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时间单位调查报告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44

时间单位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所在实习单位营销环境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挖掘机行业得到飞速的发展,中国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市场。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挖掘机制造公司、国有和民营企业都看好中国挖掘机市场,纷纷进入中国挖掘机行业进行开发、生产和销售。在全球化竞争的冲击下,国内企业要想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必须在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中营造企业独特的

第2篇 关于全市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报告

日前,湖北荆门市编办组成调研专班,围绕事业单位改革开展了认真调研,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改革情况,深入有关县市区和部分事业单位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情况如下:

一、全市事业单位现状

二、近几年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情况

(一)全面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2、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减人、减事、减支思维定势,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其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政府三办,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

二是紧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按照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承担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新机制。在发展公益性服务事业上形成了三种形式:政府购买形式,公益性服务由政府以合同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定岗招聘制形式,确定公益性服务岗位,人员由县级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聘用,实行动态管理;派驻形式,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或区域派驻服务机构和人员。

三是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破解人员分流难点。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与改革对象利益攸关的解除劳务关系、养老保险、安置补偿等关键环节充分照顾群众利益。在解除劳务关系过程中,立足规范,严格程序。在养老保险上,坚持区别对象,确定标准、签订协议、分期缴纳的原则,落实全员保险。在安置补偿上,实行货币补偿、存量资产补偿、政府兜底补偿、分期分批补偿等办法,确保全员补偿到位。

(二)稳步推进市县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地原则,每年选择部分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探索总结经验。改革中,把改善结构、减轻负担、增强活力作为落脚点,开展了整合职能、重组机构、整体转制、人员分流、重新定性等多种形式的改革。

二是改变投入渠道减负。对经营性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或将经费形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自收自支,或整体转制,既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又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市直仅2023 年将146名在编人员退出了财政供养。

三是强化管理促入轨。 在改革的同时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督促其按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其社会行为。市直对59家长期不具备法人资格、超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理。

(三)积极探索事业单位转企改革。

一是以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改企转制。荆门市考虑到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积累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因此选择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2000年开始,荆门市对22家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将原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注销原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收回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收回原事业单位编制851名;将原事业单位844名在职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解除了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安置。

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社会事业投入机制。荆门市对具备资产出 售条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通过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将单位资产出 售给内部职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尽量实现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如原荆门市东宝区物质局、原荆门市东宝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均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在职人员也由单位人转为企业人,其固定资产以估价方式卖给内部职工,抵扣在职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及兑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折为内部职工入股份额,原事业单位债务一并划入新成立的荆门市东宝区物质总公司、荆门市东宝区经协总公司。

三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妥善处理职工的人事关系。荆门市在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过程中,大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处理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改企转制前的在职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标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改企转制后进入的人员,实行新人新办法,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2023年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后,荆门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发〔2023〕28号)精神,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比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实行五年的过渡期,缓解了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别问题。另外,对改企转制后的原单位在职人员,统一办理了人事关系解除和劳动合同签字手续,并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

四是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为主要手段,着力减轻财政负担。从调查情况看,荆门市将盘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作为筹措改革资金的主要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首先从改制单位净资产或资产变现收益(含国有土地和房产)中扣除。如荆门市畜牧良种场将原单位土地以800万元的价格出 售,变现的资产用于单位改企转制,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兑现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清欠单位债务,不仅做到单位改企转制平稳过渡,而且没有增加财政负担。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是转变了政府职能。通过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一些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将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将一些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基本理清了政事、政企和事企关系,使得政府能够从直接办事业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监督管理,集中财力投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初步解决了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三是职工得到了实惠。一些有技术专长和经营特长的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因受单位职能局限和个人小富既安思想的束缚,长期过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日子。通过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部分工作人员终于走出事业单位的序列,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专长,在各自领域充分施展其才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这样的人乏善可陈,如原荆门市畜牧良种场职工黄华等四人,自己出资近百万元,买下了种猪场经营权,刻苦钻研猪饲料改良技术和养猪技能,年收入可达三十多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是事业单位类别界定模糊。根据2023年中央编办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但究竟哪些事业单位划入哪一类,省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原则性地进行了分类。事业单位履行的职能和行政机关还存在政事不分、职责不清,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现象,很难准确界定事业单位类别。这样容易在具体划分的单位中不尽一致,导致相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在不同地方被划入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别。

二是行政机构编制总量突破。当前中央和省对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作了严格规定,但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把部分行政类事业单位转为或成建制并入行政机构,必将突破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总量。同时,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也随之转为行政人员,又将大幅度出现行政人员超编现象。

三是改革成本储备差异较大。由于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特点各异,根据其职能不同,有些单位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也有一些单位基本上没有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要有足够的改革成本作保障,没有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其改企转制工作很难推进。储备了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也要为国有资产变现寻找合理的处置方式,如果不充分考虑原事业单位拥有的各类资产,必然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是配套改革政策接续不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1、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型。由于同一种功能的事业活动既可以由政府来进行,也可以由市场来完成,同一事业单位往往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的事业活动,再加上人们对政府和市场分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被划入不同类型,从而导致改革政策上的不统一。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建议由中央和省在总结各地实际操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分类实施细则,对现有分类标准作进一步细化,将一些类型划分不够一致的事业单位,统一划入一种类型。同时,建立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分类审批程序,避免出现分类过程中事业单位与政府讨价还价、随意确定事业单位类型的行为。

2、制定统一配套改革政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仅要有缜密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而且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改革政策作保障。改革之前要依法制定配套人事、财政、社会保障等政策文件。一是要研究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后顾之忧;二是要出台竞聘上岗、鼓励自谋职业、提前退休、一次性经济补偿等人员安置政策,疏通出口,妥善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三是建立财政投入、国有资产划转等制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改革成本,妥善处理事业单位撤并后的资产和债务问题。

3、变现资产减轻财政压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做好离退休职工社会保障待遇衔接和分流人员安置工作,妥善处理原事业单位的债务债权关系,需要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如果全部通过新增财政预算的方式予以解决,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必须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上做文章。在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出 售变现,或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租或拍卖经营权,资产处置收益统一上缴财政专户,主要用于支付事业单位改革各项成本,尽量减少新增财政支出。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平衡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资产,将单位多余的资产划转一部分到无资产或资产缺口较大的单位,减少地方政府的压力。

4、因地制宜组织实施改革。近几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基本上是按行业分别推进的,一些地方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整体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践探索。但由于省里没有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方案,各地改革进展程度不一,具体做法也各不相同。下一步必须在充分总结各地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新旧政策大体相衔接的原则,研究制定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方案及各项配套政策,统一事业单位分类标准,统一国有资产处置和改革成本筹措办法,统一人员分流、社会保障、人事分配、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5、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管办分离,将政府职能部门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政府职能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脱钩,政府主管部门不再直接参与事业单位人、财、物的具体管理,只承担依法对本系统事业单位的行业监管,事业单位集中精力搞好公共服务,从而避免政事不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现象产生,巩固分类改革成果。改企转制的单位和职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活动,原主管部门不要再插手其经营活动,做到彻底脱钩。

第3篇 事业单位调查报告

日前,湖北荆门市编办组成调研专班,围绕事业单位改革开展了认真调研,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改革情况,深入有关县市区和部分事业单位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情况如下:

一、全市事业单位现状

1、机构情况。全市共设置事业单位1800个。按层级划分,市级373个,占20.7%;县(市、区)级1376个,占76.5%;乡(镇)级51个,占2.8%。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1226个,占68.1%;差额拨款192个,占10.7%;自收自支382个,占21.2%。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55个。

2、编制情况。全市共核定事业单位编制53564名。按层级划分,市级11983名,占22.4%;县(市、区)级40721名,占76.0%;乡(镇)级860名,占1.6%。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35512名,占66.3%;差额拨款9699名,占18.1%;自收自支8353名,占15.6%。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594名。

3、在编人员情况。全市共有事业单位在编人员52851人。按层级划分,市级11983人,占22.7%;县(市、区)级40021人,占75.7%;乡(镇)级847人,占1.6%。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34019人,占64.4%;差额拨款9399人,占17.8%;自收自支9433人,占17.8%。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548人。

4、离退休人员情况。全市共有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5536人。按层级划分,市级2797人,占18.0%;县(市、区)级12489人,占80.4%;乡(镇)级250人,占1.6%。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10177人,占65.5%;差额拨款3055人,占19.7%;自收自支2304人,占14.8%。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492人。

二、近几年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情况

(一)全面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1、改革进程。XX年10月至XX年底,荆门市先后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两次改革。

首次改革始于XX年10月,XX年6月结束。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乡镇“七站八所”撤并成5—7个事业单位(服务中心),清产核资,清理清退临时空招挂靠人员。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但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营造了氛围,为下一轮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改革始于XX年初,XX年底基本结束。主要思路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人”的旧体制,建立“以钱养事”的新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事业单位在清退在编人员的基础上实行“两退两建,以建促退”。即乡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除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保留外,均退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序列,人员退出财政供养序列,身份转变为社会人;建立全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新机制。二是规范设置县级延伸派驻乡镇机构。乡镇原国土、交通、林业等单位由县级相应机构延伸派驻,原则上实行区域性设置,精简人员,定编定岗。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共涉及5个县市区,57个乡镇(街道),906个事业单位,其中延伸派驻单位182个。通过改革,依法注销事业单位724个,新组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经济实体324个;应分流乡镇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1800人全部分流,其中自愿置换身份的有9164人。在此过程中,荆门市积极破解难题,做到单位全部转制,人员全部置换身份,全员分流,全员买断,全员保险,全员竞岗,得到了各级高度肯定。其中,京山县探索实行的“县级统筹,镇级统防,防治分离”的畜禽防疫办法被回良玉副总理肯定为“京山模式”。

2、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减人、减事、减支”思维定势,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其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政府“三办”,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

二是紧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按照“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承担”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新机制。在发展公益性服务事业上形成了三种形式:政府购买形式,公益性服务由政府以合同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定岗招聘制形式,确定公益性服务岗位,人员由县级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聘用,实行动态管理;派驻形式,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或区域派驻服务机构和人员。

三是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破解人员分流难点。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与改革对象利益攸关的解除劳务关系、养老保险、安置补偿等关键环节充分照顾群众利益。在解除劳务关系过程中,立足规范,严格程序。在养老保险上,坚持“区别对象,确定标准、签订协议、分期缴纳”的原则,落实全员保险。在安置补偿上,实行货币补偿、存量资产补偿、政府兜底补偿、分期分批补偿等办法,确保全员补偿到位。

四是政府兜底,财政买单,解决改革成本。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应分流人员11800人,共需支付社会养老保险金、安置补偿费、债务合计4.62亿元,每个乡镇平均810万元。市、县、乡各级广辟资金来源,在处置存量资产、清收债权、向省争取提前转移支付和借款等措施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取了政府兜底的办法。京山县被撤销事业单位共6300万元的债务全部由县乡各级政府兜底;掇刀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共欠缴养老保险金167.66万元,其中单位欠缴部分76.29万元全部由区财政买单。

(二)稳步推进市县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地原则,每年选择部分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探索总结经验。改革中,把改善结构、减轻负担、增强活力作为落脚点,开展了整合职能、重组机构、整体转制、人员分流、重新定性等多种形式的改革。

一是精简机构促“瘦身”。京山县从大刀阔斧的开展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将211个县直事业单位调整为129个,精简39%;人员编制由3423名精简为1372名,精简60%;实有人员由3989人精简为1372人,精简65.6%。

二是改变投入渠道“减负”。对经营性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或将经费形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自收自支,或整体转制,既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又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市直仅XX 年将146名在编人员退出了财政供养。

三是强化管理促“入轨”。 在改革的同时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督促其按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其社会行为。市直对59家长期不具备法人资格、超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理。

(三)积极探索事业单位转企改革。

一是以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改企转制。荆门市考虑到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积累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因此选择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XX年开始,荆门市对22家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将原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注销原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收回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收回原事业单位编制851名;将原事业单位844名在职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解除了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安置。

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社会事业投入机制。荆门市对具备资产出 售条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通过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将单位资产出 售给内部职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尽量实现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如原荆门市东宝区物质局、原荆门市东宝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均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在职人员也由单位人转为企业人,其固定资产以估价方式卖给内部职工,抵扣在职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及兑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折为内部职工入股份额,原事业单位债务一并划入新成立的荆门市东宝区物质总公司、荆门市东宝区经协总公司。

三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妥善处理职工的人事关系。荆门市在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过程中,大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处理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改企转制前的在职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标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改企转制后进入的人员,实行“新人新办法”,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XX年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后,荆门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发〔XX〕28号)精神,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比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实行五年的过渡期,缓解了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别问题。另外,对改企转制后的原单位在职人员,统一办理了人事关系解除和劳动合同签手续,并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

四是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为主要手段,着力减轻财政负担。从调查情况看,荆门市将盘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作为筹措改革资金的主要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首先从改制单位净资产或资产变现收益(含国有土地和房产)中扣除。如荆门市畜牧良种场将原单位土地以800万元的价格出 售,变现的资产用于单位改企转制,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兑现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清欠单位债务,不仅做到单位改企转制平稳过渡,而且没有增加财政负担。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精简了机构编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调整撤并,一定幅度地精简了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以荆门市市级事业单位为例,有15个经营服务类事业机构转企改制后,共核销事业编制792名;有35个难以正常运转的事业机构被撤销,共核销事业编制875名;有22个职能相近的事业机构合并为8个,减少事业机构14个。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还将有部分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人员身份由事业单位职工转换为企业职工,可相应核销一批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

二是转变了政府职能。通过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一些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将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将一些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基本理清了政事、政企和事企关系,使得政府能够从直接办事业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监督管理,集中财力投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初步解决了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三是职工得到了实惠。一些有技术专长和经营特长的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因受单位职能局限和个人“小富既安”思想的束缚,长期过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日子。通过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部分工作人员终于走出事业单位的序列,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专长,在各自领域充分施展其才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这样的人乏善可陈,如原荆门市畜牧良种场职工黄华等四人,自己出资近百万元,买下了种猪场经营权,刻苦钻研猪饲料改良技术和养猪技能,年收入可达三十多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是事业单位类别界定模糊。根据XX年中央编办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但究竟哪些事业单位划入哪一类,省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原则性地进行了分类。事业单位履行的职能和行政机关还存在政事不分、职责不清,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现象,很难准确界定事业单位类别。这样容易在具体划分的单位中不尽一致,导致相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在不同地方被划入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别。

二是行政机构编制总量突破。当前中央和省对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作了严格规定,但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把部分行政类事业单位转为或成建制并入行政机构,必将突破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总量。同时,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也随之转为行政人员,又将大幅度出现行政人员超编现象。

三是改革成本储备差异较大。由于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特点各异,根据其职能不同,有些单位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也有一些单位基本上没有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要有足够的改革成本作保障,没有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其改企转制工作很难推进。储备了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也要为国有资产变现寻找合理的处置方式,如果不充分考虑原事业单位拥有的各类资产,必然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是配套改革政策接续不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1、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型。由于同一种功能的事业活动既可以由政府来进行,也可以由市场来完成,同一事业单位往往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的事业活动,再加上人们对政府和市场分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被划入不同类型,从而导致改革政策上的不统一。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建议由中央和省在总结各地实际操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分类实施细则,对现有分类标准作进一步细化,将一些类型划分不够一致的事业单位,统一划入一种类型。同时,建立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分类审批程序,避免出现分类过程中事业单位与政府讨价还价、随意确定事业单位类型的行为。

2、制定统一配套改革政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仅要有缜密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而且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改革政策作保障。改革之前要依法制定配套人事、财政、社会保障等政策文件。一是要研究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后顾之忧;二是要出台竞聘上岗、鼓励自谋职业、提前退休、一次性经济补偿等人员安置政策,疏通出口,妥善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三是建立财政投入、国有资产划转等制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改革成本,妥善处理事业单位撤并后的资产和债务问题。

3、变现资产减轻财政压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做好离退休职工社会保障待遇衔接和分流人员安置工作,妥善处理原事业单位的债务债权关系,需要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如果全部通过新增财政预算的方式予以解决,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必须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上做文章。在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出 售变现,或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租或拍卖经营权,资产处置收益统一上缴财政专户,主要用于支付事业单位改革各项成本,尽量减少新增财政支出。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平衡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资产,将单位多余的资产划转一部分到无资产或资产缺口较大的单位,减少地方政府的压力。

4、因地制宜组织实施改革。近几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基本上是按行业分别推进的,一些地方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整体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践探索。但由于省里没有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方案,各地改革进展程度不一,具体做法也各不相同。下一步必须在充分总结各地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新旧政策大体相衔接的原则,研究制定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方案及各项配套政策,统一事业单位分类标准,统一国有资产处置和改革成本筹措办法,统一人员分流、社会保障、人事分配、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5、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管办分离”,将政府职能部门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政府职能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脱钩,政府主管部门不再直接参与事业单位人、财、物的具体管理,只承担依法对本系统事业单位的行业监管,事业单位集中精力搞好公共服务,从而避免政事不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现象产生,巩固分类改革成果。改企转制的单位和职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活动,原主管部门不要再插手其经营活动,做到彻底脱钩。

事业单位调查报告(2)

股所级干部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中层领导干部,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加强股所级干部的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股所级干部选准用好、管好管活,是进一步加强我县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把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团结高效、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5月23日至6月10日,我们采取发调查统计表、问卷调查表(1336份)、重点走访、单位写出调查报告的方式对全县股所级干部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股所级干部基本情况

至今年5月,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干部2673名,其中有股所级干部334名,占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数的12.5%。在股所级干部中,少数民族207名,占股所级干部数的62%;有党员200名,占股所级干部的59.9%;有女干部94名,占股所级干部的28.1%。

1、年龄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30岁以下99名,占29.6%;31岁—35岁82名,占24.5%;36岁—40岁68名,占20.4%;41岁以上85名,占25.5%。

2、文化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大专及以上文化162名,占48.5%;中专高中159名,占47.6%;初中及以下13名,占3.9%。在股所干部中,接受过全日制教育大学文化的11名,占3.3%;大专35名,占10.4%;中专及高中244名,占73.1%;初中及以下44名,占13.2%。

3、履职情况,产生形式。在股所长岗位上,履职好的258名,占77.2%,履职较差的75名,占22.8%。在334名股所长中,有79名股所长是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产生,占23.7%。

二、股所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对股所干部的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如引入竞争机制产生股所长,股所长和一般工作人员间的“双向选择”,签定股所(校)长岗位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管理,股所长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制度等。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县在股所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股所级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股所级干部是作为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干部,况且从股所干部到副科级干部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理应年纪更轻,文化更高,但实际情况不然:在334名股所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25.5%;在文化结构上,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8.5%,初中及以下占3.9%。在全县18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8.5%;大专以上文化的占74.1%;全县没有初中以下文化的副科级干部。

2、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上有漏洞。近年来,由于形势发展需要,部份乡镇站所的工资人事权纷纷上划到县级主管部门,致使有些乡镇站所长在管理上出现“你管我管,最后都不管”的“真空”现象。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站所长长达一个月不上班,乡镇上找他,他说在县级主管部门办事,县级主管部门找他,他说下到村上抓中心工作。

3、工作地点和考核单位脱节,考核方法不当。①对于双重管理的乡镇站所长,县级主管部门只是掌握本部门一些业务情况,而实际上股所长大量的工作在乡镇、围绕乡镇的中心工作抓发展。在县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考核时,大多只是看其年终总结写得如何,而对平常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如何、成绩如何掌握了解得不多、不全面。县级主管部门在对站所长的任用、考核、评优中不征求乡镇的意见,有的还跟乡镇党委的管理制度相抵触。如某乡镇推行机关干部下乡双聘制,按规定,没有被聘下乡的干部不能担任站所长,年终考核不能评为“优秀”,而在未被聘下乡的3名干部中,有一名却在年中被县级主管部门任命为站长,有一名在年底被县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和考核脱节,致使个别站所长认为,乡镇对他们的管理可接受可不接受,不在意乡镇对他的履职情况是否满意,只要上级主管部门满意即可。如某乡镇对站所长进行综合评定,评为不称职的2名站所长均为工资人事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站所长。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对股所干部进行考核时,考核单位对考核指标没有量化标准,对不称职股所干部没有科学的认定标准,个别股所干部虽然工作不力,思想滞后,干部职工包括领导有意见,但没有对他们进行免职的依据。

4、股所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股所长和一般职工在政治、经济待遇上没有明显区别,而且当了股所长后工作要多干,责任要多负,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致使股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了解,部分单位在组织股所长竞争上岗时,如果不是强制性要求,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竞争股所长职位。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如果你是一般工作人员你愿意当股所长吗?”有41%的同志回答不愿意担任股所长。

5、股所长干部任用中,干部职工的“四权”落实不够。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逐步加大,而部分单位、乡镇还未把《条例》运用到股所干部的选拔任用中,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商定股所干部人选,忽视了广大干部职工在股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三、加强股所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干部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股所级干部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股所干部队伍,针对我县股所干部管理现状,思考如下:

1、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在的县乡机构改革中,要求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股所干部,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23.7%的股所干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竞争上岗成了一阵风,没有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在股所干部的任用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积极推行竞争上岗,使有知识、有文化、有本事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脱颖而出,选拔到股所长岗位上来,从而不断优化股所干部队伍结构,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据了解,通过竞争上岗的股所干部,从履职情况看,都比较优秀,说明选准了人。在问卷调查中,有77.5%的同志认为竞争上岗很必要。

2、明确管理权限,实行“双重管理”和“双重考核”。①在乡镇工作、工资人事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站所干部,县级主管部门为主管方,乡镇为协管方。在乡镇工作、工资人事权在乡镇的站所干部,乡镇为主管方,县级主管部门为协管方。在干部任免、评优、考核上,主管方要主动征求协管方的意见,协管方正式答复后,才能形成决定。协管方超过10天未答复可视为同意。主管、协管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报县委组织部协调。工资、人事权在乡镇,考核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干部,县级主管部门在考核时,在考核等次的确定上要主动征求乡镇的意见,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报县委组织部协调。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疏通“下”的渠道。各单位、乡镇要根据各行业、部门、岗位的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便于度量的考核标准,使不称职的股所干部及时调整下来,打破部分股所干部“一旦任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增强紧迫感,认真负责地开展好工作。

3、加强培养,提高待遇,调动股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在组织职工外出学习培训、非领导职务晋升、评优等活动中,要本着适当向股所干部倾斜的原则进行。在工作中,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培养锻炼,给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和一般职工待遇上有区别,应从严要求自己,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学习上,多加强政治理论和人生观的教育学习,使他们在政治上逐步成熟,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追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在股所干部任用上,加大对“四权”的落实力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加以了规范。股所干部作为单位和部门的中层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上推行竞争上岗,部分不适宜竞争上岗的特殊行业和岗位,应参照《条例》进行选拔任用,落实群众对股所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把股所干部的质量关,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一般干部选拔到股所干部岗位上来,使之真正成为科级后备干部,为我县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事业单位调查报告(3)

县总工会:

根据溪工〔20__〕13号文件精神,县农业系统工会组织系统工会干部,于20__年3月31日开始分成两个小组,开展了“进企业、访职工、解困难、促和谐”活动。其中第一小组深入到竹溪河水库、县水电公司、县综合农场、郧巴黄牛良种繁育基地等企事业单位,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企业发展、职工权益维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活动基本情况

调查活动,以工会干部配合参与为主,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企业发展情况、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工会建设、职工权益等方面。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进一步全面地掌握了企业发展情况和职工正当权益维护情况。

1、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总体稳定。调查中的竹溪河水库、县水电公司、县综合农场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协调劳动关系的组织体系。

2、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制度,维护劳动者报酬权。围绕贯彻实施《劳动法》,实施了工资保证金制度,维护了职工的正当权益。

3、职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不断推进。近年来,职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受到高度关注,民营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规范职工劳动治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对涉及职工利益的案件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快结案”。

4、工会维权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一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治理制度得到加强。涉及职工亲身利益的职工安置方案等重大事情,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二是工会维权机制逐步得到完善。

5、创建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成效显着。创建活动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职工队伍进一步稳定,劳动关系日益协调,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职工信访逐步下降。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局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劳动保障和工会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经济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维护稳定劳动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有:

1、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不力。劳动合同制度固然推行多年,但有的行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签订率低,有的以事实用工代替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不规范或不履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集体合同实施的范围还比较窄,而且大多流于形式。

2、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养老保险一直延续现收现付的模式,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越来越大,对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构成重大隐患;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拉大,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险意识淡薄,清欠工作无力,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中,有破产倒闭企业无资产变现、资产变现难和特困企业无力缴费,也存在一些单位有钱不缴、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和前清后欠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职工参保率不高,正当权益受到了侵害。

3、劳动者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侵犯职工正当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随意裁员解除劳动合同;二是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的问题比较突出。

4、工会建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仍未建会,如:郧巴黄牛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对工会工作职员过度精简,使工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职工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三是农民工进会率比较低,大部分仍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

5、基层维护职工正当权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企业至今尚未开展同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有的固然签订了集体合同但履约率不高,有的存在形式主义,一个文本管多家,一份合同管多年,缺乏针对性和可操纵性。二是改制后的中小企业职工正当权益治理工作出现滑坡,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实行这一制度或者有形无实。三是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作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到位。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两法一条例”的学习,进一步对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把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纳进普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巩固对企业离退休职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当期无拖欠的成果;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完善征收体制,严格基金监视治理。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3、强化劳动合同治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劳动合同治理;推动和监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制定适合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合同范本,指导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指导和督促企业重组改制后及时与职工变更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治理台账;积极推动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指导改制企业做好重签、续签集体合同工作;认真做好集体合同的督促、审查、备案和统计治理工作。

4、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审核、备案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大查处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严厉处理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加大劳动争议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加快推进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充实职业化仲裁员队伍,促进行政职能与办案职能分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充实监察办案职员,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参加的劳动保障监察与拖欠工资协调机制,采取预防和打击违法行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维护职工正当权益工作。

5、健全和完善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地方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部门、地方工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三方协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议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维权工作,进一步畅通职工、农民工的诉求渠道;要建立健全职工困难帮扶和依法维权机制,加强地方工会、政府部分、法律援助机构的配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同地方工会的协调、合作,切实为职工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高度重视对侵害职工正当权益的事件的查处工作,及时、有效地协调劳动关系,把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6、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企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企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企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企业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第4篇 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林场等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多次到市政府上访,强烈要求认定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并以全民固定工身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我作为主管全市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负责人,深深体会到市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如何在全力支持事业单位推进改革和尽量保障广大群众基本利益这两个方面,搭建一座和谐桥梁,实现二者的双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农林渔工的养老保险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认真解剖。

一、情况复杂

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主要分布在林场、林场(即市林科所)、市农科所和市水产良种场四家单位,共人,其中在职农林渔工人,已退休农林渔工人;市农科所还有移民农工人,其中在职人,已达退休年龄、人事未办理退休手续人;其中市水产良种场名渔场工人已于年月按工龄每人每年元,另加万元养老保险费实行了买断。未参保的农林工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⒈政策依据不足。全省是从年元月起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依据是湘政发号文件,只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资关系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在人才交流机构的人员为参保对象,而农林渔工不属于此参保范围。但这四家单位的农林渔工相继进入被冠以事业单位性质帽子的事业单位工作,因而不属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致使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两个养老保险之外。他们强烈要求比照同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但政策依据不足,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全省仍处于试点阶段。

⒉改革方向不明。当前,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性、社会公益性和生产经营性三大类的改革方向尚未确定。市农科所是我市唯一正处级差额拨款的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走势不甚明确。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级差额拨款林业科研机构,市政府已于年将林场、林场确定为公益性林场,拟由市林业局主管转交市建设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设局拟定接收方案。

⒊身份参差不齐。这些农林渔工中既有建场初期的老资格,可以追溯到年代,又有自然增长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农科所合并而来的,又有从外地移民而来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从外省区调入的;既有编制部门签发编制计划、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既有按事业单位固定职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给土地按农民对待的。若按资历深浅、年龄大小、进场时间长短确认其身份,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相关职能部门也不好操作。

⒋收入来源不一。林场每年财政拨款万元,无自营收入,人平每月元。林场每年财政拨款万元,自营收入万元,人平每月元。市农科所每年财政拨款万元,科研经费万元,人平每月元。水产良种场每年财政拨款万元,自营收入万元,人平每月元。

⒌参保成本不低。如果比照同单位固定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按在职人员月平元作为缴费基数,现行缴费比例,离退休人员月平元养老金标准,仅对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这三家单位名在职农林工月缴养老保险费元,名退休农林工月支养老金元,每月收支两抵缺口元,全年收支缺口元。现有在职农林渔工年龄普遍偏大,收支缺口会呈直线上升趋势,给同级财政背上沉重包袱。类似这部分农林渔工,部分区、县(市)还有近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势必引起连锁反应。

二、问题突出

⒈参保无门。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初,农林渔工的问题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国家、省均无明确政策,一直被耽搁下来。近几年,这部分农林渔工一直向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反映,希望能按湘政发号文件精神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也积极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汇报,至今未能很好解决。

⒉生活无助。这些农林渔工虽然高高兴兴地在人事部门领回了退休证,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退休待遇;虽然按时,却不能足额领取退休费,仅为正常退休费的左右,林场和河洑林场农林渔工人平退休费分别为元、元,市农科所最低,仅为元,该单位移民农工到退休年龄,只能享受一次性补助元;林场在职不在岗的农林工,单位仅仅发给每月元生活费,远远低于城镇低保水平。

⒊心理失衡。这四家单位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都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其中林场已实行了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人平领取基本养老金分别为元、元、元和元,而退休农林渔工(除水产良种场退休渔工外)仅为元、元、元,对比同一单位农林渔工退休费相差一倍以上,最多的相差倍以上。收入差距过大,心理严重失衡。

⒋缴费无力。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的名农林工,全年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元,而已参保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每月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元,全年需缴元,两者合计共缴纳养老保险费元。若将移民农工计算在内,全年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万元以上,仅凭这几家单位现有财力是难以承受的。

三、积极应对

⒈深化改革。坚持养老保险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先改制、后参保的办法,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场改革。参照湘政办发号文件,先将这几家单位改制转企,将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归市劳动社保处管理,未参保的农林渔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移民农工享受国营企业两个置换优惠政策,进入城镇企业基本职工参保范围。

⒉分类管理。改制转企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中人搞过渡原则,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参保的离退休人员,转移到劳动社保后,保持待遇不变,今后待遇的调整按城镇企业职工标准进行,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调整后的待遇之差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补足;二是已退休的农林渔工退休待遇,按企业现行标准核定其基本养老金,与原退休待遇持平,差额部分采取补差方式,用林业基金或其他方式予以补足,实行社会化发放;三是对于以后退休的人员,则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将其养老金领取与其个人帐户缴费情况挂钩,核定养老金发放标准。

第5篇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_____林场等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多次到市政府上访,强烈要求认定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并以全民固定工身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我作为主管全市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负责人,深深体会到市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如何在全力支持事业单位推进改革和尽量保障广大群众基本利益这两个方面,搭建一座和谐桥梁,实现二者的双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农林渔工的养老保险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认真解剖。

一、情况复杂

1、政策依据不足。全省是从1996年元月起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依据是湘政发[1996]3号文件,只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资关系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在人才交流机构的人员为参保对象,而农林渔工不属于此参保范围。但这四家单位的农林渔工相继进入被冠以事业单位性质帽子的事业单位工作,因而不属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致使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两个养老保险之外。他们强烈要求比照同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但政策依据不足,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全省仍处于试点阶段。

2、改革方向不明。当前,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性、社会公益性和生产经营性三大类的改革方向尚未确定。市农科所是我市唯一正处级差额拨款的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走势不甚明确。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级差额拨款林业科研机构,市政府已于2003年将_____林场、_____林场确定为公益性林场,拟由市林业局主管转交市建设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设局拟定接收方案。

3、身份参差不齐。这些农林渔工中既有建场初期的老资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又有自然增长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农科所合并而来的,又有从外地移民而来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从外省区调入的;既有编制部门签发编制计划、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既有按事业单位固定职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给土地按农民对待的。若按资历深浅、年龄大小、进场时间长短确认其身份,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相关职能部门也不好操作。

二、问题突出

1、参保无门。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初,农林渔工的问题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国家、省均无明确政策,一直被耽搁下来。近几年,这部分农林渔工一直向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反映,希望能按湘政发[1996]3号文件精神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也积极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汇报,至今未能很好解决。

2、生活无助。这些农林渔工虽然高高兴兴地在人事部门领回了退休证,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退休待遇;虽然按时,却不能足额领取退休费,仅为正常退休费的57%左右,_____林场和河洑林场农林渔工人平退休费分别为450元、600元,市农科所最低,仅为200元,该单位移民农工到退休年龄,只能享受一次性补助300元;_____林场在职不在岗的农林工,单位仅仅发给每月50元生活费,远远低于城镇低保水平。

三、积极应对

1、深化改革。坚持养老保险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先改制、后参保的办法,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场改革。参照湘政办发[2001]7号文件,先将这几家单位改制转企,将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归市劳动社保处管理,未参保的农林渔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移民农工享受国营企业两个置换优惠政策,进入城镇企业基本职工参保范围。

2、分类管理。改制转企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中人搞过渡原则,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参保的离退休人员,转移到劳动社保后,保持待遇不变,今后待遇的调整按城镇企业职工标准进行,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调整后的待遇之差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补足;二是已退休的农林渔工退休待遇,按企业现行标准核定其基本养老金,与原退休待遇持平,差额部分采取补差方式,用林业基金或其他方式予以补足,实行社会化发放;三是对于以后退休的人员,则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将其养老金领取与其个人帐户缴费情况挂钩,核定养老金发放标准。

第6篇 用人单位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

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立即赶往项目部,成立了事故处理小组,对事故处理进行详细部署,全力做好家属安抚工作,尽一切努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要求现场全面停工,由公司领导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对现场安全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改,尤其对临边防护、楼层水平洞口防护、外挂架防护、卸料平台及大钢模、布料机等进行专项检查整改,对消防、大型机械设备、临时用电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

另外,公司领导主持召开了安全专题会议,强调作业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并对事故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深刻检讨。随后召开了全体施工人员安全大会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大会。

通过此次事故的教训,项目部深刻反省,()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总结本次事故的教训,将进一步细化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奖罚制度、项目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消防保卫管理制度、现场门卫管理制度、项目动火申请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分包单位用电及特殊工种管理办法等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第二、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除了对劳务分包单位人员进行严格入场三级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教育外,项目部还将大力实施职工夜校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同时,做好各劳务班组班前安全教育工作,对工人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等,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第三、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杜绝任何安全隐患的存在。

项目部将定期召开安全措施交底会,深入开展落实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全体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安全隐患逐一排查,绝不放过。

第四、进一步做好安全防护,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标准

项目部将加强楼梯临边、楼层水平洞口防护、电梯井立面防护、电梯井内水平兜网防护、外挂架防护网防护盖板、卸料平台锚固及荷载、大模板存放角度及支腿、布料机存放固定、木工房消防器材配备、钢筋房机具用电等。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按 三定原则进行整改落实。

坚持每日对外挂架、卸料平台等的检查工作,对外挂架防护、外挂架配件逐一检查,及时对卸料平台组织验收,做好验收记录,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项目部承诺,全体管理人员将认真吸取此次事故教训,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各级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调整充实项目组织机构,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检查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认真审核从业人员资质和技术能力,及时督促检查各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全面组织排查施工现场的各类隐患,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相关阅读

依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生工伤事故应当由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工伤保险赔偿责任,这是工伤事故责任的基本处理方式。但由于工伤事故发生在一个多种社会关系交错的领域,工伤事故本身可能存在民事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的竞合,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工伤保险条例》中并无明确规定,学术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认识和做法也多有分歧。笔者认为,界定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前提,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一、我国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法律性质的态度

(一)我国立法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法律性质的认定

我国工伤保险赔偿责任的制度规定,经历了从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不重复到并行的变化,与此相应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性质的认识,也经过了从单纯保险责任到认可社会保障与侵权责任双重性质的过程。虽然在早期的立法中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属性,并无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但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中可以推导出处理工伤赔偿关系兼有民事赔偿关系的原则不同责任的不重复负担即互相抵免原则;对并行立法思想的体现,最早见于20_____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的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同年颁布的《安全 生产法》第48条也规定:因生产安全 受到损失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其后出台的20_____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却未作相应明确具体的规定。

20_____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延续了安全生产法的立法思路,明确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实践摸索,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续一)》(征求意见稿)中,对工伤事故赔偿请求权作出以下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受到伤害,在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又请求用人单位依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或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已经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后,又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虽然该征求意见稿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从中我们也能够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在处理工伤事故责任问题上的倾向性,以及为解决这一立法遗留问题所作的努力。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将采取双重赔偿责任兼得的方式处理工伤事故。

(二)对工伤赔偿责任性质认识上的理论分歧

对工伤赔偿责任性质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如何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鉴于我国工伤保险立法的现状,学者们对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关系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保险赔偿之外的侵权责任,承担的标准是什么 。而对于因第三人过错造成工事故的,应允许劳动者分别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的权利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于两种赔偿之间是否需要采用共同项目抵扣的办法进行协调,即是否允许劳动者双重受益仍有分歧。对于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的顺序以及是否允许社保经办机构代位工伤职工求偿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赞同工伤事故具有社会保障和侵权赔偿责任双重属性的看法。

二、工伤事故赔偿责任双重性质的理论分析

(一)工伤事故赔偿责任首先属于由社会分担的保障责任

界定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性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对工伤事故这一现象给出处理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哪一种处理方案更具有正当性。从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为劳动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平等保护的追求,一直是该制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行工伤保险,正是由雇主承担劳动关系中法定的安全注意义务要求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的工伤保险赔偿制度是对雇主过失责任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社会发展选择的结果,对工伤事故责任的处理首先应当强调其社会保障属性,让工伤职工能够伤有所养、死有所赔、遗有所慰,使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及时得到妥善的救治和普遍救济。工伤保险赔偿标准的法定化以及由保险基金支付保险赔偿金的做法,使得赔偿结果与具体用人单位的偿付能力之间不再有关联,从而能够为所有受害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工伤待遇。同时,由社会分担了原本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防范和化解意外风险的责任,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基本的社会公正。而工伤表现赔偿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效应,它可以快速地使受害人渡过难关。舍弃工伤保险赔偿不用,反而首先追究可能存在的民事责任,则是一种制度浪费,更是一种低效率的救济选择。

然而,首先由工伤保险承担对工伤事故的赔偿责任,在于强调在对工伤事故赔偿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受害劳动者不享有对赔偿责任顺序上的选择权。这一点是由工伤保险的强制属性所决定的。工伤保险赔偿权是劳动者享有的法定的具有类似公法性质的权利,不存在可处分性,不能以协商等方式放弃或让与。

强调责任分担的顺序,意味着不排斥其他 赔偿责任的存在。工伤保险制度的本质不仅为损失填补,更具有生存权的保障理念。其中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而补偿功能是次要的,其补偿标准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它并不能等同于赔偿。可以说,保险赔偿掩盖了受害劳动者所受损害的个体差异,在保障标准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其救济能力的不足则更加突出。禁止可能存在的其他 赔偿责任的介入,不利于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与我国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也是相悖的。

(二)工伤事故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侵权赔偿责任存在的可能

工伤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因工作受到的意外伤害。所谓意外,是指发生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本身对工伤结果的出现没有主观故意,但不排除其他人对工伤损害后果存在过错。当然对于不可抗力或劳动者单方过错(过失)造成的工伤事故,其赔偿责任由工伤保险独自承担,这是工伤保险分散工业灾害风险的体现。除此之外,因用人单位过错或用人单位以外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工伤事故的,都可能发生侵权责任的负担问题。如用人单位没有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表现为安全设备设施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等;或者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存在过错,如用人单位指挥劳动者冒险违章作业,劳动者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劳动者为更多赚钱加班加点、疲劳作业;以及由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工作期间的劳动者的人身伤害,如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等。

在由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的情况下,若完全以保险责任的承担来覆盖侵权责任的补偿,因不存在免除侵权人责任的法律和道德基础而不具有可行性。而当同样的过错发生在用人单位身上导致工伤事故的,则可以免除其侵权责任,似有对同一事由因主体差别而有不公平对待的嫌疑。对于事实层面上存在着的保险责任和侵权责任两种责任,如何在法律上进行处理,既取决于我们对劳动法与民法关系的认识和定位,也与工伤保险的范围和保障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赋予工伤事故赔偿责任双重属性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首先,我国劳动法和民法属于两个并行而独立的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可以共存。虽然在理论上对于劳动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从劳动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一直是在民法之外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劳动法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事实。我国的民事立法中没有对劳动关系进行明确的规范,而《劳动法》

第1条就明确规定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尽管民法与劳动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一直在持续,但是控制和减少职业伤害和救济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却是劳动法和民法所共同担负的责任,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二者不同的责任制度构成并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虽然在民法体系内部,由于现实生活 中的某一自然事实符合多个法律构成要件会产生多个请求权竞合问题,存在多种处理方案,但就像民法的赔偿要求与刑事犯罪制裁可能并存在一样,不同法律部门之间对同一现象的调整并不存在相互吸收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各自不同的存在价值。

其次,国外对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责任关系的处理模式,仅有参考价值,并不足以构成评价我国同类现象的标准;此外,不免除用人单位工伤赔偿以外的民事赔偿责任,;(四)坚持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属性与企业负担加重没;将无法预料的风险交由社会承担的依据不能成为转嫁可;上述观点可能会遇到的反对意见是,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应当提及的是,追究工伤事故中的侵权赔偿责任,必然;权行为人(用人单位或第三人0存在过错为前提;

评价我国同类现象的标准。应当承认,在现有对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责任关系的处理模式中,确认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法律属性并实行双重赔偿非各国通例,甚至可以说是少数做法。但无论是实行工伤保险责任覆盖侵权责任,还是由当事人在二者之中进行选择,或者是侵权责任作为工伤保险责任的补充,都是其特定的法律发展过程及其现实生活要求的反映。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局限性,为侵权行为法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者人身伤害赔偿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杨立新教授在分析工伤保险待遇不能替代侵权赔偿责任时认为,一是因为保险的数额是固定的,与造成的损害没有相对应的关系,未必能够填补工伤职工的实际损害;二是因为保险不能赔偿精神损害,这两点皆是我国工伤保险的软肋。显然仅仅依靠工伤保险的单一赔偿无法全面满足劳动者的合理诉求。

此外,不免除用人单位工伤赔偿以外的民事赔偿责任,可以祈祷威慑作用,有利于加强其安全生产意识,也是确定双重责任体系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用人单位没有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而发生的工伤事故,从理论上说是应当可以合理预见而且可以避免该损害的发生的。要求发生工伤事故的用人单位对其过错承担责任,这种具有惩罚意义的责任的存在,可以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尽其注意义务,努力避免损害的发生。因此,侵权责任的存在有利于预防损害的发生。对于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尚未建立起安全投入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战略投资理念,要求其对工伤事故承担侵权责任,某种程度上会迫使其权衡利弊,加大安全投入,从根本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工伤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

(四)坚持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属性与企业负担加重没有必然联系

将无法预料的风险交由社会承担的依据不能成为转嫁可以预见风险的理由。工伤保险实际上是一种转移工伤赔偿的风险和责任的社会共济方式,社会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实行不同风险企业和行业之间跨阶层风险分担,本企业或雇主跨时间风险分担。之所以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目的在于加强对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保护,保证能够在遭遇工伤事故时获得及时的救助和补偿,维持其本人或遗属的正当生活,而不是让用人单位规避本应由其自己承担并有能力承担的责任。在工伤保险中的赔偿责任已经由用人单位的个别责任转化为由社保机构承担的普遍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即使对自己的员工所发生的工伤事故,也仅负间接的补偿责任。只要用人单位依法足额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就意味其完成了补偿责任。如果用人单位能够依法履行其对劳动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就不会发生保险赔偿责任之外的侵权赔偿责任,当然不存在增加负担问题,而其对因自身过错导致的责任承担,符合基本的社会正义,为理所应当非额外负担。

上述观点可能会遇到的反对意见是,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的浮动可以发挥一定的平衡功能,要求有过错企业额外承担侵权责任必然加重已有的负担。的确,按照现行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与其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密切相关,但这样的制度安排的效果未能满足提高劳动者工伤待遇的要求是不争的事实,其对遏制高工伤事故率的直接作用因缺乏实证研究,无法仅凭想象 盲目加以肯定。

应当提及的是,追究工伤事故中的侵权赔偿责任,必然实行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以侵权行为人(用人单位或第三人0存在过错为前提。因此,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只是个别用人单位,实行双重责任不会带来用人单位整体负担的普遍增高。对于侵权责任,侵权行为人与受害人可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期限、方式、地点以及由第三人保证,不一定非经诉讼手段解决争议,所谓的诉讼成本的增加也不是必然的。

第7篇 县人民检查院文明单位的调查报告

__县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

平遥县人民检察院是于__年被授予县级文明单位称号的,讫今已第14个年头。期间,经历了四届领导班子的更替和传承。在文明单位建设方面,历届党组一班人认识明确、思想统一、思路清晰、密切配合,紧紧围绕机关文明建设,在检察机关工作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坚持与时俱进,持续不断地采取全方位的有效措施,适时地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内容,使我院文明建设取得了一步又一步的可喜成绩。特别是__年换届以来,以李发恒检察长为首组建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确立了以‘素质强检人为本,业务立检法为本,公正执法民为本’为建院方针,以‘强化硬环境,致力于软环境,精心打造特色检察文化环境’为切入点,以‘执法无私,护法无畏,奉献无悔’的‘三无’境界,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检察队伍,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建设具有平遥特色的学习型、专业型、服务型先进检察院的工作思路。为了贯彻这一工作思路,检察长李发恒在今年年初的党组会议和全院工作会议上,响亮地提出:文明单位建设,反映了一个机关的文明程度,我院已经连续13年保持了县级文明单位,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使我院进入市 级文明单位的行列。通过全院干警的拼搏创新,奋发进取,使我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各项检察工作提速升位,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一、班子建设方面

班子建设是检察工作的核心。__年8月,平遥县人民检察院完成了本届领导班子的换届。面对检察工作迎来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的机遇和挑战,“建什么样的班子、带什么样的队伍,如何创建自身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新世纪、高素质检察队伍,肩负起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院党组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广开言路,全院达成共识,在传承历届领导班子优良传统和智慧结晶的基础上,确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机关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总体布置、有项目内容、有落实措施、有制度保障、有总结考评,使机关文明建设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的新格局。

为保证文明单位建设有坚强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班子成员先从自身做起,以班子建设带动队伍建设和基层院建设。结合今年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的引深‘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和“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从三个不同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在实践中践行‘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如何从思想上提高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的意识?解决如何执法的问题;联系郑培民事迹,如何争做一名优秀的检察官?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三个讨论题目。把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提高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上来,统一、提高到“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重、自警、自励、自尊、自爱,在执法中一身正气、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敢于碰硬、执法如山,象郑培民同志那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上来。在两项活动中,通过潜心学习,自我解剖,诚纳意见,认真整改,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班子成员通过坚持每半年一次党组民主生活会,及时解决班子中容易滋生的各种问题,狠抓了“一课三会”制度的落实,不断加强党组的思想作风建设。在两项活动的整改阶段,党组通过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开展了认真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院领导班子达到了空前的团结。通过每月一次的党组中心组学习,使班子成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大提高,创新争先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院党组郑重地向全院宣布了“五带头”承诺,“请向我们看齐、请对我们监督”,拉近了同广大干警的距离,向心力明显增强。大大地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工作激情,廉政勤政成为班子成员的自觉行动。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在广大干警中潜移默化,为全院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组织基础,同时成为我院文明创建活动的宝贵财富。

二、队伍建设方面

队伍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关键。队伍素质的高低、好坏不仅事关检察机关的文明建设,更事关检察工作的全局。因此,近年来,我院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创建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作为机关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放在重要位置。

__年,为了贯彻年初提出的工作思路,我们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抓班子、带队伍、夯基础、出亮点”的口号,从班子和队伍入手,突出抓了职业道德建设,业务建设,制度、机制建设和形象建设。我们坚持“三为本”的建院建队方针,坚持党组、支部、纪检、政工、中层干部“五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工作机制,以实现公正执法为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广大干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

——在提高队伍政治修养方面,以制订的《__年度政治教育规划》为依托,通过“三种”教育形式,即:指导性教育、自觉性教育和无意识教育,使全体干警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通过有计划、有安排、有形式、有阵地、有效果的政治思想作风教育,培养广大干警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和忠于法律的职业道德。使我们的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实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从而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提高队伍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方面,我们坚持以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为检察队伍业务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我们拓宽教育渠道,发展学历教育,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院党组合理安排,优先投资,使全院形成了远程、自考、党校等多种深造渠道“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良性竞争。从一九九九年六月,全院干警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以来,在我院又掀起了新的向本科学历深造的高潮,截止目前的统计:全院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已达到23人,占到全总人数的46.94%;还有12名干警正在攻读本科,占到全总人数的24.49%。有两人取得续职资格。到__年,我院检察人员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将达到100%。另一方面,我们以制订的《__年度业务培训计划》为依托,通过以指导性施教、自学性学习相结合为原则,开放式教育为形式,利用周三阵地,贯穿业务主线,抓基层、打基础,大练基本功,全面提高干警业务素质,保证能够正确履行检察职能。

——为了规范和约束队伍执法行为,实现勤政、廉明,忠于法律,忠于事实的要求,我们以机制管理和制度建设为依托,把依法建院与创新发展作为推动检察工作的动力,实现检察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与时俱进,在全院全面推行“双责任制”。一是岗位目标责任制,由检察长、各分管检察长、部门负责人逐级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从综合工作和业务工作两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各科、室、局、队的工作任务及岗位目标,形成了职责明确,责任到头,权利相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检察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紧紧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防和查处干警违法违纪、纠正检察行业不正之风三项任务,出台了《平遥人民检察院__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解意见》,在全院全面推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增强了广大干警正确运用检察权力的自觉性。

第8篇 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新时期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是保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对创建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将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在重组、改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且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人民调解工作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化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起着关键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在化解单位内部矛盾纠纷的重要作用,我们对全县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现状

__县辖区内共有900余个企事业单位,其中事业单位445个,500万资产以上规模企业单位27个,股份制、合营企业41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及职工队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变化和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较少。__县已有7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单位400余个,而建立调解组织的仅有47个;辖区内股份制、合营企业41个,建立调委会的只有23个。

(二)企业矛盾纠纷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个人之间的一般性矛盾纠纷已不占主导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因下岗、分流、工龄买断、政策调整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呈现出群体性、易激化的特点。我们调查一些企事业单位时发现,矛盾纠纷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四种:一是职工下岗、待岗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二是推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费、公积金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三是企业非法集资引发的矛盾纠纷;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落实政策、工资待遇、工伤等问题,特别是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因劳资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突出;一些新的矛盾纠纷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出现在新的领域;企业对调解组织定位不明确,企业领导在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三)据调查,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作用发挥较好的主要特点表现:一是领导重视。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很重视,没有因为企业改制而削弱人民调解组织,始终把保持职工思想稳定,增强单位凝聚力,消除职工后顾之忧,作为作好各项工作、发展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前提。二是组织健全。一些企业单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形成比较规范的调解组织网络,调委会由工作能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的同志组成,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三是注重业务培训。这些单位不仅人员配备到位,而且还定期不定期的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增强业务水平和调解工作能力,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四是经费到位。这些单位在民调组织活动中往往舍得投入。五是注重工作创新。一些企业在开展民调工作中不断创新形势、拓宽领域,增强民调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超前化解影响内部稳定的矛盾纠纷。

二、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解组织的作用发挥与新形势、新任务部相适应。作用发挥一般的约占40。这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精减机构,减员增效中,更加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对调解组织重视不够,将调解组织挂靠在其他行政部门中,组织有其名,具体工作无人过问,处于半瘫痪状态。基本不能发挥作用的约占30。这部分企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关停并转,其实绝大部分职工下岗或放长假在家,只保留部分人员看看门,调解工作既无组织保证,更无人员,调节工作无法开展,企业调解工作全面瘫痪。

(二)调解网络尚未健全,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机制未理顺,工作发展不平衡;缺乏活动经费,工作难上台阶;运行机制尚未健全,调防措施难以落实。

(三)调节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企事业单位调委会硬件设施落后,人员少,任务重。

(四)调节组织自身能力与职工期望不相适应。调解经费不足,要为职工多做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调解工作自主性不强。

三、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新时期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以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企业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提高对新时期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经费预算到位,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化解企业纠纷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有效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工作秩序,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确立调解组织地位,强化企业调解职能。202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部制定了《人民调解若干规定》。这“三个文件”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成果,是进一步明确人民调解工作法律地位的重要依据,是规范我国人民调解工作法律地位的重要依据,是规范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规章。建议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以及上述“三个文件”精神,由库车县人民政府出台措施,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作为“一票否决制”的重要内容。企业主管部门应把人民调解工作引入企业领导考核目标,进行量化、细化、与企业争优创先和领导奖惩挂钩,从而确立人民调解的地位,强化调解的功能,使人民调解工作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加强企业调解组织建设,筑牢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一是抓好企业调解网络建设。根据《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的要求,在大型企业成立由企业领导任组长的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200人以上的企业以工会或党组织为依托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200人以下的企业设立调节小组;设有分公司、分厂的企业成立分公司、分厂调委会或调解小组。在调解人员设置上,可以由企业工会、政工、保卫、共青团、法律工作室的负责人或职工代表兼任调解委员或调解员,从而逐步营建一个上有领导管、下有人员抓、具体工作有人做的群防群治网络。二是抓好企业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用两年时间对现有企业调解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整顿。对软弱涣散、瘫痪半瘫痪的调解组织进行撤销或重组;对不合格的调解员进行撤换,重新充实一批年富力强、懂法律、懂政策、为人公正的人员到调解队伍中来。整顿后的调解组织要力争达到“五有四落实”的标准,即:有牌子、有印章、有人员、有工作场所登记台帐;组织落实、工作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在整顿中,还要结合新时期企业调解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纠纷预测、纠纷排查、纠纷调解、领导回访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增强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企业调解工作的水平和公信力。三是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企业矛盾纠纷是新时期调解纠纷的常用办法。因此,司法行政机关每年要对调解员进行1至2次的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学习与企业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全面提高调解人员调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同时要结合普法教育,帮助企业搞好普法宣传,并针对当前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有重点地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劳动法、公司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以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更好地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

第9篇 单位资产与预算结合调查实践报告

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严密连系,并为部分预算治理效劳,是事业资产治理变革的一个偏向。新实施的《事业单元国有资产治理暂行方法》,明白提出“事业单元国有资产治理运动,该当对峙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的准则,履行什物费用定额准则,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完成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的严密一致”,以准则的方式对推进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关于提拔事业资产治理程度,推进预算治理与资产治理相连系,对深化部分预算变革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是深化公共财务变革的实际需求。

一、确立“资产与预算”治理相连系的主要意义

推进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必需起首确立事业单元“资产与预算”治理相连系的关系,资产治理和预算治理两者互为前提和根底。

1、财务预算是事业资产构成的主渠道,事业单元国有资产的日常维持运转和价值赔偿首要依托预算布置来完成。预算布置能否合理,决议着事业资产装备的公道与否以及事业单元资本的应用效率。

2、资产存量是审定单元预算的主要根底,资产治理程度直接影响着预算资金分派的科学性和有用性。只要在精确把握单元资产存量、树立科学的资产装备规范系统的根底上,才干连系事业单元实行本能机能的需求,科学编制和审定事业单元有关资产的各项预算,经过资产置办和资产调剂两种伎俩,到达提拔事业资产的治理程度和促使部分预算编制愈加科学的基本目的。

3、资产治理的进程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进程互相对应,具有一致性。在预算编制阶段,资产治理部分经过剖析资产并提出资产装备审核定见,为预算部分编制预算草案供应精确牢靠的信息;预算经过审批后,预算部分将正式预算的资产预算信息反应给资产治理部分,为施行资产预算跟踪治理供应根据。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分在实行收购、资金拨付等手续后构成的资产信息,动态地传递给资产治理部分在预算的申报剖析阶段。

4、经过推进部分预算、国库集中付出、当局进出分类、当局收购、进出两条线等各项财务变革,在财务资金的治理层面完成了公共财务变革的严重打破,然则因为事业单元资产治理范畴的变革相对滞后,制约了公共财务变革全体程度和效能的提拔,若何进一步增强预算治理与资产治理任务,新的当局进出科目变革方案为预算治理和资产治理的连系发明了有利前提。

二、当前资产与预算治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用的资产预算治理体系体例,资产闲置、糜费与资产的反复装备并存,降低了资产装备的效率。我国务业资产的预算治理不断是涣散的,资产的购建权、运用权和措置权涣散在各单元手中,各单元资产的运用权难以横向调剂。

2、缺乏合理的治理准则,因为事业单元资产治理范畴的变革相对滞后,各单元据有资产家底不清、装备规范不标准等问题的存在,很多单元的固定资产更新、维修所构成的资产、承受捐赠的资产,经过行政伎俩调入的资产没有注销入帐的状况也存在,这种情况的构成本源缺乏合理的资产治理准则。

3、资产的过度占用和糜费,降低了资产的运用效率因为资产治理信息系统的不健全,财务部分和主管部分、事业单元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布置缺乏科学精确的根底性数据,难以有用节制资产的反复置办和超规范置办。

三、做好资产与预算治理相连系的几点建议

1、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履行什物费用定额准则,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完成资产治理和预算治理的严密一致。

2、强化集中预算治理,进步资产的装备效率。对资产执行集中治理,分歧单元的资产的集中治理,分歧类型资产的集中治理,对分歧类型的资产在执行集中一致治理,便于资产的集中预算和优化装备,在集中治理的根底上,要进一步做好资产的一致预算治理

3、制订资产装备规范和相关准则系统。强化资产运用进程中的治理,避免资产的流掉。事业单元国有资产执行国度一致一切,当局分级监管,单元据有、运用的治理体系体例环绕部分预算治理要乞降资产治理实践需求,制订和完美资产装备规范系统,共同当局收购和国库集中付出变革,科学合理地分派资本,节省高效有利地势用资本。资产装备规范要对峙为预算治理精密化效劳的准则,分类制定。还,要逐渐树立、健全与部分预算相顺应的事业单元财政治理准则,为完成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供应准则根底,树立主管部分和财务部分相连系双重治理准则,主管部分着重治理准则,确保资产的平安完好,财务部分从价值上增强单元资产运用状况,连系支出治理,经过经费支出约束进行有用地治理和节制。

4、进一步标准和完美预算决议计划顺序。财务部分应进一步增强预算治理任务,进步财务资金分派的标准性和科学性,完成国有资产装备的标准合理。要把资产治理有机地连系到预算顺序之中,把住资产进口关。一是在预算编审环节,制订资产装备规范,从泉源上处理事业单元资产据有不均的问题,并逐渐完美现行的预算编审环节,树立和充分事业单元资产治理数据库。在预算执行环节,树立资产预算执行申报准则,跟踪资产预算执行后果,标准资产购建和运用行为,反省催促资产据有运用单元不时进步运用效率。财务部分在调整资产预算时,要思索现有资产的运用情况,树立有用的资产调剂准则,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装备。在决算申报环节,实时反映事业单元的资产据有运用情况,年关构成年度资产申报,并与决算申报有关项目互相印证,作为往后预算编审和资产治理的根底和根据。

5、树立和完美事业资产治理信息系统。在展开资产清查,摸清事业单元“家底”的根底上,做好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的根底数据搜集整顿任务。以标准事业单元资产治理流程和明白治理责任为根底,树立事业单元资产治理信息系统,为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供应技能支撑,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连系、资产治理与财政治理相连系、什物治理与价值治理相连系的准则。

6、理顺治理体系体例。即各级财务部分、主管部分和行政事业单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级财务部分是当局担任行政事业单元国有资产治理的本能机能部分,对事业单元资产执行综合治理。主管部分担任对本部分所属事业单元的国有资产施行监视治理。行政事业单元对本单元据有、运用的国有资产施行详细治理。

7、进步资产的装备顺序。为了使资产装备公道,进步财务资金运用效益,在装备环节规则严厉的节制准则和审批顺序,对没有规则装备规范的资产,要求从实践需求动身,从严节制,合理装备。事业单元拟置办资产,必需由本单元资产治理部分会同财政部分审核资产存量后,提出品目、数目报同级财务部分审批,经同级财务部分审批赞同,各单元才可以将资产置办项目列入单元年度部分预算。

8、强化运用治理。在资产运用环节,不单要求事业单元包管国有资产的平安完好,对行政事业单元中超标装备、低效运转或许长时间闲置的国有资产,同级财务部分和事业单元主管部分调剂运用或许措置。还对行政事业单元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事业单元应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行为规则了严厉的节制和审批顺序。

9、增强措置治理。为调查决措置无序、资产流掉的问题,事业单元措置国有资产该当严厉实行审批手续,未经同意不得措置。还要求行政事业单元国有资产措置该当依照公开、公平、公道的准则进行,该当接纳拍卖、招招标等方法进行。

10、完美收入治理。单元出租、出借和运营运用国有资产构成的收入以及措置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属于国度一切,该当依照当局非税收入治理的规则,执行“进出两条线”治理;事业单元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应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获得的收入该当归入单元预算,一致核算,一致治理。

11、经过强化监视约束机制的功用,防备资产治理资产运用中的违规。强化管帐监视本能机能,严厉执行行为支出治理方法和资产治理的有关准则,加大各类方式的审计监视力度。为包管事业单元国有资产和预算治理的严厉性,财务部分、主管部分、审计部分、监察部分及有关单元应亲密共同,增强对国有资产和预算治理的监视反省,对事业单元不执行有关准则,逾越预算项目、资产装备规范,自行购开国有资产等违规、违纪行为,所购建资产由财务部分或主管部分依照事业单元国有资产治理相关规则进行处置,并由相关部分追查事业单元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10篇 联通公司文明单位的调查报告

联通公司文明单位的调查报告

一直来,联通分公司全体员工以“践行使命、创优服务、致力和谐”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精心铸造联通服务品牌工程,联通公司文明单位自查报告。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诚信经营、规范服务、自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我们制定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长抓不懈

近年来,通信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部改革不断深化,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公司领导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认真转变思想观念,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职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生死存亡,必须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公司将遵守职业道德、抓好服务工作作为绩效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编发《联通员工手册》,规范员工行为;结合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为用户服务、为经营服务、为窗口服务、为基层服务”活动。将服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整改报告《联通公司文明单位自查报告》。分管经理随同服务质量督查人员深入一线,走访客户,督导工作,有效促进了服务管理工作,为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强管理,分公司从基础抓起,健全考核体系先后下发了《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关于电话、宽带客户障碍及时修手册》、《营业员考评量化考核办法》、《入户服务人员监督检查办法》、《山东联通首问负责工作制度》等服务管理制度,使服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 全程服务、首问负责,实施服务“全局一盘棋”的全程全员服务体系。

(1)抓服务源头:从营业受理上,大力实施文明窗口服务,严格推行“规范化服务”,严守服务承诺和文明服务公约。对营业受理的装、移、修以及客户投诉、咨询由营业窗口负责服务到底。在服务源头上让客户找到真正上帝的感觉,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

(2)抓入户服务:严格推行入户规范化服务,入户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做到“一证、一卡、一函、三带、一捎“和预约服务制,为入户员工印制了服务名片,方便了客户与服务人员直接联系,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3)抓服务支撑:对于涉及到服务的诉求进行全程支撑,要求运维部门牢固存树立“运维就是经营,运维就是服务“的服务大局观念,为客户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撑,为前台提供积极主动的后勤保障和管理支撑。

(4)抓行管服务:坚持公司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和处理客户投诉受理制度。开通了服务监督电话,每天分管领导通过办公网和97系统对服务工单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和提醒,杜绝超时服务现象的发生。

(5)抓全员服务:全员实行“首问责任制”为了使这一制度得到真正贯彻落实,服务督查人员利用员工不熟的号码进行模拟客户投诉,对员工进行暗查暗访并录音,对于客户投诉推诿扯皮者严肃处理,使全体员工绷紧服务弦。

(6)抓线路服务:我公司一直把线路整治作为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客户投诉的重要环节来抓。公司领导带头,行管人员参加,将“亲情农家”与线路整治结合起来,业务营销与整治并举,走街串巷,进行线路整治和走访客户活动,全力根治线路杂乱、搭挂、交越、老化等现状,使全县百门障碍历时大幅下降,有效地降低了客户的投诉率。

(7)抓便民服务:我公司一直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理念,努力使各种服务贴近民众。并于开通了“114招领”业务,受到了社会好评。

(8)建立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检查相结合、专职与兼职检查相结合、不定期暗访与周期性检查相结合的服务监督机制。通过报纸和网站向社会公布服务标准、服务承诺,设立服务监察室,开通10010免费投诉热线和业务受理热线,调整补充社会监督员队伍,强化社会监督机能,形成内外监督检查网络,将通信服务质量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进一步落实承诺服务制度,实行有诺必践,违诺必究,优质完善的服务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第11篇 深入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报告

县总工会:

一、调查活动基本情况

调查活动,以工会干部配合参与为主,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企业发展情况、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工会建设、职工权益等方面。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进一步全面地掌握了企业发展情况和职工正当权益维护情况。

1、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总体稳定。调查中的竹溪河水库、县水电公司、县综合农场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协调劳动关系的组织体系。

2、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制度,维护劳动者报酬权。围绕贯彻实施《劳动法》,实施了工资保证金制度,维护了职工的正当权益。

3、职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不断推进。近年来,职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受到高度关注,民营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规范职工劳动治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对涉及职工利益的案件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快结案。

4、工会维权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一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治理制度得到加强。涉及职工亲身利益的职工安置方案等重大事情,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二是工会维权机制逐步得到完善。

5、创建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成效显着。创建活动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职工队伍进一步稳定,劳动关系日益协调,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职工信访逐步下降。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局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劳动保障和工会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经济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维护稳定劳动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有:

1、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不力。劳动合同制度固然推行多年,但有的行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签订率低,有的以事实用工代替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不规范或不履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集体合同实施的范围还比较窄,而且大多流于形式。

2、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养老保险一直延续现收现付的模式,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越来越大,对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构成重大隐患;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拉大,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险意识淡薄,清欠工作无力,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中,有破产倒闭企业无资产变现、资产变现难和特困企业无力缴费,也存在一些单位有钱不缴、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和前清后欠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职工参保率不高,正当权益受到了侵害。

3、劳动者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侵犯职工正当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随意裁员解除劳动合同;二是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的问题比较突出。

4、工会建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仍未建会,如:郧巴黄牛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对工会工作职员过度精简,使工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职工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三是农民工进会率比较低,大部分仍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

5、基层维护职工正当权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企业至今尚未开展同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有的固然签订了集体合同但履约率不高,有的存在形式主义,一个文本管多家,一份合同管多年,缺乏针对性和可操纵性。二是改制后的中小企业职工正当权益治理工作出现滑坡,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实行这一制度或者有形无实。三是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作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到位。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两法一条例的学习,进一步对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把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纳进普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巩固对企业离退休职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当期无拖欠的成果;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完善征收体制,严格基金监视治理。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3、强化劳动合同治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劳动合同治理;推动和监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制定适合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合同范本,指导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指导和督促企业重组改制后及时与职工变更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治理台账;积极推动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指导改制企业做好重签、续签集体合同工作;认真做好集体合同的督促、审查、备案和统计治理工作。

4、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审核、备案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大查处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严厉处理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加大劳动争议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加快推进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充实职业化仲裁员队伍,促进行政职能与办案职能分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充实监察办案职员,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参加的劳动保障监察与拖欠工资协调机制,采取预防和打击违法行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维护职工正当权益工作。

5、健全和完善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地方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部门、地方工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三方协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议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维权工作,进一步畅通职工、农民工的诉求渠道;要建立健全职工困难帮扶和依法维权机制,加强地方工会、政府部分、法律援助机构的配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同地方工会的协调、合作,切实为职工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高度重视对侵害职工正当权益的事件的查处工作,及时、有效地协调劳动关系,把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6、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企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企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企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企业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第12篇 __县机关事业单位股所级干部现状调查报告

股所级干部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中层领导干部,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加强股所级干部的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股所级干部选准用好、管好管活,是进一步加强我县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把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团结高效、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5月23日至6月10日,我们采取发调查统计表、问卷调查表(1336份)、重点走访、单位写出调查报告的方式对全县股所级干部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股所级干部基本情况

至今年5月,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干部2673名,其中有股所级干部334名,占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数的12.5%。在股所级干部中,少数民族207名,占股所级干部数的62%;有党员200名,占股所级干部的59.9%;有女干部94名,占股所级干部的28.1%。

1、年龄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30岁以下99名,占29.6%;31岁—35岁82名,占24.5%;36岁—40岁68名,占20.4%;41岁以上85名,占25.5%。

2、文化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大专及以上文化162名,占48.5%;中专高中159名,占47.6%;初中及以下13名,占3.9%。在股所干部中,接受过全日制教育大学文化的11名,占3.3%;大专35名,占10.4%;中专及高中244名,占73.1%;初中及以下44名,占13.2%。

3、履职情况,产生形式。在股所长岗位上,履职好的258名,占77.2%,履职较差的75名,占22.8%。在334名股所长中,有79名股所长是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产生,占23.7%。

二、股所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对股所干部的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如引入竞争机制产生股所长,股所长和一般工作人员间的“双向选择”,签定股所(校)长岗位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管理,股所长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制度等。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县在股所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股所级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股所级干部是作为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干部,况且从股所干部到副科级干部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理应年纪更轻,文化更高,但实际情况不然:在334名股所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25.5%;在文化结构上,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8.5%,初中及以下占3.9%。在全县18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8.5%;大专以上文化的占74.1%;全县没有初中以下文化的副科级干部。

2、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上有漏洞。近年来,由于形势发展需要,部份乡镇站所的工资人事权纷纷上划到县级主管部门,致使有些乡镇站所长在管理上出现“你管我管,最后都不管”的“真空”现象。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站所长长达一个月不上班,乡镇上找他,他说在县级主管部门办事,县级主管部门找他,他说下到村上抓中心工作。

3、工作地点和考核单位脱节,考核方法不当。①对于双重管理的乡镇站所长,县级主管部门只是掌握本部门一些业务情况,而实际上股所长大量的工作在乡镇、围绕乡镇的中心工作抓发展。在县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考核时,大多只是看其年终总结写得如何,而对平常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如何、成绩如何掌握了解得不多、不全面。县级主管部门在对站所长的任用、考核、评优中不征求乡镇的意见,有的还跟乡镇党委的管理制度相抵触。如某乡镇推行机关干部下乡双聘制,按规定,没有被聘下乡的干部不能担任站所长,年终考核不能评为“优秀”,而在未被聘下乡的3名干部中,有一名却在年中被县级主管部门任命为站长,有一名在年底被县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和考核脱节,致使个别站所长认为,乡镇对他们的管理可接受可不接受,不在意乡镇对他的履职情况是否满意,只要上级主管部门满意即可。如某乡镇对站所长进行综合评定,评为不称职的2名站所长均为工资人事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站所长。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对股所干部进行考核时,考核单位对考核指标没有量化标准,对不称职股所干部没有科学的认定标准,个别股所干部虽然工作不力,思想滞后,干部职工包括领导有意见,但没有对他们进行免职的依据。

4、股所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股所长和一般职工在政治、经济待遇上没有明显区别,而且当了股所长后工作要多干,责任要多负,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致使股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了解,部分单位在组织股所长竞争上岗时,如果不是强制性要求,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竞争股所长职位。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如果你是一般工作人员你愿意当股所长吗?”有41%的同志回答不愿意担任股所长。

5、股所长干部任用中,干部职工的“四权”落实不够。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逐步加大,而部分单位、乡镇还未把《条例》运用到股所干部的选拔任用中,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商定股所干部人选,忽视了广大干部职工在股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三、加强股所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干部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股所级干部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股所干部队伍,针对我县股所干部管理现状,思考如下:

1、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在2001年的县乡机构改革中,要求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股所干部,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23.7%的股所干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竞争上岗成了一阵风,没有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在股所干部的任用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积极推行竞争上岗,使有知识、有文化、有本事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脱颖而出,选拔到股所长岗位上来,从而不断优化股所干部队伍结构,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据了解,通过竞争上岗的股所干部,从履职情况看,都比较优秀,说明选准了人。在问卷调查中,有77.5%的同志认为竞争上岗很必要。

2、明确管理权限,实行“双重管理”和“双重考核”。①在乡镇工作、工资人事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站所干部,县级主管部门为主管方,乡镇为协管方。在乡镇工作、工资人事权在乡镇的站所干部,乡镇为主管方,县级主管部门为协管方。在干部任免、评优、考核上,主管方要主动征求协管方的意见,协管方正式答复后,才能形成决定。协管方超过10天未答复可视为同意。主管、协管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报县委组织部协调。工资、人事权在乡镇,考核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干部,县级主管部门在考核时,在考核等次的确定上要主动征求乡镇的意见,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报县委组织部协调。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疏通“下”的渠道。各单位、乡镇要根据各行业、部门、岗位的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便于度量的考核标准,使不称职的股所干部及时调整下来,打破部分股所干部“一旦任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增强紧迫感,认真负责地开展好工作。

3、加强培养,提高待遇,调动股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在组织职工外出学习培训、非领导职务晋升、评优等活动中,要本着适当向股所干部倾斜的原则进行。在工作中,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培养锻炼,给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和一般职工待遇上有区别,应从严要求自己,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学习上,多加强政治理论和人生观的教育学习,使他们在政治上逐步成熟,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追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在股所干部任用上,加大对“四权”的落实力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加以了规范。股所干部作为单位和部门的中层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上推行竞争上岗,部分不适宜竞争上岗的特殊行业和岗位,应参照《条例》进行选拔任用,落实群众对股所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把股所干部的质量关,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一般干部选拔到股所干部岗位上来,使之真正成为科级后备干部,为我县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13篇 所在实习单位营销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所在实习单位营销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所在实习单位营销环境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挖掘机行业得到飞速的发展,中国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市场。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挖掘机制造公司、国有和民营企业都看好中国挖掘机市场,纷纷进入中国挖掘机行业进行开发、生产和销售。在全球化竞争的冲击下,国内企业要想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必须在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中营造企业独特的市场营销策略,营造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在此情况下,通过对我所在公司的营销环境的调查、分析,希望对国内挖掘机行业能有一个借鉴的作用,以更好的发展中国挖掘机行业。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__年4月10日~__年6月23日

2、调查对象:合肥中建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三、调查内容

我所在的合肥中建是一家主要以代理日本挖掘机的机械工程公司,公司连续__年成为日立挖掘机整机销售量最大的代理店,被日立建机株式会社授予“世界规模最大最优秀的日立挖掘机 代理商”称号,并于__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公司能__年不变代理日本挖掘机主要和其独有的市场营销环境分不开。下面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来介绍公司的营销环境:

(一)宏观环境要素

1、经济因素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重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房屋在建等都需要大批机械设备,国家也大力支持该些项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挖掘机行业的发展。而经济的增长,也使得个体投资者也大力投入到该行业,尤其为房地产行业。

2、人口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需求总是大于其他国家。且人口主要集中在中东部,也刚好迎合了外企及相当多的企业在该地区的发展。

3、技术因素

对于高科技产品在大众行业中的应用,国内还是一个空缺,但日本的挖掘机在引进中国的时候就采用了高科技的、高质量的材料等,所以在中国市场上一路横行。

4、政治和法律因素

国家支持中西部的建设,对于机械行业来说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它的发展也是势不可挡的。

(二)微观环境要素

1、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坚持以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为企业愿景;与时代共进,与伙伴共赢为企业宗旨;文化激励,制度约束为管理理念;营造客户关系,销售企业信誉为经营理念;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为座右铭;资源有限,市场无限为市场观的企业理念不断要求自己从而创造神奇。

2、市场营销渠道机构

公司一直坚持从日本总部进货,严格要求自己,不弄虚作假,保证质量,品质,信誉,承担风险等,同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把服务做在客户开口之前。

3、竞争者

公司组织人员对同行业进行调查,分析竞争者的一切情况,找出其优点借鉴,缺点完善,不断提高自己在同行之中的优势地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4、公众

公司通过对公益事业的支持等提升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让消费者知道、了解自己的产品,扩大销售规模。

四、环境要素的分析

虽然我们看到国家对机械行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其美好的发展前景,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机械制造企业产销继续增长,但其速度却有所放缓。而挖掘机等建筑产品已步入加速增长期。因此,公司应该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品质,技术方面多做要求,尽量在同行中显示其与众不同的保障。

五、国内企业的对策

1、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吸取外企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在技术和设备上不断拓进。对于较小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该先于外企合作,以其力量壮大自己的实力,用以比较充分的资金以及海外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本土化相结合

2、引进先进的人才并组织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在对人才使用上要扬长避短、因人而 异,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掘员工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创造潜力,能够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那么企业必定能吸聚人才、稳定队伍、开拓创新、持 续发展来扩充企业的内部人员素质和管理要求。

3、实现5s、6s管理,能够严格控制生产原料的购买、存储、生产、销售的管理。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上,公司要以建立“诚信合作、精简高效、坦诚沟通、团队合作、渴望成功”为企业文化理念。

六、总结

国内企业在面对外企的冲击是,要能稳住步伐,积极应对,这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发展、壮大自身企业的一个良好的机遇。在应对时能抓住核心竞争力,用swot分析法来随时勉励自己、提升自己的品牌,而不是临时磨枪,慌乱阵脚。用本国的资源优势不断改善企业的营销战略和措施。

第14篇 勘测设计单位和谐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为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水利基层单位,实现水利工作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水利部政研会《关于开展跨地区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职工政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从8月4日到8月20日,集中半个月时间对部分勘测设计单位和谐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遍布全国各地、流域机构,勘测设计职工共有5万余人。这次调研,重点走访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新疆六个省级设计院和中水东北公司以及黄河设计公司等共8个单位,同时,河北二院、江苏勘测设计公司也提供了有关材料。在调研中,调查组分别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7次,向被调研单位印发了调查问卷200余份。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上述10个勘测设计单位的调查和综合分析,总体上看,这些单位的和谐建设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党的组织健全,党务部门和党务干部配置比较合理,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比较稳定。这些单位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这些设计单位大都是建国初期成立的,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实力,人才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科技优势明显。

(二)党组织健全,核心作用比较明显。党委书记齐配,其中7个单位配有专职党委副书记;同时设立党委工作部门,配备专兼职人员;下设的党总支、党支部有的配专职人员,大部分配兼职人员。

(三)各单位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党委工作有计划,有内容,平时推进有措施,年终考核有要求。70%的单位曾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和国家级文明单位。

(四)离退休职工较多,基本都在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相对负担较重。其中辽宁院离退休职工人数超过了在职职工。

(五)目前各设计院都处在改制攻坚阶段,但改制进度不一,南北差距较大。在被调查单位中,除部委院以外,在省属设计院中,有全国第一家正式挂牌的股份制企业江苏院,有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河南院,同时也有至今仍然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黑龙江院。

(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极大的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广大政工干部身兼数职,坚守岗位,他们有压力、有困惑,但也有希望,他们的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与日俱增,迫切盼望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弘扬主旋律,提高职工思想道德水平。

一个单位的和谐建设,取决于全体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观念。这次调研的各勘测设计单位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辽宁省院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让主旋律唱响每一处地方。他们建立了辽水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固定时间播送院内新闻和好人好事,用悠扬动听的音乐代替枯燥的上下班铃声,使全院充满温馨。他们还出版了《院报》,宣传全院生产形势和政治工作动态。辽宁院离退休职工多达580多人,总人数超过了在职职工。根据这一特殊情况,他们专门为离退休职工创办了自己的刊物——《晚晴》。反映自己的思想、生活和情趣,自书自乐,自我教育。它不仅是老同志的精神寄托,而且也是沟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之间感情的一座桥梁,它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深受大家喜爱。

黄河设计公司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在公司内部局域网站开辟了党的建设、理论学习、政工在线、时事专题等专栏,使广大职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网络上进行互动或教育,发挥了政治工作引导作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他们还制定了《职工思想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办法》,使用网络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正确地加以引导,收到明显效果。

中水东北公司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中,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做法,就是开展谈心活动,坚持四谈四到位,即:职务变动谈心,鼓励到位;奖励惩罚谈心,告诫到位;调出调入谈心,迎送到位;婚丧病残谈心,关心到位。单位领导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主动上门及时进行谈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大道理转化为具体、通俗的人之常情,让人受到启发,心悦诚服。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用先进典型引路,激发职工的内在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和提高群众的工作,说到底就是说服教育工作。选树和学习先进典型,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就是最有效、最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典型一盏灯。在调研的各勘测设计单位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用先进典型引路,鼓舞和带动广大职工前进。

河南省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牛国强同志坚持在西藏工作四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艰难困苦,出色地完成援藏水利项目,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职工称为“乐于奉献的老黄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无穷的吸引力,全院职工以牛国强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激发了巨大的内在动力,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技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整个单位充满了活力,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显著标志。

山东设计院把那些政治上过得硬,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干实事的职工树为全院明星,在工作上给予重用,在精神上给以奖励。近几年,组织这些骨干分期分批出国赴欧洲参观考察水利建设项目,使他们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中水东北公司每年从生产一线职工中间评选出10名优秀职工标兵,每两年评选出10名优秀党员标兵。对这些先进典型,不但放大彩照挂在门厅里宣传,而且还组织他们到国外去观光,在全公司营造一种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激发职工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内在动力。河北二院拨出专款设立英模人才奖励基金,在全院开展了学术带头人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实行动态管理,鼓励年青人大胆参加竞争,促使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坚持执政为民,认真做好群众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坚持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统一,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教育群众的基础是服务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群众中各种思想问题往往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各单位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出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迎难而上,解决职工最大的难点。黑龙江院从职工最关心的住房问题入手,全力以赴,精心谋划,改造旧宿舍楼近4万平米,使全院500多户职工住房得到普遍改善,极大地稳定了职工的情绪,受到广大职工称赞。中水东北公司针对许多年青职工想购买住房这个热点问题,工会出面以团购方式为无房户集体购买几百套住房,争取到了最优惠的价格,赢得了职工的好评。黄河公司、黑龙江院投巨资修建办公楼,改善办公条件,塑造企业新形象,职工都引以为荣,感到非常自豪。二是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河北二院改善食堂就餐环境,提高饭菜品种质量,实行自助餐,家属小孩也都到食堂就餐,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提高了单位凝聚力。三是关心困难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困难群体人数不多,但政治影响大,职工关注程度高。辽宁、吉林、黑龙江院都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及时关注和帮助他们。江苏院在改制过程中,妥善解决女工的工作安排,稳定了全院职工的情绪,保障了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大部分勘测设计单位针对离退休职工这部分特殊群体,采取各种措施,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从而促进了整个单位的安定团结。

建立健全党群沟通机制,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单位采取各种措施,在建立健全党群沟通机制,拓宽交流渠道方面探索出一些经验。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群众来访接待日制度。辽宁省院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为院长接待日,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提出的问题。二是建立领导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山东、吉林、河南等院都制定了领导干部联系点,使领导和群众面对面直接交谈。三是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工会、青年团、妇委会以及民主党派人士联系群众的优势,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定期召开职工思想动态联席会,对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社情民意,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夯实和谐建设的物质基础。

各单位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一业为主,两头延伸,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战略格局,抓住当前水利建设投入增加,国家和重点工程项目快速上马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带领广大职工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促进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山东设计院目前工程项目遍及上海、广东、香港等9个省市自治区,近10年来,产值平均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黄河设计公司努力打造勘察设计行业的“航空母舰”,公司产值连年快速递增,去年突破2.5个亿,10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全国勘测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经济的增长,为单位和谐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用和谐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实现了良性循环。江苏省设计公司改制以后充分发挥其机制和政策优势,去年产值创造17%最快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比改制前翻了一番。河南、山东、河北二院紧紧抓住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这个有利时机,恪守“作一流设计,创一流业绩”质量方针,两年多来,没有休过任何节假日,多次集中封闭办公,为南水北调早日通水贡献力量。

水利勘测设计单位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又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实体。在发展水利经济的实践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正确处理了几个关系:一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各单位在项目建设中妥善处理好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移民安置的关系,采用新思路和新技术,努力做到建好一座水库或一条渠道,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人民。二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大多数单位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以专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开拓相近、相邻以及非水利专业的领域,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江苏院在公司改制股权设置时,考虑到大多数职工利益,在经营者持大股的同时,使普通职工持股率达到了71%以上,增加了职工凝聚力。四是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各单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普遍重视了产品的质量,把质量当成生命,当成发展的动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勘测设计单位和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工干部数量不足,待遇偏低。大部分单位的政工干部都是身兼数职,政工机构编制都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在待遇上,个别单位存在着轻视政工干部的现象,同工不同酬,同级不同薪;政工干部后继无人,党务岗位无人竞聘。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急需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进一步深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取向,职工思想活跃。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较差,缺乏新的载体,缺乏新的理论指导和管理依据。政工干部当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力不从心,应对不足。

(三)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阵地建设,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但个别单位行政领导对此重视和支持不够。改为股份制的单位,各项经费按产生利润大小而严格限量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经费更加拮据。

(四)在股份制体制下,如何处理好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老三会(党委会、职代会、工会)之间的关系,使党组织在现代企业体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尚需认真探讨和研究。现在一般股份制企业的作法都是交叉任职,这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党组织的作用很难发挥。比如,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参与决策的形式到底怎样体现?参与决策的程度到底怎么把握?对重大问题是表态还是表决?是出席还是列席?

(五)勘测设计单位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人才流失成了各单位最敏感和最棘手的问题,影响单位和谐建设。中水东北公司近两年就流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百名。往往是应该流动的稳坐钓鱼台,不该流动的却孔雀东南飞;想要的来不了,想推的推不掉。由于人事、工资等机制原因限制,单位之间形不成一个正常的人员流通体系,这是勘测设计单位当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

(六)各勘测设计单位都面临改企或者改制,职工思想非常活跃。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做好勘测设计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稳定职工队伍,实现改企平稳过渡,建立新型现代化企业,这是摆在政工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对策与建议

勘测设计单位和谐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一)抓导向,增强凝聚性

一个单位最基本的和谐是干部队伍政治上、思想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突出地表现为全体人员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进而把人们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巨大的精神合力。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正确的导向作为第一使命,促进干部职工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关心和激励职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思想保证。

(二)抓机制,增强保障性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之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单位应根据需要建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干部职工思想状况。政工干部和党务干部可以和劳动人事干部、企业文化干部、纪检干部等交叉任职,增强工作职能、权利和效力的互补性,避免和减少单纯任职的不利因素。在待遇和奖励方面应该一视同仁,调动政工干部积极性,实行多劳多得,争取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抓载体,增强实效性

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求新求变,当作一项长期的、持久的重要任务来完成。要抓住企业文化建设这个新的载体。通过开展各种寓情于理,寓教于乐的企业文化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适应形势的新颖性,主题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参与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从而探索一条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

(四)抓典型,增强针对性

精心选树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重大影响的典型,用鲜活的典型引导教育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培育新典型,与时代合拍,与中心工作合拍,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员思想需求合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先进典型就是单位的政治拳头产品,通过宣传,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同样起到广告作用,同样可以收到巨大的社会效应。树立大量的先进典型,也是显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最有力的证明,这些先进典型的产生,也无形中扩充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壮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

(五)抓形象,增强时代性

要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大阵地建设投入,加大政工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政工干部素质,政工干部要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增强时代感。政工干部不但要会做思想工作,还要成为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能手,成为应付突发事件,解决各类矛盾的行家里手。

(六)抓机遇,增强及时性

勘测设计单位的改企建制工作目前进入攻坚阶段,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展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要紧密结合改企建制中的实际问题,迎难而上,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七)抓领导,增强主动性

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增加政工经费投入,主动参加政研会和各种党务政工会议,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生产工作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奖惩,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勘测设计单位和谐建设。

第15篇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调查报告

社会单位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重点对象。自公安部消防局提出“实施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程”的工作部署后,通过一年多来的贯彻实施,着力解决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建筑内部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等突出问题,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防范火灾的能力。但随着社会转型、企业改制、结构调整,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导致了一些社会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十分薄弱,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__市社会单位现状。

近年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__市的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在安全管理上一时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制度的要求,其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也出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公安消防部门不及时有效地加大对社会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的力度,多发的火灾事故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本人通过对辖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消防安全设施少而旧,有的存在“先天不足”。

许多社会单位在建造厂房、库房和办公房时,没有依法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消防设施审核和验收,出现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水源缺少等“先天性”火灾隐患。很多社会单位目前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资金少、规模小,机器设备多陈旧落后,机械性能差,运行故障多。同时,其消防器材和设施也比较缺乏,难以满足火灾预防、扑救的需要。

(二)经营业主消防法制意识淡薄。许多经营业主缺乏对消防安全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从企业开办初期,就置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于不顾,在消防设施上舍不得花钱,消防安全管理上舍不得出人,员工安全教育上舍不得腾出时间,生产工艺不成熟,机器设备简陋,消防安全管理不正规,甚至失控,火灾隐患不同程度存在。

(三)消防安全制度不够完善。

一些社会单位没有按照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具体程度、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奖惩措施等予以明确和规范。有的虽然明确了但过于笼统空洞,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单位没有建立消防安全培训教育、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值班、消防器材设施建设和维护、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是等基本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监督执行机制,制度多半落空。

(四)员工消防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缺乏。

社会单位用工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单位在招收员工时,没有进行必须的上岗前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特别对电焊工、电工等特殊工种人员和易燃易爆设备操作人员,没有按照公安消防部门要求,实行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五)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少,难以监督到位。

当前除少数社会单位挂靠在某个行业系统之外,大多数是无主管单位。某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对社会单位的申办、开业等一味降低门槛,单方面承诺为投资方代办各种手续,许多单位厂房建造后连规划许可证都办不到,更谈不上消防,客观上造成了一定范围的漏管失控。

二、当前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与公安部61号令的颁布实施,为单位规范和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从实践情况看,社会化单位尤其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当地消防部门的督促下,总体上能够按照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但由于单位人员长时期的惯性思维认识及消防工作与单位经济效益在表层上的冲突,使得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时间单位调查报告15篇

社会单位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重点对象。自公安部消防局提出“实施单位消防安全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调查信息

  • 改革开调查报告5篇
  • 改革开调查报告5篇149人关注

    毛概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短篇调查报告一、物价高涨时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较其他年份趋缓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ci的比较看,ci波动周期中出现波峰的年份的收入平均增幅 ...[更多]

  • 社会保障调查报告(10篇)
  • 社会保障调查报告(10篇)145人关注

    农村社会保障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 ...[更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调查报告4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调查报告4篇133人关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更多]

  •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5篇)
  •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5篇)127人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更多]

  •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124人关注

    ——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 ...[更多]

  • 民间信仰调查报告3篇
  • 民间信仰调查报告3篇123人关注

    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根植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具有宗教色彩和特征的较低层次的信仰和崇拜,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下所产 ...[更多]

  • 英语阅读调查报告(3篇)
  • 英语阅读调查报告(3篇)119人关注

    一、调查目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经说过:“学外语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坚持下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查字典。”给英语学习者指明了 ...[更多]

  • 农村养殖调查报告(3篇)
  • 农村养殖调查报告(3篇)118人关注

    调查报告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是挑选较好的农村养殖调查报告范文 ...[更多]

  • 农村养老调查报告10篇
  • 农村养老调查报告10篇117人关注

    摘要: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 ...[更多]

  • 走访调查调查报告(15篇)
  • 走访调查调查报告(15篇)116人关注

    按照县委领导指示,我们对我县装备制造业商会运行情况和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走访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装备制造业商会基本情况商会成立后,实行每双月开展一次 ...[更多]

相关专题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