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33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第1篇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23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23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23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23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31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23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 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 、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第2篇 202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厕、改院、改厨、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建医疗室,建活动场,建垃圾场)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了。民进梁子湖支部,根据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组织了部分民进会员深入乡村,对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__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五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建议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政府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文化部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买lhc、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习的技艺改为妇女学习。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6、旅游文化要开发利用。我区有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山青水秀,旅游景点甚多,人文色彩浓厚。目前我区旅游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游还没有开发。梁子岛、月山、沼山大寺、子坛庙、青峰寺、长兴寺等处所有许多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如果开发出来,将会给我区旅游文化忝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会有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赏美景,品佳肴,话传奇。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梁子湖区区委、区政府本着“立足目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挖掘艺术,突出特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第3篇 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厕、改院、改厨、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建医疗室,建活动场,建垃圾场)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了。民进梁子湖支部,根据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组织了部分民进会员深入乡村,对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__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五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建议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政府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文化部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买lhc、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习的技艺改为妇女学习。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6、旅游文化要开发利用。我区有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山青水秀,旅游景点甚多,人文色彩浓厚。目前我区旅游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游还没有开发。梁子岛、月山、沼山大寺、子坛庙、青峰寺、长兴寺等处所有许多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如果开发出来,将会给我区旅游文化忝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会有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赏美景,品佳肴,话传奇。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梁子湖区区委、区政府本着“立足目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挖掘艺术,突出特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第4篇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

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

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

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

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

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

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宣传渠道。坚持定时开机制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商业信息,弥补现在群众现场开会难的缺失。

二是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参与市场竞争送戏下村。

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充文化设施,公开招考一批文艺专业人员,财政给乡镇列支专项文化工作经费。

2、引导培育群众文艺团体。

一是发掘保护好传统的文艺项目。如渔鼓、舞龙、舞狮等。

二是引导好农民的自主文体队伍。如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排球队、歌舞团。

3、加速开辟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相关部门应大力争取上级计划,全面推开村级图书室建设。科学规划布点,建设一批农民文体活动场地,配齐篮球、排球等设施。各乡镇、村间开展文体赛事活动,营造氛围,形成习惯,把农民从麻将桌前引向图书室、体育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村民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伟大进程。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想查看更多相关信息,请上酷猫写作范文网。

第5篇 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XX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XX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XX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2、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XX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4、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

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XX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2、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3、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二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五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4、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二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五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第6篇 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23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XX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国共产党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XX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XX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XX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XX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

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4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五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第7篇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

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

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

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

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

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

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宣传渠道。坚持定时开机制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商业信息,弥补现在群众现场开会难的缺失。

二是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参与市场竞争送戏下村。

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充文化设施,公开招考一批文艺专业人员,财政给乡镇列支专项文化工作经费。

2、引导培育群众文艺团体。

一是发掘保护好传统的文艺项目。如渔鼓、舞龙、舞狮等。

二是引导好农民的自主文体队伍。如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排球队、歌舞团。

3、加速开辟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相关部门应大力争取上级计划,全面推开村级图书室建设。科学规划布点,建设一批农民文体活动场地,配齐篮球、排球等设施。各乡镇、村间开展文体赛事活动,营造氛围,形成习惯,把农民从麻将桌前引向图书室、体育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村民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伟大进程。

第8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推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__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__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__镇现有1间2023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2023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2023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__市教育局和__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2023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__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20余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__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_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9篇 乡镇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泱泱中华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亿华夏儿女,其中农村人口占80%,农村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农村文化的涵盖面广,意义重大,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引导深化农村改革,构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现,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仅以××乡为例,窥一叶而知秋。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乡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间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围鼓清唱;方岗村的玩蚌精、莲响舞;大魏村、塘陈村的舞龙灯;××村的拉犟驴;小罗村的路竹马;庙王村、魏店村的舞狮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莲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各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每年组织多次文艺节目汇演,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很好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全乡现有民间艺人160余人,经乡文体站测试各格的有48人,其中农民乐队三支,××和塘陈唢呐队一支,民间艺术创作骨干5人(文化创作3人,音乐创作1人,美术创作1人)。1983年美术作品《裁新衣》有省级获三等奖;1996年××农民唢呐在孝感市汇演的《迎新套曲》获市级表演二等奖;1996年文学作品小品《一床蚊帐》和快板书《让床》在全省获奖作品中双获佳奖,获奖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艺快板书《求医》,湖北小曲《要嫁妆》、小戏《送黄花》、《补萝筐》、小品《访亲家》等文艺作品在市级获表演和创作奖,在县级获奖文艺作品3,县级文艺演出每年都有××创作的文艺节目。20__年新创作曲艺作品《憨头送礼》、《看儿子》、《唱××》,多年来,共创作文艺作品70余篇。教育事业逢勃发展。自建乡至1993年,全乡20个村均新建标准化教学楼,1995年“普九”验收经省验收达标。从20__年至今,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先后将不足百人的塘陈村小学、罗范村小学、操祝村小学、大冯村小学、大潘村小学并入其他小学,师资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资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已见雏形;为改善办学条件,20__年借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在××乡罗庙中学举行之机,乡在学生中集资,扩建罗庙中不学运动场的面积10亩,修建了运动场地,新建学生住宅一栋,学校生活区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__年,积极争取国家学校危房改造资金,先后新修魏店小学教学楼,罗庙中学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学校教育设施进行了添设。20__年扩建改造了乡中心小学,近三年学校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罗庙中学连续三年获得中考好成绩,一中升学率全县第三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新建新农村书屋3个,共拥有各类图书3万册。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农村文化创作与表演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传人难寻,现代年青人大多局限与打工经济或创业成家,对农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艺品种面临失传灭绝。

三、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波、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网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四、振兴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

乡镇文化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盛况,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方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也不该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避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确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文化站的人、权、事、物彻底下放,成为乡镇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门;明确县文化局的主管职能,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尝试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将文化事业纳入“以钱养事”机制,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加大对文化中心配套建设的投入。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最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比如建好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站,一个图书室,一个农科教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思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保住好开展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专职不专,阵地丢失,文化活动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专干队伍,确立“生存靠政府、发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专干基本工资应实行全额拨款,奖金福利由自身发展文化产业补足,以确保农村文化站业务骨干的稳定和自身“责任田”的耕种。同时,各级文化业网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逐步摆脱挂靠在政府,长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地停滞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天地,繁荣我乡农村文化。

第10篇 2023年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__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国共产党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__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__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__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__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

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4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五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第11篇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示例

__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市政协于四月上旬组成专题调研组,分别赴戴南、合陈、茅山、大邹和周奋等5个乡镇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并通过到姜堰市俞垛镇考察和征询市相关部门意见,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通过对调研乡镇的走访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的乡镇来看,除戴南镇外,其他四镇都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辟有文化活动阵地。如大邹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qi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茅山镇除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外,还新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周奋乡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戴南镇目前也已积极规划投资2000万元筹建将会成为“苏中第一”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2、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戴南镇分管负责人对我们说:“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他们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周奋是经济薄弱乡镇,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健身、活动、展览和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茅山镇每年都搞一次颇具特色的会船节。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如茅山镇利用曾唱响中南海的“茅山号子”填上新词进行演唱,周奋乡通过挖掘、整理出民间文化瑰宝“西江月”曲牌,并编排了《又唱西江月》节目参加市里演出,获得全市文艺调演一等奖。茅山镇还通过搜集整理,编写了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号子》等3本图书。

4、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市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合陈镇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23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龙、舞剑、打莲枪、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参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还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茅山镇每个行政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23年全市有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2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614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就占 %,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镇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乡镇、村要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文化机构,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并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市文化局、体委和文化馆等文体主管部门要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置,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如茅山镇的“茅山号子”、“会船”民俗,周奋乡的“西江月”曲牌等,属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同时,我们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借鉴并推广周庄文化站产业化办文化的模式,以逐步实现“以文养文”,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文化、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让新农村文艺调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成为检验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成为新农村广大文体爱好者展示才能的舞台。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建议,可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实验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在全市率先选择2到3个乡镇、10到2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作为试点,花6个月到1年的时间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试验工作。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第12篇 农村文化构筑环境调研报告

兑现周全小康搏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大举促成经济与社会、都会与农村和谐成长。加强农村文化构筑,对付充裕农村文化糊口生涯,增进农村文明进步,兑现城乡互助成长具有紧张的效用,也是当前农村必要珍视和解决的题目。为此,县政协社会奇迹专委会就我县农村文化构筑环境进行了调研。

1、根本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构筑获得较大成长。

一是加强了根本构筑。

经过议定机构改革,全县33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体育办事中间,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35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553 个。各体裁办事中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体裁协会、艺术集体,根本做到有构造,有活动。平滩镇、高楼镇比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创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文娱室,添置结果部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东西,文化根本办法获得加强。

二是文化活动展开较好。

200_年全县各乡镇共展开大众体裁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村、户)办事308场次,进行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累计达5。5万册)。 三是特点文化成长凸起。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自动开掘死板艺术,打造特点文化佳构。近十年来,每一年以在全县范畴内展开“一乡一品”文化汇演活动,开掘和开辟大儒龙、竞技龙、荷花龙、板凳龙、稻草龙、火龙等10多种龙灯表演艺术,一些乡镇成长成为铜梁龙灯艺术基地。全县建立龙文化公司6家、龙舞表演队10多支,长年在国表里交换表演。高楼镇的火龙,比年表演年收益均达数百万元。 四是大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盼望。比年,我县很多集镇的大众自发构造起来,唱歌跳舞,健身文娱,“坝坝文化”酷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入手下手成长,特别是土桥镇高坡村,1999年就建立了艺术团。经过议定自编自演节目,参加县、镇的宣扬表演活动、农村红白喜信,充裕了农村文化糊口生涯。如今有相对巩固成员近100人,能表演节目71个(自创15个),还自筹经费建起70平方米的活动中间,置办1万多元打扮、道具等,在县内和周边县外埠区申明日起,成长红红火火。

2、存在题目 认识不敷,珍视不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精神一贯处于次成长职位处所。一些基层干部思维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隐约见解,对文化构筑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周全和谐成长中的紧张职位处所和效用认识不敷,工作摆不上位置,每每“说起紧张,做起次要,忙时不要”。乃至觉得“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都会糊口生涯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成长缓、不均衡的紧张因为。 文化糊口生涯贫乏,难足大众之需。跟着农村温饱线的超过,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裁减,农民愈来愈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死板糊口生涯方法,巴望充裕多彩的精神文化糊口生涯,以满足文娱、健身、求知、交换的需求。高坡村大众自发文化活动的勃兴便是很好的阐明。但如今“高坡村”为数太少,大都农村的文化糊口生涯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但贫乏单调,还造成打赌、迷信等不良民风漫延,感化农村社会巩固和精神文明。 投入太少,根本薄弱。

如今农村文化构筑投入紧张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

一是资金投入非常有限,处于“随便”状况。

二是人力不敷,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大都被联合调配做别的工作,并未专事文化。

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大众看了则了,于根本构筑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办法紧张不敷。乡镇文化中间粗略,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村文化室则挂牌罢了,名不副实。大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东西,展开非常坚苦。同时当代传媒办法滞后,原有农村广播根本损失、闭路电视覆盖户不敷50%、收集更是一片空白,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场、全国的关联。另外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构造展开的活动少,对大众自发的活动又搀导指导不力,成长根本处于“顺”其天然、良莠参杂、供不敷需的状况。 步队构筑不力,文化人才贫乏。我县文化奇迹单位贫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阐扬引领效用,对农村文化成长也存眷较少;乡镇文化干部凡是变动,或长期“调用”,交易难熟悉,本领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结城区,农村百难挑一。高坡村艺术团能日趋成长,此中热中文艺又能编能演的几位骨干功不可没。人才贫乏是制约农村文化成长的紧张身分。 办理本能机能未变化。比年,文化主管部分很多精神陷于进行活动等详细事件,从宏观上筹划、教导、促成全县文化成长,特别是农村文化构筑出力较少,对交易单位工作办理鞭策不到位,凡是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兑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本能机能变化,庆幸农村文化构筑摆上位置,自动促成。

3、几点发起: 办理好认识和位置题目。

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增进社会、都会反哺农村,竭力兑现经济与社会、都会与农村和谐成长的紧张期间。加快农村文化构筑。

一方面有益于办该当前农民大众根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益于排除和抵当农乡村后、愚蠢、低俗的恶风陋俗,进步大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增进农村连续和谐成长。如高坡村,自动健康的文化活动渐渐成为大众文化糊口生涯主流,村里邻里和眭、治安精良,打赌、迷信极少,屡次被评为文明村、五好村,人们的精神风采和社会民风有了很大改进和进步。

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村的周全进步,只有农民的周全成长,才华真正兑现国度的振兴和全社会的和谐巩固。从长远和成长计,加快农村文化构筑,也是落实“三个代表”紧张思维,贯彻科学成长观,构筑周全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力抓、抓好,是当务,也是职责。 加大根本办法投入。从高坡村自发大众文化的强势看,农民文化需求自立性、参加性加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办法构筑作为重点,切当加大投入,渐渐变化大众文化活动场地、配置、东西和当代传媒、收集等硬件办法紧张不敷的状况。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根本,多赐与物、资投入 。基层要将农村文化构筑切当纳入经济社会成长整体筹划,纳入财务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变化投入“随便”,工作“应景”状况。同时,经过议定自动的政策办法鼓励、指导、搀扶社会气力参加,构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根本构筑。

增强人才步队构筑。市里要建立文化人才下乡轨制,加强对农村文化步队的培养。县里要改革用人轨制,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办理文化奇迹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题目。乡镇要建立健康体裁办事中间,配齐专职人员,巩固工作步队。要大力大举开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本层、融于大众的农村文化教导员(文化义工)步队。经过议定强化“软件”构筑,保险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险农村文化自动健康成长。 强化改革,变化本能机能。要坚定以民为本,建立大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构筑落实。文化部分要进一步变化本能机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全县文化奇迹成长的筹划、教导和和谐、办事,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构建精良环境。要进一步强化文化奇迹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变化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惰无为状况,强化本能机能,鼓励活力,切当阐扬大众文化、农村文化构筑“领头羊”效用。各奇迹单位可富裕利用现有文化资本,自动开辟文化市场,展开有偿办事和文化产品策划活动,连续加强自我成长气力。 阐扬好都会发举动用。我县有县级体裁协会22家(文化10家)、艺术集体3家。这些社会集体在城区展开充裕多彩的文化活动,加上文化下乡工作的大力大举促成,对农村感化策动极大。乡镇“坝坝文化”、高坡村艺术团便是都会“广场文化”、大众文艺表演在乡村的衍生。利用都会文化资本优势和辐射效用,加强城乡文化关联、互动,助推农村文化成长,充裕农民大众文化糊口生涯,是行之有效之路。

第13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__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__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__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2、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__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4、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

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__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2、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3、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二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五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4、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二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五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并通过到姜堰市俞垛镇考察和征询市相关部门意见,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通过对调研乡镇的走访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的乡镇来看,除戴南镇外,其他四镇都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辟有文化活动阵地。如大邹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茅山镇除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外,还新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周奋乡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戴南镇目前也已积极规划投资__万元筹建将会成为“苏中第一”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2、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戴南镇分管负责人对我们说:“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他们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周奋是经济薄弱乡镇,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健身、活动、展览和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茅山镇每年都搞一次颇具特色的会船节。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如茅山镇利用曾唱响中南海的“茅山号子”填上新词进行演唱,周奋乡通过挖掘、整理出民间文化瑰宝“西江月”曲牌,并编排了《又唱西江月》节目参加市里演出,获得全市文艺调演一等奖。茅山镇还通过搜集整理,编写了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号子》等3本图书。

4、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市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合陈镇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__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龙、舞剑、打莲枪、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参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还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茅山镇每个行政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__年全市有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2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614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就占 %,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镇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__”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乡镇、村要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文化机构,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并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市文化局、体委和文化馆等文体主管部门要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置,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如茅山镇的“茅山号子”、“会船”民俗,周奋乡的“西江月”曲牌等,属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同时,我们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借鉴并推广周庄文化站产业化办文化的模式,以逐步实现“以文养文”,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文化、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让新农村文艺调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成为检验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成为新农村广大文体爱好者展示才能的舞台。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建议,可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实验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在全市率先选择2到3个乡镇、10到2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作为试点,花6个月到1年的时间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试验工作。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__”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__年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置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__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__年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__年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__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3. 群众文化日益红火。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我县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我县各乡镇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县城有活动,乡镇闹“红火”,且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渐多样,规模日渐宏大;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好戏连台。__年的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历时两个月,不仅为各行各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展示在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进英模事迹,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级培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系。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队伍弱化和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强烈的现状,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组建了10几支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农民文化异彩纷呈。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各地涌现出了多个读书、音乐、摄影、剪纸、花卉种植等特色文化户,这些农村特色文化户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__]21号)精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对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无偿划拨。从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土地批复、划拨困难的情况,致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处于有钱无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专干有些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历偏低、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位虚薪低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评专业职称,也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等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因为缺少培训和业务学习,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中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技能辅导领域渐成弱项。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缺乏经费支持,音响、乐器等基本设备严重缺乏,演出收入难以弥补活动开支,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文艺队伍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文化底蕴厚,经济条件好,领导认识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设就相对搞得好,相对比较丰富。文化底蕴薄,经济条件差,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工作中,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

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有 6个镇组建民间文艺队伍 60支,近1000 人。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__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三)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

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有效载体,其丰富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阵地在农村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县、乡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二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群众多参与,多受益。三是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六是加强对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七是创建文明村组、文明示范户和“农家文化大院”,现暂无条件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的村,应首先建好“农家书室”,切实解决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扫黄打非,禁赌禁毒,限烟限酒,节俭办事,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引导,改变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于精神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农村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县乡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书刊电视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置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3. 群众文化日益红火。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我县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我县各乡镇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县城有活动,乡镇闹“红火”,且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渐多样,规模日渐宏大;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好戏连台。的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历时两个月,不仅为各行各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展示在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进英模事迹,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级培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系。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队伍弱化和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强烈的现状,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组建了10几支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农民文化异彩纷呈。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各地涌现出了多个读书、音乐、摄影、剪纸、花卉种植等特色文化户,这些农村特色文化户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__]21号)精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对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无偿划拨。从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土地批复、划拨困难的情况,致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处于有钱无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专干有些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历偏低、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位虚薪低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评专业职称,也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等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因为缺少培训和业务学习,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中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技能辅导领域渐成弱项。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缺乏经费支持,音响、乐器等基本设备严重缺乏,演出收入难以弥补活动开支,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文艺队伍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文化底蕴厚,经济条件好,领导认识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设就相对搞得好,相对比较丰富。文化底蕴薄,经济条件差,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工作中,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

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只有 个乡镇组建民间文艺队伍 支, 人。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__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三)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

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有效载体,其丰富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阵地在农村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县、乡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二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群众多参与,多受益。三是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六是加强对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七是创建文明村组、文明示范户和“农家文化大院”,现暂无条件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的村,应首先建好“农家书室”,切实解决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扫黄打非,禁赌禁毒,限烟限酒,节俭办事,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引导,改变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于精神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农村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县乡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书刊电视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第14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__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国共产党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__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__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__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__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

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五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第15篇 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置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11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2011年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2011年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2011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3. 群众文化日益红火。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我县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我县各乡镇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县城有活动,乡镇闹“红火”,且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渐多样,规模日渐宏大;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好戏连台。2011年的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历时两个月,不仅为各行各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展示在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进英模事迹,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级培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系。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队伍弱化和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强烈的现状,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组建了10几支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农民文化异彩纷呈。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各地涌现出了多个读书、音乐、摄影、剪纸、花卉种植等特色文化户,这些农村特色文化户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XX]21号)精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对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无偿划拨。从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土地批复、划拨困难的情况,致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处于有钱无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专干有些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历偏低、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位虚薪低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评专业职称,也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等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因为缺少培训和业务学习,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中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技能辅导领域渐成弱项。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缺乏经费支持,音响、乐器等基本设备严重缺乏,演出收入难以弥补活动开支,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文艺队伍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文化底蕴厚,经济条件好,领导认识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设就相对搞得好,相对比较丰富。文化底蕴薄,经济条件差,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工作中,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

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只有 个乡镇组建民间文艺队伍 支, 人。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__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三)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

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有效载体,其丰富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阵地在农村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县、乡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二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群众多参与,多受益。三是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六是加强对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七是创建文明村组、文明示范户和“农家文化大院”,现暂无条件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的村,应首先建好“农家书室”,切实解决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扫黄打非,禁赌禁毒,限烟限酒,节俭办事,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引导,改变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于精神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农村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县乡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书刊电视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15篇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xx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农村文化信息

  •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15篇)
  •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15篇)49人关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xx年11月,中国共产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更多]

  •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15篇
  •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15篇33人关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xx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更多]

  •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5篇
  •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5篇15人关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xx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 ...[更多]

相关专题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