:最初的财产权是一种自然的分配。对各自财产权的认可被国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形成社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励达成交换协议; 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产权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即探索从交易中确保相互受益的规则变化。对无效率的规则制度就要审查修改,寻找的产权结构。
2.国外林业产权研究
国外林业产权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森林资源所有制的研究及评价上。所有制是要解决森林资源产权的主体问题,回答谁将拥有对森林资源的实际控制能力。讨论所有制问题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寻求的制度安排。各国对所有制形式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私人产权、国家产权、共同产权、。
西方学者总体上对私人产权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根据完全竞争理论,私人产权是社会福利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扰和限制,他可以任意处置其资产,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者总是将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用途,从而对社会利益做出贡献。但也有个别人对林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私人产权安排的效率产生异议。bromley 专门撰文指出,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倾向。
专家们对共同产权制度也褒贬不一。共同产权悲剧理论、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的成员有偷闲、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退化,会遭到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向私人产权形式转移。但赞成共同产权安排的学者认为,共同产权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以消除为数众多的个人经营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形成集体力量与外界对抗,排除团体以外他人的干扰等等。
总之,西方产权理论对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集中统一控制多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普遍认为,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化激励机制驱动,计划并不根据收益状况来制定,因而不会追求从资源中创造价值,往往忽略资源发展的投资机会;大量的森林资源国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那种认为只有某种产权制度是最理想状态的看法正在被抛弃。peter 认为,现实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
目前,各国实行森林资源多种所有制,而且林权稳定,私有林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国规定,国家建设占用私有林,从国有林划给林份质量相近的同等面积的国有林,或作价补偿。日本为鼓励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费用由国家补助70%,地方政府补助20%,森林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其他国家也都对类似情况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权的稳定与转换是影响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内在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林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改革森林所有权政策。andy white等对占世界森林总面积93%的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所有权进行了回顾后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是与权属安全和获取森林经济潜力的收益权紧密相连的,政府今后将逐步把经营公有林的责任和权利下放给当地社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2023)》对森林公共管理的权利下放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截止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当地的参与,提高了当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产品与服务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续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新的问题:(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责任心以及机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滥用职权;(2)财政资源的紧迫需求可能加快毁林的速度;(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个特定区域或社区群体上,而不是落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上;(4)新法律可能阻碍资源管理的习惯做法和当地模式;(5)决策可能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地方层面;(6)有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