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管理制度 > 管理制度范文

课程管理制度6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23

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管理制度是一种规范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它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管理、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包括哪些方面

1. 课程设置: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学分分配,以及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

2. 教学安排:规定课程的时间表、教学方式、教材选用,以及教师的授课计划。

3. 教师管理:包括教师的资格认证、教学评估、激励机制等,以提升教学质量。

4. 学生评价:设定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考核方式,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课程调整:针对学生反馈、教学效果等因素,定期对课程进行优化调整。

6. 教学资源管理:管理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资料的更新与共享。

重要性

课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育体系的基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良好的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混乱,增强教育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方案

1. 设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课程管理制度的执行,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定期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3. 制定明确的学生学习指南,让学生了解课程要求和评价标准,鼓励自主学习和深度参与。

4. 建立开放的反馈机制,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5. 引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管理,如在线课程平台、电子教材等,提高教学效率。

6. 加强跨学科合作,鼓励教师间交流,推动课程的整合与创新。

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全方位考虑,既要保证教育的标准化,也要注重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第1篇 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制度-5

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制度(5)

一、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

2、在开发前要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

3、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拟订校本课程总体开发方案。

4、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应该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提交新的校本课程门类申报方案,并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再进行课程文本的编写。

5、校本课程各门类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素质,在自主推荐与学校统筹安排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力求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数量。

二、校本课程备课管理制度

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课后作业的检查。

(1)、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

(2)、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

3、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三、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教导处负责学校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

2、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4、教师在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中要遵照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教学。

5、分年级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小组,确定组长,由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

1、校本课程课堂评价参照《周集小学校本课课堂评价表》实施。

2、任校本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校本课的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学生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3、校本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校本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校本课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月教学常规工作评比挂钩。

4、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5、学校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优秀工作者评比”。

第2篇 初级中学新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第三初级中学新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总体思路: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上岗、课题支撑、教研推动、评价引路、典型示范、总结提高。

一、理念先行

新―轮的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包涵着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

3、培养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必须明确上述理念,并用于指导实验教师,这是这次课改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程实验工作,需要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应当建章立制,对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发展。

1、研究制定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2、制定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进行。

1、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我们将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合格上岗”。

2、建立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教后反思、教师论坛、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讲评(说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研究开发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和网络教育等远程教宵资源。组织各种研讨会。

四、课题支撑

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坚持把教育科研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课题带动形式,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

1、引导学校和教师进入研究状态,鼓励参与实验的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申报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课题。

2、着重抓好三个课题研究:

①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学习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②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即转换教师角色,力求七个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反差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③校本开发研究:立足学校区域实际,形成学校特色。

五、教研推动

面对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要有新思路,要努力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发挥信息科研外作用,推进课程改革。①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②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整体研究;③变应试研究为累质研究;④变单纯的教的研究为学的研究。建立自下而上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评价引路

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动态评价体系,这是课改实验的驱动器。

1、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2、学生评价:学习潜能,学习成绩(等级)、学习愿望和能力,重过程评价(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教师家长记录成长历程)。

3、课堂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表,从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关注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典型示范

课改工作要抓住重点,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我校课改工作顺利实施。发现和培养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的优秀教师。抓好典型示范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各学科要组织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优质课,争取推向全区。

八、总结提高

课改是一项新的工作,一项新的任务,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困惑肯定不少,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1、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好新课程实施的经验总结工作会议,肯定成效,研究问题,提出对策。

2、及时表彰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以调动教师参与课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3篇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参与决策的全过程,肩负着审议开发过程中重大决策的任务。

1.鉴于审议委员会成员的特殊构成,因此,要求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人士,必须认真自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如《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的相关论述等,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技术。

2.校本课程开发起始阶段,审议委员会成员应该进行自我技术培训,如审议《课程纲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培训等。

3.分析评估学生、学校、社区的不同需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手资料,便于指导工作,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审议委员会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科学、民主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审议活动,确保校本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5.认真负责地审议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一要审《纲要》内的项目是否齐全;二要审授课时间是否确定;三要看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否恰当、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与学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四要看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授课对象;五要看课程实施建议的可行性;六要看课程评价是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对审议内容要作好详细记载,经过大家讨论、分析、归纳后,确立所开课程,并公告审议结果。

6.审议委员会两月召开一次全体人员例会。每次会议,每个成员必须先汇报自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大家研讨解决;必须对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与反馈,提出促改意见,还应及时向社会、家长报告相关信息。

7.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相关制度,如《校本课程开发激励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并监督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8.检查与督促《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对工作完成好的人员给予奖励。

9.及时地将各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校本课程培训制度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教师们以新的思想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

为了较好地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导主任为工作小组组长,负责带领教师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期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问题。为此,我校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制定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

一、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有赖于教师真诚参与的意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所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因此学校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校内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陪训。使老师们在生动具体的实例中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手中、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消除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我校有自己独特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本校、本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与信息、资源,把各种课程资源在时空上合理地统等安排。

三、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制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把握校本开发的质量。每位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一学期至少听六节校本课程课,并作好听课、评课记录。

四、责任到人,将课程开发的实施情况与学校的奖评制度相结合,将校本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落到实处,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数量。

五、校本课程年级组长要组织好小组成员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有关校本课程的各项任务。

六、学校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公开活动,每位老师在一学年中至少上一节校本课程观摩研讨课。

七、每月请专家对授课教师进行讲座。

八、学校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校本课程优秀工作者评比”。

九、每学年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校本课程进行绩效评估,对校本课程教案进行修订完善。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每门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十、以校本课程门类为单位形成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小组活动每月一次,大组活动每学期两次。

十一、教研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小组活动以专业知识进修和教学活动设计,预案编写讨论等为主;大组活动以校本课程理论培训、课程纲要撰写方法介绍等为主。

十二、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撰写有质量的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或两篇校本课程故事。

十三、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各召开一次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反馈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逐一剖析、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共同商讨下一步对策、措施。

校本课程教研组活动制度

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教研组成员的研究情况直接关系到我校校本课程的质量,故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室活动制度

1.教研室每月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习活动,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等书籍,收集精彩文章,使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基本理论。

2.教研室加强教研组建设,每学期组织两次专题研讨活动,并请区市教研员及专家听课指导。

3.教研室认真研究、制定《校本课程评价表》。组织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评价表》进行说课、做课、听课、评课,始终用《校本课程评价表》来指导和监控学习过程。

4.教研室负责人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座谈,通过听课、发调查问卷等形式,随时了解校本课程的效果,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总结分析各种实验结果,不断调整课程。

二、教研组活动制度:

1.搜集资源:教师围绕自己的课程主题,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大量的资料,并筛选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2.编写教材:按时认真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3.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每学期写教学案例或课例。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并对所搜集的相关实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4.定期总结:每学年第一学期末教师撰写论文或校本课工作总结,第二学期末围绕自己的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第4篇 初中课程管理制度

为深化“课改”实验,规范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课程,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积极促进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制定课程管理制度。

一、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一)国家课程

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政治、历史等课程。

(二)地方课程

占用地方课程课时,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

就是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依据学生需要开发,根据学校资源开发,依据办学目标开发,认真编写教材。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占总课时的8%。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的做,在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实验、考察、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实施条件

(五)制定课程表时,实验年级要严格执行《普通全日制初中课程安排表(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门类、课时不得随意增减。依法执行课程计划。

(六)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标,使用经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审核征订的教科书,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非经审核的教科书不得随意使用。

(七)必须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教师工作量标准,结合教师所学专业、学校《课程表》规定的课程门类、课时,科学、规范的配置任课教师,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八)按有关要求,配置并更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具、设施、设备,仪器室要录制、购买学生关心、感兴趣的教育资料,满足教学需求。

(九)标准班学额均为45人,最多不超过50人。

三、课程实施

(十)学校要在开学前制定出全校总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教师任课表、班级分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作息时间表在开学前下发,各教学班严格按课表上课,保证课程开齐、开全、开足、开好,教师能按县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保证按规定时间开学、放假。

(十一)抓好课程实施的常规管理工作,教师应承担研究教材(课标)、备课、编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辅导、批改作业、教学检测、评价等教学任务。

(十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标、德育大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课前要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教学要紧扣“三维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十三)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不得迟到和提前下课。(十四)上课要讲普通话,注意仪容整洁,仪表大方,语言文明优美。(十五)教师不得私自停课和调课,因故需要停课、调课者,至少提前一天亲自到教导处填写停课、调课通知单,经教导主任签字后,交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审批。凡停课的,须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予以补课,并报教导处备案。擅自停、调课者,或事先未及时通知学生停课、补课者,视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不得评优选模。

(十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各任课教师,假期及双休日不搞全年级、全班性集体补课,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到校外举办补课班、提高班。

(十七)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有效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课改”文件精神,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培训,给教师创造开发课程的机会。并建立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参与校本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课程实施的检测与评价

(十八)课程检测工作应在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试卷必须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生透露有关信息,否则,视为重大教学责任事故,按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学生平时成绩和教学检测成绩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登记填报;每次课程检测后,教导处要组织有关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并写出书面分析报告,各科成绩及分析报告由教导处统一进行管理。

(十九)学校要从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角度做好对教师、学生的各种内部评价工作。对教师的内部评价制度,要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评价,不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依据评价教师、学生,不以学科成绩公开排列教师、学生名次。

五、课程实施的总结与深化

(二十)根据“课改”实验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提炼总结,认真解决“课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要强化实验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时掌握“课改”动态,随时发现实验中教师的不足,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共同促进“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5篇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学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要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学校有责任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根据教育部和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三、具体要求

1、改革课程功能。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改革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功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与执行“课标”的能力。

4、改革课程实施。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效,实现单位时空内效益的最大化。

5、改革课程评价。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6、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实施各级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

7、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8、认真履行学校全课程管理职责。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全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9、继续加强全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非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对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10、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第6篇 中学课程管理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规范管理和便于操作,特制订以下细则。

一、确定校本课程方案的依据

1、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是我校目前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

2、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种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通常用培养目标或办学宗旨等来表示。我校的办学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英才,具体化为培养学生下列品质: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

3、学生需求的评估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为此,我校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到目前在校学生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方法的指导;

②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

③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④安全防患意识与临危应变能力等等。

4、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校本课程的设置还必须基于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的保障。根据我校目前课程资源:如图书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状况,将充分开发和利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开发第二门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综上所述,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2、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知和坚毅的品质;3、学会探究,至少学会一门探索性课程;4、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5、学会自我保护,具有安全防患意识;6、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

1、学校建立“福州第十六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2、教务处、教科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课程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聘请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各年段和各学科教研组。

3、年段、教研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段内各班主任和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

4、班主任和任职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授课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规定和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拟定了学校校本课程计划(如下所示),并从七年级开始实施。

五、课程材料的撰写

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任课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他们撰写课程材料,课程材料撰写完成后,交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后才予以使用。

六、教学方式、方法

我校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是探究式和对话式教学法。在学生亲自体验和查阅有关资料、调查访谈等基础上,结合问题,以举例与对话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对话、讨论或由学生主持,或由教师主持,或师生共同主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七、考核评价

我校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考核,由期末考查(开卷)、学生参与度与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调查、查阅资料,讨论中发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等的参与度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准。学生学习评价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认定,由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等相结合,评价结果记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相关项目中。

课程管理制度6篇

课程管理制度是一种规范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它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管理、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包括哪些方面1.课程设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课程信息

  • 中学课程管理制度
  • 中学课程管理制度91人关注

    中学课程管理制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师职责、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评价体系以及课 ...[更多]

  • 课程管理制度局限性(10篇)
  • 课程管理制度局限性(10篇)76人关注

    课程管理制度是教育机构运行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课程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本文将探讨课程管理制度在实施过 ...[更多]

  • 课程管理制度重要性(5篇)
  • 课程管理制度重要性(5篇)72人关注

    重要性1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指导,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也为学生创造了稳定、高效的学习环境。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可以及时 ...[更多]

  • 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5篇)
  • 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5篇)69人关注

    篇1课程管理制度是教育机构运行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课程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本文将探讨课程管理制度在实 ...[更多]

  • 课程管理制度局限性重要性(5篇)
  • 课程管理制度局限性重要性(5篇)64人关注

    重要性1课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可能阻碍学生潜能的发挥,限制教师的教学创新,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理解这些局限性有助于我们找出改进 ...[更多]

  •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54人关注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是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机制,旨在确保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师职责、教学质 ...[更多]

  • 课程管理制度局限性方案(5篇)
  • 课程管理制度局限性方案(5篇)48人关注

    方案11.设立课程委员会:由校长、学科主任和教师代表组成,负责课程设置和调整的审议工作。2.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每门课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 ...[更多]

  • 课程管理制度6篇
  • 课程管理制度6篇23人关注

    课程管理制度是一种规范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它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管理、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包括哪些方面 ...[更多]

  • 课程管理制度方案(5篇)
  • 课程管理制度方案(5篇)20人关注

    方案11.设立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设置的规划和调整,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需求。2.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强化教师的责任意 ...[更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