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林业调研报告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42

林业调研报告

报告怎么写

1. 研究背景:简述林业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区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当前林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气候变化、非法伐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2. 方法与数据来源:描述进行林业调研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例如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等),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3. 主要发现:

- 林地状况:详述调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树种多样性、林龄分布等关键指标。

- 经济影响:分析林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如木材生产、生态旅游、就业机会等。

- 社会文化因素:探讨林业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包括传统知识、土地使用权和社区参与度。

- 环境问题:揭示森林退化、病虫害、火灾等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4. 分析与讨论:

-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时期的数据,找出变化趋势和差异原因。

- 因素分析:深入分析影响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政策、市场、技术进步等。

- 案例研究:提供具体案例以支持分析,展示问题的实际影响和解决策略。

5. 建议与展望:

- 政策建议:提出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如加强法规执行、推广环保技术、提升社区参与等。

-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指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1篇 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省基层林业站建设简要回顾

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61年至1987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为适应林业建设需要,我省于1961年开始在重点林区设置区、乡(镇)林业站,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1987年底,林业站只有551个,职工仅1995人。二是1988年至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原国家林业部将林业站建设作为林业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利用3~5年时间把区、乡(镇)林业站建设好。我省即把建站设员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林业站建设步伐加快,发展迅速。截止1992年,全省已建有林业站1095个(占乡镇总数的61.9%),站员4006人,其中正式职工2627人。三是1993年以来的标准化建设阶段。1993年6月,全省林业站工作会议在东至县召开,研究和部署林业站开展标准化建设,标志着我省开始了以核定林业站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站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制度、图表及档案管理建设为中心;以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职能,加快林业站自身经济建设及廉政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省紧紧围绕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这根主线,巩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发挥林业站的多项职能作用,为实现“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第二次创业和绿色长廊工程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之中。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保留单独设立的基层林业站有806个,在农林水综合站加挂林业站牌子的挂牌林业站301个,另有综合站284个。全省各类站共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实有林业正式职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76个县(市、区)获得了国家林业部(局)确认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合格县”称号。

二、林业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林业站机构不稳定

据摸底调查,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山区及重点丘陵、平原区基层林业站机构较为稳定。21个山区县基本上以乡镇设立林业站,其它重点丘陵、平原区县多以2~6个乡镇设立林业中心站或在重点林业乡镇设立林业站。而在一般平原区和丘陵区,如阜阳、亳

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县(市、区)均为设立综合站;巢湖、安庆、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县(市、区)多为在综合站的基础上加挂林业站牌。全省单独设立806个林业站,较__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个林业站缩减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于,自1992年开展撤区并乡及乡镇机构改革以来,我省林业站就一直受到“撤并”的影响。__年9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各地又开始撤并林业站机构,下放林业站管理权限,大幅度裁减林业站人员。据统计,到改革后第一年,也是最严重时的__年底,全省实有基层林业站7个(较__年缩减45%),落实核定林业站编制3035人(较__年缩减43%,占省编委核定全省林业站编制数的52%),实有职工3221人(较__年缩减39%)。与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形势,与多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林业站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稳定难以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人员编制少,事业经费难落实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2.5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3.28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1997年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__年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据摸底调查统计,全省各类站共核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其中,单独设立林业站的59个县(市、区)设立780个林业站(注:还有濉溪、肥东、无为等县少数乡镇设有林业站,多数乡镇为综合站,故未计其中),

下达编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个县(市、区)设立301个挂牌林业站,下达编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个编制多属综合站中落实林业人员。全省各类站实有林业正式职工中还有23%的人员事业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管理体制不顺,林业站职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据调查,全省有35个县(市、区)483个林业站“三权”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和设立林业中心站的县;有23个县(市、区)157个林业站和89个挂牌林业站实行双重领导;还有20个县(市、区)148个林业站和212个挂牌林业站,18个县(市、区)18个林业站和284个综合站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金寨、青阳、桐城、埇桥、萧县、濉溪等县(市、区)普遍反映,由于林业站现属乡镇以块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业站职工成了乡(镇)干部,要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队,计生收税,无力投身林业工作;二是林业站职工待遇低,工资福利难保证;三是森林资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质量难保证;五是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任务不畅等等。同时,多年来一些地方将林业站“三权”下放与收回几经反复,动摇了基层林业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工资兑现上,林业站“三权”下放的青阳县,庙前乡财政只拨给林业站基本工资(占70%)的80%,而浮动工资(占30%)、元津贴工资等一概不发,林业站职工在家扎大扫把卖,每月只能勉强兑现基本工资。

与此同时,省林业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内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林业站管理机构。林业站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办公室(人秘股)、林业站(造林科)、资源科(股)、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盛市、县三级林业站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也有待理顺与加强

第2篇 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乡镇林业调研报告

雨碌乡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乡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

我乡现已完成长防林程9万余亩,造林更新13.9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有林业用地面积 23.6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83 %。全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乡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乡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乡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乡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乡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虽然我乡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乡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

随着全乡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乡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乡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

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乡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乡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乡0.64亩退耕还林面积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当前,要加快林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实施的项目,如中低产林改造(抚育间伐)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我乡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

4、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激活林业发展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把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激发起来;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切实加强限额采伐的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3篇 2023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为确保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将进行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下面是2023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以供学习参考。

2023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4月7日,市林业局召开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文清书记对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要求和市政府冷新生市长在全市结对帮扶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就林业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明哲对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全市林业系统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高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结对帮扶作为贯彻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林业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排除困难、主动作为,切实把这项工作扎实开展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为确保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市林业局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工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把林业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发展赣南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林业特色富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困难群众就业渠道和增收致富空间上来,充分发挥林业工作富民作用。一是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产业调研。组织局领导带队,围绕精准扶贫开展产业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座谈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各县(市、区)的林业产业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种植户,就林业产业精准扶贫等情况作了全面调研,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高效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毛竹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林业精准扶贫专项工作方案。二是制定和出台帮扶政策。认真谋划,组织编制了《江西省赣州市国家精准扶贫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完成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任务100万亩,帮扶贫困农户50140户、覆盖贫困人口202360人的产业扶贫目标;制定下发了《市、县两级林业局局长挂点建设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实施方案》,采取五个一的措施,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市实际,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扎实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扶持,完善机制,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力争把我市油茶产业建设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生态富民产业,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工作措施。充分利用三送工作服务群众的优势,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组织驻村三送工作队对帮扶贫困户开展调查摸底,把结对帮扶挂点村于都县黄麟乡黄龙村等3个村114户扶贫对象的情况摸清、摸准、摸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建立登记台账;多方筹集扶贫资金。按照班子成员每人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结对帮扶2户标准,筹集专项帮扶资金,确保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2023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已全部结束,感谢你的阅读。

第4篇 林业局发展油茶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林业局发展油茶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重视油茶产业建设 为生态强县添亮点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笔者在下乡下村进行林权改革、林业产业建设走访调研中,发现蒙泉地区、白云以下乡镇的广大干群对油茶产业建设发生了浓厚兴趣。本文就全县的油茶产业建设谈一些见解。

一、_____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机遇和现状

1、_____县发展油茶产业的机遇已经来临

20__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和意见》,20__年,国家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油茶作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拟投入600亿元在长江以南14个省建立6000万亩油茶产业基地,湖南省被列为油茶中心产区。_____县也被列为重点县。茶油市场需求大。一方面,国际市场茶油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国内潜在市场更加可观。目前,不少国家已基本实现食用油木本化,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量达到20公斤,而我国人均占有量仅0.1公斤,潜在市场巨大。油茶开发潜力大。_____县适宜种植油茶的面积达15000公顷,特别是南部丘陵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可望发展10万亩。

2、_____县油茶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_____油茶面积太小,目前仅存3万亩。品种老化,全县油茶以寒露籽为主,几十年甚至百年未改造更新,经济效益低下。管理粗放,_____县油茶只是经过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次全面垦复,以后30多年,栽培管理一直未能精耕细作,在自生自灭的环境中生存。采摘无序,根本没有遵循采摘原则。加工缺失,_____县目前没有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不了商品环境。

_____县目前发展油茶产业还受人们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影响,况且,油茶前期投入大,市场前景不明,潜在风险较大,效益比较低下。_____县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是油桐、油茶大县,70年代开始转入柑橘、茶叶大县建设,县域经济内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鼓励、支持的优惠政策发生转折,油茶产业受到了冲击。

二、发展油茶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1、营造一个重视油茶产业、发展油茶产业的好环境。

一是要加强领导。建议_____县也要像省政府一样,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位副县长抓这项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造成一种强大的声势。三是要实行考评奖罚制度。在初始阶段,乡村干部,县直有关部门要有任务,有指标,并与一定的业绩考核挂钩。

2、打造一个油茶产业发展的好机制。

首先,要全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进程。其次,采取公司+基地+农民的模式发展油茶产业。再次,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形成合力。

3、制定一个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

20__年8月至20__年3月,县林业局已会同发改局制定了全县五年油茶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5年新发展10万亩,连同已存的5万亩,全县总体控制15万亩,重点区域是南部丘陵地区。20__年重点在夹山镇汉阳村、孙家嘴村、雨林村新造8000亩,在西周等村低改20__亩。同时,在夹山的西周村水库租地150亩,建设高标准的油茶种苗基地,当年出苗30万株,满足全县油茶发展之需。

4、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程。

一是要重点建设种苗基地。油茶产业是百年工程,种苗质量至关重要,林业部门一定要坚持种苗管理条例、种苗审核、种苗鉴定等一系列规定,为农民把好关,服好务。二是落实低改技术,当前低改主要是做好品种改良,土壤熟化,清除杂质,施好底肥,防治病虫害。三是制定油茶有机良品的生产标准,搞好培训。

5、建立一座现代化的油茶精深加工企业。

油茶加工企业特别是油茶龙头加工企业是油茶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一定要大力引进或自建高标准的油茶加工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优惠,只要我们咬住油茶产业不放松,_____油茶一定会走出困境,象征_____第二大农业支柱的油茶必将起死回生。

第5篇 林业局关于县级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在经济上是小县,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县,林地面积241.9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7.9%,森林覆盖率53.8%。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绿色××、富裕××、和谐××”建设,为了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发展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把林业产业推向全面科学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办师办通〔20__〕54号文件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局对全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特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91.2%,是××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富裕××,和谐××”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1.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17.45万亩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积196.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7.76万亩,疏林地面积6.5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66万亩。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20.1%增至20__年的53.8%,活立木总蓄积量533.82万立方米,20__年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20__年力争超过3亿元。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培育业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驱动下,全县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目前有速生丰产林93万亩,其中杉木30万亩、华山松20万亩、桉树15万亩、川滇桤木等速生商品林28万余亩。20__年建设10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实现100万亩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目标;经济林树种结构渐趋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从20__年的2.57万亩增至20__年的10.39万亩,产量89.18万吨,20__年继续建设核桃10万亩、油茶1000亩;绿化苗木事业发展加快。育苗面积从20__年的213亩增至20__年的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万株(盆)。特别是以“滇东木莲”为品牌的绿化苗木基地初具规模。

(二)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5家,20__年生产锯材12931 m3,实现产值2564万元;生产细木工板10961 m3,实现产值2849万元,20__年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菌子山、凤凰谷具有较好的景观优势和森林旅游资源,20__年接待游客27.9万人次,涉林产值7027万元。

二、基本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县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县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不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调整结构,靠山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焕发出群众空前的造林、营林、护林热情,投资发展商品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门”;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和流转体系的建设,加速了林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发展,使林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事实证明,林业既能显现生态、社会效益,又能很好发挥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41.93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6.13亩,林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资源整体开发利用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残缺。目前,我县林业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二)缺少龙头企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极低,产品增值效益不明显,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

(三)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场建设跟不上,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存储能力和流通服务水平相对较差,影响林产品的流通。二是林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经营者需要种植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药品等,得不到及时咨询和购置。三是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普及应用落后,不适应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与新阶段的要求不适应。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项目投资少。国家投资侧重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虽使林木价值增值、林农增收,产业经济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林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20__年金融危机给木材深加工基地带来巨大冲击,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周转缓慢,融资难,无法正常存储木材原料,不能满负荷生产,造成企业生产效益低,挫伤发展热情,也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林业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林业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肩负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等管理职能,目前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复杂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

四、意见与建议

(一)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市场,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以行业繁荣带动产业发展;开创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

(二)进一步深化林业各项改革,理顺林业体制机制。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要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作为林业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全力破解影响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获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充分释放38万农民和241万亩林地的巨大潜力,为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利用人力资源。以依法理顺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关系为根本,以创新林业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探索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管理新体制为重点,规范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新时期林业发展新趋势,依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强化管理、服务等意识,转变单位职能,科学合理设置机构,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林产业科学发展。

(三)继续加速推进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状况。我们应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贵林、发展速生林”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力推动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着力推行身边增绿活动,让林上山、进城、上路、入村,推进“绿色××、富裕××、和谐××”的建设进程。

(四)进一步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积极主动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健全和稳定林业行政管理体系,整合林业执法资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从提升林业部门执法权威和社会公信力着手,着力实施森林防火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规范种苗、林木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生态安全。

(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林产业。我们应坚持开发利用与资源培育保护相统一原则,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强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交易业。

(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提供林业发展坚实保障。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在争取上级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基础上,畅通投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流动。其次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健全林业资金目标管理约束机制和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使用和运行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强化组织领导,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水平。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党风廉政建设着手,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把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转化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林业干部职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县林业局

第6篇 关于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多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一些地方破坏森林资源的歪风又有所抬头,主要表现为:有些地方林政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放松,偷砍滥伐、批少砍多、批小砍大问题比较突出;非法征占用林地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屡禁不

止;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时有发生,个别地方木材流通秩序比较混乱,违法运输,非法经营加工木材活动猖獗。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影响我县林业建设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巩固我县的生态建设成果,必须采取“六强化”举措,推进我县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意识

一要深刻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不仅是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目前,我国林业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发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我县有林地面积241万亩,森林资源的总量仍显不足,整体绿化水平不高,林分质量较差,森林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各级乡镇和有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关系,强化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切实把我县森林资源管理好、保护好。

二、强化林木采伐管理

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限额采伐、凭证采伐是森林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切实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我们必须实行天然森禁伐,禁止木炭生产。除修建公路、架设电力线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必须采伐天然林以外,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为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工造林进行抚育采伐、适当间伐和主伐更新,但人工林的采伐总量不得突破森林采伐限额和市下达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采伐林木,都必须按程序到县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即:采伐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村委会、乡政府同意并签署意见后,报县林业主管部门。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林政人员现场调查设计,提出采伐意见,报经批准后,才能签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经公示后方可采伐。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采伐监督管理,签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时,乡镇林业工作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与县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监督责任书,明确监督责任,强化采伐监督。林木采伐结束,县林业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真正做到伐前有调查,伐中有监督,伐后有验收。对无证采伐、超证采伐或采伐后不按时更新新造林的,要按照《森林法》有关规定坚决一查到底,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三、强化木材流通管理

规范木材流通秩序实行木材凭证经营(加工)、凭证运输是森林法规定的又一重要制度,是控制森林采伐总量、监督木材生产计划执行的有效措施,是防止乱砍滥伐、制止非法来源木材进入流通的重要手段森,要坚持杜绝无证经营加工木材。凡在我县境内经营、销售、加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到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要严格控制林区经营加工场点设置,按照各林区森林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批准设置经营加工场点。严禁经营单位和个人收购加工没有木材采伐许可证或者其它无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要认真开展经营加工场点清理。林政执法人员要搞好木材集散地、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建筑工地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和打击无证采伐、收购、运输销售木材的违法犯罪活动。要把好木材运输关口,严禁无证运输木材。凡在我县境内运出或运入非国家统一调拨木材的,必须持有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要认真履行木材运输监督检查职责,依法行政,秉公办事,文明执勤,对违法运输木材、野生动植物、松香等林产品依法严肃处理,做出的行政处罚不得避重就轻,以言代法,不得只顾部门利益而放松管理。对违法买卖、伪造涂改木材运输证的一经发现,一查到底,并移交司法机关。

四、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

踞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行为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实行更加严格的林地管理制度,是由我县的县情和林地管理现状决定的。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林地非法流失,杜绝乱开滥垦,乱侵滥占林地 的现象的发生。确保我县林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行严格的林地审核和补偿制度,是依法保护林地资源,严格林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措施。按照森林法等法律的规定,因勘查、建设、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需要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用地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预交森林植被恢复费,

领取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用地单位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占用或者征用林地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开展一次征占用林地全面清理,对非法进行林地出让,造成林地流失的要依法从严查处。

五、强化树木采挖管理

奎年来,一些单位或个人受高额利润的驱使,偷采盗挖奇花异草,乱收乱购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如任其泛滥,势必造成我县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为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要从保护我县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对树木采挖的管理,对林区的大树和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编号拍照建档。对确需采挖野生树木,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严格林木采伐申报程序,上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实行凭证采挖。对不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擅自采挖,经营(加工)运输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查处。要组织力量对全县大树移栽和经营圃地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坚决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树木和各种野生花草的行为,积极保护和改善动物栖息地,禁止破坏野生动物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禁止捕猎食用野生动物,禁止用野生动物作菜谱招徕顾客,禁止出售收购偷盗野生动物。

六、强化森林管理责任

卡立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打造绿色生态上饶县,巩固生态林业建设成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摆上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山头地块。要把森林资源的消长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排序通报,并作为评价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各个层面的群防群治的护林网络,林政管理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林业违法案件的举报制度,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的举报要认真调查核实,有报必查,有查必果。县纪检监察、检察院、法院、公安、工商、林业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沟通,加强协调,形成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打击各种涉林违法犯罪案件的合力。县林业主管部门对所有受理的破坏资源案件进行认真调查核实,该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法从快作出处罚,够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对一些重大刑事案件要以案说法,坚决予以曝光。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力量,稳定基层林政管理队伍,切实落实林站工作人员的待遇,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林业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林业执法培训班,提高林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素质。把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等各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保护森林资源方面的好举措、好经验和好典型,宣传国家保护森林资源和政策和法规,宣传各级政府在保护林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成绩,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环境。

第7篇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一)

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00.65万亩,其中有林地68.43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2万亩、宜林地17.6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43.43万亩,公益林57.22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1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17.5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00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5.53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13万亩、核桃2.1万亩、红枣1.9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76.4%、12.3%、11.1%,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_、_、_、_、_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_县、_县、_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_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_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00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_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8篇 关于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摘 要:__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通过对南澳的实地考察及对当地相关部门的采访,特别是对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入考察,在本论文中,我们详细介绍并分析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相关情况,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南澳森林旅游的发展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黄花山 生态旅游森林景观 彩色林业

1.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超出自然旅游范围,特别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它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观第一取代了旅客第一;在经济目标的追求上以价值导向代替了价格导向,同时以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代替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在正面影响方面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融合代替了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减轻森林旅游业的负面环境效益,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时,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把生态旅游业考虑进去。因此生态旅游十分热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时代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__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以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城镇绿化为点,环岛路、中岛路的道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为线,水库库区涵养林改造,困难地带种植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全面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4个林业工程建设。几年来,南澳县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2万亩,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170万株,沿海第一重山防护林带1.2万亩,完成200多公里绿色通道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9公里,新建公共绿地4处、面积7.8万平方米。

南澳县将造林绿化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群众科学种植龙眼、芒果、荔枝、橄榄、茶叶等经济林。目前,全县茶果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立了后花园宋茶、青澳荔枝、深澳龙眼等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海岛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而黄花山国家森林就是一个体现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典型例子。

通过我们对南澳生态型彩色林业的有关调研,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把调研结果向当地公布,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林业保护意识,减少对林业的伤害。

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2.1森林公园的基本知识

2.1.1定义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喜悦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和森林。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

2.1.2规模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卫生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2.1.3环境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

2..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亦称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唯一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澳西半岛,距县城约4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山峭石奇、重峦叠嶂、云雾缥缈。公园春时面花吐艳、满山锦绣;秋季金风送爽,枫叶追似火;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银流泻玉珠”之景。

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总面积2.06万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黄花山人工湖于1960年建成,是南澳最大水库。登高俯瞰,“高峡出平湖”壮观景象奔来眼底。由于山高林密,加上海洋调节作用,因而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林中还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公园耸立着龙颈山、大尖山、西角山、鹰石山等海拔数百米以上山峰,均为奇特花岗石蛋地貌。其中鹰石山多奇石,近年斥资镌刻了沈鹏、王学仲、胡洁青等海内外众多书法家、名人真迹1千多幅,成为一座人文荟萃、翰墨腾芳的摩崖石刻公园。大尖山为汕头市辖区最高峰,海拔587米,山势陡崎,有“望远镜山”之称。登高远眺,城市风光与那郁郁葱葱的密林、重重叠叠冈峦高下相间浑然一体;在碧波万顷海面上,分布着大小诸多岛屿,如白玉镶翡翠,一派“远山时明灭”、“海外三澎小”壮观景色,使人顿置身仙幻奇境之中。

公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一体的生态型公园。有大尖揽胜、妈庙朝圣、烧烤、垂钓、实弹射击、农家风情、山林野趣等旅游项目。开辟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人文景观。[4]

2.3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研结果

2.3.1公园的用地概况[4]

表1: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

土地类型

面积(hm^2)

占总用地比例(%)

林地

595.57

85.36

风景游赏用地

27.16

3.89

居民社会用地

15.48

2.2,已全部结束,感谢你的阅读。

第9篇 有关推进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建设××××,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02年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06年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07年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02-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 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 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

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

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

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三、需要落实的四项举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建议在比较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港东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社会化造林等区域)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以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国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2、生产管理用房政策

由县相关部门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地方规定。经营者在进行“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以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只限于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没有产权。经营期一到,可以无条件拆除。

3、社会专业养护政策

以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方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域进行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为今后大面积的管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扶持政策

除给予经济林建设补贴外,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渠道等,解决运输、排灌、作业等问题;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设,建立果品加工厂,增加打蜡、选果、包装、冷库等设备的投入等,解决果品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第10篇 林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林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_、_、_、_、_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_县、_县、_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_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_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00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_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第11篇 林业局治庸问责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为全面掌握当前林业系统干部作风建设和发展建设现状,我们组织专班,采取多种形式,对林业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作风“庸懒散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探讨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评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发展环境改造年、能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文明创建、创先争优、“三万”活动等系列活动,林业系统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好转,服务效率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林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林业局先后多次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先进林业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森林防火优胜单位,被县委、政府授予人民满意机关。全县林业建设大发展、生态环境大改善,林业发展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形式

通过走访调研,大多数调查对象在充分肯定林业干部作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反映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情况,认为在干部队伍中开展治庸问责工作十分必要。归纳总结林业部门干部队伍的“庸懒散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性原则不够强。一是放松自身思想觉悟要求,对不正之风的防御能力不强。二是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工作回避矛盾问题,不敢担当。

(二)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不够强。一是精神状态不佳、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工作拈轻怕重,敷衍塞责,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部门工作有时相互推诿;三是存在擅自脱岗、迟到早退、自由散漫现象。

(三)宗旨观念不够强。群众意识、服务意识不浓,少数同志对服务对象热情不够,耐心不够,服务不够,有衙门气,态度不好。

(四)工作推进不力、工作绩效不优。一是对棘手问题不敢碰,不能坚持原则,怕得罪人。深入基层不够,现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够。二是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有位无为,有责不为。

(五)工作创新不够。一是思路创新不够,疏于学习和思考,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凭经验办事;二是制度创新不够,还不能有效的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三是管理机制创新不够,对工作难点和新生事物不能创造性打开工作局面,无应对方法,依赖领导决策。

(六)林业产业不强、发展速度不快。一是成规模的林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品牌不优,实力不强,对地方经济的副射带动作用有限;二是以核桃为主体的多经济林发展力度不够,林农增收不够快;

(七)行政执法的依法行政水平不够高。一是林业执法行为还不够规范;二是林业执法单位执法合力不够;三是自由裁量权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极少数执法人员还存在一定随意性。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不够,党性意识不强。对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不够,忠诚党的林业事业理想信念比较淡化,党的优良作风不牢,思想上进取心不强,放松要求,纪律松弛,贪图安逸。

第12篇 林业三严三实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00.65万亩,其中有林地68.43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2万亩、宜林地17.6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43.43万亩,公益林57.22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1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17.5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__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5.53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13万亩、核桃2.1万亩、红枣1.9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76.4%、12.3%、11.1%,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第13篇 林业局关于林业产业统计调研报告

林业局关于林业产业统计调研报告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云林计财〔20__〕4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以来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至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

5、2.

6、2.

9、3.07亿元,结构比分别为99:0:1,47:0:53,63:10:27,52:16:32。总体来看,

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一产业比重大,

二、三产业比重小。今后林业发展应当在抓实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

二、三产业,提高其产业比重。

第14篇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_、_、_、_、_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_县、_县、_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_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_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00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_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_____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第15篇 关于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_、_、_、_、_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_县、_县、_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_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_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盔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23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_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__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距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林业调研报告15篇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须的基础性资源,处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林业信息

  • 林业调研评估报告(15篇)
  • 林业调研评估报告(15篇)88人关注

    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这些都是林业存在的问题。下面是酷猫写作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林业现状的调研报告,欢迎 ...[更多]

  •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3篇
  •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3篇73人关注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 ...[更多]

  • 林业生态调研报告
  • 林业生态调研报告60人关注

    一、我省基层林业站建设简要回顾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61年至1987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为适应林业建设需要,我省于1961年开始在重 ...[更多]

  • 林业局调研报告(5篇)
  • 林业局调研报告(5篇)59人关注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为全面掌握当前林业系统干部作风建设和发展建设现状,我们组织专班,采取多种形式,对林业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作风“庸懒散软”等方 ...[更多]

  •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3篇)
  •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3篇)51人关注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一)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发展 ...[更多]

  •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3篇
  •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3篇45人关注

    林业局关于林业产业统计调研报告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 ...[更多]

  • 林业局调研报告6篇
  • 林业局调研报告6篇44人关注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为全面掌握当前林业系统干部作风建设和发展建设现状,我们组织专班,采取多种形式,对林业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作风“庸懒散软”等方 ...[更多]

  • 林业调研报告15篇
  • 林业调研报告15篇42人关注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须的基础性资源,处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 ...[更多]

  •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3篇)
  •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3篇)32人关注

    ××在经济上是小县,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县,林地面积241.9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7.9%,森林覆盖率53.8%。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 ...[更多]

相关专题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