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分析报告

困人分析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6:18:12 查看人数:72

困人分析报告

篇一 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的调查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高度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实现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了抢抓机遇,准确摸清全县贫困底子,找准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3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x户、x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x%。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x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1501—20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001—2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501—2736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户均当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饮水困难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未通广播电视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住危房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巡检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xx镇6个,xx镇6个,xx镇6个,巡检镇4个,xx镇4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此外,xx镇和xx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3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目前,虽然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反映在部分山区行政村还没有通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交通状况改善不大,群众行路仍然不便。据调查,全县有9个行政村村级公路未硬化,17个行政村村级公路硬化不彻底(断头路),60%的自然村是泥土路。二是饮水困难。我县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山区饮水难的问题依旧突出。如xx镇孙山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畜禽饮水主要靠水窖蓄水,水质极差,遇到天旱,基本上都是买水吃。目前,全县饮水困难的有2.12万户、7万人。三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3.82万户、12.6万人居住在土坯房或石板房中,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的31.9%。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危房。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时,我县农村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

㈢公共服务不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据调查,全县还有170个村级卫生室不达标。许多村卫生室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弱,群众除了伤风感冒外,一般都在镇里或县城看病,导致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生存危机。在学生上学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如教学点的撤并,导致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家长十分担心。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县城上学,家长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浪费及城镇教学资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读又造成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同时,全县还有37个教学点需要改建完善。

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方面,涉农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我县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从企业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不强。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我县养殖业、林特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㈤资金投入不够。一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少。由于我县不属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较少,我县每年仅对11个村进行重点扶持、整村推进,扶持作用不明显。同时,大部分村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严重。二是行业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危房改造等补贴政策资金大约在10000元左右,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无疑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三是村级投入缺乏来源。近年来,由于争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许多村负债累累,发展产业、加快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0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元以上,每修1公里路资金缺口达15万元以上。据调查,全县村级债务高达1.83亿元,平均每村达64.8万元。四是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缺生产发展资金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6%。这些农户一年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外,没有余钱,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一部分还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技术,但苦于缺乏资金,只能“望洋兴叹”。据调查,在x户贫困户中,户均欠外债526元。

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据调查,一些有烟叶、茶叶、香菇等产业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但也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如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还有少部分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困难群体无动于衷,每年仅靠民政救济进行安抚,而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老百姓脱贫致富。

㈦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9.3%。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技术。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这部分贫困户主要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太低,大部分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对新技术、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经营理念接受能力不强,缺乏致富技能。二是缺劳力。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8%。我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少的家庭,主要精力用于农活,无暇外出务工,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三是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致贫的有680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0%;因供养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5%。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导致这类贫困户家庭负担重,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三、脱贫的对策与建议

㈠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全县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省市联网、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分类施策,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细化脱贫标准,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予以扶持,确保贫困户3年时间内稳定脱贫。二是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以领导联镇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干部联户帮扶、镇(区)主责帮扶、社会参与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活动,下大气力抓好“五帮”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督办考核和总结表彰等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三是完善扶贫督办考核机制。要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范围,加大考核力度,适时出台对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的办法,每半年召开一次督查会议。对各镇(区)的考核,要把减贫指标和贫困村的面貌变化、扶贫产业的培植发展作为考核内容;对县直各单位的考核,要以“五帮”活动的效果为目标,检查深入到所联系的村帮扶活动情况,实行脱贫对象销号制,把每年帮扶脱贫户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全县进行表彰,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㈡争取多元投入,全方位筹措扶贫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资金。抢抓当前我县比照享受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等政策和将南河流域纳入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重大机遇,县发改、财政、扶贫开发、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要加大赴省到市汇报对接力度,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二是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2023〕12号)要求,各级财政要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精准扶贫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三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依据《南漳县扶贫贷款贴息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多家联合会审机制,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㈢整合各种资源,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了探寻“精准”之道,要想在短期内解决新一轮确定的41个贫困村脱贫问题,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就必须走整合资源,合力攻坚之路。各相关部门、各镇要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开展扶贫“大合唱”,把有限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用活用好,发挥作用和效益。一是大力实施“323”脱贫攻坚行动。即实施县、镇(区)、村三级联动;为每个特困村整合200万元资金,集中解决饮水、交通、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难题”;实行“一名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一个村、一个县镇工作专班进驻一个村、一批项目资金整合扶持一个村”的工作模式。切实做到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努力实现精准到村、扶贫到户。二是与“三万”活动相结合扶贫。针对全县仍有9个行政村未通水泥路的实际,要切实采取“争取国家计划和政策扶持一点、县财政预算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一事一议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五个一点”的办法,整合交通、发改、扶贫等方面专项资金,结合今年开展的以“村村通客车”为主题的“三万”活动,11个县直部门“一对一”重点包保帮扶,合力破解资金瓶颈,确保今年11月底前彻底实现道路“村村通”。三是与政府“十件实事”相结合扶贫。今年全县将筹措整合资金2.1亿元,重点解决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法律援助等十项民生工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条件。

㈣注重标本兼治,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扶贫开发只有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斩断贫困“穷根”。除了通过提高低保、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和教育、住房、饮水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兜底式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之外,解决稳定脱贫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扶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与生态优势,以“中国有机谷”建设为载体,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把各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现代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形成特色有机产业集群,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大户带小户”的办法,让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加。二是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培训、“雨露计划”、九年义务教育等,通过务学、务农、务工等智能和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三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在必要的扶持下,贫困户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脱贫。在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培训、务工、创业信息的前提条件下,贫困户要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切实提高收入水平。

篇二 贫困人口与脱困对策情况调查报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xx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高度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实现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了抢抓机遇,准确摸清全县贫困底子,找准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3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x户、x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x%。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x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1501—2023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023—2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501—2736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户均当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饮水困难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未通广播电视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住危房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巡检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xx镇6个,xx镇6个,xx镇6个,巡检镇4个,xx镇4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此外,xx镇和xx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3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目前,虽然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反映在部分山区行政村还没有通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交通状况改善不大,群众行路仍然不便。据调查,全县有9个行政村村级公路未硬化,17个行政村村级公路硬化不彻底(断头路),60%的自然村是泥土路。二是饮水困难。我县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山区饮水难的问题依旧突出。如xx镇孙山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畜禽饮水主要靠水窖蓄水,水质极差,遇到天旱,基本上都是买水吃。目前,全县饮水困难的有2.12万户、7万人。三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3.82万户、12.6万人居住在土坯房或石板房中,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的31.9%。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危房。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时,我县农村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

㈢公共服务不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据调查,全县还有170个村级卫生室不达标。许多村卫生室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弱,群众除了伤风感冒外,一般都在镇里或县城看病,导致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生存危机。在学生上学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如教学点的撤并,导致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家长十分担心。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县城上学,家长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浪费及城镇教学资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读又造成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同时,全县还有37个教学点需要改建完善。

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方面,涉农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我县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从企业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不强。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我县养殖业、林特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㈤资金投入不够。一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少。由于我县不属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较少,我县每年仅对11个村进行重点扶持、整村推进,扶持作用不明显。同时,大部分村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严重。二是行业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危房改造等补贴政策资金大约在10000元左右,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无疑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三是村级投入缺乏来源。近年来,由于争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许多村负债累累,发展产业、加快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0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元以上,每修1公里路资金缺口达15万元以上。据调查,全县村级债务高达1.83亿元,平均每村达64.8万元。四是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缺生产发展资金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6%。这些农户一年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外,没有余钱,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一部分还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技术,但苦于缺乏资金,只能“望洋兴叹”。据调查,在x户贫困户中,户均欠外债526元。

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据调查,一些有烟叶、茶叶、香菇等产业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但也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如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还有少部分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困难群体无动于衷,每年仅靠民政救济进行安抚,而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老百姓脱贫致富。

㈦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9.3%。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技术。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这部分贫困户主要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太低,大部分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对新技术、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经营理念接受能力不强,缺乏致富技能。二是缺劳力。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8%。我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少的家庭,主要精力用于农活,无暇外出务工,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三是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致贫的有680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0%;因供养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5%。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导致这类贫困户家庭负担重,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三、脱贫的对策与建议

㈠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全县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省市联网、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分类施策,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细化脱贫标准,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予以扶持,确保贫困户3年时间内稳定脱贫。二是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以领导联镇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干部联户帮扶、镇(区)主责帮扶、社会参与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活动,下大气力抓好“五帮”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督办考核和总结表彰等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三是完善扶贫督办考核机制。要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范围,加大考核力度,适时出台对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的办法,每半年召开一次督查会议。对各镇(区)的考核,要把减贫指标和贫困村的面貌变化、扶贫产业的培植发展作为考核内容;对县直各单位的考核,要以“五帮”活动的效果为目标,检查深入到所联系的村帮扶活动情况,实行脱贫对象销号制,把每年帮扶脱贫户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全县进行表彰,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㈡争取多元投入,全方位筹措扶贫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资金。抢抓当前我县比照享受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等政策和将南河流域纳入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重大机遇,县发改、财政、扶贫开发、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要加大赴省到市汇报对接力度,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二是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2023〕12号)要求,各级财政要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精准扶贫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三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依据《南漳县扶贫贷款贴息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多家联合会审机制,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㈢整合各种资源,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了探寻“精准”之道,要想在短期内解决新一轮确定的41个贫困村脱贫问题,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就必须走整合资源,合力攻坚之路。各相关部门、各镇要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开展扶贫“大合唱”,把有限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用活用好,发挥作用和效益。一是大力实施“323”脱贫攻坚行动。即实施县、镇(区)、村三级联动;为每个特困村整合200万元资金,集中解决饮水、交通、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难题”;实行“一名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一个村、一个县镇工作专班进驻一个村、一批项目资金整合扶持一个村”的工作模式。切实做到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努力实现精准到村、扶贫到户。二是与“三万”活动相结合扶贫。针对全县仍有9个行政村未通水泥路的实际,要切实采取“争取国家计划和政策扶持一点、县财政预算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一事一议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五个一点”的办法,整合交通、发改、扶贫等方面专项资金,结合今年开展的以“村村通客车”为主题的“三万”活动,11个县直部门“一对一”重点包保帮扶,合力破解资金瓶颈,确保今年11月底前彻底实现道路“村村通”。三是与政府“十件实事”相结合扶贫。今年全县将筹措整合资金2.1亿元,重点解决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法律援助等十项民生工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条件。

㈣注重标本兼治,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扶贫开发只有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斩断贫困“穷根”。除了通过提高低保、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和教育、住房、饮水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兜底式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之外,解决稳定脱贫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扶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与生态优势,以“中国有机谷”建设为载体,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把各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现代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形成特色有机产业集群,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大户带小户”的办法,让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加。二是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培训、“雨露计划”、九年义务教育等,通过务学、务农、务工等智能和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三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在必要的扶持下,贫困户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脱贫。在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培训、务工、创业信息的前提条件下,贫困户要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切实提高收入水平。

篇三 2023年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调查报告范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高度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实现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了抢抓机遇,准确摸清全县贫困底子,找准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3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x户、x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x%。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x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1501—20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001—2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501—2736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户均当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饮水困难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未通广播电视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住危房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巡检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xx镇6个,xx镇6个,xx镇6个,巡检镇4个,xx镇4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此外,xx镇和xx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3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目前,虽然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反映在部分山区行政村还没有通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交通状况改善不大,群众行路仍然不便。据调查,全县有9个行政村村级公路未硬化,17个行政村村级公路硬化不彻底(断头路),60%的自然村是泥土路。二是饮水困难。我县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山区饮水难的问题依旧突出。如xx镇孙山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畜禽饮水主要靠水窖蓄水,水质极差,遇到天旱,基本上都是买水吃。目前,全县饮水困难的有2.12万户、7万人。三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3.82万户、12.6万人居住在土坯房或石板房中,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的31.9%。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危房。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时,我县农村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

㈢公共服务不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据调查,全县还有170个村级卫生室不达标。许多村卫生室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弱,群众除了伤风感冒外,一般都在镇里或县城看病,导致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生存危机。在学生上学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如教学点的撤并,导致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家长十分担心。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县城上学,家长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浪费及城镇教学资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读又造成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同时,全县还有37个教学点需要改建完善。

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方面,涉农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我县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从企业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不强。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我县养殖业、林特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㈤资金投入不够。一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少。由于我县不属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较少,我县每年仅对11个村进行重点扶持、整村推进,扶持作用不明显。同时,大部分村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严重。二是行业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危房改造等补贴政策资金大约在10000元左右,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无疑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三是村级投入缺乏。近年来,由于争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许多村负债累累,发展产业、加快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0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元以上,每修1公里路资金缺口达15万元以上。据调查,全县村级债务高达1.83亿元,平均每村达64.8万元。四是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缺生产发展资金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6%。这些农户一年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外,没有余钱,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一部分还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技术,但苦于缺乏资金,只能“望洋兴叹”。据调查,在x户贫困户中,户均欠外债526元。

篇四 市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报告

今年9月,我市组织各镇乡(街道)干部进村入户,对20**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兰溪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辖六个街道六个镇三个乡646个行政村,20**年末全市总人口66.8万人,其中农户176239户,农业人口537821人。据调查,20**年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1189户5404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0.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9567户22549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2%;1001元至1500元的有11622户31496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9%。贫困人口主要分布黄店、梅江、马涧和柏社等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20**年底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8999户2562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8%,为全市贫困人口的47.4%。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造成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因缺少生产资金造成贫困的有281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3.3%;

2、因自然灾害造成贫困的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3、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造成贫困的有213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1%;

4、因子女读书造成贫困的有2474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1.7%;

5、因病造成贫困的有323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5.3%;

6、因缺少劳动力造成贫困的有194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9.2%;

7、因孤寡老人多造成贫困的有385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2%。其中60岁以上人口4689人,占贫困人口的8.6%,贫困户60岁以上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身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农村的五保户;

8、因自然生存环境恶劣造成贫困的有109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5.2%。贫困对象大部分居住在偏远的行政村和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

9、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10、因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低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有310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4.6%。绝大多数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较浓,依赖思想严重。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的有3299人,占贫困人口的6.1%,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了67.6%。

从以上情况分析,因缺少生产资金、因病、因子女读书、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因孤寡老人多而造成贫困的有14518户,占贫困户的68.5%,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措施对策

1、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分管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继续坚持和加强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转移步伐。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下山移民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力争在2023年前对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高远山区等地区的2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1484户5282人分期分批下山转移,梯度推进,逐步实现穷人下山,富人进城的预期目标。在下山移民中的贫困农民建房、生产、就业及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转产转业,组织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真正让下山农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3、认真开展农业产业化扶贫。牢固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结对贫困户活动,从而带动贫困农户提高经济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吸引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使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4、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是贫困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源,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突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重点,组织和引导群众向身边的致富典型学习,全面提高我市劳动力素质和转移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群众就医难、就学难问题普遍而突出。一是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在提高参保率的同时,提高医疗费报销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对特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制度。二是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减轻和免去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所交纳的学杂费、插班费。三是继续办好敬老院,将孤寡老人吸收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让他们既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又能安度晚年。

6、加强小额信贷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在农村建立以贫困人口为对象,提供免担保贷款(小额信贷)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投资理财,是一种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信贷机构可以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贫困人口投资,鼓励他们储蓄,帮助他们理财,提高他们的素质,最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

篇五 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的调查报告2023:世界贫困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高度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实现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了抢抓机遇,准确摸清全县贫困底子,找准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3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x户、x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x%。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x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1501—20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001—2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501—2736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户均当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饮水困难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未通广播电视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住危房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巡检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xx镇6个,xx镇6个,xx镇6个,巡检镇4个,xx镇4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此外,xx镇和xx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3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目前,虽然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反映在部分山区行政村还没有通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交通状况改善不大,群众行路仍然不便。据调查,全县有9个行政村村级公路未硬化,17个行政村村级公路硬化不彻底(断头路),60%的自然村是泥土路。二是饮水困难。我县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山区饮水难的问题依旧突出。如xx镇孙山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畜禽饮水主要靠水窖蓄水,水质极差,遇到天旱,基本上都是买水吃。目前,全县饮水困难的有2.12万户、7万人。三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3.82万户、12.6万人居住在土坯房或石板房中,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的31.9%。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危房。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时,我县农村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

㈢公共服务不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据调查,全县还有170个村级卫生室不达标。许多村卫生室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弱,群众除了伤风感冒外,一般都在镇里或县城看病,导致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生存危机。在学生上学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如教学点的撤并,导致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家长十分担心。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县城上学,家长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浪费及城镇教学资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读又造成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同时,全县还有37个教学点需要改建完善。

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方面,涉农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我县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从企业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不强。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我县养殖业、林特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㈤资金投入不够。一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少。由于我县不属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较少,我县每年仅对11个村进行重点扶持、整村推进,扶持作用不明显。同时,大部分村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严重。二是行业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危房改造等补贴政策资金大约在10000元左右,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无疑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三是村级投入缺乏来源。近年来,由于争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许多村负债累累,发展产业、加快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0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元以上,每修1公里路资金缺口达15万元以上。据调查,全县村级债务高达1.83亿元,平均每村达64.8万元。四是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缺生产发展资金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6%。这些农户一年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外,没有余钱,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一部分还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技术,但苦于缺乏资金,只能“望洋兴叹”。据调查,在x户贫困户中,户均欠外债526元。

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据调查,一些有烟叶、茶叶、香菇等产业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但也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如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还有少部分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困难群体无动于衷,每年仅靠民政救济进行安抚,而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老百姓脱贫致富。

㈦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9.3%。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技术。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这部分贫困户主要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太低,大部分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对新技术、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经营理念接受能力不强,缺乏致富技能。二是缺劳力。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8%。我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少的家庭,主要精力用于农活,无暇外出务工,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三是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致贫的有680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0%;因供养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5%。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导致这类贫困户家庭负担重,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三、脱贫的对策与建议

㈠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全县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省市联网、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分类施策,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细化脱贫标准,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予以扶持,确保贫困户3年时间内稳定脱贫。二是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以领导联镇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干部联户帮扶、镇(区)主责帮扶、社会参与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活动,下大气力抓好“五帮”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督办考核和总结表彰等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三是完善扶贫督办考核机制。要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范围,加大考核力度,适时出台对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的办法,每半年召开一次督查会议。对各镇(区)的考核,要把减贫指标和贫困村的面貌变化、扶贫产业的培植发展作为考核内容;对县直各单位的考核,要以“五帮”活动的效果为目标,检查深入到所联系的村帮扶活动情况,实行脱贫对象销号制,把每年帮扶脱贫户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全县进行表彰,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㈡争取多元投入,全方位筹措扶贫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资金。抢抓当前我县比照享受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等政策和将南河流域纳入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重大机遇,县发改、财政、扶贫开发、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要加大赴省到市汇报对接力度,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二是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2023〕12号)要求,各级财政要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精准扶贫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三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依据《南漳县扶贫贷款贴息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多家联合会审机制,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㈢整合各种资源,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了探寻“精准”之道,要想在短期内解决新一轮确定的41个贫困村脱贫问题,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就必须走整合资源,合力攻坚之路。各相关部门、各镇要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开展扶贫“大合唱”,把有限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用活用好,发挥作用和效益。一是大力实施“323”脱贫攻坚行动。即实施县、镇(区)、村三级联动;为每个特困村整合200万元资金,集中解决饮水、交通、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难题”;实行“一名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一个村、一个县镇工作专班进驻一个村、一批项目资金整合扶持一个村”的工作模式。切实做到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努力实现精准到村、扶贫到户。二是与“三万”活动相结合扶贫。针对全县仍有9个行政村未通水泥路的实际,要切实采取“争取国家计划和政策扶持一点、县财政预算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一事一议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五个一点”的办法,整合交通、发改、扶贫等方面专项资金,结合今年开展的以“村村通客车”为主题的“三万”活动,11个县直部门“一对一”重点包保帮扶,合力破解资金瓶颈,确保今年11月底前彻底实现道路“村村通”。三是与政府“十件实事”相结合扶贫。今年全县将筹措整合资金2.1亿元,重点解决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法律援助等十项民生工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条件。

篇六 2023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主席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88.02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1.9万人。据调查数据统计,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69.06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XX年-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4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54亿元增长7倍多。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6亿元,增长近9倍。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户贷款5.7522亿元,扶持贫困户6.6103万户;投放项目贷款3.013亿元,扶持企业37个;建立村级互助协会260个,扶持农户1.8万户;实施产业项目扶持企业 181个。全市完成贫困人口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6.6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1万人。XX年开始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两年共资助3377人。近五年来,实现了46.56万人脱贫,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收入也有了一定增长,由XX年底的780 元增加到XX年底的2381元。

二、导致农村贫困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贫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我市水资源匮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水利设施老化,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白于山区腹地,无地表水利用或地表水流量小,水质苦碱不能饮用,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利用难度大,无法利用。群众靠打窖收集雨雪水饮用,受干旱气候影响,经常是窖空无水,群众只有买水或饮用苦碱水,人畜饮水很困难。扩大生产发展用水更是极度困难。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县乡公路等级低,农电供应不足,制约着农村发展生产。因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较差,抗灾能力低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丘陵沟壑区。这三大区域是全市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二)因病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完善,各级政府配套资金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补偿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部分大病患者的就诊费用。目前全市除xx县住院封顶线每人每年在30 万元外,其他县区仅为3 万元/户。二是政府虽然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加大,农村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基本健全,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专业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部分患病群众必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省级医院或者北京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按照新农合规定,报销的比例反而有所降低。xx县王家渠村村民李利顺因患病花费20多万元,报销不足6万元,就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花费是在省上或北京的医院治疗时产生的。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部分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以前挂号时挂普通门诊,现在要挂专家门诊;以前到医院看了病就走,现在还要求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小病大治、小病大养”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四是遗传疾病导致部分群众几代贫困。如xx县王渠则镇闫米洼村俞子付,本人肢体残疾,妻子蒋士兰也是身有残疾。儿媳智力残疾,孙子先天智障及唇腭裂,现年7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一家人生活极度困难。xx县姬塬镇孙崾岘村村民孙德志,妻子先天性哑巴,其所生的三个孩子均不能讲话,全家只能靠种家里和租来的60多亩地维持生活。

(三)高校学费普遍较高,家中有的大学生的农村家庭负担较重。一是高校每生每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6000 元左右,三类本科院校及艺术类、软件开发专业的学费更高。一个农民家庭供一名大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供两名以上大学生就十分困难;二是大学生生活成本高。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供一个四年制大学生至少得花费6 万元左右,沿海地区的高校和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的花费甚至超过10 万元;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好多家庭希望学生一毕业马上就业,以便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多数学生毕业后依然要靠父母资助来维持生计。

(四)扶贫帮困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近XX年来,我市在中、省的支持下,集中财力针对农村贫困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项目和社会救助,提高了贫困乡村发展的潜力,使全市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不高。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对称,扶贫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二是一些扶贫项目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或者在基层出现了政策走形,形成投资浪费。如移民搬迁,在很多乡村出现了沟底搬至山上、沟里迁至路边等意义不大的“整村移民”,没有达到“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部分村民为了贪图享受移民搬迁款项,却使自己增加了自筹资金的沉重负担。县政府一些部门和乡镇,出于某些特殊的目的,为一两户村民修柏油路或架设电网,造成极大的浪费。

(五)部分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发展经济的主动性较低。贫困村的村干部群众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存在“以粮为本”的观念,仍然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支柱产业、致富奔小康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只等着国家的补助,缺乏依靠科技、依靠支柱产业大幅提升收入的市场经济意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重眼前轻长远。

(六)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相对较高。而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由于农产品生产数量和商品化率较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有限,需要投入的农资和人工的成本在逐年上涨,致使农业增收空间较小。而非农业农民收入与农业农民收入差距随着社会工资的上涨,逐年呈拉大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扭转重工业、轻农业,重财政收入、轻农民增收的倾向,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道路,推动榆林城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供资金支持。首先,要加强财政投入。坚持落实好中央关于“三个高于”、“三个加强”、“三个主要用于”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以县为主统筹安排进行整合。就是以县委县政府组成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以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为龙头,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账拨款,切实做到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加大移民搬迁力度。 移民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移民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居住安全问题,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结构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从市到县都要统筹考虑移民搬迁与城镇体系规划,做到协调统一;二是重点解决好集中安置率较低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落实集中安置率80%以上和每个集中安置点必须在30户以上的硬指标;三是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群众住房建设,除必须的基础设施外,其他要按规划逐年建设,市县配套资金要确保足额到位;四是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全市和各县范围内统筹考虑安置点的布局和选址,把移民搬迁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

(四)完善社保体系,建立健全与扶贫政策相衔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扶贫则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的,不能忽视社会保障的扶贫功能。应根据农村新的贫困特征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扶贫战略,致力于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政府要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上发挥投资主体的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科学划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合理选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实施预防和应急救助相结合的分类救助策略;三是加大教育和医疗救助的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中病、残、老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农村贫困;四是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三级救助实施系统,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五)强化教育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就“三农”问题而言,政府的扶持引导是外因,农民的创业发展能力是内因,千百万农民群众才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着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要认真落实中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要求,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富裕农民。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强力措施,全方位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再由基地联结和带动农户。xx县寇家塬镇慕家塬村办有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其中党支部书记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年用工量80余人,从事最基础工作的农民每月可有1500元的收入,村民既能照顾家里,也可不出村子即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因此,大力扶植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本地优势农产品进行各个层次加工,是一种提升村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二是要跳出“三农”抓增收,广辟农业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继续实施 “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综合运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雨露计划”等政策,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转移”工程,促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加大补贴力度。

(七)强化基层政府职能,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计生法规、优生优育等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自觉性。要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加强经常性管理与服务工作,完善三查服务制度,严格二孩生育证申请、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违法生育现象发生。对违法生育的家庭,严格按照《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按规定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xx”期间,要实施市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建立功能完备的县乡计生服务体系。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建立以“两网一库四级平台”为基本框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体系。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据标准,足额兑现到位,不断深化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篇七 2023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xx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xx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来源。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来源。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xx-xx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2.63万人下降到 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xx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篇八 2023年9月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

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xx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xx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xx-xx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2.63万人下降到 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xx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篇九 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的调查报告2023-世界贫困日

xx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xx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高度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实现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了抢抓机遇,准确摸清全县贫困底子,找准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xx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x户、x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x%。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x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1501—xx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xx—2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501—2736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户均当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饮水困难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未通广播电视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住危房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巡检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xx镇6个,xx镇6个,xx镇6个,巡检镇4个,xx镇4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此外,xx镇和xx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xx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目前,虽然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反映在部分山区行政村还没有通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交通状况改善不大,群众行路仍然不便。据调查,全县有9个行政村村级公路未硬化,17个行政村村级公路硬化不彻底(断头路),60%的自然村是泥土路。二是饮水困难。我县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山区饮水难的问题依旧突出。如xx镇孙山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畜禽饮水主要靠水窖蓄水,水质极差,遇到天旱,基本上都是买水吃。目前,全县饮水困难的有2.12万户、7万人。三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3.82万户、12.6万人居住在土坯房或石板房中,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的31.9%。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危房。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时,我县农村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

㈢公共服务不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据调查,全县还有170个村级卫生室不达标。许多村卫生室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弱,群众除了伤风感冒外,一般都在镇里或县城看病,导致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生存危机。在学生上学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如教学点的撤并,导致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家长十分担心。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县城上学,家长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浪费及城镇教学资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读又造成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同时,全县还有37个教学点需要改建完善。

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方面,涉农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我县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从企业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不强。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我县养殖业、林特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㈤资金投入不够。一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少。由于我县不属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较少,我县每年仅对11个村进行重点扶持、整村推进,扶持作用不明显。同时,大部分村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严重。二是行业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危房改造等补贴政策资金大约在10000元左右,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无疑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三是村级投入缺乏来源。近年来,由于争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许多村负债累累,发展产业、加快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0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元以上,每修1公里路资金缺口达15万元以上。据调查,全县村级债务高达1.83亿元,平均每村达64.8万元。四是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缺生产发展资金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6%。这些农户一年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外,没有余钱,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一部分还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技术,但苦于缺乏资金,只能“望洋兴叹”。据调查,在x户贫困户中,户均欠外债526元。

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据调查,一些有烟叶、茶叶、香菇等产业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但也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如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还有少部分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困难群体无动于衷,每年仅靠民政救济进行安抚,而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老百姓脱贫致富。

㈦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9.3%。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技术。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这部分贫困户主要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太低,大部分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对新技术、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经营理念接受能力不强,缺乏致富技能。二是缺劳力。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8%。我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少的家庭,主要精力用于农活,无暇外出务工,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三是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致贫的有680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0%;因供养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5%。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导致这类贫困户家庭负担重,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三、脱贫的对策与建议

㈠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全县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省市联网、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分类施策,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细化脱贫标准,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予以扶持,确保贫困户3年时间内稳定脱贫。二是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以领导联镇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干部联户帮扶、镇(区)主责帮扶、社会参与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活动,下大气力抓好“五帮”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督办考核和总结表彰等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三是完善扶贫督办考核机制。要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范围,加大考核力度,适时出台对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的办法,每半年召开一次督查会议。对各镇(区)的考核,要把减贫指标和贫困村的面貌变化、扶贫产业的培植发展作为考核内容;对县直各单位的考核,要以“五帮”活动的效果为目标,检查深入到所联系的村帮扶活动情况,实行脱贫对象销号制,把每年帮扶脱贫户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全县进行表彰,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㈡争取多元投入,全方位筹措扶贫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资金。抢抓当前我县比照享受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等政策和将南河流域纳入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重大机遇,县发改、财政、扶贫开发、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要加大赴省到市汇报对接力度,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二是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xx〕12号)要求,各级财政要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精准扶贫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三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依据《南漳县扶贫贷款贴息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多家联合会审机制,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㈢整合各种资源,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了探寻“精准”之道,要想在短期内解决新一轮确定的41个贫困村脱贫问题,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就必须走整合资源,合力攻坚之路。各相关部门、各镇要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开展扶贫“大合唱”,把有限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用活用好,发挥作用和效益。一是大力实施“323”脱贫攻坚行动。即实施县、镇(区)、村三级联动;为每个特困村整合200万元资金,集中解决饮水、交通、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难题”;实行“一名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一个村、一个县镇工作专班进驻一个村、一批项目资金整合扶持一个村”的工作模式。切实做到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努力实现精准到村、扶贫到户。二是与“三万”活动相结合扶贫。针对全县仍有9个行政村未通水泥路的实际,要切实采取“争取国家计划和政策扶持一点、县财政预算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一事一议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五个一点”的办法,整合交通、发改、扶贫等方面专项资金,结合今年开展的以“村村通客车”为主题的“三万”活动,11个县直部门“一对一”重点包保帮扶,合力破解资金瓶颈,确保今年11月底前彻底实现道路“村村通”。三是与政府“十件实事”相结合扶贫。今年全县将筹措整合资金2.1亿元,重点解决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法律援助等十项民生工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条件。

㈣注重标本兼治,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扶贫开发只有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斩断贫困“穷根”。除了通过提高低保、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和教育、住房、饮水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兜底式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之外,解决稳定脱贫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扶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与生态优势,以“中国有机谷”建设为载体,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把各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现代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形成特色有机产业集群,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大户带小户”的办法,让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加。二是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培训、“雨露计划”、九年义务教育等,通过务学、务农、务工等智能和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三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在必要的扶持下,贫困户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脱贫。在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培训、务工、创业信息的前提条件下,贫困户要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切实提高收入水平。

篇十 关于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我市贫困老年人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老年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1、阜新市是由资源兴起的城市,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煤碳资源的枯竭,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不景气,拖欠职工工资,加上近几年来几个煤矿的相继破产,大量中青年下岗、放假、经济困难。致使一些子女无力支付老人赡养费或不愿意支付老人赡养费,有的还要靠老人的养老金来维持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窘迫。据调查这类现象的贫困老人所占的比重很大。

2、贫困老人中丧偶女性较多,这部分人无工作,没有养老金,仅靠遗属费或低保金生活。

3、贫困老人中70岁以上老人占贫困老人的4496以上。这些老人年高又多数体弱多病,其中一些老年人有的还没有养老金,生活更加困难。

4、由于阜新市连续几年干旱,使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十分拮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互相推诿,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农村老人没有低保金。

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采取措施: 各级老龄部门十分重视贫困老年人的问题,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具体措施,常抓不懈。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养老基地建设,积累养老基金,为困难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我市农村养老基地建设是于1995年开始的。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已初现规模,并为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特别是在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阜新县旧庙镇建立养老基地发放标准是70—79岁每人每年60元,80—89岁每人每年80元,90—99岁每人每年100元。对老复员军人、老共产党员还多增加20元。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养老基地2万多亩,积累积金100多万元。

二是鼓励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脱贫致富。市老龄委从加强老年思想教育入手,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老年人克服干一辈子该享清福的思想,经常组织形势任务报告会,使老年人融于社会,与时俱进。如xx年,阜新经济转型

的开局之年,市老龄委于3月初举办了“阜新经济转型报告会”,让广大老年人了解阜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6月份,组织各界老年人代表到市国家高科技园区等地实地参观,让老同志亲眼看看经济转型给阜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前景。9月份,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彰武县养成鸡致富老人刘德祥等7位老有所为致富典型,为全市老年人树立了榜样。现在,我市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以为促养之风已经兴起。全市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有37,800多人。

如阜新县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xx年,低龄健康老人从事种植业的有24人,养殖业11人,庭院经济4人。

篇十一 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的调查报告202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高度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实现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了抢抓机遇,准确摸清全县贫困底子,找准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3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x户、x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x%。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x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1501—20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001—2500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2501—2736元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户均当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饮水困难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未通广播电视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住危房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x%。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巡检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xx镇6个,xx镇6个,xx镇6个,巡检镇4个,xx镇4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此外,xx镇和xx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3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目前,虽然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反映在部分山区行政村还没有通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交通状况改善不大,群众行路仍然不便。据调查,全县有9个行政村村级公路未硬化,17个行政村村级公路硬化不彻底(断头路),60%的自然村是泥土路。二是饮水困难。我县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山区饮水难的问题依旧突出。如xx镇孙山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畜禽饮水主要靠水窖蓄水,水质极差,遇到天旱,基本上都是买水吃。目前,全县饮水困难的有2.12万户、7万人。三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3.82万户、12.6万人居住在土坯房或石板房中,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的31.9%。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危房。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时,我县农村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

㈢公共服务不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据调查,全县还有170个村级卫生室不达标。许多村卫生室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弱,群众除了伤风感冒外,一般都在镇里或县城看病,导致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生存危机。在学生上学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如教学点的撤并,导致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家长十分担心。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县城上学,家长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浪费及城镇教学资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读又造成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同时,全县还有37个教学点需要改建完善。

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方面,涉农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我县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从企业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不强。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我县养殖业、林特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㈤资金投入不够。一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少。由于我县不属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较少,我县每年仅对11个村进行重点扶持、整村推进,扶持作用不明显。同时,大部分村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严重。二是行业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危房改造等补贴政策资金大约在10000元左右,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无疑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三是村级投入缺乏来源。近年来,由于争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许多村负债累累,发展产业、加快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0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元以上,每修1公里路资金缺口达15万元以上。据调查,全县村级债务高达1.83亿元,平均每村达64.8万元。四是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缺生产发展资金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6%。这些农户一年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外,没有余钱,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一部分还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技术,但苦于缺乏资金,只能“望洋兴叹”。据调查,在x户贫困户中,户均欠外债526元。

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据调查,一些有烟叶、茶叶、香菇等产业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但也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如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还有少部分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困难群体无动于衷,每年仅靠民政救济进行安抚,而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老百姓脱贫致富。

㈦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9.3%。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技术。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这部分贫困户主要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太低,大部分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对新技术、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经营理念接受能力不强,缺乏致富技能。二是缺劳力。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8%。我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少的家庭,主要精力用于农活,无暇外出务工,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三是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致贫的有680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0%;因供养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5%。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导致这类贫困户家庭负担重,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三、脱贫的对策与建议

㈠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全县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省市联网、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分类施策,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细化脱贫标准,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予以扶持,确保贫困户3年时间内稳定脱贫。二是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以领导联镇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干部联户帮扶、镇(区)主责帮扶、社会参与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活动,下大气力抓好“五帮”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督办考核和总结表彰等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三是完善扶贫督办考核机制。要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范围,加大考核力度,适时出台对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的办法,每半年召开一次督查会议。对各镇(区)的考核,要把减贫指标和贫困村的面貌变化、扶贫产业的培植发展作为考核内容;对县直各单位的考核,要以“五帮”活动的效果为目标,检查深入到所联系的村帮扶活动情况,实行脱贫对象销号制,把每年帮扶脱贫户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全县进行表彰,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㈡争取多元投入,全方位筹措扶贫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资金。抢抓当前我县比照享受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等政策和将南河流域纳入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重大机遇,县发改、财政、扶贫开发、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要加大赴省到市汇报对接力度,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二是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2023〕12号)要求,各级财政要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精准扶贫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三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依据《南漳县扶贫贷款贴息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多家联合会审机制,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㈢整合各种资源,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了探寻“精准”之道,要想在短期内解决新一轮确定的41个贫困村脱贫问题,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就必须走整合资源,合力攻坚之路。各相关部门、各镇要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开展扶贫“大合唱”,把有限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用活用好,发挥作用和效益。一是大力实施“323”脱贫攻坚行动。即实施县、镇(区)、村三级联动;为每个特困村整合200万元资金,集中解决饮水、交通、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难题”;实行“一名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一个村、一个县镇工作专班进驻一个村、一批项目资金整合扶持一个村”的工作模式。切实做到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努力实现精准到村、扶贫到户。二是与“三万”活动相结合扶贫。针对全县仍有9个行政村未通水泥路的实际,要切实采取“争取国家计划和政策扶持一点、县财政预算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一事一议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五个一点”的办法,整合交通、发改、扶贫等方面专项资金,结合今年开展的以“村村通客车”为主题的“三万”活动,11个县直部门“一对一”重点包保帮扶,合力破解资金瓶颈,确保今年11月底前彻底实现道路“村村通”。三是与政府“十件实事”相结合扶贫。今年全县将筹措整合资金2.1亿元,重点解决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法律援助等十项民生工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条件。

篇十二 2023年9月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2023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xx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xx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xx-xx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2.63万人下降到 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xx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困人分析报告12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困人信息

  • 困人分析报告12篇
  • 困人分析报告12篇72人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 ...[更多]

分析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