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分析报告

人格分析报告14篇

发布时间:2023-02-01 07:24:11 查看人数:62

人格分析报告

篇一 调查报告: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1999年“社会调查实践课”中,我们选定了“全国26个大中城市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

篇二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优秀调查报告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1999年“社会调查实践课”中,我们选定了“全国26个大中城市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

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 。

篇三 2023年最新入党思想报告:一个党员的必备人格

敬爱的党组织:

什么样的人格是党员必不可少的?影片《第一书记》中的沈浩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沈浩同志用他的行动向我们阐明了党员的必备人格——时刻挂念着百姓,以老百姓为根本。本是城里人,家里又有老母也有妻儿,沈浩同志有太多的理由可以选择在城里发展,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奉献于农村。目前有这样一个很火的说法就是:做官的不一定干事,干事的不一定在做官。显然,沈浩同志的思想就更加倾向于后者。他辞去了省财政厅的职务,毅然奔赴小岗村。在沈浩同志的眼里,小岗村是复杂的。他反复地强调。可是这并丝毫没有减少他的奉献精神。因此,在第一次见面会上,沈浩同志能够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每个人将家里是什么状况,一个走马上任的村官如此认真的态度无疑惊呆了我。

令我更为敬佩的是:他的以百姓为根本的思想并不停留在空想的阶段。而是将这些思想都运用到实践中去。思想汇报因此,沈浩同志一到小岗村就当机立断决定修路,为了这个目的,他七尺男儿不断跑各个行政部门,向领导低声哈气地求赞助;为了这个目的他还积极地去解决村民福德的问题,一个原本只准备在小岗村干三年的党委书记毫不避嫌地解开了历史的伤疤——老领导个体占领集体资产的问题,他还为此遭人毒打。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建了小岗村几十年梦寐以求的路。他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脚印里,他认识到必须要发展,还需要建立桥梁。带领着老百姓自己动手,准备材料,建立桥墩;跑遍中央和地区,苦口婆心游说铁路局个领导为了小岗村停车让他们接桥墩。他又成功了。

当然除了建路方面,她还做了很多团结小岗村老百姓的好事。在下雨的时候顶着破雨衣去看望百姓,亲力亲为,为贫困百姓修建房屋。不计前嫌,给福德家张罗开餐馆。妻子小勤送的奶羊,他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村里的孤寡老奶奶。就连在和老母、妻儿短聚的时候村子里的拆迁出现问题,他也是立马赶回村子里细心解决。他一个新来的村官,论文参考为了每一位村民,他鞠躬尽瘁,他甚至给老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值班丧事。三个彼此仇视的老前辈在他的感化之下也冰释前嫌,福德家也打心眼里把他当哥,整个小岗村农业发展了,工商业发展了,人民一团和气。

下一页

篇四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的调查报告

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 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

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 。

篇五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作 者:邹 刚

学 校:兰州大学

年 级:96级

院 系:哲学与社会学系

专 业:社会学

指导老师:黄少华(副教授)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调查结果:a)9.8%的老师只强调学习,从不教导学生的品德;b)20.8%的老师强调的道德品质教育虽已在校园内列为正规的课程,但形式老套,所举的榜样人物、模范事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c)46.4%的老师虽能深入浅出,于日常生活中举现实例子对学生作颇有说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说不练”,给学生所作的示范性作用不强,d)仅有23.4%的老师才能做到不仅课堂强调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由此可见,目前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后于形势的迹象,德育的空洞无实际内容,榜样人物缺乏时代性,缺乏说服力,不能面对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中学生对德育评价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实际上,据“对学校各科开设的课程满意度”之调查题目的结果看,中学政治课的平均满意度为2.60,已接近取值“③”--“态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与“较满意”之间,但有近40%的学生评价很低,这表明了中学德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性生理教育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我们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与人格倾向--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型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烈、情感的社会行动--崇拜,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偶像,能说明该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及现实阶层地位的分布状况;传统的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标等等外在社会因素是怎样在个人的意识里生根发芽,并接受与其他思想的碰撞?而偶像崇拜即是这种“内化”的一个现实例子,只不过它体现得感情较为强烈罢了,什么样的社会即会有什么样的合理性社会人格,“20世纪60年代以约翰列农为首的'甲壳虫‘摇滚乐队”成为那代人的世界级偶像,美国前总统卡特也说:“他的精神'甲壳虫乐队的精神’--急躁活跃和认真诚恳,嘲讽和理想主义都加在了一起--成了整个一代人的精神。” 而十余年前在我国曾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以“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的歌词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人生信条,也跟当时我国社会的普遍心态有关,偶像崇拜与社会人格相互影响的关联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偶像类型的划分标准带给我们一定的困难,因为考虑到某种偶像大多与其职业有着固定的联系,因此我们试图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求解析。在问卷题目中列出的十余种偶像类型--它们其中大多数是按职业类型而确立的,而且这样做的结果也能让我们通过目前社会上的十余种主要职业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地位的分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是本节标题下附加“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副标题的目的。

富追求的理想目标,相比之下,选择“著名政治家”为崇拜偶像的只占4.9%,选择“优秀教师”作崇拜偶像的仅占2.2%,由此我们可以想像虽然师范院校在高考中也是报考的热门,但在报考的考生中又有多少人是以当老师为人生的理想呢?传统的偶像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已日益显得没有魅力,其中选择“生产劳模”的比例最低,为0.9%,只有极少数的中学生期望未来作一个“优秀的工人”。

由以上的数种偶像崇拜的排列状况看,在当今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结构中,有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功利的一代,但事实上,这正是商品经济所呼唤的社会人格。他们是历史与文化的适应者,但更是未来的开拓者。

转型社会中社会人格也发生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而在此过渡阶段便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人格类型的嬗变。美国社会学思想家在其“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划分中,对“尚武社会”的社会成员的精神特征归纳为:“一致、服从、忠诚、墨守成规、无创新精神、依赖权威,以及关于现状既是自然的又是惟一可能的信念。由具有这种思想组成的社会必然是保守的和敌视创新的,不灵活的及难以重新组织的……。”而他对于“工业社会”的描述则为:“……个人更注重个人的利益;不强求价值信念的同一(这实际上意味着整个社会中的人们更具备”宽容“和”同情“的精神,但须注意,这里”同情“指的是类同于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解释性的理解“,即”是指在获得关于指导行动者的动机的知识的理解行为“ ,颇类似于孔子的”忠恕之道“里的”尽己之心和推己及人“ ,也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他人的价值观念看待事物);愿意在价值多元化的组织中而不愿在强制性的组织中生活;强调个人的努力,视自致的社会角色的价值高于先赋的社会角色的价值;尤其重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求新求变精神,而不愿受制于一般舆论的束缚;对待他人更显尊重但不屈服迷信权威;不愿受他人的役使而力求保持合作的伙伴关系。”

当然,以上两种社会类型的划分仅仅是两种理想型的划分,而就目前我国的阶段看,处于这两者的中间阶段,也就明显地带有社会人格的过渡特征,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无疑也会带有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极影响,人的发展状况也会具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人格分离、心理浮躁、焦虑和动荡不定、价值观困窘、行为易失范等等。但从历史的取向上看,塑造经济关系及意识上独立自主的个人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要求个人具有与企业同样的主体地位,淡化依赖性;而且更要求人的平等意识,这不仅指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的平等“只能是机遇均等,而不能是完全的平等……” ;同时更鼓励个人具有风险意识,“高风险投入才能有高收益回报”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人们互相之间的社会互动带有信息社会的“广而不深”的时代特征,更重功利和时效;极为重视契约型的人际关系;由于人的自主性及自尊心大为增强,故尊重他人,持合作精神与人共事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强调机遇,在获取社会价值目标上有时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如期望靠彩票发大财而促成摸奖的火爆场面的现实写照;凡此种种社会心态的演变及社会人格的变化,我们认为均会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的形成。市场经济已向新时代的人格作出了要求,那么,当代中学生是否适应这种挑战呢?

四、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结构现状的分析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6项:分别是⑤“独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求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上述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是最令我们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总 结

在对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现状的调查研中,看到了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了不足之处。当代中学生正以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身影走进我们的研究视野。理性化与功利化并存,日益渴求独立却缺乏理解,欲自立而又不能完全自立的他们无疑是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历史选择了他们并塑造他们,他们的社会人格将是21世纪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人格,社会在进化、人也同样在进化,诚挚地希望其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不会影响这一首瑰丽的交响曲。

点 评

本文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当代城市中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了定量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学调查方法的较好把握。不过相对而言,作者对社会理论的把握尚有一定的差距。

兰州大学:黄少华副教授

篇六 2023年11月入党思想报告:一个党员的必备人格

敬爱的党组织:

什么样的人格是党员必不可少的影片《第一书记》中的沈浩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沈浩同志用他的行动向我们阐明了党员的必备人格——时刻挂念着百姓,以老百姓为根本。本是城里人,家里又有老母也有妻儿,沈浩同志有太多的理由可以选择在城里发展,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奉献于农村。目前有这样一个很火的说法就是:做官的不一定干事,干事的不一定在做官。显然,沈浩同志的思想就更加倾向于后者。他辞去了省财政厅的职务,毅然奔赴小岗村。在沈浩同志的眼里,小岗村是复杂的。他反复地强调。可是这并丝毫没有减少他的奉献精神。因此,在第一次见面会上,沈浩同志能够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每个人将家里是什么状况,一个走马上任的村官如此认真的态度无疑惊呆了我。

令我更为敬佩的是:他的以百姓为根本的思想并不停留在空想的阶段。而是将这些思想都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沈浩同志一到小岗村就当机立断决定修路,为了这个目的,他七尺男儿不断跑各个行政部门,向领导低声哈气地求赞助;为了这个目的他还积极地去解决村民福德的问题,一个原本只准备在小岗村干三年的党委书记毫不避嫌地解开了历史的伤疤——老领导个体占领集体资产的问题,他还为此遭人毒打。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建了小岗村几十年梦寐以求的路。他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脚印里,他认识到必须要发展,还需要建立桥梁。带领着老百姓自己动手,准备材料,建立桥墩;跑遍中央和地区,苦口婆心游说铁路局个领导为了小岗村停车让他们接桥墩。他又成功了。

当然除了建路方面,她还做了很多团结小岗村老百姓的好事。在下雨的时候顶着破雨衣去看望百姓,亲力亲为,为贫困百姓修建房屋。不计前嫌,给福德家张罗开餐馆。妻子小勤送的奶羊,他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村里的孤寡老奶奶。就连在和老母、妻儿短聚的时候村子里的拆迁出现问题,他也是立马赶回村子里细心解决。他一个新来的村官,为了每一位村民,他鞠躬尽瘁,他甚至给老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值班丧事。三个彼此仇视的老前辈在他的感化之下也冰释前嫌,福德家也打心眼里把他当哥,整个小岗村农业发展了,工商业发展了,人民一团和气。

而他,付出了太多。妻子一年365天,能见到他的日子用手指就能扳出来;女儿正值中考的关键时刻,他却完全不能像一个平常的父亲那样守护在女儿的身边,给她辅导辅导;年过9旬的老母一见到他就唠叨个不停,不停叫乖乖。他本应该平日在省里坐坐办公室,周末陪陪家人或者和三五两个老朋友喝喝酒,唱唱小曲的,好好享受生活的。可是他没有,他他坚持过着一种常人不能坚持的生活,他顽强地挺了下来。正是她的坚持,感动了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也感动个小岗村所有的百姓。小岗村的百姓一届有一届地按红指印求他留下,他的妻子在数落他时语气也软了很多,他的女儿甚至明言支持他继续干。是什么让一个他如此深得人心怎样的人格让沈浩同志永远活在千千万万人民的心中我想这已经不言而喻。

汇报人:_____*

2023年11月12

篇七 2023年11月进党思想报告:一个党员的必备人格

敬爱的党组织:

什么样的人格是党员必不可少的?影片《第一书记》中的沈浩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沈浩同道用他的行动向我们阐明了党员的必备人格——时刻挂念着百姓,以老百姓为根本。本是城里人,家里又有老母也有妻儿,沈浩同道有太多的理由可以选择在城里发展,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奉献于农村。目前有这样一个很火的说法就是:做官的不一定干事,干事的不一定在做官。显然,沈浩同道的思想就更加倾向于后者。他辞往了省财政厅的职务,毅然奔赴小岗村。在沈浩同道的眼里,小岗村是复杂的。他反复地夸大。可是这并丝毫没有减少他的奉献精神。因此,在第一次见面会上,沈浩同道能够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每个人将家里是什么状况,一个走马上任的村官如此认真的态度无疑惊呆了我。

令我更为敬佩的是:他的以百姓为根本的思想并不停留在空想的阶段。而是将这些思想都运用到实践中往。因此,沈浩同道一到小岗村就当机立断决定修路,为了这个目的,他七尺男儿不断跑各个行政部分,向领导低声哈气地求赞助;为了这个目的他还积极地往解决村民福德的题目,一个原本只预备在小岗村干三年的党委书记尽不避嫌地解开了历史的伤疤——老领导个体占领集体资产的题目,他还为此遭人毒打。终极,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建了小岗村几十年梦寐以求的路。他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脚印里,他熟悉到必须要发展,还需要建立桥梁。带领着老百姓自己动手,预备材料,建立桥墩;跑遍中心和地区,苦口婆心游说铁路局个领导为了小岗村停车让他们接桥墩。他又成功了。

当然除了建路方面,她还做了很多团结小岗村老百姓的好事。在下雨的时候顶着破雨衣往看看百姓,亲力亲为,为贫困百姓修建房屋。不计前嫌,给福德家张罗开餐馆。妻子小勤送的奶羊,他尽不犹豫地送给了村里的孤寡老奶奶。就连在和老母、妻儿短聚的时候村子里的拆迁出现题目,他也是立马赶回村子里细心解决。他一个新来的村官,为了每一位村民,他鞠躬尽瘁,他甚至给老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值班丧事。三个彼此仇视的老前辈在他的感化之下也冰释前嫌,福德家也打心眼里把他当哥,整个小岗村农业发展了,工贸易发展了,人民一团和气。

而他,付出了太多。妻子一年365天,能见到他的日子用手指就能扳出来;女儿正值中考的关键时刻,他却完全不能像一个平常的父亲那样守护在女儿的身边,给她辅导辅导;年过9旬的老母一见到他就唠叨个不停,不停叫乖乖。他本应该平日在省里坐坐办公室,周末陪陪家人或者和三五两个老朋友喝饮酒,唱唱小曲的,好好享受生活的。可是他没有,他他坚持过着一种凡人不能坚持的生活,他顽强地挺了下来。正是她的坚持,感动了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也感动个小岗村所有的百姓。小岗村的百姓一届有一届地按红指印求他留下,他的妻子在数落他时语气也软了很多,他的女儿甚至明言支持他继续干。是什么让一个他如此深得人心?怎样的人格让沈浩同道永远活在千千万万人民的心中?我想这已经不问可知。

汇报人:

篇八 论广告人格化述职报告

人格是多种学科共同研究的重要范畴,在哲学上是指社会关系的综合表现,在伦理学上是指道德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社会学上是指个体人完整的品质。所要讨论的广告人格,主要侧重于探讨广告人在广告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探讨广告人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所表现出的尊严、价值、品质,探讨广告人及其广告活动在社会和市场经济舞台上应有的身份、地位、气质和形象。广告人格既涵容广告人的人格,也涵容广告活动的人格化特征,前者是广告个体人格特征,后者为广告群体人格特征,二者的统一与互补是为广告人格。

一、广告理想人格是一种人格典范

广告人格是制约广告活动、广告行为和广告作品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变量。广告理想人格是一定的社会理想、职业理想、广告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完美结合。这是广告人对其权利与义务的自觉遵守与践履;是广告人所普遍追求和向往的一种人格典范;是通过广告实践与广告道德修养而形成的广告道德楷模。广告理想人格是广告道德的最高层次,培养和树立广告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广义的广告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着繁杂而细致的分工。主要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制、广告发布者、广告管理者等,其中主体是广告经营者、制、发布者,即一般意义上的广告从业人员。这类人又可细分为:广告经营管理人、广告调研人、广告策划者、广告撰稿人、广告设计制等等。每一个广告作品、每一次广告活动都成为广告从业人员素质水平的实证。广告人格就是在众多的广告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借助广告行为和广告作品体现出来的。

面对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广告市场、广告活动中出现的是是非非,理智地抛开其物质的表象,其实质凸现出的都是“人为”的问题,即广告人的素质问题。广告作品的质量高低、广告活动的规范与否反映出广告人的素质,反映出广告人的道德水准与文化追求。因此,广告作品、广告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质量、格调、情趣、审美都是广告人的“人格外化”。

在广告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推动广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两种驱动力:一种是广告人主动地与社会认同保持一致;一种是社会推动广告人与社会认同保持一致。这两种路径在最终结果上是殊途同归,都落实在社会认同和社会要求上,是以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与特殊的广告行业道德要求的有机结合为核心尺度的。而广告人则因价值取向、个人环境、知识水平、道德标准、社会实践及其对社会的认同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呈现出复杂的人格多元化。当人类步入现代市场经济之后,广告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左右社会时尚的不可轻视的社会力量,这就要求广告人地担负起社会人的角色。通常越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广告人,越是有成就的广告人,越是人格高尚的广告人。广告人应当成为商品劳务的宣传人,广告客户的参谋人,企业形象的塑造人,消费革命的倡导人,科技知识的传播人,城市环境的美化人。“广告人必须是社会风气的领先者,必须是理论观念的实践者,必须是诚实助人的说服者,必须是创意组合的革新者,必须是团队互助的合,必须是智慧见解的提供者,必须是自控律己的苦行者,必须是感恩领情的报答者”(台湾广告人赖东明)。一方面是广告人追求自身责权利的统一,另一方面则是广告人有责任、有义务引导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受到精神文明的陶冶,促进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形成,为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很有必要从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统一的角度,提出规范的广告人格模式,即广告理想人格,用于引导和规范广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广告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广告是一种经济活动,广告是一种营销手段,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广告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广告的本质特征是功利性和真实性。这是广告这一人类文明的共性现象。然而广告又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它还是社会现象,社会制度的差异与时代的变迁决定了广告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也就决定了广告人格的社会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广告人因其职业特征的要求更是面向全社会的。广告人的道德、广告人的人格只有在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完整的说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道德要求以及不同的广告道德原则规定了广告人格发展的方向、特点和水平。社会主义广告人不仅需要扮演好功利性经济角色,同时还需要扮演好表现性社会角色,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人格的鲜明特征。

(一)社会主义广告人追求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一个人“享有多少权利,也就负有多少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合而为一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拥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劳动的权利,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权利,追求真理的权利,管理社会生活的权利,被尊重的权利,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履行自我义务(自尊、自重、自爱、自慎)和社会义务。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任何社会制度都不例外,但在实现的过程及其方式方法上社会主义广告与资本主义广告是不同的,因为二者的价值目标设定存在着利益至上、见利忘义与义利统一、义利兼顾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竞争以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甚至违反伦理道德乃至法律为本质特征,尽管他们有较为完备、严密的法律条文,较为完善的行业自律准则,由此形成的广告人格的目标与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但是在守法的表象下,的则是极力钻法律的空档,置社会公德、大众利益于不顾,竭尽全力追逐自身利益,只注重追求自我的权利而忽视应尽的义务,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其广告人格化表现的重要形式是驱利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了适当的土壤,产生出的是无限制的私欲膨胀,广告成为势利鬼,成为商业社会的“混世魔王”。如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不顾社会公德,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色情、暴力广告等等。

社会主义广告人格与资本主义广告人格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社会主义对于广告人的要求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服务对象,是社会主义伦理特性,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抑制广告自身的利欲、物欲,抑制利己主义的恶性膨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弘扬。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不会遏制广告作为发展生产、促进流通的本质属性,而且更加突出其内涵的“服务”特性。尽管我国的广告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广告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始终是明确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最广大的消费者服务是其始终坚持的根本任务和道德原则。

“论广告人格化”与网络,版权归所有;请注明出处!

我国将广告业定位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此相适应,社会对于广告职业的要求和广告人格的期待也就更高:广告人不是经济学家,但必须尽力推动企业(自身的和他人的)经济效益;广告人不是社会学家,但必须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广告人不是道德学家,但必须恪守职业道德。这一内在的人格力量的核心在外化过程中体现为公平竞争、真实可信、遵纪守法、文明健康。

(二)社会主义广告对真实的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真实是广告的本质属性和首要特征,是世界各国的广告法规、自律准则的重要条款,但不同社会制度对广告真实的界定和要求又有着质的区别。可以说,资本主义广告要求的是人们直观形式下的真实,即物的真实性;而社会主义广告则强调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表象与本质的统一。即不仅要求广告人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服务内容,更要求其引导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树立和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体现个人与群体、消费者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与生活等多方面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广告人格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核心是重视对科技知识的传播,对科技进步的推动和对现代潮流的追求。加强广告现代化属性和特征,以现代时空意识、新思路、新观点、新技术传达信息,使我国的广告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纽带,成为现代中国时代精神和文化智慧的折射。“面向世界”要求我国广告在参与和交流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积极主动地寻求和培养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突破传统的封闭意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扬弃与继承的同时,选择、吸收与兼容世界各民族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和大国风度拥抱世界,以全球意识塑造一个适应现代化、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崭新的中国广告形象。而“面向未来”则构成了中国广告现代化和世界性色彩的必然。如同中国的经济要真正走向世界一样,中国的广告也同样要走出一条国际化的道路。“面向未来”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广告发展创造出一个未雨绸缪的思路和前期准备。从我国当前广告界的实际情况看,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支在思想、道德、情操、文化、科技诸方面过硬的广告队伍。只有在人的素质上狠下功夫,中国广告才有前途。

三、广告道德是广告人格的重要内核

不论古今中外,广告伦理的发展实践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在自律和他律的两相结合中,制约广告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广告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道德的完善。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我绝不做不愿让家人看到的

篇九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篇一

性格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成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全面的分析也尤为重要。如果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给性格一个很好的定位;进而从各种因素中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那就能够把握成功,把握命运。本文通过对自我性格的分析,找出了自己性格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性格完善方案,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通过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如何全面掌控自己的性格、调控自己的情绪、塑造自己的人格以及培养自己的品质。这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根据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本人性格特征主要倾向属于研究型,这类型的人具有分析、谨慎、批评、好奇、独立、聪明、内向、条理、谦逊、精确、理性、保守的性格特征,基本符合个人性格特征,但并不完全符合,因为我的性格总体来说我的性格还算是活泼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从小比较独立,生活上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但是也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保持沉默。

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我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还行,思维比较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可以。平时轻松愉快,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对人对事非常热心,但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但有时也会陷入幻想。我喜欢结交朋友,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你给我一份真诚,我便给予你一份信任。有时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

一般情况下,有较好的自制力,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但在少数情况下,由于缺乏耐心,也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情况下,我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的去处理事情,但是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做出一些不可理解的举动。

目前,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仰郁质四种,其性格特点分别是:

第一,胆汁质型:性情急噪,神经系统坚强,不怕困难,缺乏自制力,缺乏持久而有系统的进行工作能力。

第二,仰郁质型:多愁善感,神经系统较敏感,仰制性较强,固执而容易生气,不善于交际,不能禁受长期的紧张工作。

第三,多血质型:见异思迁,神经系统坚强,感觉和行动都是均衡的,活泼好动,善于交际,能适应各种情况,常常容易作出妥协。

第四,粘液质型:性情孤僻,感觉和行动是均衡的,表情不显于色,感情稳定,反应迟钝,难适应生活条件的改变,工作埋头苦干。

根据上述性格特点分析,我属于多血质、粘液质的混合性格。多血质的性格的典型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感体验不深但很敏感。而根据情商测试结果来看,我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但有时会忽视他们,不知道这对自己的幸福是多么重要。的确,在生活中,我常常会有一种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感觉。而由于混合粘液质性格,做事情常常能够做到深谋远虑,做事谨慎,一丝不苟。

通过思考,我认为我的性格优点主要表现在:乐观积极,开朗爱笑,脾气温和,有和人沟通的耐心和诚心,善于聆听也喜欢表达,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具有十足的责任心,价值观的包容度比较大,洞察力较强。缺点表现为:做事情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时常半途而废。

对于自己的性格完善,要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学会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三心二意,培养更加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发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选择了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努力的去完成;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事尽量避免情绪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自己性格的全面分析,我更加明白自己性格方面的优缺点,也有了明确的完善方案,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路途该如何走下去,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想法。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篇二

自我分析

关于人格,我最早知晓的,还是童年时姐姐教我的《三字经》。记得第一句话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幼年的我并不知那句话最本质的含义,但现在的我屡屡回想,竟然发现,儿时的不懂,儿时的天真,才是最合那句话的意境的。

那不免问,而现在呢?人终究会长大的,在经历了人来人往、潮涨潮落后,我们终究是会改变的。对于《三字经》里的那句箴言,我还是赞同,不过自己心中的“善”尚在,却已随时光变得黯淡了。记得老师上课时讲过,人步入成年时,人格发展也基本上完成了。而我已踏入成年的门槛,回首审视自己的成长与改变,不免感触良多。

一、兴趣

说到自我分析,我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兴趣。我的兴趣便是电影和书籍。电影就像一泓清泉,时时让我从现实的迷茫之中清醒。它是我的梦,或许是觉得现实世界的不如意,我总能从电影中找到感情上的共鸣。电影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但我更喜欢纪实一类的电影,它让我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一次又一次的人生,仿佛自己也在其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活中的不愉悦随之变淡了,也变得睿智了。

而对于书籍,我一直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看书是我自小养成的习惯,在书籍中让我懂得了许多,譬如世间冷暖,譬如做人之道。当自己在一本书上学到东西时,会让我产生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感。

二、性格

1、乐群但爱独处:我是一个外向、热情的人,喜欢和同学一起娱乐,一起交流,因为自小一直当班干部,所以在同学之中总是饱有微笑和自信,并且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并且,我一直以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最值得珍惜的还是朋友、同学们,所以我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和同学们打到一起。但同时,我也喜欢独处,我并不觉得这和乐群有冲突,一个人生活的时间总是更多的,当独处时,我似乎变得更为冷静,但同时也变得感性了,在不断地思考中也会不断产生对生活的灵感,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

2、敏感:这点我是在大学后才感受到的。不喜欢开玩笑,尤其是别人开自己的玩笑。并且,明知是玩笑却还是会一直放在心里。同时,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一种紧张感。这也是我总是失眠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害怕被拒绝,有些事情还没做就失去勇气。这一点我是极力想改变的,有时我总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3、好幻想:这是我独处时想的最多的。我觉得通过联想,在不好的东西也会变美。因此,在生活中,我总是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将其中的优点放大,这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觉,但同时又有一种欺骗自己的成分。我本身对世界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但我知道这样不好,我会尽力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氛围中。

4、追求个性: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新鲜、刺激和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诱惑和内心的呼喊。一直认为没有个性的人生就像生活少了色彩。所以会坚持自己的一些原则,有种随心所欲的感觉。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我不知道那样好不好,但我觉得这是属于我的锋芒,所以我现在依然这样。这不是一种娇溺,而是我追求的心灵的自由。

5、充满矛盾:我觉得自己尤其是上大学以来,对人生充满疑问和不解,因此内心不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百转千回。这点我不得不讲,仿佛讲出来也会好受一些。对一件事情,经常会双方向考虑,但这又会让我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也是自己不够果敢的原因吧。

三、心理

我现在的心理状态?应该是良好的。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向前看,向好的方面看,乐观、积极,努力学习、培养兴趣。虽然之前我是习惯沉湎于过去、习惯消沉,不过好像经历愈多,能克制住得就越多,现在我总是会让现在的所有填满我的思想,让我勇往直前向未来,而不是过去。

虽然有时也会感觉到内心的压抑,感觉到莫名的孤独感,但弗洛姆也认为,人是有孤独感的。我现在把这种感觉当做一种馈赠,不再为之唏嘘,因为我的感觉是,当我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变成“透明”的,那时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那时我才能看到我真实的内在。我会鼓起勇气审视最真实的自己,我不逃避,我会为自己的不足而改变,因为我知道人无完人,只有向你想要达到的地方不断趋近。并且,我知道人是不可能避免孤独的,我反而习惯享受它。我喜欢王家卫的电影,迷离、阴郁,当我孤独时,我会觉得我是艺术的,我仿佛置身于那样的氛围之中,我会觉得孤独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痛苦,那时我是满足的。

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都为着“真善美”留着位置。我一直信仰着它,且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尽管我深切地知道,现实是丑陋的,现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但现在的我对于现实只是漠视,我不陷进去,但我也不排斥,因为我也是物质社会的一员。我只是会在自己感到迷茫的时候让自己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世界无论如何,依旧不变,变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亦不是麻木,我知道再怎样也不能让自己麻木,我有无奈,有悲伤,但我也有希望,有激情,有这一切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而真善美是搁浅在我心底的那份坚持。

四、影响因素

人格的定义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所以,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发展也大有影响。

虽然我是独立于父母外全新的一个个体,但我也承认,有些性格是遗传自父母的。我父亲做事很耐心,也很细心,为人诚恳,但总是对自己缺乏自信。我母亲却很要强,为人善良,善于交流,但对于一件事情总是太过忧心,把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看得太重。

我继承了我父亲的细心,不过正是因为父亲,我才深深懂得自信的重要性,因此我随时都保持着自信。同时,我也继承了母亲的为人和善于交流,并且,有时候我对自己也太过忧心忡忡了,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到,却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

五、形成过程

这便是关于我的成长了。童年时,父母很少在身边,因此和同学的时光是更多的,但我童年时非常内向,又老实,经常受同学欺负。童年有时让我觉得是一纸空白,没有太多可以回忆的。但我觉得那时我的状态是近于“真善美”的,没有欲求,没有其它想法,有的只是好好学习,做家长老师要求我做的。

少年时,渐渐变开朗了,因为成绩的优异又深受同学的喜爱。但因为家里父母之间经常有争执,我又太懵懂,便把自己的感情重心转向同学,因此直到现在,我对家的概念还是特别薄弱。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缺憾,我没有不开心,我只是觉得每个人人生的轨迹都不一样,凡事不能太强求。

步入青年,彼时的单纯与懵懂也随之消散,接触的东西多了,认识的世界大了,所思所想也变得不一样。高中的我彻底改变了,从安静变得活泼,从完全快乐到深深感受了悲伤感,脑袋里也开始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那时的我还不是成熟的,虽然现在也不是,但至少现在更有理智,那时的自己感觉一片混乱,有一种随波逐流、没有方向的感觉。再加上家庭因素,导致我不断在愤世嫉俗与怀疑自我中徘徊。

而到了现在,我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我有了自己的方向,有了自己对于生活的许多看法,我不断学习着,不再感到混乱。我有了许多不同的感觉,通过逐渐地成长,我会冷静地看待身边的问题,无论是对感情,还是学习。我甚至产生一种宿命的思想,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但这种思想让我心愈加平静,顺其自然,我很快乐。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篇三

通过自我人格测验,结果为多血质12分,胆汁质3分,粘液质4分,抑郁质-9分。单单从结果上来分析,本人的气质类型为一般型的多血质。根据书本上对于多血质气质类型的描述,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表情外露,反应迅速,善于交往,适应性强,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做事缺乏持久性。(活泼型)

我觉得该测验结果不完全符合我对自己气质、性格的认识。根据该分析报告的要求表明,得分在20分以上者为典型气质类型,10~20为一般气质类型;而多种气质类型的得分相当时,就可以划为混合气质类型。我个人还是倾向混合气质类型,因为我个人的行为习惯上许多与粘液质表现相符合。粘液质:安静,稳重,沉着,善于忍耐,但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反映较慢,不够灵活,因而比较固执。我个人举觉得此项也比较符合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气质类型测验结果的差距呢,个人认为是由于个体差异的缘故。

人格分析报告,是由国外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概括了人的4种典型人格特征。然而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国外的心里情况现状。我们众所周知,人具有民族和人种特点,虽然生理结构上大同小异,但是思维、行为习惯和受环境影响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化上的不同,所以还有待我国心理学者开发属于国人的人格分析。

外向测验结果为78分,即稍外向型。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内一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提出的。外向是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外向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荣格认为,纯粹内向或外向性格的人是很少的,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某种情境的影响而倾向于一种占优势的态度,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中间型。

篇十 当代中学生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

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

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

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 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

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

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

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

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

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

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 。

篇十一 2023年10月入党思想报告:完善自身人格,规范人生行为

在您们的引导下,我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对组织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是您们的关心和培养,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准了自己的目标和航向,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工作岗位上,一步步成熟起来。今年,我非常荣幸的被组织吸收为**预备党员。

在您们的引领下,我在向组织积极靠近的同时,思想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我思想成熟的过程,是完善自身人格,规范人生行为的转折点。在这里,我把我的思想变化向您们汇报如下:

自从我决定要加入中国共 产 党时起,我便经常想自己还有哪些方面不足,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 产 党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成为一个党员以后,一定要提高自身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篇十二 论广告人格化述职报告范文

人格是多种学科共同研究的重要范畴,在哲学上是指社会关系的综合表现,在伦理学上是指道德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社会学上是指个体人完整的品质。所要讨论的广告人格,主要侧重于探讨广告人在广告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探讨广告人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所表现出的尊严、价值、品质,探讨广告人及其广告活动在社会和市场经济舞台上应有的身份、地位、气质和形象。广告人格既涵容广告人的人格,也涵容广告活动的人格化特征,前者是广告个体人格特征,后者为广告群体人格特征,二者的统一与互补是为广告人格。

篇十三 2023年9月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1999年“社会调查实践课”中,我们选定了“全国26个大中城市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

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 。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调查结果:a)9.8%的老师只强调学习,从不教导学生的品德;b)20.8%的老师强调的道德品质教育虽已在校园内列为正规的课程,但形式老套,所举的榜样人物、模范事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c)46.4%的老师虽能深入浅出,于日常生活中举现实例子对学生作颇有说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说不练”,给学生所作的示范性作用不强,d)仅有23.4%的老师才能做到不仅课堂强调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由此可见,目前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后于形势的迹象,德育的空洞无实际内容,榜样人物缺乏时代性,缺乏说服力,不能面对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中学生对德育评价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实际上,据“对学校各科开设的课程满意度”之调查题目的结果看,中学政治课的平均满意度为2.60,已接近取值“③”--“态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与“较满意”之间,但有近40%的学生评价很低,这表明了中学德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2.学生在家庭内、学校内缺乏与家长、老师的情感交流,就调查问卷中“交流状况”一题而言,“与同学谈心或讨论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频繁、最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统计)功能得出中学生总体对“与同学交流与讨论”一项的总体平均值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与②“较之多”间,靠近“较多”,这反映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辈群体和首届群体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个人开始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准成员”逐步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含义和规范。其次,“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总体平均值为2.53,在取值②“较多”与取值③“一般”中间。但相比之下,语言的交流状况则不是很令人乐观,“与母亲谈心和讨论问题的总体均值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与父亲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13,”与老师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62,已在”一般“与”较少“之间,且大大低于与母亲的交流状况均值。由以上数据得知,青少年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母亲,再次是父亲,最后才是老师,这同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关,据调查,仅有1.7%的学生承认经常有老师到家中家访,有20.7%的学生承认偶尔有老师家访,有77.4%的学生从未见过老师家访。同样,在对”学校诸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最不满意的列举项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学生认为”师生间缺乏交流与理解。“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会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3.对家庭、学校的各种状况的满意度:在问卷上,我们一共询问了中学生对其家庭的七种基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的每项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较满意“与取值③”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排列为:”父母从不体罚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自己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自己的兴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自己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还是亲子间的交流与了解不够,特别是对自己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民主态度,这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当我们在“自我评价”一题中询问“您觉得自己是否独立”,回答值的平均值为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面对以上家庭环境难以培养自我的独立感与成就感。

同样,我们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在涉及到的12个学校方面选项的询问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的就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其次,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具有很高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填鸭”教育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容易趋于紧张,另一方面又可能剥夺一部分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例如社交方面,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大都重升学而轻素质教育,据调查,仅有20.0%的学校开设过培养学生“个人气质修养、社交技巧”的素质课,而学生自己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均值为2.56,总体在“一般”水平附近,实在不高。著名的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之一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其中只有15%直接得助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得助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此言虽未免尽对,但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具条件之一,而其他的精神特征,例如现代人必需的“合非精神”,在我们的中学生中也表现得让人不满意,这一点下文将具体描述。

4.家庭、学校中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据调查,在中学生中有69.8%的人接触过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教育,而30.1%的人则根本未上过这方面的课,更不用说对性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对性生理知识有80.2%的人声称“了解一点”,而9.2%的人完全不了解,仅有10.6%的中学生声称有“全面的了解”。由这些数字可见,目前在广大中学开设的性教育或生理卫生课中的性教育内容的讲授确有“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存在,而在家庭中,“父母对性知识方面的回答态度”更令人堪忧,60.9%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更谈不上教育,11.0%的父母不好意思回答,只引导孩子自己去看书,更有5.7%的父母禁止子女打听此类问题,而2.6%的父母对子女的问题置之不理。那么,在总体中,仅有17.6%的父母能够做到以科学、开明的态度向孩子说明性方面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事实上,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未来生活质量及心理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若不完善,则个人的人格也不能视为完善的人格,在学校、家庭中科学地讲解性方面的知识,决不是“狼来了”的危机的表现,反而一味地隐瞒或避而不谈,铸成错误,其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同性恋心理的完成,其中儿童期家庭性别教育的失误(如给男孩以完全女孩式的教育)和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缺乏都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或促成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性意识的有意识自我发展时期,而且对于此方面的了解一般不多,这正是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工作,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青春期的前期没有科学的性知识的学习,则将给他们带来以后生活的苦恼和人格的不良发展倾向,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青少年学生性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正式的“地下渠道”得来的。在“黄色传播渠道”的调查中,就一般色情文化传播的三个主要渠道而言,在当代中学生中,同学或同辈群体之间的口头传播是了解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有46.0%的中学生曾听过自己的同学讲过不健康的黄色故事或笑话。而较之以往不同的是,黄色书刊的影响已让位给黄色录像和光碟,有29.4%的同学曾读过或见同学读过黄色书籍,而有40.4%的同学曾看过或见同学看过黄色录像或光碟,这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情况,中学生目前的性知识不仅不够科学,而且有被现代高科技的声、光、影、动作俱备的色情录像、光碟腐蚀心理的趋向。这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较之以往单一的黄色杂志书籍更为甚,而当今的中学生家庭内,给孩子购买电脑的家庭比例已上升至17.2%(指城市内),在这些家庭中的父母们,我们认为他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电脑知识,随时了解自己的子女电脑的使用情况,避免孩子用电脑当作色情观赏的工具,防微杜渐,不让色情文化玷污他们的心灵。

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性生理教育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我们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与人格倾向--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型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烈、情感的社会行动--崇拜,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偶像,能说明该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及现实阶层地位的分布状况;传统的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标等等外在社会因素是怎样在个人的意识里生根发芽,并接受与其他思想的碰撞?而偶像崇拜即是这种“内化”的一个现实例子,只不过它体现得感情较为强烈罢了,什么样的社会即会有什么样的合理性社会人格,“20世纪60年代以约翰列农为首的’甲壳虫‘摇滚乐队”成为那代人的世界级偶像,美国前总统卡特也说:“他的精神’甲壳虫乐队的精神’--急躁活跃和认真诚恳,嘲讽和理想主义都加在了一起--成了整个一代人的精神。” 而十余年前在我国曾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以“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的歌词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人生信条,也跟当时我国社会的普遍心态有关,偶像崇拜与社会人格相互影响的关联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偶像类型的划分标准带给我们一定的困难,因为考虑到某种偶像大多与其职业有着固定的联系,因此我们试图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求解析。在问卷题目中列出的十余种偶像类型--它们其中大多数是按职业类型而确立的,而且这样做的结果也能让我们通过目前社会上的十余种主要职业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地位的分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是本节标题下附加“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副标题的目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询问了“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得到以下结果:在所列的13项偶像类型中,选择“体育明星”作为崇拜偶像的人数最多,占总体的15.2%,其次为歌星和电影明星占总体的13.8%,由此可见“星”在中学生心中的份量,共有29%的学生崇拜明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渴望自主、渴望展示自我、期望自己成为社会注目的中心。这一点是同上文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的。同时有13.8%的人选择了不崇拜任何人,在这里,自主意识选择了一种略带反叛精神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青少年已不满足于崇拜他人,他们变得敢想敢干,他们或许崇拜的就是他们自己!不管我们赞同与否,这种社会人格却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中国太需要一批自视颇高、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了!位居第三的选择是“军人”,占11.6%,当今的军人身份受到中学生的青睐与其享有的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关,而且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不大太平的国际政治环境又使军队的实力有所上升,其在未来将报考高校或参军的中学生中形象有所改善。接下来是“科学家”,占10.7%,传统的崇拜偶像已不大占优势,代之而起的是对“商界名人”的崇拜,占8.9%,可见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已告别了往昔“耻言商”的旧日景况,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已具有对财富追求的理想目标,相比之下,选择“著名政治家”为崇拜偶像的只占4.9%,选择“优秀教师”作崇拜偶像的仅占2.2%,由此我们可以想像虽然师范院校在高考中也是报考的热门,但在报考的考生中又有多少人是以当老师为人生的理想呢?传统的偶像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已日益显得没有魅力,其中选择“生产劳模”的比例最低,为0.9%,只有极少数的中学生期望未来作一个“优秀的工人”。

由以上的数种偶像崇拜的排列状况看,在当今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结构中,有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功利的一代,但事实上,这正是商品经济所呼唤的社会人格。他们是历史与文化的适应者,但更是未来的开拓者。

转型社会中社会人格也发生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而在此过渡阶段便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人格类型的嬗变。美国社会学思想家在其“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划分中,对“尚武社会”的社会成员的精神特征归纳为:“一致、服从、忠诚、墨守成规、无创新精神、依赖权威,以及关于现状既是自然的又是惟一可能的信念。由具有这种思想组成的社会必然是保守的和敌视创新的,不灵活的及难以重新组织的……。”而他对于“工业社会”的描述则为:“……个人更注重个人的利益;不强求价值信念的同一(这实际上意味着整个社会中的人们更具备”宽容“和”同情“的精神,但须注意,这里”同情“指的是类同于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解释性的理解“,即”是指在获得关于指导行动者的动机的知识的理解行为“ ,颇类似于孔子的”忠恕之道“里的”尽己之心和推己及人“ ,也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他人的价值观念看待事物);愿意在价值多元化的组织中而不愿在强制性的组织中生活;强调个人的努力,视自致的社会角色的价值高于先赋的社会角色的价值;尤其重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求新求变精神,而不愿受制于一般舆论的束缚;对待他人更显尊重但不屈服迷信权威;不愿受他人的役使而力求保持合作的伙伴关系。”

当然,以上两种社会类型的划分仅仅是两种理想型的划分,而就目前我国的阶段看,处于这两者的中间阶段,也就明显地带有社会人格的过渡特征,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无疑也会带有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极影响,人的发展状况也会具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人格分离、心理浮躁、焦虑和动荡不定、价值观困窘、行为易失范等等。但从历史的取向上看,塑造经济关系及意识上独立自主的个人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要求个人具有与企业同样的主体地位,淡化依赖性;而且更要求人的平等意识,这不仅指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的平等“只能是机遇均等,而不能是完全的平等……” ;同时更鼓励个人具有风险意识,“高风险投入才能有高收益回报”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人们互相之间的社会互动带有信息社会的“广而不深”的时代特征,更重功利和时效;极为重视契约型的人际关系;由于人的自主性及自尊心大为增强,故尊重他人,持合作精神与人共事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强调机遇,在获取社会价值目标上有时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如期望靠彩票发大财而促成摸奖的火爆场面的现实写照;凡此种种社会心态的演变及社会人格的变化,我们认为均会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的形成。市场经济已向新时代的人格作出了要求,那么,当代中学生是否适应这种挑战呢?

四、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结构现状的分析

社会人格的结构,我们这里是指各种社会人格特征在该群体意识中的等级分布状况,等级作为结构的特征之一,它有着高低之分,而评判高低的标准,在这里我们采用“[垂直的等级]--以能量的获得的优先排列顺序” 即社会人格的结构中的高低等级的划分为准,主要是看主体对各种社会人格特征的重视度或试图改善的努力度--这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来,在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中,哪些是拥有高赞同度的,哪些是拥有中等赞同度的及哪些只拥有低等赞同度,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人格结构特征。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关的题目为“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回答的选项共包括当代人的普遍人格特征为14项,其中被选比例最低的为第10项“勤俭节约”(比例为1.4%),而被选比例最高的为第1项“自尊”和第4项“善良、宽容精神”(均为14.2%),于是我将1.4%~14.2%之间的距离三等分。得出1.4%~5.7%,5.7%~10%,10%~14.2%三个比例值的等级区间,每区间的长度均约为(14.2%-14.2%/3)≈4.3%。这样就得出了低赞同度、中等赞同度及高赞同度三个等级划分的层,我认为这种方法虽是一种尝试,但仍然是较为科学的,下面将分别讨论三个等级层中的社会人格特征。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6项:分别是⑤“独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求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上述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是最令我们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②“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 ”待人真诚“(9.2%);(14) ”意志坚强“(8.0%)。其中②、(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必具的心理条件,这两点,恐怕当代中学生在此方面还有待提高。

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①”自尊“(14.2%);③”同情心与爱心“(11.0%);④”善良、宽容“(14.2%);⑦”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由它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已受到高度赞同,强调自身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共识,这同几年来我们狠抓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调查说明,当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已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的国民责任,这是令人欣慰的。中学生渴望宽松的人际关系,要求在”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宽容“的人格,这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人、塑造人的”园丁工程“中,更加充分地认识人、研究人是新时代教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维护青少年正当的”自尊“,消除畸形的”自尊“,给他们社会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道路。

总 结

在对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现状的调查研中,看到了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了不足之处。当代中学生正以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身影走进我们的研究视野。理性化与功利化并存,日益渴求独立却缺乏理解,欲自立而又不能完全自立的他们无疑是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历史选择了他们并塑造他们,他们的社会人格将是21世纪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人格,社会在进化、人也同样在进化,诚挚地希望其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不会影响这一首瑰丽的交响曲。

篇十四 个人人格分析报告1500字

1.个人人格分析报告1500字

通过自我人格测验,结果为多血质12分,胆汁质3分,粘液质4分,抑郁质-9分。单单从结果上来分析,本人的气质类型为一般型的多血质。根据书本上对于多血质气质类型的描述,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表情外露,反应迅速,善于交往,适应性强,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做事缺乏持久性。

我觉得该测验结果不完全符合我对自己气质、性格的认识。根据该分析报告的要求表明,得分在20分以上者为典型气质类型,10~20为一般气质类型;而多种气质类型的得分相当时,就可以划为混合气质类型。我个人还是倾向混合气质类型,因为我个人的行为习惯上许多与粘液质表现相符合。粘液质:安静,稳重,沉着,善于忍耐,但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反映较慢,不够灵活,因而比较固执。我个人举觉得此项也比较符合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气质类型测验结果的差距呢,个人认为是由于个体差异的缘故。

人格分析报告,是由国外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概括了人的4种典型人格特征。然而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国外的心里情况现状。我们众所周知,人具有民族和人种特点,虽然生理结构上大同小异,但是思维、行为习惯和受环境影响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化上的不同,所以还有待我国心理学者开发属于国人的人格分析。

外向测验结果为78分,即稍外向型。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内一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提出的。外向是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外向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荣格认为,纯粹内向或外向性格的人是很少的,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某种情境的影响而倾向于一种占优势的态度,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中间型。

2.个人人格分析报告1500字

人格包括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性格。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我的气质。气质具有天赋性,是一种典型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不要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在目的,内容不同的活动中,人的气质特征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气质的研究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四种不同的人。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根据上次老师给我们做的测试,得分结果如下:胆汁质2分;多血质6分;粘液质-2分;抑郁质-5分。我较符合多血质这一类,从日常生活中,我也发现我很多符合多血质的很多特征,例如:易受外界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灵敏;外倾性明显。情绪丰富而外露,表情多变;活泼、乐观、好动。对各种环境适应力强,但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虽然抑郁质得分很低,可我发现我同时具有抑郁质的一些特征,如;情绪体验深刻细腻,多愁善感,注重内心世界。还有,胆汁质中的朴实真诚和思维活动中不求甚解及感情用事我也具备。

其次,再来分析我的性格。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结果如下:

回顾我这二十年,我的性格受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的影响较大。首先,从家庭因素来说,我生来长得比较矮小,也是家里最小的,很多事情父母都帮我做好,帮我谋划好,以致现在我依赖心理比较强,在自主拿主意这方面,能力不够。

从小,父母给我很多自由,也很信任我,而且由于学习成绩好,总是受到父母及邻里的夸奖,现在长大了,我就很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束缚,而且为人很诚实也很容易相信他人,不自卑。我的性格受父母的性格影响也很大,善良谦虚像我妈,乐观开朗,粗心没有耐心像我爸。对艺术及美得观点受我爸影响较大,在这方面的想法和别人很不一样。从小在家看的书都是父亲看的小说,比较成熟,所以我的思想一直以来于同年人不太一样,喜欢的东西也很不一样。还有一方面,我家不相信迷信,所以我在这方面,一直不信那些玄虚的东西,我相信科学。

在学校,主要是受老师及同学的影响,从学前班到四年级这几年都比较自卑吧,由于长得矮小,及家里比较困难(我们那的老师——-好几个——比较看得其家里有钱的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一直挺好,但只是被认为是勤奋的结果,而不是那么聪明。那时,很胆小,说话不敢说大声,迟到了会脸红,一被老师责备马上会哭。小学五年级是我的一个转折点吧,当时和班主任很好,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而且平时交谈很多,没有那种学生对师生的惧怕,之后又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比赛,胆子变得越来越大了,而且人也很开朗活泼了。在以后的学校生涯中,对我的影响还挺大的就高中的班长,我们住在一起,她做事井井有条。在她的影响下,我做事也变得没那么拖沓了,而且喜欢收拾自己的书桌,东西也喜欢放得井井有条。

以上就是我人格的一个浅析吧。在性格方面,在生活中会意识到一些性格对自己的学习交往不利,例如粗心,缺乏耐力以及有时很固执。在生活中会意识并体验到。并有意识的克服。

3.个人人格分析报告1500字

一、个人概况

本人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今年20岁,初中就读于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四中学,高中就读于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大学就读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工商学院。

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以班长带头的沆瀣一气狼狈为*的最团结班级。那种感情一直到现在,也依然是只要一个短信一句话,就能召集所有人推掉所有手头上的事情聚在一起哪怕只是吃个饭上个网。这是高中友情的一方面。而高中真正教会我为人处事,教会我人际交往的,则是高二那年空前团结的校贴吧。那个时候的校贴吧,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整个宜昌所有高校贴吧都以我们学校为首,而我们吧友和吧务也是异常团结,是我除了班级之外的第二个圈子。

至于大学,我想多半则是因为高中的一些人际交往活动,让我对于这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院至少不显得那么害怕。而从军训的副连长,到班长,到音协会长,到贴吧吧主,进一步让我对于学生团体、人际交往等等管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增加,也让我的个人人格特质有了充分的定型。而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大学认识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喜欢看一些逻辑性强、推理性强的电影和书籍,以及一些人性方面的电影,比如《熔炉》、《追击者》一类韩国人性伦 理电影,还有数不胜数的悬疑推理电影。很多时候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睿智的、逻辑性非常强的一个人,而这一点也让他成为了我的学习目标,虽然至今我还没有成为那样的人,但也让我的人格个性里面夹杂了一些他的影子。

二、个体气质类型分析

我认为我个人的个体气质属于多血质兼具一些胆汁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有时持久有时又会变,心境变化异变但不太剧烈,反应速度快,喜与人交往,热情。

三、个体性格特质分析

(一)我的性格态度特征

1.对人

对人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交朋友,以人性本善的思想观点去对待所有人,对人很热情,自身富有集体荣誉感,发生矛盾,经常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从别人身上找问题,因为我坚信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矛盾,那么两个人都必有其不合格(不是不对)的地方。我特别看重情感,友情亲情爱情,比之工作事业理想,近在眼前的情感更为重要。

2.对事

我做事喜欢留后路,喜欢有planb。在做决策的时候,喜欢分析优缺点,用权重评分的方法来作出决定。事无巨细,我想做的,对我最有利的,最有利用价值的,肯定是最重要的,哪怕我不是那么情愿去做,我也会做。

(二)我的性格意志特征

这个很难说,看看这些比对项目就会知道:自觉性与盲目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果断性与优柔寡断、坚定性与懈怠、自制与放任、沉着与鲁莽、勇敢与怯懦、纪律性与散漫性等。有些人可能会很坚定,很自觉,很果断,很自制等等,但我觉得我在这些对比项目中,可以说是既直觉有时又盲目,既独立又是又有些依赖性,所有都是类似的回答,我自己也不能确定在哪一个对比项里面能做到绝对的一面。

(三)我的性格情绪特征

正如我个体气质类型的分析一样,我的性格情绪不太稳定,但是没有达到瞬息万变的程度,往往根据我现有的参考和环境有关。情绪比较明显,而且喜欢倾诉,哪怕我知道倾诉在很多人眼里往往是拿来当笑话听的,我也忍不住会向人说起。但是有一点我很肯定的是,我对于情绪的压制和忍耐做的比较好,虽然我爱倾诉,但也是能够控制的,如果把情绪比作一杯水,那么倾诉就是洒几滴出来让人知道我有水,必要的时候我也会压制住,尽量不外露,滴水不漏,还是那个观点,情绪的吐露在很多人眼里往往是拿来当笑话听的。

(四)我的性格理智特征

我在性格理智方面,很符合多血质的特征,敏感,细微,敏锐。而这些我想可能是和我的一些电影、小说的爱好有关,秉承我朋友的爱好,喜欢一些推理、悬疑等等类型的小说和电影。

四、个体价值观及基本态度分析

我认为我的个人价值观受到了我的几个朋友,看得书以及电影的影响,更偏向于利益,理性、人性方面,具体来讲就是遇到事情我往往的排序顺序是是否喜欢,是否有利,是否为善大致这样三个评分标准,按照顺序给予权重评分,然后确定的。

五、个体能力及兴趣分析

(一)个体能力

我认为我的个体能力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上比较突出。因为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组织包括自己平时的朋友圈宽广,经常需要接触陌生的人,经常需要管理、做出决策,所以在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上比较突出,而管理能力较前两者而言略差。

(二)待挖掘能力

我在学生生涯中,因为接触很多的人,适应能力强,又因为喜欢看推理、悬疑类的电影和小说,所以对人性、推理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我觉得与其用待挖掘的能力这种好像自己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如说自己想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来的更好,而我自己想要培养的这一方面就是心理学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个体心理学范畴,我很想了解人们所知所想,很想研究人们所知所想。

(三)兴趣

说到兴趣,我的兴趣其实上文也已经说过,通过平时的环境、爱好的影响,兴趣在于心理学方面,以及逻辑推理方面。

六、个体学习能力及自我激励能力分析

在自我学习和激励能力方面,主要有个例子,就是前段时间要参加会从考试的时候。由于上了大学一来一直轻松惬意,懒散惯了,在自我学习约束以及自我激励方面一直表现极差,复习不想复习,学习不想学习,甚至能逃课的都尽量逃课了。但是当会从考试还有一周的时候,我是从早上起床,到上课,到晚上躺床上准备睡觉,一直是会从的书不离手,连续坚持了一个星期,而当这一个星期过了之后,我感觉特别的空虚,整天不知道干什么,意识到可能这一次的努力是我人生中除开高考外最后一次这么认真的没日没夜的去做一件事请,我也是感觉特别的害怕,但正是因为这次的备考,让我对于我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学习有了信心。自我激励、自我学习可能错误的典范就是像我这样一直不用功,最后几天抱佛脚,但是这一个星期的佛教也让我对以后我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学习有了更大的信心。

七、个体情绪管理能力分析

我在个体情绪管理能力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优秀的,在对待与他人的冲突矛盾,总是能够快速的冷静下来,即使当场不冷静,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在对待挫折方面,我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尽量让自己不要沮丧太久,迅速脱离挫折,或者找一件事情让自己分心。那压力的话,更没有这么一说了,任何事情,我都能找到其中开心的点,这也是我克服压力的方式。

八、个体人格特质综合评价

对于我的人格综合评价,在对人方面,我可以说是乐观开朗,有同情心,不会轻易动怒,不会轻易与人为恶,哪怕最坏的情况,我都会告诉自己,这个人还有利用价值,不要轻易闹翻。尽管这么想客观来讲不太好,但是至少能让我压制住自己,往往这么做会让我发现与对方的关系更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概就是说的这样吧。

在对事方面,我擅长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常准备planb,突出一个稳字,在“稳”上选择,我不太喜欢“搏一搏”,大概是因为我的资本不允许我去“搏一搏”进而让我养成了凡事稳中求胜的习惯,做事稳也是我的特点。我想如果我是王×,那么可能我现在写的就是做事突出一个“搏”了。

4.个人人格分析报告1500字

性格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成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全面的分析也尤为重要。如果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给性格一个很好的定位;进而从各种因素中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那就能够把握成功,把握命运。本文通过对自我性格的分析,找出了自己性格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性格完善方案,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通过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如何全面掌控自己的性格、调控自己的情绪、塑造自己的人格以及培养自己的品质。这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根据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本人性格特征主要倾向属于研究型,这类型的人具有分析、谨慎、批评、好奇、独立、聪明、内向、条理、谦逊、精确、理性、保守的性格特征,基本符合个人性格特征,但并不完全符合,因为我的性格总体来说我的性格还算是活泼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从小比较独立,生活上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但是也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保持沉默。

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我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还行,思维比较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可以。平时轻松愉快,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对人对事非常热心,但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但有时也会陷入幻想。我喜欢结交朋友,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你给我一份真诚,我便给予你一份信任。有时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

一般情况下,有较好的自制力,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但在少数情况下,由于缺乏耐心,也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情况下,我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的去处理事情,但是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做出一些不可理解的举动。

目前,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仰郁质四种,其性格特点分别是:

第一,胆汁质型:性情急噪,神经系统坚强,不怕困难,缺乏自制力,缺乏持久而有系统的进行工作能力。

第二,仰郁质型:多愁善感,神经系统较敏感,仰制性较强,固执而容易生气,不善于交际,不能禁受长期的紧张工作。

第三,多血质型:见异思迁,神经系统坚强,感觉和行动都是均衡的,活泼好动,善于交际,能适应各种情况,常常容易作出妥协。

第四,粘液质型:性情孤僻,感觉和行动是均衡的,表情不显于色,感情稳定,反应迟钝,难适应生活条件的改变,工作埋头苦干。

根据上述性格特点分析,我属于多血质、粘液质的混合性格。多血质的性格的典型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感体验不深但很敏感。而根据情商测试结果来看,我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但有时会忽视他们,不知道这对自己的幸福是多么重要。的确,在生活中,我常常会有一种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感觉。而由于混合粘液质性格,做事情常常能够做到深谋远虑,做事谨慎,一丝不苟。

通过思考,我认为我的性格优点主要表现在:乐观积极,开朗爱笑,脾气温和,有和人沟通的耐心和诚心,善于聆听也喜欢表达,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具有十足的责任心,价值观的包容度比较大,洞察力较强。缺点表现为:做事情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时常半途而废。

对于自己的性格完善,要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学会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三心二意,培养更加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发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选择了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努力的去完成;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事尽量避免情绪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自己性格的全面分析,我更加明白自己性格方面的优缺点,也有了明确的完善方案,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路途该如何走下去,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想法。

5.个人人格分析报告1500字

关于人格,我最早知晓的,还是童年时姐姐教我的《三字经》。记得第一句话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幼年的我并不知那句话最本质的含义,但现在的我屡屡回想,竟然发现,儿时的不懂,儿时的天真,才是最合那句话的意境的。

那不免问,而现在呢?人终究会长大的,在经历了人来人往、潮涨潮落后,我们终究是会改变的。对于《三字经》里的那句箴言,我还是赞同,不过自己心中的“善”尚在,却已随时光变得黯淡了。记得老师上课时讲过,人步入成年时,人格发展也基本上完成了。而我已踏入成年的门槛,回首审视自己的成长与改变,不免感触良多。

一、兴趣

说到自我分析,我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兴趣。我的兴趣便是电影和书籍。电影就像一泓清泉,时时让我从现实的迷茫之中清醒。它是我的梦,或许是觉得现实世界的不如意,我总能从电影中找到感情上的共鸣。电影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但我更喜欢纪实一类的电影,它让我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一次又一次的人生,仿佛自己也在其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活中的不愉悦随之变淡了,也变得睿智了。

而对于书籍,我一直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看书是我自小养成的习惯,在书籍中让我懂得了许多,譬如世间冷暖,譬如做人之道。当自己在一本书上学到东西时,会让我产生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感。

二、性格

1、乐群但爱独处:我是一个外向、热情的人,喜欢和同学一起娱乐,一起交流,因为自小一直当班干部,所以在同学之中总是饱有微笑和自信,并且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并且,我一直以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最值得珍惜的还是朋友、同学们,所以我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和同学们打 到一起。但同时,我也喜欢独处,我并不觉得这和乐群有冲突,一个人生活的时间总是更多的,当独处时,我似乎变得更为冷静,但同时也变得感性了,在不断地思考中也会不断产生对生活的灵感,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

2、敏感:这点我是在大学后才感受到的。不喜欢开玩笑,尤其是别人开自己的玩笑。并且,明知是玩笑却还是会一直放在心里。同时,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一种紧张感。这也是我总是失眠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害怕被拒绝,有些事情还没做就失去勇气。这一点我是极力想改变的,有时我总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3、好幻想:这是我独处时想的最多的。我觉得通过联想,在不好的东西也会变美。因此,在生活中,我总是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将其中的优点放大,这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觉,但同时又有一种欺骗自己的成分。我本身对世界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但我知道这样不好,我会尽力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氛围中。

4、追求个性: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新鲜、刺激和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诱惑和内心的呼喊。一直认为没有个性的人生就像生活少了色彩。所以会坚持自己的一些原则,有种随心所欲的感觉。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我不知道那样好不好,但我觉得这是属于我的锋芒,所以我现在依然这样。这不是一种娇溺,而是我追求的心灵的自由。

5、充满矛盾:我觉得自己尤其是上大学以来,对人生充满疑问和不解,因此内心不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百转千回。这点我不得不讲,仿佛讲出来也会好受一些。对一件事情,经常会双方向考虑,但这又会让我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也是自己不够果敢的原因吧。

三、心理

我现在的心理状态?应该是良好的。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向前看,向好的方面看,乐观、积极,努力学习、培养兴趣。虽然之前我是习惯沉湎于过去、习惯消沉,不过好像经历愈多,能克制住得就越多,现在我总是会让现在的所有填满我的思想,让我勇往直前向未来,而不是过去。

虽然有时也会感觉到内心的压抑,感觉到莫名的孤独感,但弗洛姆也认为,人是有孤独感的。我现在把这种感觉当做一种馈赠,不再为之唏嘘,因为我的感觉是,当我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变成“透明”的,那时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那时我才能看到我真实的内在。我会鼓起勇气审视最真实的自己,我不逃避,我会为自己的不足而改变,因为我知道人无完人,只有向你想要达到的地方不断趋近。并且,我知道人是不可能避免孤独的,我反而习惯享受它。我喜欢王家卫的电影,迷离、阴郁,当我孤独时,我会觉得我是艺术的,我仿佛置身于那样的氛围之中,我会觉得孤独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痛苦,那时我是满足的。

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都为着“真善美”留着位置。我一直信仰着它,且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尽管我深切地知道,现实是丑陋的,现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但现在的我对于现实只是漠视,我不陷进去,但我也不排斥,因为我也是物质社会的一员。我只是会在自己感到迷茫的时候让自己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世界无论如何,依旧不变,变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亦不是麻木,我知道再怎样也不能让自己麻木,我有无奈,有悲伤,但我也有希望,有激情,有这一切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而真善美是搁浅在我心底的那份坚持。

四、影响因素

人格的定义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所以,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发展也大有影响。

虽然我是独立于父母外全新的一个个体,但我也承认,有些性格是遗传自父母的。我父亲做事很耐心,也很细心,为人诚恳,但总是对自己缺乏自信。我母亲却很要强,为人善良,善于交流,但对于一件事情总是太过忧心,把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看得太重。

我继承了我父亲的细心,不过正是因为父亲,我才深深懂得自信的重要性,因此我随时都保持着自信。同时,我也继承了母亲的为人和善于交流,并且,有时候我对自己也太过忧心忡忡了,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到,却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

五、形成过程

这便是关于我的成长了。童年时,父母很少在身边,因此和同学的时光是更多的,但我童年时非常内向,又老实,经常受同学欺负。童年有时让我觉得是一纸空白,没有太多可以回忆的。但我觉得那时我的状态是近于“真善美”的,没有欲求,没有其它想法,有的只是好好学习,做家长老师要求我做的。

少年时,渐渐变开朗了,因为成绩的优异又深受同学的喜爱。但因为家里父母之间经常有争执,我又太懵懂,便把自己的感情重心转向同学,因此直到现在,我对家的概念还是特别薄弱。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缺憾,我没有不开心,我只是觉得每个人人生的轨迹都不一样,凡事不能太强求。

步入青年,彼时的单纯与懵懂也随之消散,接触的东西多了,认识的世界大了,所思所想也变得不一样。高中的我彻底改变了,从安静变得活泼,从完全快乐到深深感受了悲伤感,脑袋里也开始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那时的我还不是成熟的,虽然现在也不是,但至少现在更有理智,那时的自己感觉一片混乱,有一种随波逐流、没有方向的感觉。再加上家庭因素,导致我不断在愤世嫉俗与怀疑自我中徘徊。

而到了现在,我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我有了自己的方向,有了自己对于生活的许多看法,我不断学习着,不再感到混乱。我有了许多不同的感觉,通过逐渐地成长,我会冷静地看待身边的问题,无论是对感情,还是学习。我甚至产生一种宿命的思想,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但这种思想让我心愈加平静,顺其自然,我很快乐。

人格分析报告14篇

敬爱的党组织:什么样的人格是党员必不可少的?影片《第一书记》中的沈浩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沈浩同道用他的行动向我们阐明了党员的必备人格——时刻挂念着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人格信息

  • 人格分析报告14篇
  • 人格分析报告14篇62人关注

    敬爱的党组织:什么样的人格是党员必不可少的?影片《第一书记》中的沈浩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沈浩同道用他的行动向我们阐明了党员的必备人格——时 ...[更多]

分析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