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实习报告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7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54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

第1篇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1

一、 实习安排

这次写生分为两周,第一周主要是为所作项目搜集资料,我主要对摄影构成方面学习;第二周进行集中摄影实习。

二、实习要求

了解相机的性能,熟悉操作相机,在取景的角度和光线方面也要熟练地选择,提高拍摄作品的艺术性。摄影构成就是要研究在摄影画面上形成美的表现形式结构。体验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的法则,尤其在取舍光影的构成,色彩的构成,点、线、面构成中学会选取合适的方式。

三、 相关资料整理

首先从摄影构成主义流派的先锋亚历山大·罗特切科说起,从1922年到1924年期间,亚历山大越来越多地从事摄影创作,并把这些摄影作品用于相关的广告和书籍设计上。其中最著名的是为诗人弗拉迪未耶·马雅柯夫斯基的长诗《关于》作的插图,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一个女子的爱。采用摄影拼贴的手法,把诗人的文字转换成视觉图像,因此首次创作出了构成主义形式的摄影拼贴作品。在最初的拼贴作品中,亚历山大只是采用长诗《关于》中的已有照片加以拼贴,而不是用自己的作品。直到1924年,因为亚历山大感到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照片材料来创作他的摄影拼贴作品,使得他决定自己拍摄素材作品,并意识到摄影这一艺术媒体的特性和重要。1928年,他出版了宣传他的摄影观的论文《当代摄影方法》,他在文中讲到:“为了让人们有一种新渴求,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的没有见过的方面表现出来,把它想不到的状态表现出来。对新的项目,我们应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之,以达到一个完整的印象。”以亚历山大的观点,因为用一台相机在不同的位置可以拍出很多照片,所以摄影作品是人眼看到的丰富的现实。因此摄影必然地可以去描绘出大城市居民的那种复杂的感受。亚历山大采用大胆的视角,想把摄影从陈旧的观察方法中解脱出来。他的作品很快被公认为摄影构成主义流派的先锋。亚历山大的作品中常常以线条作为艺术元素,也喜欢把一些常见的东西,如头顶上的电线、台阶、栅栏等,拍到作品中成为一种抽象的构成主义的线条结构。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 被誉为构成主义摄影大师。

1923年,莫霍利—纳吉被聘为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的教授,当其他学校还在画古典石膏像的时候,包豪斯的师生们,已经开始研究工业生产方面的问题了。在包豪斯期间,莫霍利—纳吉开始用照相机进行一系列的摄影实验。他常常采用与众不同的拍摄角度,如仰拍、俯拍、压缩地平线、倾斜构图等,将摄影画面的结构形式发挥到了极致。此外,他还使用各种剪辑方法和制作技术,改变和强化照片的结构。在教学上,莫霍利—纳吉教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把握线条、影调、空间等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周围的物体,从中找出不被人所注意的形式和设计。他还鼓励学生利用投影的造型,使其成为安排画面的一个因素。

四、图例

1 资料归纳与分析

他从特异角度拍摄事物及颠覆一般透视规律的摄影造型打破了既成的摄影观念与样式,同时也提供给视觉传达设计新的表现语汇。他运用放大、变形、剪接、两次曝光和蒙太奇等技巧来突出作品的即时传达效果。这种做法赋予作品一种幽默的、动感的、充满幻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形象叠加效果。

2、图列

大自然是没有边框的。把大自然的景物拍下来,不是景物的再现。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行为。照片的边缘决定了照片的内容,断章取义是摄影者的工具。画框也为两件事物建立起一个关系,带来了原来不存在的对比。画框的重要性是因为有了画框才有构图的需要。以人文社会为题材的作品可以用故事来吸引观众。而风光摄影里的构图不单为画面带来吸引力,它也是用来表达内涵的视觉语言。

索尔·雷特(saul leiter)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抽

象表现主义味道,却与许多抽象表现主义摄影师追求类似抽象画的画面效果不同,雷特作品中唯美的抽象味道并不依赖于柔焦、或不可识别的局部以及其他令人迷惑的特技摄影手段。他抓取那些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却稍纵即逝的场景,他的作品描述了人、建筑、天气的复杂关系,画面充满分割、局部、隐蔽或多层空间和形状。画面中的人物被安排在玻璃、镜面和其他割裂的空间中。他们的身体可能被置于深深的阴影中,有的轮廓则隐藏在雪中,而有些则被巨大的天棚遮盖。他的作品是城市的视觉体验。 索尔·雷特非常擅长于将城市生活的情绪和氛围传达到摄影中。他的作品着重于表现质感、空间的模糊和唯美的味道,他如同作画一般认真地校准调色板。雷特力图捕捉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幻想,他对画面的控制精确得近乎科学,但画面中却不乏感性的诗意和丰富的视觉层次。

“黄金分割”是一种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在欣赏一件形象作品时这一规则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条被合理分割的几何线段。对许多画家、艺术家来说,“黄金分割”是他们在创作中必须深入领会的一种指导方针,摄影师也不例外

“黄金分割”公

式可以从一个正方形来推导,将正方形底边分成二等分,取中点_,以_为圆心,线段_y为半径作圆,其与底边直线的交点为z点,这样将正方形延伸为一个比率为5:8的矩形,(y点即为“黄金分割点”),

a:c = b:a = 5:8。幸运的是,35mm胶片幅面和全画幅感光元件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这种5:8的比率(24:36 = 5:7。5)。

“三分法则”实际上仅仅是“黄金分割”的简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通常把被摄物置于画面中央,这往往令人生厌。在下图中可以看到与“黄金分割”相关的有4个点,用黄点标示。用“三分法则”来避免对称在使用中有两种基本方法。

黄金分割法也衍生出井字形构图法(也称三等分法),也就是说只要将画面用两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再用两条垂直线分成上下三等分,从而使画面被分割成为9个相等的方块,4条分割线出现4个交叉点。 不过通常摄影者就在这四点上选择一处作为主体的最佳位置,将画面最重要的部分安置在这些重点,自然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画面右端那些交叉点,一般被认为是最强烈的。

五、个人作品说明

采用对角线构图,避开了左右构图的呆板感觉,形成视觉上的均衡和空间上的纵深感对角线构图实际上也是“黄金分割”的另一形式,其基本思想是提供了一条指引你视线的引导线,较为理想的是某两个边角之间的连线。但这种对角线如果是单一的直线往往会很平泛而令人厌烦,所以总要在图中有某种点缀f值f/6。3曝光时间 1/500秒iso速度iso—2500 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颜色表示 srgb

置放于黑色背景前的杯子,画面底部有一道白色背景,使得整个画面不沉闷,用白色光亮与暖色调反光去交代它的质感和立体感,采用暖色调灯光照明。f值f/8曝光时间 1/250秒iso速度iso—3200 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颜色表示

srgb

前景作为这张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突出主体、增加照片空间感和深度的作用。前景与背景配合使照

片中的景物更加和谐统一,从而更富感染力。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主体部位。用广角镜配合前景,也可以将空间感和深度感夸大,使照片画面看起来更有空间和深度感f值f/4。5

曝光时间 1/4000秒

iso速度iso—2500 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颜色表示srgb

这张照片采用低调画面,以大面积的深暗影像与小面积的浅色影像相对比而形成的画面。使浅色和明亮的部分作为作品的重点和中心更加突出,黑暗部分采用渐变方式作为画面的背景或衬底起交代环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f值f/18

曝光时间 1/4000秒 iso速度iso—2500 闪光灯模式无

这张照片景深很浅,如果使用最大光圈很可能合焦面过窄,画面中合焦部分太少反而不好,拍摄时采用缩小光圈来拍摄。光圈缩到f/5,背景虚化了不少。f值f/5曝光时间 1/800秒iso速度iso—2500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颜色表示

srgb

f值f/6。3曝光时间 1/800秒iso速度iso—2500 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颜色表示srgb

室内拍摄,中雨,因为灯光的反射以及地上水面的倒影,使画面显得生动。雨天夜景加上地上水面反光的色彩效果要比一般夜景更为丰富。透过窗户表现室外雨景,透过室外玻璃窗拍摄,透过挂在玻璃上的水珠来渲染雨天的气氛。f值f/6。3曝光时间 1/160秒iso速度iso—2500 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f值f/3。5曝光时间 1/640秒iso速度iso—3200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颜色表示 srgb

在拍摄这张照片时,用鸟笼来增添前景的趣味,从而使照片具有深度感。木质鸟笼作前景,成功地带出了背后鸟的距离,同时亦令构图变得不再单调。f值f/5。6 曝光时间 1/50秒 iso速度iso—800 闪光灯模式 无闪光 颜色表示 srgb

六、同类作品对比分析

对所拍摄的照片整理发现是对光还不够了解,只是在一些给定的环境下,简单地拍下眼前的东西,而很少进行思考。而了解光是指,了解光的不同类型,照片效果取决于拍摄时的光线,同时也意味着有意识的运用恰当的光线拍摄,来准确地表达通过照片想表达的内容。此外倾向于不使用人造光,特别是闪光灯。其实这么做的原因是对人造光了解得不够。常常避免使用机顶闪光灯却忽略了它并不是人造光源的唯一选择,今后需要学会控制光线。这样可以创造极大的拍摄机会,很多时候没有闪光灯的帮助,仅自然光的光线是不够拍出想要的照片的。拍摄一张照片,并不仅仅记录我们的记忆,而是要通过相机来表达我们对眼前景物的所想所感。很多时候拿着相机拍下一切引起我兴趣的东西,都是没有经过考虑的抓怕,我没有认真思考我的照片想表达什么,以及会被他人如何理解。后来我明白,在按下快门前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暂停,重新审视和安排画面,梳理自己的想法,考虑这张照片到底想说什么,以及如何能最好的表达出来。摄影是是一则故事。一张出色的照片,仅仅拍摄到一些东西的图像是不够的。观众对一张照片的第一印象,还取决于构图带来的画面平衡。这就得尝试应用一些构图法则。例如,人们的目光总是自然地落在一幅画面三分之二处的位置上。尽量使主要的被摄体位于画面三等分线的焦点上,效果会比位于中心位置更好。要得到“黄金点”,需要用4条直线将一副画面分成不相等的9个区域。每条线分割的原则是:将画面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其中较大部分的边长与较小部分的之比,等于全部画面边长与较大部分的之比。最终4条直线的交点,就是画面的黄金点了。还有,就是拍的还不够多,多少才够多当然是很主观的.。我说“不够多”是指没有从不同的多个角度拍摄,尝试用不同的曝光设置。

七、实习感悟

经过这几天的摄影实习,对构成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我明白了很多,自然界中很多优美、生动的形象只要是通过丰富的光影、引人的情调,就可以从平凡的物体中揭示出一种隐含着静中似动、栩栩如生、意味深长的情景,使人看后兴奋、愉悦、联想,享受到一种别样的乐趣。摄影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一点,是它能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空间。即表现出事物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而要做到这样的效果,构图非常重要。在摄影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古语有“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说法,身边的美在不起眼处就可以发现,只要合理运用,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充分发掘被摄物体的美点,把其转化成为创造性的画面形象,就可以得到很美的照片;在平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景色,只要有特定的条件都可以变得很漂亮;自然界的奇妙之处在与它的千变万化,不可捉摸,不同的景色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刻都会有不同效果的美;观景的最要注意的就是观赏位置和观赏时刻,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赋予花草石木生命力,做到这三点,就会让一处平常的景色都会变得奇妙精彩。在拍摄的过程中通过物体的机地安排和组合在一起,在静态中加入个人意图和技法来表达一定的含义,赋予一定的形式感和艺术气息的摄影。摄影的艺术性不可忽视,好的摄影作品必须要高雅的艺术情趣,这样才会得到艺术爱好者的共鸣,摄影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记实工具,更是一种艺术手段。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有鲜明的主题。对于拍摄的任何一件物体,不管多诱人,都要估计一下它在这幅作品中起什麽作用,整幅作品的目的是什麽。不然乱无目的地胡拍,好的作品会很少在有了对一处景物的构思之后找出可以产生另人满意的构图,将景物彼此之间以及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安排,各个环节都不能粗心大意。

在视觉传达中,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与效果。当前,在信息的丰富性和时效性的要求下,以影像为载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成为视觉传达中最基本的手段。同时,大量信息产生的视觉疲劳使人们面对一个画面的时间缩短,简洁有效的形式成为视觉传达中的必然选择。构成上强调几何结构的非对称性平衡、严谨的结构、完全不采用任何装饰的细节等,具有简明扼要、

主题鲜明和具有时代感等特点。莫霍利纳吉是大量采用照片拼贴、抽象摄影技术来从事设计的先锋之一,他从具体的生活主题中抽象出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形象。线条表示两点之间的“路径”。线条可直可弯,可以垂直,可以水平,也可以是对角线或呈z形。线条蕴含着运动表示位置或方向。在一个画面中,将几个点以几何形式布局,人们也会想象中将这几个点连成线条。在一张纸上将四个点以正方形摆放,人们的思维会寻找已经认知的图形将这四个点连结起来。线条的位置和方向也蕴含着人们的某些情感。水平线表示宁静和安定,而垂直线表明权力和力量。斜线意味着运动、行动和变化。曲线或s线象征安静、平静和色情。多个线条的聚合表示深度范围和距离。栅栏或马路向远方的延伸会聚成一点,给人们造成扁平的二维图像有着三维的深度这样的假象。线条是设计中有力的要素因为它能引导观众的眼睛。要拍摄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就要积极寻找线条,将它们置于你的取景器中以激发特有的情感。研究被摄物体也是摄影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理解作品中的各种形状、形式。不要仅仅把一个物体当作一个正常的物体来看待,而是要分析它的形式和形状,找到最好的拍摄角度来体现它的形状。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2

一、实习目的

通过半月的影视后期制作实习,主要是让我们学习after effects软件特效制作的方法,学习视频特效中的一些设置技巧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特效制作的控制。特效的使用也是这次实习的重要的目的,主要是让我通过对他的了解,自己能够熟练地对参数进行设置,其次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学会能够制作一些常见的特效,对以后的使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次实习同时也要我们能够熟练的运用premiere软件,这个软件主要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一个基础软件,可以进行视频和音频的编辑和剪辑,同时也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图片视频。这两个软件结合使用,对做视频会有很大帮助。

二、实践地点

大四第一学期末,我去贵州黔尧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后期剪辑部实习影视制作。 时间:20__年12月25日至20__年1月10日。

三、实习内容

实习的内容与我的专业相关,影视制作方面的东西是我很感兴趣的。这次实习是我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时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了事。

1 制作前期

前制作期的工作内容为节目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如策划、构思创作,资金的筹集、分镜头剧本、场景设计和选择、选演员等。当然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工作,但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工作。

2 制作期

所以的基本制作完成后,就进入了拍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工作:设备的选择和整备、拍摄提纲的制定、拍摄计划的制定、内外景拍摄(同期声)。这些都是关乎电视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一旦疏忽,给电视制作带来的损失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

3 制作后期

制作后期是制作后的各种整理工作,通常包括剪辑加入特殊效果及对所拍摄的结果做修正。还有就是录制对白和编辑混录。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加入特效。由于电视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很多电视效果实际上是拍摄不出来的,这就需要利用专业的软件来在所拍摄的画面中加入电子特效。剩下的就是复制、发行了。整个电视制作流程基本上就是这样。但和电影不同的是,电视还可以进行现场直播。现场直播的流程很简单。除了在筹备阶段和传统的电视制作一样以外,接下来现场直播所要做的就是现场拍摄、切换、播放了。

在实习过程中,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我对视频制作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今后要走的路有了新的规划,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后期制作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都希望能乐在其中并有所贡献。现在,我只是一名四的学生,掌握的电视技术还很浅,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视频制作人必须要掌握各种制作编辑的手段和技巧,在实习过程中,我目睹了后期编辑的过程,实在感叹,原来要掌握一门技术,决非易事:后期编辑是一项涉及众多内容的、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有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熟悉素材、编辑提纲):

在编辑过程中,准备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准备工作作得越充分,编辑时越省时省力、得心应手。

熟悉素材是对拍摄到的原始图像和原始声音素材进行了解和鉴别,并对照脚本内容,在素材的基础上建立形象系统。

编辑提纲是编辑工作最主要的环节,也是画面组接的基本依据。根据脚本的内容和素材情况,编辑提纲要对内容、结构、每部分内容的大致时间有较精确的设计和表述。编辑提纲细致、周到,可以给编辑工作带来方便:其一,可以使结构完整、匀称、各部分内容比例得当;其二,可以保证选用最好的镜头;其三,可以提高效率,并保证节目时间精确无误。

(2)编辑阶段(整理素材、选择画面、剪辑):

编辑阶段是编辑工作的最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整理素材。是对原始素材进行分类和整理。主要是给素材带编号,然后逐个记下每个镜头的内容。整理素材是剪辑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素材整理得越有条理,剪辑越容易找到所需用的镜头。

选择素材。是在众多的素材中选择和确定可用的镜头,然后根据编辑题纲所提示的内

容分别进行归类,将不同磁带上的镜头标示在编辑提纲上,以供剪接时寻找。

画面组接。是按内容要求的顺序将一个个镜头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它需要用特殊的画面语言使内容连贯起来,并通过选择剪接点和决定镜头长度来创造一定的艺术效果。通过画面组接使原本零碎的素材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剪辑又被分为粗编和精编两个阶段。

(3)检查阶段(意义表达、声音、画面):

检查阶段是在画面组接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涉及这样几方面:

首先是检查意义表述是否有问题,这一工作主要判断:叙事是否符合真实性的原则;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条理清晰,顺畅连贯;结构是否完整匀称;内容之间的联系是否合理自然;各种结构因素的比例是否得当;意义表达是否有问题;组接点的选择是否恰当;有无技术失误;运动的把握是否流畅;场面过渡是否自然等。

其次是检查声音是否有问题:声音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声音是否连贯、完整,声画同步是否准确等等。

四、实习总结

第一把钥匙——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发现在实习前做好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俗语都有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说的“磨刀”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硬件方面的,一个是指软件方面的。

所谓的硬件,就是实习前一定要把应该准备的证件准备好,例如个人简历。可能个个媒体或者公司的要求不同,所以尽可能在去报到之前问清楚单位是需要什么证件或者证明之类的,都要事先准备好。不然,在报到的当天就可能丢三落四的,弄得自己很狼狈。同时也会给对方一个不好的印象,认为你没有做好准备的功夫。

讲到软件,其实也就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准备。当你知道你将要到电视台或者平面媒体,网站等地方实习的时候,你就要开始准备了。其实理论上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了很多,而学院也提供了很多平台让我们尽可能的多实践。但是各个媒体的性质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你多做功课了。

例如,当我知道我即将要到杭州凯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实习的时候,我就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看他们以前做过的视频,并且通过上网查资料去了解各个栏目的风格,制作方式等等。所以当我被分后期制作部时,我已经对这个部门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在实习前多做准备,那就等于在实习时给自己加了很多分。

第二把钥匙——尽快的融入团体

其实,无论是实习还是以后工作,能不能尽快的融入团体中就决定了你前进的速度快还是慢。媒体从业人员更甚。

由于是实习生,所以跟人打招呼都是怯怯的。但是我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要想办法融入这个团体当中去。然后我就观察我们部门的老师同事时如何做的,观察了一个下午后我得出了几个结论:首先,逢人就问好,要有礼貌,热情大方。无论是编导,主持人还是清洁的阿姨,都会主动的问好。第二,要会很用心地记住人家的名字,第二次见面地时候,仅可能的马上能准确的说出他的名字,这让我很值得学习。

第三把钥匙——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

制作组里面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之间自然隔膜会少一点。但是既然自己是实习生,即便他们跟自己同龄也是自己的老师。他们的工作经验比我们多,实战经验丰富,而且他们都是老工作人了,对这个环境的熟悉程度是我所不能比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多学习。

第四把钥匙——要多与其他学校的实习生交流,互相学习 。

除了跟学习制作视频外,我觉得实习还是一个很好的对外交流的机会。后期制作部里有来自各个大学的实习生,每个学校学生都会有自己很独特的心得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把各自的教学模式,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交流,吸收,学习,取长补短。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我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经过实习的洗礼后,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变得成熟了,不仅是形象上的,更多的是对事情的看法和对媒体这个行业的认识。在实习这段日子拿到的四把钥匙,我也将会时时刻刻的带在身上,因为,我已出发!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3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_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群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及时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距离放假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开始筹划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活,希望自己能够在暑假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得以锻炼。

通过朋友的帮忙,我们来到廊坊一家影楼后期制作公司上班,带着些许兴奋和盲目,来到了影楼,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进影楼之前厂里安排了两天的培训。首先带领我们来到了招募大厅,在那里我们上交了身份证、毕业证、健康证的复印件和两张照片,然后给我们统一配备了服装,下午和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参加了培训,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工作事项和注意事项。

第三天,我们就开始正式上班了,我们负责将制作好的照片,给送回去。炎炎夏日,烈日当头,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廊坊的大街小巷,虽然说天气不能说是酷暑,但也绝不凉快,有时候闷得喘不过气来,一活动起来很快便会汗流浃背的,一会衣服就湿透了,才干了一天,就已经腰酸背痛,本来就是简简单单的送东西,对于我们这些过惯了闲散生活的大学生而言,根本就忍受不了,甚至有第二天不想干的想法。

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确,虽然累,但我始终都牢记着这次实践的目的,再累也应该坚持。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毅力水平。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自己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那种想放弃的想法就很少出现了,当时就觉得充满精力充满奋斗精神,能够坚持才是一个大学生所应该有的素质。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我碰过壁,流过汗,但我却成长了。一个月的打工,我们的足迹遍布各行各业,大街小巷,工地上,仓库间,超市里,工厂中,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我们在找工作时体验到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四处碰壁的无奈,在工作中体会到了这些打工者每天工作时的辛酸。同样,我们也在他们当中看到了坚强的笑容和那些属于自己的成功。这些天的打工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公平,但也看到了许多人身上可贵的精神,他们尽量没有很好的出身,很高的地位,但也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去努力刻画着自己的未来。

在与众多打工者接触一个多月之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会了如何去与别人交往,也得到了友谊。我想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别人,慢慢地你的真诚也一定会换来真正的友谊。在外面若没有朋友,你的生活就会增添许多遗憾,而你的精神世界也将是空虚的,所以在外要大胆地与人交往,用你的热情去融化世界,最终你一定有所收获!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作为大专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出身好不是有作为的决定条件,不能因此自怨自艾进而自卑,而要想方设法去改变命运的安排。“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拥有青春的时刻,生如夏花让我们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青春闪烁光亮,不是心里想想就能实现,关键是要自强、自尊、自爱、自律才有可能实现自我。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4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结合点,实现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5

今年夏天是我真正的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在一个影楼里工作的。我一直都明白,学校希望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接触社会,并且了解社会,虽然说大学是个微型社会,多少在学校的大学生毕竟都还是比较单纯的,所以只有之间亲身接触社会,才可以学到怎么样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接触,从而提高之间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提高之间个方面的修养,树立起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通过这俩个月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个专业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初步适应了这个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从中我吸收了新的理念,和逐步形成了新的观念。

在俩个月的实践中,我觉得好快,从最初的不适宜到后来的可以掌控整个局面,我确实也是很辛苦,吃了不少苦。并且我在实践的期间,由于睡眠不足,内分泌失调,严重的青春痘,以至于现在都不太协调。社会是我学习的大教堂,我终于找到了适合之间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以后毕业再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学到不少东西,也是,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我觉得自己都成熟了不少,有很多感悟:

1、人际关系的进步

我在的单位是__巴黎婚纱,在这个影楼工作了俩个月,我刚开始去了,住的是碧玉华府小区的员工楼,前几天由于挺新鲜的,后来我却是不适应了,因为我一直在宿舍和大学同学都特别的好,慢慢的我知道,原来在影楼工作的他们都是技校毕业的,或者是艺校毕业的,他们都特别有个性,很个性,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孩,和他们一起,我们的说话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而且开的玩笑也不一样,我渐渐不知道怎么与她们相处,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

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经过了一段时间,她们渐渐和我特别好,我也不自觉融入了我们电脑部,其中有一个是我的师傅吧,她教我影楼最基本的调色,怎样把一个难看的片子调的好看,后来,我又慢慢学习会了修片,后来基本一天修一百张片子,基本每天对着电脑,不知道什么叫做累,后来要开学了,我要走了,我离开的那天,正好下着鱼,她们把我送上公交车,看着我走了,我心里也是很舍不得,虽然刚开始我是那么的不适应。

后来我明白了,确实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关键在于你看她们的心态,还有就是别人没有理由对你好,如果她们对你好,你就应该感到幸运,感谢她们,珍惜对方对你的帮助。现在我想开学一定再回去看看她们,给她们带一些我们家乡的特产,我真的很想她们,巴黎的好姐妹们。

2、实践出真理

我在学调色和修片的同时,也帮着客人看板,看板也就是我们影楼设计好了婚纱模版,然后让客人看,我从中也遇到了不少人,让我终身难忘。现在的人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挑剔,有的客人看着这个版面不好,那个版面不好,基本都让重新换版,这不仅增加来了我们的工作量,而且我基本上都必须得用我的专业知识,将他们打压下去,基本上我自己底气得特别足,我是专业的,你得听我的,这样是的,就是的,在梁姐的鼓励下,我慢慢适应了各种各样的客人,懂得看什么人的脸色,基本知道,他哪部满意,想怎么样改,怎么样将任务量降到最低,因为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所以基本上每天在不停地夸她们漂亮,还有很多客人为了提前拷走底片,竟然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把我引走,然后偷着插优盘,明天和各种的人相处下来,我,对与我这种钢接触社会的人来说,很累,不仅仅是身体累,还是心理上更累,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3、挣钱真的很辛苦

我们这个专业是靠手吃饭的,手快的挣钱就很多,手慢的就不行了,虽然它以后挣钱还可以吧,但是以后的工作量会很大,尤其是以后成家了以后,为了养家更得拼命工作了,我觉得很辛苦,但是三十而立,现在不拼搏何时拼搏?所以现在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以后想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辛苦挣钱那是必须的。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21世纪是职业女性的社会,女孩子就算不做女强人,但是最基本也得经济独立,只有经济独立才有人格的独立。

通过这次社会的实践,我学会了自立,懂得了团队在工作中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会依次为起点,以后更加勤奋学习,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6

经过几天的摄影实习,我明白了很多,自然界中很多优美、生动的形象,只要是通过丰富的光影、引人的情调,就可以从平凡的物体中揭示出一种隐含着静中似动、栩栩如生、意味深长的情景,使人看后兴奋、愉悦、联想,享受到一种别样的乐趣

在摄影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古话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身边的美在不起眼处就可以发现,只要合理运用,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充分发掘被摄物体的美点,把其转化成为创造性的画面形象,就可以得到很美的照片;平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景色,只要有特定的条件都可以变得很漂亮;摄影者可以通过一些无生命的物体有机地安排和组合在一起,在静态中加入个人意图和技法来表达一定的含义,赋予一定的形式感和艺术气息的摄影。摄影注重的是艺术性,好的摄影作品必须要高雅的艺术情趣做铺垫,这样才会得到摄影爱好者的共鸣。

大自然的一切物体都是我,作为一名摄影者可选择的题材内容,万物皆有灵性,而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对自然界的物体虽说不能有生杀夺予的权利,但是和平的友好交流还是可以进行的;一切景物皆可以由摄影者自由选取和重新组合,只要是自然界的物体都是景物摄影的对象。但是要想拍摄出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有鲜明的主题。对于拍摄的任何一件物体,不管多诱人,都要估计一下它在这幅作品中起什么作用,整幅作品的目的是什么。不然乱无目的地胡拍,好的作品会很少,浪费电量。

在有了对一处景物的构思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出可以产生另人满意的构图,将景物彼此之间以及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安排,各个环节都不能粗心大意。其实在拍摄好照片之后,后期的剪裁、较色也是很重要的,也要引起拍摄者的关注。自然界的光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还需要作者手工调整一下,这样照片才会完美。但是仅仅对于我们大一的初学者来说,后期的制作还用不着,只需将真实的纯拍摄技巧展现在老师面前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说一些我从摄影中体会到的事: 1。 欣赏所有所拍作品;2。留心在摄影时所思所想;3。用心观察后,才开始正式拍摄要摄影地方4。找出自己的风格;5。构思多一点,按快门少一点;6。打破固定的摄影方法与技巧;7。限制数量,提高质量;8。了解与熟悉自己的相机;9。摄影是精神的另一种表示。

在摄影实习过程中,我运用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拍摄训练: 1。构图方法

2。主体选择和主题的确定

3。对光线的运用以及拍摄中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这次摄影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理论一定得和实际结合,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一定时期的拍摄让我明白了摄影是一门不容小视的学科,它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没有艺术的眼观和思维不能拍出好的作品,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拍摄技巧来做后盾。只有两者结合,再加上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能真正拍出好的作品。

第2篇 摄影专业的实习报告

摄影专业的实习报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这次谈话让我对于新闻摄影有了很深的了解,再后来的拍摄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段话。现在有许多的人说,新闻照片看上去长得都很丑,没啥意思。的确,现在的我国的大部分平面媒体采用的新闻照片相比较起《瑞丽》、《时尚》这样的杂志来说是难看了许多,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某些的摄影记者的本身素质的低下,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闻照片其实是在一种非常“恶劣”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来的,因此,当自己在关注某个媒体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媒体和新闻事件本身的环境,妄自去指摘新闻照片的优劣并非是明智之举。

三、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从我开始接触摄影一直到我到海南日报实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学院的《清新时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习之余,我们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关注新闻事件,或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摄影记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只知道编辑让我做什么,摄影更多的是作为平时的一种业余爱好。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记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记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记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记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记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记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记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记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海口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新闻线索,自己独立完成新闻报导,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记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新闻报道,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新闻记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海南实习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记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记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记者的采访本和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采访拍摄。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报社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许多的摄影记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作为海南日报,它的新闻照片的选择更多的是带有事件性的,尤其是单幅的新闻照片,而作为文字配发的照片,它更有着明显的主题性,不是随便的扫街就能够获取的。

在海南的三个月,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采访的时候,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海南,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三、寻找新闻线索。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记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记者某某,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新闻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源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新闻线索,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归根结底都是记者,都要学会找寻线索,有一个新闻鼻。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记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报纸,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增加照片刊登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新闻事件,在自己实习的报纸上没有报导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新闻照片进行报道,我有两篇图片新闻就是在同城的《南国都市报》和《海口晚报》上获得的信息,然后去完成的;

4、多与带自己的记者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新闻资源让你去采访;

四、摄影记者的苦与乐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记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记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当然,可能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们不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记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记者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记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的脸,因为在海南,热带气候下,说不准什么时候上来一阵就会下起雨来。

__年11月16日,恰逢海南岛第七届欢乐节开幕和花车巡游,我和我们部门的一位摄影记者在海口万绿园蹲点拍摄,__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将在这里进行演出,因此还没有到开幕,这里就挤满了许许多多的市民,当然,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手里面拿着李宇春的大幅招贴画的“玉米”。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整天,天气阴沉,临近开幕,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还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挤在一个伞下面,用身体护住自己的相机,任凭雨水淋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还要不时地冲出去拍一些照片,几趟下来,全身已经全部湿透,我身上唯一干的地方是背上,因为背上还有一个书包,里面还装着我一只镜头。而“玉米”们则是相互鼓励,大声高喊:“玉米不怕累,小雨最珍贵。”

最后终于等到了开幕、李宇春登台表演的时候,雨稍微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抓紧进行拍摄,而我的裤子因为淋了雨,再来回跑动的过程中挣破,这也是我这次实习过程当中,最大的一次物质损失。回到报社顾不得吃饭和换衣服鞋子,就赶紧处理照片,赶去发稿,回来之后才泡上一包泡面,然后将湿透的衣服、鞋子换下,将破掉的裤子放到一边。

虽然第二天感冒了,但是回想这一段拍摄的经历还是十分的兴奋,以前憧憬的摄影记者的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自己也切切实实的经历过了。

三个月的摄影部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许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对摄影的认识从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摄影是用来记录社会变迁,亲历重大事件,关注人民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在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当中,蕴含着的更是新闻摄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媒体第一线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于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想当然的年少轻狂似的满腔热血,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摄影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是在我的实习前和实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心存疑问的,而在摄影部的实习中和与几个记者的聊天中,我也对开始这个问题有着越来越深刻地了解。

第3篇 传媒摄影专业学生工作的实习报告

传媒摄影专业学生工作的实习报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第4篇 摄影专业媒体实习报告

摄影专业媒体实习报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这次谈话让我对于新闻摄影有了很深的了解,再后来的拍摄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段话。现在有许多的人说,新闻照片看上去长得都很丑,没啥意思。的确,现在的我国的大部分平面媒体采用的新闻照片相比较起《瑞丽》、《时尚》这样的杂志来说是难看了许多,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某些的摄影记者的本身素质的低下,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闻照片其实是在一种非常“恶劣”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来的,因此,当自己在关注某个媒体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媒体和新闻事件本身的环境,妄自去指摘新闻照片的优劣并非是明智之举。

三、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从我开始接触摄影一直到我到海南日报实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学院的《清新时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习之余,我们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关注新闻事件,或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摄影记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只知道编辑让我做什么,摄影更多的是作为平时的一种业余爱好。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记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记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记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记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记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记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记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记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海口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新闻线索,自己独立完成新闻报导,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记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新闻报道,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新闻记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海南实习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记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记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本和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采访拍摄。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报社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许多的摄影记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作为海南日报,它的新闻照片的选择更多的是带有事件性的,尤其是单幅的新闻照片,而作为文字配发的照片,它更有着明显的主题性,不是随便的扫街就能够获取的。

在海南的三个月,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采访的时候,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海南,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三、寻找新闻线索。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记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记者某某,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新闻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源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新闻线索,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归根结底都是记者,都要学会找寻线索,有一个新闻鼻。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记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报纸,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增加照片刊登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新闻事件,在自己实习的报纸上没有报导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新闻照片进行报道,我有两篇图片新闻就是在同城的《南国都市报》和《海口晚报》上获得的信息,然后去完成的;

4、多与带自己的记者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新闻资源让你去采访;

四、摄影记者的苦与乐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记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记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当然,可能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们不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记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记者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记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的脸,因为在海南,热带气候下,说不准什么时候上来一阵就会下起雨来。

__年11月16日,恰逢海南岛第七届欢乐节开幕和花车巡游,我和我们部门的一位摄影记者在海口万绿园蹲点拍摄,__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将在这里进行演出,因此还没有到开幕,这里就挤满了许许多多的市民,当然,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手里面拿着李宇春的大幅招贴画的“玉米”。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整天,天气阴沉,临近开幕,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还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挤在一个伞下面,用身体护住自己的相机,任凭雨水淋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还要不时地冲出去拍一些照片,几趟下来,全身已经全部湿透,我身上唯一干的地方是背上,因为背上还有一个书包,里面还装着我一只镜头。而“玉米”们则是相互鼓励,大声高喊:“玉米不怕累,小雨最珍贵。”

最后终于等到了开幕、李宇春登台表演的时候,雨稍微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抓紧进行拍摄,而我的裤子因为淋了雨,再来回跑动的过程中挣破,这也是我这次实习过程当中,最大的一次物质损失。回到报社顾不得吃饭和换衣服鞋子,就赶紧处理照片,赶去发稿,回来之后才泡上一包泡面,然后将湿透的衣服、鞋子换下,将破掉的裤子放到一边。

虽然第二天感冒了,但是回想这一段拍摄的经历还是十分的兴奋,以前憧憬的摄影记者的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自己也切切实实的经历过了。

三个月的摄影部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许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对摄影的认识从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摄影是用来记录社会变迁,亲历重大事件,关注人民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在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当中,蕴含着的更是新闻摄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媒体第一线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于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想当然的年少轻狂似的满腔热血,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摄影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是在我的实习前和实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心存疑问的,而在摄影部的实习中和与几个记者的聊天中,我也对开始这个问题有着越来越深刻地了解。

第5篇 传媒摄影专业个人工作实习报告

传媒摄影专业个人工作实习报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第6篇 摄影专业个人实习报告

摄影专业个人实习报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结合点,实现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第7篇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这次谈话让我对于新闻摄影有了很深的了解,再后来的拍摄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段话。现在有许多的人说,新闻照片看上去长得都很丑,没啥意思。的确,现在的我国的大部分平面媒体采用的新闻照片相比较起《瑞丽》、《时尚》这样的杂志来说是难看了许多,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某些的摄影记者的本身素质的低下,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闻照片其实是在一种非常“恶劣”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来的,因此,当自己在关注某个媒体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媒体和新闻事件本身的环境,妄自去指摘新闻照片的优劣并非是明智之举。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上司,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官官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上司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上司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我本次实习是在勉县交通局下属单位勉县路桥工程总公司,该公司成立已近40年,具有多年的实地施工经验。曾经参与过川、陕、甘三省交界处市县级 公路的建设,近十几年参与建设了国道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质量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近几年,该公司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造,为农村的乡村公路改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我很感谢张帆老师对我们的细心指导,从他那里我学会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教我们怎样把理论与实际操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和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东西无论是在以后的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对我起到很大的帮助,在实习前我不慎将手弄伤,而王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对我的关心,使我这异地学子感受到了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很温暖,很亲切……

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从我开始接触摄影一直到我到海南日报实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学院的《清新时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习之余,我们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关注新闻事件,或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摄影记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只知道编辑让我做什么,摄影更多的是作为平时的一种业余爱好。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记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记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记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记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记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记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记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记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海口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新闻线索,自己独立完成新闻报导,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记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新闻报道,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新闻记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海南实习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记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记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记者的采访本和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采访拍摄。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报社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许多的摄影记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作为海南日报,它的新闻照片的选择更多的是带有事件性的,尤其是单幅的新闻照片,而作为文字配发的照片,它更有着明显的主题性,不是随便的扫街就能够获取的。

在海南的三个月,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采访的时候,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海南,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在本科专业教育中,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寻找新闻线索。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记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记者某某,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新闻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源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新闻线索,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归根结底都是记者,都要学会找寻线索,有一个新闻鼻。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记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报纸,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增加照片刊登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新闻事件,在自己实习的报纸上没有报导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新闻照片进行报道,我有两篇图片新闻就是在同城的《南国都市报》和《海口晚报》上获得的信息,然后去完成的;

4、多与带自己的记者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新闻资源让你去采访;

四、摄影记者的苦与乐

(1)第一天上班,内心忐忑不安,感到既新鲜又紧张。新鲜的是能够接触很多在学校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两年的所学。紧张的则是,没有经验,万一做错,或做不好事,很容易就会被人讨厌甚至责骂!最重要的是,我不愿因为自己而给别人带来麻烦!我希望能给人一个诚实、端庄、守信、细心的好印象,我觉得这是一个职场新人应该最起码具备的。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记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记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当然,可能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们不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记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记者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记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的脸,因为在海南,热带气候下,说不准什么时候上来一阵就会下起雨来。

__年11月16日,恰逢海南岛第七届欢乐节开幕和花车巡游,我和我们部门的一位摄影记者在海口万绿园蹲点拍摄,__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将在这里进行演出,因此还没有到开幕,这里就挤满了许许多多的市民,当然,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手里面拿着李宇春的大幅招贴画的“玉米”。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整天,天气阴沉,临近开幕,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还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挤在一个伞下面,用身体护住自己的相机,任凭雨水淋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还要不时地冲出去拍一些照片,几趟下来,全身已经全部湿透,我身上唯一干的地方是背上,因为背上还有一个书包,里面还装着我一只镜头。而“玉米”们则是相互鼓励,大声高喊:“玉米不怕累,小雨最珍贵。”

最后终于等到了开幕、李宇春登台表演的时候,雨稍微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抓紧进行拍摄,而我的裤子因为淋了雨,再来回跑动的过程中挣破,这也是我这次实习过程当中,最大的一次物质损失。回到报社顾不得吃饭和换衣服鞋子,就赶紧处理照片,赶去发稿,回来之后才泡上一包泡面,然后将湿透的衣服、鞋子换下,将破掉的裤子放到一边。

熟悉控制电路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及工艺流程,能够根据电路原理图、电器元器件实物,设计并制作控制电路板。

虽然第二天感冒了,但是回想这一段拍摄的经历还是十分的兴奋,以前憧憬的摄影记者的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自己也切切实实的经历过了。

三个月的摄影部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许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对摄影的认识从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摄影是用来记录社会变迁,亲历重大事件,关注人民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在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当中,蕴含着的更是新闻摄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媒体第一线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于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想当然的年少轻狂似的满腔热血,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摄影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是在我的实习前和实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心存疑问的,而在摄影部的实习中和与几个记者的聊天中,我也对开始这个问题有着越来越深刻地了解。

阅读本文后毕业生简历网还为您推荐了更多参考:

____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报告 ____年大学生超市打工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7篇

传媒摄影专业学生工作的实习报告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摄影专业信息

  •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7篇
  •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7篇54人关注

    传媒摄影专业学生工作的实习报告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 ...[更多]

  •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
  • 摄影专业实习报告35人关注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 ...[更多]

相关专题

实习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