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关于我市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第2篇第五期 外地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 第3篇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4篇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 第5篇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6篇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第7篇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第8篇对《*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评价报告 第9篇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第10篇某市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11篇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第12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第13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总结 第14篇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工作报告 第15篇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第1篇 关于我市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过重
这是当前社区建设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是任务多。据调查统计,我市给社区居委会下达工作任务的部门达45家之多,工作达100余项,还不包括一些临时性、专项性的工作。不少部门在社区居委会设立机构、建立组织,并要求挂上机构和组织名称的牌子和相关的工作制度。二是资料台帐多。社区居委会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根据要求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工作档案,以备检查之用。最多的一项工作有14大项41小项,最少的也有4大项14小项。各种资料不仅要进电脑,还要装订成册、制成卡片,十分耗时。如杨秣社区居委会创建无毒社区工作资料就有三盒,法律进社区工作资料就有四盒。三是工作方法落后。有的部门还把一些执法工作、技术性和专业性强的工作交到社区居委会。由于无相应的职权、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做起来困难重重。如为了确定新增的企业是否有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只有通过看企业规模、雇员的多少等予以估算;为了清查非法安装的卫星电视接收器,只好爬楼观察;为了做好计生工作,只有通过看居民家贴“喜”字、晒尿布等来了解新婚和生育情况。这些落后的工作方法加重了工作负担。
第2篇 第五期 外地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
第五期 外地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
5月6日至5月12日,我们实地考察了大连甘井子区华中社区和泡崖社区,开原市及开原市庆云堡镇和该镇的高家窝棚村。考察的重点是社区建设,以党群共富产业区和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的基层组织建设。考察的目的是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县的基层组织建设。考察的方式是听取情况介绍和实地参观相结合。大家认为,这次考察进一步加深了对社区建设和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认识,深受启发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社区委员会,前身为街道居委会。社区的组织构成,一是指中国共产党党的组织,二是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还有社区的其他组织。居委会是组织机构名称,它是居民自治组织,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办事机构。
1、具体做法
──划定社区。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原则,甘井子区去年11月底已完成社区划定工作。社区规模一般控制在2000户居民左右,对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包括封闭小区),原则上要以一个完整住宅小区作为一个社区。规模较大(超过3000户左右)的居民住宅小区,可划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社区。将同一单位或系统的家属居住地划分为一个社区,组成“单位型”社区;对居民工作单位杂合的居住区以街巷为界划分社区,组成“地缘型”社区;对独立居民小区划分的社区,组成“单元型”社区。
──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华中社区由原来的5个居委会组成,3万多居民,3000余名党员。去年11月,华中社区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分为管理和办证中心,社区面点加工中心和社区文教中心。管理和办证中心,主要为所辖居民提供咨询和办理各类证件服务;面点加工中心主要为所辖居民提供各类主副食的供应,主食是服务性质的,比市场便宜20%左右;文教中心主要为社区五个党支部提供党日活动场所,规定每月的第一周为党日活动周,同时又有图书室、健身室、乒乓球与棋类室,每个居民每月只需交5元钱(最近可能上升到10元),就可成为中心会员,随时可以参加活动。
──抓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甘井子区委将社区居委会党组织定位在党工委或党总支。居委会干部在全市公开招聘,尽量做到老中青结合,有梯度,知识结构合理。居委会干部数量原则定在300户居民编制一个干部。
──完善保障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根据社区党员队伍实际,结合社区地域情况,合理划分建立党支部区域,做到地域合理、党员结构合理,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多元化投入,保证建设资金到位,为社区建设提供较好的硬件设施。区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抓住当前街、居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现有闲置资产挖掘一块,驻街企事业单位解决一块,向开发商和产权单位争取一块,同时要求土地规划局和城建局积极配合,支持居委会改善办公条件,主要是行政划拨部分土地,由社区居委会进行房产开发,第二层或第三层以上作为商品房出售,底层或底层和第二层作为社区居委会用房,资金在房产开发中自筹平衡。三是增加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适当提高居委会干部补贴标准。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列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居委会干部报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市政府补助370元,二是街道办事处的部分补助,三是社区自身服务中心的收入补助。这样,每月每个居委会干部大约有700至1000元收入。不再聘用的居委会干部,按其在居委会的工作年限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不满10年的按每年300元,10年以上的按每年500元,经费由街道财政负担。
2、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做到服务一条龙。如大连市甘井子区华中街道,根据所辖3万多居民的需求,投资800多万元,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党日活动、情况咨询、办证、就业介绍、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活保障等一条龙服务,方便了居民,发挥了社区的作用。
启示之二:居民区分类,做到有层次管理。如大连市甘井子区泡崖街道,将所辖居民区,根据居民身份、物业管理等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三类,即单元型、单位型、地缘型,层次清楚,便于管理。
启示之三: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后,街道党委和政府将一些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如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就业介绍、保洁卫生等,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下到社区,委托居委会办理。
启示之四:一定要遵循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原则。街道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搞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等力量,合理利用社区内的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党群共富产业区活动
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是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党群共同致富的有效载体,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具有统领作用。
1、具体做法
──围绕产业抓党建,建好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1998年开始,开原市庆云堡镇为了把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建成有阵地、有规划、有标准的新的党建和经济建设的载体,深化了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方式,变“专业区”为“产业区”,变党组织区域设置为产业设置,将党建工作延伸到产业上,支部建在区上,宗旨放在民上,作用发挥在户上,效益体现在田上。现在全镇已组建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106个,其中蔬菜产业区48个,养殖产业区50个,现代农业产业区5个,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区3个;产区农户数5293个,占全镇农户总数的64%;产区党员495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73%;参区农户人均收入4900元,超过全镇人均收入的28%。这一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
──围绕素质抓提高,创办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为了切实提高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的质量和各类专业大户的科技素质,庆云堡镇与辽宁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学校学制为两年,开设了水稻栽培与绿色食品、蔬菜保护地生产与葡萄栽培、肉鸡饲养与加工等三个专业;分三个教学班,每个专业班招收农民学员50名,镇村干部学员50名,共计招收学员200名,毕业后由省农科院颁发相当于中专学历的毕业证书。毕业学员中的机关干部和村两委会成员享受知识分子补贴,每月补贴8元随工资发放。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的创办,使培训农村党员多了一块阵地,指导农民致富多了一所学校,加强党组织建设多了一个载体。去年,全镇新开发400个温室蔬菜大棚,其中产业区学员248个,占62%。同时,蔬菜保护地生产的科技含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打破了品种单一局面,引进了香瓜、香茹、草莓、西芹等新、优、特产品。去年,仅蔬菜大棚一项就创产值1.1亿元,人均增加收入850元。
──围绕效益抓精品,建好示范基地。1999年10月,庆云堡镇投资300多万元,以朝光村为中心,建成省内标准最高的绿色食品基地一万亩,成为省精品工程。投资150万元引进日本设备,新建了精洁米加工厂,实现除石、去杂、抛光、选粒、选色、包装一条龙生产,成为全镇绿色水稻的龙头企业。生产的“开清”牌大米,被评为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银奖,又是2000年昆明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镇政府与辽宁锦州义兴粮食集团公司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以每公斤2元的保底价格收购,把所得利润的60%返还给农户,使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成为该镇一项新兴主导产业。庆云堡镇进一步深化活动方式,即以产区党员为核心,以致富能手为骨干,以产业化生产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建立了绿色食品生产党群共同致富联合体。目前,象这样的联合体,该镇有3个。
──围绕宗旨抓服务,建好“一长三员”队伍。为把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扎实有效地推向前进,庆云堡镇实施“能人带动”战略,选用了106名懂经营、会管理的“一长三员”。以一长带三员,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该镇的高家窝棚村党群共同致富肉鸡饲养产业区党支部书记兼区长左香荣,原是一名肉鸡饲养大户,有丰富的饲养肉鸡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她担任产业区支部书记后,选用三名懂经营、会管理农民,担任“三员”,为参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即:统一赊购良种鸡雏,为农户把好第一道关;统一赊购饲料,为农户解决资金周转难题;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户无偿提供经验技术;统一防疫,降低农户成本,种养殖防病有保障;统一销售,实行保底价格收购,有效地保证农户的最大经济效益。现在,该产业区参区农户已达37户,去年出栏肉鸡达到40万只,创产值550多万元,参区农户人均收入5100元,有10家贫困户当年脱贫。
2、几点启示
──支部建在产业区,更直接体现了党对产业一线工作的领导。庆云堡镇将党支部建立产业区,是进一步加强党对一线产业领导的有效举措,不失为是一种对农村党建工作的创新。我县大佳何镇在高湖塘海水养殖场建立了党支部,只是个别做法,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扩大其影响。这方面,如长街、明港、强蛟、一市、越溪等镇乡的海水养殖,黄坛、桑洲等镇的獭兔饲养基地也可以参照。这样,更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员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经济与党建双丰收。
──兴建产业学校,是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兴建产业学校,是一项借脑工程,是一种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办学方向要“面向党的建设,面向农业产业化,面向农民致富,面向农村现代化”。课程设置的原则要体现“党建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授与农户相结合。”通过办学,满足农民渴求科学知识的愿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建立示范基地,是典型引路的好办法,更具有说服力。培养典型,是形成规模的有效途径;树立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学习典型,可以缩短培训时间,早出成果,使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信心足。我县种养殖品种较多,尽力形成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如海水养殖、茶叶、獭兔、蔬菜、竹笋等。
──以人为本,着力抓好“一长三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抓好“一长三员”队伍建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培养一支农民科技人员队伍,又能直接、快捷,方便服务于农户,形成党员带群众,能人带一般,大户带小户,共走致富之路的良好局面。
三、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
1、具体做法
──建立网络,规范党员电教工作。开原市庆云堡镇经过十多年党员电教工作的探索,于1998年成立了镇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任成员,领导全镇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小组下设党员电教办公室,由组织委员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有广播站长、文化站长、编辑等,具体负责管理和指导各基层党支部的电教工作。各基层党支部相应成立了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电化教育设备的配置和电教片的播放。
──因村分类,落实党员电教播放点。庆云堡镇将所辖的16个村,根据其经济和办公条件,将其分为三类,即一类村的标准化,二类村的一般化,三类村的简单化。1999年,用一年多时间,投资近30万元,完善了党员电教播放点,“两机一室”率达到100%。镇电教办公室拥有一套有线电视播放系统和一个价值2万多元的电教片片库。
──建章立制,完善党员电教播放制度。根据党员电教工作的需要,镇党委按照市委的要求,陆续制订了“电教设备使用及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播放党员电教片制度”、“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人员职责”、“两簿一册”等等。镇党委每年制订一份符合实际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党员座谈,互相交流信息,反馈意见。这些制度的制订和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同时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目标考核内容之中,与党建工作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同评比,定期通报。
──四个结合,充实党员电教工作内容。针对农户“想致富,盼服务,无项目,求信息,愁销路”的实际情况,他们将党员电教工作一是与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活动相结合。庆云堡镇现有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区106个,参区农户5293户,占农户总数71%,参区党员495户,占农民党员73%,参区农户人均收入4900元,超过全镇人均收入28%。二是与课堂教育方式相结合。与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党群共同致富产业学校”。镇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培训费,对党员农户进行培训,现已招收学员200名。三是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在毗邻镇政府的六个村发展绿色稻米2万亩,已注册为“开清”牌商标,达到国家a级绿色大米,每千克售价4元,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67%。四是与自办栏目相结合。通过镇有线电视台,创办了“党员之窗”栏目,每周一播放一次。
2、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四个结合,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寻技求知的愿望。庆云堡镇电教工作的四个结合,一是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科学种养殖知识;二是不懂或想学的知识,可以随时请教产业区的“一长三员”;三是对想看农村实用技术,可以随时要求重播。在四个结合中,关键
一、四两个结合。通过四个结合,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党员电教工作是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科技致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
启示之二:形式多样,使党员电教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庆云堡镇一是开展党员电教月活动,规定每年6月15日-7月15日为全市电教片展影月;二是定期召开党员座谈会,反馈信息,知道农民想看什么内容的电教片,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效果;三是将电教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考核目标,分值占20%,即由当初的6分增加到现在的20分,力度较大。我县自去年7月15日制订下发了“镇乡党日活动情况反馈表”,紧密结合了电教片播放情况,这方面西店、力洋、桑洲、大佳何等镇做得较好。电教工作在基层党建考核中只占5分,分值偏低。
启示之三:网络齐全,有力地促进了党员电教工作的开展。从市委组织部到村播放点都有健全的组织,形成网络,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层层跟紧,环环相扣,效果明显。我县重视两头的组织建设,即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村级播放员队伍建设。每个村都有一名电教播放员,名单上报到组织部备案。
启示之四:增强针对性,播放内容上把握切入点。一是播放政论性片子,旨在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的自觉性,着力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二是播放农村实用技术片子,旨在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殖水平,转变传统种养殖观念,着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三是播放先进人物片,旨在增强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着力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
启示之五:起步较早,党员电化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开原市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整整比我县提前了十年,1989年就开始实行了。他们对这项全新的党员教育工作,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我县电教工作有两点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一是抓农村播放点建设,力度大,信心足,成效明显;二是电教信息工作,走在全市前头。今年要继续做好这两块文章,加强各镇乡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电教工作上一个台阶。
(县委组织部考察组)
(2001年5月16日)
第3篇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__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因此,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乡镇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我们不断地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特别是近段时期以来,我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更感觉当前我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任很重、压力很大,急需做的工作很多。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认识上,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定的;在工作摆布上,我们始终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全县各乡镇的社区建设进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县开工建设的15个社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9亿元。其中,市级7个重点社区,总体规划占地5037亩,整合13615户,集聚人口55032人。__年确定的2945套住房建设任务,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经达到1849套,占任务62.7%,已经建成住房521套,占任务17.69%,建成入住280户,占已建成9.5%。在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其它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有突破性进展。曹营、魏庄、龙头社区在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5个社区水、电、路同期配套,6个社区配套建设广场、超市、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实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配套,同期进行绿化。此外,赵店的龙翔、赤眉的桃园、桃溪的英华、乍岖的乍岖湖等社区也都进度较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样板房建设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也有部分乡镇在全县社区建设大局摆布上暂时规划在第二阶段的三类镇,但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都成绩斐然,给县委、县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二、主要特点
各乡镇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县、乡、村各级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在思想上,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视,都把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乡镇都能在充分认识、深刻领悟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工作,加快社区建设“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转变,并把社区建设当成今后3-5年乡镇工作重中之重来思考、摆布,不图形式,不搞应付,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谋的远,做的细。积极探索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深刻领悟想明白、讲明白、干明白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传发动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县分层次组织县、乡、村干部群众到平顶山郏县、舞钢参观学习,集中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逐乡镇发言谈体会、谈感受、谈打算。有的乡镇还到新乡、安阳参观学习。马山口镇、灌涨镇、师岗镇、湍东镇参观学习人数都在300人以上,马山口镇超过500人,其他乡镇也都在100 人以上。县乡累计参观学习的人员4000余人,掀起了一轮参观学习建社区的热潮,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共识。随后召开的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再宣传、再发动、再鼓励,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再添动力。通过宣传发动,使党员干部想明白,对群众说明白,从而干明白。营造了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资金扶持到位。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加大县乡财政奖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财政专项奖补奖金__万元,项目奖金3000万元,用于对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奖补和农民购建房补贴。按社区入住户,每户补贴3000元,用于购房;每户再补贴3000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捆绑项目资金。积聚电力、交通、文化、卫生、教育、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动员金融机构开辟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产品,为社区建房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四是市场运作筹资。乡镇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建社区,通过土地开发、资源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乡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的资金,全部用于社区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五是与企业联建。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鼓励企业捐助社区建设。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开源”。通过存量土地盘一点儿,增减挂钩挤一点儿,“三荒”当中用一点儿,整治整合挖一点儿,争取调规添一点儿,集约建设省一点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土地。按照县政府出台文件,各乡镇把县分配的新增用地计划,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亩奖补4500元,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复垦等新增耕地每亩奖补2500元,超额面积每亩加奖1000元。对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标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每亩地给予1万元奖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镇与农户签订拆除旧房协议,写出保证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旧宅能够拆得掉、快复耕,为社区有序推进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抓好“节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杜绝长期以来乱建设、重复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按照“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房子”,重点对路边建房问题进行整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向社区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终,不断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社区用地;社区规划之外原则上不审批新宅基地,也不准再搞旧房翻新和改建扩建;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额补贴;乡镇整理造地,报经县政府同意,满足乡镇社区用地所需,剩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
(五)督查落实到位。一是机构保障。县委、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其它相关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组织一班人具体抓,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二是部门协作。明确县直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县直单位分包到乡镇,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对口支持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强化督查。县委、县政府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建立半月乡镇汇报联系制度和双月评比制度。定期对乡镇阶段工作排名,召开锅底会、现场办公会和经验交流会,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等相关县领导参加点评,排名靠后的乡镇表态发言。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盖新楼房、就是修新几条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缺乏产业支撑,群众思想矛盾。失地群众暂时失地失业,感到生活、就业困难、感到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社区配套的产业发展项目还没有到位或正在建设,多数群众虽然搬进社区居住,但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安不下心来。
(三)、当前社区建设进展不平衡。龙头、魏庄、曹营、牧原等社区始终保持领先位次;河南等社区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但有的社区前一阶段进度很快,但后期缓慢,已经由先进变为后进;还有的社区始终没有明显进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后,整体工作进展极不平衡。
(四)、工程质量不是很高。虽然各乡镇都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但“使用水泥砖、不设防震柱”等现象在不少社区依然存在。
(五)、社区配套功能明显不足。前期社区建设都注重住房建设这个任务,在道路、排水、广场、游园、学校、幼儿园等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上,明显感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对群众的吸引力。
(六)、急办问题解决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工程进展过程中,部分高压线改线,移动、联通线路改线以及客户区建设用地手续等问题成为影响社区建设的不利因素。
(七)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支持不足。从目前来看,15个社区已建和在建住房数量仅占年度任务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营社区也只有75%,其它社区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持续建设,急需项目支持跟进,没有项目支撑,社区后续建设无力,示范引导作用难以发挥,需倾全县之力,集聚项目、集聚财力配套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为社区快速发展增添后劲。
四、发展思路及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引导,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从规划上进行引导、完善,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新农村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实现新农村发展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三个优化,合理确定中心村建设规模和范围,适度安排中心村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强拆旧建新引导,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拆旧建新引导。原来国家规定城乡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指标三年内归还,现在省政府(豫政办[__]124号)要求半年内归还,这就要求拆旧建新同步进行,尽量在农村宅基地原址上采取拆旧建新方式“滚动”发展。通过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解决农民居住问题,达到集约用地目的。再用地选址建新区的,拆旧区要按规定尽快复耕,整理复耕的耕地,应比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
(一)切实加快住房建设进度
从当前情况看,15个社区现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占任务62.7%,已经建成的只有17.7%,曹营、龙山、龙祥、张洼四个社区有入住,社区总入住率还达不到一成。从已经建成的住房情况看,师岗、湍东、瓦亭、灌涨、余关社区行动比较快,曹营社区住房建成率占任务71.6%,入住170户达56.6%,龙山、龙头社区建成比例达40%左右,牧原、龙祥社区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涨魏庄、岞曲岞曲湖社区建成比例在20%以上。从住房建设的数量上看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还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到年底这段时间,要组织好住房建设的大决战,主体工程完工的要抓紧进行内外粉饰和门窗、水电安装;一层、二层起墙的要尽快封顶,11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处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体框架;除多层和小高层之外不管哪种情况,要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把好时间节点,多组织施工队伍,确保住房建设快速推进,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狠抓质量和标准提升
社区住房事关民生,老百姓非常关注,工程质量必须要有保障。湍东龙头社区、灌涨魏庄社区、赤眉桃苑社区在建设的质量上都是采用框架或半框架结构,一层、二层、顶层全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抗7级地震。但是有的地方这里我不再点名,在建筑材料、在建设的质量上没有把好关,有的使用水泥砖、有的没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墙,更有甚者这几种情况并存,希望各乡镇要发挥村民的力量、发挥乡镇的监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础建设工程,从建材到施工整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管,确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达标,让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将社区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坚决不能出现新的隐患。
(三)完善配套社区功能
一个社区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设外,最大的吸引点是它所具备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为什么城市社区有那么高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城市社区有很多农村不具备的配套设施。龙头社区距城很近,前期环境打造比较好,姜坡组60多户入住愿望非常高。师岗曹营社区所建的位置并不优越,原本是一个岗丘区,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开发游园、绿化环境、配套路灯,改善了居住条件,因此才由原来两三户发展到十几户,现在达到了200多户,已经入住了170多户,还有临近村庄的农民纷纷报名交纳定金入住社区,建设供不应求,彰显发展潜力。曹营社区在全县领头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其它社区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把基础建设搞好,配套路、水、电,逐步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解决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通过社区各项功能的完善展现社区的形象魅力,使社区示范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吸引老百姓踊跃入住。
(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我们乡镇要积极和县直的相关单位搞好对接。特别是同国土局土地治理、扶贫办整村推进、卫生局医疗服务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体局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电业通讯部门的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项目的对接。其中安全饮水、联通移动改线、移民搬迁、省级示范村、新型社区基础建设等项目抓紧实施;其他项目抓紧申报。在项目争取和建设过程中,要与县直部门加强联系,将项目与社区建设衔接好,盯紧盯牢、及时汇报争得部门支持,确保项目和资金争取到位。涉及的相关项目单位,也要围绕社区建设主动服务,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向上争取资金,为社区配套完善积极创造条件。
(五)着力解决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供水设施、电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讯改线等问题,水利、电业、交通、联通、移动、电信等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定责任人及早解决。
土地和资金是两个老问题,也是两个大难题。我们要转变思路,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与三项整治结合,城乡增减挂钩,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腾;另一方面要与老百姓签订拆旧建新协议,通过协议的形式把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这种愿望体现出来,把占补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过新增土地指标来逐步审批解决用地手续。在其他建设资金上,积极动员社区百姓及时交纳建房款额,发挥农民购房、建房的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向社区集聚靠拢,也让参建企业充满信心和活力,调动参建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鼓励参与公益性建设。百企帮百村,鼓励企业家群体帮建新型社区,鼓励有实力的人员以承包、租赁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转等高效形式建立示范园区,实现农民与企业家的双赢,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加强社区后期管理
社区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有些社区将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个社区。当前曹营社区、龙山社区、龙头社区、魏庄社区、七里坪张洼社区等陆陆续续都将由不少农户入住,形成规模。这些农户集聚在一起,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来管理,这个机构要承担治安、户籍、计生、信访稳定、党员管理、邻里纠纷、农民培训、政策宣传、卫生整治、垃圾处理等各项社会化管理职责。从现在的情况看,一些社区成立了社区办公室或项目办,这个机构现实的职责只是抓社区建设,还没有赋予它管理的职能。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前期,我们要负起责任,组织所在的行政村暂时代管,待社区形成,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后统一管理。同时,提前谋划、预留位置,及时提出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办法,为社区后续管理奠定基础。
第4篇 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不仅体现出凝聚性与组合性,同时更加具有包容性。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待遇,使各项公共服务惠及生活在社区内所有的居民,同时还能够增强社区居民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新时期农村治理体制的创建。由于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困难与阻力,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突破一些陈规旧俗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提升思路,拓展思维,从而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符合农民利益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创新农村基层组织体制。现在,农村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村级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要求,特别是在宏观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时,农村的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本身还很不适应。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各种类型社区组织发展的基础上,重构运行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社区真正成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承担起促进农村政治、民主、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打破现有的治理体制,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农村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可由各方面的代表组成,在社区管理委员会内设立一些具体的服务组织,如互助救助组、环境卫生服务组、民间纠纷调解组、文体活动组、公益事业服务组、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可以推选出一批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德高望重、阅历丰富、办法建议多、村民易接受的优势,让他们来担任社区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从而由他们来带动和服务群众,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或者也可以采用与城市社区一样的做法进行试点,把一些经过专门培训、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选聘到农村社区,专门从事农村的社区建设工作。当然,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韩国的经验,对那些选聘到农村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将他们挂职到一些试验区实践一段时间,再聘用到需要的农村社区去工作。他们的福利报酬也要像城市社区工作者一样,由政府财政购买服务,且不得低于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这样就解决了工作载体和人才难题。选择在一定的区域内对乡镇职能转变进行改革试点。撤销乡镇,改建为中心社区,统一管理农村的公共服务事务,从而真正实现乡镇在功能上、职责上的转变,使其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公共服务为主。
二、重视服务区域的规划配置。在沿海一带的农村,村庄很小,单一行政村的户籍人口相对都比较少。村落太小,就会与社区公共服务的配置产生矛盾。因为对于公共服务而言,有些内容需要具有规模效应,才能很好地运作,如一个社区卫生站设立起来,没有人来看病,久而久之也就运行不下去;再如社区工作者的配备,需要政府购买服务,村多社区多,工作人员势必就多,政府支出就要增加,财政就难以承受。诸如这方面的矛盾还有很多,如何来解决呢?笔者认为,对农村社区的配置要进行重新规划,以现有的村落为基础,根据情况进行规划配置,特别是在一些已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进行试点。如我市的东阳在__年就已经对许多行政村进行了合并,从原先的500多个村合并为现在的300多个村,这些村在某些方面已经融合,但在有些方面却难以融合,特别是经济方面要实现融合还存在着高难度。但实际上这些合并后的村,就可以规划配置为农村社区,而合并前的村仍以村委会建制。这样在规划中可以做到既分又合,像磐安县深泽的4个村一样,原来的建制村负责组织经济方面的事务,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则由合并后的社区来行使。当然,在一些暂不合并又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仍可保持现状,待条件成熟后再设立户籍人口在__户左右的社区。
三、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除了市场化服务项目和居民自愿、自助服务外,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构成主要有五大体系:一是公共福利服务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开展低收入家庭奔小康工程,发展慈善事业,做好扶贫帮困、助残扶孤工作,开展农村避灾、减灾、救灾,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弱势群体、优抚对象等提供政策服务,让公共福利事业项目真正惠及每一个社区居民。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设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价廉、优质、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如提供免费体检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治疗、护理和伤残康复,生殖健康服务,加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健康管理等。三是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立村民学校、图书(电子)阅览室、活动场所、文娱活动组织等,经常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改善乡风民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开展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开展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组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农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头人。五是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发挥群防群治机制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化解在当地,确保农村社区公共秩序的和谐稳定。
四、健全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制。从社区重建与发展的角度看,乡村社区发展的目标主要在人,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成为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执行单位,农村社区价值共同体就不能建立在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上,而应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利益观上,这是现化文明的价值基础。村民自治是村庄内部自治,十分容易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干扰影响而滑向“族居而治”,而社区自治是以体现共同利益的业缘、地缘为基础的,是社会利益集团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自治。在政治上要求以社区自治取代村民自治,这不仅是因为社区自治是更加开放和扩大了的区域化的自治,也是因为社区自治能更好地彰显现代民主政治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乡村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一是要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塑造人文精神,即要通过开办“新村学校”等形式,从乡村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价值意义系统、伦理道德系统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积极创造健康的乡村人文环境,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和教育的建设,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增进交往,提高素质,以此为农村社区发展、提高人文精神环境,注入持续性的精神文化动力;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即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设计,以社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为职能取向,并参照城市社区组织建设、发展的经验和模式进行相应变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和保障村民大会对于本村建设项目的选定与组织实施享有决策权,引导农民自治习惯的养成,从而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步伐,保证农村社区服务走专业化、福利化的道路,实现社区自治的价值回归。
第5篇 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04.86亿元的6.74%。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27.9万亩,户均1.5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各乡镇普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 、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五)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电、水、沼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科技信息网络)、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三有(休闲广场、农家店、农家书屋)、一集中(垃圾集中处理), 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社区建成后,几个村集中居住,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集体资产如何管理、物业和社区服务如何开展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就要提前思考社区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及早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新途径,培养一批指导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才,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蓄积力量。
第6篇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赴杭州学习社区建设考察报告
2023年9月23至24日,市委副秘书长李凤德一行6人组成社区建设工作学习考察组,赴浙江省杭州市学习考察。考察组认真听取了杭州市民政局的介绍,深入社区实地察看并与区民政局、街道以及社区居委会同志交流。考察组一致认为杭州之行很受启发。现报告如下:
一、杭州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社区组织体系到位。
坚持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龙头,组建社区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同时注意积极培育各类中介组织。首先把党组织建设好,对拥有100名以上党员的社区建立社区党委,市里配两名专职党务干部(党委书记和专职委员)。社区成员代表按每50户一个代表的比例安排,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听取社区工作汇报,决定社区重大事项;社区居委会按照每400户左右有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会同杭州师院举办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大专学历班。现在30%的社区居委会成员由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选举产生,30%由户代表选举产生,40%由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
(二)社区功能到位。
制定相关文件明确赋予社区管理协调、便民服务、卫生计生、文教体育、环境绿化、治安调解和社会保障等7大功能。社区各项功能的实施,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7个组,分头抓落实。各小组分别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
(三)社区保障措施到位
一是注重完善社区建设的法制环境。市委、市政府两办先后批转了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意见(试行)》、共青团杭州市委《关于社区志愿者工作实施意见》、市计生委和民政局《关于加强社区计生工作的意见》。市委组织部制定了《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市公安局下发了《社区警务实施意见》、市综治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治保调解组织建设的意见》。
二是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市对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作出明确规定,按每百户30平方米的标准配备办公、活动和社区服务用房,要求社区配套设施要与新建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规定,社区硬件设施要按“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场所”(五室:党建活动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青少年活动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三站:社区服务站、社区保障站、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二栏:宣传栏、居务公开栏;一校:市民学校;一场所:健身娱乐活动场所)配置,2003年市、区两政府各拿出3000万元,以“以奖代拨”的形式专门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的资金问题。
三是逐步加大财力投入。市对社区建设的工作经费作了明确规定。社区年工作经费(含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奖金)按每百户4000元,由市财政逐年有所增加拨付各区,区财政另按1:1的原则配套统一分配到社区,并以每年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建立党委的社区每年增加6.4万元的社区党务工作经费。此外,按每个党员每年10元的标准,由市、区委组织部从党费中下拨给社区。市财政每年单独拿出300万,其中180万用于对社区建设的先进集体、优秀共建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奖励,120万用于对精品社区的内部装备的补贴。市财政每年还给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30万元的办公经费,用于会议和资料等办公费用。
四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政治待遇。他们按照胡锦涛___“要把社区建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的批示,规定凡拟提拔的干部都要有到社区挂职锻炼的经历,社区居委会干部在公开招聘或提拔时,作为正科级干部的条件来对待。
(四)建立社区准入制度
为减轻社区行政化倾向,2002年杭州市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了《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有13项基本职能,界定了社区居委会与有关政府机构之间的职责。把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承担的48项工作职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是部门承担还是社区承担,是部门指导还是社区协助,都一一列表进行了明确。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属社区承担的工作职能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在征得社区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事,但对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或临时性工作,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转”的原则,给予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或补贴。
(五)建立社区工作者经济待遇保障体系
为了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2002年,杭州市对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了统一的规定,工资部分,每月正职850元,副职750元,委员700元,另外,每月还有100元左右的福利。2003年,杭州市财政、民政、劳动、人事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杭州市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建立了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的自然增长机制。其主要内容,一是试行社区工作人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挂钩,每年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每年从7月1日起执行上一档次等级工资.二是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5项保险。三是完善奖励政策。实行定额奖励福利,市区两级财政补助经费开支的奖金、福利费,按社区工作人员职务等级工资的30%安排,列入社区年度经费预算;建立增收节支奖励制度,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在做好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实行增收节支奖励,社区通过为居民服务取得的劳务收入,除补充社区建设经费不足之外,允许一部分税后收入以及年终经费结余用于社区工作人员的奖励。
二、杭州市所辖区的社区建设经验与做法
考察组小组还深入杭州市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的万家花园社区、闸弄口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敬老院进行了参观学习。
闸弄口街道共有12个社区,最小的社区1200户,万家花园社区有住户3000多户,是该街道最大的社区。
(一)在服务设施方面。该街道的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都在300平方米以上,万家花园社区办公、活动用房660平方米。全街道有社区服务网点200多个,15条社区服务长廊,2个敬老院,有文体设施、文化中心、健身设施14处。今年9月,已建立了信息化的社区办公系统,实现了市、区、街、居四级联网。
第7篇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推进全县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近日,我们对_____县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近年来,县政府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按照试点示范、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措施,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实践,集中开展了以建阵地、优环境、促服务、惠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使农村生活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建成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和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县,受到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明确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布局。坚持以农村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社区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按照土地节约利用、居住相对集中、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农村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布局、生态布局和人口布局,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提出了居住向小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社区集中的农村社区建设思路。按照城区改造型、镇区聚集型、多村联建型、园区带动型、整村搬迁型五种模式,对现有自然村进行整合,把全县97个行政村规划为45个农村社区,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5、健全完善管理,规范社区运行。农村社区及服务中心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主任由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担任,副主任由村文书、团支书和妇代会主任担任,成员由村两委会组成人员和各村民小组长担任。设置三大员:管理员由村群团组织负责人担任;监督员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担任;保洁员由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或农村公益性岗位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达到了有组织机构、有管理人员、有管理制度、有活动记载、有经费来源的五有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同时,建立了社区(村)干部+信息员+户长的管理运行模式,实行一组一册(户主基本情况),一户一表(家庭成员详细信息)的网格化管理办法,使社区服务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群众,真正把农村社区建成一个为农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综合服务的载体。
困难和问题
我县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彻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特别是在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有待提高,观念亟待转变。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什么是农村社区,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如何建农村社区等缺乏基本认识。有的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盖几栋楼、修几条路、挂几块牌子,对有关政策了解掌握不够充分,认识上仍有偏差;有的认为资金少、用地难,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被动应付。部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把农村社区建设当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加之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民习惯了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区生活成本较原来要高,且生产设备和劳动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安不下心来,所以对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2、建设资金匮乏,投入严重不足。目前,资金短缺是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县自有财力严重不足,县级财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农村社区建设上级补助资金又比较少,加之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镇村集体经济弱,要想拿出资金发展公益事业很难。大部分镇村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仅靠上级补助和借贷建设,融资难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设、轻配套设施,重社区建设、轻产业发展的倾向。此外,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期较长,资金到位慢,而镇村资金压力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难度。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市场化、多元化投资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也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3、工作力量紧缺,服务水平不高。首先,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在职的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年富力强的村民不愿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造成社区干部后继乏人。据调查,全县为60个村配备月工资为500元的劳动保障助理员81名,其余37个村各确定了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每月补助300元,担任社区工作人员,且对任职年龄作了规定。大多数村由文书或其他村干部兼任,如文书兼任的每月也最多只能领取1100元或者900元报酬(文书每月报酬600元),其很难做到脱离农业生产全天侯坐班。其次,现任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务群众能力不强,工作内容仅仅局限于公共服务,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我服务、互助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再次,对社区干部培训力度不够。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形式化,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方式单一,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业务培训多、为社区村民服务的培训少。
第8篇 对《_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评价报告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社区”的作用对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早日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专业设计的基本情况 该方案对姜堰市城区近几年来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客观、详实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较强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案。方案整体结构合理、背景交待清楚、主题和目标明确,实施步骤切实可行,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的效果比较明显。
在方案中,作者对问题的查找分析时写到:
1、硬件设施不配套。 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尚未解决,有的社区虽然目前有房可用,但面积较小,大部分社区都没有专用的活动用房,与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近期,市四套班子负责人“下访”,荷叶、古田、南苑等社区,办公用房今年有望解决。20个社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四室一站”,缺少活动场所,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许多小区没有实施封闭,四面朝外,几个门同时开,对小区治安防范带来难度,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实施。20个社区所属有一定规模的60个小区中,天地、大成、新世纪等小区已由开发商为主体实施了前期物管,起点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
许多小区前期建设中未设置公厕,个别小区将公厕出租,小区内活动空间小,全民健身器材无法安置,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潜在的问题比较多。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加强硬件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
2、工作机制不健全 有的部门强调自身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担心放权给社区,做不好还要添乱,增加工作难度;有的职能部门工作原来就与社区关联度较大,你要做继续做,并没有按照34号文件要求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就是不放权,不下拨经费。
3、队伍素质不适应 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他们有的是从原镇属企业调整过来的,有的是从镇机关精减下来的,有的是乡镇合并前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需要,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应对居民提出的各种要求,显得力不从心;部分社区人手明显不足,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用说加强日常管理,就是参加上级机关的会议,也经常出现一个人同时要参加几个会议,同时接收几个部门的工作。
我认为,除了以上三个问题外,还应该有认识不高、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三、姜堰市社区建设方案是可行的 该方案的主题和目标是: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充分运用获得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的有利条件,更要及时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摆正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同心,各方支持,形成促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并努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姜堰镇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建议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分管社区工作,集中精力,专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种矛盾。镇机关设立的社区工作办公室,要调配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切实从组织领导上为社区工作提供保证。
到2023年,姜堰城区设20个社区,每个社区正式人员4名、聘用制人员3名;正式工作人员和聘用制人员,大专以上文化比例80%、平均年龄45岁、党团员比例50%。 该方为本,注重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如: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到位,以便提高社区工人人员工作积极性,把社区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水平,做出质量。
四、结论 方案设计者高茂平同志的《姜堰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设计总体上是成功的,该同志作为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实际调查,情况分析,提出设想,撰写出的设计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第9篇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04.86亿元的6.74%。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27.9万亩,户均1.5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各乡镇普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 、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五)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电、水、沼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科技信息网络)、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三有(休闲广场、农家店、农家书屋)、一集中(垃圾集中处理), 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社区建成后,几个村集中居住,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集体资产如何管理、物业和社区服务如何开展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就要提前思考社区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及早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新途径,培养一批指导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才,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蓄积力量。
第10篇 某市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__市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__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最近,我们对__市全市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__市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一)立足市情,确立建设重点。紧密结合市情,__确立了本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重点。一是工矿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分煤矿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内两种类型。煤矿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企地融合发展、共建共赢。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则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以产促城”的理念,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共同建设。目前,7个煤矿所在地社区基本建成(有两个煤矿所在地不宜建设社区)。二是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新农村社区建设。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__沉陷面积越来越大,目前已有9个乡镇53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因采煤沉陷。搞好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__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__最大的民生问题。该类新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态良好。现已建成形成规模的沉陷区安置社区6个,处在起步建设中的7个。三是旅游景点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旅游开发,将景点所在村与景点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实现新农村与旅游景点相协调、相配套、相融合、相促进。4个旅游景点社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四是乡镇政府驻地新农村社区建设。围绕宜商、宜业、宜居的目标,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将周边村纳入镇区规划,提高乡镇政府驻地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网络。__市酂城、李寨、陈集、王集、高庄、太丘、黄口、顺和、卧龙等一批现代化小城镇社区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庄整合建设中心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一般性村庄整合并点,建成一个个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顺和乡高平房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卧龙乡浑河社区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后春笋般纷纷拔起。
(二)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一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市情,__市委托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将全市现有3600多个自然村庄规划整合为140个新农村社区(中心村)。其中,工矿所在地社区20个,采煤沉陷安置社区18个,旅游景点所在地社区4个(分别与所在政府驻地社区或中心村共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社区23个,一般中心村79个。二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公开招标了4家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确定的新农村社区实施高标准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已完成新农村社区规划79个,9月底所有新农村社区规划全部完成。
(三)创新机制,搞活建设方式。__市新农村建设“五个重点”,在建设侧重点上各不相同,在建设方式上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工农共建、部门帮建、民企助建、村民联建、市场促建等五种类型。一是工农共建。工矿所在地和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的新农村建设与煤矿企业紧密相联,__市“五个重点”新农村建设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两大集团的关注,他们认为该思路可以有效解决煤矿企业多年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与地方群众沟通难、沉陷区居民搬迁难等长期不解的难题。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上形成了“乡村1/3,市1/3,工矿企业1/3”的“工农共建”共识。二是部门帮建。发挥市直部门联系面广、门路多等优势,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部门帮扶工作。__市向新农村社区派驻了市直部门帮扶工作队,发挥了很好的帮扶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__市通过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累计已超过14000万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家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目前已有6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了新农村社区建设。如,华星集团投资50万元支持了李寨镇政府驻地社区道路建设,投资30多万元为十八里镇李窑村安装了高杆路灯100套;小龙人教育集团投资16万元为芒山镇陈楼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业公司帮助酂城镇酂东社区实施了旧房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是村民联建。由村民民主选举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具体负责工程预算、组织招标、资金筹集、质量监管等,所有程序公开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厢乡沱滨社区,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公开招标施工企业、监督进料、监督质量等,农民按成本价住房,大家十分满意;酂城镇政府驻地社区建设中,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全程参与,农民达成了一致意见,旧村拆迁和新社区建设十分顺利。卧龙乡浑河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新桥乡朱楼社区等,都是通过理事会管理实现村民联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场促建。即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新农村。按照“群众有利益、政府有收益、开发商有利润、社区有形象”的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经营城市的办法,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参与,将新农村社区建设推向市场,调动各种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为强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财政、土地、税费、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财政政策。市本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今年市财政预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880万元,较上年增长20%。二是税费政策。新农村社区建设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专项拨付的形式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相关的质检费、实验费、避雷检测费、主体结构检测费、屋面防水检测费等,相关职能部门全部免收,并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到新农村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旧宅基拆除复垦成耕地后,市国土部门、房管部门免费为其办理相关土地使用证、房产证。三是土地政策。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在拆旧建新中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除保障新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外,富余指标转让后收益全部用于整治村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农户的拆迁补偿等。三是信贷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符合贷款条件的,市政府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小额贷款支持。今年以来,已发放新农村建设小额贷款9000多万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农村社区的农民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实行双重户口(农村户口、城镇户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国家惠农政策;在养老保险、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五)培植产业,促进农民增收。__市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作为培植经济产业、促进生产发展的切入点。已建设现代种植小区2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36个,发展各类专业村261个,发展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7个,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特色产业村不断涌现,如薛湖镇聂寨村的食用菌、马牧乡西董楼村的多种经营、顺和镇高平房村的板材加工、陈集镇代井村的实木家具、王集乡蔡各村的手工饰品、条河乡李各村的铜件加工、太丘镇黄桥村的玩具加工、陈官庄乡胡庄村的畜禽屠宰与羽毛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优势十分明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经济支撑。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__市新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农户之间的现有经济基础差别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进程。除急需建房户外,由于户与户间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富裕的农户搬入新农村社区热情很高,较穷的农户短期内很难向社区集中。
(二)现有的大量新建楼房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进度。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积极性很高,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乱,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现象,特别是在市南乡镇,这种现象占到50%以上,这些农户让他们搬迁到规划区建房难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限制了新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上级每年下达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有限,很难满足新农村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建设资金不足成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市财政每年预算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十分有限,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单纯依靠农民自身建设新农村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五)各部门支农项目投入机制不协调。近年来,国家、省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但这些投入是通过多个部门、多种渠道下达的,由于没有一个正式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协调安排,存在各自为战、效率偏低现象。尽管__市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做好项目整合工作,由于部门利益十分严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见和建议
(一)树立“短期造局,长期建设”的思想。短期内,新农村社区要规划好,启动好,着力完善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要做好打长远丈、打攻艰战的思想准备,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户率先搬进新农村社区,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带动、循序渐进的路子,逐步把__市新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
(二)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建设新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问题是最大的瓶颈难题。要将新农村社区建设与“占一补一”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置换充足的用地空间。
(三)创新新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农户拆迁、宅基地复垦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户搬迁形成的建设用地节余指标收益必须在转让后才能得到,市财政、乡镇、村集体都无力提前预付。建议依托金融部门成立新农村建设投资中心,让投资中心参与新农村建设,由投资中心借付建设用地节余指标转让收益给拆旧建新村集体组织用于农户拆迁补偿、宅基地复垦、新农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待节余指标转让后利用收益还贷投资中心,保障拆旧建新和新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
(四)加大支农项目整合力度。建议由市发改委、财政局、新农村办公室等牵头成立支农项目整合机构,把各部门涉农项目有效整合,统筹管理,科学安排,按照新农村社区建设年度计划,集中投放,整村推进,着力打造典型,以点带面,推进__市新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
第11篇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最近,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织城建口委员到吉林省四平市考察了社区建设,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四平市城市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万,75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考察组一行到四平市长征、东兴社区和社区指导中心参观,十分感慨。总结四平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大家感受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建设,一蹴而就
四平社区办公用房每个社区都有一栋,此外还有3栋市级和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一栋老年福利服务中心。79栋小楼,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风格,成为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进四平市社区,让人耳目一新,社区办公用房格外醒目,社区健身房、阅览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高标准的社区用房是四平市人民在80天的时间里统一建造完成的,人们纷纷将这种建设速度称为“四平速度”。
过去,四平居委会用房十分落后,市委、市政府以设施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突破口,超常规运作,各部门积极配合,造就了“四平速度”。四平建筑设计院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免费设计出全部图纸。四平市委、市政府还通过“七个一部分”的做法将各种力量整合到一起,举全市之力打造精品工程。市财政解决一部分;驻区单位赞助一部分,有实力的“单位型”社区由单位自建社区用房;开发商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无偿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民政部“星光计划”项目与社区共建,投入一部分资金;社区建设涉及的各项建设行政费用一律免收;工程队贡献一部分;电业部门无偿改建线路并提供电力设施,供热、供水单位免费为社区用房接水、接气,电信部门无偿提供话机并免费安装。通过这个办法,四平市解决了近4000万元的建设资金。正是靠着这种一流速度,超常规运作,才造就了四平人美丽的社区家园。
二、社区功能,日臻完善
四平市是一个有51万人口的中等工业城市,过去居委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给人开个介绍信、调解个纠纷。2000年,四平市相继完成了旧城改造、道路建设、绿化美化和小区整治,市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四平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感到: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难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许多工作都要依托社区来完成,原有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0年8月,四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分别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并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近几年,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四平市委、市政府根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和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将社区功能重新定位。在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搭建了城市基层管理、居民服务和民政工作三个平台。在城市基层管理平台上,社区环境、治安、教育等工作有序展开。特别是治安工作效果突出,每个社区配备了2名以上民警;在居民服务的平台上,各个社区广泛开展了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救助,面向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服务;在民政工作平台上,低保、老龄、捐赠、优抚、民间组织、福利彩票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民政这项以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为主的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百姓。
三、组织建设,特点突出
居委会是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四平市居民委员会干部的选举很有特点:一是打破地域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允许非本社区居民报名竞选;二是强调对竞聘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审查,采取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报名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试,然后深入到其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做进一步了解,再确定候选人;三是依照严格的选举程序进行民主选举。候选人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竞选演说,再按照差额、无记名投票的原则,由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委员。通过公开招聘、依法选举,75个社区产生230名社区居委会干部,使社区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从50多岁下降到37岁,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3%,党员占50%。在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后,成立了党支部,健全了社区各类协会。为使社区干部尽快进入角色,市区两级多次举行社区干部培训班,培训社区知识、社区党建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通过培训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能力。
到四平市社区考察,社区干部良好的精神面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平市平均每个社区2220户,6340人,而社区居委会干部只有三人。几年来,居委会工作越来越多,救助保障、医疗保健、治安防范、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无所不包。而居委会干部的报酬只享受政府发给的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工资最低标准线,每月只有400到450元。我们与居委会干部探讨报酬问题,他们却说:虽然忙,但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有一种成就感,心情舒畅,这就足够了。
四、社区活动,丰富多彩
社区的办公用房有了,服务设施有了,怎样发挥它们的功效,四平市采取“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区民间组织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志愿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各项活动。如,长征社区配有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星光老年之家、信息服务网络、居民学校和室外活动广场。可别小看这“三室三站一家一网一校一场”,它涵盖了社区生活的全部内容,居民的基本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居民自发组织了合唱团、演出队等社团组织,定期排练演出,社区活动有声有色。考察中,我们走进社区,丝竹声不绝于耳,医疗咨询人来人往,健身场地热闹非凡,不得不感叹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活动的丰富。
五、居民自治,经营社区
四平市树立了按居民自治和市场规律经营社区的新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常态运行机制。各社区开展的居民评议保证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例如社区警务室民警的居民满意率达不到60%就地下岗,社区医务人员被认为不能为社区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可以建议撤换等等。《四平市社区建设暂行办法》还规定,在小区整治中新建改建的120余处、12000平方米小区用房和所有的自行车棚全部无偿交给社区管理经营;对社区开办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免收各类管理费;社区用电、用水和使用天然气、电话、网络等费用,享受居民用户价格等等。此外,四平市还首开福利彩票进社区的先河,全市75个社区建立福利彩票销售网点340个,平均每个社区4.5个。各社区销售网点享受3%发行费和11.5%福利金的优惠政策,社区建设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撑点。通过社区建设构筑的三个平台和社区经营的良性循环,标志着四平市初步实现了对城市基层民政工作的整合,形成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的基层民政服务机制。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察中,政协委员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主要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日益明显,这对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社区工作的领导,引导社区建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县社区管理起步晚,居民区建设遗留问题多,社区建设难度大。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让社区的概念被各部门和居民广泛接受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推进社区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扩大基层民主,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的需要。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提高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社区建设的大环境。
二、积极协调,搞好社区共建
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工作得以开展的载体和依赖。只有建设好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才能更好地培育社区意识,建设社区组织,增强社区队伍,搞好社区活动;只有做好社区各项工作,才能联系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丰富群众生活,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进一步加快社区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如何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四平市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超常规运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造就了“四平速度”;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推动了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社区内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发挥社会优势,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上下各方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趋势,完善社区功能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转变,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以及普通百姓关心的话题。
未来城市社区发展趋势,总体目标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稳定。要适应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
四、积极引导、丰富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全县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新形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要积极引导,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要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积极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2023年9月
第12篇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汶上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汇聚民智,统筹推进,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生活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受到了全国人大领导和有关部委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规划院编制了《汶上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汶上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同步修编了《汶上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布点,将全县493个行政村规划为97个新型农村社区,优化了城乡空间建设布局。按照统一聘请设计部门、统一支付编制费用、统一评审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四统一标准,高标准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确保了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质量。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一是注重抓好社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实现了雨污管网分流。目前,杨店乡滨湖、王楼等社区污水处理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南站镇欣欣花园、白石镇寨子、苑庄镇新苑等社区污水处理设施也正在积极建设中,所有回迁入住社区实现了垃圾社区收集、县集中运输处理。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搞好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彻底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三是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所有新型农村社区都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和工作委员会,配套设立了群众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团组织、物业管理等机构,加强了对社区全面工作的管理,服务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干部群众认识有待提高。有的乡镇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仍有偏差,了解掌握有关政策措施不够充分,有畏难情绪,工作被动应付。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把新农村建设当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乡镇规划社区多,投资力度大,进展速度快,社会效果好,也有部分镇工作进展缓慢。多数社区是从城中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园中村、压煤搬迁村等率先启动的,而边远村庄和经济条件薄弱村庄的社区建设尚未破题。
(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各乡镇都比较重视农村社区住房实体建设,对于供暖、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安排不周,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社区建设成本逐步增加,建设资金不足。目前资金仍是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一些乡镇资金筹措渠道还比较单一,融资难度大,市场化力度不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期较长,资金到位慢,乡镇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难度。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契机,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克服畏难发愁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把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进。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社区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力。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加快研究制定全县农村社区建设的详细规划,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农村各地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人性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对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各级政府每年度都要安排一部分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搞好增减挂钩和土地收储、出让,探索多渠道融资方式,进一步缩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兑现时限。对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充分发挥和利用计划、财政、农业、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管理和使用,实行综合配套重点投入,集中用于社区及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实施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科学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满足社区建设项目贷款需求。六是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援建计划。建立县直单位包社区建设责任制,每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四)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一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指标,预留不低于20%用于发展社区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使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对社区涵盖村的劳动力数量进行排查,强化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引导群众搞好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吸引劳动力就近到产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引导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三是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行动,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为发展乡村游创造条件。
(五)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在原行政村合并的基础上,建立大村庄制,形成新型的集多种为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构建农村社区服务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在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由管区党总支书记或从合村并点的村(居)党支部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探索实行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党支部设置新模式。对社区党员重新组合,建立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产业和行业支部,拉长支部服务于产业和行业的链条,充分发挥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有机统一的三合一的社区管理体制,基层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三是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内部设立医疗卫生、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保等服务站,具体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社区的基本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凡与社区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项目,力争在农村社区实现一门式集中受理,使社区居民能够在中心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四是加强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指导成立志愿者、老年人、妇女、关心下一代、计划生育协会等民间组织,引导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各项服务。
第13篇 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总结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从5月初开始,区人大组成社区建设调研组,对我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共走访了8个街道办事处,31位街道和机关干部, 60位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居民委员会主任;召开了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和社区工作者座谈会3个;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社区18个;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0份,回收率90%。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
1、社区经济初露端倪。在“服务化、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总体思路和“树大旗、立品牌、塑形象、见效益”原则的指导下,社区经济稳步发展。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现场会统一思想,释疑解惑。主管部门制定了“街道社区服务公司所属网点情况明细表”和“街道社区服务网点统计表”,建立健全了月报和调度会制度。青园和建北等街道分别成立了社区办公室;长丰街道推行了 “统一标识、统一理念、统一宗旨、统一目标”的四统一。光华社区的“温暖使者服务站”运转良好;河东街道的“小太阳幼儿园”于3月8日正式开园;谈阁社区的“新兴物业维修部”完成了组建并已投入运营;谈后社区走出了一条以实业养物业的新路子;育才街道创办了“育彤市场”。北宋社区投资20万元的北宋路市场也已开业;谈阁社区的“月嫂”、劳动就业局引进的“面面库”中晚餐车均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青园街道投资100万元的超市、谈后社区的社区加工厂和花园花卉种植大棚、投资30万元的谈中街2号保洁部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社区服务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运作。截止6月底,全区社区服务网点已发展到358个,社区经济实现收益461.95万元,社区网点实现利润314.27万元,上缴国家税收42.82万元。上半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566人,是去年同期的3·94倍。安排再就业1306人,是去年同期的9·46倍。
2、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全区建有不同类型的市民学校55所;由8718名党员参加的各种志愿者队伍497支;市级以上文明楼院20座。社区“四自”得到普遍落实。社区党建扎实有效。青园街道在所辖6个社区开展了“百名道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河东街道所辖10个社区的1900多名党员全部实行了党员公示;药东社区、广电社区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双百工程”效果显着。建北街道的“激情社区大家唱”、长丰街道的“东方红艺术团”、谈二社区的“夕阳红舞蹈队”、艺苑社区的“书画协会”、青园街道的“腰鼓队”等,常年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55个社区中,建有各种活动室76个,各类球场、露天活动场所15个。健身房3座,晨(晚)练点119个,健身路径29条,健身小广场1个。歌咏比赛、时装表演、书画摄影、盆景根雕、露天舞会、棋类对弈、趣味竞赛以及各种球类活动缤彩纷呈。沿东社区重点谋划建设了桃花林、火炬林、法桐林和冬青带。广安街道6个社区新增绿地1500平方米。河东街道投资6万元修建了1050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广电社区成立了“红领巾”护绿队、药东社区成立了“夕阳红”护绿队,沿东社区成立了党员护绿小分队。近年来,累计投资1400多万元,拆除违章建筑6万多平方米。目前,社区绿化履盖率达22%。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环境满意率达到了80.62%。
3、群众生活日渐方便。55个社区共有综合市场 27个,小商店376家,小饮食店1186家, 小诊所62家,其它居民服务店1487家。与社区生活相配套的幼儿园(托儿所)30所,小学26所,社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区政府投资300万元依托社区建立了“长安区老年公寓”,开通了老年人社会救助热线;药东社区投资4·5万元兴建了设施、功能、服务项目都较为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沿东社区投资60万元、面积606平米的服务中心也正在筹划兴建中;谈一社区创建了全市第一家“残疾人之家”;瑞国花园在社区内建立了专门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爱心超市”;沿东、师大等社区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组织起来,将其特长、住址、联系电话公布上墙,大力开展“文明互助”、“联院联动”。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高达97%。
4、社区治安状况良好。在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坚持把“保一方平安”放在突出位置,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治保会、调委会组织健全。对帮教对象逐一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活动。各社区均设立了外来人口协管员,协助公安等部门做好外来人口的规范管理。组建了社区消防大队,开展了“小喇叭进社区”活动。公安分局进驻社区民警44名,组建治安联防队8支,巡防队员330名。55个社区全部设立了警务室,健全了治安防范体系。实施了“技防”、“反攀爬”、“车管”、“科技创安”、“两抓一保”等社区安全防范工程。谈一社区封堵了14个出入口,修建了9个“s”门,成功组织实施了全国首例“社会服务令”;许多社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青园街道在6个社区建立了“课外驿站”和“家长学校”。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率达到了82·99%。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经济发展缓慢。传统社区建设中很少提到社区经济这一概念。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产生后,响亮的提出了构建社区经济新格局的口号,并把社区经济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调研发现,许多同志特别是部分领导同志,对社区经济的发展缺乏信心。强调客观多,主动想办法少;强调困难多,主动创造条件少;观念滞后多,创新求进少。没有把社区经济发展当作一项产业去考虑。所以,社区经济仍滞留在出租门脸、摆摊设点的层面上,规模小,档次低,区域辐射力和产业带动性不强。截止今年6月底,新增64个网点中,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只有2个,且都正在运作中,30万元到20万元之间的2个,20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3个,10万元以下的57个,最少的只有3000元,且发展也不太平衡。调查发现,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相对滞后,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普及不够,特别是物流配送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有触角、有能力、讲信誉的产品代理商和经销商几乎是一个空白。
2、社区建设投入不足。资金匮乏是社区建设的一个共性问题。社区干部反映,近年来,虽然财政投入由原来的1200元增加到了3700元,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建设正常支出。在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小区缺少群众休闲、健身的公益场所,托幼所、托老所不配套,公厕少。如谈一、建明社区等。有的提出要改造社区的下水道,如沿东、花园、联合社区等。更多的群众提出在社区内铺设步行彩色道板,加大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力度。在便民服务方面,居民迫切要求建立社区医疗服务诊所,设立24小时通宵店,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和中介组织建设等。随着社区规范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随之而来的水、电、暖费用大幅增加,电话费、资料费、设备维修等费用逐年上升。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经费不足成了制约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3、社区管理权责尚需明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是社区居委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也是社区居委会的职责所在。我们在与街道和社区干部座谈时,大家一致反映,社区的责任在无限地扩大,而社区的权力却不明确。事实上,无论是社区的管理者,还是社区的工作者,对社区的主要职权都比较模糊。有的街道干部把社区工作形象的比作“蜈蚣”,腿长得多,爬得却慢,而这种现象导致社区干部整天疲于应付日常行政事务,无暇顾及社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头上多达34顶帽子、154项工作。此外,新建生活小区中,社区居委会同物业公司关系不明确,有的根本就没有业主委员会,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在老生活小区中,没有物业公司,以前其功能由单位承担。如今,有的企业已经破产,有的已经兼并重组,有的已经改制。物业管理成了一个难题,直接影响着社区的健康发展。
4、社区环境仍需改善。调查显示,97·1%的人认为应该规范和制止乱养宠物的现象,98·86%的人对高空抛物、乱扔垃圾表示强烈不满,81·92%的人对乱写乱贴小广告非常反感,95·95%的人同意对街头算命予以取缔。在治安环境方面,群众反映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捡破烂的随意出入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缺乏力度 。调查显示,有78·31%的群众迫切要求设立治安岗、治安巡逻队和报警电话。有17·01%的居民对社区治安状况表示担忧。在人文环境方面,不讲公德,随意损坏公物,破坏公共绿地现象时有发生,有69·01%的居民反映市民素质一般。有76·96%的人认为对不道德行为的处罚一般或是差。有52·92%的居民反映文明宣传和科普宣传太少。还有的反映对孤寡老人和困难户帮扶不够。对外来人员,缺乏必要的组织学习和宣传教育。有居民认为,评选出的文明楼院名不符实,文明市民学校开课也不够正常等等。
三、加快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树立强烈的发展社区经济的理念。社区经济是建设全市“两个一流”区特别是建设一流文明城区的基础。因此,要把它上升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去认识,提升到谋划一个产业上去落实。当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之城镇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越来越高,一个庞大的、潜在的社区服务市场正在孕育形成。而从目前现状看,社区服务需求的满足率却很低。调查显示,96·58%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社区服务。因此,在理念上要树立社区经济是大产业的新理念;在实践上要探索建立健全产业组织新体系,在形式上要动员相关商家和企业加速构建社区经济新产业链。各街道都要主办、领办、协办、帮办一批社区经济重点项目。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别,社区服务产业组织可以采取多种不同形式。但从发展趋势看,应该尽可能以统一、规范、综合性的便民服务为主体,其他形式作为补充,形成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组织体系。同时要促进规模经营,把社区服务从单体型、零散型向群体型、集团型转变。形成以生活服务为主,生产服务为辅,多业并举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格局。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要和辖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在交往中取得信息,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提供服务中拾遗补缺,发展壮大自己;在利用现有资源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2、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社区建设既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又是造福于千家万户的惠民事业。通过社区建设,政府可以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企事业单位可以改善良性运行的环境,居民群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居民委员会可以把居民自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因此,社区建设资金应该遵循多渠道筹集、各方都出一些的原则。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新机制。通过财政拿一点、驻区单位赞助一点、开发商无偿提供一点、星光计划投入一点、有关部门捐一点、协税返还给一点等,构成比较稳定的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形成区、街(镇)办事处两级政府共同支持社区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探索彩票福利基金的使用范围,使其由单一支持“星光计划”转变到支持整个社区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来。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中介组织在筹措资金方面的作用,通过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赞助,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引进国外资金,对社区建设进行财力、物力支持。逐步解决基层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也需要注意,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批资金的使用,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多头投入、重复建设。尽量考虑就地取材、改造扩建的办法,扩大使用领域。要朝实用性、专业性、灵活性方向发展。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
3、明确社区管理的职责权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政府和它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是指导和管理社区的主体,社区居委会是指导和管理社区的客体。据此,政府应赋予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改变权力在上、责任在下,收费在上、管理在下,物业公司收费、居委会管事的不合理状况,做到费随事转,权随责走。进一步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新形势下街道、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限。明确哪些内容属于指导的范畴,哪些内容属于管理的范畴。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收费项目和标准,制定社区发展和管理规划,使社区工作具有宏观的前瞻性和微观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创新指导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善于发现、及时总结社区指导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政府对社区的指导和管理更加规范。
4、组建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组建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城管等单位构成的社区建设的领导系统。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区域性、群众性、社会性的工作承担全面责任。与此同时,建立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公安、工商、环卫、市容、卫生等单位参加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商量、协调、督察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各种事项,制定社区发展规划。这样,可以形成条的专业管理与块的综合管理的有机整体和合力;组建由城区管理、社区发展、社区治安委员会构成的社区建设的执行系统。其中,城区管理委员会对辖区内市政市容工作实行综合治理。社区发展委员会对辖区内的社会发展与建设工作进行谋划与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要是协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组建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街道社区建设的支持系统。通过建立这些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街道完成诸如咨询服务、民事调解、市容整治、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这些都是社区建设最基本的单位,应该下大力提升它的自治功能、稳定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功能。
第14篇 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工作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社区。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人口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居民群众生活的乐园、各类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社区建设关系着居民生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阵地。下面就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结合工作实际作一探讨。
松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的服务内容、管理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当前应在完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拓展服务内容等几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
目前许多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职能不断回归社区,而社区规模重新整合后,街道和社区的职责定位还不是很明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加之社区服务设施差、功能不配套、共建合力不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识模糊等问题的存在,使社区发展水平距上级党委、政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为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完善管理体制,我们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实实在在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这是搞好社区建设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努力形成社区与相关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局面。整合各部门在社区中投入的力量,统一各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为,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升社区功能。比如,目前我们推行的街道与驻街单位成立的党建联席会、经济发展理事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像活动场地共享到目前也只能是居民的美好愿望。三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逐步理顺社区与街道、区直机关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依法指导、社区依法自治、社会积极支持的社区管理体制。目前各部门交给社区办理的事务性工作十分繁杂,而一些社区管理职能由于利益驱使被上收上管,造成了目前社区疲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无力真正行使自己职责的尴尬局面。比如开发商在社区开发住宅楼之前的一切活动都不经由街道社区,但楼房交付使用后发生的治安、物业管理等问题却要街道社区来处理,无疑给街道社区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社区协助有关部门办理的城市低保、优抚救济、社区治安、人口管理、民事纠纷调解、下岗职工登记和再就业工作,以及社区环境管理、道路养护等工作,应落实“费随事转”的政策规定。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各项工作制度,逐步规范各项社区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行社区工作申报准入制度,着力解决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问题,切实减轻社区负担,使社区居委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事务管理工作,强化社区综合功能。
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社区党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这既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但由于社区党建工作在基层党的建设中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所以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与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不适应;二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与新的全方位的多向组织领导不适应;三是大量“社区人”的出现,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党建工作力量上的不足与社区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适应。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努力探索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根据社区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同步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由“一社区一支部”向一社区多支部转型,以适应社区党员管理的需要;积极开展社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两新组织等各类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努力构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席会等必要的组织机构,完善功能,形成横向联系、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要突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新路子。滤布对流动党员,要认真做好接转工作,通过建立联络站等方式搞好动态管理;对在职党员,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实行“双向管理”等组织他们带头参加社区建设;对居民党员,通过实行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员联系户,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奉献社区;对离退休党员,通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发挥他们的余热;对下岗职工党员,社区组织要从帮助其再就业入手,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三是要整合资源,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通过搞好资源共享、结对共建、扶贫帮困等,拓展社区党建工作内容。四是要突出协调功能。特别是在社区组织多样化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把直接领导、双重领导和多方协调等领导方式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这方面,红山区昭乌达社区的“非建制性党委”建设对于我们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三、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由于我区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滞后,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紧张、人员不足,办公场所、设备简陋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是要加大各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对新开发的成型居民小区,要留足社区用房,保证活动场所。同时要积极争取社区“星光计划”项目,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搭建平台,使其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二是要积极采取政策倾斜、社区共驻共建以及争取社会支持等办法,尽快形成“社区建设社会办”的新局面。依托市直、区直机关与社区结对共建及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这一体系,制定相应的共建方案和制度。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争取社会支持,真正通过共建为社区解决一些建设上的难题,改善社区建设面貌。三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服务队伍,通过多种渠道选聘社区工作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社区建设注入活力。努力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社区工作者。
四、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工作的根本是服务居民,只有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可和支持。为此,我们一是要从社区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社区环境优化工程。通过合理设置、划分社区,整合社区资源,搞好街巷路面的硬化改造以及住宅小区的绿化、美化,对违章建筑、建筑噪声、乱摆摊点等进行专项治理。在社会治安方面,要通过“警备进社区”、群防群治队昼夜巡逻、封闭半封闭管理等有效措施,确保社区的安全稳定。二是要从方便居民生活出发,大力实施社区服务网络工程。目前我区社区服务站所的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服务功能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信息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此,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便民利民和发展街居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每个社区都要成立以家政服务为主的服务中心或服务站,扩充服务内容,及时受理居民救助。同时,各社区还应成立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和专业服务队伍,把社区内有一技之长的人动员和组织起来,开展无偿或低偿的便民服务。三是要从社区最需要帮助的人群着手,大力实施扶贫帮困工程。压滤机滤布一方面,街道社区工作者要主动与经济效益好、劳动密集型单位和企业多联系,掌握用工信息,积极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通过劳动、妇联等有关部门挖掘就业岗位、扩大劳务输出,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依托红十字、民政、残联等部门,积极筹建“爱心超市”,扩大爱心救助范围,在千方百计做好低保工作的同时,通过社会募捐、部门救助等渠道为老、弱、病、残送去温暖,提供人性化服务。
五、重视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时间的无限性”四个显著特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社区阵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社区这块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其它文化就会占领。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必须致力于繁荣社区先进文化,为城市社区注入源源活力。目前,我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文化资源的现象相当突出。地方和驻街的部队、企业、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站、室,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缺乏共享共建的意识,不但现有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重复建设、相互“争食”,造成社区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作为一个具有十几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尚未有一个成型的艺术中心;文化馆硬件建设落后、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街道办事处尚无文体活动场所。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居民群众的参与度不高,活动内容简单。针对这些问题,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改变由政府单方投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充分利用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以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二是大力加强社区 “硬件”建设。要完善社区图书馆、体育馆功能,力争把松山广场建设成综合性强、与周边设施配套的文化广场,使社区文化活动有更多的“硬件”设施作为依托。三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室及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自觉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新机制,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做到有机构队伍、有活动阵地、有目标制度、有活动内容,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市民。特别是要加强对下岗职工、流动人口、老龄人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正面引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
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动力,以提高居民群众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群众性活动,努力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第15篇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点“工程”。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与有关单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强我县社区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社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57个城市社区(其中城区20个,镇级37个),47个农村社区,434个居民小组。管辖面积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区,6.7平方公里;管辖面积最小的是侣俸镇中兴社区,0.1平方公里。管辖人数(常住人口)最多的是东城街道塔山社区30560人;管辖人数最少的是少云镇长滩社区,338人。我县社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础,社区管理体系、工作队伍、社会服务基本到位。
(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全县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组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单位议事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等,形成领导层、决策层、监督层和执行层兼备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党组织在协调社区单位、开展社区服务中起着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区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
全县共有228名社区干部。城市社区配备“五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居务助理员、文书、计生专干),镇级社区配备“四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文书、计生专干),部分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干部中,党员占总数的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总数的29.4%。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500元/月,其他干部1200元/月;镇级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000元/月,其他干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务逐步到位
全县共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55个,为群众提供低保、社保、就业、卫生等服务。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图书室等,部分社区还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区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区为居民提供健身设施。部分社区联系县级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知识进社区活动。部分社区建立了帮扶救助、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志愿者队伍,开展便民服务。
(四)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多
多数城市社区成立了文化活动小分队、健身队等,如东方社区成立“东方艺术团”,南城社区成立“夕阳红艺术团”,经常进社区、进居民楼院演出;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东城社区成功兴办了首届社会体育运动会,受到群众欢迎。部分社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
部体来看,我县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县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
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职责主要是居民服务。但目前社承担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纠纷调解、扶贫帮困、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区还要承担“两河整治”、“拆违”、“三整一改革”等阶段性工作,并应付上级检查、考评等,社区居委会超负荷运行特点明显。此外,一些政府部门把工本职工作交组社区,但权利、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导致工作开展难、工作效果差。
(二)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
根据市里相关规定,“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00平方米”。目前,全县仅有9个社区达标,大多社区用房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区办公用房仅144平方米,旧县镇金钟社区用房仅20平方米,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县社区用房多是利用社区内单位、企业、居民闲置旧房,建设不规范,条件较差。
(三)干部事多酬少影响积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管理人口增金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生,而每个社区仅有4至6名干部,干部基本上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社区干部工资水平较低,养老保险每年仅400至600元,他们普遍认为工资待遇与其工作量不对等;由于部分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区基本没有“造血”能力,每年仅靠2万元经费开展工作,没有经济实力更好地为民服务。仅有部分条件较好的社区,如正街、东城、龙山等社区,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区服务组织中介两种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经济的动力不强、支撑不够;二是社区干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务性工作上,在兴办实体、发展经济上缺少时间和精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多方面为社区“减负”
在社区职责和服务对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已不堪重负,建议充分为社区“减负”。一是政府要理顺和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社区有更多的精力为居民服务。二是在条件允许下调整社区布局。社区合理规模一般是1000户至3000户,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区已严重“超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社区。三是对管辖范围广、管理人数多的社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配专职干部,或适当增加工作经费让社区聘用工作人员,解决事多人少的问题。四是政府部门将工作交给社区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社区阵地建设
采取多元化方式,统筹解决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的问题。一是将社区建设纳入新城建设规划,县城开发区新建设社区要根据实际需要留足办公和服务用地。二是采取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和将部分闲置国有房屋调配给社区使用等办法,解决老城区社区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应按照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难以落实的,应提供一定的资金用于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四是采取联办、有偿或无偿等方式,将社区内单位、企业的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协调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区
社区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仅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共同建设社区。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责任共担”的路子,完善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发挥部门优势,为社区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三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设立社区建设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
(四)增强社区“造血”能力
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的保障,应增强社区“造血”能力,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一是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社区大力支持,为社区发展经济实体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目的,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有偿服务,如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创办超市、茶楼、绿色网吧,为单体楼提供物业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等,在增加社区收入的同进为困难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三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兴办服务机构,实行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如通过连锁经营,为居民提供购物、餐饮、保健等服务。
(五)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
社区干部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保障机制。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实绩逐步提高社区干部报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离任补贴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二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道的培训,政府部门可结合实际对社区干部进行短训辅导,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匮乏是导致社区治理动力不足的原因,应强化公众参与,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强居民归属感。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其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增进居民感情。经常开展邻里联谊会、二手物品交易、社区歌唱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增加居民与社区的联系,增强邻里感情和互助意识。三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储蓄回报机制,树立志愿服务的典型,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七)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能够用较小的成本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结合我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可以根据社区老年人状况,提供生活协助、特殊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鼓励社区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让老年人在社区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帮助。此外,社区可试行建立“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解决医疗难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困难多、责任重。只有正视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才能让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