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城乡调查报告12850字
__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查报告
镇地处德阳西郊9公里,幅员33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1个场镇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
在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__镇党委、政府按照__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程来抓,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认识、周密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一是彻底结束了__镇近20年来场镇交易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历史,商品交易分类、规范、有序进入了指定区域;二是彻底结束了__镇主要干道万丰大道(也是过境公路-县道德孝路__场镇段)长期以来逢场即堵、拥挤不堪的历史,如今的万丰大道,宽阔通畅;三是无条件全部拆除了场镇商铺林林种种、千姿百态的遮阳棚、遮阳伞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各条街巷重现宽敞明亮;四是及时添置了一批环卫设施设备,加快建设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硬件保障;五是__镇城镇及各村组的“五乱”现象得到强力整治,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初见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__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明显的成效,关键在于镇党委、政府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本镇实际,敢闯敢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把全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逐渐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第一,建立干群联动机制。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实行“干部带头、全民参与”。一是干部带头。主要指镇全体党政领导带头宣传,深入大街小巷、田间院落,向广大群众宣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和要求,让大家理解、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带头清扫,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带头碰硬,梳理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多年来屡治未果的痼疾顽症,逐一研究制定处置方案,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由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重拳出击,强力攻坚,群众拍手称快;带头承包,每一位党政领导均与签订责任书,联系承包了场镇某一区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其实施指导、督促,其成效与个人全年目标考核挂钩。二是全民参与。主要指广泛深入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七进”活动,分别举行启动仪式,以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激发、吸引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来,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潮。
第二,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的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组,每周不定期深入城乡第一线开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访,对正反两个方面摄影、拍照,制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片,定期组织镇村干部集体收看、评议,同时,向全镇各单位编发督查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二是设置曝光台。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登记;在醒目位置张挂了专用举报箱;在镇广播站设置了曝光台,定时对通过督查组、举报热线、举报箱等各种途径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曝光。凡被镇本级及上级党政、新闻媒体曝光的单位,其联系承包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均将按相关细则被处以定额罚款,直接上缴镇财政。三是实行约谈问责。对经督查、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第一次由联系承包领导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二次由镇纪委书记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三次则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直接问责该单位的联系承包领导,并给予通报批评和定额罚款。
第三,建立环境保洁机制。一是加强教育。“清扫容易保洁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保洁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很多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此,__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七进”活动,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结合宣传贯彻《______环境保护法》,着力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大家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从源头上促进保洁工作。二是加强巡查。针对一些经营户和个人乱倒垃圾比较严重的现象,在张挂宣传警示牌的同时,建立场镇管理办公室巡查制度和社会举报制度,对经巡查和举报发现的乱倒垃圾者,一律按相关规定给予强制清扫或处以罚款的处罚,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三是组建保洁队伍。在城镇,聘请了4名保洁员,分片分段负责相应区域的保洁工作,既及时制止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又及时清除各种垃圾。在农村,各村分别聘请了1-2名保洁员,主要是对沿道路、沿沟渠等重点部位实施保洁。目前,镇党委、政府正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着手研究将场镇清扫保洁,以及将各村垃圾收集到镇垃圾中转站等事项,整体承包给劳务公司,以便将政府从沉重的保洁清运压力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抓好灾后重建、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建立垃圾处置机制。一是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场镇,由场镇管理办公室负责安排、聘请人员,将场镇各处的垃圾,用机动三轮统一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在农村,各农户将收集的垃圾倒入本院落垃圾池,各村聘请专人进行收集,或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或运往本村填埋场由村处置。镇政府花钱买服务,与德阳市环卫处签订垃圾清运处置协议,由市环卫处按照每天一次的频率,派专车到__垃圾中转站,运走垃圾并予处置,彻底解决了全镇垃圾清运难、处置难的问题。
第五,建立巡逻执法机制。一是干部值勤。把城镇大街小巷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安排政府机关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村镇建设办、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等部门,由其安排出每日值勤轮次,报镇督查室备案。场镇逢场天,各大办公室值勤人员必须上午至少上街值勤2次、下午至少1次;冷场天为上、下午分别至少1次,主要负责劝导制止责任区的“五乱”行为,并由镇治理办和督查室进行检查、登记。二是队伍巡逻。组建了周一周三、周二周四、夜间队、周末队共4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巡逻队,分别由镇党政领导任队长、镇老领导任副队长,抽调有关部门、派出所、场镇管理办公室及居委会干部组成,所有巡逻队成员均佩戴统一的“城镇管理”标志,分别负责相应时段全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巡逻工作,发现、制止、纠正“五乱”行为。同时,各村还组建了“巾帼劝导队”,给予镇巡逻队大力支持。三是联合执法。确定每周星期五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联合执法日,联合执法队由镇长任队长、分管副镇长任常务副队长,成员包括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执法部门人员及镇政府有关部门人员。每周星期五早上8:00,联合执法队全体成员均佩戴统一的“城管执法”标志,在镇政府集合,前往场镇及辖区其他区域进行巡逻执法,对各类“五乱”行为给予强力整治。场镇很多私搭乱建行为,特别是场镇口一家私营预制件厂,违规侵占场镇主干道人行道近200米近20年之久,此前多次整治无果,在全镇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钉子户,就在党委书记、镇长拒接一切说情,亲自率领联合执法队现场执法的强大声势下,被彻底铲除,起到了极大的警示教育作用,为全镇“打顽疾,拔钉子”活动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和实践基础。
第六,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投入问题,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最头痛的问题。投入不足,将极大地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投入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年6月以来,__镇共筹措资金890余万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场镇及各村组较大院落,新建了14余个垃圾池、果皮箱;为场镇配置了1辆大型垃圾清运车、2辆机动三轮车,为各村配置了1辆机动三轮车;完成了场镇主要道路的路灯建设工程和主要街道的改造美化工程,启动了垃圾中转站、场镇雨污管网、大型综合市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二是人工投入。三是机具运转投入。这里,着重就人工投入和机具运转投入,即场镇及各村环卫标准化管理运行成本作一测算。场镇方面,一是环卫工人,共8人,每人每月工资6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7200元,每年需86400元;二是保洁工人,共4人,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小计每月需1200元,每年需14400元;三是机动三轮车驾驶员,共2人,每人每月工资8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2200元,每年需26400元;四是机动三轮车保险费,共2辆,每辆每年1500元,小计每年3000元;五是机动三轮车燃油费,共2辆,每辆每天10元,小计每年7300元;六是机动三轮车维修费,共2辆,每辆每年500元,小计每年1000元;七是环卫、保洁工人设施费,小计每年1000元;八是场镇环卫设施维护费,小计每年5000元;九是垃圾处置费(协议委托市环卫处垃圾处理公司,从场镇垃圾中转站代为运输处置),每月6000元,小计每年7__元。由此看,场镇环卫上述八项每年总计需要资金151700元。按场镇常驻人口3000人计算,场镇环卫每年人均所需资金为50.57元。各村方面,一是垃圾收集员,共1人,每月工资6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900元,每年需10800元;二是机动三轮车驾驶员,共1人,每月工资8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1100元,每年需13200元;三是机动三轮车保险费,共1辆,小计每年1500元;四是机动三轮车燃油费,共1辆,每天15元,小计每年5400元;五是机动三轮车维修费,共1辆,小计每年1000元。由此看,一个村环卫上述五项每年总计需要资金31900元(全镇6个村共需资金191400元)。按农村人口__0人计算,村环卫每年人均所需资金为9.57元。此外,全镇86个组,按每组1名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补助算,每年共需资金309600元(此项可由各组自行解决)。要解决好上述数额庞大的投入问题,必须抓紧探索建立以上级支持、乡镇投入、村组自筹、社会捐赠为主要模式的投入机制,为深入扎实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七,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经党政办公会研究,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了对机关各部门、各村居及干部个人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占总分值的10%。在考核内容上,设置了组织领导、建立制度、人员队伍、集中行动、日常保洁、“七进”活动、满意测评、举报督查等8个方面;在考核形式上,把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平常检查与年终算账有机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在结果利用上,一方面,将此项考核得分纳入全年对集体、对个人的综合考核之中,另一方面,对此项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对获得先进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特别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投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城乡青年孝道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的现状。
时间:8月。
地点:石家庄、长沙、汕头。
现将此次调查的有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与意图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在近代以来,由于反封建,误将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别是后来的社会受经济大潮的冲击,道德观念急剧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现了危机。为此,我们成立调查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城乡青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力图通过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初步获得现代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改善提高该现状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书面问卷及网络(包括qq,e-mail等各种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分散在石家庄、长沙、汕头三地城乡,分布范围广泛,符合调查要求。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16-2023-2526-3030-35人数11182510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分布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镇城郊农村人数172944
三、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了问卷中较有代表性的14道问题进行分析,原始数据统计如下:
1、你对孝道的了解主要通过:
“孝道”一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五千多年。从古至今不乏这类的典范,家里有父母的身体力行,学校有老师的教育,社会活动中也不免收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加深。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由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对孝道的了解有着不同的途径。
2、假如你的父母让你继承他们的事业,你会:
父母对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不少父母觉得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对他们最大的爱,通常会让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可大多数孩子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喜欢的工作,对父母铺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顾,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来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3、你对于祭祖的态度: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调查时间正值中元节期间,通过采访和所见所闻,即使在现代社会,祭祖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家族传统,有64%的被调查者对祭祖活动持不同程度的赞同态度,并且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家庭举行过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动。可见,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4、如果认为父母说得不对,你采取什么态度?
5、你对于“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态度:
6、你周围不赡养父母甚至抛弃父母的现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57%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沟通方式比较可取,一味的服从或是顶撞对双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阻碍事情的解决。21%的人赞同延续香火这一传统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对这种说法,但绝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思想选择中立,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73%的被调查人群周围不存在父母被遗弃的现象,而且几乎没有人经常见到父母被遗弃的情况,这说明孝道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7、你觉得你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的哎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做儿女的理应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只有14%的人认为他们对父母已经很好了,同样也有14%的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大多数是处于中立状态,不好也不坏。28%的人觉得自己也付出过,但比起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照顾还差很多。将心比心,回忆当初,即便是儿时那些模糊的记忆也可以涌出满满的爱。也许只有自已为人父为人母时才能体会那种舍己的心境。
8、你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程度: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风筝,而线的另一头就是父母。由于学习、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他们的关心也仅限于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对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儿女在外,父母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儿女承膝下之欢,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开手中的线。年龄不饶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们不说是不想给儿女们造成负担,外面的孩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
9、假如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你又恰好出门在外办事,你会:
在外的儿女们最牵挂的莫过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可现实又有很多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时无论如何会赶回去,这是很孝顺的,可也有34%的会选择通知邻居朋友帮忙,甚至还有等事情办完再回去的,当然这是极少数的,大概是7%。对于照顾父母这方面,绝大多数的子女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10、你平时跟父母沟通主要是为了:
小时候事事都顺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与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龄的差距,代沟对两代人的沟通有着太大的影响。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18%的人会主动与父母谈心。一半的人是通过日常的聊天来与父母沟通,不过还有9%只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这种做儿女的就太不应该了。
11、假如你长期在外,你会怎样联系父母: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不免会觉得日渐疏远。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产品可使得异地沟通方便快捷,打电话、视频聊天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成为当代大多数人交流的的途径。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我们需要经常的联系他们,可是只有47%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是写信,39%偶尔打电话或是写信,有事情才联系的居然占到了14%,可见我们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父母有事为了不打扰我们,不想经常打电话,可是做儿女的要体谅他们的心境,不能经常回去看他们了,起码也要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一下,一句贴心的话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12、对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后风光大葬”的现象,你的态度是:
风光大葬的背后,到底是对死去的人的孝道,还是活着的人的风光,这个基本属于不用讨论的问题。如果背后还要收受礼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没有了什么关系。生死事大,活着时未必多孝顺,死了之后进行风光大葬也算是尽孝的途径之一,这是一些人表现自己孝道的手法,风光大葬的标准各个时代不同,但总不脱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这几个硬件,其中参与吊唁的人越多,仿佛办丧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视这种做法,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人确实是对父母有愧,觉得生前没能力让他们过好,葬礼一定要让他们风风光光的,27%的人对这类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赞同。当然世事无绝对,是好是坏都要看办丧事的人家是什么心态,保持中立的占18%。
13、你所在地区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情况:
近年来,也有不少地区政府和社会团体意识到孝道意识日渐淡薄这个问题,受访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区有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活动,也证明人们正在开始强调孝道在人们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41%的受访者未接触过与“孝”有关的活,说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远。
14、你对于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的态度: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是不孝的行为。可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社会的变迁这个传统观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根据“去养老院网“统计,很多到养老院的老人们中,30%是可以自理。现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愿意到养老院养老,因为那里不但有专业的护理,而且还可以认识很多同龄的朋友。如今16%的人觉得如果养老院条件好就赞成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对这样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工作事业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顾,所以抽不出时间来照顾老人。老人去养老院不仅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而且养老院里饮食起居都比较稳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不过这也是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养老院之后也不能不管不问了,还是要经常的去探望他
关于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__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铜鼓调查队于近期开展了“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专题调研,在全县随机抽取10户低收入家庭(城镇4户,农村6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进村(居)委会了解、整体观察、与居民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当前的实际困难、获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诉求等情况,旨在如实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情况,呼吁政府及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和劳动力情况。被调查的10户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2.5岁,最大的75岁,最小38岁;总人口39人,户均3.9人,60岁以上人口9人,在校学生12人;劳动年龄内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临时或无固定就业人口12人,户均仅1.2人。
2.居住情况。10 户样本户户均住房面积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镇户均61.5平方米,农村户均121平方米,;从房屋来源看,自有住房8户(其中1户为兄弟赠送),租赁、安置公房各1户;从建筑年代看,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筑的老房屋4户,80—90年代建筑的5户,近年建筑的1户;从结构看,土坯房 3户,砖瓦结构4户,砖混结构3户。
3.经营土地情况。4户城镇居民无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积;6户农村居民承包耕地25亩,户均4.17亩,实际经营耕地的只有3户共13亩,其他因无劳动力转包他人耕作;6户经营山地81亩,户均13.5亩。
二、家庭贫困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主要是因病或伤残以及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或无稳定就业,导致无收入来源,此外就是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从 10户样本户情况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户主;因意外事故受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其中5人为户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无子女赡养的老年户1户2人。
城镇低收入居民中,由企业改制下岗职工6人,下岗职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再就业比较困难,基本都是从事临时性的务工,有的因工伤或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伤残,不能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无固定就业,报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压力大,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显得十分困难。
农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贫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突发事件导致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家庭经营或务工的主力而致贫,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长期负担高昂的费用而致贫,三是年迈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子女赡养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发生灾害性事故致贫的情况。
三、家庭经营和收支情况
1.家庭经营情况。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从事任何的二三产业经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则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务工,一种是受雇于个体户,获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报酬,另一种是自由择业,在自发劳务市场从事劳务性服务,如三轮车、建筑小工、临时雇工等,获得不固定的劳务报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没有经营非农产业,或多或少有些农业经营,低收入家庭由于缺少劳动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无法耕种,也仅有一部分是自家经营,但主要还是靠雇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农户则进行转包,收取每亩100斤稻谷的租金;山地面积资源不足,经营效益低;农村家庭都自行生产一些蔬菜,或饲养少量的家禽,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减轻生活压力。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盘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强县战略,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近日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和调研主题,经深入全县城乡各中小学进行调查,并在认真分析我县城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县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
教育布局概况全县幅员面积5678平方公里,辖6镇两乡,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0.7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所,其中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11所,村级学校52所。在校学生17,108人,其中初中5,933人,小学11,175人。现有教职工2135人。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5.1万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义务教育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维修、改建、扩建校舍63所、10.3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b、c级危房低于10%。10所初中有8所为楼房,11所完全小学有7所为楼房。二是农村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采取撤、并、扩、建,联等形势,撤并中小学校38所、村级下伸点39个,占学校总数的27.9%,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136所减少到76所。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新建多媒体教室15个,新增计算机480台,中小学生机比达到20:1。部分学校还实现了宽带上网,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市农村上游。先后建成省一类学校3所,市一类学校7所、市绿色学校5所、市校园文化先进学校2所。四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6.8%,本科率达到24.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专科率为42.5%。培养了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市级优秀教师340人;省、市级学科骨干27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6人。五是办学质量稳中有提升。__年,全县小学入学率为99.8%;初中入学率为98.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1.5%;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5%。全县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双科合格率达到97.4%,初中毕业水平测试各科合格率达到87.6%。
二、当前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城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我县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步伐。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需要。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物价指数上涨。国家,省拨公用经费投入确实做到了逐年增长,但每所学校一年仅取暖费一项就几乎占去经费的50%,农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学校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学校正常运转,跟不上高位均衡发展现状的需要,导致了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农村中、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但受公用经费高位增长的影响,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阶段,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跟不上办学条件改善步伐。
(二)城镇学校班级“超载”严重。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强烈,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学生择校现象增多,造成城区学校办学压力过大,出现大班额。目前,我县镇内3所小学及2所初中均存在大班额现象。其中第一小学平均班额59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实验小学平均班额63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初中平均班额为54人,最大班额62人,最小班额41人。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每班上限标准近1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调整任务艰巨。目前,全县共有60所农村小学、311个班、6464名学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占农村小学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占农村小学的45%。以浓河镇为例:17所村级小学、733名学生,校均43人,平均班额11.3人。其中有11所学校平均班额不到7人。最少的一个村级小学仅有3名学生。类似情况大多数乡镇普遍存在。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状况急剧变化,全县农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学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来越多,原来较大的村小变成了教学点,甚至出现了“空壳校”。由于村小普遍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要完成农村小学的科学布局,压力很大。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
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全县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3%,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48.6%。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多数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山区优秀教师又相对缺乏,部分教师多是“民转公”,其综合素质跟现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显。
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严重影响着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进程。
三、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利用国家,省、市投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适度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备的农村中小学校。学校撤并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学生过小问题。力争到__年完成浓河、凤山、三站3个乡镇33所中小学校调整。完成清河、富林2个乡镇19所中小学调整。完成祥顺、乌鸦泡、__镇3个乡镇18所中小学调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学校功能完善的目标要求。
(二)促进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发挥县内初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多的优势,实施名校带弱校、带农校工程,县内初中和小学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农校、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结合我县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农校”三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小班化”试点工作,逐步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吸引外来人口来我县购房入学。
(三)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__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范围。
(四)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
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学校为龙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基本运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中小学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使远教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篇二 关于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3850字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__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富差距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现在的中国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财富,贫富差距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现在想要发财,可不是仅仅靠努力就可以达到了啊!十几年来中国的税收不断地增加,特别是房改后,国家本来可以通过征收房地产税进行资金再分配,取之于民而用于民。但是由于中国征收的房地产税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政府卖地,还有房地产买卖中的交易税,而不是征收房地产者的占有和使用税。这样的结果是富人买了房子以后,占用了国家资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缴税,一劳永逸。假如将房子租出去,他还可以将买房子的成本通过租金转嫁给房客(穷人)。富人一方面可以通过房地产的增值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富。那么富人就越来越富。而穷人买不起房子,就得不到这样的好处。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这十几年、二十年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负担减轻,应该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减少。这样整个社会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是非常严重的现象。还有失业社会保险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资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员、教师、军队的工资。也就是说,属于政府的雇员,不管是学校的、还是军队的、政府的,他们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处。财政那么大的一笔收入都再分配给了与政府相关的人员,而跟政府无关的,不但从工资上没有得到好处,而且国家财政在对他们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减少。 在中国,教员和医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收入增长明显低于其他职业,而且这种收入增长中,体现为工资增长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课时费、班主任津贴,或者病床费、手术费的形式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员批改学生作业的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员用于“家教”的时间增加;同样道理,大部分医院的常规诊疗水平下降,但乱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此类只有靠“责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质量的职业,沿用工厂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办法看来都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职业服务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尤其在90年代以来减额非常大。所以中国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驱使了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
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认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
记者调查中采访到的多位社会问题专家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很多人有一种被剥夺感。
过度追求gdp政绩。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全体国民,而绝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不管社会财富流向何方。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加剧了官员的短期行为、做表面文章、不计后果地等招商引资等行为,而且严重助长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以房地产为例,这些年来老百姓因畸高的房价而买不起房,就连一些官员也说买不起房,许多人无可奈何地成了“房奴”。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政府依靠着房地产的泡沫,来支撑gdp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房地产在一些城市gdp份额中占到了60%以上。最近的电视剧 《蜗居》也真实地反映了高房价下底层百姓的生存现状,真实的令人窒息。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骏说,如今出现的很多民生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比如说,上海市的退休工资比在岗的最低工资标准960元还高。他指出,社会不怕贫富差距,就怕个人没有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群众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增加,因为生活中的压力不断增加。而这种不安全感又表现为多个等级:第一,生计困难;第二,就业压力;第三,有收入,但是没有稳定的安全预期;第四,对社会公平有看法。
中国社科院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研究员认为,“仇富心理”的提法实际上是不对的。所谓的仇富,只是对某些利用不合理手段进行权钱交易的群体的不满,而不是笼统地对所有富人的不满。
著名学者薛涌在其多篇专栏文章中也指出,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拥护市场经济,对正当渠道获取的财富相当尊重。没有人仇恨姚明,没有人仇恨袁隆平。之所以有“仇富”的说法,是因为许多富人的财富来得不正当。他指出,均富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美国作为一个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对贫富分化的容忍度其实比中国还要低得多。而目前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正在伤害中国社会的整体利益,中国必须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说“不” 中山大学教授舒元表示,过去近20年的数据表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已经表现出过度向政府部门、向大型企业倾斜的趋势。“最突出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的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当中,资本所得的部分不断上升,劳动收入所得不断下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指出:“收入分配问题,从浅层次看是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则主要是体制问题、政策问题。对收入分配问题,一定要从体制运行、发展战略、政策调整和宏观决策机制等方面来研究和解决才有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并没有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取得多少实惠,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甚至还赶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幅提高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如,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对农村的调整和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一定会缩小。
篇三 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1350字
为了解__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铜鼓调查队于近期开展了“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专题调研,在全县随机抽取10户低收入家庭(城镇4户,农村6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进村(居)委会了解、整体观察、与居民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当前的实际困难、获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诉求等情况,旨在如实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情况,呼吁政府及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况
人口和劳动力情况。被调查的10户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2.5岁,最大的75岁,最小38岁;总人口39人,户均3.9人,60岁以上人口9人,在校学生12人;劳动年龄内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临时或无固定就业人口12人,户均仅1.2人。
2.居住情况。10 户样本户户均住房面积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镇户均61.5平方米,农村户均121平方米,;从房屋看,自有住房8户(其中1户为兄弟赠送),租赁、安置公房各1户;从建筑年代看,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筑的老房屋4户,80—90年代建筑的5户,近年建筑的1户;从结构看,土坯房 3户,砖瓦结构4户,砖混结构3户。
3.经营土地情况。4户城镇居民无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积;6户农村居民承包耕地25亩,户均4.17亩,实际经营耕地的只有3户共13亩,其他因无劳动力转包他人耕作;6户经营山地81亩,户均13.5亩。
二、家庭贫困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主要是因病或伤残以及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或无稳定就业,导致无收入,此外就是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从 10户样本户情况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户主;因意外事故受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其中5人为户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无子女赡养的老年户1户2人。
城镇低收入居民中,由企业改制下岗职工6人,下岗职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再就业比较困难,基本都是从事临时性的务工,有的因工伤或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伤残,不能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无固定就业,报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压力大,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显得十分困难。
农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贫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突发事件导致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家庭经营或务工的主力而致贫,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长期负担高昂的费用而致贫,三是年迈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子女赡养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发生灾害性事故致贫的情况。
三、家庭经营和收支情况
家庭经营情况。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从事任何的二三产业经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则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务工,一种是受雇于个体户,获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报酬,另一种是自由择业,在自发劳务市场从事劳务性服务,如三轮车、建筑小工、临时雇工等,获得不固定的劳务报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没有经营非农产业,或多或少有些农业经营,低收入家庭由于缺少劳动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无法耕种,也仅有一部分是自家经营,但主要还是靠雇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农户则进行转包,收取每亩100斤稻谷的租金;山地面积资源不足,经营效益低;农村家庭都自行生产一些蔬菜,或饲养少量的家禽,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减轻生活压力。
篇四 关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环境的调查报告1100字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坚持优化环境作为促进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一条主线,以行风带政风,以政风促落实,加压力、增措施、强信心,团结一致,奋力争先,在提升县城聚集能力、辐射带动力和人口承载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几年里,逐步构建起“9纵8横”城市框架,县城面积由5.4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里程69公里,给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区18个建筑面积逾100万平方米以上,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用,填补了我县污水处理能力“零”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业“邢台卫星名城”任城新区。
为实现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针对部分审批项目涉及科室多、运行时间长等问题,该局采取“并联审批”和“一审一核”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关。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实行联动,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结。同时,把窗口工作职责及审批服务事项公之于众,以方便群众查询、监督。各窗口审批即时办结件占审批件的比例不得低于20%,做到即办事项不过夜,承诺事项不过期,充分发挥窗口作用,能即时办结的即时办结,需要到现场勘查、论证的,尽量缩短审批时限,方便办事群众。以往,一个工程项目审批从招投标、施工许可审批到竣工备案,开发商需要到4个科室,现在全部集中到一个窗口,即可办结全部审批和备案手续。
该局树立“窗口就是投资环境”和“内树部门形象、外树政府形象”的工作理念,通过服务前移,领办、帮办、代办使投资商、施工企业等办理前置手续由平均30个工作日缩短为1日。对办理工程招标、施工合同、质监、安监等四项备案由3个工作日改为现场即办,施工许可由15日也改为现场受理、现场即办。广州(邢台)圣丰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搅拌站项目为我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投资5000万元,年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税超百万元以上。项目在入驻时期,相关手续该局仅用了半小时办理完毕。据统计,建设局窗口成立以来接受群众咨询400多人次,按时办结率100%。
二、基本经验
(一)人人关系环境,事事关系形象。近年来,该局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上,以窗口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机制。为高效能地服务于企业,该局依据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法规,对现有的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进行缜密梳理,对确需保留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和并,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房地产服务流程示意图》等管理制度,并根据项目规模及服务对象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专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办理制的“五办理制”,倍受群众欢迎,再次投诉率为零。
篇五 某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2550字
为全面掌握__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不断促进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发展。10月下旬,我们组织有关科室人员深入招贤、梅岭、罗亭、太平、梅岭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个乡镇卫生院〔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村卫生室和6家个体诊所及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保所、区农医局等,采取听汇报、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翻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我区城乡卫生工作情况,并广泛征求和收集乡村医生、区镇干部、就医患者等对我区城乡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卫生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城乡卫生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城乡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区医疗卫生药物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四)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区政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区、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区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发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区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重视接种门诊达标建设,目前已有达标接种门诊6个,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城乡降消项目的实施,区镇医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制药、砖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种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今年,对全区有毒有害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开展了专项整治,加大了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城区和城镇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二、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城乡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对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的知晓率就更低了,这些都影响着民生工程的落实,更影响了城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了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个人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五)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新农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新农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设备等。
三、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加强降消项目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区医疗机构严重有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业上留人。二是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加大新农合资金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的报补监管力度,避免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资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工作。
(四)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曾得到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尽管发展不尽人意,但毕竞保住了区中医院的牌子,随着建成小康社会的日益临近,国家和省有不少县级中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安排,我区要力争挤上此班车。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我区应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国家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应不断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区卫生主管部门要继续与区发改、财政等部门一道,要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力度,不断改善我区医疗卫生条件,化解已建项目债务。同时,区财政也要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断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篇六 优化县城乡旅游科学发展的调查报告1800字
优化县城乡旅游科学发展的调查报告
我们对我县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我们海岛,受制于交通运输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来,我县围绕“渔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岛”的三大战略,改变了以往重一产轻三产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迅猛的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6.9%,高于总体增加值2.5个百分点。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其他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行业综合门票收入4340万元,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2.7%、35.6%、53%。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全县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13亿元,增长18.6%。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较第一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45%。从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看, 2008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56%。
二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构成看,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但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至2008年底,我县共有注册餐饮住宿企业14家,其中赢利的只有2家。这主要是由于受旅游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营利时间短,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准入条件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由于我县是传统的渔业资源型经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受自然资源影响,渔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困难,渔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一)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地方税收的贡献逐步增加。2003—2008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由2217万元增长到5400万元,平均增长19%。2008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03年的48.9%增长到2008年的64.4%。预计2023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将达到6000万元,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7%以上,成为地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第三产业税收的地方贡献率对优化收入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县近五年的第三产业税收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77%,而第二产业税收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虑国税收入,比例将会更低),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高第二产业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所得税体制改革的影响,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呈逐年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的征收控管相对严密。从全县第三产业所辖的几个具体行业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行业全部是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对此,地税机关可以通过发票实行以票控税,源头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产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征纳环境相对较好。
(四)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我县地方税收的协调发展。从2008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分析,占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24.9%)、交通运输业(25%),而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别是我县的餐饮住宿业只有5%,批发和零售业只有3.3%,这与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导经济明显不相称。而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实现的税收通常为营业税和一些地方税(费),这些行业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大于传统行业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因此,应加大工作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税收贡献率
篇七 关于我县城乡社会治安情况调查报告3000字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__年工作要点安排,11月上中旬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负责人组成调查组,深入薛百乡、大坝乡、苏武乡、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大滩乡、街道办事处的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部分居民户,采取查阅资料、现场察看、座谈讨论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县城乡社会治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看法
二是全民法制意识普遍增强,依法维权能力有所提高。经过五年普法规划的连续实施和各级司法机关的广泛宣传,特别是法律七进活动的扎实开展,全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主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在自己身边发生治安案件时,8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主动报案,14%的选择了协助抓捕。
三是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三调联动效果明显。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制度,去年在三雷镇下雷村和薛百乡宋和村试点成功后,今年在全县全面推行,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证明,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制度在调动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及时率和成功率、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补贴案件数达720件之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的推行,扭转了以往司法、公安、法院分工负责,各管一块的局面,对具备调解条件的案件,在诉前、诉中由司法、公安、法院三方联合进行调解,既降低了诉讼费用,减轻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案件的结案率和成功率。
五是主动适应大胆创新,预防关口进一步前移。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县公安局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寻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治安管理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针对我县近年来日光温室发展较快,卷帘机安装数量逐年增加的实际,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公安局组织警力对全县日光温室卷帘机进行了统一编号砸号和登记备案,堵塞了销赃渠道,有效地预防了日光温室卷帘机盗窃案件的发生。城关派出所民警以实有人口管理、场所行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的社区警务超市,通过地图与信息的共通、共融和共享,真正实现了警务基础工作信息化。在社会管理方面创新实践了以房管人、以物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新模式,在流动暂住人口相对集中的苏武乡西湖村设立了流动暂住人口管理警务室,加强了流动暂住人口管理。警务室成立以来,对辖区内3473名流动暂住人口入户登记、信息采集和核对,建立了《流动暂住人口登记册》,为3407人发放了暂住证。同时对流动暂住人员所拥有的两轮、三轮摩托车等物品进行登记,通过上网与盗抢车辆进行比对,对来源合法的车辆进行统一编号、统一喷涂、统一管理。新河派出所利用流动暂住人员管理信息成功破获了多起治安案件。大滩乡派出所针对农忙季节农户家中无人,盗窃案件多发的情况,提前向农户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农户的安全防范能力,并加强了农忙季节的治安巡逻,有效防止了各类失窃案件的发生,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司法局探索实践了律师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驾护航作用充分发挥。近年来,县公安局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贯穿公安工作始终,特别是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县公安局积极履行职能,配合有关部门和乡镇化解矛盾纠纷、理顺群众情绪、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维护了全县大局稳定,有力地促进了重点治理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存在问题
一是普法宣传尚待深入,法制意识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经过持续的普法宣传,群众的法制观念有了提高,但是普法宣传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和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还比较欠缺,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
三是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设施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大调整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水事纠纷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调处难度加大。居住分散、较为偏僻的村社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三、工作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力度。要深入开展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全民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板报、标语、文艺节目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向全县人民宣传法律法规。要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求突破。要区别情况,因人施教。农村要以《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合同法》和《交通安全法》为重点,城市要以《劳动法》、《合同法》、《企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交通安全法》为重点。学校要充实法制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法制课要以《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为重点,同时要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为学生上法制辅导课。司法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办法律讲座,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自觉性。
二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一是充实警力。首先应尽快解决县公安局缺编问题,然后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中共甘肃省委贯彻〈__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的意见》中警力达到总人口的万分之十点五以上的目标要求。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坚持实行依法行政,确保执法人员知法、懂法、依法执法,坚决杜绝执法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执法部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增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执法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加强业务教育培训。通过对执法人员的集中培训和轮流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执法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民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
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解决好基层执法机关房屋破旧、办公设备简陋等问题。要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442工程,通过442工程的实施使基层执法机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改善,为基层执法机关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逐步为乡镇司法所配备工作用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解决好装备落后问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在及时更新已有装备的基础上,逐步为执法人员配备较为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提高执法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降低执法风险。四是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工作,努力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网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要进一步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要举全县之力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全县土地、水事纠纷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调处难度加大。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明确工作职责,改进工作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重点治理、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各级组织要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合力,早发现,早介入,及时调处,及时化解,力争把各种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重大事情不出县,矛盾纠纷不上交,全力维护我县社会政治稳定。
篇八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1050字
为了解__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__调查队近期在全市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涉及居住环境的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卫生状况和治安等方面进行。调查对象中居住在城镇(含乡镇集镇区域)的占77.8%,居住在农村的占22.2%。从居住时间来看,在本地居住的时间为1年以下的占8.9%,1-3年的占8.9%,4-6年的占8.9%,7-9年的占4.4%,10年以上的占68.9%。
一、对目前的居住环境总体满意度为76.9%
调查显示,居民对目前的居住环境总体满意度为76.9%。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0.0%,比较满意的占53.3%,感觉一般的占22.2%,不太满意的占2.2%,很不满意的占2.2%。
二、居住配套设施满意程度基本一致
居民对居住地区周围交通状况的满意度为72.9%。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2.2%,比较满意的33.3%,感觉一般的占35.6%,不太满意的占6.7%,很不满意的占2.2%。
居民对居住地区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菜场、超市、商场、餐饮等)的满意度为74.7%。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4.4%,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各占33.3%,不太满意的占8.9%。
居民对居住地区周边的公建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垃圾处理房等)的满意度为72.4%。其中,非常满意的占15.6%,比较满意的占42.2%,感觉一般的占35.6%,不太满意的占4.4%,很不满意的占2.2%。
居民对居住地区文体生活氛围(体育设施、文娱活动等)的满意度为73.3%。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2.2%,比较满意的占35.6%,感觉一般的占33.3%,不太满意的占6.7%,很不满意的占2.2%。
三、物业管理满意度为70.0%
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业管理满意度为70.0%。其中,对物业管理非常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22.2%,感觉一般的.占26.7%,不太满意的占6.7%,很不满意的占2.2%,另外有28.9%的调查对象所在小区没有物业。
四、卫生状况满意度最低,为68.4%
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地区卫状况的满意度为68.4%。其中,非常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46.7%,感觉一般的占31.1%,不太满意的占8.9%,很不满意的占4.4%。
五、居住环境安静程度满意度为75.1%
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环境安静程度满意度为75.1%。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4.4%,比较满意的占37.8%,感觉一般的占26.7%,不太满意的占11.1%。
六、邻里关系满意度,达82.2%
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和谐社区,社区和谐的关键是邻里和谐。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地区邻里关系的满意度为82.2%。其中,非常满意的占35.6%,比较满意的占46.7%,感觉一般的占11.1%,不太满意的占6.7%。
七、治安状况满意度排第二,为81.3%
近年来,__市全面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取得效果显著。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地区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为81.3%。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8.9%,比较满意的占51.1%,感觉一般的占17.8%,不太满意的占2.2%。
篇九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推进调查报告3300字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为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_____省政府要求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乡居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这就要求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保费征缴机制,推进城乡居保经办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按照便民、安全、高效的原则,通过开展城乡居保费代扣代缴,改变人工直接收缴现金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功能,减轻基层工作强度,杜绝基金管理隐患,确保基金安全,既是该县现阶段规避工作风险的迫切需要,更是经办机构履行经办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 _____县城乡居保现阶段特征分析
㈠公益服务性强
城乡居保是民生工程之一,面对的参保群体以农村居民为主,该县依托乡村两级组织开展政策宣传、业务经办,主要以上门入户的方法引导居民参保。县级经办机构按照政策,经常下乡入村沟通协调、深入了解情况、强化业务培训,打好工作感情牌,目前,没有过硬的激励机制和工作措施支撑工作的开展,带着浓重的公益服务性质,致使城乡居保全覆盖的方针执行力度不够。
㈡经办过程繁杂
根据_____省城乡居保经办规程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经办规程,从参保登记到参保终止整个经办过程所涉业务、财务表册20多张。2023年以前,该县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直接收缴现金方式开展保费征缴,耗费的表册、票据、人力多,核销票据、保费进账、做实个人账户工作量大且手续繁琐;2023年4月,该县启动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工作,采取互联网+社保卡+pos机下村服务的方式,深入宣传、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参保人在农商银行网点或助农代办点缴费,由于大部分农村居民初次接触互联网+新形态,呈现出征缴保费宣传解释和引导耗时耗力、保费入专账更及时更安全、业务系统个人账户管理更准确更简便的格局。
㈢财政投入不足
_____省城乡居保缴费标准有12个档次,选缴费档次100元参保的可享受政府基本补贴30元,但逐渐增高的缴费档次、政府补贴没有在基本补贴的标准上相应加倍提高,多缴多得的基本政策对参保人吸引力不大,该县大部分参保人选择低标准缴费档次(见下表,截至2023年9月数据);80元/月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偏低,该县丧葬补助金制度未建立,政府财政的投入与人民对养老的需求远远不足。
二、 _____县城乡居保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激励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开展城乡居保工作政府和上级人社部门未拨付工作激励经费,乡村两级开展工作由乡镇政府自行设立奖惩措施,增加乡镇财政负担,县级经办机构尚未建立激励工作长效机制。聘用的村级协管员待遇在行政村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中按50元/月人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难以提高。
2、广覆盖长效性的宣传有难度。该县山区乡镇较多,征缴保费期间电视台播放的宣传内容很多农村居民收看不到,每年印制的宣传单部分村居没有全部发放到位,参保人主动细致阅读宣传资料的较少,参保缴费档次的提升和缴费方式的改变须深入宣传才能引起参保人的重视,参保人热心关注的宣传内容以养老金调待居多。
3、社会保障卡管理使用不足。从2023年起,该县陆续发放28.1万张社会保障卡,占参保人数的98%,发卡率高但管理使用存在不足。一是全方位专业化的宣传和培训不足。县区片面的发放使用指南、挂标语、出通告的宣传不足以让社保卡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卡记录的持卡人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及具有银联卡金融交易的功能,专业化的宣传缺乏;持卡人咨询事情,该卡业务经办部门难以解答涉及金融部门的问题,专题培训缺乏。二是目前老年居民使用已激活的社保卡领取养老金,中青年居民使用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但大多未激活,社保卡以发挥社保功能为主,其金融功能发挥小,生活层面使用率低。三是持卡居民使用该卡银联功能进行金融交易,一旦卡遗失或损坏补(换)卡时间约一个月左右,势必影响持卡居民领取养老金和生产生活。
4、部门协调工作有待加强。无论采用手工直接征缴保费还是采用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发放养老金,与农商行的合作密不可分。目前,农商银行履行业务的硬件还不够硬,领取养老金和预存保费还没基本实现足不出村,县级经办机构须强化与农商行的沟通协调、提升服务。
三、 _____县城乡居保推进中的对策
(一)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1、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民生工程是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一是针对不同的缴费档次,政府补贴金额应拉大距离,促进参保人自愿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使养老基金的积累额越积越多,条件成熟时,可将养老基金进行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二是基础养老金在十三五计划内实现连续调待,老年居民的收入增加,既改善人民生活,更吸引青年居民积极参保。三是铁公基项目的资本金要求降低了,可以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能力,增加有效投资,加快补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通过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加大公共财政对城乡居保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每家每户,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增长。
2、解决工作激励经费。根据参保人数给予至少2元/人的工作激励经费,提高基层工作积极性,保障城乡居保工作长效、有序开展。一是城乡居保保费征缴,无论是采用人工直接征缴保费还是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方式,都离不开乡村两级的支持配合,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必定与经费紧密相连。二是待遇年审目前采取待遇人员与乡村经办人员见面审查的方式开展,随着城乡居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年审方式将不能适应工作所需。据了解,赣州市余都县采取的待遇资格认证系统开展年审工作,很值得借鉴,该套系统中的脸谱识别仪能自动读取待遇人员身份信息和像貌,建立信息库,每年年审只需待遇人员脸朝识别仪视频头就能辩真假,实现科学年审。三是开展基金稽核提高基金的安全,目前存在死亡冒领、重复领取的现象,除了强化日常死亡快报、部门比对工作,还建立了举报制度,但举报奖励须通过激励经费来实现。
3、落实村级协管员待遇。城乡居保日常业务经办工作量大,必须依赖全县334名劳动保障村级协管员,业务工作的落实、完成的质量与协管员的待遇成正比,迫切需要政府财政的投入。
(二)对经办机构的建议
1、年度工作计划早谋划。根据该县今年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取得的成效,结合县情,早日谋划下年度的工作计划。一是下年度保费征缴采取代扣代缴模式,今年的参保任务截至9月已完成240440人,占目标任务的96.56%,代扣代缴保费模式基本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为下年度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二是强化宣传,在年底开始发送手机短信、宣传单、电视广告、张贴通告,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促进返乡人员利用春节回家主动到助农服务点预存保费,以便下年度代扣代缴。三是征缴时间建议在每年的1-5月,其中:1-3月参保人自主缴费、4-5月结合待遇年审工作对征缴保费进行扫尾(年审地点可定在金融助农服务点附近),既缩短征缴保费时间,又为新增退休人员及时办理待遇审批手续奠定基础。
2、强化部门协调工作。一是人社部门与金融部门强化沟通,将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协商解决,开展好新的业务培训,特别要强化村村通助农服务点责任人的业务学习,形成同步合力。二是政府其他部门补助的各类款项尽量发放在社保卡上,既能提高该卡的使用率,又能更好的代扣代缴保费,实现资源共享。
3、召开季度工作例会。现阶段城乡居保业务经办还不完善,特别是今年保费征缴方式的改变,出现了新的难题。一是在城乡居保制度还不够成熟、业务运行还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召开季度工作例会。二是利用例会把业务经办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社会保障卡发卡及补换卡出现的问题、待遇人员管理新情况等,在例会中听取乡镇保障所的汇报,及时解决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城乡居保新政策、业务信息系统新增模块等,通过例会,以会代训的形式及时传达,提高工作效率。
4、查缺补漏总结经验。城乡居保工作开展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既要符合政策,更要适应农村工作的特点,各工作环节执行完毕一要及时回头看、查缺补漏,二要寻找对策、长效管理,三要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国务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第四条.2023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降低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促增长》2023年9月12日02版
篇十 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优秀调查报告1050字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满足人民群众这一愿望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础。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4月2日召开后,__县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各乡镇、各部门迅速投入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去,城乡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观,深受群众欢迎,为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大干三年”, 根本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月12日,__县委、县府办公室根据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各乡镇党委、政府下达了《关于对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各乡镇接通知后迅速行动起来,再次掀起了环境综合整治的热朝,各乡镇根据通知要求,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调查督导领导小组,组织环卫、行政执法人员,针对目前环境卫生的难题顽症、重点部位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对环境卫生、垃圾无害化处理、市场化运作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调查摸底。现将重点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的现状
全县辖区内19个乡镇,共有村、居、社区1041个,其中,986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40个社区,全县共1124350人。已具备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基本条件的村、居、社区260个,28.3万人,均未实行市场化运作、物业管理。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村、居、社区有297个,35.9万人,其中,265个村委会,15个居委会,17个社区;均未实行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物业管理。今年计划新增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村、居、社区105个,16.3万人。其中,村委会142个,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村、居、社区98个。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乡镇都十分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都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部分村居配备了专职保洁人员,对村庄的生活垃圾实行定点收集、集中清运到中转站进行处理。特别是沂水镇、龙家圈乡等都专门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小型铲车、专职司机、垃圾装运工等,对路面、河道、生活垃圾及厕所的清洁进行了明确分工,对保洁人员发放工资,实行有偿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城乡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运作机制还很不完善,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保洁设备、保洁人员不能满足环境保洁市场化运作的需求。随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需要进行垃圾集中清运的单位与村庄逐渐增多,现有的环卫机械车辆、人员明显不适应当前环卫工作的需要,需要增加车辆和人员。
篇十一 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1750字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工作深入开展,有效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6月中旬,我们组织调查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区城乡低保工作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低保工作基本情况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区政府和民政部门始终把抓好低保工作做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工作职责明确,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管理体制。结合我区实际,先后下发了《海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海州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低保政策,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定期举办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完善,操作规范。在开展城乡低保工作中,区政府和民政部门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优化低保工作方式、方法,促进低保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一户一档分级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在具体管理上,规范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在今年开展的复审中,有81户因生活条件改善等原因而被取消了低保。
3、资金到位,统一发放。区财政每年将城乡低保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民政部门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低保补助金。为了加强对全区城乡低保资金的发放管理,我区财政统一设立低保资金专户,低保资金由财政部门按民政部门核准的数字,将低保资金拨付到指定的银行,统一打卡发放,低保资金发放效率得到提高,低保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确保了低保资金的安全和专款专用,杜绝了挤占、挪用、克扣等现象的发生,政府信誉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申请对象多,收入核实难。低保范围均以家庭收入为标准,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低保工作人员不可能完全准确核实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这也是容易造成低保对象不准确的制度性根源,同时也为人情保、关系保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二是低保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部分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政策了解不够,运用低保政策不够熟练,在执行中容易出现偏离或违背低保政策的现象,从而造成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少数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针对低保对象的优惠待遇越来越多,少数人把低保当成永久性福利,当做养老保障,造成就业不如吃低保等现象。
三、几点建议
城乡低保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保障民生、维护民利、稳定民心的重要举措。针对我区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城乡低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宣传低保法规、政策,提高全社会对低保工作的认识。要改变落后观念,积极引导群众由主动申请低保向积极走出低保的转变。通过宣传,不断提高政策公开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降低上访率,推动城乡低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2、强化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与低保相配套的救助制度,把低保与医疗救助、子女入学、廉价住房等配套政策结合起来,完善以低保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就业部门要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就业培训,努力促进低保对象就业,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退出低保。二是加强对全区城乡低保对象的跟踪调查核实,力求动态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要根据低保家庭收入变化进行核审调整,根据具体情况取消或降低补助金,对低保对象做到进出有序。
3、夯实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低保工作水平。基层低保管理工作力量薄弱是影响低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问题。要根据工作需要,选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低保工作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大对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低保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在培训中突出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工作经验交流,不断强化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确保城乡低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十二 对海岛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2450字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我们海岛,受制于交通运输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较第一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45%。从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看, 202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56%。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准入条件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由于我县是传统的渔业资源型经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受自然资源影响,渔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困难,渔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三)第三产业的征收控管相对严密。从全县第三产业所辖的几个具体行业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行业全部是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对此,地税机关可以通过发票实行以票控税,源头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产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征纳环境相对较好。
(四)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我县地方税收的协调发展。从2023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分析,占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24.9%)、交通运输业(25%),而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别是我县的餐饮住宿业只有5%,批发和零售业只有3.3%,这与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导经济明显不相称。而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实现的税收通常为营业税和一些地方税(费),这些行业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大于传统行业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因此,应加大工作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税收贡献率大的行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资金投向,努力培植第三产业税源,大力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多的行业。要努力打造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保证
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宽空间。积极发展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刺激服务业需求。在当前经济基础条件下,应着力研究城镇建设的布局和规模,通过城市化建设,带动县城城区和周边城镇旅游、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巩固壮大传统服务业,打牢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要在扩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实现总量突破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巩固提升以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要鼓励、支持餐饮服务业,形成高中低档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加速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辐射力,在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纪念品基地建设。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四)优先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档次。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应充分依托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把大力扩大现代娱乐服务业规模、提升消费型服务业层次、打造新兴服务业品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抓紧抓实。在娱乐业发展上,坚持与旅游业发展相统一,打造多项目、多种方式的娱乐业,扩大娱乐项目的覆盖范围,坚持南五岛的统筹发展,加快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建立优势项目。在房地产业发展上,结合我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进一步搞活岛外人员进岛购置商品房,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发展上,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市建设、妈祖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坚持多措并举,实现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立足自身与招商引资并举,既要发展壮大现有企业,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注入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坚持市场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并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县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切实为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切实提高服务质效。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二)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特别做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在规范中促进,在促进中发展。对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合理安排税收检查计划,避免重复检查。
(三)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假票、做假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对于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努力保持税收公平,建立和维护第三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严格执行税收法定权限。第三产业发展形式多、涉及面广,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形式和新型业态。对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调研,慎重解释,及时反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外部环境。
篇十三 铁岭市城乡贫困残疾人状况调查报告1350字
为了准确掌握我市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市残联于今年5月10日至31日在全市由各县(市)、区残联组织,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对贫困残疾人逐户、逐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
1、残疾人数量11.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4.01%
2、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城镇以市民政局确定低保线以下为城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3、低保标准人均农村25元/月、城镇人均65元/月。
4、贫困残疾人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2.16万人。
6、贫困残疾人危房、险房和无房户5202户。
7、肢残贫困残疾人需要解决代步车的2670人,家中没有彩电的18970户。
8、贫困残疾人患病拖着看不起病比较普遍。
9、贫困残疾人子女上学费用主要靠政府减免和社会救助助学,衣服、用具、家电多数靠亲朋好友换代废弃不用的,大部分家庭的贫困残疾人都在初中以下学历。
10、近年贫困残疾人家庭绝对数在增加。
从近年低保中残疾人在年报表中的数量比例变化可看出,如西丰县2002年残疾人占低保总数的30%,2023年末这个比例上升到40%多,3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扶贫,残疾人家庭脱贫后又返贫的比例也较大,相对贫困数在扩大,有60%贫困残疾人家庭通过扶贫手段无法脱离困境,但享受低保又受指标限制。
二、贫困原因
1、孤寡和一户多残占低保户的约1/3;
2、因残疾而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也困难,无能力照顾高龄化的残疾老人;
3、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特别是残疾而且还有疾病占比例也较大;
4、企业转型下岗失业、及取缔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车主未有合适就业机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工资标准偏低等。
三、已采取措施和办法
1、已初步建立了城乡实施最低保障制度,在城镇几次提高低保标准,对重度残疾人提高10%标准享受,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2、城里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农村一些地区开展了初级养老保险;铁岭县、昌图县农村试行了合作医疗保险,贫困残疾人受益较大。
3、全市实施了5年的残疾人十项爱心工程,以及开展的光明行动、公益金资助贫困残疾人建房,在省里争取了百万元的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市里在棚户区改造,取暖费补贴都对残疾人给予了关怀和照顾。
4、开展了按比例残疾人就业;
5、省市县各级政府拨专款为特困残疾人口建房;
6、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一帮一活动。
7、采取了定期救助和临时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趋于完善。
8、市里今年4月份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对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救助操作性强。
四、下一步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想法
1、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真正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扶贫救助在农村是核心,要加大资金力度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2、省、市将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保障标准提高一定比例。市财政每年划出一定资金为残疾人建房。
4、解决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
5、扩大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落实好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法规,每年从残保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经费定期培训残疾人就业,以重新安置为主。
6、动员社会力量,每年在全市开展资金和实物救助(经常性)。
7、落实好省政府残疾人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文件;市县财政按人口比例筹集残疾人专项经费,开展如光明行动和给肢体残疾人购代步车和无彩电家庭购彩电,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意见》中有明确要求。
篇十四 2023关于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1350字
为了解__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铜鼓调查队于近期开展了“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专题调研,在全县随机抽取10户低收入家庭(城镇4户,农村6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进村(居)委会了解、整体观察、与居民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当前的实际困难、获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诉求等情况,旨在如实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情况,呼吁政府及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和劳动力情况。被调查的10户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2.5岁,最大的75岁,最小38岁;总人口39人,户均3.9人,60岁以上人口9人,在校学生12人;劳动年龄内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临时或无固定就业人口12人,户均仅1.2人。
2.居住情况。10 户样本户户均住房面积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镇户均61.5平方米,农村户均121平方米,;从房屋看,自有住房8户(其中1户为兄弟赠送),租赁、安置公房各1户;从建筑年代看,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筑的老房屋4户,80—90年代建筑的5户,近年建筑的1户;从结构看,土坯房 3户,砖瓦结构4户,砖混结构3户。
3.经营土地情况。4户城镇居民无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积;6户农村居民承包耕地25亩,户均4.17亩,实际经营耕地的只有3户共13亩,其他因无劳动力转包他人耕作;6户经营山地81亩,户均13.5亩。
二、家庭贫困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主要是因病或伤残以及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或无稳定就业,导致无收入,此外就是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从 10户样本户情况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户主;因意外事故受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其中5人为户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无子女赡养的老年户1户2人。
城镇低收入居民中,由企业改制下岗职工6人,下岗职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再就业比较困难,基本都是从事临时性的务工,有的因工伤或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伤残,不能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无固定就业,报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压力大,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显得十分困难。
农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贫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突发事件导致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家庭经营或务工的主力而致贫,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长期负担高昂的费用而致贫,三是年迈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子女赡养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发生灾害性事故致贫的情况。
三、家庭经营和收支情况
1.家庭经营情况。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从事任何的二三产业经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则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务工,一种是受雇于个体户,获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报酬,另一种是自由择业,在自发劳务市场从事劳务性服务,如三轮车、建筑小工、临时雇工等,获得不固定的劳务报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没有经营非农产业,或多或少有些农业经营,低收入家庭由于缺少劳动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无法耕种,也仅有一部分是自家经营,但主要还是靠雇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农户则进行转包,收取每亩100斤稻谷的租金;山地面积资源不足,经营效益低;农村家庭都自行生产一些蔬菜,或饲养少量的家禽,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减轻生活压力。
篇十五 关于城乡统筹工作中农村土地问题的调查报告6650字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乡镇城镇化扩张,工业集中区推进,乡镇面貌一新的背后是大量耕地被蚕食,耕地面积锐减;现行货币政策安置方式无法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失地农民生存难以为继;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要地农民呼声与日俱增,引发深层次矛盾,诸多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总之,解决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农地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探索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保护耕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合法利益大有裨益。
一、存在问题
(一)土地纠纷颇多
七种八养九行当,种粮是个亏行当。这是前几年农民种田难以挣钱甚至赔本的真实写照。在粮价低迷,土地效益低下,税费过高情形下,许多农民忍痛放弃土地。如今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国家惠农政策出台使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与此同时,以土地上利益纠纷引发诸多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上缺位。主要情形有
⑴昔日撂荒失地农民如今要地。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纷纷走南闯北,抛妻别子涌入都市淘金寻求致富路。举家外出打工农民或他因无力耕种,农田被撂荒未流入他人。这样撂荒农田被一些农民拾田耕种。如今种田划算。失地农民为要地三番五次向镇村反映,而占地农民也不愿意出田。同时,乡村干部认为,以前土地效益低下时农民选择打工不愿意种田,苦口婆心劝说耕种也无济于事,最终不得不找人耕种。现如今,眼见粮价上涨要地,哪有这样便宜的事呢?
(2)昔日外出打工农民返乡要地。外出务工农民将无力耕种的农田交给亲朋友邻代耕代种,也未办理任何手续,这为日后因土地的权、责、利而发生纠葛埋下伏笔。在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况下,农田多数是无偿流转,此前,农村土地流转往往不规范。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因家庭缺乏劳动力致使农田弃耕,从而请人代耕,往往只是口头约定的口头协议、君子协议,未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农民在农田收益低的情形下,将农田交给种粮大户及其它农户代耕,耕种双方权、责、利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无偿的,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不找,转让方农民无须向代耕户付费用,而代耕户也不付任何报酬给转让方,而农业税由代耕户交纳。另一种情形是转让方农民倒贴一点钱给代耕方。在粮价低迷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即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也未经司法部门公证,合同往往失范。而如今,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对农业许多优惠政策,譬如减免农业税费、降低农业税率、发放粮补、早稻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感受到现在种粮很划算,弃耕农民要求讨要农田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因而事后往往因土地流转合同失范发生纠葛。
(3)农村人多地少户口要地。前几年,由于种田效益不明显,甚至赔本。农民不愿意多种田。这样农村形成了有田无人种的窘境。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农业反哺的政策出台,粮价上涨,让农民喜上眉梢,一些农民深感还是种田划算。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村组人均耕地不均衡,加上前几年农村计划生育管理落后,超生人口在地改时未分到田。这样一些家庭就形成人多地少。人多地少少户要求调整农田和弃耕户要求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往往因土地利益与村委会及其它农户发生纠葛。
2、管理上越位
《______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村集体组织的承包经营。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农业收益低下及农民对土地关爱程度偏听偏低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农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如资金、技术,租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进行集中成片开发,发展规模经济,而村委会往往越俎代疱,将外出务工农民弃耕承包田全部或部分收回调整重新对外发包,在农民不知情下越位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农民要地,而企业和种田大户则认为,自己在税改前签订合同,是合法的。在越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田大量向企业集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占用农田进行种花植草,使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加剧了要地农民与其之间矛盾。在农村,当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时,就产生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越俎代疱代替农民签订合同,履行发包方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尊重农民个人意愿。而在操作规程中,未经农民同意越位代签合同,很难保证农民自身利益。
3、管理上错位
市场经济下,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无力耕种,有的农民过去长期拖欠税费。有的村委会以村民你自己不尽纳税及挑圩筹资义务,还享受什么权益呢?为由,强行收回农民手中的土地重新发包给其它农户耕种,收取一定费用。另外,有的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低价收回外出务工农民土地,高价发包给一些企业或业主种植苗木、花卉,违背了现行国家政策。
(二)乱占、圈占,浪费土地问题始终未解决
人口,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不朽贡献。近年来,___、国务院对土地问题严之又严,高瞻远瞩,相继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紧守这一条耕地保护红线。是历史和现实的客观需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但近年来,我国各地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之势,许多乡镇城镇化面貌日新月异,千百年来农民习惯于的乡土社会正转型为城镇社会,对于不少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发展小城镇无疑是一个大战略,同样具体到每个小城镇的建设也有个战略问题。这就是在每个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耕地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小城镇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任务,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耕地,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把美好家园献给人民群众。土地是最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但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乱占耕地在农村还依然普遍存在。个私企业异军突起,无疑要占用农地,同时势必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农村空心村存在,农民建房弃旧建新,造成村庄渐渐向外扩张,侵占农田;更有些地方本着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的观念,发展经济就打土地主意,依靠土地作交易,造成耕地锐减。
(三)失地农民问题成为日趋严峻的问题
土地承载着农民诸多希冀,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功能,如土地为农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一种商品,由于价格上涨具有增值的功能,农民子孙后代对土地拥有继承权。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农民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梦想被击碎,农民失去集养老、就业、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土地后,却不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社会保障。在现行征地货币安置方式中,失地农民极易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新的城市贫民,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补偿,其补偿标准虽然相对于过去也水涨船高,但与土地非农升值相比,差之甚远。计划经济下的一次性补偿,其标准低,不全面,一旦补偿费用光,生活无保障,农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对补偿低,农民反映强烈,不愿田被征。另外农村土地在被征过程中存在着同地不同价现象,乡镇之间相比,有的每亩5000元,有的仅3000元。其补偿标准地区差异悬殊。千百年来农民信奉不患寡就患不均,因土地补偿标准差异,诱发农民攀比心理。
二、成因
(一)农民要地的背后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滞后
农村土地流转无序、失范现象。一方面有农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识。村委会、乡镇越俎代疱替农民签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为农民土地承包服务的中介机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同时《______土地管理法》中相关条文也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村委会将弃耕田、农村死亡五保户承包田收回向人多地少户发包,或成片反租倒包给企业、种田大户时,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为增加集体收入等因素。但土地流转中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事实上,倘若有个能站在农民立场,以同一个声音为农民服务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这样势必公正、公平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
土地产权又称土地所有权。土地产权其含义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对土地占有、处分、使用、收益的权利。土地产权是物权的一种,它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客体是土地。《______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经营、管理,已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营组织经营、管理。事实上,法律对农村土地阐述只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根据《宪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通过承包获取了土地使用权。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实际上不明晰,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所有权主体缺位的所有制,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向企业、种田大户、缺田户集中时,就产生村委会或乡镇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协议现象。同时征用土地过程中,农民作为承包人和经营者,却不能参与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这实际上极易造成交易双方主体缺位,农民的合法利益受损。
(三)变味的政绩观,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的误区未走出
在一些人头脑里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思想误区,种粮食农民永远富不了,要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就要多上项目,就要用地。而在现行干部考核中,政绩就是硬道理成了干部升迁的硬杠杠,要出政绩,得干几件显山露水的政绩工程,这样马路宽起来了,楼房高起来了,干部形象却在百姓心中矮起来了。经营城市,使城镇面貌一新,但极易形成占地收益再占地再收益的恶性怪圈,致使保护耕地红线成了弹簧线。农村城镇化,地从哪里来?这已成为农村城镇发展面临一个具体而又现实不容回避的问题,寅吃卯粮经营城市即经营土地,用光子孙后代资源,其后患无穷。
(四)征地制度上的缺陷
对被征地农民安置的方法通常有三种:首先是土地换就业;其二是失地农民集体负责安置;其三是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下,乡镇企业纷纷倒闭,采取前两种安置方式不可能实现的。通常情况下采取货币补偿方式。农民征地得到的补偿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地补偿,标准为该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二是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年产值的4-6倍;三是被征用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实际上对征地农民是按前三年农业的平均产值计算,未按照市场交换所实现。失地农民的补偿犹如企业买断工龄,工人们往往享有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实质为失业。农民拿来到手的一亩地三、四千元补偿,对农民生计来说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长久生活。其中还不乏乡村层层盘剥、扣压、占用。其实,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表明: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基本形态,即村集体农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和乡镇农民集体所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三种形态的集体所有权主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拥有的土地权利不因为行政隶属关系而有等级之别。因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集体享有获取征地中衍生的土地效益。
三、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其目的就是促进土地资源开发,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然而由于随意终止承包合同、越位收回农民土地,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已上升为农村主要矛盾。因而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农民利益,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
1、把好三关,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2)合同关。对流转土地,经双方协商后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规范管理,切实保护依法形成的土地流转关系和农民土地承包权。
(3)登记关。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由承包方向发包方所在地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登记。乡镇两级对土地流转情况做到准确记录和反映土地流转情况,并实行土地承包动态管理。
2、立足四化,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1)农村土地承包长期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土地流转的主体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和其它经营单位,客体是土地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所以承包权的物权化并不排斥经营权的流动。___提出土地延包30年不变,其核心是保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因而以立法的形式给农民吃定心丸,避免任意削弱、剥离农民土地承包权。国家用法律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同时也让农民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2)土地流转市场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乡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多渠道收集供需信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农经部门统一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并加强合同监管,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使之能代表农民利益,给农民国民待遇,并对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合同纠纷,做到及时处理,规范调处。
(3)土地流转高效化、形式多样化。应该看到土地延包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在外务工经商农民不愿意种田或多种田。这部分农民在外向非农产业转移,出现部分农民务工经商无暇顾及承包地,同时这些农民也愿意将农田转让出去。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但各地可因地制宜,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出让、转包等流转形式,对农民自己因需要调整土地也应支持,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基本以自愿、互利、有偿为原则,实行农村土地流转高效化,打破所有制、行业的界线,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的流转机制,达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目的。农村土地流转可采取的形式有: ①转包。指经承包方同意,原承包人将自己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转给其它农户、单位,转包后土地承包关系不变。②转让。指经发包方同意,承包人自愿将部分或全部土地及原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一并转让给其它农户、单位和个人,由新承包方代替原承包人履行承包合同,转让后原承包关系转让。③ 入股。指承包人以自己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折股加入股份制功股份合作制经营,风险共担,利共享。④租赁。指承包方将其土地经营权单独或随同地上附着物租赁给其它农户、单位或个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租赁不改变原承包关系,租赁双方只有租金收取关系。
(4)土地流转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农村土地流转走上依法管理轨道,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及土地流炜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党的农村政策依法落到实处,使群众反映的土地中 焦点、热点问题得以及时处理。
(二)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
四、多途探索和开辟新的补偿方式,使用权失地农民与城里人一样拥有同等待遇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权益保障及就业。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对象特征,实行差异性保障。18周岁以下,他们需求体现在教育权益上保障。18周岁-50岁左右失地农民,短期面临的是就业,长期则是怕生病。50岁以上-60岁,转移就业是难于上青天,他们缺乏青年身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叶落归根思想,对生活保障具有强烈需求和渴望。60岁以上的,体力丧失,风烛残年,盼望过上安稳的幸福晚年。失地后面临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要求对生活、疾病、养老保障。一次性贷币补偿安置一发了之,并没考虑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保障作用,政府责任所在就是开展失地农民岗前培训,建立失地保障举措,解决后顾之忧,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望。
(1)各地要学会用加法来为失地农民增加收入,就要求抓好失地农民素质培训,通过政策倾斜加长失地农民就业的短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是获取高收入的可靠保障。对此政府要根据失地农民素质状况,按不同行业、工种,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拓宽失地农民打工空间,对年龄大、文化低的进行短、平、快的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对具有初高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培训时与大中专学校联合造舰,进行电脑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服装加工等技能培训,使他们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即需要什么工种?用工单位和企业开出订单,政府随即开出菜单,选出符合要求的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再向企业输送、推介,而培训失地农民的阳光工程和联系费用则由政府埋单,不增加失地农民任何负担。
(2)对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采取征购方式,提高补偿标准,充分考虑土地作为财产的市场价格及农民人去土地后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
(3)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险,使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有所教,既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稳定思想情绪,又保证社会的安定。
(4)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扩大失地农民进进城务工就业渠道,为失地农民进城居往,经商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