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篇一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xx县近几年的人才工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服务企业人才方面简单地汇报三点。
一、人才服务工作的政策、做法和成效。
(一)人才服务政策逐步完善。
一是海内外人才专项奖励。我县对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以及申报入选“千人计划”的优秀拔尖人才,由县人才资金给予5——150万元的安家补贴和专项资助,以及100——400万元的创业补助资金。
二是提供人才居住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以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人员来本县工作或者创业,可申领《xx县人才居住证》。
三是人才子女入学优惠。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人才,其子女可在该人才所服务企业的学区按相对就近原则优先安排指定公办学校入学。
四是见习基地补助。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企业,县财政按当年度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50%进行补助。
五是继续教育补助。 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xx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的,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博士学位2万元、硕士学位1万元)。
六是奖励骨干团队。优秀学术技术骨干团队,给予每个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入选省级、市级重点创新团队,在3年内,每年分别给予资助省级20万元、市级10万元的专项人才奖励。
(二)人才服务举措有力,成效明显。
1、深化招才引智,推进人才扶持。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筑绿色通道,每年十余次组织企业赴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地开展招才引智,引进一批急需的对口人才。今年已引进各类人才1761人,其中为10家企业引进8位硕士研究生和3位高级工程师。
二是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着力牵线搭桥、完善机制,申报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13个项目,积极组织、成功评选3位“西湖友谊奖”获得者、6位“雁荡友谊奖”获得者和5位“151人才”,7名“海外工程师”共获得120万资助经费。
三是加大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力度,加强与**特种泵阀产业基地博士后工作站、x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家博士后工作站的沟通与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博士后工作,建设好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市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
四是加大优秀拔尖专技人才选拔力度。进一步创新举措,开展县级拔尖人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工作,目前已举办8轮,共选拔400余人。
2、加强就业见习,推进校企合作。
一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确定xx集团、xx县中医院等42家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供了350个见习岗位,今年已安排544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5年,我县的见习基地数和见习人数,都名列全市首位,独占三分之一。比如xx鞋业是国家级大学生见习基地,xx鞋业是省级大学生见习示范基地,每年接纳毕业生从事管理、行政、一线生产等不同岗位锻炼,留在企业工作的比例在85%左右,很好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强化校企对接合作。大力促成xx集团在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设立了“xx班”,量体式、定单式培养技能人才,大部分毕业人员直接留公司工作。成功牵线xx集团与xx职业技术学院、xx阀门与xx大学、xx科技与xx科技学院等校企合作,通过职业教育定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强化供求平台搭建。每年或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在企业密集、经济较强的**,举办公益性人力资源招聘会(含网上招聘会)近20场次,全力解决招工与求职“两难”问题,促进人才就业环境良性发展,今年已对接落实就业3372人。
3、抓好团队建设,发挥群体力量。
一是抓好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大力扶持以“攻关、传艺、研发、交流”为职责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扶持一批能够继承传统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去年已评出5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xx年将评选出共20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是着力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首批“xx市重点创新团队”全市共入选20家企业,我县有**鞋类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团队、xx集团自动控制技术创新团队等4家企业榜上有名,为我县争取到120万的专项人才奖励。同时,它们分别是制鞋和教玩具行业当中唯一上榜团队。
三是推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近几年,我们结合xx旅游和农家乐现状,大力开展了“xx杯”农家乐烹饪技能大赛,吸引了xx各县市区60名选手参加比赛。活动激发了热情,提升了技能,展示了形象,宣传了旅游。
四是推进职业经理人成长。20xx年开始,每年精心组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2期,迄今已举办42期。通过专题讲座和相互探讨交流,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与会进行业务政策解答,达到增进学习、增进感情的目的,取得良好成效。积极推荐和帮助xx鞋业的人力资源总监xx从“第四届中国长三角十佳hr经理人”评选活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的好成绩勇夺十佳称号。
4、健全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外延职称评审工作。解决民营企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的问题,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持,我县在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钮扣、拉链、教玩具、泵阀、鞋革、服装等企业,积极开展外延职称评审。今年已有350多人通过评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称工作的效能,加大了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二是推进人才自主评价体系。选定浙江**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作为我县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创建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业自主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措施,建设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能人才队伍。
三是实施人才全程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做到“一个窗口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及时将省市县的人才相关政策汇编成册,免费提供给企业。完善“回*”高校毕业生数据库,共录入信息近4万条。深入开展“驻企”服务,积极解决企业难题。
四是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建设。收集全县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通联方式,建立经常性联系的畅通工作机制。开通人力资源qq工作群,实现即时交流,解答企业人才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利用移动办公助理,第一时间免费向各类服务对象发送人才人事、人事考试、人才招聘等最新信息。
二、人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才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企业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人为本”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人才使用存在局限性。
一些企业引进外国专家来指导工作仅局限于机器调试和工艺设计上,没有更深层次地从产品质量、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上充分挖掘,没有充分发挥外国专家的特殊优势,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国专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人才引进渠道不够宽。
尽管我县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人才交流会,但效果不明显。企业所需的人才主要通过外地同行的推荐、本地同行业间的互相挖人或是人才的自我推荐。企业所需的
篇二 赴外学习考察人才工作的调查报告
按照县委安排,20xx年x月下旬,县委组织部组织县委政研室、政府办、人力资源局、编委办一行7人赴安徽省cf县、四川省jt县,考察学习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一)cf县
cf县隶属于合肥市,1965年由寿县、定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总面积1922平方公里,人口78.99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该县按照“三年倍增,跻身十强,全面达小康”的总体战略部署,致力于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从人口大县向人才大县转变、从贫困县向十强县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预计到2023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6万余人,年均增长15%左右,人才密度达到7.46%。cf县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树立一个观念
cf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人才资源当作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来培育和运用,把人才工作作为实现“跻身安徽十强县”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来抓。认为对人才的投入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最具远见和回报最高的投入。县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县四大班子积极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调研、座谈、慰问、培训等活动。数十位享受政府津贴人才、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均有领导结对联系。县里时常召开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人才参加,征求意见、建议。
2.制定两类规划
cf县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关于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规划。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获取充分论证数据的基础上,邀请人才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cf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我县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261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2023年至2023年,在全县建立200名党政正科级后备干部和60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建设培养1000名村级后备干部,引进培养200名本科以上的财政、金融、城镇规划等急需的专业性后备干部,培养10000名乡土实用人才)、《cf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该规划目前正在交由合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安徽省社科院的专家论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才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目标任务,确立了当前及以后全县人才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措施。县人才办根据全县人才发展规划每年都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
3.健全三级网络
按照党管人才的总体要求,一是县委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定期研究人才工作,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县委组织部设人才办,县人社局设专家引进局,落实人才工作制度。县人才办根据人才工作规划每年度制定人才工作要点,明确职责,分解任务,每月有计划安排,每半年有工作小结,年终有年度工作总结。县直各部门和乡镇(区)都明确专人分管和具体从事人才工作;三是各村由“一村一名大学生”担任村级人事人才工作信息员,负责统计各村乡土人才、技能人才、劳动力资源供需情况。
4.创新四项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优秀人才选用新途径。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引才工程”,每年引进5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每年争取引进1-2名高层次的“海归”人才,每年补充100名左右中小学教师、80名左右医护人员、20名左右农业技术员。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编外聘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兼职、咨询、科技攻关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以及短期服务等柔性手段引进各类人才。引进以色列、日本草莓专家到cf指导草莓生产,使土地收益每亩达到4万元;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安徽农大教授和博士生来科技攻关。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百名高校毕业生储备计划”,通过民营企业自荐、国有企事业单位指定等方式,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年公开招聘5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到2023年基本实现全县每个村(居)有1-2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收各类优秀人才,开启体制外优秀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流通的大门。
二是创新人才开发机制,拓展农村人才成才新途径。大力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技专家到田头”活动,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开发“121目标”,即选拔100名扎根农村的农技推广骨干,造就2000名农业经营、营销管理人才,培育10000名种养能手。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等实用人才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对部分具有特殊专长、贡献突出的农民技术人员,打破传统职称评定办法,破格晋升或评定相应技术职称,激发广大农村人才学习、创业的热情。
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保障人才发展新体系。设立cf县“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三年评选一次,重奖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效益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等,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对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公开评选、予以重奖。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每三年开展一次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已选拔两批4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对拔尖人才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给予奖励。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设立灵活多样的特殊人才津贴。
四是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开创人才素质提升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选送人员到清华和中国人大等高校异地培训、请专家和学者到当地培训、组织当地专业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就地培训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几年来,举办了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城建规划和园区建设、企业管理和财政金融人才、乡土实用人才、农民工技能、村居干部等各种培训300多班次。仅2023年就举办培训99个班次。充分发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作用,鼓励企业采取委托培养或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5.强化五项举措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措施,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激励人才。在人才发展规划中、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科技后备干部选拔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到乡镇或企业挂职锻炼管理规定中、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都对做好人才工作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先后制定了《cf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实施办法》、《cf县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办法》、《cf县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工作意见》、《cf县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规定》、《cf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末位淘汰暂行办法》、《cf县关于加强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工作暂行规定》、《cf县关于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创造出聚集能力强、工作环境优、成果转化快、社会荣誉高、成长进步快的优良人才环境。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将人才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并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几年来,对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企业纳税大户、专业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奖励资金累计达2000余万元。此举有利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了优秀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继续教育经费,用于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工作打基础。
三是强化平台服务。在人才政策充分落实的条件下,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机构改革等方式推动发展,使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200多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近10家,金融单位10余家,一大批教育、管理、技术人才在cf找到了事业发展的舞台。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在《cf先锋网》、《cf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县“两台一报”开辟人才工作专栏,为人才交流提供平台。
四是强化宣传报道。在营造氛围方面下工夫,通过向“合肥人才工作”和县新闻媒体报送信息,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组织优秀人才成就图片展,制作拔尖人才专题片,全面宣传人才工作成果,形成了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人才流动。既通过好的政策广泛引进优秀人才,让人才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也畅通出口,组织各类人才下基层服务、挂职锻炼和结对帮扶等,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省市流动。
篇三 市人才工作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做好人才工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市委的要求,我们调研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召开座谈会、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 一、我市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xx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促进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才工作作为科教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才工作环境得到优化,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有所增强(具体工作做法和成效略)。 按照《决定》中关于人才的定义,人才数量是难以用单一标准进行统计的,但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仍侧重以职务、职称、技术等级、身份等因素对我市五支人才队伍情况进行分析。 (一)党政人才队伍情况。截止2004年10月,全市共有处级干部934人,平均年龄48.2岁(35岁以下9人,占1%、36-40岁108人,占11.6%、41-45岁215人,占23%、46-50岁261人,占27.9%、50岁以上341人,占36.5%),其中研究生15人,占1.6%;大学351人,占37.6%;大专406人,占43.5%;高中、中专及以下162人,占17.2%。科级干部9487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研究生25人,占0.2%;大学2065人,占21.7%;大专4092人,占43.1%;高中、中专及以下3305人,占34.7%。市管后备干部965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大学514人,占53.2%。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情况。据2004年8月的统计,全市工贸系统62家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共有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255人,其中本科56人,占总数的22%、大专112人,占44%、中专43人,占16.8%、高中及以下44人,占17.2%;高级职称13人,占5%、中级职称69人,占27%。全市城镇(二轻)61家集体企业(含集体控股的“三资”企业)共有经营管理人员274人,其中本科5人,占1.8%、大专58人,占21.2%、中专33人,占12%、高中及以下178人,占65%;中级职称26人,占9%、初级职称87人,占31.7%、高级工7人,占2.5%。全市210家重点私营企业共有经营管理人员(助理总经理以上)908人,其中大专以上377人,占41.5%、中专(高中)492人,占54.2%、初中以下64人,占7%;具有高级职称28人,占0.55%、中级职称427人,占47%、初级职称288人,占31.7%;210个业主中大专以上80人,占38%、中专(高中)105人,占50.3%、初中以下25人,占有11.7%。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情况。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63万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3259人、中级20453人;享受xx特殊津贴专家55人、省优秀专家5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市管拔尖人才74人。分布情况为:教学人员32253人,占33.49%;工程技术人员10612人,占11.02%;卫生技术人员5768人,占5.99%;农业技术人员1998人,占2.07%;科研人员185人,占0.19%。位于铁路沿线的##市区、永安市、沙县共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96万人,占51.51%。据市统计局对全市规模以上和部分规模以下637家工业企业共科技活动情况调查表明,2003年,这些企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4175人,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列第五位。 (四)高技能人才队伍情况。2003年末我市城镇企业全部在岗职工人数21.08万人,已有6.17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29.26%,其中初级工28170人,占45.65%;中级工29591人,占47.96%;高级工3064人,占4.97%;技师878人,占1.42%;高级技师8人,占0.13‰(全省城镇企业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31.52%,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为50:45:4:1;全国技术工人占46%,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为60:35:5;世界上公认的标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15:50:35)。 (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情况。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共有确认为农民技术职称人数为1176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1%,其中确认农民技术员职称9389人,农民助理技师1014人,农民技师及农民高级技师1357人。按照每人培训达300学时并开设3—5门实用培训课程的部颁标准,全市获得“绿色证书”及“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的农民人数分别为17254人和15500人,合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5%。 二、我市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从我市五支人才队伍的总体情况看,虽然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到360人/万人,超过省338人/万人的水平,但对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从每支队伍的情况看,全市党群机关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14762人中30周岁以下人员1608人,仅占10.8%,而且在职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偏低(仅占17.5%),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各类电业大、党校、函授等自学的学历,而且专业分布以农林、师范类为主,紧缺专业的人才比较少。全市工贸系统国有(国有控股)企业高、中级经营管理人员中,41岁以上的占73.8%(其中临近退休的约占8%),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少,了解国际惯例、善于驾驭市场、敢于开辟科工贸一体化路子的人才尤为稀缺。全市9.63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教育和卫生系统占39.48%,农业占2.07%,科研人员仅占0.19%(1
85人)。全市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29.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52%)和全国平均水平(46%)。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种养技术型人才(即“土专家”、“田秀才”)较多,创业、营销型人才偏少,据梅列区委组织部调查,梅列区共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24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12%。其中有初级职称的35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5.63%;有中级职称的6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68%;种养殖大户117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2.23%;其它未评上职称但拥有一定技能并能发挥一定作用的烟技员、卫生员、防疫员等共66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9.46%。 二是高层次人才偏少。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仅1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优秀专家仅5人,享受xx特殊津贴专家55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7人,公派留学回国人员11人(上述数据不含中央、省属在##的单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家更是紧缺,全市工贸系统国有(国有控股)企业高、中级经营管理人员中,没有一个研究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5%。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偏少,全省有68名高级技师,我市有8名,虽不算最少,但其中机械类高级技师仅2名,而烹饪高级技师达6名。 三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2000年起,全市共调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97人;自动离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0人,仅教育系统至今已有273名教师(包括校长)外流,有的连档案都不要。中、高级管理人员也很难稳定,连条件比较好的三钢,2002年以来也已经有11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外流。科技人才外流也相当严重,据统计,2003年全市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工业科技活动人员1401人,比2000年、2001年、2002年分别减少4.43%、6.48%和0.64%。我市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元发树脂有限公司,原有科技活动人员8人,现只有2人。 四是毕业生回流率和就业率低。据市教育局统计,2003年全市考上各类高等院校的学生达12298人,而市人事局的数字显示,回到##的约10%。据了解,全市高中教师紧缺,若按国家要求初中和高中教师须有本科学历,需9000多名,全市每年考进师大的学生共300人左右,但回来的不到30%。去年全市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至12月底报到2519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毕业生382人,大专毕业生661人,中专毕业生1471人。已就业1283人,就业率仅50.9%。 以上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有其历史背景和客观因素,我市地处山区,区位劣势明显,经济欠发达、产业规模不大,城市化水平不高,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和生活环境较差,吸纳人才的载体、空间和引力有限。另一方面,我们人才工作本身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陈旧的人才工作观念还没有消除。论资排辈、官本位等思想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依然存在。对人才概念的理解比较狭隘,在对人才的录用、统计、职称的评聘、待遇的提供等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现象。对体制内的人才和体制外的人才,对国有单位的人才和非公领域的人才,对自身培养的人才和外面引进的人才,没有统筹协调好。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无所作为的思想意识较重。认为山区发展机会少、经济待遇低、环境条件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往高处走”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引不来且留不住金凤凰,也阻止不了“孔雀东南飞”。二是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同时存在,人才大量流失和人才难以合理流动同时存在,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同时存在,人才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埋没人才、压制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单位甚至存在“武大郎开店”的现象。三是政策措施不够有力、不够有效、不够配套。对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充分。某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应对之策。已出台的政策没有很好落实,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从战略高度深化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摒弃陈旧观念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无所作为的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人才观来指导人才工作。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二是牢固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四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全面开发的观念。五是树立现代市场的观念。 (二)加强能力建设,想方设法培养人才。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一要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对党政干部的教育培训,要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为基本内涵,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要求,开发一批培训模块和培训菜单,为干部自主择训创造条件;试行学时学分累积制,把干部在职自学、短期培训与正规培训融合起来,继续推行市管后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着重提高战略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通过与国内省内高校合作开办mba课程班或企业管理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各类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和职称培训。对职工队伍,通过实施“技能振兴计划”,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力度,督促企业采取优惠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提高技能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则应以市农科教结合培训中心、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大专院校、各类职业学校、农广校、农函大、文技校及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场和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农业155”和“村会协作”为载体,发展适合农村实际的“订单培训”、“
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采取函授与面授结合、长训与短训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辅导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学习培训与推广服务结合等有效形式,重点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经纪人)等方面的培训。二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优化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办好##学院、发展优质高中和壮大职业技术教育等办法,培养更多更好的各方面人才。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对优秀年轻干部,通过选派到艰苦地方、复杂环境、基层一线、重点项目、综合部门、关键岗位和沿海发达地区任职、挂职或跟班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通过项目进行产学研结合、课题(技术)攻关、开发应用等,提高研发能力和技能水平。对农村实用人才,围绕我市培育七大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在选派干部驻村任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派“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或“营销助理员”,组织他们积极投身到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去,增强致富能力。 (三)推进机制创新,广开门路吸引人才。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才引智借脑,做到人才资源的规划、开发、调配、利用要与市里重大发展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攻关项目、重大工作布局一起抓,为##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支柱产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结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推广明溪县的经验,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商业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等各类项目为平台,面向国内外,吸引相关人才和智力,为项目建设服务。二是以产业为支撑集聚人才。结合我市着力培育冶金及压延加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林竹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可通过整合相关企业的研发机构,市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并投入必要启动资金,促成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三大产业研发(工程)中心,冶金研发中心可设在三钢,机械研发中心可设在厦工三重公司,林竹加工研发中心设可在永林集团(整合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永安分中心和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永安分中心)。同时发挥我市生态优势,以明溪南方红豆杉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主建立生态与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确定研发项目,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开展合作交流,储备和引进专门人才,形成研发团队,发挥整体效应。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借脑引才。进一步推广厦工三重公司和永林集团的经验,建立健全人才柔性引进和区域合作机制,根据地方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用人不养人”,通过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使用“候鸟式”人才。同时,对我市急需和紧缺的专业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做好储备工作。 (四)深化制度改革,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制度是更稳定可靠的因素。一是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应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应认真总结并进一步完善我市去年试行的办法改进考核工作,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应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应深化以评聘分开为重点的职称制度改革。高技能人才的评价重在业绩和企业认可,要打破年龄、身份、资历、学历限制,完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制度,使有一定技术专长并发挥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落实相应的待遇,增强责任感。要全面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进一步推进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对党政人才,重点是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适当拉开不同职务和职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职级的激励功能;进一步完善去年以来我市健全干部激励机制的做法,努力形成以发展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是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对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科技人才,重点是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采取年薪制、期权和股权激励或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以及补充商业保险等方式进行激励。对高技能人才,按技能等级和岗位性质定酬,可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实行特岗特薪。同时要推行以项目和课题为主的研究组织形式,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进一步改进“##市优秀人才”奖励办法。三是完善人才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五)健全服务体系,改进管理盘活人才。用活人才而不是管死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做到合理有序流动与稳住现有人才互动、引进外地人才与发挥本地人才作用并重、搞好服务与改进管理兼顾。一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重
点是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积极探索建立人才配置与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配置相贯通的机制,引导人才市场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路子。二是促进人才有序流动。针对山区人才特别是优秀教师无序流动较突出的问题,可建立山区人才贡献补偿机制,贡献补偿可像住房公积金那样积累,退休时一次性给付。三是优化人才流动服务。要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按照分类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组织部门干部信息库和各有关部门人才库,使之成为涵盖五支队伍的大人才库,重点跟踪在外##籍优秀人才。同时搭建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制度。依托##市人才交流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派遣、薪酬设计、人才选聘等服务项目,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大力发展像梅列区劳务派遣公司那样的劳务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劳务派遣、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事务代理等服务项目。要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四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在制定引进人才政策时,同步考虑稳定现有人才政策,调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对在本市各类事业单位工作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管拔尖人才(两年一次复核)、“百千万人才”第三层次人选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在职期间可给予享受当地政府一定数额的高层次人才生活津贴;对村级农民技术员兼任“农业155”信息员的也应给予定额补贴。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帮扶指导等方式发挥作用。 (六)形成工作合力,优化环境凝聚人才。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事。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归根到底,还是要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留住最需要的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切实做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即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发挥优势、责任到位、齐心协力做人才工作的高效运行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做法,市委和各县(市、区)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工作机构。二是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各级都要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工作项目,所需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进一步改进“##市优秀人才奖励资金”的管理,完善市管拔尖人才评选表彰工作,搞好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三是积极为人才排忧解难。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都要坚持联系人才制度,自觉地为各类人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喜人局面,积极营造一种拴心留人、人在心在的良好氛围,真正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四是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特别要结合“xxx”计划的制定,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省、市的各项要求细化、量化、具体化,提出符合本地区本部门人才工作实际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既体现坚决贯彻上级精神的全局观念,又实现落实当中的务实创新。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通过深入的调研,掌握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探索人才工作的规律,梳理剖析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督促检查人才政策落实情况。
[1]
篇四 ##市人才工作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做好人才工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市委的要求,我们调研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召开座谈会、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
一、我市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促进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才工作作为科教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才工作环境得到优化,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有所增强(具体工作做法和成效略)。 按照《决定》中关于人才的定义,人才数量是难以用单一标准进行统计的,但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仍侧重以职务、职称、技术等级、身份等因素对我市五支人才队伍情况进行分析。
(一)党政人才队伍情况。截止2004年10月,全市共有处级干部934人,平均年龄48.2岁(35岁以下9人,占1%、36-40岁108人,占11.6%、41-45岁215人,占23%、46-50岁261人,占27.9%、50岁以上341人,占36.5%),其中研究生15人,占1.6%;大学351人,占37.6%;大专406人,占43.5%;高中、中专及以下162人,占17.2%。科级干部9487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研究生25人,占0.2%;大学2065人,占21.7%;大专4092人,占43.1%;高中、中专及以下3305人,占34.7%。市管后备干部965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大学514人,占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