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第2篇 2023关于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乡,位于县西北部,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1341人,由于上学、搬迁、随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乡1141人。此次只调查在本乡居住的少年儿童,共1141人。经调查摸底,乡单亲家庭的少年儿童有43人,占3.86%;孤儿1人,占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占0.53%;残疾的有11人,占0.96%;生活困难的有62人,占5.43%。这几种弱势少年儿童占在乡居住少年儿童总数的10.78%,占全乡儿童总数的9.17%。另外,留守儿童更是数不胜数,占儿童总数的40%以上。
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第3篇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妇女是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妇女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妇女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化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日前,金城镇妇联就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奎年来,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且责成妇联等有关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创新农村妇女文化生活、丰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载体、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层次。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达标村评创、文化阵地精品工程建设等活动,使镇、村两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提升。目前全镇村村建起了妇女儿童之家,镇(街道)文化中心、图书馆分馆全面建成。全镇村级公共文化阵地覆盖率超100%,建成精品示范工程2个、省径文化示范村 1个。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当前,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图书流通点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文化阵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有了这些相对健全的文化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文化活动.
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支撑。近年来,金城镇主要实施了“三项工程”,培育文化人才。一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下发了《金城镇基层宣传干部工作职责》,明确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配备与使用。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依托市文联所属各协会和市文化馆师资,对基层文艺队伍、业余爱好者开展专业培训。三是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工程。建立镇文化志愿者队伍,并开展星级文化志愿者评选,招募镇级文化志愿者人。目前,全镇共有民间文体队伍13支、文体骨干523人。在文化人才队伍的带动、引领下,有效推动了全镇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
3.文化品牌不断形成,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了内涵。金坛文化底蕴深厚,老百姓有崇文重教、孝老爱亲的良好传统,金城镇加快建设文化名镇,充分调动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更极大地鼓舞了农村妇女的参与热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每年定期开展元宵灯会、社区邻里节、社区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等文化品牌。除了全镇性的文化活动外,金城镇镇、村妇女组织定期开展才艺秀、文艺广场晚会等,专门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提升了农村妇女文化活动品味。其中腰鼓队、舞狮队、舞龙队、扇子舞队就吸引了300多名妇女参加。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上看,虽然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村与村之间文化建设较不平衡。金城镇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地方集中在城郊结合村,离城镇较远的村文化建设则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建设地区间不平衡的特点较为突出。
2.文体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群众的生活方式已逐步与城市接轨。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目前,大多数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内容局限在文艺汇演、放露天电影等。文艺汇演只有在节日期间安排,无法满足农村妇女的日常文化需求。而露天电影,由于手法传统,对本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妇女已失去吸引力。据上庄村的妇联主任统计,每次村里放映露天电影都只有七八十人到场观看,其中本地妇女仅占三分之一。
3、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村没有把满足农村妇女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村妇女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进程。
三、关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质量的几点思考
1.整合资源,使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均衡化。以镇(街道)文化站为龙头,以妇联组织为纽带,加强区域间的文化资源整合。通过各村妇女组织的互动合作,由文化建设强村与薄弱村结对,进行基础设施、文化人才共享,保障农村妇女享有平等的文化活动。组织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文化薄弱村的妇女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方式,从“被文化”转为“要文化”。
2.注重特色,增强文化对农村妇女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每名农村妇女都能在传统活动中寻找到自己能参加的项目。同时要注重挖掘特色,创造出更多当地农村妇女喜欢的文化品牌。如翠园社区春节期间的写春联、猜灯谜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当地妇女心灵手巧的文化民俗。
3.培育人才,组建农村妇女自己的文化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专职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来提升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与领导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妇女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4篇 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年度工作要点安排,3月29日,县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召开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座谈会,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长阚延长就调研提出具体意见。县农委、县人社局、肥东新区、循环园、新市镇、店埠镇、县国土资源局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4月2日至4月10日,各参加调研单位依据县政协的调研提纲拟定了《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问卷》,并深入到店埠镇的花园、镇南,经开区的燎原,撮镇镇的撮东、新安及循环经济园的义和五个社区,对失地后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发放调查问卷84份,收回84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于2023年2月率先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4.1万人,已领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10969人,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4473.8万元。循环经济示范园、新城开发区、店埠镇、撮镇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包公镇、牌坊乡均有被征地农民参保,养老保障标准由试点时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现在每人每月360元。
二、失地前的劳作状况
被调查的84户农民家庭中失地前外出务工85人,务工总收入为832000元,其他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收入为392900元。
三、失地农民的现状
被调查的84户农民家庭失地后人口为401人,其中劳动力238人。调查户失地后收入增加的有64户,占76.2%;收入减少的有20户,占23.8%。在238个劳动力中,外出务工119人,在家门口打零工的82人,从事自主创业的22人,赋闲在家15人,分别占50%、34.5%、9.2%和6.3%。
1、总体上调查户失地后收入高于失地前。失地后,调查户虽然减少了农业收入,但因外出务工人数(外出务工119人,比失地前增长40%)和务工收入的增加(务工总收入为1491000元,比失地前增长22.4%)。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对多数农民来说是机遇,对少部分农民是困扰。土地被大量征占用后,打破了农民多年以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市郊结合部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部乡镇,企业相对较多,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由于失地农户的村庄多处于市、县、镇边缘,外来人口多,接收信息多,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占地补偿费,开小商店经商、开网吧或买车辆搞运输,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总的来看,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经商务工的收入均比务农高,失去土地后农民总体上收入有所增加。
2、约近两成半的调查户失地后收入减少。收入减收的20户农户,其减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找到工作;二是一些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力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三是有些家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这些农民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
四、失地农民创业环境
创业不但是实现失地农民积极就业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促进创业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加速器,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催化剂。而我县在促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失地农民创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二是就业培训机制,条件落后,针对性不强,跟不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三是没有出台过对失地农民创业专项扶持政策。
五、失地农民的期望
农民始终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担心没有后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农民也普遍认为种田经济效益较差,但是有了土地就有收成,至少可以填饱肚子。在调查中,失地农民普遍对现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比较满意。但也有诸多期望:1、要求同城同保障,与__市各区同样保障额度;2、要求提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标准;3、要求对原因征占用土地时未达16周岁的未给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失地农民群体,在他们到45周岁时仍是农民并没有其他保障的,给予续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4、要求领取养老保障金的年龄提前5年;5、要求按年龄段发放养老保障如40-45岁发200元/月、45-50岁发260元/月、女50-54和男50-59岁发300元/月;6、要求出台促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工作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从而增强他们创业、就业的本领。7、加强社区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建设,让老年人有个健康的文化活动场所,多举办一些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8、政府要多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优先给失地农民,让失地农民有一个自食其力好空间;9、设立专项资金,帮扶40岁、50岁失地农民中的病困家庭;10、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适当倾斜失地农民中的病困家庭。
六、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措施
1、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自成系列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险等制度,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以完整配套的制度为基础,建立和形成“失地—入保—就业—发展”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2、充分保障和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进一步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失地农民通过培训增强创业、就业的本领。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失地农民就业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让城镇居民的就业政策普惠失地农民。在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而新增的就业渠道中预留一定的岗位,供失地农民优先选择,如门店、摊位、安保、社区服务等。政府还可以出资购买和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保障。
3、引导帮助失地农民拓展社交平台。政府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为失地农民构筑立体化的社会交往平台,帮助他们突破血缘和地缘束缚,扩建以业缘为主的社会关系新网络。如:开展专题集中培训,着力培养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意识,促其主动融入城市社会;在失地农民中广泛招募社会服务志愿者,引导他们在与其他市民共同服务城市、奉献社会中提升社会交往的层次;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失地农民参政议政的意识;组织开展各种社区居民活动,吸引失地农民积极参与,扩大其交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