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分析报告

进程分析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6:18:13 查看人数:58

进程分析报告

篇一 有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调研报告2023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策部署和我市“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8月份,市政协组织调研组,先后到部分市直部门和莲都、缙云、青田、庆元等县(区),通过召开情况通报会、走访企业、召开企业主座谈会、委员约谈会等形式,就“加快工业创新,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7万家,实现总产值383.87亿元,同比增长3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18家,总产值 318.77亿元,同比增长36.1%,增速比全省快16.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主要特点为:(1)重工业领先增长。规模以上重工业累计完成产值 222.39亿元,同比增长41.2%;轻工业完成产值96.38亿元,增长25.8%。(2)支柱行业贡献显著。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行业上半年共实现产值193.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47.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0.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3.1%。(3)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现。全市10个工业园区现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2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1.3%,上半年累计完成产值178.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3.3%提高到56.0%,同比增长42.8%,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63.2%。

二、近年来我市工业创新开展情况

(一)理念和机制不断创新,引导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一客观规律,科学决策,把工业经济作为经济工作重点来抓,特别是xx年提出“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把“工业强市”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中,并把“合力兴工,开放推动”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强化规划引导,提出“一廊两带、一心数点”工业布局的战略构想;加大工业投资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 工程来实施,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争取上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创新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节能降耗年” 等活动;加强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制定《xx市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若干考核办法》及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鼓励企业股改上市等工业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工业技术不断创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了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市政府将合成革、微电机、制笔、汽摩配件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目前,以微电机、汽摩配件为核心的xx市机械装备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并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加强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截至今年6月,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其中省级7家;已建立省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0家。

3、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我市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的项目有14项,10项预计在9月底完成,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78亿元,实现利税 1.02亿元。创汇822万美元。全市有10个项目被列为省质量赶超计划项目。纳爱斯公司的超浓缩洗衣粉优化配方技术被列入省958技术赶超计划项目。

4、产学研合作取得新突破。市政府牵头与省内外20多家大专院校签订了长期协议,建立了合作联系;浙江工业大学等一些大专院校在我市建立研发机构;方正电机、艾莱依羽绒、寿尔福化工等企业,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

1、通过实行“一厂一策”,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如纳爱斯集团、元立集团、丽人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加大了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把产业链由单纯生产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并在国内其他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2、通过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引进培育规模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择优扶强,促进产业集聚,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不锈钢制品、阀门制造、汽摩配件制造、合成革等新的产业集群。

3、通过技术改造,促进节能降耗。一方面,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我市每年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行业带动性强的重点技改项目,不断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企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

篇二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狂年,市政协围绕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各调研组深入各县区、走进田间地头,摸实情、察民意、汇民智,全面了解了我市农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次调研非常重视,在调研课题确定、重点内容把握等方面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余学友书记参加了推进农业现代化专题协商会,对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对深化调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对市政协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成效

奎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良好机遇,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求实效,农业生产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增长,品质不断优化。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1亿斤,分别是1978年、2023年的3.9倍、1.9倍;平均亩产791.4斤,分别是1978年、2023年的3.4倍、1.6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86万亩、总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优质率在95%以上。全市有3个县(上蔡、西平、正阳)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百强县,西平县被确定为“全省优质小麦生产重点示范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花生、蔬菜、烟叶、白芝麻、食用菌、花木种植和生猪、肉牛、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都达到一定的规模。2023年,全市油料总产量达到11.19万吨,其中花生总产居全省第一位;肉类总产量达到86.2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拥有4个全国油料百强县(正阳、汝南、泌阳、确山)和2个全国肉类百强县(西平、正阳),正阳、平舆、泌阳县分别成为全国花生、芝麻、香菇生产第一大县。

(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一是高标准粮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7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项目536个,建成高标准粮田243万亩。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125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等项目,打配机电井8.15万眼(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新增旱保田58万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道路、电网、水网等农村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改建县、乡公路336公里,新建农村公路连通工程115公里。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2023年底,我市拥有大型农业机械的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达到800家;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5.6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451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1%,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产业化集群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销售收入达414亿元,带动农户82万户,其中11个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径46家,有5家企业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26家,实现总产值1096亿元。农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至2023年6月,全市已注册农民合作组织11464家,其中农民合作社8841家、家庭农场2623家。

(四)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全市已发展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430多个,年成交额超过50亿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市场体系。汝南三门闸蔬菜批发市场已被确定为农业部重点市场,正阳中原花生批发市场已成为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泌阳香菇市场获得了“省径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称号。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立了“驻马店农业信息网”和“驻马店兴农网”,基本实现了网络一体化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网上订单、网上种植、网上收获”的网络农业生产新格局。积极推动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已制定和发布各级农业标准规范9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市级地方标准规范88项;全市“三品一标”产品已达170个;泌阳、西平和汝南等县被列入“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逐步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96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82个,从事农技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724人。规划了8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已开工84个、交付使用4个,计划在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五)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部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已完成3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基本形成了村信息员、乡镇服务站、县区服务中心、市网络交换一体化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各县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权改造工作,有2家组建农商行正式挂牌营业,有2个县成立村镇银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全市小麦保险面积524.4万亩,玉米保险面积275.9亩,花生保险面积86.5万亩,财政保费补贴13460万元,赔付金额8870多万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从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发展特别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目前,全市仍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8%),其中有150万亩基本是“靠天收”的岗地旱地,350万亩为低洼易涝地。这部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制约着粮食的稳产增产。二是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缓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仅占2023年规划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资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标准、建设标准不统一,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也存在着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全市规模较大的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设施不够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远未发挥。如宿鸭湖、板桥、薄山、宋家场四大灌区涉及灌溉面积17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在50万亩左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线长面广,国家顾不上,地方没钱投,农民建不起,原有设施老化失修,新建设施难推进。因产权不清、使用和维护主体不明,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效益发挥有限。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和城镇发展与农业生产争地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加上各地出现的“非农化”、“去粮化”倾向,我市要实现到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55亿斤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经营和分散经营普遍存在。一家一户三五口人五六亩地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营方式还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存在着农业科技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二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分散投入成本大,生产效益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即使是在农业生产基地内部,“公司”和“农户”之间大多停留于一般购销合同关系,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远未形成,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优势产业的大起大落。2023年全市虽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93.84亿元,但平均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增加值仅有7164元。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数量虽多,但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不足300家,“空壳社”的问题突出;县区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县还存在一些空白村;产业链条短,品牌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管理不够规范,职业化经营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转规模小。到2023年底,我市土地流转面积为148.7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三)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有限。全市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有53%。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不健全。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大市地位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国家和省径研究研发机构。二是农技推广人才缺乏。县、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少、工资低、条件差,留住人才难,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难;有些地方对农技推广人员的配备把关不严,非专业人员比例较高;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缓慢。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总体比较薄弱,专职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3384。三是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财政对农技推广安排的经费非常有限,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仅有的事业费只能勉强维持正常办公,开展相关的试验、示范等工作十分困难,连测土施肥、配方播种等一些简单易行的实用技术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四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市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特别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老人和妇女占较大比例,大多只能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新技术在农村难以推广。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偏低。一是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全市132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处于“小、散、差”的状况。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家,占全国1253家的1.6‰;省径只有46家,占全省760家的6%。涉外经营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匮乏,对外形不成市场,对内缺少辐射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为1.58∶1,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区域内一些优势农产品加工能力更是严重不足。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脱节严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普遍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市有全国粮食大县、全国油料大县和畜牧大县10多个,至目前没有一个农产品加工大县,大多数农畜产品以原字号销售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很多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一些经营者对名牌产品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够,缺乏争创品牌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驻马店号称“中原粮仓” 、“中州油库”和畜牧大市,却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五)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比较滞后。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不全。虽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但规模普遍较小,大多处于区域性自我循环状态,仅仅起着区域内调剂余缺的作用,在全国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地域非常有限。二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缓慢。尽管我市香菇、白芝麻、花生等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在农产品期货发展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的作用远未发挥,造成近年来农产品“卖难”与“买难”交替出现。三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缺乏负责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信息的专门机构,各业务部门提供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零星分散且不及时,大部分农户对市场供求把握不准,继续沿习传统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极易造成农产品的生产过剩和过度竞争,农产品交换经常出现“买涨卖低”的现象。

(六)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政府投入方面,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全市财政收入用于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4.6%。金融投入方面,由于各级金融部门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控力度,农村新增贷款必须有担保或抵押物作为放贷条件,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贷款十分困难。经营主体投入方面,绝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都是流转过来的,成本较高,出于收益考虑,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投入的真金白银不多。农户投入方面,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37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87.7%、全国平均水平的83.6%,直接约束了农户的投资行为。2023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入78.24亿元,户均仅4289元。

三、对策和建议

在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正逢其时,机遇难得。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根本,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全面推进,走出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强引导,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支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大学生、复员转业军人等,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成为种养专业大户。二是支持各类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机经营大户、经纪人、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村基层组织,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专业技术优势,组建种植、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组成联合社,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三是支持专业大户和在外务工回归农民、农村经纪人、农村能人等依托技术、资金优势,开办家庭农场。四是支持农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拓展经营领域,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合作,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形成 “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五是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经营的种养业,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模式。建议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工程,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机制,高标准抓好一批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2、注重规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机构,并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基层组织作用,深化课题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一是结合各地实际,区分不同类型,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制度,防止“空壳社”的出现。二是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章程,建立运作机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及时提供法规政策、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市场需求等信息,帮助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3、多措并举,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和造就“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农民的地位。推动城乡一体化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淡化传统农民的身份性质,促进有专业技能的农民自由流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依赖农业职业技能而非依靠土地的职业化农业从业人员,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二是坚持普及和重点相结合,培育农业产业人员。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力量、农业经纪人、农业技术人员、社会化专业服务人员等的培训,增强市场化理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县区职业培训机构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等培训工程培训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建议有关培训机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别,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完善“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三是吸引各类人才,形成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队伍。建议出台能够增强农村和农业对各类人才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返乡农民、投资参与者等群体投身农业现代化,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1、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推动土地流转。按照稳定所有权、维护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总体思路,以推动农村土地确权为重要抓手,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一是按照《物权法》规定,赋予土地生产经营者的物权属性,明确确权后的农村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有偿出租、转让。建议在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加快做好确权证书的发放工作。二是针对目前农民承包地条块分割、分散布局和部分农民不愿参与土地流转的现状,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现有农村土地作出适当调整,把不愿流转的农户土地向村庄周边集中,解决大块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三是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利用粮食生产先进县奖励资金等形式,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等流转大户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强化服务保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建议加快构建县、乡、村一体化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流程,完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水平。建议各县区制定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在区域内推广。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三是积极搞好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资质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和鉴定等服务。四是建立和完善县区、乡村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及时处理各种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切实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近年来,上蔡等县通过建立“村有信息员、乡有服务站、县有流转中心”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度,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3、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干预,不下硬性指标,严禁“一刀切”。二是坚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的主体地位,对现有从事特色种植业、收益较好的农户,不强行要求参与土地流转;对以种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应允许他们自主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流转双方合理定价,并对农民在流转土地上的劳动、使用家庭农业机械的报酬,以及入股分红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写入土地流转合同,保证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利益不受损失。

4、加强监管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驻马店作为农业大市,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建议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防止 “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功能区规划,划定粮食生产和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区域,明确界定不同地域的土地用途。二是针对目前农业补贴分散发放、收效不明显的问题,遵循“谁种田补贴谁”的原则,逐步将各种农业项目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大户,并加大对农技、仓储、良种、农资、水利设施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多种田多种粮。三是建立审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管控土地开发和使用,保证土地的农业用途,严把基本农田“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三)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1、持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建议各级政府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的多方面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科学规划,持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下大力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蔬菜、芝麻、花生、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和林果业,持续发展牛、羊、生猪养殖等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形成各种种养殖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坚持发展种养殖业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重。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具有驻马店地域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一是科学搞好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六大基地”建设,即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生猪、肉牛生产基地,花生、芝麻油料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水产、花木、茶叶、林产品等特色种养基地。二是依托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面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基地。力争今后5到2023年形成产值处在全省前列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

3、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市政府选择10个左右起点高、规模大、生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和省扶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扩大招商引资。以政府为主导,围绕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驻马店。以中国“农洽会”为重要平台,组织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扩大项目和技术合作,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品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三是重视培育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已具规模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支持优先发展;对规模小、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指导其创新发展思路,转换经营方式,提升发展水平;支持本土企业之间合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4、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结合农业大市实际,把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摆在我市质量建设、品牌创建工程的突出位置,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奖励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鼓励龙头企业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档次,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以新取胜,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大力开发具有驻马店地域特色的高、新、精农产品,努力提升“夏南牛”作为全国第一肉牛品牌的知名度,把“一加一”、“悦生合”、“泌阳花菇”等品牌培育成国内知名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建议市政府加快制定完善全市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加强板桥、薄山、宋家场等大型水库和宿鸭湖灌区配套设施建设,疏通引水渠道,增加泵站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二是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强灌排管网建设,完善机井灌溉配套设施。同时,尽早展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管护机制,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三是在确山、泌阳县等浅山区和丘陵地带,应加强小型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岗地旱地的灌溉条件。四是在高标准粮田推广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区域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建议市、县(区)政府抓住国家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省居大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一是超前计划安排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提前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二是针对目前资金渠道分散、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积极向上级反映,促进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千亿斤粮食规划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方面资金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标准粮田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注重长远规划,有效解决目前高标准粮田建设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实施区域连片开发,为实施大型机械耕作、推广农业灌溉新技术创造条件。

3、抓好低洼易涝地治理。建议市政府和各县区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350万亩低洼易涝地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低洼易涝地域的农田改造工程,增加田间排水沟渠管网密度,提高田间排涝能力;疏浚河道,新建闸站、涵闸、泵站,提高集中连片低洼地的排洪能力;通过新修水库和扩大现有水库的库容量、开挖池塘等途径,提高低洼易涝地域的蓄洪能力。

4、加大岗地旱地改造力度。我市有150万亩的岗地旱地,这类土地保墒保肥能力差,应加大对岗地旱地农田的改造力度。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平整地势相对宽阔的岗地,对山区陡坡地兴修水平梯田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变这类土地的形态;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推行地膜覆盖、植物保护等综合栽培技术,提高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5、加快各种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道路“村村通”建设标准,并逐步向田间延伸,不断增加农村路网密度,为大型车辆和农业机械进出提供方便。二是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增加田间输电线路,加强配送电站建设,提高农业用电保障能力。三是完善农村信息化设施,加强无线通信站点建设,实施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三网融合”,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1、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市本级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尤其是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充实县乡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改善结构,加强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力争在每个村建立农技推广示范户;加快完成8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运作机制,使其尽早发挥作用。二是加大农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在农技研发上,鼓励农业科技研发机构自主研发农业种植新技术。在品种改良上,大力推广小麦、水稻、玉米和畜禽、水产品、花生、芝麻、烟叶、林果、食用菌、花木等优良品种,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优势主产区。在生产加工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三是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实现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奖和推广应用专项奖,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机构和企业大胆创新。

2、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国有、集体、个人和外商参与市场卡设,新建和改建一批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的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兴建辐射国内外的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大小酷合、城乡衔接、专业与综合配套的市场体系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业市场组织,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使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接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培养一批大型“农产品联营公司”。

3、建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期货交易,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信息服务网络,搞好各类市场信息的预测和分析,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使现代农业朝着信息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把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淘宝合作,着力打造电子商务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和淘宝特色中国驻马店馆,努力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育和引进力度,逐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4、建立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抓好玉米机械化收获、花生机械化收获和设施农业、农作物植保、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发展重点。二是建立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为平台的农机服务机制,通过农机补贴、装备引进等形式,进一步增加大型拖拉机等农机数量,扩大深耕面积,实现秸秆还田,改善品质,提高地力。三是要加强培训,培养能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具装备的新型农民。

5、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服务机构为主导、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服务以及产后销售、运输、加工等一体化服务。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相关规范,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各职能部门要在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办理注册登记时简化手续,严格落实国家农业生产资料购置补贴政策,对经营有困难和新开办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的优惠。

6、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准入体系。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广播电视、互联网向社会定期发布禁用、限用以及推荐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品种目录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抓好驿城区、汝南县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工作,并在全市各县区推广,逐步达到只有经专业机构认定的农产品才能进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从销售环节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建立检测体系。争取资金,补充设备,完善手段,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检测能力,加快建设由市、县(区)和批发市场三级组成、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监管。三是建立认定体系。选择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开展“三品一标”认定、产品包装标识和连锁配送、超市经营、专柜销售的销售模式试点工作。

(六)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生态化水平

1、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按照规划,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确山、遂平、汝南3个组团县县城周边,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和“菜篮子”工程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工程。

2、推广生态化农业生产技术。一是引导各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对地表质地黏重的沙姜黑土、黄褐土等农田,通过大型农业机械深耕土地,活化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状。二是采取增加补贴的形式,鼓励各农机专业合作社、专业户购置和装配秸秆还田设备,引导农户搞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各地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加强对农田养分丰缺状况的检测,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肥料养分的利用率,为农户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减少因过度施肥对土壤的破坏。四是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预防土壤板结和肥力流失。同时,要通过土地整治养护,尽可能扩大轮休轮作,加大劣质退化土地改造和修复的力度。

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索基本农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明确补偿的环节、主体、标准等,发挥激励作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七)建立多元化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在“三农”方面的支出。二是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非粮化”倾向,增加种粮补贴项目,提高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针对传统农区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力有限的实际,建议各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反映,减少或取消重要农产区市、县涉农项目资金配套。

2、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搭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瓶颈。一是落实中央“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例;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推动金融服务下乡。二是主动对接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展开试点工作,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细则,探索农民合作社产品订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的办法。三是综合运用优惠政策、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现代农业。四是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探索土地信托、土地银行等新的融资方式。

3、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针对当前涉农项目资金种类多、管理渠道分散、使用效益低、浪费较大的实际,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的投放方式,统筹规划,集中安排项目资金,发挥涉农资金的集聚效应。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安排项目资金,保障农业重点建设任务;建立“一个项目库、规划一个本、审批一条龙、实施能同步、标准能统一”的项目运作机制,解决同一地域项目推进难同步、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4、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一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二是引导和支持农业保险机构把保险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提高小麦、玉米等粮食品种保险覆盖范围。三是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把农业保险机构向基层乡镇延伸,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农业保险信息、保险销售和理赔等服务。四是加强农业保险政策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之间的衔接,建立完善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五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大灾之年农民的基本收入和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议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有关种植、养殖、农机保险的试点工作,推出适合当地实际的保险业务,制定完善政府财政保费补贴的措施。

篇三 有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策部署和我市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8月份,市政协组织调研组,先后到部分市直部门和莲都、缙云、青田、庆元等县(区),通过召开情况通报会、走访企业、召开企业主座谈会、委员约谈会等形式,就加快工业创新,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二、近年来我市工业创新开展情况

(一)理念和机制不断创新,引导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一客观规律,科学决策,把工业经济作为经济工作重点来抓,特别是2003年提出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把工业强市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中,并把合力兴工,开放推动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强化规划引导,提出一廊两带、一心数点工业布局的战略构想;加大工业投资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 工程来实施,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争取上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创新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节能降耗年 等活动;加强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制定《xx市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若干考核办法》及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鼓励企业股改上市等工业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工业技术不断创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了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市政府将合成革、微电机、制笔、汽摩配件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目前,以微电机、汽摩配件为核心的xx市机械装备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并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加强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截至今年6月,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其中省级7家;已建立省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0家。

4、产学研合作取得新突破。市政府牵头与省内外20多家大专院校签订了长期协议,建立了合作联系;浙江工业大学等一些大专院校在我市建立研发机构;方正电机、艾莱依羽绒、寿尔福化工等企业,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

1、通过实行一厂一策,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如纳爱斯集团、元立集团、丽人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加大了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把产业链由单纯生产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并在国内其他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2、通过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引进培育规模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择优扶强,促进产业集聚,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不锈钢制品、阀门制造、汽摩配件制造、合成革等新的产业集群。

3、通过技术改造,促进节能降耗。一方面,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我市每年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行业带动性强的重点技改项目,不断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企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

篇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推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镇现有1间2023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2023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2023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市教育局和**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2023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20余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x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篇五 上半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上半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确保跨江发展深入推进,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对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目标值,我们在区卫生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环境保护局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采取定性、定量加评估的方法,对上半年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5个指标,在一季度已全部达标的基础上,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指标产生较小波动外,大多数指标又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现将监测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监测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强化小康达标创建中的组织领导工作,区、镇街两级的小康创建工作职能组集中办公,协调配合,着力解决民情民意调查中老百姓反映的问题;突出民生改善,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实施了“信息救助”、“对无固定收入老人发放生活补助”等民生工程;大力宣传小康知识,组织宣传队、宣讲团、电影放映队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百姓关注小康进程,参与小康创建,共享小康成果。小康创建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1、指标的总体完成程度

至今年一季度,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5个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小康目标值,到6月末,大多数指标又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实现了以区为总体的全面达标,实现程度达到百分之百。

2、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

至6月末,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具体达标情况为:

(一)经济发展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在已经达标的基础上,—指标水平又有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1.8个百分点。

(二)生活水平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已经达标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上年同期增加2.87平方米,高于小康目标值3.65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3平方米,高于小康目标值3平方米;农村100%的行政村通灰黑公路;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7.9平方米,高于小康目标值15.9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68.8部,比上年同期增加18.8部,高于小康目标值68.8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3.7台,比上年同期增加11.7台,高于小康目标值3.7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20%,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4.4个百分点。

(三)社会发展类: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初中毕业生入学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在上年末已达标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经评估依然达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分别高于小康目标值10个和15个百分点;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达97.1%,比上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高干小康目标值2.1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8%,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8个百分点。

(四)生态环境类:城市绿化覆盖面为40.8%,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0.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33.5%,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13.5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质量指数,比上年同期减少1.8分,高于小康目标值1.3分。

二、小康监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我区小康统计监测工作的情况看,区和镇街上下联动,各部门积极配合,协调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小康指标监测的指标先行和风向标的作用。随着今年全区总体全面达小康时间节点的逼近,小康监测中的有关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监测的基础工作及基础数据支撑问题。小康监测的基础规范化及基础数据支撑是做好小康监测工作的保证。11个负有小康指标监测的部门,要从现在开始,着手将-以来的基础数据按规范化要求进行整理,建立档案,以供省市核查验收。

二是指标数据监测的波动性问题。从监测的情况看,大部分指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巩固和提升。但还有少数指标,如:“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上下波动,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指标,二季度比一季度减少了4.9分。对此类情况要及时跟踪和关注,可以不受季度、月度时间节点的限制,进行情况专报。

三是指标监测数据达标验收中的问题。今年是我区总体全面达小康的攻坚之年,要确保25项小康指标数据的“过硬”,其达标情况能得到 省主管部门的确认。各部门要注意资料积累,形成历年小康指标监测全过程的有说服力的文字材料,便于在达标验收中汇报使用。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沟通,掌握情况。积极加强与省市级对口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具体业务要求的变动情况。积极邀请省市相关部门到我区进行业务指导,提前进入达标验收的对接阶段。

二是强化对镇街小康监测工作的指导。按照《区及镇街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切实做好全区和镇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工作,希望11个部门在做好全区小康监测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镇街小康监测工作的指导,科学、客观的帮助他们开展可行性分析,避免盲目乐观,低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继续做好协调与配合工作。在区小康办的统一安排下,配合和支持综合协调组、镇街推进组、宣传组和督查考核组的工作,全力推进我区小康达标如期实现。

篇六 2023年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今年,市政协围绕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各调研组深入各县区、走进田间地头,摸实情、察民意、汇民智,全面了解了我市农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次调研非常重视,在调研课题确定、重点内容把握等方面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余学友书记参加了推进农业现代化专题协商会,对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对深化调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对市政协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良好机遇,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求实效,农业生产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增长,品质不断优化。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1亿斤,分别是1978年、xx年的3.9倍、1.9倍;平均亩产791.4斤,分别是1978年、xx年的3.4倍、1.6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86万亩、总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优质率在95%以上。全市有3个县(上蔡、西平、正阳)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百强县,西平县被确定为“全省优质小麦生产重点示范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花生、蔬菜、烟叶、白芝麻、食用菌、花木种植和生猪、肉牛、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都达到一定的规模。xx年,全市油料总产量达到11.19万吨,其中花生总产居全省第一位;肉类总产量达到86.2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拥有4个全国油料百强县(正阳、汝南、泌阳、确山)和2个全国肉类百强县(西平、正阳),正阳、平舆、泌阳县分别成为全国花生、芝麻、香菇生产第一大县。

(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一是高标准粮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7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项目536个,建成高标准粮田243万亩。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125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等项目,打配机电井8.15万眼(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新增旱保田58万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道路、电网、水网等农村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改建县、乡公路336公里,新建农村公路连通工程115公里。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xx年底,我市拥有大型农业机械的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达到800家;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5.6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451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1%,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产业化集群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销售收入达414亿元,带动农户82万户,其中11个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6家,有5家企业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26家,实现总产值1096亿元。农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至xx年6月,全市已注册农民合作组织11464家,其中农民合作社8841家、家庭农场2623家。

(四)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全市已发展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430多个,年成交额超过50亿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市场体系。汝南三门闸蔬菜批发市场已被确定为农业部重点市场,正阳中原花生批发市场已成为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泌阳香菇市场获得了“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称号。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立了“驻马店农业信息网”和“驻马店兴农网”,基本实现了网络一体化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网上订单、网上种植、网上收获”的网络农业生产新格局。积极推动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已制定和发布各级农业标准规范9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市级地方标准规范88项;全市“三品一标”产品已达170个;泌阳、西平和汝南等县被列入“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逐步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96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82个,从事农技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724人。规划了8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已开工84个、交付使用4个,计划在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五)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部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已完成3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基本形成了村信息员、乡镇服务站、县区服务中心、市网络交换一体化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各县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权改造工作,有2家组建农商行正式挂牌营业,有2个县成立村镇银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全市小麦保险面积524.4万亩,玉米保险面积275.9亩,花生保险面积86.5万亩,财政保费补贴13460万元,赔付金额8870多万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从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发展特别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目前,全市仍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8%),其中有150万亩基本是“靠天收”的岗地旱地,350万亩为低洼易涝地。这部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制约着粮食的稳产增产。二是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缓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仅占2023年规划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资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标准、建设标准不统一,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也存在着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全市规模较大的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设施不够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远未发挥。如宿鸭湖、板桥、薄山、宋家场四大灌区涉及灌溉面积17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在50万亩左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线长面广,国家顾不上,地方没钱投,农民建不起,原有设施老化失修,新建设施难推进。因产权不清、使用和维护主体不明,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效益发挥有限。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和城镇发展与农业生产争地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加上各地出现的“非农化”、“去粮化”倾向,我市要实现到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55亿斤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经营和分散经营普遍存在。一家一户三五口人五六亩地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营方式还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存在着农业科技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二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分散投入成本大,生产效益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即使是在农业生产基地内部,“公司”和“农户”之间大多停留于一般购销合同关系,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远未形成,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优势产业的大起大落。xx年全市虽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93.84亿元,但平均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增加值仅有7164元。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数量虽多,但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不足300家,“空壳社”的问题突出;县区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县还存在一些空白村;产业链条短,品牌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管理不够规范,职业化经营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转规模小。到xx年底,我市土地流转面积为148.7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三)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有限。全市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有53%。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不健全。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大市地位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国家和省级研究研发机构。二是农技推广人才缺乏。县、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少、工资低、条件差,留住人才难,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难;有些地方对农技推广人员的配备把关不严,非专业人员比例较高;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缓慢。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总体比较薄弱,专职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3384。三是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财政对农技推广安排的经费非常有限,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仅有的事业费只能勉强维持正常办公,开展相关的试验、示范等工作十分困难,连测土施肥、配方播种等一些简单易行的实用技术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四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市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特别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老人和妇女占较大比例,大多只能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新技术在农村难以推广。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偏低。一是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全市132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处于“小、散、差”的状况。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家,占全国1253家的1.6‰;省级只有46家,占全省760家的6%。涉外经营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匮乏,对外形不成市场,对内缺少辐射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为1.58∶1,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区域内一些优势农产品加工能力更是严重不足。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脱节严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普遍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市有全国粮食大县、全国油料大县和畜牧大县10多个,至目前没有一个农产品加工大县,大多数农畜产品以原字号销售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很多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一些经营者对名牌产品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够,缺乏争创品牌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驻马店号称“中原粮仓” 、“中州油库”和畜牧大市,却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五)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比较滞后。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不全。虽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但规模普遍较小,大多处于区域性自我循环状态,仅仅起着区域内调剂余缺的作用,在全国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地域非常有限。二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缓慢。尽管我市香菇、白芝麻、花生等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在农产品期货发展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的作用远未发挥,造成近年来农产品“卖难”与“买难”交替出现。三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缺乏负责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信息的专门机构,各业务部门提供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零星分散且不及时,大部分农户对市场供求把握不准,继续沿习传统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极易造成农产品的生产过剩和过度竞争,农产品交换经常出现“买涨卖低”的现象。

(六)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政府投入方面,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全市财政收入用于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4.6%。金融投入方面,由于各级金融部门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控力度,农村新增贷款必须有担保或抵押物作为放贷条件,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贷款十分困难。经营主体投入方面,绝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都是流转过来的,成本较高,出于收益考虑,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投入的真金白银不多。农户投入方面,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37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87.7%、全国平均水平的83.6%,直接约束了农户的投资行为。xx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入78.24亿元,户均仅4289元。

三、对策和建议

在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正逢其时,机遇难得。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根本,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全面推进,走出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强引导,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支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大学生、复员转业军人等,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成为种养专业大户。二是支持各类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机经营大户、经纪人、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村基层组织,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专业技术优势,组建种植、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组成联合社,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三是支持专业大户和在外务工回归农民、农村经纪人、农村能人等依托技术、资金优势,开办家庭农场。四是支持农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拓展经营领域,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合作,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形成 “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五是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经营的种养业,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模式。建议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工程,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机制,高标准抓好一批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2、注重规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机构,并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基层组织作用,深化课题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一是结合各地实际,区分不同类型,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制度,防止“空壳社”的出现。二是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章程,建立运作机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及时提供法规政策、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市场需求等信息,帮助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3、多措并举,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和造就“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农民的地位。推动城乡一体化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淡化传统农民的身份性质,促进有专业技能的农民自由流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依赖农业职业技能而非依靠土地的职业化农业从业人员,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二是坚持普及和重点相结合,培育农业产业人员。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力量、农业经纪人、农业技术人员、社会化专业服务人员等的培训,增强市场化理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县区职业培训机构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等培训工程培训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建议有关培训机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别,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完善“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三是吸引各类人才,形成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队伍。建议出台能够增强农村和农业对各类人才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返乡农民、投资参与者等群体投身农业现代化,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1、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推动土地流转。按照稳定所有权、维护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总体思路,以推动农村土地确权为重要抓手,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一是按照《物权法》规定,赋予土地生产经营者的物权属性,明确确权后的农村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有偿出租、转让。建议在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加快做好确权证书的发放工作。二是针对目前农民承包地条块分割、分散布局和部分农民不愿参与土地流转的现状,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现有农村土地作出适当调整,把不愿流转的农户土地向村庄周边集中,解决大块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三是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利用粮食生产先进县奖励资金等形式,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等流转大户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强化服务保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建议加快构建县、乡、村一体化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流程,完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水平。建议各县区制定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在区域内推广。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三是积极搞好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资质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和鉴定等服务。四是建立和完善县区、乡村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及时处理各种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切实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近年来,上蔡等县通过建立“村有信息员、乡有服务站、县有流转中心”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度,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3、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干预,不下硬性指标,严禁“一刀切”。二是坚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的主体地位,对现有从事特色种植业、收益较好的农户,不强行要求参与土地流转;对以种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应允许他们自主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流转双方合理定价,并对农民在流转土地上的劳动、使用家庭农业机械的报酬,以及入股分红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写入土地流转合同,保证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利益不受损失。

4、加强监管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驻马店作为农业大市,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建议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防止 “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功能区规划,划定粮食生产和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区域,明确界定不同地域的土地用途。二是针对目前农业补贴分散发放、收效不明显的问题,遵循“谁种田补贴谁”的原则,逐步将各种农业项目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大户,并加大对农技、仓储、良种、农资、水利设施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多种田多种粮。三是建立审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管控土地开发和使用,保证土地的农业用途,严把基本农田“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三)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1、持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建议各级政府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的多方面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科学规划,持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下大力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蔬菜、芝麻、花生、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和林果业,持续发展牛、羊、生猪养殖等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形成各种种养殖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坚持发展种养殖业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重。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具有驻马店地域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一是科学搞好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六大基地”建设,即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生猪、肉牛生产基地,花生、芝麻油料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水产、花木、茶叶、林产品等特色种养基地。二是依托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面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基地。力争今后5到xx年形成产值处在全省前列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

3、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市政府选择10个左右起点高、规模大、生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和省扶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扩大招商引资。以政府为主导,围绕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驻马店。以中国“农洽会”为重要平台,组织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扩大项目和技术合作,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品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三是重视培育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已具规模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支持优先发展;对规模小、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指导其创新发展思路,转换经营方式,提升发展水平;支持本土企业之间合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4、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结合农业大市实际,把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摆在我市质量建设、品牌创建工程的突出位置,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奖励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鼓励龙头企业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档次,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以新取胜,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大力开发具有驻马店地域特色的高、新、精农产品,努力提升“夏南牛”作为全国第一肉牛品牌的知名度,把“一加一”、“悦生合”、“泌阳花菇”等品牌培育成国内知名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建议市政府加快制定完善全市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加强板桥、薄山、宋家场等大型水库和宿鸭湖灌区配套设施建设,疏通引水渠道,增加泵站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二是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强灌排管网建设,完善机井灌溉配套设施。同时,尽早展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管护机制,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三是在确山、泌阳县等浅山区和丘陵地带,应加强小型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岗地旱地的灌溉条件。四是在高标准粮田推广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区域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建议市、县(区)政府抓住国家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省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一是超前计划安排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提前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二是针对目前资金渠道分散、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积极向上级反映,促进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千亿斤粮食规划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方面资金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标准粮田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注重长远规划,有效解决目前高标准粮田建设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实施区域连片开发,为实施大型机械耕作、推广农业灌溉新技术创造条件。

3、抓好低洼易涝地治理。建议市政府和各县区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350万亩低洼易涝地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低洼易涝地域的农田改造工程,增加田间排水沟渠管网密度,提高田间排涝能力;疏浚河道,新建闸站、涵闸、泵站,提高集中连片低洼地的排洪能力;通过新修水库和扩大现有水库的库容量、开挖池塘等途径,提高低洼易涝地域的蓄洪能力。

4、加大岗地旱地改造力度。我市有150万亩的岗地旱地,这类土地保墒保肥能力差,应加大对岗地旱地农田的改造力度。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平整地势相对宽阔的岗地,对山区陡坡地兴修水平梯田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变这类土地的形态;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推行地膜覆盖、植物保护等综合栽培技术,提高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5、加快各种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道路“村村通”建设标准,并逐步向田间延伸,不断增加农村路网密度,为大型车辆和农业机械进出提供方便。二是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增加田间输电线路,加强配送电站建设,提高农业用电保障能力。三是完善农村信息化设施,加强无线通信站点建设,实施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三网融合”,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1、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市本级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尤其是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充实县乡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改善结构,加强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力争在每个村建立农技推广示范户;加快完成8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运作机制,使其尽早发挥作用。二是加大农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在农技研发上,鼓励农业科技研发机构自主研发农业种植新技术。在品种改良上,大力推广小麦、水稻、玉米和畜禽、水产品、花生、芝麻、烟叶、林果、食用菌、花木等优良品种,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优势主产区。在生产加工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三是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实现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奖和推广应用专项奖,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机构和企业大胆创新。

2、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国有、集体、个人和外商参与市场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的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兴建辐射国内外的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大小结合、城乡衔接、专业与综合配套的市场体系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业市场组织,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使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接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培养一批大型“农产品联营公司”。

3、建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期货交易,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信息服务网络,搞好各类市场信息的预测和分析,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使现代农业朝着信息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把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淘宝合作,着力打造电子商务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和淘宝特色中国驻马店馆,努力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育和引进力度,逐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4、建立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抓好玉米机械化收获、花生机械化收获和设施农业、农作物植保、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发展重点。二是建立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为平台的农机服务机制,通过农机补贴、装备引进等形式,进一步增加大型拖拉机等农机数量,扩大深耕面积,实现秸秆还田,改善品质,提高地力。三是要加强培训,培养能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具装备的新型农民。

5、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服务机构为主导、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服务以及产后销售、运输、加工等一体化服务。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相关规范,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各职能部门要在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办理注册登记时简化手续,严格落实国家农业生产资料购置补贴政策,对经营有困难和新开办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的优惠。

6、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准入体系。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广播电视、互联网向社会定期发布禁用、限用以及推荐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品种目录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抓好驿城区、汝南县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工作,并在全市各县区推广,逐步达到只有经专业机构认定的农产品才能进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从销售环节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建立检测体系。争取资金,补充设备,完善手段,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检测能力,加快建设由市、县(区)和批发市场三级组成、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监管。三是建立认定体系。选择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开展“三品一标”认定、产品包装标识和连锁配送、超市经营、专柜销售的销售模式试点工作。

(六)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生态化水平

1、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按照规划,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确山、遂平、汝南3个组团县县城周边,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和“菜篮子”工程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工程。

2、推广生态化农业生产技术。一是引导各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对地表质地黏重的沙姜黑土、黄褐土等农田,通过大型农业机械深耕土地,活化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状。二是采取增加补贴的形式,鼓励各农机专业合作社、专业户购置和装配秸秆还田设备,引导农户搞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各地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加强对农田养分丰缺状况的检测,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肥料养分的利用率,为农户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减少因过度施肥对土壤的破坏。四是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预防土壤板结和肥力流失。同时,要通过土地整治养护,尽可能扩大轮休轮作,加大劣质退化土地改造和修复的力度。

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索基本农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明确补偿的环节、主体、标准等,发挥激励作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七)建立多元化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在“三农”方面的支出。二是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非粮化”倾向,增加种粮补贴项目,提高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针对传统农区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力有限的实际,建议各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反映,减少或取消重要农产区市、县涉农项目资金配套。

2、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搭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瓶颈。一是落实中央“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例;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推动金融服务下乡。二是主动对接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展开试点工作,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细则,探索农民合作社产品订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的办法。三是综合运用优惠政策、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现代农业。四是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探索土地信托、土地银行等新的融资方式。

3、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针对当前涉农项目资金种类多、管理渠道分散、使用效益低、浪费较大的实际,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的投放方式,统筹规划,集中安排项目资金,发挥涉农资金的集聚效应。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安排项目资金,保障农业重点建设任务;建立“一个项目库、规划一个本、审批一条龙、实施能同步、标准能统一”的项目运作机制,解决同一地域项目推进难同步、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4、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一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二是引导和支持农业保险机构把保险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提高小麦、玉米等粮食品种保险覆盖范围。三是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把农业保险机构向基层乡镇延伸,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农业保险信息、保险销售和理赔等服务。四是加强农业保险政策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之间的衔接,建立完善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五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大灾之年农民的基本收入和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议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有关种植、养殖、农机保险的试点工作,推出适合当地实际的保险业务,制定完善政府财政保费补贴的措施。

篇七 推进城镇化进程政策法律问题调研报告

最近随市政协“推进城镇化进程”课题组视察走访了几个县(市)区,对我市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的问题,进行调研探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问题的分析

1、行政区划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目前行政区划缺乏整合力度,本市两区规模偏小,行政体制各自独立,矛盾错综复杂,行政区划规划与城镇规划不相协调,造成“一城多府”、“城中有村”、“乡中有城”,迟迟未被纳入城镇管理范畴。如三元区的城东乡下辖村分列四个街道,梅列区的徐碧乡下辖村分列三个街道。这主要是缺乏区域协调机制,相邻地区各自为政、盲目竞争、事权、财权不够明晰,区政府又职能不全,没有土地、规划、权责不配套,造成办事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

2.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容量存在矛盾。一是不同法律之间、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如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与现行的土地法规有不相容之处,操作起来遇到法律规定的障碍。又如我国的宪法、土地法都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其土地使用权当然由国家进行支配。而宪法、民法也规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集体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或毁坏。两者的权益保护效力均等。列东老街拆迁改造在列东村集体土地未征为国有就直接开发,违反了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的附着物”的规定,就是极典型的有关政策法律问题。二是土地征用补偿费问题。国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标准较低,与城镇国有土地的补偿费用及实际价值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的利益在现值上得不到弥补,在征地使用权流转和置换上存在一些障碍。

3、土地利用与城镇发展的矛盾。一是城镇发展面临用地紧缺与耕地保护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在政策上急待解决。二是现行的用地政策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现行的用地政策,实行的是一整套严格的现反,要求在行政区域内实行耕地的动态占补平衡,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制约了城镇发展的空间。三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相协调。两个规划分属两个部门,由于职能各有侧重,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难以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对城市土地市场用地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四是城镇土地收益未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国家政策规定城镇土地收益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城镇土地收益没有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4、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缓慢,已成为影响我市政治、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并且严重阻碍了推进城镇化进程。梅列区正在开发的列东老街、龙岗小区、明辉花园等6片,三元区正在开发的下洋花园和龙船巷两片等都进展缓慢、等待观望。其中,列东老街应拆迁104尸,63户不同意拆迁;下洋花园应96户拆迁、6家单位拆迁,目前未拆83户、单位4家;龙船巷应拆迁77户,未拆迁1户。主要反映:一是政府在旧城拆迁改造中,没有正式批文,常以会议纪要代替行文,应规范并正式形成批文;二是市里缺乏强制拆迁手段,遇到钉子户,委托的市拆迁公司力量较弱、力度不够大;三是部分拆迁户要价过高,异地安置的地块无法满足;四是拆迁难,难在手续不全,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办法难变通。被拆迁户则反映:补偿安置方案不合理,补偿费太低;计委超越权限批准立项,集体土地未征用为国有即进行商品房开发;拆迁许可证不合法;原老街一期开发安置的房屋质量差,采光、结构不好。由于开发商未向政府交清土地出让金,到今安置户有的房产证、土地证尚未拿到;开发商自恃特殊,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不主动与拆迁户协商,不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究其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内不少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需要。条款上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内容上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混淆了国家土地征用开发与商业土地开发的两种性质,导致了《条例》中规定的条款模糊性,出现两种性质均可通用的条款,形成政企不分的弊端。

②政府参与商业土地的拆迁工作,赋予了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就会使人感到有“强拆强迁”之嫌。特别是在拆迁过程中,拆近单位或个人常打着政府代理人的旗号进行拆迁活动,因为利益之间的关系,请求当地政府和法院、公安等部门参与拆迁活动。一旦发生拆迁纠纷,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被拆迁当事人也觉得由政府解决问题更有办法,政府不可能不管。拆迁矛盾转化为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把政府、法院等部门变成了拆迁单位的一个前期工作部门,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使政府作出的房屋拆迁行政裁决的居间地位受到动摇,裁决的公正性无法令人信服。

③对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的补偿标准过低,房屋所有人的积极性不高,对拆迁房屋产生抵触情绪。

④安置方式单一,对房屋使用人仅规定了实物安置—种方式,导致了被安置房屋地点等的条件不满。迟迟不搬迁,影响拆迁进度。

⑤将户口因素作为确定安置面积的标准。在买践中被一些人所利用,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⑥对拆迁单位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拆迁人取得拆迁许可证后抽逃资金,导致安置房不能及时建设、补偿安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体制上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和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制约人口合理流动的根本症结。过分强调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过多限制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农民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房租收益和生育上的“一胎半”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

二、为此,提出对策如下: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问题确实很多,其原因除了立法滞后之外,还田于我国历文和现实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能奇希望一朝一夕就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进程加快了,国家许多政策都在相适应进行调整,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针对上述分析,建议采取对策如下:

(一)提高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识和法制意识;适时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应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总体战略摆上突出位置,进行超前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方案和相关政策。对原有一些制约城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加以调整,对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要适时完善,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要认真落实到位。从我市具体情况出发,突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加快制度创新。

(二)要妥善处理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全局与局部利益的矛盾。一是城镇化必须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的调整,这必然会涉及各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应处理好行政区域之间的全局利益和部门之间的局部利益,理顺辖区群众利益。二是城镇化进程涉及诸多部门的工作,既需要在政策上作较大调整,兼顾政策的协调性和配套完善,也需要加大本部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力度。

(三)要摆正土地管理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强化上地管理又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同时我国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城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但随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许多矛盾,所以应注意摆正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协调的问题。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内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的,就应协调好;二是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要一致;三是城镇土地收益要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城镇土地市场化运作要逐步规范,搞活土地资本运营。要认真执行不久前刚颁布的《福建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办法》。

(四)规范房屋拆迁管理程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新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于xx年11月1日起施行。主要有四个方面新的规定:一是取消了拆迁方式中的统一拆迁。目的是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政府管理与市场主体剥离开,政府要依法行政,管好政府该管的事情,建设单位要依法从事建设活动;二是体现了政府对拆迁中属于民事关系的行为,原则上不干预的原则。对于拆迁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应当根据双方的协议,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去规范;三是对于一些涉及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增加了若干规定,要求户屋拆迁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四是进一步规范了拆迁的行政管理程序。

(五)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因此,必须在抓好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把城市管好。加强公安、工商、城建、卫生、环保、交通等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针对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房地产、规划管理等方面,制定可供操作的规定措施,规范城市管理行为;重点要在加强社区建设上下功夫,把经营的理念引进城市管理中;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政策,建立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集聚机制,如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等。

篇八 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工作调研报告

关键词:城市化、新形势、社区、调研

本文将结合在社区工作经历及走访调研情况,就社区党建工作思路、社区工作内涵转变、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区治理三位一体、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社区工作面临困境等6个方面进行展开,并提出自己不太成熟的想法。

一、社区党建工作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明确强调,'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指出了党建的重要核心地位。2023年作为党建年,必将进一步突出党建在各项工作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社区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党政中心任务服务。社区党建要建立起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组织共同参与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我认为社区党建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党员服务、开展党员活动、发挥党建引领。

3. 社区党建其他问题。①党员队伍自身建设比较薄弱。部分党员同志疏于理论学习,活动积极性不强、开会可来可不来、参加活动讲条件、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群众威望不高等。②基础性工作不扎实。社区党员成分复杂,包括在职在岗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待业的大中专学生党员等,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难于联系、不便教育管理,有些社区党组织各类党员信息不完整,'三会一课'不能有效开展。③社区共建工作缺少有效的机制保证。守党组织与社区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人际关系来维系,覆盖面不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全面意义上的'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共建氛围.

二、社区工作内涵转变

部分基层干部反映,现在的工作越来越难做,有些出发点很好的事情却得不到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部分常规工作也远不如以前'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总结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2方面:

三、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关乎提升服务居民质量,解决居民难题的重要环节,是摆在各社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也是困扰社区两委的难点问题。

发展现状。客观地说,现在大部分社区居仍然依赖土地财政维持发展,依靠土地转让、房屋拆迁获得收益。但是对于城市社区而言,没有土地,发展所需资源相对匮乏。就以豫新街道现有的6个新社区而言,每年可支配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维持正常工作开展尚且捉襟见肘,更遑论其他发展。

问题分析。制约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存在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应该说对于大部分社区而言,客观条件限制是主要原因。

1.发展集体经济动机不足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区人员配备不足,社区两委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在应对上级各条线部分的考核、检查,发展集体经济意识不强。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工作内容的转变,让部分同志对发展集体经济心存顾虑,存在畏难情绪。

2.发展集体经济条件不足

新社区的各项支出基本由街道财政兜底,如办公经费支出、人员工资发放等,社区所掌握的资产仅是'两房'(办公用房、活动用房),而两房是不能用于经营性用途,这就使城市社区干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豫新街道的雨露社区和顺河社区为老牌社区,辖区内尚有部分待拆迁居民,且社区经营性门面房出租,每年都有客观财政收入,各项工作开展也相对从容。

四、小区服务三位一体

小区作为社区工作的延伸和最前沿,是做好社区服务的重要一环,有些小区在人数上已达到或超过部分行政村人数,如我所工作的安泰佳园小区和名河雅居小区住户都在1000多户,居住人口都接近4000人。所以,如何统筹各方资源,做好小区管理服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一些思考:①循序渐进三步走。由村居变社区,由农房变楼房,由村民变市民,这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同样地,在'农转非'的过渡期,小区管理也应循序渐进。杜利强书记提出的'三步走'思路很有借鉴性:第一步由乡镇(街道)配备人员进行垂直管理;第二步由社区抓管理,乡镇(街道)抓考核督促;第三步由社区全面接管,并自行考核。②文体活动大加小。小区中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是极有必要的,相对于农村生活,小区人际关系偏于冷漠,甚至居住对面互不识的情况不在少数,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居民们走出家门欢聚一堂,对于营造文明和谐氛围是很有必要的。但动辄搞一台文艺晚会,经费开支巨大,而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可以结合小区实际现有条件,开展有特色的常规性活动,如豫苑社区开展的老年人歌舞排练、庐山社区开展的青少年'梦想满屋'都能取得不错效果。③房屋维修须及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居民反映问题的重头戏。房屋维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楼盘交付起5年内,由开发商负责房屋维修事宜;第二阶段为5年期满后,由涉及维修楼栋居民委托物业公司向住建局申请动用维修基金。各开发商维修的及时性不一,在此不谈,第二阶段启动维修基金程序太过繁琐,按照规定程序走下来起码需2-3个月,而居民是等不得的,因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不胜其多。我认为,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申请审批程序进行简化。

五、弱势群体生存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习俗的改变、青壮劳力进城务工,这些都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更加严峻。

2. 空巢老人陪护。我刚到基层的时候走访了一位老人,她说'活着住车库,死了躺马路',听着很是心酸。像这样住在车库里的老人很多,我原来所在的安泰佳园小区有100余户,现在的名河雅居小区有90余户,走进他们的住处,普遍的感受是:凌乱、狭仄、昏暗。居住在车库里的大多是年老体弱或身有残疾之人。生活环境的恶化,人际关系的淡漠,生活方式的不适,这些都让老人们无所适从,让他们怀念曾经的农村生活。在与老人们交流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出,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护。深入这个群体,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有代表呼吁立法让子女常回家看看。

3. 残疾人救助。现代人越来越能够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残

疾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对于精神障碍者(智力残疾),却始终戴着有色眼镜。残疾人生存现状堪忧,部分人等靠要思想严重。我原来所在的安泰佳园小区有持证残疾人,其中肢体残疾36人,智力残疾3人,现在所在的名河雅居小区有残疾人20余人,很多家庭往往因残致贫。部分人致残后丧失劳动力,也没有工厂或单位愿意接收他们,只能依靠国家或当地政府救助。目前国家对残疾人的救助局限于二级以上残疾,每月发放重残补贴80元(若未享受低保则按照低保标准发放救助)。残疾人也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而且他们往往承受更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如何在经济上予以救助、在精神上予以抚慰,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我在两个小区工作期间,曾曾针对残疾人举行过几次义诊,并联合残联免费发放康复器材,到残疾人的关注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六、社区工作面临困境

在社区工作中有两个矛盾困扰社区发展,即:任务繁重、人丁单薄。

结论:限于工作经历和能力,本文仅从社区工作内涵转变、社区党建工作思路、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区治理三位一体、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社区工作面临困境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所谈观点较为泛泛,未能深入进行剖析,同时这6个方面也远不能覆盖社区工作全部,缺乏一定系统性。

矛盾始终伴随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上述6个方面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各社区在工作中逐步摸索,也需要上级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只有上下形成合力,人民群众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真正受益。

篇九 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工作自查报告

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工作自查报告

区20××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和省委关于法治建设、市委关于法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20××年工作任务部署,我区全面依法治区工作主要实现了“两个加强”、“四个推动”。两个加强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加强宣传力度。“四个推动”即:一是推动深入改革促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法律保障;二是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三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四是推动司法体制改革进程。

一、两个加强

(一)加强依法治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依法治区工作,多次研究部署依法治区工作,并于20××年10月29日召开了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市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20××年工作要点》《中共市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协调小组成员名单》、两个规则一个细则相关事项。

成立区依法治区委员会,其中明确了依法治区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委员由区人大、区法院、区检察院等区直28个部门的领导组成。为扎实有效开展工作,依法治区委员会成立了三个协调小组。一是执法协调小组,二是司法协调小组,三是守法普法协调小组。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制度机制。落实《法治建设2023—2023年工作规划》,推动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制定依法治区工作督查工作机制和办法,规范法治督察实施;研究制定《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联络员工作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工作协调推进。

贯彻实施宪法,推动区直机关建立健全宪法宣传责任落实机制,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研究制定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具体落实意见、督导推动各部门落实宪法学习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会、进军营、进网络的“七进”活动。

落实领导干部法治建设工作责任。推动落实《党政主要责任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作为考察使用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依法治区的宣传力度。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全区法治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结合起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指示结合起来,提升学习研究宣传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把学习宣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政治动力、实践动力、精神动力。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导干部网上学习,干部轮训等形式,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进学习宣传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向纵深发展。

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经验做法,营造良好浓厚氛围。利用商业大集,各部门联动宣传政策法律法规。

二、四个推动

(一)全面依法治区推动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

推动落实《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完善农业经营主体,涉农资金统筹,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集体化、产业化道路。依法解决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市关于全面落实降本减负政策》,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平等、透明、可预期法治环境,努力推进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如医养一体化建设等深入挖掘了民营资本的投入。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依法解决僵尸企业突出问题,严格执行《企业破产法》,充分发挥企业清算程序和破产程序在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方面的法律功能,引导和督促市场主体有序退出,逐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政府属地责任和司法程序对接机制,依法受理,审理企业强制清算,破产清算的案件,持续规范涉及企业、企业家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执法司法行为,完善破产审批制度,切实解决法院执行难和企业破产难问题。

建立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依法解决金融领域风险突出问题。协调相关单位定期研究金融领域犯罪情况,收集全区金融领域信息、动态,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预先评估、转递、报告。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以合法形式掩盖的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金融活动,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推动对民间融资借贷活动的规范和监管,限度减少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制定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制度,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杜绝纠纷和风险隐患。

坚持依法征收,阳光征收,依法解决征地拆迁突出问题。全面落实政府征收主体责任,提前做好风险评估,依法依规办结征收前置手续,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制定和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保障征收主体、程序、方式、内容等各个征收环节全部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本着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在充分汇集民意的基础上,找到利益平衡点,合情合理合法地制定并公布征收决定,杜绝了暗箱操作,违规运作和标准不一现象。同时,强化了对征收行为的依法监管,对违法违规侵害公众利益的工作人员严肃查处。对诉求合理,生活确有困难的被征收对象,做好解释和帮扶,对无理取闹,漫天要价的被征收人员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裁决。

积极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依法解决信访秩序突出问题。贯彻《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认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等作用,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规范性文件监管。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备案审查,定期清理评估等制度,推进处理社会公众审查建议规范化,加强了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审核)工作。

(二)全面依法治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努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活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3—2023)》,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3—2023)>的实施意见》,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依法行政深入实施,按照《省全面开展法制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创建活动。

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入落实《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按照省《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程序,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等制度。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作用。

努力化解行政争议。构建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有效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落实《省行政应诉办法》,建立行政应诉案件分析评估制度。建立了行政争议诉前调解工作机制,避免简单争议进入诉讼程序,增加行政机关诉累。强化了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督察检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组织开展法制政府建设综合性督察,推动了工作落实。

(三)全面依法治区推动了法治社会建设。

社会诚信建设有提高。各镇(街)、各部门、各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联动机制深入开展,《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狠抓扫黑除恶“深挖根治年”工作任务,深挖彻查系统内部涉黑涉恶犯罪“关系网”,“保护伞”。强化法制工作队伍,加快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训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开展法治队伍培训,努力提升执法司法工作者法律政策运用能力。切实增强了律师行业党建工作。

(四)全面依法治区推动司法体制改革进程。

深化政法领域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标准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加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荐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落实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和惩戒工作办法。完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工作体制。

深化民事和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加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加强“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制定了关于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的意见。全面加强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形式诉讼制度改革,完善了黑恶势力犯罪等司法办案标准,健全完善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判处刑罚犯罪的交付执行工作。

深化公安和司法行政改革。落实《省公安机关行政案件快速办理规定》,做到行政案件快速办理,深化对受立案环节的监督管理,健全刑事案件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工作机制,深化警务公开。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履行“一个统筹”“三大职能”。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中的职能作用。贯彻落实刑罚执行一体化要求,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建设。

篇十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研报告一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因此,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我们对xx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xx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xx乡农业产业化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实行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xx乡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总产值1.2亿元,固定资产3580万元,年销售收入4800万元,净利润1500万元,开发种植面积1万亩,养殖面积1000亩,直接带动农户5000户。在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有5家,产品以粮棉油等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业为主的有2家,以经营水产养殖、畜牧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1家。xx县顺通棉业有限公司、xx乡xx有限公司两家被评为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县级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xx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连结松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二)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企业数量增长较慢,与实现农业产业化有较大差距。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较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

(三)科技投资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投入不够,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水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缺乏竞争力。

(四)质量管理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把自己定位于企业,却没有真正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考虑问题,缺乏企业管理制度,用人以亲戚关系为主,存在家族式经营管理的问题,难以实行岗位责任制。

(五)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奖励上,县乡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拨出一些专款,扶持一些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专款数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xx乡政府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政府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放在农村经济工作首位,积极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部门、农户的利益关系,力戒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坚决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要深入到龙头企业和农户,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

(二)规划引导,实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根据本地资源和商品流向,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从xx乡总体情况来看,应建立一批粮棉油专业基地和良种工程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三)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充分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反哺农业生产。从这几年xx乡的情况来看,凡是自身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经济作物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既解决了本地农作物卖难问题,又提高了企业收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约束“瓶颈”问题。当前,乡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要转变单纯依赖间接融资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化生产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创造宽松融资条件。三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为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等资本市场运作的开展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规模化道路,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六)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乡镇应帮助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七)实施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抢占市场份额,塑造企业形象。当前,xx乡应重点扶持“xx”牌黄鳝、岭南黄杂交鸡等品牌的开发。

(八)积极开拓市场,用现代营销手段来推销企业产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目前,xx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销售手段比较落后,还是沿用传统的以产定销、坐等客商的营销方式,缺乏营销策略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现代营销为理念,重点在人员培训、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

(九)完善制度,健全服务体系。一要进一步健全落实乡镇领导联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制度,并制定明确的奖励措施。二要在工商、信贷、税收、土地、用电、用水、科技、人才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便利,优先办理有关手续。三要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服务体系,并定期上门指导技术,协助引入技术,帮助解决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十)走生态持续发展之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特别注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研报告二

在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按照老规矩到春天催种地、夏天催夏锄、秋天催秋收,继续唱“四季歌”,还是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经历投放到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带着这个问题,我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农村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调研,感到近几年来特别是实施“五大战略”以来,全市上下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特别是县、乡级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如何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基本上告别了过去唱“四季歌”的传统工作方式,摆脱了过去那种“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思维定式,进一步理清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围绕市场抓农业,立足产后抓农业,着眼工业抓农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较高的乡镇对农业已开始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农业产业化

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铁岭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人转我快”的要求,调准、调优、调高、调特了我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规划建设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花生、马铃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药材、蚕茧、林木、榛子、林蛙等重点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全市已建以乡域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14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129个,500亩以上的小区31个。蔬菜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形成了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北至昌图县毛家店镇29个乡镇的蔬菜保护地,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小区达到40个,涌现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专业乡镇。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全市养猪超3万头专业乡镇58个、养牛超万头专业乡镇68个,养肉鸡超100万只的乡镇14个。

第二、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202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以达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20%。

第三、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2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达28,其中,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2023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2023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第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注册275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商标和34个、市级商标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领导不力,存在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低的偏见。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市传统农业地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面对新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特别是县、乡级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有效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现实选择。通过教育,进一步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只富民富企,对财政贡献率低的错误认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兴一业,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教育和引导解决一些乡村干部思想落后,只当官不作为,作风漂浮的问题,激发他们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实现新跨越,才能横下一条心,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解决农业比重占全市经济总量30%,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农业大市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

(二)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

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贡献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和搞政绩工程,损害群众利益的要追究其责任,直至调离原工作岗位或就地免职。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象昌图县八面城镇、开原市业民镇党委和政府那样,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摆到党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从实际出发,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一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准能代表本地特点的项目,采取“反弹琵琶”的方式上龙头企业,同时按照品种和质量要求建设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定单形式实现生产加工的有机结合。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延伸,进而带动一定区域范围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条。在建设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承担组织、协调、服务职能,特别是生产初期政府必须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解决企业和农户自己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必须象扶持不会走路的孩子一样帮助其学会走路,同时还要清除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正常运转后,政府应侧重搞好协调和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得以健康发展。在抓农业产业化工作,切不可只单一的抓基地或龙头企业,必须两手抓,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只抓龙头企业建设,不抓基地建设就会使企业陷入无原料资源、不能达产的地境。必须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必须把农产品生产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第一车间,否则就将使农业产业化建设变成无米之炊。

抓龙头企业群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根据产业布局,在现有的龙头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大规模)、高(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强(强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促其加快发展。同时再通过招商引资有选择的新上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农产品品种得到加工,使已经初加工的产品再进行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多种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集群,整体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

抓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础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多业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走“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区建设,培育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大户。在抓基地建设上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要从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不断适应市场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市、县级两级党校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我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仍然采取“家族式”管理办法管理企业的厂长(经理)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我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发放制度,争取利用1—2年时间使60%的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使每户农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项目所涉及科技知识的明白人。

篇十一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从xx年开始滨海新区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市区大型工业企业战略东移的目的地和滨海区现代制造业的大后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我通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托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23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造成了浪费。

3.区位资源优势有待深度挖掘,商业发展特色聚集效应不明显。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尚未形成,海河商务商贸带还处于规划之中。商贸集群中心尚未形成,市场零散,具有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缺乏,整体竞争力弱,辐射小。

4.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服务领域狭窄,所占产业比重一直上升缓慢,比重偏低,内部行业发展不均衡。传统产业比重高,缺乏后劲,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与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三、城市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压力集中的挑战。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由外力推动的,市区转移的大批产业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工业项目的集约发展,导致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而入驻项目就业带动力有限,农民的知识技术不匹配,使就业安置难度加大。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帮助农民找到自我发展出路,这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问题的政治问题,要科学、有效、持续的处理好这一问题。

2.目前全区正处于在从近郊向中心城区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导致经济大发展和空间大压缩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实践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没有处理协调,只注意快,忽略了好依然具有强劲的作用惯性。城中村的改造冲击了以前原有的生活形式,社会体制和周围环境,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也将会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被解决。

3.的区位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主要的原因在于产业的结构还没有趋于合理,其聚集效应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出来,企业的投资和引进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的完善力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缺乏。这些因素的影响阻碍了的区域优势的发展。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1.结合城市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我区的产业发展应该放在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全面考虑。通过合理而全面的谋划,城市化的发展建设和社会化管理程度提高了,将为三大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强大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做精第一产业,实现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其实质就是产业不断优化的过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促进产业升级。

既要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又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按照区域服务业发展定位,积极推进商务商贸、钢铁、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突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特色,加快落实会展中心项目,积极发展金融教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围绕科技兴农、生态富农的中心,以花卉和园林种植、生态循环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既要解决好各村企业的资源整合问题,又要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再就业问题。不断完善商业设施服务,巩固提高现有优势产业,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最终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的大目标。

2.农村城市化根的本问题还是解决民生问题。我区应借助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农村城市化的新思路,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秉着一切为民的原则,依法保证农民的权益,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因为群众的利益得到了确实的保证,城市化才能推进。另一个重点就是再就业问题,从维护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紧紧结合实际,探索构建以农村为重点的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就业增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但现在的岗位需求和农民的劳动素质落差较大,不相适应,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农民素质,按照订单来培训,增加就业率。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组织职能,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摆脱对土地的传统依赖,让农民有多种收入来源,做到失地不失业,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增强社会保障为基础,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篇十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xx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xx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xx镇现有1间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xx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xx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xx市教育局和xx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xx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xx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xx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x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篇十三 城镇建设进程工作报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XX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6.6%,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城镇化已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地区融入现代化进而提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区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加快城镇建设进程、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年初工作安排,近期区政协由主要领导牵头组成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变迁,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我国的城市规划法把“城市”定义为“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建制镇属于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城镇化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近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大美”的部署要求,以“一创六建”为抓手,大力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把城镇化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

1、以片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2、以“一创六建”为契机,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

3、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4、以中心镇为支撑,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平台。

5、以土地增减挂为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1、新型城镇化发展可有效破解现代“城市病”。

2、新型城镇化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新型城镇化可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新型城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我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显著。

(三)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建管矛盾突出。

(四)融资渠道不畅,多元化投入格局亟待完善。

三、加快推进城新型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则全局活,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特别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坚决打破城乡分治的体制,拆除城乡分割的樊篱,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一)超前谋划,切实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二)科学规划,精心谋略,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兴镇。一是以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兴镇。二是以土地规模流转推进产业兴镇。三是以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产业兴镇。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一要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二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三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规范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篇十四 都市化进程中的南村社会关系调查报告

一、前 记

一、调查区域

1.调查区域的地理、人文状况。

本专题的调查区域为广东番禺市东南部的南沙半岛。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居珠江出海口要津,东南距香港38海里,西南距澳门41海里,西北距广州54公里。南沙的陆地面积为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7894亩,为临海丘陵地带。

南沙在唐宋以前乃是珠江口内的一群岛屿,后因沙泥淤积,遂在岛屿四周冲积成小沙洲,至明清,始连成片开垦为田。宋末元初(1278-1280)年间,始有先民到南沙开发繁衍,并将此地称为'沙埠'。元明时,亦称'沙埔'。因南沙原为船艇锚泊的海湾,故又名'南湾'。至清代,因今南沙境内最高峰黄山鲁之南拥有大片沙洲,故始习称'南沙'并沿用此名至今。

南沙在清代,属东莞县莲溪局辖下;民国时期,属东莞县第九区;1952年7月,从东莞县脱出,属珠海县第四区万顷沙乡;1957年 5月,从珠海县脱出,归属中山县万项沙乡;1959年7月,从中山县脱出,归属番禺县万顷沙人民公社;1961年3月,从万顷沙人民公社脱出,独称南沙人民公社;1983年12月20日,改南沙人民公社为南沙区;1987年1月1日,改南沙区为南沙镇;1990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南沙镇东北部建立番禺南沙经济开发区;1992年6月,南沙镇与经济区合并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村民委员会,含36个自然村、 7001户、24515人。

南沙原为极其偏僻荒凉的落后地区,解放前是土匪窝,解放后是劳改场,文革时是下放'知青'之地,生活水平之低下可想而知。当地居民大多自称为' 家佬'、'水流柴'意为生活无依,飘泊不定,即便捕鱼兼耕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糊口。

2、调查点的选择

我们在从事本专题调查时,选择了板头管理区与东瓜宇管理区作为调查点,此两个村相距约一公里,为相邻村。

a.板头管理区(村)

'板头'原称'攀头',意为攀山越岭到尽头,寓创业艰辛之意。因'攀'字笔划繁多,故简略为'板'字。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原籍陕西京北郡黎族祖先黎藩庄,其先人于宋代南迁广东,经南雄珠玑至东莞,再由东莞塘头迁至南沙塘坑。其后50多年,又于成化年(1465年),黎族的大部分人再由塘坑迁至板头建村。 板头村位于南沙中部偏西,三面环山,北为较平坦的耕地,居民向来重视农耕。板头村的民居依山而建,颇具山村特色,旧居民的布局成行成排,显然经精心规划,至今依然保持原貌。(注)富庶人家的楼房为两层,虽已斑驳,但仍可想见当年雕梁画栋之盛姿。板头村由上村、下村、社树三部分组成,现有人口1234人,353户,绝大

多数人姓黎,间杂有陈、何、叶、朱诸姓。人均耕地面积为109亩。

我们选择板头村作为调查点的理由是其具有较深远的农耕传统,传统人文色彩较浓重,宗法系统较完备,且目前的经济较发达,所

以可视为剖析都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变迁的较理想对象。

(注):我们问村民:'为什么没人拆掉旧居民?'村人说:'按习惯,儿子一结婚就分家出去,父母给他一笔钱,他自己筹一笔钱,另外盖新房居住。'所以,今天仍然住在旧宅中的人大多为村里老人及外来民工。

b.东瓜宇管理区(村)

东瓜宇村原名东瓜屿,此地原为古海屿,在对岸居住的人,需摆渡才能至屿上。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先后有人在此定居,并在屿上种植冬瓜,故名东瓜屿。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后人以其谐音取名为东瓜宇。合成、蝴蝶洲两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两村位置为当年的渡口,年深日久,因滩涂淤积而连成片。

东瓜宇村位于板头村的东北,由东瓜宇、合成、蝴蝶洲、白荇窖4个自然村组成,原先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据说直到八十年代初,尚允许外省农民迁至东瓜宇安家落户(注),所以东瓜宇村是个典型的多姓杂居之地。目前主要姓氏有:招、曾、谭、朱、冯、黄、陈、邱等,共有村民1264人,397户,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

由于东瓜宇村农业生产较落后,且位于南沙经济开发区的交通发达地带,故它是南沙第一个实行征地的村子,也是最早由农业转向加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村子。它曾先行一步,对农村向都市化的彻底转变作过许多探索,从而也激发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

社会矛盾。这也是我们选取东瓜宇村作为本专题调查点的最主要的依据。

我们选取板头村与东瓜宇村作为本专题的两个调查点,目的是为了构造一个更系统、更具典型意义的调查对象。为了叙述及研究之便,我们把板头村和东瓜宇村合称为'南村'。

(注)当然必须有亲戚在东瓜宇,经亲戚介绍始成。

篇十五 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查报告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县委政研室就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5”工程的逐步实施,立足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基 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加工企业明显增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目前已发展年产值 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链条,xx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8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 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 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去年全县共发展牲猪 9.7万头,出栏70.6万头,存栏49. 万头,分别增长2 %、xx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4.87万亩,增长24.48%;总产量30.6万吨,增长27.6%;总产值4.2亿元,增长45%;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德辉”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

(二)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德辉”米业、“犇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xx年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 (三)营销网络比较健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建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种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xx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 0吨产品的订单。

(四)牵引能力逐渐增强,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 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德辉”米业去年与农户签订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 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xx年降到2480元;木胶板从xx年的每张 xx年的60多元。 四是科技掣肘,整体水平低下。当前,科技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低”:

1 、科技普及率低。由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

2、产品优质率低。当前,农产品优质产品少、大路货多,市场竞争力低。有的品种因推广面大、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已开始退化。

3、加工层次低。由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农副产品销售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的产品虽有些加工,但多数为粗加工,加工深度不够,精品不多,名牌更少。

4、包装水平低。有些农产品即使是一流质量,但因是二流的包装,无奈只能获得三流甚至四流的效益。

二、几点建议 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产业特色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业产业化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

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相结合,建设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

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我县许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上项目、扩规模,自身势力难以增强,也不能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券、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 。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要以铁的手腕整治,该处理的处理,该整改的整改,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建议聘请企业负责人代表为软环境监督员,加强对有关部门、乡镇软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由县优办组织,每月召集监督员召开一次软环境评议会。

(四)建立健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体制。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另外,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搞好自我保护,当基地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予以补贴,使生产者有利可图。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同时,利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方式,明确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义务。当市场价格下滑时,龙头企业应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不应拒绝收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基地农户也应按协议价格向龙头企业交售农副产品,不应拒售。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要以宣传开路、质量取胜。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加强技术改进、科技攻关,致力于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生产,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要加强品牌炒作。由县里有关部门评定我县“十大名牌产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积极对外推荐和宣传。企业要借助农博会、营销会等各种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进程分析报告15篇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进程信息

  • 进程分析报告15篇
  • 进程分析报告15篇58人关注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 ...[更多]

分析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