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育考察报告例文6400字
近期,淄川区教育考察团在区教体局赵永局长带领下,一行40余人赴江苏省南通市进行考察学习,期间重点参观了江苏省南通中学和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走进南通,所到学校无不如沐春风,扑面而来的是江苏南通教育的厚重、严谨与活力。我们通过看校园、听报告、座谈会等形式获得了南通学校管理大量的鲜活而厚重的第一手资料,解读“南通教育现象”,也解析了南通教育之所以连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的原因所在。南通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为长”的教学风格,构成了南通教育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南通教育概况
南通市是江苏省的一个省辖市,位于江苏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面向上海,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下辖10个县市区,辖区面积8001平方公里,总人口787万人,在江苏并不算经济发达地区。南通城是由近代实业家张謇设计建成的,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紫琅书院”更是开近代教育的先河,孕育了南通教育的百年辉煌,仅南通中学就培养出了19位两院院士。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的迅速崛起,南通市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在江苏省独占鳌头,基础教育以其优质、高效、低耗,树立了自己在教育界的品牌形象。“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现象”在江苏、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在全国教育界已名闻遐迩。
“南通教育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考成绩遥遥领先。江苏省高考历年在全国领先,而南通市高考则连续十年为江苏省第一,往往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同时十几甚至于二十几人考上清华、北大。高考总平均分、优生率、普通类各科总平均分、本科上线率均居全省各大市之首。二是学科竞赛独树一帜。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南通学生先后夺得12金2银;在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中,南通学生获得42块金牌,4块银牌,4次打破世界纪录,这在全国地级市中绝无仅有。三是教育科研特色鲜明。南通市立项课题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为“课题大户”。南通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培养,特色人才不断涌现。四是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组织管理创新进一步确立了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求落实,建立了以学科教学为主体,与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育人模式。从1993年开始,南通市即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素质教育,每年确立一个主题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主要收获
1、教育理念超前。“南通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高考成绩的炫目,其魅力源头还在于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机制和过硬的队伍。南通教育人教育理念超前可以从学校校长身上体现出来。
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缪建新认为,学校特色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生动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特色主要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可以表现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更可以表现在课程开发上。然而,不管是何种内容或形式的教育特色,其背后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些学校的特色是外显的、物质的,如古朴的校园建筑、园林式的校园布局等,但这些外显的东西也同样折射出学校发展过程中多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学校要实现特色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如果一个学校唯上是从(有关部门有时可能要升学率、要合格率)、唯分是逐(一味追求考分),那么这个学校就只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根本不可能谈什么特色发展。只有当这个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它才会思考怎样把学校办出特色,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起着导向作用,而且对学校整体工作起统领作用。办学思想成熟的校长,能切实认识办学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并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理念,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优势,执著地开展办学实践。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校长单俊男认为,南通一中成功办学的理念和特色可浓缩在“整体优化”四个字上。整体优化的本质是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从学校的组成要素看,学生素养需要整体优化,倡导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发展更有特长;教师素养和专长化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整体优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校的办学哲学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也需要整体优化。强调要树立整体优化的办学理念,建设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倡导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完善校本师训的整体优化保障机制,建立整体优化的校本管理系统,每项制度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兼顾共性与个性,充分发挥制度内涵的竞争、激励、参与、发展的功能。
2、学校管理精细。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南通的每一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如南通一中将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以“俯仰楼”、“志善楼”、“博雅楼”、“弘毅馆”等命名;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学校建筑风格各异,外观气派;假山碧水、花草树木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真正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三是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南通一中编印的《学校章程》,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做到了涉及方方面面、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
3、教师队伍优化。在南通的每一处学校,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青蓝工程”。这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年教师的人才工程,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长远规划,从中我们看到了南通教育的远见卓识。南通名校长和名教师多。现有特级教师103人,其中6人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名教师。以创造情景教学闻名的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20位当代教育家之一。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南通有一条硬性规定,“一把手”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40节,分管校长不但要听课,还必须亲自执鞭上课,全市80%以上的中学校长都要兼课。南通人的精明和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让这个智力资源闲置,而是卓有成效地使这些特级教师(包括名教师、名校长)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中产生应有的“特级效应”、“名师效应”,变“树木”为“森林”。各学校都成立了活动组织委员会,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手、成材。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这样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4、办学特色鲜明。南通一中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强化“整体优化”的办学特色,激发人的智慧,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进步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南通中学秉承“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校训,开展 “难忘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其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做法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让___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__十分感慨:“南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经验很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南通中学德育教育经验有三个特点:一是这所百年老校、中华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二是道德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三是秉承了张謇先生“诚恒”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恒”字上下功夫。贵在积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5、教育科研求真。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教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在南通所考察的学校里,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教科研在这里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装潢门面的空壳和摆设,或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教科研作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绘制出南通教育的斑斓彩虹,也打造出一位位光彩夺目的名师、专家,成为南通教育的靓丽风景。南通人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性地位日益突出,并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教育科研投入相对较小,收益高,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是南通教育坚持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抉择。他们大张旗鼓地提出了“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为推动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提升教育科研的层次,提出了“个十百”工程,即培训一万教科研骨干,带动十万教职工,教好百万中小学生的战略任务,力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的普及性培训,传播教育科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全市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吸引全市80%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丰富了育人的科技含量,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南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南通中学将他们办的《教育研究》称作“高新技术区”,它不仅是教师发表作品的根据地,更是他们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名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一批教学骨干教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
为加强对高考的研究,南通还设立了9个学科教研基地,被称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考有九门学科,南通就专门成立了九个开放式、互通有无的学科基地。哪所学校哪个学科最有长处,就把基地建到哪里。南通中学的语文教学全省有名,就把南通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语文教师集中到这所学校,重点研究语文教学方法。9个学科基地是一个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科研平台,集中了当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能有效地辐射到各个学校,让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受益。
三、几点启示
对照南通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淄川区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南通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区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南通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南通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南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学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南通中学的老师们是怎样让学生轻轻松松成为大学的人呢?他们的“生根之策”便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篇二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6850字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南通市通江达海,总人口780万,是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被誉为教育之乡。现有678所小学,250所初中,95所高中(其中普高76所,职高19所),10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96.6万名,专业教师2万余名。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主要走访了南通市下辖的海门市和南通市区的几所高中,向那里的老师与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拜访了几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并采访了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通过实际采访与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我们获得了一些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南通的教育现象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
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
㈡.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
㈢.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这是指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
㈣.十分优秀的教师队伍。南通有一大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对24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级教师占35.68%,高级教师占34.36%(见附图
1),一般而言,这两类教师拥有5~20年的教学经验。其中“二李”,即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吉林与启秀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庚南,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而闻名于全国基础教育界。李吉林老师首创“情境教育法”,使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到了语文的乐趣,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贡献;李庚南老师于1978年正式起步,开创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光是这些名师,南通还有许许多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师。在调查中,50.83%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量大,但乐于承担教学任务(见附图2)。南通的经济不如苏南的市区,但南通教师外流现象并不严重,尽管他们干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但他们留下的是薪火相传的知识,凸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众多的教师为南通的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附图1:
附图2:
㈤.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了。
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
二、素质教育
在南通市因从事素质教育而出名的当属东洲小学校长许新海。许校长从1992年白手起家,现已将当初破旧不堪的小学校建成了花园式的美丽校园。在交谈中,许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一辈子养成四个爱好:读书、艺术、运动和动手实践。为此,学校积极倡导学生每日读书,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会,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少年宫,使孩子们能培养更多的能力。在采访中,我确实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
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x”“3+x+1”“3 +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因而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内容与考核的内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实质上与学校考核和社会检验即教育评价相关。只要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的内容也就很明确了。学习的方式大概可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互动,很可能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突破。课外自学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较好地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享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与自学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制度上和物质上均有保障。实质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比较好,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但有一点需引起注意,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古人即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先例。不论教学模式怎么改,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轻轻松松成才只是美丽的谎言,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成才的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使其健康成才;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革新,只是学习内容更加适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更加活跃;课外自学苦中有乐,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关重大,既不能踯躅不前,亦不能贸然挺进;既需理论上的指导,更需实践的检验。套用兵法术语,叫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以上仅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教育的一番思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办学主体和办学方式的问题。在办学主体上,我国以公办为主。近几年,民办教育也正兴起,有望丰富教育资源。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了另一种办学主体:国有民办。或许它因产权不明晰,正存在争议,但我认为这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主体。在办学方式上,主要存在教育是否产业化之争。大众对此褒贬不一。我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没有充分的把握时,不宜轻率地实行产业化。因为产业化之后要想再变回来就很困难了。目前,我们应“按兵不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教育革新的过程中,应牢牢抓住教学与评价这两个环节。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可尝试办学主体多元化。二者应统一于教育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无
篇三 中学教育考察报告3800字
——上海复旦附中和新昌中学之行教育考察报告
东阳市南马高中申屠继法20__年11月28日下午至11月30日,教育局组织的一行24人在陈绍龙局长的带领下赴上海复旦附中和新昌中学进行教育学习考察。在教育学习考察中,我们聆听了三位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以及教育改革的情况介绍,参观了这两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实验室、图书馆、劳技室等硬件建设,又观摩了复旦附中的2堂课等。我们处处感受到这两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所结下的累累硕果,深深感受到这样的校园才真正是一块让学生成才、让学生创造、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沃土。
上海复旦附中有54年的历史,现有37个班,1600名学生,依托复旦大学而逐步形成了重基础、重能力、重创造的优良传统和求真务实、崇尚一流的风格。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管理的基本思想,以“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为培养目标,以“读书做人,服务育人”为办学途径,以“发扬传统,依托高校,全面改革,建设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学校”为发展目标,以“最象大学的一所中学”为文化特色,从而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20__年高考就有200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四所名校。
复旦附中的显著特点是:第一,条件优越,大都市中学,依托高校,名师支撑,办学条件好。第二,办学理念先进,教师素质高。第三,生源好,学生思想活跃,涌现出一批批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获得佳绩的英才,是向重点大学输送优秀毕业生的摇篮。第四,学生活动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大。复旦附中是我们理想中的完美学校。
新昌中学创办于1925年,现有42个班,2368名学生,188名教职工,占地220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一流,是一所集校园、花园、乐园于一体的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爱国、勤学、守纪、健身”的优良校风,“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弘扬特色”的办学方向,“正规正常加特色特创”的管理思路,“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的校训,使得新昌中学取得娇人的业绩。学生发明作品获省级以上奖215项次,获国家级奖46项次,国际级奖4项次,拥有17项发明国家专利。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造发明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集体荣誉。近九年中,学校培养出了6名绍兴市高考状元,1名省高考状元,今年高考有411名学生上重点大学分数线,进入省前100名的有11名学生,12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
新昌中学的特点是:第一,农村城镇,社会环境好。领导重视,民风纯朴,尊师重教。第二,校长领头,班子团结奋斗。教师不下班,校长就不下班。第三,教师群体,以校为家。教师早上6时多来校,晚上9时10时回家,生活指导组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没有一位老师搞家教,全部精力花在学生身上。第四,学生勤奋刻苦守纪,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得到全面发展。新昌中学是我们见贤思齐的对象。
我觉得这次教育考察的反思是:用先进理念和务实作风创名校风范。
一、先进理念指导办学
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人人都感受到学习的愉快,进而达到人人成才的目的,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同时还要做好先进教育理念与学校办学价值的整合。
怎么提升教师共同认可的理念,对一个团队是太重要了。复旦附中的“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读书做人,服务育人”,新昌中学的“爱国、勤学、守纪、健身”“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等办学理念,既有时代气息,远大抱负,更是贴近学校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的理念,它并不是师生员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把理念转化成师生员工一致追求的目标,进而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始终,所以他们都成功了。其实,只要理念正确就可以把个性差异极大的人们也整合起来,譬如《西游记》,四位不畏艰险的取经人,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理念,怎么着也不是一回事。唐僧是高僧,孙悟空根本不是佛教徒,沙和尚充其量是个蓝领,猪八戒是个可爱的悲剧人物。就怎么几个人却能够取得真经,靠的是什么?靠的当然是理念的整合,团队的整合!相反,有些团队看起来很好,比如刘备团队。刘备有纯正的血统,是仁政的化身;关羽既忠又勇,张飞很厉害,吆喝一声都能把人吓死;又有智囊人物诸葛亮;加上能文能武的赵云。那么好的团队,最后恰恰失败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教育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事,端正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在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要结合现代教育和学校的实际,定好位,把好脉,“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我们都把“培养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那就必须找准实现这一目标的切入口;要培养教师做有文化底蕴的智者,让教师把所有聪明才智都用在让学生愉快学习上,要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思维、兴趣空间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这是在抓好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要把师生员工凝聚起来,把我们的师生员工团队建设成一个有理念、有思想、有精神、有文化的团队。
二、学校形象无价之宝
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无论校际间竞争还是区域性竞争,都表现为师资和生源的争夺,面对这样的背景和现实,迫使学校不能仅仅满足于“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校长不仅要善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还要善于调动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历届校友、新闻媒体以及社区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以拓宽优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我们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新昌中学办学的社会环境好,得到领导的重视,群众的满意,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等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校形象是指社会各界人士及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总印象和总评价。它表现在学生形象、教工形象、领导形象、设施形象、环境形象、社会公益形象等几个方面。它是学校的基本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客观反映,是学校同公众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和纽带。学校形象的目标,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上上下下都应自觉地认真地严肃地抓好教育教学质量,以高质量影响人,以高质量吸引人,以高质量鼓舞人。学校形象重点是教职工和学生的形象,特别是校长和学校领导要注重平时的个人形象,充分认识领导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每位领导必须牢固确立学校形象意识,像珍惜无价宝一样珍惜学校形象,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维护学校形象。同时必须注重培养每个师生员工明确的、一致的学校形象意识,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一个不当言行,都有可能严重损害学校形象。行动来源于意识,只有树立好学校的形象意识,才能把学校形象管理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并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
三、“教师第一”支撑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靠名师的支撑。教师的知名度、教学水准和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有几位学术上造诣深厚、师德高尚、科研能力强,使师生员工倍感自豪的名师或学科带头人,那么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起着榜样的作用,更起着指导和辐射作用。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构建一个具有奉献精神、凝聚力强的名师群体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首先,学校要树立“教师第一”的观念。新昌中学的教师敬业奉献,一心扑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和学生同吃同住,就是“教师第一”的例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能显得真切、动人。学生是靠教师去关爱、去培养、去塑造、去熏陶的,只有教师第一才有学生的第一,教师不愉快,他们的学生肯定不快乐。现在的高中教师压力很大,负担很重,虽说压力是动力,但仅有压力是不够的,如果教师的动力不是来源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教育是可怕的。我们不能保证给教师一个优厚的待遇,但要保证给教师一个宽松的适宜的发展空间,多一点人文关怀,让教师在学校搭建的发展舞台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名师、骨干教师。其次,教师要终身学习,做有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的智者。教师从教是“用粉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的开始。”如果教师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往往会碰到一些尴尬:视野不宽——教书乏招,搬教参,对答案,化不开,教不活,死记硬背;底蕴不厚——创新乏力,学生要质疑,一问三不知,学生想探究,总是和稀泥,无法面对互动生成的课堂;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艺术性差,反思能力不足;情趣不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流沟通……克服这些危机和困难,培养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作为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内行的人学习,还要向学生学习。要把整个的人生,所有的生活都变成有学习意义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学习的人生,学习的人生也是发展的人生,同时会产生一种创造性的结果。作为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培养,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创造教师的学习机会,关怀教师的心灵世界。让教师有时间学,有场地学,有资料学,有经费学;使教师想学、愿学、能学、会学。学有所长,学有所思,学有所写,学有所成。给予教师爱的滋润、行的疏导、性的感动、理的启迪,共同创造学校辉煌的明天。
这次学习考察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就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结合本校实际,研究落实具体措施,让南马高中真正成为新世纪强校。
篇四 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考察报告5450字
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考察报告
2023年4月21-23日,陕西妇女研究会发展部李春叶与来自宜川县教育部门的13位同志一同赴兰州考察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在三天的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实地参观了几所学校,了解到中英项目在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的诸多措施,使同去考察的教育系统的人员开阔了思路,并感触颇多,为今年下半年教育部门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下面就此行考察的情况做具体介绍。
一、考察目的
宜川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女童入学率,改善教师教学质量。为此,项目此前多次邀请兰州中英项目教学专家为项目县教师做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希望教师们对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很顺利。为了更多了解新教学方法如何具体运用到实际中去,社区如何与学校发展计划相结合等问题,项目中特设计了此项考察活动。
二、考察日程安排
·4月21日:
----- 在兰州教育大厦会议室与中英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座谈,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
----- 前往临夏市东乡县参观乔鲁小学和团结小学 (因中途修路,未能到乔鲁小学参观) ;
----- 与临夏市项目办人员座谈,了解项目实施情况。
·4月22日:
----- 前往临夏市和政县参观二甲小学和新集小学,在参观的过程中,与学校有关人员座谈、听课、参观学校等;
·4月23日:
----- 考察人员谈论考察收获。
三、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概况: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gbep)是一项针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验性项目,项目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以此帮助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由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dfid)提供援助资金1120万英镑,于1999年12月启动,周期5年,后来又延期一年,并增加项目经费130万英镑。项目主要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4个最贫困县(东乡、和政、积石山、康乐)实施,由甘肃省教育厅负责项目管理,英国剑桥教育咨询公司(cbc)通过一支包括国内和国际专家组成的队伍提供技术支持。整个项目由十余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几乎囊括了基础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项目的两个关键领域是学校发展计划和参与式教学,而所有的领域都围绕学校这个核心来展开。
2、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内容框架:
3、项目所关注的领域及目前所取得的效果:
4月21日与项目办的负责人员巴处长和白处长以及张勇座谈,听取了他们对项目的整体介绍,了解到中英项目关注的领域以及目前的进展,以下做以简单介绍:
(1)学校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学校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鼓励县和学校联合起来为学校的发展想办法。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还在于改变学校和县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供给者)的关系,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关系改变为'自下而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改变要通过给学校更多权利参与自己的发展问题达到。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也于通过学校与社区更密切关系的建立,通过关注教育中存在的阻碍儿童入学、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的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来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
(2)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平等参与”。此项目的目的是改善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方法,侧重于强化教师教学方法,不是教给他们一些知识。教师培训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当地资源以降低教育成本,保证在教学中考虑弱势群体(比如女生和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需要。目前已经培训了四个项目县79%的教师,培训总数达到5700人次。
(3)早期教育:主要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培训一些从事大班和复式班教学的技能。
(4)特殊教育需求:主要是帮助教师将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纳入整个班级中。
(5)校长培训:主要是提高校长的实践知识。此培训的8个模块正在开发之中。四个项目县685名校长接受了全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校长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6)教育财政预算改革:承诺提高预算内教育投入,尤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投入。
(7)新的督导制度:以学校发展计划和评估支持教师为基础。
(8)开发补充读物帮助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已出版3种)。
(9)提高入学率的策略:帮助更多的儿童入学。其中策略包括:提供午餐计划,让女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创建美好校园,奖学金计划。现在项目县有235所村小和教学点开展了免费供应开水,4个教学点开展了免费午餐试点,18所村小开展了“创建快乐校园”活动。49274名贫困生得到助学金,其中女童为33912人,占68.82%;少数民族儿童35652人,占72.35%。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率比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了 22.23%和17.1%。
同时特别关注贫困儿童、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等弱势群体,贯穿项目理念,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10)学校布点规划:新学校布点规划更高效、科学。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意性,使学生就近上学,方便了学生就学。
(11)土建工程: 主要是改善儿童校舍的质量,改善校园环境和使操场更富有吸引力。截至2023年4月,四个项目县共改扩建中小学176所,新建和扩建校舍50729平方米。为边远贫困山区村小和教学点配备了若干体育、音乐、卫生设施。
(12)教育规划:支持县教育局提高教育规划能力。
(13)研究课题:注重行动研究, 所有参与者都成为研究者参与研究。
(14)监测与评估:通过监测与评估来评价项目的影响。
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当地教师和教育官员的教育理念和态度的变化,这也是项目最宝贵和最富建设性的成果。这些变化包括:学校和县教育部门之间关系的变化;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变化;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变化。
四、对中英基础教育项目的总结与思考
在两天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与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办公室人员座谈,了解到项目的整体概况和实施情况,并在后面的两天里到几所小学校去实地参观考察。以下是对中英项目的一些总结与思考。
1、对参与式教学方法及其如何推广有了更多的了解,结合考察对我们的项目有了更多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及其培训的目的是在于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上教师的角色由讲解着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由接收者成为探索者、练习着,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首要是教育管理部门要改变观念;再次我们的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是很困难的。同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将主要知识点设计进教学内容,而且有些老师提出参与式教学在相同的时间内给出得信息量很少。目前我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参与式教学如果理解不透彻的话,很容易形成形式主义。只是简单的将教室布置改变成参与式的,但是教授内容依然是传统型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这里如何理解参与式。参与式其实没有任何形式和模式,他需要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授课内容、教师的授课特点等因素相结合,创造和摸索属于自己的参与式,如何内化参与式是一个问题。我自己的理解,将参与式与传统式两种方式相结合,根据要讲解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2)、对教师评价标准的问题。目前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成绩上面。如果不改变我们的评价标准,那么参与式教学是很难继续的。中英项目面对这一问题,从体制上进行尝试,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以教学成绩为主(教学成绩占30%),而是从师德、班级管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育科研、作业批阅、活动开展与辅导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这就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3)、对教师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长时间的,不间断的,并且有一支督导队伍。意识和技巧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支持的过程。仅仅靠
一、两次培训是不行的。但是就我们的项目而言,教师培训仅仅是宜川综合发展项目中的一个活动,我们没有那么大量的经费来支持这一部分。不过,教育部门下半年开始进行新课改的工作,有我们项目先前奠定的基础,相信宜川的下一步工作会进行得更顺利一些。
2、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校长角色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校长是行政型的,主要处理学校行政事务,很少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参观的和政县新集小学校长何龙,是中英项目教师培训教材的开发者,对参与式的理念理解得比较透彻,经常给教师上导课。并且在管理学校上也是以“服务”理念为宗旨。这一管理宗旨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同时新集小学的教研活动做的扎实有效,学校定期确定教研课题,由青年教师组成课题研究组,进行研讨,平时开展上“四课”活动,即:帮扶课、教法研讨课、教学资源开发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我们参观的项目县学校,都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回族、东乡族等居多),属于国家贫困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包括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条件艰苦,目前那里还有几百名代办教师。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大家在项目的支持下秉承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寻找出路,与社区相结合,充分发动可利用的资源,来发展教育。我想我们的条件比那里好很多,如果我们的教育人员都能转变观念,具有新的意识,我们教育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 考察体会与感想
在兰州的最后一天,我们就此次考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汇总,每位老师都谈了他们对这次考察的感受、观点以及在未来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以下就是各位老师的体会:
· 赵友三:谈三点。第一点到东乡县,比较艰苦的地方,许多教师特别是那些民办教师一月只有100多元工资,还很敬业的坚持在岗位上,挺不错的,同时也增强了我的事业心,激励我们;第二点昨天我们参观的新集小学,从学校的管理,到教师的素质方面来讲都很好,人家的参与式教学,我注意了一下,课堂设置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三点:从学校管理上来说,我感觉到他现在和咱们还有差距。对教师的激励没有和工资挂钩,我认为在现在经济时期,还是走不长远的。
·李天纪:新集小学的管理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在教学中,你给我讲,我可能就把东西忘了,但是你让我参与,我可能就会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从他们参与式教学中的互动、辩驳、教师指导,就可以体现是师生共同的成长。在那种条件下,能把学办成这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韩德峰:关于参与式教学这种方法,回去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试试。参观的感受有两点:从人家学校来看,上至校长下至教师教学的思想、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再一个是新集学校育人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一些标语)都非常有新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警示作用,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李翠霞:我们参观了三所学校,现在我主要谈谈第三所学校,他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很浓,教室里的布置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每一个教室都各有特点。从听课上,我听了一节教学研讨课,授课的老师参与,同时听课的教师也参与进去,氛围很好。他们的电教室是让学生在里面看,而不完全是教师用的。拿我们学校和他们学校相比,我们学校的班额都比较大,在大班该怎样开展参与式教学。这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冯建林:
1、他们的敬业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东乡县,那里的条件那么艰苦,真是不容易。
2、这次参观对参与式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他们把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贯彻的非常好,关注公平、关注弱势,值得我们学习。
3、我们去年参加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但是针对我们的班额过大,只是做了浅显的尝试,通过这次参观,大班究竟该怎样搞参与式教学,还需要我们回去以后好好的尝试、摸索。
4、他们的帮扶课上得很好,而我们只是上的公开课,这需要我们回去借鉴。
·薛长琼:通过这次学习拓宽了自己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以前认为那就是一种方法,但是在教研活动中、在班级管理中都可以运用参与式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让大家知道班级管理不是老师个人的事,以学生为主,这样他们会很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其实,我们那里的硬件设施比这里要好得多,但就是我们没有动起来,缺乏这种意识,让每个老师都有这种意识,我想我们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张芸:参观了三所学校,条件都很艰苦,特别是民办教师,精神令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二甲学校的学校布置非常有特色,能够体现平等参与的理念,比如:墙上的很多学生绘画作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新集学校的硬件条件比我们还是差了很多,但是人家老师的理念新,参加的培训多,我工作了13年,今天是第一次出来,所以给我的感觉比较深。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学校管理、教研活动等,他们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此次学习,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尝试着运用参与式的方法,配合今年我们要实行的新课标,都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这是不谋而和的。
·杨梅: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理念,它是融会到我们教学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们日常中的备课,就可以使用参与式,共同提高。
·杨海林:我们宜川教师的学历比这里要高很多,但是人家这里却能把参与式搞好,我仔细看了他们的校园文化,处处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新集学校,他们的校务公开栏在校门外面,上面公布了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名单。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呼唤参与式教学,希望大家回去后,能够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带给其他的同事们。后半年,我们要实行新课改,但是我们的新课改能不能顺利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能不能掌握,今后的工作还是很大的。
通过此次兰州之行,同去的考察人员每个人心底都深有感触,在自己的意识中已经有了认识,这对下一步的工作会有所帮助,不过教育改革毕竟是一项大的工程,特别是意识的转变是最困难的,但是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好。
篇五 赴湖南长沙教育考察报告4350字
赴湖南长沙教育考察报告
淳安县临岐中学 范有生
二00五年十一月上旬,根据“十五校长岗位培训课程计划”,在淳安教师进修学院的安排下,我随“淳安班教育考察团”一行五十余人前往湖南长沙,对那里的岳麓书院(即湖南大学)、长沙三中(高中)、星沙中学(初中)三所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使我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参观学习,观看碟片、听人介绍等方式,使我能够把学习的先进理论与本校教育实际相结合,在今后的学校管理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长沙教育的总体印象
长沙,一个延续千年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令世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是伟人的“故里”是名人的“摇篮”,诚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试看:___、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栗裕、陈庚、肖劲光、黄克诚、谭政、许光达。这些共和国的主席、元帅、大将都与长沙结下不解之缘,或是出生地,或是学习场所,或是革命过的地方。我想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于北朱开宝九年976年创建)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影响而成为一代“风流人物”吧。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教育自古而今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所考察的三所学校,无论是大学、高中、抑或初中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校园环境优美,管理者们都非常注重营造一个清雅的读书环境。校园宽阔,花木扶疏,校舍整洁幽雅。湖南大学香樟林立,校舍颇有古意,分外雅致,校园无围墙,这是全国唯一的,仍继承崇尚宋朝张栻、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开放”办学的理念。“三中”的校长提出“环境育人,环境留人”的办学目标。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天天涵养着这里莘幸学子的心灵,时时陶冶着师生们的品德。
二、星沙中学教育特点
星沙中学是我们这次考察学习的重点,我分析、总结应有以下办学特点:
1、政府肯花巨资,建成标准校园
近三年在长沙县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星沙中学建设资金共投入1123万元,其中2003年达到800万元,投资150万建食堂,400万建运动场,240万建科技楼,40万装修学生公寓,开创星沙中学建设的奇迹。整个校园分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四大块,布局合理,环境幽雅。学校总用地面积82543㎡(合123.81亩),生均校园面积为28.45㎡;校舍面积达22582㎡,生均校舍面积为7.0㎡;有效用地面积67230㎡(合100.84亩)总建筑面积22582㎡;校园绿化面积26500㎡,绿化率为32%;硬化面积达55900㎡,硬化率为67.7%。
2、文化注重营造氛围,设备渐趋现代化
一步入校园,就有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感染着你,教学大门前金属质“世纪朝阳”雕塑与红日相辉映,大门内彩色校园布局图与星沙中学“十年规划”醒目地招人眼球,楼梯平台墙上制作精致的学校师生教研成果展让人感叹学校领导的别具匠心,走廊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伟人像及名言训示,其内容十分丰富,题材更显校园生活化。
校园的花草树木十分讲究造型美,树以常青为主,人工美与自然美达到高度统一。高树与底树相间,俯仰生姿,别具风采。偶有亭台楼阁掩映树林中,下课便有三五学生徒步闲亭而坐。。路两旁顶端用不锈钢制成立牌上有“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标语 。食堂前面墙上贴有“文明进食,礼貌用餐”大红塑料标语。校园内处处呈现本校特色的文化宣传内容,形色多样化。整个校园里一尘不染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及文明意识一斑可窥全豹。
从92年始至今,星沙中学逐渐配备了计算机、语音室、理化生实验、仪器室、多媒体辅助教学双向控制系统、校长评估监控系统及摄录编系统、教师和行政电脑办公室、电子备课室、微机管理阅览室、宽带校园网,并在长沙率先实现“班班通”。
双向系统控制室能宏观微观遥控36个教室。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电子笔记本设备齐全;建有校园网站,已能上国际互联网,教师电子备课室有两间,配有20台电脑,彩色打印机、针式打印机等打印设备,安装有滕图软件、备课软件课件制作软件。电教仪器价值200多万元。配有图书电子管理系统,藏书44.75万册,生均17.4册,图书设备达省标。医务室医疗器械达省二类标准。建有专用的音乐室、舞蹈室、乐器室、美术室、劳技室、科技活动室、语音资料室各一间,各室设备配备齐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发挥着无穷的教学效益。学校被授予“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光荣称号,副省长卓康宁检查该校工作后,挥毫泼墨“腾飞的翅膀”。
3、管理者有雄心,管理讲科学;教书育人重常规,讲实效
星沙中学以“诚、健、勤、拓”为校训,并结合时代、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让学生进步,助教师成功,使家长满意,促学校发展”为办学宗旨,提出了“换思想,变观念,与时俱进求发展;高起点、严要求、开拓创新争一流”的办学口号,形成了“崇德、博学、健体、创新”的校风和“励志勤学、锐意进取”的学风,学校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三年引领长沙县,五年示范长沙市,十年闻名湖南省”的办学目标。
该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思想,把“学会做人、崇尚学习、追求进步”作为育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执行新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各门功课。把“注重基础、开发智能、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作为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每个学期每个老师都制定优生、学困生辅导计划,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无排斥后进生现象。对学生评价建议综合评价机制,不设重点班,不乱订和滥发资料,不搞学生成绩排队,节假日不补课。
该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以校长挂帅,各部门紧密配合协调的“立体型、网络化”的工作系统,实行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每周坚持政治学习,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法制意识、师德水平,学校通过师德标兵,树立典型,从身边人物的优秀事迹中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教育,以榜样的力量来规范教师 的行为。学校充分利用时事课、主题班会课、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黑板报宣传、国旗下讲话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由行政、年级组长、值周教师、学生干部定人定时配合检查每天每节课各班情况,及时公布,每日一公布,每周一小结,并结合先进班级插上流动红旗。初一新生入校进行为期四天的军训,组织参加“告别网吧签名”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韶山、徐特立故居、烈士公园等地,通过各类活动让学生从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上星沙中学狠抓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备课、作业教导处每月一查,做好登记。学校从2003年上学期开始实行集体备课,教科室制定的制度明确规定:集体备课的教案必须有“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两部分;成立了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集中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定重点、难点、定量授课和作业;统一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备课组必须有“文本教案”和“电子教案”。教师备课规范教案率达100%,优秀教案率达80%。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与个性的培养,热心帮助和辅导优秀生、学困生,辅导措施得力,方法科学,保证时间,做到辅导学生有计划、有对象、有记录、效果明显。教师家访做到每学期普访一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健康班会活动,教师相互听课、观摩、研讨蔚然成风。教学质量一直名列长沙县前茅,教师课题获省、市级奖有多项,还承担着国家级的两个课题。该校从今年开始被上级定为长沙市跆拳道、篮球、航模三大训练基地,这就为该校培养学生特长,发展个性,创造更好的条件。
星沙中学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各种荣誉称号:“长沙市示范性学校”、“长沙市电教工作先进单位”等,被认定为“教育部教育科学等‘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示范学校”等。
星沙中学以“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勤奋的学习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育人环境”。
星沙中学,是流动着的少年乐土,青春驿站,在这里,生命勃发着鲜活,激情律动着奔放,快活点燃着靓丽,校园里无处不洋溢着画里的静美,诗的音韵!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1、政府部门应用战略眼光进一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各级各类学校创建规范的优美的校园。
淳安县各级政府宜如长沙县的各级政府领导一样,积极为学校筹措教育经费,尤其要抓住中小学扩并的机遇,高标准、高投入,把近两年内新建的校舍楼按浙江省的一二类标准一步到位。让师生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工作学习;让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振兴淳安教育、振兴淳安经济、为国家多输送高质量人才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2、学校领导要制订好符合本校实际的长短结合的发展规划
各位校长应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从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认真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地规划好本校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三年、五年、十年。校长为任一届,造福一方,要树立雄心壮志,能象星沙中学的领导那样明确提出“三年引领全县,五年示范全市,十年闻名全省”,要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可行性的办学目标,校长善于运用目标激励法,鼓励师生员工奋发向上,让师生员工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去实现共同而光荣的奋斗目标。
3、更新育人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工作既要重抓常规工作,更要有科学育人的意识。
“德”应增加竞争与合作意识;“智”应充实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体”应增加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内容。学校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通过多种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交、组织、领导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大力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中,要坚持严谨地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培养,让以创新精神____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渗透到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5、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绿化美化工作放在与教育教学工作等同地位,做好“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美文。
校园里各个文化景点的布置要系统化,文化的内容要丰富,要体现生活化,要与办学目标,特色有机结合。形式要多样化:有雕塑、有名人画像、有名人训示、有校风、有规划蓝图等,融思想、哲理与美术于一体。
校园绿化要统一规划,花草树木的种植达到四季如春的效果,做到高矮交错,落叶与不落叶乔木相间,草本与木本花卉间种,花木造型美应与自然美相统一,使自然美与艺术美在校园绿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做出让世人赞叹,为历史添彩 的美文,绿满校园,绿荫后世。树木种植中香樟、桂花、冬青树、紫竹、广玉兰、松柏这些都是校园常青树、高型树,应是首选的苗木,还有该要硬化的道路要全部硬化。此外,新建校园还应讲究校舍外墙面的主色调必须统一。
通过校园建设的政府行为,经过学校管理者对校园绿化、硬化、美化的精心设计,让师生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心灵得到净化,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品德受到陶冶。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通过长沙的一周教育考察,我深深体会到:校长有思路就有办好学的出路,校长有境界就有育人的眼界,校长有实力就有教师的魄力,校长有作为就有教育的座位,销赃有气度就有学校的知名度。
二oo五年十一月十四日
篇六 澳大利亚林业教育考察报告7200字
澳大利亚林业教育考察报告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林业教育考察团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各项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如何从国情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和培养高等林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加强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做好森林保护工作,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澳大利亚在林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林业教育;考察
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关方面的邀请,经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批准,由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组织,包括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大林学院、宁夏大学农学院、新疆农大林学院、福建林业技术学院有关人员参加的中国林业教育考察访问团,于2023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13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了两国的林业教育和森林保护情况。此次考察重点是澳大利亚的高等林业教育、成人教育、技术培训、森林保护与防火、毕业生就业等。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源环境与社会学院、悉尼tafe、新南威尔士州资源保护局、墨尔本大学林学院,还参观了教育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和实习林场,并顺访悉尼大学参观了校园。考察团现场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报告,同时也向对方介绍了中国林业教育的情况。双方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探讨了两国有关教育领域合作的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全体团员积极认真,克服天气炎热等困难,不仅虚心听取对方的情况介绍,还提出大量的问题,并进行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就双方合作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这次考察,团员们收获是较大的,不仅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了许多经验,而且双方就防火人员培训、互派学生进修、林木树种引进等达成了初步意向,为今后开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一)澳大利亚的高等林业教育
澳大利亚全国共有8所大学设有林学院或资源环境学院。其中只有国立澳大利亚大学资源环境与社会学院和墨尔本大学林学院可以授予林学学士学位。其余大学可提供林学方向的有关课程,但不能授予学位,可以向这两所大学申请授予。该国的高等林业教育规模不大,林科本科每年招生不到百人,在校博士50人左右。近两年招生人数有所下滑,每年都完不成招生计划。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源环境与社会学院始建于1925年,位于首都堪培拉,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学校有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该院1965年以前是独立设置的林学院,1965年改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林学系,2001年将林学系与地理系合并成为资源环境与社会学院,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规模较大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林学、地理学、人类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管理4个专业,学制都为4年。学院每年招生人数100多人。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其它专业的课程,同时获得第二学位。学校将林学与社会学合并组成一个学院,主要是考虑林业的研究和发展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现代林业已经和传统林业完全不同。该院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每年不仅从国内各地招收学生,而且还从世界各地招收学生和访问学者。该院对外交流密切,2023年就有北京林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的访问学者和学生在此学习和研究。
墨尔本大学林学院是一所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学院距离校本部100多公里,坐落在环境优美的森林中。学院占地面积20公顷,周边有2000公顷的森林供学生实习,主要为桉树,另外有400公顷的松树。学院有一流的实验室和木材加工厂,还有一个藏书量达十几万册的专业图书馆。并有供学生临时住宿的学生公寓。目前学院有教师20余人,教授3人;在校学生8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45人、本科生160人、其余为专科生,另外还有一些留学生,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学生大
一、大二在校本部学习,大三以后在学院学习专业课,并进行实习。主要专业方向有森林培育、木材科学、森林防火等。许多林业企业和农场主为学生提供奖学金。由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所以毕业生就业比较容易。近几年的毕业生从政较多,这受到了学校的赞扬。学院认为,林科毕业生从政有利于整个社会进一步认识林业,能够提高林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但近两年招生人数减少,每年计划招收40名,结果只有20多名。学院希望从国外多招一些留学生。
学院同时还承担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任务,受林业联合会和雇主的委托,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培训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实行半工半读,内容包括林业管理、商业管理和人力管理,各占1/3。培训等级从第二级到第四级。
学院还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林业研究中心,每年研究经费达1000多万澳元。充足的研究经费也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即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澳大利亚三级教育中最大的部门,也是澳大利亚培训劳动力最主要的单位。每年有80%左右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其间学习,还有许多在职人员和大学毕业生也要进入其间进一步学习。tafe属于政府所有,并由政府管理和拨款,招生计划由政府根据社会需求下达。2023年政府拨款80亿澳元,同时tafe还接受社会资助。目前澳大利亚全国有84所tafe,在校生52万人,在职学生14.2万人,教师2.2万人。tafe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课程设置直接服务于社会和行业,有极强的针对性。tafe能提供5种不同层次(包括硕士、学士、专科文凭、高级证书、普通证书)的资格证书,设有上千个职业与非职业课程,课程非常实用,为劳动力进入社会提供了全部所需要的技能训练。tafe所有的文凭全国通用并得到承认。尤其是大部分的专科文凭课程能够得到全国各大学的承认,为将来想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这种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的体系,在澳大利亚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afe另一个特点是收费非常低,只有普通大学的1/10%1/5。低廉的学费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澳大利亚技术与成人再教育中心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体系标准,每一门课程都需要由权威教育机构(成员包括教育及行业代表)进行评估,每年考评一次。我们所参观的新南威尔士州南悉尼tafe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该校学生有79273人,有10个校区,培训专业科目达500多种,专职教师735名,兼职教师3000名,管理人员920名,其办学特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该校的特点为:
1.据市场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服务业为主的专业最多,其次是制造业。主要专业有会计、旅游、秘书商业、营销、企业管理等,林业专业学生很少。据统计,全校共设有1500门课程。
2.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tafe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和实际工作密切结合。学校设有专门的实习基地,并与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教学生产实习的需要,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培养模式灵活多样。tafe根据被培训对象和所学专业,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依据学习课程的程度不同,授予学生不同的文凭。学院硕士学位与学士学位文凭课程一般需要二至三年,专科文凭课程只需一年半至两年,在职人员进修或想进入大学深造只需要有结业证书文凭,时间只有六个月至一年半,其所修课程大学全部承认。为保证不同层次的人才和专业的需要,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培训时间,短期的只有数小时、几个月,长期的可达三年。
4.tafe非常重视教师的业务素质,对任课教师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一是学历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二是必须在本行业工作五年以上,离开本行业三年以上要再回其有关岗位进行培训后方可上岗。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南悉尼tafe兼职教师是专职教师的4倍以上。5.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目前,南悉尼tafe已和日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合作,主要是开发课程,提供教学服务。在中国已有10个学校与之合作。最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引进澳大利亚tafe培养模式,在所属8个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专科双文凭、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办学方式,打破传统职教模式,以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教学为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三)澳大利亚的森林保护(森林防火)
澳大利亚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10%。林业管理主要由各州负责。近几十年进行较大规模的人工造林,特别是引进了一些国外树种,如美国的辐射松等,但以桉树为主要树种的林分结构没有改变。由于气候干燥,特别是夏季高温缺雨,加之桉树属于易燃树种,发生森林火灾的频率非常高,如何有效地控制火灾是澳大利亚森林保护最重要的内容。
澳大利亚森林防火组织成立于1955年,通过森林防火协会开展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培训。其防火的宗旨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持续发展。防火是每个人的责任,不能只靠政府。全国建立了四级组织:第一级为州政府,主要负责林木的管理;第二级为国家公园,包括动物保护;第三级是市区;第四级是乡村。全国有森林管理协会,各个地区都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委员会每年召开二三次会议,对有关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约20个小时。1997年政府通过新的防火条例,制定了三大体系:一是日常保护,二是应急处理,三是事后处理。重在日常保护。澳大利亚防火实行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做法,志愿者在日常防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巡查、宣传,发生火灾时协助专业人员开展灭火工作。平时经常要深入到社区、学校对居民和学生进行演讲,还要到农场主家中进行走访,召开不同层次的讨论会,充分发挥当地人员的作用。在澳大利亚土著人有着几千年在森林中烧荒的习俗,现在澳大利亚仍认为:森林火灾并非都是坏事,这是自然界一种正常现象。在冬季,烧掉一些林中易燃物,不仅能保护森林,也有利于植被更替和土地恢复肥力。只要将森林火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因此各州对不同地区进行森林资产风险评估,评估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考虑是否对人员构成伤害,其次是否对动植物构成威胁,第三造成多少财产损失。每个地区都会有发生火灾的机率以及造成损失的大小的评估图,根据评估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根据火灾级别,制定不同地区的灭火预案。
二、思考与启示
虽然此次考察时间短,只是走马观花,不可能全面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教育情况,但收获非常大。我国教育结构正在进一步的调整,澳大利亚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其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体系对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调整有着现实意义。
(一)从国情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
中澳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差异较大,但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目前在我国实现了“普九”教育和高等教育迈入大众教育之际,在全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为主体,各种成人教育(包括函授、夜大学、专业技术班)为辅的全民教育体系。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仍存在许多问题,基础教育薄弱的地位有待加强,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使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近几年得到跨越式发展,全国各类在校生人数突破2000万,毛入学率达19%。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家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应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借鉴发达国家中私立学校的经验,促进国内民办大学的发展,从政策上扶持他们,使这些学校能够得到认可。吸引社会上各种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减轻国家的负担,形成全社会都来办教育的良好局面。同时,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把现有的属于各部门、各行业的培训中心和学校对社会开放,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这些培训机构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全国或各地统一的网络学校和培训机构。通过建立各种不同的考核体系和标准,逐步形成学习型社会。
(二)大力加强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每年只有15%左右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8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tafe学习。tafe(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成为其教育的主力军。由于tafe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制定的技能标准开设所有的技能培养课程,学生取得的证书得到社会认可,同时在tafe所学的课程高校也承认,学生参加tafe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志愿和爱好以及市场就业情况,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继续进入大学学习。由于tafe注重与市场的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比本科生还容易,因此学生中学毕业以后愿意进入tafe学习。这正是我国教育改革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目前,一方面,我国每年有2000万劳动大军进入劳务市场,由于没有得到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无法进入技术岗位。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高学历热,近几年许多中专、技工学校为生存纷纷升格或并入大学,成为高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市场定位模糊,其结果是培养出的毕业生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不强。同时由于其客观导向作用使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造成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既无法和本科生竞争、又不愿从事技术劳动工作的局面。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许多企业因无法得到高级技工,不得不在全国高薪招聘,甚至从国外引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既是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凡是对社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工作,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新风尚。二是制定有关政策,积极引导人们从事劳动技术工作,使从事劳动技术工作的人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同时制定技术职称系列,鼓励他们不断钻研技术,造就数千万高技能的劳动大军。三是现有高职学院要摆正位置,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实__践能力,彻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四是做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这是目前我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盲点。这些人员数量大,流动性强,文化水平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应该由中央财政统一支付培训费,根据市场对不同劳动岗位的需求,在指定的学校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发给全国认可的证书。彻底解决农民工技术培训无人管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五是构建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衔接与协调发展的关系,使各类人员不至于在职业教育阶段就终断其学习与发展。
(三)林业高等院校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澳大利亚大学非常重视林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堪培拉国立大学资源环境与社会学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3%2,课程教学与自学时间为1%1。墨尔本大学林学院就建在森林中,学生在校本部学习完基础课后,其余的专业课都要在位于森林中的学校里完成。在培养学生中,他们强调所学内容与科研和生产密切结合,以提高科研水平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特别是与社会学科的交叉。他们认为,现代林业的发展与其国家和地方法规及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鼓励毕业生从政,以影响对林业的政策。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学林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一些企业和雇主设立奖学金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现象。一方面是认识问题,认为大学本科生是高级人才,主要是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是经费短缺和缺乏实习场地,造成许多必要的实习实践环节不能完成,往往以课堂教学代替一切。林业院校的学生还长期存在专业思想的问题,学林不爱林,学林不愿意干林业。所以,今后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认识大学生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将成为普通劳动者,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样重要。因此,要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林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更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
2.进一步加强林科学生的专业教育,并通过设立专业奖学金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林爱林。
3.加强学生就业环节的指导,积极做好市场预测,特别是根据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提出林科人才需求的中长期计划。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建立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与林业及其有关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林业生产一线工作。
(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做好森林保护工作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较高。虽然澳大利亚与我国的国情不同,但其利用社会力量做好森林保护工作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森林防火过程中,澳大利亚充分依靠各级协会和志愿者,在全国建立了从州政府到乡村的群众性组织机构,所汇集的志愿人员是专业人员的7倍之多。特别是志愿人员平时深入社区、学校、农场主家中进行宣传和培训,发生火灾时,与专业人员共同灭火,发挥了政府机构和专业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每年因人为因素发生的火灾非常多,单靠现有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和防火培训是不够的,而且我国一般性的防火安全教育效果又不理想。有关部门应建立全国性的防火协会,调动社会力量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一方面,在林区及其附近建立一些志愿者组织,利用地理位置近,时间安排方便,定期开展活动和进行有关培训。另一方面,利用每年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确定一些相关学校成立相应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丰富、热情高的特点,深入林区和重点地区开展活动。
2003年___、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目前围绕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对林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林业院校和各级教育机构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快林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既要培养林业科技攻关、解决林业建设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的高级人才,又要培养懂得林业知识、掌握林业技术、熟悉操作程序的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澳大利亚在林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七 河西教育考察报告1050字
河西教育考察报告
一、高起点的规划给河西地区未来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各校均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这为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全体师生能在校园各个角落浏览多媒体信息,下一步实现校校通工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校园均已实现了多媒体课堂、网上交流、数字广播、视频会议等多功能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形式。
二、高标准的建设为未来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完成学校建设的保证。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河西地区的校园建设何以能达到如此规模,大多数学校总投资都超过2000万元,钱从何来?这是我们最困惑,也最想破解的谜团之一。经过走访,与熟人的私下交谈,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政策倾斜,绿灯开道。张掖市教育局的贾局长在介绍张掖地区教育发展状况时,首先提出的是前任张掖地区地委书记马西林同志。在私下了解中,我们发现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均对马书记抓教育赞不绝口,是马书记提出“必须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动员一切力量办教育”。有了政策,就有了活力,导致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标准的建设的产生,出现了政府投资幅度大,基层办事积极性高的良好局面。
2、有较活的收费政策和大胆的改革思路。我们在高台县一中的收费公示牌上看到,高一级新生入学除正常收费以外,每人还需交200元教育积金,高
二、高三学生每人收50元。借读生的收费标准远高于省上制定的(这一点只是我们的猜测,因为当我们问到这方面情况时,校领导均避而不谈,市局领导则告诉我们说:“这个我们不管……”),张液四中本是一所初中,但校长大胆设想,市局同意,在校内搞了个股份制高中,是校内校,收费标准不告诉我们,但今年一次招高一学生近千人(14个教学班)。教师带课发津贴,年终还可以分红。
3、后勤管理社会化,为学校建设带来了资金和活力,充分体现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了解到,各学校均有银行贷款、工队垫资、教职工集资、学校自筹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而由此引起的负债数目也相当惊人。比如张掖中学,98年起筹资2000万元动工建设,到今天还负债约千万元。当我问及还款计划及思路时,市局领导插话说“能归还利息的校长就是好校长……”。
在11月9日的考察总结会上,全体考察组成员一致认为:河西教育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大三点,小三点”。其中“大三点”是“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多渠道筹资”;“小三点”是“一把手抓教育,举债办教育,规模效益”。
以上是我本人在10天的考察中所了解和感受的,有些可能与实际有出入(因为我们的考察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观点也纯属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批评。
篇八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4150字
西藏教育印象——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教育局 刘丽霞
2023年5月21日至31日,临沧市政府马迎春副市长带领我市11名教育工作者参加由省教育厅、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组织的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州、市教育局以及项目县相关人员赴西藏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促进两省区教育工作者的相互学习交流,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10天的考察中,我们走访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5个县(市)8所学校,听评课9节,参加乡、村干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座谈会、交流会11次。此次考察,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中英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促进我市民族教育和实施好中英合作项目颇有启迪。
1、规范化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旧西藏时期,这里的教育形态以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文盲率高达9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___对西藏的教育事业非常重视,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在内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以及国际友好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借助“两基”攻坚规划的全面实施,按照自治区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在布局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10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7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2%。
我们访问的学校,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学校的校舍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农牧区中小学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任务,村完小以上学校均基本解决了危房问题,与当地较为低矮的民房相比,学校的校舍显得高大、宏伟、明亮而色彩鲜艳,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五星红旗飘扬下的建筑群就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得到最大满足。这些学校都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德育室等,功能室的配备较为齐全。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自治区二类学校以上的办学标准,农牧区教学点改造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拉萨这个有57万人口的市,从2023年起,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拔出专款100万元对农牧区教学点进行改造,计划再用5年时间,教学点的校舍也将成为当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2、学生享受最好的待遇
西藏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国家在西藏实行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从1985年开始,国家拨出专款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心学校办学模式,距学校2公里以外的学生都可以住校,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都可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保证每个学生每月有伙食费80元;每个住校生有一套行李,每生每年有2套衣服(冬夏各一套);同时,学生享受免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我们还得知,今年学生的“三包”政策标准将再度提高,小学生每年每人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1150元,边境一线的学生再增100元。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保障,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保证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所到的农牧区学校的住校生约占在校生的90%左右。为方便学生,学校在学习周期安排上,也作了许多灵活的处理,如上课10天,放假4天,以便于学生回家和返校有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图书较为宽余,配备都在10册以上,许多学校得到内地捐赠的图书较多,如甲玛完小生均120册。得益于这些优厚的政策和条件,农牧区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巩固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打下基础。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我们到的甲玛中心小学有专任教师19人,大学专科以上18人,占94.7%;牛玛完小专任教师14人,大学专科9人,占64.3%;林周县苏州小学专任教师64人,大学专科52人,占81.6%;羊八井小学专任教师23人,大学专科19人,占82.6%。就拉萨市7县1市整体情况看,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7%,本科生占72.7%;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3%,本科生占52.5%;小学教师中,本科生占6.83%,专科生占43.76%。这些数据说明,教师队伍学历起点较高,整体素质较好。而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内地帮助培养和培训的。据一份资料介绍,在过去的20年间,内地有21个省(市)开办“西藏班”,共培养初中生3万人;中专、中师、高中生2万人;本科生6万人;每年还向全国各地引进大学生到西藏工作,仅2023年引进教师2500名,其中师范本科生870名。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___和国务院对西藏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虽然是民族自治地区,但教育观、人才观是开放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我们重点考察的拉萨市基础教育居于自治区的领先地位,其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已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为此,拉萨市教体局采取了“骨干牵动,整体提高”的举措,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新聘的中、小学教师按本科、专科学历要求进入,不断完善城镇与农牧区教师交流制度,新分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基层从教锻炼,而交流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学校,下派到基层学校或跨区县交流工作3年再返回原学校。2002年以来,城乡交流教师达250多人,年均交流50人以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既锻炼了教师,支持了基层学校,又稳住了人心留住了人才。与此同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了《拉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拉萨市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北师大、首师大以及区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快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的步伐。关心爱护教师,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对农牧区基层、偏远、高寒地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在拉萨市区首个建成教师新村安居工程,真正使最基层的教师安居乐教。
4、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
“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这句话是我在两所农村小学看到的。农牧区中心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是件平常的事情,就在海拔最高的纳木措湖边的神湖小学,也有20台计算机,但学校用电靠太阳能蓄电,仅能勉强维持照明用电,虽有计算机却未能正常使用。总体看,西藏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就拉萨市而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布点已基本完成,只要具备用电条件的学校基本做到电视班班通,教学点全部配备成套的教学光盘及播放系统,农牧区乡镇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达到70%,而城区学校配置更高,如闭路监控、校园广播、教学双向点播系统等,已成为办学的必备条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快信息化进程,偏远学校和农牧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带动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观念新变化
西藏教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和容纳着来自国内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本土化,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体现在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每年都选派大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赴内地学习、考察,选派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到相关的内地大学进行培训和研修;同时特别关注教育教学的运用研究。西藏从2023年开始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把素质教育理念与中英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整合,做到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按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把“以学习者为中心”所倡导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友好学校”、“儿童自尊”、“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儿童切身利益相关内容放到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主动地运用小组合作、提问、教学具使用、游戏四种教学技能,牢固树立尊重所有儿童、让所有儿童获得发展权利的观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大转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建安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关系。
在我们访问的学校中,我多次在显眼的墙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快乐吗?”这句话隐含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诘问。在一所学校的班刊墙面上,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昨天的教师是圣人,是偶像;今天的教师是伙伴,是朋友。昨天的学生规规矩矩,今天的学生敢说敢议。”这些会说话的墙面,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6、职业教育为农牧区孩子提供帮助
我们访问的农牧区学校,校校都建有蔬菜大棚,不单是学生,学生家长、社区老百姓都参与到学校大棚蔬菜的种植中来,这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我们重点参观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中学职教中心,是英国救助儿童会申报由欧盟投资开办的,是日喀则地区规模较大的职教中心之一。学校有专用的校舍,有教室、车间、仓库、教职工办公室等,有种植基地20余亩,开办了民族绘画、蔬菜种植、缝纫裁剪、卡垫编织、木工制作、农机维修六个专业。学生与白朗中学及其它学校相互沟通,招生较为灵活,有三年制、有“1+2”、有“2+1”等模式,关键是按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来办班,为广大农牧区孩子走出校门能自谋职业、发展生产提供学习的基地,目标是“上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职教中心已有5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5届学生,锻炼了一批教师,稳住了一批外聘技术教师。而且各专业的成果也逐步推向了市场。如学生制作的木床、桌椅,编织的卡垫,缝制的藏棚、门窗帘已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农机具维修也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得到农牧民的欢迎和信任。毕业的学生或走进城镇,或返回农村,他们正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寻求创业之路,为自身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在整个考察中,我们边看边对照、边反思,既看到西藏教育的发展,也看到西藏和临沧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过语言关的问题;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方面的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刷牙、洗脸、讲究卫生和不随地大小便等文明行为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深入研究、注重落实,方可取得实效。
篇九 赴西欧职业教育考察报告850字
赴西欧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海南省教育厅赴西欧考察团于2023年11月29日至12月13日,对西欧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借鉴西欧职业
教育的运作体系、管理方法以及积累的经验,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实际,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代表团由省教育厅支小纪副厅长带队,职教处长、办公室主任、海口、三亚、琼中、白沙、保亭县市教育局科局长、省直
中专学校校长以及其他中职学校校长共18人。
代表团在西欧期间,先后访问考察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国际时装设计学院、奥地利的莫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德国海德堡
大学城、法国的巴黎职业教育研究学院、巴黎大学,着重就西欧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体制、管理模式、办学形式、课程设
置、职业教育就业以及与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测试、职业教育立法、职业教育投入
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与有关人士进行了交谈和讨论。
我们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和欢迎。考察的这些大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向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并提供有关资料。
通过这次考察,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得到了启示。虽然我国与西欧社会制度有根本的区别,国情、省情不同,但
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立法、投入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在推进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中学习和借鉴。
一、西欧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西欧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不只限于学历教育,真正从传授知
识为主转到以培养实际能力为主。进入小学、中学、大学、职业教育大学就读,只凭本人学历就可以入学,甚至进入大学、
职业大学也不需实行全国统考,各级学校的大门永远向社会开着。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际能力的教育,因此,规定大学毕
业后要进行三至五年的职业教育,只有拿到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才能准许就业。
(一)在学校管理上,职业学校只管教育。学生的食宿、生活等服务管理交由社会去办,在校外利用社会资源,由学
生自己管理自己。
篇十 求真 务实 创新----华东五市教育文化交流考察报告7850字
求真 务实 创新----华东五市教育文化交流考察报告
鞍山市教育局组织台安县、岫岩县部分中小学书记和党务工作者15人,于2023年4月20--26日,考察了华东(沪苏浙)五市部分学校,围绕学校“三个文明”建设、基层党建的主题,通过看资料、听经验介绍、观摩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等形式学习考察,进行教育文化交流,与考察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尽管这些学校性质、学历教育层次等各不相同,且我们的考察还带有“走马观花”性质,但我们从中还是能强烈地感受到华东沿江地区教育的优势,感受到学校党建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综合我们的所见所闻,华东当地学校教育有着以下一些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
一、立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当地学校德育工作以当地教育局制定的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意见为指导,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主题,以“改陋习、树新风、争创文明校园”活动为切入点,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1、强化一个理念——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上海复旦长新中学戴校长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不合格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合格是残品,思想品质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因此,各学校在工作中强化了“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理念,确立了“不重视德育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德育工作抓不出实效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的观念。
2、围绕一个中心 ——三级道德教育试点工作
为贯彻浙教工委[2003]32号精神,根据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遂昌县制定了以“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主题的三级道德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向全县中小学教师征集“课堂教学如何渗透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论文,开展了对全县中小学学生道德品质问卷调查,以及百名“教子有方”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各校结合实际确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子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学生搜集诚信小故事,编成小故事小册子;诚信小卫士签名活动,并将道德教育试点工作延伸村一级;开展了“3211”活动(寻找中国人三件了不起的事,寻找遂昌人二件了不起的事,发现学校一件了不起的事,自己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3、注重一个方式——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⑴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以“迈好人生第一步”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人生、珍惜学习、珍惜生活;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办得有声有色;⑶行为规范教育和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了行为规范达标生、行为规范达标班的评选活动,有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各校十分重视学困生转化工作,采取了师生全员结对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生结对制度。⑷心理健康教育。实行持证上岗,评定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⑸德育课题研究。2003年,遂昌县基层学校申报德育课题56项,有两项被省教科规办立项为省级。⑹法制教育。各校进一步深化“带法回家”活动,利用法制课和公民课,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各校的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定期到校进行法制教育。遂昌中学定时组织学生收看《今日说法》。县职业中专确定每年的四月、十月为法制教育活动月,取得了较好成绩。⑺对外宣传。在教育网设立了“学校德育专题”链接;在刊物上开辟“德育视角”专栏;学校设立了德育工作信息报道员。
4、抓住一个突破点——德育创新
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意识不断地提高,各校都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一是德育新增天地。如利用早操前几分钟,开展《让我们告诉你——____》活动,“我讲我的故事”、“德育十分钟”、“成功教育”理念带回家、“‘诚信’小银行”等。二是重视德育生活体验。如:组织学生参加“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万名学生签名活动, “劝赌小队”与社区居委会联手活动、“白马少年在行动”、“住校生自理能力大比武”、“技能大比武”等。
二、积极支持和推进高中学生党建工作
本着“积极培养、打好基础、坚持标准、慎重发展、搞好衔接”的工作要求,近两年来,上海市在高中学生中发展了 871名党员,培养了7634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建工作已从少数市重点中学扩展到区县重点中学、一般完中、中专和技术学校。去年,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也发展了3名优秀聋哑学生党员。高中学生党建工作朝着积极、健康、规范、有序、深入的方向发展。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形成共识。高中学生党建工作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党的基本路线是否一百年不动摇的战略部署,各区县教育局党委将高中生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各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强总体规划,统一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丰富培养途径,使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校采取总分结合,上下协调,建立和完善工作管理与运行机制,形成了书记亲自抓,党员校长负责抓,党员教师具体抓,团委、教导处配合抓,年级组长、班主任协助抓的局面。
2、及早选苗,形成机制。在青年学生中播下红色种子,做到“早播种、优选苗、重催化”,启发、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早日了解党、热爱党、追随党。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学校党组织的共识。许多学校的党组织从高一年级起就把学生中的团支部书记、学生会委员、班干部以及政治上要求进步、品学兼优的团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章学习小组(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学校党组织制定计划、建立制度、编写教材、举办讲座、成立讲师团、组织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党章学习小组(青年共产主义学校)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
3、积极培养,加强教育。各校注意了党的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与学校整个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相衔接,并且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教育做出系统安排。如高一年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学习党的性质、任务、指导思想、组织原则、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员义务和权利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党的历史和一些基本知识。高二年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指导学生选读马列、___有关著作、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纲要,帮助其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高三年级主要进行党性教育,通过社会考察、社会实践、采访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参加学校重大活动等,使他们经受锻炼,树立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起来,从而把热爱党的情感上升为对共产主义事业信念的追求,懂得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并立志为此献身,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对祖国建设的责任,增强时代使命感,把个人志愿同党的需要结合起来,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4、坚持标准,慎重发展。高中学生是青年的初始阶段,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在党组织深入的培养和教育的基础上,各校以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保证质量为前提,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发展党员,在把好政治关的同时,又注意时代特征。
5、做好衔接,跟踪反馈。各区县教育局、各学校普遍重视了高中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衔接。对高中阶段尚未具备入党条件的或年龄等原因不能在高中阶段入党的学生,按照市教卫党委组织处与高招办联合发出的通知精神,把高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有关材料放入学生的高考档案,使新单位党组织能对他们继续进行培养、教育,且培养、教育时间可连续计算。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一直能受到组织的关心,政治上的进步不会停顿。从组织上来说,发展工作连贯起来了,中学生的播种、选苗、育秧工作没有白做,大学里也不必重起炉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步伐可以大大提前,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大学
一、二年级就能发展学生党员。避免了以往
三、四年级再发展党员的状况。如上海交大数学系一位学生因在中学阶段年龄未达入党条件,由于中学、大学衔接工作做的好,进校才两个月,就被发展入了党。近年来,中学培养和发展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受高校的欢迎,一些学生党员到了大学后绝大多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开创办学新境界
办好一所学校,取决于很多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则无疑是校长、书记正确的、高效的管理行为。校长、书记的管理行为是学校实施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的保证,既受制于其经验背景(人生阅历、治校经历、对各种矛盾和复杂关系的驾驭能力等),又受制于其文化背景(文化感悟力、科学洞察力、哲学思辩力等)。经验管理,是建立在校长、书记个人的经验之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呈现零碎、不成系统,高成本、不经济,个人色彩浓厚,缺乏普适性、开放性、承继性,解近忧、不能应对远虑,缺乏开创性。经验管理最致命的缺陷是,它只是解决管理中已出现的问题,是“救火”;而科学管理凭借其严密科学的办学方案,前瞻性地对问题采取了措施,是 “防火墙”。作为新时期的校长、书记,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跟踪、追随管理科学前进的步伐,实现从经验管理这一低级阶段到科学管理这一高级阶段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上海市从“解放”、“解套”、“解扣”三个环节上加强校长、书记的管理行为,开创了办学的新境界。
一是“解放”,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认识上、心理上、实践上的障碍。树立办学过程中的自主意识,防止科学管理狭义化和庸俗化。片面强调经验在管理过程中的 有效性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地位,是实现管理方式转变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二是“解套”,就是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究,找到实现这一转变的捷径。科学管理并不拒绝经验 ,尤其是那些缘于伟大改革实践的经验,其本身亦属于科学管理的范畴。通过 过滤、嫁接、抽象、点化、整合五种行动策略,运用系统思想,对办学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进行梳理、综合,形成层次丰富、触角广泛、特色鲜明的管理方略。
三是“解扣”。就是要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在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践行科学管理的理念。通过坚持依法办学、坚持规划先行、坚持效益为核心、坚持创新实践,从而实现“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变传统模块化管理为现代以实验项目____项目拉动式管理,变外科手术式管理为可持续发展式管理,变发展的政策推动型为内涵发展、政策推动互动发展型”办学思路。学校管理必须跳出经验看经验,只有超越经验,用科学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办学实践,才能开创办学的新境界。
四、文化立校 文化育人
我们考察中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当地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有其个性的校园人文环境、教育内容、师生状况、学习和生活方式、教风学风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先生曾提出:“学生面临构建三个世界的任务,即知识的世界、社会生活的世界与心灵的世界”。良好的校风离不开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当地学校从四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1、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一些学校翻修了学校体育场,建成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自筹资金,在校园内绿化,堆假山制作小品,使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入到校园每个角落。走进校园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人文风景画中。
2、优化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校园管理既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上海幸福小学在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制度的科学性、客观性、人文性,考虑到有益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性,制定了四大块三十六条规章制度,
3、优化学校行为文化环境。⑴打造一支过得硬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开展“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系列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创新”已成为很多教师共同的特点。
(2)培养一批高素质学生。学校以行规教育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开展行规教育系列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假日雏鹰活动等,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校外主要是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学生家庭,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又从细微之处着眼,力求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上的新突破。如:“五个一”工程(见到老师一声好、捡到地上一张纸、扶起倒下一辆车、节约学校一滴水、节省学校一度电),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注意富有导向性的思想价值文化的设计,使学生时刻都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以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学校主要通过团队组织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如:征文演讲活动、清明扫墓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掘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各组室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净化校园精神环境,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校的集体精神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去,促进学生良好美德思想的形成。
五、“建峰填谷”,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积极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三年规划(2002年—2023年),提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课程与教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创新、校长职业化道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传承五个方面。“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所谓“建峰”,就是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初中优质教育资源,具体抓手是通过“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评审,带动和促进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进一步发展;所谓“填谷”,就是对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有些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谷地,有些要帮助他们明确发展的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具体抓手就是把占整个初中1/3强的12所初中,作为重点加强的对象。“建峰填谷”,抓好两头,就能不断地提升徐汇区基础教育的质量的底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强调的是学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校自下而上,层层发动,夯实规划内容。专家组深入学校访谈、听课,审议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区教育局组织22位资深校长、科研人员和大学的教授、博士组成了专家组,分两组对每个学校用2个工作日的时间,针对办学理念、师资建设、德育、学科教学、后勤保障等进行了访谈、座谈,查阅学校各种资料,进行大面积的听课,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审议规划,在办学目标、教学管理、师资建设、教育科研等各方面提出修改意见。这种“掘地三尺”调研帮助学校发现了深层次的问题,提升了学校三年规划的质量。学校根据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认真修改完成规划。
2、点面结合,全面启动,在理顺学校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搭建发展平台,创设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教育局通过充实学校领导班子、探索初高中衔接、进入质量监控体系等方式来推动学校的发展,确保所有初中学校都能够纳入“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范围,切实地把加强初中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工作的主要抓手是:建立学校工作月报制度;专家随访、指导,建立高校的科研基地,配备科研副校长或科研顾问;组织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和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评审。
3、围绕“四个建设”展开内涵发展,引领教育的均衡化。目前,徐汇区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通过教育的内涵发展促使基础教育不断地优质化,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
一是领导班子建设。在12所重点加强的学校中,凡是进步显著、变化较大的学校,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好。学校领导事业心强,责任感强,团结合作,作风民主,就一定能够得到师生员工的支持,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改变学校的面貌。要探索的方面是:在实施校长负责制时,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使学校的领导班子始终积极进取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现在学校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有些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教师年轻,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般认为,教师在从教5年之后,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原期,特点是在专业方面不再有新的进展,教学能力难以取得突破,甚至工作的热情也在消退之中。这个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地走出高原期,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三是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制度对教学工作有组织、保障的作用,教学制度要对教学的主要环节(备课、授课;预习、复习等)、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等)和方法手段(教法、学法等)进行有机组合与规定。要形成的成果是:如何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中融入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把诸如因材施教、及时反馈、精讲多练、师生互动等思想体现在教学制度之中。
四是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学校特色需要特色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把特色项目融入办学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要努力的方向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各种成功的思想、经验和方法,同时又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并进而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
六、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主导方面
一所学校要生存和发展,要成为一所名校,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都与师资队伍有密切关系。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教师的专业思想建设、职业道德和职业特点、教师成长的阶段划分与内容、教师培养的方式、教师个体的性格特点与发展模式、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促进等诸多方面。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抓手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华东五市当地教育局鼓励学校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在工作中,教育局坚持两个基本做法:一是组织协调,形成合力。把教育局各科室、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中教科、德育室、教研室、科研室、师训部、督导室的同志一起成立加强初中建设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各有任务,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目标锁定为如何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继续发挥专家组的作用,组织专家组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听课评课。
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加强初中建设的主攻方向,进一步落实“聚精会神抓教学,满腔热情建队伍,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作为实施“人才战略”,把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表现。工作中处理好四种关系:
第一,处理好学校三年规划的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即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规划是全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攻方向,两者不可偏废。
第二,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处理好教育局的指导性意见和学校操作性模式的关系。教育局把发展教师的学科专业基本功作为突破口,是考虑到面上所有学校而提出的底线,在具体实施中,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尤其注意形成自己学校的操作性的模式,形成3-5种比较成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徐汇区已经与上海师大合作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区”,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取得一些突破。
第三,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处理好长期持久的心理准备和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的关系,扎扎实实地推进,取得明显的进展。
第四,对于学校发展的预期,处理好学校的发展性指标与整个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的关系。一方面切合实际地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以整个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作为参照,力求有高起点,有新思路,有大发展。
通过短暂的考察了解,再比较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使我们产生不少感想。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到华东五市看到了、学到了许多经验做法,我们仍要回过头来,审视自身,取长补短,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
篇十一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抓好党建工作——赴云、贵两省教育考察报告4050字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抓好党建工作——赴云、贵两省教育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
按照鞍山市中小学书记培训班教学计划的要求,4月18日至29日,由市教育局组织部李文魁部长带队,局直属单位和铁西区参加培训的部分书记共27人,赴云南、贵州两省进行了教育实地考察。这次教育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云、贵两省知名学校的参观与考察,近距离地感受祖国西南边陲的地域文化、教育实践以及学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当地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回来,为进一步拓宽思路,提高学校党务工作者的领导水平提供帮助。
二、考察概况
这次教育考察历时10天,重点考察了贵阳一中、贵阳二十七中、昆明三中和大理下关一中四所学校。期间听取了各校书记、校长的介绍,与班子成员进行了友好、亲切的座谈,就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交流和研讨,参观了学校的校容校貌。虽然旅途劳累,但是大家增长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可谓受益非浅,不虚此行。
1、贵阳市第一中学。该校建于1906年,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现有教师283人,4000多名学生,74个教学班,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一所省级一类示范高中。学校拥有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7人。学校以健全人格、自主发展、求真向上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当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中科院院士熊毅及航天科学家夏平畴等等。
2、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该校是始建于1960年的一所中等规模的初级中学,现拥有教师80名,其中党员31名。该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造就一只学者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该校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学校,自己编辑出版的《烛光》一书,收集了该校教职工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70余篇。
3、下关一中。该校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创立于1947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成为有31个教学班、1686名在校学生、148名在职教职工的省一级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为突破口,形成了由德育工作、日常教学、教育科研和教学效果所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考核制度,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4、昆明三中。该校始建于1907年,占地48亩,有42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是全国文明行业示范点、云南省文明学校,校党总支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该校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奉行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博采众长的蜜蜂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正向高起点、高层次、高目标大步迈进。
上述四所学校虽然建校时间不同、办学条件各异,但他们却都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浓厚的育人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骄人的办学成绩,特别是他们围绕教育教学而进行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党建工作深深吸引着我们,给我们以启发。
三、收获和启示
1、从廉洁自率入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不行的。我们所考察的四所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构建富有个性的办学模式的同时,校党总支(支部)始终把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放在第一位。领导班子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真正成为学习的模范、工作的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模范和团结互助的模范。他们在党风廉正建设上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严格党内生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原则,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发扬正气、抵制歪风。
云南、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内地,但教育行业却同样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同样要经受招生、教师调动、提拔干部等敏感问题的考验。这里的校领导衣着朴素、作风踏实,言谈举止中带有浓厚的学者气息。昆明三中,作为云南省四所一等一级中学之一,其“热度”不言而喻。校领导从不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私利,不享受丝毫特权。他们没有自己的专车,上下班、开会都骑自行车;节假日加班不加一分钱(教职工有加班费);招生工作非常透明,设立专门的招生小组,校长、书记无权自做主张,他们的电话赫然显示在校门口的大幅宣传板上,公开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2、从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入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所在,建设一只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强烈的科研意识,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昆明三中党总支以开展“云岭先锋工程”活动为契机,在教师中实行党员挂牌上岗,使党员身份亮出来、平时工作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引导党员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激励党员争当党性强、师德好、业务精的先锋。在党员的带动下,全体教师自觉用《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与“奉献在岗”、“敬业爱生”、“树教师形象”、“忌事忌语”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四个一”,即爱护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转化一名差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3、从规范程序入手,进一步加强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
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是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壮大积极分子队伍,而且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能够在学生中形成追求远大理想、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贵阳一中针对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三“重”三“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在确定标准上,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党性修养;在发展环节上,克服重“发展”、轻“培养”的问题,不是坐等学生进步和成熟,然后拿条条框框去“套”,合格则发展,不合格则晾在一边,而是通过党课教育、形势教育、党校培训等形式加以积极的引导、培养,并适当的帮助,让学生“快速成长”;在党员管理上,克服重“党外”、轻“党内”的问题,不是将支部视为一部发展党员的“机器”,只顾生产,不管管理,而是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售后服务”,督促党员再学习、再提高。校党总支还注意充分发挥校团委在联系、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方面的优势作用,开展一系列以“在党旗下成才,为党旗增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办适合学生心理特点、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增强党在学生中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据统计,从1994年至2004年十年时间里,该校共培养发展了65名学生党员,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作出了贡献。
4、从增强实效性入手,全面加强德育工程建设
德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环节,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何构建新的、科学的、具有实效性的德育体系迫在眉睫。云、贵两省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下关一中创造了德育工作“一抓、二建、三树、四改善、五加强”的基本模式。“一抓”,是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建,是建设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三树”,是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改善”,是改善师生间、学生间、学校和家长间以及学校和社会间的教育关系;“五加强”,是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教师的言传身教。
贵阳二十七中总结出了教育转化问题行为学生的“一一四”实践模式,即“对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对每一种具有心理问题行为的学生都有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转化问题行为学生要采取教师教育、家长辅助、学友帮助及自己内化四方力量联动的方式”。
这些德育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强化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队伍中的光荣一员”的意识,注重发挥“每一员”在德育网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这种网络式的德育教育,保证学生在时间上(从早到晚)、空间上(校内校外)、内容上(课内课外)都得到教育和指引。
5、从发挥地域优势入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特殊时空,校园文化是师生在这一时空中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形态的总合。校园文化有如一个巨大的德育场,在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各校都在充分地利用地域优势,创建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下关一中地处风景如画的大理名城,倚苍山、傍洱海,他们利用这一特点,将“苍山铸练的脊梁”和“洱海造就的胸膛”写进校歌——《托起明天的太阳》之中,开启下关一中人心中“立足苍洱故土,放眼中国世界”的美好境界,激励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将“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的校风和“开拓、奉献”的校训化作“积蓄知识”的具体行动,为继承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贡献力量;校园内绿化面积为11000平方米,郁郁葱葱的高原植被将校园装扮得清新、高雅。
贵阳二十七中学虽然面积只有4000多平方米,但小巧玲珑,人文气息浓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盆花、每一棵树都发挥着育人功能,就连楼顶的女儿墙也设计成长城的垛口,既庄重、典雅,又体现文化特色。
贵阳一中位于美丽的南明河畔,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学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以优良的传统滋养校园精神,以先进的观念引导校园精神,以一流的目标强化校园精神,以正确的导向激励校园精神”的思路,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共有校级学生社团26个,会员200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强,形成了志愿服务、文艺演出、学术科技、书画观摩、摄影展览、民族工艺、主题辩论、论坛沙龙、环境保护等主题鲜明的系列社团活动,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贵之行,我们收获颇丰,感慨良多。我们不仅被两地教育工作者扎根边疆、敬业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更被他们立足现实、大胆创新的勇气所感染。虽然我们采撷到的只是两地教育百花园中的几朵花束,但是却能体现祖国西南教育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我们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共同开创我市学校党建工作的美好明天!
篇十二 育人为本,质量为上——赴英才学校教育考察报告4550字
__英才学校位于__市__县城西,始建于XX年,XX年成为魏书生教育思想实验校。以中华传统教育为德育依托,教育硕果累累,自建校至今连年获得__县中考第一名,被河北省评为“明星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在此之前,一直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究竟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最能触摸学生的心灵的教育?把升学率作为学校立校之本是唯一的途径吗?而现在,又是什么高招妙计能让一所仅建校十年的学校有这样骄人的教育成果?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XX年4月24日由进修学校副校长王瑞富带队,屈亚非、王玉林一行三人来到__英才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带着期待、带着渴望、带着肩负的责任,认真听取了英才学校领导的介绍,并深入课堂与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现把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走进__英才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横幅,折射着__英才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进学知楼,弟子规巨幅横匾、走廊墙壁上的图片、格言、标语等无不给人启示,让人驻足思考,处处彰显着浓郁的育人氛围。
二、主要收获
是什么让英才发展如此之快?
用__英才学校校长张中山的话说:“__英才学校发展的四个关键词:魏书生、弟子规、解放军、细节。看似没什么关联,但就是这四个关键词成为英才学校前行的理念,成为英才学校成功的法宝。英才学校开办了十年,我是第四任校长,其发展是连续性的,就是因为英才用这四个关键词打造了英才特有的文化。”的确,根据我们与校方领导座谈及一周来的现场考察学习,我们感悟很深,收获很大。
1、管理、服务精细。
__英才学校编印的英才学校工作手册,从工作计划到办事流程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各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
__英才学校学生德行教育的“七个一”:① 每天早晨一次诵读(弟子规);②每天中午唱一次军歌(午后第一节课前五分钟);③每晚一篇“道德长跑日记”(晚自习下课前);④每天一小时特长活动(全面育人发展特长);⑤每周升一次班旗(争做升旗班);⑥每“回家周”做一次孝亲作业(感恩体验);⑦每月一张消费清单(廉洁从教之一)。“七个一”里的每个“一”,都是细节;从“一”做起,就是抓住了细节,抓到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处。如果只从大道理上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缺少抓手,就把德育变成了“远、大、空”;从“一”做起,就使德育成为“近、小、实”,让学生可观可感,可学可做,天长日久,好习惯自然养成。
英才人深刻领会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育人,具体的说是民主、科学。英才人用科学管理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创设出和谐的教育,打造了英才的品牌。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英才学校,帮助就是服务,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校为家长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才学校特别重视服务者自身的品行修炼。__英才学校校长列举了教师的七大好习惯:①预案习惯。凡是活动必有预案,做预案之前必看上次活动反思,弥补漏洞,做足细节,创新预案,严格落实,达到“日毕”“日新”。②反思习惯。上课过后,教学反思;活动之后,管理反思;出现问题,原因反思;成功之后,经验反思;人人写工作日志,人人写工作反思,不贰过。③师表习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不计报酬;廉洁从教,不收财物,拒绝吃请;衣着得体,仪态端庄,穿校服,戴胸牌;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两人为伍,三人成列;在走廊轻声慢步,靠右通行。④礼仪习惯。员工见面打招呼,接待家长如贵宾,遇到客人问好礼让、主动问询做引领;接打电话讲礼仪;就餐时不说话,保持桌面干净,吃完挂凳;工作场合以职务相称;进入他人办公室先敲门,轻推轻拉,不碰门玻璃。⑤守纪习惯。严守制度,执行流程;不在办公场合吃零食;不在工作时间谈论工作以外的事情;不在教学楼内喧哗;不带手机进教室,开会关闭手机;搬动桌椅,轻挪轻放,用过之后,放回原处。⑥常规习惯。桌面整洁,桌下干净;案头统一摆放桌牌、水杯、“五本书”;晚上拖地、消毒、上锁,白天清扫保洁。⑦节约习惯。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用电器电源;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节约粮食,不剩饭菜;节约办公用纸,双面打印;用品不积压,申购以旧换新。英才教师的好习惯不仅如此,考察学习期间我们还发现教师们很多其他好习惯。如廉洁从教、按月及时给家长返学生消费清单、课前候课等,自觉自如。
在考察期间,我们接触的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是彬彬有礼,真诚待人,令我们感动。到处看到的都是教师们用真心真爱,真诚的为学生服务的场景,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百般呵护学生的教师身影。该校注重细节的管理,服务的精细,“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是英才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家长把孩子放在这个学校上学,是何等的放心、踏实。难怪,目前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
2、打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__英才学校有学生践行一日常规三字歌:
号声响 即身起 做内务 忙漱洗 被叠方 物有序 自己事 应自理;
……
晚自习 应抓紧 好时光 要珍惜 或复习 或预习 摒杂念 守纪律;
学生道德长跑日记参考十二问:我跑步了吗?我礼让了吗?我弯腰了吗?我感恩了吗?我了解国家大事了吗?我与高尚的人、高尚的书对话了吗?我发现了哪些真善美呢?我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好事呢?我的复习笔记整理了吗?我预习新知了吗?我的错题集上还有错误吗?扪心自问,今天的我比昨天优秀了吗?
通过几天的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英才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惯等都很到位。从升旗仪式、大课间、日常礼仪、内务整理、物品摆放、就餐程序、上课坐姿、听课状态、师生配合、认真作业、全心做事等方面,都能彰显他们良好的素质。而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在餐厅。师生近两千人就餐,他们井然有序的排队、打饭、整个就餐过程鸦雀无声,而且没有浪费一粒粮食。所有这些都是亮丽的风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现了“校园无小事,事事有育人”。
3、常规教学注重双基扎实有效。
每节课灵活机动地贯穿魏书生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双基教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扎实有效。
在师资不很稳定等问题的困扰下,连年夺得__县中考冠军,没有老师们勇于奉献、以校为家的英才精神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达到的,我们旁听了《编写提纲》的语文课,《代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和《方案设计专题复习》的数学课,物理复习的习题课,虽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是在注重双基,抓知识点严密训练方面,引导学生突出重点,找题眼,抓突破口,突破难点等共同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课堂上学生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我们听课受启发、有收获——更是享受。
4、家长学校拓宽了家校合作渠道。
为了开发家庭教育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__英才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首先是实实在在地办好家长学校,把家长委员会建到班级上,以提高家校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便于家长配合学校育子成人成才;其次是想方设法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如家访、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校通讯、“家校手拉手共育英才”活动、请专家为家长做家庭教育讲座,为全校1600多名家长赠送《德育报:家庭教育周刊》等等。这些活动对密切家校联系,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考察学习期间,我们聆听了《德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国宏为900多名家长做的家庭教育讲座,对家长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启发。
5、特色课启迪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每周一节的国学课是__英才学校固定不变的教学安排。以弟子规为蓝本,涉及到感恩、勤学、修身等方方面面。一节《大树》课让在场的学生、老师们感触很深,每个人都泪花盈盈。让学生知道感恩、学会责任、懂得珍惜。老师动情的讲解、身临其境的演说,使听者在灵魂深处引起共鸣。学生哭了,哭得那样动情,学生们流下的是悔过的泪水,是洗刷过去污泥的泪水,学生们用晶莹的泪水之花在心灵深处涅槃重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取的动力。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教育的力量和塑造灵魂的责任。
我们听完两节国学课,在流下激动泪水的同时,回顾我们本地的教育,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已经迷失了方向,并且迷失了很久、很久……
在教育的新理念层出不穷,教育改革眼花缭乱,教育口号喧嚣热闹、舍本逐末、逐渐失去本真的今天,教育家魏书生一再强调:守住!守住!再守住!英才学校没有追新风、赶时髦,真正坚守住了教育的根,并且深深的扎在校园的土壤里,扎在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田里。魏书生说:“每个人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里面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英才人不但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资源,还敏锐的发现珍藏在其中的宝贵“筋脉”(上连几千年中华民族的血脉,今连你、我、他),并智慧的把这根“筋脉”制成了“琴弦”,用它弹奏出美妙的交响曲,领导、教师、学生,无不受到感化,为之感动,报与感恩。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以学习践行弟子规为突破口,开设了生动的特色课:国学课,电视课。师生学习践行弟子规:早洗礼(诵读、演讲),晚反思(填写道德长跑日记),假日行动(留孝心作业),成为美妙的“三步曲”,做到知行情合一,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使老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做事,都有了强大的内驱力。也难怪,这个学校自建校起从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开始,连年中考全县第一;在__市举行的初一初二期末统考中,全市174所中学,七门学科全市第一,其它学科都排在全市前五名;XX年教师节,建校才八年就获国家表彰,受到政治局常委们接见,并跻身于全国500强,成为全国的名校。
影片《和谐拯救危机》里面说:只有中国的《弟子规》能够拯救世界,挽救地球不被毁灭。不说《弟子规》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力量,但是,我们坚信,《弟子规》一定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使人变得更加“真、善、美”,世界由此变为和谐。
三、几点启示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高效,提高质量。
教育的一切出发点是育人,落脚点是育人,归宿点是育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并继承和发扬。结合实际,把德育工作做到适时、适度、作足、作细、作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适应高效课堂的内趋力,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
2、用心工作,用智慧办教育。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克服困难,办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的教育。
3、办学从调动积极性入手,尤其是调动教师发扬积极奉献的精神,争取社会大力支持、家长努力配合。去营造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内部氛围。
4、管理以有效为准。不论是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还是德育的细致深入有效;不管是教师的培养培训,还是学生的安全、全面健康、发展。工作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以有效、有实效、又高效为检验标准。
5、结合自身实际,要求从严、品味从高、工作从实、从细。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点的规范化创办特色学校之路。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追求在于求真。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仅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培养人。为师之人,当以“道德之德”完善自己,以“恩惠之德”施以学生。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大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篇十三 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3150字
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常州市职业教育代表团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韩国有关行业总会委托,韩国举办“99世界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交流博览会”。应韩国方园物产株式会社的邀请,我市职业教育考察团一行14人,于1999年4月26日至5月7日赴韩参加该博览会,并对韩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韩国政府重视职业教育
韩国国土狭小,人口稠密(9.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4300多万人口),资源贫乏,产业基本上两头在外。60年代以来,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的四小龙,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行列。究其原因,除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通过发展职教,培养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西方人士评价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是: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职教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扶持策略。
1.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支持职教发展首先,政府对职教的财政拨款和财政奖励多于普高。其次,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学生报考职高。职业高中学费较普通高中低,职高学生奖学金额高于普通高中(女子商业高等学校有60%的学生获奖学金)。职高学生报考同专业、同学科专门大学(相当我国高职),可优先录取,优秀学生可免试入学。优先推荐职高毕业生就业,就业后即获熟练工人证书。
2.鼓励、提高高中阶段职校学生的比例
韩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70年代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计划》、《产业教育振兴法》,促进职教发展,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达到51.02∶48.98。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实施科技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因此,韩国职教在80年代后期曾处于停滞甚至滑坡状态,致使1994年职高在校生比例降至38.5%。近年来韩国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职高在校生比例。在招生计划上,减少公立普高招生人数,扩大职高招生人数,1998职高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之比达到1∶1。
3.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给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多深造机会
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构成,不仅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还有研究生层次。近年来,韩国政府鼓励、支持专门大学发展,专门大学由1990年的117所增加到1998年的158所,并制定政策,引导专门大学自主办出特色。目前韩国职业高中有相当比例学生升入专门大学,1994年为19.1%,1996年30%,1997年达51%。随着韩国经济高速发展,职业教育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专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前训练、企业培训等结合的职教体系。
4.利用贷款发展职业教育
韩国十分重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职业教育,累计已用贷款4.8亿美元,1994年一次就贷1.3亿美元,主要贷给职业高中及少数专门大学,其中公立学校获贷居多,私立学校较少。贷款主要由政府负责还本息。韩国职业学校设施、条件之所以好,利用世行贷款是一个重要原因。
5.实行多元办学体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韩国1967年颁布《职业训练法》,1976年公布《职业训练基本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提倡社会兴办职教。韩国的职业学校除公立以外,私立或财团办职校占相当大的比例,此次参观的4所职校均为财团所办,实行民间兴办、财团自办、政府扶持的多元办学体制。韩国政府还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用保险金。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教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这项法令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这次博览会有1/3的摊位由企业或财团参与,匠人协会的名师参与技能、技术操作表演和作品展示,部分株式会社参与了产品的展出和推销。
二、韩国职业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素质
韩国于1968年制定的《国民教育法》,把教育目标确定为:①建立当代国民的哲学思想支柱;②建立一种韩国人的新形象;③强化思想教育,努力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合作精神,自觉参与国家发展。
韩国十分重视国格教育,对学生从小就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强调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只有努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立国生存。所以韩国人的职业责任感和力争世界一流的意识十分强烈。学校中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礼仪、礼貌较好。韩国把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同就业和升入大学阶段教育联系起来,把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当作基础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各职业学校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目标。仁德专科学校的教育理念定为:教给学生高尚情操和精湛技术,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汉城女子商业高等学校把久远人、生活人、创造人作为培养目标;东洋工业专科学校把专业技术与人生教育、理想教育并重,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更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韩国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教育,每个毕业生都要提出自己的独创技术,其创新作品要在全校公开展示,并每年10月在汉城展览中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以此展示教育成果,并向社会自我推销。
三、借鉴韩国成功经验,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和韩国有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韩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城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因此,建议政府可否借鉴韩国政府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教育进行不同的扶持策略。如对职业学校可定期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根据评估优劣,决定拨款数额。建议逐步实施费改税,向集团、行业征收训练税。同时对承担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像韩国一样,企业承担的经费,可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免于征税,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
2.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拉动中等职教的稳步发展
80年代初,随着韩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高移,韩国的职教由高中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而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招收职高毕业生和未升入大学的普高毕业生。当前,我国也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积极发展高等职教,完善职教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职的进程,以高职为龙头,拉动中职的发展。
3.进一步推进产教结合,重视发挥职教在再就业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把产学结合写入政府制订的《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制度化。《职业教育促进法》又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联系在一起。我们可借鉴韩国经验,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由相关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在研究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和课程以及教材建设中的指导作用,逐步实施职业教育由学校模式为主向企业培训为主的方向过渡。同时职业学校要注意毕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吸引各类工作人员继续学习提高。韩国职业学校在解决职工转岗培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我国职业学校在职工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国企改革深化,大量职工下岗,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职业学校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劳动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作出贡献。
中国职业教育网
篇十四 借鉴与反思——教育考察报告2500字
借鉴与反思——教育考察报告
2023年9月23日,天气晴朗。第十八期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48名学员在省培训中心韩茂畴科长的带领下,考察了北京市团结湖第三中学,考察期间,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学院大力支持与帮助,得到了团结湖三中学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学员们在该校校长韩希文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该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设备、教学成果展示、校务公开栏和观摩课堂教学,并听取了该校李副校长介绍该校的管理经验报告,下面就我对北京市团结湖三中的考察情况作如下汇报。
北京市团结湖三中是朝阳区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曾获得“北京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全国学习科学实验学校”、“中学jip第三轮实验全国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是朝阳区普通中学示范学校。该校校园面积只有十多亩,规模不大,现有学生780人,开设19个班,其中七年级7个班,八年级6个班,九年级6个班,一线老师52名。教室与各种实验室集中在一幢五层大楼里。大楼每层前面是教室,后面是实验室,走廊两边是科技展示或学生作品展,每层通道上面都是挂着三个字“敬静净”,学校开设多种特长班,有英语实验班、棋类特长班、乐团特长班、科技特长班等。各类特长生多次获奖,教师多次在市级、a级课大奖中获奖。团结湖三中总体概括为:校园狭小整洁、班级人数标准,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合理优秀,校风民主和谐,教改成效显著。
团结湖三中在韩希文校长带领下,坚持“人文精神、和谐发展、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五年规划》和《八项工程》为抓手,突现“出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办学目标。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提高质量,培养人才”的办学策略,发扬“奉献、和谐、全力、发展”的校园精神,团结奋进提质量,务实创新求发展,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一)注重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学习+特长的班集体。
团结湖三中把具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集中编班,以学习为主、辅助特长,配备有实力的教师指导,使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品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创建优秀班集体,形成了团结湖三中的一大办学特色:开设了乐团、棋类、科技、英语等特长班,并开设了拓展课、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由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全体学生自由选择(每人至少参加一项)。拓展了教学领域和学生活动的空间、时间,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团结湖三中在管理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家要求,适应学校师生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群体达到“奉献、合力、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全面发展一切学生,倡导“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jip理念,构建学习+特长的班集体,弘扬个性,发展个性,把人文与素质落实到行动中去,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思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关爱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一切从教师出发,不拘一格推名师,坚持 “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一切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一切有利于发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待遇。强调 “班子、质量、队伍、团体、待遇”的十字要领和“质量是生命线、科研是水平线、队伍是基础线”的三线标准。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开创了团结湖三中可持续与稳定的发展的新局面。
(三)多层次、高层次、深层次的德育工作格局。
(1)坚持德智一体化办学思想。
团结湖三中以德育的实效性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识结构,对初一到初三学生实施分层系列教育。初一注重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注重做人教育与法律常识教育;初三注重社会发展与国情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为培养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者奠定了根基。
加强日常常规管理,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训小干部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德知体综合测评制度,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2)遵循“严、紧、细、实”的工作方针,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
从学生行为规范做起,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学校的《一日常规》、《卫生工作要求》、《公物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初一开始就严格规范地进行养成教育和训练,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各个环节,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德育管理,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到时时育人;从学生进校到学生离校,回到家中、进入社会、学校进行跟踪教育,创设育人环境,处处育人。团三中全员、全程德育和全方位的德育观,使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得以有效的开展,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和校风、综合体现出学校教育成果和管理效能。
从团结湖三中的管理经验中,使我认识到教育管理光有热情是不够,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吸收别人的经验,必须取长补短,细心地品味团结湖三中的办学经验,团三中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能有机地溶入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当中,团三中是我们的前驱者。面对学校当前的各种情况和管理措施,我久久地思考着……
一、加快学校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设施的合理化与合法化。
北京市团结湖三中每班学生人数为35-45人之间,而现在许多学校每班人数70-80多人,有的甚至有90多人。团三中的各种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全先进,而广大农村学校有的连幻灯机、录音机都没有,更不用说各种实验室,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人文环境的不同,构成了城乡教育的差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面对现实教育情况,强调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但其学生人数,教学设施等条件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尽其力还勉强一点,但“分层指导,及时反馈”就显得力不从心,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分班,而把那么多的学生安置在一间教室中呢?教室何在?教师何在?就以长安中学来说,全校学生1500多人,设置19个教学班,教职工人数54人,一线教师46人。缺教室少教师,是许多学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教师法》第九条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篇十五 研究新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美国部分著名高校教育考察报告8350字
研究新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美国部分著名高校教育考察报告
余寿文/张玫/袁德宁/张再兴
1994年4月6日至26日,清华大学考察团赴美国进行了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考察。先后访问 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5校,其中重点在MIT 深入考察访问1周。这次考察受到各校的热情接待。特别是MIT,对考察访问作了十分周到、紧凑的安排, 正副校长、教务长均安排了会见与交谈。这次考察除与各校有关领导(如 MIT 正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哈 佛大学常务副校长及文理学院院长,密西根大学常务副校长、文理学院及工学院副院长,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副 院长等)会见外,活动重点放在基层实地考察:听本科生大课,参加各种讨论课,和学生一起用餐,参观实验 室、注册及选课现场、图书馆,访问各方面教授、学生及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这段时间正值清华校庆,大Bost on地区校友会为代表团举行了盛大的83周年校庆聚会及欢迎会,我们还会见了波士顿地区、安阿伯(Ann Ar bor)、旧金山等地各个时期的校友(包括新竹清华)100余人,与他们的接触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和教益。此 外,我们还应硅谷地区Tandem电脑公司、Lattice半导体公司的邀请,参观访问了Tandem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和L attice公司设计部,初步考察了公司的科技产业与教育结合的问题。
一、主要印象
各校本科教育印象较深的几点:①每所大学都有明确的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自然科学、 数学、人文、技术、写作等,约占本科学分的一半。②教学上的灵活性、多样性,鼓励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特 长的发展(系科选择放开,专业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兴衰起伏;各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思想)。③教 学科研结合比较紧密,师资水平高,教授都要既搞研究又必须上课,没有不上课的教授;相当比例的本科生参 加各种研究工作。④教学、科研设施充裕先进,经费投入比较充足,保证了学分制与自由选课和各种教学研究 与实验的实施。具体分述如下。
1.学分制实施与导师指导。
各校都实行学分制。其灵活性主要表现在:理工、人文、医、法等各个大类都有其共同的基础,在此基础 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修专业并比较容易地转换主修系科,当然,要在上述各大类之间转换是允许的,但不 容易。选科和选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按照自己选定的系科,选修每学期的课程,又通过各个学期的选 课最终实现选系科的目标。
例如,MIT本科4年总学分380,其中院、系必修课占75%,限定性与非限定性选修课占25%。 第一年不分系,主要完成学院要求的必修课程,包括:物理、微积分、化学、生物、人文社会科学限选课(共 8组每学期选1门);自然科学限选课;实验室工作要求;写作要求。第一年末选系科,基本学制4年。每个 学生完成规定学分的时间不限。中途可以改选其他系科课程,除互相承认的共同课程外,需重新开始累计学分 ,因此转系意味着学生拿到学位将花费更多时间,交纳更多学费。根据历年统计,约有1/3学生换过一次系 科,也有少数更换两次。这些名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在4年内毕业的。
各学院各系学生选课人数不固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对就业的需要和个人志趣选择,学校对热门专业人 数既无上限,也无下限。MIT的EE&CS(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现在最热,每届300人左右(约占 每届学生的1/3),该系系主任说,大课没问题,实验可以上、下午及晚上全天安排,还没有遇到人数过多 应付不了的局面;核工系每届只有10人左右主修;海洋工程选课学生只2人,而正副教授有20人,但研究 生有100人。
导师的设置:每届1000余名新生中的85%按1:7的比例设置导师,他们同时指导新生Seminar,开 展各种小组活动,有请来的报告,有实验室小题目,有实地考查,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选系选课。15%要 求有更多照顾的住校新生,导师学生比例为1:2~3。导师总数207人,其中117人是教师,80人是 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10人是研究生。同时还有300名高班学生担任副导师。
最早实行学分制的哈佛大学,与早期的学分制相比,现在已经有许多改变。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专业领域 ”(Concentration)。但各个“专业领域”要求的课程、学习期限及每学期应修的课程门数均有较严格的规定 。新生第一年学习共同要求的课程,第二年开始按“专业领域”选课,如文理学院目前设有41个“专业领域 ”,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规定的课程。约有25%的学生改变他们的Concentration选择,或在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内部转换,或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间转换。每年约有25%的学生暂时离校,或到其他地方求得学分, 或工作、旅行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注册一些无学分的课程。规定正常修课速度每学期4门,不能少于3门 ,超过5门者必须经过批准。不满8个学期提前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属于认定的优秀生,或者属于具有转学学 分的转学生,或者是经特许每学期修课超过4门的学生等。注册的8个学期内未获得学位者,可以经有关部门 批准增加一个“第九学期”,但第九学期内不提供住房和奖学金。关于学分制的利弊,校方认为这种制度本身 是有弊病的,如有的学生选容易的课、“混学分”,好在哈佛大学多数是来搞学问的,而且学费昂贵,混的只 是很少数,可不予计较,另外,学分不能区分课程的难易,也不尽合理。
选课方法上,各校目前都还没有建立学生直接使用的计算机选课系统,而是由学生事前填好选课单,教务 人员利用计算机,指导协助学生选定课表。如密西根大学选课中心设有26个终端,配26名教务人员,每位 学生每次选课15分钟左右,共11天时间,在人工干预下,完成下一学期课表的选定。为提高效率、方便学 生,该校下学期开始可以用电话选课,学生无需排队选课了。有的学校计划未来几年内建立学生直接使用的计 算机选课系统。
2.激励首创精神、培养动手能力的各种专门计划。
学校为本科生广泛提供参加研究工作的机会,设立各种教育研究项目,这些项目体现了许多新颖的、有特 色的教育思想,如跨学科的教学,自学、研究、讨论,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各自按一定的步骤主动 发展等。例如,MIT这类专门计划包括:
(1)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即为本科生提供参加研究工作的机会, 这是MIT在本科教育中一项有大面积意义的计划,每届学生的3/4在4年中参加过UROP,它已有24 年历史。每个系和每个跨系实验室都向学生开放,科研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允许学生介入,包括立项建议书的书 写、总体方案设计、研究试验工作、数据分析、成果总结汇报等。参加UROP有三种方式:取得学分,获得 报酬,自愿无偿参加。大量的是二、三年级的学生,春秋季10~12小时/周,夏季10周,一年级有少数 学生参加,四年级还留少数做论文。1982年有40%的参加者为求学分,50%的为取得报酬,10%为 志愿者;1992年,为求学分者变为20%,求报酬者变成80%。1993年全校UROP经费开支共4 00余万元,其余大部分出自科研经费,UROP办公室掌握一部分学校的经费支持经费困难的项目。
(2)Concourse program属工学院,每届收一个班60人,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来自各系及哈佛大学,大 多数是资深教授。如Program的带头人是化学学科的资深教授,他把普化、固体化学结合起来教授。物理、微积 分、化学、人文各门课程都采取和大面上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在较小的范围里,教师与学生面 对面地交流、研讨,也有讲课,有的课配合参观博物馆,写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非常广非常强,如1 992年1月份的独立活动中,一组学生新改写了化学课的讲义。
(3)ISP(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属文史学院,一个班学生40人。其宗旨是科学加人文,思考 加动手,文化加技术,理论加实践。主持者认为“只有学生理解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他们才能成长为有责任 感的工程师”。ISP人文课单独上课,由历史、物理和电子技术有专长的三位教师组织学生对美国汽车史、 通讯史、纺织史的自学和讨论,而物理、化学、数学等参加普通大班的教学,但由于ISP教师组织讨论,有 专用教室,学生要参加技术学习(包括烹调、编织、打铁、做钟表、装配内燃机、通讯设备等)。ISP特别 欢迎爱动手的学生参加。
(4)ESG(E_perimental Study Group)属理学院。Group带头人是生物学方面的资深教授,这个组的生 物课从普化跨到分子生物学,很有特色。收1个班,学生40~45人。班里各门课程强调自学。学生可以在 小组里学习和讨论,也可和教师单独讨论。班里开设高档次的选修课,如狭义相对论、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有机化学等。学生自己如果有新的想法,ESG帮助找导师,找资料,找经费,师生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学 生对Professor直呼名字,每周一次共进午餐。组里还有许多研究生和高班生做TA。
其中,(2)(3)(4)是专门针对新生的三个教学研究项目。
3.加强与工业界的联系与合作。
近年来各校的工科教育及研究,开始强调面向工业界,重视工程实际。这与目前美国的科技政策强调技术 为经济发展服务有很大关系。这方面密西根大学的动向引人注目。该校与工业界关系日益密切,主要的结合形 式是校厂联合申请并承担工程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目前工业企业中非常实用的技术。由与研究项目有 关的若干企业与校方共同向政府申请立项,经费由政府部门与参加企业各出资50%,企业部门也派人和学校 一起参加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厂校共享,项目完成1~2年内,该项技术为参加企业享有的专利。学校按收益 的一定比例提成。1~2年后可以向社会公开或转让。研究过程可以在校厂双方交叉进行,充分利用校、厂双 方的仪器设备条件。例如,机械系与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及Detroit地区共10个企业,按上述方式正在开展一 个“2mm工程”项目的研究。要求通过此项技术,汽车车体各部分装配缝隙不得超过2mm。这是一项涉及 无接触测量、计算机控制、机械加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技术。参加这项工作的教授、研究生等人员中,有一半 在工厂开展研究工作。承担这项任务的机械系实验室,因此也获得了充足的研究经费,整个工学院此类研究项 目的经费为700万美元,该实验室占350万。这种研究项目的形式,在目前美国大学中是比较特殊的,但 它反映了一种新的动向。
上述面向工程实际的趋势虽然还没有直接对面上的本科教育发生重大影响,但已经有所反映。例如,在厂 校合作的工程研究项目中,已经有少量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工作;密西根大学教学计划中不要求工厂实习,但本 科生中途可以去工厂工作半年,再回校继续学习,一方面通过实习接触实际,一方面也可以做到学生、工厂互 相了解、双向选择,为毕业后就业打下基础。学校设了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为学生联系去工厂实习半年的各种 事宜。此外,工学院各系都设有URE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E_perience),即“本科生研究实践” 计划,利用每年暑假工作10周时间,研究一些工厂企业提出的实际课题,经费由各系的课题组及州政府有关 部门提供,除本校理工科各系的本科生参加以外,也吸收其他系学生及本州其他院校学生参加。参加的学生每 人都要做出总结并报告成果,做得特别好的学生,下次可以优先参加此项计划,每年学校编印一本“成果报告 集”,选出优秀的成果参加全国交流,有的学生工作10周可以挣2500~3000美元。有这种经历的学 生,就业时聘用单位很乐于接受。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MIT及哈佛大学有一支精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两校教师与学生比例均为1:10左右。MIT5个学 院(工、理、人文、建筑、管理)1993-1994学年度学生总数9798(其中研究生5278),本 科生:研究生≈1:1.2;教师966人,其中教授616人,副教授182人,助理教授168人,助教 全部由流动的TA担任,所有教授在担任研究工作的同时都要教课,一般每周上课6小时。教授薪水一半来自 科研,一半由学校根据承担的教学工作支付。低年级基础课大课一般要求由资深的高水平教授担任(大课规模 可达300~400人)。不少学校教授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除非自愿退休。有一些资深教授,在年老停止 研究与论文工作以后,致力于各种教育研究项目(如前述的Concourse、ISP、ESG等)。选聘教授的主要标准是 现在的成就,重视“最近一篇好论文的水平”,重视研究活动,并放手让年轻人成长。
哈佛大学10个学院(文理、商学、设计、神学、教育、政府管理、法学、医学、牙医学、公共健康、应 用科学分部)学生总数18694,正副教授1990人。选聘教授的原则是:广泛征集、高薪聘请各个领域 的名人。
5.比较充足的经费投入。
尽管各校都声称面临经费紧张,抱怨经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毕竟目前的经费投入还是比较充足的,保 证了相当优越的教学和研究条件。
MIT1993年总经费11.3亿美元,如按10000学生平均,人均约为10万美元。哈佛大学1 993年总经费13亿美元(其中薪金支出占39%,设备供应12%,奖学金8%),按19000学生平 均,人均约为7万美元。密西根大学全年总经费25亿美元,按35000学生平均,人均约为7万美元。斯 坦福大学全年经费2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公立或私立院校,学生学费收入均在总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如哈佛大学(私立 )1993年总投入中,学费收入占31%,科研收入占25%,捐赠基金占20%。该校历届校长发动了多 次集资运动,至今学校已集资固定基金50~60亿美元。现哈佛为全美学费最高的院校之一,每生每年收学 费在2万美元以上,法学、医学收费更高。密西根大学(州立)全年总经费25亿美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及医学研究)收入7亿,占28%;学费3.5亿,占14%;科研4亿,占16%;政府拨款3亿,占12 %;其余为校友捐赠、社会捐助及其他。学费每生每年4800美元,外州学生每年17000美元,医学院 学费20000美元以上。
6.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是当前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超越学校各个系科、部门,超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甚至超越国境的全球共享信 息的关系正在形成。美国一些先进的高校和公司教育中心,已经或正在采用综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计算机 、控制、声像、图书、多媒体通讯、电视教学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例如密西根大学正在建立信息集成研究中心 ,采用计算机、声像、图书、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将全校各个学院的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及其他信息部门 联网。MIT建有一些容量400人的大教室,包括各种计算机控制的电教设备、活动黑板和彩色无尘粉笔, 并能实时录像,某些重要课程的录像带,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借用。硅谷Tandem电脑公司教育中心设有先进的多 媒体教育信息网络,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教育电视频道调用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有关的课程及教材内容, 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关的技术资料和信息。各国经济向全球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深 刻地影响教育的结构和教育方式。
二、几点看法
综合考察的印象,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适应新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MIT校长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处于变化的时代:冷战结束,经济 竞争的挑战更加突出;少数民族及女生比例增加(MIT前者占44%,后者占1/3);科技发展速度加快 ,知识经常出现‘突然的变化’。适应变化,需要寻求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分析与综合)新的平衡,要更加 强调综合的重要性。”上述变化很多是全球性的、共同的。MIT研究和教育都强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哈佛研究工作更强调长远,不强调依赖眼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化。美国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 潮》一书中写道:“我们今天是站在一个新综合时代的边缘”。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本 科学生培养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体制变化的需要。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系科的组织结构, 要更加注意多种学科交叉、多方面知识综合,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跨学科的教学,拓宽专业面。教学 上要更多地强调联合,有条件的可以调整组织结构(如建立学院),有的也可以先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共同性 课程打通,按大类开设通用性课程,扩大课程互选。逐步地向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过渡,专业方向要进一步淡 化,并应由学生选择。
2.大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清华大学教学严谨,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雄厚,这是我们的长处 和优势,也是几十年来教学改革成果的积累。但同时我们的弱点也恰恰隐含在这个长处之中。总体而言,我们 的学生创造性不足。美国的社会(包括高校)鼓励发明创造,重视青年首创精神的培养,很值得我们借鉴。我 们应该扬长补短,在加强基础、严格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条件。因材施教的 重点也要放在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上,不能单纯地靠上课、做题、读书、考试。要完善培养本科生创造意识和 动手能力的各种实践计划,并形成制度。如学生参加研究工作、课外科技活动、创造性设计课、几个设计大奖 赛等,也可以组织一些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式的试验性小组,这些环节要加以总结整理,使之成为一种“机 制”。这项工作可以聘请一些有志于培养学生的资深退休教授来主持。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有新的变化,相 应的教学改革也要有新的导向。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强调个性发展的美国高校,现在也提出要加强学生 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对学生集体主义的培养教育是有特点有优势的,在实 行学分制的条件下,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要在“推行学分制,保留班级制”这一新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德育,实现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统一。
3.稳定本科,协调发展。美国几所研究型大学中,科研和研究生比例较大,研究生培养要求及水平较高 ,本科教育相对薄弱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校方采取各种措施(如规定大课 必须由高水平资深教授主讲、教授必须上课、教学经费投入比较有保证、教学设备充足等)保证本科教学。我 校本科教育的规模和地位更重要一些,只有把本科教学这个根本稳定住,才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水平、发展科 学研究,使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稳定本科,是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4.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美国高校在校期间不强调专业训练,其重要背景是:经济结构中私有企业封闭性 很强,公司有很强的专业培训机构。我国国情不同,企业的主体是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并且大都不具备专业培 训条件。在校期间需要进行一定的专业才能训练。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较窄的对口专业教育,使学生 知识面窄、适应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受 到今后“下游”(人才需求)状况的制约。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既不能固守原来意义下的对口专业人才的培养 模式,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转为“通才”的建议,而应该在保留宽广基础上加强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工 程实践与科学实验训练。教学上应坚持拓宽知识面。今后清华各系是否原则上应不再划分专业,可设若干专业 方向,同类(如电子、水土、机械)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进一步打通,专业方向课组要淡化。加强教学上的联合 ,利用学分制造成的灵活的环境,实现学校的资源共享(包括教师、设备等),提高办学效益。
5.完善学分制,增强灵活性。美国高校学分制的重要特点是选系(选课)放开,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和 手段,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志向。这一点我们目前还不能做到。当前只能在系和拓宽后的专业已定的前提下选课 ,用很大的力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抓好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同时,进一步开通第二学位、辅修学 位、辅修课组、跨系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选择上的一种补充措施。学校要采取措施,切实增加一些经费投入 ,保证热门课程(如计算机、信息、经济管理等)能扩大容量、满足学生要求。一年级公共基础课程,在多大 程度上引入选修机制,还有待通过实践进一步总结改进。
6.按新的思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师队伍有相应的结构和工作机制。美国高校选 系选课之所以能放开,充分满足学生需要,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学上所需教师是有保证的,其基本结构是精干的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固定队伍(正副教授),加上相当数量流动的助教。我校要满足科研和研究生发展及本科 开通学分制的需要,总体上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采取按现有结构模式“延长与自相似放大”的办法,而应有新 的思路。教研要结合,教授要上课,要聘请名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上讲台,并尽快让年轻人上来,逐步 改革教研组体制,分别形成固定和流动两支教学队伍等,这些都需要在新的思路下认真研究。
余寿文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玫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教授
袁德宁 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张再兴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副教授