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31330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_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_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_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_年,在_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下,_政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抓住省市重点帮扶和“北带”(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开发机遇,团结带领全_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_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_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26.8%和1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150%;实现财政总收入4.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分别增长70.5%和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亿元,增长1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增加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8元,增加605元。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猛促产业升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年初确定的21个工业重点项目有17个开工,10个竣工,6个项目投资超亿元,年内共完成工业投入20.4亿元。鲁北热电三期、氯碱扩大、钛白粉,基德特宽装饰布二期、医药中间体,贝瓷扩大,新星热电,欧亚木器,星一皮革加工等项目相继建成;鲁北生态电厂、渣油焦化、离子膜烧碱扩建,埕盐制卤区改造,华隆制冷及饲料加工等项目进展迅速;盐业会战拉开序幕,资源整合有序推进。鲁北、埕盐、基德、海丰、供电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鲁北、无棣东胜分别纳税6169万元和1.1亿元。狠抓鲁北生态工业园、县高新技术工业园两大园区建设,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年内入园项目12个。2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鲁北、万德的5种主导产品连续六年获省免检产品,“大山特”白酒获“山东省名牌产品”。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97亿元、销售收入68.5亿元、利税8.04亿元、利润6.82亿元,分别增长39.6%、45.9%、33.7%和30.8%。
(二)“三农”工作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三农”工作与“北带”开发紧密结合,突出提质增效,做大做强枣、棉、牧、渔等主导产业,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增长20.5%。落实了粮农直补政策,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转机,总产15.9万吨,增长47.3%;植棉48.3万亩,产棉81万担,均创历史新高。新发展枣密植园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312公里、枣标准化示范基地3万亩。积极推进规模养殖,改良牛5.3万头、羊7.1万只;全县牛、羊存栏9.12万头、15.18万只,出栏7.56万头、19.6万只。加快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发展海蜇、沙蚕等特色生态养殖5.9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7家企业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赛尔水库一期、碣石山水库建设,治理河道21公里,马颊河鲁北橡胶大坝蓄水工程开工;建设沿海防潮堤55公里,衬砌8.6公里;农村自来水三期基本完工。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一期项目完成;治蝗应急站建成投用。农技推广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重大胜利。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把民营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来抓,引进投资超千万元的民营工业项目20个;实行了部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鱼粉、渔网、家纺、不锈钢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亿元、营业收入97.25亿元、利税7.57亿元,分别增长82.21%、71.05%和54.78%。劳务输出成效明显。全年输出2万人,增收1.4亿元。
(三)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利用境外资金增长248%,综合考核列全市第3位。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枣乡”滨州无棣枣节暨首届碣石山旅游文化节,签订协议、合同15个,合同、协议利用资金7.96亿元;组团赴日韩和江浙沪招商富有成效,签订境外独资与合作合同、协议14个,合同、协议利用外资7690万美元,引进了韩国客商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两个皮革加工项目。抢抓对口帮扶机遇,落实帮扶项目25个、资金总额4690万元。与浙江平阳县缔结友好关系。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3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88万美元,其中出口1257万美元,分别增长22.8%和47.19%。
各项改革日益深化。埕口盐化以8400万元成功溢价拍卖,4家企业破产进入程序,2家企业被市列入上市公司后备资源。财政支出改革积极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农业税下调3个百分点,劳均减少5个工,农民人均减负80元。住房二级市场全面放开,国土、粮食管理体制改革稳步进行。
(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基础平台打造坚实有力。编制完成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县城新区建设全面铺开;乡镇驻地规划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完善率达57.8%,村镇建设整体推进。全年完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投入5.3亿元,大济路建成通车,农村公路改造454公里,东滨路、东张路拓宽改建工程完成迁占。碣石山旅游开发一期、院前街西延、城区集中供热一期、城区南出口改造、城区电网改造一期、城东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经济适用房二期、天然气三期等工程相继完成,工业园二期、一中扩建、二中新建等工程进展顺利。实施了幸福河、青坡沟城区段滨河绿化带改造、大济路绿化等工程,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建成了鲁北机动车商城物流中心;皇马巴黎花园、香榭里大街、梅琳超市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信息、中介、金融、保险、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新型流通业态稳步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扶贫帮困扎实有效,全年投入救灾和社保资金1030万元。认真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3800多人;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了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32亿元,较年初增加2.75亿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基本国策执行有力。坚持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低生育水平日益巩固,创成“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农村宅基地集中清理试点成功,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及园区清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开发整理土地2.1万亩;鲁北企业集团被命名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漳卫新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升国家级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万亩芦苇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一期完成,小流域治理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科教兴棣”战略深入实施。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2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复评,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本科上线增幅列全市第2位;人才引进成绩显著,引进本科生112人;公共卫生“两个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快速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3处文化遗迹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民族宗教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油地共建再创佳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审计、物价、外事、侨务、史志、老龄、信访、档案、残疾人保障、国防及民兵预备役建设等事业均获得新发展。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基本结束,农村“民主议政日”活动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扫黄打非”和“严打”整治斗争,依法处置社会矛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平安无棣”建设整体推进。
(六)政府职能明显转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出台了《关于切实转变作风扎实推进工作落实的意见》,政府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与政协的民主协商,不断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县保持超常规发展强劲势头、大干快上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做好政府工作,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突出发展主题,启内力、借外力,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坚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坚持在稳定中求发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回顾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县委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全县43万人民的同心同德和真抓实干,得益于省、市的重点帮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在座各位的参政议政和批评监督。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你们向社会各界和全县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4年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客观上看,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工业基数小,工业化程度低,尤其是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尤其是龙头企业个数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县乡发展不平衡,乡村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困难加剧;发展受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大,软、硬环境仍不够优化。从主观上看,部分干部抓发展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水平不高,工作思路窄、标准低、悟性差,不敢打破常规;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机关作风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态度不好、效率不高、作风不实,甚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2023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23年是决战“十五”、衔接“十一五”的重要一年,也是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本届政府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2023年的工作,我们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有着坚实的基础。国家将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为我县发挥土地、电力、人力资源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项目和资金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省市对口帮扶向纵深推进,“北带”开发深入实施,必将为我县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大济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铁路、高速路、大型桥梁及港航等项目相继开工,将为我们招商引资、加大投入提供有力支撑;电力、油化工、盐业开发等大项目的陆续投产和其他建成重点项目效益的发挥,必将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我县的主导产业素质不断提高,财政收入高幅增长,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为我们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全县上下精神振奋,群情激昂,跃跃欲试,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热情日益高涨。只要我们咬定目标,矢志不移,攻坚破难,就一定能够夺取新胜利,再创新辉煌!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按照“谋划大思路、构筑大框架、实施大投入、实现大发展”的总体要求,落实县委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的指导思想,主抓“五大”(大电业、大盐业、大化工、大枣业、大交通)建设,猛促“五区一带”(县城新区、四大工业园区和“北带”)开发,实施“乡镇振兴计划”和“百村行动”,统筹城乡发展,强化保障机制,破空排难,巧干实干,干劲一鼓再鼓,决战二○○五,强力推动国民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以上思路,确定今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66亿元,增长2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82亿元、46.33亿元和14.51亿元,分别增长7.7%、39.1%和16.08%;实现财政总收入5.3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2亿元,分别增长30.59%和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同比增长50%;利用县外资金52亿元、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分别增长35%和44%;进出口总额4200万美元,增长36.36%;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分别增长10.35%和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一)突出重点抓“五大”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进一步叫响“工业强县”口号,抓住“五大”建设龙头,全力构筑我县大电业、大盐业、大化工、大枣业、大交通的新型工业格局,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达到7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亿元、销售收入94亿元、利税9.9亿元,分别增长35%、37%和23%。培植大电业。依托鲁北“循环经济”品牌,咬定建设“全国首家生态电源基地”目标,全方位搞好配合、支持与服务,全力推动生态电厂建设。重点抓好400万千瓦电力项目的规划上报,2×30万千瓦电厂项目国家发改委立项争取工作。加快生态电厂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年内确保装机37.5万千瓦四个机组全部发电,一个30万千瓦机组安装调试完毕。
发展大盐业。借助“北带”开发,抢抓市场机遇,组织大会战,实施大开发,突出抓好鲁北、埕盐、正海等公司的原盐及盐化工骨干项目和投资1.6亿元的盐化工、投资4亿元的20万吨纯碱项目。进一步完善规划,广泛宣传,大力推介,盯上大企业,瞄准大项目,四面出击抓招商。力争年内投入6亿元,原盐产量达到150万吨,快速打造“中国海盐(盐化工)基地”。
猛促大化工。依托我县发展生态工业有基础、有影响的优势和鲁北现有项目,壮大盐化工,突破油化工,提升氯碱化工,实施“三化合一”。着力抓好鲁北120万吨渣油焦化和80万吨加氢精制,续建常减压装置及催化重整,20万吨烧碱生产,2万吨/日海水淡化,钛白粉扩建和金羚渣油焦化等项目,强化项目关联,拉长产业链条,全力建设“山东省第二大化工基地”。
实施大枣业。完善病虫害预警机制,提高社会治控能力,确保枣业生产安全;狠抓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年内建设枣标准化示范基地3万亩,靠提质增效打出“无棣枣”品牌;充分发挥现有枣业规模优势,重点抓好龙头培育。扶持万德、舜园、赛尔、精大等枣加工龙头做大做强,突出抓好万德白酒扩大、舜园枣制品加工等枣精深加工和生物工程项目建设。
建设大交通。交通是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围绕建设鲁北交通“大枢纽”,举全县之力,采取大动作,运筹大项目,实施大投入,强力推进“大交通”战略的实施。全力配合实施津汕、威乌两条高速路和黄大铁路、大口河鲁北跨海公铁大桥、套儿河跨河大桥新建及滨州港3000吨级码头配套、东风港港池疏浚等路桥港航重点工程;重点抓好东张、东滨路和大济路无棣改线段等省级干线公路建设;实施信河路、柳庞路、棣邓路部分路段改造,确保县乡农村公路改造完成350公里。
在抓好“五大”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完成县粮食、良友、农机3家企业的改制,基德棉业、基德油棉的国有股权退出和银宇集团、化纤厂的破产重组;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建设“质量无棣”,实现品牌引领工业发展,力争年内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个产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3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商贸流通业,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旅游开发,超前规划贝砂滩海水浴场泥质黄金海岸旅游度假项目,实施好碣石山旅游开发二期工程。大力发展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五大”建设,是无棣跨越发展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工作的重心。只要全县上下倾心竭力,猛促强攻,我县工业化进程就能超常规推进,实现“工业强县”目标就会指日可待!
(二)突出特色抓“五区一带”,强力推进城镇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城镇化和经济区域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五区一带”开发,充分发挥城镇、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和集聚功能,强力推进城镇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
创新理念建设新城区。按照“东扩、北展、南接、西改”的思路,实施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县城新区建设。本着大空间、大绿化、大水面、大马路的“四大”原则,编制新城区及中心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一支笔”审批、一个思路建设,将县城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型城市。年内修建“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路,启动行政中心及滨医附院、公安、财政、广电、建设、交通大厦等重点标志性建筑和住宅小区建设,力争年内初步形成建设主框架。立足全面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为新区开发搞好配套,实施城东水库新建、月明洼水库衬砌、县城电网改造二期及香榭里大街、梅琳超市、锦江花园房地产开发等一系列项目;完成县属学校新、扩建工程;实施院前街、棣新四路、北出口配套改造和205国道城区段绿化等工程。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打破常规,开启思路,做好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经营城市的文章,走市场化开发建设的路子。
充分借助“大交通”建设的机遇,坚持政府推动与激活内力、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搞好“路水电医学”建设为基础,以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为重点,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确保年内小城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35%,其中中心镇与试点镇达45%以上,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
做大做强四大工业园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总量、就是抓区域化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完善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韩国工业园、农业高科园)、盐化工业园区(地处马山子镇境内,规划面积3000亩)、生态湿地特定工业园区(地处柳堡乡境内,规划面积11000亩)“四大园区”的总体规划,搞好水、电、路、讯、气配套,为项目入驻提供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功能,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投资过10亿元的生态发电、渣油焦化和加氢精制,过2亿元的氯碱、石化、色素加工、生物医药,过亿元的聚氯乙烯、制冷、造纸、牛皮制革、海水淡化等项目,再引进一批较大规模的工业项目进入园区,力争年内园区实现工业投入30亿元,成为膨胀县域经济总量的高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下大力培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尽快形成“高峰挺拔、群山巍峨”的区域化发展新格局。
抢抓机遇搞好“北带”开发。树立“抓机遇就是抓发展”的思想,科学规划,深度开发,以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加快沿海旅游带项目建设步伐,梯次推进盐业产业带、生态湿地带、高效农业带建设,重点实施沿海防潮堤二期、盐业开发、马颊河鲁北橡胶大坝及生态工业项目,突出抓好威海建龙集团总投资3.2亿元的1万亩甜高粱种植及乙醇提取项目,加快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的隆起。
“五区一带”开发,是县委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只要我们矢志不渝,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早日搭建起跨越发展的新框架。我们相信,“五区一带”隆起之时,必将是无棣经济腾飞之日!
(三)突出统筹抓乡镇突破,强力推进农村小康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乡镇,难点在乡镇,潜力也在乡镇。大力实施“乡镇振兴计划”和“百村行动”,全力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步伐。
加快“工业强乡(镇)”步伐,在总量上突破。突破乡镇,重点是经济总量突破。把招商引资作为膨胀总量、扩充增量的主渠道和强有力手段,坚持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推动乡镇工业快步追赶,年内消灭规模以上企业空白乡镇;三年内每个乡镇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在30%以上,乡镇十项指标考核在全市排名每年上升5个以上位次。全面启动“百村行动”,确保年内有投入1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的村达到100个。同时,每个乡镇培植1个标准化建设示范村,以点带面,加快村镇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增收上突破。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突破乡镇,关键是突破农民增收。抓住市开展“民营经济年”活动的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放宽搞活、服务扶持上下气力、做文章。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民间贷款抵押、担保新办法,加大小额信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打破“瓶颈”制约,在铺天盖地上实现大跨越;突出主导产业,坚持扶优扶强,进一步落实好部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强化帮促与服务,在群星灿烂上实现大跨越。强化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力争年内县外输出2万人、县内转移2.4万人。创新抓农业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质量农业”观念,实施农产品出口“绿卡计划”,靠品牌、质量做大做强枣、牧、渔特色主导产业和粮、棉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推进畜牧规模养殖,培植樱桃谷鸭增收新亮点,抓好香港澳森牧草加工项目,新发展牧草2万亩,坚持走“以草带畜、以畜促草”的发展路子;搞好海参养殖试验,扩大海蜇、沙蚕养殖面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养殖效益。以干支流河道清挖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命脉工程”;实施好农业开发1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和二期扶贫开发项目,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强化气象服务,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推进“种子工程”实施,推广优质粮棉各10万亩,落实粮农直补政策,保护农民种粮植棉积极性。强化为农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突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力争年内2家企业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制定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流转,清理农村财务,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乡镇发展缓慢、财政拮据、面貌落后,已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县政府将研究制定专门政策,建立新的利益引领机制,扶强不养懒,力促乡镇慢者加速、快者更快,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形成乡镇间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四)突出关键抓外向带动,强力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适应经济国际化大趋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突出大招商,实现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强力招商,在借助外力上求突破。进一步强化“大招商、大投入、大发展”观念,扎实开展“加大投入年”活动。以工业为重点,紧紧围绕“五大”、“五区一带”,突出“循环经济”、“生态无棣”品牌,进行规划招商、产业招商、环保招商、资源招商、以商招商。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园区招商的独特功能,尤其要发挥生态湿地特定工业园区和盐化工业园区招商的优势,科学规划,大力推介,着力进行特色招商,力争在资金投入规模上、项目投入质量上、项目推进速度上有一个较大突破。在抓好韩国招商、南方招商的同时,利用地缘优势、亲情关系,开辟天津招商引资主战场,主动承接京津塘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通过分配任务压、强化调度促、严格考核推、重奖重罚激,强力推动全民招商升温加压;以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为重点,突出解决软环境不优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形成亲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激励政策,严格兑现奖惩,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的作用,主动出击,协同作战,确保全年完成52亿元的招商引资任务。
拓展空间,在外经外贸上求实效。坚持内资、外资并举,抓住日韩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努力把外国大企业、大财团引入无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培植新的出口企业群体;积极指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主抓皮革、家纺、渔网、木器、丰年虫卵、不锈钢等优势产品,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有针对性地参加境外招商和经贸洽谈活动,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抢抓机遇,在对口帮扶上求提高。牢牢抓住省、市对口帮扶的机遇,多渠道、多形式向上争取,力争让更多的项目落户无棣、把更多的资金引入无棣;以资源型、龙头型项目为重点,搞好与强市的对接,大力输出劳务和地产品,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投入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大投入、大发展必须进行大招商。让我们携起手来,打破常规,四面出击,紧盯猛跑,力促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五)突出长远抓和谐发展,强力推进社会文明化进程。坚持用系统、辩证的观点看待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大力开展“平安和谐稳定年”活动,以人为本,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实施“科教兴棣”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力度,将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巩固提高“普九”水平。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多渠道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加快两处高中和两处实验学校建设,积极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抓好学前教育,提高儿童入园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以争创“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为契机,全面加强科技工作。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让科技人员在为基层服务中施展才华,推动科技工作重心下移。加快推进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力实施“跨世纪青年培训工程”,加速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工作,加快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认真执行三大基本国策。巩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大力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土地征用管理,完善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实施好土地异地开发整理项目,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落实县长环境目标责任制为主线,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全面实施生态湿地恢复工程,推进“省级生态示范县”建设;打好“循环经济”品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繁荣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设“诚信无棣”。实施吴式芬故居修复工程,力争2处历史文化遗迹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志续修完成评审稿;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区行政处罚相对集中。搞好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编制好“十一五”发展规划。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开展少数民族村规范化建设活动,促进民族团结与繁荣。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征兵管理,搞好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优抚安置工作。强化税源监控,加强税收征管。争取油田支持,搞好油地共建。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认真抓好老龄工作。进一步做好档案、防震、减灾救灾以及对台和侨务工作。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服务型企业和民营经济,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实现就业、再就业3500人;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确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行新的农村“五保”供养体制,建立优抚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实施“双基”工程,扎实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夯实工作基础。搞好“四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县;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重视和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完善排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严防各类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打防并举,推进“平安无棣”建设,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突出以人为本,着力办好执政为民的十件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天职。今年,县政府将进一步强化“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着力实施好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十件实事”,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改良农村饮用水水质。进一步加大投入,新上水质改良净化设备,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饮水质量;(2)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年内完成5处乡镇客运站所一体化建设,营运车辆保有量达到4500辆,尽快让全县通柏油路村的群众在村头就能坐上客车;(3)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60%的村通上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万户,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上级减负政策,农业税再降2个百分点,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5)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实施“阳光工程”,人均补助100元,完成3000人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6)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每乡镇建成1所“寄宿制”中学,基本解决学生往返路途安全和控制辍学问题,不断优化校园环境;(7)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选择1个乡镇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点带面,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8)搞好集中供热二期。投资2000万元,增加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县城规划区内楼房集中供热;(9)建设经济适用房三期。投资2000万元,为200余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2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10)实施天然气集中供气四期。年内新发展居民用户1000户,进一步扩大供气范围。
办好以上十件实事,既是人民的愿望,也是政府的责任。不管有多大困难,县政府都将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全力实施好、完成好,一定说到做到,取信于民!
三、切实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加快发展、富民强县,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重托。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切实担负起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加强学习,不断创新,建设服务政府。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把学习摆上位置,时刻抓紧学习,努力提高素质,打牢服务的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广泛学习经贸、财税、金融、科技、管理、法律和历史等知识,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统揽全局的能力。坚持执政为民,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政府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人民服务员”的思想。不断加强管理,改进管理,推进工作创新,增强政府服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倡导“马上就办”,满腔热情服务,高效优质服务,推动政府机关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凝心聚力,勇挑重担,建设责任政府。面对各地你追我赶、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和无棣欠发达的实际,各级政府都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教育全体工作人员不断增强不进则退、不争则慢、不追则衰的特别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增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朝气、敢于争先的锐气、自我加压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工作负责,着力建设“责任政府”。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前进的不竭动力,在解放思想中增强信心、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理解领会力、决策执行力和发展创造力。
(三)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都要一如既往地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求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组织专家论证、咨询和决策评估;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建设高效政府。深入实施“政府提速工程”,立说立行,雷厉风行,提高效率,加快节奏,全力建设“高效政府”。大力倡导务实之风,力戒空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决不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为目标,对2023年确定的66项重点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责任,明确时限,跟踪问效,调度督促,通报奖惩,全力抓好落实。进一步完善工作评价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县政府郑重承诺:2023年将下大气力,拿硬措施,削“文山”、填“会海”,严格控制事务性应酬活动,实行每月例会制度,腾出时间,集中精力抓发展、抓工业、抓招商、抓落实!
(五)从严治政,清正廉洁,建设阳光政府。切实加强政风建设,教育全体工作人员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五个不许”及“一岗双责”的规定,教育和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做清正廉洁的表率,清清白白从政,认认真真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监督,标本兼治,坚决纠正行业和社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组织开展公开评议政府机关活动,狠抓社会服务承诺落实,规范完善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土地征收征用等工作,杜绝暗箱操作,提高透明度,树立起廉洁为民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重任在肩,贵在实干。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___的___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凝神聚力,务实苦干,为建设县强民富、和谐文明的新无棣而努力奋斗!
《[推荐]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3)
篇二 2023乡镇政府工作报告决议草案2000字
乡镇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茶坪乡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曾武俊同志所作出的茶坪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会议认为,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实事求是,符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全乡人民的共同愿望,
乡镇政府工作报告决议,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 议指出:2023年是实现我乡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中央、盛市、县各级提出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把握机遇、富民强乡的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会议号召:全乡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___的___周围,高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乡经济工作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推进小康茶坪的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经过审议,决定批准汪泉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团结奋斗、攻坚克难,抢抓机遇、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实力继续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乡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2023年,面对复杂宏观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在中共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效能提高。会议对市政府“十二五”时期和2023年的工作表示满意,同时要求充分认清无锡发展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市委十二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到政府工作之中。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无锡的重要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全市上下必须全面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面开放战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民生共建共享战略,不断提升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百年工商名城、旅游名城、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等特色名城品质。
会议提出,2023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市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总目标,全面实施“六大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全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稳增长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千方百计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
会议要求,在今年政府工作中,要坚持产业强市导向,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招商引资和“稳心留根”并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要突出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着力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动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增强改革开放新动力。要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大力推进锡澄宜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旅游名城和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着力保护青山绿水环境。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繁荣发展教卫文体事业,切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遵循“三严三实”要求,全面依法行政,持续改进作风,强化廉政建设,着力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号召,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___同志为___的___周围,在中共无锡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克难奋进、扎实工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而努力奋斗!
篇三 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40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中共贵州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___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呈现新的亮点。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9251亿元、人均4295美元,财政总收入21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42亿元,均提前一年实现
“十二五”规划翻番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6.4%。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开局。工作总结完成99项重大改革任务,实施9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等改革效果明显,省级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分别比2023年减少69%和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41%。开放型经济站在新起点。我省进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与粤桂共建贵广高铁经济带。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20余家500强企业新落户贵州。贵阳、遵义、安顺和贵安新区实现通信同城化。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获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首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赤水河、乌江流域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保“六个一律”举措作用明显。新兴产业培育迈出新步伐。与时俱进提出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医药、建筑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2%、15%和20.2%,旅游总收入增长22.2%。交通运输发展进入新时代。贵广客专通车,贵州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通高速公路县增至79个。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突破1400万人次,个人简历增速排全国第1位。“三农”面貌发生新变化。农业增加值增速排全国第1位,粮食总产量创近五年新高,粮经作物面积比达41∶59。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面貌日益改观。所有这些,极大地提振了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正能量,传递了贵州蹄疾步稳的好声音。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运行调度和企业服务,稳定经济增长。启动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有效开展“双服务”大行动,出台促投资稳增长和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措施。力求总量、速度、位次三类指标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00亿元,增长10.8%,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力促一产、二产、三产三次产业全面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力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管理范文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增速排全国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进出口总额增长30.5%。力抓能源资源、资金、劳动力三种要素有效保障,原煤产量1.85亿吨,发电量1677亿千瓦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1.5万亿元和1.2万亿元,直接融资突破1100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7万人,返乡就业62万人。力保财政、企业、居民三个收入同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6亿元、增长13.3%,争取中央各项补助23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548元和
6671元,增长9.6%和13.1%,增速排全国第4位和第1位。
(二)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向贵安新区、国家级经____和高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下放行政管理权限138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按规定为纳税人减免税300多亿元。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9+3”计划。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投运。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启动实施。煤矿数量从上年1704处整合到808处。实体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先照后证全面推行。启动实施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清单。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6%。新增入规工业企业630户。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安顺、都匀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11个县进行多规融合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试点。农业合作社超过2.4万户。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达到15个。建立5000亩以上坝区耕地保护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机构。扶贫开发机制改革精准推进。取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考核。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积极推进“六个到村到户”。财税金融改革稳步实施。建立政府性债务分类管理制度。财政省直管县达到52个,税制改革营改增范围扩大。成立3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范文写作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组建7个职业教育集团。扩大高校专业设置和科研管理自主权。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制定内陆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和旅游业转型发展意见,启动外资外贸、开发区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进出口信用担保机制。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覆盖率达到50%。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施行。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获批实施。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信访工作诉访分离改革。
篇四 2023政府发展全局工作报告1255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____年,是全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完成“”计划,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我们深入贯彻党的__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重要思想,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4.9亿元,同比增长18.1%;完成财政收入74.8亿元,同比增长6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7亿元,同比增长53.5%;城镇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26093元,同比增长13.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773元,同比增长9.9%。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年,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完成工业总产值633.3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6.2亿元,同比增长22.1%。全年完成工业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2.1亿元,同比增长49.5%。编制完成《区-年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装备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及零部件业、医疗器械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7.4亿元,同比增长22.3%。城乡居民消费稳中有升。全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46.8亿元,同比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91.7万平方米。旅游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了年桃花节和旅游节地区的活动,形成了“港、桥、城”等一批新的人文旅游景点,全区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76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旅游直接收入9172.8万元,同比增长16.5%。编制完成《区?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此外,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其他行业也有新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9.2亿元,同比增长1.6%。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粮经比调整为27.7:72.3。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全年农业产业化实现产值15.5亿元,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9家,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120家。农业异地种养领域进一步拓宽,涉及全国18个省、市,面积达到15万亩,产值达到2.8亿元。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批准外资项目140个,合同外资9.1亿美元,同比增长24.2%。新项目规模质量提升,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5个,合同外资7.58亿美元,占全区合同外资总额的83%。去年1?11月份全区完成出口创汇11.5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吸引内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共吸引内资企业4648户,注册资金82.4亿元,其中实体型企业1340户,注册资金15.2亿元。符合本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导向的项目比重不断提高,现代装备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及零部件业、医疗器械及医药产业这四大重点产业增速已超过全区平均增速。
(二)临港新城开发建设初见成效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围绕实现“港开、桥通、城用”的目标,临港新城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步入高速增长期,年初确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两港大道一期、同盛大道等道路顺利竣工,洋山港辅助作业区一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期等按节点完成。同时,土地回收成效显著,确保了临港新城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用地需要。芦潮港、泥城、万祥、书院四镇加快动迁安置基地建设,保证了临港新城的持续开发和地区稳定。
主城区建设进展顺利。一期范围内主要市政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主要水系工程及滴水湖出海闸、芦潮港引河出海闸相继建成,主城区大堤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初步形成了水环境、水景观框架。环境营造和功能项目全面开工,已建成嘴主题雕塑公园、滴水湖湖岸景观工程,临港新城展示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海事大学、深水港边防检查站等项目都已开工建设。电力电缆、自来水管道、污水管道等一期范围管线配套工程顺利完成。
开发成效初步显现。电气重型装备、沪东重机、卡尔码港口机械、卡特彼勒北亚配件中心、普罗斯物流园区一期等开工建设。中集集装箱制造等重大项目正式签约。马士基、韩进物流、三井造船、中海物流等近30个项目意向签约,涉及现代物流、物流装备、港口机械、新材料制造等行业。
(三)科学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深入研究全区功能定位。根据“两港”开发的趋势以及市委对全市四大功能片划分的方案,我们立足体现历史演进、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着眼于和浦东实现联动发展,深入研究功能定位。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深水港、航空港两大国际枢纽港的作用,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决战临港新城,塑造海洋,全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地、融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家园,建设一个富有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海港新城。
科学编制“”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初步完成了25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科教兴区”主战略,突出增强区域综合实力这条主线。同时,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以“两港”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全区的发展环境;以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依托,不断增强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以关注民生为切入点,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安定。
(四)重点开发区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根据全区产业发展布局,我们充分发挥重点工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投资向重点产业集聚。康桥工业区积极做好中国电信、昌硕、神火等重大项目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业区规划的优化调整,编制完成工业区东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南区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工业区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工业园区不断加大招商力度,罗尔斯?罗伊斯船舶、普罗卡姆电气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国际医学园在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了园区的功能开发。国家火炬计划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已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西门子医疗器械项目正式落户园区,二医大卫校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施工,医疗器械检测所、德真会齿科、先声药业等项目先后签约落户。与此同时,祝桥空港工业区、老港工业区、航头大麦湾工业区及各都市型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五)公共服务功能继续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加快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大东公路、周祝公路、南团公路、宣黄公路等12条重点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启动机场高速公路等一批道路的技术储备工作,认真做好轨道交通11号线的前期准备工作。实事工程加快推进。列入市政府两个“1000万”工程建设的配套商品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共开工建设656万平方米。惠南水厂12万吨扩建工程顺利竣工。完成新场古镇水系整治一期工程、六灶西南片骨干河道和咸塘港航头段整治工程。完成36个村水网和1.1万户城镇居民水表的改造任务。完成南六公路和航新地区22公里排污干管建设任务。完成8座3.5万伏变电站的建设。新建、改建乡村公路60公里,完成10座乡村公路危桥的改造以及80座农村危桥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完成80公里天然气中压管道的铺设任务,新接入天然气用户5000户。
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沪芦高速公路两侧绿化景观和环境整治,以良好的环境面貌迎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建成启用。基本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47平方公里的基本无燃煤区和84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建成生态林656公顷、经济林2793公顷,完成22家畜禽场的关闭、搬迁和123个畜禽场的综合整治。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年共有84个项目获得立项或奖励。做好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推动产学研联盟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全区教育经费统筹机制,认真实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二期课程教改,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完成了初中建设工程,进一步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启动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新建改建惠南、六灶、周浦、康桥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成30个中心卫生所。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合作医疗投保率不断提高。基本完成“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工作,稳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试点工作。文化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民族风”--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加强区体育中心管理运营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体育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以健身苑、点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成功举办区首届运动会。认真做好人口规划,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落实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切实做好各类专门人才的储备工作。此外,民政、老龄、区志、档案等其他社会事业也有新的发展。
文明创建进入新阶段。以贯彻落实《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开展“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做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继续推进镇区、社区、园区、景区、校区“五区”文明创建活动,完成了首批29个区域160余个创建项目。社区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建成航头、大团2个镇文化活动中心,完成39个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建设。
(六)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强化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区属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在做好第一批4家企业改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全区各委、办、局所属企业改制脱钩的调查摸底工作。继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国资经营体制,完成重点园区的增资扩股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开发区公司的股本结构。继续完善土地储备和投融资机制,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建立和完善全区建设财力统筹机制,确保各类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各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了部分委、办、局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
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继续实施“万人就业项目”,大力推动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的发展,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72万个,完成全年计划的143.1%。全区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316期,参加人数达1.25万人次。继续稳妥推进镇保工作,全区又有11万人纳入镇保。以实施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行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全区累计支出各类救助资金4700万元,救助对象达到14.6万人次。
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的报批工作,认真编制《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深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综合执法的新路子,努力完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的各项措施,促进物业管理规范化、市场化建设。全力做好动拆迁工作,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动拆迁补偿的有关政策,尽力化解动拆迁中的有关矛盾,全年共完成动拆迁1.1万户。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有效控制和减少群体性上访,区信访部门接受群众集体来访批次同比减少27.2%,人次同比减少12.1%。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七)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
有序推进依法行政。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更新政府行政理念,完善行政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
努力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由上年的340项减少到266项,实施告知承诺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到55项,年检改革和基本建设审批制度改革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依法履行各项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了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程序。成立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编制完成总体预案,着手开展区域、专项和部门预案的编制工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增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在线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解决率和满意率较往年有新的提高。
切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不断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__败体系,开展了对24个部门和10个行业的政风行风测评工作。继续推进政务、村(组)务、厂务公开,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制定《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机关作风问题投诉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成立机关作风投诉受理中心,强化对全区公务员的约束和监督,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机关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区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政府工作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1、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强,有带动力、起支撑作用的项目还不多;2、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建设资金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3、就业压力较重,尤其是失地农民就业仍面临很大困难;4、动拆迁总量不断扩大,难度不断增加,安置房建设进度严重滞后;5、机关工作作风还需要改进,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年是实施“”规划的第一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区”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洋山国际深水港建设实现“港开、桥通、城用”的第一年。做好年的政府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区委一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北联浦东,南拓临港”的发展方针,充分依托“两港”优势,以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主线,围绕“聚焦、加速、提高”的工作基调,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继续保持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加快推进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打好构建“海洋”的基础,为“”开好局、起好步。
年我区主要经济指标预期为: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以上;
--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
--工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
--合同外资增长27%左右,其中临港地区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5%左右;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做好年的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体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功能定位的优化调整。区委一届七次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今后的产业发展将以海上交通运输业、休闲旅游业、港口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为重点,必须尽快开展对这些产业的规划研究,努力构建“海洋”。
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全区产业发展布局,要重点推进康桥工业区扩区建设以及工业园区二期开发,加快国际医学园、祝桥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等重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有选择地吸引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园区,进一步提升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水平。要继续加快昌硕科技、西门子医疗器械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通过大项目的带动,力争再吸引一批大项目落户,推动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以现代装备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及零部件业、医疗器械及医药产业这4大产业为重点,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和大项目的引进,努力扩大产业规模,为形成产业链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继续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快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产业基地,不断完善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鼓励适合产业定位的项目进入相应的功能板块,促使产业园区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依托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要精心编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在规划好临港新城物流业发展区域的同时,也要规划好其他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配套基地。要加快各类大市政配套建设的步伐,适应我区人口快速导入的新形势。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控制开发总量,提升开发品位和档次,促进本区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精心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航头交通型商贸中心,进一步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带动传统商业的优化和升级。要充分利用“港、桥、城”以及野生动物园等新老景点,继续办好桃花节、农家乐等节庆和休闲活动,不断丰富旅游的项目和内容,努力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应用,深入开展专业农民技能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增强科技在农民增收中的核心作用。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要继续实施农业异地经营战略,积极创建异地种养基地,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要重点建设3万亩设施粮田和3000亩设施菜地,启动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项目,不断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构建种源农业、装备农业、标准农业的发展平台。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不断完善大团、老港农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积极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行区试点,稳步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和“三个集中”,为全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郊区奠定基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围绕我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发展导向,积极引进海内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外延扩张与内涵挖潜并举的策略,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要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的对外影响力。继续在境内外举办各类专业招商活动,拓宽项目信息渠道,加大专业招商力度,努力形成产业的集中和集聚,不断延伸产业链。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把引进内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相结合,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同时,进一步在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要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评估,建立和完善项目评估机制,严格项目用地管理,不断提高招商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大对现有存量资源的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和空置厂房。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和鼓励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增资扩股。要大力加强招商队伍的建设,完善“一门式”服务机制,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
(二)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继续举全区之力决战临港,推动临港新城开发建设上新台阶
大力推进临港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主城区一期、产业区一期、闵联临港产业区、海事大学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启动两港大道二期、大芦线航道等工程,尽快构筑和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主城区建设,全面推进中国航海博物馆、行政中心、水产大学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主城区全方位服务深水港和保税港的能力。
加快临港新城重点产业的发展。抓住深水港开港、保税港封关运作等重大契机,全面推介和宣传临港新城新形象,扩大临港新城知名度。整合招商资源,集中临港新城和的各种招商力量,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形成招商合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大意向性项目跟踪力度,促使项目早日签约和落地。
着力加强临港新城社会事业管理。根据临港新城边建设、边运行的开发特点,建管并举,注重做好建成区的运行管理工作。主动加强和市有关部门协作,做好主城区、产业区新建道路等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创新城镇发展形态,加强规划执法监督和审批后管理,继续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力度,保证每项规划落地不走样。要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浦东铁路、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低速磁悬浮等大市政配套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区大市政配套格局。启动机场高速公路、两港大道等7条道路的前期工作,完成大东公路等6条在建道路的建设任务。要全面完成新场古镇水系整治二期工程和航头中心镇生态河道工程,实施宣六港河道疏拓一期工程和咸塘港康桥段整治工程。实施天然气环城、环区管网建设,重点推进大治河沿线管网的建设和保护。要完成45个村的水网改造,完成20座乡村公路危桥和60座农村危桥的改造。另外,还要加快推进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工程的建设。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根据我区“1860”的城镇体系结构框架,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以临港新城为核心,包括新市镇、中心村在内的三级城镇体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区城镇布局,明确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城镇。
做好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全面启动“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要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充分盘活存量土地。要加大绿化景观建设的力度,逐步完善绿化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要重点抓好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城镇污染源的纳管工程,积极开展河道疏浚、生态护坡建设和水系综合治理。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各种环境卫生重点、难点问题,要全面开展建设健康城区“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坚持政府组织和群众参与相结合,通过集中整治活动,争取用2?3年时间,显著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市容环境和居住环境。
完善城镇综合管理体系。要积极探索城镇综合执法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管理机构,不断加大城镇综合执法管理的力度。要以创建市容环境规范区域、达标区域为抓手,巩固14条市容环卫示范街的创建成果。要完善物业管理机制,提高居住小区物业管理质量。
(四)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要以国有、区属集体企业改制为抓手,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集体经济结构和布局。年内基本完成经营类直属公司改制工作和委、办、局所属企业改制脱钩工作。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已改制企业的运作,努力提高转制的质量。要结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国有资本,努力培育大企业集团。
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监管。要进一步加大国有资本有效监管力度,继续加强产权转让监管,增强产权转让的透明度和公正度。要积极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发挥对国有资本的财务监管职能。要进一步规范“非转经”资产管理,通过加强对公建配套项目的集中管理,加强国资营运能力,不断探索实施国有资本投资运作新模式。要不断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做好撤制村组资产的处置工作,切实维护失地农民权益。
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继续加强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方式。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继续推进维权体系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健全执法部门协作、城乡社区维权、行业协会自律、社会各方监督的联动网络,对严重危及消费安全的违法行为做到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努力清除体制性障碍,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它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要建立完善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服务的创新体系,继续推进“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加大对市场前景好、技术能级高的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以临港科技示范区、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等为依托,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要充分利用区内高校资源,推进校区、园区联合,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和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
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和高中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教育联合体的建立,加快惠南镇新建初中、芦潮港秋萍学校等校舍建设,同时,继续严格实施教育设施公建配套工作。
加快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要继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做好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要加快推进“三医联动”改革,着力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全力推进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周浦医院新建和临港新城地区医院的建设方案,力争尽早启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要深入开展国家卫生镇和市级卫生镇、村的创建工作,进一步净化、美化家园。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区文化艺术中心的综合效益,同时新建改建一批镇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整合体育设施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加快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努力构筑人才高地。要进一步加强人口问题前瞻性研究,为区域人口综合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探索流动人口全员管理新模式,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创建文明城区的总体目标,以“塑造新精神,展示文明新形象”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以“五区”文明创建为重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推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完成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计划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镇和居委会社区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镇、文明小区创建,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市民巡访团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公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全体城乡居民自觉告别不文明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积极打造“诚信”,通过深入开展“诚信企业(商店)、诚信产品、诚信职工”创建评选活动,为打造经济诚信、行业诚信和社会诚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优化社会环境秩序,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积极开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扶持机制,鼓励和扶持本地农村劳动力、征地户籍带转人员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推进镇保工作,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体系,继续实施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行机制,建立区、镇、村三级社会救助机构,积极营造帮困救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做好“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工作,确保贫困家庭按标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推动政府扶贫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慈善基金会的作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募捐帮困活动。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要完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要不断完善生产、消防、卫生、交通等各类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应急抢险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以基层基础为重点,全力构建具有特点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抓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工作,继续推进村(组)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依法推进动拆迁工作。要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浦东国际机场和临港新城等重点开发地区的动拆迁工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要认真做好动迁房建设基地征地等前期工作,加快动迁房建设,妥善安置动迁居民。要完善落实动迁补偿的有关政策,严格执行动拆迁的公示、信访接待、承诺书、举报和监管等5项工作制度,确保动拆迁公开公正、透明规范。
(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把不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上。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改进审批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积极探索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完善政府工作机制。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的执行机制,健全政府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重点是完善重大规划、项目、政策的后评估机制。
加强政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执政为民、从严治政,当好人民公仆。要精简会议、文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公务员法》的实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制订和实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措施,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建设已经拉开序幕,新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我们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的工作部署,以“洋山精神”为动力,正确把握和判断当前形势,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开创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篇五 区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7650字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23年2月12日 在大庆市_____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在过去一年里,区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
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促和谐,竭尽全力保稳定,圆满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本届政府提出的“两年上台阶”工作目标。
——过去的一年,是我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佳绩的一年。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关注和解决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投资1850万元,高标准新建春雷学校综合
——过去的一年,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取得新提升的一年。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件、政协委员提案109件。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完成大型招投标31次,节约资金1078万元。大力延伸企业审计工作,全年审计各类企业136家,追缴各类税款1134万元。强化协税护税工作,实现税收306万元。政务公开取得突破。广辟政府网站、政务周报等沟通渠道,扩大群众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行政服务中心高效运转,行政审批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年完成审批75658件,办结率达100%。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进展。加快爱心医院转型步伐,使之逐步成为全市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配专门干部,组建9个基层司法所,成立政府法制、人事编制、信访调处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办事机构。深入探索区街事权划分,不断提高基层政权建设水平。效能监察普遍开展。进一步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有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开展专项监察,有效遏制公务员队伍存在的粗、浅、慢、陈现象,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改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此外,我区还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区、全省侨联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经济普查顺利进行,物价监督管理成效显著,《_____区志》历时5年编纂完成,区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有效,各驻区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回顾过去的一年,总结工作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推进政府工作,创造发展成果,就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唱主角的理念,以改革激发动力,以创新增添活力,不断拓宽工作思路,用发展解决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民生冷暖等诸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进步;必须始终坚持探索经济发展规律,逐步确立三产立区发展战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群众受益、环境更优;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城乡共建、稳定共抓”的地企关系,倍加珍惜地企和谐,发挥整体优势,创造发展强势;必须始终坚持实干兴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以新理念谋发展,以新思路破难题;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群众安居等热点问题入手,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各位代表,我们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鼎力帮助,得益于驻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无私奉献,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比较突出;支撑立区的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知名品牌还比较少,特别是产业集群关联度不高,项目策划和推进上还有差距;下岗再就业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还较大,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还很多;政府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抓落实力度不够,推进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既是完成“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沉着应对挑战不断加快发展的攻坚之年。做好这一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2023年,区人民政府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委七届五次、区委七届四次全委会确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开发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为突破,以财源建设为支撑,坚持为民高效,强化清廉务实,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跨越。
为了完成本届政府提出的三年小翻身工作目标和上述指标任务,需要政府在实践中,抬高起点,提升标准。要强化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定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积极创造科学发展的新举措,面临机遇时快速反应,面对挑战时科学应对,全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要强化应对危机的理念,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我区虽然地处内陆,对外经贸依存度较低,但是这种影响同样不可回避。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将带来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存在抢占市场、低成本并购、引进技术和人才等诸多有利因素,务必坚定信心,在危机中寻得商机,在发展上力争跨越,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要强化居安思危的理念,坚定迎头赶上的信心。我区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抢先一步,就能觅得先机,落后一步,就会坐失良机。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力争大发展、快发展,前移我区发展位次。要强化团结干事的理念,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团结是干事业无往不胜的法宝。我们必须同心同德,并肩创业,干事业一条心,谋发展一股劲,努力实现_____区科学和谐跨越发展。要强化统筹全局的理念,坚定突破重点问题的信心。学习运用统筹兼顾的方式方法,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把握影响发展的薄弱环节,超前谋划,埋头苦干,强力攻坚,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干一件事廉洁一件事。只有这样,我们确定的工作目标才能如期实现。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树立“三产立区”理念,不断提升三个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按照打造“三产大区”的总体构想,有效组织实施“三产立区”战略,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巩固提升第二产业,转型发展第一产业,全力构造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三百工程”,抓好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品牌打造,促进三个产业相互联动、协调发展。
逐步转型发展第一产业 努力提高春雷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计划实现增加值6000万元,同比增长17.6%。努力搞好春雷新镇建设。结合“庆北新城”规划建设和大庆_____机场启动,高标准、高质量修编春雷新镇总体规划。规范整合土地资源,走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道路,培育大型养殖场,新建农机合作社,建设规范化奶站。争取政策支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膜下滴灌、黑鱼湖水上乐园等生态项目建设,保护好春雷地区的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城乡等质化发展模式,拆迁改造春雷地区危旧房屋,搞好住宅区配套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极大改善春雷地区居民生活条件。谋划发展高端农业。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城市生产要素向春雷地区流动,促进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转型。
二、全力抓好财源建设,提高财政支撑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财政支撑是办大事、办实事的基础。必须不断发展壮大区级财政,为加快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强大的财源保证。
努力培育区级财源 狠抓财源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论证、储备一批项目,不断接续财源。加大对投资规模大、牵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增强财源发展后劲,不断壮大财源。强化对市级以上大企业、大项目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税收进入区级财政,不断放大财源。同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搞好闲置国有资产盘活经营,努力增加收益,严格规范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环节,防止资产流失。
严格财政支出管理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控制支出,强化预算管理,规范运作程序,硬化预算约束,把部门预算落到实处。完善支出管理体制,全面实行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减少拨付环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坚持集中采购制度,拓宽采购范围,严格审批方式,强化对集中采购的监督管理,努力节约财政资金。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克服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强经费定额管理,坚决压缩不合理支出,杜绝铺张浪费。
三、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器
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生命线。必须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举全区之力搞好招商引资。2023年,招商引资计划完成到位资金15亿元,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个、知名企业4家。
明确招商引资方向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专业策划、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我区地缘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广泛开展网络招商、委托招商、载体招商和以商招商。本着近商远商兼顾,更加注重近商的原则,重视油化大企业、中省直大企业重组改制,加大协调力度,确保一些企业在我区注册兴业。积极策划招商项目,以项目引领招商,动员辖区企业参与招商活动,以企业带动招商。
盘活创造招商载体 挖掘、整理辖区内专业市场、专业街路、大型商场等方面的闲置资产,强化盘活力度,将活化闲置资产作为创造新项目的重要载体。启动闲置多年的街心公园地下广场,盘活广源步行街,培育专业市场,推进东安地区cbd建设步伐;支持大庆食品公司、酱菜厂等地方工业企业,利用现有设备、厂房等载体资源,积极争取外部资金、技术,进行技改、扩建或合作,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
完善招商项目库 围绕我区优势产业、重点行业,以产业为纲,以行业为线,以企业为点,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可期效益好的项目,建设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式的项目库,提升我区招商引资扩张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发力。加大项目包装力度,聘请专家和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策划,采取分级、分层、分期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包装,把大项目做实做好,小项目做精做细。不断优化项目库,加强动态管理,保持项目库存量中始终有一批优势招商项目,努力形成储备一批、包装一批、推出一批的良性运作格局。
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视投资者为上帝,引资者为功臣,大力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着力落实优惠政策。对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多、品牌效应好的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引导鼓励外来企业到我区扩张发展。强化跟踪服务,指派专人为招商项目的前期建设、投产运营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招商签约率、合同开工率和项目投产率。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评办法,重奖有功之臣。
四、坚持“四高”标准,大力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
以建设“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全面推动我区城市建设管理提档升级。
竭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城市管理科学化、管理作业精细化”的理念,强化属地管理意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推进牌匾广告、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等专项治理,加快城市管理提档升级步伐。着力巩固铁东地区改造成果,强化细部整理,搞好火车站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扮靓会战大街。努力提升铁西、铁东居民生活质量,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巩固“两城”创建成果,规范改造临街房屋,繁荣集贸市场,为群众创造优美整洁、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打造铁西老区和利民苑新区2个示范小区。全面落实街路保洁责任制,着力解决部分区块市容环境卫生弃管问题,彻底改变铁西地区背街巷道环境面貌。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加强城区绿化建设,打造全市绿化新靓点,新增城市绿地49公顷,植树26万株。加大节能减排、防污治污的监控力度,查处关停不达标和违法排污生产企业。
研究制定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五位一体”城区管理新机制,加大环境秩序管控力度,形成快速反应系统。明晰城市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责任网络体系,实行区域式联动、网格化管理。加强执法队伍管理,组建区级市政维修队伍,鼓励市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强化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基础地位,下放城市管理职权,推行城市管理进社区,努力为市民创造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着力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关注热点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必须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努力使全区人民学有好教、劳有好得、病有好医、老有好养、住有好居,不断加快和谐萨区建设步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全面改善区属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做到教育布局合理化、教学环境标准化、教育设施科技化、教师待遇人性化、学生培养现代化。2023年,计划筹资4000万元,将二十一中学建设成为全市最大的外来务工子女寄宿制学校,维修改造10所中小学、3所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健全铁东、铁西、春雷地区5所薄弱学校的校医室、语音室等硬件设施,为教师配备微机400台套。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设立专项资金,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攻关能力、课程驾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划分学区,严格控制生源择校和各学校跨范围招生;招录、聘用优秀教师,对各学校师资力量进行补充调整,促进校际之间教学水平更加均衡。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一校一品”工程,力争有5所学校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大繁荣 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目标,全力实施大文化战略,弘扬大庆精神,宣传石油文化,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氛围。组建_____作协、书协等文艺社团组织,培养文化名人、名家。加强文化资源整合,鼓励辖区活动室和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组织体育社团走进社区,促进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搞好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全区第二届运动会、第三届社区运动会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净网”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图书、音像市场,治理网吧、歌厅经营秩序,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
不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扩大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强化就业培训,全年安置就业6000人。按照“综合救助结构化,日常管理法制化、基础建设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十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得尽得。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各类参保人员11700人,在校学生参保率达到80%,发放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金1.5亿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保平安、保稳定”为主题,构建“大信访、大调解、大防控、大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工作机制,确保“八大类”刑事案件降幅趋势明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实施安全生产事故问责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信访工作推进力度。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努力发现信访苗头,加强接访调处,化解各种矛盾,有效控制越级访和异常访。坚持谁的事谁接访、哪的事哪处理的原则,依法接访,感情接访,息事接访,做到小事不出社区,中事不出街道,大事不出辖区。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群众负责”的原则,强化沟通协调,积极努力工作,全面解决1998年会战大街改造遗留问题,启动贵民苑处理程序,切实保障商家、业户正当权益。
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进一步提升街道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投资500万元,维修改造8个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新建2个社区活动室,购买5处社区办公场所。在此基础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投资2000万元,全面实施街道社区办公场所达标工程,实现办公条件标准化,公益设施开放化,做到居者有其屋、医疗有其院、办公有其所、活动有其室。辟建社区网站,建设2家社区图书馆,提升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展“十佳社区”、“十佳小巷总理”、“百个和谐家庭”评选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新风尚。
六、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打造“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公务员队伍,牢固树立攻坚克难、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时刻保持海纳百川、聚力发展的开放心态,不断弘扬永不言败、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
加快公务员队伍“提素” 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本领、一种常态,提高对新情况、新事物的认知水平,增强谋全局、抓机遇、解难题、促突破的能力。开展读好一本书、破解一个难题、搞好一个创意系列活动,更新知识层次和思维方式,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保增长促发展的能力、谋全局干大事的能力、讲团结促和谐的能力。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问题。2023年,从全国知名院校选择50名经济、法律、金融等专业毕业生,进入我区人才库,争取用2—3年时间达到100名,重点培养拔尖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不断强化依法行政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公众的社会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重大决策调研、论证、听证和公示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促进执法公正文明。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范行政审批,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
大力加强廉政建设 切实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各项规章制度,抵制诱惑,经受考验,做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表率。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依法重点查办违法违纪、贪赃枉法等案件。严肃财经纪律,杜绝“小金库”,严格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坚持勤俭办事,珍惜民资民力,切实把有限资金用在提高群众生活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
努力提高为民意识 突出百姓视角,广泛了解民情,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为百姓服好务、办好事。把求真务实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尺,坚持务实高效,倡导雷厉风行,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多办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坚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利长远的事。以更大的力度、更多的精力抓民生,立身当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首为牛,帮百姓排忧解愁。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信心倍增,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满怀!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继续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为_____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篇六 政府网站建设工作的自查报告1300字
内容简介 ;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该项工作纳入我办的工作重点,常抓不懈、稳步推进。成立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和电子内网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蒲良全任组长,副主任赵新天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并指定专人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和更新。
为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灾后门户网站规范化建设,按照都规服办发_号文件要求,现将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办领导高度重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该项工作纳入我办的工作重点,常抓不懈、稳步推进。成立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和电子内网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蒲良全任组长,副主任赵新天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并指定专人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和更新。今年以来我办多次召开主任办公会、中层干部会研究安排部署,特别体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转变职能,建设高效服务流程,加强门户网站建设
(一)拓宽渠道,丰富移民信息内容。我们在着力推进移民政策信息公示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_市移民信息平台,将移民政策法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办事指南、政务公开、公众信箱、公开电话一并在_上公开,进一步完善了门户网站规范化建设。
(二)创新工作方式,建设高效服务流程。按照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的要求,我们制定了_市移民办《规范化服务细则》,将移民服务工作细化为移民办办事流程服务指南、回原籍安置办理流程、市外安置办理工作流程、外迁移民自愿投亲靠友安置办理工作流程、移民自愿自谋职业农转非办理流程、上级单位及领导批转交办件办理流程、农村移民安置基础设施项目办理流程、移民个人财产补偿金划拨办理流程等,明确了各类对外服务事项的法律依据、审批权限、前置条件、所需资料、办结时限,并一一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增加价格工作透明度,建设了高效服务流程。
三、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责任
我办根据要求进一步对科室负责人和电子内网的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认真梳理。一是建立健全《_市物价局电子内网领导小组管理制度》,有效地解决了机关网站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纪可依”的问题;二是完善了绩效考核。将我办门户网站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工作的内容,电子内网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在一定的周期内及时收集相关政策,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并纳入了年终绩效考核,使单位干部职工逐步形成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热情服务、高效服务、主动服务的新局面。
四、加强队伍建设,搞好门户网站建设工作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稳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我们一是要加大了培训力度,结合《_市政务网站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的学习,组织全办干部参加了各类培训,提高和加深了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开展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对全办日常的电脑及网站管理,严格遵守市纪委的相关政策规定,严禁在上班时间打游戏、聊天或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机关内部的层次监督,促进干部职工履职尽责自觉和合理使用电脑。
篇七 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900字
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__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三大部分:__年工作回顾、2023年工作总体部署和重点工作。
一是回顾极不平凡__年所取得重大成就。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圆满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这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就来之不易。
二是对所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总理坦诚而不回避。列出了一下几方面的问题: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就业结构性矛盾较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部署关键的2023年政府工作,总理着眼全局、思路清晰、措施有力,让人满怀信心。__总理的报告既高屋建瓴,又贴近实际,达到了高度和深度的完美统一。尤其是在提到2023年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时,明确了今后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既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延续性,也表明了国家一定要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决心,听了绝对鼓舞人心、振奋人心。党和政府如此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我们对于未来的政府工作信心十足。
作为在校生,除了自觉学习两会精神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学以致用,而不盲目;使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鉴定好与坏、甄别正与邪;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某个领域的精深程度,争取做到独当一面,保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我还将及时认真地为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最前沿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自己不会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落伍,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八 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14000字
2023年1月16日在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浙江省省长车俊宣读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2023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___、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府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浙江时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认真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扎实做好补短板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全省经济稳走向好、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出色完成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任务
举全省之力做好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工作,实现了让______和___满意、外国元首满意、全国人民满意、全省人民满意的目标。
把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执行______重要指示精神,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好效果,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场馆改造、交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保障、会场服务、文艺演出、舆论宣传等各项工作,落实了“西湖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理念,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圆满完成了______和___赋予浙江、赋予杭州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印象、中国风采的政治使命。
把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作为“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实践。坚持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动员全省人民发扬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浙江人民包容大气、事必尽善、文明重礼、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坚持苦干实干、夜以继日,不到300天完成了数以百计的整治提升项目,展现了杭州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坚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峰会过程近乎完美、惊艳全球;坚持对标一流、追求卓越,在g20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浙江印象。
把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作为为“中国的明天”提供更多浙江素材、浙江实践的新起点。坚持以改革开放推进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以创新创业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发展,以“拆治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和城乡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重实干、去清谈,积极放大峰会效应,开启打造全面小康标杆省的新征程。
(二)推动重大改革开放创新举措落地
按照“开局之年抓大事”的理念,积极谋划和实施既该干、又能干成、更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为“十三五”高质量均衡性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从554项减少到516项、四年累计减少779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纵横贯通28个省级部门和所有市县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改革全面推进,浙江政务服务网覆盖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并向村级延伸。成立省行政复议局,全面行使集中承办省级部门行政复议案件职能。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完成宁波舟山港与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义乌陆港的资产整合,省海港集团与宁波舟山港集团一体运营,省交投和省铁投集团合并重组,质监系统事企分离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进农村“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农村生产、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全面落实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大战略,认真做好援疆援藏援青援川等工作。
推动重大开放举措落地。深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全面启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金甬铁路顺利开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宁波梅山新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加快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
推动重大创新举措落地。全面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支持宁波、温州、嘉兴、金华、舟山等地加快建设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全省新增“国千”人才105人、“省千”人才215人。加快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加快省股权交易中心改革发展,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3859家。
(三)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决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全年生产总值46485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1.8亿元、增长9.8%,节能减排降碳指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进去产能,处置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万家脏乱差小作坊,杭钢集团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省交通集团水运板块破产重组顺利推进。积极推进去库存,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从年初的22.2个月下降至年底的11.7个月,其中住宅从15.8个月下降至7.3个月。积极推进去杠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57.8%下降到56%。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积极推进降成本,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直接减轻企业负担1010亿元。积极补齐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改革落地等六大短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增长11.7%,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生态环保投资增长51.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9%,财政民生支出增长11.3%,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打通联通江西、福建的断头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至城区地铁专线、龙丽温高速公路文泰段、京杭运河二通道、杭绍台铁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全省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抓好增加科技投入、集聚高端人才、加强研究开发、推进成果转化等工作,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66万件、高新技术企业259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654家。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七大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以上。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在集聚人才、驱动创新、扩大有效投资上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四换三名”,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126亿元,新增工业机器人10820台,制定实施“浙江制造”标准120个,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93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和海上“一打三整治”,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积极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支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加快改革发展,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支持和鼓励省域中心城市周边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高铁小镇,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实现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与相邻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经济转型。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扎实推进湖州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动研究并积极推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规划建设,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绿色发展。
(四)加力打造美丽中国浙江样板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全面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各地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乡更美丽。
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大力推进清淤泥、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年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36公里、河湖库塘清淤1.37亿立方米,建成城镇污水管网3252公里、四年累计11625公里,完成2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四年累计235个,完成4173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四年累计23137个。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监测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77.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2.7%,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加大雾霾治理力度。完成1186万千瓦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四年累计3563万千瓦,占全省30万千瓦以上统调燃煤机组装机总量的90%。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14203台、四年累计35246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6万辆、四年累计88.9万辆,提前全部消灭黄标车。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8.4%,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6微克/立方米,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面推进治城治乡。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四年累计6.29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38亿平方米、四年累计9.26亿平方米。积极打造珍贵彩色森林,新增珍贵树木2099万株、珍贵彩色森林2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96%。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庭院1万个。部署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现代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面貌加快改善。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方面民生实事件件落地。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37元和22866元,增长8.1%和8.2%。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服务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总数分别达到3711万人、5175万人。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试点。加大社会救助兜底力度,城乡居民平均低保标准稳步提高。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标准化中小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浙江音乐学院建成投用。制定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深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联动实施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文化体系,新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68个、四年累计6527个。切实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民族宗教等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浙江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效处置遂昌苏村等地山体滑坡和鹿城双屿农房倒塌等重大突发事件,全力抓好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和综合整治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推进下山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和危旧房改造,完成异地搬迁4.5万人,其中地质灾害搬迁4760人,农村危房改造20559户、城镇危险住宅房屋解危15665幢。加强对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火灾事故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和7.8%。积极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方式,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2.6%。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良好开局来之不易。这是___、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和广大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央在浙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浙江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增长不快,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依然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环境、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工作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自然灾害灾前预防能力亟待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四风”问题面临反弹压力,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目标任务与重点
2023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本届省政府的收官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深刻把握浙江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做好2023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浙江实际,建议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确保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争取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在工作中,坚定不移推进“拆治归”,持续深入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聚焦改革、聚焦发展、聚焦民生,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政府自身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绩。
(一)聚焦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逐步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简政放权,继续精减行政事业收费,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加快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定实施全省统一的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质量、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监管”的“一次到位”机制;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形成各项便民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零上门”机制,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联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继续削减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瘦身”,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不再核准审批,均实行备案管理。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实行统一登记、统一赋码、并联审批、网上办结,年内实现所有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核准、备案。加快政事分开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审批等涉政中介机构延伸,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审批中介服务的具体办法,推动“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逐步取代项目能评、环评。按照“创新论英雄、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减排论英雄”的理念,建立健全企业分档评级制度,促进“创新强、亩产高、节能好、减排多”的企业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认真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确保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让每一位民营企业家都能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温州金融改革、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宁波保险改革等国家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试点、交通运输综合改革以及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入推进浦江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建设,建立健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等长效机制。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军民融合”,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积极推进人防体制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促进放心消费的机制,积极创建放心市场、放心商店、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
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围绕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目标,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以油品全产业链为特色,着力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积极推进宁波梅山新区、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规划建设。深入推进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深入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名优特产品出口,加强先进技术装备进口,扩大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改革创新,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区、保税市场和保税跨境电商园区,促进新型加工贸易、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贸易加快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瞄准先进技术、知名品牌、“专精特”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推进浙商国际价值链新布局。办好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二)聚焦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
坚持有违必拆、有污必治、有劣必除,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
深入实施“三改一拆”。建立有违必拆的工作机制,加快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积极推进城市街道、立面、道路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浙派民居”改造,加强山体地貌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平原绿化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建设质量和水平。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协同推进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态配水与修复等六大工程,积极整治小微水体感官污染,完善河长制,加强湿地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排放达标改造,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大力推进雾霾治理。全面完成大型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开展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热电等行业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加强石化、制鞋、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加强机动车、船舶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扬尘防控,建立健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长效机制,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气。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认真完成处置300家僵尸企业、淘汰1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10000家脏乱差小作坊的目标任务。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制定实施“去不良”行动计划,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严堵非法集资渠道,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积极防范和化解“两链”风险。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抑制投机性购房,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确保商品房库存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四换三名”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力度,积极探索以特色小镇理念和方式分块改造提升开发区(园区)的有效途径,力争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和批发零售等“10+1”传统产业先行取得突破。支持绍兴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力度,进一步清费减负,积极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管理,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加大兼并重组力度,着力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围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畜牧业转型升级、海上“一打三整治”等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捕捞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和绿色生态渔业,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向绿色发展转型,加快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创客”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和“大粮食安全观”,建设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风情小镇和休闲旅游示范村,力争有2000个村成为a级景区,其中3a级以上景区200个。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收益权“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大宅基地空间置换力度,把愿意进城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把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计划、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和绿色农业行动计划,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00个、工业机器人1万台、上云企业10万家、绿色农产品基地10万亩。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不断发展壮大新动能。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提升战略定位、建设创新型大学或创业型大学,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研究开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和中心城市科技城建设。积极规划建设特色小镇,鼓励中心城市周边县市依托高铁站规划建设科创小镇,支持各地规划建设高新技术类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000家,每年推动1000个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信息经济与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积极推进空间发展格局创新。大力实施都市区带动战略,支持杭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四大都市区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实施大港口战略、大项目战略,加快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集聚和转化绿色财富,努力使生态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深入推进全省海港、交通、机场资源整合,培育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优势,积极打造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交通走廊,高水平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把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浙商回归、激发民资、对接央企、引进外资等工作,加强重大项目谋划招引和推进,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强化要素资源保障,确保完成“411”重大项目投资1万亿元以上,确保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点技术改造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增长15%以上,确保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8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
(三)聚焦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稳定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积极落实人才新政,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创业服务、金融支持等工作,支持各类人才在浙创业、来浙创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深入开展“浙江无欠薪”行动,加大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力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就业稳定有序、工资稳定增长、企业稳定经营。适时适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档案,着力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加快教育改革,促进公平发展。制定实施学前教育标准,分步实施幼儿园达标改造、扩容。制定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分步实施中小学校提标改造工程,年内完成偏远地区中小学校的提标改造。继续放宽普高、职高分流限制,促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国家试点。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大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支持力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争创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上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深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确保每家三甲综合医院与2家以上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每个县市每天有三甲医院派驻的不少于10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在县级医院工作,把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制定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管理标准,加快形成以县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医药价格”改革,形成“厂家网上销售、医院网上采购、部门实时监管”的运行机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加快社保改革,促进公平可持续。加快各级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逐步形成“多档次、可选择”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社保运行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更公平、可持续。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联动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探索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降低起付标准,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和报销比例,切实减轻群众大病治疗负担。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不断丰富群众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等四项全国改革试点提质扩面。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公共服务重点县(市、区)及薄弱乡村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深入实施影视精品打造、网络文艺发展、文艺浙军培育等“七大工程”,建立实施文艺荣誉制度,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二版)扎实推进之江文化中心、浙江自然博物园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深化传统戏剧保护和振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化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浙江故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积极筹备2023年杭州亚运会,做好天津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办好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深入开展平安浙江建设。全面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避让搬迁和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治危拆违攻坚战,统筹做好城乡危旧房排查、整治工作。大力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加强山区小流域治理,完善基层防汛防台、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探索建立公众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总结深化“平安护航g20”安全保障经验,建立健全安保维稳长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扎实做好各类社会风险排查管控,加强法律服务,及时有效化解社会民间纠纷。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法治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
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认真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1、全面完成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窑)炉,积极治理雾霾。
2、研究制定推进垃圾分类的具体办法,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改造,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3、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力度,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完成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所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级a排放达标改造,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4、深入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推进轨道交通建设500公里,新增、更新公交车1000辆,新建、改造公交站点1000个,新增停车位10万个。
5、加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6、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新建放心农贸市场300个。
7、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000个,新建、扩改建避灾安置点1500个,完成全部d级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级危房治理。
8、对全省所有加油站加油机实施计量检定。
9、全面启动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
10、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000个,新建30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3000个城市社区智能投递终端。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___同志_______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和企业过“好日子”,努力使政府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加快建设服务政府。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建设服务政府的重要基础,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能简则简、应放则放、该改则改,集中力量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加强为基层和企业、群众排忧解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店小二”。
加快建设责任政府。坚持把提高执行力、落实力作为建设责任政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省级部门和设区市重点工作清单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办法,加强追责问责,做到政府各项工作有清单、有督查、有考核、有问责,确保___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把诚信守法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按照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的原则,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把诚信施政作为重要准则,说到做到,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加快建设廉洁政府。坚持把改进作风、严明纪律、惩治腐败作为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遵循,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党组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着力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风化俗成,做到越往后执纪越严,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坚决惩处各类腐败行为,努力打造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干净自律、充满活力的铁一般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浙江所处历史方位的使命担当令人振奋,全面小康标杆省的目标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___同志_______周围,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立潮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建设“两富”“两美”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篇九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工作自查报告2300字
根据《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的通知》(黄政办秘〔20__〕32号)要求,我县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各有关部门对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进行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我县一直将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及时研究部署。为切实加强对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兼政务中心主任)为组长,县政府办主任、监察局局长、政务中心常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政务中心),负责各项工作的联系协调。根据人员职务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对领导组成员进行调整,确保领导组织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统筹安排、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有关部门专人实施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涉密信息不公开,公开信息不涉密。
(二)机制日益健全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根据《______保守国家秘密法》、《______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安徽省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暂行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参照《黄山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于2023年出台了《歙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歙县人民政府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歙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经县有关会议讨论通过,以文件形式发到各政务公开成员单位,并在黄山市信息公开网上发布,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在印发《歙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保密审查过程中相关单位的各自职责、审查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确保不发生泄密事件,做到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公开、谁审查和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由各政务公开成员单位制作、更新,并在黄山市信息公开网上发布;对属于免于公开的政府信息,要求相关单位说明具体理由,由信息发布经办人审核,报审查领导审批;对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按照统一受理、分别办理的原则,根据依申请公开内容,经单位负责人审核,视具体情况发布。三是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布保密审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维护稳定、政法、信访、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涉密信息进行严格控制。组织经办人员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增强各单位领导,特别是经办人员的保密意识。充分利用市广播电视台、政务网站等媒体以及参与保密法法制宣传展览等形式,多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涉密人员和保密干部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机关干部的保密意识,提高了业务能力。
(三)督促检查到位。积极开展对全县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的例行监督检查,要求各单位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工作自查,并及时将自查情况上报县政务公开领导组办公室。经常对各单位信息安全保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整改,并报整改结果。要求各单位在每台办公电脑上张贴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混插混用的提示语,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对于从后台系统登录上传,并在县政务网站发布的文件资料,原则上由各上报单位自行审查,县信息中心进行再次把关,确保门户网站所发布信息不涉密。截止目前,我县在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上未发现涉密信息。
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在本次检查中,虽未发现涉密的公开信息,但也存在个别单位信息发布人对涉密信息的认识不够清晰、保密意识仍不够强;少数单位对信息公开审核不够规范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将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继续加大保密工作的宣教力度。以宣传教育为主导,强化各单位、各有关责任人的保密意识。每年组织一至两次专题培训,着重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程序,公开和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界定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进一步深化相关经办人员对《______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基本内容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增强他们做好保密审查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面提高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继续完善保密工作的制度保障。针对信息发布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控制、严格把关,从制度上杜绝泄密隐患。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将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与公文运转程序、信息发布程序有机结合,促进保密审查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先审查、后公开和一事一审原则,对拟公开政府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严格禁止未经审查和批准的政府信息对外公开。要求各有关单位健全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对是否涉密不明确的事项,报请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涉及业务工作,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拟公开事项,应多方征求意见、统筹协调;对密码电报、标有秘级的文件等属于国家秘密且尚未解密的政府信息,一律不得公开。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保密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相关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继续加强保密工作的督促检查。为了确保保密审查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发现保密审查工作中存在的泄密隐患,堵塞管理漏洞,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信息公开发布平台各单位发布信息情况、计算机及其网络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涉密网络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以及涉密计算机、涉密网络采取管理和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要求县保密局加强对其进行强化指导,并督促其及时整改到位。
篇十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21400字
2023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3年1月24日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 陈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人民政府在中共云南省委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______系列重要讲话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___、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保持定力,统筹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方面工作,完成了省人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稳增长促发展取得新成绩
强化经济形势研判,及时出台稳增长27条政策措施,召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持续加强稳增长督查。全力实施“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加快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投资持续回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567亿元,有效置换存量债务,减轻各级政府偿债负担。认真实施六大领域消费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加强市场调控,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成效
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烟草、电力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启动“云上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消费等为主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3925亿元,增长6.7%。单位gdp能耗下降7.8%左右。加快发展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第三产业增加值6169亿元,增长9.6%。着力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新气象。
(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交通三年攻坚战圆满收官,“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全面启动。玉磨、大临、弥蒙铁路开工建设。保泸、玉临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富宁至水富南北大通道全线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2.19万公里,181座“溜索改桥”项目基本完成。泸沽湖机场建成通航,沧源、澜沧机场等在建项目快速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四级航道二期工程、金沙江中游库区航运设施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强省内骨干电网、石油天然气管道和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滇中引水工程获批,勘察试验性工程开工。新开工建设43件重点水源工程,建成5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呈贡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保山市、大理市成为国家第二批促进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建制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
(四)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等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达1876.4万吨。农产品品牌创建与市场开拓步伐加快,电商与实体流通有效结合,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涉农企业“小巨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田水利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地345万亩。高效林业发展迅速,完成营造林665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60万亩。农业增加值2098亿元,增长6%。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态势
成立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调整户籍政策,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1%。推进曲靖市、大理市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玉溪市、五华区等智慧城市试点。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迈出实质步伐,滇中新区获国务院批复,管理体制机制得到理顺。腾冲、江川分别获准设市、改区。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8.69万套,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51.43万户,鲁甸地震灾区7.78万户灾民搬进新居,景谷地震灾区民房重建和加固全面完成。推进“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启动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加快低碳试点省建设。
(六)民生保障事业得到新改善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4个片区区域扶贫攻坚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加快民族、边疆、革命老区脱贫、小康步伐。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40.9万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学前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获批筹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有力实施,开展全民健身和文化惠民,加快建设城乡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信访工作、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得到加强,移民工作有效开展。10件惠民实事全部办结。
(七)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序发展。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登记企业数量增速居全国前列。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电力体制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取得进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补贴制度,完成政府定价目录修订,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财税、投融资、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等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开通云南中欧集装箱货运班列。成功举办第3届南博会暨第23届昆交会、中国国际旅交会。出台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指导文件。开展多种形式招商活动,加大央企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知名企业引进力度。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48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9.9亿美元。与国家部委、央企、金融机构、院校签订了109项合作协议。
(八)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及时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切实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60家省级单位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和下放投资核准事项31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前置审批,建设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清理整顿红顶中介,创设投资审批中介超市。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意见。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干事创业环境得到改善。
各位代表,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绩,保证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跨上万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长11.1%和2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71亿元增加到180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285亿元增加到47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556亿元增加到5103亿元。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45%。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98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05公里,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新增航道通航里程1090公里、蓄水库容21.7亿立方米,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民用航空能力大为增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5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2728万户、手机用户3778万户。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64个,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65.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次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28.84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98万户。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3.3、15.1和10.18个百分点。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改扩建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和进社区活动,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成效突出。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不断健全,“多规合一”试点有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开发低丘缓坡土地11万亩,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民进城工作有序开展,601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5万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745万亩,解决136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构建扶贫攻坚体制机制,走出了整村、整乡、整县、整州和整族扶贫的新路子,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得到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效。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森林云南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55.7%,提高2.8个百分点。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得到加强,水质稳定好转。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8%,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持续加强。土地、矿产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行政审批项目大幅精简,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面取消,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建立。国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合作不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营改增”等财税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林权、水利、农垦、供销社、粮食流通等改革不断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取得有效进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突破2500亿元。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序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户籍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稳步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孟中印缅、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开展了多层次多边、双边对外交流合作。各类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构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及周边省区市的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170亿美元。成功举办3届南博会,为推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搭建了战略性平台。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更加巩固。持续开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反恐和边境维稳处突能力不断加强,平安云南建设向纵深推进。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成效显著。公共法律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六五”普法效果明显。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效。
“十二五”期间,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云南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持和扩大云南的生态优势。必须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坚定不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省,全面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各位代表,“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靠的是以___同志为___的___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的是在中共云南省委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区市和驻滇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云南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长期困扰我们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存在,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效益不高,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支撑力薄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民生福祉任务繁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环节;生态环境保护还需不断加强,湖泊河流治理任重道远,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环境资源约束与加快发展矛盾突出;部分领域改革开放滞后,国企改革和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一些地区和行业市场秩序失范,一些开发开放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内外贸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对外贸易规模偏小,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未完成年度目标。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和部门运用改革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亟待增强,政府执行力、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部分干部对改革举措和政策研究贯彻不够主动,乱作为、不作为、不会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风行风建设亟待加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堕落、顶风违纪,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努力改进工作,让人民满意。
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深入贯彻落实______对云南的新定位、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省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我们要贯彻发展新理念,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能力,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协调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高水平开放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经济保持8.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人均gdp从全国平均水平的58%提升到68%左右;基础设施五年大会战任务全面完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作用持续增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力争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四化”水平全面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次产业发展全面加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改革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双向开放、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创新型经济新格局基本形成。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各民族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
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政府工作将牢牢把握以下10个重点:
(一)贯彻发展新理念,努力实现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开放创新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将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协调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沿边与滇中、农村与城市、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打造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把共享作为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努力让各族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现实获得感。
(二)全面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因户施策,聚焦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加大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实行更严格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落下。全力以赴奔小康。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追求质量效益与追求较快发展速度相统一,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新老动能转换,创造跨越式发展的云南速度,全面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持续增强民生保障,努力实现所有人群的全面小康、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所有领域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
(三)加快“五网”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网。加快建设出省出境的高速公路网、铁路骨架网和水运通道,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滇中城市群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力争到2023年,铁路营运里程超过5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000公里。建设广覆盖的航空网。优化和完善机场网络,加密拓展国际国内航线航班,力争到2023年,投入运营和在建民用机场20个。建设区域性国际化的能源保障网。构建云电云用、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协调体系,加快省内天然气网络及场站建设,建成国家重要的跨区域能源枢纽,力争到2023年,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到3.7万公里,油气管道长度达8200公里以上。建设安全可靠的水利网。加快滇中引水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23年,新增蓄水库容20亿立方米以上,县城和县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建设共享高效的互联网。构建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互联网,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汇中心,力争到2023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光纤,城镇、重要场所和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实现光缆全省覆盖。
(四)着力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子,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有选择地加快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加工业转移,探索“共建园区”或“飞地经济”,实行引进产业与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步伐,巩固提升烟草、能源等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步伐,实施军民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培育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大力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实现优质高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大健康、文化创意和高端旅游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五)加强城市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发展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提升行动,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六)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统筹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双向开放”的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滇中城市群和经济圈一体化步伐,更好地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培育沿边开放、澜沧江开发开放、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促进城镇群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产业大市、大县、大集团、大园区、大产业基地。推动园区特色化、集群化发展,聚焦重点园区,明确特色功能定位,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特色园区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园区达到10个、超百亿元园区达到50个。
(七)大力推动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把扩大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加强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推动双向开放,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强开放载体建设,发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作用,建设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办好各类会展交流载体,鼓励和吸引各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构来滇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务实拓展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加强开放型经济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推动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模式,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发展转口贸易。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
(八)突出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新动力。深化以关键领域和环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政务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工商实体经济,推动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产品价格、农业农村、教育、生态文明和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政府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进科研机构,着力激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新潜力,以及市场转化科技成果潜力。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向基层、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力争到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农村进城劳动力普遍得到培训,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
(九)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绿色云南、七彩云南。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现联防联控和区域、流域共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力争到2023年,以九湖为重点的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幸福云南。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继续实施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示范创建等工程,加大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保护发展繁荣民族文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实施就业引领战略,力争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20万人。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社保扩面提标,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推进城乡医保统筹,健全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使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三、2023年的工作安排
今年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政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省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省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9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扩大有效供给。加强制度和政策创新,转变供给模式,提高供给质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着力打造品牌,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推动产业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行为,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增加有效投资。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挖掘投资新需求,提高产业投资比重,增强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强化进度和质量管理,抓好20个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抓紧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储备及建设落地,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及国开行和农发行更大支持,更多获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政策性资金。落实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核准制和协同监管制,加快预算拨付进度,盘活存量资金,调整分配办法,使投资向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地区倾斜和集聚。继续放宽准入条件,鼓励省内外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建设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有效控制债务风险。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释放消费新需求。继续实施重点领域消费工程,落实鼓励消费政策和带薪休假制度,挖掘需求潜力,优化消费环境,发展信用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培育商业新业态和消费新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提高本地产品最终消费比重。升级改造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发展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完善农村线上线下商业网点布局,刺激和引导农村消费。完善旅游业发展政策,大力整治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旅游消费。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盘活库存商品房,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扩大进出口贸易。落实好出口促进政策,培育壮大进出口主体,扩大机电、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创新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推进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和跨境物流业。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及时研究推出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政策措施。继续开展稳增长督查。强化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加强云电外送,有序发展清洁能源利用产业,有效化解水电弃水问题。
(二)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破解发展瓶颈
加快综合交通建设。确保沪昆客专、云桂铁路建成通车,实现云南通高铁。加快成昆、广大等铁路扩能改造和玉磨、大临、大瑞、丽香等在建铁路建设,力争新开工南昆铁路扩能、渝昆铁路。确保平远街至文山、黄土坡至马金铺、上关至鹤庆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在建高速公路建设进度,争取昆楚大高速扩容改建、滇中高速及红河南部高速公路项目开工。确保沧源机场通航,加快澜沧机场建设和昆明等机场扩建,推动怒江机场选址立项并早日开工建设,规划建设通用机场。推进金沙江航道和水富港扩能工程。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300亿元以上。
加快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宽带接入网和骨干网、城域网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接入网络、移动宽带网覆盖等重大项目,新建光缆1.8万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光缆、100%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抓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中心建设,扩展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业务,加快呈贡等信息产业园建设。抓好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商务云等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数据整合、开放,破解信息孤岛。力争完成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投资170亿元。
加快能源保障网建设。确保梨园、观音岩等电站投产发电,推进乌东德等一批大型水电站项目建设。加大电网续建和新建力度,抓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通道和售配电网建设。科学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全力保障中缅油气管道安全运营,确保中石油炼油项目投产。推进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使用量。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争取滇中引水工程年中正式开工,抓好主体和配套工程规划建设。加快堰塞湖治理和德厚水库建设,力争阿岗和车马碧水库开工,加快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加强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新开工建设40件骨干水源工程,完成50万件“五小水利”。力争完成水利投资350亿元。
(三)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启动“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加快烟草产业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实际出发,制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推进力度。扶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增强其对全省经济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构建高端服务业核心区,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中力量推动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发挥园区对各类经济要素的集聚作用,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解决企业分散和土地无序开发等问题,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率。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创建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加快发展沿边出口加工经济、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推动中国铜业、中铁建等一批央企和民企总部及研发机构、投融资平台落户云南。大胆创新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模式,强化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认真落实全省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部署,加快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落实大数据行动纲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重点发展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快培育生态文化、养生休闲、大健康、文化创意、民族时尚创意等服务业。发挥军工企业优势,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创新产业推进机制,强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等方式,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激发传统优势企业活力。深入推进“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行业“小巨人”培育工程。落实民营经济扶持政策,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培育和激励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和百强科技创新企业。
(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改革开放
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一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一批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施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与新能源汽车等科技重大专项,开发生物疫苗,有色金属新材料,风光电、工程装备制造和农业机械等重大新产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后补助政策,加强现代科研院所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向社会开放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服务载体建设,建设一批集生态、文化、旅游、创新为一体的特色小镇,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原产地商标注册,保护和有序开发生物资源。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省属国企改革试点,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重组项目,改组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行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营改增”扩围。深化农信社改革,发展壮大红塔银行。推动县域三级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与服务便利化,稳妥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落实地方融资平台过渡期政策,实施政府融资平台专项改制。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综合改革。分类实施科研院所、国有文艺院团和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后勤体制改革。对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有序放开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稳步推进水、成品油、天然气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建立省级土地储备制度,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农田水利、国有林场、农垦、供销社等综合改革,深化生态文明、司法、电力、流通、商事、住房等领域改革。加强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加快新型智库建设,促进科学决策。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办好第4届南博会暨第24届昆交会、第14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展会。推动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红河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促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与中老经济合作区协同发展,务实推进中越、中缅经济合作区建设,争取昆明综合保税区获批。规划建设好重点口岸和边境城市。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中老泰铁路等境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口岸、多通道”模式创新,加密中欧货运班列,积极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规范和活跃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人民币跨境融资和跨境使用,加快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东盟金融信息平台建设。重点争取南亚东南亚国家使领馆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代表处或办事机构落户云南。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港澳台等区域合作交流,提升滇沪等省际合作水平,加快文山—百色跨省经济合作园区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聚焦产业园区招商、主导产业招商、全产业链招商,继续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央企入滇、民企入滇”,着力引进对全省经济发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力争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1%以上,利用外资增长5%以上,稳步提高招商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
(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切实抓好“三农”工作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年内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120万贫困人口脱贫。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为重点,继续推进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整族脱贫,确保“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抓好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和后续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加快镇彝威等革命老区精准脱贫。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创新电商、旅游、技能、资产收益等扶贫方式。扎实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广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完成鲁甸、景谷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年度任务。
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生产、收储、供应安全。切实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抓好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经验推广,新改造中低产田地300万亩以上。抓好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衔接,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县,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拓展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扶持发展涉农企业“小巨人”,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覆盖,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启动建设一批“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清洁家园、田园、水源等活动,促进农村绿化美化净化。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打造一批“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新型村庄、特色村寨和边境村寨。
(六)突出规划引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____新型城镇化。发挥昆明辐射作用,加快滇中新区和滇中城市群建设,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区域中心,加快一批中小城市发展。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培育一批特色城镇,建设若干示范性智慧小镇、互联网小镇。落实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建立省以下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各项权益。继续实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强坝区农田保护,因地制宜推进城镇上山。强化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做好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积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增强城市宜居性。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全面提高城乡规划质量和水平,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综合性,强化规划的引领与协同促进作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抓好省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及地下管廊专项规划,扎实推进“多规合一”,促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全覆盖,抓好村庄规划和示范点建设。坚持开放做规划,发动群众参与编制规划、参与监督规划。
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强化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开展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创建工作。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古城古镇和文物遗址、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注重建筑设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制镇“一水两污”设施建设,提高运营水平,加强城市和公路环卫保洁和公厕管理。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和城市停车场,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多措并举缓解拥堵。加快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液化气站等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七)创新公共服务,增进民生保障
全力促进就业创业。继续实施“贷免扶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推进公共创业实训基地、职工培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家庭服务企业“千户百强”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鼓励支持失业人员再就业,托底帮扶失去就业能力的困难人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维护好农民工合法劳动、依法取酬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推动落实医养结合,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养老机构床位1.6万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做好优抚对象和残疾人解困帮扶工作。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进度,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办好特殊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稳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以“互联网+”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确保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高原体育产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发展,关爱妇女儿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科普、文史、方志、档案等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法制化、精细化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智慧边境建设,加大边境管控、反恐维稳力度。扎实做好公共卫生防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打好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拥军优属、民兵预备役和消防、人民防空等工作。继续加强信访工作。
认真实施10件惠民实事。
(八)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推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深化国家低碳试点省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城市和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再生资源和弃水重复利用。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加大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力度。
加强生态治理修复。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以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为重点的高原湖泊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重点流域、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森林云南”建设,抓好天然林保护和城乡绿化造林重大工程建设,完成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165万亩。积极推进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推动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强昆明市等重点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九)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弘扬发展民族文化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继续抓好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提高边境沿线建制村群众守土固边专项补助标准,完成西盟、孟连等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继续抓好怒江州脱贫攻坚整州推进,重点加快贫困民族乡整乡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整族、整村推进。支持民族贫困地区乡村建设幼儿园,提高民族学校、民族班生均公用经费和贫困生生活补助标准。在迪庆、怒江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加快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启动地名保护工作。加强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之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展示中心和传习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少数民族典籍整理和翻译出版工作。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施第二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乡(镇)和示范社区,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大力推进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巩固发展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光荣使命和新一年的艰巨任务,考验着政府的作风和能力;光荣与梦想、使命和责任,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我们要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对“三严三实”和谋事创业的担当,严格要求、锤炼作风,提升能力、认真履职,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强依法行政。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职能法定化和事权规范化。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梳理行政执法职权职责,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加强权责清单运行督查,加快制定和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严格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调整和清理,及时提出制定或修改地方性法规的议案。加快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注重舆论引导,使政务服务更加公平透明、规范高效。
——加强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府高效运转,把政府职能从过多强调管理转化到提供更多服务上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主动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困难,为企业减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政府购买或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进落实反“四风”常态化和长效化。加强行政人员培训,提升各级政府和干部队伍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全面提高驾驭市场经济、领导经济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增强各级政府执行力,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务实意识、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坚决杜绝乱作为、懒作为、不作为行为,下决心整治不用心、不专注、做“太平官”等不良作风,以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加强监督问责。自觉接受党纪监督,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等党的纪律,加强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完善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加大效能问责力度,推进问责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抓工作不力、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不力的,要严格问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旗帜鲜明地惩治腐败,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
各位代表!新目标赋予新任务,新起点开启新航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___同志为___的___周围,在中共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实现云南跨越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篇十一 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解读4400字
娄勤俭指出,2023年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新建10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各项应急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犯罪,强化特殊人群管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扎实推进平安陕西建设。
陕西今年将加快建设450所公办幼儿园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将更加注重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快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娄勤俭表示,今年将加快改变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每年新改扩建100所城区中小学,继续进行城市大学区制改革。优化整合高中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革财政投入方式,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启动全国综合医改试点,加快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积极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继续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和招收医学本科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建设西北医科大学,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创建全国一流中医高校,支持铜川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
娄勤俭在报告中指出,2023年陕西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切实落实失庭补助救助政策。
陕西今年将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 落实大病保险制度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陕西将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万人,重点做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去产能”分流人员就业工作。
娄勤俭指出,2023年陕西将完善被征地农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逐步实现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县城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
陕西今年将易地搬迁28万人 确保130万人脱贫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陕西将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原则推进易地搬迁,今年将搬迁8万户、28万人。
娄勤俭表示,2023年陕西将完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和县域经济,产业脱贫一批。增加转移支付数额,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就地脱贫。对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一条龙”帮扶,实现教育脱贫。实行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实施社保兜底。从今年起,省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长不低于20%,年内确保130万人脱贫。
今年陕西治污降霾分季考核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要实行治污降霾分季对标考核,强化特定时段重点防治,确保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娄勤俭表示,要从严控制矿山开采,坚决遏制违规采石和乱批乱建现象。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统筹实施桥山保护工程。开展矿区保发展治粗放、保环境治污染、保安全治隐患专项行动,改造提升陕北输油管道。以面源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出台关中水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
同时,要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扩大全省天然气消费总量,提高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比重。推广绿色建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支持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量分别削减1.5%、1.5%、1.5%和2%。
娄勤俭指出,2023年将编制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从源头上防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
陕西今年力争引进内资5900亿 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要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抓紧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品质,争取获批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娄勤俭表示,要推进丝路沿线省市区一体化,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争取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完善国际航线补贴政策,新开通9条国际航线,积极组织回程货源,着力提升“长安号”货运班列运行效益。
在增强招商引资中要提高针对性,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申请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狠抓央企进陕、西洽会、农高会、陕粤港招商签约项目的落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引进内资5900亿元。
同时,要继续做好半导体国际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陕韩中小企业园、中哈苹果友谊园、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拓展“海外陕西”发展空间,全年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
陕西将打造关中城镇群 实施棚户区改造28万户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将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娄勤俭指出,今年将全面推进“多规合一”确保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关中—天水城市群规划、沿黄城镇带规划、省域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和人口规模。编制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总体规划,加强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规划对接,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
按照大西安为核心、宝鸡为副中心定位,促进西铜、西渭、西商一体化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竞争力的关中城镇群。支持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陕北、陕南城镇群发展。
娄勤俭表示,2023年要狠抓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28万户,确保项目竣工前六个月编制完成配租配售方案、验收后三个月分配入住。
同时,要做好大城市停车场、充电桩建设,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省上抓好2—3个市作为试点。加快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进程,完善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并配套发展人工湿地,对20个县城过境公路实施改建。
娄勤俭说,未来一年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年内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0.8%。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积极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支持建筑业提质增效。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开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环境的创建活动,推行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等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
陕西今年将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推广《长恨歌》模式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陕西将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和拉动消费的作用,围绕“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
娄勤俭表示,2023年将发挥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国有单位和社会资本联手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启动实施优秀中青年作家“百优计划”,推广《长恨歌》演艺模式,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结合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和城郊休闲游,让中外游客在休闲娱乐中留下对陕西的美好记忆。
同时,围绕“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以同国家通讯基础运营商和电商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众包设计研发与网络化协同制造,建设智慧矿区,发展精准农业和农村电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使转型升级跟上时代步伐。
名词解释
百优计划:由知名作家集体推荐100名左右有创作热情和发展潜力的年轻作家,省政府连续3年、每年提供4万元经费,资助其安心创作文学精品。
陕西启动“2025行动计划” 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基地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将按照中高端要求优化工业结构,优化产业聚集承载空间,让创新要素渗透到全省各个领域。
娄勤俭表示,未来1年将选择30家科研院所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支持企业采用延长模式兼并重组科研院所,完善工研院运行体制,支持所有在陕院士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或研究室,加快建设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资助高校实现众创空间全覆盖,加快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主体。
同时,将启动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依托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千亿规模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国内的航空及航空服务业和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加快培育壮大新支柱产业。
陕西将实施150个技改项目 坚决淘汰“僵尸企业”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陕西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心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实现“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
娄勤俭表示,今年将重点开发陕北和彬长煤矿,逐步关停渭北老矿区。分类推进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全面评估技改资金使用情况,发布指导目录,实施150个重点技改项目。
同时,要紧扣国家政策取向,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继续加强“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力加快包西、西成高铁等项目进度,努力推进陇海铁路功能北移。以加密高速路网、增强等级公路联通能力和建制村通油路为重点加快公路建设,切实抓好黄陵至延安、宝鸡至坪坎、平利至镇坪高速和沿黄公路、搬迁集中安置点连接线建设。
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行股权投资、搞好以奖代补、开展风险补偿、完善财政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产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陕发展,健全地方金融体系,争取两家民营银行获批,探索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娄勤俭说,2023年要全面公布市县两级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行投资项目审批监管线上运行,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行政脱钩试点,争取列入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改革试点。
陕将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2023年县域就诊率达90%
省长娄勤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将围绕健康陕西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2023年县域就诊率达到90%,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
篇十二 某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2400字
某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州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回顾和2023年工作情况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五年,是全州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五年,是各行各业实现新发展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州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州gdp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12.3,第三产业增长9.4)。
农村经济方面。认真落实“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技兴农。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3.58万吨;新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33.5万亩;全州已有97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标志。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07亿元(不含“两路”),同比增长11.5;全州重点项目(不含“两路”)实际完成投资34.55亿元;机场改扩建顺利完成,铁路、高速公路、水布垭电站建设进入投资高峰期,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 财政金融方面。全地域财政收入完成21.55亿元,同比增长30.5,八县市均实现了财政收入过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2;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9.1和20.8,基本实现了存贷“双增”20的目标。 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科技“三项经费”得到落实,科技研发、应用、推广工作不断加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人口、资源、环境三项基本国策得到落实。民族文化大州建设逐步推进,文化体育事业有新的发展。医疗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不断深化了国防教育、“双拥”创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民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统计、移民、外事、侨务、对台、宗教、史志、档案、新闻出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 十件实事方面。新建沼气池8.17万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试点工程,解决了3.1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74万平方米;解决了234所中小学饮水难和591所中小学如厕难问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校校通;新建村卫生室247所,维修整顿村卫生室1481所;实施电话村村通工程,农村电话混合覆盖率达到98%;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36万人,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5万人;启动了县市廉租房建设,推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和老年公寓建设;清和园后续工程西广场已竣工,凤凰山隧道、凤凰大桥已开工建设。
社会稳定方面。全面推行“治安中心户”建设,基本建立起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强化了防控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化学危险品、烟花爆竹及民爆物品、交通安全等专项治理,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
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整改。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做到依法行政,坚持出台规范性文件时先过“法律关”。凡是事关全州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力求做到民众参与、专家咨询,科学决策。坚持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腐败。广泛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建立了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
各位代表,“十五”期间,全州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2023年既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州人民在州委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务员和各领域、各行业的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向驻我州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向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关心、支持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五”历程,总结2023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各项改革推进难度大,民间投资增长较慢,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城镇化的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仍然较大,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就业渠道不宽,社会保障面较窄,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财政对公共事业、社会保障支撑的压力大;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效能建设有待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繁重,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州“打基础,调结构,抓质量,提速度”的关键阶段,全州上下务必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以加快“一主三化”进程、构建“和谐恩施”为目标,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初步建成“五大产业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十三 政府网站保密工作情况的自查报告1100字
根据中共__县委办《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单位门户网站信息发布工作保密检查的通知》,我镇对本单位门户网站上已公开的信息进行了全面自查,未发现泄密内容和不宜公开的政务信息,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保密审查制度建立情况
我镇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根据《______保守国家秘密法》、《______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司门前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司门前镇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并经党政班子会讨论通过,以文件形式发布。
二、工作机制和责任制落实情况
为切实加强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保密工作,我镇指定懂业务、会管理的网络管理员专门负责加密计算机的管理工作,按有关要求及时组织人员对机关各办公室的办公自动化设备配置、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协调。进一步明确有关保密审查的职责分工、审查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确保不发生泄密事件,做到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确保政府门户网信息公开工作顺利开展。
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由相关部门确定并制作、更新,并交由分管领导审批后由网络管理员统一发布;对属于免于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说明具体理由,由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查领导审批。对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按照“统一受理、分别办理”的原则,根据工作职责分流到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办理,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分管领导审批并发布。
三、政府公开信息发布情况
我镇严格遵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维护稳定、政法、信访、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涉密信息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 按照“控制源头、加强检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涉密网络的检查。经审查,截止目前,我镇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共发布信息151条,未发现涉密信息。
四、自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以宣传教育为主导,强化保密意识。基层干部职工对于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工作的了解相对较少,保密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保密规章制度学习,提高做好保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保密机制,切实加强和重视网上信息的保密管理,确保信息公开审查到位。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严格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保密审查管理的保障。虽然已经建立了有关保密审查制度,但审查的依据范围广,有时难以找到依据,因此,必须结合单位实际,进一步细化保密审查依据。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保密部门文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不断增强依法做好保密审查管理的能力。针对信息发布中存在的不规范等问题,要求对上网信息严格审查、严格控制、严格把关,从制度上杜绝泄密隐患。
篇十四 2023年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专家解读3800字
2023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___向大会作了《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下面管理范文网为你整理了《工作报告》的解读:
1、行政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政府有权力,但___总理说,“有权不可任性”,不任性的政府是廉洁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2023年已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2023年要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很明显,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向“减政”政府的方向发展。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仍有握着一些非行政的审批权,令交易成本持续高昂。此时,所有的市场主体或许应问一句:您听总理话了吗?
2、结构改革:多元投资、大众消费
要“奔小康”,就要装上新的?_⒍薄?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据透露,过去一年,全国新增投资50万亿元,政府拨款投资仅1万亿元,这是好的社会征兆。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投资潜力不断增长,范文内容地图才是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很明显,2023年,如何激发社会的能量,鼓励投资热情,全民携手创富,是政府的一大工作重点。
3、财税改革:全面公开、调整责权
政府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网上就能监督!这将在2023年成为现实。将要实行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要求,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政府向百姓做出的承诺,有财力完成吗?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以往“地方政府财源少、支出却多”的局面今年将被改变。
4、金融改革:放开民营、深化市场
老百姓也可以开银行吗?《政府工作报告》回答:“具备条件,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存在银行里的钱,有保障吗?2023年将要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并且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热门思想汇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总之,就是要让投资者有更多赚钱的渠道、让银行有更多增值的办法,普惠大众。出国旅游、投资,带着人民币出门就可以吗?今年,将要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人民币成为“世界人民的货币”的日子并不太远了。
5、企业改革:国企分类、非公搞活
全民所有制企业,有我一份儿吗?今年,国企改革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对不同类别的国企,将根据分类来推进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这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将推进混合所有制等改革举措,“做国企的股东”不再是梦想。而对于?_兄破笠担蛞白⒅胤⒒悠笠导也拍埽銮扛骼嗨兄凭没盍α保斜臼碌模咕⒍?
6、扩大开放:升级外贸、加快自贸
在网上就能把东西卖到全世界去范文写作,还能找个老外当合伙人,按批发价买洋货!今年,将要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把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足不出户,生意遍全球。要想“走出去”的话,天地也将更加广阔、大有可为!政府将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走出去”之后,我能适应“外国土政策”吗?会不会“水土不服”?放心!中国将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加快与韩、澳、海湾国家、以色列、东盟等签署自贸区协议,还将建设更加广阔的“亚太自贸区”。中国路,全球通!
7、“三农”改革:保障粮食、提高民生
耕地要增加了,自来水要进户了,所有农民都能用上电了!要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有粮心不慌。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持,永久基本农田要划定,工作总结耕地质量要保护,土地整治要推进,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6000万农村人口今年要喝上干净水,20万公里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实现全民用电。稳定家庭经营,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征地怎么改,“小产权”房怎么办,建设用地入市怎么推进?改革试点要审慎推进。
8、新型城镇:危房改造、落户放宽
城镇化就是建房子吗?“睡城”、“鬼城”等现象怎样缓解?京津冀等城市群如何一体化?2023年搞城镇化,关键是以人为中心:要改造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抓紧改革户籍,农民和城里人界限打破了;暂住证慢慢隐去了,居住证让“北漂”“上漂”“广漂”们看得起病、买得到房、上得了学;城市群一体化,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火车头,也是老百姓享受平等福利的制度保障。
9、产业升级:大力创新、争夺高地
前有欧美堵截,后有印度追赶,外有壁垒打压,内有雾霾困扰,“中国制造”如何突围?2023年的答案: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不能只做世界工厂,还要做世界创新工场。互联网和现代制造业要“热恋”,工业化和信息化要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是不是听起来就高大上?心得体会要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制造要上去,污染要下来。只有向上走,才能向前走。
10、民生改革:促进就业、增进福祉
近年来,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欧美社会的____与__乱都说明,高就业率,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实现高就业率,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很大。2023年,政府将大力做好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社保幅度也会增加。同时,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将涉及数千万人。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民生做好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全世界的优越性才能更强的说服力。
11、教育发展:促进公平,高校转型
2023年欣闻贫困子弟上重点高校连续两年增长10%,2023年将会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其中包括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教育是中国明天的希望,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个人简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部分高校办学质量不高,应该向更加实用性的职业教育转变”。2023年,各类学校改革的任务不轻。
12、卫生改革:提高医保、普惠基层
美国推行半个多世纪没有实现的全民医保,在中国实现的速度明显快得多。目前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2023年的重点是,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同时,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最终打造一个健康中国。
13、文化改革:书香社会、服务均等
中国人不能再被舆论笑为“没文化”了。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提到了一个新词,叫中国要建“书香社会”。重点的措施很多,其中讲到倡导全民阅读,管理范文网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都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读书、有文化,应是过一份有尊严生活的重要基础。
14、环境治理:铁腕治污,环保税法
总理把治污环保比成一场战争,且是一场全民战争。鄣近大半年的情况看,减排、污霾的确有好转。然而,和环境治理的攻坚战,不只是一部纪录片能完成的,也不能只是呼吁,政府要有大作为。2023年,政府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年底前全部淘汰黄标车;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于节能产业而言,2023年要重视这句话:政府“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另外,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我们期待,环保不利的“大老虎”落马。
15、决策改革:依宪施政、重视智库
政府决策,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2023年,要让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___总理这个话说得很有份量,但关键要看如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视发挥智库作用,完善新常态下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政府不仅要大力反____,还要打击不作为、乱作为,这个努力要大力点赞。
16、军事改革:全民国防、军民融合
军队____,重创了军队的形象;国际压力,又迫使军事改革。2023年“解放军叔叔”的压力很重。全面加强现代后勤建设,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是军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此外,还要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如何恢复“军民鱼水情”,让军队真正有战斗力,是2023年国防与军事建设务必注意的重点。
篇十五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1315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__年工作回顾
20__年,是我市抢抓机遇、克难奋进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9.7亿元,比20__年(下同)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1亿元,增长3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3亿元,增长1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9亿元,同口径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0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9470元,增长12%,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一、积极应对挑战,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年来,我们面对宏观经济下行、酒业深度调整、房地产市场变化等多重压力,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综合施策稳定增长。出台了30条稳增长措施,制定了帮助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系列政策,积极筹建四川泸州纯粮原酒发展基金,将工业发展引导资金提高到4.8亿元,设立了2亿元医药产业扶持资金,发挥了较好的组合效应。切实帮助区县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0.7亿元,增长11.6%。
整合资源优化平台。将全市所有园区整合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三大园区”。泸州长开区形成“一区五园”布局结构,荣获“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称号;泸州高新区新增建成区面积2052亩,创建国家高新区通过部委会审;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7亿元,被评为“四川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新投融资平台,组建了泸州市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工业投资集团公司、高新投资公司和交通投资集团公司,投融资渠道有效拓展。
科学规划引领发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编制了《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__—20__年)》、《泸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泸州港发展战略研究》、《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泸州沱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泸州长江生态湿地新城概念性规划》、《泸州智慧城市建设概念性规划》、《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泸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__—20__)》、《泸州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完成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快转型升级,八大产业稳步发展
一年来,我们围绕“产业发展突破年”的工作主题,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八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025亿元。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优先发展酒业不动摇,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工农牌”、“歪嘴郎”、“泸小二”等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大力发展纯粮固态酿造,种植高粱70.1万亩。泸州老窖“一园三基地”、中国酒镇·酒庄、郎酒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市规模以上酒类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化工、能源、机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年产15万吨润滑油加氢项目开工建设,煤制气一期工程、北方公司纤维素醚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推进。观文煤矿投入试运行;页岩气累计产气1亿立方米;北辰电力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四川长液·厦门海翼西部基础件项目建成投产。现代医药产业快速发展,阿斯特年产50万套医疗器械、科瑞德药物制剂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成功引进山东步长集团等医药企业9家、总投资7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7%。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城西城市综合体、西南商贸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拉货宝”、“泸州购”等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全线运营,全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90亿元、增长39.8%;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功获批,泸州水运口岸成为国家第一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首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粮食顺利抵达泸州港,新开通“泸州至南京至韩国”近洋航线;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134万吨、增长15.8%,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箱、增长59%;泸州机场通航航线达14条,实现旅客吞吐量71万人次、增长61.6%。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乐山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四川宏图物流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20__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3亿元、贷款余额920.8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4.3%和20.1%。加快发展旅游业,张坝桂圆林、天仙硐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83.9亿元、增长28.6%。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我市成功列入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施121个产业化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8.2亿元。成功举办“泸州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粮食总产量达198.3万吨,实现稳中有增。肉类总产量达34.4万吨、增长3.3%。竹林面积达351万亩,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8个、省级龙头企业5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3个、家庭农场220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锁口水库、观文水库、倒流河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1万亩,新增耕地2.9万亩、节水灌面15.7万亩。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聚居点70个。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强力实施项目攻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3位,比20__年提升4位。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实施20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20.2亿元。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8公里,居川南第一位。93公里绕城高速公路闭合运行。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叙大铁路、叙古高速公路、叙宜高速公路泸州段、泸合产城大道、纳福港城大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预可研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武骏特种玻璃制品生产线建成投产,泸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四川合辰实业循环经济等项目开工建设。
要素保障持续有力。全年投资到位资金1204亿元,增长31.2%。民间投资881.9亿元,增长32.4%。争取各类用地指标2.9万亩。关口110千伏、泸县22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工业用电量39.5亿千瓦时、增长4.2%,工业用气量12.6亿立方米、增长10%,成品油供应量48.1万吨、增长13.1%。
抢抓机遇成效明显。主动对接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被列为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一批重大项目列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利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储备重大项目480个、总投资9000亿元。
四、完善城镇体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一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率达44.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2.6亿元、增长47.1%;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18.9亿元、增长27.3%。
中心城区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启动“两江新城”规划建设,实施7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4.3亿元。沱江六桥、忠山隧道、云龙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改造完成立体交通3处,建成人行天桥5座。城东、城南等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工程有序推进,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5公里。“两江四岸”整治工程完成长江现代城段和沱江滨江路景观改造。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3.2平方公里、人口达116.6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个县城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38个,完成投资66.1亿元,建成区面积增加3.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3.5万人。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镇13个、省级“百镇建设试点行动”示范镇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
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成功。积极探索试点工作,出台了《泸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引导和鼓励农业转移人口20__8人落户城镇。5个乡撤乡设镇,改设或增设街道办事处5个。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级市。
五、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动力有效激发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重点领域实施了62项具体改革事项。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3个调整为32个。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1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3项。全面推行“两集中三到位一杜绝”,办结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75万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不动产统一登记示范建设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工商登记“先照后证”试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万户、各类企业5200户,分别增长21.7%和85.7%。
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稳步推进泸天化集团改革工作,华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兴泸水务集团启动股份制改造工作。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进展顺利,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工作有序推进,启动了纳溪、泸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实现了市区税收属地征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
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泸州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资质认定和授权,四川省高性能液压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建设。设立科研专项资金4000万元,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项目249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2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0亿元、增长18%。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六、扩大开放合作,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开放空间有效拓展,发展优势明显增强。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承办“20__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12个国家和地区的420多家企业参展,成交金额128.2亿元。“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落户泸州。我市成为第__届西博会主题市。成功举办“四川(泸州)-法国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会”。与新加坡开放合作三年规划加快落实,与杭州国际城研中心等单位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全市实际到位外资增长19.1%,进出口总额增长21.7%。
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市新履约市外国内项目679个,投资总额1128.3亿元。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万企出国门”、科博会等活动,成功举办“两江新城”推介会、中国酒城·泸州投资说明会。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20个。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加强长江沿岸城市交流合作,与南京市政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签署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赤水河区域合作发展,与遵义、毕节、昭通等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实施对口援建甘孜州稻城县、乡城县,雅安市宝兴县项目17个,完成投资1.1亿元。
七、持续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有力推进。全市民生支出1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城镇新增就业399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4%。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开展法律援助23447人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985套,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26191套、农村危房改造14405户。整治“三无院落”113个。新改建农村公路973.1公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868户。深入推进“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帮助7.6万人脱贫解困。解决了农村30.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和12.9万户用电难问题,全面消除了“无电校”和“无电户”。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6所,新建公办幼儿园19所,“上学难、入园贵、大班额”等问题得到进一步化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出台政策解决了农村偏远教师生活补贴问题。川滇黔渝结合部医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西南医疗康健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强化了临床支撑。9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在叙永县3个乡镇开展了全民免费预防保健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审批6636例。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话剧《蒋兆和》在北京、成都等地成功演出,《天赐泸州》首次公演,4个区(县)、5个乡镇成为“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泸县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成投用。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夺得44枚金牌,居全省第三名,创历史新高。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强化节能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5%、1.8%、24%、28%,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下降5.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加快推进。投入资金6574万元,实施赤水河流域泸州段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26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4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61.5万亩。
社会保持安全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我市成为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两个市之一。落实了食品安全“五级监管”制度,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强化。集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暨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534起。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心城区“天网”三期工程建成投用。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485件,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
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拓展双拥共建领域,海军592舰被命名为“泸州舰”。妇女儿童、青少年、慈善、残疾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外事、侨务、消防、保密、档案、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查找“四风”突出问题,扎实开展“9+1”专项整治,“三公”经费支出减少14.8%。认真落实依法治市工作规划,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76件、办结率100%。坚持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调整完善市政府法律顾问团,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建成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系统,网上公开运行行政权力事项近3万件。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电子化。“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有效来电2.9万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廉政风险防控“三早三卡”机制进一步完善。严厉查处了政府系统195起违纪案件,始终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我们监督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泸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任务仍然艰巨。白酒、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还处于深度调整期;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量偏小,短期内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二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需加快推进,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三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扶贫、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四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庸懒散浮拖软”和“不具体、不落实、不负责”等不良现象还时有发生,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解决。
20__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__”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作为稳增长,以创先争优的志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锐气,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等机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突出“产业转型发展年”的工作主题,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效益,把规划变为行动,把蓝图变成现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奋力开创泸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20__年(下同)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调整优化白酒产业。坚持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拓展市场,支持泸州老窖、郎酒等优势酒类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市场份额;加大对“小巨人”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微酒类企业整合壮大。大力发展纯粮固态酿造,高粱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打造“泸州酿”区域品牌。有序推进泸州老窖“一园三基地”、郎酒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酒检中心等功能平台的作用,确保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片、示范点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养殖、高效林竹、绿色蔬菜、精品果业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严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有量达到38.4万公顷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达195万吨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优质蔬菜、名优水果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6.2万吨以上。新建现代林业基地20万亩。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个百分点。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5家,创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个,发展家庭农场40个。开工建设泸县三星桥水库等抗旱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叙永纳坪、古蔺朝门烟区水源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推进化工、能源、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煤制气一期、年产15万吨润滑油加氢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中海沥青提升炼油产能,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开工建设中海石油气电集团生物质天然气项目,确保北辰电力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推进西部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园、航天泸州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岔角滩煤矿、箭竹坪煤矿。完成长起、邦立重机、长江机械一期项目搬迁,确保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建成投产。大力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开工建设步长生物制药及新药产业化基地、泸州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泸州医学成果转化中心、秦巴gap研究中心等项目,办好“20__年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华润购物中心、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一期、万诚国际红星美凯龙商城、步步高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泸州临港物流园,建成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启动跨境电商工作。办好“第三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迎春购物月等活动。推动“邻家壹佰”智慧社区超市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工作。积极筹建泸州农村商业银行,完成泸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泸州市商业银行在成都设立办事处,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加快证券、保险、债券业发展,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健康发展。强化区域合作,开展旅游营销,着力打造“醉游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力争龙桥文化生态园、尧坝古镇、花田酒地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大力培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三大园区”。泸州长开区突出港口功能完善和区域物流合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争创省级开发区。泸州高新区突出项目带动、开放支撑和体制保障,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示范区,争创为国家高新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突出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
二、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对外运输通道,力争叙古高速公路叙永至古蔺县城段建成通车,推进叙宜高速公路泸州段、泸渝(g8515)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叙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叙大铁路,开工建设川南城际铁路泸州段,力争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开工,积极开展渝昆铁路、沿江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协调推进长江泸渝段航道险滩整治。加快建设市内干线路网,推进泸合产城大道、纳福港城大道建设,改造提升重要产业基地、重点城镇、重点景区林区道路;新改建通乡公路150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完成城北公交枢纽站主体工程,加快城西客运中心站、叙永川泸西外客运站等项目建设。
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高速公路,优化客运布局,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逐步开行城乡公交车,促进农村客运区域化经营。优化城市公交体系,促进城市缓堵保畅。力争泸州机场开通新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80万人次。加快建设泸州港续建工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8万标箱。鼓励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争创国家4a、5a级物流企业。
推进交通运输支持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完成泸州港综合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开发“智慧交通”手机app功能,初步形成交通大数据与云平台中心。加快建设“绿色交通”,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大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力度。加快建设“平安交通”,建成交通运输日常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完善交通运输运行监控体系和车辆、船舶gps及3g视频监控功能,确保交通安全。
三、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健康发展”,推进城市建设。完成“两江新城”分区规划,优化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沱江新城完成西南商贸中心二期、蜀泸大道四期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沱江六桥及连接线、川滇黔渝结合部医教园区、西南医疗康健中心一期、城西城市综合体等项目。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建成欢乐派海滩公园,加快建设麒麟组团等项目,启动长江湿地生态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坚持“疏解老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改造提升老城区。完成忠山隧道工程建设。建成城东、城南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工程。推进枇杷沟历史文化街区征收安置、蓝田旧城改造、麻沙桥-学士山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通过第六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指导四个县城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泸县、合江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叙永、古蔺县城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着力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重点集镇,力争2—3个镇列入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重点围绕“两线两点一基地一龙头”,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及困难户、无房户农房建设。
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社会保险衔接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促进筹资渠道多元化。创新行政管理高效与行政成本降低的管理模式,启动泸县撤县设区工作,支持合江加快撤县设市进程,有序推进乡镇区划调整。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推动泸天化集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工商登记“先照后证”试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和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争取并做好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示范建设工作。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加强企业家能力建设,助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5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创新型企业8户。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确保泸州高新区综合孵化器建成投运,加快医药等专业孵化器建设。优化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川南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实体交易市场”建设,启动高端装备研究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实施“酒城科技英才”计划,培养、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施质量升级计划,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工作。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注重招大引强,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立足全球市场,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泸州长开区重点招引一批有实力的商贸物流、现代制造企业,力争中国物流城市配送中心、公路货运中心、生产资料流通中心等项目签约落地。泸州高新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产业链,力争引进一批重点项目。深化与沿江港口城市的合作,密切与成渝经济区城市的协作,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加强与滇东、黔北地区的对接,加快赤水河区域合作发展。继续深化与新加坡的交流合作。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全面落实各项就业促进政策,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基本养老和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叙永县开展全民免费预防保健试点工作。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农村29.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整治。改造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16072套,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40套。推进“宽带乡村”惠民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上网难”问题。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强化风险监测和日常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以乌蒙山片区为主战场,大力开展精准扶贫,深入推进“七大扶贫攻坚行动”,重点扶持56个贫困村脱贫解困,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以上。加快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叙永、古蔺农电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开展“扶贫结对网络行”等活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国家木材战略林基地建设。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土壤污染修复等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确保通过国家中期评估。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成投用。深入开展大气、水污染综合防治,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六、加强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高职衔接和职业院校集团化建设步伐,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醉美泸州·百姓舞台”等文体惠民活动。推进宋代石刻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白招牌全民健身广场、广播电视“户户通”、固定电影放映点等项目建设。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院、市中医院新院建设,完成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事、侨务、保密、档案、气象、人防、地方志等工作。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煤矿和非煤矿山、消防、危化品、公共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成1个国家级、8个省级安全社区,新建一批省级、市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动态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持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斗争,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作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专业化和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深化社会治安专项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立体化防控体系,促进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向好。强化信息研判和动态预警防范,提高维稳处突水平。启动戒毒康复医院建设,强化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强化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工作规划,完善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
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并向社会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制定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前置要件目录,取消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管理。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在全市行政机关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建立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健全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推进执法事权重心下移,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裁量权,向社会公开发布裁量标准。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
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切实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及时回应处理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加强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查询检索系统。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公共资源转让、政府投资、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
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持续治理“四风”、“三不”、“庸懒散浮拖软”等不良现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三早三卡”机制。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建立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联动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办腐败案件。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泸州实现“两个率先”而努力奋斗!
泸州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