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篇一 关于旅游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考察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学习兄弟省市旅游教育培训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我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局党组《关于开展百日大调研活动的方案》,由王维副局长带队,组成第三专题调研组,于3月8日至18日,先后赴广西、安徽两省以座谈交流和实地学习考察的形式就旅游教育培训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学习考察
的基本情况
在11天的专题调研考察中,第三调研组先后与桂林市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安徽省旅游局以及安徽的旅游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了当地旅游教育培训开展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并实地考察了广西和安徽的一些景点。
学习考察的总体印象,一是广西、安徽两省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的扶持力度很大;二是旅游业对扩大就业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方面贡献显著;三是景区建设地方特色鲜明,景区管理科学、规范;四是地方政府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很强,几百年的古村至今保存完好。
二、外省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1、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广西旅游局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二、三期东盟旅游人才培训班,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被授予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牌匾,成为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基地为东盟各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这将进一步促进广西和东盟全面开展旅游合作、进行东盟语种培训、旅游研究和学术、业务交流活动,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旅游界的重要通道和纽带。
2、旅游专业院校建设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广西旅游局,创办于1985年,1994年正式定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酒店管理系、旅游外语系、导游系、商务系、视觉艺术系、艺术表演系、基础部、社科部、公共外语部等7系3部,29个专业,现有在校生近万人。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旅游业产业结构相匹配、紧贴行业需要的专业体系。是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国家旅游局在西南地区唯一的全国旅游饭店及旅行社总经理、部门经理岗位资格考试定点单位,也是广西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及自治区旅游局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基地和教材编写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广西院校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与境外旅游组织和旅游院校密切联系,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重点支持单位和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12月与香港理工大学承办了由世界旅游组织、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旅游教育国际论坛。
3、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
为开展好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广西旅游局还设立了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经过近的发展,广西的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已经增至110万元。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根据培训计划,分区域、分种类统筹各类培训班,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目前正在开展“导游三年大培训”工作,计划在XX年底前完成全区2万多名导游的全员培训。
4、旅游教育培训内容、形式
在常规的行业培训任务之外,广西旅游局拓宽了行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横向联合培训
广西旅游局与广西红十字会联合举办“旅游系统救护师资培训班”,导游员经过培训取得“救护师培训证书”,将成为具有救护资格的导游员和培训旅游行业救护师的师资储备。
(2)以赛代训
举办“广西导游风采大赛”,通过大赛,选拔培训一批能胜任重大接待活动、能代表广西导游水平的高素质导游员,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
三、对我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设想
1、建议设立辽宁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设立教育培训专项资金,旅游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就有了资金保障,资金可以提升培训质量、于创新培训手段和扶持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2、建议组建辽宁旅游职业学院
据了解,目前很多省的旅游局都有下属旅游职业学院,搞得较好、影响较大的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这些旅游专业院校在旅游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院校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向行业输送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很多院校已经发展
<莲山 课件> 成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议在省旅游教育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辽宁旅游职业学院,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促进作用。在学院设立旅游培训中心和旅游研究中心,发挥学院在旅游教育、培训、科研方面的基地作用。
3、进一步改革导游资格考试
近年来,我省在导游资格考试工
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等的方式方便考生,并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以“方便考生、服务基层”为宗旨的导游资格考试改革还可以有进一步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导游资格考试在技术上已经成熟。
(1)笔试
由省旅游局建立网上管理系统和网上题库,在各市设立考点,笔试试题由系统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考生交卷后,系统自动显示成绩,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考试。
(2)现场考试
现场考试采用视频录像方式,考生在网上管理系统现场抽取景点讲解及应变能力等各类问题后,面对网络摄像头自行回答,考生现场考试的视频直接传回省旅游局网上管理系统,由省旅游局组织评委统一在网上评分。
据了解,湖南省已经在试行网上导游资格考试。
4、与签订邻省导游资格互认协议
导游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职业,跨省交流十分频繁,辽宁、吉林、黑龙江同属东北地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比较接近,在人才培养、宣传促销等方面,我省应该与吉林、黑龙江两省加强合作,获得共赢。签订导游资格互认协议将对加强东三省导游人才交流,为我省引进短缺的韩语、俄语导游人才提供便利。
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在导游资格互认协议的基础上,我省还可以考虑组织东三省导游资格联合考试,这将极大提升辽宁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影响力。
据了解,目前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已经签订导游资格互认协议,并取得较好效果。
5、建立旅游人才网,提供网上培训、就业服务
传统的培训方式,容易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但是,如果在网上进行培训,就可以很好避免这类问题。建立辽宁旅游人才网,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参加培训,可以在网上下载培训的教材、讲义,观看培训视频,交流学习心得。人才网上还可以提供各种就业服务信息,在旅游企业和求职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成为永不落幕的培训班、招聘会。
6、举办“导游大赛”丰富培训内容
传统的讲授培训方式参与性较差,举办“导游大赛”等类型的活动,可以动员从业人员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宣传,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辽宁旅游的知名度。
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我省旅游业要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效能高的旅游人才队伍,走“人才兴旅”之路。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加大力度、创新手段、培育精品、提高质量方面下功夫,大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我省旅游业软实力,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篇二 关于在外创业人才开发专题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籍在外创业人才的情况,更好地服务在外创业人才,并有效培养和开发本地人才,由市委组织部姜波副部长带队,市人才办和各县(市、区)组织部有关领导组成共十四人专题研讨班,于3月25日至4月2日赴上海、北京两地进行主题为“亲身体验、更新观念、推动工作”的在外创业人才开发专题考察。此次考察范围较广,涉及房地产、旅游开发、超市经营等,让我们感受最深、启发最大还是外出经营超市。
一、经营超市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选择在我国经济、政治中心,国际大都市上海、北京两市,是××籍外出经营超市集中地,也是经营比较成功的地区。这次考察超市共13家,其中上海市8家,北京市5家。
——从超市经营发展进程来看。超市最早一批经营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他们背井离乡,开始在北京、上海郊区乡镇串家走户,手提背包买卖纽扣等小百货,慢慢发展到承包集体供销社柜台,资本不断积累租赁整个店面,从夫妻经营小打小闹扩大到十几个连锁店。如被大网伙尊称为“老大”的莲都区任岳松,从一九九一年开始在上海郊区乡村摆地摊,不断提升经营层次和扩大规模,现在己经营6家连锁超市,面积8000平方米。也有一批近年来刚开始,初来乍到,但他们发展速度较快,一年内从经营一个小店迅速发展几个连锁店,从100平方扩张到几千平方平。如景宁县沈伟明从20xx年孤身一人,带着10万元在北京开始经营,三年时间来扩大到4家超市,面积6000平方米。
——从超市业主从业过程来看。这次考察超市,最早经营者从开始承包小工程、经营运输业、创办乡镇企业,但都未成功,甚至亏损负债,经过反复实践摸索,选择经营超市,小小百货让他们赚到大钱;而近年来外出是在带动引领下发展,早期外出经营成功者带兄弟姐妹、带亲戚朋友、带同村邻居,一带十,十带百,跟着经营超市。如在北京市丰台区经营世纪家家福连锁超市的陈后金,是景宁县金钟乡包头村人,该村有1000人口,近五年在他的带动下,已有600人在北京经营超市,留在本村大都是年老体弱者。在北京顺义区经营盛世利佳超市有限公司谢大军,是莲都区太平乡大畈村人,在他带动下共有亲戚和同村村民400多人经营超市。前期外出的把多年经营经验向他们传授,如何选择店面、如何进货等,这对他们启发很大,少走许多弯路。
——从超市经营管理模式来看。所考察超市,经营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公司制。这类超市规模大,经营范围广,连锁店多,管理完善,设置董事长(老板)、总经理、各部长(策划、经销、公关等)、店长。总经理、部长、店长全部聘请有专业知识和经营经验者。如景宁齐利松“北京世纪家家福连锁超市投资有限公司”、青田叶乃新“北京三合庄盛商厦有限公司”;二是家族制。超市有一定规模、较多连锁店,管理相对简单,老板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只聘请连锁店店长。如:莲都谢大军在北京顺义区经营“盛世利佳超市有限公司”,青田县纪王镇在上海闵行区经营“好又多”购物中心;三是夫妻店。夫妻共同经营,夫对外、妻对内,只雇用一批营业员或帮工,这类经营模式一部分刚刚起步,规模少。另一部分经营超市时间长,也经营众多连锁店,然后选择规模大、经营范围广、效益好一个大超市,集中精力和时间把它做大做强。如青田孙苏民经营“北京中联万家商厦”超市,一个商厦面积就有七千平方米,经营综合百货、网吧、宾馆等,以前曾经营十几家连锁超市。
二、经营超市成功经验
此次考察尽管只有十几家超市,而实际上我市在上海、北京经营大小超市有上千家,在全国各大城市更不计其数,从了解掌握情况来看,经营超市大多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有:
1、环境恶劣,穷则思变。本次在上海、北京所考察的超市,所有的老板原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大多面朝黄土背朝天,且家乡自然条件差,土地缺乏、山林贫瘠、交通不便,如景宁县金钟乡包山村,至今还未通康庄公路,离公路最近还有七公里,村民进出全靠肩挑脚走。莲都区太平乡大畈村,全村总人8020人,土地只有350亩,且大都是山弯田,干旱灾害严重,生产粮食只能维持基本口粮。这些老板也曾在市区或县城企业打工、开小吃店,尽管吃苦耐劳只能勉强糊口,几年奔波,深深体会到在家乡务农,在附近城镇打工不会有美好前景,经过多方了解和反复实践,选择在大城市经营超市,最适合自身发展。
2、吃苦耐劳,周到经营。外出经营超市老总大都出生农村,家庭贫寒,从小经受艰苦磨练,与大城市市民相比更甘于吃苦耐劳。从经营超市开始,为了降低成本,自己亲自到批发部、厂家进货,当搬运工装卸货物;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自当营业员,让每位顾客高兴进店来、满意离店去;为了提高营业额,延长营业时间,早上7点开始, 至晚上11点;为了巩固与客户的关系,把附近小区居住居民房号、家庭成员、电话号码、常用消费品等建档成册,按照常规需求量主动与户主联络,把一些笨重的物品如大米、油类等亲自送到家里,有些高层楼或居住相对较远居民,都为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许多经营超市的老板自豪感言:每个超市都有一批很固定顾客,这些顾客就是当地亲朋好友,碰到难题他们乐意相助解决。
3、头脑灵活,抢抓机遇。江浙一带出生的人,自古以来讲究策略谋划,既具有经商天赋,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经营超市首要选择好店面,上海、北京与我们浙江情况不同,国营集体房产占的比例很高,许多好店面属于供销社、乡镇政府、村委会,要以低廉价格承租关键能否处理好与店面房所有者关系,他们凭着长期感情的投资,凭着善于经营会挣钱的本领,深得当地领导的信任,以最低价格承租最好的面店。如莲都区谢大军,20xx年承包了北京市顺义区供销社最好店面房8个,面积10000平方米,合同十年,他只把其中一半店面房转租他人,所收回租金就够支付全部承包款。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市民偏好山区无公害食品,××籍超市老总充分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家乡引进了大量的土特菜如笋干、土豆干,市场销售额大,利润很丰厚。他们既挣到钱又推销了家乡农产品。
三、经营超市启迪思考
通过这次考察,认为××地区各县(市、区)可以把引导山区农民外出经营超市,作为加快劳动向外转移一条道路,各级党委、政府可以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
1、经营超市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应敢于打破常规,赶超他人。这批经营超市的老总原先大都是山区的地道农民,既没有高学历文化知识,又无充足的资金资本,也没有祖传遗留经商秘诀。早期外出手头只有几千块钱,近期外出多方筹措也才几十万元,而几年或者几十年经营,现今许多人己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市民,迁入当地的户口,购买住房,甚至购买了闹市区价值上千万的店面房,己生根落地。如果我们发展思维模式还是:山区农民转移到交通方便中心村,再向中心镇和县城发展,那么这个步伐太慢。要加快山区农村发展,需要加强对山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如康庄公路、农民引用水工程,提高生活质量,山区总有一批年老病残或者谋生技能特弱者,更要引导农民走出山门,走出小天地,加快劳动力转移,这个转移不能太慢,而应快马加鞭,而其中经营超市是一条快捷的门路。
2、经营超市是农民创业致富的好路子。经营超市有五大优点:一是投资成本轻。按常规经营,一个超市店面投资一般每平面米为1500至20xx元,100平方米店面就可以开张营业,这个成本农户只要努力就能筹集到。经营规模比较自由,资金多可以营业店面大些,资金少则经营店面小些,量力而行,走不断扩大之路。二是技术要求低。超市财务、进货、管理等一般比较简单,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经商经验,只要指点就能学会,本次考察超市的老总学历很都低,没有专门学校毕业,从业前没有经商经验。三是市场风险少。超市经营大都是日用品,周转时间短,环节简单,顾客需求比较稳定,固定资产投入少,在考察过程中,据老板反映,近年来在上海、北京经营超市失败的只有千分之二,失败主要原因是承租店面被城市建设征用,并非经营上的问题。四是利润回报快。上海、北京经营超市投入资金回报率一般在15%左右,商品周转期一般为二至三个月,年初投入到年底,资本就能翻一翻,许多经营超市店面扩张很快,从100平方米开始,不到一年增扩500平方米,许多老总独自一人经营十几个连锁店。五是消费市场广。我国人众地广,大中城市多,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超市需求必将进一步扩大,为经营超市提供广阔空间。
3、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籍在上海、北京经营超市非常成功,作为今天的成功并非意味着永恒成就,商场如战场,如果经营理念、服务水平、管理层次不能与时俱进提升,他们难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使“农民超市”打造成“商业航母”,让××超市在大都市里踏浪弄潮,扬帆远航,应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创建品牌。目前,××籍在上海、北京经营超市所占整个市场份额比例相当高,但大都挂着上海华联、联华,北京中联等品牌,挂靠当地品牌每年要上缴纳总部加盟费,如上海华联加盟费每100平方米每年1万元,同时,规定从总部引进几百万货物,这些货物在市场不一定畅销,价格大都高于其它渠道进价,为此,他们每年要增加成本十几万元。20xx年3月,以沈元科为首,景宁县在北京经营的20xx家超市,联合注册成立北京世纪家家福连锁超市投资有限公司,所有景宁超市统一挂牌“北京世纪家家福”,一夜间原品牌换成自已的品牌,一年运行非常成功,当地消费者完全接纳这个品牌。若能把××籍在一个大城市或者几个城市经营超市组织起来,统一为一个品牌,对他们经营非常有利,既免除高额加盟费,也不受总部强行进货配额。二是提升知识水平。××籍经营超市的老总总体文化层较低,这种文化程度经营小超市尚可,但要做大做强提升层次远运不够,为此,应着力提高他们文化水平,要积极组织参加当地大、中院校函授或者夜学等方式,学习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也可以组织本地教师前往北京、上海等经营超市集中地进行授课。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在资金上予以帮扶。××籍外出经营超市这批老板,经济基础一般不够雄厚,在外借贷也很困难,为了加快扩大经营规模,应在信贷资金给予扶持,如安排一定规模贴息贷款。
4、要积极引导更多农民从事超市行业。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己在经营超市人才服务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家乡温暖和关怀,增强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积极鼓励本地农民离土离乡,外出经营超市。为此,应从以下努力:一是大力宣传。宣传外出经营超市成功人士辉煌成就,通过摄制专题片、组织巡回演讲等方式,也可以以县为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到上海、北京等地看一看,亲临现场感受,启发他们。二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级劳动力培训基地,对有计划外出经营超市的人士组织培训,课程要有针对性,如怎样选择商品进货渠道、多少人口开设多少规模超市、超市选址应考虑因素等等,老师除聘请大专院校专业人士外,要更多聘请在外经营超市成功人士,他们的辅导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三是发挥传帮带作用。上海、北京经营超市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亲带亲、邻带邻的结果。一方面要启发开导已在外经营超市老板,继续发扬帮带风格,动员其它有条件的亲戚、同学、朋友、同村村民外出经营超市,并为他们提供服务,扶上马,送一程;另一方面要引导向往外出经营超市人员,主动与他们联系,争取支持帮助,避免不必要损失,不走错路或少走弯路。
篇三 赴外学习考察人才工作的调查报告
按照县委安排,20xx年x月下旬,县委组织部组织县委政研室、政府办、人力资源局、编委办一行7人赴安徽省cf县、四川省jt县,考察学习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一)cf县
cf县隶属于合肥市,1965年由寿县、定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总面积1922平方公里,人口78.99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该县按照“三年倍增,跻身十强,全面达小康”的总体战略部署,致力于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从人口大县向人才大县转变、从贫困县向十强县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预计到2023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6万余人,年均增长15%左右,人才密度达到7.46%。cf县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树立一个观念
cf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人才资源当作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来培育和运用,把人才工作作为实现“跻身安徽十强县”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来抓。认为对人才的投入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最具远见和回报最高的投入。县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县四大班子积极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调研、座谈、慰问、培训等活动。数十位享受政府津贴人才、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均有领导结对联系。县里时常召开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人才参加,征求意见、建议。
2.制定两类规划
cf县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关于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规划。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获取充分论证数据的基础上,邀请人才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cf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我县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261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2023年至2023年,在全县建立200名党政正科级后备干部和60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建设培养1000名村级后备干部,引进培养200名本科以上的财政、金融、城镇规划等急需的专业性后备干部,培养10000名乡土实用人才)、《cf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该规划目前正在交由合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安徽省社科院的专家论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才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目标任务,确立了当前及以后全县人才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措施。县人才办根据全县人才发展规划每年都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
3.健全三级网络
按照党管人才的总体要求,一是县委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定期研究人才工作,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县委组织部设人才办,县人社局设专家引进局,落实人才工作制度。县人才办根据人才工作规划每年度制定人才工作要点,明确职责,分解任务,每月有计划安排,每半年有工作小结,年终有年度工作总结。县直各部门和乡镇(区)都明确专人分管和具体从事人才工作;三是各村由“一村一名大学生”担任村级人事人才工作信息员,负责统计各村乡土人才、技能人才、劳动力资源供需情况。
4.创新四项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优秀人才选用新途径。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引才工程”,每年引进5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每年争取引进1-2名高层次的“海归”人才,每年补充100名左右中小学教师、80名左右医护人员、20名左右农业技术员。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编外聘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兼职、咨询、科技攻关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以及短期服务等柔性手段引进各类人才。引进以色列、日本草莓专家到cf指导草莓生产,使土地收益每亩达到4万元;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安徽农大教授和博士生来科技攻关。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百名高校毕业生储备计划”,通过民营企业自荐、国有企事业单位指定等方式,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年公开招聘5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到2023年基本实现全县每个村(居)有1-2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收各类优秀人才,开启体制外优秀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流通的大门。
二是创新人才开发机制,拓展农村人才成才新途径。大力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技专家到田头”活动,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开发“121目标”,即选拔100名扎根农村的农技推广骨干,造就2000名农业经营、营销管理人才,培育10000名种养能手。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等实用人才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对部分具有特殊专长、贡献突出的农民技术人员,打破传统职称评定办法,破格晋升或评定相应技术职称,激发广大农村人才学习、创业的热情。
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保障人才发展新体系。设立cf县“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三年评选一次,重奖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效益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等,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对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公开评选、予以重奖。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每三年开展一次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已选拔两批4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对拔尖人才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给予奖励。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设立灵活多样的特殊人才津贴。
四是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开创人才素质提升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选送人员到清华和中国人大等高校异地培训、请专家和学者到当地培训、组织当地专业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就地培训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几年来,举办了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城建规划和园区建设、企业管理和财政金融人才、乡土实用人才、农民工技能、村居干部等各种培训300多班次。仅2023年就举办培训99个班次。充分发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作用,鼓励企业采取委托培养或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5.强化五项举措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措施,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激励人才。在人才发展规划中、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科技后备干部选拔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到乡镇或企业挂职锻炼管理规定中、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都对做好人才工作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先后制定了《cf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实施办法》、《cf县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办法》、《cf县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工作意见》、《cf县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规定》、《cf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末位淘汰暂行办法》、《cf县关于加强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工作暂行规定》、《cf县关于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创造出聚集能力强、工作环境优、成果转化快、社会荣誉高、成长进步快的优良人才环境。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将人才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并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几年来,对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企业纳税大户、专业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奖励资金累计达2000余万元。此举有利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了优秀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继续教育经费,用于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工作打基础。
三是强化平台服务。在人才政策充分落实的条件下,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机构改革等方式推动发展,使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200多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近10家,金融单位10余家,一大批教育、管理、技术人才在cf找到了事业发展的舞台。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在《cf先锋网》、《cf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县“两台一报”开辟人才工作专栏,为人才交流提供平台。
四是强化宣传报道。在营造氛围方面下工夫,通过向“合肥人才工作”和县新闻媒体报送信息,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组织优秀人才成就图片展,制作拔尖人才专题片,全面宣传人才工作成果,形成了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人才流动。既通过好的政策广泛引进优秀人才,让人才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也畅通出口,组织各类人才下基层服务、挂职锻炼和结对帮扶等,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省市流动。
篇四 关于呼和浩特市首府人才市场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根据局领导的安排,我们一行四人,于11月22—24日对呼和浩特市人才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况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汉意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地处中温带内陆区,属西北大陆性气候,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摄氏8度左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全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辖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五旗县(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253万,其中市区人口140万。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边疆城市。汉族为多数,共有汉、蒙、回、满36个民族。
呼和浩特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乳产品加工基地,蒙牛、伊利乳业是国家重要的乳业巨头。石油化工、轻工业、贵金属冶炼是该市的支柱产业。2002年gdp比上年增加105亿元,增速为31.4%。200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96元,农民人均收入2822元。分别是全区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由于该市发展潜力大,预计到2023年gdp达至8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
二、呼和浩特市人才市场的基本情况
呼和浩特市人才市场座落于呼市回民区中山路7号,是呼市最繁华的商业街闹区,呼和浩特市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于1984年,经过20多年不懈的努力,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为呼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人才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市场总面积6800m2,楼高六层,一楼到三楼均为人才交流大厅。每层交流大厅约1000 m2,设微机培训室两个,配有微机80台。设常规培训室2个,每个培训室可容纳培训人员80-100人。
机构为处级事业单位,定编45人。现有工作人员35人。
1、市场部:其业务范围是:发布人才供人求信息,组织人才交流洽谈会,为单位招聘人才,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推荐、交流服务。设有人才库,每周六定期召开人才集市。
2、人事代理部:主要职能是:办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接收机关、事业单位辞职、辞退人员,办理新参加工作人员的转正定级,按规定调整档案工资,办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理考研、出国人员政审,代缴社会保险金,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报到,办理落户等业务。
3、培训部:承接机关、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外语、计算机系列和素质教育培训等。开展人才测评,面向人才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测评咨询服务。
4、信息部:
①、开通了呼市人才网②、开设人事代理咨询热线 1601155
③、开设了人才热线 1601155(人工) 16883155(自动)
5、流动人员党支部
负责流动人员党员管理,接转组织关系,收缴党费,预备党员转正等工作。
三、呼和浩特市人才市场开设的主要业务
1、开办固定场所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系统,收集、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各类人才提供就业指导,进行职业介绍。
2、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3、根据政府有关政策,做好存档人员的社会保险代办工作,以及被辞退、辞职人员档案接受、管理工作。
4、提供出国留学,向有关高校推荐学习深造等信息服务。
5、开展人才培训工作。
6、开展人事代理业务。
7、与新闻媒体合作,开办人才专版,进行政策宣传和人才市场信息传播工作。
8、办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落户手续。
9、流动人员党员的管理。
10、协调指导各旗县、区人才服务中心的工作。
四、人才市场建设发展经过
呼和浩特市人才市场的建设也是走过一条长期艰难的历程。最初市场有建筑面积180 m2,市场狭小,人员拥挤,安全隐患很大,也是其人事局和人才中心工作人员的心病。他们努力的过程也与我市情况大体相同,一是通过人大、政协会议提议案敦促政府尽快作出决策,定下决心。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呼吁,求得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三是请市领导参观人才交流大会,看市场的现状,让市领导了解人才市场存在的困难。四是不断打报告争取。
这次呼市人才市场场地的解决,据我们了解,他们较好的把握了三个环节,一是抓住党管人才这一重要时机,加大了对市领导的宣传工作。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抓住了国有资产转化这一环节,把市副食品公司建设的超市,由于资金不到位,长期搁置的现状,动员市领导下决心,采取政府投资1000万整体买断的办法,这样既无外债负担,也无遗留问题。三是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决心大,为呼市人才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总之,呼市人才市场场地的解决,最关键的一条是领导重视人才工作的结果。
篇五 专业技术人才考察报告
1.专业技术人才考察报告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十五”期未,**市编制了《**市人事人才“十一五”计划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目标。截止到2023年底,**市人才总量目标达到了37.5万人,增长约9.37%。各类型单位人才队伍的发展呈现不同趋势:国有企业人才总量逐年递减,党政人才和事业单位人才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乡土人才开发步入正规,非公经济领域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对推动全市科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成为**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2023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77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2.75%,成为**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2001年底至2023年底,**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15.22万增长到19.77万人,总量增长3.98万人,年均增长约为8.7%。其中,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由6.7万人增长到11.08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2001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7.37%增长到2023年的29.11%。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0.87%。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71.46%,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2001年初,**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5%,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8.22%,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6.3。到2023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76.6%,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2%,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47.5%,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2.1%,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5.2。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到2023年底,除了执行国家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培养制度外,**市还先后启动了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引进集聚行动计划和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6名高层次专家,73名省级高层次专家和315名市级高层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77人,高级职称人才1.2万人。另外,我市国有事业单位有博士学位人才59人,硕士学位人才613人。
6、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专业技校人才的培养对于增强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23年底,**市事业单位有34505人参加了各种培训,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75%,国有企业有2178人参加了培训,占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1%,通过多年的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得到明显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7、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2023年底,**市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才67467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13%,如何盘活和用好这些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市从2023年开始,逐步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聘用制作为基本用人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逐步建立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评价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自我提高的个人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8、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领域人才数量也快速增长。2001年初,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有专业技术人才28180人,到2023年底发展到110814人,增长了393%,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56.06,已成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与苏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低
近年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2023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9.77万人,人口总量为459.25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是430人。苏南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838人每万人口,苏北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261人每万人口,从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市专业技术人才处于江苏中等水平,远低于苏南地区。
2、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市按人才规划纲要,培养、聚集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高层次人才仅有6名,2023年底,全市“双高”人才总共有1.2万人,仅有二名“两院院士”,博士学位人员也只有59人,缺乏科技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要有较合理的结构和分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和行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区域结构看,**市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以上中心城市,乡镇及以下人才量很低,且近90%为中小学教师和卫生人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处于低量,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其中科学研究、金融管理等行业的人才偏低。从专业分布看,教育、卫生、会计、行政管理等类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九层左右。而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比例不到10%,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4、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活,制约人才作用的发挥
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但人才活动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就业渠道难以拓宽特别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活,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隐性流动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十一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十一五”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市将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个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建设提高到关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走人才强市道路,真正把**变成人才的磁场,形成以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2、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十一五”是**经济社会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针对人才总量小,发展速度较缓的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重点应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接受高等教育人数逐年增多,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二是抓好人才储备工作,减少人才浪费和防止人才流失。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继续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职称改革,不断推进各类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梯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继续开展专家选拔工作,不断壮大专家队伍,努力建设一支以高级专家为骨干的素质较高、总量适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市“十一五”人才开发规划已经制定,现正在启动实施。“十一五”期间,**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培养为重点,以市场配置人才为基础,在重点产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发展非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盘活国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开发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人才保证。面向未来,还必须努力实施“十一五”人才规划项目,进一步加大人才开发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人才资本的使用效率,力争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专业技术人才考察报告
按照组织部安排部署,从6月中旬开始,普定组织部人才办用两周的时间,拟制人才工作调研方案,根据本县人才分布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非公经济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5种抽样调查问卷,深入到工厂车间、科研单位、基层一线、田间地头等对6支人才队伍发放抽样调查问卷300余份,从县级和乡镇两个层面召开各类人才座谈会4个,对领导干部、市管专家、私企老总、优秀民间艺人个别访谈30余人次,实地察看了多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非公经济经营管理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听取了各类拔尖人才对人才规划、人才库建设、人才激励政策、招才引智、人才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56条。
一、人才队伍现状
据普定县人才初步统计,截止2023全县人才总量63815人,其中,党政人才983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39人、专业技术人才4823人、技能型人才545人、农村实用人才55757人、社会工作人才1468人。
(一)党政人才个体构成情况。
1、学历构成。本科学历以上347人,占35.3%;大专461人,占46.9%;中专及以下学历175人,占17.8%。
2、年龄构成。35岁以下170人,占17.3%;36-45岁447人,占45.5%;46岁至50岁186人,占18.9%,51岁及以上180人,占18.3%。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个体构成情况。
1、企业类型。国有企业2户10人,非公经济24户229人。
2、学历构成。本科及以上30人,占13%,大专113人,占50%,中专及以下85人,占37%。
3、年龄构成。35岁及以下92人,点38%,35岁至45岁122人,占52%,45岁以上25人,占10%。
4、行业分布。煤矿、水泥行业209人,占87%,给排水、制造业及其他30人,占13%。
(三)专业技术人才个体构成情况。
1、学历构成。本科学历以上929人,占19.2%;大专2726人,占56.5%;中专949人,占19.7%,高中及以下学历219人,占4.6%。
2、年龄构成。35岁以下2367人,占49.1%;36-45岁1621人,占33.6%;46岁至50岁429人,占8.9%,51岁及以上406人,占8.4%。
3、职称构成。高级职称114人,占2.36%,中级职称1116人,占23.14%,初级职称3219人,占66.74%,未聘任专业技术职称374人,占7.75%。
(四)技能人才个体构成情况。
1、学历构成。本科学历以上32人,占5.9%;大专237人,占43.5%;中专45人,占8.3%,高中及以下学历231人,占42.4%。
2、年龄构成。35岁以下210人,占38.5%;36-45岁1621人,占43.3%;46岁至50岁63人,占11.6%,51岁及以上36人,占6.6%。
3、岗位构成。高级技师0人,技师1人,高级工35人,中级工89人,初级工105人,普通工315人。
(五)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农村适用人才55757人(种植业42039人,养殖业7396人,从事加工的755人、经营的1285人、运输的942人、建筑的2593人、医疗的525人、企业管理的222人)。全县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种植、养殖业)2061人。
(六)社会工作人才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我县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1468人,其中村官26人,一村一名大学生54人,三支一扶自愿者40人,社区工作者78人,各行业协会(合作社)管理人员142人。兼职社会工作的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共584人。
二、人才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形成良好工作机制。
成立了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部。初步建立了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运用强有力手段推动“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实行了人才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软硬环境,用足用活现有人才。
1、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县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科研成果。每年定期召开拔尖人才座谈会,县领导与他们共聚一堂、共商大计、共谋良策,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县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2、优化工作、生活环境。把硬环境作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创建文明城市,努力营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优良环境。近年来,通过修建西门休闲广场、文化中心、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休闲娱乐场所,图书馆、文化馆的投入使用,颐景园、顺时、顺源、小光等多个住宅小区的建成,以及县、镇(乡)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交通、通讯网络。充分利用“老乡联谊会”、党员农贷快车、银政合作等平台,培育人才创业热土,吸引天各类人才聚集普定。
3、优化政策环境。首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为重点,推出干部任用公示制、领导干部任期制、领导干部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制等多项干部管理制度,拿出一定比例的领导干部职数面对全县公开考选,2023年,公选了11个科技副乡(镇)长、部分乡镇副科级党建指导员,初步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改革,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使真抓实干、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在乡镇探索以“两评、两学”(镇村干部工作“互评”机制和科学的'年终考核制度,镇村干部离岗学习和镇班子成员离岗自学制度)为载体,整治干部作风不实,履职能力和敬业精神不强的问题,养成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的科学机制和良好环境。其次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人才库建设,把人才优先落到实处,把评优评先等向人才倾斜,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强化培训教育,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1、优先发展教育,夯实人才基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我县在巩固“普九”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高中教育,投入1000多万元支持普定一中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引入外资兴建民办高中—织章中学,近年来,两所高中在入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上均有很大扩大和提高,2023年,普定县两所高中高考一本、二本上线400人(含艺术类考生上线人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有力地推动我县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鼓励、扶持职业教育。兴办职业高中一所,通过与省市强校联合,为本县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为沿海地区输送了更多合格的技能劳动者;加大就业培训,现有劳动技能培训基地4个,省级就业培训示范点1个—白岩镇讲义寨,目前,已在该示范点培训蜡画、刺绣、编织等乡土人才三期215人。近年来,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已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训了各种技能人才20000余人,通过就业培训平台,把招商引资与免费培训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抓好继续教育。主要是加强对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农村干部的培训,有任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如2023年,我县共选送中青年干部参加培训达396人,党校利用自身优势,针对我县干部学历不高的问题,近年来,为我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专科、本科学历提升2000余人。从2023年起,由组织部分别和普定电大、党校联合办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历提升多期,毕业人员351人。
3.专业技术人才考察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我市农机质量监管现状
目前,我市农机质量投诉主要以农机消费者电话投诉为主,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包服务不及时、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上,此类问题一般通过电话与厂家或商家协商后,都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没有发生因产品不适用、批量产品质量不过关等引发的群体性投诉案件,也没有发生因产品质量或三包服务责任问题产生严重纠纷上门投诉并反复调解才能解决的投诉案件。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为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和农机打假专项治理工作。我市农机管理部门根据我市农机发展现状,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布置落实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制定多种措施,严格落实,保证打假工作顺利开展。由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组织,以农机质监站为主,工商、质检、公安、物价等部门配合进行,对全市农机市场、企业、单位、代销及个人场所进行集中检查,严厉查处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鉴定证书、证章等违法行为,查处经营假劣农机、配件等行为。
在清查整顿农机市场的同时,把阶段性目标,重点工作和各负责人的职务结合起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狠抓组织,来保证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三)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今年以来,我站对农机维修点、农机生产经营企业、补贴机具等进行质量检查。加强农机和农机质量监管舆论宣传,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广播、网络、条幅、传单等媒介,向农机经营者、消费者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农机经营者懂得守法经营,提高消费者鉴别真伪能力,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让群众成为农机市场的“监督员”。公布农机质量投诉电话,了解质量信息,维护农民权益,打击生产劣质产品行为。
(四)强化措施,加强监管
根据文件要求,今年重点查处的是生产、流通领域假冒“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合格证的违法行为,查处经营假劣农机、证章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机市场秩序。
1、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农机质量监管。我站在工作部署和实际工作中注意突出重点,积极与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配合,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机、零配件及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鉴定证书、证章等违法行为。对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予以取缔;对群众投诉举报多、情节严重、造成重大生产事故的要重点整治;对质量不合格、源头不明确的农机产品,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做到“有报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杜绝劣质农机产品流入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三无”产品,防止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
2、加强联合检查,开展打假工作。我站与工商行政、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大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力度,针对我市各农机市场、集散地,采取拉网式检查,摸清情况,突击行动,整顿农机经销网点和维修网点。我市出动工作人员260人次,农机执法人员30人次,出动执法车10两次;印发宣传材料1500余份;检查农机维修点21家;农机配件经销网点30家,抽查网点10家;检查农机配件240件;农机经销商6家,抽查承担“三包”责任经销商3家。抽检单位皆符合农机质量监管标准,不存在违反规定及假冒伪劣商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消费者营造了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了农机市场健康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3、强化农机质量投诉管理工作。加强农机质量投诉监管队伍建设。成立了农机质量投诉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农机质监站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产品质量法》、《农机“三包”规定》等法律法规,丰富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地提高了农机投诉站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投诉处理能力。设立农机投诉、事故举报电话,受理农机质量投诉,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力度惩处违法违纪行为。制定农机销售、维修网点管理规定,明确农机销售、维修网点农机质量保证,加强农机维修、经销网点的审查,严格办理,强化监督管理,保障我市农机产品质量。
(五)组织培训,提高维权意识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我市农机具数量日益增加,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技术培训。自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成立以来,深入各乡镇检查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情况,对农机经销企业、农机配件经销点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并组织参加培训。20××年秋季,组织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65人次,提高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合作社等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举办法律讲座,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机户维权意识,农机经销企业、配件销售网点、维修网点服务意识,维护农机市场秩序。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市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下,20××年农机质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存一些问题。一是执法能力和技巧有待提高;二是执法设施相对落后;三是农机具及配件种类繁多,无专业检测仪器;四是受检者法律意识薄弱。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日常农机监管工作,提高效率;二是加强农机质量抽检,对不合格的销售网点、维修网点及时曝光;三是提高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大执法力度;四是宣传农机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维权意识;五是健全管理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