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管理制度 > 管理制度范文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5篇)

更新时间:2024-05-09 查看人数:83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安全运营,通过识别并管理潜在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该制度涵盖了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与持续监控等多个环节,以期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包括哪些方面

1. 危险源识别: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系统性的审查,找出可能引发事故的源头。

2. 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及发生的可能性,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 控制措施: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安全措施,降低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4. 监控与更新: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随着业务变化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

重要性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于:

1. 预防为主:提前发现并管理危险源,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2. 法规遵循: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法规要求,避免因违规导致的法律责任。

3. 企业形象:体现企业对员工安全的重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声誉。

4. 生产效率:减少因事故造成的生产中断,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方案

1. 建立专门小组:成立由安全专家、部门经理和一线员工组成的危险源辨识团队,确保识别工作的全面性。

2. 制定识别标准:依据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危险源识别标准和流程。

3. 定期培训: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4. 实施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5. 制定控制策略:针对高风险危险源,制定具体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响应计划。

6. 实施监控:设立监控机制,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其有效性。

7. 持续改进:定期回顾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根据新的业务变化和技术发展进行调整优化。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企业将能构建一个有效的危险源辨识管理体系,确保安全生产环境,保障员工安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施工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管理程序

危险源既存在于施工活动场所,也存在于可能影响到施工场所的周围区域,其形成原因来源于施工前期的勘察设计及施工过程的活动、物质条件(人、物、环、管)。危险源辨识就是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基本分析法、工作安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对其进行识别,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定性评价方法)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只有充分辨识危险源的存在,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制定分级控制方案,才能有效监控事故(危害)的发生。

建筑施工“五大伤害”(高处坠落、触电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是构成工程施工的主要危险源,是导致施工现场及周围相邻人员伤亡、财产损坏、环境破坏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

危险源辨识,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主次分明、不留死角”的原则,对工程施工场所(桥梁、隧道、涵洞、路基等工程的施工现场)以及生活区域进行辨识。

危险源辨识程序,首先应建立一个由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有经验的工人或聘请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对施工区域、生活区域中每个步骤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整个作业活动辨识环境和管理两方面的缺陷进行危险源辨识。其次是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将危险源划分等级。风险等级为5级,表示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风险等级为4级,表示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风险等级为3级,表示显着危险,需要整改;风险等级为2级,表示一般危险,需要注意;风险等级为1级,表示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施工过程危险源的辨识依据与重点

工程施工复杂的专业特性造成建设施工中危险源的客观存在。特别是施工区在人口居住密集村庄、国(省)交通道路区域施工,一旦发生坍(倒)塌、火灾、爆炸等事故,往往不仅涉及到施工场所,还会影响到周围已有建筑、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设施(如供水、电力、燃气、通讯、交通等)的使用安全和居民人身安全等广大公众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以及《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规定,工程施工危险源的辨识,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基础性的、迫在眉睫的工作。

1.危险源的分类

工程施工建设施工危险源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二是在施工场所、生活区域、办公区、材料保管区和仓库、油库、炸药库等场所。

2.安全管理问题的辨识

主要指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的岗位职责、特殊工种和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以及各项施工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可分为以下6类:

(1)安全教育培训不足;特种作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因缺乏安全操作技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2)未制定详尽、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制度,未健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度。

(3)安全检查制度未严格执行,对安全检查中发现需整改的问题没有及时跟踪复检。

(4)对施工人员管理薄弱,酒后作业、疲劳作业所形成的危险源。

(5)安全投入不足,保障安全生产的资金不到位。

(6)未制定并实施劳防用品的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检查制度,各项管理未形成闭环。

3.公路工程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危险源类别

局限于存在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与施工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装置(设施、机械)及物质等有关,主要分为以下9类。

(1)油库未建立专项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欠缺或失效;油库被盗泄漏发生火灾;加油作业时吸烟、使用明火照明;装卸操作不当引起泄漏发生火灾;打手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2)炸药库建设未经批准;距人员居住区安全距离不够,以及雷管库、炸药库间安全距离不够;库房内未设防潮措施,通风不良;库房内使用普通照明灯;未安装避雷装置或避雷针接地电阻超标或失效;火工材料登记账目不清;剩余火工材料在现场临时存放,未及时退库;保管员未培训持证上岗,失效火工材料未按规定销毁,未设警卫人员24小时值班;未实行双人收发;装卸作业时抛甩挤压、碰撞。

(3)分项工程中脚手架(包括落地架、悬挑架、爬架等)、模板和支撑、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人工挖孔桩(井)、基坑(槽)施工,局部结构工程或临时建筑(工棚、围墙等)失稳,造成坍塌、倒塌。

(4)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处、洞口、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佩戴防护绳(带)等造成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

(5)施工装置在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中,以及各种施工电气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闸)不符合安全标准,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

(6)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吊)运时发生高处坠落、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

(7)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操作、防护不足,发生人员伤亡、建筑及设施损坏。

(8)人工挖孔桩(井)(如现在水利电力施工常见的调压井、压力管道斜井施工)、隧道凿进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

(9)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爆炸或人员中毒意外。

4.施工场所及涉及周围地段危险源

(1)河道围岩施工前,未办理水上水下作业施工许可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未按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回填料开挖料场未设警示牌和监护人员;车辆装料过满,运输车速过快;围堰回填区未设倒车指挥员;作业面未设警示标识牌和监护人员;作业面没有统一指挥人员,回填料自行倒入河道;未与航运部门沟通限航、禁航事项;未与业主、当地政府、相邻单位建立应急救援联防机制等。

(2)施工区域公用道路未设立公告牌、警示牌;路面维护不及时,维修路面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安全通行基本要求;公路周围施工对通行构成威胁时,未设监护人员或设岗断路;未与业主、当地交通、路政部门沟通协调通路安全事项;未与业主、当地政府、相关方建立公共安全联防及应急救援机制。

(3)临公路、航路爆破开挖施工,爆破设计不合理;装药量大,封堵不严;警戒人员不到位;相关方影响区域、周围路口未设警示牌告知;山体松动危石未及时清理;公路面掉石未及时清理;高处作业面推碴作业下部的公路、水路未设警示牌、警戒人员。

(4)混合作业区域各单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未签订施工安全互助协议。

(5)危险品运输时不同材料混装(如雷管和炸药、氧气和乙炔等);用装载机运送火工材料、氧气和乙炔瓶;车辆装载超重或过满,捆绑不牢,运输车况不良,车速过快,未按规定路线运输,未设押运员等。

(6)施工临时用电,安装完毕未组织验收或验收不合格。

公路工程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的分布

对公路工程施工中进行固有危险分析,施工风险源可归纳为:高处作业、地基条件、环境因素、设备条件与成品材料、其他物质等6方面。工程工程施工的较高危险源有以下4个方面。

1.储存、生产和供给量的设施、设备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储运,主要分布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包括:油库(储量:汽油10t;柴油20t);炸药库(储量:炸药10t);硐室爆破(一次装药≥1.0t和作业人员10人以上);压力容器(pma_≥0.1mp和v≥100m3);锅炉(额定蒸发量1.0t/小时);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运输;特种设备的使用。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和场所,分布于工程项目,包括:非定型载人超吊装置(载人吊笼)h≥10m,载人3人以上;承重排架、承重平台h≥10m、面积≥20m2;栈桥(承载20t);高处临空、高处临边h≥10m、作业人员10人以上;大型起重设备运行,吊钩、吊罐、吊物。

3.一旦失控、失事可能产生巨大能量和重大危险的设备、设施和场所,分布于工程项目,包括:高边坡稳定(塌方、掉石)h≥20m,坡度≥60°,作业人员10人以上;深、窄基坑开挖,深度:宽度≥1m、作业人员10人以上;滑坡体区域,作业人员10人以上;泥石流区域,雨季工期≥1个月,作业人员10人以上;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易坍塌的竖井、斜井、隧洞等地下工程;拆除控制爆破工程在居住密集区或重要建筑物旁;大型起重设备缆机、门机、塔机、塔吊的倾翻;高位水池h≥10m和v≥100m3;高位料仓,h≥5m;高压电器、线路安装、维护、运行6kv以上;防洪度汛围堰及临时挡水设施h≥10m;较高地势的临时碴场h≥10m。

4.群众性重大聚会、危险场所、重要设备及突发事件,分布于居住区及临时生活营地,包括:重大聚会、人员集中区域、(场所、设施)的活动;居民居住区、办公区、娱乐场所、重要设施、重要场所的消防安全;地质性放射物质群体性危害;突发的集体性中毒事件、流行性传染疾病事件;突发的自然灾害;缆机、门机、塔机、塔吊的安装和拆除;大型发电机组安装;大型管道、闸门安装;其他重要设备、设施;施工中重要的输气输电、输水及通讯线路和设施破坏及其影响;其他相关重要设备、设施;

5.自然灾害及危害,包括:高原地区的高山反应、自然保护区的火灾、雷区的雷电伤害、地震多发区的地震,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等。

第2篇 冶金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有限范围原则

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5、适宜性原则

6、预防性原则

7、输出性原则

8、真实性原则

二、危险源识别的使用范围

危险源识别范围应覆盖公司矿山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2、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采用新工艺的实施及管理中的预先危害因素识别。

3、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识别。

4、退役、报废的系统或有害废弃物质的危害因素识别。

5、化学危险品危害因素的识别。

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各种危害因素的识别。

7、外部提供产品、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危险源的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

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3、按照危害类型分类:

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为单独或联合使用下列常见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2、预先危害因素识别法

3、现场观察法

4、座谈法

5、安全调查表法

五、危险源识别的步骤

危险源识别的一般步骤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的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

2、识别危险转化条件。

3、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级:

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起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者,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

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或造成局部停产一个班以上者。

c级、可能造成人员局部丧失劳动能力(愈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重伤)的伤害,或造成生产中断一个班以上者。

d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能在原岗位工作的一般性重伤的伤害,并未造成生产中断。

4、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六、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1、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2、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

(1)a级由总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

(2)b级由分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

(3)c级由分公司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

(4)d级由分公司车间班组长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车间审查批准。

3、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

(1)由班组按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讨论确定本班组危险源。

(2)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班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车间。

(3)车间将所属班组上报危险源汇总后,召开技术人员、班组长、老工人参加的研讨会,对班组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分公司。

(4)由分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分公司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确定后,并研究具体危险源管理办法上报总公司。

(5)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室、人员对分公司上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具体管理方法,上报安委会。

4、危险源管理分工

a级――由公司各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相关职能部室负责检查,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分公司由经理负责,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b级――由分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科监督管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c级――由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安全组及队长、班组长负责检查,安全组负责监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d级――由班组长负责,岗位工人负责检查,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管理。

七、危险源管理责任制

(一)有关责任人职责

1、总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职责

(1)组织领导开展全公司矿山系统的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检查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督促分公司或职能部室对a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对所查出的隐患实施整改措施,同时,了解全公司a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及存在重大缺陷状况。

(3)审阅和批示有关单位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4)对全公司a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而引发的死亡及以上事故承担责任。

2、分公司经理、副经理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督促车间和科室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控制措施。

(2)对本单位a级、b级危险源按分级管理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并了解本单位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重大缺陷问题。

(3)督促车间及检查部门对a、b、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

(4)审阅并批示安全科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督促或组织车间和科室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司,并检查落实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5)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引发的事故负责。

3、车间正、副主任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车间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与有关措施。

(2)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了解本车间危险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重大缺陷。

(3)督促车间职能组及所属班组对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

(4)及时审查并批示班组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整改材料。对新上报的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经理及安

全科报告,并对物理整改的隐患采取有效地临时控制措施。

(5)对本车间a、b、c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而导致的死亡事故负责。

4、班组长的职责

(1)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岗位人员(包括本人)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2)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不许整改完毕,确实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3)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承担责任。

5、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

(1)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2)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1)督促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制定并实施管理办法,负责综合治理。

(2)负责组织本单位对相应级别危险源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分级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验收与升级、降级及撤点、销号审查。

(4)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负责危险源控制点的信息管理。

(6)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填报危险源隐患汇总表。

(7)督促检查各级对查出或报来隐患的处理情况,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

(8)对危险失控而引发的相应级别伤亡事故,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按本规定查清责任人并及时报告领导。

(9)负责按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危险管理的考核。

(10)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或延误,造成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造成的相应级别工伤事故负责。

2、总公司职能部室职责

(1)参与a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并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对相应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2)负责本部门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对下属矿分公司无力整改的危险源缺陷或隐患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延误,导致危险源失控或由此引发的死亡以上事故负责。

3、分公司有关科室职责

(1)了解本单位危险源分布情况,参加a、b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与控制管理。

(2)负责对科室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对车间无力整改的危险源隐患或缺陷,接到报告及时安排处理。

第3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源识别、评价及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力,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消除事故苗头,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审核批准。

二、分公司安全科及项目部负责排查、识别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并实施和管理。

三、公司安全处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识别、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各相关部门协助实施。

四、危险源识别范围:a) 本公司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b) 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c) 识别危险源应充分考虑常规、非常规两种活动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

五、危险源识别方法危险源的识别采用现场排查法,由安全检查人员同其他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识别、观察。

六、风险评价采用lec评估办法,它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在这些环境的频率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等三方面因素,采取“评分”的办法和对比的手段,根据总的危险分值简易评价作业环境的潜在危险性。

七、分公司安全科、项目部安全员根据本程序的规定组织有关人员对所辖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分评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实施控制。

八、重大危险源管理:

1、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体系和识别监控小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2、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制定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管理制度。

3、项目部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本项目有关人员对该施工工程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列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确定监控时间和监控巡查时间。国家建设部指出的七项分部分项工程必须全部列为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同时符合论证条件的工程必须提前申请专家论证审查。

4、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台帐。项目部每月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每月分别向安全科、安全处上报一份台帐。

5、项目部对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要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救援措施及监控责任制度,报监理审核,总工程师审批。

6、项目部针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施工前必须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并要求进行现场公示。

7、项目部必须设置专人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检查,并留有监控检查纪录。项目部由项目经理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并留有检查纪录。

8、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救援抢险队伍,施工现场配备所需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

第4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危险源辨识是指对生产中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

2、危险因素是指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可分为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

直观经验法可分为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法;

4、常见危险、危害因素为易燃易爆物质、腐蚀和腐蚀性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采光与照明等;

5、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要全面、有序地进行,禁止漏项,按规定以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及运输、建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顺序和方面进行;

6、重大危险源辨识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7、单元指一个(套)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设施或场所;

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8、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工作须按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一2000)进行;

9、危险评价是指在危险危害因辩识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分析、预测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危害程度,以利于提出科学合理的和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10、危险方法是对系统中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的工具,按评价方法的特征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

①定性评价是根据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对生产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价。

半定量评价是一种或几种直接或间接反映物质和系统危险性的指数(指标)来评价系统的危险性大小;

②定量评价:用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和系统严重程度来评价;

11、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火灾、爆炸危险性指数评价法、美国化学公司蒙德法、日本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等;

12、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是一种简单易懂的人们在只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评价法,是与系统风险评价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作业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一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 一一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率;c一发生事故会造成的后果。以d=l.e.c的乘积值来定。70以下的环境低危险的;70一160之间为显著危险的,需及时整改;160-320之间是高度危险环境;320以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改善为止;

13、公司对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采取动态管理,基层单位对本单位的危险源每月至少四次进行辨识及风险评价,主要实施动态管理。公司安环部对次进行日常监察,并主要采用档案式管理;

14、公司安环部及各有关单位须建立文件化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档案,妥善保管及时修订;

15、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范围硬涵盖所有与生产相关的过程、活动、场所及周边环境;

16、明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过程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逐一落实到位;

17、建立行之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法,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相连;

18、风险评价应包括下列职业危害因素:粉尘、高温与低温、振动、噪声、辐射、毒物、照度、生物危害、人机功效危害、心理因素等;

19、人机功效调查应包括重要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20、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不同水来源,包括:地下水源、地表水源、降雨及径流、老窿水源;

21、在冒顶片帮、坍塌、岩矿突出风险评价时须考虑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地压活动、结构面、岩石破坏、支护、爆破影响等;

22、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致因因素主要有:爆破作业、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等;

23、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须考虑不同的致因因素有:运输机械、提升机械、装载机械、钻探机械、破碎机械、通风机械、排水机械、支护机械等。

第5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标准

为辩别和认识公司范围内影响职业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其危害程度,判定危险源带来的风险,并进行有效控制,特制订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源辩识、评价的依据、方法、程序及风险控制策划等管理内容。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工作。

2 术语

2.1 危险源:可导致伤害、财产损失、职业健康、破坏环境及这些情况组合的结果和状态。

2.2 危险源辩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3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2.4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 管理职能

3.1 运营管控部负责制订本公司危险源识别和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及重大危险源清单;负责组织、指导各子公司危险源辩识和评价活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制订重要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3.2 公司有关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危险源的辩识和评价;负责编制本单位危险源、重要危险源清单及控制措施或应急救援预案。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危险源辩识和评价的依据

4.1.1 危险源的辩识和评价以工作岗位为基本单元进行。

4.1.2 岗位、设备设施状况及职业危害作业点的环境状况按《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中的相应的设备设施和工作环境的考评检查表辩识。

4.1.3 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按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辩识。

4.1.4 按采取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害)因素分为六类:物理性危险(害);化学性危险(害);心理(生理)性危险(害);行为性危险(害);其他危险(害)。

4.1.5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a、按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公司有以下14类危害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伤害;淹溺伤害;灼烫伤害;火灾伤害;高处坠落;坍塌伤害;锅炉爆炸;容器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b、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7类。

4.2 危险源辩识

4.2.1 各单位负责人可授权本单位经过培训的人员组织本单位危险源辩识和预评价,必要时安排有关人员协助其工作。

4.2.2 危险源辩识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直观经验法,凭专业人员的经验分类。二是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人员和设备设施。

4.2.3 危险源辩识应确保充分、具体、并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

态。

4.2.4 危险源辩识应由员工广泛参与、自下而上进行,并填写《危险源辩识评价一览表》(详见附录a)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确认,报运保障部。

4.3 危险源重要性评价

4.3.1 各单位填写本单位的《危险源辩识评价一览表》时,应按本程序《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方法说明》(详见附录b)对本单位的危险源先进行风险预评价。

4.3.2 公司成立危险源辩识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对各单位的《危险源辩识评价一览表》进行汇总,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最后形成公司《危险源清单》和《重要危险源清单》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以文件形式公布。

4.3.3 危险源风险评价危险等级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和一般危险源(详见附录a危险等级划分)。

4.3.4 各单位从公司《危险源清单》和《重要危险源清单》中摘录出本单位的危险源、重要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重新登录规范本单位的《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4. 4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周期及更新

4.3.1 公司每年由保障部组织对《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进行一次评审和确认。

4.3.2 当发生如下情况时保障部应组织各单位及时进行辩识和评价,更新公司《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a)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b) 公司的产品、活动、设备设施、作业条件发生变化时;

c) 相关方强烈要求的。

4. 4 风险控制策划

4.4.1 对重要危险源应根据其不同的危险等级重要性,由保障部组织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控制策划,以降低其风险。

4.4.2 控制措施可以从技术、培训、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

4.4.3 重要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应按以下展开其管理活动:

1) 以作业指导书规范行为;

2) 列入技术措施改进;

3) 技术培训;

4) 制订应急救援预案;

5) 保持现有措施。

4.4.4 各单位应针对本单位重要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还应对一般危险源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避免风险变化转化为重要危险源或重大危险源。

第6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管理程序

一、目的

识别本项目运行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确定和更新重大危险源,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范围

本项目运行中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更新与管理。

三、职责

1、项目安全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以及重大危险源和不可承受风险的审批。

2、安全科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本项目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实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策划和实施。

3、安全科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活动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项目经理部。

4、负责实施本项目活动和作业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经本项目负责人批准后制定控制计划予以实施,有效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四、工作程序

1、初始状态评审

①、在体系建立之初,项目部安全科部组织各科室、各工区进行初始状态评审,辨识本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现状。评审的主要内容有:

⑴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⑵识别本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

⑶对本项目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惯例、制度的调查。

⑷对以往事件、事故和紧急状态资料进行评估。

②、初始状态评审的过程和结果,由安全保卫部负责整理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状态初始评审报告》,作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以及管理方案的依据,评审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

2、危险源辨识内容和方法

①、可按以下过程或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

⑴各施工点所处地理位置、建筑物及平面布局;

⑵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阶段;

⑶生产设备、设施或装置;

⑷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

⑸法律法规要求(如女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⑹生活设施和应急设施;

⑺所有进人作业场所的人员(含员工、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⑻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

②、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时,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等因素。

⑴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⑵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③、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事件树、故障树等方法。

3、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时机

①、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

②、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施工工序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

4、风险评价方法

①、对危险源所导致风险,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评价,即d=lec。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l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能够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e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c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风险值(d=lec)

d分数值

危险程度

危险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5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4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

<20

有危险,可以接受

1

②、下列情况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⑴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风险,直接确定项目不可承受的风险和为重大危险源;

⑵d>70风险和危险源,确定为项目不可承受的风险和重大危险源。

③、安全科将所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报项目总工程师、驻地办、总监办审批后发至各工区。

④、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中,或通过制订运行控制程序对其进行控制。

5、危险源的更新

①当下列情况发生时,由安全科组织有关科室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重新确定不可承受风险和重大危险源:

⑴管理评审要求;

⑵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变更时;

⑶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时;

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有遗漏时;

⑸相关方有抱怨时;

⑹发生重大事故、事件。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更新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______责任公司

_____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____年_月

第7篇 火工品管理员 危险源辨识

一、工作流程

入井前准备→交接班→发放火工品→清退→填写记录→交班→升井

二、危险源

1、穿化纤衣服;

2、进入库区未除静电的;

3、发放火工品不验领药人证件,闲杂人员进入库区;

4、发放火工品时,炸药、雷管混发的;

5、搬运、发放火工品未做到轻拿、轻放的;

6、雷管未做脚线扭结短路而发放的;

7、清退火工品未面对面清点确认的;

8、火工品库房存放未按规定码放的;

9、炸药、雷管同车运输的;

三、预控措施

1、交班人员对接班人员检查,着装不规范、不放静电不准接班人进入火药库;

2、发放火工品必须两人同时操作;

3、安监科不定期到火药库进行检查,发现违章严厉考核;

四、作业标准

1、火工品发放人员棉布衣服和软底鞋上岗。发放火工品时要轻拿轻放,严禁摔碰;

2、发放火工品前,库管员要检查领取人的放炮证、“ic”卡、五联单、印章等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合格方可发给火工品;

3、爆破员爆破结束后,对火药、雷管要认真进行清查,当班领导要对爆破员实际使用的火药、雷管数量认真审核,在票据上签字后,由爆破员持票据到火药库进行清退,库管员必须当面清点剩余的火药、雷管数量,交接清楚,登记上帐,双方签字,按照规定妥善保管。第二天发放时,谁交的火工品谁复用;

4、当班爆破结束后,不管火药、雷管有无剩余,爆破员都必须到火药库清退签字。否则,库管员有权在第二天停止对其发放火工品;

5、对交来的零散火工品,库管员要及时登记上帐,记清交来的时间、单位、人员姓名、数量、原因,做到帐、卡、物相符。

第8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危险源辨识工作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贯彻这“三个标准”的重要性。目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尚未成为国际标准,我国在参照《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1-1999)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为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软件基础。

企业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而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问题,而危险源辨识则是危险源控制的起点。危险源的辨识是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初始评审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同时也是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危险源的辨识格外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简要谈一下如何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危险源辨识工作,以求抛砖引玉。

一、 几个术语

1、 危险源。gb/t28001-2001-3.4条规定“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包括职业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因素两个方面。职业危险因素是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职业危害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广义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可引起工伤事故的职业性危险因素和可引起职业病变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狭义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指职业性有害因素。

2、 危险源辨识。gb/t28001-2001-3.5条规定“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3、 风险和风险评价。gb/t28001-2001-3.14条规定“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3.15规定“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 可容许风险与安全。gb/t28001-2001-3.17条规定“可容许风险是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3.4条规定“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二、 危险源的分类

(一)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1、 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因此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例如:某工程项目隧道施工涉及爆破工艺,该项目设置炸药库,炸药库中储存的炸药和雷管则是第一类危险源。

2、 第二类危险源。正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一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上例中如果该项目制定危爆物品管理办法或其他管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和环境因素,控制爆炸事故的发生,这些办法或制度则是限制措施。但如果作业人员在炸药库内动火,可能发生爆炸事故,作业人员违规作业就是第二类危险源。

3、 事故起因分析。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二) 按导致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681-1992)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将危险源分为六类:物理性危险、危险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上例中炸药库(存放的炸药)属于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违规作业则是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中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十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变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危害因素,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事故在gb/t28001-2001-3.1中被定义为“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关注的是活动和过程的非预期结果,这些非预期的结果可能是负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对于人员来说,这种不良结果可能是死亡、疾病和伤害。我国的劳动、安全、卫生等部门通常将上述情况称为“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对于物质财产来说,事故造成损毁、破坏或其他形式的价值损失。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11-1986)将事故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伤;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职业病目录》(卫生监发〔2002〕108号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每一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共计10大类115种。

四、 危险源辨识

(一)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辨识危险源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往往还不能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可以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二)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三、七”的要求

所谓“三、三、七”,是指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七个方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七种类型(安全):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三) 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施工工艺存在的职业危害:通过分析施工工艺构成,了解产生有害因素的作业源点及其散发有害因素的性质、特征等情况。施工工艺的特点不同,所产生的职业危害也有很大差别。例如:铁路工程中的硫磺锚固工艺,公路路面工程中的沥青摊铺工艺,土石方或隧道施工中的爆破工艺,等等。

2、 作业方存在的危害:在接触同类有害环境(物质)因素条件下,作业方式对职业危害的风险度有很大影响,我们应尽量考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施工,并给作业人员配备专用劳动保护用品,以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3、 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同一种作业方式下,由于采用的物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人体的危害差别颇大。一方面要识别危害因素的类型,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另一方面要识别各危害因素的存在形态、分布特性、扩散特点、成份、浓度或强度等。此外,还应分析危害因素产生及变化的原因,以便制定防护对策。

4、 作业人员接触有害因素的频率或时间:在生产方式类似,环境因素(物质)相同的条件下,职业危害因素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工人接触的时间。

5、 劳动组织:有些危害是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引起的,如作业时间过长。通过劳动组织还可了解职业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如接触尘毒的人群数量、性别特征、年龄结构、行为特征等。

6、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识别防护设施配置情况,是否配置有劳动卫生防护设备、实施通风、除尘、净化、噪声治理等,多工位作业场有效防护设备的覆盖面;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如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运行参数如何;防护效果,如集尘、毒风罩是否完好有效,闸板是否灵活可靠无泄漏,净化效果、噪声消除、隔离是否有效等。

五、 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

(一) 风险评价

1、 风险评价的基本知识

风险评价是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最先进行的环节,目的是对现阶段的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根据评价分级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从而取得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矩阵法、预先危害分析(ph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风险概率评价法(pr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故树分析(eta)、头脑风暴法等等。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最适合的风险评价。笔者推荐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lec)法来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

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d=lec

式中:d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代表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代表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施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l、e、c在不同情况/环境的对应值,一般情况下,l在0.1~1之间,e在0.5~10之间,c在1~100之间。按照d=lec,求出风险值(d),当c≥40或d≥160时(企业自定),可将此风险因素列为重大风险因素。过个界限值并不是长期固定的,企业应在不同时期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确定风险级别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续改进的思想。

(二) 风险控制策划

1、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的因素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使用低压电;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员工,如考虑员工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引入计划的诸如机构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需求;在其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方案的需求;预防性测定指标对于监视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十分必要。

2、 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的注意事项

风险控制计划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行水平;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用于实际工作中。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计划是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既影响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的制定,又影响到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及监视和测量等要素的实施和运行,所以该要素是将企业健康安全与管理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健康安全与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如何全面、系统的辨识危险源,逐渐提高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是企业贯标骨干和安全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此谈论的有关内容仅供贯标企业参考。

第9篇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

1.管理职责

1.1项目部安全保障体系小组建立符合本项目部实际状况的危险源辨识制度,负责指导检查各施工工地危险源辨识工作,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

2.内容及要求

2.1危险源辨识的主要范围

危险源辨识覆盖企业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

1)作业地质及环境条件。

2)作业场所平面分布。

3)建(构)筑物。

4)采购服务过程。

5)作业设备、装置。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场所。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8)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2.2 危险源辨识条件

2.2.1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

1)正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按照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

2)异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周期性或临时性的进行工作的状态 ,如设备的开启、停止、维修等。

3)紧急态:指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伤亡等状态或其发生的临界状态。

2.2.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

1)过去: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

2)现在: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

3)将来:指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退役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态变化。

2.2.3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

2.2.4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2.3危险源辨识方法

2.3.1 进行危险源辨识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

1)关于对象系统的详细知识,诸如系统的构造、系统的性能 、系统的运行条件、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情况等。

2)与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等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标准、规范、规程等。

3)关于对象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方面的知识

2.3.2危险源辨识方法可以粗略地分为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两大类:

1)对照法。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

a安全检查表。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组织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b询问、交谈法。与生产现场的管理、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交流讨论,获取危险源资料。

c现场观察法。到施工现场观察各类设施、场地,分析操作行为、安全管理状况等获取危险源资料。

d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信息。

e查阅相关记录。查阅组织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f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g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2)系统安全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

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是一种对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它是通过指导语句和标准格式寻找工艺偏差,以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并确定控制危险源的对策。

b事件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是一种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事件“成功(正常)”或“失败(失效)”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即时序逻辑分析判断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对系统各环节事件进行分析,可辨识出系统的危险源。

c故障树(事故树)分析。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可辨识出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有关危险源。

2.4风险评价方法

按照风险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法和定量风险评价。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两种: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2.4.1专家现象询问观察法

由专业人员组成专家评价小组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定性判断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以及一旦危害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后果,并确定该危险源的风险级别,参考评价准则如下:

1)曾经发生过且无良好控制措施的重大事故或事件,评为不可容许风险。

2)曾经发生过已制定有效控制措施的重大事故或事件评为重大风险。

3)违反法律法规的预计可能导致的事故结果在重伤或重伤以上的评为不可容许风险。

4)违反法律法规的预计可能导致的事故结果在重伤以下的评为重大风险。

5)相关方强烈抱怨的事故或危害事件评为重大风险。

6)除上述5项以外的事故或危害事件评为一般风险。

2.4.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对于一般风险源的评估采用本方法。

1)判定准则

a危险性指数大于320的,确定为一级;

b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161但小于等于320的,确定为二级;

c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71但小于等于160的,确定为三级;

d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20但小于等于70的,为四级;

e危险性指数小于20的不列入等级。

2)判定方法

作业危险性指数是下列三个因素的乘积:

危险指数d=l×e×c

l-----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

c-----事故的可能后果

a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l

分 数

完全预料到

10

相当可能

6

不经常,但可能

3

意外,很少可能

1

可以设想,但极少可能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上不可能

0.1

b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况(e)

e

分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6

每周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3

每月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2

每年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1

极难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0.5

c事故的可能后果(c)

现象

可能后果

分值

大灾难

多人死亡

100

灾难

数人死亡

40

非常严重

一人死亡

15

严重

严重致残

7

重大

手足伤残

6

较大

受伤较重

3

引人注目

轻伤

1

d危险指数评价(d)

d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320

极度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不可容许风险

161-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重大风险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重大风险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一般风险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一般风险

2.4.3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1)项目部安全生产部应组织对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及相应应急预案等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2)风险评估报告经监理单位审核后向建设单位报备。

3)风险等级分为4级:包括一般(ⅰ级)、较大(ⅱ)、重大(ⅲ)及特大(ⅳ)风险。

2.5 风险控制

2.5.1风险控制原则

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再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潜在的严重程度),将使用个体防护措施作为最后的手段。

2.5.2重大危险源

1)对评价出的重大危险源,各部门要分析原因,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

2)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构成重大危险源、ⅲ级及以上风险的施工专业活动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3)对于存在技术、资金问题的风险源,职能部门将分期列入当年或来年的整改方案进行整改。

4)项目部安全生产办公室和各施工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台帐。

2.5.3 一般危险源

1)一般危险源由基层单位和从业人员按要求进行风险控制,从业人员执行按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

2)基层单位要建立一般险源管理台帐,根据危险源的特点进行分时分级控制。

2.6危险源的控制

2.6.1重大危险源所在单位重点控制,项目部每半年检查一次,基层单位每月检查一次,班组每周检查一次,作业人员每天检查一次。

2.6.2 一般危险源所在部门严格控制,项目部安全生产办公室每月检查一次,各项目部每周检查一次,作业人员每天检查一次。

2.6.3 检查人员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采取防范措施并限期整改。

2.6.4 项目部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按要求上报备案重大危险源工作。

2.6.6 项目部安全生产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危险源对应岗位制定监控组织措施,措施中要求明确职责、岗位人员培训、防护器具配置要求及安全控制措施。

2.6.7 ⅲ级及以上风险的施工专业活动的风险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大风险源的监控与防治措施、应急预案经项目部安全副总或总工程师审批后需上报监理及建设单位,有建设单位组织相关论证会议。

2)建立ⅲ级及以上风险源的监控及验收、日常巡查及记录、定期报告的工作制度。

3)项目经理或项目技术人员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及交底;施工现场需设立相应的危险告知牌。

4)适时组织对典型的重大风险源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5)当专项风险等级为ⅳ级且无法降低时,必须提高现场防护标准,落实应急处置措施,视情况开展第三方施工监测。未取得有效措施的,不得施工。

3危险源的编号和标志

3.1危险源编号

1)重大危险源由项目部统一编号,按重大危险源进行管控。

2)一般危险源由各基层单位参照项目部编号的原则自行排列编号。

3.2危险源标志

重大危险源,要设立醒目的危险源标志及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悬挂在明显位置,以便提示。

3.3标志内容

标志牌上定好名称、编号、危害及责任者,并写清注意事项(提示)。详见图一。其中:

1)名称--危害部分称谓;

2)地点--所在位置、岗位;

3)危害--可能引起的事故危害;

4)责任人--危险部位单位负责人;

5)注意(提示)--注意事项或预防事故的主要措施。

3.4危险源的更新

3.4.1项目部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危险源的重新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3.4.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要及时进行危险源的重新识别与风险评价,以确保相关资料的有效性。

1)法律、法规及自身要求发生变化。

2)经营形式发生变化。

3)设备、设施、技术发生变化。

4)作业现场发生变化作业方式发生变化。

第10篇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适用范围

1.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管理。

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

1.3本制度所指重大危险源分为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建筑行业规定的重大危险源。

2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2.1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28001)对中危险源规定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2.3《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来之于国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本标准不适用于: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2.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28001)中危险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中重大危险源的定义的区别:

2.4.1《安全生产法》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所指重大危险源仅适用于易燃、易爆、有毒类的化学物质。它的局限性较大,不适用于建筑业等,也没有涉及存在能量的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

2.4.2综合以上原因,本制度所指危险源是建筑工程活动中的危险源定义,按照建设部建质安函[2006]145号转发《南京市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存在重大施工危险的分部分项工程。

2.5公司在本制度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是指:除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以外,还包括对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火灾、爆炸、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以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活动、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危险作业等。

3工作主体职责

3.1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

3.1.1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促进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要求;

3.1.2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隐患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分公司、项目部建立和完善应急组织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控制措施;

3.1.3综合协调和指导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可控在控。

3.2分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

3.2.1组织分公司、项目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3.2.2督促分公司、项目部做好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预案工作,组织落实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和资金,组织整改,做到可控在控。

3.3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职责:

3.3.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法令及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

3.3.2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危险源辨识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3.3.3负责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中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指导工作;监督所属项目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

3.3.4协助公司、分公司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及项目部研究制定和执行预防事故措施,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针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审查,并督促落实;

3.3.5根据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及时掌握、分析、评估公司、分公司系统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提出强化危险源管理措施,组织安全生产检查;

3.3.6参与重要安全设施和设备的验收工作。

3.4公司、分公司其他部门职责:

各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3.5项目部职责:

3.5.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3.5.2按照公司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测、预警、预案工作,做好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3.5.3录入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数据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无遗漏;

3.5.4完善项目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落实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5.5及时如实报告重大危险源造成的各类事故;

3.5.6重大危险源管理必须责任到人,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对项目部的重大危险源做到可控在控。

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流程

确定施工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登记重大安全风险→危险源防控。

确定施工作业过程,首要是划分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一般性原则可按单位工程(分部、分项)施工活动、施工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相对空间位置、危险有害物资储存场所来划分识别评估单元,使识别评估单元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5危险源的分类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5.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以及自然状况。包括动力源和能量载体以及具有危害性的物质本身。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和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

5.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措施失效或被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5.2.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分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不安全行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危险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

5.2.2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隐患)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状态。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安全装置、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

5.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如影响施工作业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

5.2.4管理因素

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技术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等活动予以控制。

6建筑安装施工危险源辨识

6.1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6.1.1第一类危险源从以下方面进行辨识:

a)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现场配电箱、空压机等;

b) 使人体或物件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机械、提升机械、坠落高度差较大的作业场所等;

c) 能量载体,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

d)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充满爆炸性气体氧气瓶、乙炔气瓶、低温液氧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空间等;

e) 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等;

f) 危险物质。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八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

g) 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如氧气、乙炔、油漆、稀料储存设施等;

h) 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例如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刃、尖等。

6.1.2.第二类危险源按场所的不同,初步可分为施工现场危险源与临建设施危险源两类,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辨识。

a) 与人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集中表现在“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b) 与物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分部、分项工艺过程、施工机械运行过程和物料使用等危险源中。

c) 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

d) 与管理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表现为管理缺失,如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6.2危险源辨识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6.2.1选择施工现场或部门中的作业活动;

6.2.2识别施工作业活动中的危险因素;

6.2.3对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6.2.4确定重大风险。

6.3.选取作业活动对象:

6.3.1前期施工准备;

6.3.2基础施工阶段;

6.3.3建筑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结构安装阶段/设备安装阶段;

6.3.4设备搬运/设备安装/调试、试车、运行阶段;

6.3.5其他辅助活动(包括大型起重机械和施工升降机的安装拆卸、厂内车辆运输、供电和临时用电等)。

6.4危险源的识别

6.4.1危险源的分类:(根据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a) 物体打击;

a)2.车辆伤害;

a)3.机械伤害;

a)4.起重伤害;

a)5.触电;

a)6.淹溺;

a)7.灼烫;

a)8.火灾;

a)9.高处坠落;

a)10.坍塌;

a)11.锅炉爆炸;

a)12.容器爆炸;

a)13.其他爆炸;

a)14.中毒和窒息;

a)15.其他伤害。

6.5.危险源和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

6.5.1.施工现场危险源常用的辨识方法。

1.经验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

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对此,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

类比分析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总结以往事故的教训和管理经验,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辨识出危险因素。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经验分析方法来辨识。

2.材料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分析法

了解施工安装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特性等。施工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的危险性质加剧。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也称定量分析法,详见本制度7.5条款)。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用符号l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用符号d表示,d=l×e×c,d值愈大,说明危险性愈大,当d值超过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的风险时,就认定为重大危险源。

6.5.2.施工现场潜在危险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的辨识。

由于危险性有潜在的特点和性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故在未发生事故前,如何辨识出潜在的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就至关重要,为了能迅速辨识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应采取如下预先分析方法:

1.调查危险源(作业危险因素)。先对施工作业目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较为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按照过去的经验和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分析作业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人员受伤和物质损失的危险性。

2.识别危险因素。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很难辨识的,危险性存在具有固有的潜在性质,应采取系统地去辨识它,才不会造成遗漏。

3.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教训,进行综合分析,施工现场存在着主要的“五大伤害”,既高处坠落、触电、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这五类事故是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类型,是建筑安装施工现场存在的常见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其他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还有窒息、中毒、爆炸、火灾等。

6.5.3.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主要做法。

应针对建筑安装工程的类型、特点、规模及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根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充分辨识出本工程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控制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列出清单,并采用适当的分析评估方法,评估已辨识的全部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施工现场场界内外的影响,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6.5.4.建筑安装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1.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可作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第4.1.1条规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22)第5.0.3条为强制性条款,规定“当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的等级为不合格时,必须限期整改达到合格”。

6.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历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对建筑施工事故的类别、发生部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也是辨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依据之一。

6.5.5.重大危险源的认定。

6.5.5.1.施工现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

1.违反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

2.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22)的规定检查,分项检查中保证项目得分不足40分或保证项目中有一项得分为0分的。

6.5.5.2.存在重大施工危险作业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包括:

1.施工现场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含5m),但地质条件中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基坑、沟(槽)工程;

2.地下暗挖工程;

3.水平混凝土构件横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荷载大于15kn/m的高大模板工程以及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大模板等。

4.30m及以上高处作业与悬吊作业;

5.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拆卸;

6.起重吊装工程;

7.悬挑式脚手架,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吊篮脚手架;

8.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交叉作业等易发生重大事故的施工部位及作业活动。

7.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7.1.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或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其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估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施工环境、减少和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7.2.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安全风险评估一般按照划分的施工作业单元和作业活动,识别危险和有害因素、评估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等步骤进行。

2.作业活动划分一般按照作业区域、施工任务、施工工序、施工设施和设备进行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使用进行划分,以能够清晰辩别危险、有害因素并无遗漏为准。可将设施、设备、工器具的使用(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拆除等)和相同工序、相同操作内容的作业活动进行单元划分,施工作业涉及此部分时不再重复划分。

3.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主要从施工环境条件、施工总体布置(包括施工区、生活区的布置)、施工过程和工序、施工设备和设施、尘毒噪温有害作业部位、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救援设施、辅助作业、生活设施、劳动组织、施工人员生理、心理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识别。在辨识充分的基础上,确认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有可能引起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

4.对不可承受的安全风险,制定并实施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一般按照消除、消弱和个体防护的顺序和原则选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对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预评审。

5.当工程项目的内外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以至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受到显著影响,对现有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产生疑义,应及时再进行危害辨识、安全评估和控制措施的评审。

7.3.安全风险评估范围:

1.施工规划、施工过程、试车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施工活动和采用“四新”施工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三违”和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7.4.风险评估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7.5.风险评估工具:

可根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工具)有(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定义见附录5):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3.过程危险分析法(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

6.故障树分析法(fta);

7.事件树分析法(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7.6.定量评估主要采取作业条件风险评估法,也称lec法,即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估系统产生安全风险的大小。

7.6.1.其公式是: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7.6.2.d=l×e×c分值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为1,但在作系统安全考虑时,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件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了若干个中间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暴露在此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同样,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3.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c)

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变化范围很大,对伤亡事故来说,可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结果;对于机械设备及火灾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从1万元到1000万元。由于范围广阔,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轻伤或1万元财产损失规定分数值为1,把造成十人以上死亡或1000万元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在1与100之间。

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人员伤亡

机械设备或火灾损失(万元)

100

10人以上死亡

1000

40

3~9人死亡

200

15

1人死亡

50

7

严重,重伤

20

3

重大,致残

5

1

轻伤

1

4.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

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和总分的评价。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被认为是低危险;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

分数值

状态评价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7.6.3.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的确定原则,根据评价人员的经验判断,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评估判定为重大危险:

1.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3.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7.7.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7.7.1.安全风险评估分为:安全预先评估、安全验收评估、安全现状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四种:

1.安全预先评估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预测施工过程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规划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建议。

2.安全验收评估是在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搭设安装和运行使用正常后,通过对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使用状况的检测、监督,查找运行使用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调整方案和安全管理对策。

3.安全现状综合评估是针对施工现场总体或局部的施工作业活动安全现状进行的全面评估。

4.专项安全评估是针对特定的施工项目、施工工序、施工场所、施工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专项安全评估。

7.7.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进行安全性自评估:

1.危险源、有害因素已构成重大威胁,现有的或规划的控制措施不能保证其不会演变成事故;

2.对所承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有害因素或者对本单位范围内的危险源、有害因素认识、掌握不清楚;

3.不断改进、提高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的需要;

4.施工环境、条件、方法、工艺、设备、设施以及劳动组织和人员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5.新开工的工程项目。新开工项目的安全预估评可与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同时进行。

7.7.3.安全性自评估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安全性自评估的目的、范围及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

2.评估现有的安全管理情况,其中包括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评估,现有规章制度、技术措施、操作规程等的可行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估;

3.评估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和不可承受风险及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风险控制措施;

4.拟采取的安全措施、管理方案的优先排序;

5.针对实现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的评估;

6.安全管理方案编制的建议;

7.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8.安全风险的控制

8.1.安全风险的控制,依据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按确认的风险等级分级管理:

1.属于d>320(高度危险)的危害应上报公司,由公司进行协调控制。各分公司、项目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措施,按照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定》由公司相关领导人最终签字确认。公司安全部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高度危险等级的风险控制有效。

2.属于d>160(极其危险)的危害应上报分公司,由分公司协调项目部控制。分公司、项目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措施,按照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定》由分公司、项目部领导最终签字确认。分公司、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安管人员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重大风险控制的有效。

3.属于70<160(很危险或可能危险)的危害由各项目部或相关责任部门控制,必要时上报公司、分公司。确定为很危险或可能危险等级的中等风险,由分公司进行监督管理,项目部进行直接管理。项目部按各部门或岗位设置风险控制措施,由分公司领导最终签字确认。分公司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中等风险控制有效。

4.属于d<70(稍有危险)的危害由各作业岗位自行控制。确定为稍有危险等级的可接受风险,由项目部按专业由施工员进行管理。施工员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可接受风险控制有效。

8.2.风险控制措施管理。

8.2.1.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

2.应包括:⑴消除措施;⑵替代措施;⑶工程技术措施;⑷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措施及培训教育措施;⑸个体防护装备措施等。

3.应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8.2.2.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应根据与管理权限,依据各级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逐级进行风险管理监督评价。风险管理监督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包括:

1.安全生产目标满足与实现程度的评价;

2.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价;

3.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监督评价措施执行情况评价;

4.对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规程、制度等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评价;

5.对安全生产事故、事件、不符合调查和处理结果的评价。

8.3.风险信息更新

8.3.1.公司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8.3.2.分公司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隐患。

8.3.3.项目部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1.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有变更时;

2.作业环境和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施组、方案变更;

4.采用“四新”施工作业;

5.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有新认识;

6.项目部组织机构发生变更、施工作业组织进行大的调整。

9.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

9.1.根据安全预先评估、安全验收评估、安全现状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四种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找出安全生产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运用定性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把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业标准规范相比较,衡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否与之符合,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9.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工作和评价报告,具体执行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综合管理分册》中《法律法规应用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10.管理与追责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工,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2.吊装以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11.附则

11.1.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生产负责解释。

11.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11篇 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加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充分保障员工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登记建档、备案、核销及其监督管理。

3 职责

3.1总经理

负责领导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负责领导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2辨识与评估小组

对公司生产现场和储存设施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

3.3安全科

负责组织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工作,并组织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监督、档案管理等。

3.4设备科

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日常管理,并对管理结果负责。

4 工作内容及要求

4.1重大危险源辨识工作流程

4.1.1公司成立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小组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副总经理

组员:各科室负责人

4.1.2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小组对公司危险源按照《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和《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的要求进行辨识;

4.1.3依据辨识与评估小组的辨识,无重大危险源,由安全科出具书面评估报告。

4.1.4如发现重大危险源,由设备科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

4.1.5设备科根据重大危险源特性,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制定防范工作计划;

4.1.6安委会根据防范工作计划每周进行一次专项综合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情况;

4.1.7安全科负责开展应急演练,并详细记录演练情况;

4.1.8设备科对重大危险源配备设施、监视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填写《日常巡检记录》;

4.1.9设备科根据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编制《日常管理工作汇报》;

4.1.10重大危险源小组对日常管理工作汇报进行审议,并由安全科出具《书面评估报告》;

4.1.11设备科根据评估报告,进行回顾总结,并制定《改进计划》;

4.1.12重大危险源小组审定改进计划,进行持续改进。

4.2重大危险源工作要求

4.2.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半年不少于一次演练,并不断完善。

4.2.2在重大危险源区域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安全制度》、《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作业许可证管理制度》进行,实施谁签字谁负责,谁作业谁负责。

4.2.3重大危险源档案内容应包括:危险物质名称、数量、特性、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评价报告、检测报告等。

4.2.4公司重大危险源回顾、总结、持续改进工作每年组织一次。

4.2.5设备科要将重大危险源在市安监局备案。

5 相关记录

表9-1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第12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为了辨识、评价施工生产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安全卫生、环境危险源,评价其危险程度,依此实现对职业安全卫生、环境危险源进行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并提供培训等相关信息,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北京环能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个(简称公司)。

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

各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对所承担建设、运营项目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工作,负责填写本单位的《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和《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

项目部负责本项目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计划的制定工作,负责填写本项目《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组织制订《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并报公司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公司技术部负责对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的指导工作,并负责各部门危险源辨识、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及整理工作,编制出公司《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和《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并监察项目部危险源控制计划的执行。

第三章 工作程序

每年年初,技术部、各部门应针对本单位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计划工作的需要,结合本单位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实施方案》、《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实施方案》,并发布给相关项目。

项目部按公司《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实施方案》、《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实施方案》,对本项目所有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以及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填写《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

技术部将各项目部上报的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结果汇总为本单位的《危害辨识、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环境评价表》,分析、评价出不可接受的重大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重大环境因素,编制《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报告》、《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报告》,制定并发布公司《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督促各部门落实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公司总工程师审核并发布公司直管工程《危险源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并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控制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按照上述描述重新进行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辨识与评价工作:

(一)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运用;

(二)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三)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四)方针、目标发生重大调整;

(五)与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有关的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项目部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或运营项目开机前,应依据当时的内外条件,针对本项目进行一次总体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工作,以指导有效的危险源控制。

项目部在每项单位工程开工前,均应对该项工程,依据当时的内、外条件,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工作,上报项目管理部门审定。

第四章 危险源的辨识内容方法

危险源辨识内容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生产工艺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分类。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分析,首先应对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20类:

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

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

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隧道、洞室透水淹溺;

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

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坍塌: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

冒顶片帮:指隧道洞室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

透水:指地下开挖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

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

其他爆炸: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

中毒和窒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危险源辨识方法

调查法:按上述内容在现场进行调查、辨识;

全检查表辨识法:辨识按辩识内容编制安全检查表,进行辨识;

经验法:辨识人员结合以往经验进行辨识。

危险源的确定要点

危险险源一般出现在:基础开挖、起吊作业、多人高处作业、高压电气、锅炉压力容器、油料、爆破物品贮运、受限空间作业、动火动焊等场所或环节。

危险源的确定要防止遗漏,不仅要分析正常施工、操作时的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组织活动的3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3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下潜在的各种危险,分析支撑系统垮塌、支护失效,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因素。

重大危险源是指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伤亡人数众多、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征。

风险评价办法

组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人员,在熟悉作业现场、相关法规、标准、评价方法后采用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风险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赋分标准见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序号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备注

1

10

完全可以预料

2

6

相当可能

3

3

可能,但不经常

4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5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

0.2

极不可能

7

0.1

实际不可能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序号

分数值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备注

1

10

连续暴露

2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4

2

每月一次暴露

5

1

每年几次暴露

6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序号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备注

1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2

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3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4

7

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5

3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6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由评价小组成员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_e_c

3.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12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评价情况填入《危险源评价表》内。

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序号

分值

级别

危险程度

1

大于320

一级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专项方案及应急预案)

2

120-320

二级

高度危险,要立即停工整改(制定专项方案及应急预案)

3

70-120

三级

显著危险,需要立即整改(编制专项方案)

4

20-70

四级

一般危险,需要加强过程控制

5

小于20

五级

稍有危险,通过管理可以消除

第五章 监控管理

控制措施:a-运行控制;b-培训;c-定期检测;d-健全管理制度、作业规程;e-制定管理方案。

相关单位应建立并保持危险源辨识、评价和及危险源控制活动的记录。

第六章 附则

本制度由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13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为管理体系运行和决策提供依据。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内各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

2、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不可接受风险:指公司根据本程序辨识、评价的级别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在体系运行中需特别关注、重点控制的风险。

三定四不推:指在风险控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做到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班组能够解决的不推给车间、车间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分厂、分厂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公司。

管理方案:对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而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时间表,并落实专项检查所采取的措施。管理方案应通过年度检修计划、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专项治理整改等方式实施。

3、职责

3.1安全环保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负责制定、修改程序并组织实施和检查。

3.2各单位负责实施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并配合安全环保部对不可接受风险进行确认。

4、工作程序

4.1安全环保部每年第四季度组织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4.2各单位依据安全环保部的安排,针对本单位区域内所有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编制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单位领导批准后,受控发放,并将电子文本报安全环保部。

4.3安全环保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进行再次评价确认,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安全环保部主管领导审核,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受控下发各单位。

4.4各单位依据各自职责,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制定管理方案和实施运行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需报公司的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应按职责权限分工和对口管理的原则上报有关管理处室安排实施。

4.5各单位对《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中需采用“目标—管理方案”进行控制的,填写“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并上报安全环保部备案。

4.6安全环保部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汇总,并对其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4.7安全环保部和各单位要保持最新的“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并将岗位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传达到岗位职工。

4.8当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各单位应随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修订、完善控制措施,及时更新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

4.9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基本流程

划分作业活动→确定危害事件→辨识危险源→评价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风险控制

4.9.1划分作业活动

4.9.1.1作业活动划分程度的把握

应适宜划分的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有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有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

4.9.1.2划分作业活动的方法

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装置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4.9.2危险源辨识

4.9.2.1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注1:按环境因素对此类危险源进行评价可能更为合适。

——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极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也可参见3.12的注);

——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组织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在范围、性质和时机方面进行界定,以确保其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提供风险的确认、风险优先次序的区分和风险文件的形成以及适当时控制措施的运用。

对于变更管理,组织应在变更前,识别在组织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或组织活动中与该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9.2.2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作业环境的缺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缺陷。

4.9.2.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采用基本分析法和工作安全分析法。

4.9.2.4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定

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包括本单位近三年内所有事故的原因。

覆盖法规的要求,辨识出的危险源应与所有使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相适应。

4.10.3风险评价的方法

4.10.3.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用定性评价法直接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严重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

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及以上轻伤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4.10.3.2无法直接判断时可采用半定量法(lec法)。

a计算公式为:

d=l×e×c

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ecd法的分级数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是极不可能

0.1

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分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害环境中工作

6

每周几次

每月几次

每年几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

0.5

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暴露”;8小时内暴露1~n次为“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值

10人以上死亡

100

2~9人死亡

40

1人死亡

15

伤残(严重、重伤)

7

重伤(重大、致残)

轻伤(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c风险等级的判断

d—风险性分值

d值

危害程度

危害等级

是否不可接受风险

>320

极其危害

1

160~320

高度危害

70~160

显著危害

20~70

一般危害

<20

稍有危害

5

4.10.4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4.10.4.1风险的控制方式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培训与教育;

制定应急预案。

4.10.4.2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

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

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措施或装置。

4.10.4.3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级风险: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否则停止工作,并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优先实施降低或消除风险;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且不需投资解决的,采用运行控制,制定或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

二级风险:需上硬件设施或加强培训的,立即制定“目标—管理方案”;若以前无规定或规定不充分应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工作正在进行时应制定应急措施。

三级风险: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需上硬件设施,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上硬件设施条件不具备时应制定临时措施并考虑长远措施;文件规定很充分时,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

四级、五级风险:属个别人不安全行为的,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缺陷时,需按《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要求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10.5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和实施情况验证

必要时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对实施情况进行验证,并根据评审和验证结果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第14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管理。

3、术语

3.1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指级别较高或危险程度较大、能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3.2管理方案:对重大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和时间表,落实、检查所采取的措施。

4、主要职责

4.1生产安环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2设备技术部负责建设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包括相关方)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划分作业活动

5.1.1.1危险源辨识是针对作业活动进行的,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

5.1.1.2划分作业活动方法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装置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1.2危险源辨识范围

5.1.2.1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1.2.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1.2.3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1.3危险源辨识内容:危险源类别的分类见附录一

5.1.3.1物的不安全状态;

5.1.3.2人的不安全行为;

5.1.3.3作业环境的缺陷;

5.1.3.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1.4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1.5危险源辨识方法具体内容见附录二

5.1.5.1基本分析法

5.1.5.2工作安全分析法

5.1.6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a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b覆盖法律法规的要求。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采用直接评价法、mes法和ms法(mes法、ms法和风险程度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5.2.1.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直接评价法判定为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

a所有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情况或属于组织性行为且涉及的范围较大、后果较为严重的其它违规(轻微的违章行为除外);

b近三年发生过重伤、死亡、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及以上)一次;或轻伤、非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下)三次以上,至今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仍有可能发生事故。

5.2.1.2除上述情况外,人身伤害事故采用mes法,单纯财产损失事故采用ms法。

5.2.1.3风险分级

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即一、二级风险)属政府部门级危险源;三级属公司危险源;四级、五级属车间(部门)级危险源。

5.2.1.4对5.1、5.2条款中记录填写《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公司级危险源填写《重大风险控制计划表》,其中控制计划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的填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表,并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

5.3汇总和调整工作

为了确保全员参与、辨识充分,采取三级辨识二级评价的方法。《即班组、车间(部室)、公司三级辨识,车间(部室)、公司二级评价。》

5.3.1各车间(部室)对所属各班组;公司对所属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分别进行汇总。汇总过程中对所列出的危险源可合并同类项,但要指出危险源所涉及的作业活动。

5.3.2生产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确认,结果上报公司。

5.4风险控制策划

5.4.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优先顺序:

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置。

5.4.2风险控制措施:

5.4.2.1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由公司主管部门和厂充分讨论确认后,制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公司生产安环部根据控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司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应及时上报政府有关安全监督行政部门备案。

5.4.2.2三级风险,生产安环部和相关车间(部室)讨论确认后,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所属单位实施控制计划,生产安环部进行监督、检查。四至五级风险,由各车间(部室)制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5.4.3生产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对三级危险源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能单位的三级危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按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各车间(部室)每月进行一次对本单位三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作业区(班组)每月对四级、五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

5.5危险源的更新

5.5.1各单位每年按本文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于七月底前报公司生产安环部。

5.5.2对属于公司管理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设备技术部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以便对工程承包商提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并将结果报生产安环部备案。

5.5.3当下述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辨识危险源,更新(或补充)危险源辨识的相应表格。

5.5.3.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

5.5.3.2各各车间(部室)的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更新;

5.5.3.3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的责任单位,要对相应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重新识别、评价,评价结果在事故处理结束5个工作日内,报生产安环部备案(书面和电子版)。

第15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程序

1目的

为规范危险源管理工作,使危险源点受控。依据《安全生产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各部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3.1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包括固态和动态两种形态。

3.2 危险源辨识是指运用安全系统分析原理,对生产系统运行情况、周围环境及人员行为进行考察研究,结合钢铁生产行业的历史事故教训,找出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不安全因素,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危险源辨识。

3.3 危险点是指事故的易发点、设备设施隐患的所在点和人员失误的潜在点。作业中的危险点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部位、场所、设备和工器具等。

3.4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4职责

4.1 公司专业职能部门职责:

4.1.1负责对一级危险源(点)监督管理。

安全管理部组织设备部、生产技术部、保卫部、能源环保部、自动化部等职能部门对公司危险源(点)按分口专业进行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点)进行等级划分审核、组织制定防范措施、进行专业监督抽查。

4.1.2 监督相关部门对一级危险源(点)控制管理工作。

4.1.3 每半年(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对一级危险源(点)管理和控制状况分专业进行全面检查及不定期检查,由公司安全管理部、设备部、生产技术部、保卫部、能源环保部、自动化部等专业管理职能部门实施。

4.2 各相关部门职责:

4.2.1 负责对一、二级危险源(点)所在的相关部门负有管理责任,明确一、二级危险源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人。

4.2.2 监督作业区(科室)对一、二级危险源(点)的检查、控制管理工作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管理的责任落实情况。

4.2.3 负责对一、二级危险源(点)管理和控制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整改、评估、监控,并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在遇紧急情况时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3 作业区(科室)职责:

4.3.1负责对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管理和落实所管辖一、二级危险源(点)的作业区(科室)管理责任,明确一、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作业区级管理责任人。

4.3.2 监督班组(岗位)对一、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管理控制工作和督促检查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责任落实情况。

4.3.3 负责对作业区危险源(点)管理与控制情况进行日常检查。

4.4 班组职责

负责对本班组所管辖一至五级危险源(点)进行检查和全过程控制,按制定的班组(岗位)安全检查项目逐项检查,明确管理责任人。

5管理内容和要求

5.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5.1.1 公司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要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5.1.2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发生变化时,可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必要时对重大风险控制进行更新策划。

5.2 危险源辨识:

5.2.1 安全管理部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发放到各部门。

5.2.2 进行危险源辨识。

5.2.2.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5.2.2.1.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

5.2.2.1.1.1 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2.2.1.1.2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2.2.1.1.3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2.2.2 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2.2.2.1 危险源辨识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5.2.2.2.1.1 物的不安全状态;

5.2.2.2.1.2 人的不安全行动;

5.2.2.2.1.3 作业环境的缺陷;

5.2.2.2.1.4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2.2.3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公司采用基本分析法:对于某项作业活动,依据“作业活动信息”(作业经过的描述),对照危险源分类和事故类型(或相关病症的类型),确定本项作业活动中具体的危险源。

5.2.2.4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覆盖已发生的事故的原因,通过查阅事故档案、资料和员工的回忆,列出所有发生过的事故的原因。辨识出危险源应覆盖所有事故的原因,以及同行业企业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覆盖法规的要求,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相对照,除辨识出的危险源之外,不应存在其它的违法现象。

5.2.2.5 各部门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价。

5.3 风险评价

5.3.1 各部门组织本部门各级人员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5.3.2 风险评价及风险级别的确定

风险评价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5.3.2.1 先用定性评价,满足下列任意一项时,可直接判断为重大风险。

5.3.2.1.1 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5.3.2.1.2 涉及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以上轻伤事故的风险,且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5.3.2.1.3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5.3.2.2 直接判断无法确定时用半定量法进行评价(lec法)

计算公式是: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分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不可能

0.1

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分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6

每周几次

3

每月几次

2

每年几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

0.5

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8小时内暴露1至几次为“每天在有危险环境中工作”。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值

10人以上死亡

100

3—9人死亡

40

1—2人死亡

15

重伤

7

轻伤

3

微伤

1

根据事故的定义,把仅有财产损失列入危害辨识的范围,按仅有财产损失评价时,e统一取固定值1。

仅有财产损失时,c的值如下表:

财产损失金额

分值

>100万元

110

>20—100万元

55

>8—20万元

25

>3—8万元

7

>1—3万元

3

≤1万元以下

1

当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同时存在时,以人员伤害为主进行评价。

风险等级的判断:d—风险性分值

d值

风险程度

风险等级

是否重大风险

>320

极高风险

1

>160—320

高度风险

2

>70—160

显著风险

3

>20—70

一般风险

4

≤20

稍有风险

5

各部门风险评价完成后,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清单,上交安全管理部。

5.3.3 重大风险的确定

5.3.3.1 确定重大风险的准则

风险性分值大于320的,确定其为重大风险源,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登记,并形成公司级的重大风险清单。

5.4 风险控制策划

5.4.1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排定风险控制优先顺序。

5.4.1.1 风险的控制方式

5.4.1.1.1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5.4.1.1.2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5.4.1.1.3 培训与教育;

5.4.1.1.4 制定应急与响应预案;

5.4.1.1.5 保持现有措施,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5.4.1.2 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措施,将个人防护措施作为最后手段。

5.4.2 落实目标、指标和方案

5.4.2.1 将重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安全管理部下发至各部门。

5.4.2.2安全管理部将《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发放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的与本部门相关的内容调出来,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以及为此形成目标、指标和方案,各部门按照方案去组织实施,并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去检查、落实。安全管理部对各部门的落实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5.5 各部门应每年年初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评审,具体工作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组织。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5篇)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安全运营,通过识别并管理潜在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该制度涵盖了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与持续监控等多个环节,以期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危险源辨识信息

  •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5篇)
  •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5篇)83人关注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安全运营,通过识别并管理潜在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该制度涵盖了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与持续监控等多个环节,以期实现安全 ...[更多]

  •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汇编【5篇】
  •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汇编【5篇】72人关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风险,确保生产运营的安全和稳定。通过系统地识别和评估作业场所内的危险因素,我 ...[更多]

  •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5篇
  •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5篇67人关注

    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安全运营,通过识别并管理潜在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该制度涵盖了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与持续监控等多个环节,以期实现安全 ...[更多]

  • 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4篇
  • 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4篇58人关注

    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的重大风险,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该制度涵盖了危险源的定义、辨识方法、评估标准、 ...[更多]

  • 危险源辨识风险管理制度7篇
  • 危险源辨识风险管理制度7篇34人关注

    危险源辨识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的潜在危害,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包括哪些方面1.危险源辨识:识别可能 ...[更多]

  •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6篇
  •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6篇33人关注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运营的安全性,通过系统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生产活动持续稳定。此制度通过对 ...[更多]

相关专题

管理制度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