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2篇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3篇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第4篇2023关于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第5篇乡村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6篇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第7篇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范文 第8篇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9篇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10篇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11篇纺织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12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第13篇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第14篇区人才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15篇乡镇经济果林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乡镇经济果林的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旨在探讨乡镇果林的现状,包括种植规模、品种分布、经济效益、面临挑战等方面,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二、种植规模与品种分布
1. 种植面积:乡镇果林的总面积逐年增长,以小型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导,集中连片种植与分散种植并存。
2. 品种结构:主要种植品种包括苹果、柑橘、葡萄、樱桃等,部分地区有特色水果如猕猴桃、蓝莓等,反映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三、经济效益分析
1. 收益情况:果林产业为农户带来稳定收入,但受市场价格波动、产量不稳定等因素影响,收益水平有所起伏。
2. 产业链延伸: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兴起,增加了果品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面临的挑战
1. 技术难题:果树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需求迫切。
2. 市场竞争: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能力亟待提升。
3. 环境压力:果林扩张可能带来的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问题需引起关注。
五、政策与措施建议
1. 技术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高效低耗的种植技术。
2. 品牌打造:鼓励果农进行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3. 生态保护:实施绿色生产模式,实现果林可持续发展。
六、案例研究 选取若干乡镇果林成功案例,分析其发展模式、管理经验及取得的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七、未来展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镇果林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1篇 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_____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东经98。41`—99。02`,北纬26。28`—27。32`地处怒江州中部,东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怒江州府六库所在地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怒江从北向南贯穿全县,境内地势以山区和峡谷为主。_____县人口约10万,其中农业人口9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地方财政收入于20__年才突破1000万元,现地方自己率仅为6%,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按国家标准,已经散失生存条件,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三位一体”的全国26个特困县之一。县域内现有省道107公里(四级),乡村道路391.2公里,受全县地理环境和经济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_____县的道路运输业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发展很滞后。
一、基本概况:
(一)、道路运输业发展概况
道路运输业是_____县经济基础产业之一,在县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先行官作用。特别是自国家通达工程实施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道路运输系统上级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使_____县的道路运输业逐步发展壮大,全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道路运输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将为_____县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_____的交通事业的腾飞奠定了重要的基础。_____县现有客运经营业户3户,客运站点两处具体从人员数见附表
1、附表,已全部结束,感谢你的阅读。
第2篇 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自治区__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莫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__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和__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牧民为本”,重点扶持欠发达农牧区,积极发挥政策的主导性,充分调动旗市的主动性,突出优势产业,明确特色定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以莫旗为代表的农牧业旗县向多元型、创新型、特色型的发展目标迈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坚持政策主导,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落后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上级政策的主导性,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通过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合理积极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__年启动“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1.37亿元,改造危草房5482栋。__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莫旗进行重点帮扶,实施了一批农牧林水、教育卫生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__年已落实帮扶资金5734万元。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草原围栏、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__市坚持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努力为莫旗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岭西煤炭资源向莫旗远程配置,__年重点实施2×2.5万千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立项,积极做好华润风能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组织申报阿—莫铁路项目,围绕尼尔基湖建立水上航线。调整__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将莫旗纳入规划范围,积极争取立项实施。__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2.7亿元,修路573公里。__年,积极争取尼尔基至腾克公路项目、111线至李屯大桥公路工程、111线那吉屯至尼尔基镇升级一级公路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开工。
二、坚持发挥优势,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培育内在源泉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受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更不能全面开花,四面出击。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围绕重点领域、核心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工艺,努力培育区域品牌,使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莫旗()拥有__面积最大的耕地资源和最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这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却没有实现优化配置。今后一个时期,__将支持莫旗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整合优势生产要素资源,切实改变“种植业靠天吃饭、过境水浪费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拥有耕地面积669万亩,人均20亩,是全国人均1.4亩的14倍。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作好“土地”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各级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的农田水利项目,整合资金,统一使用,连片实施,整体推进,切实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进一步稳定豆、薯、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位。大力发展菇娘、黄烟、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型节水、抗旱品种。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农牧结合型发展道路。继续保持“南乳北肉”的发展格局,加快种畜改良步伐,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成立精干高效的工作部门,积极探索推进大户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
莫旗拥有大小河流56条,地表水资源总量144亿立方米,占__市水资源总量的60%,水能蕴藏量达66.6万千瓦。其中,尼尔基湖总库容8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近510平方公里,是莫旗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一是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适应水资源分布特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农牧林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牧林业。依托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大力发展北部山区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重点抓好下游30万亩灌区工程审查立项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是依托尼尔基湖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多
元生态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湖区渔业经济和民俗生态旅游。进一步完善规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发展湖区渔业经济,科学制定《尼尔基湖渔业发展规划》,防控源头污染,加强渔业管理,完善服务体系,成立专业化公司,建设渔业生产设施,适度发展湖中网箱养殖,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推进渔业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三是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引入大型旅游
集团,着力构建民族民俗游、绿色生态游、环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冰雪达乡游的大旅游格局,建好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打造国内知名民俗生态旅游胜地。努力争取额尔和那日松蒙古部落景区二期开发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全面打造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景区。积极做好大型旅游活动。全面筹划湖区野外冬钓活动,争取在__年举办中国首届野外“冬钓节”。四是进一步保护现有林地资源,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和生态保护带。大力推进湖区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湖区源头优美和谐的生态屏障。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要向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变
农业是莫旗的优势主导产业。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1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9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一是坚持以内源型增长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药饮片等产业。继续支持华润雪花、草原清江、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等企业,打出品牌、做大规模。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化发展。发挥大豆资源优势,加快鑫豆都等企业的重组整合步伐。围绕华润雪花公司,积极引进麦芽厂,培育大麦种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无企业、有企业无基地”的矛盾。
四、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转变
产业结构单一、相对封闭保守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欠发达地区要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强化地域分工、明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将欠发达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莫旗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仅170公里,位于哈大齐2小时经济圈以内,是__对接黑龙江省的东大门。__年招商引资37个项目,其中来自东三省25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7%,资金占41%,资金额为39836万元。__市积极支持莫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整合生产要素,加强产业协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农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业等重点产业,主动对接、联合协作、共创品牌,建设生态型绿色产业开发基地,实现“借船出海”。继续支持大庆隆赫达集团番茄酱项目,落实原料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石材、肉类等优势产品,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主动对接黑龙江省邻近县市,建立商贸联系、打造合作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民族之乡”、“歌舞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节和昆米勒文化艺术节、民族风达乡情等文化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努力扩大“曲棍球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承办曲棍球、水上、冰上等体育赛事。
五、坚持夯实基础,把提高全民素质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__市全力支持莫旗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行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巩固“两基”达标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围绕农、工、旅、贸多元产业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科技大集等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特派员,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素质,整合城乡党建、农牧、科技、教育、就业等各类资源,实施专业化、订单式培训。牵头组建“__百万农民创业先导团”,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水平,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提高理论修养,拓宽工作视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战斗堡垒。
第3篇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在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总理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3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意味着我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绿色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方面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其实质是通过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临近尾声、“十二五”启动在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把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宏观形势给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有利时机,以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使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市是能源输入型城市,能源需求严重依赖外部,能源结构主要包括:原煤、洗精煤、焦炭、天然气和电力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市各项资源开发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1300万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3.58吨/万元;污染物排放强度工业废水20.44吨/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cod 0.0066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0.92倍,,so2 0.0357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1.28倍和烟尘0.0114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0.95倍。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低碳经济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视民生,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市建设,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治活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和档次明显提升,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95.13%,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82.43%,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93.7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3%。年,11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中8个达标,小峡口出境水质由过去的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截止9月30日,市空气优良率为90.5%,较上年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其中:
今年6、7、8、9月连续4个月空气优良率达到100%。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自加压力,启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市民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水平。
(三)推进低碳经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市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进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如果我们不推进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绿色产业已成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开创性的,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抓住这轮发展机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赢得更大的主动,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市“十二五”期发展的重点。
二、我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市市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广大市民对低碳经济还比较陌生,阻碍低碳理念的推广;我市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进入到低碳经济领域,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认识不足。这说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协同推进,共同努力。
二是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以改变。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会对以煤、电、天然气等为代表的能源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此外,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进一步拉高co2的排放强度,我市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将十分严峻。
三是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是全省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很高,环境监管压力大。三川一河的河谷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空气稀薄,环境容量小。同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继续推进“工业强市”,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冶炼、建材、铝业的发展,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
四是市承担着全省68%的二氧化硫和44%的化学需氧量削减量。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工作后劲不足,完成“”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指标任务艰巨。同时,“十二五”污染减排将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
五是建筑工地、道路、裸露地面扬尘等产生的二次污染和居民燃煤、机动车、餐饮油烟造成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污染特征,尤其是冬季逆温静风天气带来的影响最为明显。市机动车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日益严重。城乡周边地区燃煤面源污染十分突出。
六是随着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居住人口增加,由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现有污水管网覆盖率低,不能做到全收集。同时,近年来城市郊区茶园餐饮业的发展造成的污水直排现象日益严重,对湟水河(段)水质影响较大,对湟水河水质影响较大,水环境治理形势严峻。
三、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市实际,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与促进资源节约型城市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共同推进。
一、以政策为引导,建立推进低碳经济的机制。在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制定一系列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的政策,如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绿色信贷、环境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加大财税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发展低碳产业。一是采取严格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总量。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产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彻底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着力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做好冶炼、焦化、水泥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确保钢铁、石化、电力等行业烟气脱硫工程稳定运行。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加大湟水河(段)排污口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切实落实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监督和执法体系,构建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效机制。突出节能减排指标的刚性约束力,建立问责制度,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龙头,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探索融生态产业链、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低碳经济园区,合理规划经济开发区各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生产企业和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推进物流和能源流动转换,拓展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建立社会废弃资源的回收体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和废旧资源的多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少填埋少焚烧,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
五、以新能源和可再生
能源开发利用为方向,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开发利用我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大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提高机动车燃气普及率;做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为机动车环保准入、环保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在解决春、秋两季秸秆焚烧环境污染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沼气,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
六、以低碳环保理念规划和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和生态环保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碳汇,为推动低碳重建提供环境承载。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动绿色交通、建筑节能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最低的生态成本、最小的资源代价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同时,继续加大生态林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碳汇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七、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倡导低碳经济下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使广大公众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的先进理念,自觉改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通过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总结推广现代生活中的低碳生活方式与措施,点滴汇流、最大限度减少碳的排放。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4篇 2023关于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20__年7月,省委安排的首批大学生到宿豫经济薄弱村任职;同年9月,__区公开招聘16名大学生到新农村示范村任职。两批大学生在我区农村担任“村官”都已一年左右。一年来,他们在农村工作如何?收获如何?对农村贡献如何?农村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__区人事局成立的《大学生村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调研小组一行先后到达我区6个乡镇、18个经济薄弱村和相关部门,以集体座谈、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官的在农村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经过深入调研,仔细分析,认真总结,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过程
我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部署阶段
__年5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苏办发[__]22号)通知,转发了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施意见》,从此拉开我省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帷幕。
同年6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经济薄弱村任职大学生专项事业编制的通知》(苏编[__]20号),根据经济薄弱村的数量,对苏北23个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县(市、区)总共下达了964名大学生村官编制,其中分配我区41名。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个人报名、组织推荐、资格审查、面试、考察、体检、录用和培训等程序,到7月初,省委组织部公开招聘964名大学生工作全面完成。7月14日,全省千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出征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李源潮到场送行,并作重要讲话。
(二)安排阶段
7月17日,41名大学生到达宿豫,区委、区政府举行招待宴会、联欢晚会。7月18日,大学生们参观了我区重点工业企业和城市基础建设重点项目。18日晚召开座谈会,区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19日,来自15个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将大学生接回乡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十个一”要求,为他们提供了周到的生活安排,即:每人安排一间宿舍、一张床、一床被子、一顶蚊帐、一辆自行车、一台电风扇、一台电视机、一套桌椅、一套生活日用品、一套工作必需品。工资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核发,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同时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8月初,各乡镇陆续下发了大学生的任职文件。
为进一步壮大大学生村官队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__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区村村有大学生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区于__年9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首批16名大学生村官,分别被安排到我区16个新农村示范村任职。与省委下派的41名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一起,构成了一支活跃在我区农村第一线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成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实践阶段
省委安排的41名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和宿豫自主招聘的16名新农村示范村大学生村官,分别从__年8月份和10月份开始了在宿豫农村的工作实践生涯。
二、基本现状
省委安排到我区经济薄弱村任职的41名大学生,有1人已被聘用到其他行业(上级增补人员尚未到位),目前继续任职的40人中,男29人,女11人,宿豫籍22人,宿城籍5人,外籍13人, 5人被任命为村支部副书记,35人被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
我区自主招聘安排到新农村示范村任职的16名大学生,目前全部在岗。其中男10人,女6人,宿豫籍11人,宿城籍4人,外籍1人,4人被任命为村支部书记,12人被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
三、大学生村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我国重视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胆尝试和有效手段。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新生事物,对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由于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棘手问题较多,加之待遇偏低,许多人不愿从事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更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工作方式简单、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建设,急需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活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无论从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还是从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看,大学生村官相对于目前农村村级干部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使原村干部们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后生可畏”,他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都受到冲击,工作热情得到激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使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有利于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由此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受到一定局限,工作方式也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与突破。尽管大学生村官在能力、经验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的更新。如担任来龙镇陵园村主任助理的单楷就任以来提出“三个倡导”,一是倡导文明道德的社会风尚,二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该村农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都是通过一定程序选拔出来的,是大学生中佼佼者,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往往有敏锐的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市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村的大学生村官戈新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们没有思想负担,不因循守旧,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他们可以不用考虑过多的自身利益,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阻碍,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都明显提高,原先的村组干部,包括乡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都更多地考虑群众利益,逐渐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从而促进农村基层工作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4、有利于传播农业先进知识技术
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尤其是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更是他们的优势领域,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造福农民。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现任蔡集镇牛角村支部副书记的王海翠,在该村创办了全市第一家村级农业信息咨询室,及时为村民提供法律法规、农业政策、农技知识等方面的信息。现任皂河镇街东居委会支部副书记的王秀莉,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专业上的特长使她在农村的工作更显得游刃有余。她一方面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农业新科技,积极推动该村农业品种的改良,合作承包池塘,带头搞规模养殖,带动本村规模种养殖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
勿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一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我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就目前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5篇 乡村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发展中问题较多,后劲欠足,普遍呈现出“起步容易,提升艰难”之态势。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进入转型期,需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县镇域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本架构,其发展现状如何,怎样进行引导、规范,促进其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值得认真深入的思考。对此,我对镇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相关措施加以推进乡村游发展。
一、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镇位于县南部,地处、、三角地带,是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的重要区域。就乡村旅游而言,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这里有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积1800平米,溶洞自然天成,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层层重叠,洞内通道扑朔迷离,使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洞内钟乳石纵横交错,晶莹剔透,造型逼真。龙潭河群山环抱,藤林茂盛,郁郁葱葱,还有湖北罕见的蝴蝶生态景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还有三道河、金家湾、百里荒、百宝寨一批风光俏丽的自然景区。
二、镇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分析
旅游看市场,市场促旅游。镇乡村旅游受、乡村游发展带动,在起步相对较早,经验丰富,周边市场需求看好,发展前景广阔。1.从出行线路看,由远程逐渐向近郊转变。镇是的近郊镇。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县城的生活,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乡村意象浓,反倒成了诱人之亮点,更渴望到郊外去休闲度假。目前摆在镇人面前的不再是担心本土资源不足,而是担心乡村意象浓不浓,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2.从游人需求看,由单一逐渐向多样扩展。以往县城居民郊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对此,镇乡村旅游产品较为丰富,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游人不虚此行,来时兴至勃勃,返时满载而归,大有美不胜收之感。一些游人初来乍到,感到品种多,体验深,心舒畅。3.从地理位置看,由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镇虽作为近郊镇,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其劣势是显而易见,但其又处在、、交会点,周边景点多,这又是其优势所在。近几年远当一级公路的贯通,交通的便利拉动了外来企业的进驻,从而带动了镇乡村旅游发展,游在周边,吃住玩在乡村的格局正在形成,镇逐渐成为具有区域特点的客源集散地。4.从经营主体看,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乡村旅游仅有客源市场需求,而缺乏主体市场渴求,发展不易,壮大更难。镇过去略显不足,政府缺乏前瞻性,农户缺乏主动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人逐渐意识到,放着金娃娃却羡慕别人的泥娃娃。资源认知的眼界开阔了,由过去被牵着认路逐渐转为自己主动找路。沿着村到木瓜铺的沿线公路旁自发地搞起了农家饭庄,并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三、镇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势,镇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提供了机遇。随着“__”新农村建设主题的唱响及“__中国乡村游”的启动,乡村旅游发展必然随之提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镇将建成南部旅游业发展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乡村旅游的重点培育,为镇乡村旅游发展无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镇自身旅游经济的发展,赢得了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镇顺风扬帆,借势借力,明确提出打造旅游大镇。现已着手对太清洞的改制拍卖,进一步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太清洞的旅游资源,对金家湾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将极大地带动全镇旅游业。镇内有花林最大的溶洞——太清洞,已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二)挑战一是产业群体挑战。城郊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雷同的旅游资源让镇优势难显。紧邻县城的农家乐乡村游集聚区发展迅速。发展农家乐和果品采摘的乡镇较多,有条件的在加快上马,没有条件的在积极努力。如何有效抗击周边现有同类产品和后进产品的竞争,在众多从事旅游业乡镇中脱颖而出,是镇面对的群体竞争威胁。二是后劲不足挑战。目前,镇乡村旅游提升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造成的后劲不足,存在潜在甚至是现实的威胁。其资源主体溶洞年久缺乏保护,洞内钟乳石颜色退却的现状令人堪忧,已没有昔日的神采。面对如此状况,县委县政府已采取措施,积极招商引资,重振旧日溶洞之气势。
四、镇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导滞后,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待改善的问题,影响了旅游地形象,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缺乏规划意识。目前镇许多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没有制定具体规划,即使指导全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迄今也还没有组织编制。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现在全镇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只是将其纳入广义概念的景区景点管理范畴,在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内部,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缺乏强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办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三是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四是服务水平较低。虽然镇村民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成批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镇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还较低,有待尽快提高。五是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本地风俗习惯的原因,镇多数地方的村民市场经济意识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农民乡村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不提高,必将影响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速度。五、当前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透过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不难得出,当前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入重组、变化和提升阶段,才不会使这一崭新品牌流于“新瓶装旧酒”的误区。
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古、始、真、土”特点,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古村落,开展古村落观光游。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作一天茶农”,深受中外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镇疾呼“花鼓戏”回归,当属此类。
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以及镇未来的“第一溶洞”的龙洞,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接待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服务要做到到“四净一热”,“四净”即饭菜干净、被褥干净、住所干净、院子干净;“一热”即无论什么时候,对游客都像亲人一样热情接待。这种看上去不是特色的特色,令城里居民感动不已,来了就想住,走了还想来。
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庄,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从而迅速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为村民带来的好景不长,反而给村庄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目前镇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小打小闹,开发缺乏大手笔,以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
第6篇 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农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__,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业生产现状及特点
(一)地理位置、气候、人口耕地状况。__族自治县位于__中部,__州东北部,以__族发祥地和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通道而闻名,滤布是全国唯一的__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形如驼峰龟背。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5米,年均降雨量350毫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全县现辖__个乡镇,__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总面积__平方公里,其中山旱地__万亩,占86.96%,川塬地__万亩,占13.04%,全县农村户口__万户,农村人口__人。
(二)农业生产情况。主要种植农作物是小麦、马铃薯、玉米、谷子、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是油菜、胡麻、当归等。
全年共完成春播__万亩。其中粮食作物__万亩(夏粮5.3万亩,其中小麦5万亩;夏杂0.3万亩;秋粮29.7万亩,其中玉米6万亩;洋芋23.5万亩,秋杂0.2万亩);经济作物1万亩(油菜0.3万亩,药材0.5万亩,其他0.2万亩);其他作物0.5万亩。粮食作物夏秋粮播比例达到1:5.6,其中洋芋23.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4.4%,成为我县山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全县山旱地多,土壤肥力差,有效灌溉面积少,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全县梯田面积__万亩,川水地__万亩,5°以上坡地10.32万亩,其中5--15°坡地4.25万亩,15°以上6.07万亩。
2、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办公设备不齐全,市场经济信息不灵,乡农技站既无办公场地,又无试验示范经费。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对农民及时咨询服务和各项新的技术措施落到千家万户。
3、农业投入不够,试验示范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新的增产措施在大田中示范推广。
4、县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规模小,投资少。繁殖原种、一级种的速度慢,不能确保为全县大面积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截至目前全县已推广脱毒马铃薯面积__万亩左右,达到__万亩洋芋面积,应加大投资,加快繁育进程。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要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压滤机滤布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必须从思想上加深对“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的认识,真正把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的重要位置来抓。在全县范围内营造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生产,特别是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良好氛围。真正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要科学规划,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投入,增施肥料,提高土地肥力;三是发展水利、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对现有水利设施维修与管理,真正发挥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命脉作用。
2、要有计划、有步骤,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的同时,千方百计想法解决农业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充实和加强基层乡站技术人员队伍,逐步完善乡站办公场所。今年计划在唐汪镇建立一个乡农技站的同时,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申报乡站建设项目,争取省州的支持。
3、要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要把农业科学试验、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病虫害调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增强农业后劲,尽快使先进技术、优质品种在__的土地上生存开花。
4、加大对支柱产业马铃薯良繁的资金投入,尽早实现洋芋脱毒化。一是加强对组培室扩大和管理,提高脱毒苗的生产效率,为繁育原原种提供优质脱毒苗;二是扩大原种和一级种薯繁育速度,增加面积,扩大范围,加强管理,提高制种产量,为尽快实现洋芋脱毒化对良种的需要量;三是从外地调运优质马铃薯种籽是实现良种化的重要途径;四是引进新的增产潜力大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示范观察,选择出适应我县种植的品种,推广应用到大田生产中,为品种的更新换代打好基础。
5、要加强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和资金配套工作。力争做到组织到位、技术到位、落实到位,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5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示范推广任务,安排好各项试验、示范内容落实工作。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任务。
第7篇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范文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第8篇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_____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_____现代物流业,对于“”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务的功能。为此,该如何围绕泸州市“四个四”发展战略,加快发展_____现代物流业,使物流业成为_____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劲活力和亮点,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_____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_____区有属地物流企业97家,其中,企业物流企业1家,区级物流企业73家,镇级物流企业23家,占地面积267亩,仓储面积11.14万平方米,从业人员2050人,车辆1009辆,船9艘,总吨位1.54万吨,自开票纳税企业11家,代开票纳税企业26家。20__年实现货物运输量20__万吨,入库税金5800万元,同比增加1900万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1、现代物流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被普遍认为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2、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趋势明显。我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主动地、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最重要突破口。而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必然要求健全完善的物流设施和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以低成本专业化的流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3、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按照市委“四个四”发展战略,要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就必须在提升物流、商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多种要素的聚集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4、有效发挥和利用产业优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要有效发挥和利用我区工业产业优势。我区有酒类、造纸、化工、建材等相对优势的产业,但多年来这些产业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物流业滞后的制约,物不能尽其利,货不能畅其流,影响了各种优势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工业产品成本偏高,配套能力弱,产业链的形成困难等。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生产配套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才能巩固和优化现有优势,使诸多优势所蕴含的生产力发挥出来,才能把诸多优势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_____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1、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__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全区“”发展战路,把物流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立了物流业领导组,放开了物流业市场准入条件,制定了物流业实施意见,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创造了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使我区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税源占到整个税源的25%。
2、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区位和交通是一个区域物流中心所必备的基础。_____地处川南要冲,扼川、滇、黔、渝四省交通之咽喉,距泸州市中心12公里、距泸州蓝田飞机场8公里、距泸州集装箱港20公里。现形成了公路、铁路、长江航道联运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快速便捷。321国道纵贯全境,是四川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有隆纳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_____至重庆的川渝高速公路、_____至贵州的川黔高速公路在_____形成东西、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十字交_。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县交通规划中唯一拥有两条高速公路地区。
铁路运输潜力无限。正在建设中的隆黄铁路,北接成渝铁路隆昌站,南接贵昆铁路黄桶站,经_____区横穿四川叙永、古蔺,贵州织金、纳雍、大方、黔西、毕节、安顺等煤炭资源富集区,所经地区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高达470亿吨。
水路运输通江达海。我区拥有长江航道20.85公里,沿江建成港口10个,已规划的港口作业区6个,现有码头泊位30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6个,年吞吐量达700万吨。已建成的泸天化化工货运港、安达码头和正在建设的石龙岩码头、永利码头、川渝码头等共同构成了我区丰富的岸线资源。常年通航能力1000吨、丰水期达8000吨以上,昼夜通航,可直达上海。在当今全球油价飙升的情况下,水路运输的性价比优势凸现。
3、与日俱增的物流量。物流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休戚相关。伴随着我区化工、造纸、酿酒、建材业的发展壮大,物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_____是西部化工 城的核心园区,有泸天化、火炬化工、天一科技等一批大型化工企业,化工产品进出量巨大。20__年,泸天化化工产品年进出量达300万吨,以_____为中心区的化工产品的年交易量达1500万吨。随着泸天化煤制气等化工业项目落户_____,_____将成为西南重要的化工物资集散地。至20__年,_____的化工产品交易量将突破20__万吨。_____造纸业通过引进河南银鸽纸业进行技改扩能,到2023年,将生产纸25万吨,需用竹片100万吨,煤炭60万吨,化工原料8万吨。全区造纸业年进出货量可达300万吨。酿酒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产业配套齐全。目前,全区有生产、销售、包材、酒类物流等涉酒企业46家,至20__年酿酒业约需粮食15万吨,6.5万吨酒精,可生产白酒8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建材需求日趋旺盛,20__年全区建材货运量将达100万吨左右。
同时,由于_____得天独厚的交通节点优势,已成为煤炭资源的重要集散地。20__年通过_____境内中转的煤炭达195万吨,约占全市比重的40%。随着古叙煤田的开发,滇煤、黔煤向长江中下游火电厂的输送,煤炭流量将呈激增态势,预计到2023年,通过_____集散的煤炭将达1000万吨。
4、大型物流企业的引领。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提升,一批具有现代物流雏形的企业正茁壮成长,它们对整个行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我区引进的四川宏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集整体物流方案优化设计、公路运输、火车发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其先进的经营模式,可以为我区其他商贸物流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四、构建物流业快速发展几点建议
1、加快建设完善市场发展基础。打造以云溪大桥和永宁大桥为核心的1个商贸圈。加快发展护国、大渡和白节3个区域性商贸中心。加快建设和培育打古、龙车、合面等边贸市场。加快培育和建设依托泸天化港口、石龙岩港口为核心的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依托一区两带,形成以城区商圈为中心,以大渡口、护国、白节、龙车为外围的点,以纳大路、321国道、纳白路,纳龙路为线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扇型商贸物流体系。
2、构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及其农家店网络为骨干,以乡镇集贸市场为节点,形成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农资和农村居民生活资料下乡、各种种植、养殖农产品进城的通畅物流渠道,并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平台,构建服务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信息网络。通过努力,力争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成为支撑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物流配送体系。
3、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打造物流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区发展带动物流业发展,以物流业发展促进园区发展”的思路,全力抓好机场口浙江产业园建设,把浙江产业园作为融入泸州主城区的“联接点”,大力招商引资,对接产业转移,打造以轻工业、物流专业市场为主的工业新区,加快融入泸州;化工园区东区围绕泸天化本部,集中向二级路发展,打造化工园区核心区,主阵地。化工园区西区集中发展泸天化关联配套产业;港口工业园区西区集中发展工业,东区集中发展酒业,努力搞好港口工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内的青利、安达、川渝和华明、巴蜀液、八仙液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在火车站和川渝、川黔两条高速路交汇接口处,规化建设一个占地600亩的综合型现代物流园区,集仓储、运输、电子商务为一体,实现铁、公、水联运,拉动_____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建设进度,逐渐从“政府主导型建园”向“业主主导型建园”、“企业主导型建园”等多模式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带动物流业发展。
4、利用长江黄金岸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长江流经区境内长20.85千米,按照市上将我区港口规化为永利作业区、香炉石作业区、石龙岩作业区、酒精厂作业区、河东作业区、大溪口作业区六大作业区的发展机遇,加快石龙岩深水港口建设,把它建成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及配套产业区,通过加快临港物流业的发展,把_____建设为泸州乃至川南地区,涵盖古叙和滇、黔的化工、煤炭、矿产、木材等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基地。
5、强化信息技术和服务支撑。信息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要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寻求投资方,在确保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投资与长期运营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司,启动建设物流供需信息查询、网上在线跟踪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力争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在商贸企业、工业企业、物流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及时收集货源信息,反馈到物流企业,合理地调配和使用车辆及其它资源,切实解决我区物流企业货源单
一、空车率高的问题。
6、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没有一流的物流人才,难以建设一流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流的物流平台。目前我区的主要物流企业都从原来的仓储企业或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缺乏专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要协同各物流企业制订人力培养规划,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现代物流企业的迫切需要。
7、营造物流业宽松发展软环境。物流业的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根据我区物流业发展需要,一是强化政府导向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改变分割、零散、重复的传统经营模式,组建大型物流集团公司,同时,加紧研究制定规范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竞争公平、运作规范、服务优良的外部环境。二是强化物流用地政策。对物流企业的新增用地,实行地价优惠,制订具体办法,对各种规费实行优惠。三是鼓励建立物流行业协会。鼓励发展社会物流中介专业队伍,组建区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引导下,由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规范,实行行业自律,自觉维护行业合法权益;通过行业协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业监管和服务,为政府提供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四是对物流业的执法部门要实行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特别是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合理用地、用电、用水,各有关部门、单位应予以优先安排。物价部门应积极争取扶持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本区内龙头企业和持有绿卡的企业要享受有关政策的扶持,创造企业发展的好环境。
8、实施财政扶持政策和奖励机制。对达到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纳税500万元以上的综合性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2500万元以上纳税300万元以上运输型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以上纳税200万元以上的仓储型物流企业,对其新增银行贷款部分给予贴息补助。凡在_____区内新办物流企业,当年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纳税达到100万元以上的,享受相关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其银行贷款给予贴息补助。鼓励物流项目投资、引资者,凡重大物流项目落户我区的区内外企业家和各界人士,享受新引进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对新引进区内的物流企业,当年纳税50万元以上,给予引资者个人奖励。
9、成立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应由区发改局牵头,成员单位经商局、交通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国土资源局、银行、财政局、规划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在物流发展过程中,高效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促进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设立物流办公室,负责物流业发展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各单位具体分工如下:发改委负责整体协调;经商局负责协调服务;规划局会同国土资源局从规划、用地上严格审查把关,严禁擅自改变土地规划用途;交通局负责落实运输道路规划;工商局协助交通局进行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对物流企业的税收指导服务;银行和财政局对物流中心建设及运营过程进行资金支持并监督资金使用情。
第9篇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我区是一个拥有 万农村人口的大区,农村卫生工作的好坏,事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近些年来,我区农村卫生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基本形成,农村卫生基础设置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有所增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的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到20__年底,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 个,共有各类卫生人员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人,拥有病床张,这些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为提高我区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农村卫生人员不足和医疗设备严重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区 所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编制 名,实有人员 人,空编个,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增长的需要,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配置标准》和区域卫生规划的标准,我区乡镇卫生院还缺编 个,空编缺编情况十分严重,已影响到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自 年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就医农民增多,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成倍增加,使农村卫生人员不足和医疗设备严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看病就医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我区实际,通过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试点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试点县的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初步探索了新形式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互助共济制度,不仅为农牧民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着重要的服务保障。
自20__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区试点至今,我们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经过积极争取,我区又有5个县列入国家试点。
我区有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参合农民个人缴费 万元,各级政府补助 万元;参合农民门诊就诊 余万人次,累计支出 万元,其中补偿 万元;住院 人次,累计支出 万元,其中补偿 万元,平均补偿率为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确实让农民受益,成为真正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三、乡镇卫生院建设情况b
自2000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为改善我区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构建符合区情、运转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安排社会发展投资资金和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对我区的 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总规模 平方米,总投资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 万元,地方配套 万元。
第10篇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黄石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工业经济占黄石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黄石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黄石工业经济正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所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黄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4%,加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51.2%。认真分析当前的工业经济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挑战,是确保今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当务之急。
一、黄石中小企业基本概况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__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772家。按大中小型工业规模分类,达到大型工业企业标准的为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总公司、东贝集团、湖北美尔雅集团、劲牌酒业公司、华新水泥集团公司、黄石供电公司和大冶陈贵矿业集团公司共8家,黄石拥有中小工业企业达3764家。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能源等7大产业,是黄石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工业规模分类,20__年末,进入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达482家,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2.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6%,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6家。20__年规模以下企业32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黄石市工业经济从20__年四季度起,呈现下行走势,但全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基本面较好。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势平稳。虽然20__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只增长6.3%,销售收入只增长3.4%。但20__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仍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400.46亿元,同比增长27.9%,上交税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8.92%。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140万吨,增长6%;铁矿石(原矿)产量286万吨,增长6%;服装1080万套,增长31%;水泥1268万吨,增长14%;钢、成品钢材、磁卡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9.08亿元,增长33.09%,比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绝对值占全市规模中小企业的74.95%。以万达金卡、振华化工、鸿峻铝业、新成钢铁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企业综合治理能力逐步增强。黄石市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改制,企业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综合能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湖北锻压机床等一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管理,企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逐年提高。黄石建材节能设备总厂等企业的产品不但在国内俏销,而且远销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三是企业产品逐步趋向多元化、系列化,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黄石市中小企业的产品由传统的钢材、水泥、机械、服装等有限领域,逐步拓展到新型材料、化学管材管件、精密模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800多个品种、近20__多个系列,产品结构优化,组合互补效应已经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已经实现质的跨跃;四是企业信誉普遍较好,盈利能力大为改观。据调查尽管当前市场形势比较严峻,黄石市仍有70%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够盈利。
3、企业成长步伐明显加快。20__年初,黄石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07家。到20__年底,新增规模中小工业企业100家,其中引进项目投产新增40家,“小进规”新增60家。据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清查最终结果显示,全市法人工业企业达到3772家,其中具备了规模以上工业标准的达604家,比目前在统的规模以上单位还多89家,这为20__年工业企业“小进规”提供了保障。预计20__年全市新增的规上工业将增加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将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个左右的百分点。
4、产业集群快速扩张。目前已形成了涂镀板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钢铁深加工、铜及铝制品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等八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聚集了500多家中小企业。20__年,涂镀板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等五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5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30.1%。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尽管20__年黄石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从第三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使黄石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突出表现在:
1、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20__年黄石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7.8%和1.0%。20__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26家,全部是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为26.1%,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电力等传统行业和主导行业。特别是电力生产等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带动全市亏损企业急剧增加,亏损额快速增长,黄石市中小企业全年亏损总额为5.44亿元,比20__年增加3.37亿元,增加亏损1.63倍。从亏损额看,排在全市前三名的分别是:电力、仪器仪表制造和通讯设备制造。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成本呈刚性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成本、人员工资、交通运输等费用支出不断攀升,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等手段降低的成本消耗。
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大。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自20__年以来,基础性原材料
及能源价格不断上涨,20__年1-9月份,黄石市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基本上处于直线上升态势,20__年1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11.82,到20__年9月达到.09。尽管20__年4季度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购进价“倒挂”加剧。20__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持续上扬,但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落后于购进价格指数,价格倒挂使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20__年1-12月份,黄石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比工业品出厂价格高7.59个百分点。分月看:除1月份两者基本持平外,2-1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均高于出厂价格1-13个百分点。明显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倒挂”加剧,直接使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近年来黄石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尤其是一线操作工缺口较大,招工困难,主要是工资待遇过低。20__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黄石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据初步统计,20__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8.1%。目前黄石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企业还反映员工管理难度增加,许多工人不愿签合同,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2、企业资金供应非常紧张。这次危机由大中型企业正在向中小企业扩散。企业资金面紧张,流动资金缺口增大,7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由于现行贷款利率偏高,使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据测算,危机造成20__年黄石市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减少近一成。同时,货款回收困难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0__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高达35.5亿元,占企业流动资金的14.6%。近年来,黄石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由于融资瓶颈难以突破,致使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迟迟不能显现。据调查,黄石中小企业中,“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占6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全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10亿元。
20__年黄石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仅为91.84,处于不景气区间。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2.81,处在近5年来的最低点;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4.53,处于极不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趋紧主要是金融紧缩措施的累积效应影响。一是小企业现金流紧张。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4-6分。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三是贷款审批时间长,企业融资很难迅速及时到位。成功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四是贷款成本增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目前,银行贷款实行浮动利率,近几年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利率上浮30%。融资困难已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20__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营业费用为22.9亿元,比上年增加78.77%。而企业利润总额只有14.61亿元,比上年减少3.55亿元,减少19.55%。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黄石中小企业出现的这些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也是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倒逼”压力。因此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把此轮危机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尽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所有问题,但可以体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心,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政府应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扶持。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相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政府主管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信息、科技、市场、资金、法律等配套服务,让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2、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金融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降低企业资本金、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规模”项目对企业评级的影响,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在贷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贷资金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查、发放权力,加快构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引导商业担保机构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用,简化操作程序。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应变能力。金融危机必然会促进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危机给企业和行业创造了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的机会,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将促使新的产品和企业的诞生。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探寻发展出路。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二是及时调整战略决策。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要改善营销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产品销售与市场开拓,开源节流,提高效率。合理调配内部各种资源,节能降耗。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对现有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努力创建企业文化和营造工作氛围,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
4、增强为企业服务意识,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目前黄石市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由此带来的融资难、信息不畅、人才匮乏等困难,严重制约了黄石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创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对那些有技术懂管理,有产品研发项目或专利技术,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的人,给
予风险投资支持。二是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创新。组织各行业协会成立中小企业互保基金会,共同应对资金缺口问题。
5、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合效应。应该看到,黄石市民营经济外向度较低,相对发达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支撑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稳固,这为黄石市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施“弯道超越”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在危机中寻找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政府部门要建立部门帮扶中小企业责任制,重点扶持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钢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实施行业管理。由协会牵头按行业组建企业联合体,加强产业集群配套产品的协作性,实现信息、原材料、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社会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建立起产业集群内部的资金链,把集群内部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在五大产业集群内部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区域品牌,扩大品牌效应,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企业和产品抗风险的能力。
第11篇 纺织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全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纺织工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纺织工业的发展受消费需求变化、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纺织业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点:项目注重高起点,产品注重高品质,技术注重快创新,产业注重大集群。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纺织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优势企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经营,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及本地优势产业,努力争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工业。
(二)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新创省级知名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00万元的纺织企业发展到15-20家。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达到25万元以上。
(三)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
1、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棉纺织: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纺锭生产能力,淘汰有梭织机,提高清钢联机组、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电子清纱器、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在室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以上,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要切实解决印染的环保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剂,制订较为合理的印染工艺,重点提高化学类(如重金属残留、含氯酚、气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纺织品生态检测项目的合格率。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整合优势
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两个重要环节的建设,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办厂和推行国际化营销。
通过联合、兼并等资产重组方式,支持化纤企业,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向下游整合发展,引导化纤面料开发较好、并有一定市场的占有率的纺织企业向上游整合发展,提高生产集中水平、技术先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上集中精力发展,而对那些不专长,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一个优秀企业与多个外围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这个共生体,共同打造我市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调整,形成2~3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业主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行业要想求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然转变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创优质品牌,以较高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小纺织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与配套协作;三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设计能力,逐步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瞬息万变,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纺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国际国内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原材料生产与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回避风险。
4、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在加快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全过程。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纺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模式入手,推广应用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项目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在生存、发展要求,我市纺织企业在今后3-5年要重点加快医用卫材和印染项目建设,拉长延伸纺织产业链,填补“印染链”的空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培植地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使我市纺织产业适当集中连片,发挥聚集效应;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发展项目。要把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对棉纺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
(三)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培训体系、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体系等五大体系对纺织行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促进纺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12篇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与问题,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快速推进,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土地合理流转,是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将有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我县土地流转基本概况。
我县有农业人口31.87万人,劳动力16.73万个,耕地总资源58.45万亩,二轮延包时,全县农户共承包土地48.66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3月12月底,全县登记流转土地面积4180亩,涉及农户1452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如下特点:
(一)流转方式多样化。
从全县土地流转情况来看,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并存。
一是转包(含代耕满一年的),大部分外出务工家庭采取了这种方式。即原承包户将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转包给转入户,转包条件和利益关系双方达成口头协议,也不经过发包方,只是一年一定一结算。具体数据暂时无法统计。这种流转期限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转入方的短期行为,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
二是租赁,采取这种流转方式全县共登记1983亩。如李家河乡青龙嘴村、干坝村,高罗乡九间店村、埃山村470户农民将736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楚天林木公司建立贡水白柚基地;晓关乡茶叶加工大户龙维民等人在中村坝村租用土地,建立优质茶叶基地200亩。农户每年可从中获得350——500元/亩的租金收入。采用这种流转方式,让转出方收入比较稳定,但未考虑到价格因素给收益所带来的影响。
三是入股,登记面积1919亩。如李家河乡酉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吸收青龙嘴村100户农户400多亩土地入股,建立蔬菜基地,仅种植大头菜一项,农户每亩可获得800元纯利。这种流转方式,将农民与企业(合作社)联成利益共同体,农民受益较大,但其收益受企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影响较大,农民对此持观望态度。
四是转让,登记面积274亩。如万寨乡移民通过转让从当地农户手中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当地农户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已经有比较稳定的非农收入,通过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又得到了经济补偿用于扩大二三产业。通过转让,解决部分土地二轮延包后移民搬迁无土地耕种的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经营模式多元化。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总体虽然较小,但蕴育出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些农业规模经营模式:
一是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全县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49个。如李家河乡二虎寨村精品柑桔白柚专业合作社,流转500多亩土地用于规模经营。
二是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如楚林白柚公司流转土地736亩建立白柚基地,科星有限公司流转270亩发展苗圃基地。
三是专业大户经营模式。全县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50多户,流转面积达4000多亩(流转面积末完全登记)。如李家河乡燕子溪村农民朱道,流转土地80亩,用于种植柑桔。
(三)发展效果明显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几十、几百亩集中成片流转呈上升趋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业主把土地主要用于发展果园、蔬菜、药材和农产品深加工原材料生产基地,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如李家河乡二虎寨村村民谭绍荣,2002租赁土地340亩建立白柚基地,今春遭受冰冻灾害后仍然采摘白柚两万多个,进入丰产期后,年均可采摘白柚20万个,收入可达30多万元;种植大户黄禹福,在椿木营乡租赁土地120亩种植蔬菜,除去租地费用人工工资等成本,每亩获纯利1500元,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发展蔬菜2800多亩。目前,在大户示范、基地带动下,全县已发展烟叶72990亩,茶叶 78390亩、水果 95130 亩,药材53280亩,农业产业化已初显规模。
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亟待转变。
一方面,部分干部存在怕麻烦的思想,不愿意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对土地合理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多,担心因流转而失去承包权和收益,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轻易流转。
2、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信息不畅通。
缺乏中介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种植大户和产业业主难以集中成片流转。
3、盲目注重当前利益,随意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
有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基本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有的流转耕地未能落实相应的复耕措施,掠夺式经营方式仍然存在。
4、缺乏相应的资金政策配套,土地流转需求动力不足。
农业生产投资量大,农作物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当前农业规模经营缺乏相应的资金、政策配套,难以调动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步伐。
5、转移劳动力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目前,土地对农民兼有生产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当农民非农就业能力低时,种地仍然是农民谋生的首选之计。即使进行流转,期限也比较短,导致有的转入方采取短期经营行为,耕作、施肥、投入等不合理,难以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三、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发展我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一)搞好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烟、茶、畜、果、药、菜”六大产业的发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正确引导,破除基层干部“怕找麻烦”的顾虑;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引导群众转变“自给自足”的生产理念,树立“规模经营、共同发展”的思想;加强土地流转典型事例的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建立服务体系,规范流转行为。
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应建立“政府搭建平台,业主选准项目,中介搞好服务,农民共同发展”的土地流转体系。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坚持以产业为依托,以业主为主体,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做好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供求登记、土地评估等服务工作,为土地流转提供全程服务。
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一方面,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社会资本到我县投资经营,另一方面,培育本地懂技术、有管理经营能力的种植能手承包经营。如对连片成块进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农用地,建议将其优先列入土地整理、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中去,对经营业主按其经营规模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等,提高其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从而推行土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3、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要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文本,确保流转双方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不形成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在现有流转合同的基础上,建议将土地流转费用以实物为参照物进行折价,可以避免因物价上涨或下跌而导致流转双方利益受损的现象出现;明确土地流转后到期还地于民时,归还的方式、面积等,解决土地流转整理后原有土地四至界限被打乱而无法复原的问题。其次加强土地流转后用途的监管。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配合,对流转后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的,要坚决予以打击,保护耕地资源。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档案,努力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的完整、真实。
4、建立健全调解仲裁体系。
流转主体、方式、期限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范围具有广泛性、纠纷主体具有多样性、纠纷的性质具有多元性、纠纷的原因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仲裁人员,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纠纷仲裁机制,以期为化解全县农地流转纠纷提供新的路径。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没有土地,农民就缺失安全感,而要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的基础就是社会保障。对自愿进城的要在就业方面提供扶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迁居城镇,并放弃了承包地、宅基地的农民,低收入家庭应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户籍制度上应消除城乡差别,让农民进城后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至少能保证农民进城的基本生活。
(三)发展合作组织,促进规模经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是催生新型市场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规模经营。
二是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得到收益,并让转出土地的农民成为新生产业主体的农业工人,获得土地收益与工资双重收入。
三是可解决其外出务工时家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四)推进城镇建设,促进劳力转移。
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已转移劳力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全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通过“阳光工程”等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第13篇 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一、__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__开发区是我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自成立以来,始终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构筑外向型经济新格局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招商思想,找准主导产业定位,突出产业招商,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
目前,__开发区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为主体的产业群体。截至“十五”期末,__开发区已经引进电子信息类企业达__家,此类企业投资累计达到__亿美元,占到开发区引资总额的7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代表企业有_/:请记住我站域名/_、__等,形成了芯片制造封装、电子元器件、手机配套、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四大行业,成为__市投资规模最大、资金密度和技术含量最高、产业链最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配套产业投资累计达到__亿美元,代表企业有__、__等,是目前__市最主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投资达到__亿美元,代表企业有__、__等,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
二、__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几年,对__开发区发展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为开发区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在国际资本转移上,以信息产业为代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正在蓬勃兴起,微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成为转移的主流,并呈现出制造、研发和服务一体化转移的态势。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稳定增长趋势将更加巩固,正在逐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和发展潮流中,开发区作为《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的特殊经济区,在我国的整体开放格局中将继续存在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开发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是产业链条还不尽完善,尤其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还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软环境方面,在服务意识、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国家对土地、信贷等采取宏观调控导致土地资源短缺和资金到位减缓,开发区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对我区产业招商和发展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三、__开发区产业发展建议
未来几年,面对国际国内招商引资新形势,__开发区应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__开发区的发展,要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工业园区的同时,充分发挥软硬件投资环境俱佳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优势,继续实施产业招商、载体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措施,凸现__开发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1、加强主导产业宣传力度,突出产业招商
紧扣产业发展的主线,积极对接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新动向,紧紧把握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世界五百强等外资企业在我国寻求第二市场的机遇,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竞争中抢占先机。进一步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集聚,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形成电子为主体、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链的重要产业基地。锁定具体的招商区域,集中力量强化对美国、韩国、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日本的汽车配套、生物医药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努力打造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
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环境是形象,是财富。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企业投资的基础条件。__开发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水平;加强配套商务服务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物业管理,同时加强工业园区的治安管理,有效防止盗窃等案件的发生。
各政府部门应提高行政综合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内容,诚信服务外商,经常深入企业,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对主导产业大项目、成立项目服务小组,开展全程式服务,真正做到公开、公正、便民、高效;加强涉外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机制,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
3、发挥“以商引商、以情招商”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已开业的和已落户的老企业对选址准备投资的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示范。要把积聚的产业、企业看作招商工作的优秀资源,一方面大力宣传我区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已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以此示范,消除外商的戒备心理,增强信任度;另一方面通过对入区企业的优质服务,让企业以现身说法的形式验证本企业的成功典范,说服新客商。采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示范方式招商,是发挥产业链作用,提高招商成效的一大捷径。
第14篇 区人才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对__区人才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下阶段进一步作好人才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是重视各类人才培训。近年来,举办各类主体班、轮训班25期,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年干部4000余人次。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人员等社会工作人才举办党的政策和法治理论培训10期,培训900多人次。聘请高校教师,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50人次。邀请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举办农村种植、养殖、畜禽疫病防治等技术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及农民2000多人次。
二是加强“一线”选人用人。近年来,共选派干部5批90人次到区属民营企业挂职担任外协副厂长(副经理)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干部200人次到急难险重一线岗位承担征地拆迁、控违拆违、“三改四化”等中心工作任务,接受实践锻炼。拓展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了从村、社区书记选拔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以及面向乡镇街道站办所工作人员和四项目人员定向招录公务员的力度。近几年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5人,公开考录近30人。
三是加大“潜人才”开发力度。加强未果型潜人才开发,举办中国__“德孝廉”小小说征文颁奖大会暨小小说年会,发现了一批小小说创作人才,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__小小说作家群,聚集本区小小说名家200名,其中白旭初、伍中正、戴希跻身“中国小小说50强”。加强萌芽型潜人才开发,推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336人次。推荐就业见习27人次,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2.9万元。扶持1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发放创业扶持基金13万元。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领跑新常德、建设新__”,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小。从学历结构看,尽管我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比在90%以上,但其中多为大专和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较少,在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中没有博士研究生,高学历人才比例小。从职称结构看: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师不足20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不到1%,比例偏小。高级拔尖人才少,每年能选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合适人选更是凤毛麟角。
2、相关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人才急缺。__区定位于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一批金融、物流、现代城市管理、新型工业化产业等方面的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
3、人才的市场化流动不够顺畅。一是引进人才的渠道不通畅。
编制数额限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断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单位业务增加,但编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不能正常引进人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有限,影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囿于市管区的体制及区位,高精尖人才进入市区工作,首先选择到省市属单位,难以流向__区。二是人才交流机制不健全。体制内人才一般“一个萝卜一个坑”,流动困难,鲜有人会主动离职另谋职业。
4、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一是部分事业单位的聘请人员留不住。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解决不能补充人才的问题,以合同形式聘请人员。这些人没有编制,也还没有真正实现同工同酬,工作多,待遇低,能力强的留不住,一旦有机会就去了待遇更好或有编制的单位;能力弱的勉强留住了,又难当大任。二是在__区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往往向往更高的发展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趋向到更好单位或更发达地区工作。
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__区作为省内首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类区县,发展水平在市内领跑,但地处湘西北,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和区位优势不明显。区内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服务型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产品比较单一,生产规模小,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的生产型企业较为缺乏,较难形成人才的批量集聚。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工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重复的生产线需要大量技术娴熟的
技术工人,产品研发和科研创新机构缺乏。服务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主,附加值低,现代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尚难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是区位的特殊性。__区是中心城区,进入市区工作的高层次级人才、专家,主观上首先选择到较好的省属、市属单位,较少选择__区机关事业单位或中小企业。市直单位驻地多位于__区辖区,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多为__户籍或__区常住人口,这些人在人才统计中不能算入__区人才,但是计入了__区总人口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__区人才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四是机构编制和进人渠道偏紧。全区机关核定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总数较其他县区偏少。公务员招录由省统一组织后,与一些可以将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直接引进到公务员队伍的地区相比缺乏优势。事业单位进人也是“凡进必考”,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难以通过政策性安置的方式引进到事业单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引进。
人才发展应该健康有序,多向均衡,更多是基于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不是为了传说中的灰色利益。要进一步作好人才工作,必须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要站在协调维护社会各方利益的角度,不断深化改革,打破体制壁垒,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继续发挥人才工作牵头抓总作用,健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人才工作专项考核,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责任。抓好已出台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积极构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是进一步做好各类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博士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合作。根据我区发展实际,按需引才。通过公开招考、组团招聘、申请外引等形式,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注重引进一批具有全日制硕士学历学位研究生,不断扩充我区人才总量,努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环境。
三是进一步优化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和用好现有各类人才。统筹抓好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时更新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工作动态管理,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发挥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库的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第15篇 乡镇经济果林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特色经济果林质量及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拟2023年下半年起实施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一、现状条件分析
_____镇现有经济果林情况表
2、配套条件。近二年通过我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已经大有改观,为本项目建设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市场需求。一方面上海人口多,又是国际性大都市,消费市场大,近年来黄桃供不应求,加上我们旅游镇有着丰富的旅游市场,地理条件属于江、浙、沪三角地带,高速公路、国道、航道交通发达,西邻姚庄黄桃基地,只要联手发展,共创品牌,整合特色经济果林资源优势,一定能推动农业及农业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姚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2万亩,据了解,实种面积仅4700亩,目前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要新发展黄桃,一般以5000亩为宜。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党委政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以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突出“挖潜力、建基地、抓龙头、兴果林”这一重点,利用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区域特色。通过引进建设,兼顾更新,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以经济果林以黄桃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镇农业和农产品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选择团新、菖梧、新新、新义、五星村作为产业带,同时兼顾老果林改造,鼓励全镇农户种植,拓展以锦绣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面积,实施我镇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1、新建锦绣黄桃生产基地5000亩。
2、更新拓展经济果林面积2200亩。
3、保留经济果林面积1800亩。
五年合计达到经济果林面积9000亩。
四、实施步骤、运作方式和经济测算
1、经济果林五年计划及经济测算,见下表
_____镇经济果林五年计划
经济测算表
2、运作方式。本实施方案实行政府统一规划,成立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规范运作,各建设点的投资商及农户统一加盟实施,前期发展以外来示范户示范带动以吸引鼓励本地农户种植为主。
五、风险分析
我镇经济果林发展项目,由于规模大、周期长,一旦实施,风险也不可避免,主要是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
六、行动原则
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发展以黄桃为重点,兼顾果林改造更新和拓展,一定要统一规划,分阶段设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七、保障措施
1、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成立_____镇五年经济果林项目领导小组,镇农技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相关的各部门按照行动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理推进,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各项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项目管理班子。
3、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市区对经济果林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的领头羊
4、建立项目监督评估机制,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强化五年经济果林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对组织管理和种植农户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部分优质产品优价托底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