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矿井通风安全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综合、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特别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践,通过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毕业实习要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打基础。因此,根据现场情况,充分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全部资料和信息(包括文字、图纸、图表、数据等)。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虚心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矿井概况
山西阳城___煤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23年7月18日,由原固隆乡___煤矿和___煤矿通过资源整合而成,注册资金5210万元。该公司主要开采沁水煤田3# 煤层,井田面积3.8597㎞2,地质储量3019、42万吨,可采储量2186、93万吨,生产规模为90 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17、1年。
该公司生产的原煤具有发热量大、含硫量低、灰份低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共有中碳、粒度、小粒度、沫煤4个品种,是冶金、煤化工、电力的首选产品,产品主销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该公司先后被省、市、县认定为“文明生产矿井”“模范矿井”“山西省质量标准化二级矿井”“先进集体”“aaa级信用度企业”“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三、煤田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按断块构造学的划分方案,晋城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粱—太行断块沁水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
沁水盆地是山西省最大的四级构造单元,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沁水煤田的范围大致与沁水盆地范围相当。沁水盆地是一个被断裂包围的断块,主体部分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周边翘起,出露下古生界地层。沁水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相对周边构造单元而言,沁水盆地比较稳定,变形强度由边缘向内部减弱。盆地主体部分发育开阔的北北东向短轴褶曲,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20°,边缘断层多为逆冲性质,尤其是东西两侧均向外侧逆冲,显示了水平挤压的特征。
沁水盆地东侧以晋(城)—获(鹿)断裂带与太行山隆起相接,该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大断层,省内延伸超过320km,总体走向北北东。有迹象表明,晋获断裂带生成时间较早,中生代燕山运动中又有活动,表现为由西向东位移的逆冲断裂带。由于变形强度的差异,尤其是后期隆起剥蚀和改造的差异,晋获断裂带表现为分段特征。黎城以北基岩露头区,逆断裂保存完好,变质基底逆冲于下古生界之上。黎城以南线形构造仍十分清楚,南段庄头断层至晋城之间出露为由古生界组成的线形褶皱,而白马寺断层即是其组成部分。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居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隆起),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应力的叠加作用,形成了现存的构造形迹。新华夏系构造控制本区的构造格局,井田构造形态与其密切相关。
区域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 ;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二)区域含煤特征
区域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不同的聚煤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海相灰岩4~5层、含煤8~9层,编号自上而下为5、7、8、9、10、11、12、13及15号,其中15号煤层为区域内稳定可采的煤层,其余煤层均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6.59m,本组地层总厚度65.94~119.14m,平均95.9m,含煤系数6.87%。其中可采的15号煤层厚度2.50m,可采含煤系数2.61%。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含煤1~3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3号,其中3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含煤总厚度4.10~4.97m,平均厚度4.46m,本组地层平均总厚度50.8m,含煤系数8.78%。
区域地层山西组、太原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46.7m,煤层平均总厚度11.05m,含煤系数7.53%。
(三)井田内构造
矿井位于晋获褶断带西侧,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井田内发育北北东向、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向,向北东倾伏,为一单斜构造,倾角较缓,一般为3~12°,界内未发现环形陷落柱和岩浆活动,界外也未发现构造异常现象,总体构造属简单类型。
断裂构造:
f1:展布于井田西部,走向北东东—北东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断距约2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大断层(寺头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2:展布于井田外北部,距离井田边界最近处约40m,走向北西西—东西向,断层倾向北,倾角70°,断距约8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0断层在井田附近的延伸。
f3:展布于井田北中部,走向近东西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倾角70°,断距约6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1断层(献义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4:展布于井田东南部,走向北东东向,穿越整个井田,在井田南部渐变为近南北向,断层倾向东,倾角70°,正断层。据《阳城矿区上黄崖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本断层为f353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四)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依据上黄崖井田精查报告资料,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主要可采煤层3号煤发育于其中的下部。3号煤层上部以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0~2层不稳定的煤线,3号煤层下部至太原组顶界主要为黑色泥岩、灰黑色粉砂岩及灰色细粒砂岩组成,平均厚13.2m。3号煤层厚 2.84~4.58m,平均厚4.20 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
下段(c3t1)
自k1石英砂岩底至 k2石灰岩底,厚 7.64~16.04m,平均12.40m。由k1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和15号煤层组成,局部发育一层石灰岩,不稳定。15号煤层平均厚2.50m,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第2篇 矿井通风安全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
综合、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特别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践,通过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毕业实习要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打基础。因此,根据现场情况,充分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全部资料和信息(包括文字、图纸、图表、数据等)。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虚心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矿井概况
山西阳城___煤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23年7月18日,由原固隆乡___煤矿和___煤矿通过资源整合而成,注册资金5210万元。该公司主要开采沁水煤田3# 煤层,井田面积3.8597㎞2,地质储量3019、42万吨,可采储量2186、93万吨,生产规模为90 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17、1年。
该公司生产的原煤具有发热量大、含硫量低、灰份低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共有中碳、粒度、小粒度、沫煤4个品种,是冶金、煤化工、电力的首选产品,产品主销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该公司先后被省、市、县认定为“文明生产矿井”“模范矿井”“山西省质量标准化二级矿井”“先进集体”“aaa级信用度企业”“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三、煤田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按断块构造学的划分方案,晋城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粱—太行断块沁水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
沁水盆地是山西省最大的四级构造单元,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沁水煤田的范围大致与沁水盆地范围相当。沁水盆地是一个被断裂包围的断块,主体部分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周边翘起,出露下古生界地层。沁水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相对周边构造单元而言,沁水盆地比较稳定,变形强度由边缘向内部减弱。盆地主体部分发育开阔的北北东向短轴褶曲,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20°,边缘断层多为逆冲性质,尤其是东西两侧均向外侧逆冲,显示了水平挤压的特征。
沁水盆地东侧以晋(城)—获(鹿)断裂带与太行山隆起相接,该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大断层,省内延伸超过320km,总体走向北北东。有迹象表明,晋获断裂带生成时间较早,中生代燕山运动中又有活动,表现为由西向东位移的逆冲断裂带。由于变形强度的差异,尤其是后期隆起剥蚀和改造的差异,晋获断裂带表现为分段特征。黎城以北基岩露头区,逆断裂保存完好,变质基底逆冲于下古生界之上。黎城以南线形构造仍十分清楚,南段庄头断层至晋城之间出露为由古生界组成的线形褶皱,而白马寺断层即是其组成部分。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居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隆起),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应力的叠加作用,形成了现存的构造形迹。新华夏系构造控制本区的构造格局,井田构造形态与其密切相关。
区域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 ;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二)区域含煤特征
区域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不同的聚煤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海相灰岩4~5层、含煤8~9层,编号自上而下为5、7、8、9、10、11、12、13及15号,其中15号煤层为区域内稳定可采的煤层,其余煤层均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6.59m,本组地层总厚度65.94~119.14m,平均95.9m,含煤系数6.87%。其中可采的15号煤层厚度2.50m,可采含煤系数2.61%。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含煤1~3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3号,其中3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含煤总厚度4.10~4.97m,平均厚度4.46m,本组地层平均总厚度50.8m,含煤系数8.78%。
区域地层山西组、太原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46.7m,煤层平均总厚度11.05m,含煤系数7.53%。
(三)井田内构造
矿井位于晋获褶断带西侧,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井田内发育北北东向、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向,向北东倾伏,为一单斜构造,倾角较缓,一般为3~12°,界内未发现环形陷落柱和岩浆活动,界外也未发现构造异常现象,总体构造属简单类型。
断裂构造:
f1:展布于井田西部,走向北东东—北东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断距约2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大断层(寺头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2:展布于井田外北部,距离井田边界最近处约40m,走向北西西—东西向,断层倾向北,倾角70°,断距约8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0断层在井田附近的延伸。
f3:展布于井田北中部,走向近东西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倾角70°,断距约6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1断层(献义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4:展布于井田东南部,走向北东东向,穿越整个井田,在井田南部渐变为近南北向,断层倾向东,倾角70°,正断层。据《阳城矿区上黄崖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本断层为f353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四)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依据上黄崖井田精查报告资料,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主要可采煤层3号煤发育于其中的下部。3号煤层上部以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0~2层不稳定的煤线,3号煤层下部至太原组顶界主要为黑色泥岩、灰黑色粉砂岩及灰色细粒砂岩组成,平均厚13.2m。3号煤层厚 2.84~4.58m,平均厚4.20 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
下段(c3t1)
自k1石英砂岩底至 k2石灰岩底,厚 7.64~16.04m,平均12.40m。由k1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和15号煤层组成,局部发育一层石灰岩,不稳定。15号煤层平均厚2.50m,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第3篇 矿井通风安全实习报告
煤层,井田面积3.8597㎞2,地质储量3019、42万吨,可采储量2186、93万吨,生产规模为90 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17、1年。
该公司生产的原煤具有发热量大、含硫量低、灰份低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共有中碳、粒度、小粒度、沫煤4个品种,是冶金、煤化工、电力的首选产品,产品主销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该公司先后被省、市、县认定为“文明生产矿井”“模范矿井”“山西省质量标准化二级矿井”“先进集体”“aaa级信用度企业”“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三、煤田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按断块构造学的划分方案,晋城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粱—太行断块沁水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
沁水盆地是山西省的四级构造单元,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沁水煤田的范围大致与沁水盆地范围相当。沁水盆地是一个被断裂包围的断块,主体部分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周边翘起,出露下古生界地层。沁水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相对周边构造单元而言,沁水盆地比较稳定,变形强度由边缘向内部减弱。盆地主体部分发育开阔的北北东向短轴褶曲,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20°,边缘断层多为逆冲性质,尤其是东西两侧均向外侧逆冲,显示了水平挤压的特征。
沁水盆地东侧以晋(城)—获(鹿)断裂带与太行山隆起相接,该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大断层,省内延伸超过320km,总体走向北北东。有迹象表明,晋获断裂带生成时间较早,中生代燕山运动中又有活动,表现为由西向东位移的逆冲断裂带。由于变形强度的差异,尤其是后期隆起剥蚀和改造的差异,晋获断裂带表现为分段特征。黎城以北基岩露头区,逆断裂保存完好,变质基底逆冲于下古生界之上。黎城以南线形构造仍十分清楚,南段庄头断层至晋城之间出露为由古生界组成的线形褶皱,而白马寺断层即是其组成部分。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居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隆起),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应力的叠加作用,形成了现存的构造形迹。新华夏系构造控制本区的构造格局,井田构造形态与其密切相关。
区域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 ;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二)区域含煤特征
区域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不同的聚煤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海相灰岩4~5层、含煤8~9层,编号自上而下为5、7、8、9、10、11、12、13及15号,其中15号煤层为区域内稳定可采的煤层,其余煤层均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6.59m,本组地层总厚度65.94~119.14m,平均95.9m,含煤系数6.87%。其中可采的15号煤层厚度2.50m,可采含煤系数2.61%。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含煤1~3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3号,其中3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含煤总厚度4.10~4.97m,平均厚度4.46m,本组地层平均总厚度50.8m,含煤系数8.78%。
区域地层山西组、太原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46.7m,煤层平均总厚度11.05m,含煤系数7.53%。
(三)井田内构造
矿井位于晋获褶断带西侧,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井田内发育北北东向、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向,向北东倾伏,为一单斜构造,倾角较缓,一般为3~12°,界内未发现环形陷落柱和岩浆活动,界外也未发现构造异常现象,总体构造属简单类型。
断裂构造:
f1:展布于井田西部,走向北东东—北东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断距约2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大断层(寺头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2:展布于井田外北部,距离井田边界最近处约40m,走向北西西—东西向,断层倾向北,倾角70°,断距约8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0断层在井田附近的延伸。
f3:展布于井田北中部,走向近东西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倾角70°,断距约6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1断层(献义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4:展布于井田东南部,走向北东东向,穿越整个井田,在井田南部渐变为近南北向,断层倾向东,倾角70°,正断层。据《阳城矿区上黄崖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本断层为f353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四)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依据上黄崖井田精查报告资料,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主要可采煤层3号煤发育于其中的下部。3号煤层上部以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0~2层不稳定的煤线,3号煤层下部至太原组顶界主要为黑色泥岩、灰黑色粉砂岩及灰色细粒砂岩组成,平均厚13.2m。3号煤层厚 2.84~4.58m,平均厚4.20 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
下段(c3t1)
自k1石英砂岩底至 k2石灰岩底,厚 7.64~16.04m,平均12.40m。由k1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和15号煤层组成,局部发育一层石灰岩,不稳定。15号煤层平均厚2.50m,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第4篇 最新矿井通风安全实习报告范文
煤层,井田面积3.8597㎞2,地质储量3019、42万吨,可采储量2186、93万吨,生产规模为90 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17、1年。
该公司生产的原煤具有发热量大、含硫量低、灰份低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共有中碳、粒度、小粒度、沫煤4个品种,是冶金、煤化工、电力的首选产品,产品主销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该公司先后被省、市、县认定为“文明生产矿井”“模范矿井”“山西省质量标准化二级矿井”“先进集体”“aaa级信用度企业”“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三、煤田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按断块构造学的划分方案,晋城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粱—太行断块沁水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
沁水盆地是山西省的四级构造单元,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沁水煤田的范围大致与沁水盆地范围相当。沁水盆地是一个被断裂包围的断块,主体部分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周边翘起,出露下古生界地层。沁水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相对周边构造单元而言,沁水盆地比较稳定,变形强度由边缘向内部减弱。盆地主体部分发育开阔的北北东向短轴褶曲,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20°,边缘断层多为逆冲性质,尤其是东西两侧均向外侧逆冲,显示了水平挤压的特征。
沁水盆地东侧以晋(城)—获(鹿)断裂带与太行山隆起相接,该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大断层,省内延伸超过320km,总体走向北北东。有迹象表明,晋获断裂带生成时间较早,中生代燕山运动中又有活动,表现为由西向东位移的逆冲断裂带。由于变形强度的差异,尤其是后期隆起剥蚀和改造的差异,晋获断裂带表现为分段特征。黎城以北基岩露头区,逆断裂保存完好,变质基底逆冲于下古生界之上。黎城以南线形构造仍十分清楚,南段庄头断层至晋城之间出露为由古生界组成的线形褶皱,而白马寺断层即是其组成部分。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南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段西翼。居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隆起),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应力的叠加作用,形成了现存的构造形迹。新华夏系构造控制本区的构造格局,井田构造形态与其密切相关。
区域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 ;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二)区域含煤特征
区域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不同的聚煤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海相灰岩4~5层、含煤8~9层,编号自上而下为5、7、8、9、10、11、12、13及15号,其中15号煤层为区域内稳定可采的煤层,其余煤层均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6.59m,本组地层总厚度65.94~119.14m,平均95.9m,含煤系数6.87%。其中可采的15号煤层厚度2.50m,可采含煤系数2.61%。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含煤1~3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3号,其中3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含煤总厚度4.10~4.97m,平均厚度4.46m,本组地层平均总厚度50.8m,含煤系数8.78%。
区域地层山西组、太原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46.7m,煤层平均总厚度11.05m,含煤系数7.53%。
(三)井田内构造
矿井位于晋获褶断带西侧,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井田内发育北北东向、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向,向北东倾伏,为一单斜构造,倾角较缓,一般为3~12°,界内未发现环形陷落柱和岩浆活动,界外也未发现构造异常现象,总体构造属简单类型。
断裂构造:
f1:展布于井田西部,走向北东东—北东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断距约2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大断层(寺头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2:展布于井田外北部,距离井田边界最近处约40m,走向北西西—东西向,断层倾向北,倾角70°,断距约8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0断层在井田附近的延伸。
f3:展布于井田北中部,走向近东西向,穿越整个井田,断层倾向南,倾角70°,断距约60m,正断层,本断层为区域f351断层(献义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f4:展布于井田东南部,走向北东东向,穿越整个井田,在井田南部渐变为近南北向,断层倾向东,倾角70°,正断层。据《阳城矿区上黄崖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本断层为f353断层在井田内的延伸。
(四)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依据上黄崖井田精查报告资料,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主要可采煤层3号煤发育于其中的下部。3号煤层上部以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0~2层不稳定的煤线,3号煤层下部至太原组顶界主要为黑色泥岩、灰黑色粉砂岩及灰色细粒砂岩组成,平均厚13.2m。3号煤层厚 2.84~4.58m,平均厚4.20 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
下段(c3t1)
自k1石英砂岩底至 k2石灰岩底,厚 7.64~16.04m,平均12.40m。由k1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和15号煤层组成,局部发育一层石灰岩,不稳定。15号煤层平均厚2.50m,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