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杂志社记者实习报告范本 第2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杂志社编辑部实习 第3篇杂志社记者的实习报告例文 第4篇xxxx年大学生实习报告:杂志社实习报告范文 第5篇杂志社的实习报告范文 第6篇xxxx年杂志社的实习报告范文 第7篇杂志社实习报告范文毕业报告范文 第8篇xxxx年杂志社记者实习报告范文总结 第9篇2023年杂志社记者的实习报告范文 第10篇暑期杂志社编辑部实习实习报告 第11篇2023年3月杂志社编辑实习报告 第12篇杂志社实习毕业报告 第13篇xxxx年大学生实习报告:杂志社编辑实习报告范文 第14篇暑期杂志社编辑部实习报告范文实习报告范文 第15篇杂志社记者实习报告1000字
报告怎么写
1. 实习背景介绍:简要说明你在哪家杂志社实习,实习的时间,你的职位,以及实习的主要任务。
2. 工作职责描述详细列出你日常的工作内容,如编辑、校对、采访、撰写文章等,确保涵盖所有职责。
3. 具体工作经历:分享你在实习期间参与的项目或任务,可以是具体的杂志文章、活动策划,或者团队合作的经历。
4. 技能学习与提升:描述你通过实习学到的新技能,如使用专业软件、提高写作技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等。
5. 团队与文化体验:描述杂志社的工作氛围,同事间的互动,以及公司文化对你的影响。
6. 挑战与应对:提及遇到的困难或挑战,并阐述你是如何克服的,展示问题解决能力。
7. 成果与反馈:分享你的工作成果,可以是读者的反馈、领导的评价,或者是自我评估的结果。
8. 反思与感悟:深入思考实习经历带给你的个人成长,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
第1篇 杂志社记者实习报告范本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我一直十分崇拜邵飘萍先生。在我看来,要当好一名记者那是需要天赋的,而邵飘萍先生拥有当记者的所有天资。他交际能力极强,上达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与之靠得拢,谈得来,因而耳目众多。他聪慧机灵,“守若处女,动若脱兔,有鬼神莫测之机”,随机应变的能力极强。他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会打心理战。有人说过,优秀的新闻记者需是通才,邵飘萍先生便是通才。在这次的报社实习中,我深深感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有太多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了。
首先,记者需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去采访洪山区评选“花王”,那些退休老爷爷把养花当成他们晚年的爱好,他们爱花如命,他们养花养出了门道,养出了艺术,让我钦佩。我多希望自己能多了解一些花艺方面的知识,这样能与他们有更多可聊的,也能挖掘更多有趣的信息。我去采访附一社区京剧班,两名骨干都是省人名医院的退休职工,爱好京剧,看到她们聊起京剧来精神矍铄,神采飞扬,我真的希望我能多知道一点京剧方面的知识。老人们说个什么红娘,西厢,我丝毫不了解,真为自己捏一把冷汗。我向法学院教授咨询房产证的解决办法,我多希望我能懂一点法学知识,这样我问的问题就能更深一点,获得的信息也能更有效一些。我去采访外教进社区教孩子英语,我多希望我的英语能在好点,这样与外教交流畅通无阻,也能获得一些更有效的信息。
其次,我觉得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除了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宏观形势有清楚地把握,还要对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问题,有大致的把握。以便你在采访中看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对事件的分析中有深刻的洞察。我跑的是社区这条线。社区是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应该对社区的管理结构,对武汉社区的情况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还记得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去采访紫阳路街道办社区工作者的演讲比赛。我对社区工作者一无所知,回来之后,我便上网了解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等等,了解之后我发现社区工作者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职业。
第2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杂志社编辑部实习
八月底的骄阳依然似火,暑期的背影已经渐渐远去,当我转身回眸时,才发现在那个刚刚逝去的夏日里仍然留有自己的身影。想起在《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实习的日子,挤公交车、外出采访、校对稿件,这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细细梳理一下,才发现原来自己成长了许多。
一、初出茅庐
很早就听说学校要求大二学生在暑假时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一直不大以为然,直到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才发现自己无从着手,好像初学走路的婴孩儿,不知道应该先迈哪一只脚,彷徨了好一阵子,也犹豫了好一阵子,仍然毫无头绪。于是,我想起了向老师求助,首先找到宋琳老师,他是社会知名诗人,也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当我断断续续地说明自己的意思时,宋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让我等消息,自此我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着宋老师的最终答复,又是一段忐忑不安的时光,不知道结果会怎样。终于,宋老师告诉我,让我去联系《诗刊》杂志的某个编辑,到此时,我才真正看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明,终于将社会这扇紧闭的大门撬开了一条缝隙。
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一条道路向我敞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里看到《新闻与写作》杂志上有一则招收实习生的信息,随手抄下电话号码,便战战兢兢地给对方打了电话,电话通了,让我两天之后去面试。我如期而至,面试并不复杂,我的心里却很紧张,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和主编聊天,在聊天中会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幸而编辑部的人都很随和,面试很顺利。但是在这之前有两段小插曲令我至今记忆深刻,面试的时候,《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还没有搬到东单的新闻大厦,办公地点仍然在和平西街那个很幽深的巷子里,由于事先没有查清楚行车路线,所以在去的路上不断地给对方打电话询问地址,就这样,原本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的地方,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当编辑部主编指出这个问题时,羞的我满脸通红,初入社会便表现出如此的状态,至今想来仍然觉得惭愧;另外一件事情是,由于出门匆忙,竟忘记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等证件,这个疏忽可是致命的,不过幸亏我带着一些盖有学校印章的获奖证书,才不至于不能证明身份。后来主编对我说,对于这件事情,如果他们再严格一点儿的话,那我就不可能留下实习了。这次的面试经历暴露了我的许多缺点,也得到了一些教训,不过对于日后真正找工作来说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我心存感激。
从实习单位回来后,我就去中文系主任办公室找了孟登迎老师,因为编辑部交给我一个采访任务:采访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对于这个采访任务我诚惶诚恐,因为与名人尤其是名嘴面对面交流,对于我来说尚属首次,所以想请孟老师给予指导,和孟老师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他从宏观的文化层面教授我了如何把握住采访重点,一席谈话令我收获甚丰。
《新闻与写作》是隶属于京报集团的党办新闻理论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正是这样一份杂志却能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采访央视名嘴的机会,一开始我是很惊讶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信任我们这些实习生,因为在这之前,其他实习生先后采访过白岩松和撒贝宁。但是后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编辑部实行激励实习生的机制,他们信任大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把一些重要任务交给学生去做;对于我的话,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校院报做记者和编辑、在中文系葵社主办《新声》社刊的经历以及一些校内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起了作用。
聊完了采访的事情,孟老师说可以推荐我去《青年文摘》实习一段时间,听到这个信息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多都是捧着《青年文摘》长大的,这本杂志在全国非常有名,销售量也很大,如果能去那儿实习的话,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当时毫不犹豫便答应了。
就这样,在两周之前还一筹莫展的我,现在已经拥有了三个实习机会,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在我又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就社会知名度和刊物发行量来说,《诗刊》和《青年文摘》远远高于《新闻与写作》,而且我是学中文的,平时也喜欢阅读和创作一些诗歌,所以无论选择《诗刊》还是《青年文摘》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最终却忍痛割爱,选择了《新闻与写作》,我之所以这样选择是有原因的:第一,这个单位完全是我自己联系的,自己种的果子吃起来永远都是最甜的,因为这个过程凝结了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所以不忍将其舍弃;第二,《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老师对我非常信任,能给我提供非常大的发挥空间,而这一点在其他单位是很难遇到的;第三,我想社会实践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而做新闻无疑是最便捷、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我最初也就是抱着能够接触社会的想法去进行社会实践的;第四,虽然我是学中文的,但是在院报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感情和兴趣。在这些想法的基础上,我选择《新闻与写作》。
二、良师益友
在《新闻与写作》实习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除了帮着编辑部搬家和校对稿件之外,我一共做过两次采访,采访对象分别是漫画家方成和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徐滔。而我认为最大的收获还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编辑部几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不可能学到的东西,也真正明白了实践的意义。
《新闻与写作》有一个固定的采访栏目叫“名人谈充电”,采访对象都是国内著名的新闻人,以对话形式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充电情况。一开始分派给我的采访王志的任务就属于这个栏目,但由于期间遇到了一些阻碍,所以采访未能进行,我重新领到的任务是采访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徐滔,主题仍然是谈充电,由我和另外一位实习生负责,带我们的老师是编辑王卫国老师。
对于这次采访,可谈的事情实在太多,我所得到的收获也很多,其中主要是从王卫国老师身上学到的谈话和采访的技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对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王老师大约五十多岁,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师从谢冕和严家炎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北京日报》工作,现任《新闻与写作》编辑,是该杂志水平最高的编辑之一。
为了做好这次采访,我和搭档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网上搜集到了几乎所有关于徐滔的资料以及其他媒体采访她的稿件,通过准备我们掌握了有关徐滔的基本情况。北京电视台有一个王牌节目叫《法治进行时》,这个节目通过录播破案现场深受北京老百姓欢迎,收视率非常高,徐滔就是这个节目的创办人兼主持。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件事情:XX年某夜,北京西站发生歹徒劫持人质事件,公安人员将其团团包围,为了保护人质安全,局面一直僵持,后来犯罪分子提出要见媒体,于是公安人员找到了徐滔,结果徐滔凭借出色的口才对歹徒展开了心理征服战,经过九个小时的鏖战,她终于凭三寸不烂之舌配合公安人员将人质解救,将犯罪分子制服。节目播出后徐滔一举成名,并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们开始列采访提纲。
我们先请教王老师,他告诉我们,采访时脑中要始终有一个框架,即:为什么要充电?怎样充电?充电的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虽然简单,但采访时绝对不能脱离这三个框架,否则就会离题千里。然而一开始,我们总也抓不住重点,不知道第一个问题应该从哪儿切入。采访提纲一次次地列,又一次次地被王老师批评,总也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几乎江郎才尽的时候,他拿着提纲问我们:“徐滔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回答:“是XX年西客站解救挟持人质事件。”“你们为什么不提这件事?”“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媒体采访徐滔时都会提到这件事,如果我们再提的话就会很俗气,难以出新,所以有意将其避开”,王老师听到后,一摆手,对我们说:“这么想是不对的,徐滔之所以是徐滔,就是因为她这种独特的经历,而她最得意的事情就是XX年西客站解救劫持人质事件,这是她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你们连这个都不提的话,怎么抓住徐滔的闪光点?也正因为这件事情最典型所以别人在采访她时都会提到。我们不管他们提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充电的角度和这件事结合起来提问题,而这就是我们要出新的地方,也是可以和她拉进距离,引起她谈话欲望的地方。”一席话使我们茅塞顿开,于是经过短暂的思索,我们把第一个问题列为“徐滔您好,几乎每个记者采访您都会提到XX年北京西客站劫持人质案件中,您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谈判9个小时,并协助警方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的那段经历。我们想知道,当时您为什么能如此准确地把握犯罪分子的心理呢,您学习过犯罪心理学吗?”,这个问题既抓住了徐滔的特点,又紧贴充电主题,得到了王老师的首肯。万事开头难,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其他问题很快就列了出来。后来采访徐滔的时候,我记得她见到我们后说的第一句话说的就是:“你们这份提纲写得很棒,很专业”,后面整个采访也进行的很顺利,很愉快。事后我想,能得到京城名记这样的评价,那当时反复列提纲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采访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王老师的指导,他经常对我们说,他作采访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四个字“六经注我”,就是说在采访前对某一个问题首先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采访过程中只是引导着被采访者来注释自己已有的观点。我明白要做到这点需要具有准确而独到的洞察力,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王老师无疑具有这样的能力,这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也是要从他身上学习的最大的无形财产。王老师曾经给我们介绍说,央视许多大牌记者,诸如白岩松、王小丫、撒贝宁、王志等都和他 “认识”,可是他们却从来没见过面,所有的交流都是在电话里进行的。在和这些人第一次通电话时,王老师往往能一语道破出他们主持节目的最大特点和不足,这往往会使他们有如遇知己之感,因此对王老师约的采访、派的记者很少拒绝,这也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能采访到这些大牌记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采访结束,回来就要整理采访录音,整理过录音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耗时耗力,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一万五千字的内容,至少要在电脑前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如果说这项工作是体力劳动的话,那么接下来整理初稿的工作就是要考验脑力的时候了,一万五千字的内容经过选择、提炼,要整理出三千五百字的初稿,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逻辑清晰,语言简明,这对于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取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还有语言文字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逼着你做出尽善尽美的文章。经过这样一通程序下来后,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倍感亲切,而当看到自己付出的劳动终于变成铅字时候,兴奋地看了又看。
编辑部还有一位负责采写工作的编辑叫刘建新,她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编辑了,在实习期间我也有幸跟着她参与采访了著名漫画家方成。按王老师的说法,刘建新老师的采访方式也可以用四个概括,叫做“我注六经”,她为人和蔼、循循善诱,往往第一个问题就能给人以亲切感,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然后不断通过自己的提问,使被采访者说出更多想说的话,这在采访方成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和王老师的“六经注我”一样,这是两种不同的采访方式。而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并学习到这两种风格迥异,但效果相同的采访方式,着实受益匪浅。
主编郭洪新非常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并且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他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一些栏目,包括实习生,使每个人的长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因为我平时写一些诗歌,所以他让我管理网站上的“传媒人诗苑”栏目,并且安排我为该编辑部写刊歌的歌词。这些都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和学习空间,而他的这种管理理念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的。
总之,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过程中能结交这些良师益友是我最大的收获,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使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的心,就像王卫国老师说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和你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希望他们单位的老师能够对他们好一点儿,反过来,我们就想要对你们好一点儿”。
三、满载而归
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时间不长,却收获颇丰,可以说是满载而归。杂志相对报纸虽说比较清闲,但却可以在一个题目上不断打磨,可以做得很精,将一块璞玉磨成精美的玉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手艺也在不断提高。当然,除了技术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自身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学习真的很重要。以前常听人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回到学校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了,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对此我更是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和王卫国老师聊天,谈到了理论学习的问题,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参加工作后,当一个人的工作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难突破的阶段时,起决定因素的往往是他的理论功底。对此我深信不疑,但是如何在大学生活剩下不到两年的有限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我却是比较迷茫的,因此我向孟登迎老师请教,他告诉我说,要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并不一定要看多少理论方面的书,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找书来读,但一定要读经典,比如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试着对其进行阐释,自然就会涉及到各种理论,这样容易切入,也容易深入下去;至于要真正提高理论水准,上好美学课和哲学课至关重要;此外,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可供省察的事件,只要我们多观察生活,并对此进行有益的思考,自觉运用学过的理论去解释它,那么理论思维会很快得到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现在也更多的读一些经典书籍,包括中华古籍、中外名著以及文艺、哲学理论方面的书,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以前老师上课的时候苦口婆心对我们说的,要珍惜大学时光多读书、读好书之类的话,回想起来突然发现这真的是至理名言。当然,学习并不只是要学习理论,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学习,走出校门后更需要学习;不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社会这本大书,提高自身修养,高标准、严要求,把自己塑造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2.试着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大学四年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才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但既不能把自己想得过高,也不能低估自己的实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囿于校园,要适当地走出去,走到社会这个大网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个点。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最起码我们试过,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不会觉得陌生。此外,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必须得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和校园里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把它想得那么完满,也不应想得过分恶劣,要学会公正地看待它,以我们自己的一颗平常心来体悟社会,体悟生活,为最终走向社会作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3.体会到生活不易,学会珍惜生活。实习单位的地点在东单,从学校到东单要转乘一次公交车,至少要一个小时才可以到,当时是最炎热的7、8月份,而且乘车时间往往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所以挤公交车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有了这样的经历便多少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更懂得去珍惜生活。
第3篇 杂志社记者的实习报告例文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着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第4篇 ____年大学生实习报告:杂志社实习报告范文
内容简介:0__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
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
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第5篇 杂志社的实习报告范文
内容简介:0__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
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
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第6篇 ____年杂志社的实习报告范文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
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
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第7篇 杂志社实习报告范文毕业报告范文
内容简介:0__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本文来葱人创意网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相关阅读:杂志社记者实习总结
第8篇 ____年杂志社记者实习报告范文总结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的事,每位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一、实习目的通过参观家具、灯具,配饰等的功能、造型、灯光、尺度、风格、材料、色彩,了解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开阔视野,为接下来的我的室内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很快的暑假就如期而至了,学校6月22号就放假了,23号那天也就是端午那天,我兴冲冲的拿着我的火车票来到了车站,因为那列是通往我梦想的地方。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最大痛苦,莫过于身体上劳累在创伤骨科手术中,有很多是四肢骨折,而在四肢骨折中,下肢骨折尤其多见。骨折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分类,按照骨折部位是不是有骨折断端暴露于外界而将骨折分为闭合骨折和开放骨折,其中开放骨折必须进行手术复...
__年,本科室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本局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创安工作目标,积极开展了律师、公证管理和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律师公证管理方面(一)、认真抓好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规范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形象。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要开始了,而在这个暑假,我要开始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因为我家这边大型公司比较少,试了几家又比较难进,所以我就选择了在我家附近的一家中型药店。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接受了系统、全方位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辅导,受益良多。我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驭整个企业的运作机制。
第9篇 2023年杂志社记者的实习报告范文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的事,每位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第10篇 暑期杂志社编辑部实习实习报告
八月底的骄阳依然似火,暑期的背影已经渐渐远去,当我转身回眸时,才发现在那个刚刚逝去的夏日里仍然留有自己的身影。想起在《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实习的日子,挤公交车、外出采访、校对稿件,这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细细梳理一下,才发现原来自己成长了许多。
一、初出茅庐
很早就听说学校要求大二学生在暑假时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一直不大以为然,直到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才发现自己无从着手,好像初学走路的婴孩儿,不知道应该先迈哪一只脚,彷徨了好一阵子,也犹豫了好一阵子,仍然毫无头绪。于是,我想起了向老师求助,首先找到宋琳老师,他是社会知名诗人,也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当我断断续续地说明自己的意思时,宋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让我等消息,自此我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着宋老师的最终答复,又是一段忐忑不安的时光,不知道结果会怎样。终于,宋老师告诉我,让我去联系《诗刊》杂志的某个编辑,到此时,我才真正看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明,终于将社会这扇紧闭的大门撬开了一条缝隙。
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一条道路向我敞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里看到《新闻与写作》杂志上有一则招收实习生的信息,随手抄下电话号码,便战战兢兢地给对方打了电话,电话通了,让我两天之后去面试。我如期而至,面试并不复杂,我的心里却很紧张,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和主编聊天,在聊天中会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幸而编辑部的人都很随和,面试很顺利。但是在这之前有两段小插曲令我至今记忆深刻,面试的时候,《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还没有搬到东单的新闻大厦,办公地点仍然在和平西街那个很幽深的巷子里,由于事先没有查清楚行车路线,所以在去的路上不断地给对方打电话询问地址,就这样,原本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的地方,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当编辑部主编指出这个问题时,羞的我满脸通红,初入社会便表现出如此的状态,至今想来仍然觉得惭愧;另外一件事情是,由于出门匆忙,竟忘记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等证件,这个疏忽可是致命的,不过幸亏我带着一些盖有学校印章的获奖证书,才不至于不能证明身份。后来主编对我说,对于这件事情,如果他们再严格一点儿的话,那我就不可能留下实习了。这次的面试经历暴露了我的许多缺点,也得到了一些教训,不过对于日后真正找工作来说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我心存感激。
从实习单位回来后,我就去中文系主任办公室找了孟登迎老师,因为编辑部交给我一个采访任务:采访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对于这个采访任务我诚惶诚恐,因为与名人尤其是名嘴面对面交流,对于我来说尚属首次,所以想请孟老师给予指导,和孟老师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他从宏观的文化层面教授我了如何把握住采访重点,一席谈话令我收获甚丰。
《新闻与写作》是隶属于京报集团的党办新闻理论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正是这样一份杂志却能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采访央视名嘴的机会,一开始我是很惊讶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信任我们这些实习生,因为在这之前,其他实习生先后采访过白岩松和撒贝宁。但是后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编辑部实行激励实习生的机制,他们信任大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把一些重要任务交给学生去做;对于我的话,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校院报做记者和编辑、在中文系葵社主办《新声》社刊的经历以及一些校内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起了作用。
聊完了采访的事情,孟老师说可以推荐我去《青年文摘》实习一段时间,听到这个信息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多都是捧着《青年文摘》长大的,这本杂志在全国非常有名,销售量也很大,如果能去那儿实习的话,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当时毫不犹豫便答应了。
就这样,在两周之前还一筹莫展的我,现在已经拥有了三个实习机会,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在我又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就社会知名度和刊物发行量来说,《诗刊》和《青年文摘》远远高于《新闻与写作》,而且我是学中文的,平时也喜欢阅读和创作一些诗歌,所以无论选择《诗刊》还是《青年文摘》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最终却忍痛割爱,选择了《新闻与写作》,我之所以这样选择是有原因的:第一,这个单位完全是我自己联系的,自己种的果子吃起来永远都是最甜的,因为这个过程凝结了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所以不忍将其舍弃;第二,《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老师对我非常信任,能给我提供非常大的发挥空间,而这一点在其他单位是很难遇到的;第三,我想社会实践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而做新闻无疑是最便捷、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我最初也就是抱着能够接触社会的想法去进行社会实践的;第四,虽然我是学中文的,但是在院报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感情和兴趣。在这些想法的基础上,我选择《新闻与写作》。
二、良师益友
在《新闻与写作》实习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除了帮着编辑部搬家和校对稿件之外,我一共做过两次采访,采访对象分别是漫画家方成和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徐滔。而我认为最大的收获还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编辑部几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不可能学到的东西,也真正明白了实践的意义。
《新闻与写作》有一个固定的采访栏目叫“名人谈充电”,采访对象都是国内著名的新闻人,以对话形式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充电情况。一开始分派给我的采访王志的任务就属于这个栏目,但由于期间遇到了一些阻碍,所以采访未能进行,我重新领到的任务是采访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徐滔,主题仍然是谈充电,由我和另外一位实习生负责,带我们的老师是编辑王卫国老师。
对于这次采访,可谈的事情实在太多,我所得到的收获也很多,其中主要是从王卫国老师身上学到的谈话和采访的技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对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王老师大约五十多岁,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师从谢冕和严家炎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北京日报》工作,现任《新闻与写作》编辑,是该杂志水平最高的编辑之一。
为了做好这次采访,我和搭档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网上搜集到了几乎所有关于徐滔的资料以及其他媒体采访她的稿件,通过准备我们掌握了有关徐滔的基本情况。北京电视台有一个王牌节目叫《法治进行时》,这个节目通过录播破案现场深受北京老百姓,收视率非常高,徐滔就是这个节目的创办人兼主持。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件事情:2001年某夜,北京西站发生歹徒劫持人质事件,公安人员将其团团包围,为了保护人质安全,局面一直僵持,后来犯罪分子提出要见媒体,于是公安人员找到了徐滔,结果徐滔凭借出色的口才对歹徒展开了心理征服战,经过九个小时的鏖战,她终于凭三寸不烂之舌配合公安人员将人质解救,将犯罪分子制服。节目播出后徐滔一举成名,并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们开始列采访提纲。
我们先请教王老师,他告诉我们,采访时脑中要始终有一个框架,即:为什么要充电?怎样充电?充电的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虽然简单,但采访时绝对不能脱离这三个框架,否则就会离题千里。然而一开始,我们总也抓不住重点,不知道第一个问题应该从哪儿切入。采访提纲一次次地列,又一次次地被王老师批评,总也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几乎江郎才尽的时候,他拿着提纲问我们:“徐滔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回答:“是2001年西客站解救挟持人质事件。”“你们为什么不提这件事?”“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媒体采访徐滔时都会提到这件事,如果我们再提的话就会很俗气,难以出新,所以有意将其避开”,王老师听到后,一摆手,对我们说:“这么想是不对的,徐滔之所以是徐滔,就是因为她这种独特的经历,而她最得意的事情就是2001年西客站解救劫持人质事件,这是她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你们连这个都不提的话,怎么抓住徐滔的闪光点?也正因为这件事情最典型所以别人在采访她时都会提到。我们不管他们提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充电的角度和这件事结合起来提问题,而这就是我们要出新的地方,也是可以和她拉进距离,引起她谈话欲望的地方。”一席话使我们茅塞顿开,于是经过短暂的思索,我们把第一个问题列为“徐滔您好,几乎每个记者采访您都会提到2001年北京西客站劫持人质案件中,您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谈判9个小时,并协助警方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的那段经历。我们想知道,当时您为什么能如此准确地把握犯罪分子的心理呢,您学习过犯罪心理学吗?”,这个问题既抓住了徐滔的特点,又紧贴充电主题,得到了王老师的首肯。万事开头难,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其他问题很快就列了出来。后来采访徐滔的时候,我记得她见到我们后说的第一句话说的就是:“你们这份提纲写得很棒,很专业”,后面整个采访也进行的很顺利,很愉快。事后我想,能得到京城名记这样的评价,那当时反复列提纲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采访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王老师的指导,他经常对我们说,他作采访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四个字“六经注我”,就是说在采访前对某一个问题首先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采访过程中只是引导着被采访者来注释自己已有的观点。我明白要做到这点需要具有准确而独到的洞察力,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王老师无疑具有这样的能力,这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也是要从他身上学习的最大的无形财产。王老师曾经给我们介绍说,央视许多大牌记者,诸如白岩松、王小丫、撒贝宁、王志等都和他 “认识”,可是他们却从来没见过面,所有的交流都是在电话里进行的。在和这些人第一次通电话时,王老师往往能一语道破出他们主持节目的最大特点和不足,这往往会使他们有如遇知己之感,因此对王老师约的采访、派的记者很少拒绝,这也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能采访到这些大牌记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采访结束,回来就要整理采访录音,整理过录音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耗时耗力,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一万五千字的内容,至少要在电脑前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如果说这项工作是体力劳动的话,那么接下来整理初稿的工作就是要考验脑力的时候了,一万五千字的内容经过选择、提炼,要整理出三千五百字的初稿,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逻辑清晰,语言简明,这对于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取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还有语言文字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逼着你做出尽善尽美的文章。经过这样一通程序下来后,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倍感亲切,而当看到自己付出的劳动终于变成铅字时候,兴奋地看了又看。
编辑部还有一位负责采写工作的编辑叫刘建新,她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编辑了,在实习期间我也有幸跟着她参与采访了著名漫画家方成。按王老师的说法,刘建新老师的采访方式也可以用四个概括,叫做“我注六经”,她为人和蔼、循循善诱,往往第一个问题就能给人以亲切感,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然后不断通过自己的提问,使被采访者说出更多想说的话,这在采访方成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和王老师的“六经注我”一样,这是两种不同的采访方式。而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并学习到这两种风格迥异,但效果相同的采访方式,着实受益匪浅。
主编郭洪新非常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并且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他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一些栏目,包括实习生,使每个人的长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因为我平时写一些诗歌,所以他让我管理网站上的“传媒人诗苑”栏目,并且安排我为该编辑部写刊歌的歌词。这些都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和学习空间,而他的这种管理理念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的。
总之,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过程中能结交这些良师益友是我最大的收获,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使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的心,就像王卫国老师说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和你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希望他们单位的老师能够对他们好一点儿,反过来,我们就想要对你们好一点儿”。
三、满载而归
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时间不长,却收获颇丰,可以说是满载而归。杂志相对报纸虽说比较清闲,但却可以在一个题目上不断打磨,可以做得很精,将一块璞玉磨成精美的玉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手艺也在不断提高。当然,除了技术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自身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学习真的很重要。以前常听人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回到学校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了,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对此我更是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和王卫国老师聊天,谈到了理论学习的问题,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参加工作后,当一个人的工作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难突破的阶段时,起决定因素的往往是他的理论功底。对此我深信不疑,但是如何在大学生活剩下不到两年的有限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我却是比较迷茫的,因此我向孟登迎老师请教,他告诉我说,要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并不一定要看多少理论方面的书,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找书来读,但一定要读经典,比如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试着对其进行阐释,自然就会涉及到各种理论,这样容易切入,也容易深入下去;至于要真正提高理论水准,上好美学课和哲学课至关重要;此外,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可供省察的事件,只要我们多观察生活,并对此进行有益的思考,自觉运用学过的理论去解释它,那么理论思维会很快得到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现在也更多的读一些经典书籍,包括中华古籍、中外名著以及文艺、哲学理论方面的书,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以前老师上课的时候苦口婆心对我们说的,要珍惜大学时光多读书、读好书之类的话,回想起来突然发现这真的是至理名言。当然,学习并不只是要学习理论,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学习,走出校门后更需要学习;不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社会这本大书,提高自身修养,高标准、严要求,把自己塑造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2.试着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大学四年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才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但既不能把自己想得过高,也不能低估自己的实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囿于校园,要适当地走出去,走到社会这个大网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个点。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最起码我们试过,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不会觉得陌生。此外,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必须得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和校园里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把它想得那么完满,也不应想得过分恶劣,要学会公正地看待它,以我们自己的一颗平常心来体悟社会,体悟生活,为最终走向社会作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3.体会到生活不易,学会珍惜生活。实习单位的地点在东单,从学校到东单要转乘一次公交车,至少要一个小时才可以到,当时是最炎热的7、8月份,而且乘车时间往往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所以挤公交车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有了这样的经历便多少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更懂得去珍惜生活。
第11篇 2023年3月杂志社编辑实习报告
一、 概述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 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 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三、 实习内容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因此,我的第一项工作,即第一个实习项目便是约稿。
(一)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与细心,具体工作内容
1、在网上查询全国的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并将获奖名单打印下来,以便约稿时使用。因为这本杂志主要是介绍全国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创作的,因此,那些在科技大赛中获了奖的便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稿件来源。
2、对获奖名单进行筛选。保留下获过奖但其发明创造尚未被刊登的。将小学与中学区分开来。我的具体操作是将小学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将高中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操作。
3、查询电话。我的查询方式很原始,就是拨打全国各地的电话查询服务台114,再具体查询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电话,以此来联系有发明创造的小学生。这一步工作量较大,而且还要做好记录,哪个打通了,哪个没打通;哪个有老师电话,哪个留邮箱了,哪个发稿了,都要有详细的记录。
4、约稿。在约稿时,要向各地老师详细介绍杂志社的情况和的酬劳,方式等问题。
5、回访。即在收到稿件后对者的回复;在稿件被录用后对者的通知,寄稿费等工作。
约稿的工作顺利完成后,我便进入了下一个实习项目,即编辑。
(二)编辑
这项工作,不再像约稿那样繁琐,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应高许多。一件稿件在手,先要筛选,看它合不合适运用。如合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经过了一学期的理论学习,使我对广告学有了基本了解,也对于这个专业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第一次寻找广告方面的单位实习,还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没有多少实践,平时学习的也都是理论,满担心自己胜任不了的。...
院系:佛科院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9中文非师范一班 姓名:梁__ 学号: __114432 实践单位: 广州岭南印象园 实践时间:__ 年7月15日 —— __ 年7月15日 共1天 一.实践目的:本次三下乡活动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广府文...
一、实习目的熟悉现实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流程,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学习新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升,以指导未来的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
实习目的:通过三个月实习试用期,了解厂区生产流程,为本职hr工作打好基础;通过本部实习。了解hr方面在厂区的工作范围,并接手相关人事管理岗位工作,同时有对hr方面的自己看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
时间稍纵即逝,转眼已是四月,实习快接近尾声。回顾这一路走来,心里满满丰收的喜悦,每天都在进步中,日子过得安静又实在。想起刚来时候的自己,带着对实习生活美好憧憬和期待来到实习医院,心中怀揣着满满的激情;不觉十个月都快结束,收...
两个月的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实践活动也接近尾声。我实践的地区位于我的家乡,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地区。该地区主要经营农业种植业,春夏季主要以水稻为主,副业有棉花、大豆。
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今天美指三角形整理接近尾声,欧系货币维持区间振荡,欧洲股市小幅走软,市场情绪依然较为谨慎。美元指数开于71.44基本盘出触底反弹的走势,随着国际现货黄金跌破900美元/盎司关口,美元指数也触及71.87上方高点。
第12篇 杂志社实习毕业报告
内容简介:0__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
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
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
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
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
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
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
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
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
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
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
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
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
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
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第13篇 ____年大学生实习报告:杂志社编辑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内容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 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第14篇 暑期杂志社编辑部实习报告范文实习报告范文
八月底的骄阳依然似火,暑期的背影已经渐渐远去,当我转身回眸时,才发现在那个刚刚逝去的夏日里仍然留有自己的身影。想起在《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实习的日子,挤公交车、外出采访、校对稿件,这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细细梳理一下,才发现原来自己成长了许多。
一、初出茅庐
很早就听说学校要求大二学生在暑假时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一直不大以为然,直到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才发现自己无从着手,好像初学走路的婴孩儿,不知道应该先迈哪一只脚,彷徨了好一阵子,也犹豫了好一阵子,仍然毫无头绪。于是,我想起了向老师求助,首先找到宋琳老师,他是社会知名诗人,也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当我断断续续地说明自己的意思时,宋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让我等消息,自此我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着宋老师的最终答复,又是一段忐忑不安的时光,不知道结果会怎样。终于,宋老师告诉我,让我去联系《诗刊》杂志的某个编辑,到此时,我才真正看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明,终于将社会这扇紧闭的大门撬开了一条缝隙。
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一条道路向我敞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里看到《新闻与写作》杂志上有一则招收实习生的信息,随手抄下电话号码,便战战兢兢地给对方打了电话,电话通了,让我两天之后去面试。我如期而至,面试并不复杂,我的心里却很紧张,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和主编聊天,在聊天中会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幸而编辑部的人都很随和,面试很顺利。但是在这之前有两段小插曲令我至今记忆深刻,面试的时候,《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还没有搬到东单的新闻大厦,办公地点仍然在和平西街那个很幽深的巷子里,由于事先没有查清楚行车路线,所以在去的路上不断地给对方打电话询问地址,就这样,原本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的地方,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当编辑部主编指出这个问题时,羞的我满脸通红,初入社会便表现出如此的状态,至今想来仍然觉得惭愧;另外一件事情是,由于出门匆忙,竟忘记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等证件,这个疏忽可是致命的,不过幸亏我带着一些盖有学校印章的获奖证书,才不至于不能证明身份。后来主编对我说,对于这件事情,如果他们再严格一点儿的话,那我就不可能留下实习了。这次的面试经历暴露了我的许多缺点,也得到了一些教训,不过对于日后真正找工作来说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我心存感激。
从实习单位回来后,我就去中文系主任办公室找了孟登迎老师,因为编辑部交给我一个采访任务:采访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对于这个采访任务我诚惶诚恐,因为与名人尤其是名嘴面对面交流,对于我来说尚属首次,所以想请孟老师给予指导,和孟老师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他从宏观的文化层面教授我了如何把握住采访重点,一席谈话令我收获甚丰。
《新闻与写作》是隶属于京报集团的党办新闻理论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正是这样一份杂志却能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采访央视名嘴的机会,一开始我是很惊讶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信任我们这些实习生,因为在这之前,其他实习生先后采访过白岩松和撒贝宁。但是后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编辑部实行激励实习生的机制,他们信任大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把一些重要任务交给学生去做;对于我的话,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校院报做记者和编辑、在中文系葵社主办《新声》社刊的经历以及一些校内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起了作用。
聊完了采访的事情,孟老师说可以推荐我去《青年文摘》实习一段时间,听到这个信息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多都是捧着《青年文摘》长大的,这本杂志在全国非常有名,销售量也很大,如果能去那儿实习的话,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当时毫不犹豫便答应了。
就这样,在两周之前还一筹莫展的我,现在已经拥有了三个实习机会,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在我又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就社会知名度和刊物发行量来说,《诗刊》和《青年文摘》远远高于《新闻与写作》,而且我是学中文的,平时也喜欢阅读和创作一些诗歌,所以无论选择《诗刊》还是《青年文摘》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最终却忍痛割爱,选择了《新闻与写作》,我之所以这样选择是有原因的:第一,这个单位完全是我自己联系的,自己种的果子吃起来永远都是最甜的,因为这个过程凝结了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所以不忍将其舍弃;第二,《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老师对我非常信任,能给我提供非常大的发挥空间,而这一点在其他单位是很难遇到的;第三,我想社会实践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而做新闻无疑是最便捷、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我最初也就是抱着能够接触社会的想法去进行社会实践的;第四,虽然我是学中文的,但是在院报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感情和兴趣。在这些想法的基础上,我选择《新闻与写作》。
二、良师益友
在《新闻与写作》实习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除了帮着编辑部搬家和校对稿件之外,我一共做过两次采访,采访对象分别是漫画家方成和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徐滔。而我认为最大的收获还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编辑部几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不可能学到的东西,也真正明白了实践的意义。
《新闻与写作》有一个固定的采访栏目叫“名人谈充电”,采访对象都是国内著名的新闻人,以对话形式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充电情况。一开始分派给我的采访王志的任务就属于这个栏目,但由于期间遇到了一些阻碍,所以采访未能进行,我重新领到的任务是采访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徐滔,主题仍然是谈充电,由我和另外一位实习生负责,带我们的老师是编辑王卫国老师。
对于这次采访,可谈的事情实在太多,我所得到的收获也很多,其中主要是从王卫国老师身上学到的谈话和采访的技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对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王老师大约五十多岁,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师从谢冕和严家炎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北京日报》工作,现任《新闻与写作》编辑,是该杂志水平最高的编辑之一。
为了做好这次采访,我和搭档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网上搜集到了几乎所有关于徐滔的资料以及其他媒体采访她的稿件,通过准备我们掌握了有关徐滔的基本情况。北京电视台有一个王牌节目叫《法治进行时》,这个节目通过录播破案现场深受北京老百姓,收视率非常高,徐滔就是这个节目的创办人兼主持。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件事情:2001年某夜,北京西站发生歹徒劫持人质事件,公安人员将其团团包围,为了保护人质安全,局面一直僵持,后来犯罪分子提出要见媒体,于是公安人员找到了徐滔,结果徐滔凭借出色的口才对歹徒展开了心理征服战,经过九个小时的鏖战,她终于凭三寸不烂之舌配合公安人员将人质解救,将犯罪分子制服。节目播出后徐滔一举成名,并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们开始列采访提纲。
我们先请教王老师,他告诉我们,采访时脑中要始终有一个框架,即:为什么要充电?怎样充电?充电的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虽然简单,但采访时绝对不能脱离这三个框架,否则就会离题千里。然而一开始,我们总也抓不住重点,不知道第一个问题应该从哪儿切入。采访提纲一次次地列,又一次次地被王老师批评,总也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几乎江郎才尽的时候,他拿着提纲问我们:“徐滔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回答:“是2001年西客站解救挟持人质事件。”“你们为什么不提这件事?”“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媒体采访徐滔时都会提到这件事,如果我们再提的话就会很俗气,难以出新,所以有意将其避开”,王老师听到后,一摆手,对我们说:“这么想是不对的,徐滔之所以是徐滔,就是因为她这种独特的经历,而她最得意的事情就是2001年西客站解救劫持人质事件,这是她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你们连这个都不提的话,怎么抓住徐滔的闪光点?也正因为这件事情最典型所以别人在采访她时都会提到。我们不管他们提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充电的角度和这件事结合起来提问题,而这就是我们要出新的地方,也是可以和她拉进距离,引起她谈话欲望的地方。”一席话使我们茅塞顿开,于是经过短暂的思索,我们把第一个问题列为“徐滔您好,几乎每个记者采访您都会提到2001年北京西客站劫持人质案件中,您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谈判9个小时,并协助警方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的那段经历。我们想知道,当时您为什么能如此准确地把握犯罪分子的心理呢,您学习过犯罪心理学吗?”,这个问题既抓住了徐滔的特点,又紧贴充电主题,得到了王老师的首肯。万事开头难,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其他问题很快就列了出来。后来采访徐滔的时候,我记得她见到我们后说的第一句话说的就是:“你们这份提纲写得很棒,很专业”,后面整个采访也进行的很顺利,很愉快。事后我想,能得到京城名记这样的评价,那当时反复列提纲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采访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王老师的指导,他经常对我们说,他作采访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四个字“六经注我”,就是说在采访前对某一个问题首先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采访过程中只是引导着被采访者来注释自己已有的观点。我明白要做到这点需要具有准确而独到的洞察力,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王老师无疑具有这样的能力,这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也是要从他身上学习的最大的无形财产。王老师曾经给我们介绍说,央视许多大牌记者,诸如白岩松、王小丫、撒贝宁、王志等都和他 “认识”,可是他们却从来没见过面,所有的交流都是在电话里进行的。在和这些人第一次通电话时,王老师往往能一语道破出他们主持节目的最大特点和不足,这往往会使他们有如遇知己之感,因此对王老师约的采访、派的记者很少拒绝,这也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能采访到这些大牌记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采访结束,回来就要整理采访录音,整理过录音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耗时耗力,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一万五千字的内容,至少要在电脑前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如果说这项工作是体力劳动的话,那么接下来整理初稿的工作就是要考验脑力的时候了,一万五千字的内容经过选择、提炼,要整理出三千五百字的初稿,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逻辑清晰,语言简明,这对于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取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还有语言文字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逼着你做出尽善尽美的文章。经过这样一通程序下来后,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倍感亲切,而当看到自己付出的劳动终于变成铅字时候,兴奋地看了又看。
编辑部还有一位负责采写工作的编辑叫刘建新,她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编辑了,在实习期间我也有幸跟着她参与采访了著名漫画家方成。按王老师的说法,刘建新老师的采访方式也可以用四个概括,叫做“我注六经”,她为人和蔼、循循善诱,往往第一个问题就能给人以亲切感,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然后不断通过自己的提问,使被采访者说出更多想说的话,这在采访方成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和王老师的“六经注我”一样,这是两种不同的采访方式。而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并学习到这两种风格迥异,但效果相同的采访方式,着实受益匪浅。
主编郭洪新非常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并且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他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一些栏目,包括实习生,使每个人的长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因为我平时写一些诗歌,所以他让我管理网站上的“传媒人诗苑”栏目,并且安排我为该编辑部写刊歌的歌词。这些都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和学习空间,而他的这种管理理念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的。
总之,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过程中能结交这些良师益友是我最大的收获,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使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的心,就像王卫国老师说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和你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希望他们单位的老师能够对他们好一点儿,反过来,我们就想要对你们好一点儿”。
三、满载而归
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时间不长,却收获颇丰,可以说是满载而归。杂志相对报纸虽说比较清闲,但却可以在一个题目上不断打磨,可以做得很精,将一块璞玉磨成精美的玉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手艺也在不断提高。当然,除了技术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自身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学习真的很重要。以前常听人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回到学校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了,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对此我更是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和王卫国老师聊天,谈到了理论学习的问题,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参加工作后,当一个人的工作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难突破的阶段时,起决定因素的往往是他的理论功底。对此我深信不疑,但是如何在大学生活剩下不到两年的有限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我却是比较迷茫的,因此我向孟登迎老师请教,他告诉我说,要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并不一定要看多少理论方面的书,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找书来读,但一定要读经典,比如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试着对其进行阐释,自然就会涉及到各种理论,这样容易切入,也容易深入下去;至于要真正提高理论水准,上好美学课和哲学课至关重要;此外,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可供省察的事件,只要我们多观察生活,并对此进行有益的思考,自觉运用学过的理论去解释它,那么理论思维会很快得到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现在也更多的读一些经典书籍,包括中华古籍、中外名著以及文艺、哲学理论方面的书,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以前老师上课的时候苦口婆心对我们说的,要珍惜大学时光多读书、读好书之类的话,回想起来突然发现这真的是至理名言。当然,学习并不只是要学习理论,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学习,走出校门后更需要学习;不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社会这本大书,提高自身修养,高标准、严要求,把自己塑造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2.试着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大学四年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才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但既不能把自己想得过高,也不能低估自己的实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囿于校园,要适当地走出去,走到社会这个大网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个点。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最起码我们试过,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不会觉得陌生。此外,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必须得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和校园里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把它想得那么完满,也不应想得过分恶劣,要学会公正地看待它,以我们自己的一颗平常心来体悟社会,体悟生活,为最终走向社会作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3.体会到生活不易,学会珍惜生活。实习单位的地点在东单,从学校到东单要转乘一次公交车,至少要一个小时才可以到,当时是最炎热的7、8月份,而且乘车时间往往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所以挤公交车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有了这样的经历便多少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更懂得去珍惜生活。
第15篇 杂志社记者实习报告1000字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