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40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第1篇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一、__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__乡整体面貌,对__乡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有争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二、__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__乡建制于1984年,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1564户6631人,距离寻乌县城50公里,广东兴宁市区62公里,是江西省南下广东发达地区的主要通道出口。

(一)__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__乡农业是以种植业、果业为主导,茶叶和油茶种植为特色。其中油茶种植面积有25500多亩,平均年产油茶24.5万斤,年产值10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有1800多亩,年产值达630万元。__乡矿产和水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高含量的铀矿、稀土、水晶矿;境内还建有斗晏、大田、铁尺水、龙潭等8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计3.95万kw,被水电专家称之为“小水电之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__乡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目前__乡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地膜的广泛推广及大量应用,虽提高了产量,可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污染,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稀土的非法开采造成饮用水水质严重下降,对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到河流,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畜禽养殖污染,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__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__乡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种植不合理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__乡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二)__乡造成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原因分析

1. 环保意识淡薄,宣传程度不够。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 政府环保力量薄弱。一是__乡没有专门的环保队伍和防保员。乡干部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二是乡干部人员常变。人员变动过快,使环保工作在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3. 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__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群众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例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垃圾随处扔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难以根治。

4.环保方面配套设施不足。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使得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三、__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按照“建设环境优美的新__”的要求,在全乡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乡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 落实环保乡村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村委会,固定村级环保员,确保人员流动带来的不便。加强乡镇环保培训,完善体制,健全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打破部门行业的条块分割,协调各相关部门,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将行政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有机结合,科学设定执法岗位,明确执法程序。

3. 倡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加强农业知识培训,制订农药、化肥等的科学使用计划,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同时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广农村环境保洁,实行农村生活垃圾袋装,确保道路、水塘、河道清洁,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4.完善环保配套设施。应该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引导,防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环保政策扶持,逐步向生态环境保护如__环保重点工程、农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要以“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以“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__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建设和完善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广泛开展__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__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__。

第2篇 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地方社区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生态保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社区的扶贫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贡献。对于有着良好生态资源但经济欠发达的__保护区同边村社而言,应把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开展精准扶贫中把握精准施策,安排精准落地,落实精准推进,围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发展之路。

一、基本情况

____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包帮__乡__村,干部职工结对帮扶9个村民小组86户251人。__村隶属__省__市__县__乡,是__保护区周边经济不发达地区中的贫困村落之一,地处__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距__县城120公里。__、__等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30户 1546人,劳动力780人。贫困人口165户502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500毫米。有耕地面积1704亩,人均耕地1.23亩,林地11000亩。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全村党员44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就要充分找准客观和主观存在的问题。客观因素有: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未通达村组路四个社;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三是缺失致富带头人;四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无村集体经济,对村里基础建设无能力投入。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有畏难情绪,认为扶贫主要抓好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户的就不细做了;二是个别干部职工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脱贫致富举措不够科学合理;三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极少部分贫困户在规定时限难于彻底脱贫致富。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因病致贫。86户贫困户中因残致贫1户,因病致贫的占6%;二是因学致贫。受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6.8%;三是因缺技术致贫。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年轻劳动力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只能选苦力型工种。因缺技术而致贫的占25%;四是因缺经济致贫。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因缺经济而致贫的占18.7%;五是因缺劳动力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因缺劳动力而致贫的占13.5%;六是因灾致贫,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农民生产的不稳定,损失较大。因灾致贫的占10%。七是因其它原因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20%。

四、扶贫目标

针对__村贫困现状,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多次商讨,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3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__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把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相结合的策略,关键是要找到市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需求,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着力点。无论是精准扶贫“造血功能”的建设,还是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认可和实现。现代市场需求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生态和环保。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找准扶贫攻坚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局面。一要推动绿色生态为重点的产业开发。要在发展蔬菜、畜禽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生态特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花椒核桃魔芋种植。规划种植花椒500,魔芋1000亩,腊虫500亩,核桃800亩,同时对已种植的核桃、花椒进行补植补造。引导群众加强对核桃、花椒的种植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二要大力发展规模养牛、养猪、林下养鸡等养殖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规模养殖,促进农民增收。规划3-5户养牛大户,4-6户养猪大户,鼓励2户群众到本村的羊角垴社去种魔芋和养鸡,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三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核桃、魔芋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四要加大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科技兴农力度。要把生态产业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提升村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加强对贫困农民扶贫技能培训,根据__乡__村的实际需求,聘请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和农产品方面的专家到村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劳动技能,提高农林作物的产出水平。调动贫困农民利用生态建设增收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种养观念,推广生态农业科技,实行生态种养,以科技服务促进29户贫困农民增产增收。

(二)找准精准扶贫的落脚点

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怎么扶”是精准扶贫落脚点的问题。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保护区资源权属问题致使管护和安全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保护区管理条例”(管理者)和《物权法》(林权所有者)的矛盾,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是解决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办法。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 (智慧)的有机统一,为__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7户由社会保障来兜底。

(三)找准精准扶贫的立足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按照扶贫对象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饮水、道路等贫困群体最关心的问题,加强群众受益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自然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清洁等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规划新修通组公路26.5千米,建到户户间道8100平方米,建取水池5个,蓄水池10个,入户管道20.15千米,改造危房50户。使贫困群体既享受到扶贫的效果,也美化了生态环境。

(四)找准精准扶贫的支撑点

积极协调危房改造、特色农业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建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包保单位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要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五)找准精准扶贫的辐射点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投入,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针对村小学教师缺乏,师资水平低的现状,开展支教扶贫,同时依托国培计划对村小学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培训。

(六)找准精准扶贫的稳定点

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产业信用品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既要激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坚定“守住绿水青山”的信心和决心,也要防止出现因环境保护而跟不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守着绿水青山“饿饭”的尴尬局面,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二要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要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三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三要落实责任考核制。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七)找准精准扶贫的结合点

第3篇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实践调研报告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7月9日至7月20日,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与生态调研

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在__镇__村__生态园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果实采摘与农田间作套作技术;在“捡起的是美德”卫生清洁活动中,队员们积极传播、践行环保观念;在检测卫河水质时,队员们认真取样分析,将包括色度、浊度与硬度的污染数据及时反馈给__市水利局;在推广绿色食品的过程中,队员们向市民耐心讲解肉蛋奶合理调配的比例,<莲山 课件>;为群众带来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

在__市__镇__开展的生态调研活动中,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鬼针草、荔枝草等当地常见的植物和采集到的昆虫制作成标本,并针对其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归档整理。在山里的六天时间里,

队员们搜集到了40多种动植物样本,并比对__以往生物资料进行查缺补漏,建立了此次__调研的动植物档案。“平时在课本里也学过这些植物,但是等亲眼见到这些植物的时候却认不出了,看来还是实践出真知啊,只有亲眼看到了摸到了才能真正记在心里。”队长__如是说到。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的队员们积极宣传和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市民带去健康绿色的生活理念,以实际行动建设生态家园。

第4篇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调研活动报告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7月9日至7月20日,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与生态调研

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在__镇__村__生态园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果实采摘与农田间作套作技术;在“捡起的是美德”卫生清洁活动中,队员们积极传播、践行环保观念;在检测卫河水质时,队员们认真取样分析,将包括色度、浊度与硬度的污染数据及时反馈给__市水利局;在推广绿色食品的过程中,队员们向市民耐心讲解肉蛋奶合理调配的比例,<莲山 课件>;为群众带来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

在__市__镇__开展的生态调研活动中,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鬼针草、荔枝草等当地常见的植物和采集到的昆虫制作成标本,并针对其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归档整理。在山里的六天时间里,

队员们搜集到了40多种动植物样本,并比对__以往生物资料进行查缺补漏,建立了此次__调研的动植物档案。“平时在课本里也学过这些植物,但是等亲眼见到这些植物的时候却认不出了,看来还是实践出真知啊,只有亲眼看到了摸到了才能真正记在心里。”队长__如是说到。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的队员们积极宣传和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市民带去健康绿色的生活理念,以实际行动建设生态家园。

第5篇 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原则问题调研报告

这次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包含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破坏生态环境恶果的惨痛历史教训。在开发之初,深刻认识西部环境特性,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对避免开发中产生新的环境破坏,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我国西部处于平均高程800-__米和__-4000多米的两大台阶及其衔接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任(eeotone),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破坏后难于恢复的弱点,也是我国环境灾难,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洪水、雪崩、冻土、森林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少数小块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农业生产潜力在50公斤/亩以下,仅相当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六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生产力低下,目前环境人口容量很小。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以7-8人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力不会超过2-3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大量人群的盲目流入。中外开发历史证明,单靠移民开发没有成功的。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

四、西部环境问题复杂,研究工作薄弱,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马列主义原则,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现代环境问题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但真正意义的环境科学却只诞生在20世纪中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影响环境变化响应的滞后性,从而导致人类认识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急于发展的功利思想,更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困难性。例如本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观察到大气臭氧减少,70年代大气臭氧减少加快,科学家提出了人工合成卤代烷烃破坏臭氧层的问题,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第一次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协议。今天,臭氧层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些结果比人们预料的还要严重得多,保护臭氧层决策的正确性也毋庸置疑。但在采取一致行动方面,由于各自利益的关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其决策尚且如此,错误的认识和盲目的决策,其后果可想而知。

譬如黄河泥沙问题。自先秦以来黄河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记载,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泥沙也形成了分疏论、改道论、束水攻沙论、旅淤固堤论、蓄清刷黄论等多种学派,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泥沙方面的努力。风化剥蚀,自然常态,水流搬运,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河口浅海才成了生态资源最丰富、人群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降雨全部拦截,泥沙原地不动,则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全球90%的捕鱼量和沉积矿物的海岸海洋带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这里有一个泥沙拦截度的问题,也有一个上下游的综合平衡问题。

缓慢的渐变是环境特点之一。西部干旱地区的湖泊萎缩、解体、消亡的事例久已有之。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苟仁错湖,90年代还有23.5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1.3米,不到__年竟至完全干涸,却是绝无仅有。如果说近30年来,全国湖泊数量减少了450个,长江流域通江湖泊减少了将近一半与人类的错误行为有关,可这里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再如黄河源头玛多县4000多个湖泊,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消失了1000多个,这里也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凡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西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于此可见一斑。西部生态的脆弱性,环境的恶劣性,问题的复杂性,开发困难性。以往认识上的不足,以及适宜知识经济时代开发与保护方式的探索,环境经济协调途径的寻求,西部不同地域单元特殊性问题的特殊处理方法等等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之西部地区科学研究工作薄弱,更应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5篇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调研活动报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7月9日至7月20日,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与生态调研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在xx…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信息

  •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5篇
  •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5篇40人关注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调研活动报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7月9日至7月20日,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服务队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与生态调研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 ...[更多]

相关专题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