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调研科学发展报告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90

调研科学发展报告

第1篇 乡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体要求,为抓住当前发展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找准影响发展、制约发展、阻碍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县委“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安排和部署,本人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深入基层农村,就制约_____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过来的情况看,农民谋求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总体看,上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与农民的发展愿望一致,全镇上下形成了大干产业建设热潮。可随着产业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发展的因素给发展前进造成的阻力也不同程度显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体制性障碍制约发展。

村级体制改革后,村民自治制度让村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给予村民自治权利的同时,由于边疆地区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闭塞,瓶颈制约,村民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于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虽有潜力但成本过大等因素,农村发展靠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有很大难度。一是村民整体素质和能力与农村发展需求不对称。研究发展,组织发展,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村两委待遇过低,无法得到起码生活保障,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加之整体素质偏低,组织领导能力相对较弱;二是村民自治制度造成了上级党委政府在人力配备上的断层。机关优秀干部无法调配到村民委员会任职,导致农村缺乏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政府从指导的角度无形中削弱了组织力度,导致农村领导干部人才困乏。

二、机制性障碍制约发展。

从组织结构看,各种组织结构相对健全,尤其是目前全市推行的“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从理论角度相互作用结合缜密,联系实际,结构合理。可在一些激励机制上很多时候出现了政策制定出台与政策兑现落实不相符不严肃的问题。给基层在宣传贯彻中造成了无法兑现落实的被动,因诸多政策在兑现过程中与宣传口径不相符造成了政府失信于人民群众,致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性不断降低,促成工作步步被动。

三、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到位制约发展。

机关干部尤其是基层乡镇机关干部,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主要对象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到农村的中心枢纽,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小康,实现小康的主要骨干。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目前情况看,乡镇机关还存在着思想守旧,做事不力,创新不多,素质不高,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的干部群体。谋求发展的问题不从解决干部的思想入手,不从强化服务意识着手,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滞后、农业水利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产出率低,造成发展缓慢;

五、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农民收入只能保障自身基本生活,没有生产要素积累,来自任何方面的风险对他们都是致贫的因素,因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或因市场波动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没有抗御风险能力导致开发创新思想意识保守,对市场分析缺乏远见,遇有市场才“上马”,产品总在疲软后的现象比较突出,市场波动形成了越怕风险越遇风险的不良循环,造成资金短缺与浪费并存,成本短缺与昂贵并存,导致发展缓慢;

六、长期形成的经济构成模式导致对当前发展新兴产业的期望值不高。

定式的收入模式造就了农民的小富则安思想,对当前发展的新兴产业尤其是长期内才能见效的产业缺乏开发意识和管护意识,只注重短、平、快而不注重长远发展,不能形成以短养长的有效机制,促成在长时间内才能见效的产业发展被动,重建轻管现象比较突出。

七、劳动者素质偏低导致接受科学技术能力不强。

很难形成用科学技术引领发展的良好局面,传统发展方式固定了村民的思维,科技对产业发展贡献率不高,造成发展缓慢;

八、大量劳务向内地转移导致劳动力断层。

年富力强的人员多数外出,产业建设任务全靠老、弱人员承担,一是劳力缺乏产业建设推进缓慢,二是留守村民观念难以更新,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强,导致发展缓慢。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_____镇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对制约发展的障碍和不利因素逐一分析排解,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形成全镇上下统一共识,扫清发展障碍,共破发展难题,早日实现富民强镇。

第2篇 政法委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报告

政法委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地委政法委《关于地委政法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项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委结合县域维稳实际,按照调研课题,组织开展了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实5%民力用于治安防范工作情况

(一)现状

我县按照地委政法委的安排部署,将落实5%民力用于治安防范的要求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县共抽调175个单位(包括各乡镇场区治安联防队、基于民兵)的1199人专门用于单位内保和社会面治安防范。特别是在的奥运安保工作中,结合我县网格化治安巡控措施,5%的民力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各乡镇场区基干民兵、治安联防队、治保会等群防群治队伍在公安派出所的统一指挥下,开展24小时治安巡逻;县城镇共抽调80多个单位的干部职工,各社区居委会组织70多名居民、30名退休干部统一配带执勤袖标,由警务室民警带领,在辖区开展治安巡逻,有效地预防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实现了专群结合、全民管理社会治安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平安奥运的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3篇 财政预算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财政预算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几点思考

区人大 郭宝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预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将《预算法》的修改列入了近期立法的重要内容,各级地方人大也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使人大的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一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各级人大代表对加强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二是审查监督的重点更加突出。各级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已从过去对一般预算收支的审查监督向财政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基本建设预算等的审查监督延伸,突出了审查监督的重点内容、重点环节、重点部门。

三是审查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人大为了加大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力度,建立了预算审查专门机构,充实了专业人员,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各项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的审议,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审计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报告进行表决等措施,真正使审查监督工作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二、财政预算审查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查时间不够充分,使审查工作难以从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转变。按照《预算法》和《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规定,中央预算应在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一个半月前提交,地方预算应在地方代表大会举行一个月前提交。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规定的时间往往保证不了,特别是地方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初审,往往只能是在开会前的一周内,政府财政部门才拿出预算草案。因为地方财政预算草案在送审前一般要向政府、党委分别做汇报后才能与人大见面。在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人大专门委员会要想对一个涉及到多部门多单位的财政预算弄清楚,并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是很难的。

(二)审查内容处于抽象化,难以具体化和细化。各级人大在专门委员会初审和大会审议财政预算时,一般是以总预算方案为主要内容,更多了解和审查的是财政预算的大类,而对具体到部门、到细化了的具体项目,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和基础数据不全的影响,使审查和审议者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查和审议。

(三)审批方式简单,带来财政预算约束力不够。中国预算制度本身给预算的约束力留下了一个软肋,那就是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之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而言是人大批准财政预算过于简单,而且,批复只对政府一家,下达到具体部门则由财政部门负责,下达预算的主体与预算的法定审批主体不一致,使各执行部门对预算的法律权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从而,造成财政预算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四)由于监督形式单一和监督手段落后,使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形式主要是通过对年度预算和决算的审查来实施,其手段仅靠人工来完成。这种监督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网络化的需要。

三、加强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为实施财政预算实质性审查创造必要的条件。之所以人大的财政预算审查难以向实质性迈进,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许多制度设计和安排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入手,推进财政预算实质性审查工作的开展。要完善政府向人大送审的制度,主要是就报审的时间、内容、应提供的材料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政府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送审时,人大代表可以提出质询案,向政府问责。要完善大会审查的制度。要在大会期间集中经济类代表,在每一个代表团成立一个财经小组,对政府收支预算进行审查和征求意见,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再由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初审的情况,系统和完整地向大会主席团报告审查的结果。要进一步细化审计部门向人大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内容和要求。既要反映整体执行情况,又要反映各部门、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绩效情况。

(二)突出重点,加大对专项支出项目的审查力度。对专项支出项目的审查,在预算审查时重点是要审查其项目安排是否合规、合理、可行、经济,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其是否进入财政的项目库,是否符合项目支出管理的规定。在决算审查前,各级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可根据上年度财政预算专项支出的重点项目情况,年初就项目审计的内容向审计部门明确提出,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 内完成,专项支出项目的审计可为人大常委会加强财政决算的审查提供全面完整的依据。

(三)改进和完善预算批准方式,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要使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具有更强的刚性约束力,各级人大作出对财政预算的决议之后,应迅速将部门预算直接下达到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而不再由财政部门下达预算,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财政预算的法律权威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政府在人大预算通过后,对部门预算在项目及资金额度上进行任意更改。

(四)推行人大与财政、税务部门计算机联网制,实施人大“在线”监督。人大部门与财政、税务收付系统实现联网,使人大能够及时掌握财政资金的收付情况,强化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督,从而增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提高监督的实效,进一步督促政府及各部门切实做到依法理财。

(五)加强财政预算审查监督专业队伍的建设,为搞好财政预算审查监督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切实实施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关键在于人大机构中应有一支具有专业水平、责任心强、能打硬仗的专职和兼职队伍。要通过培训、选拔等方式配齐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同时,通过推荐、招聘等形式选拔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有的可以作为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委员,有的可以作为临时雇员,每年要相对集中一段时间组织这些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开展专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活动按照依法、科学、公正的原则有序地进行,并且取得实效。

第4篇 拆迁办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拆迁办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城中村拆迁改造的探讨

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域规模快速扩张,一些过去是农村的区域已逐步纳入城市规划范围,这些城中村在城市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现象,对城市的面貌,城市的品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依然明显,成为“都市里的村庄”,一方面,这些“城中村”基础设施薄弱,建筑布局零乱,环境卫生差,不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要求,成为城市管理的“盲点”。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的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跟不上农民身份转变的步伐,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切实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迅速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一、城中村的基本情况

“城中村”,是指所在地域进入城区或城市建设区,基本无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可耕,在房地产权属,享受和执行的政策,户籍和行政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等,仍保留着农村形态的村落。“城中村”大体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中心型”,即地理位置处在市中心区,被城市建筑所包围,基本无土地。第二种:“延伸型”,即地理位置处在城郊结合部和城市建设区,有少量农用土地。第三种,“边缘型”,即地理位置处在城市近郊,有较多的农用土地,已纳入近期城市规划发展范围。据调查,我县的毛家巷属典型的“中心型”城中村,其位置于我县兴隆路以南,文成路以北,文成中路以东,栖云南路以西的区域范围内,四周楼群排列,合围在楼群之中。象这种类型的城中村还有位于_____县文成小学对面城关镇城关村三社的十几户农民,城关镇北关村五社的4户农民,位于一悟路。属于第二种“延伸性”类型的城中村有城关镇北关村八社的农户,位于环城西路南段。目前,我县的城中村基本属于前两种类型,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第三种“边缘性’城中村也将出现。

城中村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具有许多特点。一是多数村落处在城市繁华地段,是名副其实的“都市村庄”,生活环境同市民一样;二是大部分土地被城市建设征用,村民基本不从事农业,转而从事第三产业或在企业工作;三是大部分农户都有农房出租,有的还有营业房出租;四是相当一部分村民的收入比城里普通市民高,生活富足,不愿农转非;五是人口构成多元化。有的村民已农转非,有的还是农业户口,一些外地人与城中村村民结婚,户口还未批准迁入,一些外地人在农村买地建房居住,户口管理还在原籍;还有大量外来人员租房居住。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分析: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土地获得扩展的空间。土地被征收了,当地的农民还留在原居住地上,并且保留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城中村“的问题逐步显现。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是造成“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的普遍原因。换言之,“城中村”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除了上述的共性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主城区本身的建设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城中村”的改造,是形成“城中村”的客观原因。

2、缺少控制性详细规划,过分追求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是“城中村”未能彻底改造的重要原因。 “城中村”大多处于没有控制性详规指导或者是大规模开发后遗留下来的区域,城市开发建设过程“吃肉留骨”的现象较为普遍。开发商往往对那些好开发、易赚钱的“黄金地段”感兴趣,愿意先行开发,而那些开发周期长、拆迁任务重的地块则受到冷落,长期搁置。当地的居民只能继续生活在开发地块的中间地带,无法改变“城中村”面貌。另外,由于规划建设的实施存在时序问题,而协议出让土地政策缺乏有效控制开发时序的手段,现行的政策对开发商的建设时序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从而造成一些地块长期搁置未能按时开发。

3、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形成“城中村”的深层原因。“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它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必须接受城市政府的领导,应该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另一方面它又属于农村社区,在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制度等方面必须执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从而构成了管理体制上的交叉性。大量的“城中村”是历次区划调整中由郊区直接划入城区的,长期的农村管理体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按照城市管理体制进行管理,造成“城中村”的规划、建设、管理长期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同时,这些原来的“村庄”道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严重建设滞后,进一步从整体上破坏了城市面貌。

4、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是制约“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宅基地政策,使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地获得土地使用权,在受到外部利益的刺激和诱惑下,“城中村”的居民就有可能不再遵守集体土地使用的各种规范,这就必然出现了“城中村”现实存在的情形:大量的违 章违规建筑,而没有任何规划与建设部门的批准文书,当然也就没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以土地入股兴办各类经济实体;用集体土地进行非法的房地产开发等。由于“城中村”集体土地的边缘性、复杂性和相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低廉性,使它拥有旺盛的需求市场,“城中村”也得以长期存在。

二、城中村拆迁改造存在的问题

当前,推进旧城改造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拆迁难问题。导致拆迁难的原因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拆迁补偿价格低。居民普遍反映房屋拆迁中的货币补偿水平偏低,不少低收入拆迁居民拿着有限的拆迁补偿资金难以买到相应的住房。危旧房屋集中地区困难家庭较多,由于补偿资金太少,被拆迁户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新房。购买新房时房型自然增长面积及迁居中的费用支出,也会增加拆迁户的经济负担。这样造成被拆迁户抵触情绪很大。

(二)安置还建落实难。开发企业在办理拆迁手续时,按照规定必须准备30%的安置房源。但实际操作时,很多房源仅处于中介信息状态,且有些户型、二手房房型,满足不了拆迁户的要求,产权置换难以落实到位。经济适用房、小户型还建商品房、开发商自建还建房在开发建设中的比例偏低,能提供的安置现房源有限,不能实现点对点的安置。这些造成拆迁还建安置难。

(三)利益调节平衡难。对违法建筑补偿、住宅改商业用房建筑补偿、房屋置换差价补偿等问题缺乏统一政策指导,容易形成执行标准不一,被拆迁人难以接受。住宅改商业用房房主的利益冲突明显,拆迁后,住户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留地”,产生巨大的经济矛盾冲突;部分人认为新房售价较高,开发商赚取超额利润,使一些老百姓出现新的“住房难”问题,从而产生“心理失衡”。

(四)拆迁依法实际操作难。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法规进行操作,缺少必要的刚性保障机制,往往形成“有法难依”、“依法难拆”的被动局面。很多开发商和代办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只能以“思想工作”加“优惠条件”推进拆迁,甚至违规追加拆迁补偿,严重影响拆迁补偿价格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由于“城中村”形成的诸多原因,其存在的问题还包括:

1、用地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形成的面积大,牵涉的人口多;建筑物杂乱无章,间距、通风、采光、消防等设施不符合要求;教育、体育、市政和生活配套设施缺乏,道路狭窄,管线杂乱,供水、排水设施简陋,公共绿地少、环境卫生差;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因土

地问题、违章建筑问题引发的矛盾多,妨碍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2、行政管理与集体经济运作不规范。村集体资产的合法手续不完善,产权不明晰,村企不分;集体经济薄弱,其收入只够公共开支。

3、村民就业困难。土地被征拨后,中青年村民们都想找份工作干,由于文化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特长等原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虽有房屋出租收入,村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高。

4、历史遗留问题多。由于部分村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城中村”改造规划无法实施,建设布局较为混乱。一些城中村住宅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因此村庄建设密度较高,乱搭乱建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

5、改造工作困难较大。改造过程中还存在违章建筑拆迁补偿难问题,对拆迁改造带来很大的阻碍。

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带来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快“城中村”改造既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切实解决“城中村”居民根本出路的必然要求。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城中村”改造所需的资金投入总量十分巨大。“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成本巨大,主要包括以下费用: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的征用费,改造或重建农民住宅的成本费用,农民自住房屋变更为居民商品房的变更费用,集体经济组织改为法人公司的变更、资产评估费用以及改造后原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费用等。可以说,“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投入涉及到征地、拆迁、安置、建设等各个环节。

2、“城中村”的拆迁安置政策衔接不够。由于“城中村”的土地性质、居民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甚至在同一个村补偿标准都不一样,造成村民之间的互相攀比,从而增加拆迁难度。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中村”拆迁政策之间的衔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性质的不同导致居民拆迁的补偿标准不一。 二是一般性的城市改造拆迁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不一致。

3、“城中村”改造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城中村”的改造是涉及土地利用制度、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城市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复杂问题。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因而在工作上也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从我县的情况看,部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集体资产还占很大比重,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归全体村民所有,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资产处置问题十分敏感。“城中村”在土地征用之前基本上没有对集体资产进行必要的处置,甚至一些区、街道在征地过程中平调、挪用集体资产,不仅导致了集体资产权属不清、管理混乱,还直接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4、“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参保问题难以解决。目前“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相关政策并不十分明确,而且这些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经验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就业率很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城中村”居民最后的“保护伞”。据调查,目前“城中村”实行的是农村社会保险体制,即便如此,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居民也只有20%的人愿意持续缴费。更为重要的是,农保体制如何逐步过渡到城保体制,将是制约“城中村”改造的一大难题。

三、城中村拆迁改造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中村”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功能拓展、城乡融合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障碍,对环境和社会治安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推进“城中村” 改造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涉及各级政府之间、部门之间职权利的协调和住户巨大经济利益的平衡,政策性强,操作性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首要的是要形成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城中村改造推进机制。可以借鉴大城市的做法,建立县、镇两级城中村改造领导协调组织,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计划、财政、国土、规划、建设、城管、房管、农经、劳动、民政、公安等部门参与,抽调各单位相关业务人员,成立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加强“城中村”改造规划、拆迁安置、用地安排、征用补偿、待遇转换、管理转型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同时,要明确各级分工,督促检查各项工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为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二)强化规划引导。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杜绝新城中村的产生,要抓紧制订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按照“消化存量、控制增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制订城中村改造进度计划。对无土地的城中村,可以分批下达改造任务;对市政设施项目、重大开发项目需征用拆迁且已列入改造规划的村庄,必须同步实行整体拆迁安置;对征占用地导致人均土地不足0.2亩的村庄必须同步启动整体拆迁安置。同时,要逐村做好开发改造详细规划。尽快推行农村房屋合法产权登记,及时做好城市规划区、功能开发区农村住户、房屋、用地等调查登记工作,为拆迁安置规划和拆迁补偿提供基础资料。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按照就地、就近安置的原则,制定完善农村拆迁安置用地规划。安置地规划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占用安置地块。

(三)创新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面大量广,单靠政府难以完成,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实施,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路子。应根据城中村的不同类型,选择适宜的改造模式。对各级政府重大项目开发涉及城中村,以同级政府土地储备中心代表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在与村及住户签定安置协议后,委托城建部门、房产开发企业或建筑企业代建安置房,委托拆迁单位实施拆迁。对单一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以在限定建设地块面积、限定规划要求、执行政府拆迁安置政策的前提下,优先由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拆迁改造,允许安置剩余房屋推向市场,以房产出让收入平衡安置成本,平衡有余作为村集体收入,难以自求平衡的,应给予相应补助。村级开发模式可以发挥村级组织对村内情况熟悉、有民主决策机制的优势,促进拆迁安置矛盾内部消化。对村级没有力量或不愿组织实施的,可以在完成拆迁工作后委托企业代建或招标建设,也可以实行安置项目与一般房产开发项目“打包”招标建设。对资金平衡缺口较大,企业与村级经济组织都不愿开发的安置项目,应由土地储备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四)完善政策措施。一是筹资政策。建立城中村改造资金专门帐户,筹集启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保障拆迁安置前期投入需要,待无地城中村改造完毕、资金运转有余后,可适当用于城建配套项目建设。二是安置用地优先政策。合理划分城中村,在与城市功能协调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安置用地,在片区内就地就近选地、集中连片安置。企业用房拆迁,在坚持货币安置的前提下,对确需换地安置的,由政府统一组织进行跨区安置。三是税费优惠政策。城中村改造项目适用重点项目办理程序,地方税费减半收取;无地城中村改造项目视同“实事工程”,免除大市政配套,实行“一村一策”。四是完善拆迁补偿政策。充分体现农村宅基地公平分配原则,对因规划控制、人户增加、无力建房等原因造成房屋面积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的,在补偿安置中以户或人为核定依据予以补足。实施廉租房制度,解决城中村拆迁中城镇居民困难户的居住安置问题。五是集体资产补偿政策。对集体道路、河道、广场等公益性集体土地,村庄容积率低于安置小区的节余土地,已经融入城市的村集体道路、边角地等零星土地应及时予以征用补偿,合理安排村级发展留用地,妥善处理集体企业用地转为国有土地问题,维护村集体经济利益。

(五)推进配套改革。“城中村”改造不能单项突进,应当采取配套措施,加快农村体制向城市体制的整体转换,促进传统农村居民向现代城市居民演变。一是要深化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推进撤村改社区工作。三是要推进原村民与城市居民的保障一体化。

(六)改进工作方法。“城中村”改造涉及许多环节,关系改造对象的直接经济利益,只有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合理进行时序安排,才能平稳有序推进。一般“城中村”改造项目应该在绝大多数住户要求的前提下进入启动程序,按照“先安置后拆迁,先拆迁后出让”的原则,规范改造拆迁程序。对列入改造规划的城中村,提前做好资料调查、入户测量和房产确权等基础工作,并建立档案。对即将改造的城中村,必须将总体安置方案和分户安置方案公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合理调整完善,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原地安置的要先建安置房再出让土地;就近安置的,要先安置后拆迁,再出让。这种先建房后拆迁的程序安排,有利于消除住户疑虑,尽管在土地、资金周转上有一定要求,但是可以节约拆迁安置过渡成本,加快安置进度。为保障拆迁安置总体进度,安置房建设完成后住户不愿搬迁的,可以先用于其他“城中村”的安置。要发挥街道、村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做好宣传发动、政策解释、帮困解难工作。

第5篇 农村制约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调研报告

目前,德江县合兴乡党委政府为了学习实践活动更进一步推向深入,开展了百名干部下村组的活动,对影响和制约该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症结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通过调查,找出了“三农”方面几个突出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它着眼于农村、农业、农民。于是各种惠农政策如春天里的阳光淋浴着每一个农民?

不是吗?皇粮不缴了,还要反补给农民,种子不愁了,有种子补贴,荒山地不耕了,有退耕还林补贴,肥料不心焦了,自有肥料补贴。种油菜有油菜补贴,种玉米有玉米补贴,养母猪有补贴,养母羊、母牛也有补贴,连养只母鸡都有补贴。学校里书费、学杂费免了,反而有特困生救助,有住宿生生活补贴。

我认为,是不是补贴过多了,导致有些农民心里不平衡了,出现了一些农村中稀奇古怪的问题:

一、合作医疗中的问题

为了减轻农民的住院难、看病难、生了大病负了巨债无力承担的问题,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政策,要求农民都参加合作医疗,但农民必须要交参合费每人20元,国家还补助每人15元,其实,这相当于把你的钱存在合作医疗证上,要抓药的时侯,在合医证上扣除。一旦生了大病要几千几万元才能解决的,就按你所医疗的费用按比例给你报销。有一部分人明确认识了合作医疗的好处,每年主动交费参加合作医疗,于是就有合管站张贴出来的每一年度参合人员生病住院报销的名单及数额,有四位数的,也有五位数的。其实,人人都不想生病,可“病”这个魔王,它就不管你想不想,爱找谁就找谁,找到谁谁就受不了。某组有个村民,他天天缠住村干部说,他风湿病医了好多好多钱,证据、发票样样有,可就是得不到报销,村干部都感到奇怪,哪有这样的事!结果拿到他的合作医疗证一看,上面08年的参合费都没交,你没参加合作医疗,人家怎么能补你钱?

不想交钱却想得到补贴,我认为这是部分老百姓想进不想出的思想问题。

二、民主管理问题

为了便于管理,缩小行政机构、精减工作人员,国家按农户分布情况,撤掉一些村级机构,把两个或三个村合并成一个村,把两个或三个组合并成一个组。这样每个村民组的户口增多。于是村组干部遵循管理民主的原则有大事小事都要开个会,把村民集中起来商量着办,可笔者参加过几次村民组会议,发现村民发言中,除了一小部分思想上稍微有点档次的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理解得合理外,大多数人简直是斜扯,稍不符合他的心意,就牢骚满腹:“反正我不同意,管你们咋办,走了!”你一走,他一走,这个会议怎么结束?最后只得由“那几个人”按一定的原则确定会议决议。就连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都无法遵循。

某村民组由于农家户坐得挤密,人口多,产生的生活垃圾自然就多,村民自己不自觉,乱倒垃圾,加之牲口进出,村寨主路上脏得很,于是队长通过开群众会,确定每隔三天打扫一次,并且还划分了清洁区域,可得到是一部分人同意一部分人认为:“是谁倒的垃圾,谁就负责清扫。”“我自家的活路都做不完,还有时间帮你扫垃圾。”更有甚者“哪条法律规定我要清扫垃圾?”

通过村寨的马路烂了,车子无法通行了,想组织劳力去修修,群众认为“不关我的事。”也就成了剥削劳动力的发源地,真是刁得可以。

通知村民照相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每人交照相费25.00元,最后成了:“还惠农政策呢,又在敲诈老百姓了。”结果国家负着国债给村民修沼气,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让村民居家卫生,还要补钱给村民,最后把补钱150元买了一个沼气煲,却成了“又吃了我们的钱!”

三、

第6篇 水利局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水利局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_____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本人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工作。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命脉和保障,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发展过程,努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工业_____、生态_____、和谐_____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持和保障。

一、全县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我县水利事业有了较快地发展,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五大工程体系,为保障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县水利还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六个不适应”。一是水资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适应。我县虽然整体上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蓄水调节工程不足,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加强,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水生态环境恶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适应。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58.3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2.27%,特别是近年来,滥砍滥伐现象普遍,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赶不上产生的速度,水土流失治理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工业污水不达标排放,血吸虫疫情回升,养殖业的不合理布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导致农村的水资源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也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制约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防洪体系不完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适应。全县防洪工程体系还不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强。规划内病险水库还有19座未实施,已实施加固水库因受资金等因素制约,仍不能彻底除险,除险加固规划以外的35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存在病险,山区电站水库隐患也不容忽视;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滞后,中小河流未得到有效治理,防洪标准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低。四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应。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经过多年运行,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灌溉方式落后,水利用效率较低。据年初重新调查评估,全县还有22.1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五是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水利要求不适应。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维修养护经费、人员分流未落实,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尚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水利建设投入依然不足。六是水利人才队伍缺乏与建设现代水利不适应。水利系统机构设置不能保证水利工作需要,管理机制不活,技术装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影响工作开展。

当前,我县正处于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系统地学习水利,深入地研究水利,积极地推动水利创新,努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我县地形复杂,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兼有,水利建设管理模式多样。以水利可持续发展支撑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坚持因水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城镇防洪、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保安全,以水土保持建设保生态,以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保民生,以灌区配套、水源工程建设保增长,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保稳定,以人才队伍建设、行业自身建设保发展,以深化水利改革保和谐”的原则,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1、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改善农村饮水质量。按照饮水安全标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力争在2023年前解决全县22.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在2023年前优先解决15.9万人。二要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大、中型灌区要以灌区“二改一提高”为核心,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先进的节水灌溉体系,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灌溉方式转变,提高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小型灌区要在抓好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山区要高度重视旱地灌溉,积极发展集雨节灌,推广自压微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三要加大农村水保生态修复力度。山区要大力推广小流域治理建设经验,积极实施水保生态修复工程,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流域产业经济发展;圩区要以沟渠疏竣、水环境整治 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圩区经济发展。四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按照县城及小城镇发展规划,为城镇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极,城镇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发展,城镇的发展对水量、水质、水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科学调配水资源,加强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主水与客水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调剂余缺,以丰补歉。按照水质类别和水功能的高低,分质供水,优水优用,优先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要注重城市水利建设,让城市贴近水系,让河流融入城市。要以长河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大力推动中小河流治理步伐,确保防洪安全,同时,以水为纽带,建设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把城市建设、城市防洪、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集于一体,提升县城及主要城镇的质量和品位。

3、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步伐。水利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思维来改变传统的治水观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装备来管理水利。一要加快实现防汛抗旱信息化。要加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成以决策支持、视频会商系统为核心,水雨情信息采集及工程监视系统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持,防汛通信系统作保障的高效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县从水情、雨情、工情信息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洪水预报的自动化。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小

(一)型水库和重要小

(二)型水库河道、重点河段等的水情、雨情、工情的自动化监控。二要加快实现水资源管理数字化。对用水、蓄水、降雨及污水排放等进行实时计量监控。逐步实现县与市、省之间水资源信息共享。三要节约用水制度化。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指标体系,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水价改革,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数量和用水结构,开展节水工程建设。

4、以水管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水管单位自身发展。目前我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在内部机制改革、运行维护经费落实等方面不到位。为此,要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根据水管单位特点,积极推进人事、劳动、分配等相关制度改革,建立起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水管单位内部良性运行机制。要与财政等部门加强联系,争取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经费得到落实。要搞好水利经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经营。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供水潜力,积极发展供水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水结构,拓展供水市场,建立多元化水市场,提高工程效益,增强水管单位造血功能,提高职工收入,稳定队伍,保障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并推动以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用水者民主参与工程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工程的功用。

5、高度重视水利队伍建设。要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稳定、精干、高效的基层水利队伍。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不断加大防汛防旱、规划计划、水行政执法、规费征收等管理工作力度,尽快实现从建设者、经营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逐步消除基层水利管理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加强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水利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单位工作,充实基层水利队伍。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水利安全“四大保障体系”

水利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我县的水利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保障水利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水利安全 “四大保障体系”。

1、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原则,构建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防洪减灾体系是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减少洪涝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建设方针。一要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力度,到20__年前基本完成规划内的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河道堤防整治,用3~5年时间,初步完成长河等主要河道治理任务,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开工建设县城防洪工程,提高县城防洪能力。二要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制定、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加强研究,提高预测、预报、预警和调度的水平,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洪水风险控制目标和规避洪水风险的措施;加强河道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抢险救灾网络,提高抢险救灾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原则,构建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确保供水安全。城乡供水安全体系是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兴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二要加快城乡供水网络建设。大、中、小供水网点相结合,在城镇或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集中统一供水,集中开发水源,统一规划管网,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农村供水普及率;在居住分散、地形条件差的地区,以饮水安全为目标,要以村庄为单元,建设小型供水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加强水质检验和监测,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维护人的健康生命。三要制定和完善防范县城、重要集镇供水风险预案,加快供水应急和避灾系统建设,建立应急应变机制,提高供水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3、坚持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构建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确保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要认真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各项措施,重点抓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工作。一要坚决取缔河道违章采砂、违章建筑,维护河流的健康。二要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抓好水源地水保护,探索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有效模式;抓好城镇水保,对城市水系、开发区和生活区周边的水土流失进行整治;抓好乡村水保,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抓好建设项目水保,遏制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抓好风景区水保,提升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三要认真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水质监测,逐步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监管的原则,构建水利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水利安全发展。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抓生产要从安全着想,抓安全要从管理入手。一要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和落实水利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和完善行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严格遵守水利设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二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要立足当前,做好监督检查、专项整治等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着眼长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要建立防、控、治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制和应急应变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测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把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水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促进人水和谐,必须做到科学治水,合理用水,依法管水。

1、坚持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治水。一要遵循洪水的自然规律,实现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为此,要规范人们的自身活动,在土地开发、生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人为生产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尽量不改变洪水走向和出路,避免人水争地。二要遵循大自然生态规律,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努力营造_____的青山绿水。

2、转变用水观念和水管理模式,合理用水。在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从“供水管理”转为“需水管理”,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和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要从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入手,进一步强化需水、节水管理,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全面推行各项节水措施,采取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措施,逐步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用水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我们的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利新体制的优势,统筹水资源配置、保护、节约、利用和管理,为___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水利支撑。

第7篇 中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按照县教育局、四合乡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以及《四合中学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了更好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从2023年9月到10月底,四合中学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学校取得的成效

(一)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使在全方位的管理上有据可依,做到公正执行,但又不失人性化,在处理相关人与事的过程中坚持“合情、合理、合法”,使学校的制度管理不是僵化、死板、苛刻的,做到健全完善的制度管理与推行情感管理,把“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的理念。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书育人、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校园实干精神。学校形成了以制度管理和学校文化管理相结合的氛围。

第8篇 落实科学发展观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促进我局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我对纪检监察工作如何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调研,初步认识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纪检监察工作的密切关系

1、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就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党风廉政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房管事业的发展包括反腐败工作的发展。联系房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纪检监察工作要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的观念,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房管事业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2、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要想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纪检监察工作就必须要坚持执政为民,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3、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保障政策正确执行。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执行和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决定,有效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要想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纪检监察工作就必须要拓展工作的范围,把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及时纠正各种妨碍科学发展行为,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正确地落到实处。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纪检监察人员解决的问题

1、盲目乱干损害发展的风气问题。一是盲目决策出“坏政绩”的风气。少数单位把政绩视为领导职务晋升的资本,决策办事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惜耗费巨资上项目、摆阔气,兴建一些楼堂馆所,甚至是“半截子”工程,短时内看起来“很热闹”、“有政绩”,其实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难于愈合的创伤。二是装腔作势出“虚政绩”的风气。少数单位创业发展的干劲不足,飘浮作风盛行,热衷于浮夸唱功,没干的说干了、干得少说得多、干得差说得好、干得虚说成实,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冠冕堂皇,见诸行动、落在实处的虚无飘渺,结果各项事业错失机遇,致使当地发展速度慢。三是欺上瞒下出“假政绩”的风气。少数地方认为发展得好不好,在于得到上级的誉美之辞,抓发展做工作习惯于简单地照抄照搬,致使抓项目办事情不顾群众所愿、不求群众满意、不惜损害群众利益,结果面子工程上马了,群众利益受损了,干群矛盾上升了,发展的阻力增大了。

2、忽视反腐败工作的思想问题。一是追求片面发展,放松党风廉政的思想建设。部分单位片面理解科学发展观,认为实现发展简单的等同于增加收入,一味追求在经济上的高指标,对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虚于应付,抓不出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假借发展名义,破坏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少数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化、党性脱化,往往心存侥幸,打着发展的旗号作幌子,暗地里干着违纪违法的事情,一旦遇到监督检查就摆出为了发展作理由,企图逃避法纪约束。三是担心影响发展,放弃反腐倡廉职责的思想。一些纪检监察人员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握不准,认为抓发展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担心反腐倡廉抓得太紧会影响发展,对有些腐败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能充分履行职责。

3、惩治和预防腐败乏力的措施问题。一是教育的效果还不够优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容易对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侵蚀,甚至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但由于教育的机制、方式、措施未能得到充分的改革和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失效的问题。二是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强化。在管财、管人、管事的重点领域,最容易诱发和产生腐败行为,但由于监督的意识淡薄、监督的体制还不健全,监督的方法还不得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乏力的问题。三是制度的“网络”还不够细化。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新问题、新变化层出不尽,但制度适应时势要求的步伐相对滞后,有的制度还不完善,有的方面缺少制度,出现了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需纪检监察工作加强保障的对策

1、抓好反腐倡廉教育,从思想上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一。因此,纪检监察工作要以抓党风廉政教育为切入点,将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一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教育领导干部认识清醒、行为清廉、干事清正,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二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在广大群众心中牢固树立领导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三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念,教育领导干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作决策、办事情、做工作时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2、抓好惩防体系建设,从制度上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必须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必须认真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在抓好教育和监督工作的同时,完成好制度建设任务,从制度上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增强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廉洁从政的功能,制度建设的过程和制度的具体要求都要体现“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及时将科学发展观体现到领导干部的从政规范中去,明确要求不准搞形象工程损害群众利益、不准搞地方保护损害全局发展、不准以少数人的发展损害大多数人的发展、不准只顾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发展。二是坚持全面协调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结合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全面建设各方面制度,包括健全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办公用品采购制度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同时注意各项制度之间的互相衔接和整体效用,形成完善而严密的廉政制度体系。三是坚持实用可行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注意把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比较好、已经成熟的管理办法上升为制度,注意盯紧腐败易发高发的工作岗位和环节,抓紧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另外,制定的制度,必须针对性强,内容具体,环节清楚,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和落实,便于发挥制度的约束、警示和激励作用。

3、抓好党风廉政检查,从作风上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求真务实干事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作风要求。没有锲而不舍、狠抓落实的作风,科学发展观就只能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空话。纪检监察人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通过开展党政纪律检查,促进部门和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纪律,优化效能,依法行政,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一是要强化党内监督,按照《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协助党组完善议事规则,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完善决策监督机制,努力实现纪检监察工作在决策中“全面参与、提前介入、重点监督、事后评价”的目标;完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确决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加强行政监察,不断拓展行政监察的范围,把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行政监察的重要任务之一,围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决定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监察,及时纠正妨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要查处典型案件,严格执行廉政纪律,对那些阳奉阴违、我行我素者,热衷“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者,强调部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者,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者,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第9篇 松莲社区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松莲社区

调研人员:松莲社区党委书记——王素坤

调研对象:社区党委委员、支部委员、党员、群众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区自管党员的管理与教育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调研过程:1、召开座谈会

2、分组讨论

3、各自发表看法和观点

4、总结

社区党委结合社区自管党员的具体情况,根据自管党员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为了使这次调研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的专题调研工作小组,通过深入社区了解情况,召开各种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经过认真整理,分类汇总后,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社区基本情况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认真学习张国立书记在全街“关于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动员会”上的讲话,以开展“宜创宜居佳地”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社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街道党工委的要求和精神,先后开展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研活动,以做好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重点,狠抓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经调研,社区自管党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社区党员的党员意识薄弱。近年来,进入社区的党员逐渐增多。受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党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离退休党员,占社区党员总数的65%;另一类是流动、下岗等特殊群体党员。从现实情况看,第一类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人虽然进了社区,但许多人的心却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对社区党组织这个新家心怀顾虑,不愿融入。第二类流动、下岗群体党员,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处于失意之中,思想上有一些抵触情绪。同时,他们还要忙于生计,认为组织关系留在社区只不过是权宜之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多,企业转制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都居住社区,许多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管理服务也交由社区负责,许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其中不少是党员,社区党组织没有相应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把这部分党员有效地教育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这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于社区党员多数年老体弱,加之部分党员长期在外地居住,空挂户较多,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度更大,组织开展党组织生活有一定难度,制约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

4、社区共驻共建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社区与驻街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共驻共建工作,大多数单位都非常支持这项工作,但有必要把这项共驻共建活动长期的保持下去,不能流于形式。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社区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从而影响社区党建工作,制约了社区管理水平。

三、建议及对策

1、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队伍建设。社区党委工作要有

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开展教育活动,号召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并形成自觉性。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其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特殊作用。

2、进一步健全党组织体系,建立以党组织为主的社区工作网络。要健全和扩大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工作网络,加强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为主的党建工作联系,强化属地管理功能;在社区党组织

领导下让工作延伸到每一位社区党员,辐射到社区居民群众。在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党员发展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纳入其中,形成覆盖社区的工作网络机制。

3、加强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发挥社区党员服务站的功能。根据党员分布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要以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为载体,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外出流动党员,采用党员联系卡等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的作用,对流入社区的外来流动党员进行登记、建档、组织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倡议社区党员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个人专长,自觉参加社区建设。积极培养、吸收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4、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给予特困党员、病残党员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帮助老人排忧解难,使居民切实得到好处。

5、采取多角度、多渠道为党员提供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党建的基础,我们通过服务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要认真履行我们的服务承诺,从细微上、情感上下功夫,把社区办成党员政治学习的中心,情感交流的港湾,安居乐业的家园。

6、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注意挖掘社区党员的特长和组织能力,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并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担任社区党组织职务,扩大影响面,使他们老有所长得以发挥,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调研总结:

根据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社区将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根本,着力打造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型社区。

第10篇 规范民办教育办学与科学发展的调研报告

规范民办教育办学与科学发展的调研报告

规范民办教育办学与科学发展的

调研报告

民办教育是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的有效模式,也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落实政策,制定民校发展规划,完善民校发展性评估,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方向,引导民办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努力实践我县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调查,把握民办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问题,分析研究,探索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策略,是有效推进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战略进程的重要课题。为此,上饶县教育局以“规范民办教育学校办学与科学发展的对策”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14所民办教育学校,通过现场察看、问题咨询、听取汇报、数据分析等调研方式,反思民办学校的发展思路与管理策略,研究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大力弘扬教育的公益性,努力实践民校办名校的发展思路,为民办教育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导向。

一、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现状

1996年7月上饶县教育人士徐子浩率先创办民办求实中学,建立上饶县第一所民办教育学校,开创了社会投资上饶县兴办教育的先河。特别是20__年12月之后,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办教育学校的法律地位,确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地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上饶县兴办民办学校的热情。自1996年以来,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已经历了12年的发展。在这12年的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大力解放思想、落实政策,统筹安排,为民办教育学校的创办创造条件,培育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县教育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法律精神,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实行严把办学审批,强化过程督导,实践教育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型管理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学校的蓬勃发展。现今,社会力量在我县办学投资共计11870万元,建立基础教育民办学校14所,拥有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计254教学班,67名学生,其中高中学生3086名,占全县总数27%;初中在校生5672名,占全县中学生总数18%;小学生3609名,占全县小学生总数8%,全县民办幼儿园333所,在园学生8368名。民办学校聘用教师1167名。形成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发展促进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日益扩大,县城住户与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加,要求在县城接受教育的学生日益增多。我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客观上导致需要接受寄宿制的学生不断增加。在我县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县城已有的公办学校招生已经饱和,公办学校容纳寄宿制学生的条件不足,县城新增公办学校尚在筹建之中,面对高中的入学率与县城中小学校的就学率年年不断增长的压力,直面群众要求子女接受县城寄宿制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无疑缓解了穷财政办大教育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20__年、20__年、20__年民办学校高考学生达二本以上分数的人数,分别是140人、135人、183人,民办学校连续三年分别为县中输送优秀初中毕业生468名、473名、537名,实现了民办学校的教育持续发展,其中私立清林学校被省、市教育部门分别授予“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上饶市重点中学”、“上饶市重点民办中学”。

二、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科学发展既是数量的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教育内涵提升,社会效益增长的进程。尽管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但是民办学校的发展往往只是表现民办学校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方面,就教育发展的本质而言,是量的变化,属于浅层次的教育发展。立足于我县打造“教育名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发展需要来看,更亟待着民办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是以科学的办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优越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益。因此,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理性地透视民办学校蓬勃的背后所隐藏的制约发展问题。

1、民办学校发展极其不平衡

目前,我县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共有14所,从办学规模上看,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只有清林学校、龙翔学校、求实学校、德爱学校4所学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如:树人学校、天成女子职业学校 。从各民办学校的班级成班额来 看,规模大的学校成班额达到50人以上,规模小的学校成班额25人;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规模较大的学校其基础实施建设完备,教学实施、教学器材配套,完全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办学条件,具备优秀学校的硬件实施。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至今没有自己的校舍,只是依靠临时租赁房舍作为校舍,教师队伍不稳、教师不具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实施不全,教学器材严重不足,其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乡镇、村级幼儿园的教学实施与师资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形成了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在近连续几年来,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投入不足的学校降低了办学要求,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思想滞后教育发展

由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民办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会落后教育发展的需要,偏离《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首先在学校发展的指导意识上,民办学校注重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而忽视教育内涵的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投入一般只是用在校舍的建设,满足于学校基础实施建设,但是对教育发展应当添置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源等教学实施不作发展性计划,对教育科研需要的投入也不作安排。其次是在办学导向上,过于强调“优生决定论”。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优秀学生决定着优秀的学校”这样的潜意识,因此,民办学校招生往往倾向于各中小学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予接收。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原则,同时也制约了民办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另则,在学校对外宣传方面,特别注重宣传少数优秀学生的优秀学业,把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简单地定位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其三是在学生教育发展观上,注重精英培养,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民办学校的发展意识里,往往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考试为导向,以分数为衡量教师业绩与学生学业发展的标强调,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错误倾向。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致使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一教育宗旨难以在教育实践得到有效体现。

3、课程实施缺乏统筹兼顾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学校在要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但是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民办学校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学校教学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课程学校大多是被其他课程所占用。而新课程实验要求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则没有严格执行。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上,民办学校仍然是注重于教室里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学科课程的实验操作。形成了重视国家课程忽视地方、校本课程;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知识课堂传授,忽视操作能力培养的三重视、三忽视的课程实施现状。民办学校的课程实施显然是违背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导致课程实施上的偏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更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

4、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

管理理念决定管理的方式与行为。大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对办学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对教育的规律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聘用的校长常常只限于一般性事务管理权,实际上,事务管理权也仅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执行者的监督权而已,对学校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立内涵发展的方向、教育投入的项目等重大决策没有有效的建设权或决策权,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往往只是注重事务性管理,而忽略人才资源的培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是忽视师资队伍建设。一味强调教师已有的素质,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因此,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没有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为受聘教师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提供条件,导致教育研究荒废,教师专业成长乏力。即便是有些学校零散地开展一些,也大多是以听课、评课为主,教研形式单一,主题不明,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策略僵化。二是教师岗位聘用低要求。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师聘用上,出于种种原因,聘用一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岗位工作,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低下,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

三、民办教育发展对策

民办教育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内在主要矛盾。民办学校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根据法律规定,民办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为宗旨,教育的公益性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有效地主导着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与投资效益。反之亦然,投资主体的行为是为教育的公益性服务的,投资主体的盈利性是第二位。但是,在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中,民办学校违背了法律的宗旨,投资主体把投资办学的盈利性视为第一性,以投资的盈利性主导教育的公益性,因而形成一切投资以盈利为核心的错误倾向,导致民办学校重视规模扩大,忽视内涵发展;重视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无形资产投资;重视经济效益产出,忽视教育效益产出;重视自由式发展,忽视规范化发展等一系列违背教育法规及教育发展规律现象。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法律的精神,坚守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兼顾投资主体的盈利性,坚持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实行教育行政的有效管理与主动服务,是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工程的现实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视民办教育发展主要矛盾,把握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现状,理性分析,务实研究,探索、解决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对策,才能为民办教育的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精神,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性质。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民办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的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把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教育、城建、规划、土管、人事、税务部门要共同参加研究制定全县民办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由计划、人事、规划、土管、公安、税务、物价、城建、供电、供水等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为小组成员,统筹兼顾,协调动作,合力解决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民办学校的设置与审批、管理与监督、保障与扶持、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在民办学校征用土地、教师管理与职称评定、学生待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学校发展性评估标准,促使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借鉴先进县、市民办教育管理经验,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制定了民办学校的评估标准,并依据标准对民办学校定期进行年检和评估。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根据标准不断增加办学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初步改变民办学校校舍靠租赁,教学无器材,发展无动力的现状,彻底根治只重盈利性,不重公益性的办学倾向。

3、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民办教育。围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的文件。建立了民办学校设置审批制度、办学许可证验发制度、发布广告审核备案制度、民办学校收费、财务的管理、学校年检和撤销办学资格制度以及规范学校名称、更换办学法人等审核审批程序。同时,在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民办教育一要发展,二要规范,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的基本思路,重视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管理,教育局设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股,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招生信息、财务制度、教学管理、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监督与指导。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

4、注重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内部逐渐克服了“家族化管理”和决策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尤其民办学校要建立了董事会和理事会,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定期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开展管理培训班,强化民办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对民办学校教师建立教师人才档案,实行任职岗位资格准入制审核,杜绝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任职不对应的教学岗位。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吸引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任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教育局教研部门加大对民办学校教育科研帮扶力度,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定期深入民办学校进行教学教研调研,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民办学校要制定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建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培养学校教育名师与教学能手,引领教学改革,壮大教研队伍,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5、加强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工作,保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从源头抓起,防范办学风险。民办学校要落实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产要经社会中介机构验资并过户到学校名下,保证学校办学资金、资产稳定可靠,防止假投资、假办学。民办学校要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按照财务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每个财务年度结束时,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依法审计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弄虚作假,设立虚假财务,搞“账外账”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追究当事人和举办者的法律责任。把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监管作为学校年度检查的重要内容。对办学资金出现严重短缺、招生人数明显下降、社会投诉增多等风险隐患的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加强重点监管,提出工作预案。

领题人:胡一萍

参与人:何钊 朱茶英 江慧春

课题组成员:彭熹 潘赞义 徐殿英 胡玉恒

执笔人:胡玉恒

时间:20__年18日

第11篇 镇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调研报告

镇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调研报告

镇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调研报告

一﹑##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镇现有农村人口4万,农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可耕地面积3.8万亩。已形成西甜瓜、水蜜桃、特色蔬菜、水稻、名优水产品等五大主导产业。20__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1亿元,亩产值近5千元。

(一)种植业结构持续调整,成绩显著。优质西甜瓜﹑翠冠梨等市场适销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明显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粮经比例23:77,种植业总产值稳中有增。

第12篇 南通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南通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辉煌的30年历程。当各类成功经验充分迸发、各种成熟模式竞领潮头之后,一座城市的悄然崛起,却引发从领导层到新闻界乃至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我们带着一连串的问号走进南通,实地考察的始终备感震撼,不得不为南通的成功实践所折服,更不能不去认真解析、悉心借鉴这一独特的“南通现象”。

一、“南通现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典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南通聚力进取,奋起直追,短短几年实现了从崛起苏中,到融入苏南,进而挺进“长三角”核心圈的全面跨越,呈现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良性态势。当我们全景式观察“南通现象”时,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特征,给我们印记至深。

(一)经济增长上的“南通速度”。南通的发展曾多年徘徊于江苏13个省辖市后列,在“长三角”也逐渐被边缘化。近年来,南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大力发展集约型、集群型、开放型、内生型、港口型、都市型经济,突出江海联动,强攻开发投入,实现了由“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船舶修造及配套等先进制造业迅速崛起,经济总量快速攀升。20__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10亿元,6年翻了一番半,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由第35位前移至第28位,在全国280多个地级市中位列第8,在全省的排位由1999年、20__年连续倒数第一晋升为20__年、20__年顺数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390亿元、地方收入160亿元,6年翻了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5亿元,是20__年的4.9倍,其中工业投资达114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利用外资连续几年“撑竿跳”,20__年跨入全国大中城市利用外资十强行列,20__年实际进资近30亿美元,是20__年的12.3倍,在全省排位由第8前移到第3。民营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20__年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突破2500亿元,是20__年的16倍,列全省第二位,并荣登“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榜首;民间投资突破10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3.9%,比20__年提高28.6个百分点,利用社会资本建立了全国首家大型民营医院和首个大型开闭式穹顶体育馆。20__年,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中,南通由原来的60位左右跃升至第36位,下辖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第13篇 广电系统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广电系统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 通过走访、座谈、书面(电话、网络)征询等多种形式,深入干部职工、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

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了解到广大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是衷心拥护的,也在努力学习力求深刻掌握、认真实践,从而形成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查找出不少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围绕网络建设如何抓好发展,如何抓住各级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高度重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大机遇,抓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落实,大力推动网络建设。

2、认识片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样重要性。

3、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理解不深。

(二)能力问题

1、理论方面:相当一部分干部的理论修养、文化、科技知识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

2、思维能力方面:习惯性的思维影响很严重,上级叫干啥就干啥,叫咋干就咋干,存在着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跟着队伍走等思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争强好胜意识。

3、技能和技术水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虽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但在科研、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开发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能力还不强。

(三)思路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年初工作计划或几年发展规划,都要符合实际,符合发展规律。目标、任务、措施要具体,而且计划、规划制定了就要严格落实,要进行责任追究。现有各种计划、规划随意调整,执行不执行、落实不落实也无人问津,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

(四)环境问题

当前经济形式严峻,发展环境也不够轻松,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发展。地面卫星锅、小耳朵锅已抢占市场,不利于有线电视的发展;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部分人不容易接受等问题。

(五)机制体制问题

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各事业单位责权利不统一,不到位。缺少自主权,缺乏活力。

2、统的过死,缺少灵活性。各事业单位情况不同,但管理模式一样,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分配大锅饭问题。分配机制不灵活,缺少激励机制。各事业单位干好干坏一个样、事业单位内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是影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六)管理问题

1、围绕机关建设如何抓好规范做好调研。如何深化、细化机关的规范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干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敬业精神方面。干部职工还存在着满足心理、安于现状、敬业精神不强、思想不解放等问题。

二、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理论素养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干部的理论修养、工作作风、个人能力都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通过建设学习型机关,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丰富学习内容,形成理论系统。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广大党员干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业都有深刻而系统的理论主张,掌握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规律及各项工作的规律,能够从全局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逻辑关系和指导作用,能够谋划全局、具体指导、抓好落实。

(三)结合实际、主动学习,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

要深刻反思、主动查找本单位还存在哪些与科学发展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东西,认真学习,不走过场、不摆形式。要让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必须用心学习,认真实践,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科学发展观在头脑里牢牢扎下根。要通过此次学习契机,建立健全一套确保科学发展长效性的制度和机制,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领导干部的头脑里去,彻底杜绝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发生。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第14篇 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去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_____县经济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就全球经济危机对_____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策与建议:

一、工业方面:

1、鼓励和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用质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加快我县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来_____发展。

二、农民收入方面:

1、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返乡民工自己创业;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用产业的增值来提高农民收入。

第15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按照上级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具体详细的调研工作。

一、调研主题

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部分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在情绪、认知、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的筋疲力尽、不思进取等状态的职业倦怠问题。

二、开展情况

(一)调研范围:全校教师、部分家长、学生。

调研科学发展报告15篇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事业单位不同于行政管理机构,它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科学发展信息

  • 调研科学发展报告15篇
  • 调研科学发展报告15篇90人关注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事业单位不同于行政管理机构,它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 ...[更多]

  • 科学发展调研报告(15篇)
  • 科学发展调研报告(15篇)79人关注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对于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期,“三驾马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别。20xx年是我县局部对 ...[更多]

  •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15篇
  •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15篇73人关注

    公路收费站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放眼大局的调研报告通过近期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真正了解了科学发展观有其深刻的内涵,而公路收费 ...[更多]

相关专题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