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生态农业考察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3-01-23 18:36:11 查看人数:84

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篇一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文/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2001级黄雁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部的荒凉之地划出一块实施他的伟大理论的舞台——经济特区。随后沿海地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区因为条件较差或者还没开发,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后的农村,亟待发展。中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农村发展是其中一项首要的任务。中国农村要发展,当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庞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经济等问题,这些困难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犹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有系统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建立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发达,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较一般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①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作出优化、有效和有力的运用,从而发展农业。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不致退化、自然资源也不会消耗过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当农村发展起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达到扶贫灭贫的目的。

因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订立了'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效益'为农村发展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自1993 至1997 年的4 年间,国务院共组织协调有关省、市和自治区进行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的建设工作,试点面积达120000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25%.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

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推行得红红火火的,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亲身到农村去实地考察一下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的实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于是在2023年的春节,我们到湖北省襄樊市宜城郑集镇何骆村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考察,主要观察了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

但现时对乡镇级生态农业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而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3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共同构造而成的。我们不能武断地就说农村里的生态农业做得很好,或者很差。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特征和属性,我将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因子归结为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资源保护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生态保育和污染防治四个亚子系统,选定了一些容易得到、易操作的、能兼顾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反映实际生态环境的方面来总结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有些方面没有宏观的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情况。

先对这个村的所在地宜城市(县级市)和郑集镇作一个简介: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整个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属鄂中丘陵区,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地貌组成大致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间,年日照1800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至16°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境内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307.5万亩,其中水域42.53万亩,山林(草)地112.31万亩,耕地及其它152.6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83%、36.52%、49.64%.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53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00至450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达12540千瓦;地下水储藏面积达1003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21.81亿立方米。生物种类1190种,其中植物类910种,动物类280种。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42%. 而楚国故都-郑集,东临汉江,南倚蛮河,总面积211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郑集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发达,适宜种植各类作物。全镇13万亩良田和5万亩优质滩涂,现已建成15000亩优质油桃基地、70万只养鸭基地、1500 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0亩以麦冬为主的药材基地。何骆村有5500人左右,9个小组。处于汉江西边,地形以平原为主,以种植棉花、小麦、白菜、襄阳白萝卜、冬瓜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林业等。

下面是何骆村的具体情况:经济情况:主要从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林业、养殖业的发展这几方面调查。

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访问郑集镇的人大主席余老师得到的资料知:郑集镇里的人均gdp为2000元人民币,而我们的考察目标何骆村在这个镇上属于中上水平。为了得到更切身的数据,我们具体调查了一典型农户的收入。

李云波家里有六口人,家庭结构为他和妻子,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女儿,二个女儿在上学。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读初中。家里共有十三亩地,以种植冬瓜、白菜、棉花、萝卜、油菜、小麦为主,另外还种一些杂粮。农村的老人一般都由自己儿女赡养,而孩子年幼,教育费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所以这家农户的两个劳动力都会尽力劳动以获得最大的收入,而不会因为懒惰造成贫困。他家是纯农业农户,没有养殖业或其他非农业的收入,所以这家农户的收入对于本地的种植业发展水平很有代表性。

李云波家2003年主要收入一览表

销售经济作物的现金收获:

三亩地的冬瓜:产量为三万九千斤,售后获得¥2800

三亩地的白菜:产量为三万六千斤,售后获得¥3600

一亩多地的襄阳白萝卜:售后获得¥400

七亩棉花(其中三亩被淹):售后获得¥2500

政府对被淹农田的补贴:¥38×3=¥114

现金一共:¥9414

实物收获:

种小麦2亩,每亩的收成是500斤(因为要与棉花套种,所以要留出空白的,一亩地只能种一半,其余五亩地空着,种小麦所获还比不上种子和化肥的钱,所以种的够吃即可),没有售卖折现金¥500

种黄豆和玉米等杂粮3亩地所收获的根据市场价格,折现金¥300

养了两头猪:养了一年每头约200斤,售出一头¥650.假设都售出,则收入为¥1300

实物收入一共:¥2100

总收入为:¥11514

农业的支出:

土地税:97*13=126

种子:棉花+白菜+冬瓜+萝卜+黄豆+玉米+小麦=¥5 00

农药:¥200

化肥:¥1000

猪苗:一头¥170,一头¥180,合计¥350

买糠喂猪:¥700

总支出为¥40

纯收入:¥7503

所以李云波家的人均纯收入为¥1250.50,人均毛收入为:¥1923.50

如果按照李家的毛收入来说,它跟郑集人大主席余老师给我们的数据还是比较吻合的,但如果是从农民的纯收入来说,则还有一段距离了,且我们把他们家的实物收入都算进去了,这应该是他们家的可以算的最大收入,前年还盖了新房子,所以在何骆村不算是贫困户,应当属于中等水平,从这家人的收入可以反映出该村的2003年的人均纯收入在¥1250左右。

而2003年国家调查的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如果只把李云波家的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两个数相比,何骆村的农业收入还没有达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更不用说与城镇居民相比了。

除了从收入看,我们还可以参考他们的日常支出和结余,看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他们的日常支出为:

服装费:每人¥100,共¥600元

柴米油盐等生活费:¥500

婚礼等送礼:¥300-400元(这个费用其实地按照每年亲戚所办的喜筵而变化)

电费:0.508/度电,农田一般不用灌溉,灌溉用电没有交钱。而且没有空调等电器,晚上睡觉也早,所以用电不多。¥300

教育:¥1400-1500

医疗:¥200-300

水费:¥50

拖拉机的折旧费和维修费:¥200+¥200=¥400

柴油费:¥250

生活支出为:¥4150

所以结余为:¥3353

所以这家的农民一年不停地辛勤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最后这块土地给他们的只是不到四千块钱的结余。而且这些不全是现金收入,但种子、化肥、农药和日常生活的支出则全都是现金。如果除去实物收入,剩下来的现金就只有¥1253.虽然农民现在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手里还是没有多少余钱。如果家里的女儿成绩好,坚持读书一直读到大学,那即使有能力考上收费较低的重点大学,每年都必须交纳至少5000块钱的学费和住宿费,还里面还没有算上越来越高的生活费和书费。四年的结余才能交上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另一方面,若全家都健健康康没有大的病痛还好,如果某个成员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病,例如急性阑尾炎,做一个小手术加上住院就是3000块多。

治病是头等大事,不能省,不能拖。若真是上面的两种情况的话还真要砸锅卖铁才能上学看病?上学是改变作为农民的命运的一条最直接的道路,医疗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现在这两项的收费都越来越高,还成为了我国的十大暴利行业之二。试问这样下去收入如此微薄的农民,还有上学和治病的能力吗?这不是在变相剥夺他们的权利吗?怪不得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到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受老板气、朝不保夕的劳工生活,也不愿意留在农村里,一句话'种地赚不了钱'。

二、主要农产品何骆村的农田主要是旱田,以前曾经种过水稻,但收成不怎么好。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就不再种水稻了,现在它的主要农产品有棉花、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冬小麦。另外还种植少量黄豆、玉米、黄瓜、西红柿等自己吃用的蔬菜和粮食。由于冬小麦价格过于便宜,种植后售卖入不敷出,所以冬小麦主要用于自己换面粉做主食而不作为经济作物。黄豆用于做豆腐、玉米用于为家禽和牲畜。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做菜,农民一般自给自足,很少到市场买菜。农田除了用于种植这些农产品外,还有用于育树苗。

湖北是全国的产棉基地之一,约占全国总产棉量8%.在何骆村中产的棉花被称为'无三丝棉花',也就是说'没有塑料丝,没有头发丝,没有铁丝'.这是政府根据国家农业部门的规定而设立的,据它的宣传资料——也就是进村公路旁的一块广告牌子,这种棉花无论是在摘收的过程还是在入包的过程,都有一套标准方法来预防三丝,例如,摘棉花的后要戴上发套,防止头发丝掉到棉花里,只能用棉布包来打包新棉等,因此棉花的异质纤维少,质量高。但是从我们对农民作的访问得知,所谓的'无三丝棉花'只是虚有其名,没有农民按照它写的标准去做,收棉花时也没有人注意棉花的打包是否是用棉布袋。来收棉花的人很多,根本不分等级,一概统一价钱,论重量来给钱,小贩收了就卖给大贩子。

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都有来自大城市,例如广东的深圳、广州、北京等,的商人来收购,基本不用担心销路。何骆村的无霜期长,可达240天,所以如果农民以种蔬菜为主,由于萝卜,白菜和冬瓜的生长期都不太长,只需100天左右,萝卜和白菜可以在春天、冬天或秋天种植,而冬瓜就是以在夏天种植,所以采用这三种蔬菜轮种,土地就可以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利用,且不会因为只种一种蔬菜而导致土壤某种元素严重缺乏而影响产量。如果种棉花的话,由于棉花的生长期长,接近200天,就只能在冬季的时候种植冬小麦或油菜,实行这种套种,产量也不错。在何骆村种蔬菜是近五六年兴起的,所以主要还是以冬小麦和棉花套种或油菜和棉花套种为主。

至于所育的树苗,品种主要是从加拿大引进的速生白杨,其销售面向本地和附近的城市。树苗生长速度快,易存活,树枝插到土地上,一年便可以成苗,而且打理简单,只需要定期打药和除草就行。跟种蔬菜和棉花比起来,农活真的较少很多。根据树苗的大小,每棵树苗的价钱在0.5-1.3元之间,平均每棵一块钱。

一亩地可以培育一万多棵左右,所以出去少量的农药费和土地税费,每年每亩可剩余几千块钱。因为加拿大紧紧的速生白杨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有6公分的生长量,这时现知道的树种中绝不仅有的。一棵数十几年就可以成材,每棵的价值为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可增值130元。农民所要投资只是一点树苗钱和挖树洞栽上所付出的劳动的以及土地。如果种上一百棵树,那每年就有一万多的收入,所以农民现在都乐意种这种树,屋前屋后的空地都不放过,一些水杉等当地的乡土树种由于不值钱,就被砍伐改种上这种白杨树,估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看清这种可获得丰厚利润的长期投资,何骆村的加拿大白杨树会越来越多。但是树种的单一化,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农民就会遭受重大损失,现时他们的抗虫方法只是在树干上涂上白灰水。农民和当地的干部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政府还十分鼓励农民种这种树。

除了种植业和林业,还有养殖业,主要是养鸭子。由于这里地处汉江平原,地下水位高,池塘多,所以适宜养殖鸭子,一直以来这里都盛产松花蛋和咸鸭蛋还有盐水鸭。2002年前都是各自销售,鸭蛋一般在每只¥0.10-¥0.20.自从2002年6月郑集镇上建立了楚都鸭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皮蛋和咸鸭蛋、板鸭的加工,据称该公司年产皮蛋、咸蛋可达一亿枚、板鸭50万只)后,大大增加了对鸭蛋和鸭子的需求,2003年的鸭蛋涨到每只¥0.38.养鸭大户一般会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这样既可以保障养鸭户的销路及价格,也保证了鸭业公司对鸭蛋和盐水鸭的需求。

养鸭子主要采用水库圈养和鸭棚饲养,白天在汉江边放养或在比较大的池塘边放养,晚上鸭子回到鸭棚休息产蛋。在养鸭的同时,也可以在汉江或池塘里养鱼,主要是红鱼和黑鱼。而养鱼和养鸭产生的粪便一般会沉淀在池塘里的底泥里,底泥变得肥沃。池塘的水也因此变得富营养,可以利用它灌溉农田。是一种不错的三维立体养殖。但是池塘的水只能供应周边少量农田,所以这种养殖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生态方面资源保护与利用

三、基本农田郑集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5616.5公顷。而郑集镇有10万人。那就是说每人的基本农田是0.84亩地。而如果以每个农民分得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话,在何骆村里每人的基本农田就是一亩3分。

四、农田灌溉由于何骆村地处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汉江在枯水期何骆村的水位有51米,一般常年水位为52.66米,汛期高峰水位达59.31米(1960年9月8日,宜城水文资源记载),平原海拔高51-59.1米之间。虽然水位有时高于洲滩平原海拔高程,但汉江大地和各种院坝围堤之内土地不受淹,且属于活水,被淹农田半个月左右就退水。退水后,与你还抬高地势,增加肥力,洲滩地下水位大都在1-1.5米左右。少数滩地,地下水位略高。水位随着季节变化,一般冬春地下水位1.5米左右,夏季在1米左右。所以农田水分充足,且种的都是棉花、小麦、油菜等耐旱作物,即使种的是萝卜、白菜、冬瓜不灌溉也能生长,当然灌溉了长势会好一点,但部分农民负担不起买抽水机和灌溉的电费,所以在何骆村,稍微富一点的农民会在农田里打一个井用地下水灌溉,比较困难一点的就让作物自由生长。地势较高的旱地主要依靠附近的三道口水库,三道河水库存水量达2亿多立方米,可以满足长期灌溉且水位较高,除了一些地势较高的农田需要抽水机外,其它的依靠重力就可以,所以在本村的农业灌溉中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的问题。

废物综合利用

五、畜禽粪便处理刚才已经提过,这里的鸭粪沉淀到池塘里形成肥沃的底泥,有的农民用这些底泥来铺在塑料膜上培育水稻秧苗。而牛粪和猪粪就与稻草混在一起腐熟做农家肥。由于农田长年累月用于耕作,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是个不可抗拒的事实。如果不是农家肥,棉花长到半米高就不长了,白菜也结不了包,所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家肥。至于家里的人粪,农民也直接浇在自家食用的菜地里作有机农肥。所以这些在城市里让环保人士费尽脑筋去解决的难题,在这里很自然的就解决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当然这里没有说,城市要照搬这种解决方法,但可以作为参考。

六、秸秆综合利用在这里七八月摘完棉花后,就会把所有剩下的棉花杆全部拔出来,晒干,搭成一个个柴垛放在自家房子附近的空地上,当柴火烧。而稻草就会用来喂牛,并和油菜野、牛粪、猪粪等腐熟作为农作物健康生长不可缺少农家肥。卖白菜时被扒下来的外层的老菜叶,农民会收集起来拿回家喂猪或喂鸡、鸭。在这里一切从农田里出来的都是资源,农民都把它们好好利用上了。

七、林草覆盖何骆村的树木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刚进何骆村是那条村村通柏油路两旁整整齐齐的笔直的直指蓝天的杨树。杨树郁郁葱葱的,走在路上,眼前只剩一线天。由于何骆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我也不能胡编一个概率来蒙骗大家。这里就提供上宜城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吧!宜城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在河东、河西的丘陵地区,以板桥、刘水、刘猴镇为最多,中部港的只有少量的经济林分布,汉江平原主要是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护岸林。所以何骆村主要树木是速生丰产的意杨也就是从加拿大引进的大叶杨,从我们直接观察中还发现有枫杨、旱柳、榆树、泡桐类、水杉、池杉、法桐、楸树、臭椿、白玉兰、桂花等,主要经济书中有油桐、油桃、杏等。但除了速生的加拿大白杨外,其他的树种已经不多见,零零散散的。乡土树种不能像加拿大白杨那样为农民带来如此丰厚的收入,在现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唯gdp论的社会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当地政府都会鼓励农民改种速生树种。他们也无可避免地被人们淘汰,而不是被大自然淘汰。或许下次再来的时候,除了白杨就再也找不到别的树种了。这里草地不多,农田上都种着作物,但在村里的小路和家庭院子,就没有草覆盖,只是光秃秃的黄土,大风一吹,尘土飞扬。为什么不在院子里种草呢?那样既可以减少沙土来源,又可以让空气更清新。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草地惹蚊子和小昆虫,夏天的时候蚊子会到处叮人,扰人清梦,而且会传染疾病。这样一来,环境就变得不适宜人生活了。看问题还真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除了考虑覆盖率,还得考虑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毕竟这是人的居住区,是人的活动中心。而且对于农民来说,树木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城里享受不了的新鲜空气。

生态保育

八、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湖北向来是中国重点产棉省之一,棉田面积约占中国10%,产量占全国11~15%,其总产与单产均居中国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于江汉平原、鄂东和鄂北3棉区,以江汉棉区最重要,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何骆村属于江汉棉区的一部分,当然也离不开虫害啦。该地区的主要虫害为红铃虫、棉蚜、玉米螟和棉花叶螨,近几年棉铃虫严重发生。一般的治理措施是采用种植抗虫棉籽和喷洒农药。但是否采用抗虫棉籽和使用何种农药是由农民自己决定的,何骆村没有当家主导品种,湖北通过审定的棉籽有20多种,还有未经审定的劣质棉籽在一些小的种子站里售卖,对于棉籽和农药的信息一般来自当地的种子站,有些种子站为了多盈利,滥推乱引未经审定的棉籽,都会影响农民的棉花质量。棉蚜、棉铃虫等棉花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近年来上升较快,许多以往防效较高的农药如菊酯类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等对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对大龄幼虫基本无效,严重防碍了棉花害虫的防治工作。比较贫困的农民即使知道使用抗虫棉可以增加产量,但由于在作物收获前没有富余的钱,只好继续使用普通棉籽,这样也加重了当地的虫害。

九、无公害农产品据郑集镇的宣传资料该镇有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但询问农户,他们说当地没有专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村里产的基本上都对外称为无公害蔬菜,蔬菜在农药使用方面的监督主要靠来收购的商人监督,如果商人在地上或者其他途径知道他们使用了高度性的农药,一般就不会收购他们的蔬菜。

所以在当地还没有很严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污染防治

十、饮用水卫生何骆村处于汉江中游地区,水质达到二类水,沿江没有大型污染源,本地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农民在自家庭院打井汲水使用,所以饮用水都达到卫生要求,而且水甘甜。回到天津后就喝不惯这里咸咸的一股氯水味的自来水。等到2023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之后,天津也可以喝上这样的上等水了。

一、生活垃圾的处理虽然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每天制造的难降解白色垃圾那么多,但是它也存在垃圾的处理问题。垃圾一般会堆积在池塘边或垃圾堆里,主要是塑料袋。在垃圾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焚烧掉。剩余的食物用于喂猪和家禽。在这里焚烧垃圾对当地环境影响不大。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当地的池塘边发现有一堆过期的农药被人一起在那里,没人管理。虽然农药已经过期,对害虫失效,但是这么大量的农药堆积在一起,对人的健康还是有害的。

在目前,农村还没有人或部门去管理这方面的事情,也没有引起当地农民的注意。

社会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何骆村2003年年初的总人数是5536人,年末是53 48人,出生:31人,死亡34人,迁出36人,迁入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5‰,家里孩子一般是一个,即使生的是女孩,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就算还有指标也会自愿放弃,他们觉得现在养一个孩子不容易,要供书教学,还要盖房结婚等,每一件都是花大钱的事情,加上很多年轻夫妇都到外地打工,观念越来越开放,由此可见何骆村的计划生育做得很好,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与政府的宣传是离不开的。在路上的墙壁上就有不少'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宣传语。

三、义务教育保证率由于现在农民收入不高,手上余钱不多,教育费用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学费也在不停的涨,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成绩较好的,还不必因为分数不足而交建校费或其他资助费用以换取入学机会,只需交一些杂费;读书不好的,要想继续读书,这些费用就不能省啦,成绩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农村的小学教学质量由于经费问题本来就比不上城里,要考上好的高中竞争很激烈,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放弃了读书。辍学的孩子当中很多父母早就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关心他们,所以成绩都不怎么好。那些留在农村的家长见到孩子成绩不好,无心学习,也无可奈何,觉得反正靠读书找出路的机会不大,即使继续强迫读下去也是一种亏本的投资,在农村赚点钱不容易,以后还要考虑孩子的房子和婚姻问题,所以也不怎么反对。未成年的小孩,在等待身份证出去打工的期间,无所事事,于是就学会了大人们平时主要的娱乐活动——赌博和吸烟。

一、二岁的孩子就像个老赌徒似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搓麻将,口里还叼着一根烟。看了真让人心寒!所以何骆村的义务教育保证率不高,大概只有85%.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里最高的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

从上面13方面来看,何骆村的农民在生存方面压力不大,但是农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农田灌溉、禽畜粪便处理、秸秆的综合利用、饮用水卫生、人口压力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而在农药、种子、化肥的使用、义务教育、垃圾的处理、林草的覆盖上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改革后,国家渐渐放宽对农民生产的束缚,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只靠农民自己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哪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的来生产。经过几年的损失经验,农民也增加了一点市场的观念,大体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的,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依然选择去生产去年价格好的,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使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前年就因为太多人一拥而上种冬瓜,冬瓜即使拉到城里都没有人要。即使不一窝蜂去种东西,农民自己也没法确定该种什么,在这个选择上,同样是盲目的。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这就需要政府作出宏观的规划。其次,何骆村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很难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国家的投入不足,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 或以上。对种子的销售监督不足,导致农民经常买到伪劣产品。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国家应该在这两方面多做努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宏观的农业,不是单个农户就可以办好的事情,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决策。'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因地制宜,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和县级决策者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县里政府官员是最关心的是那个能让他们在短暂的任期能飞黄腾达的一时高涨的gdp,因此,农民和决策者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建立升迁必须的骄人政绩。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应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现在何骆村的农田就只能靠农家肥来增加土地肥力。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终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这种经济发展是没有持续性的。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正蓬勃发展工业,农民的收入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跟小城镇一般的生活,但是曾经清澈的小河,曾经郁郁葱葱的山丘,曾经孕育了许多青蛙、养育了村里的人们的农田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乎乎的再也没法游泳的臭水沟,被挖泥机挖得遍体鳞伤的黄泥山,和不断的制造废水、废气、废物的工厂。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当然树种的结构应当本土树种为主较好),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县级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也不强,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义务教育和环境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和决策者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

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和决策者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税费改革后,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比以前要疏远了很多,农民对于政府已经失去信心,只愿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政府呢?眼睛也只盯着那个gdp,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招商引资,只要有大商人投资大资金进来就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往往受损的就是自然环境。为了能吸引商人,不惜放宽对水的处理、废气的处理等的标准。

我觉得在建立示范区的时候可以找比较贫困的农民合作,这样既可以扶贫,也可以让其他农民看到效果,从而增加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信任度。

资金短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或者还没有起步,财政未能独立,且现在实行税费改革后,县级政府手上可以用的资金就更少了,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如郑集镇里出现的'巨森苹果'政绩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农业,郑集鸭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咸菜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当地楚皇城遗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3 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长期总回报必须大于总成本。没有足够的长期回报,便是亏本的生意,是没有持续性的。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赚取回报,其窍门是要精确计算和预计建设的成本与回报。然而,中国现今却缺乏一个健全的会计系统,将有形与无形、财政性与非财政性的成本与回报计算出来。现在中国的会计系统只能计算一些有形、财政性的项目,无形的环境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以致真正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未能如实反映。不健全的会计系统不但不能帮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为文过饰非的工具,令问题持续、甚至恶化下去。

从生态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令生态环境更适于人民居住。狭义的生态环境,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何骆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当他们衣食无忧的时候,人民所要求便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环境的质量便是最重要的了。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具有弹性,即能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推动社会发展。现在何骆村仍然落后,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教育、生产力低等等。建设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引入新的生产系统的同时,缔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以就业为例,因为农村人口多,但生产条件未改善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外,现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大多是强体力劳动,劳动环境比较恶劣,老人和妇女等不能发挥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如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劳动环境,让老人和妇女也可以投入生产,农村的劳动力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沿海的农村因为其地理位置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快速发展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例如珠江地区,20年前它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农村,现在当地的人都因为工业的发展而过上了小城镇一般的生活,生活便利,但是以前清澈的河水,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浙江地区的鱼米之乡也日渐消失,我不希望何骆村也重复他们的老路。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有很多优胜的地方,所以在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生态农业建设已被列为优先项目。在最近10 年间,生态农业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建设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但希望何骆村能参照现有的成果,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农村的优美景色,又具有城镇的方便生活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地方。

篇二 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应瑞士、德国农业部的邀请,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刚副司长为团长,部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上海市农委、山东省农业厅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生态农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1年8月19日至9月3日对瑞士和德国的生态农业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在当地农业官员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有关生态农业科研、教育、生产、加工、流通等60多个单位,并与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的官员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占25%,牧场占25%,森林占25%,高山、湖泊、河流占25%。总人口约700万,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古罗马语4个语区。劳动力384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4.7%,工业占26.0%,服务业占69.3%。1999年gdp3770亿瑞郎,其中农业40亿瑞郎,占1.1%。瑞士有7.8万个农业生产单位,其中5.5万个纯农业生产单位,每个农场平均种植面积18公顷。目前生态农场已发展到5000多个,包括种植、养殖等,有机农产品的面积占8%左右,有机农产品比例居世界各国之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万公顷,森林1039万公顷,草场560万公顷。人口81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1.5%。农业人口人均占用耕地10公顷。德国的生态农业兴起于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德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注册生态农场8400多家,面积40多万公顷,占农用土地面积的2.5%,有机农产品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

二、瑞士、德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改革促进了瑞士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1992年,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针对农业发展存在的政府支出增长过快、国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农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面临加入wto等问题,颁布了第7个农业发展报告,决定对农业进行重大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项改革目标,即增强瑞士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更有效的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分两步推进,第一步从1992年开始,主要是把价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分开,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同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第二步从1995年开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直接支付制度。通过改革取得了五大成果,即农民收入趋于稳定;政府取消了农产品保护价;政府对生产的干预减少;政府支出趋于稳定;有效地履行了国际组织的义务和承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直接支付有关,而直接支付最核心的标准是生态农业。直接支付包括一般直接支付和生态直接支付,一般直接支付必须达到以下六条标准,①养畜要给生畜创照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如猪舍要有独立的进食间、睡觉间和活动间,我们形象地称其为“三居室”。②种植业必须进行平衡施肥。③要有相当比例的生态补偿。④必须实行定期轮作休耕。⑤必须进行土壤保护。⑥选择、定量、科学施用农药。生态支付必须农民自愿,选择生产有机产品,并达到有机产品的标准,才能得到。生态支付的标准要高于一般支付。德国也同样实施了生态农业的激励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农民的环保意识极强。92年以前,瑞士农产品自给率很低,92年之后,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如畜牧业及其加工业,尤其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瑞士农产品的自给率大幅度提高。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环境问题,通过农业改革,增加生态农业的补贴数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而且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国民的环境意识很强,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所到之处农民普遍反映,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在我们考察的30多个农户中,已经进行有机农业种植的,多数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没有达到有机农业标准的,也要采取措施争取尽快达到有机农业标准。同时,消费者也非常认同有机食品,尽管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以上,但销路仍然很好,而且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不断壮大。我们看到有的消费者宁愿驱车近百公里专程到有机农场去购买有机蔬菜、水果和牛奶等。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也有较高的补贴。

(三)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有高度发达和健全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咨询机构。瑞士的农民教育分工比较明确。农业教育分三个层次,即高等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这些任务由不同的机构承担。瑞士有两个联邦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农业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础研究;有六个研究站(实用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实用技术研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理论,职业学校侧重实际操作。如葡萄酿酒专业,有葡萄园、小型酿酒厂及各种化验检测设备,并配有各种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学生品尝、鉴别。瑞士的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凡是在生产中需要的技能学校都教,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直接应用。如农业实用技术学院规定,招收的学员必须具有两年农场工作经验,并经技能考试合格者方可入学。教学内容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外,还有农机修理、农机驾驶、木工制作等。在瑞士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拿到培训学校的毕业证书。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各种服务组织比较发达。瑞士的农业产业化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较大的农场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如乳奶制品加工厂、果汁厂、气调库、蔬菜加工保鲜等,农产品要经过加工后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业除了加工自己的产品外,还带动周围比较小的农户来发展生产。如我们这次参观的bischfszell食品加工厂,该厂生产1134种产品,年产量17万吨,产值4亿瑞郎,其生产原料由周围60公里内的农户提供,从而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同时,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等各种服务,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按订单收购,对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实行分类加工和销售。二是市场带动型。瑞士的农产品市场有连锁店、批发市场和小型农贸市场,其中超市是主要的零售渠道。我们参观的migros超市是瑞士两个最大的超市之一,其年零售额在150亿瑞郎以上,占社会总零售额的40%左右。瑞士成立了全国农产品销售协会,各地区设有分会,会员由生产者、销售者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近期农产品价格并公开发布,生产者可以根据其发布的价格来确定生产。瑞士和德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有明显的标识,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分开销售。三是合作社(行业协会)。据我们在德国波登湖地区考察,该地区有两个蔬菜、水果协会(mabowlz),当地农民都是协会会员,协会的资金由农民按产值的2%上交,协会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年终有利润再返还给农民。当地的蔬菜、水果90%是由农业合作社销售的。

(五)政策法规健全,措施落实到位。瑞士、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环境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如为治理冬季农田施用厩肥引起硝酸盐的淋溶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德国于1989年正式立法,禁止农民于每年11月15日至来年1月15日在农田施用厩肥。为了保障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地力,防治病虫害,瑞士规定农场必须实行定期轮作,奶牛每年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必须在50天以上,猪舍必须具备“三居室”等。同时在政府补贴上向生态农业倾斜。如2000年度德国农业部的财政预算为110.2亿马克,其中用于生态农业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占总经费的66%。农民生产有机产品(bioland等),政府每公顷补贴1000马克,生产综合防治产品政府每公顷补贴300马克。瑞士、德国政府注重法规的制定,更注重法规的监督实施。如瑞士政府委托联邦试验站对波登湖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水质的变化了解环境状况。对农场每年至少进行5次检测,两次全面检测,三次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收获和体会

在为期两周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结合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瑞士、德国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主要的收获和体会有: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产量、质量和食物安全,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成效巨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农业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临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亟待改善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当看到,我国现在的状况与瑞士、德国20年前相似,我们应该汲取“发展-污染-治理-发展”的教训,本着对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精神,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业环境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篇三 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

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国外在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和加快我国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程和水平。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作物学会负责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青海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交流访问团,于2003年8月26日至9月6日赴加拿大进行了参观考察。

在为期12天的考察中,先后考察了两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奎尔夫大学)、两个农业科研单位(渥太华国家农业研究所和奎尔夫turfgrass研究所)以及两个中型农场(kingston农场和ontario农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交流24人次,调查生产单位3个,专访相关负责人10人次。就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场的管理与生产、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交流。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加拿大农业的研究中列为最主要的方向

加拿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注重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目的是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项任务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加拿大农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加拿大整个农业系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9大问题制定的,并且还要能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这9个问题是:

1、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其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方法,对园艺作物中的养分循环进行量化,确定在特定管理措施下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研究改良肥料配比对于改善有机肥中营养元素的平衡有何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施肥方法。

2、气候的改变——减轻与适应

加拿大的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合理应对措施。

3、水资源的威胁——数量与质量

加拿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水质评价工具,提高鉴别污染源的技术,并分析改善水质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和技术改造进行水体治理;制定政策保证水分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

4、最佳管理措施

在农业资源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事半功倍的最佳管理措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减轻水体和空气污染;评价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对肥料的管理;研究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状况、养分有效性和去向的影响。

5、废物处理

废物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管理中需研究新的废物处理技术,减少农场废气的排放,并降低肥料和生物固体废弃物中潜在污染物的水平。

6、提高农业食品经济管理能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确定以经济管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农业信息系统与环境协调程度;分析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农业环境安全的立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和模式。

7、革新农业食品市场

主要包括,如何加快农业食品部门的创新;分析和评价开发有机农业食品市场的经济利润;为私人和公共组织提高农业食品和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策略和计划。

8、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大的风险,还必须进行安全网络计划累积效果决策;发展创新性新工具帮助农户及其顾问将传统风险应对措施与崭新的财政、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尽快制定出食品安全标准,减少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损失。

9、完善贸易协定

预测加拿大在贸易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评价贸易协定对加拿大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贸易伙伴的影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农业资源管理上的有机组织,系统项目支撑以及重大问题上研究力量的协调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正在面临着日趋减少、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有些地方土地沙化、风蚀,土质变劣,已经出现了严峻的趋势。我国的农业资源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比加拿大更加迫切和需要,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认识的高度重视,可以参考加拿大的有关立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资源管理规划。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加拿大农业生产最普及和长期坚持的主要技术

加拿大地处美洲北部,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其中92%为陆地,8%为内陆河、湖,可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2 %,总人口约2900万,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加拿大土地普遍采用铧式犁翻耕方式,土壤过度翻耕,地表残茬太少,不能有效抵抗风蚀和水蚀,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1985~1995年,试验研究成功,除草剂价格下降、效率提高,更多保护性耕作机具可供选用,保护性耕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以后,集中在降低成本的研究。随着技术与机具的改进,保护性耕作农民的获利逐步增加。截止2000年,加拿大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已经占到耕地的70%。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主要类型:

1、条耕

播种机的每播行中配有一个或多个犁刀(有时还配有秸秆清除器),在土壤中开出一条细沟,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条耕技术可适用于多种作物及多种土壤条件。

2、垄耕

利用残茬清除器、圆盘式开沟器或犁刀等复合器械在地块上形成一条表层干净的垄,而作物残茬留在垄间的耕作方式。垄耕有利于垄内土壤温度的提高,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同时,垄耕技术还有助于杂草控制,减少了除草剂的应用。另外,垄耕要求轮式机械,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的压实程度。垄耕在粘土上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冷湿的条件下垄耕效果更显著。

3、穴播

在未耕土地上开出深度适宜的细长孔,播种后用镇压器等复合装置将孔封闭、压实。这是完全免耕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大豆、小麦和其他和谷类作物。但是,作物残茬多时以及潮湿的粘质土壤不宜用于这种穴播方式。

4、冬前条耕

冬前,在地块上间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细沟,有利于残茬的松动和分解、加速来春土壤干燥,以便春季早播。冬前条耕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于作物轮作。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在一些地区,相对于产量的提高还是值得的。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在加拿大的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经过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1、土壤状况分析

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土壤的一些特征、特性,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及养分状况和土壤ph值等。

2、残茬覆盖

作物残茬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但也存在延缓地温回升、影响施肥与播种的质量、抑制出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残茬的类型和数量也影响耕作方式的选择。

3、免耕播种机械

在免耕技术体系中,需要有合适的免耕机械和配套设备,使碎茬、破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

4、杂草防治

杂草是实行免耕技术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杂草谱,掌握杂草防治技术是杂草有效防治的关键。

5、病虫害防治

加拿大对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合理施肥、种子处理、选用抗性作物品种等措施来预防病虫害。

6、肥料应用

较之传统耕作方式,在保护性耕作中肥料的类型以及施肥时期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掌握肥料的成分及特性,则是免耕技术中肥料使用的第一步。

7、轮作技术

不管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实行作物轮作都是一项最好的农业生产措施。合理轮作不仅能够破坏病虫生活史中的某一(某些)环节,起到防御病虫危害的效果,还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滋生蔓延。

8、覆盖作物

有些生产者将覆盖作物引入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对于土壤保护和杂草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

9、品种选用

在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加拿大的生产者偏重于选用抗病性强、出苗早的品种,而品种的高产性则居于次要地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和研究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近年来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爆发,原来优良的农田也在变劣,生产力下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干旱对作物生产的严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可以通过保护性耕作得到缓解。当然,我国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不可能照搬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更主要的是在参考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更大的力量研究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体系是我国的重大方向。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支持保护性耕作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保护生态的大计大策要长期坚持,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三、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发展有机农业是加拿大全民责任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有机食品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一个部分,以每年12%到14%的速度迅速递增。与之相适应,有机农业也正在迅猛发展。

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节省政府财政开资

加拿大的一些管理部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远比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少的多。

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加拿大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3%,其中n2o和co2的排放量分别占n2o和co2总排放量的61%和38%。而有机农业在增加生产者的利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此外,有机农业采用多种种植模式,通过绿肥、豆类等作物减轻对合成杀虫剂和化肥的依赖;减少了土壤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加速了乡村地区的复兴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显著促进乡村繁荣,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复兴。

虽然有机农业在加拿大的几个省份发展势头很猛,但它所占比例还相当小,仅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左右。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联邦政府的政策倾斜,更需要接受与有机农业知识相关的训练与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间,加拿大大学中的农学院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产中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自愿者学生自发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有机农场,旨在探索环境保护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指导具体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场中种植各种有机食品和养殖畜禽,有小市场让消费者知道和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时常有小学生前来参加劳动,从小接受有机食品和人身键食,资源保护和人类环境等基本教育。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有机农业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和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也设立了有关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最基本的农民和最重要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资源保护的教育还较缺乏。要学习加拿大将树立食品安全和资源保护与利用作为全民的重要责任。

总之,通过短期的考察、交流和专访,使考察团更加了解了加拿大这个农业发达的国家,围绕着农业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护以及高效优质的作物生产,进行了长期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形成了环境良好、农产品丰富、人民健康幸福的农业发展道路。其中,有许多农业发展技术、政策法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生态农业考察报告3篇

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应瑞士、德国农业部的邀请,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刚副司长为团长,部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上海市农委、山东省农业厅等单位组成的中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生态农业信息

  • 生态农业考察报告3篇
  • 生态农业考察报告3篇84人关注

    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应瑞士、德国农业部的邀请,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刚副司长为团长,部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上海市农委、山东省农业厅等单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