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市场调研旨在了解当前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就业前景、技能要求以及发展趋势。本报告将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教育机构、学生及雇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市场需求分析
1. 行业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繁荣和全球化贸易的发展,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2. 人才需求结构:物流行业中,需求较大的岗位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规划、仓储管理、运输协调等,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3. 技能需求:企业倾向于招聘掌握物流信息系统、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技能的专业人才,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至关重要。
三、教育与就业现状
1. 教育培养情况: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多样,课程涵盖广泛,但实践教学环节仍有提升空间。
2. 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但在就业质量、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面临就业挑战。
四、行业动态与趋势
1. 技术创新影响:自动化、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物流行业的运作模式,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产生新变化。
2. 环保与可持续性:环保意识的提升,推动物流行业寻求绿色解决方案,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理念的人才。
五、案例研究 选取若干代表性企业,分析其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招聘标准、培养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以深入了解行业实践。
六、建议与展望
1. 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教学,确保学生具备行业所需的技能。
2. 学生准备: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宽就业视野。
3. 企业策略:企业应优化招聘流程,提供系统化的培训,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第1篇 劳动力人才市场与职业人才培养关系调研报告
报告背景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每个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如何被劳动力市场接受,是各个国家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但各个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劳动力市场不尽相同,所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但职教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结合东莞各大人才市场现状研究来看,企业难以找到合格的技术工人——招工难;而从职业院校又反映毕业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供需矛盾?
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针对东莞最大的人才市场进行相关讯息的调研和了解,对近百家制造业企业的hr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得出本次分析结果。
1、大环境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更具针对性
经受金融风暴影响,东莞绝大多数企业都以裁员规避风险,同时在人才招聘上更加的谨慎。据调查了解,有60%以上的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条件都比较集中,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以至于招聘效果不甚理想,专业技术人才更是重金难求的定向人才。
2、制造业企业对于人才选择更具阶段性
东莞产业转型,加上金融风暴后不少工厂/企业迁徙或者倒闭,因此对于人才的选择出现新的变化。在本次调查中50%以上制造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更加具备阶段性,特别是一些外贸类工厂毗邻节假日前一段时间普通人才需求大增,然而到今年年底对于一些中高级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则增加不少。
3、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当谈及现今社会人才状况时,不少企业的`hr们表示:现在社会上流动的所谓人才,更多的还是处于底层操作阶层,对于稍微高一点的技术岗位就很难满足。而且,社会上流动的学生占据主流,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而停留在一些纯粹理论基础上,则更难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
4、大多数企业对定向人才培养抱有兴趣
关于企业需求人才的定向培养是,绝大多数企业代表都表示有很大的兴趣。针对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固定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工厂的特别岗位的人才需求。但是由于不少企业在人才要求短时间到位,而培养又要花时间和成本的情况下而觉得短期内不适合企业需求。只有部分大型企业表示,在企业自身提前进行人才需求规划完善、有完整的人才梯队情况下,愿意接受 人才定向培养。
5、社会上企业对于常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兴趣缺缺
当谈及社会常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时,半数企业代表对此表现平平。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而且部分毕业生所学的内容已经滞后,不符合工厂最新的需求。
结论分析
针对人才市场所得讯息,结合现阶段部分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相关模式进行对比,从专业、师资、内容方面得出些许结论。
1、职业院校专业设臵滞后,很难满足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
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臵都是多年前所设,而且长时间没有进行适时的进行更新和升级,使得专业滞后,与现今社会上企业最新需求错位,由此直接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错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对此,强化职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将双方的需求进行调和与对接,使得职校能够深度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单一,且与企业需求切合度不理想
从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上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没有双师型讲师,更多的集中在理论的教学上,缺乏实际的技术操作,即使所谓的“操作经验”也是停留在多年以前的经验上,因此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讲师比较缺乏。
对于双师型讲师的培养成为限制东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对此强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如可行老师定期进工厂进行实训进修,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以便于更好的培养社会适用的技能性人才。
3、多数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商业运作,对社会关注程度不足
现今的职业院校成立之初就以商业盈利作为目标,因此招生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专业设臵、课程更新、讲师培养等方面都相对力度不足,因此大部分职校在整体的人才培养成效上相对不足。
对此,需要更多的从政策导向上刺激和引导职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结合社会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升讲师素质、完善专业内容,且有必要和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及时给讲师充电,给学生实践机会,提升培养人才的社会实用性。
第2篇 人才市场建设的调研报告
人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是人事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人才市场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事人才服务水平。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日益凸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趋势也将日益突出,加快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一、___人才市场发展现状
___人才市场成立于1993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市场体系。我们制定了《___县人才市场章程》、《___县人才市场管理办法》、《___县开展人事代理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展了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事考试、人事代理、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多项服务;建立了人才信息库和拥有15000多册档案的标准化档案室,开通了___人事人才网站。人才市场的成立和发展,促进了___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了人才竞争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但从总体上看,___人才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依附行政性服务比重较大,市场化业务比重较小,整体服务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交流场所建设不到位。这些与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二、人才市场建设的总体设想
按照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使人才市场建设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基本思路是: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恪守诚信的市场环境;通过建立行业分市场和乡镇人才服务站,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带动市场功能的提升;通过强化硬件建设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市场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快人才市场建设的主要措施
1、完善人才市场政策法规。制定完善人才流动、人才招聘、人才派遣、档案管理、人事考试等政策规定,在完善原有政策基础上,制定《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指导意见》、《___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___县人才市场分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两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教育、卫生人才分市场的职责,发挥其服务本行业的优势;成立乡镇人才服务站,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服务网点建设,逐步形成以县人才市场为核心,乡镇人才服务站、行业分市场、人才中介机构为网点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
3、加强地区、行业间的市场合作。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贯通,形成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人才大市场。
4、推进人才市场职能的转变。积极发展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流动党员管理、人才公共信息发布、公益性人才交流等项公共服务,满足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
5、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办好___人事人才网站,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推进人才市场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建立专业化的动态人才信息库,重点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高层次人才库、高技能人才库、各行业拔尖人才库、在外工作的___籍专家信息库;建立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反映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情况,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6、创新人才服务内容和手段。在做好现有服务项目的同时,大力拓展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型服务,完善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才培训等传统业务,开拓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人事考试等新兴业务;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完善原有的“人才服务月”、“与企业结对联络”等项特色服务,积极探索更为贴近用人单位的新的服务方式。
7、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市场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毕业生选择正确的就业期望值,鼓励毕业生到民营经济组织、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改进考试办法,提高考务水平;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其提供档案管理、合同鉴证、工资核定、转正定级等全方位服务。
8、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人才服务中的作用。联合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全县人才劳务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加强监督指导,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人才市场与其他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行业人才技能培训、技术交流、信息收集以及消除行业无序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实和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9、加快人才市场硬件建设。目前___人才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县劳动力市场差距很大,制约了人才交流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快建设,迎头赶上,以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
10、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按照建立高标准人才]市场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市场运行规则的从业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积极倡导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爱岗敬业、廉洁高效的经营管理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行业文化;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创新服务、诚信服务,打造市场品牌,赢得市场信誉。
第3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市场调研报告
__年5月20日,我们小组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
调研的目的:进一步了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了解兄弟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情况,精品专业建设的思路,了解企业与校在互利合作项目、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的意愿情况。
调研过程:
1)林芳、周兴依靠高中同学关系到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机电职院、对他校物流专业进行了各方面的调研。
2喻锺、龚方杰在网上搜索了解企业物流过程及物流从事人员学历、人才需求情况;
3)小组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人才市场动态等
调研方法:1)调查小组访谈法 2)问卷调查法
现关有关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国内省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及培养情况
1.国内省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截至__年底,全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215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物流量比较大的地区。湖南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33所,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经过调研,大部分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大同小异,缺乏专业培养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交通运输类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侧重物流管理、国际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学生招生规模不大,一般在校学生每届200人左右。
与其他兄弟院校沟通了解到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学科体系状态,各院校都在准备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健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受到实训条件的约束,教学做合一难度大,校企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
物流管理专业虽然成长很快,但都没有建成省级精品专业,仅有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过省级精品专业但未能成功。
2.经过网络调查,认识到院校与前二年的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岗位群有些变化
(1)确立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
在物流企业分成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种类型的前提下,根据对物流企业调查情况分析,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主要分为:1)仓储物流:货物收发员、理货员、商品配送员;2)企业物流:采购员、物流规划员、跟单员;3)物流营销:销售员、客户服务员;4)运输物流:运输调度员、车辆管理员;5)国际物流: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代理。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今后的努力目标就是《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中所指的中高级管理员,即成为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主管人员、仓库主管人员、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客户服务主管人员等。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
通过对物流业就业岗位的调查及对各大高职院校的考察,总结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一级能力: 物流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二级能力: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 运输调度管理 、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熟练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中心环节的基本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具有在各类企业和机构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技能的应用型中高级技能人才。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各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上都存在着一些难度。一是没有利益共同点,二是90%企业担心实习人员安全与财产安全问题、80%的企业担心经营泄密 三是90%以上企业有愿望与职院进行校企合作,但合作项目以“企业内训”“企业流程优化”“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为主,愿意接受学生学习的企业希望政府在此问题上有一个优惠政策。四是企业经营品种越来越多,人才需求增加快的是懂得医药食品物流的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议增设物流管理医药食品物流方向,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业务人才的培养。并针对此方向设置再开展专项调研。
2.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开展项目教学法尝试和开展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课程改革
第4篇 劳动力人才市场与职业人才培养关系调研报告范文
报告背景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每个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如何被劳动力市场接受,是各个国家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但各个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劳动力市场不尽相同,所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但职教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结合东莞各大人才市场现状研究来看,企业难以找到合格的技术工人——招工难;而从职业院校又反映毕业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供需矛盾?
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针对东莞最大的人才市场进行相关讯息的调研和了解,对近百家制造业企业的hr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得出本次分析结果。
1、大环境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更具针对性
经受金融风暴影响,东莞绝大多数企业都以裁员规避风险,同时在人才招聘上更加的谨慎。据调查了解,有60%以上的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条件都比较集中,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以至于招聘效果不甚理想,专业技术人才更是重金难求的定向人才。
2、制造业企业对于人才选择更具阶段性
东莞产业转型,加上金融风暴后不少工厂/企业迁徙或者倒闭,因此对于人才的选择出现新的变化。在本次调查中50%以上制造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更加具备阶段性,特别是一些外贸类工厂毗邻节假日前一段时间普通人才需求大增,然而到今年年底对于一些中高级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则增加不少。
3、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当谈及现今社会人才状况时,不少企业的`hr们表示:现在社会上流动的所谓人才,更多的还是处于底层操作阶层,对于稍微高一点的技术岗位就很难满足。而且,社会上流动的学生占据主流,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而停留在一些纯粹理论基础上,则更难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
4、大多数企业对定向人才培养抱有兴趣
关于企业需求人才的定向培养是,绝大多数企业代表都表示有很大的兴趣。针对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固定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工厂的特别岗位的人才需求。但是由于不少企业在人才要求短时间到位,而培养又要花时间和成本的情况下而觉得短期内不适合企业需求。只有部分大型企业表示,在企业自身提前进行人才需求规划完善、有完整的人才梯队情况下,愿意接受 人才定向培养。
5、社会上企业对于常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兴趣缺缺
当谈及社会常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时,半数企业代表对此表现平平。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而且部分毕业生所学的内容已经滞后,不符合工厂最新的需求。
结论分析
针对人才市场所得讯息,结合现阶段部分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相关模式进行对比,从专业、师资、内容方面得出些许结论。
1、职业院校专业设臵滞后,很难满足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
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臵都是多年前所设,而且长时间没有进行适时的进行更新和升级,使得专业滞后,与现今社会上企业最新需求错位,由此直接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错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对此,强化职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将双方的需求进行调和与对接,使得职校能够深度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单一,且与企业需求切合度不理想
从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上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没有双师型讲师,更多的集中在理论的教学上,缺乏实际的技术操作,即使所谓的“操作经验”也是停留在多年以前的经验上,因此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讲师比较缺乏。
对于双师型讲师的培养成为限制东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对此强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如可行老师定期进工厂进行实训进修,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以便于更好的培养社会适用的技能性人才。
3、多数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商业运作,对社会关注程度不足
现今的职业院校成立之初就以商业盈利作为目标,因此招生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专业设臵、课程更新、讲师培养等方面都相对力度不足,因此大部分职校在整体的人才培养成效上相对不足。
对此,需要更多的从政策导向上刺激和引导职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结合社会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升讲师素质、完善专业内容,且有必要和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及时给讲师充电,给学生实践机会,提升培养人才的社会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