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 > 工作报告 > 报告范文

农业考察报告(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19 22:06:01 查看人数:44

农业考察报告

篇一 农业考察报告33500字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____县第十三届第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精神,用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指导工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我县农业经济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带领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成员、有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农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企业的经理赴陕西杨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就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每到一处,考察团成员都带着问题,虚心请教,求取真经,看一路、学一路、议一路,杨凌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之足、发展水平之高、发展规模之大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每一位成员为之震撼。通过考察,洗脑清脑,明确了方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主要经验

(一)农业园区谋划起点高,建设规模大。XX年以来,以“现代农业看杨凌”为目标,建设了占地1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以设施蔬菜、小麦良种、苗木花卉、经济林果、食用菌、奶肉牛养殖和生猪养殖等为主的八类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科技先导,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多元投入”的原则,突出“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特征,布局建设“一轴一心八园”。“一轴”是指沿杨扶公路建设产业轴,“一心”是指园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八园”分别是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目前,共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1万亩5460多座,塑料大棚1.2万多亩,精品苗木和以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2.7万余亩,规模化、标准化奶肉牛、生猪养殖场分别达到3处和15处,全区奶肉牛存栏1.8万头,生猪存栏4.9万头。

(二)服务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健全。一是完善技术服务和培训机制。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名专家教授成立了专家团队,选聘69名农民技术员,组成园区技术服务队。开展设施农业和林果业生产等专题培训47场次,受训群众5000多人次。建立生猪实训基地、设施农业实训基地、农民创业基地等一批创业实训基地。二是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开通杨凌12316语音查询服务系统,建成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106个,实施了“三电合一”、“三网融合”等信息化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物流储运体系。在园区建设农产品产地市场16处,建设大型农资和蔬菜批发市场一个;举办“杨凌瓜果蔬菜节”,在杨凌农业信息网站设置“网上展厅”,促进了农产品供需双方对接。四是形成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园区水、电、路及绿化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新修水泥主干路 40公里,沙石生产路38公里,新打、修复机井112眼,埋设输水暗管171公里,建成2处雨水收集示范点,架设变压器81台,配套高压输变电线路20公里,新建产地市场12处。成立了园区水电维修队,建立了水电维修网点,及时解决园区生产建设中的水电问题,确保园区生产顺利开展;成立了园区环卫队,负责园区道路、绿化苗木的管护及园区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保持园区环境整洁。

(三)体制机制新、运行效果好。建设好园区农民的组织管理和土地的集中管理是前提,如果不能把单个的农户集中管理,把分散的土地连片使用,园区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他们成立了28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XX多户,仅园区设施农业基地就有121个合作社;另外还成立了区土地流转管理中心和大寨、五泉、揉谷三个镇土地流转办公室,组建土地银行36家,累计流转土地4.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基地2.5万亩,入园企业1.5万亩,核心园区2300亩),涉及大寨乡、五泉镇、揉谷乡3个乡镇、33个行政村、8000余农户。建立设施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积极协调银行、保险等机构在全区开展银保富,实施蔬菜大棚农业保险,全区大棚参保率达到62.6%以上。

(四)生产标准化程度高、要求严。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行“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建立健全了三级监管网络体系。建立了涵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灾害天气预警、设施农业现代化监测、测报、信息处理和可视化信息采集,大棚内温度、湿度及病虫监测等体系。二是确定天和园合作社、揉谷合作社、锦田合作社作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配备了二维码打印机及检测设备。建立以大寨、五泉、揉谷检测站为依托的检测、溯源、专家咨询公共服务点,为园区农户提供免费服务。三是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发放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记录本,并培训专职操作人员,开展了产品溯源和农残检验工作,进一步推广了“三型五化”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四是建成新技术新模式集成示范点13个;推广多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3000亩,推广秸秆反应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光控温控、沼肥综合利用、抗ty病毒病防治等新技术近4000亩,推广名优新特品种20多个。

(五)农业产业链条健全,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一轴、一心、八园”的现代农业全链条要求进行规划布局,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从技术研发、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围绕产业示范,先后引进入园企业60家,其中:标准化示范园35家,孵化园23家,国际合作园2家,合同引资12亿元,三年累计完成投资约8亿元。设施蔬菜、小麦良种繁育、苗木及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八类产业都是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采用“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运行和发展。

二、主要启示

杨凌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他们坚持科学发展,把国家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是他们高站位谋划、高强度推进、大胆创新实践,敢于自我突破的结果。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和探索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深思自省。

1、解放思想促创新,是农业做大做强的前提。只有观念更新,工作才能创新。杨凌发展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大胆闯、大胆干,才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大有作为。杨凌把现代农业发展始终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去定位,目标是全国现代农业看杨凌,以大气魄来确立目标,引领农业的超常发展。他们建设了占地1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一轴一心八园”,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搭建起平台。为促进土地相对集中规模化经营,打破乡村地界,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现状,组建了“土地银行”。面对目标任务,人家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能行,怎样能干成;我们想的更多的是这样不行,这样会出问题。当前,我们看到优势而不妄自菲薄,看到差距而不甘落后,更不能只争论、不行动,必须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推出大举措,跨步向前,实现突围,在不可为处谱写新篇章。

2、抓住主要矛盾,是实现农业做大做强的根本。解决农业大而不强、有实无名的状况,必须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打造农业特色、凸显农业亮点。杨凌坚持将资本驱动、资源驱动、技术驱动有机结合,不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低水平建设,而是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棚菜、果品规模种植带,集中建设农业示范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参观学习中了解到,杨凌园区设施农业基地有120余家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大中棚建设技术服务、市场销售、农资供应等产中、产后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凌农业发展龙头企业达到8家,涉及绿色果蔬培植、林业、畜牧业;农业科技推广企业2家;农业生产资料企业13家,涉及种苗培育、农产品营销、农资。实现了规模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效益农业的相互融合。

3、“三化”互动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三化”即规模化、组织化、特色化。按照 “政府组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农户实施”的原则,杨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小麦良种、精品苗木、经济林果、花卉、食用菌、生猪及奶肉牛繁育等八类产业。截至目前,八类产业累计建成5万余亩。其中,建成设施农业基地2.5万亩。建成苹果、猕猴桃、核桃以及抗干旱观赏植物等种苗繁育基地XX多亩,带动农户繁育种苗XX亩。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15000余亩。发展生猪养殖基地占地1661亩,已存栏母猪2600头。引进了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万头秦川牛养殖繁育基地(占地1019亩,计划投资1.2亿元)、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肉牛产业示范园(占地1122亩,计划投资1.6亿元)和杨凌澳源牧业有限公司良种奶牛养殖(占地691亩,计划投资8700万元)等3个基地。发展小麦良种3000亩,辐射带动区外发展7000亩。引进今日花卉公司占地328亩,已建成并开始育苗。建成年产1000吨杏鲍菇鲜品的工厂化生产线和年产8000吨的食用菌阴阳棚20座,带动农户发展阴阳棚60座;建成年产XX吨的杏鲍菇栽培工厂一座,带动农户建设120座食用菌中棚。企业带动,农户实施促进规模化、组织化、特色化,对产业发展起了关键作用,而在这一方面,我县还处于以农户为主导的发展状态,成方连片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企业投资设施农业刚刚起步,带动能力不强。同时,标准化程度低、品牌不响也制约了农业特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大力引导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农业产业聚集、滋养和滋生,以做足规模基础、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区域特色。

4、创新体制活机制,是农业做大做强的保障。体制机制决定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杨凌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在推进园区建设上,杨凌将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工程、具体责任人员、倒排工期、倒推进度,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建设。

在促进规模发展,推进土地流转上,探索出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新方法。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统一规划建设占地15万亩。园区规划涉及四乡一镇70多个村的土地,要实现土地相对集中规模化经营,就必须打破乡村地界,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现状。XX年以来,他们借鉴外地经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变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提出了通过组建“土地银行”,把农户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起来,推动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对土地银行的定性是,在村两委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储、出租、转包等中介服务。主要职责:一是把农户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到土地银行,即“存地”;二是将土地银行的“存地”对外租赁,即“贷地”;三是收取和兑现地租;四是协调流转中的相关问题,调解纠纷等。在管理服务方面,逐步健全了区有中心、乡镇有办公室、村有土地银行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区上成立了土地服务流转中心和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负责全区土地银行的业务指导、规范管理,以及土地流转纠纷的仲裁工作。各乡镇设立土地流转办公室,具体负责辖区内土地银行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集中保管土地银行的档案资料,监督管理土地银行的土地租金,调解土地流转矛盾和纠纷。同时,区财政给土地银行每年补助运行经费1万元,支持土地银行正常运转,开展工作。在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方面,我县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实地考察,认真反思,我们认为,农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上、思想上、体制机制和工作魄力上。

我县是农业大县,在农业发展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在发展环境上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党的__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__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__”规划。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我县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产业扶贫政策持续深入开展。省市明确了“一产抓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这些都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优越条件。二是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土地流转加快,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品过的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我县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XX—2023年)确定为蔬菜生产优势区,被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XX—)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县,林果生产优势区,棉花生产优势区。“__”期间,粮食核心区、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新一轮扶贫攻坚、农业园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借鉴先进经验,在发展中努力克服和解决农业资源供应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偏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部健全等矛盾和问题,发挥自身优势,谋求跨越发展,下一步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大力推进思想解放。这次考察给我们最大的思考就是如何解放思想?怎样使解放思想落到实处?让解放思想的行动真正转化为现实成果。一是走出去解放思想。各乡镇、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考察学习,用生动鲜活的发展事实教育广大干部开拓眼界、开阔思维。二是真抓实干解放思想。分析____农业发展实际,找准农业发展的着力点,通过解放思想,把各项决策、方针、政策更加科学的执行好,落实到农业各项工作,推动农业大发展、快发展。三是实践创新解放思想。学习先进经验,在工作实践中加以创新,激励干事创业,催生发展新活力。

2、大力推进农业转型。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实现农业由大作强,规模、品牌和市场是瓶颈制约,为此要以这三个方面为突破口,用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坚韧的干劲扫除障碍,放宽思路、放开手脚打好农业转型攻坚战,真正使____农业出亮点、出品位。

一是抓规模扩张,促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发展。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产业,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立足县域发展特色,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掌握外情,确保发展战略科学、清晰,前景明朗。围绕发展战略,进一步统一思想,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确保一条思路抓到底,落实不断档。要选准县域发展的突破口,确保发展战略与国家政策的对接,实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要做足规模优势,我县许多农产品比如西瓜、樱桃西红柿、梨等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和品质优势,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增强吸引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典型示范,全面带动”的措施,选择种植养殖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以规模筑市场,向规模要效益,形成规模效应,做到每个主导产业、规模种养项目都有示范试验基地,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生产。

二是抓企业培育,促产业链延伸。农产品能否顺利走向市场,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程度高低。要继续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能人带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 一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引进培强龙头企业,增加龙头企业数量规模,带动“一村一业”发展。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 二要建立一批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引导现有各类特色产业加工作坊进行整合兼并升级,培育和延伸特色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依托益彰食品等企业,逐步扩大基地辐射面,做大蔬菜等特色加工业,延伸果菜加工产业链,整合现有杂粮、食品加工品牌和生产企业,培育开发系列品牌和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延伸杂粮、食品加工产业链。三要发育一批市场中介组织。进一步完善“一村一业、一屯一品”的发展机制,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要搞好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通过试种筛选适宜我县推广的优良品种。加强同农林研究所等科研场所的合作,提高我县农业科技水平。

三是抓产品提品质,促品牌创建。 品牌不仅是广大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一种标志,更是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附加值的综合体现。发展“一村一一品”,目的就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产品的畅销带动产业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农业的外延扩张,一手抓内涵改造,全面实施创品牌工程。 一要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注重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创建和推介力度强化宣传指导,筑牢品牌理念。要做到切实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我县在市场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漫河西瓜”,要继续通过举办如西瓜节等大型活动,打响牌子,不断扩大影响面。二要积极培植载体,奠定品牌基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单靠销售初级农产品,这种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我县农业企业在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其业务范畴,这就为农业产品打响品牌战略提供了便利。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本县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要在立足做强现有企业,扶持壮大益彰食品等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加快引进创办深加工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三要实施有序管理,树立品牌形象。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表现出品牌不名、有牌无品;同品异名、一卵多生;缺乏规划、管理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品牌管理体系问题。就我县而言,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必要每个农产品都注册商标,更不要一个产品注册数个商标,如漫河西瓜、伊强牌西红柿等就要分别以一个品牌出去,集中全力打造一个品牌。为此,必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力,做大农业品牌,挖掘品牌潜能,搞好产品整合。同时,漫河西瓜、中捷果品已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在深加工产业方面挖掘潜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开发果汁等系列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效益。

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农业发展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用大气魄、大视野、大力度,推动农业大发展。一是要大气魄规划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环京津区域为先导,紧紧围绕蔬菜、果品等特色产业,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发挥扶贫资金、农业技术、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要在项目引进上要有大视野,促进农业多元化投资。鼓励企业投资设施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及时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及时为在家创业农民提供相应政策及资金扶持。同时,瞄准国内外市场、拥有资本、拥有名牌的名企、大商、大型超市、市场,积极对接,引进项目,逐步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三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大规模、集中连片、沿路成方连片流转,加大流转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入驻。加速培育一批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开展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4、大力推进农业各项工作落实。先进地区好的做法,我们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没有做到。一是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拼搏奉献,创新实干,闯出新天地,打开新局面。二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农业各项工作中,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真正做到困难面前不退缩,机遇面前不迟疑。三是进一步浓厚“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加强农业工作调度和督导,加强观摩拉练,促进各项工作在比中干,在干中学,确保圆满完成农业各项工作任务目标,为农业跨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文/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级黄雁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部的荒凉之地划出一块实施他的伟大理论的舞台——经济特区。随后沿海地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区因为条件较差或者还没开发,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后的农村,亟待发展。中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农村发展是其中一项首要的任务。中国农村要发展,当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庞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经济等问题,这些困难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犹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有系统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建立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发达,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较一般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①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作出优化、有效和有力的运用,从而发展农业。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不致退化、自然资源也不会消耗过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当农村发展起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达到扶贫灭贫的目的。

因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订立了'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效益'为农村发展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自1993 至1997 年的4 年间,国务院共组织协调有关省、市和自治区进行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的建设工作,试点面积达10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25%.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______、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

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推行得红红火火的,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亲身到农村去实地考察一下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的实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于是在的春节,我们到湖北省襄樊市宜城郑集镇何骆村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考察,主要观察了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

但现时对乡镇级生态农业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而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3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共同构造而成的。我们不能武断地就说农村里的生态农业做得很好,或者很差。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特征和属性,我将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因子归结为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资源保护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生态保育和污染防治四个亚子系统,选定了一些容易得到、易操作的、能兼顾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反映实际生态环境的方面来总结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有些方面没有宏观的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情况。

先对这个村的所在地宜城市(县级市)和郑集镇作一个简介: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整个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属鄂中丘陵区,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地貌组成大致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间,年日照1800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至16°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境内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307.5万亩,其中水域42.53万亩,山林(草)地112.31万亩,耕地及其它152.6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83%、36.52%、49.64%.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53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00至450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达12540千瓦;地下水储藏面积达1003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21.81亿立方米。生物种类1190种,其中植物类910种,动物类280种。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42%. 而楚国故都-郑集,东临汉江,南倚蛮河,总面积211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郑集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发达,适宜种植各类作物。全镇13万亩良田和5万亩优质滩涂,现已建成15000亩优质油桃基地、70万只养鸭基地、1500 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0亩以麦冬为主的药材基地。何骆村有5500人左右,9个小组。处于汉江西边,地形以平原为主,以种植棉花、小麦、白菜、襄阳白萝卜、冬瓜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林业等。

下面是何骆村的具体情况:经济情况:主要从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林业、养殖业的发展这几方面调查。

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访问郑集镇的人大主席余老师得到的资料知:郑集镇里的人均GDP为元人民币,而我们的考察目标何骆村在这个镇上属于中上水平。为了得到更切身的数据,我们具体调查了一典型农户的收入。

李云波家里有六口人,家庭结构为他和妻子,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女儿,二个女儿在上学。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读初中。家里共有十三亩地,以种植冬瓜、白菜、棉花、萝卜、油菜、小麦为主,另外还种一些杂粮。农村的老人一般都由自己儿女赡养,而孩子年幼,教育费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所以这家农户的两个劳动力都会尽力劳动以获得最大的收入,而不会因为懒惰造成贫困。他家是纯农业农户,没有养殖业或其他非农业的收入,所以这家农户的收入对于本地的种植业发展水平很有代表性。

李云波家主要收入一览表

销售经济作物的现金收获:

三亩地的冬瓜:产量为三万九千斤,售后获得¥2800

三亩地的白菜:产量为三万六千斤,售后获得¥3600

一亩多地的襄阳白萝卜:售后获得¥400

七亩棉花(其中三亩被淹):售后获得¥2500

政府对被淹农田的补贴:¥38×3=¥114

现金一共:¥9414

实物收获:

种小麦2亩,每亩的收成是500斤(因为要与棉花套种,所以要留出空白的,一亩地只能种一半,其余五亩地空着,种小麦所获还比不上种子和化肥的钱,所以种的够吃即可),没有售卖折现金¥500

种黄豆和玉米等杂粮3亩地所收获的根据市场价格,折现金¥300

养了两头猪:养了一年每头约200斤,售出一头¥650.假设都售出,则收入为¥1300

实物收入一共:¥2100

总收入为:¥11514

农业的支出:

土地税:97_13=1261

种子:棉花+白菜+冬瓜+萝卜+黄豆+玉米+小麦=¥5 00

农药:¥200

化肥:¥1000

猪苗:一头¥170,一头¥180,合计¥350

买糠喂猪:¥700

总支出为¥4011

纯收入:¥7503

所以李云波家的人均纯收入为¥1250.50,人均毛收入为:¥1923.50

如果按照李家的毛收入来说,它跟郑集人大主席余老师给我们的数据还是比较吻合的,但如果是从农民的纯收入来说,则还有一段距离了,且我们把他们家的实物收入都算进去了,这应该是他们家的可以算的最大收入,前年还盖了新房子,所以在何骆村不算是贫困户,应当属于中等水平,从这家人的收入可以反映出该村的的人均纯收入在¥1250左右。

而国家调查的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如果只把李云波家的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两个数相比,何骆村的农业收入还没有达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更不用说与城镇居民相比了。

除了从收入看,我们还可以参考他们的日常支出和结余,看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他们的日常支出为:

服装费:每人¥100,共¥600元

柴米油盐等生活费:¥500

婚礼等送礼:¥300-400元(这个费用其实地按照每年亲戚所办的喜筵而变化)

电费:0.508/度电,农田一般不用灌溉,灌溉用电没有交钱。而且没有空调等电器,晚上睡觉也早,所以用电不多。¥300

教育:¥1400-1500

医疗:¥200-300

水费:¥50

拖拉机的折旧费和维修费:¥200+¥200=¥400

柴油费:¥250

生活支出为:¥4150

所以结余为:¥3353

所以这家的农民一年不停地辛勤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最后这块土地给他们的只是不到四千块钱的结余。而且这些不全是现金收入,但种子、化肥、农药和日常生活的支出则全都是现金。如果除去实物收入,剩下来的现金就只有¥1253.虽然农民现在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手里还是没有多少余钱。如果家里的女儿成绩好,坚持读书一直读到大学,那即使有能力考上收费较低的重点大学,每年都必须交纳至少5000块钱的学费和住宿费,还里面还没有算上越来越高的生活费和书费。四年的结余才能交上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另一方面,若全家都健健康康没有大的病痛还好,如果某个成员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病,例如急性阑尾炎,做一个小手术加上住院就是3000块多。

治病是头等大事,不能省,不能拖。若真是上面的两种情况的话还真要砸锅卖铁才能上学看病?上学是改变作为农民的命运的一条最直接的道路,医疗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现在这两项的收费都越来越高,还成为了我国的十大暴利行业之二。试问这样下去收入如此微薄的农民,还有上学和治病的能力吗?这不是在变相剥夺他们的权利吗?怪不得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到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受老板气、朝不保夕的劳工生活,也不愿意留在农村里,一句话'种地赚不了钱'。

二、主要农产品何骆村的农田主要是旱田,以前曾经种过水稻,但收成不怎么好。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就不再种水稻了,现在它的主要农产品有棉花、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冬小麦。另外还种植少量黄豆、玉米、黄瓜、西红柿等自己吃用的蔬菜和粮食。由于冬小麦价格过于便宜,种植后售卖入不敷出,所以冬小麦主要用于自己换面粉做主食而不作为经济作物。黄豆用于做豆腐、玉米用于为家禽和牲畜。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做菜,农民一般自给自足,很少到市场买菜。农田除了用于种植这些农产品外,还有用于育树苗。

湖北是全国的产棉基地之一,约占全国总产棉量8%.在何骆村中产的棉花被称为'无三丝棉花',也就是说'没有塑料丝,没有头发丝,没有铁丝'.这是政府根据国家农业部门的规定而设立的,据它的宣传资料——也就是进村公路旁的一块广告牌子,这种棉花无论是在摘收的过程还是在入包的过程,都有一套标准方法来预防三丝,例如,摘棉花的后要戴上发套,防止头发丝掉到棉花里,只能用棉布包来打包新棉等,因此棉花的异质纤维少,质量高。但是从我们对农民作的访问得知,所谓的'无三丝棉花'只是虚有其名,没有农民按照它写的标准去做,收棉花时也没有人注意棉花的打包是否是用棉布袋。来收棉花的人很多,根本不分等级,一概统一价钱,论重量来给钱,小贩收了就卖给大贩子。

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都有来自大城市,例如广东的深圳、广州、北京等,的商人来收购,基本不用担心销路。何骆村的无霜期长,可达240天,所以如果农民以种蔬菜为主,由于萝卜,白菜和冬瓜的生长期都不太长,只需100天左右,萝卜和白菜可以在春天、冬天或秋天种植,而冬瓜就是以在夏天种植,所以采用这三种蔬菜轮种,土地就可以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利用,且不会因为只种一种蔬菜而导致土壤某种元素严重缺乏而影响产量。如果种棉花的话,由于棉花的生长期长,接近200天,就只能在冬季的时候种植冬小麦或油菜,实行这种套种,产量也不错。在何骆村种蔬菜是近五六年兴起的,所以主要还是以冬小麦和棉花套种或油菜和棉花套种为主。

至于所育的树苗,品种主要是从加拿大引进的速生白杨,其销售面向本地和附近的城市。树苗生长速度快,易存活,树枝插到土地上,一年便可以成苗,而且打理简单,只需要定期打药和除草就行。跟种蔬菜和棉花比起来,农活真的较少很多。根据树苗的大小,每棵树苗的价钱在0.5-1.3元之间,平均每棵一块钱。

一亩地可以培育一万多棵左右,所以出去少量的农药费和土地税费,每年每亩可剩余几千块钱。因为加拿大紧紧的速生白杨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有6公分的生长量,这时现知道的树种中绝不仅有的。一棵数十几年就可以成材,每棵的价值为元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可增值130元。农民所要投资只是一点树苗钱和挖树洞栽上所付出的劳动的以及土地。如果种上一百棵树,那每年就有一万多的收入,所以农民现在都乐意种这种树,屋前屋后的空地都不放过,一些水杉等当地的乡土树种由于不值钱,就被砍伐改种上这种白杨树,估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看清这种可获得丰厚利润的长期投资,何骆村的加拿大白杨树会越来越多。但是树种的单一化,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农民就会遭受重大损失,现时他们的抗虫方法只是在树干上涂上白灰水。农民和当地的干部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政府还十分鼓励农民种这种树。

除了种植业和林业,还有养殖业,主要是养鸭子。由于这里地处汉江平原,地下水位高,池塘多,所以适宜养殖鸭子,一直以来这里都盛产松花蛋和咸鸭蛋还有盐水鸭。前都是各自销售,鸭蛋一般在每只¥0.10-¥0.20.自从6月郑集镇上建立了楚都鸭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皮蛋和咸鸭蛋、板鸭的加工,据称该公司年产皮蛋、咸蛋可达一亿枚、板鸭50万只)后,大大增加了对鸭蛋和鸭子的需求,的鸭蛋涨到每只¥0.38.养鸭大户一般会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这样既可以保障养鸭户的销路及价格,也保证了鸭业公司对鸭蛋和盐水鸭的需求。

养鸭子主要采用水库圈养和鸭棚饲养,白天在汉江边放养或在比较大的池塘边放养,晚上鸭子回到鸭棚休息产蛋。在养鸭的同时,也可以在汉江或池塘里养鱼,主要是红鱼和黑鱼。而养鱼和养鸭产生的粪便一般会沉淀在池塘里的底泥里,底泥变得肥沃。池塘的水也因此变得富营养,可以利用它灌溉农田。是一种不错的三维立体养殖。但是池塘的水只能供应周边少量农田,所以这种养殖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生态方面资源保护与利用

三、基本农田郑集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5616.5公顷。而郑集镇有10万人。那就是说每人的基本农田是0.84亩地。而如果以每个农民分得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话,在何骆村里每人的基本农田就是一亩3分。

四、农田灌溉由于何骆村地处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汉江在枯水期何骆村的水位有51米,一般常年水位为52.66米,汛期高峰水位达59.31米(1960年9月8日,宜城水文资源记载),平原海拔高51-59.1米之间。虽然水位有时高于洲滩平原海拔高程,但汉江大地和各种院坝围堤之内土地不受淹,且属于活水,被淹农田半个月左右就退水。退水后,与你还抬高地势,增加肥力,洲滩地下水位大都在1-1.5米左右。少数滩地,地下水位略高。水位随着季节变化,一般冬春地下水位1.5米左右,夏季在1米左右。所以农田水分充足,且种的都是棉花、小麦、油菜等耐旱作物,即使种的是萝卜、白菜、冬瓜不灌溉也能生长,当然灌溉了长势会好一点,但部分农民负担不起买抽水机和灌溉的电费,所以在何骆村,稍微富一点的农民会在农田里打一个井用地下水灌溉,比较困难一点的就让作物自由生长。地势较高的旱地主要依靠附近的三道口水库,三道河水库存水量达2亿多立方米,可以满足长期灌溉且水位较高,除了一些地势较高的农田需要抽水机外,其它的依靠重力就可以,所以在本村的农业灌溉中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的问题。

废物综合利用

五、畜禽粪便处理刚才已经提过,这里的鸭粪沉淀到池塘里形成肥沃的底泥,有的农民用这些底泥来铺在塑料膜上培育水稻秧苗。而牛粪和猪粪就与稻草混在一起腐熟做农家肥。由于农田长年累月用于耕作,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是个不可抗拒的事实。如果不是农家肥,棉花长到半米高就不长了,白菜也结不了包,所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家肥。至于家里的人粪,农民也直接浇在自家食用的菜地里作有机农肥。所以这些在城市里让环保人士费尽脑筋去解决的难题,在这里很自然的就解决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当然这里没有说,城市要照搬这种解决方法,但可以作为参考。

六、秸秆综合利用在这里七八月摘完棉花后,就会把所有剩下的棉花杆全部拔出来,晒干,搭成一个个柴垛放在自家房子附近的空地上,当柴火烧。而稻草就会用来喂牛,并和油菜野、牛粪、猪粪等腐熟作为农作物健康生长不可缺少农家肥。卖白菜时被扒下来的外层的老菜叶,农民会收集起来拿回家喂猪或喂鸡、鸭。在这里一切从农田里出来的都是资源,农民都把它们好好利用上了。

七、林草覆盖何骆村的树木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刚进何骆村是那条村村通柏油路两旁整整齐齐的笔直的直指蓝天的杨树。杨树郁郁葱葱的,走在路上,眼前只剩一线天。由于何骆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我也不能胡编一个概率来蒙骗大家。这里就提供上宜城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吧!宜城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在河东、河西的丘陵地区,以板桥、刘水、刘猴镇为最多,中部港的只有少量的经济林分布,汉江平原主要是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护岸林。所以何骆村主要树木是速生丰产的意杨也就是从加拿大引进的大叶杨,从我们直接观察中还发现有枫杨、旱柳、榆树、泡桐类、水杉、池杉、法桐、楸树、臭椿、白玉兰、桂花等,主要经济书中有油桐、油桃、杏等。但除了速生的加拿大白杨外,其他的树种已经不多见,零零散散的。乡土树种不能像加拿大白杨那样为农民带来如此丰厚的收入,在现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唯GDP论的社会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当地政府都会鼓励农民改种速生树种。他们也无可避免地被人们淘汰,而不是被大自然淘汰。或许下次再来的时候,除了白杨就再也找不到别的树种了。这里草地不多,农田上都种着作物,但在村里的小路和家庭院子,就没有草覆盖,只是光秃秃的黄土,大风一吹,尘土飞扬。为什么不在院子里种草呢?那样既可以减少沙土来源,又可以让空气更清新。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草地惹蚊子和小昆虫,夏天的时候蚊子会到处叮人,扰人清梦,而且会传染疾病。这样一来,环境就变得不适宜人生活了。看问题还真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除了考虑覆盖率,还得考虑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毕竟这是人的居住区,是人的活动中心。而且对于农民来说,树木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城里享受不了的新鲜空气。

生态保育

八、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湖北向来是中国重点产棉省之一,棉田面积约占中国10%,产量占全国11~15%,其总产与单产均居中国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于江汉平原、鄂东和鄂北3棉区,以江汉棉区最重要,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何骆村属于江汉棉区的一部分,当然也离不开虫害啦。该地区的主要虫害为红铃虫、棉蚜、玉米螟和棉花叶螨,近几年棉铃虫严重发生。一般的治理措施是采用种植抗虫棉籽和喷洒农药。但是否采用抗虫棉籽和使用何种农药是由农民自己决定的,何骆村没有当家主导品种,湖北通过审定的棉籽有20多种,还有未经审定的劣质棉籽在一些小的种子站里售卖,对于棉籽和农药的信息一般来自当地的种子站,有些种子站为了多盈利,滥推乱引未经审定的棉籽,都会影响农民的棉花质量。棉蚜、棉铃虫等棉花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近年来上升较快,许多以往防效较高的农药如菊酯类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等对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对大龄幼虫基本无效,严重防碍了棉花害虫的防治工作。比较贫困的农民即使知道使用抗虫棉可以增加产量,但由于在作物收获前没有富余的钱,只好继续使用普通棉籽,这样也加重了当地的虫害。

九、无公害农产品据郑集镇的宣传资料该镇有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但询问农户,他们说当地没有专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村里产的基本上都对外称为无公害蔬菜,蔬菜在农药使用方面的监督主要靠来收购的商人监督,如果商人在地上或者其他途径知道他们使用了高度性的农药,一般就不会收购他们的蔬菜。

所以在当地还没有很严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污染防治

十、饮用水卫生何骆村处于汉江中游地区,水质达到二类水,沿江没有大型污染源,本地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农民在自家庭院打井汲水使用,所以饮用水都达到卫生要求,而且水甘甜。回到天津后就喝不惯这里咸咸的一股氯水味的自来水。等到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之后,天津也可以喝上这样的上等水了。

十一、生活垃圾的处理虽然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每天制造的难降解白色垃圾那么多,但是它也存在垃圾的处理问题。垃圾一般会堆积在池塘边或垃圾堆里,主要是塑料袋。在垃圾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焚烧掉。剩余的食物用于喂猪和家禽。在这里焚烧垃圾对当地环境影响不大。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当地的池塘边发现有一堆过期的农药被人一起在那里,没人管理。虽然农药已经过期,对害虫失效,但是这么大量的农药堆积在一起,对人的健康还是有害的。

在目前,农村还没有人或部门去管理这方面的事情,也没有引起当地农民的注意。

社会

十二、人口自然增长率何骆村年初的总人数是5536人,年末是53 48人,出生:31人,死亡34人,迁出36人,迁入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5‰,家里孩子一般是一个,即使生的是女孩,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就算还有指标也会自愿放弃,他们觉得现在养一个孩子不容易,要供书教学,还要盖房结婚等,每一件都是花大钱的事情,加上很多年轻夫妇都到外地打工,观念越来越开放,由此可见何骆村的计划生育做得很好,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与政府的宣传是离不开的。在路上的墙壁上就有不少'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宣传语。

十三、义务教育保证率由于现在农民收入不高,手上余钱不多,教育费用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学费也在不停的涨,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成绩较好的,还不必因为分数不足而交建校费或其他资助费用以换取入学机会,只需交一些杂费;读书不好的,要想继续读书,这些费用就不能省啦,成绩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农村的小学教学质量由于经费问题本来就比不上城里,要考上好的高中竞争很激烈,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放弃了读书。辍学的孩子当中很多父母早就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关心他们,所以成绩都不怎么好。那些留在农村的家长见到孩子成绩不好,无心学习,也无可奈何,觉得反正靠读书找出路的机会不大,即使继续强迫读下去也是一种亏本的投资,在农村赚点钱不容易,以后还要考虑孩子的房子和婚姻问题,所以也不怎么反对。未成年的小孩,在等待身份证出去打工的期间,无所事事,于是就学会了大人们平时主要的娱乐活动——赌博和吸烟。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像个老赌徒似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搓麻将,口里还叼着一根烟。看了真让人心寒!所以何骆村的义务教育保证率不高,大概只有85%.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里最高的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

从上面13方面来看,何骆村的农民在生存方面压力不大,但是农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农田灌溉、禽畜粪便处理、秸秆的综合利用、饮用水卫生、人口压力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而在农药、种子、化肥的使用、义务教育、垃圾的处理、林草的覆盖上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改革后,国家渐渐放宽对农民生产的束缚,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只靠农民自己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哪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的来生产。经过几年的损失经验,农民也增加了一点市场的观念,大体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的,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依然选择去生产去年价格好的,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使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前年就因为太多人一拥而上种冬瓜,冬瓜即使拉到城里都没有人要。即使不一窝蜂去种东西,农民自己也没法确定该种什么,在这个选择上,同样是盲目的。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这就需要政府作出宏观的规划。其次,何骆村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很难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国家的投入不足,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 或以上。对种子的销售监督不足,导致农民经常买到伪劣产品。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国家应该在这两方面多做努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宏观的农业,不是单个农户就可以办好的事情,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决策。'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因地制宜,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和县级决策者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县里政府官员是最关心的是那个能让他们在短暂的任期能飞黄腾达的一时高涨的GDP,因此,农民和决策者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建立升迁必须的骄人政绩。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应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现在何骆村的农田就只能靠农家肥来增加土地肥力。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终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这种经济发展是没有持续性的。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正蓬勃发展工业,农民的收入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跟小城镇一般的生活,但是曾经清澈的小河,曾经郁郁葱葱的山丘,曾经孕育了许多青蛙、养育了村里的人们的农田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乎乎的再也没法游泳的臭水沟,被挖泥机挖得遍体鳞伤的黄泥山,和不断的制造废水、废气、废物的工厂。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当然树种的结构应当本土树种为主较好),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县级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也不强,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义务教育和环境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和决策者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

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和决策者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税费改革后,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比以前要疏远了很多,农民对于政府已经失去信心,只愿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政府呢?眼睛也只盯着那个GDP,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招商引资,只要有大商人投资大资金进来就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往往受损的就是自然环境。为了能吸引商人,不惜放宽对水的处理、废气的处理等的标准。

我觉得在建立示范区的时候可以找比较贫困的农民合作,这样既可以扶贫,也可以让其他农民看到效果,从而增加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信任度。

资金短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或者还没有起步,财政未能独立,且现在实行税费改革后,县级政府手上可以用的资金就更少了,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如郑集镇里出现的'巨森苹果'政绩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农业,郑集鸭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咸菜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当地楚皇城遗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3 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长期总回报必须大于总成本。没有足够的长期回报,便是亏本的生意,是没有持续性的。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赚取回报,其窍门是要精确计算和预计建设的成本与回报。然而,中国现今却缺乏一个健全的会计系统,将有形与无形、财政性与非财政性的成本与回报计算出来。现在中国的会计系统只能计算一些有形、财政性的项目,无形的环境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以致真正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未能如实反映。不健全的会计系统不但不能帮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为文过饰非的工具,令问题持续、甚至恶化下去。

从生态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令生态环境更适于人民居住。狭义的生态环境,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何骆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当他们衣食无忧的时候,人民所要求便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环境的质量便是最重要的了。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具有弹性,即能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推动社会发展。现在何骆村仍然落后,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教育、生产力低等等。建设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引入新的生产系统的同时,缔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以就业为例,因为农村人口多,但生产条件未改善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外,现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大多是强体力劳动,劳动环境比较恶劣,老人和妇女等不能发挥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如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劳动环境,让老人和妇女也可以投入生产,农村的劳动力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沿海的农村因为其地理位置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快速发展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例如珠江地区,20年前它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农村,现在当地的人都因为工业的发展而过上了小城镇一般的生活,生活便利,但是以前清澈的河水,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浙江地区的鱼米之乡也日渐消失,我不希望何骆村也重复他们的老路。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有很多优胜的地方,所以在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生态农业建设已被列为优先项目。在最近10 年间,生态农业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建设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但希望何骆村能参照现有的成果,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农村的优美景色,又具有城镇的方便生活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地方。

日本农业考察报告

应日本农林水产省的邀请,中国农业生产流通考察团一行6人,于2月19日至3月4日对日本农业进行了考察。考察团与日本农林水产省综合食料局、生产局、粮食厅、统计情报部等部门就主要农产品产销和贸易现状、法律、政策及农业统计等进行座谈,先后考察了北海道厅农政部、爱知县厅农林水产部、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静冈县)及东京都中央批发市场大田市场、札幌市中央批发市场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日本农业生产及贸易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约3900个小岛组成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78平方公里,总人口1.252亿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属典型的超小型农业结构,在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状况

日本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其次是小麦、马铃薯、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茶叶、蚕丝、甜菜、蔬菜等。

1.稻谷——稻谷总面积177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176.3万公顷),比1999年减少1.8万公顷,减幅1%;稻谷总产量949万吨(其中水稻产量947.2万吨,比1999年增加31.5万吨,增产3%;水稻平均单产5370公斤/公顷,比1999年提高220公斤/公顷,增长4%。稻谷生产规模较小,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北海道,户均经营规模在10公顷以下和10公顷以上各占总户数的51%和49%,其它地区户均3公顷以下和以上的分别占79%和21%。稻谷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插秧、收割、烘干率分别达99.3%、88.9%和29.2%,水稻商品化育秧率为17.6%。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日本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主动调减稻谷面积,扩大小麦面积,稻谷生产出现了控制和调减总量、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经营规模等发展趋势。

2.小麦——麦类作物播种面积2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都府县,其中小麦面积18.3万公顷;麦类总产量90.3万吨,比上年增产14%,其中小麦产量68.8万吨,比上年增产18%。随着稻谷面积的调减,小麦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大豆——大豆播种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大豆总产量23.5万吨,比上年增长26%。

4.甜菜——甜菜播种面积6.95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甜菜总产量367.3万吨,平均单产53.15吨/公顷。

5.水果——果树总面积29万公顷,总产量600万吨。其中柑桔、苹果面积占果树总面积的22%和16%,产量占果品总产量的25%和15%。

6.茶叶——茶园总面积5.04万公顷,茶叶总产量8.9万吨。主要集中在静冈和鹿尔岛,茶园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41.7%和16%。静冈茶叶生产规模较小,以生产玉露、末茶等高档茶为主,鹿尔岛茶叶生产规模较大,以生产普通煎茶为主。日本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茶园管理基本采用小型机械,机械采茶面积占总面积的20%。

(二)农产品贸易状况

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紧缺,虽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除大米基本自给外,多数农产品供不应求,外贸依存度很高,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1999年日本农林水产品进口额620.67亿美元,占外贸进口总额的20%,比1998年增7.2%;农林水产品出口额仅29.94亿美元,只占外贸出口总额的0.7%。其中,农产品进口、出口额分别为359.74亿美元和16.69亿美元。农林水产品进口国主要是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999年进口额分别占27.3%、10.9%、6.8%和6.4%,与1995年相比,从中国进口份额提高了2.7个百分点。

1.粮食——日本国内粮食自给率在40%左右,199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确定粮食自给率从40%提高到45%。1999年按照WTO协议,日本进口大米72万吨,占国内总消费量的10%左右。进口大米分别来自美国(占48%)、泰国(占22%)、澳大利亚(占16%)、中国(占12%)、越南(占2%)。其它粮食品种如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依靠进口。1999年进口玉米1660.6万吨,进口额18.87亿美元,平均到岸价格(CIF)113.44美元/吨,进口美国玉米占95.7%;1999年进口小麦597.3万吨,进口额10.75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80.27美元/吨,进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分别占55.5%、25.5%和19.0%,国内小麦自给率仅9%;1999年进口大豆488.4万吨,进口额12亿美元,平均到岸价245.35美元/吨,进口美国、巴西、加拿大、中国大豆分别占79%、12%、3%和3%,国内大豆自给率仅4%。

2.经济作物产品——1999年日本国内生产食糖80万吨,总需求量231万吨,国内自给率35%,1999年进口食糖146万吨;1999年进口新鲜蔬菜82.7万吨,进口额9.3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123美元/吨,国内蔬菜自给率在80%左右。其中,进口中国、美国蔬菜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3%和29%;1999年进口冷冻蔬菜68.95万吨,进口额8.4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222美元/吨,从美国、中国进口量分别占46%和34%;国内茶叶总消费量13.5万吨,1999年进口茶叶5万吨,其中从中国进口绿茶1.2万吨、乌龙茶2万吨。水果国内自给率为50%左右,果汁基本依靠进口。

二、日本农业法规及政策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2%,但国家财政农业预算约占预算总额的5%-7%。日本农林水产省预算属“黄箱政策”的农产品价格补贴高达3兆日元(263.8亿美元),属“绿箱政策”的财政支出2.633兆日元(231.5亿美元)。日本的农业法律政策总体上建立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基础之上。

(一)日本《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基本内容

1999年7月日本国会颁布了新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下简称《新基本法》),废止了1961年制订的《农业基本法》。《新基本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努力提高粮食和食品的自给率;二是强调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性,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三是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保和文化等功能;四是强调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日本农业应对WTO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日本长期以来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理由,采取如进口数量限额、高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多种措施控制进口的增长。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特别是新一轮WTO多边贸易谈判以来,日本政府也认识到开放市场是大势所趋,并着手调整国内政策。

1.在市场准入方面,日本政策已承诺将除大米以外的所有涉及农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加以关税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税减让。但由于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关税率很高,完成关税减让后进口产品仍难以与其国内产品竞争。如1999年4月实行大米进口关税化,将关税确定为350日元/公斤,在这一高关税水平下,进口米价格相当或略高国产米。

2.在国内支持方面,日本不会削减支持力度,但支持方式将根据WTO规则发生变化。属黄箱类的支持政策将减少,绿箱政策的支持将增加。《新基本法》在宗旨、粮食政策、农业政策、农村建设等方面做了重要的修正,但对农业的支持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为达到保护日本国农业和农民利益的目的,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日本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理论依据,继续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3.在农产品出口关税方面,日本一方面通过关税来控制某些农产品对国内的冲击,另一方面对严重依赖进口的农产品(如粮食)要求确立出口禁止、限制措施的出口征税化。目的是使出口国的行为不会威胁到日本国的粮食安全,提高贸易的稳定性和预见性,使日本有稳定的进口粮食渠道。

4.在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方面,日本在逐步实施符合WTO规则措施的同时,与其它高收入国家相类似,将实行极为严格的进口食品质量检验制度,我国的多数农产品难以通过低价竞争方式打入日本市场。日本实行的检验制度和商品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具有非常强的限制性。如进口新鲜农产品面临检疫、海外生产基地视察、非检疫性害虫的接受程度等多种障碍。

5.调整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本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上,日本重点是适当减少相对过剩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大豆和小麦种植面积,主要是通过补贴政策来调整。在品质结构调整上,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促进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优质品种和普通品种在市场价格上差异很大。

(三)日本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特紧缺,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力价格高,虽然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但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日本政府一直采取对农业的高额补贴政策,对不同农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价格支持政策。

1.稻谷价格支持政策

1996年开始日本放开国内大米市场,除政府“定购米”外,其它大米实行自由流通。政府每年按农户稻谷生产面积向农户定购大米150万吨(约占国内大米年消费量的15%)作为国家储备米,由政府按大米生产平均成本确定定购价,一般定购价低于市场价格。如大米定购价12587日元/50公斤(110.7美元/50公斤),比同期市场均价低12%。

农户自主参加稻谷生产调整计划,按国家计划进行稻谷生产。政府与农户共同出资建立稻作安定补助基金,对大米生产进行价格补贴。政府按前3年大米市场平均价确定基准价格。补助基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由参加的农户按上年大米产量、基准价格的2%交纳基金;二是政府财政按农户交纳基金的3倍出资。政府通过农协动用补助基金对大米生产价格与基准价格(大米基准价14304日元/50公斤,相当于125美元/50公斤)之间的差价,直接给农户提供全额补助。如果实际补助金超过补助基金,由政府向银行贷款解决。

2.小麦价格支持政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压缩稻谷生产,促进小麦生产,日本政府对小麦生产采取高额价格补贴政策。政府按照前3年小麦平均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利润)和物价指数确定政府收购小麦的价格(基准价格)。对政府收购价(基准价格)与进口小麦市场价格(进口成本+经营费用)之间的差价,分别由政府财政或麦作经营安定补助基金给农户提供直接的价格补贴。政府小麦收购均价7353日元/50公斤(64.7美元/50公斤),而政府小麦销售均价仅1923日元/50公斤(16.9美元/50公斤),其差价全部由财政补贴。

3.大豆价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建立大豆交付金制度,由国家财政支付交付金。国家按照前3年大豆生产平均价格确定补助基准价。参加大豆生产经营安定计划的农户,按上年大豆产量、补助基准价的3%,交纳风险基金。政府动用交付金按农户交纳风险基金的3倍出资共同建立风险基金。当年生产价格与补助基准价的差价,由风险基金直接给农户提供差价80%的补贴。

4.糖料价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对食糖产销建立了糖价调整制度,按糖料生产成本加上利润确定糖料收购最低保护价。政府指定农畜产业振兴事业团(特殊法人)全额收购企业的进口食糖,统一按一定比例抽取调整金。市场糖价由进口粗糖价格、调整金和精制加工费用构成。糖厂按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糖料,国产糖与进口糖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由政府补贴(交付金)、调整金给糖厂提供补贴。

三、日本农业统计及预测

日本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和产量预测系统。主要农作物生产状况调查和产量预报分别由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农林水产部门独立进行。农林水产省的生产调查和预测结果对国家负责,是中央政府发布农产品生产状况和产量预报的依据,各地方农业部门的生产调查和预测只对当地政府负责。农林水产省在各都、道、府、县依据农作物种植面积直接设立农林水产事务所,全国共设立300个。现以水稻为例,简要介绍日本主要农产品生产量的预测体系、运作程序、结果发布程序。

(一)农产品生产量预测体系

日本的水稻生产调查和预测分四个阶段:一是制定调查标准和选定调查基点;二是通过巡回调查或实地调查获取必要的数据资料;三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预报;四是将预测结果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布。

从水稻播种到收获共进行6次常规调查,其中生长发育状况调查2次,分别在6月和7月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状况(指有效穗数等)调查2次,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产量预测调查1次(10月)和实际收获产量验收1次(收获期)。具体日期则根据当年气候条件作适当调整而不固定于某一天。产量预测运作程序分四个阶段:确定样本区、区内取样、产量构成因素调查、计算作况指数。

1.确定调查样本:第一步通过购入航空公司的航片将农作物种植区划分为2公顷的单位区,做出单位区内的配置图。为在费用较少的情况下保证较小的误差,又将单位区划分为实测地带和非实测地带(交通不便区),对实测地带依据各年产量的稳定状况细分为高单产区、低单产区、单产稳定区和单产不稳定区。对同一类型的样本点随机编号再抽样,被抽中的样本依编号和航片落实到田块。各县样本数的多少通过航片划定的单位区数和不同产量类型计算而来,各县每年的样本点数由当地事务所的统计情报确认,相对稳定。

2. 区内取样:在每一样本区内按对角线确定三点,每点1平方米。测定穗数时每点取10蔸,共30蔸;测定粒数在三个区分别取3株、4株和3株,共10株;测定蔸数时每小区为1平方米,共3平方米。

3. 产量构成因素测定:依据上述区内取样,分别计算出每平方米蔸数、每蔸穗数和每穗粒数。千粒重则根据历年资料和当年成熟度确定。利用这些产量构成因素求出预测产量。

4.计算作况指数:作况指数是日本农业部门用来预报年成好坏的一个指标,评价区间为:

作况指数 106以上 105-102 101-99 98-95 94-91 90以下

年成 良 较好 平年 较差 不良 显薯不良

作况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作况指数= 10a当年预计产量 X100%

10a平常年份产量

式中,10a(1000a=1ha)当年预计产量是由当年各地实测数据获得,10a平常年份产量是通过统计模型求得,其模型不但受气象指数(包括水稻生长期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间和日最大风速等)的影响,还与当年灾害发生状况、栽培技术进步、品种更新等因素有关。

(二)农产品预测结果发布程序

从当年7月至第二年2月底,农林水产省向全国发布6次农林水产预测公报:7月15日为生育期信息,8月15日和9月15日为作物生长态势和作物种植面积信息,10月15日为种植面积与预期产量信息,12月15日为全年水陆稻产量结果公告。第二年2月底前公布不同品种、不同区域水稻产量信息。一是产量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品种及产地,二是各都道府县水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信息,三是水稻主产区产地、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信息。

全国各地的事务所将得到的资料数据通过专用内部网络报送到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统计部门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和统计结果后向外发布。预报结果由农林水产省向国会负责,各地农林水产部门所得资料及预测结果只适用于当地,不影响农林水产省的预报结果。

预报结果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供需计划基础资料、米价审定参考资料、稻作技术指导基础资料、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资料、国民经济计划基础资料和其它政策改进基础资料。

四、考察体会和建议

通过两周的考察,对日本农业生产、贸易现状和发展趋势,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法规,农业经营机制等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系统的了解。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1月日本中央政府完成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农林水产省有公务员3万人,其中农林水产省本部4500人。农林水产省由农林水产大臣、副大臣、大臣政务官、农林水产事物次官、农林水产审议官、农林水产大臣秘书官,大臣官房、综合食料局、生产局、经营局、农村振兴局、地方支分部局、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审议会、事业单位管理机关等9个内局,粮食厅、林业厅、水产厅等3个外局组成。农林水产省依法履行全国农林水产生产、流通、贸易及农业支持保护、农村振兴等一体化管理职能。

(二)现代化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与欧美大型农业结构相比,日本农业属典型的超小型农业结构。60年代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三)产业化的农业经营机制。日本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协组织,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特别是农协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户之间、市场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关键和核心作用。

(四)法制化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虽然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低,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国家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通过制订《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等法律法规,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日本政府采取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日本的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而且农产品的价格偏高,导致日本的生活费用高于西方其他国家,久而久之又会引起国民对政府的不满。

我国农业与日本农业在农户小规模经营这一点上,非常相似,日本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开拓日本农产品市场潜力很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按照WTO的规则,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大幅度提高“绿箱政策”农业投资比重,增加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保险等财政投入。从战略上重视粮食安全,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储备、供应、外贸、预警、低收入阶层保障系统等粮食安全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借鉴日本农协发展的经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扶持、规范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来抓,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三是研究开拓日本农产品市场。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应充分发挥毗邻日本的区域优势,抓住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开拓日本大米、小麦、大豆、食用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份额。重点是研究日本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集中优势产区,调整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强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包装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中日农业合作交流。中日两国农业存在相似性和互补性,农业科技、管理、贸易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建议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农产品贸易。

团长隋鹏飞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团员吴宏耀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处长

淡妮娜国际合作司综合处调研员

张永林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农业处副处长

王学岚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办公室科长

蒋佐升湖南省农业厅信息中心副主任

二ОО一年四月十八日

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解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水和,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天法分别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小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县、县、县等县(市),听取了有关县(市)的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对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视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市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动力,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连续获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河市区东段治理、茶店坡沟治理,引黄补源、跃进渠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水库、机电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处,初步形成了沟相通、渠能联、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70多万亩,年可节水3亿m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重点林业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近年来,我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了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外资造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扎实开展“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大力搞好林业高效园区建设,切实加强林地、湿地、沙地林业资源管护工作,使全市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今年林业生态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奖补力度、严格考核奖惩、严把造林技术关、实行户户合同以及广泛宣传发动等措施和手段,使我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34.28万亩,是省下达28.83万亩的119%,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3万亩,是任务的100%。全市的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5.4%,生态环境状况初步得到改善。

(三)耕地保护政策及责任制得到了较好落实。近年来,我市把保护耕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首要任务。通过强化领导、广泛宣传、动态巡查、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了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全市现有农用地面积522646.49公顷,其中:耕地408214.21公顷;园地11505.39公顷;林地68926.49公顷;牧草地4.71公顷;其他农用地33995.71公顷。1999年—,我市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782个,新增耕地面积9826.66公顷。此外,我市还开展了工矿废弃地治理和砖瓦窑厂复垦等项目,自以来共开发整理和复垦土地4.3万亩,新增耕地21200亩。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机具推广、农机具购置补贴、组织联合机收、机械化秸杆还田、农机行政执法等工作,不仅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机管理工作水平,有力的服务了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514.6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870台、联合收割机6900台、秸杆还田机7522台、旋耕机7196台、机引播种机34130台(其中免耕播种机1230台)。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我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增强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认真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绿证工程“四大工程”,积极推广各项优质配套技术。如县结合其工作实际,创建了三大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目前,县小麦优质专用率已达到100%。使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八大技术得到推广 ,推广配方施肥250万亩,今年夏粮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接近170万亩,基本实现全县覆盖。林州市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引进农业新技术6—8项,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筛选出适合该市的农业新技术3项,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并认真加以推广。县重点推广了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尖椒以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较大,使该县的农业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近年来我市对农业的总投入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大都用在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等方面,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因此,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全市已治理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30%,尚有近400万亩的中低产田有待开发改造。通往农田的道路、桥梁年久失修,有些已经损坏,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群众“一事一议”比较困难,极需要财政投入资金修复改造。此外,今年是创建林业生态市第一年,省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已超额完成,但市财政奖补资金缺口较大,至今没有到位,占地补助资金具体落实时间也没明确,群众吃不上“定心丸”,将直接导至夏秋两季收种时新植树木的保存问题。

(二)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我市的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豆公渠等灌区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代表在视察中看到,豆公灌区的拦河大闸仍在带病运行,急需修复。据汇报统计,全市110座小水库中,有60多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治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许多桥梁、涵闸等建筑物,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经过多年超标准运行,现在大部分已成病险工程,桥梁断裂、桥墩倾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据了解,县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桥涵闸就达643座,县2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起。而且,目前我市有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柴油机进行灌溉,浇一亩地要比用电增加成本12元。全市现有的540万亩耕地中,还有90万亩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另外,县倾全县之力耗资4800万元历时四年的修建的引黄补源工程,由于上级没有统一调水机构,至今没有引来黄河水。

(三)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即便是仅有的一两名农技人员,也往往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人心不稳。三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干部再培训的渠道却没有相应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但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资金缺乏,新的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进展慢,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小麦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但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另外柴油价格逐年上升,农机作业成本越来越高。小麦跨区机收市场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迅猛增长,造成作业价格下,机手不能获得应有效益,挫伤了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有的地方对耕地保护认识不足,对耕地的质量建设重视不够。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站在“从国家全局着想,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而是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侧重考虑本辖区的经济增长,甚至以过多占用耕地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二是在一些地方,只注重占补平衡数量的落实,而不考虑耕地质量的提高,在配套设施方面远达不到要求,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外,还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公助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桥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要尽快发挥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效益。鉴于县耗巨资修建的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竣工五年未发挥效益,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引黄补源调水协调机构,督促省水利厅及黄委会建立和完善调水机制,使引黄入内补源工程尽早发挥效益。

(三)完善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性服务,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高效农业科技园,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建设各种专业协会,发挥协会带头推广作用。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增效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要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搞好服务。

(四)进一步加快农机事业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每年财政要拿出一定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补贴,鼓励和保护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组织,完善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

(五)加强耕地保护,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实施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集中清理闲置土地,特别是注重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等的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的耕地生态系统。

篇二 赴哈尔滨、长春都市农业考察报告3450字

赴哈尔滨、长春都市农业考察报告

9月9日—17日,市委书记陈先运、副市长刘茂津率领农口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赴哈尔滨、长春两市考察了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黑龙江双城京哈路农业科技示范带、黑龙江嘉峰菌业集团、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雕塑公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听取了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长春市农办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情况介绍;与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长春市委办公厅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陈书记就如何借鉴两市经验,加快发展我市都市农业讲了重要意见。考察团全体同志普遍感觉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不少东西。

二、主要特点

哈尔滨、长春两市在发展都市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1、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带动能力强。

黑龙江省嘉峰菌业集团是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形成了集制种、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二是生产的食用菌品种繁多,有灵芝、真姬菇、灰树花、猴头、牛肝菌、黑木耳、杏孢菇、鸡腿菇等60多个品种;三是研制、生产了装袋机、拌料机、接种器、液体菌种培养器等53种机械;四是开发了灵芝孢子粉、猴头菌丝、冬虫夏草菌丝颗粒等16种食用菌系列深加工食品。该集团共带动30万户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

长春皓月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股份制肉类加工企业。计划占地7.5平方公里,实际占地3平方公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屠宰生产线,每年可屠宰肉牛30万头,可完成宰杀—剥皮—分割—包装—储藏的全过程;具有牛肉深加工的现代化设备,可生产火腿肠、键子肉、五香牛肉、开心牛肉等近40个精包装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生产了血红素、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10多种高科技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公司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人民币,创利税3亿元人民币,带动5万农户30万农村劳动力养牛,带动农民年增收3亿元人民币。

2、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科技含量高、示范能力强。

哈尔滨市共建有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5处、82个小区。在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双城京哈路农业科技示范带,我们现场参观了“玉米行间覆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大豆密植生产技术”、“玉米良种对比试验区”、牧草种植实验区等,哈尔滨市农委王处长一一作了现场介绍。主要特点是:一是良种化程度高。“铁单16”、“吉单260”等玉米良种经过试验、示范,然后大面积推广种植,产量可达700公斤左右。二是机械化程度高。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一万亩耕地只用10个农业工人。三是普遍采用旱作农业(即雨养农业)技术,生产成本低。四是示范能力强。如大豆生产,当地农民每亩留苗1万株以下,亩产量150公斤左右;而示范区每亩留苗1.5—2.6万株,亩产可达220公斤以上,增产40%以上。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了农民,使农民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3、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已成为都市农业的一大亮点。

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园。园内或小桥流水、绿草如茵,或苍松蔽日、曲径通幽。置身其中,满目蓝天、白云、红花、绿树、碧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微微的秋风,如同到了世外桃园一般。整个公园是长春市的一片“绿肺”,成为市民假日休闲、观光 、接触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三、主要收获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内涵和载体。哈尔滨、长春两市的经验表明:发展都市农业,就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就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销售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市民公园、市民农园、观光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等等。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特征。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都市农业,就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就要引进引办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大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把农产品由原料变成适销对路的商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都市农业的途径。发展都市农业,路子怎么走,资金从哪里来?哈尔滨、长春两市的做法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用地、税收、资金扶持、协调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项目上来。黑龙江嘉峰菌业、长春皓月肉业都是民营股份制企业,黑龙江省还涌现出了一批农民育种家、民营农业科技研所,都显示了蓬勃发展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是坚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信心。通过考察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顺应了我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三资兴农”方兴未艾。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接受济南科技、经济、社会力量的强大辐射,按照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对我市各种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整合开发,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完善都市农业的三大功能,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有计划地组织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分期分批地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增强都市农业的感性认识。

(二)扎扎实实地抓好我市今年确定的30个都市农业重点项目的落实,建成一批点片结合、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观光农业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的引进引办工作力度,特别要重点引进引办大葱加工、肉类制品、鲜蛋深加工企业。

(四)抓好山东春雨、山东恒康、晶荣食品等骨干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扶持其做大做强。

(五)各乡镇要对本地资源进行认真、全面、详细地分析和科学评估、论证,借鉴工业园区的做法,规划一批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引导、整合、定位、立项、扶持等措施,继而分期分批地进行专业化园区建设,有条不紊地走到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上来。

(六)规划、实施种苗工程,提升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

(1)建设仔猪良种繁育中心,引进、繁育适合我市养殖的国内外良种,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

(2)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加快良种奶牛繁育步伐。

(3)建设组培中心,繁育国内外良种花卉、苗木、大葱、蔬菜、食用菌种苗,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七)探索发展“会展经济”、“展示经济”,拉动我市经济发展。建议适当时机举办“中国(章丘)大葱节”等。

(八)探索财政资金的投入机制。一是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进行集中投入。如奶牛胚胎移植、良种仔猪繁育项目等;二是对政府规划建设的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与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政府以奖代补。

乡镇动态

相公庄镇都市农业重点工程全面展开

相公庄镇以项目开发、工程实施为载体,因地制宜,加大措施,全力打好都市农业攻坚战。一是优质小麦推广工程。抓住“三秋”生产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镇农业高科技园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重点推广了“白硬冬2号”、“济南17号”、“济南20号”、“鲁资201号”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二是旅游综合开发工程。重点依托雪山寺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加快山区道路拓建、水库修复增容、荒山荒地绿化、农业综合开发、名胜古迹恢复、娱乐景观建设等,项目建成后可开发荒山面积1000余亩。同时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大力实施沿长白山万亩无公害小杂果工程,逐步形成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景区,带动北部山区林果观光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总投资200万元,总长8公里的景区道路—相郝北路已竣工通车,进山路正在施工。库容2万立方米的河涡水库已建成蓄水。三是皋西奶牛养殖园项目。该项目占地20亩,总投资400万元,建成后奶牛存栏量可达200头,已列入市重点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230万元,建成牛舍40间,从莱州引进优质奶牛110头。

文祖镇都市农业重点工程全面展开

文祖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工程。为充分发挥山区饲草资源的优势,切实加快养殖品种结构调整,该镇在分水岭村规划设计了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基地,该基地计划投资60万元,总面积30亩,计划引进100组波尔山羊,对本地山羊进行品种改良,实现牛羊下山,树木上山,促进林业、牧业的协调发展。目前已引进40组波尔山羊。二是按照“科学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规划实施了400亩高标准荒山绿化工程,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正在组织实施。

篇三 基层党组织+农业产业考察报告3450字

“基层党组织+”农业产业考察报告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既要各级干部冲在前面,也要群众贴身紧跟;既要提升帮扶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方法,也要提升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和脱贫决心;既要增强“村三委”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也要转变群众思想改变观念、激发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振兴乡村战略的内生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现就2023年8月9—10日__县__乡__村“三委”班子赴__县考察报告汇报如下:

一、__村基本情况

__乡__村是2023年新增列入国办系统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既没有一个龙头企业、也没有一个联结集体农户利益的专业合作社、更没有一个高效持续增收的农业产业,农村致富带头人量少且小、散、弱,劳动力外出打工基本都是单打独斗,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基本“靠天吃饭”,祖祖辈辈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依靠种植玉米、马铃薯及养殖生猪满足自给自足、自食需要的乡村田园生活。2023年以来,随着水资源的匮乏,以及遭遇清明节雪凌冻害、核桃扁叶甲虫害等等多种自然灾害、病虫害的侵袭,核桃大产业均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失,农业增产无望、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增多。

二、产业增收考察缘由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攻坚将变成空中楼阁,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将变成遥不可及的飘渺幻影。自市发展改革委驻村工作队入住以来,始终牢牢把握“产业兴”“农村美”“百姓富”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深入学习和掌握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八个要素”的精髓,深刻把握“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的内涵,真正实现联合有平台、融合有体系、整合有要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有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以及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的打造,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紧紧围绕“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围绕“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围绕“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等等方面,多次牵头与“村三委”班子交心谈心,开展了产业调整思想大讨论。

针对产业单一、低效,增收靠打工、一年比一年增收难的现状。我们既要尊重__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其它环境因素,也要瞄准市场,能经得住市场的检验。对于“种什么”“养什么”的产业选择,如何把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充分激发出来,打好山地特色牌,念好山字经,做优绿色农产品,实现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如何着眼规模经营,提高生产力,降低劳动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产业培育、劳务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如何提高村级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深入挖掘和激发内生动力找思路想办法?如何打破多年传统种植习惯,按照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充分利用核桃发展林下空间,采取产业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林下经济,兴林、增果、促禽、壮菌、强药?如何为农民找准“靠山”,采取了经验方面学习学习再学习、村情民情户情方面深入深入再深入、资源方面分析分析再分析、基础设施方面论证论证再论证、理论方面思索思索再思索?最终确定主动出击、实地考证、找准答案等等。

3、 赴陆产业考察情况

2023年8月9—10日由市发展改革委驻村工作队、__乡分管农业领导、乡农科站站长、“村三委”班子共七人组成__县__乡__村农业产业招商考察团赴__县进行学习。

(一)食用菌全产业链条

__县现已建成西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主要种植双孢菇、平菇、鸡腿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大球菇、姬松茸、秀正菇等品种,年栽培面积突破_万平方米,产量达到_万吨,实现产值_亿元,直接带动_余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产业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等地,部分出口日本、英国等国家。

1.“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三岔子得天独厚食用菌种植资源优势,成立了三岔子食用菌蔬菜种植协会,按照“支部引领、干部带头、农户参与”的思路,采取“村集体资金入股、农户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吸引爨乡菇业进驻并创办绿盛园合作社,把集体资产转化为合作股份注入到公司资本中,以资金抱团、技术捆绑和土地集中流转。最终实现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

__县三岔河镇三岔子党支部。据村总支书记介绍,“村三委”主要负责农户生产技术指导、食用菌成品收购等等过程中农户、合作社、公司及合同管理之间等的矛盾调节,特别防止市场好时农户把产品卖市场、市场欠时农户把产品卖公司的“不诚信”做法。合作社每年根据食用菌收购量,按照约定的条件每公斤兑现大概_元的工作经费给“村三委”壮大集体经济,年实现收入_余万元。“村三委”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原则确定收益分配和使用方式,其中:_%用于改善村组干部待遇、激励干事创业热情,_%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改善村内基础设施,_%作为扩大生产追加股金、用于技术升级、品种改良、基础设施维护等。有效解决了村集体无钱办事、群众收入来源少的问题,切实提升了“村三委”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__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一个专业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一体的云南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现有食用菌种植基地8个,标准化大棚522个,冷房车间____方米,主要种植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等,产品畅销__等10余个省、市。目前公司已在大莫古工业园区(太平哨)投资_万元新建食用菌科技示范园,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制冷技术,通过利用制冷机组等设备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对杏鲍菇,设备全部采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工作环境舒适。

__县绿盛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__县三岔河镇三岔子村,成立于2023年9月,20__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每年消耗当地及周边乡村废弃稻草、玉米芯、桑树屑、豆皮等1.5万吨,既杜绝了环境污染,又增加农户收入近_万元;食用菌废料又还田,实现循环利用。2023年投资_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0亩、年产_万袋食用菌菌包制造基地,初步了解菌包生产售价为_元/个。

__县三岔子农户种植基地。按照“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散户、散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路子,直接带动三岔子_余农户从事平菇种植,就地转移劳力_余人,间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_余户_余人参与食用菌栽培,种植户净收入_余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_万元,实现年销售额_万元。引导本村_户_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食用菌及到公司种植基地务工,年人均增收_万元,辐射带动其他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_户_人增收致富。据了解,每亩地可建_个____方米左右的大棚,一年1亩地可栽培_个菌包,按每个菌包最低利润_元计算,一家人(2个劳动力)最低可实现年收入5万元。

2.“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运作模式。

基本概况。__县云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__县马街镇,成立于2023年5月,是曲靖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之一。注册资金_万元,总资产_万元,固定资产_万元,公司占地50亩,建有保鲜储藏车间_㎡,草料加工厂1个、菌种厂1个、食用菌种植大棚_个。

生产流程。草料粉碎→料场发酵→混合拌料→高温灭菌→无菌室冷却→无菌室杀菌→无菌室接种→无菌车间培养菌丝→基地菇房出菇→冷库保鲜加工。

主导产业。食用菌栽培种植,品种主要有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双孢蘑菇、猴头菇、茶树菇、竹荪等。食用菌产品包括保鲜、冷冻、脱水、盐渍等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广东、广西、浙江、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主营收入。近三年来,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_万元,实现利润_万元,吸收当地劳动力_人,辐射带动马街、小百户及周边乡镇_万人参与食用菌产业,人均增收_余元。2023年__云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并销售食用菌(含加工成品)_吨,销售总产值达_万元,利润总额_万元。

产销对接。对于种植户实行免费提供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优惠获取优质食用菌菌种、成品保护价收购等优惠措施发展和带动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由合作社(公司)对农户食用菌种植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消毒、统一标准、统一销售”五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

利益联结。在公司自身种植生产食用菌的同时,利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生产销售模式,现有专业合作社1个、食用菌种植基地5个、专业种植户_多户。合作社收益分配:_%用于扩大再生产,_%用于村级公益事业,_%用于提高村级干部待遇,_%用于改善环境卫生。

运作模式。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作,由“村三委”班子兼任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负责人,实行“双岗双责”“双书记”负责制。该公司法人现兼任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具有多年的食用菌栽培、生产和销售经验,是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也是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领路人。

篇四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1350字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市政府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鹤壁市农业考察团一行18人在张俊成副书记、马方建副市长的率领下,就现代农业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农业名、优、特、新品种,尤其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林果业等方面,于2002年8月16日至24日赴上海、深圳、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重点考察了上海市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浦东益益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联华村蔬菜园区、市级千亩绿化苗木基地、上海市葡萄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深圳市保安区公明镇的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化奶牛示范场、楼村万亩荔枝园、布吉镇南岭村、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广州市芳村区花卉博览园、广州市农科所等。在考察中,通过观看录像、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现场咨询等形式,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看到了都市农业的光明前景,目睹了大市场、大流通的繁荣场面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的规模化基地建设,感受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探求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宝贵经验,思考了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考察,大家深深感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更加坚定,决心以这次考察为契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

一、外地的主要经验

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上海等地农业结构调整较早,城乡一体化进程快,农业发展十分迅速。面对新形势,他们仍然高度重视农业,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没有农村但不能没有农业,把农业真正当作国民经济的基础,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上海市抓住 开发浦东的历史机遇,将农业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城乡一体、联动开发的原则,于1994年9月建立了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经过7年多的开发建设,已形成9.5平方公里的规模,入驻企业40多家,现已将规划面积调整到12平方公里。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已成为高科技农业的一个缩影,现代农业的一个示范样板,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胜地,科普教育的一个基地,吸引了200多万国内外宾客前来访问、考察学习,展现出都市现代农业的风采。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联华村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1998年村委会作出了《全村土地全部实行有偿转让的决定》,采取代种口粮田的形式,将全村土地全部集中起来,由村统一管理,发展高效农业,已建成1000亩市级绿化苗木基地,除种植部分速生杨外,还有桂花、香樟、银杏等30多个品种;已建成600亩市级有机蔬菜基地,建有260座标准大棚,种有20多种优质蔬菜、瓜果。广州市芳村区发挥当地种植花卉历史悠久的优势,大力发展花卉种植,总面积已超过9000亩,正在建设中的花卉博览园占地260公顷,集展销贸易、技术开发、信息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前期3000多亩的花卉品种展示工程已完工,徜徉其中,使人流连忘返。上海农科院探索出以资产重组和技术入股为基础,通过科企联合,走科技产业化之路,共建立科研生产基地159个。

篇五 江苏溧阳市赴日本大分县农业考察报告1100字

江苏溧阳市赴日本大分县农业考察报告

2023年11月15日至23日,应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大分县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理事长平松守彦先生的邀请,市政府副市长狄立新率领由市有关部门、镇、村负责人和部分农业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共17人组成的农业考察团赴日本大分县考察一村一品运动,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考察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简况

我团在大分县考察期间,紧张有序地参加了一系列访问、考察、交流活动。首先,拜会了平松守彦先生。平松守彦先生热情友好地接待了全团人员,并介绍了大分县推行一村一品运动的有关情况。其次,听取一村一品运动辅导报告。大分县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专务理事安东忠先生对大分县推行一村一品运动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使我们对一村一品运动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其三,参加了2023年大分县一村一品交流大会。狄立新副市长作了《溧阳与一村一品》的精彩演讲,博得了与会国外人士的阵阵掌声。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董事长洑爱玉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并荣获大分县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的表彰奖励,平松守彦先生亲自为其颁奖。会议期间,我市发放了市政府编制的《一村一品在溧阳·天目湖》等宣传画册,并展示了天目湖白茶、德盛米果、万得福绿色食品等名特优农产品,受到了与会人员的青睐,有效提高了溧阳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其四,重点考察了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的典范。我团先后考察了丰后高田市、高桥制茶公司、川崎卡博斯农园、丰之国一村一品市场、大山町农协及所属木之花直销店、汤布院町温泉、安心院町农家乐等。通过考察交流,不仅增加了对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加深了对日本大分县朋友的了解,增进了我市与大分县各界人士的友谊。

二、主要收获

我团通过对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的考察交流,达到了预期目标,收获较多。

(一)加深了对一村一品运动作用的认识。从对大分县的考察情况看,推行一村一品运动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为了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后带来的日本大分县农村人口过稀、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和农民生活相对贫困等问题,总结本地先进典型经验,结合当地实际,从1979年10月起,倡导推行了一村一品运动,收到了显著成效。至1998年,大分县特色产品的品种有312只,销售总额达1363亿日元,其中有18种特产销售额超过10亿日元。温室柑桔、干香菇、麦烧酒销售额分别占日本全国市场的9.1%、31%和30.7%。随着一村一品运动持续推进,有效吸引了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返乡,较好地稳定了农村青壮劳动力队伍,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生活,1979年大分县农民人均收入129.9万日元(约10万元人民币),止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到263.7万日元。

篇六 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4850字

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应荷兰农业部(农业、自然管理与海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荷兰恩埃斯集团(n&sgroup)的邀请,以中国农业信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业厅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刘凤海同志任团长的中国农业信息考察团一行5人,与10月25日至11月7日,对荷兰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活动。在荷期间,先后参观考察了荷兰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技术研究所、畜牧革新与实践培训中心、阿斯梅尔(arlsmeer)鲜花拍卖市场,麦哥奥(magual)花卉公司、瓦哥尼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荷兰国际农业交流培训中心(iac)、植物检疫局。考察团先后就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信息体系、网络建设,信息加工、传递手段,信息的开发利用等专题,与荷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洽谈。考察时间虽短,但整个考察活动紧张而有序,所到之处,受到了荷方的友好接待,全团上下,团结协作,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考察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一、荷兰农业基本概况

荷兰国土面积41,863平方公里,为西欧一个小国,比丹麦略小,但大于比利时。现有人口1,55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和乌特勒支市及其卫星城镇和市郊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荷兰虽小,但从经济角度看,荷兰确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可以概括为“小中见大,小中见强,小中见特”。荷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38亿荷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列第八位,荷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荷盾。荷兰是欧共体6个创始国之一,目前,欧共体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荷兰还是国际经合组织(ofcd)、北约(na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近几年,荷兰经济年增长率为2.5%,高于欧盟成员国的年均增长率。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可谓“小中见大”。荷兰国土虽少,但海外投资总额逾1600亿荷盾,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居世界第四位。境外投资涉及房地产、金融、石油化工、水利、交通、家电、农产品加工等多种领域,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足见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水平,可谓“小中见强”。荷兰农用土地只有249万公顷,且多数低于海平面,但就在这有限的土地上,荷兰农业却成为在世界上领先的产业,尤其在花卉、畜牧、蔬菜生产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荷兰农业经济具有强烈的外向型特点,1995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67.4亿荷盾,仅次于美国和法国,雄居世界第三位。荷兰是当之无愧的花卉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国和消费国,世界花卉贸易市场上有三分之二的鲜花由荷兰提供,其国内人均年消费鲜花亦超过50美元。我们参观的阿斯梅尔鲜花拍卖市场,占地80万平方米,拍卖花卉品种近2000种,年交易量达250亿支(盆),年交易额达100亿荷盾,仅这一个拍卖市场,其贸易额即占全世界花卉贸易总

额的50%,可谓,“小中见特”。目前荷兰农业已经超越了自然农业的阶段,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设施水平先进,可以说,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荷兰农业不仅包括农作物生产、畜牧业生产、园艺和林业,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业、贸易和辅助工业,如提供种子、无机化肥、动物饲料、技术设备、房屋和玻璃温室建设等。荷兰的主要农产品基本是小麦、马铃薯、甜菜、蔬菜、花卉、牛奶及肉蛋类。全国牧场面积133万公顷,耕地102万公顷,园艺用地仅15万公顷。1996年粮食产量158万吨,商品马铃薯481.1万吨,甜菜644.9万吨,饲料玉米252.7万吨,由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粮食消费水平的降低(由30年前的37%降至18%),导致了谷物生产大量过剩,奶制品也不例外。荷兰虽拥有百万公顷的优良牧场,并通过实行机械化、推广科学繁育技术和采用高效饲料定量配给法,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的产奶水平,但同时也导致了欧共体国家内部牛奶过剩。此外,蔬菜生产和水果生产也不容乐观。由于蔬菜和水果的供应量过大,近年已出现了价格持续下跌的现象,引起了这一生产领域内的恐慌。为了帮助大田农场主和奶农摆脱效益下降,寻找新的出路,近年来,荷兰政府陆续推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和激励政策,比如政府补贴发展新兴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采取超额征税的办法,控制牛奶的总体生产水平;为花卉生产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等等。

荷兰农业的突出特点,一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采取先进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并在同行之间认真组织协调,以使自己的产品不仅畅销欧共体各国,而且在潜在的外国市场上逐渐被接受。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信息咨询服务及推广机构,为农民和市场园林工人取得最佳成果提供所需的几乎一切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二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到95年,整个农业从业人员为5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0%,主要是机械化使得这一产业的劳动密度降低。这一趋势还会因进一步引进新技术而继续下去。三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益。荷兰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食品加工,实现增值,1994年,荷兰农产品加工,其附加值达到178亿荷盾,净附加值达到131亿荷盾。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二、荷兰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状况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形式和运作方式,是由该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市场条件以及农民的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是由包括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农民组织等诸多子系统组成。在荷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适用性研究,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荷兰的农业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由wageningen农业大学承担。在荷兰农业部领导下,有25个农业研究院,主要从事各学科的应用研究,同时也从事某些必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另外,还有11个专业研究站从事其它不同方面的适用性研究。各种农民协会在这些研究站中都有代表,他们可以对科研方向及项目的制定产生影响,政府部门在其中主要起协调作用。大多数适用性研究是在53个地区实验场所进行。农业研究院及研究站的研究成

果将在这些地区实验场进行试验,以便适合各地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推广组织在国家和地区两极研究机构都有专家常驻,以促进、协调研究院(所)、实验农场以及推广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提供信息。

荷兰的推广组织虽然是在农业部领导下,但具有独立的地位。推广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农民。推广虽是一种专业工作,但推广的作用并不限于推广技术。推广员主要是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的政策,但不是强迫农民服从于政策。教育农民,使农民提高自身决策能力。荷兰农民80%以上毕业于农业中专,基层推广人员,大多数毕业于农业学院,与农民很接近,乐于为农民服务。推广人员、科研人员、农民及政府间没有大的社会距离,易于交流。

荷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有效的农民组织。荷兰农民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农民学习俱乐部是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农民组织。这类组织是农民自己创办、自己管理的,可以帮助农民相互学习,同时也易于和有能力与科研、推广人员打交道,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组织不仅对科研、推广组织有影响,同时对政府也具有很大影响力。政府制订一项新的农业政策,都会征求农民组织的意见,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多在制订政策过程中得到解决,而不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因此,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具有很高程度的用户控制,荷兰农民在整个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荷兰农业信息知识系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信息投入多元化。在荷兰农业部,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向农民发布经营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同时收取信息服务费用。在整个投入比例中,最初政府负担50%,另外50%由受益的农场或农民组织负担。目前,政府投资达到70%的比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视与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政府可以随时从1500个信息点上,获取代表9万个农场的各方面信息。

二是信息研究市场化。荷兰的信息研究部门,致力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侧重于农产品国际市场,即75%以上的信息采集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三是信息管理规范化。荷兰的农业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反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自上而下,信息收集项目、类别、数据准确程度以及信息传输,都有明确要求,指标体系设定科学合理,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职责明确。

四是信息服务社会化。荷兰的农业信息不仅服务于国内,而且面向整个欧盟国家以至于全世界,是个开放的系统。在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可以随时浏览世界各地花卉市场行情。真正体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成果共享。

五是信息网络现代化。荷兰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并且全部加入国际互联网。信息收集迅速,信息传递快捷,信息反馈及时。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沟通了用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三、对加强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信息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如何学习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工作,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信息工作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信息工作方式要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信息工作,不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本质的区别。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信息需求,要求从事信息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上传下达,封闭僵化的工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农业信息要围绕领导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咨询引导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指导思想,才能为农业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信息服务质量要提高。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是一项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必须突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要拓宽信息的收集范围。由过去单一的收集生产信息,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收集信息,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要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农业信息工作要与产业接轨,尤其在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市场引导,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上发挥作用;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在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等技术环节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质量;三是要提高信息工作队伍素质,坚持不懈地抓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以此推动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要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建设省级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硬件配置及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工作的运行质量。

3、信息体系建设要突破。我国目前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机构编制和资金投入,这是多年来困扰农业信息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与需求矛盾的焦点。1996年3月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原则、建设目标,特别是建设资金投入渠道,投入比例。当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尤其要抓资金投入的落实工作,推进信息体系的发展。

4、信息工作职能要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工作带有综合职能,信息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站在较高层次,观察、研究、分析问题,善于博征旁引,举一反三。当前,结合我们农业信息工作的实际,尤其要注重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实现信息与政务综合工作、信息与政策法规工作、信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工作内部理顺政务信息、农情信息、农业统计、农业基点调查、农业物价、农产品成本调查等信息渠道之间的关系,“集中供热”、资源共享,逐渐构筑完整而系统的业务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信息基点的作用,隔级布点、综合办点、点面结合、互为补充,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局部与全部相结合,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相互协调,有机配合的业务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要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自身活力,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篇七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1150字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

一、概况

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湖南、重庆、广东、陕西等省(市)、州、县从事农业管理、科研、推广等方面19位专家、领导组成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团,于2002年8月28日至9月17日赴美国加州(californiastate)、德州(te_asstate)、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等地进行了培训考察。

培训团分别听取了michaela.miller博士、terryovalle博士、ambrosek.charlesdvidoff博士、joej.stasulat博士、刘建潮教授、陆国先教授等所作的关于加州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德州农业投入品(农药)的登记管理、美国农业及其政府的农业政策、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地位与作用等专题讲座,系统地了解了美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农业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美国政府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培训团还考察了加州大学davis分校、德州农工大学及其试验站、德州fortbend县农业合作推广站及家庭农场、美国pac生物技术公司等,参观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加州水利厅、德州农业厅等部门和单位。

在美期间,培训团按照培训计划,采取室内培训与实地考察、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顺利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所有团员能遵守外事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学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通过培训,大家认为,虽培训时间很短,但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些知识又能在自己工作岗中位应用,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总体收获很大。

二、主要收获

(一)美国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强调依法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美国自从早期移民开垦土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后,就着手对防治土壤侵蚀、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技术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通过立法,重视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1953年首次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对土地开垦、耕作、工矿建设等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做了相应的规定,由于形势发展,新的问题出现,后又作了多次的修订,同时,其他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也作了规定。如1936年颁布的《防洪法》、1937年《标准土壤保持地区法》、1939年《农业拨款法》、1954年《农业保护和防洪法》、1956年《水土保持与国内分配法》、1962年《食物与农业法》、1969年《自然资源保护法》、1973年《公共法》、1976年《国有森林保护法》、《露天采矿植被恢复法》、1977年《水土资源保护法》、《清洁水法》等等。

另外,各州、县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地方立法,完善联邦法律法规。这样美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明确了政府机构和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篇八 经济和农业发展情况学习考察报告2750字

1.基本情况

__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_万人,为_个贫困乡镇'摘帽',_个贫困村'出列',_个空壳村'脱壳'.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政策文件上,出台了《__县减贫摘帽。同步小康实施意见》、《__县扶贫攻坚'531工程'实施方案》、《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结亲十帮工作方案》、《驻村工作重点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实施强基固本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等,高位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在投入上,整合了县财政预算投入减贫摘帽专项资金_万元,扶贫产业资金_万元,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园区建设资金_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_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_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工作。同时,通过三资转换、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贷款风险分担,拉动信贷资金投入,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现正着手出台《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每年由县财政贴息_万元、上级扶贫专项资金贴息_万元,拉动信用社低息贷款_亿元(年息_%),解决_户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在脱贫路径上,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行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发展马铃薯这一'短平快'产业,实现年亩产值近万元,2023年示范种植_亩,带动全县种植_万亩。集中连片规划种植_万亩核桃,春季已完成15541亩,冬季计划种植_亩,现全县已发展_万亩,建成示范点37个,特别是县财政今年投入_万元,强化抚育管理_亩核桃示范基地,挂果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扶贫养羊_户_只,项目效益和群众积极性、满意度提升。实行提子、刺梨产业大户带动,提子发展到现在的_亩,其中_亩已挂果、产量_万公斤,亩均产值_万元。贫困户每年在提子基地务工收入_万元。此外,建成稻鱼共生等精准扶贫示范点35个、面积_亩,亩均产值_元。发展辣椒订单种植_万亩左右,亩均产值_元。二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同发展、调结构、增收入。目前,共引进培育大户_多人,家庭农场_余家,专业合作社_余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_家,省级农业园_个以上,流转土地_万亩,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实行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同步走。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为抓手,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就是一个党建示范点、一个小康示范点,一栋黔北民居就是一个产业孵化器,建乡村旅馆_家_张床位,农民文化家园、文体活动场所_个_万平方米,黔北民居改造_户,示范点_个。今年1至5月,乡村旅游接待游客_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_亿元。

2.几点启示

启示一:精准扶贫不是'数据扶贫'.数据是衡量贫困情况的可视化指标,但一些地区、一些人为了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在数据注水上大费心机,表现为擅改脱贫人口数量、篡改衡量贫困的指标。这次,在__县的座谈会上,该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就向我们考察组一行直言不讳,为了赶进度,他们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存在'数据扶贫'的现象。对此错误倾向,我们一定要警惕起来。确实,信息化时代,扶贫工作离不开准确的数据。真实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决策部门掌握贫困实情,但注水虚假的数据却可能影响整体脱贫的进程。因此,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无论是'精确识别贫困人口',还是'精确投放扶贫资金',都要做到数据精确、真实、可信,容不得半点水分。

启示二:精准扶贫不能等同于送钱送物。交流中,__县干部反映,当前,有些干部对精准扶贫存在错误认识,认为精准扶贫就是简单的送钱送物,只要钱和物送到位了,就算帮助贫困户脱贫了。对此错误倾向,我们必须警惕起来。毕竟,钱和物只是杯水抽薪,只能解决贫困户眼前的生计,要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真正脱贫,远不于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贫困户掌握脱贫增收的方法。比如,可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入手,让有条件的贫困家庭每户都有1个以上劳动力参加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从而摆脱贫困。

启示三:精准扶贫要注重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造血'扶贫,是持续稳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根本的长远的扶贫。在这一点上,__县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比如,他们把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突出扶贫攻坚'_'工程,大力发展核桃、刺梨、特色蔬菜、有机高粱、牛羊稻鱼等产业,推动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我们抓精准扶贫,一定要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袋子才能鼓起来,贫困户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3.几点建议

建议一:推进精准扶贫,要突出产业扶贫。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要在财政扶贫资金中直接安排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并逐步增加,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要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要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创新扶贫产业融资模式,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业务,为产业扶贫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二是要坚持龙头带动。要大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要加大对贫困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贫困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三是要加强科技扶贫。要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贫困户运用科技致富的能力。

建议二:推进精准扶贫,要突出素质扶贫。一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继续做好'雨露计划'、省级扶持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工作,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和中职教育。二是要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各地贫困户的实际需要,制定好培训计划,广泛开展菜单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力争通过2至3年努力,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三是要抓好贫困生的教育水平。要着力整合教育资源,为贫困学生进城就学创造良好条件。要大力开展济困助学活动,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建议三:推进精准扶贫,要突出资源整合。要把现有的各块资源和上级扶持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的集中利用,推动精准扶贫取得更大成效。一方面,要加强资金整合。要对全市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水利、交通、教育等项目资金进行充分整合,形成强大的资金力量;同时,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上级部门的扶持资金灵活安排,从而发挥其更大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力量整合。纵向上,要积极引导上级挂点帮扶力量、本市级和乡村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强大推动力。横向上,要建立相关制度,促使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交通、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帮扶合力。

篇九 人间二月春光好--巴农业考察报告1700字

人间二月春光好--巴农业考察报告

阿坝州甘孜县藏族农民收获青稞。

绵竹:反哺农业,正当其时

从成都一路向北,不到100公里的路程在平整的高速公路上显得并不漫长。绵竹市位于成都平原北部山地边缘,以名酒剑南春闻名于世,境内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物产丰饶,历史上农业就十分发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以后,绵竹的农民兄弟们到底有没有增收?增收了多少?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绵竹市的多个乡镇。

我们的第一站是距离市中心不远的清道镇光明村。从大路拐上村道,远远地就可以看见许多塑料大棚,有的大棚还用黑色毡布盖起来。据副镇长徐远明介绍,塑料大棚里是红豆杉育苗基地。红豆杉可以提取治疗癌症的紫杉醇,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十分昂贵,因此红豆杉种苗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株种苗可以卖到2到3元,一棚种苗价值就是上万元。

德阳市中江县农民交售粮食。

乐山市茶农种植的优质绿茶喜获丰收。

阿坝州藏族农民农闲时间开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

那些覆盖着黑毡布的大棚里种植的则是蘑菇。绵竹气候湿润,冬季温度正好适合食用菌生长,加之生长季节正逢农闲,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很重视食用菌的生产,将其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典型来加以扶持。在蘑菇大棚前面的一排平房里,一群女工正在对刚采摘下来的鲜蘑进行整理分级。据说仅此一家蘑菇种植厂就雇佣了近40名当地农村女工,农村妇女在农闲季节不用外出也能打工挣点零花钱。徐副镇长笑着说,有的女工拿到工钱就到市上赶集去,“吃的穿的不比城里人差呢。”

说到蘑菇,齐天镇村民张方富可算是当地的种植大户。

这位敦厚朴实的汉子种植的蘑菇品种与我们在大棚里看到的不一样,他的种植场在稻田里。冬天田里放干了水,盖上稻草防寒,只要气候适宜,播下菌种就能生长出北方人常吃的那种口蘑。张方富的种植面积有70亩,大部分是租用其他村民的地,每亩地租金400元。由于冬天是农闲季节,如果自己不种蘑菇,村民们也乐意将土地租给他。他站在田间前后瞻望,“这边,这边,还有那边,都是我的蘑菇。”仅种蘑菇一项,张方富一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种一亩地毛收入有8000元,但纯利只有1000块钱,大部分都用在人工开支上了。70多亩地,我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都得请人。每种一亩蘑菇,政府给补贴50元,还帮助协调贷款。政府为什么要扶持呢?我理解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请人干的主要是力气活,不需要什么技术,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农民来说,只要下地干活就能挣现钱。”

蘑菇收获最旺时,张方富每天都能收获上万斤蘑菇。“自己去市场卖?我拉一车就可以把整个市场砸平了!附近有个金鹏公司,我跟他们有合同,我种的蘑菇他们全收,不愁卖不出去。对于我这样的种植大户,公司在收购费、运输费上还有补贴。要说发愁的事情,一是愁天气,气温高了蘑菇就长不好;二是愁价格,今年肥料、人工都涨价了,平均每亩开支比去年多了400元,一算下来今年效益可能还比不上去年。”

张方富所说的金鹏公司,是绵竹市引进北京西单集团投资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公司略显简陋的办公室,企业负责人向我们介绍

在绵竹,政府对于农田基本建设十分重视,村道和u形渠等都是由市财政出资修建的。

说,公司的蘑菇罐头已经打入加拿大市场,现正在争取进入美国市场。一旦获得国际市场的承认,农产品的附加值就大大提高了,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目前仅绵竹市一地的蘑菇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生产能力,因此附近县市的蘑菇生产也被带动起来了。政府从道路、土地、电力、税收等多方面对企业进行扶持,企业也在收购、技术、价格、垫支款等方面对农民作出明确承诺,保证农民种蘑菇无后顾之忧。据市里提供的材料显示,2023年绵竹市像金鹏公司这样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已有21家,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建立基地8.03万亩,联系农户4.5万余户,企业务工农民2407人,助农增收974.69万元,户均增收217元。

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反映了绵竹市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上的努力。绵竹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彭哲斌主任对记者介绍说,由于近年来绵竹经济发展不错,现在已经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2023年市财政拿出6000万元补贴农业,比2003年增加了1000多万。

在绵竹,政府对于农田基本建设十分重视,村道和u形渠等都是由市财政出资修建的。

春节前夕,村民们喜迁新居。

篇十 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5450字

一、基本情况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23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2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代发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交流。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刚起步的海南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学习借鉴。建议:一是同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双边交流。邀请台湾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来琼指导和交流,同时派遣我方不同层次的团体、人员赴台考察学习,研究借鉴台湾成功的经验,指导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二是策划建立若干个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项目,引进一批有经验有实力的台资企业投资创业,以点带面推动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建议每年的“冬交会”邀请台湾相关休闲企业参展,让海南人民感受和认识台湾休闲农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四是制定有关政策保证台商在海南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权益,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来琼投资台商提供更多方便,从而加速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篇十一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3100字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朱岩、张琼、夏林华

一、农业职业教育:

教学形式十分灵活,主要以二年制的职业培训证书班为主,也有少理的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历教育班。同时,也根据行为开雇主的需求,开办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来说,接受三年制、四年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从事农业工作的背景,有农业行业的实践经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和行业工作需要,又回到学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二年制的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来学校接受就业培训,以获取某种技能。二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证书上写明所学技能和专业,是首次就业的“敲门砖”。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大多可获得三级绿色资格证收,毕业后大多担任行业部门经理。而二年制学生,可获得一级绿色资格证书,毕业后一般做行业的技术工人。

以行业需求____谭程开发体生活费和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是这两所农业职业教育学院的共同特征,他们的思路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出、技能图表的设计、培训过程的实施以及技能检测的通过都是由行业承担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只起管理、监督作用,并不直接组织培训活动。衡量培训最终成果的指标,是可检测的行业技能,而不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

“学生管理农场”(student manager farm,以下简称smf)这门课程是由雷克兰地农学院根据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而开发出来的,已历时10年,深受学生和行业雇主的欢迎。smf课程的学习周期为两年,第一年主要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年是重点,主要学习农场运作及管理工作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而进行的。每一smf课程周期共有20名学生参加,他们共同经营管理占地720英亩土地的学校农场农场大致被分为5个区,种4-5种作物,每年种什么、种多少,到哪里买种子、买化肥、卖粮食,是进行期货交易还是现贷交易等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20名学生分成4组:生产组、财务组、市场组和人力资源管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很重要,在选举中不仅要看其经验、年龄、成线,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团队合作精神,因为最终评价一个小组的表现,不是仅看组长的表现,而是要看整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每星期要召开一次商务会议,集体讨论有关事宜,要完成一份疾风知劲草国报告。指导教师要参与全过程,但他只是听,一般不发言,除非学生所做的决定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smf课程也就随之结束了。

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累,smf课程已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考试方法。每名学生都有一份smf课程学习评估表,分优秀、一般、不合格三个等级,由3位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最终签字生效。考核的根据是:1.每个学生每星期上交的工作时间表;2.学生在农场的实际劳动情况,如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收获后的油菜籽堆放是否合乎规格要求等,以及最终的商业表现,是否赚钱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和组员),根据其职能不同,各项工作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根据smf课程主管和有关资料介绍,我们了解到开设smf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使学生通过评估商业活动的成效,提高决策能力;4.使学生学会在合作共事时,理解和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

学校为了妥善管理smf课程,专门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监督学生农场的运营过程;确认农场发展的长期目标,以确保农场生产、经济效益和各项政策的可生长性;提供学生农场运营所需要的土地、机械和其他必需设备;接收来自smf课程的学期总结报告;对重大事故的最终批复权。

此外,学校还派出了3名指导教师具体参与smf课程的实施。指导教师布置安排smf课程的活动;确认和限定学生在管理农场时的策略,提供必需的训练场所;为学生做出决策提供委员长中思路,给予反馈,预查学生的报告等;评估学生的表现;向董事全报告和讨论smf课程的进展。

smf课程对组长和组员也分别制定了职责。

smf课程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尤其是在大型企业最重视的是团队精神,而不是技术水平。他还列举了跨国公司——卡菲尔肉牛公司之所以招聘他们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学生学习过smf课程,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找商家,如何与商家打交道。该公司认为smf这门课程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从业之间的距离,招聘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为公司带来利益。

二、远程教育:

远距离教育中心是针对阿省地域辽阔,许多孩子生活的地区偏远、入学不方便而由政府提供资助建立的,主要开设初、高中课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交流。在开展网上教育时,他们加强硬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借鉴同行的经验,培训适宜于网上教学的教师,开发网上课程,使得学生人数每年以10倍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网上教育对他们帮助很大。

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网上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这不要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开发。

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技术,要有实践环节。教育中,他们十分注重学生软能力即态度的培养,即如何与人交往,在行业工作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等。在教学管理上,由阿省教育部统一管理,如教材审查、收费标准等。辛努克学院是教育企业,政府不拨款,也不允许找赞助商,只允许按课程收取费用,一门课的收费标准为350加元。每年有五次学生注册机会,在卡尔加里市共有40个教学区,每个教学区有网上学习课堂。考试分两部分,理论课教师负责考理论部分,实践课教师负责考实践部分。在教师管理上,采取聘用制,一门课聘一位教师,订一份合同。

三、思考与建议:

考察活动结束后,考察团成员针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我国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还很不足。大部分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农业中心、农业高职)资金长期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教学、实验、实习设备还不很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又呈现减少趋势,社会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轻视现象仍十分严重,使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在农民培训方面,激励政策不完善,虽然采取了免费培训、抵扣义务工等措施,农民参加绿证培训和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不高,大多数农民尚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培训效果不理想。借鉴加拿大的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加经费投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

在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中,妇女占52%,有20%以上的农村妇女是文盲。在过去的农民培训工作中,我国在注重女性参与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意识到,注重女性的参与,不单单表现在数据的统计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妇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哪些岗位适合女性参与,哪些岗位必须由女性参与;在做培训资金预算时,要考虑向女性学员倾斜;要加大农民培训师资中女教师的比例。

3.要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方法。

一是课程开发和设计以学生为本,与农业行业、用人单位或雇主紧密结合。二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对学生态度的培养。三是科学评价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

(编号:2002-5-2-96)

篇十二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14050字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文/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2001级黄雁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部的荒凉之地划出一块实施他的伟大理论的舞台——经济特区。随后沿海地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区因为条件较差或者还没开发,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后的农村,亟待发展。中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农村发展是其中一项首要的任务。中国农村要发展,当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庞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经济等问题,这些困难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犹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有系统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建立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发达,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较一般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①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作出优化、有效和有力的运用,从而发展农业。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不致退化、自然资源也不会消耗过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当农村发展起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达到扶贫灭贫的目的。

因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订立了'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效益'为农村发展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自1993 至1997 年的4 年间,国务院共组织协调有关省、市和自治区进行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的建设工作,试点面积达120000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25%.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______、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

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推行得红红火火的,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亲身到农村去实地考察一下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的实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于是在2023年的春节,我们到湖北省襄樊市宜城郑集镇何骆村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考察,主要观察了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

但现时对乡镇级生态农业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而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3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共同构造而成的。我们不能武断地就说农村里的生态农业做得很好,或者很差。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特征和属性,我将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因子归结为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资源保护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生态保育和污染防治四个亚子系统,选定了一些容易得到、易操作的、能兼顾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反映实际生态环境的方面来总结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有些方面没有宏观的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情况。

先对这个村的所在地宜城市(县级市)和郑集镇作一个简介: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整个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属鄂中丘陵区,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地貌组成大致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间,年日照1800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至16°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境内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307.5万亩,其中水域42.53万亩,山林(草)地112.31万亩,耕地及其它152.6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83%、36.52%、49.64%.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53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00至450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达12540千瓦;地下水储藏面积达1003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21.81亿立方米。生物种类1190种,其中植物类910种,动物类280种。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42%. 而楚国故都-郑集,东临汉江,南倚蛮河,总面积211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郑集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发达,适宜种植各类作物。全镇13万亩良田和5万亩优质滩涂,现已建成15000亩优质油桃基地、70万只养鸭基地、1500 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0亩以麦冬为主的药材基地。何骆村有5500人左右,9个小组。处于汉江西边,地形以平原为主,以种植棉花、小麦、白菜、襄阳白萝卜、冬瓜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林业等。

下面是何骆村的具体情况:经济情况:主要从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林业、养殖业的发展这几方面调查。

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访问郑集镇的人大主席余老师得到的资料知:郑集镇里的人均gdp为2000元人民币,而我们的考察目标何骆村在这个镇上属于中上水平。为了得到更切身的数据,我们具体调查了一典型农户的收入。

李云波家里有六口人,家庭结构为他和妻子,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女儿,二个女儿在上学。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读初中。家里共有十三亩地,以种植冬瓜、白菜、棉花、萝卜、油菜、小麦为主,另外还种一些杂粮。农村的老人一般都由自己儿女赡养,而孩子年幼,教育费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所以这家农户的两个劳动力都会尽力劳动以获得最大的收入,而不会因为懒惰造成贫困。他家是纯农业农户,没有养殖业或其他非农业的收入,所以这家农户的收入对于本地的种植业发展水平很有代表性。

李云波家2003年主要收入一览表

销售经济作物的现金收获:

三亩地的冬瓜:产量为三万九千斤,售后获得¥2800

三亩地的白菜:产量为三万六千斤,售后获得¥3600

一亩多地的襄阳白萝卜:售后获得¥400

七亩棉花(其中三亩被淹):售后获得¥2500

政府对被淹农田的补贴:¥38×3=¥114

现金一共:¥9414

实物收获:

种小麦2亩,每亩的收成是500斤(因为要与棉花套种,所以要留出空白的,一亩地只能种一半,其余五亩地空着,种小麦所获还比不上种子和化肥的钱,所以种的够吃即可),没有售卖折现金¥500

种黄豆和玉米等杂粮3亩地所收获的根据市场价格,折现金¥300

养了两头猪:养了一年每头约200斤,售出一头¥650.假设都售出,则收入为¥1300

实物收入一共:¥2100

总收入为:¥11514

农业的支出:

土地税:97_13=126

种子:棉花+白菜+冬瓜+萝卜+黄豆+玉米+小麦=¥5 00

农药:¥200

化肥:¥1000

猪苗:一头¥170,一头¥180,合计¥350

买糠喂猪:¥700

总支出为¥40

纯收入:¥7503

所以李云波家的人均纯收入为¥1250.50,人均毛收入为:¥1923.50

如果按照李家的毛收入来说,它跟郑集人大主席余老师给我们的数据还是比较吻合的,但如果是从农民的纯收入来说,则还有一段距离了,且我们把他们家的实物收入都算进去了,这应该是他们家的可以算的最大收入,前年还盖了新房子,所以在何骆村不算是贫困户,应当属于中等水平,从这家人的收入可以反映出该村的2003年的人均纯收入在¥1250左右。

而2003年国家调查的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如果只把李云波家的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两个数相比,何骆村的农业收入还没有达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更不用说与城镇居民相比了。

除了从收入看,我们还可以参考他们的日常支出和结余,看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他们的日常支出为:

服装费:每人¥100,共¥600元

柴米油盐等生活费:¥500

婚礼等送礼:¥300-400元(这个费用其实地按照每年亲戚所办的喜筵而变化)

电费:0.508/度电,农田一般不用灌溉,灌溉用电没有交钱。而且没有空调等电器,晚上睡觉也早,所以用电不多。¥300

教育:¥1400-1500

医疗:¥200-300

水费:¥50

拖拉机的折旧费和维修费:¥200+¥200=¥400

柴油费:¥250

生活支出为:¥4150

所以结余为:¥3353

所以这家的农民一年不停地辛勤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最后这块土地给他们的只是不到四千块钱的结余。而且这些不全是现金收入,但种子、化肥、农药和日常生活的支出则全都是现金。如果除去实物收入,剩下来的现金就只有¥1253.虽然农民现在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手里还是没有多少余钱。如果家里的女儿成绩好,坚持读书一直读到大学,那即使有能力考上收费较低的重点大学,每年都必须交纳至少5000块钱的学费和住宿费,还里面还没有算上越来越高的生活费和书费。四年的结余才能交上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另一方面,若全家都健健康康没有大的病痛还好,如果某个成员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病,例如急性阑尾炎,做一个小手术加上住院就是3000块多。

治病是头等大事,不能省,不能拖。若真是上面的两种情况的话还真要砸锅卖铁才能上学看病?上学是改变作为农民的命运的一条最直接的道路,医疗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现在这两项的收费都越来越高,还成为了我国的十大暴利行业之二。试问这样下去收入如此微薄的农民,还有上学和治病的能力吗?这不是在变相剥夺他们的权利吗?怪不得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到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受老板气、朝不保夕的劳工生活,也不愿意留在农村里,一句话'种地赚不了钱'。

二、主要农产品何骆村的农田主要是旱田,以前曾经种过水稻,但收成不怎么好。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就不再种水稻了,现在它的主要农产品有棉花、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冬小麦。另外还种植少量黄豆、玉米、黄瓜、西红柿等自己吃用的蔬菜和粮食。由于冬小麦价格过于便宜,种植后售卖入不敷出,所以冬小麦主要用于自己换面粉做主食而不作为经济作物。黄豆用于做豆腐、玉米用于为家禽和牲畜。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做菜,农民一般自给自足,很少到市场买菜。农田除了用于种植这些农产品外,还有用于育树苗。

湖北是全国的产棉基地之一,约占全国总产棉量8%.在何骆村中产的棉花被称为'无三丝棉花',也就是说'没有塑料丝,没有头发丝,没有铁丝'.这是政府根据国家农业部门的规定而设立的,据它的宣传资料——也就是进村公路旁的一块广告牌子,这种棉花无论是在摘收的过程还是在入包的过程,都有一套标准方法来预防三丝,例如,摘棉花的后要戴上发套,防止头发丝掉到棉花里,只能用棉布包来打包新棉等,因此棉花的异质纤维少,质量高。但是从我们对农民作的访问得知,所谓的'无三丝棉花'只是虚有其名,没有农民按照它写的标准去做,收棉花时也没有人注意棉花的打包是否是用棉布袋。来收棉花的人很多,根本不分等级,一概统一价钱,论重量来给钱,小贩收了就卖给大贩子。

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都有来自大城市,例如广东的深圳、广州、北京等,的商人来收购,基本不用担心销路。何骆村的无霜期长,可达240天,所以如果农民以种蔬菜为主,由于萝卜,白菜和冬瓜的生长期都不太长,只需100天左右,萝卜和白菜可以在春天、冬天或秋天种植,而冬瓜就是以在夏天种植,所以采用这三种蔬菜轮种,土地就可以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利用,且不会因为只种一种蔬菜而导致土壤某种元素严重缺乏而影响产量。如果种棉花的话,由于棉花的生长期长,接近200天,就只能在冬季的时候种植冬小麦或油菜,实行这种套种,产量也不错。在何骆村种蔬菜是近五六年兴起的,所以主要还是以冬小麦和棉花套种或油菜和棉花套种为主。

至于所育的树苗,品种主要是从加拿大引进的速生白杨,其销售面向本地和附近的城市。树苗生长速度快,易存活,树枝插到土地上,一年便可以成苗,而且打理简单,只需要定期打药和除草就行。跟种蔬菜和棉花比起来,农活真的较少很多。根据树苗的大小,每棵树苗的价钱在0.5-1.3元之间,平均每棵一块钱。

一亩地可以培育一万多棵左右,所以出去少量的农药费和土地税费,每年每亩可剩余几千块钱。因为加拿大紧紧的速生白杨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有6公分的生长量,这时现知道的树种中绝不仅有的。一棵数十几年就可以成材,每棵的价值为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可增值130元。农民所要投资只是一点树苗钱和挖树洞栽上所付出的劳动的以及土地。如果种上一百棵树,那每年就有一万多的收入,所以农民现在都乐意种这种树,屋前屋后的空地都不放过,一些水杉等当地的乡土树种由于不值钱,就被砍伐改种上这种白杨树,估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看清这种可获得丰厚利润的长期投资,何骆村的加拿大白杨树会越来越多。但是树种的单一化,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农民就会遭受重大损失,现时他们的抗虫方法只是在树干上涂上白灰水。农民和当地的干部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政府还十分鼓励农民种这种树。

除了种植业和林业,还有养殖业,主要是养鸭子。由于这里地处汉江平原,地下水位高,池塘多,所以适宜养殖鸭子,一直以来这里都盛产松花蛋和咸鸭蛋还有盐水鸭。2002年前都是各自销售,鸭蛋一般在每只¥0.10-¥0.20.自从2002年6月郑集镇上建立了楚都鸭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皮蛋和咸鸭蛋、板鸭的加工,据称该公司年产皮蛋、咸蛋可达一亿枚、板鸭50万只)后,大大增加了对鸭蛋和鸭子的需求,2003年的鸭蛋涨到每只¥0.38.养鸭大户一般会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这样既可以保障养鸭户的销路及价格,也保证了鸭业公司对鸭蛋和盐水鸭的需求。

养鸭子主要采用水库圈养和鸭棚饲养,白天在汉江边放养或在比较大的池塘边放养,晚上鸭子回到鸭棚休息产蛋。在养鸭的同时,也可以在汉江或池塘里养鱼,主要是红鱼和黑鱼。而养鱼和养鸭产生的粪便一般会沉淀在池塘里的底泥里,底泥变得肥沃。池塘的水也因此变得富营养,可以利用它灌溉农田。是一种不错的三维立体养殖。但是池塘的水只能供应周边少量农田,所以这种养殖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生态方面资源保护与利用

三、基本农田郑集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5616.5公顷。而郑集镇有10万人。那就是说每人的基本农田是0.84亩地。而如果以每个农民分得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话,在何骆村里每人的基本农田就是一亩3分。

四、农田灌溉由于何骆村地处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汉江在枯水期何骆村的水位有51米,一般常年水位为52.66米,汛期高峰水位达59.31米(1960年9月8日,宜城水文资源记载),平原海拔高51-59.1米之间。虽然水位有时高于洲滩平原海拔高程,但汉江大地和各种院坝围堤之内土地不受淹,且属于活水,被淹农田半个月左右就退水。退水后,与你还抬高地势,增加肥力,洲滩地下水位大都在1-1.5米左右。少数滩地,地下水位略高。水位随着季节变化,一般冬春地下水位1.5米左右,夏季在1米左右。所以农田水分充足,且种的都是棉花、小麦、油菜等耐旱作物,即使种的是萝卜、白菜、冬瓜不灌溉也能生长,当然灌溉了长势会好一点,但部分农民负担不起买抽水机和灌溉的电费,所以在何骆村,稍微富一点的农民会在农田里打一个井用地下水灌溉,比较困难一点的就让作物自由生长。地势较高的旱地主要依靠附近的三道口水库,三道河水库存水量达2亿多立方米,可以满足长期灌溉且水位较高,除了一些地势较高的农田需要抽水机外,其它的依靠重力就可以,所以在本村的农业灌溉中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的问题。

废物综合利用

五、畜禽粪便处理刚才已经提过,这里的鸭粪沉淀到池塘里形成肥沃的底泥,有的农民用这些底泥来铺在塑料膜上培育水稻秧苗。而牛粪和猪粪就与稻草混在一起腐熟做农家肥。由于农田长年累月用于耕作,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是个不可抗拒的事实。如果不是农家肥,棉花长到半米高就不长了,白菜也结不了包,所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家肥。至于家里的人粪,农民也直接浇在自家食用的菜地里作有机农肥。所以这些在城市里让环保人士费尽脑筋去解决的难题,在这里很自然的就解决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当然这里没有说,城市要照搬这种解决方法,但可以作为参考。

六、秸秆综合利用在这里七八月摘完棉花后,就会把所有剩下的棉花杆全部拔出来,晒干,搭成一个个柴垛放在自家房子附近的空地上,当柴火烧。而稻草就会用来喂牛,并和油菜野、牛粪、猪粪等腐熟作为农作物健康生长不可缺少农家肥。卖白菜时被扒下来的外层的老菜叶,农民会收集起来拿回家喂猪或喂鸡、鸭。在这里一切从农田里出来的都是资源,农民都把它们好好利用上了。

七、林草覆盖何骆村的树木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刚进何骆村是那条村村通柏油路两旁整整齐齐的笔直的直指蓝天的杨树。杨树郁郁葱葱的,走在路上,眼前只剩一线天。由于何骆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我也不能胡编一个概率来蒙骗大家。这里就提供上宜城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吧!宜城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在河东、河西的丘陵地区,以板桥、刘水、刘猴镇为最多,中部港的只有少量的经济林分布,汉江平原主要是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护岸林。所以何骆村主要树木是速生丰产的意杨也就是从加拿大引进的大叶杨,从我们直接观察中还发现有枫杨、旱柳、榆树、泡桐类、水杉、池杉、法桐、楸树、臭椿、白玉兰、桂花等,主要经济书中有油桐、油桃、杏等。但除了速生的加拿大白杨外,其他的树种已经不多见,零零散散的。乡土树种不能像加拿大白杨那样为农民带来如此丰厚的收入,在现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唯gdp论的社会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当地政府都会鼓励农民改种速生树种。他们也无可避免地被人们淘汰,而不是被大自然淘汰。或许下次再来的时候,除了白杨就再也找不到别的树种了。这里草地不多,农田上都种着作物,但在村里的小路和家庭院子,就没有草覆盖,只是光秃秃的黄土,大风一吹,尘土飞扬。为什么不在院子里种草呢?那样既可以减少沙土来源,又可以让空气更清新。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草地惹蚊子和小昆虫,夏天的时候蚊子会到处叮人,扰人清梦,而且会传染疾病。这样一来,环境就变得不适宜人生活了。看问题还真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除了考虑覆盖率,还得考虑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毕竟这是人的居住区,是人的活动中心。而且对于农民来说,树木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城里享受不了的新鲜空气。

生态保育

八、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湖北向来是中国重点产棉省之一,棉田面积约占中国10%,产量占全国11~15%,其总产与单产均居中国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于江汉平原、鄂东和鄂北3棉区,以江汉棉区最重要,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何骆村属于江汉棉区的一部分,当然也离不开虫害啦。该地区的主要虫害为红铃虫、棉蚜、玉米螟和棉花叶螨,近几年棉铃虫严重发生。一般的治理措施是采用种植抗虫棉籽和喷洒农药。但是否采用抗虫棉籽和使用何种农药是由农民自己决定的,何骆村没有当家主导品种,湖北通过审定的棉籽有20多种,还有未经审定的劣质棉籽在一些小的种子站里售卖,对于棉籽和农药的信息一般来自当地的种子站,有些种子站为了多盈利,滥推乱引未经审定的棉籽,都会影响农民的棉花质量。棉蚜、棉铃虫等棉花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近年来上升较快,许多以往防效较高的农药如菊酯类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等对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对大龄幼虫基本无效,严重防碍了棉花害虫的防治工作。比较贫困的农民即使知道使用抗虫棉可以增加产量,但由于在作物收获前没有富余的钱,只好继续使用普通棉籽,这样也加重了当地的虫害。

九、无公害农产品据郑集镇的宣传资料该镇有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但询问农户,他们说当地没有专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村里产的基本上都对外称为无公害蔬菜,蔬菜在农药使用方面的监督主要靠来收购的商人监督,如果商人在地上或者其他途径知道他们使用了高度性的农药,一般就不会收购他们的蔬菜。

所以在当地还没有很严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污染防治

十、饮用水卫生何骆村处于汉江中游地区,水质达到二类水,沿江没有大型污染源,本地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农民在自家庭院打井汲水使用,所以饮用水都达到卫生要求,而且水甘甜。回到天津后就喝不惯这里咸咸的一股氯水味的自来水。等到2023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之后,天津也可以喝上这样的上等水了。

一、生活垃圾的处理虽然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每天制造的难降解白色垃圾那么多,但是它也存在垃圾的处理问题。垃圾一般会堆积在池塘边或垃圾堆里,主要是塑料袋。在垃圾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焚烧掉。剩余的食物用于喂猪和家禽。在这里焚烧垃圾对当地环境影响不大。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当地的池塘边发现有一堆过期的农药被人一起在那里,没人管理。虽然农药已经过期,对害虫失效,但是这么大量的农药堆积在一起,对人的健康还是有害的。

在目前,农村还没有人或部门去管理这方面的事情,也没有引起当地农民的注意。

社会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何骆村2003年年初的总人数是5536人,年末是53 48人,出生:31人,死亡34人,迁出36人,迁入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5‰,家里孩子一般是一个,即使生的是女孩,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就算还有指标也会自愿放弃,他们觉得现在养一个孩子不容易,要供书教学,还要盖房结婚等,每一件都是花大钱的事情,加上很多年轻夫妇都到外地打工,观念越来越开放,由此可见何骆村的计划生育做得很好,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与政府的宣传是离不开的。在路上的墙壁上就有不少'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宣传语。

三、义务教育保证率由于现在农民收入不高,手上余钱不多,教育费用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学费也在不停的涨,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成绩较好的,还不必因为分数不足而交建校费或其他资助费用以换取入学机会,只需交一些杂费;读书不好的,要想继续读书,这些费用就不能省啦,成绩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农村的小学教学质量由于经费问题本来就比不上城里,要考上好的高中竞争很激烈,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放弃了读书。辍学的孩子当中很多父母早就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关心他们,所以成绩都不怎么好。那些留在农村的家长见到孩子成绩不好,无心学习,也无可奈何,觉得反正靠读书找出路的机会不大,即使继续强迫读下去也是一种亏本的投资,在农村赚点钱不容易,以后还要考虑孩子的房子和婚姻问题,所以也不怎么反对。未成年的小孩,在等待身份证出去打工的期间,无所事事,于是就学会了大人们平时主要的娱乐活动——赌博和吸烟。

一、二岁的孩子就像个老赌徒似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搓麻将,口里还叼着一根烟。看了真让人心寒!所以何骆村的义务教育保证率不高,大概只有85%.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里最高的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

从上面13方面来看,何骆村的农民在生存方面压力不大,但是农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农田灌溉、禽畜粪便处理、秸秆的综合利用、饮用水卫生、人口压力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而在农药、种子、化肥的使用、义务教育、垃圾的处理、林草的覆盖上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改革后,国家渐渐放宽对农民生产的束缚,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只靠农民自己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哪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的来生产。经过几年的损失经验,农民也增加了一点市场的观念,大体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的,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依然选择去生产去年价格好的,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使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前年就因为太多人一拥而上种冬瓜,冬瓜即使拉到城里都没有人要。即使不一窝蜂去种东西,农民自己也没法确定该种什么,在这个选择上,同样是盲目的。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这就需要政府作出宏观的规划。其次,何骆村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很难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国家的投入不足,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 或以上。对种子的销售监督不足,导致农民经常买到伪劣产品。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国家应该在这两方面多做努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宏观的农业,不是单个农户就可以办好的事情,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决策。'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因地制宜,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和县级决策者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县里政府官员是最关心的是那个能让他们在短暂的任期能飞黄腾达的一时高涨的gdp,因此,农民和决策者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建立升迁必须的骄人政绩。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应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现在何骆村的农田就只能靠农家肥来增加土地肥力。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终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这种经济发展是没有持续性的。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正蓬勃发展工业,农民的收入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跟小城镇一般的生活,但是曾经清澈的小河,曾经郁郁葱葱的山丘,曾经孕育了许多青蛙、养育了村里的人们的农田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乎乎的再也没法游泳的臭水沟,被挖泥机挖得遍体鳞伤的黄泥山,和不断的制造废水、废气、废物的工厂。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当然树种的结构应当本土树种为主较好),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县级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也不强,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义务教育和环境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和决策者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

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和决策者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税费改革后,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比以前要疏远了很多,农民对于政府已经失去信心,只愿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政府呢?眼睛也只盯着那个gdp,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招商引资,只要有大商人投资大资金进来就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往往受损的就是自然环境。为了能吸引商人,不惜放宽对水的处理、废气的处理等的标准。

我觉得在建立示范区的时候可以找比较贫困的农民合作,这样既可以扶贫,也可以让其他农民看到效果,从而增加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信任度。

资金短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或者还没有起步,财政未能独立,且现在实行税费改革后,县级政府手上可以用的资金就更少了,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如郑集镇里出现的'巨森苹果'政绩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农业,郑集鸭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咸菜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当地楚皇城遗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3 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长期总回报必须大于总成本。没有足够的长期回报,便是亏本的生意,是没有持续性的。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赚取回报,其窍门是要精确计算和预计建设的成本与回报。然而,中国现今却缺乏一个健全的会计系统,将有形与无形、财政性与非财政性的成本与回报计算出来。现在中国的会计系统只能计算一些有形、财政性的项目,无形的环境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以致真正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未能如实反映。不健全的会计系统不但不能帮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为文过饰非的工具,令问题持续、甚至恶化下去。

从生态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令生态环境更适于人民居住。狭义的生态环境,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何骆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当他们衣食无忧的时候,人民所要求便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环境的质量便是最重要的了。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具有弹性,即能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推动社会发展。现在何骆村仍然落后,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教育、生产力低等等。建设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引入新的生产系统的同时,缔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以就业为例,因为农村人口多,但生产条件未改善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外,现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大多是强体力劳动,劳动环境比较恶劣,老人和妇女等不能发挥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如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劳动环境,让老人和妇女也可以投入生产,农村的劳动力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沿海的农村因为其地理位置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快速发展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例如珠江地区,20年前它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农村,现在当地的人都因为工业的发展而过上了小城镇一般的生活,生活便利,但是以前清澈的河水,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浙江地区的鱼米之乡也日渐消失,我不希望何骆村也重复他们的老路。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有很多优胜的地方,所以在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生态农业建设已被列为优先项目。在最近10 年间,生态农业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建设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但希望何骆村能参照现有的成果,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农村的优美景色,又具有城镇的方便生活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地方。

篇十三 赴泰国、意大利农业考察报告2100字

赴泰国、意大利农业考察报告

______农业部路明副部长率领的中国农业代表团1999年2月16日至21日参加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第22届管理大会后,参观了意大利农业部果树研究所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1999年2月22日至28日对泰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会见了泰国农业与合作部初契·韩沙瓦部长,与泰国农业与合作部进行了中泰农业合作的工作会谈,双方都期望进一步加强合作,拓宽领域,增进友谊,推动事业的发展。在泰国期间,访问了农业与合作部的农业局、渔业局、推广局、农业工程处,参观了巴吞他尼水稻研究中心、推广局的组织培养中心、皇家开发培训中心和曼谷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考察了曼谷花卉中心有限公司、种花农户,正大集团的生猪拍卖市场等,与正大集团探讨了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的有关问题。

通过考察访问,增加了对这两个国家农业发展、科研教育、推广等有关情况的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 收获与体会

(一)政府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农业为国家稳定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泰王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面积51.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千万,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红长2600公里。北部和西部是山区,东北部是呵叻高原。湄南河纵贯南北,全长1200公里,是全国最重要的灌溉水源和航运干线。泰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沿海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分为旱季(3至5月)、雨季(6至10月)和凉季(11月至次年2月),月平均气温22---28℃,以4月份最热。年均降水量1000---2000mm。全国耕地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9%,有各种热带常绿乔木,是世界主要的柚木生产国,内河和泰国湾盛产各种鱼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泰国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以种植稻谷为主,后来逐渐发展起了橡胶、甘蔗、烟草、木薯和玉米种植业。近40年来,泰国工业比重逐年增加,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50年代开始,泰国经济经历了50年代的经济恢复期,60年代的经济调整发展期(年均增长率8%),在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经济调整期(年均增长率6.2%)之后,又进入了经济调整和发展时期,1987~1992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泰国试图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工业产值逐年上升。1961年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4%,1984年仅为24.8%,至1996年已下降到了11%。工业比重则从19.3%上升到34%,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都在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7年的金融风暴席卷亚洲,1998年金融危机深化蔓延,泰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大量的工厂企业倒闭,大批的工人被解雇,很多又投向农业经营。泰国通过此次金融危机也在深刻地反思,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在泰国是否走得通。泰国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这两年金融出现了重大危机,但民众的生活还比较有保障,社会也较稳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没有出问题。因此,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支持一直比较稳定。

泰国的2000万公顷耕地中,有970万公顷种植水稻,77%的土地是雨养农业,15%有灌溉条件。泰国的稻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中部以水稻为主,产量占全国的50%,北部和东北部以旱稻为主,占全国总产量的33%,南部仅占6%。60年代后期,泰国采用了高产品种并加强了病虫害防治,产量稳步提高。但目前单产水平仍较低,每公顷2100公斤左右。

大米一直是泰国的重要出品产品,泰国大米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1970年的12%上升到70年代后期的23%左右,超过中国成为第二大出口国;1982年超过了美国而跃居首位,占据了世界市场32%的份额。1998年出口627万吨。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到了36%,出口值达20亿美元。

泰国政府自1961年起实行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在制定五年计划时,政府有意识地从政策、资金方面向农业倾斜。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明确规定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和农业多种经营,'三五'计划重点放在加速优先部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四五'计划强调要实现社会公正,把地区开发列为重要内容,提出要更有效地利用耕地,'七五'计划强调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广实用技术,以农牧渔生产和加工为重点,扩大出口创汇,提高国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在1992年10月通过的泰国1993年财政预算中,政府把总预算的31%用于发展农业和包括兴修水利、筑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泰国政府动员各种力量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引导银行和国内外资本投向农业。80年代政府规定商业银行要将存款的20%用于农业贷款,其中的14%必须贷给农户和地方农业组织。政府制定了《促进投资法》,对农业基础设施及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投资项目给以特别优待。靠此吸引了国内外近30家私营公司投资于创汇农业。政府还鼓励私人企业深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如家禽养殖方面,政府与曼谷银行、正大集团联手,政府负责选点,挑选农户、帮助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银行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正大集团负责提供设备、家禽种苗、饲料以及技术指导,并包购全部产品。产品销售后四方都有收益,发展了畜牧业,富裕了农民,银行和正大集团的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泰国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500元。

篇十四 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报告1550字

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报告

2002年5月25日至6月8日,中国农业部赴澳大利亚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代表团一行5人,应澳大利亚农渔林部的邀请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访问和交流。考察团受到澳大利亚农渔林部等单位的热情接待,先后赴墨尔本、阿得蕾得、堪培拉、悉尼和布里斯班等地,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南澳州植物园、阿得蕾得大学waite和roseworthy两个校区、澳大利亚国家科工组织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公园、澳大利亚国家标本馆、crc热带植物保护中心、澳大利亚热带遗产中心、悉尼皇家植物园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和交流,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考察计划,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在大西洋南部和印度洋之间,领土包括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澳洲大陆地广人稀,四面环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占据一整块大陆的国家。国土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6700公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平坦的大陆之一,拥有许多独特的珍稀动植物种类。按照气候带的划分,澳大利亚的北部为热带,中部为辽阔的干旱和沙漠地带,南部为温带。澳洲的气候比较温和,全年温差不大。澳洲的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夏季由12月开始,3至5月份是秋季,6月份是冬季的开始,9月份进入春季。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3--26度,回归线以南地区温差略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约14度,夏季平均气温约26度。

澳大利亚有六个洲: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西澳、塔斯马尼亚及二个领地(首都领地和北领地)组成。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现有人口18,426,900人,其中土著人口约占2%,英国和爱尔兰血统在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总人口中约有四分之一出生于海外。居民来自100多个国家,主要少数民族包括意大利裔,希腊裔,越南裔及华裔等。

二、澳大利亚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工作非常重视,联邦政府近几年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科技活动项目,各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机构均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政府的支持、各界的参与和设施的健全,使澳大利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得生机勃勃,卓有成效。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护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认真履行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已出台了《澳大利亚生态和可持续利用发展国家战略》(australia`snationalstrategyforecologic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1992),《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nationalstrategyfortheconservationofaustralia`sbiologicaldiversity1996),各州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本州的相关法规,例如,维多利亚州出台了《维多利亚植物和动物保护法案》(victoria`sfloraandfaunaguaranteeact1988),以保护本州的特有植物和动物生存、繁衍和保留它们在野生条件下的进化趋势;保护这些特有动植物的群体;保证人类对这些特有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这些特有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等。同时该州还出台了《维多利亚生物多样性战略》、《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生活财富》和《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我们的生活财富》等技术性文件。

三、澳大利亚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

目前,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区总共有6664个,包括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土著土地所有者、私人土地所有者和森林保护地等,保护面积共有6353076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24%,各州(领地)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澳大利亚保护地区概况

州/领地 个数 面积(公顷) 占州/领地%

首都直辖区(act) 8 123032 52.8

新南威尔士(nsw) 518 4953217 6.18

北领地(nt) 92 5125556 3.8

篇十五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3900字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

由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织的赴欧洲有机农业考察团一行12人,于11月30日--12月11日对欧盟以德国为主进行有机农业等情况的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欧盟有机农业整体情况

(一)有机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的概念从提出到生产实践,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近几年在欧洲发展较快。据fibl的统计,截止2000年,欧洲8各国家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场共有101,227个,比1999年增长136%。其中:意大利49,500个,增长165%;奥地利20,000个,增长104%;德国12,740个,增长122%;法国8,300个,增长132%;瑞士5,162个,增长102%;丹麦3,600个,增长171%;英国2,865个,增长183%;荷兰1,300个,增长163%。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场规模也在扩大,上述8个国家农场平均规模为27公顷/农场,其中:英国147公顷/农场;丹麦44公顷/农场;德国43公顷/农场;法国39公顷/农场;荷兰22公顷/农场;意大利19公顷/农场;奥地利18公顷/农场;瑞士18公顷/农场。

2、有机农产品的消费

欧洲有机农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有机农产品在欧洲的消费市场发展较大,据fibl的统计,2000年8个国家的有机农产品销售额已达67.2亿马克。其中,德国最高达25.6亿马克;依次,英国9.5亿马克;意大利9.5亿马克;法国8亿马克;瑞士4.9亿马克;丹麦3.9亿马克;奥地利3.3亿马克;荷兰2.5亿马克。

3、有机农产品的进出口的贸易

欧洲各国大面积生产有机农产品,为有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各国内部贸易关系密切,特别是奶制品、蔬菜、水果和肉类。由于气候差异,北部欧洲国家需从南部国家进口产品。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荷兰有机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而德国、英国和丹麦等都有较大的贸易逆差,有机食品进口需求很大。英国依赖进口60-70%,德国约为50%。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很多产品特别是烘干食品往往是欧洲国家不生产和不加工的,所以只能从世界各地进口,包括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来自北美、东欧、以色列、土耳其、摩洛哥、西印度群岛、巴西和阿根廷。对中国需求较多的产品主要包括:豆类产品、籽类产品、谷物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等。

二、德国的有机农业

德国是有机农产品进口大国,进入德国的有机农产品25%来自欧盟,75%产品产自于德国本土。目前,欧盟国家农产品生产已经极度过剩,发展有机农业是一种低投入的农业方式,是解决欧盟食品过剩的良策,也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良策。德国各级政府采取限制和保护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保护环境。

1、 政府政策扶持。德国和欧盟的其他国家一样对有机农业生产进行补贴,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凡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可以在政府中拿到补贴,补贴以每公顷678德国马克(约339美元)形式直接补贴给农户。以前是按作物补助,现在是按有机农作物的面积进行补助。在德克纳森州如果参与环保项目还可以得到另一份补助。州农业局的任务之一就是核查申请有机农业种植的面积,落实补助金。目前德克纳森州有2/3的土地是环保型的,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农民得到各项补助费加起来,约占农业生产成本的70%。

2、 限制使用肥料、农药的措施。政府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及使用数量做出具体规定,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被禁止使用的,如果农民因降低了肥料、农药用量而减少了收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

控制地下水源污染。德国冬季多雨,从上年10月15日到次年1月15日限制施肥。这一时期是重要的水源保护时期,如果农户向政府申请环保形农业,这一时期将禁止使用化肥。政府还要求养殖场必须建立畜禽粪便处理库,以免粪便随水流失,影响地下水源。申请参与此项保护措施的农户,经政府核实确实采取了措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

3、 农民普遍的法律意识。在德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必须了解六个法律,这六法律是:垃圾管理条理、饮用水条例、土地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肥料使用法、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还必须了解第七个法律,即植保法。只有了解掌握这些法规的农民方可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

4、 种植上采用生态技术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我们在德国访问了一个葡萄种园,该地区有600多年葡萄种植的历史,我们看到了葡萄种植管理十分规范,葡萄顺坡种植,整齐划一,不使用化肥,行间种植着黑麦草和苕子,一方面作为养地作物,春天翻掉作为肥料,另一方面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不使用锄草剂。如果发生病虫害,要用一些生物农药。

5、市场有机食品多样化。德国有机食品市场品种非常丰富,主要品种包括粮食、水果、蔬菜、肉、奶、蛋等等。

(1)粮食。由于粮食容易处理、加工,粮食在有机食品市场中分销最为广泛。粮食,通常作为一般零售商进军有机食品市场的先锋产品。在德国的有机粮食市场中,小麦和黑麦占25%,燕麦占15%。消费者对于有机面粉制作的面包、蛋糕和其他烘烤食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机面包商店在迅猛增加。

(2)水果和蔬菜。大约1/3的水果和将近50%的蔬菜是通过农户市场直销的方式进行营销。只有大约20%的有机蔬菜和10%的有机水果加工后出售。作为方便食品,速冻的蔬菜开始为消费者接受,并在有机食品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但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充足的原料仍然是个问题。

(3)奶制品。德国是欧盟中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国。大约50%的有机奶是以普通价格在传统市场渠道中出售。只有8%的有机奶通过直销方式出售。

(4)肉类。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对肉类的消费相对要少一些。许多有机食品消费者是素食主义者。在传统市场上,猪肉比牛肉好销,但在有机食品市场有机牛肉要比有机猪肉好销。

6、营销渠道多元化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德国有机食品市场的营销渠道日趋多元化,目前有机食品的出售渠道主要是:①农户直销。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20%。1/3的有机水果、蔬菜和家禽通过农户市场直接销售。②有机食品专卖店。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35%。主要的商品有水果、蔬菜和其他新鲜食品,如奶制品、肉类和新鲜配菜等。近几年,这个市场仍将保持10%的年增长率。③有机食品折扣店。由于价格较低,最近才出现的有机食品折扣店非常成功。今后几年将有大的发展。④健康食品商店。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10%。⑤传统食品店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25%。⑥网上订购和邮购。

三、德国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

1、 德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演变。德国原有有机食品认证机构50多家,经过激烈的竞争,现有认证机构32家。首先认证机构必须符合iso标准,对认证机构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些认证与检测机构合二为一的。目前,这些认证机大多是私人的,私人机构组织认证,标志不统一,很多认证机构注册了自己的标志,最多时达20多个。标志过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使消费者眼花缭乱的感觉,使有机农产品的信誉受到了影响。德国有机农业协会认为应由国家来组织认证工作较为公证。丹麦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就是国家组织的。2001年,欧盟有机农业工作组提出统一标志的意见,凡是有机农产品必须使用统一标志(见图)。申请使用有机标记的农户或加工企业需要与有机标记协会签定一个许可合同。农户每年必须交纳250德国马克作为管理费和认证费。加工企业必须交纳年销售额的0.8%。

2、德国有机食品层层检验制度。

德国对有机食品检验非常严格,设立了必须的检验环节与制度。

例如:

粮食类产品:

粮食产品→磨面→有机面粉→面包房→销售商→消费者

检测检测检测检测检测

奶类:

有机奶→奶制品厂→酸奶、奶酪→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检测检测检测检测检测

蔬菜:

采摘蔬菜→市场→消费者

检测

目前,德国90%的农产品实行检测,其中,10%的有机产品检测标准更高。

四、启示与借鉴

1、 对有机农业的定位问题。近几年,欧盟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很快,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一是反映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过剩,限制农产品产量,采取保护措施,鼓励农民休耕。二是欧洲人对大气、土壤、水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政治家的参与,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三是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稳步增长。近几年疯牛病、口蹄疫席卷欧洲,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特别是青年人对素食的追求,使得有机食品需求不断增长。欧洲有机农业得到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2、 抓住机遇发展我国有机农业。我国山区丘陵多,很多地方发展有机农业具备条件,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乔冠错落、田林结合的生态种植区,有些地方施用化肥、农药很少,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大的潜力。我国应抓住国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机遇,在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和精品农业,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 发展有机农业关键是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欧盟己于1991年公布了种植业有机产品的规定,1994年又公布了动物有机产品的规定,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管理不断规范。在德国所有有机农业企业必须接受检查,从事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定约束,正是这些规范化的管理促进了欧洲有机农业健康发展。我国目前有机农产品认证大都采用国外标准,聘请国外机构来华认证,认证费用高,成本大,一般小企业无法承受。我国应尽快制定适应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法规与标准,以达到与国际间有机农产品互相认可。

4、 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国家出口创汇。发展有机农业有三年转换期,在转换期期间,由于停止使用化肥、农药,将对农产品产量有影响,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对从事有机农业农户与企业给予扶持,采取适当的减税和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为国家出口多创汇。

五、建议

1、 通过考察,我们建议中国农业部与德国开展政府间高层次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借鉴德国的政策扶持、财政补贴、法律保障的做法,作为我国加入wto后,利用黄箱政策的具体手段。

2、 我部应着手调查研究“我国有机农业扶持政策的意见”,参加考察的有关单位愿作为起草单位,参加此项工作。

农业考察报告(十五篇)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县第十三届第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精神,用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指导工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我县农业经济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带领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成员、有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农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企业的经理赴陕西杨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农业信息

  • 农业信息报告6篇
  • 农业信息报告6篇74人关注

    万州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专题调研报告一、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定位(一)组织形式万州区辖龙宝、天城、五桥三移民开发区,共92个乡镇、街办。万州 ...[更多]

  • 农业银行报告15篇
  • 农业银行报告15篇72人关注

    农业银行实习报告范文实习单位简介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中国农业银 ...[更多]

  • 农业报告15篇
  • 农业报告15篇50人关注

    实习目的:现代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在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污染,对土壤、水体、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同时还面临着不仅是环境资源问题,还有 ...[更多]

  • 农业考察报告(十五篇)
  • 农业考察报告(十五篇)44人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县第十三届第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精神,用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指导工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我县农业经济 ...[更多]

  • 农业银行项目报告15篇
  • 农业银行项目报告15篇43人关注

    转眼已经实习一个月了,曾经怀念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生活。但是现在农行紧张有序的实习生活让我一改从前自由散漫的作风,自觉融入到这个优良的工作环境中去。生活节奏变 ...[更多]

  • 农业检查报告3篇
  • 农业检查报告3篇39人关注

    近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更多]

  • 乡镇农业产业报告3篇
  • 乡镇农业产业报告3篇35人关注

    为了全面掌握我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出适合我镇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路子。最近镇政府组织镇村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就我镇当前农业投入及产出情况做了详细调查,现 ...[更多]

  • 中国农业银行报告15篇
  • 中国农业银行报告15篇27人关注

    中国农业银行的实习报告根据学校毕业实习要求,本人于20xx年2月底到4月底期间在中国农业银行宁海县支行城关分理处进行了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在学校和单位 ...[更多]

  • 中国农业银行行业报告15篇
  • 中国农业银行行业报告15篇26人关注

    大四学生中国农业银行实习报告中国农业银行实习报告摘要1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资金实力雄厚,服 ...[更多]

  • 美农业报告4篇
  • 美农业报告4篇24人关注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报告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业推广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经农业 ...[更多]

报告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