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篇一 新形势银行现金管理存在的难点分析报告
新形势银行现金管理存在的难点分析报告
银行的各种资产中,为满足流动性需求而储备的现金资产,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同时也是获利能力为零的资产。因此以最小的现金资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动性需求,与央行加强现金管理,控制不合理现金投放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的。为此人民银行建立了以商业银行自控机制为主体,人民银行货币金银部门为监管的现金管理体系,旨在双管齐下,实现现金管理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偏差,表现在:现金投放超常增长、违规投现屡禁不止;人民银行现金投放压力增大;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急剧增长,不合理支付逐年增加,导致现金管理收效甚微。
一、商业银行加强现金管理的难点
1、银企关系倒置,银行支付需求的不确定因素激增,现金管理沦为从属地位。
经过几年市场经济改革,特别是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使原来基层银行服务的国营、集体企业逐步演变为个体、私营企业。与此同时,银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信贷支持功能弱化,使银企位置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加上银行之间竞争激烈,有的甚至不计成本,扩大现金储备,把取现方便作为竞争法码,久而久之,现金管理功能被无限甚至无条件的服务替代,使银行负债资金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同时大量活期折、卡并不为消费使用,而成为结算工具。形成支付需求不确定性,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现金备付率,以保障负债及消费信贷的需求,现金管理也自然而然地处在了从属地位。
2、基层银行服务层次较低,客观造成支付性现金需求增大,现金管理表现为放任自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为适应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结算工具,结算手段也日趋多元化。但在基层行,
一是由于银行对支付结算的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相当一部分公司和个体私营企业及个人对支付结算办法、支付结算工具缺乏系统的认识,造成现金的大量体外循环;
二是许多银行节假日不办理结算业务,使得部分经营者只能通过储蓄所存取现金进行交易;
三是未在银行开立账户的个人办理转账结算业务的手续费较高且比较麻烦,使得部分经营者大量使用现金交易;四是目前在各种支付工具中,现金最灵活、方便,有其它支付工具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社会中已形成一种“现金爱好”。银行为满足企业的偏好,客观上纵容企业现金需求,因此在现金管理上表现为“放任自流”。
3、私营企业间供求关系及结算不正常,造成现金需求倒迫,现金管理表现为“不作为”。
某些企业表现为非正常现金需求,要求往来单位使用现金,由于某些供不应求的原材料企业,如铁矿、煤等以现金结算优先供应、降低价格等手段,引导相关企业使用现金,这样引发企业间一系列反应,致使现金流动偏大,开户银行人为的满足企业需求,现金供应流动增大而且不正常,基层行听之任之,表现为只要账户有钱,不管用途、金额一味满足提现,使现金管理功能逐渐萎缩。
4、基层行现金管理松懈,导致违规性现金需求量增大,管理不愿“作为”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不断加剧,放松对客户的现金管理,任意扩大现金支付范围已成为许多银行争夺黄金客户的重要手段。在基层行现金管理不作为的主导思想下,普遍存在大额现金支付管理薄弱、审批制度流于形式、登记备案漏洞多等多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违规性现金需求量增大,尤其企业私营化后,其需求一旦难以满足,就会选择他行,管理松懈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5、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致使避险性现金需求量增加,现金管理表现力不从心。
信用的溃乏,经济合同诈骗、票据诈骗案频繁发生,因此企业间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推崇备至,对转账结算等业务存在严重的戒备心理。这为银行推广票据等支付工具增加了难度。在这种信用环境下,选用现金交易的成本要比票据结算可能形成的风险或坏账损失要低的多,致使避险性现金需求量增长。
6、企业使用现金结算环节增多,事实上不管不理。
现金无偿以及无限制的供给,形成企业间现金使用环节的扩张。据对煤焦企业用现情况调查,企业用现占到经济活动中绝大比例,涵盖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配领域、消费领域。以吕梁市柳林县为例,现金支出项目工矿及其它产品采购支出,20__年为14221万元,20__年达到156454万元,增长10倍;城乡个体经营支出,20__年为231973万元,20__年达到621548万元,增长168,在企业数量不变、项目不增的情况下,说明企业间不仅使现金支出增多,而且在各个经营环节均占了主角。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则以方便客户为由,人为地为开户单位用现开绿灯。表现为企业间结算方式选择其它票据急剧减少,而采用现金结算方式比例增大。
二、人民银行加强现金管理的难点
人民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监管部门,虽然建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制订了一些管理办法,为引导正常合理现金需求,控制不合理的投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现金管理主体商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人为地放松管理,形成现金管理人民银行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怪现象;再加之我国开放式存款制度,以及账户管理相对落后的双重作用,形成人民银行加强现金管理、控制现金投放中存在诸多困难。
1、管理内容简单,硬约束弱化。
目前人民银行的现金管理中还是就事论事多,综合分析少,检查、反映和纠正表象问题多,对现金投放的硬约束弱化。事后监管多,事前防范少,对控制现金投放无异于隔靴骚痒。
2、管理方式落后,作用弱化,。
一是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对现金管理形成两套马车,商业银行有效管理不强,人为放纵;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成为“被动管理”鞭长莫及。
二是基层人民银行现金管理人员少,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现金管理员很少有时间研究本辖区现金运行中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对策,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是方式滞后,目前,人民银行现金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对现金经营活动的一种“事后”管理。
3、手段滞后,效能弱化。
一是以经济处罚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在实际中难以真正运用;
二是重手工操作,轻计算机应用。一方面缺乏计算机知识,对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升级无所适从;
三是缺乏对原始数据的汇总、分析和处理;四是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支付系统不能联网,不能实现数据共享,致使“苗头”不能及时发现。
4、查处力度小,威慑作用弱化。目前,人民银行对现金管理检查多,对违规经营处罚少、手段软是普遍现象,现金管理中普遍采用经济处罚,实际难以到位,如果商业银行不如期缴纳罚款,新的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人民银行只能申请法院执行,而这种手段极易引起矛盾激化,人民银行也不愿这样做,结果导致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久而久之,检查只能流于形式。
三、加强现金管理的'建议
(一)人民银行方面。
一是要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对现金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认真地执行有关规定,转变其为了局部利益,而放松现金管理,甚至违规经营的理念,同时,把现金管理纳入内控制度,作为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增强自我约束力。
二是人民银行要加强对现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工作制度。应充分调动现有现金管理工作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加快知识更新,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加强非现场监管。通过支付网络建立资源共享、现金支付交易(监测)制度、现金管理联席会制度、对支付现金合法性、真实性审查和异常交易报告制度、各类报表、报备制度等,强化非现场监管。
(二)商业银行方面。
1、全面提升银行服务层次,降低支付性现金需求。首先,基层行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各种结算业务需求,积极探索差别化、个性化服务手段,满足不同存款人的结算需要。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支付结算办法的宣传力度,让客户熟悉各种支付结算办法,并让客户切实感受到转账结算的优越性。其次,基层行要认真执行结算纪律,恪守信用,严格遵守支付结算办法的相关规定,确保客户能及时、准确地汇划资金,提高客户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有效拓展转账结算发展空间。再次,基层行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大力拓展各种代收代付业务。特别是拓宽卡的使用范围,加长卡的使用链,逐渐代替现金,充分发挥卡的优势。
2、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法律、法规,遏制违规性现金需求。
基层行要充分认识现金管理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大力开办转账结算业务,增加结算手续费收入。基层行要自觉严格执行现金管理的相关法规、各种现金支付管理办法等。同时要加强账户现金支取管理,对各种结算账户违规超范围支取现金要及时予以制止。对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等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办理,规避和化解现金金融风险。
3、采用经济手段控制开户单位大量使用现金。采用经济手段控制开户单位大量使用现金,对大额现金存取实行收费制度,是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做法,也是经济办法调节现金存取的有效方式。是否可考虑制定相关规定,借以引导开户单位使用转账结算,减少对现金的需求量。
篇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势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人为失误、系统故障及外部事件等原因。此外,制度上的疏漏、道德风险、越权交易、内部人作案、外部不法分子欺诈等也经常引发操作风险。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做好防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内控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在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规定是硬性的、可操作的和具体的,但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导致法制观念不强,给正常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基层商业银行人员少、“兼岗”人员多,加之本身重业务经营,轻内部管理,结果使内控制度本来就缺乏的基层商业银行,“兼岗”人员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执行内控制度,缺乏应有的控制力、监督力、约束力,从内部遏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商业银行对员工的思想教育相对薄弱。基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业务发展,忽视对员工遵章守法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对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基本没有监控。
(四)经营业务单一,收入少,机构只能减人增效,职工不能更好地安心工作。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对员工压力不断加大,加之个别机构绩效激励机制不尽完善,影响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成为导致案件发生的一个原因。
(五)监督检查制度不到位。抓落实,监督检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商业银行对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乏一套科学的、严密的、操作性强的日常检查和评价标准,检查不深不细,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对存在明显漏洞的业务操作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告知”一下,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落实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给弄虚作假、蓄意犯罪者提供了机会。
(六)责任追究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在发生案件的地区和部门,一些商业银行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轻描淡写,处罚时不痛不痒;在处理一般的案件时心慈手软,从轻发落;处理大案要案时,不严查深挖,缩小处理范围,对自己不利的就拖、顶、压,从而大大削弱了制度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章操作的歪风。
二、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一是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要建立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之间互动的监督体制,前后台相互制约的互动体系,充分发挥事后监督岗位的作用,支行长及主管行长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换位检查。二是形成对规章制度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强调员工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坚持制度和流程的严肃性。把风险防范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到单位的各个岗位和环节,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能动性,以防范因操作不到位而引发的案件和差错。
(二)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建立全方位操作风险监督体系。一是商业银行要把内审部门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的、可操作的部门,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同时对内审部门也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和交叉审计,实施合规性、责任性和风险性并举的审计原则,对有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持续跟踪检查,努力将审计关口前移。二是审计部门要摆脱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建立由一级分行行长直接控制的部门,全面扭转现行实际的局面。三是对重要岗位和敏感部位的员工实行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监管,最终形成银行内部自律约束、再监督和外部监督多维立体的操作风险监督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引入奖罚并举机制。要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制度观念和道德水平,降低因人为因素或员工对政策、制度、法律不了解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日常管理中积极倡导建立有力的风险控制文化,将本行的内部控制战略和政策准确无误地传导到各个层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使操作风险控制成为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中的首要目标。同时,要引进激励机制,对全年安全无事故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对因工作失误或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的员工要进行处,甚至重罚,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操作风险控制在最低点。
(四)建立经营与内部控制“两条腿走路”的有效体制。首先,要加强内控体制建设,从内部管理入手,将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内控制度真正引入到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全过程。其次,建立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工作规范的内控体制,以制度规范业务,约束人员。最后,将内控的“事后查处”改变为“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加大查处力度增强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控制金融风险。
(五)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责任追查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严惩犯罪当事人的同时,决不能放缓对其他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一是重点追究在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二是高度重视一般违规行为的蔓延,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形成内控的威严防线。
篇三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人为失误、系统故障及外部事件等原因。此外,制度上的疏漏、道德风险、越权交易、内部人作案、外部不法分子欺诈等也经常引发操作风险。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请记住我站域名式,对于做好防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内控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在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规定是硬性的、可操作的和具体的,但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导致法制观念不强,给正常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基层商业银行人员少、“兼岗”人员多,加之本身重业务经营,轻内部管理,结果使内控制度本来就缺乏的基层商业银行,“兼岗”人员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执行内控制度,缺乏应有的控制力、监督力、约束力,从内部遏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商业银行对员工的思想教育相对薄弱。基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业务发展,忽视对员工遵章守法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对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基本没有监控。
(四)经营业务单一,收入少,机构只能减人增效,职工不能更好地安心工作。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对员工压力不断加大,加之个别机构绩效激励机制不尽完善,影响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成为导致案件发生的一个原因。
(五)监督检查制度不到位。抓落实,监督检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商业银行对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乏一套科学的、严密的、操作性强的日常检查和评价标准,检查不深不细,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对存在明显漏洞的业务操作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告知”一下,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落实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给弄虚作假、蓄意犯罪者提供了机会。
(六)责任追究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在发生案件的地区和部门,一些商业银行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轻描淡写,处罚时不痛不痒;在处理一般的案件时心慈手软,从轻发落;处理大案要案时,不严查深挖,缩小处理范围,对自己不利的就拖、顶、压,从而大大削弱了制度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章操作的歪风。
二、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要建立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之间互动的监督体制,前后台相互制约的互动体系,充分发挥事后监督岗位的作用,支行长及主管行长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换位检查。
二是形成对规章制度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强调员工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坚持制度和流程的严肃性。把风险防范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到单位的各个岗位和环节,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能动性,以防范因操作不到位而引发的案件和差错。
(二)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建立全方位操作风险监督体系。
一是商业银行要把内审部门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的、可操作的部门,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同时对内审部门也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和交叉审计,实施合规性、责任性和风险性并举的审计原则,对有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持续跟踪检查,努力将审计关口前移。
二是审计部门要摆脱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建立由一级分行行长直接控制的部门,全面扭转现行实际的局面。
三是对重要岗位和敏感部位的员工实行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监管,最终形成银行内部自律约束、再监督和外部监督多维立体的操作风险监督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引入奖罚并举机制。
要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制度观念和道德水平,降低因人为因素或员工对政策、制度、法律不了解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日常管理中积极倡导建立有力的风险控制文化,将本行的内部控制战略和政策准确无误地传导到各个层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使操作风险控制成为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中的首要目标。同时,要引进激励机制,对全年安全无事故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对因工作失误或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的员工要进行处,甚至重罚,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操作风险控制在最低点。
(四)建立经营与内部控制“两条腿走路”的有效体制。
首先,要加强内控体制建设,从内部管理入手,将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内控制度真正引入到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全过程。其次,建立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工作规范的内控体制,以制度规范业务,约束人员。最后,将内控的“事后查处”改变为“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加大查处力度增强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控制金融风险。
(五)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责任追查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严惩犯罪当事人的同时,决不能放缓对其他相关责任人的处理。
一是重点追究在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二是高度重视一般违规行为的蔓延,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形成内控的威严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