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心理调研问卷报告(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97

心理调研问卷报告

第1篇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变化调研报告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变化调研报告

离异家庭子女是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来源之一。夫妻离异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且也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的不稳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加,家庭破裂呈上升趋势。据从_____区民政局调查的数据显示,20__年到区民政局办理离婚的有224对,20__年341对,20__年462对,20__年426对,20__年464对,离婚人数居高不下,逐年上升。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队伍逐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成为当今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了解我区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现状,笔者通过对部分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调查,在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行为规范的可塑性都很大,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

1、产生自卑、焦虑、怨恨等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子女一般都会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忧伤、胆怯等。而且离异家庭子女一般情绪上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男孩子大多明显具有情绪不稳定和倔强的特征,女孩子较多地表现出情感上的焦虑。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数对父母或其中一方存在着怨恨情绪。

2、出现性格上的缺陷

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表现出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伤或胆小怕事,容易屈从别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等;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有的则因为父母之间的不合而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遭到殴打,使孩子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

3、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父母离异使他们情绪受到挫折,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最终导致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我们接触到的离异家庭青少年中,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及离异后学习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从优等生一落成为差生。而且由于父母离异,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一般都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4、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较高

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情绪、性格、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最终会导致孩子在行为上发生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调查,在我区基层关工委组建的“关爱小组”结对帮教的问题青少年中,家庭离异的占到60.5%。

二、原因分析

离异家庭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家庭不和所带来的紧张状态,是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趋于分崩离析状态下的家庭,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双方感情趋于破裂,或吵闹、打斗,或持续冷战、缺乏关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并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2、周围环境的刺激

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议论,甚至歧视、讥笑,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因为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自己往往缺乏价值评价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周围人的取笑、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差,他们会认为父母离婚是他们的奇耻大辱,从而产生自卑、抵触、恐惧、逃避等心理特征。

3、离异后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养很容易走入误区,家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偏差。

误区之一:溺 爱娇惯。一些父母在离婚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在儿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情感上加倍满足,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久而久之,妨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使之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误区之二:严厉粗暴。离异后,抚养子女的一方不能马上走出离婚阴影,而将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不是耐心教育,而是粗暴地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逆反心理增强。在家里找不到和颜悦色,便在外寻找温暖,在此期间极有可能出现不当行为。

误区之三:放任自流。一些家庭解体后,父或母单独抚养子女,往往经济紧张或工作繁忙,常因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管教子女,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使孩子放任自流。由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或交友不慎时,极易沾染不良习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的确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社会各方和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和保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使其行为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要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特别是离异家庭,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1、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尽量忘却离婚带来的痛苦,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千方百计和子女共同去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并设法抚平家庭破裂对自己和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

2、应尽量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多为孩子留出相聚的时间,同时多带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多和同龄小伙伴相处,广泛交际,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学校方面

离异家庭子女要更好地成长,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1、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还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取笑离异家庭子女,要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并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2、学校还可以建立离异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加以记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任务分配给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学校关工小组老教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行为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及时引导,用爱心抚平创伤。

(三)社会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对他们倍加关爱。

1、教育局、妇联等部门要相互配合,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纠正家教误区;或深入到离异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街道和社区可以联合相关单位成立“家庭辅导站”,为离异家庭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建立离异家庭档案,选派优秀的志愿者定期走访,保持联系,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离异的阴影。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组织离异家庭子女与同龄人一起参与,让离异家庭子女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重新拾起对生活及学习的信心。

3、关工委和团委等单位可以积极发挥“五老”和青年志愿者的优势与作用,组织有教育经验,富有爱心的老同志和青年志愿者与离异家庭子女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加强对他们的关爱。

总之,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及行为的维护与保健必须同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同时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互助网络,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2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于是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决策。我省今年5月22、23日在苏州举行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强调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政府行动,还需要我们每人的关心、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为江苏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现象严重

翻开报纸,一幕幕惨剧总让人们不寒而栗: 因上学迟到受老师批评,便跳楼自杀;考试没能考进前五名,上吊自缢;学习成绩不好,怕父母责骂,双胞胎姐妹毒杀父母;十六岁的少女为“网事”用斧头砍死亲爷爷;厌烦母亲的唠叨,高中生用铁榔头锤杀母亲;马加爵杀人事件……这些如花的少年为何这般脆弱?抑或为何这般凶残?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再漠然置之,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无方

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英才,然而,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家庭父母都忙于工作和人际应酬,对孩子养而不育,或推给老人、或保姆、或供宿学校,使孩子缺乏亲情,为人冷漠,人格偏执、孤僻。有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形成心理阴影。有的暴力家庭使孩子身心均倍受摧残,留下仇恨、绝望、报复、残忍的阴影。有的家庭望子成龙,软硬兼施,使孩子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极度抑郁、焦躁、脆弱。有的家庭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胡作非为。更有甚者,父母言传身教,致使孩子从小便走上歪路。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家长却理解为“特长”教育,纷纷把子女拉去学“专业”。而真正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性格培养,家庭对于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往往只用年龄小进行辩解。即使感到性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家庭由于与子女缺乏沟通,或是在沟通中方法不当,使自己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大大下降。即使不能忍耐子女的不良行为或想法时,大多数只是简单地使用暴力进行纠正。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缺少平等交流,导致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者使子女对家庭教育产生排斥。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子女永远的学校。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之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这是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环。

(二)学校教育偏差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考和高考仍在左右中国绝对多数学生的命运,因而学习成绩便成为重中之重。只要学习成绩好,万事皆可少。家长看重分数,老师狠抓分数,学校注重分数,学生也只好忙于分数。未成年人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团体活动较少,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时间也在逐渐减少,这导致了他们的压力不能够正确排解。长期的不能倾诉,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压力巨增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学校缺乏心理教育。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隐蔽性,老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做到充分的观察与了解,自然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很好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繁重的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身心疲惫,据资料介绍,现今中小学老师75%以上存在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而主科教师和班主任,比例更高。教师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势必会反作用于学生身上,对未成年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也必然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瓶颈。(三)社会关注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已逐渐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总体上还是非常的不足。首先,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就被人们认为是不正常的,导致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过多的掩饰自己,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医疗机构相对缺少或不正规,也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保质保量的解决。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总倾向于询问老师或其它家长,有多少的老师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了解,又有多少的家长能正确地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社会忽视了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导致了问题的不断加深。

家庭、学校与社会步伐不一致,缺乏合作机制。在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关心程度上家庭和学校已大大的超过以前,但是由于各方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合作。学校重视家庭不重视,或家庭重视学校不重视,或得不到社会的普遍重视,都不可能从全方位去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就像老师在学校把学生教的再好,晚上回去家长放任自流,第二天便又变回了原点,结果是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对策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社会阅力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掌握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密切。父母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期望偏好、心理素质等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施加影响。而下一代的身心发展状态,适应环境的能力,成材发展趋势等反过来又对家庭及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真正提高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才能因材施教。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纠正不良惩罚方式,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

(二) 转变学校教育重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真正进入课堂。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和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同时,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预防作用。多组织一些公、检、法的志愿者到中小学进行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疏导和纠正,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控和预见能力,及时降低用不良行为排遣心理问题的可能,通过竖立正确的法制意识来引导未成年人通过正确行为来减轻心理负担,并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心理问题突发的概率。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学校全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学校在放假前,可以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讲座辅导,或组织教师外出活动放松心态。但这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国外,有些公司专门拨经费给职员去寻求心理咨询,并列入医疗保险范畴,因职业而造成心理疾病属于工伤。教师具有健康的心态,方能很好地去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去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小学要注意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社会重视力度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把组织机构的建设,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解决好有人管的问题,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好组织基础。市里已经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医院、社区都要尽快成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门诊,已经成立的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快建设专业人员队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更好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把那些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的人员,尽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培训、进修等形式,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抓紧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人员,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联合行动必须改变家长、老师联合起来与孩子作对的局面。家长和老师沟通绝不是为了更严厉地训斥孩子,而是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第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目的及意义: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我院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我院团委决定对我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研。此问卷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统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出现的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方法:问卷调研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研的形式,由我院各团支部同学填问卷,并从中采取样本。这次调查对象是我院所有年级的学生。调查样本的选择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这次有效资料为540份。

调研结果及总结

1.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

统计结果:

1.大一 2. 大二 3.大三 4.大四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这次调研对象各年级按一定比例进行调研,这样更能体现这次调研的客观性。从而使调研更加准确、更有成效。

2.请问您的性别? ( )

统计结果:

1. 男 2. 女

分析与总结:这次调研对象男女比例各为50%,这样更能反映这次调研的客观性更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从而使调研更有效。

3.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请问您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吗?

统计结果:

1.非常了解 2.有点了解 3.朦胧知道一点点 4.很不清楚

分析与总结: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很多人的心理都呈现一种“亚健康”状态。但很多学生对于 “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不太清楚,了解的人很少。可见,学生在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

请选择你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么?4.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快,请问您是否感到生活非常紧张?( )

统计结果:

1. 是,经常觉得压抑 2.否,没有这种感觉 3. 偶尔出现这种状况

分析与总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同学们感到生活紧张,压力大。但也有只是偶尔感到紧张或甚至没有这种感觉。可见,对于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不一样。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还是应该加强自己的危机感,给予自己适当的压力,这样才有前进的动力。

5.目前您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可多选)( )

统计结果:

1.学习压力大 2.就业压力大 3.家庭经济压力大4.人际关系紧张 5.其他

分析与总结: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苦恼来自于几个主要的方面,有学习压力大 、就业压力大 、家庭经济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其中学习压力的大占28%,就业压力大占了33%。这两者是最主要的原因。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让许多学生对于未来能否就业产生忧虑,同时也带来了学习压力的增大。当然,家庭经济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6.在您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

统计结果:

1. 郁闷 2. 抑郁 3.焦虑 4.敌对情绪

5. 愉快 6.充满希望 7.其他___

分析与总结: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郁闷、抑郁、焦虑等不良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加以改正。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向上。

7. 您是否有过轻生的念头?( )

统计结果:

1. 偶尔有 2. 经常有 3. 从来没有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已看出我院将近60%的学生从来没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这些同学对生活乐观,不会逃避。然而,也有近40%的同学偶尔有轻生的念头,这是不健康的心理,应当杜绝。

8.您认为造成大学生轻生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

统计结果:

1. 学习压力大 2. 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 3. 家庭条件比别人差

4. 失恋 5.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6.人际关系失败

7.四级没过拿不到毕业证书 8. 其他

分析与总结:造成大学生轻声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调查显示,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大和家庭经济条件比别人差。在求学阶段,学习压力是大是正常的,因此同学们应该学会如何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学习。在大学,有些学生喜欢攀比,家庭经济条件比别人差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轻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9. 您认为轻生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哪种问题?(多选)( )

统计结果:

1. 缺乏社会责任感 2. 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3.心理受挫能力差 4.适应能力差 5. 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会轻生是因为心理受挫能力差,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而是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学生应该加强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以正确对待挫折。

10.经过这么长久的大学生活,您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吗?( )

统计结果:

1. 满意 2. 不满意 3. 没感觉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同学仅占20%,而大多数是没有感觉。对于那些不满意目前大学生活的同学,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实的大学生活跟他们想象中的相距甚远,对这样的大学生活感到乏味和无聊。

11. 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您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差距吗?

1. 有,差距很大 2.有,但差距不大

3.没有,感觉一般 4. 没有,和想象的一样

分析与总结:有近6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差距很大,这是必然的,想象终归是想象,生活才是真实的。同学们应该面对生活,不要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之中。

12. 您认为您的心理状况健康吗?( )

统计结果:

1. 非常健康 2. 基本健康 3.有一点心理疾病

4.不健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反映出,认为自己非常心理健康的同学只有10%,而认为基本健康的占60%,还有一些是认为有一点心理疾病或不健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病。所以,同学们应该时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调整。

13. 当您意识到自己心理有偏差时会怎样做?(可多选)( )

1. 自己沉默不语 2. 和家人倾诉 3. 找朋友同学聊天

4. 找老师谈话 5.上网找陌生人倾诉 6. 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7. 自暴自弃 8.走自杀等极端方式

分析与总结:当已是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同学是选择跟同学聊天,这是一种很好的舒解方式。而选择沉默不语是不可行的,应该找家人或朋友倾诉。但从上表可以看出,没有同学选择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可见同学们没有看到心理咨询的好处,当家人、朋友都不能帮助你时,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4. 您所读的大学是否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

统计结果:

1. 有 2. 没有 3. 正在建立或者完善之中

分析与总结:在大学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15. 您是否认为向心理咨询中心这类地方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统计结果:

1. 是 2. 不是 3.无所谓,没想过

分析与总结: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心理方面的困惑,进行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解决这些疑惑,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16. 您认为学校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

统计结果:

1. 应该 2.不应该 3. 没意见

分析与总结:在大学,成绩固然很重要。但心里是否健康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开一些关于培养健康心理的讲座,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17. 您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多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变挫折的能力?( )

统计结果:

1. 有必要2. 没必要 3.没意见

分析与总结:由上图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变挫折的能力。通过开展“挫折教育”,同学们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不会轻易屈服,可以加强同学们的抗挫折能力。

18. 您身边有没有发生过学生轻生的事件?( )

统计结果:

1. 有,而且经常发生 2.有,但很少 3. 没有,从来没有发生过

分析与总结:在我们同学身边很少发生学生轻生的事件,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19. 您对生命的理解是( )

统计结果:

1. 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 2. 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

3.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 4. 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分析与总结:从上表可已看出,同学们对生命的理解都正确的,可见同学们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0.您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有存在障碍吗? ( )

统计结果:

1.有很大障碍 2.有时有障碍 3.比较少 4.无,畅所欲言

分析与总结:据表反应,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同学们都很少存有障碍,可见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是极好的,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21. 如果您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您会觉得心烦气燥吗?( )

统计结果:

1.经常会 2.从来不会 3.偶尔会 4.有时会

分析与总结:据上表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时,大部分同学会表现得心烦气躁,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会冷静、耐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22. 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 )

统计结果:

1. 转移(心里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2. 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3. 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4. 顺其自然,让它自然调整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每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有些是可取的,而有些则是不可取的。所以,同学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压力,例如,找朋友或家人倾诉,或者是写信、写日记,这些都是可取的方法。而喝酒、睡觉等则是不可取的

二、简答题

24.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或者说学校应给予怎么样的帮助?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参与各种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同时,学校也要给与必要的指导。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信息学院团总支调研部

第4篇 小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

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事关少年儿童的成长,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带着责任思考这一问题,立足实际为孩子们多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一、我市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等政策文件,举办了“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论坛”和“中小学心理行为健康教育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全市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大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比以往明显提高。

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少年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市640余名6-12岁学生的调研结果看,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唯我独尊,脆弱娇气,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规矩意识欠缺,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缺少感恩,对他人不够尊重;三是对家长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知如何处理;四是责任意识和团结精神淡薄,不愿多做事情,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还有极个别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有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叛逆等倾向。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调查中有82%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加大了孩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有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学习过分干涉或迁就,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包办代替,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化。也有一些家长不清楚文明行为要求,不遵守社会公德,和孩子相处不注重个人言行,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教育还有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了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有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显示,不少教师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也使部分教师不能坚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对学生心理认知和行为养成带来负影响;还有的学校对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专业教师缺乏,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有待提高。

三是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调研中把学习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占比50.6%,而品德、心理仅占31.1%、18.3%,充分说明分数至上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已造成较大冲击。再加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漠视公德等不良现象,以及网吧、游戏厅泛滥、网络和媒体信息庞杂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家长的引导有机结合,努力改变家庭文明习惯教育薄弱的现状。市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应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高水平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深度了解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意义与途径,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衔接,完善信息沟通平台,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影响巨大,不可替代。建议宣传部门制作一些倡导家长讲文明、重礼仪的公益广告,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示范。家长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和沟通,既关心学习,更重视品德和心理,创造包容、信任、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是全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着眼未来,带着感情做好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徐州中小学生实际,组织编写、推广使用行为习惯养成通用读本,努力解决现有教材说教色彩重,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扩大传统文化名篇诵读活动范围,从部分学校向更多学校拓展;推动各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之星”、“孝敬父母之星”、“乐于助人之星”等评选活动,激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习惯;改革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违反师德标准的严肃处理,对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老师予以重奖。各中小学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发挥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训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主动接受在徐高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议每所中小学校尽快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或学校社会工作者。

三是努力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合力。政府要发挥作用,整合在徐高校和地方教育研究机构力量,建立徐州青少年研究中心,适度进行投入,重点开展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形成符合本地幼儿园、小学、中学各阶段要求的量化指标体系,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应更多关注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加强队伍建设,督促设立心理教师编制;构建医教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平台,搞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进一步发挥少年宫、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作用,节假日免费开放校内场地设施,增建校外活动场所,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阵地。加大文化市场、网吧和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净化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电视媒体应多宣传优秀学生代表,多播出符合学生特点,主题鲜明的节目,对孩子形成良性引导和正面带动。倡导大型社区和本地名优企业建立特色实践教育基地,让孩子们走进社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

第5篇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研报告范文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备受社会的关心。近来校园里因心理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给了我们警示:心理问题是年轻人无法回避的烦恼,而我们大学生应该正确面对处理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对象:____大学在校学生

时间: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

方式:问卷、访问

感受:

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应该从本质上好好理解它,看到的不仅仅是轻松愉快的一面,更应该看到大学生活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在大学生活中我们真正的目标与目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而且在大学生活中合理的安排大学生活,从而从中的到经验和教训。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我校学生普遍适应力较差,男生适应力比女生较强一些。同时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低,有待提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利于大学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而作为新世纪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抵挡和处理各种问题,阳光灿烂的成长。

心理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由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也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教育价值观念更新。当前教育实践中,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调整意识不够,上了大学后不知该干什么,生活目标不明确,许多人因此感到迷茫而引发焦虑;有的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留念家庭。想念家人,这些都可能成为压抑情绪的起因。而且,随着开放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目标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在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二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后,既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自卑情绪,在生活、行为、思想、情感上感到十分压抑,对前途和理想丧失信心,从而走向自我封闭,又淡化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感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就业制度改革后。虽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但就业市场的培育和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与市场原则相悖的不公平现象,“人情”,“关系”等“非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很大作用,这既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伤害,也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污染”。三是学生管理模式变化。为了适应弹性学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措施,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将走向社区化、市场化、多样化,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度都空前增大,班级观念将日趋淡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团组织建设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这容易使得一些大学生滋生错误心理。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认识到了以下的几点方面。我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正处在不甚稳定、具有一定可塑性的阶段。我们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必须对个人有正确的估价,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中心,而应该把“自尊、自信、自立、自爱”作为大学生自我指标。确立科学的人生观社会。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的维系和前进,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不应等于索取,也不可小于索取,而只能大于索取,自由确立自己人生观,才能有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学校制定的作息制度,应该自觉执行,认真遵守。同时,对于我们学习的客观规律,应该深刻领会,积极遵循。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适度的学习节奏,培养起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6篇 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转变策略的调研报告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现有六个教学班,学生二百余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兼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给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学生被动地学习,对学生失去兴趣、一部分厌学的学生,成为了学习中的学困生,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分析这些学困生形成原因,寻找有效对策,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困生厌学心理分析

从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学生厌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使部分学习“优等生”,多少也在心理有厌学情绪,只是在老师积极的关注中隐藏了内心的疲惫想法,像我们现今九年级的孙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直在年级前几名,但最近却突然逃起课来,问其原因,竟说是压力太大,那针对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我们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家庭因素。

这实质上是当今农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都是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了,几乎是教了两代初中生了,在这一代的初中生的父母中,原成绩优秀的早就离开了农村,在城市成家立业了,留在农村的则是成绩相对较差的一部分,其子女在智商上大多也不是很高,在加上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自己当初虽不是很优秀,但对子女的期望还是很高的,这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得学生在家中也得不到轻松,即使是节假日也有家长把明明成绩不是很好的子女送到校外补习班补课,范文写作更有胜者,送到远在钟祥的城区补习,这些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负重的心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主动性,偏离了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

2、学校因素。

整个教育行业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现实是扎扎实实应试教育,使的学校不得不在升学率(特别是一类线上线率)这个指挥棒下前行,教师的窘迫,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学困生厌学心理也会增强。

3、社会因素。

能够外出务工的现今社会,为许多人提供了致富的机遇,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中不乏有文盲和半文盲之士,不够这些人大多有一技之长,而现今大量技工很抢手,他们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唯“财”必尊的社会现实,使许多学生受家长言谈及经历的感染,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好坏不重要,长大能挣钱就行”的思想,再者到了毕业季,成绩差的学生反而成了一部分职校的抢手货,能够收到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入校通知书(自然大多是技校之类的),导致多数学困生有“学习不好还有技校等着我”的心理,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动力与信心。

4、个人因素。

自身努力不足,意志力不强。这些学生怕吃苦,懒惰。文科怕张嘴读,理科怕埋头做,课外书不愿看。除了上课时他们能听一点,学一点外,课外即使有作业,也控制不住玩。一有同伴来寻,立马动身溜出,作业丢之脑后。有时也想下苦功,三天辛勤过后,又大喊太累,放弃学习。从众心理较强,把手机电脑作为自己的生活全部,成为手机电脑的奴隶,在校时时向贪玩的学生看齐,上进心较差。同时人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也存在差异,学困生理解、想像、思维、记忆都较差,因而自卑感明显,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不感兴趣,缺乏探索精神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成为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的有效策略

为了克服学因生的厌学心理,改进教育方法,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采用了下列方法。

一)施关爱,促改变。

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这要求老师们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在关注他们。因此老师教育和转变学困生,必须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的自信心。

1、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找到的自信心。讲课时要尽量让他们听懂,提问时,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时,心得体会鼓励学困生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练习也注意多辅导学困生。课后作业可以给学困生适当的减少难度,让他认为自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认为学习并不难,从而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努力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表扬为主,让学困生的自信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学困生的缺点较多,难得受到表扬,一旦受到表扬,他们则会加倍地珍惜。如果我们注意表扬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公平的,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使学困生感到温暖,从感情上与老师亲近起来。

3、寻求多方配合,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平时的聊天及教学工作中,从其他任课老师中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也让科任老师了解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改变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偏见,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同时学校、家庭多方面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一有进步,学校、家庭共同表扬,使学困生真正体会到家里父母的关心,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帮助,知道自己不是被冷淡、歧视的对象,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不断要求进步。

二)、改陋习,促学习。

平时无人看管的孩子多有陋习,而学困生多是陋习不少且管不住自己的学生。范文内容地图我们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并记录下来,与自己的陋习斗争,半学期后,积习难改的,让他们把难改的陋习写二三条贴在课桌上,让他的帮扶对象及周边同学帮助改正。一般经过两学期的改陋习活动,学困生不仅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品德素质。

三)、改环境,促自信。

召开校内班级各项文体活动,学困生虽然对学习没有兴趣,但对其他文体活动多是积极者。正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种活动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元旦文艺汇演、中学生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通过活动,会让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为班级争了光,为本组夺了分等等,用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励学习,拥有自信。

这些措施,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班级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学习氛围渐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请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学困生荡起自信的双桨!

第7篇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模式的变化带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变,公安民警也经历了转型期的变化,特别是近期中央“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以后,社会各界对公安民警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提升。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意味着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在人们的心目中,警察应该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就高速交警而言,他们肩负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职责,承担着高速公路的治安管理、秩序管理、事故处理等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高应激工作任务。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

二、高速交警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心情焦虑、烦躁。近几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遍布各地。警力不足造成了许多高速交警一个人要身兼数职,承担多项工作任务,使得工作的压力过大。他们经常感到心烦意乱,没有自己的空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例如,高速交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当事人不配合,甚至漫骂、撕打。事情过后反诬告执法民警,单位领导不理解,甚至对民警的执法情况持怀疑态度,由此产生情绪波动而出现失眠、食欲不好、心情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失调导致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家庭压力大。因为高速交警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易产生角色间失调。社会赋予的高速交通警察这一角色与家庭中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的角色产生了冲突,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家庭问题。民警长年累月在外地出差,加上工作岗位轮换调动频繁,与家人两地分居,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家庭照顾少,容易出现感情纠纷,产生家庭矛盾。事业与家庭,亲情与责任,警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交织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民警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心理变得脆弱悲观,甚至颓废懈怠。

(三)、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与周围朋友、同事交往感到困难,敏感多疑。由于高速交警的工作生活都在一起,正因为这一点往往他们容易把因工作产生的情绪带到日常生活中,或者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带入工作中。这样交叉反复影响,又缺乏适时调适情绪的空间与途径,就使得原本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难以处理。例如,许多涉世之初的民警,不适应新环境,觉得与周围同事格格不入,内心感到空虚、无助,不知如何是好。自己焦虑不安的情绪处理不好,导致与同事、朋友关系紧张。

(四)、倦怠、抑郁、郁闷。长期处在高压高危,繁忙枯燥的工作环境中,高速交警极易产生产生抑郁、郁闷的心理问题。对生活、工作既没兴趣也没目标,每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调节,以至于看到他人有条不紊地工作,时间长了自己变得悲观起来,对前途失去信心。

三、高速交警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职业的特殊性

高速公路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决定了高速交警工作的超负荷。首先,作为工作时间不定的职业之一,他们工作时间长,需要24小时地维护高速公路安全和畅通地运转。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没有界限,不论白天黑夜和天气情况,经常得加班加点,生活无规律。处理交通事故又时刻处在危险地带。其次,高速交警的心理压力还源于这一行业工作情境的特殊性及不可回避性所带来的孤独。他们长期工作在高速公路上,生活在偏僻的高速公路边,单一枯燥,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疲劳、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

(二)、身体健康因素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情绪与高血压病的非常密切,高速交警作为社会中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经常承受着常人没有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因而易患原发性高血压、肠胃型溃疡病等心因疾病也就不奇怪了。近几年来,各地民警在体检中发现病患呈'三多'现象,即基层领导患病多,业务骨干患病多,一线民警患病多。高速交警目前的身体状况,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社会压力大

除了工作上的压力,高速交警还必须面对公众和舆论的压力。他们必须处于聚光灯下,面对社会、公众的'审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安全的需要'是其中一个层次。高速交警是满足公众安全需要的最佳载体,公众对他们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和信任。在公众心目中,他们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代名词。而一旦高速警察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甚至个别警察做出违法违纪行为,就极易出现心理学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的效应。警察群体中出现一个反面典型,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这种情况无形中对高速交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

按照管理学原理,人是'经济理性人',从现实和理性出发,大多数人参加警界工作,首先是把警察作为一种职业,靠取得工资薪水解决生活来源,以保障家庭收入。但在现实中,有些领导者、决策者过分强调'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作为一种行政的强制要求,落实到相应的制度安排,片面强调从严治警,忽视从优待警。高速公路民警也是'经济理性人',一些民警把自己的工作与海关、税务、工商等单位的工作相比,很显然,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比那些国家机关大,而福利待遇比那些国家机关差。从政治资源方面比较,高速交通民警作为基层民警,在任职定级,晋升方面就更是困难得多。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民警的积极性,容易造成警察群体普遍的失落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滋生腐败现象。

四、警察心理健康标准

前些时候,'___心理健康网'将下面7项内容列为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高速交警而言同样适用,可以通过此7项内容对自身进行一个综合测评。

(一)、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异常。例如出现昆虫恐怖症的人往往对特定类型的昆虫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惧,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变态的反应。

(二)、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认识不正确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是经常遭受失败的;另外一个是过低的评价,结果是缺少前进的动力。

(三)、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和莫名的不安感,一般事情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镇定,遇事不慌,能采取紧急措施。

(四)、保持统一的人格。警察应当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与外显的行为相一致。一个人如果内心和外部行为不一致,就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交往,并且把人际关系作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对他人的过错能予以容忍,采取宽容的态度。

(六)、社会化良好。警察应该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掌握所在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法适应社会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七)、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平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良好的控制,在一般刺激作用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面部表情、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临危不惧,果断地做出应对。

五、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

高速交警作为不同于地方警察的特殊群体,对维护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健康是从事警务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如果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对公民、对国家都意味着潜在的危机。危害的不仅是个人的机体健康,还包括他的工作对象,进而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到政府及国家的形象。为此,保障高速交警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系统的体系以保障民警心理健康。

1、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培养公安民警的健康人格为目标,展开民警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科,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开通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2、切实把关心爱护民警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医疗制度,改善民警健康状况。合理安排民警工作时间,进一步认真落实民警休假、体检、轮训、抚恤等制度,防止随意调动警力从事非警力活动,尽可能减轻过度负荷,缓解民警的身心压力。同时提高民警防病意识,增加经常性的健身等活动等。

3、在保证警力充足的同时,将通过心理素质测试纳入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的统一招考中(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广泛开展)。同时在警察队伍中大力加强宣传心理学常识的力度,让民警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和求助观念。

(二)就民警个人而言,要懂得如何适时地舒缓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

1、要学会说出自己的担忧。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少数违法者的不理解,高速交警到底该怎样缓解压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学会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每天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说出和写出你的担忧、经常锻炼身体、享受按摩的乐趣及放慢说话的速度。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被动地对待压力。民警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还应多找家人、朋友进行倾诉,如果感觉问题仍然存在,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辅导。

2、不断学习,培养兴趣爱好。高速交警工作单一、生活单调。民警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学习,仅强调一次性学习或单纯追求学历,已经逐渐落伍了。要注意终生完善自我,打开封闭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内在素质”中增强自身的修养。兴趣单一是民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兴趣狭窄的民警,知识面狭窄,个人生活的丰富性就差,业余生活消极,影响全面发展。兴趣作为推动实践活动的动力,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意义。高速交警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压力做出相应的处理办法,放松自己。

综上所述,保护高速交通民警健康,应当从“心”开始。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冲突与困惑,建立理性的认知结构,塑造健康健全的美好人格,提高警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高速交警以积极向上快乐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警务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

第8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研报告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解我省高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的精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关工委、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省教育厅有关方面协同配合下,组织开展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全省确定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参与调研,这些学校既有部属高校也有省属高校,既有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也有专业性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校驻地覆盖全省各地,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参与调研的高校关工委在学校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动员和组织本校离退休老同志,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座谈会,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现将这项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但同时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据各校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咨询记录提供的资料,心理异常学生检出的比例,虽然差异很大,但平均达到5-7%,有些学校高达14%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我省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中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障碍性心理问题次之。发展性问题以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及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应对、毕业择业心理等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则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由于各个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任务不同,各个年级大学生所显现的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各校所提供的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某大学一学生,来自苏北农村,中学的尖子生、三好生,性格内向,来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向乡亲们借来的,来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成绩不理想,看到别的同学在外打工,执意想挣钱还债,种种压力逐渐使刚进校意气风发的他变得很郁闷、焦虑、烦躁,这些不良情绪积压爆发,情绪失常,导致狂躁症,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休学两年。

(二)、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某高校曾发生一起因“三角恋爱”引发的凶杀事件。一女生因不能容忍另一女生接近其恋爱的男生,在某日中午趁该女生在宿舍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连砍十几刀致其重伤。强烈的嫉妒心使这女生丧失理智,成为一名杀人犯。有些院校中,由于相关心理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此外,网络成瘾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部分男生还开始出现离不开烟酒等物质依赖,成为各种各样的“瘾君子”。(三)、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某校二级学院一名女生,个性偏执,心情孤傲,交一男朋友,一年后遭拒绝,情绪受挫,寝食难安,心理封锁,听不进任何规劝,终于悬梁自尽。

(四)、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我省高校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创新途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做到了思路清晰,要求具体,特色鲜明,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省高校正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从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的实践教育的转变。,省教育厅建立了5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辐射与带动周边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月,我省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的遴选资助建设工作,遴选出16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予以重点建设。 11月,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评估、咨询和服务。一是建立健全三级组织网络。建立高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各高校都落实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或系科中有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称心理保健委员、心理气象员等),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校,覆盖全体本专科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组织领导机制。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校医院、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对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指导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参与调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均能做到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全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各高校之间差距较大,数额从2万到40万元不等,生均从1.5元至15元不等,其中三分之一高校能达到省教育厅提出的生均标准。参与调研的高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许多高校还设有预约室、接待室、测量室、宣泄室、放松治疗室、生物反馈室、沙盘治疗室、观察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均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南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率先以必修课的形式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颇受学生欢迎。

(二)重视发挥专兼职队伍和“五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各高校均有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除专职教师外,各院系具备资质的辅导员老师全面参与,还吸收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的资源,积极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作用,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提升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各高校至少配备有1名本科学历以上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或具备较长的执业年限。4月,南通大学关工委建起了“谈心屋”,成为离退休老同志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窗口。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省关工委、中国关工委以及全国和省各大媒体先后推广,报道了南通大学的经验,我省各高校关工委纷纷陆续建起了“谈心屋”。以“谈心屋”为桥梁,将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多了一支队伍和力量。老同志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政治优势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不拘形式的心理疏导和心灵抚慰,解读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心理咨询、访谈、对话或座谈等形式,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吸取先进人物的人生经验,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我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以及省社科、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5个省级基地均建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吸引了广大高校专兼职教师申报。我省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

(四)拓展工作时空,积极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

大多数高校在个别咨询为学生服务方面,积极拓展时空,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咨询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学生能及时方便快捷地寻求个别咨询。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网站,并不断更新,发挥网络及时沟通的优势,通过论坛、专业教师博客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苏州大学的4个校区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达18个半天,并由原先在教学区域的设置转向进驻学生宿舍,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便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室每周的开放时间计40余小时,包括晚上和周末时段。江苏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分布在各个方便学生的区域。扬州大学开通“扬州大学心情驿站”博客、“扬老师qq在线心理咨询”。中国矿业大学组织建立了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指导、大学生心理资助中心网络小组为主体的网络建设队伍,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互动性功能。

三、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势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各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大,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投入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据本次调研,我省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最少的高校平均年生均经费仅1.5元,而较为充裕的高校年生均经费已达到15元,相差10倍。参与调研的学校有三分之二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覆盖本专科生,还要覆盖研究生,而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研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重视,体现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零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共性问题。本次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较多,如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有5-6人,但有不少高校仅有1-2人,师生比仅为1:9000-1。__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 __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定岗、定编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工作人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不低于1:3000-4000”。我省不少高校还没有达到此最低标准。一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但缺乏专业资格。各校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待遇、职称和培训方面各有各的情况,如职称,有的归口管理,有的归属思政,有的挂靠教师,很多并无明确,以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不够稳定。(三)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尚未形成各界共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如何规范、科学、有效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以后,媒体在予以关注并报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

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虽然全省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活动体系建设、校内小报、宣传小册、广播网络等各种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咨询知识,个别心理咨询室设置由原来在校园僻静一角进驻学生生活社区,通过拓展时空,开辟网络新阵地等手段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专职、专业、专心”服务学生的做法,基础工作比较到位,但由于受“怕被别人觉得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大问题”等想法的影响或由于相关心理学科普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接受度仍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意识普遍薄弱。有的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却无察觉,或者意识不到是心理问题;有的对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认识有误区;有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一定的偏见。

四、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卫生厅、团省委等多个职能部门进一步协同配合,切实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__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__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我省所有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上述文件,使全省高校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各高校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题汇报,部署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高校都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校医院等单位,以及学校关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健全相关制度,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完善协调机制。各高校要按照本科生不少于15元、专科生不少于10元安排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房和场地,具有完备的健康、能力、人格、职业等方面测评软件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期刊、音像等参考资料,并能够不断补充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规定的最低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应计算相应工作量。

在专业资格和培训方面,建议省教育厅出台专业人员的专业准入制度和要求,对专职人员专业化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方面要有规划和督导。对兼职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骨干学生的专业培训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很乱且费用昂贵,建议省物价管理等部门联动予以整顿并在培训资质上予以规范。

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加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形成咨询师全懂,党委副书记懂、辅导员基本懂,班主任略懂,学生有心理健康意识,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知晓,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了解的全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

本次调研发现,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5个省级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覆盖了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效地整体推动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与辐射效应,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5个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在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方面的培训、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加快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步伐

危机干预工作直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各校应确立危机干预的指导思想,以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建立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预防方面,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管理,做好危机预警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并作出有效干预。加强信息管理:在普查后根据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和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把临床咨询筛查出来的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遭遇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性格长期孤僻的,学业、情感或人际关系等问题受挫的,环境适应不良的,以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和主要对象。

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并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家长、社会医疗机构协同的危机干预网络,明确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分级分类处理办法。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工作队伍、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危机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危机快速反应能力,挽救个体身心,维护学校声誉,加强校园和社会稳定。开展危机后干预,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反应,维护身心健康。(四)要积极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主动求助意识

省内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显现了学生求助意识的薄弱,对此学校领导、老师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备感痛心惋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事、善事、难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工作的普及宣传,并长抓不懈,推广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和典型经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的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异常心理,帮助大学生自主调整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通过药物以及住院治疗。

第9篇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小学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根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这个比例略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 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在这里我们不能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的结论,因为每个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尽一致,或者说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仍可得出两点结论:

1、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我们既要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发生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这二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密切关系。如果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过分满足,就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及情绪易变的特点。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而形成了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只要一个人就会焦虑或对于本来不需要恐惧的东西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等等。其次,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也与应试教育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有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没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到对付挫折和困难的办法,就易情绪失调。

对人焦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现在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对人焦虑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人焦虑的产生一和学生普遍较任性、固执、依赖性重有关,二和学校教育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有关。

自责倾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五。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各个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中存在很大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原因有: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第10篇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 西单商业区算是人们最爱去也是最常去的商业去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东西适合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位于西单大街西侧的大悦城,君太百货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中友百货就很适合各个年龄段,消费层属于中上等,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明珠商场,新一代商场则就适合年轻人去,价格也是较为便宜的,像初中高中生就比较喜欢来这里了,西单商场1—3层属于中等消费层,4—7层则属于比较低等的消费层,但也要比明珠,新一代这样的商场价位稍高些。

在五一节假日期间来西单的人要比平时多很多,不过还是年轻人比较多。年龄大概在30岁以下,女生较多,基本都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要为了购物,有很明确想买的东西,顺带看一下别的,这些人经常去的就是明珠,新一代和西单商场,如果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就更愿意去大悦城,君太,中友。第二种是主要为了和朋友小聚,顺带逛一下,这些人喜欢去的地方与第一种相同。因为是假期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比平时也多了很多,而且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一起来,以开私家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都是为了有目的性的购物,这些人更青睐于大悦城,君太和中友,这些商场不仅有地下停车位,而且凭当日当日消费小票还可以免停车费。在西单,到了吃饭点可以说每家餐馆都是爆满,但个人认为大家最喜欢去的还是像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这样的快餐,方便快捷又实惠。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这一天的观察我发现来西单的人大多都很开心,但是大多也都很浮躁。我认为导致这一不和谐因素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因为是商业区,所以环境必然嘈杂,根据时间的不同(节假日和非节假日)来这里的人多少也不同,人多时就会拥挤,而人少时也只能说不拥挤,在这么大人口密度的环境下,人们的心情肯定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而使人不悦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硬件环境,西单商业区并不算大,但是建筑密度却很高,无论是十几层的大商场还是小片平房商业街都给人楼挨楼,房挨房的感觉,如果只是来这里购物或短时间逛的话就还好,但在这里待时间长了人就会感觉到烦躁。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建议:像商业街这种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开放式空间应该将楼间距适当的加大,或在两高人口密度区域之间留出一块小广场,已达到舒散人群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第11篇 网购心理调研报告

寒假刚开始,在一次拜访亲戚的过程中,得知阿姨从事保暖内衣的销售,在与她详细交谈后,凭借我丰富的网络购物经验,就顺理成章推荐阿姨可以向网络销售发展。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在淘宝交易平台上开始初步经营。我便负责客户接待工作,也从中了解着网络消费者的心理。总结出以下四类:

一,贪图便宜型

众所周知,如今的网络消费,都是由便宜的价格而引导消费者的青睐,在我接待的客户中间,100%的人是进过了现实店铺的“货比三家”,起码有80%的人还经过了网络销售平台上的“货比三家”,还有20%是老客户。我们也遇到过,上来就提意见,说我们的价格能否再便宜点,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如今的网络消费不能再如此。由于缺少了经销商,很多商品都是出厂直销,价格自然无法和世面上的相比。因此出现了“山寨”品,价格低廉的“山寨”商品往往会和正品相提并论,且价格低了好多,许多买家都冲着这个便宜,不顾结果的疯狂购买,但往往不能称心如意。但此类心理往往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导因素。

二,斤斤计较型

就像当面交易,讨价还价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遇上购买量大的买家,就更有理由来杀价了。在我接待的客户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开口就问是不是包邮的,这样的问题多了,我就干脆就设了自动回复,更有甚者,抓住我们以前搞过的包邮活动不放,借题发挥,这样的最终只能以沉默对待,他们那钻牛角尖的劲让我哭笑不得。斤斤计较型的买家会在决定购买一款商品前尽可能地把相关的店铺数据都搜集了一遍,此类买家一般不善于语言的沟通,但是特别擅长砍价,而且是切中你要害的砍价,仿佛他对商品的了解远远多于你,他们会找出店铺中和商品的任何细节信息来作为砍价前提,即使在经过一番好说好劝之后,也不一定能达成共识。他们很是小心谨慎,一旦发现有任何纰漏就会放弃购买,但很多时候都由于误解引起。我只好耐心揣摩,细细回答,才能赢得信任。

三,自我暗示心理型

大多网络消费者,特别是刚刚接触的,对网络购物的保障没有个明确的了解。其实这样的购物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第一,我们发出的货物都是靠快递发出,这样一来存在这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首先时间得不到保证,快递收货没什么定的时间,快递送货更是无法确定,很多买家,都说因为要回家过年,所以在某某号之前一定得收到,或者几天之内一定得收到货物,而很多网络卖家为了自己的利润,一般都会给客户一个时间范围,给客户一定的信心,这时买家的自我暗示心理起了作用,认为这个时间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就安心购买了。其实这个时间实在不是我们能保证的,很多因素会导致延误、漏单等结果。第二,货物的质量也是不能得到保证,当然首先是发货,我们虽然会检查货物质量当然,也会存在偶尔,万一发了一件质量差的货物,很多买家收到后,自然是哑巴吃黄连。更有不法的网络商家,故意拿质量差的充数,而当他们收到客户投诉时,就会找各式各样的借口,比如货物的损坏是由快递造成的,由于买家没有实行保价服务,所有损失得由买家承担。第三,售后服务无法落实,很多人不愿意在网络上买价格高的产品,比如3c产品。就是因为远在他乡的卖家如何切实的实现售后服务呢?在我接待客户中也会有因为尺码过小货过大而要求退货的,我们虽然会同意接受,但是途中的运费都是双方对半开的,这个运费的价格是偏远地区是相当昂贵的,因为货物的价格大于运费,一般买家都会选择退换,这样就又无辜地生出一笔额外的损失。按我的购物经验,这样的情况是网络消费的常规的,也是最合理的。有的卖家一等到客户给了评价之后,就开始不闻不问。买家的货物出现了质量问题,向卖家投诉时,他们有的敷衍了事,有的一大串的借口,有的干脆不理。这样的目的就是因为不愿意去负担任何金钱的损失。很多买家在购物前,特别是付款前,都会下很大的决心,自我暗示这个商家一定是诚实守信的,货物一定是保质保量的,而然他们没有考虑到隐患重重。

四,别有目的型

无理取闹的人让我很纠结,他们一般会无缘无故的询问同一个问题,<莲~山 课件>;他们就像在街上逛街,东问一家,西问一家,类似货比三家,可他们的本意不在购买,而在观望。看看这件商品有没有跌价的空间,或者他们自身也在卖相同的东西,而看不惯他们的竞争对手,来找麻烦,故意让我们难堪。他们会一连拍好几样东西,并且不闻不问,等到我们开始发货的时候,他们拍的几样东西中有断码的有断色的,让我们去和他联系,然后他们态度非常差,就等着我们退款,他们却自得其乐。还有的买家是下家,何为下家,就是他们本身没有货物来源,就是靠我们的价格低廉,借助他们店铺的信誉高,广告打的好,来吸引顾客的青睐。然后提升价格,赚差价的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想办法自己搞货源,或者更加低廉的下家,就会派人来套话,东扯扯,西扯扯,搞的我们莫名其妙。

寒假很快结束了,这次的实践调查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更好的认清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就能更好的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也能更好的设计出自己商品的吸引力。抱着诚实守信的理念,相信自己能在网络销售上立足,也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第12篇 小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未来是否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着手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的项目及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得多。我们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进行调查工作。

调查的设计:

(1)时间:20__.9.5--------20__.9.30

(2)对象: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3)方式:问卷、座谈会等

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分别从小学生 “对待学习成绩的态度”、“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及性格、能力、交友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旨在考察学生智力智能发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的认识自己、良好的情绪注意力、心理承受能力,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数据。

(二)调查情况分析: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智能发育正常。一个小学生,能正常学习和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一般说其心理就是健康的。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能正常学习的小学生占98%,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占97%,有一定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的占99%。我校在校生为1800人,在这一方面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3%,约为300多人。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准是同家庭成员、教师同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人。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占99%,能以诚恳、谦虚、公正、宽厚待人的占97%,在这一方面,也有1—3%的 小学生有心理障碍。①父母关系与父母的对话程度非常好的,占51%,比较好和一般的,占21%和19%;几乎不交流和根本不交流的,占4.5%。与父母的最大分歧是不理解我的行为的,占30%;其次是溺爱和过高期望的,占13.4%;与父母产生矛盾时解决的方法,通过对话解决的学生,占75%,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接受的,占12.3%。②对学校的态度和师生关系上。学校生活非常满意的,占59%,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占38%,不满意的占2%。对与教师沟通程度感到非常好的,占36.4%;其次是一般的,占32%,比较好的,占25%;几乎没有对话和根本不对话的学生,占6.1%。与老师最大的分歧是学习上的,占15%;不理解我的行为的,占13%,其他86名,占20%。与老师产生矛盾时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对话来解决的,占63.6%;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接受的,占17%;第三用间接方法(第三者或信件)的,占7%;第四是反抗,不想上学或逃学的,占1.3%。③与同学关系上能够交心的朋友,占48.4%;其次是有几名的,占38%,第三是没有的,占13%。交友的最大障碍是性格上的差异的,占17.4%;其次是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占7%。再就是缺少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占6%。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处理方式是通过对话来解决的,占64%,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接受的,占17%;第三是用间接方法解决的,占7%。

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做无谓的怨尤,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99%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正常的,也有1%的小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4、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在调查中,这一方面正常的占99%,有1%的小学生有心理方面的障碍。

5、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有良好的情绪,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调查情况表明,95—97%的小学生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另外3—5%的小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6、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这方面心理正常的占99%,有心理障碍的为1%。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就本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围绕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项标准所展开的调查,各项指标均有1%的比例属于有可能有心理障碍的范畴,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较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 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二、认真研究,剖析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己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再者,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记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保护儿童权益公约》的广告拍得很有意思,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阵车鸣声、传呼声、麻将声、成人吵闹声中,一直不停地在倾述着什么,但他发出来的微弱声音,早已被成人社会的“噪声”淹没了,最后当一切噪声停止,才听清孩子说了一句:“你们为什么都不听我说呢?”。我想这个公益广告的确把儿童的生活处境揭示得淋漓尽致!难怪那么多小学生感到孤独,认为谁也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教师总是要管这管那。

据调查,我校独生子女约占35%。发现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在我和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个小学生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快离婚的地步,使这个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觉得学校教育主要是尽可能多培养“应试人才”,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低下,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一长就有了某种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他们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他们下意识的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三、齐抓共管,多方面做好心理指导

学校层面,通过调查,我们已知道,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因社会、家庭、生理等各种原因,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指导,要使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使每个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有社会意义的背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认真细致的做好这项工作。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同学相处。我们和他们相处,决不能虚心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导将无从下手。在这次调查中,我和小学生们融切相处就是一例,这也是我能完成这次调查工作的重要一环。2)要换位思维,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同学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心理有障碍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别人不一样。理解他们,是能否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关键。3)除了真诚、理解以外,还要注意对每个同学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4)做心理指导工作,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专题性活动;课外合作游戏;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疏导学生从沉闷的气氛中释放出来;注意用非语言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空;注意观察,可以采用反馈技术,重复一些师生言行,引导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学生的下意识自我防护意识等。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感染。5)要特别注意对具有自卑心理障碍学生的具体分析。其中,要特别注意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矫正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验,增强他们自我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自我优越心理;创造轻松环境,淡化其不安、烦躁、孤独、离群心理。

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道德品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三)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社会层面,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地科学治疗,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

第13篇 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目的及意义: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我院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我院团委决定对我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研。此问卷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统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出现的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方法:问卷调研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研的形式,由我院各团支部同学填问卷,并从中采取样本。这次调查对象是我院所有年级的学生。调查样本的选择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这次有效资料为540份。

调研结果及总结

1.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

统计结果:

1.大一 2. 大二 3.大三 4.大四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这次调研对象各年级按一定比例进行调研,这样更能体现这次调研的客观性。从而使调研更加准确、更有成效。

2.请问您的性别? ( )

统计结果:

1. 男 2. 女

分析与总结:这次调研对象男女比例各为50%,这样更能反映这次调研的客观性更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从而使调研更有效。

3.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请问您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吗?

统计结果:

1.非常了解 2.有点了解 3.朦胧知道一点点 4.很不清楚

分析与总结: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很多人的心理都呈现一种“亚健康”状态。但很多学生对于 “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不太清楚,了解的人很少。可见,学生在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

请选择你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么?4.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快,请问您是否感到生活非常紧张?( )

统计结果:

1. 是,经常觉得压抑 2.否,没有这种感觉 3. 偶尔出现这种状况

分析与总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同学们感到生活紧张,压力大。但也有只是偶尔感到紧张或甚至没有这种感觉。可见,对于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不一样。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还是应该加强自己的危机感,给予自己适当的压力,这样才有前进的动力。

5.目前您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可多选)( )

统计结果:

1.学习压力大 2.就业压力大 3.家庭经济压力大4.人际关系紧张 5.其他

分析与总结: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苦恼来自于几个主要的方面,有学习压力大 、就业压力大 、家庭经济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其中学习压力的大占28%,就业压力大占了33%。这两者是最主要的原因。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让许多学生对于未来能否就业产生忧虑,同时也带来了学习压力的增大。当然,家庭经济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6.在您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

统计结果:

1. 郁闷 2. 抑郁 3.焦虑 4.敌对情绪

5. 愉快 6.充满希望 7.其他___

分析与总结: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郁闷、抑郁、焦虑等不良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加以改正。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向上。

7. 您是否有过轻生的念头?( )

统计结果:

1. 偶尔有 2. 经常有 3. 从来没有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已看出我院将近60%的学生从来没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这些同学对生活乐观,不会逃避。然而,也有近40%的同学偶尔有轻生的念头,这是不健康的心理,应当杜绝。

8.您认为造成大学生轻生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

统计结果:

1. 学习压力大 2. 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 3. 家庭条件比别人差

4. 失恋 5.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6.人际关系失败

7.四级没过拿不到毕业证书 8. 其他

分析与总结:造成大学生轻声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调查显示,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大和家庭经济条件比别人差。在求学阶段,学习压力是大是正常的,因此同学们应该学会如何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学习。在大学,有些学生喜欢攀比,家庭经济条件比别人差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轻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9. 您认为轻生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哪种问题?(多选)( )

统计结果:

1. 缺乏社会责任感 2. 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3.心理受挫能力差 4.适应能力差 5. 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会轻生是因为心理受挫能力差,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而是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学生应该加强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以正确对待挫折。

10.经过这么长久的大学生活,您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吗?( )

统计结果:

1. 满意 2. 不满意 3. 没感觉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同学仅占20%,而大多数是没有感觉。对于那些不满意目前大学生活的同学,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实的大学生活跟他们想象中的相距甚远,对这样的大学生活感到乏味和无聊。

11. 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您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差距吗?

1. 有,差距很大 2.有,但差距不大

3.没有,感觉一般 4. 没有,和想象的一样

分析与总结:有近6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差距很大,这是必然的,想象终归是想象,生活才是真实的。同学们应该面对生活,不要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之中。

12. 您认为您的心理状况健康吗?( )

统计结果:

1. 非常健康 2. 基本健康 3.有一点心理疾病

4.不健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反映出,认为自己非常心理健康的同学只有10%,而认为基本健康的占60%,还有一些是认为有一点心理疾病或不健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病。所以,同学们应该时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调整。

13. 当您意识到自己心理有偏差时会怎样做?(可多选)( )

1. 自己沉默不语 2. 和家人倾诉 3. 找朋友同学聊天

4. 找老师谈话 5.上网找陌生人倾诉 6. 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7. 自暴自弃 8.走自杀等极端方式

分析与总结:当已是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同学是选择跟同学聊天,这是一种很好的舒解方式。而选择沉默不语是不可行的,应该找家人或朋友倾诉。但从上表可以看出,没有同学选择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可见同学们没有看到心理咨询的好处,当家人、朋友都不能帮助你时,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4. 您所读的大学是否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

统计结果:

1. 有 2. 没有 3. 正在建立或者完善之中

分析与总结:在大学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15. 您是否认为向心理咨询中心这类地方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统计结果:

1. 是 2. 不是 3.无所谓,没想过

分析与总结: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心理方面的困惑,进行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解决这些疑惑,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16. 您认为学校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

统计结果:

1. 应该 2.不应该 3. 没意见

分析与总结:在大学,成绩固然很重要。但心里是否健康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开一些关于培养健康心理的讲座,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17. 您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多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变挫折的能力?( )

统计结果:

1. 有必要2. 没必要 3.没意见

分析与总结:由上图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变挫折的能力。通过开展“挫折教育”,同学们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不会轻易屈服,可以加强同学们的抗挫折能力。

18. 您身边有没有发生过学生轻生的事件?( )

统计结果:

1. 有,而且经常发生 2.有,但很少 3. 没有,从来没有发生过

分析与总结:在我们同学身边很少发生学生轻生的事件,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19. 您对生命的理解是( )

统计结果:

1. 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 2. 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

3.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 4. 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分析与总结:从上表可已看出,同学们对生命的理解都正确的,可见同学们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0.您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有存在障碍吗? ( )

统计结果:

1.有很大障碍 2.有时有障碍 3.比较少 4.无,畅所欲言

分析与总结:据表反应,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同学们都很少存有障碍,可见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是极好的,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21. 如果您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您会觉得心烦气燥吗?( )

统计结果:

1.经常会 2.从来不会 3.偶尔会 4.有时会

分析与总结:据上表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时,大部分同学会表现得心烦气躁,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会冷静、耐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22. 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 )

统计结果:

1. 转移(心里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2. 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3. 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4. 顺其自然,让它自然调整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每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有些是可取的,而有些则是不可取的。所以,同学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压力,例如,找朋友或家人倾诉,或者是写信、写日记,这些都是可取的方法。而喝酒、睡觉等则是不可取的

二、简答题

24.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或者说学校应给予怎么样的帮助?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参与各种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同时,学校也要给与必要的指导。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信息学院团总支调研部

__年四月二十四日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模式的变化带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变,公安民警也经历了转型期的变化,特别是近期中央“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以后,社会各界对公安民警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提升。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意味着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在人们的心目中,警察应该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就高速交警而言,他们肩负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职责,承担着高速公路的治安管理、秩序管理、事故处理等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高应激工作任务。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

二、高速交警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心情焦虑、烦躁。近几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遍布各地。警力不足造成了许多高速交警一个人要身兼数职,承担多项工作任务,使得工作的压力过大。他们经常感到心烦意乱,没有自己的空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例如,高速交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当事人不配合,甚至漫骂、撕打。事情过后反诬告执法民警,单位领导不理解,甚至对民警的执法情况持怀疑态度,由此产生情绪波动而出现失眠、食欲不好、心情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失调导致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家庭压力大。因为高速交警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易产生角色间失调。社会赋予的高速交通警察这一角色与家庭中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的角色产生了冲突,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家庭问题。民警长年累月在外地出差,加上工作岗位轮换调动频繁,与家人两地分居,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家庭照顾少,容易出现感情纠纷,产生家庭矛盾。事业与家庭,亲情与责任,警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交织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民警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心理变得脆弱悲观,甚至颓废懈怠。

(三)、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与周围朋友、同事交往感到困难,敏感多疑。由于高速交警的工作生活都在一起,正因为这一点往往他们容易把因工作产生的情绪带到日常生活中,或者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带入工作中。这样交叉反复影响,又缺乏适时调适情绪的空间与途径,就使得原本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难以处理。例如,许多涉世之初的民警,不适应新环境,觉得与周围同事格格不入,内心感到空虚、无助,不知如何是好。自己焦虑不安的情绪处理不好,导致与同事、朋友关系紧张。

(四)、倦怠、抑郁、郁闷。长期处在高压高危,繁忙枯燥的工作环境中,高速交警极易产生产生抑郁、郁闷的心理问题。对生活、工作既没兴趣也没目标,每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调节,以至于看到他人有条不紊地工作,时间长了自己变得悲观起来,对前途失去信心。

三、高速交警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职业的特殊性

高速公路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决定了高速交警工作的超负荷。首先,作为工作时间不定的职业之一,他们工作时间长,需要24小时地维护高速公路安全和畅通地运转。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没有界限,不论白天黑夜和天气情况,经常得加班加点,生活无规律。处理交通事故又时刻处在危险地带。其次,高速交警的心理压力还源于这一行业工作情境的特殊性及不可回避性所带来的孤独。他们长期工作在高速公路上,生活在偏僻的高速公路边,单一枯燥,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疲劳、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

(二)、身体健康因素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情绪与高血压病的非常密切,高速交警作为社会中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经常承受着常人没有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因而易患原发性高血压、肠胃型溃疡病等心因疾病也就不奇怪了。近几年来,各地民警在体检中发现病患呈'三多'现象,即基层领导患病多,业务骨干患病多,一线民警患病多。高速交警目前的身体状况,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社会压力大

除了工作上的压力,高速交警还必须面对公众和舆论的压力。他们必须处于聚光灯下,面对社会、公众的'审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安全的需要'是其中一个层次。高速交警是满足公众安全需要的最佳载体,公众对他们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和信任。在公众心目中,他们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代名词。而一旦高速警察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甚至个别警察做出违法违纪行为,就极易出现心理学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的效应。警察群体中出现一个反面典型,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这种情况无形中对高速交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

按照管理学原理,人是'经济理性人',从现实和理性出发,大多数人参加警界工作,首先是把警察作为一种职业,靠取得工资薪水解决生活来源,以保障家庭收入。但在现实中,有些领导者、决策者过分强调'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作为一种行政的强制要求,落实到相应的制度安排,片面强调从严治警,忽视从优待警。高速公路民警也是'经济理性人',一些民警把自己的工作与海关、税务、工商等单位的工作相比,很显然,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比那些国家机关大,而福利待遇比那些国家机关差。从政治资源方面比较,高速交通民警作为基层民警,在任职定级,晋升方面就更是困难得多。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民警的积极性,容易造成警察群体普遍的失落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滋生腐败现象。

四、警察心理健康标准

前些时候,'___心理健康网'将下面7项内容列为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高速交警而言同样适用,可以通过此7项内容对自身进行一个综合测评。

(一)、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异常。例如出现昆虫恐怖症的人往往对特定类型的昆虫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惧,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变态的反应。

(二)、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认识不正确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是经常遭受失败的;另外一个是过低的评价,结果是缺少前进的动力。

(三)、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和莫名的不安感,一般事情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镇定,遇事不慌,能采取紧急措施。

(四)、保持统一的人格。警察应当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与外显的行为相一致。一个人如果内心和外部行为不一致,就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交往,并且把人际关系作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对他人的过错能予以容忍,采取宽容的态度。

(六)、社会化良好。警察应该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掌握所在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法适应社会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七)、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平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良好的控制,在一般刺激作用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面部表情、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临危不惧,果断地做出应对。

五、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

高速交警作为不同于地方警察的特殊群体,对维护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健康是从事警务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如果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对公民、对国家都意味着潜在的危机。危害的不仅是个人的机体健康,还包括他的工作对象,进而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到政府及国家的形象。为此,保障高速交警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系统的体系以保障民警心理健康。

1、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培养公安民警的健康人格为目标,展开民警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科,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开通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2、切实把关心爱护民警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医疗制度,改善民警健康状况。合理安排民警工作时间,进一步认真落实民警休假、体检、轮训、抚恤等制度,防止随意调动警力从事非警力活动,尽可能减轻过度负荷,缓解民警的身心压力。同时提高民警防病意识,增加经常性的健身等活动等。

3、在保证警力充足的同时,将通过心理素质测试纳入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的统一招考中(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广泛开展)。同时在警察队伍中大力加强宣传心理学常识的力度,让民警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和求助观念。

(二)就民警个人而言,要懂得如何适时地舒缓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

1、要学会说出自己的担忧。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少数违法者的不理解,高速交警到底该怎样缓解压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学会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每天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说出和写出你的担忧、经常锻炼身体、享受按摩的乐趣及放慢说话的速度。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被动地对待压力。民警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还应多找家人、朋友进行倾诉,如果感觉问题仍然存在,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辅导。

2、不断学习,培养兴趣爱好。高速交警工作单一、生活单调。民警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学习,仅强调一次性学习或单纯追求学历,已经逐渐落伍了。要注意终生完善自我,打开封闭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内在素质”中增强自身的修养。兴趣单一是民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兴趣狭窄的民警,知识面狭窄,个人生活的丰富性就差,业余生活消极,影响全面发展。兴趣作为推动实践活动的动力,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意义。高速交警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压力做出相应的处理办法,放松自己。

综上所述,保护高速交通民警健康,应当从“心”开始。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冲突与困惑,建立理性的认知结构,塑造健康健全的美好人格,提高警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高速交警以积极向上快乐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警务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调研报告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解我省高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的精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关工委、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省教育厅有关方面协同配合下,组织开展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全省确定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参与调研,这些学校既有部属高校也有省属高校,既有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也有专业性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校驻地覆盖全省各地,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参与调研的高校关工委在学校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动员和组织本校离退休老同志,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座谈会,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现将这项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但同时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据各校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咨询记录提供的资料,心理异常学生检出的比例,虽然差异很大,但平均达到5-7%,有些学校高达14%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我省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中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障碍性心理问题次之。发展性问题以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及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应对、毕业择业心理等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则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由于各个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任务不同,各个年级大学生所显现的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各校所提供的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某大学一学生,来自苏北农村,中学的尖子生、三好生,性格内向,来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向乡亲们借来的,来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成绩不理想,看到别的同学在外打工,执意想挣钱还债,种种压力逐渐使刚进校意气风发的他变得很郁闷、焦虑、烦躁,这些不良情绪积压爆发,情绪失常,导致狂躁症,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休学两年。

(二)、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某高校曾发生一起因“三角恋爱”引发的凶杀事件。一女生因不能容忍另一女生接近其恋爱的男生,在某日中午趁该女生在宿舍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连砍十几刀致其重伤。强烈的嫉妒心使这女生丧失理智,成为一名杀人犯。有些院校中,由于相关心理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此外,网络成瘾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部分男生还开始出现离不开烟酒等物质依赖,成为各种各样的“瘾君子”。

(三)、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某校二级学院一名女生,个性偏执,心情孤傲,交一男朋友,一年后遭拒绝,情绪受挫,寝食难安,心理封锁,听不进任何规劝,终于悬梁自尽。

(四)、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我省高校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创新途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做到了思路清晰,要求具体,特色鲜明,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省高校正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从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的实践教育的转变。,省教育厅建立了5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辐射与带动周边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月,我省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的遴选资助建设工作,遴选出16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予以重点建设。 11月,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评估、咨询和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三级组织网络。建立高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各高校都落实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或系科中有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称心理保健委员、心理气象员等),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校,覆盖全体本专科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组织领导机制。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校医院、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对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指导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参与调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均能做到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全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各高校之间差距较大,数额从2万到40万元不等,生均从1.5元至15元不等,其中三分之一高校能达到省教育厅提出的生均标准。参与调研的高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许多高校还设有预约室、接待室、测量室、宣泄室、放松治疗室、生物反馈室、沙盘治疗室、观察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均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南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率先以必修课的形式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颇受学生欢迎。

(二)重视发挥专兼职队伍和“五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各高校均有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除专职教师外,各院系具备资质的辅导员老师全面参与,还吸收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的资源,积极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作用,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提升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各高校至少配备有1名本科学历以上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或具备较长的执业年限。4月,南通大学关工委建起了“谈心屋”,成为离退休老同志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窗口。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省关工委、中国关工委以及全国和省各大媒体先后推广,报道了南通大学的经验,我省各高校关工委纷纷陆续建起了“谈心屋”。以“谈心屋”为桥梁,将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多了一支队伍和力量。老同志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政治优势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不拘形式的心理疏导和心灵抚慰,解读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心理咨询、访谈、对话或座谈等形式,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吸取先进人物的人生经验,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

我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以及省社科、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5个省级基地均建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吸引了广大高校专兼职教师申报。我省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

(四)拓展工作时空,积极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

大多数高校在个别咨询为学生服务方面,积极拓展时空,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咨询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学生能及时方便快捷地寻求个别咨询。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网站,并不断更新,发挥网络及时沟通的优势,通过论坛、专业教师博客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苏州大学的4个校区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达18个半天,并由原先在教学区域的设置转向进驻学生宿舍,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便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室每周的开放时间计40余小时,包括晚上和周末时段。江苏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分布在各个方便学生的区域。扬州大学开通“扬州大学心情驿站”博客、“扬老师qq在线心理咨询”。中国矿业大学组织建立了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指导、大学生心理资助中心网络小组为主体的网络建设队伍,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互动性功能。

三、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势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各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大,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投入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据本次调研,我省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最少的高校平均年生均经费仅1.5元,而较为充裕的高校年生均经费已达到15元,相差10倍。参与调研的学校有三分之二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覆盖本专科生,还要覆盖研究生,而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研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重视,体现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零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共性问题。本次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较多,如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有5-6人,但有不少高校仅有1-2人,师生比仅为1:9000-1。__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 __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定岗、定编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工作人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不低于1:3000-4000”。我省不少高校还没有达到此最低标准。一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但缺乏专业资格。各校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待遇、职称和培训方面各有各的情况,如职称,有的归口管理,有的归属思政,有的挂靠教师,很多并无明确,以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不够稳定。

(三)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尚未形成各界共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如何规范、科学、有效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以后,媒体在予以关注并报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

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虽然全省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活动体系建设、校内小报、宣传小册、广播网络等各种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咨询知识,个别心理咨询室设置由原来在校园僻静一角进驻学生生活社区,通过拓展时空,开辟网络新阵地等手段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专职、专业、专心”服务学生的做法,基础工作比较到位,但由于受“怕被别人觉得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大问题”等想法的影响或由于相关心理学科普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接受度仍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意识普遍薄弱。有的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却无察觉,或者意识不到是心理问题;有的对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认识有误区;有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一定的偏见。

四、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卫生厅、团省委等多个职能部门进一步协同配合,切实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__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__年5月6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我省所有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上述文件,使全省高校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各高校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题汇报,部署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高校都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校医院等单位,以及学校关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健全相关制度,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完善协调机制。

各高校要按照本科生不少于15元、专科生不少于10元安排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房和场地,具有完备的健康、能力、人格、职业等方面测评软件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期刊、音像等参考资料,并能够不断补充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规定的最低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应计算相应工作量。

在专业资格和培训方面,建议省教育厅出台专业人员的专业准入制度和要求,对专职人员专业化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方面要有规划和督导。对兼职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骨干学生的专业培训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很乱且费用昂贵,建议省物价管理等部门联动予以整顿并在培训资质上予以规范。

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加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形成咨询师全懂,党委副书记懂、辅导员基本懂,班主任略懂,学生有心理健康意识,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知晓,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了解的全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

本次调研发现,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5个省级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覆盖了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效地整体推动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与辐射效应,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5个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在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方面的培训、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加快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步伐

危机干预工作直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各校应确立危机干预的指导思想,以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建立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预防方面,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管理,做好危机预警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并作出有效干预。加强信息管理:在普查后根据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和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把临床咨询筛查出来的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遭遇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性格长期孤僻的,学业、情感或人际关系等问题受挫的,环境适应不良的,以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和主要对象。

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并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家长、社会医疗机构协同的危机干预网络,明确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分级分类处理办法。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工作队伍、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危机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危机快速反应能力,挽救个体身心,维护学校声誉,加强校园和社会稳定。开展危机后干预,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反应,维护身心健康。

(四)要积极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主动求助意识

省内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显现了学生求助意识的薄弱,对此学校领导、老师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备感痛心惋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事、善事、难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工作的普及宣传,并长抓不懈,推广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和典型经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的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异常心理,帮助大学生自主调整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通过药物以及住院治疗。

基层部队军人心理健康情况调研报告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一旦人们提起心理健康问题,马上把它同精神不正常联系在一起,仿佛涉及自己的心理健康与否,就会把自己归为“疯子”、“呆子”一类。其实,心理愉快是心理健康追求的首要目标。心理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对人类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民族、文化经济条件下是完成不同的,甚至不同的国家标准也各不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较好的社会适应性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3.感和情绪的稳定和协调4.智力正常5.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6.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7.适度的反应能力8.注意的集中度和完好感知能力9.健全的思维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军人在学习训练、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它是军人暂时的心理失调,不是心理疾病;它与思想问题有联系,但不宜笼统地归于思想问题。处理方法以自我调适为主,基层干部的心理疏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青年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类型、成因和调适方法,对于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二、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性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心理困扰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常常造成青年军人的性意识困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有焦虑、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严重的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人(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三、军人学习训练心理

学习训练是军人日常的基本活动,也是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军人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军事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和创造力,塑造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当前,世界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各种新的军事理论、高科技武器接踵而至,如何根据军人学习训练的特点和心理规律,提高学习训练效率已成为军事训练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力

一、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内部动力。它一方面由社会需要的外力推动产生,另一方面来自于军人内在的成就需要的推动。成就动机是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主要动机,对军人的学习训练活动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军人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军人正确认识学习训练的社会意义。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军人必须具备高科技知识和技术技能,不学习就不能掌握手中武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二)加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成功意愿和志向。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具有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坚强的毅力、更高水平的自律意识,因而也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增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是激发军人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内容。

一是强化成就意识。

二是消除惰性心理。

(三)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强化。军人及时了解学习训练的结果,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训练的动机。在教育训练中应当对军人学习的结果及时检查、评定或评价,并巧妙地运用表扬与鼓励、批评与惩罚。在学习训练中,评价和不评价效果不一样,及时的评价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

(四)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开展竞赛是激发军人努力学习训练的有效手段。竞赛能够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唤起强烈的学习训练动机。此外,竞赛带来的是争先恐后、积极紧张、奋发进取的学习气氛,对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学习风气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军人的学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兴趣的概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军人对某一知识或技能发生兴趣时,他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军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军人一旦对学习训练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推动他们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训练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粗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增长。培养军人的学习训练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合理选择学习训练内容。

2.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教学情境要富有变化性、活动性、新奇性,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散式、开放式为主,努力创造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情境”。

3.促进已有兴趣的迁移。可以利用军人已有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使其迁移到学习训练中,从而激发学习训练积极性。例如,一名战士受家庭的影响,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借故不参加训练,偷偷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如何调动这名战士的训练积极性?连队干部成功地采用了迁移法,先是让他给全连作了一次中外国近代史知识讲座,讲座很成功,该战士也很兴奋。接着启发他认识到一名军人首先要爱军习武,练就一身本领,要把爱好历史与爱好军事统一起来,这种迁移教育使这位战士改变了学习训练态度。

四、基层中队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情况

虽然武警总部早已明确要重视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也在计划中安排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基层部队心理学人才稀缺,一般都是有政治指导员兼职,在基层中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向战士传授相关知识。疏导方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等等给基层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结:

通过这次在基层部队的调研,有效的将学校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与部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仅了解了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情况,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将来在专业方面的努力方向,如何有效的将自己所学应用于部队。

第14篇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变化调研报告

离异家庭子女是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来源之一。夫妻离异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且也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的不稳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加,家庭破裂呈上升趋势。据从__区民政局调查的数据显示,20__年到区民政局办理离婚的有224对,20__年341对,20__年462对,20__年426对,20__年464对,离婚人数居高不下,逐年上升。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队伍逐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成为当今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了解我区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现状,笔者通过对部分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调查,在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行为规范的可塑性都很大,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

1、产生自卑、焦虑、怨恨等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子女一般都会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忧伤、胆怯等。而且离异家庭子女一般情绪上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男孩子大多明显具有情绪不稳定和倔强的特征,女孩子较多地表现出情感上的焦虑。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数对父母或其中一方存在着怨恨情绪。

2、出现性格上的缺陷

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表现出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伤或胆小怕事,容易屈从别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等;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有的则因为父母之间的不合而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遭到殴打,使孩子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

3、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父母离异使他们情绪受到挫折,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最终导致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我们接触到的离异家庭青少年中,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及离异后学习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从优等生一落成为差生。而且由于父母离异,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一般都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4、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较高

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情绪、性格、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最终会导致孩子在行为上发生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调查,在我区基层关工委组建的“关爱小组”结对帮教的问题青少年中,家庭离异的占到60.5%。

二、原因分析

离异家庭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家庭不和所带来的紧张状态,是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趋于分崩离析状态下的家庭,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双方感情趋于破裂,或吵闹、打斗,或持续冷战、缺乏关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并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2、周围环境的刺激

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议论,甚至歧视、讥笑,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因为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自己往往缺乏价值评价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周围人的取笑、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差,他们会认为父母离婚是他们的奇耻大辱,从而产生自卑、抵触、恐惧、逃避等心理特征。

3、离异后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养很容易走入误区,家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偏差。

误区之一:溺爱娇惯。一些父母在离婚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在儿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情感上加倍满足,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久而久之,妨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使之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误区之二:严厉粗暴。离异后,抚养子女的一方不能马上走出离婚阴影,而将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不是耐心教育,而是粗暴地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逆反心理增强。在家里找不到和颜悦色,便在外寻找温暖,在此期间极有可能出现不当行为。

误区之三:放任自流。一些家庭解体后,父或母单独抚养子女,往往经济紧张或工作繁忙,常因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管教子女,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使孩子放任自流。由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或交友不慎时,极易沾染不良习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的确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社会各方和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和保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使其行为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要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特别是离异家庭,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1、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尽量忘却离婚带来的痛苦,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千方百计和子女共同去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并设法抚平家庭破裂对自己和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

2、应尽量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多为孩子留出相聚的时间,同时多带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多和同龄小伙伴相处,广泛交际,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学校方面

离异家庭子女要更好地成长,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1、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还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取笑离异家庭子女,要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并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2、学校还可以建立离异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加以记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任务分配给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学校关工小组老教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行为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及时引导,用爱心抚平创伤。

(三)社会方面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对他们倍加关爱。

1、教育局、妇联等部门要相互配合,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纠正家教误区;或深入到离异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街道和社区可以联合相关单位成立“家庭辅导站”,为离异家庭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建立离异家庭档案,选派优秀的志愿者定期走访,保持联系,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离异的阴影。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组织离异家庭子女与同龄人一起参与,让离异家庭子女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重新拾起对生活及学习的信心。

3、关工委和团委等单位可以积极发挥“五老”和青年志愿者的优势与作用,组织有教育经验,富有爱心的老同志和青年志愿者与离异家庭子女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加强对他们的关爱。

总之,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及行为的维护与保健必须同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同时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互助网络,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15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于是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决策。我省今年5月22、23日在苏州举行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强调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政府行动,还需要我们每人的关心、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为江苏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现象严重

翻开报纸,一幕幕惨剧总让人们不寒而栗: 因上学迟到受老师批评,便跳楼自杀;考试没能考进前五名,上吊自缢;学习成绩不好,怕父母责骂,双胞胎姐妹毒杀父母;十六岁的少女为“网事”用斧头砍死亲爷爷;厌烦母亲的唠叨,高中生用铁榔头锤杀母亲;马加爵……这些如花的少年为何这般脆弱?抑或为何这般凶残?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再漠然置之,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无方

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英才,然而,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家庭父母都忙于工作和人际应酬,对孩子养而不育,或推给老人、或保姆、或供宿学校,使孩子缺乏亲情,为人冷漠,人格偏执、孤僻。有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形成心理阴影。有的暴力家庭使孩子身心均倍受摧残,留下仇恨、绝望、报复、残忍的阴影。有的家庭望子成龙,软硬兼施,使孩子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极度抑郁、焦躁、脆弱。有的家庭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胡作非为。更有甚者,父母言传身教,致使孩子从小便走上歪路。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家长却理解为“特长”教育,纷纷把子女拉去学“专业”。而真正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性格培养,家庭对于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往往只用年龄小进行辩解。即使感到性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家庭由于与子女缺乏沟通,或是在沟通中方法不当,使自己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大大下降。即使不能忍耐子女的不良行为或想法时,大多数只是简单地使用暴力进行纠正。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缺少平等交流,导致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者使子女对家庭教育产生排斥。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子女永远的学校。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之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这是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环。

心理调研问卷报告(15篇)

离异家庭子女是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心理信息

  • 心理调研问卷报告(15篇)
  • 心理调研问卷报告(15篇)97人关注

    离异家庭子女是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 ...[更多]

  • 心理学调研报告
  • 心理学调研报告90人关注

    调研内容: 西单商业区算是人们最爱去也是最常去的商业去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东西适合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位于西单大街西侧的大悦城,君太百货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 ...[更多]

  • 心理调研报告15篇
  • 心理调研报告15篇69人关注

    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文化生产投资和国内文化产品消费的强力驱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长期依赖投资的模式将不可持续,扩大国内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文化生产、促 ...[更多]

  • 心理健康调研报告(9篇)
  • 心理健康调研报告(9篇)64人关注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解我省高校贯 ...[更多]

  • 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3篇
  • 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3篇55人关注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 ...[更多]

相关专题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