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储量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对各类资源,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库存物资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旨在确保生产运营的连续性,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包括哪些方面
1. 库存分类管理:将库存物资按其性质、用途、价值等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
2. 订货策略:确定合理的订货量和订货时间,以防止过度库存或缺货。
3. 库存盘点:定期进行实物盘点,核对账实差异,保证库存信息的准确性。
4. 库存周转率监控:跟踪库存周转速度,优化库存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 库存损耗处理:设定损耗标准,对超损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6. 库存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7. 库存风险评估:定期评估库存风险,如市场变化、供应商稳定性等,并制定预防措施。
重要性
储量管理制度对企业运营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金流动:有效控制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2. 生产保障:确保生产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避免因缺货导致的生产中断。
3. 成本控制:通过优化订货策略,降低采购和存储成本。
4. 市场响应: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降低库存积压风险。
5. 决策支持:提供准确的库存数据,为采购、销售等决策提供依据。
方案
1. 建立完善的库存分类体系:根据物资特性制定相应的库存政策,如abc分析法,a类物资精细化管理,b类物资常规管理,c类物资简化管理。
2. 引入自动化库存管理系统:利用erp等系统自动跟踪库存动态,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3. 实施定期盘点制度: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盘点,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4. 制定动态订货策略:结合历史销售数据和市场预测,采用经济订货量模型,适时调整订货量。
5. 设立库存损耗标准:设定合理损耗率,对超出标准的损耗进行调查和处理。
6.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控市场、供应链等外部环境变化,提前预警潜在库存风险。
7. 定期培训:提升员工对储量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企业各级管理层的重视和参与,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库存管理的高效与精准。
储量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储量及三量管理员岗位责任制
1、定期核算储量。
2、每月对“三量”的变化进行计算。
3、每月对各工作面、采区、矿井的损失量进行计算。
4、每月向上级有关单位上报“三量”及可采期。
5、计算回采率。
6、年度进行储量报表工作。
7、督促设计部门及队组改进采煤方法,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
8、圈定计算“三量”动态、“损失量”动态并及时上报。、
9、负责监督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浮煤管理。
10、及时填好“三量”、产量及“损失量”计算基础台帐,要图帐一致。
11、及时填好“三量”图、“损失”图。
12、负责“三量、损失量”报表、分析“三量”增减原因。
13、做好年末报表工作。
第2篇 地测科储量管理员 岗位责任制
1、认真落实《矿山资源法》以及《矿井储量管理办法》,抓好储量管理。
2、及时做好煤厚的探测工作,为领导组织生产当好“参谋”,满足矿井正常生产的需要。
3、参加矿井与储量回收有关的设计的会审,并就提高资源回收率提出意见。
4、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为矿井安全生产同时提高资源回收率提出意见和建议。
5、经常深入井下,掌握生产动态,监督检查矿井资源回收情况,当好科长的参谋,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6、按质量标准化标准,完成资源回收及储量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资料要及时归档。
7、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研讨会、论证会、技术交流会等,积极参与推广新技术、新经验。
8、积极参加本科组织的学习例会,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专业新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
9、负责安排、指导煤厚的探测工作。
10、及时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3篇 井区地质储量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关于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回采率的若干规定》(试行)及上级有关储量管理的规定,做好储量管理工作。
2、深入现场,监督检查本井(区)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回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3、每月要填写“三个煤量”、回采率报表,及时上报。掌握矿井储量增减变化情况,及时填写储量管理有关台帐。
4、严格督促按设计施工,对不合理丢煤要按规定追究相关者的责任。
5、负责编制储量注销、储量报损和储量转出等有关资料,报上级部门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