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运行规程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企业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安全地进行。它涵盖了企业内部的所有操作流程,从生产制造到客户服务,从人力资源管理到财务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和职能。
包括哪些方面
1. 操作流程:明确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以确保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质量控制:设定质量标准和检查机制,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符合内外部要求。
3. 安全规定:制定安全规程,预防和应对可能的安全风险,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4. 信息管理:规定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流程,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5. 培训与发展:设计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能,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6. 危机处理: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
7. 绩效评估:设立绩效考核标准,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重要性
运行规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于:
1. 提高效率:通过标准化流程,减少工作中的混乱和延误,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2. 保证质量: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措施,有助于维持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 降低风险:规范操作,防止因人为错误导致的安全事故和法律纠纷。
4. 促进沟通:清晰的规程有助于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减少误解和冲突。
5. 培养人才:系统的培训和发展计划,有助于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
方案
为了建立和完善运行规程管理制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规程:邀请各部门参与,共同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规程,确保其可行性。
2. 宣传培训:定期举办规程培训,使员工充分理解并掌握规程内容。
3. 执行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制,确保规程得到执行,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
4. 反馈改进: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定期评估和更新规程,保持其适应性。
5. 文档化管理:将规程整理成册,方便查阅和更新,同时便于新员工快速融入。
运行规程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完善,我们才能确保企业运行的高效、安全和有序。
运行规程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连锁酒店质量管理运行规程
某连锁酒店质量管理运行规程
质量管理程序的五个步骤
一、第一步:制定标准
有效质量标准的原则:
1、满足顾客的期望;
2、具体;
3、员工接受;
4、强调重点;
5、及时修改;
6、既切实可行又有挑战性。
措施:
1、酒店明确制定及修改质量标准职责归属;
2、借鉴服务行业标准或其它酒店标准,并根据bs连锁酒店实际制定标准;
3、根据顾客的需求信息修改标准,以满足顾客需求;
4、征求员工意见,听取员工对标准的合理化建议,在满足顾客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方便员工;
5、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结合新形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给予修正。
二、第二步学习标准
1、根据部门制定的经事业部审核实施的标准化要求,通过酒店与部门结合组织的知识竞赛、技术比赛等考核方式不断地强化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对工作职责、程序与标准的掌握。
2、在组织各项活动中要注意存在问题,传统的口传身授的师傅带徒弟学习机制。
危害性:一代不如一代
原因:
1、没有规范的工作标准和程序,所以只能以口头经验传授;
2、师傅通常不会尽授所会,以防徒弟超过;
3、培训工作没计划;
4、我们的培训力量薄弱;
5、入店培训现在没有,
6、部门培训机制没有。
有理论标准化的工作标准就有了培训原则:
1、帮助员工进步为目的;
2、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
3、学以致用;
4、因人而异。
措施:
1、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并严格执行;
2、完善工作标准与程序;
3、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学习比赛、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稿件奖励费用等方式进行团队学习。
三、第三步组织实施
1、明确各级人员自己在质量工作中的基本职责;
2、将质量结果与个人利益联接,部门经理、主管、领班的连带利益的连接(职位调整、处罚连带、奖励连带等);
3、各店组织人员落实质量检查中的质量整改通知中的内容。
(一)、要注意存在的问题,铁打的服务流水的客人:
如果不是这样确立职位观念和员工的责任心,就会危害酒店,降低顾客满意程度,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
(二)、原因:
1、顾客对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在不断变化;
2、我们实现的服务质量永远与顾客的期望有差距;
3、而我们却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质量差距原理:
1、管理者认识的差距
管理者对顾客的期望感觉不准确,这种差距必然对后面的质量标准制定等产生影响,最终使顾客感到服务质量的差距。
2、质量标准的差距
服务质量标准与管理者对顾客的期望感觉相比有差距,对服务质量的实现产生影响,最终使顾客感到服务质量差距。
3、服务交易的差距
服务运作过程中,与质量标准的差异,使顾客感到质量差距。
4、营销沟通的差异
在营销沟通中对顾客进行夸大服务质量水平,做出的承诺与事实提供的服务不一致,造成顾客感到服务差距。
5、感知服务质量的差异
硬件设备和经营设备的维修与维护的质量,使顾客感到质量差距。
(四)、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期望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差距:
措施:
1、加强与顾客沟通,细心观察,掌握顾客的偏好和对服务的期望;
2、根据上述信息在原来服务基础上做个性化服务。
四、第四步检查督导
1、检查质量工作落实情况;
2、帮助解决质量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各部门质量工作进行常规监督检查和指导。
(一)、专业质量管理原则:
1、指导;
2、检查督促;
3、帮助;
4、激励。
(二)、措施:
1、改正质量指导思想:综合运用指导、检查督促、帮助、激励四大原则。
五、第五步总结提高
1、注意随时搜集整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新方法,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
2、如果不是这样对待问题:每天汇报,不见提高;
3、危害:质量水平停滞不前,导致酒店竞争力下降;
4、原因:
①、只对检查结果做初级整理--检查结果流水账;
②、从专业质量管理员到普通员工的质量知识缺乏,不能从工作中提炼出质量差距;
③、质量改进无计划;
持续改进原理:持续改进意味着每一天都使事情变得更好。它意味着逐渐消除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中的错误与缺陷。则需要通过我们全体员工完成持续改进循环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首先分析我们工作中存在着哪些不足,然后制定改进计划,再试用与测试各种改进创意,而后将各部分集成为标准的操作规程,一个循环周期结束。持续改进就是要求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地展开。
5、措施:
①、首先对所有员工进行部门规章制度及业务知识培训;
②、每位员工都对自查和被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每位员工都制定改进计划;部门也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改进计划实施,并将改进结果以操作规程形式确定下来;部门要有每次的工作记录,以备分管副总,总经理检查和作为员工的仲裁投诉的依据。作为对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之一;
③、将持续改进内部员工能积极、主动、愿意做事的原则,即与员工的自身利益建立关联;对员工可以实行培训上岗。
④、逐渐将大量的检查改为抽查;
6、整个质量管理程序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存在的问题:
①、在质
量管理程序中忽视对实现质量所耗成本的控制。
7、危害:利润下降
8、原因:对质量成本不了解
①、对质量成本重视不足;
②、由于既涉及质量又涉及成本,形成两不管;
③、原则:用最低的成本实现顾客满意的质量。
9、原理:质量成本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
内部损失成本--交付顾客前改正不符合标准的工作而发生的费用,如废弃的表格、返工的饭菜等。
外部损失成本--在交付顾客后改正不符合标准的工作所发生的费用,如质量不合格而采取的打折或赔偿。
措施:
1、将质量成本高低与个人利益挂钩;
2、学习质量成本有关知识。
3、分析自己工作中的质量成本构成;
4、消除实现质量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
第2篇 施工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运行规程
施工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运行
一、运行控制
a) 各专业工程师在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或进行技术交底时,应参照本单位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及本手册提出的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做出对环境保护有针对性的规定和要求,明确实施标准,技术部负责保存此方面的证实文件;
b) 工程部应依据项目的环境管理要求,指导相关的分包方,使他们了解项目的环境管理要求,并落实。工程部保存通知至分包商的相关证实文件;
c) 物资设备现场采购部负责将本单位及项目的环保要求通知至相关供应商,并保存其相关的证实文件。物资设备现场管理部在进行物资验证时,同时验证物资的环保要求,并做出记录;
二、应急准备和响应
a) 项目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
b) 项目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应针对潜在的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保证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有响应的程序来应对,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降低损失;
c) 本项目主要是针对装修阶段及物资仓库、油库等易燃易爆区域的消防工作编制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该措施由项目副经理审批;
d) 在适宜的施工阶段,由项目副经理组织项目演练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主要是消防演练),项目环境管理员做出并保存记录(包括照片);
e) 演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迅速通知有关单位及人员、抢救(灭火)、疏散、保护重要财产、封闭现场等;
f) 装修阶段设置专门用于存放油漆的油漆库,为防止油漆遗洒渗入土地中污染水体和土壤,利用砼对地面浇筑进行硬化处理。
g) 消防应急准备:木料、防水卷材堆放场地,油漆库和防水层施工现场均备齐灭火器;
h) 成立项目义务消防队,确定消防队责任人,保证火灾突发时,得到最快的响应。
第3篇 变电现场运行规程典型操作票管理办法
__市供电局变电现场运行规程和典型操作票管理
--------------------------------------------------------------------------------
为确保变电所的现场运行规程、典型操作票与变电所实际运行状况的一致性、正确性;加强变电所的现场运行规程和典型操作票的动态管理,特对我局的现场运行规程和典型操作票的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关于对现场运行规程的规定:
1.220kv变电所现场运行规程由变电所编制(修订),一次部分送交杭州市支力局生技处审核;二次部分送交杭州市电力局调度所审核,由总工程师批准。
2.110kv变电所现场运行规程由变电工区编制(修订),由生技科、调度室审核,主任工程师批准。
3.35kv变电所现场运行规程由变电工区编制(修订)、审核,主任工程师批准。
4.遇变电所设备变更,要及时修订相应有关的内容,同时规定每年对现场运行规程修订一次,并按上述管理规定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
二、关于典型操作票的规定:
1.由我局负责运行的220kv、110kv、35kv变电所的临调设备典型操作票由变电所编制(修订),变电工区审核、批准。
2.由我局负责运行的220kv、110kv变电所__调设备的典型操作票由变电所编制,生技科审核,主任工程师批准。
3.经批准的典型操作票要按调度管辖职责分别送于有关各级调度所备案。
4.遇变电所设备变更,要及时修订相应有关内容,同时规定每年对典型操作票修订一次,并按上述管理规定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4篇 加强特种设备管理确保安全运行规程
特种设备是指由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并且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目前由国家认定的特种设备主要有电梯、各类起重机和厂内机动车辆等。
国家将特种设备纳入劳动安全专项监察范围,在各级劳动部门成立了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对特种设备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是针对国内特种设备本身存在事故隐患及安装、维修、操作、指挥不当造成的事故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也是政府监督部门对安全生产管理由过去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和定性管理向技术型管理和定量管理转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以山东省枣庄为例,自19_以来,10年间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42起。其中,死亡事故30起,死亡32人、重伤1人;重伤事故8起,重伤9人;重大设备事故2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安装、使用、维护保养不当,安全装置失效;二是企业负责人缺乏对特种设备的重视,由于特种设备在多数单位为附属性生产设备,因陋就简的情况比较严重;三是特种设备的安装、维修、操作、指挥人员未经安全培训就上岗,对特种设备的技术性能不了解,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作业;四是安全监督力量薄弱,力度不够。目前,虽然劳动部门所属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特种设备进行了新装和大修验收及定期检验,但由于技术检验只能对所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没有执法职能,而劳动部门的劳动安全监察机构由于人员较少,工作量大、面广,不可能在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在缺乏压力和动力的情况下,企业对特种设备存在的隐患迟迟不进行整改,特种设备长期带病运转。
为了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保障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特种设备事故频发的被动局面,首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必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新装、大修验收和定期检验工作,特别是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做到心不散、人不懒,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对容易引发事故的特种设备的安全装置、吊具索具、用电安全等进行重点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设备必须要求使用单位限期整改,并进行复检;对隐患严重需要判停、判废的设备及时报送劳动安全监察机构,由劳动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处理;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工作时效,树立廉洁公正形象,正确树立“为劳动安全监察服务,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的意识,以取得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对检测检验工作的支持及企业对检测检验工作的理解。二是必须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及特种设备安装、维修、操作、指挥人员的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安装、维修、操作、指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三是企业必须正确对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严格按国家规定加强对本企业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企业的设备管理机构要做好特种设备的建档、管理工作;安全监督机构要做好特种设备的监督检查工作;维修、操作、指挥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四是劳动安全监察机构要加强对特种设备的执法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对特种设备的专项安全检查;在全面安全检查中也要将特种设备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在检查过程中要重点检查特种设备是否有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的《安全使用合格证》;特种设备的安装、维修、操作、指挥等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做到持证上岗。对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及特种设备无证使用、带病运转的要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该判停的设备必须判停,该判废的设备必须判废,该罚款的必须罚款,做到执法严明,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贯彻实施。
总之,要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劳动安全检查机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及企业必须各尽职责,三管齐下,方可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