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山区税源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第2篇完善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思考调研报告 第3篇税源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第4篇税源管理年终工作报告 第5篇关于加强地方税源管理和发展的分析报告 第6篇加强部门协作促进税源联动管理的思考及建议调研报告 第7篇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的探讨报告 第8篇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篇一 山区税源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税源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但由于山区税源分布、税源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山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很难适应国家以宏观经济发展为对象或目标所制定的税源管理模式,而应当根据各山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税源管理模式的构建与选择,主要是构建灵活机动,又相对稳定的管理框架,以促进山区税源管理的深度、广度,提高山区税源管理的质量。
一、关于税源管理、税源管理模式及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什么是税源管理。广义的税源管理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税收立法层次上的管理,即宏观税源管理,包括对什么征税,税基确定,以及每个税种的具体减免、扣除、抵免、优惠政策的落实等,这都属于立法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执法层面上的实务操作管理,即微观税源管理,主要是监督对现行税收政策的具体落实,即对具体税基的核实、监督、管理,属于税收政策法规的实施管理。
(二)税源管理的基本模式。总结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及其演变,税源管理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属地管理。主要是责任到片、到人,各税统管,所以也称分片管理。其特点是管理者对所管区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税源变化的掌控及时、准确。但因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对技术含量较高和行业特征突出的税源,难以提高管理质量。二是集约化管理。主要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对经济发展及完成税收任务联系紧密的重点税源所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管理资源的配置。但如果这些骨干税源分布不集中,或者各个骨干税源和行业特点差异大,有可能增加管理成本,如山区小矿山、砂石厂等。三是专业化管理。也被称为行业管理,主要是以行业为对象划分管理组,各管理组只对某一种或一类行业进行管理。其特点是有利于对专门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详细掌握行业特点,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但如果同一行业的地域分布较广,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准确掌握同行业中各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即掌握了行业共性却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个性差异。四是简易化管理。如委托扣税,或者采取简易申报、简并征期、重点巡查的税收管理模式。其优点当然就是简易,尤其是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简易化管理模式,更是今后税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资料显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纳税人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与此同时,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在不断创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如果仍沿用传统的人盯人、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的单一方式管理税源,显然已难以适应,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五是社会化管理。主要是针对零星、分散,容易流失的税源所实行的委托代征等管理方式。优点是在及时控制税源流失同时,相应降低了管理成本。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显然,就税源管理的概念而言,本文所称税源管理应属于第二层次的税收政策法规的实施管理;就税源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是指在现阶段既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态下,山区税源管理的模式。它不可直接套用上述某一种或几种现存在的管理模式,而要根据山区税源的实际分布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科学选择。
二、关于山区税源管理的模式
(一)山区税源的特殊性。为了选择适合于山区的税源管理模式,必须首先摸清山区税源的特殊性。税源分散是山区税源的主要特征,这是由于山区人口居住不集中,绝大部分纳税主体都没能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加之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使其经营活动的技术含量较低,大多数纳税人都只能从事亦工亦农、亦商亦家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不间断经营周期”大多小于一个自然年度,如季节性经营。且大多数是就地取材似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农产品加工业、矿山开采业、建筑材料加工业等。这种特殊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了山区税源大多呈现五种基本特性:一是税源分布的分散性,这是由居住地的分散性所决定的;二是税源规模的弱小化,这是由经营者普遍较低的经营能力决定的;三是纳税主体自身管理的随意性,这是由纳税主体家庭化经营所决定的;四是税源种类的零星化,这是由就地取材、“靠山吃山”的经营模式决定的。五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难度大,主要是纳税主体自身落后的经营手段、不规范的财务管理状况等,难以实现自身管理的信息化,也不具备税源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就税源管理而言,要摆脱传统管理模式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二)目前山区税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山区税源本身的特殊性,客观地要求税源管理模式的特殊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山区税源管理很难寻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管理模式,主要原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统一规范的制约,失去了山区税源管理的特色和灵活性。一般说来,上级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大多是根据经济发展,或者税收工作本身发展的需要,从宏观出发制定的,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要求的,但事物的特殊性是永远存在的,在大多数地区普遍适用的模式或方式、方法,不一定适用特殊地区和特殊环境。二是受人为的极端因素影响,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年代,领导层作为决策者,对工作适时地进行改革是很正常、也是很必要的。但作为政策的执行者,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差异,若不从实际出发去执行上级政策,就不能如期带来工作的积极进展,有时反而给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就税源管理工作而言,每隔三五年就“规范”一次,具体表现在与税源管理模式紧密相关的人事、机构的安排和设置上,以及表现在各种管理手段的应用上,如:一时要大集中管理,一时要设分局或实行管理员管片制度;一时要实行微机监控,一时要实施《管理员手册》等。且每有新的模式出台,就必定要求统一实施和检查验收,使得山区本来有限的管理力量大量地耗费在频繁的机构撤并,繁琐的编造资料、手工录入、手工记录等无用劳动之上,也就是典型的闭门造车,应付检查,从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跟踪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工作。
(三)适应山区税源管理的基本模式。从上述论述可以得知,山区税源管理不易套用固定模式,而应根据各个山区的具体情况,如税源结构、税源分布等情况,考虑税源管理成本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分别采用多种模式,或者综合采用多种模式。但就目前大多数山区的发展状况而言,属地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等,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模式一,以属地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模式。
模式二,以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专业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模式。
模式三,以专业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模式。
三、山区税源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如前所述,上述三种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山区的地理环境、税源分布、税源结构等情况具体而定,更可以突破上述模式。
(一)模式一的路径选择。对于山大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采用本模式,即以属地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上,不宜采用以县局为基层的大集中模式,也不宜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置基层分局(或税务所,下同)。其理由是,若在这种地区实行大集中模式,管理人员集中在县局,而管理对象即税源却遍布于几十及至上百公里之外,这会使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被消耗在路途中,交通费、食宿费等管理成本增大,管理工作难以深入,管理质量低下,如五峰国税局就曾采用过大集中模式,全局30多名税源管理人员集中在县局,而xx多户纳税人却颁布在2372平方公里内的大山里,因管理质量每况愈下,不得不重新设立分局;而若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置分局的话,势必因机构臃肿和“僧多粥少”而增加税源管理成本,或者因机构多人员少而造成实际管理力量薄弱,还有可能因执行政策不统一造成税负不公等问题。而应以自然经济区划为基础适当集中设立分局,如五峰县8个乡镇,一共只设立了3个分局,这就兼顾了方便、效率、节约、执政政策规范等因素,具体实施路径如下:一是分局对管辖范围内的各税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对特殊行业,由县局组织力量,通过试点探索行业管理规范,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县各分局推广运用。如五峰县是一个茶叶之乡,年该县组织茶叶行业税收管理试点,探索出了茶叶生产的能耗(电、柴)与生产量的比例关系,以及包装物等外购材料与产品销售的比例关系及弹性系数,通过在全县各分局推广运用,使全年的茶叶税收较xx年增长35%。年该局又对矿产行业实行管理试点,探索出了雷管、炸药等控管爆破物资与矿产开采量的比例关系及弹性系数,通过在全县各分局推广运用,1至7月累计入库税收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2%。
三是对全县年税收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纳税主体,或者对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行业,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由县局统一组织实行集约化管理模式,即县局统一制定管理措施和跟踪监督,由各分局分别执行,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行网络管理、纳入重点税源管理对象等。依然以五峰国税局为例:该局年1至6月平均在册纳税人2200户,年上半年实现国税收收入3715万元。其中,该局将年纳税额在30万元以上的18纳税人纳入重点税源管理对象,半年来实现税收2841万元,占半年总收入的76%。
四是对起征点以下或者零星税源,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辅之以社会管理和简易化管理等模式。如五峰国税局在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到现行水平以前,曾有60%的管理力量在管理着占全县国税收入总量3.8%的税源,后来以委托代征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管理员的主要力量集中到了重点税源的管理之上,实现了当年入库税收超历史、超计划。
(二)模式二的路径选择。对于区域面积较大,但重点税源却相对较为集中的山区县,可以采用模式二,即以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专业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等模式。重点税源是指企业规模、经营收入、纳税额等相对较大,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对经济发展及完成税收任务联系颇为紧密的纳税户。如果这类纳税户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则采用以集约化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可以采用以县局为基层的大集中模式,在边远地区适当设立税源管理点。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是以县局为单位,配备骨干力量,对全县的重点税源进行集中管理。
二是对年税收额在规定数额以下的纳税户,以经济区划为基础,设立税源管理点(或处),实行属地管理。
三是对起征点以下或者零星税源,辅之以社会管理和简易化化管理等模式。
(三)模式三的路径选择。对以当地特色产业、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大型商贸行业等为主导税源的山区县,可以采用模式三,即以专业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等模式。机构设置则根据税源的分布情况,相应实施以县局为单位的大集中管理模式(税源较为集中时),或者以经济区划为基础设立分局(税源较为分散时)。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是县局统一组织,以当地规模较大的行业、企业为单位,成立行业管理组,分别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深度和管理质量,如茶叶行业税源管理组,煤炭行业税源管理组,金属矿产行业税源管理组、商贸行业税源管理组等。二是对较大规模的行业、企业以外的企业分别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管理模式:若税源分布较为集中,可以实行二级专业化管理或集约化管理等模式;若税源分布较为分散,可相应实施属地管理模式。
三是对起征点以下或者零星税源,辅之以社会管理和简易化管理等模式。
税源管理模式只是税源管理的基本框架结构,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必须充实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如银税联网、税企联网等,而管理手段、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更是税源管理工作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山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方式是现代税源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为税源管理人员减负,如整合软件应用、简化归并文书等,也是不论什么模式下都普通管用的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措施。
篇二 完善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思考调研报告
税源管理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广义的税源管理服务,是指税收从纳税主体确立,到日常涉税事项的处理、税款的征收,到运行质量和效率的监控、分析和干预的全过程。狭义的税源管理服务,一般理解为税管员日常对税源的前置和基础性管理。从实践上看,单从狭义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的话,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所要求的便捷、高效的需要。原因在于,税管员在整个税源管理服务中更多的是业务的起点,过程的各环节与终结确认的层级职责不在其列。
和谐的税源管理服务机制,应该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和以人为本的,应该是在既定资源的动员和组织以及征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最大化,应该是管理有序、相互促进、便捷高效,基层和纳税人以及社会满意并充满激励活力的制度体系。无疑,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人、一文所能办到和说清的。本文试图从确立整体基本架构的理念、原则等方面,做出“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的基础性、方向性的、思路性的定位与探索。
一、 建立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一般思路
1、税源结构与组织方式和人员适配的分类与规范
在税源结构既定的前提下,管理服务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如重点税源的集中与分散、专业化与属地化等。而组织方式又影响着不同素质、能力层级人员的适配,不同的适配,不仅影响着智力和人力资源的动员与开发,同样更加直接地影响着管理服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还影响着组织管理资源和素质能力提高资源的运用效能。基础的规范应该是,重点税源集中加专业化、一般税源属地加专业化,人员则依管理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分类与适配。
2、业务与层级和岗责的分类与规范
在税制既定的前提下:一是依据其性质和类别对所有业务进行分类,使其流程化和模块化,并建立类业务系统模型和明确子类型间的关联(逻辑关系及其重要程度);二是分析、研究并把握每一业务流中核心的和关键的或起重要关联作用的程序环节,并尽量使其量化与数字化,使其成为控制本业务流的主要抓手。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征、纳双方的便捷、高效问题。(也就是资源动用最少、成本最低的问题);三是确认不同控制节点的层级所属和岗责的属性与操作要求。岗责属性要明确是责任点、服务点、风险点的意义及作用;操作要求则要明确干什么、怎样干、干的标准、负偏差应承担的责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描述性;四是对可量化的控制性项目逐一进行运行评价性研究,再从类项目和全部项目进行局部和整体的研究,从而形成既有单项又有类属全部控制点的运行评价体系;五是实现不同层级不同性质业务的集合,研究并确定业务的类属性和岗位设置,形成岗责基本业务操作和评价手册;六是研究业务的上下、左右的关联关系,同时对关系控制和干预的方法、途径以及责任和运行评价标准进行明确规范并形成制度;七是对岗责和评价及制度进行广泛的可行性评估,并通过评估加以修订和完善,形成公开透明并被上下广泛认同的办法与制度体系。这时,也就形成了税源管理服务的基本模型(以下简称“模型”)。
3、评价体系与运行激励的方法和途径
评价体系,应同“模型”的层级、类别、岗位、项目一致,并直接定位到具体的“责任人”,以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建立具有可比性的运行评价结果的比较模式。通过比较模式的展示和考量,来定位某一业务或岗位的质量与效率的状态,进而研判其提升的空间可能,为下一周期的干预提供具体、可行的目标值选择。这里应注意的:一是在“模式”中岗责规范的统一性将是“可比性”无可替代的基础,;二是信息(虚拟)系统对实际现状映照的一致性,将对组织管理提出最严格的要求;三是直接反映状态的结果数据,在对责任人进行评价时应进一步同上期数据比较,得出稳定性的正负差异数据,从而通过对差异的考量来判断责任人的努力程度;四是所有评价数据均应以不同的目的在同类别性质的岗责下进行排序,以使各层级各岗位具体定位自己在全局的状态和位置,进而肯定和彰显长板,鼓励和鞭策短板;五是在周期的过程中,努力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第一责任人,并配发规范操作意见指导书;六是为不同层级、类别、岗位的责任人提供分类的、具有确切针对性培训,实现岗位技能素质的滴灌;七是建立各级各类问题交流沟通的数据平台,为整个模式在运行中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及特殊问题的确认提供支持的方法和手段;八是建立以责任人为基本单元的动态业绩变化数据库,使系统中的每一责任人均有业绩的历史描述档案;九是研究建立以税收业务承载主体(责任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行政、人事、组织的配套激励措施,来为责任型、服务型、效率型税务机关的打造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定位与把握
系统和谐的研究,离不开在科学化指导下的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人性化、制度化的研究与理念的体现。各理念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在科学化的前提下统筹兼顾、有机统一。不同系统对理念内涵的价值取向不同。本文的基本取向如下:
科学化理念:是指用人类已认知的思维和知识综合研究事物变化规律及趋势,并寻求符合规律及趋势的应用或指导的方法或途径,使人们的社会活动行为不断地、朝着预期更有效率地得到表达。其应用有三个层面:一是税收管理服务本质(“征收率的提高与征纳成本的降低”)与核心(“运行质量与效率的最大化”)的研判和定位。二是围绕本质与核心的定位研判:所有涉税业务流程的程序、环节、手段、方法、途径以及预期的主要标准问题;三是组织管理方式的高效、便捷与人力资源适配的问题;层级间的整体平衡,综合协调,有机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问题;四是理论最优与实践可行的结合与行政和人事管理保障的问题。
专业化理念:是指依据事物的类属性,专题研究其某业务设定、运行和变化的内在联系与必然趋势,以及同它业务的关联及其影响。界定起决定作用的环节与意义,表述其作用并数字化,使其具有可操作、可描述、可评价的属性。其应用在于:由专业>;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人员来研究专业问题;在使其业务流程化、模块化的同时,以对其的专业考量,提取出最核心、最关键的起纲举目张作用的环节并实现量化;对量化的指标进行“责任点、服务点、风险点”的定位与界定,并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切忌小而全小而优。>;
精细化理念:如果说,专业化是研究流程与关键环节确认的话,那么精细化则是指:寻求以最少的资源动用与最小的成本投入,实现对关键环节预期控制的方式、方法或途径。也就是目标预期与高效便捷的
问题。其基本指导在于:一是能一个指标解决的不用多个、能一次办的不两次、能一船撑的不两船、能互动的不单行;二是在既定税制下,征、纳双方各自的法定责任、义务和风险的区别与界定,以及在互动中相互间行为的描述与确认。三是切忌画蛇添足。
系统化理念:是指在专业化和精细化对事物研究的基础上,考量和研判预期的综合协调与统筹平衡问题,以达到可能、可行的目的。在这里,既要兼顾各类业务的专属需求,又要考虑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最优,以及可行性问题。整体最优,包括组织方式,管理方法、行政保障、制度设计等。其基本指导意义在于:系统思考、整体统一、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相互制衡、和谐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观念的把握与运用。切忌局部脱离整体。
人性化理念:以人为本,是所有社会行为研究的基点。人作为实践的能动者,是全部行为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主体。行为受心理影响,是一种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源泉。在这里,要充分考虑“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要求尊重而不是贬抑、希望影响并被肯定而不是脱离与否定”,并通过社会属性的表达来体现是人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共荣共辱的归属感、自觉维护的责任感、努力向上的使命感,便是我们的课题。指导意义在于: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完成目标的必要时间、组织管理、信息等资源的条件和方法、途径。使其既可能又可行;二是要尽量把责任人的努力程度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即目标值的遵从性、稳定性和成长性问题;三是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四是当目标值发生负偏离时,不仅要从客观,还要从主观方面,寻求关心、指导、协助的可能并实施;五是这里的人不仅是指税务部门的各级责任人,还包括各类纳税人;六是建立问题沟通、交流和讨论的互动平台和制度的适调机制。同时,切忌脱离规制原则的导向。
制度化理念:是指对上述研究的成果,以及运行中各种关系的定位与协调,在普遍认同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化的形式来集成并固化。对于系统,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模式运行中秩序功能、控制功能和强化功能的载体;是对各种行为预期的界定和贯彻的保障;是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的游戏规则。切忌保守僵化。
所谓“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局势;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方向、方向激发热情、热情弥补不足、不足完善制度、制度决定长效、长效决定生命力、生命力描述科学化、科学化指引和谐的可持续化”,应该是在上述“理念”的认知和厘清的前提下,经过在“思路”中的细雨润物,来探讨建立和实现“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期盼。
篇三 税源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依照国家税法和管理规定,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各种税基进行控管的税收管理活动。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全面掌握税源的规模、分布以及各税种税基的构成与变化特点,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审核评估企业的纳税申报,及时发现和解决申报不实等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加强涉税数据的采集,深度加强税收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业税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及早堵塞企业在税收征管上出现的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使国家税款应收尽收。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源管理的水平决定了税收征管的水平,在整个税收征管工作中举足轻重。
一、当前基层国税机关在税源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的方式比较粗放。税源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真实地了解税源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将现存的税源通过征管措施转化成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并进而搜寻、挖掘出潜在的税源。在实际工作中税源管理只是查清了户数,摸清了税基,有的甚至户数不税源分布底数不明,对账证不健全的纳税户满足于定额征收,一定了事。此外,征管工作中一些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环节,也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二)管理的手段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纳税人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电算化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和管理进制。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和核算模式,给税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税源管理人员对企业常用的用友软件、金蝶软件、金算盘等财务软件都一无所知,从来没有进行培训,对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都不能操作,更谈不上看账、查账,征管手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经营活动不能进行实时监控。
(三)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
1、思想重视不够。近年来,组织收入形势较好,对税收征管工作有所放松,对税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信息化系统存在依赖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内部目标考核、执法责任制等规范行为,忽视了对纳税人的基础管理。
2、监控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增值税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偏高;长亏不倒的企业仍然存在;部分行业税负率偏低,税收贡献率小等。
(四)纳税评估流于形式。主要原因:一是日常征管工作量不断加大,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涵盖纳税服务、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等12类,几乎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税收管理员身处工作一线,各上级机关及其各科室工作内容都与税收管理工作息息相关,所安排部署的大量临时性工作,往往最后都落实到管理员身上,税收管理员无疑是税收工作的“大管家”,用于纳税评估的时间很少。二是税收管理员只掌握本环节的税源信息,且限于人员素质及掌握的分析数据等因素制约,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进行税源分析与纳税评估的寥寥无几,仅靠税收管理员评估出优秀案例很难做到。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一要充实税源管理人员队伍。要选拔懂企业生产经营、懂财会知识、熟悉税收业务、责任心强的班干部担任税收管理人员,不断充实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二要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整合税收管理人员,做到税源管理员数量与税源规模相匹配,税源管理员素质与税源管理难度相匹配。三要明确岗位职责。切实做到每个岗位有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解决征管工作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户籍管理。一是严格税务登记。认真填写税务登记表,全面采集纳税人的基本信息。二是完善税源信息采集。如纳税申报、发票税控、税收减免、弥补亏损、会计报表等及时录入综合征管软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提高录入人员的责任心,为后期的纳税评估作好准备。三是建立户籍台账。全面掌握企业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税情况、税源变化情况等。
(三)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规模、申报纳税及行业税负等综合情况,将纳税人分成“大、中、小”三类,按照“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管理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相应地采取有效的征管办法和措施,掌握税收征管的主动权。
(四)加强税源监控。一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全面掌握税源情况,深入开展税收经济分析评估,逐步实现税务机关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信息的互联,提高税源管理的科技含量。二是以查促管,以查促收。解决行业或企业税负偏低、长亏不倒、长期零负申报、有税不征、大户不高等税负不公的问题,使税源转化为税收。
(五)加强纳税评估,做到查、管互动:
1、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利用纳税辅导、户籍巡查等日常管理工作,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与生产经营密切关联的生产要素情况。积极从纳税人同行业企业了解税负、物耗、能耗等指标水平,从长期为纳税人提供原料、主体包装、运输工具的单位了解业务往来情况及市场信息。
2、设置专业的数据分析岗位。税收管理员事多且繁杂,分析能力偏低,为弥补这一缺陷,应逐步建立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岗位,专职从事数据分析工作。通过对某时期内税源户籍结构、区域及行业分布变化的分析,为税收管理员确定税源户籍管理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参考;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案头审核、对比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和疑点及时传税收管理员实地约谈和调查。
3、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通过税收分析,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查找纳税异常的纳税人具体原因,涉嫌偷骗税案源及时移交稽查部门专案检查;形成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评估实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解决税收分析发现的问题的工作机制。
篇四 税源管理年终工作报告
我科现有干部5人,其中四十岁以下4人,全部为大学以上学历。我科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综合性税收征收管理办法、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指导税务登记等税收资料的管理;组织对各征收单位税收征管质量的考核;指导基层征收单位管理普通发票;负责组织税收征管软件和除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以外的税控器具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负责协税护税和协助司法机关打击伪造、倒卖、盗窃普通发票等违法活动;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等。
XX年以来,我科在分局局长室的领导下,在区各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协作下,在广大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以上各项工作职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请允许我代表税源管理一科,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大家简要汇报XX年度在税收征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提请评议。
一、XX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
(一)组织实施行业税源监控模型的推广应用工作。
目前,我局管辖的企业户数将近6000户,个体9000户,合计15000户。我们基层的税收管理员只有31人,人均管户500户。如此之大的工作量,对目前的税收征管提出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管理思路必须做出调整。我们通过分析各行业内生产经营的共性,寻找管理的切入点和支撑点。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与各大行业协会、商会的沟通、协商,利用电费、人员工资、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产品主要原材料等与企业产值销售直接相关的关键指标,建立13大行业税源监控模型。我们要求企业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各有关指标数据,由计算机对企业的申报情况进行评分,评价企业申报纳税的遵从度。到11月底止,将全区2361户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281户工业个体户纳入行业监控系统,占一般纳税人的比重为79.9%,纳入监控的税收总量占全区国税收入的比重为80%。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通过每月对计算机系统评分结果进行分析,对评定分数不太正常的企业,由管理员通知企业,由企业向税务机关作出合理解释。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督促企业补申报纳税,有效化解企业税收风险。据统计,我们今年抽取111户计算机评价分数低于60分的企业,下发给5个征收单位,通过管理员实地核查、核对数据,发现企业存在的未按实申报情况,共补缴税款740万,通过行业监控模型管理税收初见成效。我们预计通过该办法的实施,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企业纳税遵从度的评价将从单靠管理员的职业判断转变为以计算机判断为主,人机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使评价体系趋于客观公正。
(二)做好内部流程的调整,下放审批权限,方便纳税人。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可以由所里办结的审批事项,要通过文书流转到局里审批,如非正常户解除、重新税务登记,发票遗失、被盗等违章处理。我科经过调研,报请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对这四项由科室终审的审批事项调整为由各税务所(税源管理二科、三科)审批终审,我科负责事后监督检查。这样,通过对这些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以税务所(税源管理科)为中心的业务处理机制,所里的权力大了,责任也大了,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纳税人得到便利,得到实惠,社会反应良好。
(三)做好发票管理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好上级局有关发票管理的法律法规;二是做好印制具名发票的审批工作。从今年开始,我科将企业申请印制的数量从原来的半年用量提高到一年用量,以减少企业申请审批的次数。三是协助公安机关打击假发票案件。今年对一户使用假发票涉案税款达145万的建筑企业,调查后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四)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税评估工作,可能许多领导、企业界、社会各界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我在此简要介绍一下。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的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从这个概念分析,纳税评估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不是纳税检查,,是一种管理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对纳税人的一种纳税辅导和税法宣传,帮助企业分析和纠正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它与纳税检查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的企业对纳税评估工作存有误解,以为评估就是纳税检查。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纳税评估,帮助企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化解企业因不规范而受到稽查所带来的法律风险,以体现税收服务于经济的立法精神,也反映出瓯海国税分局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成为服务型机关的具体表现。我们对评估工作中发现企业存在虚开增值税、、虚抵进项发票、重大偷漏税等嫌疑的,因涉嫌偷漏税等,将中止评估,移送稽查局立案调查。
今年以来,通过对市局下达的2户使用假发票建筑企业、60户低税负企业的评估、省局下达的10户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评估,发现有问题71户,移送稽查一户,共让企业自查补税1100万元,既堵塞了税收征管的漏洞,又增加了税收收入,同时化解了这些企业的税收风险,评估效果明显。
二、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善纳税服务。
(一)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今年是我局面对党风廉政建设相当困难的一年,身边发生两起违法违纪案件,沉痛的教训就发生在眼前。局里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化被动为主动,做好警示教育,组织干部积极参加有关廉政教育学习会,并邀请检察院领导给我们上警示教育课,以切实提高科室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局长与各科长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经常开展廉政谈话,与一般干部开展面对面的谈话,做到警钟常鸣,达到“带好队,收好税”的目标。
(二)贯彻落实好《三书两报告》制度。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我科严格落实《三书两报告》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工作通过《三书两报告》制度的形式,予以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切实履行好一岗二责,在本科室内部按照责任制分工的任务要求,主动牵头完成好本科室内的工作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更好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国税对外形象。
我科充分发挥科室职能,推广落实省局提出的纳税服务管理创新“八项举措”,即统一设置综合全职能的综合服务窗口,进一步优化“一窗统办”办税模式;全面推广智能排队叫号系统和服务满意度评价系统;进一步拓展自助办税服务区;推广税收管理员窗口值班制度;设立税务争议协调机制,解决税企之间的争议,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法律援助;推广防伪税控网上抄报税。我们在今年的基础上,将于XX年推出“同城通办”业务,以及普通发票网上开票管理系统,将省局纳税服务管理创新“八项举措”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提升纳税服务的硬件、软件,从而形成一整套优化纳税服务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国税对外形象。
(四)狠抓行风建设。
作为我局的一个对外服务窗口,落实好行风建设,要从每一个人的一点一滴做起。为此,我科严格按照“全程服务、阳光国税”服务品牌建设的要求,严格落实行政审批全程服务制度,对发票印制审批、发票被盗、遗失违法违章处理等,严格按照规定时限从快审批,节省纳税人等待时限。严格落实着装制度,保持良好的税风税貌。坚持外出登记制度,使科室全体人员都处在可控的管理状态。在平时的工作中,切实做到热情周到的服务。保持办公环境清洁舒适,给纳税人一个良好的环境。
以上是我科XX年的述职述廉报告,请领导、同志们审阅,并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为瓯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五 关于加强地方税源管理和发展的分析报告
市地税局自94年成立以来,地方税收始终保持高速增长,XX年间累计组织县级税收入库86057万元,年平均增幅在23%以上。近年来,受加大投入、农业税降低税率和取消特产税的影响,地方财政对地税收入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税收入能否持续高速增长,如何解决税源不足与税收持续高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税务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地方税源现状及构成特点
首先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所提供的税收占主导地位,虽然其对gdp 的贡献率仅为33.7%,但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却为53%。建筑业对地方税收贡献最大,其对gdp的贡献率仅为6.4%,但其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高达16%。其次,从各经济类型提供的税收来看,内资企业中的国有、集体、股份企业是我市县级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其提供的税收比重在92%以上.三资企业提供的税收比重仅为8%,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市地方税收增长潜力主要来自内资企业和第三产业。
(二)从纳税骨干企业来分析我市税源状况
*年我市年纳税额(地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3户,实现的地方税收为10890万元,占年度总收入的53.8%。年纳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龙大集团、大华房地产公司。*年一季度重点税源大户增幅下降,一季度增长仅为3.8%,低于税收增幅18.2个百分点,部分重点企业实现的税收不增反减,给我们组织收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建业建筑公司减收94万元,盛隆置业减收77万元,天府集团减收63万元,方圆房地产公司减收40万元,春雪集团减收21.7万元,城建开发公司减收30.7万元,鸿达建工减收25.6万元。一季度由于车船税的征收入库,重点税源大户的低靡对组织收入的负面影响显现得还不突出。由于骨干企业可以形成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地方税收增长的潜力作用非常明显。招远、龙口、蓬莱等地的税收快速增长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我市地方税收骨干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我市税收收入的增长。
(三)按照税种结构来分析我市税源状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我市的主体税种,占整个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1%。现将三个税种具体分析如下:
1、营业税 我市营业税主要来自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及社会服务业。从该税种增长潜力来看,由于我市城区尚有许多地方没有开发建设,社会服务业也处于待开发状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入、项目引进及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配套完善,我市营业税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与每年22%左右的税收增幅仍有一定差距。
2、企业所得税 *年我市地税部门征收企业所得税为2793万元,占总收入的13.8%,明显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与其主体税种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我市合资企业较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随着市直企业脱困步伐的加快及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此税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但由于其县级收入比例仅为32%,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少。
3、个人所得税 *年我局进一步强化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和税源监控,共计入库个税2541 万元,占总收入的12.6%,比去年同期增长22.4%。但受税制改革个税起征点提高因素影响,个人所得税增长将趋缓,而且其县级收入比例仅为40%,对地方财政影响从总体上将趋缓。
4、其他税种(小税种) *年受土地使用税税额调增、印花税核定征收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局共征收其他税种入库79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3%,而今年没有政策性增收因素,预计不会有大的增长。
二、制约我市地方税收增长的几个因素
(一)行政事业单位税收流失比较严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税收征管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大,纳税意识淡薄,关系难协调,税款征收难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力度不够,只对工资表内工资扣交了个税,而对工资外收入,如奖金、加班补助、交通补助等项目不扣个人所得税,由于其发放渠道比较隐蔽,因而给税务检查带来很大困难,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年我市审计部门对6家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发现普遍存在不扣、少扣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共查补税款11.5万元。二是按照税收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征收营业税、其中介机构(代理、评估)、自收自支单位应征收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屋应缴纳房屋租赁税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阻力较大,许多单位不配合,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因而税务部门无法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导致税收大量流失。三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欠税清理难的问题,如市政工程公司欠税200多万元。
(二)村委税收征管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委涉税业务逐渐增多,但在日常征管中我们发现,村委税收流失相当严重,表现在:一是对外转让土地,不缴纳营业税。按照国家土地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用地必须先由国家收回,再由用地单位缴纳土地出让金,国家以出让的方式出让给用地单位,土地才允许转让。但在实际工作中,村委转让土地时,将土地以土地补偿费名义,按每亩多少价款的方式直接转让。然后由受让单位补交土地出让金,补办出让手续。这种方式现在大量存在,按照税法规定,应按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征收营业税,但在具体落实上难度较大。二是以建村民楼名义建商品房,对外销售不动产不申报纳税。在对某村委进行税收检查时,我们共查出销售不动产营业税75万余元,经协调多次,该村委仍拒不交纳。三是取得的承包费、承租费不申报营业税、房产税。现在城区几乎每个村委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房产等资产,企业改制后,村委会按期收取承包费或管理费,这些都应该缴纳营业税。此外,村委和企业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纳税问题上推诿扯皮,导致税款入库难。四是园区土地租赁税收流失严重。根据我局对园区用地情况调查,园区土地大都采取租赁形式,每亩按600-700元价格收取租赁费,但按照税法规定,村委租赁土地,每亩应征收土地使用税1300元左右,营业税、城建税、附加、企业所得税53元左右,村委出租土地价格明显低于应缴纳税收数额,导致村委抵触情绪较大,税款难以协调入库。
(三)企业破产存在税收流失。按照破产办法规定,企业破产、税务部门应参加破产清算组,并对企业财产按照工人工资、税款、其它债务的先后顺序进行偿还,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许多企业在税务部门没有参与的情况下破产,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以*化肥厂、*塑料二厂为例,由于没有正确执行破产程序,导致两企业110多万税款无法落实。此外,部分改制企业只接受债权和负责安置工人,不接债务,导致企业欠税无处落实。
(四)企业改制后,企业法人的纳税观念明显弱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组、改制、重组,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国有、集体向股份、私营和民营经济转轨,其纳税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我们了解,改制前,企业纳税时间、税款计算,由财务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自行计算缴纳,一般不需要征得厂长、经理的认可。改制后,由于经营所得分配主体发生了变化,企业什么时间纳税,缴纳多少税,通常要经过厂长(经理)同意。有的敢欠国家税款,不敢欠电费、水费。用个别厂长(经理)的话说,税金能少缴就少缴,能不缴就不缴,少缴税不丢人。
(五)“三资”企业不断增多,在短期内对地方税收的冲击很大。1995年我市实际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63个。到*年,我市登记的“三资”企业达224个,其中合资合作的157个,独资的67个。由于合资企业所得税归国税管理,并且享受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全部免征,地税部门征收的税种只剩下房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而且近年来合资合作的企业绝大部分是经济效益较好,产品畅销的利税大户,因而对地方税收影响非常大。以龙大企业集团为例,我们对该集团9家三资企业进行了调查,*年共实现销售收入53620万元,实现增值税1176.7万元,实现地税税收490万元,如为内资的话,这9家合资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按核定征收)1238.6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117.7万元,土地使用税25.5万元。合资与不合资税负相差4倍。再如方舟生化制品厂,该企业*年缴纳地方税收40万元,XX年合资后,由于其厂房、土地都是租赁的,年缴纳税收仅为8472元,税负下降40倍。合资前后税负的巨大差异,导致许多企业在打合资的主意,这也是假合资企业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六)国税、地税在具体税收政策上执行标准不一致,导致税收流失。突出表现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政策上,我局自*年4月开始实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消定额管理,全部实行定率征收,商业执行2%的所得率、工业执行7%的所得率,带来企业所得税的大幅增长。而同期国税执行2%、4%的所得率,并对中小业户实行定额征收,税负较低。由于国家规定*年12月31后新办企业所得税归国税管理,许多纳税人钻政策的空子,采取注销工商营业执照、或注册新企业的办法,把主要业务转移到新办企业,想方设法在国税缴纳所得税,国地税部门之间“争户”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方税收大量流失。以两个同等经营规模的钢材经营户为例,在国税所得税实行定额征收,每年税负在6000元左右;在地税实行定率征收,年税负在30000元左右,税负的巨大差异,导致许多老企业“逃走”。以古柳地税征收分局为例,该局*年辖区经营煤炭、钢材的业户在地税缴纳所得税的有40多家。*年这些经营户仅剩下3户,许多业户通过变换经营地点、注销了原有的工商、税务登记,重新注册成为新办企业,由国税作为新开业户进行管理,人为地造成所得税的绝对减收。
(七)饮食业税收流失较为严重。我市餐饮业较为发达,*年,共有餐饮、住宿业户1080个,XX年开始,我局在全市开始推行有奖发票和税控机,加大了宣传和处罚力度,*年实现税收收入1005万元。但由于该行业上规模的业户较少,控管面较宽,因而在税源监控上难度较大,实现税收与该行业状况相对不符,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普通发票制约手段软弱、公民索取发票意识淡薄,个人消费不索取发票的现象大量存在,餐饮业户不开发票、收入不入账问题较为突出。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部队用餐不索取正规发票,用白条和收款收据入账,对企业税务部门尚可采取禁止税前列支和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对其他单位就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
三、加强税源管理和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为推进我市地税工作更好地开展,更好地服务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我们认为,要实现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循环,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年我市缴纳地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3家,只占企业总户数的2%,但完成的地方税收却占到53.8%,地税收入对大型骨干企业的依赖性较大,而中、小企业的税收贡献率相对较低。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鼓励重点骨干企业抓住机遇尽快做大做强的同时,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国企改革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时要大力发展与增加地方财政密切相关的产业,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建筑业、饮食业及社区服务业。
(二)加大对假“合资”企业的清理。据了解,我市现有224户“合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其主要表现是:“合资”前,从境外打入一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办理工商登记后,从境外注入的资金原渠道回流。名为“合资”,实为内资,与内资企业相比,税负明显偏低。为了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建议着力清理假“合资”。此项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建议请市政府成立清查小组,财政局牵头,外经委、工商、国税、地税参加。同时,将招商引资重点放在新办项目和经营困难的老企业上,把好“三资”企业准入关,减少对县级收入的影响。
(三)政府加大对乡镇政府税收考核力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了许多重点项目。但目前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建议市政府把项目开工率、入库税收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促进项目及早落实和开工建设,把项目变成现实税源。
(四)全面整顿行政事业单位、村委纳税秩序。建议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村委呼吁,依法诚信纳税,支持地税工作,为地税部门执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财政、审计、地税人员,联合对行政事业单位、村委纳税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之形成工作制度。
(五)对国地税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协调。建议市政府牵头,由财政局负责协调国税、地税部门在新办企业资格认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税负方面加强交流,对国地税有争议的业户,由财政部门负责裁定,促使国税、地税在该政策执行上保持一致,堵塞税收漏洞。
(六)以综合治税为依托,建立严密的社会护税网络。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同其他相关部门协作,建立严密的协税护税体系,既具有短期效益,又有深远的长期辐射作用。一是协调建设局,对建筑业新报建的项目,全面实行由建设方代扣代缴营业税制度。二是协调国土资源局,对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实行由国土资源局代扣代缴营业税制度。三是协调公安局,对全市所有摩托车实行代扣代缴车船使用税制度。四是协调交通局,进一步加强全市营运车辆营业税的征收管理,实行由交通局统一代扣代缴制度。五是协调卫生局,对个体行医和营业性医疗机构,实行由卫生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制度。六是协调财政局,对财政拨款单位,实行个人所得税全面扣缴制度。
(七)整合资源,开发国地税统用的监控软件
国、地税局同为税收管理职能部门,很多情况下实施对同一纳税人的共同管理。双方可以省或市为一级开发单位,整合现有的信息和软件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尽可能详尽地将各种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纳税人申报的土地和车船拥有量,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和公安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等,从源头上控制税款流失,通过互相利用对方的信息资源,可以提高双方税源监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信息数据的应用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部门软件间的“信息孤岛”。
篇六 加强部门协作促进税源联动管理的思考及建议调研报告
加强部门协作促进税源联动管理的思考及建议调研报告
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就是整合职能配置,整合数据应用,在各级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以及税源税基管理的主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职责清晰、衔接顺畅、重点突出、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税源管理联动机制能够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税源管理的合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特别是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职责存在交叉现象,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等因素影响,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影响了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何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顺畅的部门协作机制,对于充分发挥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作用,深化税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税源联动管理中部门协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自从实行征、管、查机构三分离改革以来,各级都按照征、管、查机构三分离原则,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分工不尽合理,如不少税务机关就存在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检查权限划分不够明确,征收部门和管理部门共同行使个体户日常管理和税款征收权现象,甚至出现多个部门都有权管理同一事情,且不同部门在处理同一问题时意见各异,造成纳税人左右为难,不知听谁为好,严重影响税收执法的严肃性。
二是部门配合不力,工作衔接不畅。目前,部门之间如何协作,缺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衔接制度,如对征收部门如何根据管理部门的纳税评估和稽查部门的稽查结论征收税款,以及收缴滞纳金和罚款,其征收情况如何通知管理部门、稽查部门;管理部门如何根据征收部门的征收情况和稽查部门的稽查情况实施管理,其管理情况如何告知征收部门、稽查部门;稽查部门如何根据征收部门的征收情况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情况选案稽查,其稽查结果如何通报管理部门、征收部门这些制度制定得不是很详细和具体,造成征、管、查三方工作上时有脱节现象发生,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
三是信息不共享,信息传递和反馈不尽如人意。在现实工作中,征、管、查各部门间过多地强调征收、管理、稽查应该“各司其职”,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导致出现征、管、查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的现象。管理部门和征收部门不能及时将征管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告知稽查部门,致使稽查部门难以从征收管理中获得稽查案源信息,在选案时缺乏依据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征收部门不能及时将查补税款入库情况告知稽查部门,导致稽查部门难以及时掌握案件执行情况。稽查部门不能及时将纳税人的违法作案手段和检查处理结果告知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所管纳税户涉税违法信息,同时管理人员与稽查人员交流、研讨又少,没有经常性地开展必要的协调,管理人员忙外部管理,稽查人员忙外部检查,彼此之间较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彼此一些本应共同协调的问题,而没有及时解决,致使管理部门未能及时掌握纳税人违章行为,不能及时辅导纳税人。稽查部门很少对征收部门就如何加强税收征收工作提出建议,征收人员也不向稽查人员调查了解哪些纳税人有偷漏税行为及偷漏税的方法途径,只管按照纳税人的申报金额和稽查部门的查补数额征收入库,不能在征收环节对纳税人的偷漏税行为进行控制。
二、加强部门协作的建议
一是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方职责。坚持税收工作流的相对集中原则和满足“一窗式”办税服务的要求,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部门的具体职能。为避免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检查权限上发生职责交叉,各地税务机关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__]124号)的要求,划清日常检查和稽查职责,把日常检查界定为税务机关清理漏管户、核查发票、催报催缴、评估问询,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的日常管理行为,同时在坚持该要求“三个划分原则”的基础上,要求管理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符合《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立案要求的案件,及时移交稽查部门调查处理。
二是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建立征收、管理、稽查工作衔接制度。要理顺三者关系,除了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稽查三者关系外,首先要科学设计征收、管理、稽查工作流程,明确部门间的工作规程,按照依法治税的要求,细化各部门、部门内部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规程和执法责任,包括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便于操作,责任明确。其次要注意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工作规程的有机衔接,责任到岗、落实到人、注重部门间有机协调、减少无谓的“内耗”,理顺关系,力求用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从而保证执法机制高效运行,实现征收、管理、稽查工作的互动性、规范化、制度化。第三是取消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的重复性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税程序,免除不必要的审批,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加强征收、管理、稽查信息传递。根据实际情况,在征收、管理、稽查部门之间建立一套符合自身运行机制的联系制度,以确保征、管、查三方实现信息共享。设置一套规范的信息传递制度,按照统一的传递渠道、传递方式,按照规定的期限将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确保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征、管、查协调例会制,明确例会召集人、例会形式、例会人员及例会内容,及时共同协商解决各部门出现的各种矛盾。鼓励管理人员和稽查人员进行交流和研讨,对交流和研讨的好成果予以推广,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是提倡部门协作精神。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建立科学的工作职责体系的同时,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及时互通情况,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做到遇事商量办,以税法为准绳,妥善处理好征收、管理、稽查中可能碰到的扯皮问题,达到精诚团结,共求发展的目的,以建立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更好地堵塞税收漏洞,服务于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
五是积极开发税收管理软件。要认真研究分析税收征、管、查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各项因素指标,由国家税务总局组织人员集中开发相对
统一的税收管理软件,进一步完善软件系统征收、管理、稽查模块,提高地区间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并做好征收、管理、稽查系统与网上申报软件、金税工程系统的有机衔接,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减少操作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干扰,形成各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真正搞好税务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衔接,更好地发挥税收管理效能。
篇七 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的探讨报告
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的探讨报告
基于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的探讨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跟踪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变动,及时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和分布情况,准确预测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征管措施,强化税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点税源管理现状
(一)以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为例
__年,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的重点税源企业有333户,与10年前相比,范围有了明显扩大。为此,东湖开发区地税局及时了解税源变动情况,通过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进一步增强税收收入预测准确度,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为圆满完成税收任务提供有利保障。
重点税源户的管理工作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日常监控为重点,以汇算清缴、税源分析、纳税评估为手段,实行“一户式”监控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涉税指标(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静态和动态数据情况进行适时跟踪。并根据监控需要,及时采集重点税源户的相关涉税信息,准确掌握企业相关情况。
通过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的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经济税源的变动情况;通过税源变动因素分析,预测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提高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管理,提高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的科学性;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发现和及时解决组织收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税收计划任务顺利完成。20__年,列入监控范围的年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实现税收收入313294.66万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的68.49%,同比增收107264万元。同时,通过加强重点税源户的管理,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提高了税收管理质效。
二、重点税源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信息不对称,税源监控水平较低
在重点税源监管工作中,由于纳税人实际财务信息与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真实性难以确认。“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时有发生,税务机关按纳税人提供的相关纳税信息征税,往往会造成税收流失、税源失控。
(二)报表种类繁多,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重点税源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的报表除重点税源的“企业表”外,还必须报送纳税申报表、附列报表、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等多种资料,众多的报表让企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许多指标在各类报表中存在重复填列、重复报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对报表的质量以及报送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影响,税源管理机会成本增加。
(三)受管理水平制约,监控数据分析利用度不高
目前,对于重点税源涉税数据采集的利用大多仅停留在就数字层面,深入分析利用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较为简单、数据分析应用内容相对单一、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分析应用面较窄三个方面。
三、加强与完善重点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重点税源管理范围
重点税源的确定应根据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确定数量;重点税源企业既可以根据其规模合理划分,也可依照行业划分。如房地产行业、建筑安装行业等实行集中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确定后,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将企业分为若干种类型,并针对特殊企业和相关事项,实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税源管理。对于税收征管薄弱环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同时要突出管理重点,带动税源管理整体向精细化和规范化推进。
(二)实行个性化、信息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由于重点税源个体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同时,由于重点税源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以信息手段为支撑、规范管理为原则、严密监控为体系的综合性管理,实现专业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三)综合运用多形式的管理手段
充分运用日常管理、预警指标、纳税评估等重点税源户管理的手段,及时发现重点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疑点和问题。通过强化日常税收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如纳税所得和税前扣除,是否享有扣除或列支的政策许可;投资利息、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等的分摊,是否相符相关政策的规定;佣金的收取比例及支付方的列支,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标准;母、子公司控制与受控的关联程度如何,是否存在转移利润等问题。通过预警指标的运用,对税收、税负与资产、存货、收入、费用、人员工资等比例关系的进行分析,掌握纳税人的税款纳税情况。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层次的税收管理,才能确保重点税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三)强化社会化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
充分利用社会协税网络,进一步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强化与工商行政管理、
公安、街道办事处的协作,避免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强化与金融、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纳税申报情况;强化与审计、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对重点税源税款缴纳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通过建立税收违法事件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
(四)完善科学的重点税源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落实岗位责任体系,力求重点税源管理考核精细化。针对重点税源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结合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内容,按照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细化工作标准,量化管理内容,明确岗位职责;按照统一的税源管理工作评价标准和办法,坚持定期考核制度,奖勤罚懒,进一步增强税收管理人员对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为此,要分阶段制订重点税源管理的阶段目标,层层分解至各个税收管理岗位。按照科学的工作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记录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进程,对各个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实时监控,并依据记录的绩效给予奖惩,确保重点税源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篇八 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跟踪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变动,及时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和分布情况,准确预测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征管措施,强化税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点税源管理现状
(一)以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为例
**年,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地税局的重点税源企业有333户,与xx年前相比,范围有了明显扩大。为此,东湖开发区地税局及时了解税源变动情况,通过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进一步增强税收收入预测准确度,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为圆满完成税收任务提供有利保障。
重点税源户的管理工作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日常监控为重点,以汇算清缴、税源分析、纳税评估为手段,实行“一户式”监控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涉税指标(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静态和动态数据情况进行适时跟踪。并根据监控需要,及时采集重点税源户的相关涉税信息,准确掌握企业相关情况。
通过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的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经济税源的变动情况;通过税源变动因素分析,预测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提高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管理,提高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的科学性;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税源,发现和及时解决组织收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税收计划任务顺利完成。xx年,列入监控范围的年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实现税收收入313294.66万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的68.49%,同比增收107264万元。同时,通过加强重点税源户的管理,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提高了税收管理质效。
二、重点税源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信息不对称,税源监控水平较低
在重点税源监管工作中,由于纳税人实际财务信息与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真实性难以确认。“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时有发生,税务机关按纳税人提供的相关纳税信息征税,往往会造成税收流失、税源失控。
(二)报表种类繁多,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重点税源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的报表除重点税源的“企业表”外,还必须报送纳税申报表、附列报表、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等多种资料,众多的报表让企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许多指标在各类报表中存在重复填列、重复报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对报表的质量以及报送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影响,税源管理机会成本增加。
(三)受管理水平制约,监控数据分析利用度不高
目前,对于重点税源涉税数据采集的利用大多仅停留在就数字层面,深入分析利用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较为简单、数据分析应用内容相对单一、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分析应用面较窄三个方面。
三、加强与完善重点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重点税源管理范围
重点税源的确定应根据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确定数量;重点税源企业既可以根据其规模合理划分,也可依照行业划分。如房地产行业、建筑安装行业等实行集中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确定后,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将企业分为若干种类型,并针对特殊企业和相关事项,实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税源管理。对于税收征管薄弱环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同时要突出管理重点,带动税源管理整体向精细化和规范化推进。
(二)实行个性化、信息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由于重点税源个体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同时,由于重点税源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以信息手段为支撑、规范管理为原则、严密监控为体系的综合性管理,实现专业化的重点税源管理。
(三)综合运用多形式的管理手段
充分运用日常管理、预警指标、纳税评估等重点税源户管理的手段,及时发现重点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疑点和问题。通过强化日常税收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如纳税所得和税前扣除,是否享有扣除或列支的政策许可;投资利息、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等的分摊,是否相符相关政策的规定;佣金的收取比例及支付方的列支,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标准;母、子公司控制与受控的关联程度如何,是否存在转移利润等问题。通过预警指标的运用,对税收、税负与资产、存货、收入、费用、人员工资等比例关系的进行分析,掌握纳税人的税款纳税情况。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层次的税收管理,才能确保重点税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三)强化社会化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
充分利用社会协税网络,进一步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强化与工商行政管理、公安、街道办事处的协作,避免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强化与金融、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纳税申报情况;强化与审计、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对重点税源税款缴纳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通过建立税收违法事件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
(四)完善科学的重点税源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落实岗位责任体系,力求重点税源管理考核精细化。针对重点税源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结合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内容,按照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细化工作标准,量化管理内容,明确岗位职责;按照统一的税源管理工作评价标准和办法,坚持定期考核制度,奖勤罚懒,进一步增强税收管理人员对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为此,要分阶段制订重点税源管理的阶段目标,层层分解至各个税收管理岗位。按照科学的工作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记录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进程,对各个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实时监控,并依据记录的绩效给予奖惩,确保重点税源管理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