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牧民调研报告(3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33

牧民调研报告

第1篇 践行科学发展观对牧民定居工作调研报告

践行科学发展观对牧民定居工作调研报告

_____县是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边境县,亦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大县,县境南北长413公里,东西宽180公里,行政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拥有各类草场总面积为7226.65万亩,历时最高饲养量达131.32万头(只),有牧民5694户,2.5万余人,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作为传统草原畜牧业县,_____县的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随季节变化,逐水草而转场,对自然天气、天然草场依赖性大,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生产力极端低下,“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仍难有所改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牧民增收的渠道有限,牧民生产、生活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变。畜牧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__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7亿元,占一产总产值的60%以上,如何解决好畜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问题,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考验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否彻底的一项重要依据。

一、牧民定居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是明确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大胆提出“走出三条路子、实现两大跨越”的总体目标,这其中就有“实现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跨越”的要求。要实现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跨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造传统畜牧业,摆脱“靠天养畜”的生产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实施牧民定居,从根本上改变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事关民生,更是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合理选址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我们专门组织城镇规划部门按照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进行科学测量与规划,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变原来规格不一的牧民定居模式,通过建设部门统一设计,统一使用钢筋砖混结构,保证了每户牧民定居工程均符合抗震安居标准,每户住宅、牲畜圈、草圈,水、电、路、广播电视、程控电话全部配套,新区建设做到“三通四有五配套”,使搬迁牧民真正感受到现代新农村成果,保证牧民定居的高标准、高档次,大大激发了全县未定居以及半定居的牧民前来定居的积极性。20__年,我们建成了杜热乡拜格托别牧民定居中心村,20__年建成杜热乡窝依阔拉牧民定居中心,20__年在位于拜格托别牧民定居中心村以南3公里处,建成拜格托别村牧民定居新区。牧民定居过程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以及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牧民定居选址合理,饲草料地、棚圈等配套设施建设、水利水电配套建设等问题解决到位,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一步一步地得到改变。

三是加强统一管理,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捆绑使用资金。牧民定居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方面,为切实加快牧民定居步伐,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土地资源、退牧还草、兴边富民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整合力度,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20__年,计划申请国家财政投入112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86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100万元,牧民自筹1973万元,社会援助380万元,总计投入牧民定居建设资金6438万元。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产业的培育。要使牧民真正“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关键是定居牧民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对此,县委、政府出台了31条惠农优惠政策,对已定居牧民特别是新定居牧民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大力扶持。结合定居区域的不同特点,积极引导发展产业,对适宜发展奶业的区域,每引进一头良种奶牛县财政补助5000元,并给予一定的贷款支持,以保证定居牧民有一定的规模,养殖良种奶牛,彻底改变其生产方式,来增加收入,对适合养獭兔、养殖禽类的区域,我们也给予相对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积极抓“三户(示范户、标准户、专业户),办小区,建强区”等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牧民定居建设与发展专业户、专业村相结合,使牧民定居中心村率先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快牧民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对二三产业就业的牧民,实行免费培训,无偿推介,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努力让其向产业工人方向发展。同时,对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牧民,专门组织相关部门抽调专人进行合理规划,重点扶持,特别是对旅游景点周围的牧民或占用其草场的牧民,加强引导,重点扶持向三产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就在可可拓海国家地质公园实现60户牧民定居,建设民俗旅游村,使其通过旅游业增加收入。

六是加强对定居点牧民的管理。目前,我县牧民定居点的现状,呈现户数多(一般在200户以上)、发展水平不一等特点。对此,我们针对各牧民定居点不同情况,制定详细的、可造作性强的管理办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达到定居目的和目标的实现。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牧民定居管理工作办公室,抽调发改委、畜牧、财政、城建、水利 等相关部门统筹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建设。其次,选好配强村领导班子,在每个定居点安排一名综合能力较强乡领导,联系一个定居点,明确任务帮助村领导班子统一定居点牧民的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生活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牧民定居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定居目标的实现。

二、牧民定居呈现的主要成效

被哈萨克族牧民誉为“民心工程”的牧民定居工程,使_____县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牧区普遍存在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销售难、治安难”的“六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牧区的突出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再加上哈萨克族牧民“逐水草而居”,长年迁徙,使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通过牧民定居,牧区牧民得以安居,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牧民了解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长期传统的游牧方式,使牧民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特别是现代信息,对牧区来说,更是很少接触。现在,牧民定居点尤其是牧民定居中心村有了电视,通了电话,牧民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县乡信息、牲畜的有关行情,牧民通过信息提高了防灾、抗灾的本领,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

——牧民的生产生活更加方便。中心村里路、水、电三通,为牧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基本条件。学校、医院、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更为牧民实现小康生活的水平和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牧民思想观念大大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得到有效改造。往日,牧民“一支皮鞭、一群羊,一天到晚走断肠”的凄凉游牧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引来得是牧民有了固定温馨的居住场地,有了棚圈等配套养殖设施齐全的养殖场地和人们学习娱乐的休闲生活场所,牧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时间多了,整体畜牧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牧民定居目前遇到的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我县牧民定居工作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水资源利用率低显现的尤为突出。虽然我县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两大水系横贯全境,额尔齐斯河年径流量33.84亿立方,乌伦古河年径流量10.4亿立方。但额尔齐斯河在_____境内的各干流由于河谷下切很深,河岸高陡,开发难度大,河谷内仅有耕地10万亩,可利用水量只有0.91亿立方,利用率极低;乌伦古河虽然河岸宽,比降小,水流平稳,引水较易,但季节性变化大,缺少大型调节型水利枢纽设施,融雪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乌河沿岸目前仅有耕地 18万亩,年利用水量仅1.5亿立方。水资源利用不足,导致我县草料地奇缺,全县人工草料地仅有7.76万亩,畜均不足1分地,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定居项目的实施。

四、总结经验、积极创新、加快牧民定居步伐

一是千方百计,多上水利项目。按照“定居先定草,定草先定畜”的原则,结合我县饲草料地严重不足的实际,必须加强水利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力争恰库尔图水库和南北大渠建设(即“一坝两渠”,已纳入新疆牧民定居规划)及早开工,努力争取将额河970水利枢纽及萨尔托海南干渠引水工程列入规划,争取早日施工建设,这是彻底解决_____县牧民定居工程的根本。

二是因地制宜,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建设。通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围绕现代畜牧业建设调优种植业,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在水土光热资源条件具备、容易建成见效的区域,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定居牧民分配得到的土地50%以上必须种植高效饲草、饲料作物,以此满足牲畜冷季舍饲的需要。20__年,在铁买克乡洪木吉拉牧民定居新村实施1万亩人工饲草料地开发。20__年,在乌河沿线吐尔洪乡乌亚拜村的乌亚拜开发地、江哈拉开发地,吐尔洪乡哈拉吉拉村开发地,库尔特乡哈拉吉拉开发地,实施2万亩人工饲草料地开发。20__-20__年,在黄泥滩灌区实施6万亩人工草料地开发。2023-2023年,在克孜勒希力克乡萨尔托海村至恰库尔图镇之间的乌河两岸台地,完成6万亩人工饲草料地开发。

三是加大投入,落实牧民定居优惠政策。抢抓国家加快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将牧民定居、牧区水利、退牧还草、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兴边富民、移民搬迁、道路交通、土地整理、抗震安居、扶贫开发、教育卫生以及世行贷款等各方面资金整合捆绑用于牧民定居建设。同时,从财政划出一定专项资金,与上缴财政部分的草原补偿费、退牧还草节余资金、企业捐助等资金汇集建立牧民定居基金,重点加强水电林路、文化教育卫生和饲草料基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于购买良种牲畜、优质牧草籽种、青贮窖建设、种养殖实用技能培训等补助。其次,开展以工哺农活动,对矿山企业征占用草场,除按规定收取草原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外,号召企业积极为政府分担社会责任,踊跃捐款资助我县牧民定居工作。同时,由县委基层办负责建立牧民定居贫困牧民帮扶制度,安排驻县企业、县直部门单位每年联系1-3户定居牧民,开展帮扶,促其定居,加快发展。

第2篇 内蒙古旅游业对草原牧民影响调研报告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有浓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以成吉思汗陵为首的蒙古族文化资源成为该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区,是独特的旅游资源。要扩建神圣的成吉思汗陵,发展旅游业必然需要牧民草场的支撑,牧民得到合理补偿后退出多年苦心经营的草场,支持了当地政府的规划。从此,成吉思汗陵周边的多数牧民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成为个体商户,即牧民在成吉思汗陵周围建设蒙古包经营旅游业或出租蒙古包收租金成为新型牧民。牧民经营旅游业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逐渐变化着,但仍然保留着蒙古族传统文化。正因为这样,在激烈的旅游业市场竞争中,蒙古族传统文化成为成吉思汗陵周边地区牧民生存发展的主要依靠、精神支柱。为此,旅游业对成吉思汗陵周边地区牧民的影响较大。为了真实反映旅游业对牧民的影响,笔者发放38份问卷调查,有效回收34份,回收率89.5%,能说明旅游业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旅游区概况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区概况

伊金霍洛镇位于伊金霍洛旗中部,海拔高度在1316米至1414米之间。全镇总面积71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42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04人,占总人口数的13.2%。全镇耕地面积为5.7万亩,有林面积达到34万亩,草场面积66.8万亩,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植被覆盖率在85%以上,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有黑色路面4条共122公里,砂石路14条共148.2公里,210高速、210辅线、包茂高速纵穿境内,东乌铁路横穿东西。

(二)旅游资源

伊金霍洛镇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人杰地灵、文物古迹荟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园坐落于此,是全国重点旅游景区(4a级),已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已经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陵旅游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以成吉思汗陵园独有的人文地域优势为龙头,环成陵──吉祥福慧寺──红碱淖──神东煤海工业旅游──转龙湾旅游──郡王府──柒盖淖──阿拉善湾遗鸥自然保护的旅游开发带。为此,具有融草原之爽、帝陵之奇、高原风貌之神,集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显著特点,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有力地促进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二、牧民生活的影响

目前,旅游业是成陵地区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牧民经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关系到开发扩建成陵地区的政绩。笔者在成陵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很多牧民的收入比经营旅游业之前有所提高,牧民们逐渐适应着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牧民生活的支柱产业。

(一)旅游业以当地牧民自主经营为主

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旅游点属于自主开发经营的牧户有32户、属于出租他人经营的牧户有2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的94.12%、5.88%。可见,牧民为了节省成本和提高收入自己经营旅游业,同时说明牧民在实践中探索着经营旅游业的途径,对新产业(旅游业)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二)牧民经营的旅游点规模不同而纳税金额也不同

1.营业税,交250-1000元之间的牧户有11户、交1000-3500元之间的牧户有14户、交3500-10000元之间的牧户有9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的32.35%、41.18%、26.47%。2.交土地使用税的牧户有10户、交教育附加费的牧户有8户、交企业所得税的牧户有5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的29.41%、23.53%、14.71%。3.工商管理费,交200-1000元之间的牧户有14户、交1000-元之间的牧户有12户、交-3000元之间的牧户有8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的41.18%、35.29%、23.53%。4.卫生费,交卫生费的牧户有21户、不交费的牧户有13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的61.76%、38.24%,平均交200-300元。5.健康证费用,交100元以下的牧户有10户、交100-200元的之间的牧户有19户、交200-300元之间的牧户有5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的29.41%、55.88%、14.71%。6.食品检验费用,交100元以下的牧户有24户、交100-200元之间的牧户有2户、交200-300元之间的牧户有8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的70.59%、5.88%、23.53%。

(三)农牧民旅游业收入以外的收入也较快增长

根据伊金霍洛镇政府工作报告,在伊金霍洛镇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86家,成陵周围从事餐饮业的有78家,从业人员500多人,每户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从事三产的农牧民是开发建设前的10倍,他们向旅游区提供的农畜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伊金霍洛镇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500元,而开发建设后伊金霍洛镇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就达到7000元,并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四)成陵地区达尔扈特牧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改善

成陵的开发建设,也有效缓解了当地达尔扈特牧民的就业问题。开发建设前,在成陵工作的人员最多只能达到150多名,通过开发建设,成陵管委会安排农牧民100多人,职工人数比过去增加了一倍。此外,成陵旅游区员工达到570名,其中当地农牧民占了很大比例。成陵周围布拉格四、五社牧民共有100多匹马为游客提供服务,每匹马年收入5000元以上。,成陵周围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已突破8000元以上,使产业升级富民工作取得新成就。同时,成陵管委会每年拿出100多万元,对成陵周围牧民的耕地草牧场进行补偿,对原伊金霍洛镇65岁以上蒙古族达尔扈特老人每年每人发放生活补贴500-800元。为提高牧民收入,维护地区安定团结,起到积极作用。

(五)家庭经济条件有所变化

牧民家庭经济条件同经营旅游业前相比,认为明显改善的牧户有17户、认为略有改善的牧户有14户、认为基本未变的牧户有2户、认为略有下降的牧户有1户,分别占回收问卷调查34份(34户)的50%、41.18%、5.88%、2.94%。可见,被调查的34户的91.18%牧户肯定经营旅游业后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这是当地政府开发旅游业的主要成就。

(六)牧民经营旅游业规模不同而受益也不同

牧民从旅游业中获得的年均收入有差别,家庭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牧户有2户、7-10万元之间收入的牧户有3户、5-7万元之间收入的牧户有2户、3-5万元之间收入的牧户有13户、1-3万元之间收入的牧户有14户,分别占34户的5.88%、8.82%、5.88%、38.24%、41.17%。可见,牧民开发旅游业受益匪浅,从事畜牧业的牧民逐步减少是必然的。由于旅游业的收入比畜牧业相对稳定、有保障。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牧民认为旅游业收入很稳定的牧户有27户、觉得不稳定的牧户才7户,分别占被调查34户的79.41%、20.59%。

(七)牧民经营旅游业的目的不同

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人数31人、为提高文化和科技素质的6人、为提高就业的13人、考虑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10人,分别占被调查34人的91.18%、17.65%、38.24%、29.41%。可见,牧民选择旅游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而对提高文化科技方面的追求意识还是不足。

(八)牧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从事旅游业后消费明显提高的牧户有19户、认为略提高的牧户有16户、认为基本未变的牧户有2户、认为其它的牧户有1户,分别占被调查34户的55.88%、47.06%、5.88%、2.94%。为此,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明显,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牧民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牧民的思想观念变化较大

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的牧户有23户、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思维的牧户有17户、选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提高的牧户有18户、激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化素质的牧户有15户、选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的牧户有27户,分别占被调查34户的67.65%、50.0%、52.9%、44.12%、79.41%。打算只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17户、打算基本上不再以农牧业生产为经济来源的牧户有8户、打算旅游服务与农牧业生产兼顾的牧户有12户、有其它打算的牧户有5户,分别占被调查34户的50%、23.53%、35.29%、14.71%。可见,随着成陵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牧民的思想观念变化较大,同时服务意识增强,接受着新的经营理念。

(二)牧民担忧开发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发展旅游业是否污染环境?”对此问题牧民的回答不同。认为污染生态环境的牧户有17户、认为自然草木被破坏的牧户有10户、认为地表水体被污染的牧户有7户、认为无污染的牧户有10户、认为有其它方面的牧户有1户,分别占被调查34户的50%、29.41%、20.59%、29.41%、2.94%。为此,多数牧民认为开发旅游业对生态环境污染存在,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牧民担忧传统文化流失

“旅游业的发展对草原文化有负效应吗?”对此问题牧民的回答也不同。认为城市化、现代化改变了传统民风和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的牧户有9户,认为城市化破坏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牧户有6户,认为城市建筑与草原环境不协调的牧户有3户,认为无负面影响的牧户有17户,认为有其它方面的牧户有2户,分别占被调查34户的26.47%、17.65%、8.82%、50.0%。可见,被调查的一半的牧户认为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较大,还有一半的牧户认为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不会有负面影响。

四、小结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充分发挥独特的蒙古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扩建成吉思汗陵地区发展旅游业后,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牧民经营旅游业成为个体经营者、有的牧民在允许的条件下持续养畜的同时兼顾经营旅游业、有的牧民出租旅游点为谋生,多数牧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发展旅游业之前的水准,牧民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为此,当地政府开发扩建成吉思汗陵地区的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发展旅游业、扩大城镇化的同时怎样保护和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地牧民所担忧的事情,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第3篇 农牧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

,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

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三、牧区扶贫开发中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2、产业化扶贫项目从调整产业结构出发,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

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3、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实现“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新的战备性扶贫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4、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特别是项目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5、社会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探讨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长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所以,如果不从这些具体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

扶持致富项目等扶贫工作的思路、办法,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根据当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

牧民调研报告(3篇)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有浓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以成吉思汗陵为首的蒙古族文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牧民信息

  • 牧民调研报告(3篇)
  • 牧民调研报告(3篇)33人关注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有浓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以成吉思汗陵为首的 ...[更多]

相关专题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