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实习报告

毕业生报社实习报告5篇

发布时间:2023-09-07 13:01:05 查看人数:80

毕业生报社实习报告

报告怎么写

1. 实习单位介绍:简要描述你实习的报社名称、所在城市及主要业务领域,如新闻报道、专题策划等。

2. 实习岗位职责:说明你在报社的具体职位,例如记者、编辑、摄影师等,列出你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责任。

3. 工作经验分享:详细叙述你在实习期间参与的项目或任务,包括采访、撰稿、编辑、排版等,可以列举一两个具体例子,展示你的工作流程和所学技能。

4. 技能提升:阐述通过实习你学会了哪些专业技能,如新闻采写技巧、摄影技术、排版软件操作等,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5. 团队合作与沟通:描述与同事的协作经历,如何解决团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读者、采访对象的沟通经验。

6. 挑战与应对:提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挑战,比如时间管理、新闻敏感度等,以及你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

7. 收获与反思:分享实习带给你的个人成长,如专业知识的增长、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期望。

第1篇 毕业生报社实习报告

二月中旬到三月中旬这一个月时间,我在《江南时报》进行我的毕业实习。事实上在我进江南时报报社之前,我没有当过实习记者也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去之前是忐忑不安。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步入社会。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李晓静是报社很有实力的记者。在我没有进报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听说了。和蔼可亲的李老师在实习期间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和同去报社实习的同学成功地完成了选题“南京高校涌动‘学期革命’”,并在实习期间采访了明星马伊利、歌星张韶涵和财经作家、管理学者陈惠湘。

在报社做的第一件事情时我还不是李晓静老师的学生。这是我实习记者生涯的第一次采访。在花园路站台观察87路公交车在一个小时内的车况,并采访87路公交车的乘客了解情况。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路况,我一时半会没有找到花园路车站,还走了很多冤枉路,发现记者对一个城市的交通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本领。由于胆子比较小,也从来没有采访过,一开始错过了好几次机会。看到一位乘客下车,我在他下车那瞬间就有要采访他的打算,可是我最后都只是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叹息。最后眼看着一个小时就要过去了,我迎着头皮叫下了两位等87路的中年妇女,从87路下来的两位年轻女孩。作了简单的问话。最后回报社写下来的消息被肖军老师改得面目全非,心里怪不好意思的。来报社前可以说没有接触过消息,除了在初中时学习过以外再没有锻炼过了。虽然不少科班出生,但毕竟我是学文的,而且来报社前很久时间也没有好好看看消息怎么写。第一次就出如此战果,羞愧。这是我在报社的第一天,也是我跟肖军老师学习的第一天。

正式跟随李晓静老师学习是从第一周的选题开始。第一周的选题是南京高校的三学期制度的学期改革。因为是由我们学校的学期改革提案引发的讨论,所以我和我同学就一同被安排去参加了完成选题的工作。我们在自己的学校对很多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一些采访。因为是同学,工作起来就觉得很轻松。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另外,李老师提供了南京几所高校的领导的联系方式,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我和同在报社实习的同学经过三四天的努力,我们把采访稿整合之后,又从网上搜罗了一些学期制度的资料。最终在我和同学的努力下完成了全文。李老师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写作和新闻写作方面的不足。当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这片文章发出来以后,我真的是很兴奋。我在网上看到好几个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感受到心情劳动的成果,觉得有点小小的激动,也有了一点点成就感。去报社的时候,孔主任还小小地表扬了一下我们。当我们从报亭买回又我们文章的报纸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开心。那种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次的选题可以说是我实习期间最成功的一件作品。

也就是从做这次选题开始,我和我同学正式“跳槽”到李老师门下。除了做选题,我们就是一名小小的娱乐记者了。相对第一天做新闻记者,当娱乐记者着实要轻松得多,也更有趣。采访“紫薇”马伊利,采访台湾小天后张韶涵。虽然我们并没有能提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我感受到其他报社的记者在采访中提问的技术,不管是咄咄逼人还是于情于理。只是我并没有那种见到明星的狂热,我不属于追星的那个群体,没有那样的激情。由此我觉得实际上我是不适合当一名娱乐记者。我没有那方面的求知欲,又如何能设计出恰到好处的问题?

在观看了张韶涵在“非常大明星”栏目的现场后,我和同学中途折回南京书城,去采访管理学者、财经作家陈惠湘。事实上,我对财经或管理是一窍不通。在座的记者提了很多问题,事实上我除了在书上看到这位作家的大名,和他的经典广告台词外,我没有听闻过这位作家。《突破拐点》这一新作,我们人手一本。但是我找不到重点。只是这个题目让我觉得人生就是如此。也许作家本意也有此。然而在大家都提问的时候,我不得不奋笔疾书。也许这次去的记者大多不是资深的记者,有些问题也提得并不好。我觉得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素养或者积累是无法理处具有深度又具有新闻点的问题。

最初的三周,我们的生活很充实。后来的选题我们大多没有插手过,或许我们帮不上什么忙。总之没有再做过选题。期间李老师让我们提议一些好的选题。正值考研发榜,我们便作了提议。只是最终没有什么回音。虽然我们花了力气采访了一些考研失败或者成功同学。期间有一些困难,事实上有的同学考得不好,根本不愿意谈。也有约好了时间同意采访的同学在最后关头变卦。而那些考得好的同学因为最后结果还没有出来都非常保守。我整理了一些采访的内容,但是到最后选题没有被采用,因此准备也就成了无用之物,但是这些是我劳动的成果,不管最终怎样,能写出来我已经很高兴了。

在不知不觉中,一个月的实习已经走到了尾声。采访中遇到了困难都已经过去了,艰辛的过程有成果出来就已经不再艰辛了。这是我第一次走上社会,体会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或许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带来的,也许是兴趣不在此。总觉得自己没有专业素养,一开始觉得辛苦,能感受到的工作乐趣很少,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也出了一点小小的成果。放下实习记者的身份,回头望望我走过的这一个月,我发现我并没有能爱上这个职业。只是我从心底敬佩那些记者,不管是新闻记者还是娱乐记者。习期间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和同去报社实习的同学成功地完成了选题“南京高校涌动‘学期革命’”,并在实习期间采访了明星马伊利、歌星张韶涵和财经作家、管理学者陈惠湘。

第2篇 2023年大学毕业生报社暑假实习报告范文

引言

启程前,所有的朋友都告诫我,那是一个是非之地,万事要小心。拉着行李箱走出校门,回望一眼,突然惊觉,此行我是单飞的孤雁,去一个有我的理想但没有保护的地方。害怕,但仍要朝圣南方,目的地是南方都市报东莞记者站。

我把我的南都之行总结为五个章回:适应、体味、历练、感悟,中间插叙我采访“卖命少年”的经历。

适应

南方天空很高,但我需要走出疏离感

6月24日清晨6点,一夜未成眠的我走出东莞市火车东站,广场上很多乞讨的儿童,我紧跟在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身后,以求安全。因为听多了东莞的乱,我必须严加防范。

戒备森严地走进这座城。

24号下午我去报社见了站长王海军,他是我们学院的毕业研究生,李贞芳老师帮我联系到这个珍贵的实习机会。王站长和颜悦色,比我百度到他的照片要年轻帅气,我们聊一些学校的人和事,可惜我的脑子有点记忆短路,明明昨日才从那个地方走来。我首先要找个地方住下,报社两个职员租了三室一厅,现空了一间房,求合租,我就住进去了。由此认识了三个“靓仔”:刘定国和刘沛,还有一条叫巴萨的大狗。刘定国告诉我:“都是男的,连狗都是个男的。”巴萨是萨摩耶品种,“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弱小。”这是后来对它的评价,我初见它时我确实很害怕。对狗都很戒备。

我说要做社会新闻,站长给我找了个指导老师:黄超。一个这么胖居然还挺帅的男记者,很爱笑,像一道阳光似的,我从心底打消了对他的畏怯之心。他把我带到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办公室的老师们,一一问好后,他说:“这里的电话每一台你都可以随便用。”此后,和黄老师的交往虽然我还是恭恭敬敬,但不会以我惯常的作风:对老师敬而远之,我会跟他讲我的思路、我的困惑,与工作相关的或是无关的,都会直接跟他说,很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也真诚地跟我分享他的经验、体会、采访和写作的技巧。黄老师要我别称呼他为“老师”,他说我们是“互相学习”,我知道这是谦虚,不叫“老师”那我应该叫什么呢?所以我一直叫他老师。

第一采访居然是一个独立完成,因为黄老师有别的任务,只能和我分头行动,我答应了,有点忐忑也有点期待,我不知道这个稿子该怎么做,但是我相信我一定做得到。这是一个劳资纠纷案子,16个工人因加班费和无故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向公司索赔百万。据说在东莞,这样的纠纷很多,工人有工人的权益,工厂有工厂的苦衷。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这段时间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习生,下班后我就直接回家,有时候做点饭,叫刘沛一起吃,他我能做这么多的菜,佩服得不行,然后聊天,但是吃了饭后他进他的房间,我开始打扫卫生,完了就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有时候会看书,很早就睡觉。半个月,每天就这样过。除了采访的出租车上,我没有想过要看看东莞的风景。

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在进入另一个生活圈之前,只是一个人慢慢地咀嚼孤独。幸好我不是怨尤的人,我知道在一个新的环境过得好不好,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我要适应。但是这座城市让我有坐在船上的感觉,我总是感觉自己是个旅人。

更需要适应的还是新闻工作。虽然我有一点浅浅的媒体经验,也做过一些大稿小稿,但是南都的写法我还是不太适应,看多了内地媒体的四平八稳,南都的“出奇制胜”要求我改变。

南方都市报,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点大的舞台。我就像一只刚学飞的鸟儿,遇到这么广阔的天空,有点晕眩。我需要熟悉环境,也需要自我调整。

每天都在鼓励自己。

体味

南方都市报年轻炙热的气质

每个星期五,上午10点到12点,是报社的周会时间。每个记者都尽量不错过,虽然上班时间看个人安排很轻松,但是这个会议纪律严明。

应该说我是有点期待开周会的。会议上大家评报,品读本周新闻,做得好的给以掌声,毫不吝啬的赞扬,做得不够的,坦诚地给出很多改善意见。我没有发言权,只是静静坐在一个小角落聆听思想火花碰撞的声音。

站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很年轻,8成以上的80后,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我所遇到的南都新闻人,没有安于现状不思进步的。虽然也许我这是表面体会,毕竟他们对我这个初涉媒体的大学生当然总是鼓励。

办公室里每天都有笑料,我刚来时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里整天的欢声笑语?他们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友好、随意,他们有时会跟我讲大家的共同经历,那种团结和温馨让我很向往。

实习期间,我对南方都市报“求新求变”的风格深有感触:记者写稿的时候很用心地想新闻最‘新’的地方在哪?最吸引眼球的在哪?不惜一切地向这一点泼墨。而编辑改稿子的时候也是挖空心思地追求新奇,我们的一篇消防演习报道,被冠名《上吊练胆子?》,当时很无语,但是想到编辑同志也是难为了。

这里的记者们为了采写到新闻,经常是不顾一切地走到最前面,我们的报道《黑势力向的哥收“买位费”》的调查,就是几个男记者半夜随爆料司机去蹲点,冒着生命危险。东莞经常有血案,我们的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报道,我刚来时看得胆战心惊,后来竟习以为常,但是对自己的安全更加注意。一个叫姓罗的资深记者因为常报道这一类事件,结果有一次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司机跟他开玩笑:“这个地方的黑社会要是看见你了,说这小子还敢来?然后就会把你分尸了!”我虽然在笑,但是毛骨悚然的。

记者之间常有保护和提醒,我在帮刘定国传稿子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他和一个老师的qq聊天,就是关于自己安全的提醒。大家做得战战兢兢,但是并不害怕,南都的新闻仍然每天可以看见真实的挖掘。

大家都在思考怎么样把一篇新闻从内而外地做好,从内容到包装,很多的细节,细心地发现了,彼此给一个提示,都是在慢慢地积累,学习。

如果累了,会聚餐,会去旅游。回来后,仍然意气风发地走在新闻的路上。

我只说这些,会觉得拔高了,当然这也是一群生活在社会上的凡夫俗子,要赚钱要生活,也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新闻有理想,对事业有期待。所以他们在坚持。

历练

在老师们的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

除了我指定的实习老师,我也会跟着别的老师出去跑新闻,黄老师说:“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长,你是一个新人,应该多多向他们学习,然后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我跟着罗禹雨、何永华、韦星、莫晓东等几位老师都出去采访过,大事小事,政务、经济、社区等好几块的新闻都做过。

印象很深的几次采访:

“的士风云”系列调查采访。我刚去的时候,“的士风云”已经做了几期了,之后的“黑势力收买位费”、“碾不碎的茶水费”、“gps强锁车”等报道,我都有参与,其中“gps强锁车”我是和另外一个实习生采访了一个下午,而稿子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交了的,很有被压榨的感觉,所以印象特别深,另外我黄老师在这一次很机警也跟我很深的印象。事情是这样的,我们跟随罢工的哥们去的士公司商谈,然后他们的一个业务经理把我们以及广州日报的两个记者都请到隔壁的办公室,说“会前聊一聊”,黄老师在此之前就把他的包给我看着,他坐到的哥中间,也被当成司机了。我们出去坐了大半天,才发觉,这是的士公司的调虎离山之计,就是让我们不能参加他的协商大会。再要进去就不让了,大家都很懊恼,看着广州日报那个拽拽的男记者气氛的脸,我们有点庆幸黄老师有先见之明,不得不佩服姜是老的辣。结果这篇报道我们做得比广州日报好很多,揭开了“茶水费”事件里的士公司不向媒体透风的一些内幕。

第3篇 大学毕业生报社暑假实习报告范文

引言

启程前,所有的朋友都告诫我,那是一个是非之地,万事要小心。拉着行李箱走出校门,回望一眼,突然惊觉,此行我是单飞的孤雁,去一个有我的理想但没有保护的地方。害怕,但仍要朝圣南方,目的地是南方都市报东莞记者站。

我把我的南都之行总结为五个章回:适应、体味、历练、感悟,中间插叙我采访“卖命少年”的经历。

适应

南方天空很高,但我需要走出疏离感

6月24日清晨6点,一夜未成眠的我走出东莞市火车东站,广场上很多乞讨的儿童,我紧跟在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身后,以求安全。因为听多了东莞的乱,我必须严加防范。

戒备森严地走进这座城。

24号下午我去报社见了站长王海军,他是我们学院的毕业研究生,李贞芳老师帮我联系到这个珍贵的实习机会。王站长和颜悦色,比我百度到他的照片要年轻帅气,我们聊一些学校的人和事,可惜我的脑子有点记忆短路,明明昨日才从那个地方走来。我首先要找个地方住下,报社两个职员租了三室一厅,现空了一间房,求合租,我就住进去了。由此认识了三个“靓仔”:刘定国和刘沛,还有一条叫巴萨的大狗。刘定国告诉我:“都是男的,连狗都是个男的。”巴萨是萨摩耶品种,“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弱小。”这是后来对它的评价,我初见它时我确实很害怕。对狗都很戒备。

我说要做社会新闻,站长给我找了个指导老师:黄超。一个这么胖居然还挺帅的男记者,很爱笑,像一道阳光似的,我从心底打消了对他的畏怯之心。他把我带到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办公室的老师们,一一问好后,他说:“这里的电话每一台你都可以随便用。”此后,和黄老师的交往虽然我还是恭恭敬敬,但不会以我惯常的作风:对老师敬而远之,我会跟他讲我的思路、我的困惑,与工作相关的或是无关的,都会直接跟他说,很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也真诚地跟我分享他的经验、体会、采访和写作的技巧。黄老师要我别称呼他为“老师”,他说我们是“互相学习”,我知道这是谦虚,不叫“老师”那我应该叫什么呢?所以我一直叫他老师。

第一采访居然是一个独立完成,因为黄老师有别的任务,只能和我分头行动,我答应了,有点忐忑也有点期待,我不知道这个稿子该怎么做,但是我相信我一定做得到。这是一个劳资纠纷案子,16个工人因加班费和无故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向公司索赔百万。据说在东莞,这样的纠纷很多,工人有工人的权益,工厂有工厂的苦衷。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这段时间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习生,下班后我就直接回家,有时候做点饭,叫刘沛一起吃,他我能做这么多的菜,佩服得不行,然后聊天,但是吃了饭后他进他的房间,我开始打扫卫生,完了就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有时候会看书,很早就睡觉。半个月,每天就这样过。除了采访的出租车上,我没有想过要看看东莞的风景。

第4篇 大学毕业生报社实习工作报告

引子

从我在大学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

暑假的专业实习,我来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本市热线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和快乐,同时让我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来乍到之热线篇

第一天到报社报道,看着北京青年报20层的大楼我真紧张了一阵,电梯上下的人们互相搭着话,聊得也都是报纸上的今天的好新闻,头版的图片如何如何。我感觉北青的氛围一点一点正感染着我,也想要尽快融入到这种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热线版,热线组的老师都很亲切,老师告诉我:记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来报社,有活儿就直接从家去然后写完稿晚上八点前发给编辑,工作就完成了。听到这个我长出一口气,暂时放松了,原来记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当我体验过记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编辑安排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热线。专门负责接热线老师告诉我,接热线基本是所有实习生的第一课。接听电话,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线人联系。但老师也告诉我说,记者一般会比较关注车祸爆炸等突发事件,但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只能让问题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的帮助打来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复杂,也十分无奈。这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北青报,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同时也提高我了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举些我接到的热线之最:

最艰难的父亲———一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经倾尽所有,现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医药费,求助红十字无果。

最差劲的veva手机———最多一天接到4通电话都是反应veva手机质量太差,与电视购物上承诺严重不符,并且没有售后服务。

最可怜的爱情失败者——一名三十岁男子来电说,比自己小7岁的老婆和网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现金和存款,留下他和仅两岁的儿子,他们甚至没领结婚证。

最无厘头的登广告要求——一一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脚脚底板给商家作为广告展板,问为什么要用脚底板,他解释人们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效果…..

最有责任感的市民——一一体育大学已退休教师,曾经向有关部门反应多达30多次体育大学大门外有影响市容的残破小房,一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带着记者亲自走访。

最现实的线人——一因为提供线索被采纳后会有线索费,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些专业线人,在热线组最出名的要数马先生了,他每次都会先问你有兴趣做这条儿吗?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最巧合的来电——有一位女士来电指名找我,说我 和老师做的那条新闻就发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负责接热线,她说感谢你们对这问题的关注,当时我真是感觉好奇妙。

在接热线的半个月里,我确实感到,我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新闻的敏感性还不够,有时普通市民有着更细微的观察力,他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渠道,求助于媒体,说明他们是很信任并且依赖媒体的,我也感到隐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话语,也只能帮他们记录下来,而后编辑看了热线记录又会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终。间接的帮助也是无法给予,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还能坚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够多些理解,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然后媒体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实习记者之跑新闻篇

第一课——找准位置,直击现场

每次接到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到现场,这也是我每次都会遇到也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叫“跑新闻”了。要尽快完成采访和稿件,当然要节约往返于路上及寻找地点的时间。我平时就是过的太省心,坐公车出门,从来不记路,方向感也差,在跑新闻的日子里,虽然也熟悉了些道路,但很多地方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今后的目标就是:分清东西南北,了解北京主要干道,公交地铁路线,在脑海中再现北京地图概况。

一开始编辑安排我比较简单的活儿,只要找到就基本能完成任务。第一次是去找日坛公园飞来的一只孔雀,公园也不小,问过了工作人员和游人,还好能指明孔雀大概所在的方向,来到了公园的东北角尽头,还是不见它的踪影,毕竟是动物啊,不可能总在一个地方的,快绝望的时候,路人突然指着草地说在那儿呢!我赶紧拿出相机狂拍起来,回家写了400字发给了老师,但这活儿最后还是黄了,当时特期待看见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所以黄了还是很失望,我老师安慰我说经常有千字文都黄了,不要失望,继续努力!

p.s不知道孔雀现在过的怎么样,希望它能一直在公园惬意的生活。

我寻找现场最难的一次,也是第一次跑有模有样的活儿,开始的兴奋随着转了好多圈走了好多路以后渐渐消沉。在板井路口附近,居民反应在一片废弃的空地上有些人在晚上挖坑然后填埋垃圾,造成周围环境很脏很乱。居民是在自家楼上看到的,大坑周围都是胡同,而且小路都很复杂,不能提供我准确地点,我只能在那附近转悠碰运气,那位提供线索的居民听说我一个人来的,还劝我说小女孩别来了,这边人员复杂太危险,我在感动之余也更坚定信心要找到这个地方,那天我记得特别的热,路也不好打听,只能在小路上七拐八拐,经过一段漫长的搜寻,终于还是找到了,看到那个垃圾大坑的瞬间我真是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任务,联系了老师,决定明天锁定位置直接来一探究竟。第二天和老师一起来到了现场,经过询问附近的住户,了解到原来这里在挖蓄水池,但是属于无证施工。就这样我第上报的文章便诞生了:《下雨积水没膝 居民自挖水池》。当时看到报纸上我的名字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

第二课——采访到位,观察入微

作为记者,采访的功力一定要到位,好的采访是出好稿子的基础。很多时候没问到,没问清楚造成文章没有说服力,还要补采甚至重采。新闻最重要是真实性,用事实说话,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负责。

有一次就是因为采访不到位,造成跑的活儿白费了。巴沟汽车枢纽站的座椅设在了绿地里,造成绿地被破坏。到了现场,我看到了所谓座椅,要想坐的话只有踩踏绿地,我询问了经过的路人,询问了座椅前的卖报人,询问了此路段的环卫工人,还在周围拍了很多照,唯独忘了采访座椅所在公交单位的相关人员,还是老师在事后问我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结果最终无法解释这到底是不是座椅,这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自然黄了。为什么自己当时想不到呢,看似简答的事情为什么

做起来就是差那么一点,心里也在着急,想要快点进步。

我做的最心力交瘁的报道就是《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也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报道。后来这篇文章也被一些网站转载有:等。

整整两天我都在围着这17个戳打转,其实编辑刚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我觉得挺简单的,就是打电话到各个邮局点问问能不能盖戳,但后来发现问题远远不只这些。首先查各个邮局的电话就是一大难点,网上搜邮局网点,有时候所在区域有两三个邮局,有的电话甚至已经改了,还要重新查找,要确保17个奥运场馆戳所在邮局电话都打到,一一确认能否加盖,但是接电话的人不一定清楚盖戳的具体情况,往往回答都是不清楚,有的邮局甚至无法联系,我只能把能联系到的邮局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基本情况就是虽然5月22日已经启用了这17个戳,但邮局目前仍不能加盖,这无疑存在着问题,新闻点已经出现了。

紧接着就是联系北京邮票公司,以前报道过那里可以为市民盖齐全套,因为电话联系不上,我就直接到北京邮票公司的营业部,以市民的身份暗访。到了那里果然看到了17个日戳真的很兴奋,经工作人员证实这里确实可以盖齐全套,我便想要盖一个鸟巢的戳,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工作人员说盖一个五毛,但这和十一以前免费加盖的规定不符,而且需要盖戳的邮品过多的话不能当时取走。我觉得这可是个大发现啊,激动的冲回家开始写稿,不一会,编辑来电话问我怎么样,结果编辑一仔细询问,我就顿时无语了,为什么规定免费这里收费?向你收费的人是什么身份?如果外地人想盖怎么办?发现了问题但是只看到问题表面这是不行的,编辑说我真是没有经验,到了现场了不问清楚,不看清楚回来怎么能写稿,不行你还得再去一次。当时心情真是超低落,自己采访这么不到位,观察不仔细,自己却没有感觉,看来我需要磨练的时间还很长。眼看临近5点邮局下班,没时间失落,要快点弥补好,再次来到营业部要求盖戳,并且说是要给外地同学,工作人员让我留下地址和邮费表示可以盖好再帮我寄给朋友,帮我盖戳的工作人员胸牌上写着值班经理,确认了身份,再次询问收费的问题,值班经理解释说就是邮票公司的规定。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回家整理邮局盖戳和邮票公司的情况,写出了《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的雏形,后来登报后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都是老师帮我加的,老师用更为简练的语言把盖戳存在的问题写的很清楚,而且重点十分突出,这自然也引出我实习中上的第三课。

第三课——磨炼笔锋,强化现场

在实习过程中,深深觉得新闻写作是多么重要,做好采访后,如果仅因为写作水平有限而没能做出好的报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太可惜了。用看似简单的语言怎么能把事情叙述的更有条理更吸引人,那就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有时候着急交稿,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瞬时就下降了,感觉都写不出完整的话了,像个小学生似的,语句通顺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我想记者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时间紧来不及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要争分夺秒的保证时效性,这也是人们最为看重的问题,也就是新闻的“新”,所以自然要求记者有着较高写作水平,能够临场发挥,具备信手拈来的能力。我感觉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上新闻写作课时并没有重视老师说的勤写多练,所以写文章总感觉很吃力,语言的运用不太自如,手法比较单一,尤其北青报的风格是比较生动活泼的,有亲近市民读者的感觉,新闻报道自然也要清新自然,但往往我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干巴巴的平铺直叙,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看到听到的直接写出来,文章没有现场感。老师告诉我要多观察,但真的观察起来,我往往还是置身事外,没办法直击问题的核心,作为一个记者,我知道我不能像自己平时市民的身份去看事情了,不能只看表面,要看的更为深入。

市郊s2号线指示牌出现英德混译的报道后,第二天老师让我继续跟进,那也是我第一次单独完成摄影以及报道,也是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去采访别人,感觉是受宠若惊,城铁公司的李部长耐心的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表示他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愿意及时更正,并表示现在更新的路牌仍需要改进。事件看似简单,但我写出来却感觉表达不清,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叙述,语言有些罗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追踪南站铁路图标注错误的报道中,其中有三个错误标注,已经更正了两个,还有一处错误,老师看了我写的初稿后说我的问题一直都是导语写的不到位,文章现场感不强。要想改变就要仔细观察,不能像个普通路人那样去看去听,要用记者的眼,记者的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询问路人时候可以使用直接引语,不要总说记者通过询问__了解到,这类太过模式化的表达,这样文章会没什么亮点,还有引语要写的漂亮,不是简单概括报道就足够了,其实仔细回想这些,其实老师上课都讲到过,但我在实践中还是忽略了,说明学习还是不够扎实,一到真刀真枪的时候,还是要靠实力,不是理论简单的理解,可见动笔练习真的太重要了。我也体会到完成报道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

无疑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就是看报学习,以前看报纸就是简单浏览,现在会注意看专业记者的报道是从哪儿入手写的,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突出要表达的内容,用什么吸引读者的,是标题副标,还是导语新闻图片。说到新闻图片,我也感觉新闻摄影也是很有意思的学问,虽然不是拍艺术照要讲求光影,但是基本的美学构图是很重要的,虽然出去采访应该是和一个摄影记者一起,他会负责拍照,但是突发状况下拍照就要自己完成,像我拍过游人喂食孔雀,绿地中的座椅,错误标注的细节图,工作人员更换路标等,我觉得看着简单,但是拍出来往往都有不满意的地方,静物要讲求构图和角度,而动态的事物一定要善于捕捉,动静结合要恰当,好照片会让新闻更耀眼,它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现场,所以是很重要的,这学期一定要好好学习一下新闻摄影,并且好好练习,提高自己摄影水平。

实习生活之友情客串

(一)为了对比奥运观赛撕副券和打孔两种检票方式,我当了一回手模特,捏着两张票我胖胖的手啊,手也要减肥才行啊…

(二)奥运期间,北青报开通了零八热线,向市民征集奥运线索,并且设立了“奥运热线之星”,每天都会有一位“星”诞生,并有3千元奖金,但不是所有“星”都愿意上报露脸的,自然就有了托儿,而我也友情客串了一把“孙小姐”。恰好那天去报社没好好梳头,摄影大叔该提醒我的啊…

尾声

虽然实习两个多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确实锻炼了自己,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还有对如何与人沟通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一名专业记者的差距,让我有更多的动力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遇到问题也不会太过慌张,更多是去考虑如何克服,我在实习中总结出:不要去预想困难,因为预想的都没有现实中遇到的难,但是只要认真努力,往往现实遇到的困难会比想象中的容易克服。所以我要不畏惧困难,一直努力下去!

第5篇 大学毕业生报社暑假实习报告

启程前,所有的朋友都告诫我,那是一个是非之地,万事要小心。拉着行李箱走出校门,回望一眼,突然惊觉,此行我是单飞的孤雁,去一个有我的理想但没有保护的地方。害怕,但仍要朝圣南方,目的地是南方都市报东莞记者站。

我把我的南都之行总结为五个章回:适应、体味、历练、感悟,中间插叙我采访“卖命少年”的经历。

适应

南方天空很高,但我需要走出疏离感

6月24日清晨6点,一夜未成眠的我走出东莞市火车东站,广场上很多乞讨的儿童,我紧跟在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身后,以求安全。因为听多了东莞的乱,我必须严加防范。

戒备森严地走进这座城。

24号下午我去报社见了站长王海军,他是我们学院的毕业研究生,李贞芳老师帮我联系到这个珍贵的实习机会。王站长和颜悦色,比我百度到他的照片要年轻帅气,我们聊一些学校的人和事,可惜我的脑子有点记忆短路,明明昨日才从那个地方走来。我首先要找个地方住下,报社两个职员租了三室一厅,现空了一间房,求合租,我就住进去了。由此认识了三个“靓仔”:刘定国和刘沛,还有一条叫巴萨的大狗。刘定国告诉我:“都是男的,连狗都是个男的。”巴萨是萨摩耶品种,“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弱小。”这是后来对它的评价,我初见它时我确实很害怕。对狗都很戒备。

我说要做社会新闻,站长给我找了个指导老师:黄超。一个这么胖居然还挺帅的男记者,很爱笑,像一道阳光似的,我从心底打消了对他的畏怯之心。他把我带到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办公室的老师们,一一问好后,他说:“这里的电话每一台你都可以随便用。”此后,和黄老师的交往虽然我还是恭恭敬敬,但不会以我惯常的作风:对老师敬而远之,我会跟他讲我的思路、我的困惑,与工作相关的或是无关的,都会直接跟他说,很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也真诚地跟我分享他的经验、体会、采访和写作的技巧。黄老师要我别称呼他为“老师”,他说我们是“互相学习”,我知道这是谦虚,不叫“老师”那我应该叫什么呢?所以我一直叫他老师。

第一采访居然是一个独立完成,因为黄老师有别的任务,只能和我分头行动,我答应了,有点忐忑也有点期待,我不知道这个稿子该怎么做,但是我相信我一定做得到。这是一个劳资纠纷案子,16个工人因加班费和无故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向公司索赔百万。据说在东莞,这样的纠纷很多,工人有工人的权益,工厂有工厂的苦衷。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这段时间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习生,下班后我就直接回家,有时候做点饭,叫刘沛一起吃,他能做这么多的菜,佩服得不行,然后聊天,但是吃了饭后他进他的房间,我开始打扫卫生,完了就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有时候会看书,很早就睡觉。半个月,每天就这样过。除了采访的出租车上,我没有想过要看看东莞的风景。

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在进入另一个生活圈之前,只是一个人慢慢地咀嚼孤独。幸好我不是怨尤的人,我知道在一个新的环境过得好不好,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我要适应。但是这座城市让我有坐在船上的感觉,我总是感觉自己是个旅人。

更需要适应的还是新闻工作。虽然我有一点浅浅的媒体经验,也做过一些大稿小稿,但是南都的写法我还是不太适应,看多了内地媒体的四平八稳,南都的“出奇制胜”要求我改变。

南方都市报,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点大的舞台。我就像一只刚学飞的鸟儿,遇到这么广阔的天空,有点晕眩。我需要熟悉环境,也需要自我调整。

每天都在鼓励自己。

体味

南方都市报年轻炙热的气质

每个星期五,上午10点到12点,是报社的周会时间。每个记者都尽量不错过,虽然上班时间看个人安排很轻松,但是这个会议纪律严明。

应该说我是有点期待开周会的。会议上大家评报,品读本周新闻,做得好的给以掌声,毫不吝啬的赞扬,做得不够的,坦诚地给出很多改善意见。我没有发言权,只是静静坐在一个小角落聆听思想火花碰撞的声音。

站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很年轻,8成以上的80后,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我所遇到的南都新闻人,没有安于现状不思进步的。虽然也许我这是表面体会,毕竟他们对我这个初涉媒体的大学生当然总是鼓励。

办公室里每天都有笑料,我刚来时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里整天的欢声笑语?他们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友好、随意,他们有时会跟我讲大家的共同经历,那种团结和温馨让我很向往。

实习期间,我对南方都市报“求新求变”的风格深有感触:记者写稿的时候很用心地想新闻最‘新’的地方在哪?最吸引眼球的在哪?不惜一切地向这一点泼墨。而编辑改稿子的时候也是挖空心思地追求新奇,我们的消防演习报道,被冠名《上吊练胆子?》,当时很无语,但是想到编辑同志也是难为了。

这里的记者们为了采写到新闻,经常是不顾一切地走到最前面,我们的报道《黑势力向的哥收“买位费”》的调查,就是几个男记者半夜随爆料司机去蹲点,冒着生命危险。东莞经常有血案,我们的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报道,我刚来时看得胆战心惊,后来竟习以为常,但是对自己的安全更加注意。一个叫姓罗的资深记者因为常报道这一类事件,结果有一次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司机跟他开玩笑:“这个地方的黑社会要是看见你了,说这小子还敢来?然后就会把你分尸了!”我虽然在笑,但是毛骨悚然的。

记者之间常有保护和提醒,我在帮刘定国传稿子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他和一个老师的qq聊天,就是关于自己安全的提醒。大家做得战战兢兢,但是并不害怕,南都的新闻仍然每天可以看见真实的挖掘。

大家都在思考怎么样把新闻从内而外地做好,从内容到包装,很多的细节,细心地发现了,彼此给一个提示,都是在慢慢地积累,学习。

如果累了,会聚餐,会去旅游。回来后,仍然意气风发地走在新闻的路上。

我只说这些,会觉得拔高了,当然这也是一群生活在社会上的凡夫俗子,要赚钱要生活,也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新闻有理想,对事业有期待。所以他们在坚持。

历练

在老师们的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

除了我指定的实习老师,我也会跟着别的老师出去跑新闻,黄老师说:“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长,你是一个新人,应该多多向他们学习,然后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我跟着罗禹雨、何永华、韦星、莫晓东等几位老师都出去采访过,大事小事,政务、经济、社区等好几块的新闻都做过。

印象很深的几次采访:

“的士风云”系列调查采访。我刚去的时候,“的士风云”已经做了几期了,之后的“黑势力收买位费”、“碾不碎的茶水费”、“gps强锁车”等报道,我都有参与,其中“gps强锁车”我是和另外一个实习生采访了一个下午,而稿子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交了的,很有被压榨的感觉,所以印象特别深,另外我黄老师在这一次很机警也跟我很深的印象。事情是这样的,我们跟随罢工的哥们去的士公司商谈,然后他们的一个业务经理把我们以及广州日报的两个记者都请到隔壁的办公室,说“会前聊一聊”,黄老师在此之前就把他的包给我看着,他坐到的哥中间,也被当成司机了。我们出去坐了大半天,才发觉,这是的士公司的调虎离山之计,就是让我们不能参加他的协商大会。再要进去就不让了,大家都很懊恼,看着广州日报那个拽拽的男记者气氛的脸,我们有点庆幸黄老师有先见之明,不得不佩服姜是老的辣。结果这篇报道我们做得比广州日报好很多,揭开了“茶水费”事件里的士公司不向媒体透风的一些内幕。

“宏威数码”温家宝总理视察之后的追踪报道。这篇稿子被分成了两天的新闻,都是上了封面的。想法是黄老师提出来的,站长同意了的。我们一行四个人,黄超,龚萍,摄影记者方光明,还有我,大约下午三点去宏威采访,接待的是其公司一位年轻的副总经理。为了这次采访我们还提前准备了提纲的。因为是政务,不敢出纰漏。我对自己在采访中的表现很满意,状态好,一些问题很细致贴心,稿子用得上,mp拍得这位副总更愿意交流。对这位副总经理印象颇深,听他侃侃道来,思路流畅清晰。我很是佩服他,初次交流觉得他作风随性,很有亲和力。35岁,我在想,我到了35岁能到什么境界?

“cs野战”的单独采访。这一天很热,太阳白花花的,我一个前往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樟木头镇,观音山是旅游地,但我并不能去玩。爬了那么陡峭的山坡,在那么毒的太阳下,我不停地流汗。我很随意地跟大家交谈,知道我是来采访的时候,他们都好像很愿意说话。接待我的是这个cs训练基地的一教练,他们知道这样的采访只要不做负面,绝对是很好的软新闻。所以都还客客气气。采访算是很顺利,12点的时候,我坐长途汽车回到南城,下车居然吐了,中暑了。这个稿子主要写经验,趣味性的。个人觉得没有什么社会价值,主要是把我晒黑了,现在还没有恢复。所以要特别提出来。

感受最深的还是“卖命少年”阿伟的报道。我那几天的工作守着他采访。放在第四节单独谈。

在经历了这么的采访后,黄老师对我越来越放心,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多的分歧,他并不认为我说错了,因为稿子是他定,所以每次都是我屈服了。他看了我的稿子后,如果不是面对面坐在办公室,他有时会给一些评价发我qq,比如“这两片稿子写得不错啊,可以把你当一个正式记者用了。”有时候又会说我很不成熟了。但是他也说“看到了我的努力和巨大的进步。”甚至鼓励我,说我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代名记者”,虽然经常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但是我觉得说这句话来,他真的很可爱。

“卖命少年”的报道

总编说:“这是奥运期间南方都市报最好的新闻。”

其实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我一度认为我错过他了。

7月的最后一天,早晨9点,我一如往常地去东莞阳光网看网友爆料。题为“为了生活卖自己”的帖子引起我注意,这是一个离家出走一年的孩子,叫阿伟,他说自幼和父母分离,家里没有爱,所以他选择流浪,尝试过自杀,但是最近生活有困难了,没有身份证的他又找不到工作,所以要把自己卖了,随便主人让做什么。我其实有点质疑这篇爆料的真实性。但是,如果真的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呢?这样的一个帖子一发出,他就像一头羔羊似的暴露在狼群的猎物里。我更担心。

于是我把这个帖子给黄老师看,他说:“可以做一下。”然后我们都加了阿伟的qq号。但是他并没有在线。根据他qq签名里留下的电话号码,和阿伟空间一个人自称他小叔留下的手机号,我拨过去问,唯一可确知的是:这些人并不知道阿伟在哪里,也不愿意告诉我阿伟父母的信息,对于阿伟为何离家出走更是不知道。

无计可施,我只好给阿伟留言,称自己可以给他一份工作,并留下了电话号码。

周末我去佛山玩,接到阿伟给我的电话,问我可以给他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楞了一下,随即说家里有个老人需要照顾。电话里的小孩突然很高兴。问他要联系方式,他说没有,我再三嘱咐他在下个周一联系我。我担心别的记者把他“拐”走。

8月4日,我一整天都在等待手机响起。下午,阿伟电话来了,我赶紧把电话递给黄老师,结果他们说着说着就挂了,我们又开始后悔没有把他叫南城来。但是阿伟说了“明天包夜上网”。

8月5日,白天我跟老师跑了新闻,晚上9点,想睡觉了,突然想起阿伟今晚包夜。赶紧打开电脑。从9点半到凌晨三点,一直在跟阿伟聊天,看得出来,他挺高兴的,阿伟的文笔不错,他很优美地写自己的梦想:我想去看草原,去看那遍地的生机。我对这个孩子突然有了很特别的感触,如果是一个好孩子,我的报道绝对要有益于他今后的成长。但是网上什么人都有,我还在怀疑。这一次不能让阿伟再失去联系,约好了第二天我去大朗找他,然后卖了他的捡的废品后,跟我回南城。

这个孩子,礼貌地叫我“周姐姐”。

8月6日,我要朱智红和我一起去会阿伟,摄影记者梁清陪着我们一起,他远远地跟在我们身后,拍照,同时保护我们的安全。11点,到达大朗镇的时候,黄老师从虎门采访回来,和梁清汇合了。阿伟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找到“红磨坊”网吧了,就在那见面。一个身穿红色t恤的壮男孩走了过来,看到我们有点羞涩。约好了请他吃中饭的,我和智红都把牛肉夹给他吃,结果他根本就吃了一点,说:“每天吃得很少,但是喝水都长胖。”他告诉我们他离家出走的原委,经历,说得我快哭出来了,他却是一脸的平静。

然后我们去他住的房子拿行李。黄老师他们包了个车在我们身后跟着,风雨很大,阿伟把我们带进小巷。我留心身边的环境,黄老师的号码放在手机第一页,随时可以拨出。拐了几个弯,我担心黄老师的车跟丢了。

他的房子是别人遗弃的养猪房,建在矮矮的山坡山,门口长满了草,阴暗潮湿,他轻轻地帮我们打落树枝上的水滴。我被他这个动作感动了。那个房间杂乱无比,没有人会想过这里居然住了人。才站稳,身上被文字叮了好多包,我和智红一直在跳,阿伟抱歉地笑着。让智红陪着他,我称自己想上洗手间,跑到马路上指引黄老师的车子过来,然后告诉他们阿伟的住址。我们走了之后,他们去拍照。

阿伟的行李不多,几件衣服,风雨很大,他有很多伞,他说这些伞都是他下雨的时候拿别人的。我们打的回南城。阿伟觉得不可思议,在车上他向我们说了很多,关于他幼年的记忆,他的友谊和对家庭的失望。在一个凉茶店坐了一会,黄老师来了,我们把他安顿在七天酒店,黄老师给阿50块钱零花,阿伟勉强收下了,他说:“很不习惯,感觉自己一下子从乞丐变成了富人。”请智红陪他去吃晚饭,我和黄老师飞奔到办公室写稿子。

晚上,我还在办公室,智红来了,酒店有电话,想起阿伟一张卡片有另一个记者的电话,我电话阿伟要他好好睡觉,不要跟那个记者联系。阿伟答应。

8月7日,《卖命少年躲在废弃养猪房》的报道发表了。智红告诉我,阿伟说了,如果我们把他送回家,他就要自杀。结果我一起床就自己吓自己:“如果阿伟昨天晚上在酒店自杀了怎么办。”赶紧给他打电话,听到他说话我才踏实下来。上午10点,阿伟的父母从大朗来了,由摄影记者陈奕启老师陪着在酒店下面。然后我们向阿伟袒露身份,开始劝说阿伟见父母。一直到下午两点多,阿伟丝毫不松动,饿了,黄老师说一起下去吃饭,阿伟说不饿,他要一个人静一静,我说我陪着你。我不敢让他一人呆着,我不敢再刺激他,静静地看电视,一边看他的动作。

没多久,他开始在裤子的口袋里摸索,我问他找什么,他不说话,然后攥着一把折叠刀就往洗手间跑,我吓得赶紧跟着他,他要把洗手间的门锁了,我的心提在嗓子眼里,非常非常害怕,死命抵着门,不能让他锁了,不断地求他别干傻事,我害怕地快哭出来了。僵持了很久,他在里面大口大口地喘气,情绪非常激动,我哀求他,他要是不见父母,现在就可以走,收拾东西随便去哪,绝对没有人会伤害他。可是他就是不肯开门,我喊救命,可是这个酒店的服务员像死光了似的,手机没有在身上,我无计可施。就骗他把我的手卡住了,他把门打开了一点,刀子给我,说他不会自杀了。我求他出来,他不肯,但是他把自己的手也放在门缝里,这样我非常感动。好说歹说,他终于瘫倒在门后,我把他带了出来。然后他找到了那50块钱,下去买了两瓶北京二锅头,喝了大半瓶,我这才有机会叫黄老师他们赶快回来。

喝醉酒的阿伟软软地躺在床上,我们让他先见一下干爹,他很喜欢的干爹,他不置可否,他的干爹来了,阿伟说:“干爹是你吗?我不是在做梦吧?”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小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吃了好多苦。他还是不肯见父母,然后沉沉地睡去。

一直到下午5点,阿伟还在睡,他的干爹叫他父母上来。爸爸和妈妈来了之后,阿伟有了反应,应该是醒过来了,他妈妈喂他喝水醒酒,爸爸把他抱起来换一个舒服的姿势。我看这一家,挺正常的,我不知道阿伟为什么要逃离。不管我们怎么逗他,阿伟就是不肯睁开眼睛。他的父母,干爹,父亲的朋友,一个看了我们报道前来劝慰阿伟的热心女孩,一屋子的人逗他开心。最后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眼角流出了泪水。他的妈妈抱着他嚎啕大哭:“你走了的日子,我好想你啊。”我又忍不住泪如泉涌。

接下来仍然是劝慰。我和黄老师知道晚上11点多才离开。

第二天,我送他们登上回家的出租车,阿伟已经答应我以后好好生活,绝对不再自杀。然后我回去写稿,发现自己生病了,还是把近3000字的稿子写完,然后给爸爸打电话,电话接通就忍不住大哭,把爸爸吓得不行。

8月11号,《卖命少年终于回家》见报。总编和站长都说好。我病在家里没上班,王海军站长到办公室问:“周明丽来了没有?这个稿子做得不错,我请她吃饭。”

和这个孩子相处两天,我的感受很复杂,同情他,怜惜他,但是仍然不理解他。只希望他将来的生活可以更好。

感悟

真记者,永不止步

实习期间,一个记者的离去让我想了好几天。

韦星老师坐在我斜对面,据黄老师说他是羊城晚报的资深记者,在今天3月份,南都的社招中过来了。但是,7月,他选择了离开。他在博客里写到“这是一场错误的邂逅”。我并不知里面的原委,也没有妄自揣度,我跟韦老师跑过新闻,也看他的报道和评论,我很敬重他,他的离去,我最后归结为“为了理想而来,为了理想而去”。不知他的下一站是哪里,追逐理想的人永远值得敬佩。还有一个李卫国老师,年过不惑了,每天跟人开一些开伤大雅的玩笑。但是他谈做新闻,绝对要竖起耳朵听。

东莞是一座美丽的、漂泊的城市,我和很多新莞人一样:为了梦想而来。而我要做的就是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体会,用笔去记录我所遇见的每一段“缘”,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每双眼睛都有自己的悲喜。机会就这一次,我的时间不多,我能做的不要错过,我做不了的要去学习。

这是一段充实的日子,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下一分钟会遇见谁。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有喜有忧,这个社会的喜剧和哀痛在我的眼前真切无比地呈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用心努力的人会收获很多,物质的、精神的。

我交到了很多新的朋友,站里的老师们,实习生,采访过的一些人,当然还有那条可爱的萨摩耶狗狗巴萨。站里的老师们都是那么的年轻有活力,虽然有竞争,但彼此之间更多的是亲人般的相互扶持。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里的喜爱。

我参与采写并发表了40余篇报道,1上《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的封面,其中消息20余篇,专稿,总计字数约4万,多次评为“一周好稿”,其中关于网上“卖命少年”的独家跟踪报道,被南方都市报总编庄慎之先生在编辑大会上点名表扬,他说:“这篇报道是南方都市报在奥运期间做得最好的新闻。”

王海军站长很是高兴,他在本站记者内部群里说,总部看到了我们的成绩和努力,他表扬了我的指导老师黄超,也特别表扬了我:“实习生周明丽兢兢业业…尤其在阿伟想自杀的时候,能够冷静应对,这份勇敢和机智难能可贵。”

毕业生报社实习报告5篇

引子从我在大学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毕业生报社信息

  • 毕业生报社实习报告5篇
  • 毕业生报社实习报告5篇80人关注

    引子从我在大学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 ...[更多]

相关专题

实习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