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干部现状报告14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8:33:07 查看人数:42

干部现状报告

篇一 水利部门干部交流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水利部门干部交流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中肩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把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建立和实行干部交流制度,是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单位整体效能的一项重要措施。20xx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在深入学习《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局科级以上干部交流工作进行了调研,摸清了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干部交流的办法和措施。

一、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10月,我局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总数为814人,其中处级干部98人,占干部总数12%;科级干部287人,占干部总数35%。

(一)处级干部基本情况

正处级干部40人,其中:领导职务33人,非领导职务7人。任职年限5年及以下的19人、6-9年的16人、10年及以上的5人;年龄36-40岁的3人、41-45岁的12人、46-50岁的15人、51岁及以上的10人;学历为大学本科的29人、大学专科9人、中专及以下的2人。

副处级干部58人,其中:领导职务44人,非领导职务14人。任职年限5年及以下的23人、6-9年的26人、10年及以上的9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1人、36-40岁的8人、41-45岁的20人、46-50岁的13人、51岁及以上的16人;学历为大学本科的36人、大学专科15人、中专及以下的7人。

(二)科级干部基本情况

正科级干部203人,其中:领导职务153人,非领导职务50人。任职年限5年及以下的105人、6-9年的59人、10年及以上的39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37人、36-40岁的40人、41-45岁的53人、46-50岁的43人、51岁及以上的30人;学历为大学本科的76人、大学专科77人、中专及以下的50人。

副科级干部84人,其中:领导职务63人,非领导职务21人。任职年限5年及以下的41人、6-9年的37人、10年及以上的6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27人、36-40岁的22人、41-45岁的18人、46-50岁的8人、51岁及以上的9人;学历为大学本科的27人、大学专科37人、中专及以下的20人。

以上数据表明:我局的干部队伍在同一岗位同一职级的任职年限较长,任处级职务6年以上的占处级干部总数的47%,其中10年以上的有14人,占14%;任科级职务6年以上的占科级干部总数的49%,其中10年以上的有45人,占16%。干部的年龄有老化趋势,40岁以上的人员占主体,其中处级干部40-50岁的占61%,51岁以上的占27%;科级干部40-50岁的占43%,51岁以上的占13%。科级干部中中专及以下的学历占24%,学历层次明显偏低。

二、近年干部交流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以规范程序和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一是针对实际,突出交流重点。我局干部交流的主要对象是:对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较长,实行年限性交流;对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后备干部实行培养性交流;对班子之间闹不团结的实行调整性交流。二是完善机制,规范操作。为规范干部交流工作,20xx年3月我局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干部交流的对象、范围、程序、交流工作纪律,进一步推进了我局干部交流工作,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三是注重培养,增长才干。我局把干部交流作为培养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干部在不同岗位和不同单位、部门任职,使干部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考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20xx年以来,我局共交流处级干部17人次,其中机关部门之间交流2人次,局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之间交流8人次,局属有关单位班子成员之间交流3人次,机关与局属有关单位之间交流1人次,直属事业单位调任局属有关单位1人次,局属有关单位与工程维修养护公司之间交流2人次。另外,选派4名处级干部交流到西藏水利厅任职。局属各单位科级干部共交流71人次,其中:局属机关各部门之间交流19人次,机关与三级基层单位之间交流(含提拔交流)31人次,三级基层单位之间交流21人次。

(二)干部交流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干部交流在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90%以上的领导干部感到交流后接触的面宽了,面对新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紧迫感增强。为了更好地开 展工作,经常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知识,不知不觉地改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反之,如果长期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工作,轻车熟路,容易使干部产生惰性,丧失创造力,甚至不思进取。交流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年轻干部则普遍感到,到基层以后,直接面对具体事务的机会多了,帮助自身提高了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跟基层单位的同志学会一些处理具体矛盾的方式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了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二是改善了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部分基层单位实行干部交流前,班子平均年龄大,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加上长期在一线工作,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工作往往灵活有余,规范不足;而机关干部中,年轻人普遍学历层次较高,知识面宽,新思想、新观念多,工作讲原则,懂规矩。实行干部交流后,改善了各单位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三是缓解了矛盾,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长了,容易走向当事者迷的怪圈,以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凭经验办事,在工作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形成一些思维定势和解不开的死疙瘩,时间越长,积累的矛盾越多。实行干部交流后,新的领导没有固定模式的束缚,能很快发现问题,并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此外,由于新领导对下属工作人员偏见较少,能唤起那些长期不被重视或重用的人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使那些过去与领导关系不错的人工作上有了新的压力。

四是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交流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考虑问题的角度变了,换位思考的意识强了,密切了机关与基层的关系,工作作风更加朴实。同时,干部交流也使那些长期在管钱、管物等重要部门工作的干部得到了解脱,普遍感到诱惑少了,风险小了,客观上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干部交流的调查与分析

针对干部交流的问题,组织对全局处级、科级干部分层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征求意见,收集信息,经归纳分析后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对干部交流的基本态度与认识

85%的人员对干部交流持积极态度,认为:当前很多机关干部长期蜗居一处,把自己归属为某个单位或部门,不仅视野狭窄、见识有限,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会逐渐衰退,最终势必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交流的意向,副处级以上干部中:72%以上的干部愿意在局系统之间交流;28%不愿意交流;科级干部中:45%愿意在机关各部门之间交流,35%愿意在机关和三级单位之间交流,11%愿意在三级单位之间交流,9%愿意在系统内交流。调查结果表明,大家对干部交流在干部队伍管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非常认同,同时,希望尽快解决阻碍干部交流的瓶径问题。

(二)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单位对干部交流工作还不够重视,对干部交流的意义和目的宣传不够,给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平职交流困难,尤其是从大单位交流到小单位,从条件好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较差的单位,从“热”部门交流到“冷”部门,很多人不能正确理解,认为这个干部不是有问题,就是受到“冷落”,有些交流干部的亲朋好友也不理解,给被交流的干部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其二,机关到基层交流困难,认为基层单位工作条件差,工作事务繁杂,地方关系难处理。其三,基层单位之间交流困难,部分基层干部已在当地工作多年,地方人事关系比较多,工作中容易沟通、协调,交流到新单位任职,熟悉地方关系还需要一定过程,思想上有畏难情绪。其四,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困难,由于政、事、企三者的职责、身份、待遇不同,存在机关人员不愿交流到事业企业、事业不愿交流到企业的现状。

2、交流工作缺乏制度化的安排。从目前来看,关于干部交流工作的规定原则性的东西比较多,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措施比较少。干部交流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很难有效地坚持和发展下去。同时,实施干部交流既要有科学的规划又要有具体的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干部交流主要是为解决班子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针对性较强,计划性不足,既没有制定长期的交流规划,也没有制定年度计划。

3、领导职数的限制。基层单位的非领导职数控制和人员编制实行按

二、三级管理级次分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员交流。目前,部分基层单位科级干部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由于非领导职数的控制,无法腾出实职岗位,给年轻干部的交流带来困难。另外,

二、三级人员编制分别控制,各单位人员又不得突破控制数,给人员的流动带来了困难。

4、解决交流干部实际困难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我局管理的堤防战线长,单位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有关市、县,干部异地交流自然涉及到夫妻分居、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况且大部分交流干部的家属都不能随调,交流干部也只能独身居住单位办公室、招待所。而跨地域交流的相关政策,如:配偶是否随往安置、住房问题如何解决等,现在都没有明文规定,操作起来较难把握。目前,由于干部交流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未能很好地解决被交流干部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交流工作的开展。

四、几点建议

(一)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干部交流的良好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实行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是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从而自觉地接受组织安排,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新岗位的工作中去。

(二)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交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作保障。一是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制定一套较完善的配套落实措施,对干部交流的目的、交流的范围、形式、交流的时限、交流的对象和条件、交流的流向、交流的程序及交流的纪律等作出具体规定,增强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二是推行干部任期制度,使干部交流逐步制度化、法制化,增强任职期满交流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三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制定担任实职的处级、科级领导干部退出领导岗位的年龄界限,为干部交流疏通渠道,尤其是为年轻干部的岗位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制定计划,突出重点,加大交流力度。交流要有计划性,可持续性,不能是运动式的即兴之作,也不能因领导的更替而随意变化。一是着眼于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推行调整性交流。对班子成员结构不合理和存在问题的领导班子,要通过交流其中的某些成员,改变班子的结构。对于能力较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提拔交流;对于政治素质较差、事业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影响班子团结的干部,实行降职交流;对于年龄偏大或身体不好,不宜在班子中工作的干部,实行非领导职务岗位的安置性交流。二是着眼于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重点抓好干部的横向和纵向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班子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气质趋于相溶,从而减少内部磨擦,增强班子团结,也可以使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还有利于干部换位思考,形成大局和全局观念,增进机关与基层的沟通、理解和工作的协调。与此同时,针对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有计划地对他们实施培养性交流,要通过这种交流,让一批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培养他们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的最佳工作期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最佳交流年龄段也不同。一般来说,处级干部的最佳交流年龄段是35--45岁,科级干部的最佳交流年龄段是30--40岁。三是着眼于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推行轮岗性交流。干部在同一职级岗位上任职时间过长,思想上容易滋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工作难以创新。因此,要通过轮岗交流,为干部创造新的环境和岗位,激发他们的活力。一般来说,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同一单位任同一职级领导职务,5年以上(含5年)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交流,7年以上(含7年)应有计划地进行交流,10年以上(含10年)原则上必须交流。科级干部在同一单位(部门)任同一职级职务,5年以上(含5年)要有计划地安排交流,10年以上(含10年)必须交流。四是着眼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推行回避性交流。主要是“避亲避熟”。有亲属关系的领导干部不安排在一个领导班子内或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直属单位内任职。这样更有利于领导干部减少社会关系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四)完善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干部交流的激励机制。针对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尊重交流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出发,解决交流干部的实际困难,为交流干部集中精力开展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如对从机关交流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单位工作的干部,适当提高政治待遇;适时解决好住房和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对已到退休年龄,个人愿意回交流前的工作地生活的,组织上应预安排安置,解决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此外,应把干部的交流与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交流干部成长的政策导向。把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和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经历作为提任处级以上干部的必备任职资格。对那些经过不同岗位锻炼、政绩突出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五)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干部交流工作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建立干部交流通报制度和工作检查制度。对干部交流工作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的,应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应对干部交流的具体方式、纪律进行明确规定,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经教育无效,在规定期限内不到岗任职的,要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六)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干部交流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交流工作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及早规划,使干部交流工作力争做到规范、有序。一是每年年初检索出当年任期已满需交流的干部名单,随时查阅有关资料,提早做好安排。二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编制被交流干部信息资料库。录入交流干部的基本情况,年度考核、离任审计结果,任期内的政绩、失误,优、缺点,性格气质,工作作风等特点以及配偶、子女的情况。三是要推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对干部的政绩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交流的主要依据,真正把政治上可靠、政绩突出、群众信赖的干部提拔交流到新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篇二 2023年暑假关于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3、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经常性关心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血与肉的关系。才能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对上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要处理好与各个主管部门的关系,按期保质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处理好与其他村干部间的关系。各村四职干部虽然按照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但大多数时候需团结协作,因此要求村干部应虚心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

篇三 机关干部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机关干部教育与基层和院校教育相比,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不同的特点,大块时间更少,偏重自我教育,侧重热点敏感话题,联系业务多,把握不住这些特点,教育容易出现被动应付、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存在的不良倾向

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机关干部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繁杂事务,放松教育、不教育、伪教育现象在不同机关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有:

安排“随意化”。计划定了,写在纸上,挂在领导嘴上,有的想到什么抓什么,喜欢什么抓什么,上级强调什么抓什么,领导布置什么抓什么,随心所欲,消极对待;有的有计划不落实、有规定不执行,朝令夕改,计划赶不上变化,借口工作冲撞,“主动申请”牺牲教育,拖而不教,教而不真,导致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匆匆开锣,草草收场,很不严肃。

内容“教条化”。上面教育来了,照搬照抄,机关干部、基层官兵一个“药方子”,或者“一人生病,大家吃一副药”,搞一锅煮,弄一刀切,解决问题不是层次过低,就是不着边际,有问题无对象区分;有的每年教育内容从年头到年尾一个样,提法也懒得随社会形势、部队任务、机关干部想法变,因此有的机关干部表示“耳朵都听得起老皮了,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方法“程式化”。满足于部署了,开了会,作了动员,提了要求,尔后集中整顿一阵子,关起门来念一念书,作一作笔记,总结写一写,自查读一读,停留在“规定动作”上,鲜有“自选动作”;或者以会代教,领导台上讲一讲现象,部门组织生活学一学,把行政会议、组织生活当作“狗皮膏药”,用来代替教育活动,领导讲过了,意味着教育就算搞过了,一切按部就班,一个模式运行,一个声音教育。

组织“形式化”。实施中,所有程序走到,但浮于表面,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时间上,貌似安排满满当当,却都让给了自学,而自学等于放学;人员上,强调全员参加,往往放松管理,借故报情况、送文电、有接待,东拼西凑,人员稀拉,难以保证;教育中,人到位而心思在外,领导不到场,要么瞌睡,要么看报,要么会场内办公,一派“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景象,纪律松弛,秩序涣散,可谓乱象丛生。

二、原因

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干扰,机关干部教育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效果难以保证,既有领导层面的,又有业务部门的,既有重视不够的问题,也有操作不得法的问题,既有落实规定走样的原因,也有统筹不力的因素。分析有三方面:

思想上“含糊”。对抓好机关干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清,片面认为教育主体是基层,重心放在基层,忽视了机关干部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机关干部素质的高低,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委决策实施质量。或者认为机关业务工作忙不过来,搞教育白白浪费时间,不划算;或者认为机关干部都是经过选拔的,具有相当觉悟,教育靠自我,不值得;或者认为领导讲了,批了,机关干部出不了事,出了事也是小事,不碍大局;或者对机关干部关心的话题讳莫如深,避而远之,思想根子上不重视、不作为。

的领头羊制度上“打折”。机关干部教育没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大的一个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缩了水,坚持不好。思想调查摸底、专题思想分析、交心谈心流于形式,有的基本没有,有的没有问卷,羞于座谈,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干事一支笔,领导一个圈,大功告成。因为机关干部教育一般随党委进行,如果党委一撇手,教育就会脱手。很多教育,领导很重视,会上会下强调不少,而执行中却不落实规定,形成“两张皮”,出现“轰轰烈烈作动员,扎扎实实走过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称为“制式形式化”也不为过。

对象上“虚位”。相对基层教育,机关干部教育是一个容易忽视的群体。对于组织者而言,自己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有的感到机关干部大大小小都是官,自己能力水平有限,怕讲错了话、忧出错了文、惧办错了事,主观能动性不足。有的机关干部摆位不正,奉行“业务至上、领导高兴”实用主义,能躲就躲,置身教育之外,自行其是,主观上放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思想深处抵触教育。

三、对策建议

加强机关干部教育,要从思想源头抓起,搞好统筹,整合资源,与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相融合,坚持用制度抓好日常教育,做到用抓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去抓好机关干部教育。

力量要保证,思想要统一。首先有一个要不要抓的问题。要站在机关干部教育事关部队全面建设,事关服务基层水平,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的高度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教育引导机关干部牢固树立“教育是组织关爱,参加教育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种观念。党委要常抓常议,摆上日常议事日程,纳入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范畴;机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分管专司;政治机关,要切实担负起机关干部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根据机关干部现实思想情况,除党委安排教育外,机关党委每季度要适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干部教育内容、带倾向性问题,政的领头羊治协理员和宣传科要积极配合,带头组织实施,形成党委主动、机关联动、干部互动的局面。

计划要科学,统筹要兼顾。一级机关,日常工作中,既要对上,又要对下,既有大项工作,又有具体事务,不仅时间难集中,人员也难以完全到位。机关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牵扯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对此,需要周密细致的计划和科学安排。计划安排上,可以纳入周或月交班会进行部署;内容安排上,可结合阶段部队正在进行的教育合并执行;时间安排上,如果是带倾向性突出问题则要集中进行教育整顿,如果是个别现象,则灵活进行,可利用部务会、组织生活时间、呈办文电等时机,开展集体座谈和个别谈心,或者由部门、业务处室负责人开展“一帮一”活动。遇有冲突时,该合并的合并,做到不过夜,确需延后的,要重新审定计划,作合理调整。既要为中心工作让路,又不能牺牲教育,努力做到进度服从时间,时间服从效果。

教管要并举,制度要坚持。机关干部教育除了要坚持好《政治教育大纲》规定的制度外,尤其要结合工作实际,推行工作中总结出被实践证明科学、高效、合理的教育制度,既保证业务工作完成,又实现干部思想稳定。重点要坚的领头羊持好思想调查分析,使教育有的放矢;坚持好谈心,掌控好干部的思想动态;坚持好考勤,确保人员到位;坚持好补课制度,不留死角。教育不是单独成行的,总是与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对条令条例意识淡薄、违反机关秩序、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履职尽责差、不注重学习、婚恋不道德等常见机关病的治理,教育管理工作要引入监督机制,实行奖惩兑现,与评功评奖、福利待遇和进退走留挂钩,在教育中讲管理,在管理中受教育,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最佳效益。

篇四 2023年8月村干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状态、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下面有酷猫写作小编整理的村干部现状调查报告,阅读!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3、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经常性关心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血与肉的关系。才能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对上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要处理好与各个主管部门的关系,按期保质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处理好与其他村干部间的关系。各村四职干部虽然按照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但大多数时候需团结协作,因此要求村干部应虚心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

篇五 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3、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经常性关心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血与肉的关系。才能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对上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要处理好与各个主管部门的关系,按期保质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处理好与其他村干部间的关系。各村四职干部虽然按照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但大多数时候需团结协作,因此要求村干部应虚心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

篇六 关于乡镇驻村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对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乡镇驻村干部这支党委政府在农村最前沿的干部队伍,身负着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在密切党群关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委政府职能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乡镇驻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以此来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驻村干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农民持续增收的今天,大部分驻村干部兢兢业业,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融入了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在肯定乡镇驻村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从质到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在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苗头和问题。

(一)驻村干部整体力量薄弱。由于行政村数量与干部配备的不平衡,致使驻村干部在力量安排上形成较大的反差。据统计,龙山镇共有干部106人,共有驻村干部31人,其中一人驻1个村的9人,占总人数的29%;由两个人共同包一个村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71%。不驻村的乡镇干部75人,与联村干部的比例为75:31,其中党政班子成员3人,党政办工作人员1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镇农财所2人,在外深造学习2人,其他为计生服务所、市容市貌监察中队和畜牧站工作人员。

(二)驻村干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有的驻村干部31中,45岁到60岁的达25.8%,驻村干部高龄化的问题较明显。在文化结构上,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2.9%,专科学历的占81.4%,中专学历的占3.2%,高中及以下的占3.2 %。,且大多数学历为函授所得,知识面层次不齐。驻村干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真正懂专业尤其是懂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的干部偏少,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干部也很少。

(三)一些驻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1、工作不深入,下村时间少。随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改善,村干部以及村民普遍反映现在的驻村干部下村次数少了,时间短了。一部分驻村干部把本应下村工作为主变成“坐镇指挥”,平时多数时间待在单位,无法掌握村级实际情况,在村民中缺乏威信,导致开展工作过于依赖村干部,有些甚至由村干部“牵着鼻子走”,驻村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村里有要求时也等村干部找上门来,很多时候是镇里布置了工作任务,或是村里出了事,才到所驻的村去一下,即使下村了,也只是向村书记或村主任作个交代,很少接触群众。2、服务意识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信员”、“联络员”。 3、发展意识淡薄,促进农民增收缺办法。一些驻村干部驻村工作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对如何促进村民增收,如何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等考虑不多,缺少办法。4、组织建设不重视,制度执行不到位。少数驻村干部对村班子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布置的任务、不出大事”上,而对书记主任不团结、党员不发展、后备干部不培养、村务财务不公开、村民代表不开会等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5、综治信访未尽责,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驻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急先锋作用”和“缓冲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是,由于驻村干部主客观上的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灵、汇报不及时,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二、原因分析

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受机构改革、编制控制、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方面是驻村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原因。部分干部自我要求不够高,工作缺乏激情和责任心,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淡忘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部分同志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贪图安逸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现有的乡镇驻村干部构成分析,主要有四类人员:第一类是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今年,龙山镇共有驻村干部31名,其中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有2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6.4%。这一群体工作积极性很高,并有着做好农村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往往工作成绩平平,难以赢得村民的好评。第二类是50岁上下的老干部。龙山镇现有驻村干部中,45岁以上的达8人,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25.8%。这一群体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滞后,创新精神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方式、方法单一,对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清,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第三类是事业干部。龙山镇现有驻村干部中事业编制的共有16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51.6%。这一群体接受双重领导,一部分因为主管单位分派事务较重,工作往往无暇兼顾,力不从心;另一部分因为编制问题,个人发展机会不大,往往会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消极应对。第四类是大学生志愿者、村官、“一村一大”。龙山镇现有大学生村官1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3.2%。这一群体往往工作变动性大,缺乏稳定性。一方面被乡镇机关常常借用或要应对复杂的工作事务,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前途奔波,二者相比自然是不能耽误前程,工作只能放在第二位。

第二方面是驻村干部管理制度上的原因。一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动力。一些埋头苦干的干部受冷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了驻村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交流机制不完善,缺乏活力。由于驻村干部大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异地交流较少,在同一乡镇、同一岗位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干部就滋长了惰性,不注重创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形成了惯性,工作方法固定僵化,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弹性,或碍于面子或亲疏有别,导致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三是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压力。乡镇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测评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往往是“只要人际关系好,年终照样得高分”,测评结果的“群众公认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有的借口各村大小不同、工作基础不同、驻村干部工作量不同,驻村工作难考核为由,没有认真进行考核。而我们现在的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仅仅只为评出优秀,而在年度考核中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的少之又少,缺乏压力。四是职责设定不明确,缺乏方向。乡镇对驻村干部下村后到底“做什么”“怎么做”不够明确,驻村干部有哪些职权,该承担哪些职责没有设定,造成驻村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算做好了驻村工作。一些乡镇就没有把村级组织建设、村务财务公开、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落实到驻村干部工作职责中去。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驻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做好驻村工作,必须要提高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其工作作风。

(一)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

在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领导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多,一般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少,而专门面向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完善、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培养锻炼其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驾驭经济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开拓创新、抓工作落实、拒腐防变的能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营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氛围。针对驻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至关重要。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农村在改变,村干部在改变,农村工作也在改变,用一成不变的工作态度,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去应对变化发展的农村工作是行不通的。因此,参加适当适量科学的教育培训对于驻村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更好地进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创新培训方式。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应该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可以组织驻村干部参加集中教育培训,邀请各级领导、专家授课,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电脑、法律、经济以及实用技术、技能等等,另一方面乡镇机关可以组织村级干部来讲讲村干部所期望的驻村干部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邀请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来谈谈驻村心得,交流农村工作方法。二是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按需施教”原则,即驻村干部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如新农村建设相关信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现代科技知识、乡镇工作法律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知识、领导科学知识等等,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研选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增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形式的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由干部自己来选择修哪些课程,以怎样的形式来修,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健全驻村工作机制。

“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想有成效、获长效,必须要实行科学的管理,尤其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在工作机制制度上推陈出新、切中要害。

1、强化激励机制。驻村干部多层次的结构构成及不平衡的工作能力,必然要求应该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安排工作,人尽其才,扬长避短,以激励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进行适当的表扬及物质奖励,如开展“十佳驻村干部”评选活动,而对工作相对落后的干部进行谈心交流,更好地形成“能上能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良好氛围。

2、完善交流机制。驻村不等于“下放”,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般干部的流转机制,对长期在同一乡镇、地域工作的驻村干部实行异地交流或岗位交流。通过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分化“小团体”,消除排外思想,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乡镇干部与县级机关干部进行交流,激活驻村干部队伍活力。

3、健全考核制度。考核要确保公正、公平,这一点在基层工作中至关重要。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可以采用“村民考乡官”的方式,从村民代表、镇干部和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驻村干部的考核,并从新农村建设、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考核,以提高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进行,由各村将考核材料统一上交乡镇党委集中考核,避免因各考核组标准不一或个人感情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发生。

4、明确驻村干部职责。把责任分到每个驻村干部身上,使其切实挑起重担,“愿抓、敢抓、会抓”农村工作。驻村干部从职责上来讲,要求做到“引导、监督、协调、帮扶”。 一是引导。及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二是监督,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等等。三是协调,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情民意。协调好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摸清村里的不稳定因素,协调好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四是帮扶。帮助村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5、建立驻村干部监督制度。乡镇建立有效的驻村干部督查制度,设立驻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驻村干部下村情况进行督查。要推行驻村干部佩证上岗和去向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各村设立驻村干部办公室,公开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去向安排及联系电话、照片等,便于群众进行监督。

6、建立驻村工作例会制度。以乡镇为单位,定期(每周或每月)召开汇报会,由驻村干部汇报所联系村的各项工作及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执行情况,由乡镇领导进行点评,并根据汇报进行督查。

(三)加强驻村干部作风建设。

要使驻村干部真正与所驻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党委、政府的“民本”意图,必须要重时间、重方法、重实效,从而改变以往存在的“驻村不联户,驻村不联心”的状况,转变工作作风。

一要注重时间。在驻村时间上,除乡镇中心工作需要和县上重要工作安排外,其余工作日原则上都要驻村。应区别平原乡镇与山区乡镇,行政村多的乡镇和行政村少的乡镇,近郊乡镇和边远乡镇的实际,确定切合实际的驻村时间。对一人或多人驻一个行政村的,要每周不少于5天时间开展驻村工作;对一人联系多个行政村或县上工作任务比较重的,要统筹安排驻村时间,确保每月不少于15天的驻村时间。驻村干部在规定时间驻村的同时,还要做到“五必到”:即村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重要会议必到,村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必到,乡镇安排重要工作必到,村举行重要活动必到,村干部要求解决重要问题必到,确保特殊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二要注重方法。一是“坐诊”。实行驻村工作日现场办公,以村两委会为主体,协助村两委为村民解疑释难,宣传政策,接待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出诊”。村干部每周要基本保证走访农户的户数,每年要基本走遍联系村的所有农户。通过走访农户,广泛听取村民反映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三是“会诊”。用晚上等容易召集的时间,召开村两委会,共同商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注重实效。要通过建立帮扶联户制度和深化民情日记制度,力所能及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驻村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帮扶联户方面,一是要明确帮扶对象,把农村党员干部户、致富户和特困户作为走访的重点对象;二是要明确帮扶职责,把为群众服务的相关职责具体化,并建立联系户、重点户帮扶台帐,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深化民情日记方面,要加强督查和指导,真正体现一个“实”字,使其成为驻村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聚百家心、办百家事”有效载体,确保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

篇七 村干部养老保险现状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热点问题。为此,_____省_____县就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到镇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调查了15个镇(区)1581名在职村干部,同时到县委组织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单位了解情况,咨询政策。通过调研,对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村干部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三是农保享受不到国家财政补贴。我县财政困难,是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县,每年省财政都补贴企保基金缺口四千万元左右,这是企保得以正常运行、参保人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老农保基金管理机制则是以收定支,国家财政还未实行补贴政策,它近似于参保人的自愿储蓄行为,必然没有吸引力,近两年实际参加农保缴费人数只有4000多人(含村干部1600人左右),每年缴费总额不到360万元,累计5000万元。

二、提出村干部农保转企保的理由

企保政策调整让村干部农保转企保有了可能。前些年,企保政策规定比较严,村干部办理企保还有一些制度上的障碍,但这几年,国家对企保政策作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让村干部农保转企保有了可能。2023年3月我省出台了苏劳社险[2023]2号《关于乡镇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乡镇企业职工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以前已经参加农保的参加城保后,可以选择“折算”、“补差”、“封存”等方式衔接两种养老保险关系。这一政策让农保转企保业务有了规范。2023年后企保对象又扩大到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这为将村干部作为参保对象提供了参照依据。在缴费时限上,现在又规定累计缴费年限必须达到十五年以上、连续缴费年限必须达到五年以上,这就说明补交年限可以达到十年,这又让我县绝大部分现任村干部可以通过补交的方式办理企保。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将村干部农保转企保。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具体承担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落实惠农政策、规划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重要职责,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很多方面,而村干部养老保险则是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客观来看,村干部的工资报酬偏低,,而且一时难以解决,所以目前村干部对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关注程度和个人诉求较高。在到农村调研时,在县召开“两会”时,很多村干部就一直提出这一问题,要求农保转企保。由于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致使村干部顾虑重重,不能安心工作,不能尽职服务,甚至出现了一些村干部流失现象,村级后备干部更是难以培养,影响了村级基层干部队伍稳定,影响新农村建设。

三、村干部农保转企保的对策建议

2、参加企保的保险经费以财政补贴为主。一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本身就由财政作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主要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目前我县平均已调整到10万元/村;况且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形成村干部报酬及养老保险保障机制”,省相关文件更明确提出“县级财政要将村级经费纳入县级预算,确保村级经费足额到位”。村干部养老保险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一个方面,其经费来源应以财政承担为主。二是村干部所承担的工作有很多是政府行政性职能,如

篇八 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篇九 关于某市乡镇女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乡镇女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

女性参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当前,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既有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全面了解我市乡镇女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促进女干部队伍建设,xx市妇联采取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就乡镇女干部相关问题开展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调查问卷获悉的基本情况

1、乡镇女干部分布情况

截止目前,xx市有113个乡镇,24个办事处,共有女干部772人,占全市乡镇(办)干部总数的31.1%。其中党委部门女干部140人,占同部门干部总数的18.3%,政府部门女干部172人,占同部门干部总数的21.9%,其它部门女干部459人,占同部门干部总数的28%。女性进乡镇党政班子105人,占女干部总数的13.5%,正科级女干部41人,占全市乡镇同级干部人数的5.8%,副科级女干部171人,占全市乡镇同级干部总数的15.8%,一般干部占女干部总数的34.4%。

2、乡镇女干部的年龄、文化状况

30岁以下的225人,占29.3%,其中乡镇30-39岁的有342人,占32.5%,40-49岁的有152人,占12.9%,50岁以上的女干部有51人,占9.7%。乡镇女干部中本科文化的286人,占36.6%,大专360人,占34.4%,中专文化有56人,占6.8%,高中文化有47人,占4.2%,初中以下文化9人,占0.3%。女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3.7岁。

二、乡镇女干部的现状

从整体情况看,全市乡镇女干部充分发挥女性优势,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廉洁自律,树立了女干部的良好形象:

1、善学习,勤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女干部,面对竞争她们更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她们能更认真地审视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文化水平,优化知识结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面对新挑战,需要增长自身才干的495人,占69%;平常坚持自学充电的387人,占57.1%;平时将精力投入在学习、科研和党政业务及社会性工作的434人,占60.4%。

2、善服务,勤工作,务实高效。问卷调查中,有61.7%的乡镇女干部认为女性参与社会工作是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集中体现;有61.6%的人认为女性应与男性平等地为社会作贡献,以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和精神独立。通过走访、座谈,各级领导、社会各界都普遍反映,我市乡镇女干部是一支干实事、求实效、有敬业精神的群体,她们都有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的良好愿望和实际行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善于为领导排忧解难,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她们大都非常珍惜目前的工作岗位,44.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压力感;9.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危机感;78.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希望能借这个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21.9%的人认为在工作中有成就感;24.5%为自己感到自豪。

3、重家庭,讲奉献,追求家庭事业双丰收。调查问卷显示,有698人认为女性应和男性一样同时承担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占被调查人数的97.2%;93.6%的乡镇女干部认为自己与丈夫是事业上志同道合、感情上情投意合;对个人婚姻评价满意的565人,占78.7%。她们肩上肩负着事业与家庭双重担子,既为事业倾注全力,又甘于为家庭作出牺牲。

三、乡镇女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乡镇女干部队伍虽然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竞争意识不强、在编人数少、晋升机会少、正职人数少等问题,与女性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目前乡镇女干部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女干部的自身素质,都存在影响乡镇女干部成长的不利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人感叹“女干部难上,女领导难当”。一是反映在晋升速度上。调查中乡镇女干部认为同等条件下女同志比男同志晋升快的37人,占5.2%;认为同等条件下女同志比男同志晋升慢的398人,占55.4%,认为差不多的270人,占37.6%。二是反映在培养的力度上。在乡镇女干部的地位不高,乡镇女干部基本都是一身兼多职,如计生专干、妇联主席等,但大都没有编,没正式身份,政治地位上不去,经济待遇也上不去。调查中认为自己与男性享有同等学习机会的有176人,占27.4%;认为男性比女性多的469人,占61.4%;由于单位给予女干部参与管理的机会少、给予学习的机会少,导致乡镇女干部的知识结构单一,懂经济、善管理的不多。三是反映在组织重视程度上。普遍认为女干部在乡镇当配角的多,任主职的少;虚职的多,实职的少;工作经历较为单一的多,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少,这直接影响到乡镇女干部各种能力的全面锻炼。如攸县某乡34个干 部,11位女性,只有2名女干部有编,有的在乡镇干了十几年连公务员身份都不是。四是反映在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上。对乡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视野不宽,造成乡镇的女干部交流很难,流动少。有的乡镇女干部一干就是十几年原地不动,而男干部干3-5年就可解决身份或提拔,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没有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乡镇女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女干部群体真正实现双重角色的和谐统一存有一定难度。对乡镇女干部来说,双重角色造成的思想、心理上的压力和矛盾往往比一般女性更大。她们普遍对自身双重角色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既想成就事业,又想当好妻子、母亲,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她们有的往往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对家庭,对孩子的照顾十分有限,心中往往充满愧疚感,普遍感到思想压力过重,心理负担超载。在县城工作的女性不愿下乡锻炼,而乡镇女干部90%都希望自己能进城,最起码也能调到一个离家近的乡镇工作。这就给组织出了难题,又要将女干部放到基层去锻炼,给重担挑,又担心其家庭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四、加强乡镇女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1、健康心智,提升素质,树立乡镇女干部良好社会形象。乡镇女干部一是要克服畏难心理,确立主体意识。乡镇女干部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首先应有紧迫感,要树立主体意识,提高从政的主动性,用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迎接挑战。二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在信息爆炸和知识加速的今天,乡镇女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科学、现代科技和法律知识,不断提升政策水平、业务水平以及工作中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能力。三是要注重实践锻炼,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乡镇女干部应抓住实践中的各种机遇,正视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勇于承担重任。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不断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宏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靠突出的工作实绩,改变社会对女干部的偏见,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群众的信任。

2、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为优秀乡镇女干部开辟快速成长的通道。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学习和乡镇业务培训,采取岗前培训、岗上培训;集中学习、集中培训;送出去学习、送出去培训等办法拓宽女干部的视野,不断提高乡镇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培养,保驾护航,让乡镇女干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各乡镇在非领导职务晋升、评优等活动中,要本着适当向乡镇女干部倾斜的原则进行。在工作中,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对她们进行培养锻炼,给她们参与决策的机会,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要加大对乡镇女干部的交流力度,要创造机会,积极组织轮岗交流,通过多岗位、多层次、多领域的锻炼,丰富乡镇女干部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多为年轻女干部提供锻炼机会,推荐提拔年轻有能力的女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使她们在工作中逐步走向成熟,让更多的乡镇女干部参与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4、提高待遇,关心爱护,调动乡镇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对乡镇女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主管部门要想其所想,帮其所需,解其所难,如夫妻都在乡镇工作,为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根据双方工作情况,经协调,可将一方进行调整,帮助解决子女读书难的问题,让其感受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另一方面对乡镇女干部应享有的房改政策,以及交通、通信、办公、住房条件等生活方面给予关照。

江山代有才人出。乡镇女干部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参政议政的能量。我们相信,只要提高乡镇女干部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积极为乡镇女干部参政议政铺路搭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乡镇女干部在“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

篇十 党政干部队伍年龄现状调研报告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干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应对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现象,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解决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党政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年轻干部外流等现象也给我县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带来挑战。主要呈现四个方面问题:

㈠从党政干部队伍总体情况上看,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全县现有党政机关干部1115人,其中县级干部30人,科级干部630人,科员455人,平均年龄44.73岁(见下图)。30岁以下的71人,其中公务员37人,仅占3.3%。3个乡镇没有30岁以下干部,56个县直部门只有11个单位有30岁以下干部。50岁以上干部占22.5%。

㈡从党政领导干部梯次结构上看,后备干部断档。630名科级干部中,平均年龄45.58岁(见下图)。正科级干部中,30岁以下的仅1人,占0.4%;50岁以上的102人,占43.2%;副科级干部中,30岁以下的21人,占5.3%;50岁以上的94人,占23.9%。56个县直一级部门党政班子平均年龄43.22岁,其中党政正职平均年龄44.19岁,50岁以上的党政正职8名,只有6个部门有30岁以下的班子成员,14个部门有31至35岁的班子成员,35岁以下党政正职仅3名。

㈢从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上看,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自XX年以来,全县党政机关新增工作人员19人,其中选调生14人,公务员5人,但同时调出或外流10人,8人为XX年后新进年轻干部,流失数占新进人员数的52.6%。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引进各类人才65名,同时流失各类人才11名,全部为XX年后新进人员,流失数占新进人员数的16.9%。

㈣行政编制总量有限,为新进党政干部带来困难。全县核定行政编制948个,实有工作人员974人,超编26人。受行政编制总量限制,每年申报的选调生、公务员计划,因行政编制超编而被削减下来,每年分配选调生、公务员都很少,XX至XX年连续4年没有公务员招录指标。除公检法外,县直其它部门从98年之后没有招录过公务员,4个乡镇6年没有新进人员。

二、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㈠政策法规原因。由于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的确立,公开招考成为进入党政机关的唯一渠道,县级又没有公务员招考权限,自身很难解决党政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公务员出口不畅,公务员保障机制与社会保障机制还没完全对接,给干部自谋职业增加了难度,导致公务员进了就不愿出,等也要等到退休,占用编制和岗位,无法补充新人。《公务员法》规定乡镇不能设置非领导职务,县级不能选配县级非领导职务,给非领导职务配备带来难度,对充分调动年龄偏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一定影响。

㈡管理体制原因。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后,因受诸如编制、身份、待遇等刚性约束和限制,不同部门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干部交流比较困难,特别是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间的干部难以交流,导致优秀年轻人才无法进入机关,进入机关后在培养上也有许多限制条件。我县创新将编制挂靠在事业单位,人在机关工作的作法,与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不符合,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干部的成长培养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不能在机关任中层干部,不利于干部的梯级培养。

㈢机构编制原因。按照上级机构编制从紧的要求,对乡镇、县直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实行分层、分块使用,但随着乡镇职能的调整和全县重点工作、主导产业的强化,出现了县直超编,乡镇空编的现象,为县直机关直接补充年轻干部带来困难。县总工会定编4人,现有人员8人,平均年龄50岁,最年轻的44岁,年龄最大的57岁。县统计局定编9人,实有人员10人,平均年龄46.8岁,年龄最小的39岁,为现任局长,中层业务骨干都在52岁以上。由于总量超编,不能补充新人,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有时感到捉襟见肘。同时,中央已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核销行政机关老干编制和事业编制,一律不得继续使用。全县还有20个老干编制人员和29个单列事业编制人员需要消化,给县直机关补充年轻干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㈣城乡差别原因。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山区受经济、交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年轻干部留不住,年轻干部少,乡镇一级尤为突出。傅家堰乡定编35个,实有干部23人,30岁以下3人。仁和坪镇定编45个,实有干部41名,30岁干部1人,30岁以下干部没有。

三、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有益探索

为应对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现象,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有益探索,对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积累了经验。

㈠强力推进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按照“培养锻炼干部,提高素质能力,增强机关效能”的工作要求,采取“培养式、竞争式、调整式、惩戒式、回避式”等方式交流机关中层干部。对有一定发展潜力、列入科级后备干部培养的中层干部,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参与中心工作等形式,交流到乡镇、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或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让他们在一线接受实践锻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对专业性较强、本机关无合适人选的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对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积极性不高的干部,实行调配交流。对群众举报服务窗口岗位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经调查核实的,一律就地免职,调整工作岗位。对应当实行任职回避或公务回避的对象进行回避式交流。自 年以来,全县机关中层干部轮岗124人,跨单位交流25人,到上级部门挂职锻炼10人,到信访部门跟班学习18人,有效解决了机关中层“板结”问题。

㈡加强非领导干部管理,发挥非领导干部作用。出台了《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职责、考核、管理、诫勉、免职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特点,按照“因才适用,因人定岗”的原则,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安排协助领导班子成员分管某一方面或负责某一方面工作,授权对专项工作进行检查、督办和指导。全县现有科级非领导职务160人,平均年龄50.18岁,50岁以上113人,55岁以上的42人。参与领导班子分工的43人,协管一方面工作的35人,参与中心工作的26人。通过给科级非领导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科级非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提升,提高了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

㈢配备乡镇长助理,突破乡镇年轻干部的补充渠道。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有效缓解乡镇年轻干部缺乏的现状。从XX年开始,分两批从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中选派了17名乡镇长助理,任期1至2年,进行挂职锻炼,跟踪培养,拓宽事业单位与机关间干部的流通渠道,在事业单位中发现、储备优秀党政后备人才,目前已有3名同志走上副科级领导岗位。

㈣竞争性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创造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采取公开选拔,改革干部初始提名、全程差额任用干部等方式,拓宽年轻干部来源渠道。XX年以来,先后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11名科级领导干部,任用人员中有3人来自县外,4人来自事业单位,3人来自企业。对入围考察对象的纳入科级后备干部进行管理和使用,目前有8人走上副科级领导岗位,其中7人来自事业单位。通过竞争性选拔干部,优化了领导干部队伍结构,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㈤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年轻后备干部。为缓解县直机关年轻干部严重缺乏的现状,从 年开始,由组织部门牵头,组成人才引进专班到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65名,编制挂靠在机关二级事业单位,人在机关工作。目前绝大部分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被组织部门纳入科级后备干部管理,为机关储备了一批年轻党政后备干部。

四、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对策建议

解决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问题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着眼长远,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稳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㈠建立学习培训机制,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决定行动,良好的工作心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目前,部分45岁以上干部在心态上存在误区,科级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是最后一届在班子里面,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工作动力不足;一般干部认为提拔无望,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不思进取。现代科学研究表明,45至65岁是人的精力、心智、经验、能力等综合因素发展的最好时期,尤其是对于管理者而言正是事业的高峰期。要按照“推动科学发展,提升能力素质”的需要,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与年龄老化干部的思想沟通和交流,进行激励性教育和引导,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发挥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对年轻干部进行传帮带,提高整个机关工作效能。

㈡建立干部交流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干部的经常性流动,能够激发干部工作活力,提高综合素质,也能在局部范围内解决年龄老化问题。特别对年龄老化干部,由于思想和身体原因对工作产生了惰性,更需要交流来激发工作动力。对年龄老化特别严重的单位,由组织部门采取培养式、调整式的方式,根据工作需要,在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原则、条件和方式开展干部经常性跨部门轮岗交流,改变一个部门由于干部年龄过于老化导致的机关活力不强和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工作,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工作创新不强等问题,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最大限度的实现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㈢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提高干部工作热情。科学有效的干部激励机制能充分发挥干部的内在动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一是出台激励政策。按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整体激励与层次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出台科学、系统、有效的干部激励政策。从事业长远发展着眼,保护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做到讲年龄而不唯年龄,对符合德才条件的,该提拔仍然要提拔,调动年龄老化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合理配备非领导职务。拓宽县乡两级非领导职务配备办法,对县直科级非领导职务职数比例不完全与班子成员职数挂钩,而与干部编制、工作绩效等挂钩;在乡镇设置一定比例的科级助理、科级干事等非领导职务,以选拔长期在乡镇工作,表现较突出、能力较强的一般干部担任非领导职务,解决政治待遇。三是实行奖惩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程序,建立优秀干部专项奖励资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年龄老化干部进行一些特别的表彰,以肯定工作成绩,对工作不负责、不认真的干部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处理的要处理,不能一团和气,要分出档次。

㈣建立动态储备机制,科学规划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干部队伍年龄问题,最直接、最现实是加大年轻干部的储备力度,但又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进人的数量上体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人口、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综合方面的情况,科学预测干部的年更新率,以干部的年更新率来设置干部年进入系数,适度扩大招录比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干部数及专业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全县从 至2018年XX年将退休党政干部349人,年平均35人(见下图),还有部分工作年限满30年的符合退休政策人员可能提前退休,从2012年进入退休高峰期。依据这一数据,科学制定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5至XX年的努力,使干部队伍呈现一个老中青结合的良性梯次,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的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㈤综合调配编制资源,优化干部队伍组合。在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探索打破编制按乡镇、县直条块分割、受限于统筹调配的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对编制进行动态调整,避免出现“进人无编与结构性空编”共存的现象,造成编制闲置。通过编制的动态调整,一方面促进干部的适当交流,另一方面用于年轻干部的调整补充,实现干部队伍老中青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组合,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围绕全县发展实际,有选择性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承担社会事务任务重的单位,在编制调配上给予重点倾斜。

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畅通干部出口渠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公务员正常退出的重要决定因素,建立公务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险机制的对接,能够有效解决公务员正常退出的后顾之忧。可根据实际探索出台提前退休、自愿辞去公职从事经营活动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扩大和畅通干部出口渠道。对工龄满30年或男年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党政干部,鼓励提前退养或退休,退出编制,退出岗位,保留待遇,引进新人。鼓励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经营头脑、有到市场拼打意愿的干部自动退职、自谋职业,创办经济组织和各种社会服务组织,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待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村干部现状社会优秀调查报告范文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篇十二 **县机关事业单位股所级干部现状调查报告

股所级干部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中层领导干部,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加强股所级干部的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股所级干部选准用好、管好管活,是进一步加强我县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把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团结高效、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5月23日至6月10日,我们采取发调查统计表、问卷调查表(1336份)、重点走访、单位写出调查报告的方式对全县股所级干部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股所级干部基本情况

至今年5月,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干部2673名,其中有股所级干部334名,占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数的12.5%。在股所级干部中,少数民族207名,占股所级干部数的62%;有党员200名,占股所级干部的59.9%;有女干部94名,占股所级干部的28.1%。

1、年龄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30岁以下99名,占29.6%;31岁—35岁82名,占24.5%;36岁—40岁68名,占20.4%;41岁以上85名,占25.5%。

2、文化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大专及以上文化162名,占48.5%;中专高中159名,占47.6%;初中及以下13名,占3.9%。在股所干部中,接受过全日制教育大学文化的11名,占3.3%;大专35名,占10.4%;中专及高中244名,占73.1%;初中及以下44名,占13.2%。

3、履职情况,产生形式。在股所长岗位上,履职好的258名,占77.2%,履职较差的75名,占22.8%。在334名股所长中,有79名股所长是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产生,占23.7%。

二、股所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对股所干部的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如引入竞争机制产生股所长,股所长和一般工作人员间的“双向选择”,签定股所(校)长岗位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管理,股所长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制度等。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县在股所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股所级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股所级干部是作为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干部,况且从股所干部到副科级干部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理应年纪更轻,文化更高,但实际情况不然:在334名股所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25.5%;在文化结构上,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8.5%,初中及以下占3.9%。在全县18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8.5%;大专以上文化的占74.1%;全县没有初中以下文化的副科级干部。

2、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上有漏洞。近年来,由于形势发展需要,部份乡镇站所的工资人事权纷纷上划到县级主管部门,致使有些乡镇站所长在管理上出现“你管我管,最后都不管”的“真空”现象。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站所长长达一个月不上班,乡镇上找他,他说在县级主管部门办事,县级主管部门找他,他说下到村上抓中心工作。

3、工作地点和考核单位脱节,考核方法不当。①对于双重管理的乡镇站所长,县级主管部门只是掌握本部门一些业务情况,而实际上股所长大量的工作在乡镇、围绕乡镇的中心工作抓发展。在县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考核时,大多只是看其年终总结写得如何,而对平常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如何、成绩如何掌握了解得不多、不全面。县级主管部门在对站所长的任用、考核、评优中不征求乡镇的意见,有的还跟乡镇党委的管理制度相抵触。如某乡镇推行机关干部下乡双聘制,按规定,没有被聘下乡的干部不能担任站所长,年终考核不能评为“优秀”,而在未被聘下乡的3名干部中,有一名却在年中被县级主管部门任命为站长,有一名在年底被县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和考核脱节,致使个别站所长认为,乡镇对他们的管理可接受可不接受,不在意乡镇对他的履职情况是否满意,只要上级主管部门满意即可。如某乡镇对站所长进行综合评定,评为不称职的2名站所长均为工资人事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站所长。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对股所干部进行考核时,考核单位对考核指标没有量化标准,对不称职股所干部没有科学的认定标准,个别股所干部虽然工作不力,思想滞后,干部职工包括领导有意见,但没有对他们进行免职的依据。

4、股所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股所长和一般职工在政治、经济待遇上没有明显区别,而且当了股所长后工作要多干,责任要多负,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致使股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了解,部分单位在组织股所长竞争上岗时,如果不是强制性要求,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竞争股所长职位。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如果你是一般工作人员你愿意当股所长吗?”有41%的同志回答不愿意担任股所长。

5、股所长干部任用中,干部职工的“四权”落实不够。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逐步加大,而部分单位、乡镇还未把《条例》运用到股所干部的选拔任用中,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商定股所干部人选,忽视了广大干部职工在股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三、加强股所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干部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股所级干部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股所干部队伍,针对我县股所干部管理现状,思考如下:

1、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在2001年的县乡机构改革中,要求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股所干部,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23.7%的股所干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竞争上岗成了一阵风,没有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在股所干部的任用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积极推行竞争上岗,使有知识、有文化、有本事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脱颖而出,选拔到股所长岗位上来,从而不断优化股所干部队伍结构,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据了解,通过竞争上岗的股所干部,从履职情况看,都比较优秀,说明选准了人。在问卷调查中,有77.5%的同志认为竞争上岗很必要。

2、明确管理权限,实行“双重管理”和“双重考核”。①在乡镇工作、工资人事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站所干部,县级主管部门为主管方,乡镇为协管方。在乡镇工作、工资人事权在乡镇的站所干部,乡镇为主管方,县级主管部门为协管方。在干部任免、评优、考核上,主管方要主动征求协管方的意见,协管方正式答复后,才能形成决定。协管方超过10天未答复可视为同意。主管、协管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报县委组织部协调。工资、人事权在乡镇,考核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干部,县级主管部门在考核时,在考核等次的确定上要主动征求乡镇的意见,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报县委组织部协调。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疏通“下”的渠道。各单位、乡镇要根据各行业、部门、岗位的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便于度量的考核标准,使不称职的股所干部及时调整下来,打破部分股所干部“一旦任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增强紧迫感,认真负责地开展好工作。

3、加强培养,提高待遇,调动股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在组织职工外出学习培训、非领导职务晋升、评优等活动中,要本着适当向股所干部倾斜的原则进行。在工作中,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培养锻炼,给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和一般职工待遇上有区别,应从严要求自己,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学习上,多加强政治理论和人生观的教育学习,使他们在政治上逐步成熟,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追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在股所干部任用上,加大对“四权”的落实力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加以了规范。股所干部作为单位和部门的中层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上推行竞争上岗,部分不适宜竞争上岗的特殊行业和岗位,应参照《条例》进行选拔任用,落实群众对股所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把股所干部的质量关,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一般干部选拔到股所干部岗位上来,使之真正成为科级后备干部,为我县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十三 暑假关于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3、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经常性关心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血与肉的关系。才能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对上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要处理好与各个主管部门的关系,按期保质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处理好与其他村干部间的关系。各村四职干部虽然按照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但大多数时候需团结协作,因此要求村干部应虚心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

篇十四 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范本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3、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经常性关心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血与肉的关系。才能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对上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要处理好与各个主管部门的关系,按期保质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处理好与其他村干部间的关系。各村四职干部虽然按照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但大多数时候需团结协作,因此要求村干部应虚心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

干部现状报告14篇

机关干部教育与基层和院校教育相比,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不同的特点,大块时间更少,偏重自我教育,侧重热点敏感话题,联系业务多,把握不住这些特点,教育容易出现被动应付、针对性不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现状信息

  • 基层现状调研报告14篇
  • 基层现状调研报告14篇76人关注

    强化基层民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乡镇民政办身处民政工作的第一线,是整个民政工作的前沿。乡镇民政办直接面对每个群众,民政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都要靠他们去贯 ...[更多]

  • 干部现状报告14篇
  • 干部现状报告14篇42人关注

    机关干部教育与基层和院校教育相比,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不同的特点,大块时间更少,偏重自我教育,侧重热点敏感话题,联系业务多,把握不住这些特点,教育容易出现被动应付、针 ...[更多]

  • 基层工作现状调研报告6篇
  • 基层工作现状调研报告6篇31人关注

    为了使上级团委更好的了解镇团委的工作现状,也为了进一步开展好镇团的工作。我们在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本次调查共走访了30位青年,6位老人,10名村干部,以及本镇 ...[更多]

  • 干部现状调研报告3篇
  • 干部现状调研报告3篇18人关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干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应对全县党政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现象,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