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大学生关于农村医保制度实践报告
平度隶属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中心,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和全省30个经济强市之一。平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害与冻害出机率较少,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区域地形呈东北高而西南低之势,从东北向西南形成低山丘陵、倾斜平原和洼地三大地貌类型。这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农业资源丰富。平度市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指数高,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被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大姜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肉牛之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观光农业,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通过寒假的社会调查,我详细询问了有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对此写了这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活动对这方面有了更一步的认识。
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各种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当时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它指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村庄范围内,由农村集体生产/行政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制度在政府的强力推行下,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广大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支援了农村卫生建设,构成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医疗保障机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初步诊治。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集体经济的衰退,1982年后农村合作医疗也走向了衰落。据1985年调查,全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以上迅速下降到5%。农村卫生形势的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响应了恢复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但由于该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费用筹集、保障水平确定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收效甚微。199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提出“稳定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而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一直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广大农村人口是否能享受医疗保障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要环节。
就此我走访了家乡部分地区农民,了解了一些情况:在当地农村地区,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是当地最大的自费群体。近年来由于当地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的普及,药品价格的上涨等原因,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当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问题。同时,“因病致贫”等问题也日显突出,成为当地农村人口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能否满足当地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将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具体面临三个主要问题:1.政府与社会投入不足。农村占总人口70%,仅占不到20%的卫生资源。农村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投入的比重在1991年至__年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农村卫生投入比重由12.54%下降至6.59%,社会卫生投入由6.73%降至3.26%,而同期农民个人直接支付费用从80.73%上升到90.15%。2.保障缺乏。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纷纷解体后,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其他保障方式。1994年开始推行的新型合作体系又遇到很多困难,没能解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3.公共卫生的削弱。政府拨款的68%用于医疗,22.7%用于公共卫生。而且主要集中在县级预防保健机构,用于人员的工资。公共卫生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财政政策的缺位,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预防保健的提供取决于公共政府。因此,在农村,小病忍着,大病看不起,甚至一旦出现大病,还会使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难之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极为普遍,所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已刻不容缓。
所以我认为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农民是人口众多,贡献大,收入低的群体,应该要有一个稳定的医疗保障制度。过去,合作医疗遍及农村,尽管它保障水平低,管理不完善,但它为当时穷苦的农民在看病上却是“雪中送炭”;80年代,合作医疗大部分解体,农民失去了仅有的医疗保障,再加上医药费用的上涨,对87.44%自费医疗的农民,无疑是“雪上加霜”。90年代,党和国家为恢复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
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1.提高人们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首先,人们认识到,建立合作医疗能够为农民防病治病提供基本保障。其次,人们认识到,建立合作医疗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人们在后顾之忧消除以后,就敢于将手中的钱用于消费,启动和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增强体质,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做出更多的贡献。2.树立科学的就医观念。据调查发现,不科学就医行为与伪科学就医思想仍然占有相当比重。①越贵的药越有效。调查表明,大约70%的就医者认为“越贵的药越有效”,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盲目认为价格高的药品科技含量、工艺新、疗效肯定好。但是医院的大夫和一些权威医学专家则认为,科学的就医观念应该是患者就医的前提,患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就医知识和医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就医行为。②越先进的技术治疗越有效,“先进的技术”包含了两层含义:a精湛的医术技巧,b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专家认为,如果将以上两者作为基本条件,再加上药物的配合和精心护理,当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③医生开的药都比较贵。因此,不要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有良好的就医心态,正确培养科学就医的观念。3.政府要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实行倾斜政策。要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4.要提高农村医疗制度的覆盖率。医疗制度的覆盖率仍然很低。先前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把合作医疗与计划免疫、血防、妇幼保健等工作结合起来,以扩大人群受益面,调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5.要加大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上的财政投入。__年,中央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从__年起,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决定》中规定的中央、地方和农民个人一年各缴10元来筹集农村医疗保障资金,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缴费标准规定,尤其适合以农业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农民。对于无力缴纳10元医疗保障费的贫困农民,政府通过提供医疗救助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缴费问题,使他们也能够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提供的大病统筹待遇。6.要确保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的筹集。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经济来源紧张,单纯靠某一种筹资渠道是很难保障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没有合作医疗资金的足额到位,合作医疗的发展与完善将成为无水之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尽力多渠道的筹资机制,要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能力想适应的个体筹资渠道,也非常需要集体与政府的引导资金。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是农民、政府、集体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希望广大公民共同出一份力量来共同建好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保。
第2篇 大学生农村医保制度实践报告
大学生农村医保制度实践报告
平度隶属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中心,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和全省30个经济强市之一。平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害与冻害出机率较少,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区域地形呈东北高而西南低之势,从东北向西南形成低山丘陵、倾斜平原和洼地三大地貌类型。这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农业资源丰富。平度市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指数高,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被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大姜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肉牛之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观光农业,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通过寒假的社会调查,我详细询问了有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对此写了这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活动对这方面有了更一步的认识。
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各种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当时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它指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村庄范围内,由农村集体生产/行政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制度在政府的强力推行下,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广大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支援了农村卫生建设,构成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医疗保障机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初步诊治。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集体经济的衰退,1982年后农村合作医疗也走向了衰落。据1985年调查,全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以上迅速下降到5%。农村卫生形势的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响应了恢复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但由于该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费用筹集、保障水平确定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收效甚微。199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提出“稳定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而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一直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广大农村人口是否能享受医疗保障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要环节。
就此我走访了家乡部分地区农民,了解了一些情况:在当地农村地区,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是当地最大的自费群体。近年来由于当地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的普及,药品价格的上涨等原因,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当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问题。同时,“因病致贫”等问题也日显突出,成为当地农村人口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能否满足当地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将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具体面临三个主要问题:1.政府与社会投入不足。农村占总人口70%,仅占不到20%的卫生资源。农村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投入的比重在1991年至20__年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农村卫生投入比重由12.54%下降至6.59%,社会卫生投入由6.73%降至3.26%,而同期农民个人直接支付费用从80.73%上升到90.15%。2.保障缺乏。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纷纷解体后,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其他保障方式。1994年开始推行的新型合作体系又遇到很多困难,没能解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3.公共卫生的削弱。政府拨款的68%用于医疗,22.7%用于公共卫生。而且主要集中在县级预防保健机构,用于人员的工资。公共卫生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财政政策的缺位,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预防保健的提供取决于公共政府。因此,在农村,小病忍着,大病看不起,甚至一旦出现大病,还会使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难之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极为普遍,所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已刻不容缓。
所以我认为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农民是人口众多,贡献大,收入低的群体,应该要有一个稳定的医疗保障制度。过去,合作医疗遍及农村,尽管它保障水平低,管理不完善,但它为当时穷苦的农民在看病上却是“雪中送炭”;80年代,合作医疗大部分解体,农民失去了仅有的医疗保障,再加上医药费用的上涨,对87.44%自费医疗的农民,无疑是“雪上加霜”。90年代,党和国家为恢复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当 务之急。
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1.提高人们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首先,人们认识到,建立合作医疗能够为农民防病治病提供基本保障。其次,人们认识到,建立合作医疗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人们在后顾之忧消除以后,就敢于将手中的钱用于消费,启动和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增强体质,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做出更多的贡献。2.树立科学的就医观念。据调查发现,不科学就医行为与伪科学就医思想仍然占有相当比重。①越贵的药越有效。调查表明,大约70%的就医者认为“越贵的药越有效”,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盲目认为价格高的药品科技含量、工艺新、疗效肯定好。但是医院的大夫和一些权威医学专家则认为,科学的就医观念应该是患者就医的前提,患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就医知识和医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就医行为。②越先进的技术治疗越有效,“先进的技术”包含了两层含义:a精湛的医术技巧,b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专家认为,如果将以上两者作为基本条件,再加上药物的配合和精心护理,当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③医生开的药都比较贵。因此,不要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有良好的就医心态,正确培养科学就医的观念。3.政府要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实行倾斜政策。要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4.要提高农村医疗制度的覆盖率。医疗制度的覆盖率仍然很低。先前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把合作医疗与计划免疫、血防、妇幼保健等工作结合起来,以扩大人群受益面,调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5.要加大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上的财政投入。20__年,中央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从20__年起,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决定》中规定的中央、地方和农民个人一年各缴10元来筹集农村医疗保障资金,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缴费标准规定,尤其适合以农业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农民。对于无力缴纳10元医疗保障费的贫困农民,政府通过提供医疗救助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缴费问题,使他们也能够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提供的大病统筹待遇。6.要确保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的筹集。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经济来源紧张,单纯靠某一种筹资渠道是很难保障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没有合作医疗资金的足额到位,合作医疗的发展与完善将成为无水之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尽力多渠道的筹资机制,要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能力想适应的个体筹资渠道,也非常需要集体与政府的引导资金。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是农民、政府、集体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希望广大公民共同出一份力量来共同建好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保。
第3篇 农村医保制度大学生实践报告
平度隶属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中心,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和全省30个经济强市之一。平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害与冻害出机率较少,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区域地形呈东北高而西南低之势,从东北向西南形成低山丘陵、倾斜平原和洼地三大地貌类型。这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农业资源丰富。平度市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指数高,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被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大姜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肉牛之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观光农业,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通过寒假的社会调查,我详细询问了有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对此写了这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活动对这方面有了更一步的认识。
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各种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当时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它指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村庄范围内,由农村集体生产/行政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制度在政府的强力推行下,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广大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支援了农村卫生建设,构成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医疗保障机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初步诊治。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集体经济的衰退,1982年后农村合作医疗也走向了衰落。据1985年调查,全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以上迅速下降到5%。农村卫生形势的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响应了恢复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但由于该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费用筹集、保障水平确定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收效甚微。199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提出“稳定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而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一直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广大农村人口是否能享受医疗保障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要环节。
就此我走访了家乡部分地区农民,了解了一些情况:在当地农村地区,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是当地最大的自费群体。近年来由于当地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的普及,药品价格的上涨等原因,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当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问题。同时,“因病致贫”等问题也日显突出,成为当地农村人口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能否满足当地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将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具体面临三个主要问题:1.政府与社会投入不足。农村占总人口70%,仅占不到20%的卫生资源。农村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投入的比重在1991年至2000年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农村卫生投入比重由12.54%下降至6.59%,社会卫生投入由6.73%降至3.26%,而同期农民个人直接支付费用从80.73%上升到90.15%。2.保障缺乏。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纷纷解体后,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其他保障方式。1994年开始推行的新型合作体系又遇到很多困难,没能解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3.公共卫生的削弱。政府拨款的68%用于医疗,22.7%用于公共卫生。而且主要集中在县级预防保健机构,用于人员的工资。公共卫生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财政政策的缺位,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预防保健的提供取决于公共政府。因此,在农村,小病忍着,大病看不起,甚至一旦出现大病,还会使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难之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极为普遍,所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已刻不容缓。
所以我认为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农民是人口众多,贡献大,收入低的群体,应该要有一个稳定的医疗保障制度。过去,合作医疗遍及农村,尽管它保障水平低,管理不完善,但它为当时穷苦的农民在看病上却是“雪中送炭”;80年代,合作医疗大部分解体,农民失去了仅有的医疗保障,再加上医药费用的上涨,对87.44%自费医疗的农民,无疑是“雪上加霜”。90年代,党和国家为恢复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
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1.提高人们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首先,人们认识到,建立合作医疗能够为农民防病治病提供基本保障。其次,人们认识到,建立合作医疗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人们在后顾之忧消除以后,就敢于将手中的钱用于消费,启动和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增强体质,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做出的贡献。2.树立科学的就医观念。据调查发现,不科学就医行为与伪科学就医思想仍然占有相当比重。①越贵的药越有效。调查表明,大约70%的就医者认为“越贵的药越有效”,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盲目认为价格高的药品科技含量、工艺新、疗效肯定好。但是医院的大夫和一些权威医学专家则认为,科学的就医观念应该是患者就医的前提,患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就医知识和医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就医行为。②越先进的技术治疗越有效,“先进的技术”包含了两层含义:a精湛的医术技巧,b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专家认为,如果将以上两者作为基本条件,再加上药物的配合和精心护理,当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③医生开的药都比较贵。因此,不要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有良好的就医心态,正确培养科学就医的观念。3.政府要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实行倾斜政策。要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4.要提高农村医疗制度的覆盖率。医疗制度的覆盖率仍然很低。先前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把合作医疗与计划免疫、血防、妇幼保健等工作结合起来,以扩大人群受益面,调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5.要加大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上的财政投入。2003年,中央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从2003年起,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决定》中规定的中央、地方和农民个人一年各缴10元来筹集农村医疗保障资金,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缴费标准规定,尤其适合以农业收入为生活的农民。对于无力缴纳10元医疗保障费的贫困农民,政府通过提供医疗救助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缴费问题,使他们也能够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提供的大病统筹待遇。6.要确保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的筹集。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经济紧张,单纯靠某一种筹资渠道是很难保障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没有合作医疗资金的足额到位,合作医疗的发展与完善将成为无水之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尽力多渠道的筹资机制,要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能力想适应的个体筹资渠道,也非常需要集体与政府的引导资金。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是农民、政府、集体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希望广大公民共同出一份力量来共同建好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