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中国乡村教师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业发展”问题展开,除了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__—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涉及到的“城乡师资水平差异”、“职称评聘”、“城镇教师向乡村流动”、“乡村教师培训”等话题进行了访谈,还对计划中未明确提出的“工资结构”、“职称弊端”、“教师代表大会”等问题进行了采访和分析。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成为突出问题
__年以来,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频发教师抗议“工资过低”、要求“涨工资”的群体性事件。教师工资待遇低已成为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__年时任国家总理__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成为各地教师要求涨工资的“尚方宝剑”。事实上,这一规定要追溯到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教师法》,其中明确写到“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__年至__年,国家出台《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均强调“涨工资”。然而我们调研中发现,教师的工资水平依然较低,并且存在工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一,“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得不到落实
四川某县教师,算上学期末、年终奖,月收入比同级别的公务员少__多元。__年,河南省某县以收入较高的中学高级教师为例,月工资为3700元(此为税前、未扣除公积金和医保的应发工资,实发工资约3000元)左右,低于该市平均工资4100元。
河南调研点的乡村教师反映,十年前,他们比本地的建筑工人工资高,现在比建筑工人还低1000元(建筑工人平均月收入3000元,而乡村教师月入__出头)。当地房价平均为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老师如果想买个60平米的房子,要花近__年时间。
广西调研点的老师们普遍反映,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长得快。有老师说,原来年底会多发一个月工资,但这几年“13薪”发放的频率明显减少了,月工资虽然提升了,总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变化。
那么,老师工资多少算合理?老师们的期待是:工资和福利应该和当地的公务员看齐,这也是总理承诺、教师法规定的;月工资应该能够和当地单位平方米的平均房价不相上下,这样这辈子才有指望买个房子。简言之,教师的工资应该“养得起家”。
第二,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
且不论不同的省份,即便是同一个市(地级市)的下属各县之间教师收入差距极大,江苏某市区教师工资与下属较为贫困的县差多出约1500元/月,广西某市同样的情况多出约1000元/月。河南某县小学校长(小教高级)反映,他的工资比该市城区同等级别的老师低约500元/月。在老师工资不高的普遍状况下,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同时,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差距大,主要表现在补课费这种隐形收入上。在县城,主要科目教师的有偿补课成为弥补教师收入的主要手段,而乡村教师显然缺乏这种机会。四川调研点的乡村老师反映,同样在城市和农村工作三年,城市学校的老师可能会比农村学校老师多收入至少20万。
此外农村教师的评职称、评优等机会,相对城市教师的机会少,这也导致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差距大。江苏某县乡村中学教师还反映,县城的教师每年公费体检一次,但农村教师每两年公费体检一次。
由于地区、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大,乡村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托关系进入城镇,而城镇教师则希望进入市区,对于老师来说,争取的更高的工资无可厚非;但对于农村儿童来说,则无疑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带来进一步的教育不公。
第三,工资构成不合理
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教龄津贴(3-10元不等)。
老师们反映职称工资权重太大、绩效工资计算方法不合理,教龄津贴占比太低。
薪级工资的标准是职称,教师们反映职称工资差距大,从小教初级到小教高级,广西调研点的工资薪级工资差别在300元左右。从附件二四川某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表中可以看出薪级工资最高差别超过500元。
每个教师都要被扣除绩效工资的30%,在学期末或年底以“绩效奖励金”的形式发给大家。这一制度引起诸多老师不满,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初中老师愤愤不平地说,“要给大家奖励,就在工资上另外再加,把我的工资扣出去,这怎么可以?!”另外,实际考核标准明显倾向于学校领导,因此学校领导的绩效所得(超过被扣除的30%)远远超过普通老师(低于被扣的30%),重庆某区的教师愤怒地说道:“都是满工作量,凭啥领导要拿普通教师的1.3—2倍不等的奖励性工资!何况有些中干还只上几节非统考学科的耍耍课。”甚至有教师反映这是“扣老百姓的钱给领导发奖金”,因此这一全国性的绩效工资制度无法实现其劳者多得、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初衷。
而教龄津贴在教师工资中占比太低,教龄满5年不满__年的,每月3元;满__年不满__年的,每月5元;满__年不满20年的,每月7元;满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30年教龄的老师,相当于每年才3毛3分!这对老教师很不利。
第四,工资调整后,增幅不大
全国事业单位于__年开始调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涨幅约500-1000元上下,但涨工资之日也是启动养老保险改革之时,由于自交保险,许多老师实质上拿到的工资只涨了200-400元。李老师调薪之前的岗位工资是590元,调薪以后岗位工资是1220元,薪级工资从181涨到355元,基础绩效由1538元降到1402元,最终,李老师的工资一共涨了749元,但是需要交380左右的保险等,拿到手的工资也就比上个月多了360元左右。调整之前工资只有不到2800,调整后3160。甚至有四川某乡村青年老师反映,工资原来2486,现在涨到2760,扣除各项费用,到手工资不增反降,只剩2260左右。他说,去年当地学校有老师罢课,可是“老师是最底层的,抗议了半天还是没用。”
二、职业晋升“难于上青天”
教师职称制度于1986年建立,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也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对教师来说,职称评审具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意义。
可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职称制度的负面性越来越突出。
当前,教师职称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划拨职称指标,不同层级的学校能够得到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不同。农村学校因为办学水平较低,能获得的高级职称的比例也比较少,僧多粥少,竞争非常激烈。职称越高,评审越难。评职称耗时很长,十几年甚至二十年评不上职称的现象很普遍。河南一位乡村教师称,“评职称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位老师评上小教一级已经有20年,始终没评上高级。对学校意见非常大,教学也不再积极。很多老师认为,评职称一方面是钱的问题,评上职称,每个月的工资一般会增加300-400元。生活补贴也和职称挂钩;另一方面是对工作和肯定和面子问题。
老师们主要有如下四点不满:
第一,职称评定中存在暗箱操作,走关系等问题,不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没有权势没有关系的老师,教学成绩再好,也始终评不上。这是评职称难的重要原因。教学成绩不好作假,而评各种奖项则有时会掺进去水分,有许多人为操作。有些老师为了评上职称绞尽脑汁,也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部分教师之间产生很多矛盾,甚至有正面冲突。
第二,“评聘分开”与岗位限额带来的上升渠道的拥堵。老师职称的评定方式是“评聘分开”,例如a老师通过自己考试拿到了高级职称,但学校高级职称名额已满,则可能以中级或初级职称聘用该老师。换言之,即使老师考到了职称在某些没有名额的学校也没法拿到这个职称应有的工资待遇,只能等待年老的教师退休让出名额。四川某县郑老师的妻子,在一个乡镇中学教书,已经41岁,虽然评了中级多年,但一直没有与工资挂钩,而她的前面,至少还有20个老师在排队,她可能十年都没有机会评上职称。
第三,上级教育部门在分配职称名额时应总体统筹、多做调研、因时因地制宜、考虑多重因素,如教学质量、城乡地区差异、教师年龄比例等。调研中发现,每个学校年轻老师和年老老师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在一些整体年纪偏大的学校,就会出现大量达到相应资质却无法以拿到相应待遇的情况。而在年轻人比较多的学校,老师级别升级就相对比较快,这让老师们感到不公平。
第四,职称标准制定不够合理。广西一位老师说他们学校“教龄增加一年增加0.2分,当一个校领导就可以加5分,我要增加多少教龄才抵得了一官半职呀!我们学校老师年龄又偏大,做我旁边的黄老师,居然和自己的小孩一起评上了8级,他小孩就在另一个学校当教务主任,而且那个学校年轻老师多。老子和儿子一起评上8级,哪有这样的道理!”江苏一位老师反映评上高级职称的大多是学校的中层以上领导,他们从不在一线顶班上课,相反老老实实上课,一心扑在学生上的人晋升职称是很难的。
三、工作时间长压力大
无论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通常没有“加班”的概念,觉得安顿好学生再离开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加班”的缘由也有所不同。
小学老师“加班”通常是因为给学生进行单独的补课以及解决一些学生中的矛盾。一位老师说,她通常早上7点30来到学校,等到下午放学之后还要继续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大约下午六点半到七点才能回家。中午通常到学校食堂随便打一点饭,简单休息一小时。但把学生的作业带回家里修改是经常有的事情,有时甚至要改到晚上11点。即使老师有寒暑假,一部分时间也通常用来准备下一个学期的课程。平均下来,一天的工作时间肯定是超过8小时的。
县一级的初中老师工作时间就更加长。因为县级初中有许多各个乡镇村里过来读书的孩子,都是在学校住宿的,老师们都要管宿寝,这就大大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他每天早上7点30到学校,陪学生晨练或晨读,晚上学生全部睡下之后才能离开,通常都要等到10:30左右了,“加班”的时间之长,是许多工作不能想象的。
由于缺少父母监管,农村儿童的教育管理需要付出双倍的劳动,乡村教师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更大的社会压力。然而,对老师们相应的补偿是远远不够的。工作辛苦收入低,造成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比较低。
四、性别严重失衡
当今乡村教师群体中,女性人数超过男性,如河南某乡村小学一共17位老师,有6位男教师,11位女教师。四川某县__的教师招聘,一共要招聘20个人,按照1:3的比例进入面试的只有2个是男性。可尽管女教师人数多,领导层大部分却是男教师。
由于刻板印象与传统观念,一方面,村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女老师比男老师还有优势,有耐心,更容易和孩子沟通;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男人交际能力比女人强,男人更适合做行政,当领导。而女教师不需要在工作中做得多出色,只需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照顾好家里就行。女教师有知识文化,且教师身份更便于照顾孩子,因此她们比其他女性更容易嫁到“好”人家。一位校长就坦然说,“教书的工资低,但是,女的有优势,在婚姻市场中,当老板的,做生意的,都愿意娶个当老师的做媳妇,都认为她们比较会相夫教子,比较抢手。”女教师是通过婚姻来应对收入低下的困境,但同时也造成在经济上对丈夫的依赖,使得女教师在家庭中没有独立性。
对于普通男教师来说则社会地位更为尴尬。由于工资低,很多人对小学男教师有一定成见,觉得一个“大男人”去教小学,很掉价,挣不了多少钱,还没有打工挣得多。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男性知识分子不愿意当小学老师;同时,小学青年男教师(已经上岗的)社会地位较低、成家难。
五、乡村教师群体呈老龄化趋势
四川某县的行知中学,老师的平均年龄是50岁。人社部门在核编时只看师生比,而不看教师的年龄结构,《计划》中提出“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也没有考虑到老龄化问题。目前,教师的年龄已经出现断层,过几年,如果大批教师退休,而年轻教师又未来得及培养、或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这对乡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六、培训形式化素质难提升
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计划》中提到,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到2023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
一线教师,除了摸教科书,几乎不再摸任何书,知识面窄、更新不够是现实问题。然而目前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网上培训或实地培训,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网上培训,河南、江苏等地所有老师都被要求参加,一年数次,内容包括教学教法、计算机技能、法律常识、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建设等。但很多老师认为,网上的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因为形式单一,说教比较多,内容不切合当地教育实际,老师们觉得收获不大;二是因为占用教学之外的休息时间,河南省某市教育局长曾说:节假日,老师教育要成为新常态。网络上的培训过多,老师被折腾得太多,耗时耗力,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实地培训,则由于经费问题,出去培训的教师比例太小。如果一个学科每年都能有人出去培训,并且能够起到带动作用,才能对整个学校的教育起到很大的改变。另外,现在很多学校,不是通过民主公开的选拔,而是行政命令安排,一般都是选领导层的人,普通老师很难有机会。
政策建议
1、切实增加教师收入
《计划》中提到“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关键还是要增加教师工资。但如何增加?本报告建议如下:
第一,优化教师工资结构。建议将70%的绩效工资与职称脱钩,与岗位工资合并,作为基础性工资;取消扣除30%的绩效工资的做法,将这部分金额独立,设为“绩效奖励金”,在有条件的地方增加“绩效奖励金”预算,公开、民主、透明地管理该奖励金,奖励奋战在一线讲坛上的教师,劳者多得。
第二,建议增加教龄补贴,3-10元的教龄补贴将使老教师寒心。切实落实《计划》中“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鼓励”。
第三,“国标”工资(包括岗位工资、10%工资和薪级工资),继续由中央统筹,我们建议各项补贴、绩效奖励金由市(地级市)一级或更高级的教育主管部门来统筹,确保同一地区(地级市)之内统一等量,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公平。
最后,建议增加评奖的机会,并常态化,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的方式鼓励踏踏实实奋斗在农村一线讲台上教师。
2、降低职称在工资中的权重
切实落实《计划》中“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如“总体比例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职称考核中取消外语成绩、论文等要求,注重师德、教学实践;“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等。
在此基础上,建议降低职称在工资中的权重。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工作量最大、投入最多的往往是职称相对较低的年轻教师,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对乡村教育的热情,是乡村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和解决教师老龄化的关键。而职称工资所占权重过大,难以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事实上,__年调整工资,仍旧偏向于领导与高级教师,基层青年教师工资并未有实质性增长。或可考虑职称更多作为“荣誉”,加大“绩效奖励金”的权重(在确保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下),激励教学课时长、质量高、师德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真正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
一方面,建立乡村教师向城镇流动的常态化机制。作为乡村教师个人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个人考核,或建立选拔机制,使教学优秀的乡村教师有可能进入城市中心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农村教师主动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农村教师进城交流,提高农村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城镇教师向乡村流动的常态化机制。本报告从《计划》中归纳出三条流动机制。第一,落实“县管校聘”制度,并作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制度保障,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保持乡村优秀教师相对稳定。第二,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第三,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
本报告在赞同“计划”三点的基础上,另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切实落实免费教育师范生“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的协议,加大对协议违约者的处罚力度;第二,动员社会资源,设立专项的乡村教育支持资金,以合理的待遇吸引社会各界人才。
4、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
在上述教师们意见比较大的问题中,绩效和职称工资的评定标准、培训内容、管理等问题,产生的根源还在于缺乏民主参与监督机制,各种政策规章的出台没有充分尊重老师的意见,而是自上而下拍脑袋,官僚化、一刀切、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一些已经出台的好政策实际上却落实不了,或者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政策变味或形同虚设,部分教师只能通过上访的形式反映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认为应该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切实落实教育部__年第32号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根据调查,现在基层学校“教代会”名存实亡,甚至很多教师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组织机构存在。因此建议切实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对涉及教师利益的政策措施进行民主表决和监督,让矛盾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